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投资

金融投资

时间:2023-05-30 09:2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投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投资

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外商投资的技术投入通过多种渠道溢出到我国经济中,成为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

资本作为国际要素流动的重要方式,将对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产生长远影响。从中国经济的实现背景来看,经济开放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外商投资作用举足轻重,而技术进步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技术进步既可以依赖于自身研究、开发,也可以借助于对外界的模仿、吸收、消化和创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外资在东道国的经济促进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外溢金融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最大受益者,利用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

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跨国银行的进入和发展这一趋势将会在金融全球化和中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强化。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完全采用限制、抵制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它不仅违背了市场竞争规律,同时也必将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加剧国际摩擦。为实现既减少摩擦,充分发挥跨国银行进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又保护本国银行业这一看似矛盾的目标,政策组合和互补已成为重中之重,而只有充分掌握跨国银行进入我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寻得良方。

二、FDI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进步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指出,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从哈罗德、索洛的外生技术进步、熊彼特与库兹涅兹的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到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进步,这些增长理论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FDI影响技术进步的渠道分析

我们知道,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渠道:作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间接影响经济增长;通过“外溢效应”影响技术效率,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在这里,对于分析FDI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渠道,我们可以分为通过直接效应影响技术进步、“外溢效应”影响技术进步以及通过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而间接影响技术进步这三个渠道。若FDI仅仅是“投资”或者仅仅影响“国内资本积累”,从本质上说,它与国内资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人们不再认为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是外生的,在这个新的增长框架里,FDI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投资”,其影响也不再局限于“资本积累”,它还通过该过程影响我国的技术效率。

三、FDI进入我国金融业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FDI作为私人投资的一部分,会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根据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的假设,这种作用是短期的,吸收FDI的我国最终会向该经济体的长期稳态收敛,FDI对我国产出增长不会有持久影响。

(一)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背景

1.金融全球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金融活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其内容包括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流动、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等,其主要表现有货币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全球化等。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广泛扩展,不断改变着全球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全球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强烈影响。金融全球化掀起了全球金融业大规模跨国并购浪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各国跨国银行都希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单个银行的规模效益毕竟是有极限的,“超级寡头”之间的跨国并购成为了扩大银行规模的一条捷径。金融全球化加快了金融创新速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的刺激了金融创新。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也为银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所以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达到了空前规模。

2.经济开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就已经依次开放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和先驱。

⑴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经济越开放,就有更多的外国投资者进入投资。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更能受到投资者得青睐,因为它能给投资者带去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由度。

⑵第二,一个开放的经济往往也是一个更加有效率的经济,快速的生产,迅速的物流以及快速的消费给外商带来极大利益,投资企业选择这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才更有利可图。这样,一个国家越开放的地区接受的外资以及由此产生的溢出就越大。

⑶经济开放的中东部地区,人民的思想和观念更接近全球化,更容易接受且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文化理念等等,并学以致用,用于自主创业以及创新之上,他们这无疑是一个新技术的良好孵化地。

⑷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颇具全球化,更热衷于购买外商企业的产品。

⑸经济开放的地区政策比较明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商政关联比较紧密的国家,选择经济开放的东部和中部能够让外资企业更好的经营,安心透明的经营。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现状分析

1.外资银行重点发展高技术产品

诸如开展高技术含量的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产品,这样既可以规避物理网点较少的劣势,又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资银行的长处不仅体现在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而且具有强大的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也即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不同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最终产品,这是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2.从竞争到强调合作

在大举扩张的上世纪90年代,无论是在经营指导思想还是实际市场运作上,外资银行都强调同国内银行进行市场竞争。然而,入世至今,外资银行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进行市场竞争时,在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和人文环境方面均存在劣势,因此现阶段外资银行的经营策略主要是强调同中资银行合作,以弥补其自身的劣势。

虽然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不短,但是他们对于本地客户的了解有限,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却拥有多年的客户交往关系和完备的客户信息。中国企业在与中资银行的长期合作中,已经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同中资银行合作,外资银行一方面可以分享中资银行的客户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

3.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外资银行的进入引入了新的技术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加了当地客户可获得的金融产品数量,因此外资银行的存在提高了效率并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外资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优良的资产,还拥有发达的全球分支和客户网络,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成熟的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需要先进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系统作为技术保障,在技术支撑方面和全球覆盖面程度上,中资银行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经营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具备灵活的风险控制方式、便捷快速的服务程序和较为宽松的担保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后,外资银行除了开展传统的优质服务外,还会大力推广和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服务。

(三)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分析

1.对中资银行客户营销模式的影响

尽管中资银行不断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不断改进客户营销及服务水平,但与外资银行仍存在较大差距。从目前来看,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贯彻程度不够。

外资银行成熟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机制与中资银行粗放的客户分类方式形成对比。无论是在进入中国市场前还是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过程中,外资银行均十分重视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锁定相应的目标客户,对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的客户往往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对于不属于其目标客户的群体则设置相应的服务门槛。中资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虽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客户基础,也开始着手搜集客户数据,但还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客户细分和定位机制,导致对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没有到位。

目前中资银行客户经理制的推行主要集中在客户经理培育阶段,致力于提高客户经理素质、改善与客户的沟通及加强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问题,而外资银行已经形成了客户经理培育的有效机制和运作体系,转而强调为客户经理提供强有力支撑的内部支持系统。

2.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约束机制

对国内企业来说,的确有些事情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有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大家也许都习以为常了。但作为一个外来者,他们就更容易看清楚。境外战略投资者能够促使我们加强管理,加快改进不足之处。他举例讲,建行的许多机构和网点,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购置的,当时并不要求有完备的产权手续。但是,要股改,首先产权就必须明晰,就要求必须完全按法律制度办事,必须有明确的产权,并且经过中介机构的确认。特别是在外资战略投资者详尽严格的尽职调查面前,有任何问题都会暴露出来,迫使你必须尽快完善手续,改进管理,此外别无选择。这样对我们工作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对管理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这正好促使我们朝国际水准的商业银行方向去努力。

3.国际性金融风险

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就意味着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那么中国原有的在1997年用以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就要被动摇,金融发展中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二十多年来的金融改革,由于中国没有融入全球经济,我们的脚基本上还是踩在地上,可以“摸着石头过河”。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促使中国的银行彻底要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中国的银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更强烈的影响,如果中国商业银行不能及时地提高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很可能会触到金融危机的“地雷”。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南美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本国政府缺少应付国际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外国金融投资者也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四、提升外资银行对华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外商直接投资及其技术溢出效应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外资也加快了进入中国银行业市场的步伐。本章以对外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为基础,提出新时期促进外资银行技术溢出的政策选择。

(一)政府方面

1.提高中小企业劳动力的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

FDI在我国技术溢出的渠道有多种,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人力资本的积累都能间接地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人力资本以劳动者为载体,体现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讲,劳动力素质越高,其学习和模仿能力越强。一部分接受过跨国公司培训的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更有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成为推动当地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的外溢性,非竞争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吸收贸易溢出的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分享发达国家的R&D成果,间接地提升了本国的全要素生长率。忽略人力资本会高估进口贸易溢出的R&D资本存量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鼓励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企业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投入。这是我国R&D活动结构能否得到改善的关键。政府应增加对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企业)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和资助,注重提高和增强企业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能力,鼓励和促进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与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

2.完善金融服务

由于研发机构都是资金密集型的运作模式,因此良好的金融服务也是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的条件。第一,可由政府操作建立有关金融机构,以国有投资或股份制投资形式,直接对外资企业的经济运作提供金融支持;第二,尽快设立各科技园区科技研发基金,制定基金管理条理,以扶持各园区内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外资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在贷款利息、期限和还款方式上做一些优惠。第三,鼓励外资企业带动与其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湖北,一方面可提高湖北金融产业的外资利用水平,促进金融机构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为外资项目的增加了融资渠道。

3.改善招商投资软环境,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

在政府职能人员的任命上,要严格把好关,减少和杜绝人情关系的操作,任命真正具有公仆意识、市场观念和开拓进取思想的人员;另一方面,要特别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行为,尽快从制度建设上把干部的局部利益引入全局利益中,从源头上转变观念,从机制上保证服务的到位,促其依法行政。

应尽快对外界树立投资环境有钱可赚、有章可循的新形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招商网站,宣传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划和发展战略,介绍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推介各地招商项目资源和招商重要活动,宣传成功的投资典型。

4.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

加强R&D投入,要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R&D投入体系。改善原有的资金来源渠道,在现有的科技投入基础上拓宽渠道,逐步加大R&D投入。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不仅支持既D活动,而且也支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科技服务等非R&D性质的科技活动。显然,财政科技拨款的数量,尤其是用于R&D活动的比例,是影响R&D/GDP比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应保持稳定、持续增长。政府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所需资金的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的实力,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企业科技投入也是影响R&D/GDP比值大小的关键性因素,而这又是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的。

(二)金融业层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唯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资本市场在筹集生产资金、改善企业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发展资本市场应该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策略。

1.加强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金融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尊重人才,要制定发现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引进,从金融业层面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比如从薪资、福利方面,金融业可以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低薪+奖金”的模式,“奖金”的设定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从职位方面,金融业可以在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引进人才的方式可以在与科研部门或高校联系合作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也可以积极的从大企业挖掘人才。三是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只有整体的人力资本素质提高,金融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人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人才是基础,吸引人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是关键。要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要合理引进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科技人才,加快推进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一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一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2.拓展各大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脚步

可以对资金实力雄厚的,重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誉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的跨国企业提供低息大额贷款,以满足资金流动的需要。银行还应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及特点,创新产品,整合产品组合,增强产品的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市场需求。要积极开展各种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引导企业由单纯贷款需求向综合金融服务需求转变,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实现与中小企业共存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安排有潜力的跨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进行筹集资金,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

3.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发展金融创新。大力推广和发展基础产业债券,可转债,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作为企业融资的有效手段,解决企业从成立到生产,重研发投入到运用到生产过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以及面临巨大的风险的大难题。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建立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对我国金融业来说,来自FDI的技术溢出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一性质决定了FDI技术溢出的有限性。我国金融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技术溢出,必须有足够好的学习意识和技术能力,这通常来自自主研发和革新的经验积累。因此,增加自主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意识,是内资企业提高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根本。

4.拓展业务领域,挖掘潜在市场和客户。

中小企业信贷和农村金融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由于信息披露、资产规模等因素达不到要求,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筹得资金,也不能发行债券,因此比大企业更需要银行信贷.而农村金融具有贷款额度较小,当地信用文化、社会关系等对贷款的安全性更重要等特点。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业务区域集中,对本地区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方便地了解中小企业和当地农村的情况,为其提供童身定做金融服务,因而具有显著优势。

5.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机会改善银行经营。

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有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这点主要体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的长期资本流动,因此我们应鼓励、推动外国直接投资等中长期资本的流动。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既是对WTO有关协定的遵守,也是基于外国直接投资与其它形式的资本流动相比,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较低,也有助于扩大资本输入国的就业机会和带来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即具有一定的正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中资企业的境外投资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首先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适当放松境外投资的限制然后再循序渐进的扩大开放范围。而对投机,套利等短期资本流动则应采取措施加以限制。就金融市场而言,国际资本流动促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使得各国银行间的资金往来、信息交往更为密切,对促进银行创新、完善自身经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引导下,银行金融资本的流动还将推进银行的重组,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我们在选择引入外资方式时,必须慎重。

在保证不丧失控股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战略引资都是以现金购买普通的股票股权方式实现的。但在国际上,大部分投资并不是普通股票,更多是债券,甚至是可转债等等。中国应增加投资工具种类,完善投资市场。另外,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服务对象以及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定位也需要区别对待,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6.利用监控功能对国家重点产业的进行融资支持

对某些产业实施适当的融资限制,避免重复建设。运用资本市场股票价格,各类分析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则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公平交易和竞争,起到资源优化的作用,同时又极大的促进了企业的进步与自我鞭策。此外,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不尽完善和规范。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和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供给,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增加信息透明度,构筑金融信用等级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和规范各类金融中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六、小结

对FDI技术转移动因的研究表明,技术差距的存在是引起技术从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原始动力,而且在技术差距的作用下,FDI的技术转移会引发我国国内技术转移的连续进行。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要求主体之间的技术差距必须处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否则将会制约FDI技术转移效应的发挥。从技术转移的主体来看,跨国公司利用FDI实行技术转移主要是基于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我国利用FDI获取技术主要源于FDI所具有的一揽子性质。

由人力资本流动所产生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与我国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质量优化的程度以及企业间人力资本流动密切相关,前者主要受跨国公司经营阶段和研发战略的影响,后者主要与跨国公司和我国企业在薪酬福利、培训、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差别以及人力资本偏好有关。

由竞争所引发的FDI技术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通过“战略跟随”行为以及优于当地竞争对手的有利因素影响我国市场结构而产生的,FDI通过竞争对我国技术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技术示范、技术竞争和技术锁定效应的综合比较结果。

参考文献目录

余文娟FDI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分析[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月:10-11

陈璐FDI在中国银行业的技术外溢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11

詹向阳,邹新马,素红.中资银行迎接外资银行全面竞争的策略研究.金融论坛.2006年第7期:8

付争光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9月:45

董博雅湖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35

崔秀丽科技因素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2月:35

杨仙丽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FDI对我国全要索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溢出效应的分析2008年1月:43-44

王满于润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现代商业:23

第2篇

IT厂商积极应对在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下,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复苏迹象,但金融行业依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迫使试图在金融行业淘金的IT企业做出调整。

IBM、惠普分立两厢把守大

门,日立、广电运通、H3C、OKI、佳能、爱普生、富士通、松下、拉卡拉等近200家中外科技企业齐聚一堂,这阵势在金融危机的浊浪尚未退去的当下实属罕见。

这样 “繁荣”的景象出现在9月2日开幕的第17届中国国际金融展(以下简称“金融展”)上。据粗略统计,为期4天的金融展,仅开幕式当天参观人次就已过万。每家企业的展台都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琳琅满目的新奇金融科技产品像明星一样备受关注。

然而,这种繁荣却仅限于表面。在政策的不断调整下,中国经济呈现整体复苏迹象,但金融行业依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迫使想要在金融行业淘金的IT企业做出策略调整。

金融风险犹存

“以银行的收益方式‘净利差’看,金融业在经历了2月份的触底后,已经开始平稳回升。然而,从长期看,中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压力依然不小。”金融展的间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高资本消耗的模式,由于信贷投放很快,各家银行都面临资本金补充的难题。

对此,巴曙松认为,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几乎都面临商业模式的挑战,其一是业务的多元化,其二就是需要更多地做一些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而这就要求银行开展业务创新。

但这将导致银行的市场定位压力变得空前巨大。巴曙松分析,从去年11月份4万亿元注入全国经济以来,中小型银行面临市场挤压,份额正在不断缩小。找不到自身定位的中小银行,进入了战略迷盲期。“现在各家股份制银行都在提要做小企业客户业务,同时巩固高端客户、消费业务、金融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这都反映出他们的市场定位很不清晰。”

同时,巴曙松还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还很难排除“二次探底”的风险。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市大幅度向下波动,体现了市场对中国经济二次探底强烈的担忧。巴曙松说,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还没有复苏就在局部出现了泡沫,所以宏观政策对它调控的时候,有可能使房地产销售环节的复苏,在向生产建设环节传递的过程中出现大的波动。而这也增加了金融行业对风险增大的担忧。

谈到金融风险,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马雁也认为,目前仍不能乐观看待。他指出,今年国家调控政策出台,信贷投放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国家整体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商业银行上市运作,以及与国际经济形势、金融环境的接轨,银行介入国内市场和参与国际外汇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也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风险。

IT投资从紧

“我们对整个金融危机的趋势也有类似的看法。”在金融展上,金融业者和专家对目前形势的判断,在敏感的IT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对此,中国惠普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商用产品大客户部总经理邵冬表示,在相应金融政策的刺激下,金融行业回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就要过去了,企业可能还会受金融危机潜在风险的影响。

邵冬进一步指出,“目前金融企业在一些投资方面,特别是IT投资上,相对来讲仍是比较慎重的。”

对于金融企业IT投资更加趋于谨慎的状况,很多IT企业都有同感。一些做集成的IT厂商表示,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客户对于传统信息系统的投资明显从紧,“他们更加强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和业务的连续性,而不是系统的先进性。”

银行业一直被视为IT投资的大户,但是这个大户如今已经不再那么大手大脚了。在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徐纪恒看来,即便没有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业的采购也会愈发理性。徐纪恒认为,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IT投入逐年增加,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IT投入和大量的金融设备需要采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采用环保产品等问题已成为银行业者普遍关心的焦点。

为此,中国银行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分权采购流程。据徐纪恒介绍,在组织结构方面,中国银行设有采购评审委员会、集中采购中心、信息科技部等部门,他们各有分工,相互制约,针对金融电子设备采购工作分工协作,提高效率。具体来说,信息科技部负责技术标准、计划预算、归集需求、合同签署、验收付款等工作,但是不负责采购工作; 集中采购中心负责按流程采购,但是不允许修改标准、需求和预算; 采购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或者否决采购项目,但是不允许指定项目。

IT厂商集体变招

“在当前形势下,金融行业其实更需要信息技术帮助我们应对挑战。”虽然当下金融行业IT投资普遍从紧,但国家开发银行采购中心副局长吕峰松认为,IT企业并不是没有机会。

吕峰松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挑战,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国家开发银行会全面推进,启动相关的配套交易和产品控制等应用的研发; 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以及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模型应用等方面,国家开发银行也将进一步完善工作,使系统具有资本计量、风险报告和可控制等功能; 在操作风险的运营角度,该行会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运用平台,统一和全面共享信息,从前台、中台到后台覆盖整个业务和机构范围。“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建覆盖全领域、全球所有机构,以及控股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第3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升,在面临财产管理的问题上,理财观念逐渐进入中国的大众家庭。从现阶段中国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情况看来,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并从中进行总结与发展,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家庭投资理财的必要性与现状进行探讨,从中总结出发展趋势规律,希望结合家庭理财为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国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趋势

从当今中国金融市场看来,市面上出现着各类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为具有投资需求的家庭提供了广阔平台。而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只有在长期稳定的温宝基础上才会考虑将闲置资金与金融投资理财相联系。但从中国家庭的投资现状看来,由于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认知不足,市场相关产品众多,在选择投资渠道方面容易产生困惑或不理智行为。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总结经验,从中国家庭投资理财重要性入手进行分析,对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展开详细论述。

一、中国家庭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认为银行是安全性水平最高的存放财务的渠道,人们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一度达到最高点,而投资理财作为一种“钱的游戏”,只属于富人圈。直到二十一世纪始,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水平飞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钱的贬值与升值概念,银行逐渐成为金钱贬值的代言体;人们逐渐认为,只有通过投资理财渠道,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获得最大效益。从投资理财的优势上看,家庭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有助于平衡家庭的收支情况。对于我国大多数家庭而言,在温饱基础上的投资理财行为十分必要。另外,投资理财渠道可帮助家庭实现更好的生活目标;平衡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收支情况现代人投资理财的最基本的目的,通过理财获得资源配置的优势则是对社会竞争的更高要求。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从上文简述中可知,中国的家庭金融投资正呈逐渐热化的程度发展,就现阶段的家庭金融投资情况来说,家庭投资需求程度强。一般来说,家庭投资理财具有较高的投资理财需要,首先,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银行储蓄出现大规模转移的情况,据有关调查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在该现象产生同期,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具有较大比例的股民存在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的意愿。其主要由于小部分股民投资获益的选创效益引起,某种程度上属于跟风行为;跟风作为中国公民思维习惯特点,也容易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家庭在投资理财方面仍需慎重。除股票外,债券、基金,与股市齐头并进,获得大多数具有金融投资倾向家庭的青睐,其规模同样呈不断扩大趋势。

其次,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投资市场具有种类丰富的理财产品,为家庭投资提供广泛平台。与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同步,为了获取资金优势,银行也衍生出大批理财产品,笔者认为,该现象符合金融市场规律,当社会对于储蓄不再偏好时,为了维持住自己的资金源,银行必须改革,投其所好,将大众关注的投资理财引进来,如此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另外,金融投资作为当今中国大众家庭的偏好渠道,同时也发生了从投资有形到投资无形的转变。二十世纪初,房地产市场白热化,在部分房地产商的压盘控制下,房地产产品的刚性需求刺激了房价,在房价暴增的情况下,国家的管制政策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局面,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情急速下降。自房地产市场热度下降以后,大批投资者又从有形投资市场走向了无形投资市场,股票、基金、期货以及现货黄金白银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类型的投资项目存在网上操作、收益速度快等特点,交易可在网络系统上轻松完成,许多白领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易,非常方便。总之,中国家庭金融投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金融行为,只有真正从调查入手、结合实践与分析,才能真正促进金融投资市场的完善,为家庭投资带来更真实、公平、广阔、安全、高效的获益体系。

三、我国现阶段家庭金融投资的趋势分析

在金融投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加入投资理财行为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趋势;尤其在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高容积的财富生产体系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累积。但是,社会财富总量从来不具备平均分配的职能与责任,财富的运作以市场规律为基础,根据劳动者的参与度与所作的贡献来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的财富增益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投资。就金融投资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同水平的风险,即并没有必然获益保障,但杠杆效应大,投资者也容易在此过程中获得大量收益。且在可观资本增值的条件下,若个人或家庭不参与投资,则极易发生被财富边缘化的情况。我国证券股票及基金开户数量较多,但是真正投入运作的不到一半。

在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可把市场运动的方向分为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和日常波动。股市中遵循市场规律,有涨有跌处于正常发展态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中期趋势,中期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变动,安全性高。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学会掌握基本运动以及中期趋势,忽略日常波动;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还应始终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否则投资的获利亏损的大幅起落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在相关调查数据基础上,憋着认为,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下,人民币币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依赖于占比超过80%的现有投资者,中国金融投资市场将会引来更多的投资者。然而,由于普通大众缺乏对资本投资的专业技能和资金限制,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会选择投入门槛较低、投资风险相对小、获益稳定、变现能力强的金融投资产品,包括基金、股票以及保险等,该发展趋势对于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购房及黄金、期货投资对家庭投资者而言不具备显著的刺激作用。

四、结束语

第4篇

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集成电路地位空前——!

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自2015年由国务院正式印发以来,为稳定我国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罗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优先发展两个核心基础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突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显示、绿色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而新材料产业要着力突破一批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先进钢铁材料、石化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

罗文介绍,《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均有所提升。“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与互联网融合;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力。”

现状:五大工程均已启动——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表示,《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等绿皮书为补充的政策体系。

目前,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在内,《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项工程均已启动。当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中心进入创建阶段。我国已经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排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 

“当前,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6年遴选了4G演进系统、柔性复合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15个项目,集中政策资源加快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目前,部分重大标志性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罗文介绍说。

媒体记者统计,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我国重大制造业创新成果取得突破的案例包括: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首款柔性复合工业机器人研发成功;世界最大单体射电望远镜建成;世界最大基因库投入运营等。

规划:制定重点领域投资指南

罗文指出,当前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核心芯片、控制系统、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距自主可控有较大差距。“要围绕重点领域,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形成持续不断、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机制和良性循环,来稳定工业投资。”

第5篇

一、岗位族群管理定义

岗位族群管理是以落实公司战略、优化岗位体系、明晰岗位职责为目标,对工作性质或任职要求相似的岗位进行分类分层的管理。

1.引入岗位族群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岗位由各单位自行设定,名称和职责未经统一,不利于横向比较和员工职业发展。通过岗位族群管理可实现岗位统筹管理。岗位是一种机构管理资源,与公司内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岗位编制(简称“三定”)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通过增加专业类岗位数量,缓解专业职数不足的矛盾,为员工招聘、培训和干部提拔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支持,便于员工的发展和管理。

2.引入岗位族群管理的可行性

国内外的同业领先机构普遍采用岗位族群管理方式,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范例,为该类型公司引入岗位族群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由于A公司自2007年成立后即着手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其中开展全方位岗位管理近3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全面实施岗位族群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公司战略及业务发展需要,从管理层面具备了深化岗位管理的条件。

二、开展岗位族群管理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总体思路

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岗位族群管理体系,为业务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增加专业类岗位数量,开辟多元化的员工发展通道,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

2.岗位族群管理基本原则

按照横向分类、纵向分层的原则设置岗位族群,对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或任职资格要求相似的岗位进行归类管理。按照科学合理、因事设岗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岗位,加强岗位总量和结构管理。按照“以责定级”为主、“以人定级”为补充的原则确定岗位职级。“以责定级”是根据岗位职责难易程度和相对重要性确定职级,不与任职者行政级别挂钩。“以人定级”适用于部分特殊岗位,综合考虑任职者资历和级别等因素确定职级。统筹考虑改革成本,实施岗位平稳过渡。即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有员工转入岗位族群时,保留相关职务和级别,今后新上岗员工统一按岗位族群管理。

三、开展岗位族群管理的主要内容

开展岗位族群管理主要涉及四方面:岗位族群类别、岗位族群层级、岗位总量与结构和岗位职级的确定。

1.岗位族群类别

岗位族群主要按照岗位职责相近、管理范围相似和岗位任职要求相似性进行横向分类。在前期岗位分析的基础上,A公司将岗位职责、管理范围和任职要求近似的岗位聚集在同一序列,并且形成多个岗位集合。在同一岗位序列内,可将相似性更高的岗位按照更加详细的标准或属性划分为若干子序列。在归纳各岗位序列内所有岗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该岗位序列的定义。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时,新的岗位可按照岗位族群定义归入相应的序列。按照上述原则,A公司岗位族群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管理类岗位:指具有明确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负责有关业务部门或员工团队的组织、领导、决策、计划、控制、协调和考核等职能的岗位。第二类为专业类岗位:指在具体专业领域内具有明确的管理权限,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业务实践经验有着较高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第三类为基础类岗位:指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在上级指导及授权下从事各项相关工作的岗位,此类岗位主要立足于执行层,为此多是管理类和专业类岗位的辅助岗位。

2.岗位族群层级划分岗位族群层级划分主要依据差异性进行纵向分类,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岗位所承担的职责差异以及岗位具体任职要求上的差异。其中,职责差异主要根据所在岗位管理职责的大小,在业务领域或专业领域的作用高低,以及所在岗位在管理和培养下属的职责大小。岗位任职差异包括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水平、技能熟练程度和经验积累程度等。按此原则,A公司对管理岗位定位于公司业务行政领域的组织、指导、计划和决策要求。管理岗位分为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总监、部门总经理、部门副总经理、高级经理和经理7个层次。专业岗位定位于公司专业领域的指导与组织要求。专业类岗位分为首席专家、资深专家、高级专家、专家和专家助理5个层次。基础岗位定位于公司的执行和落实层次,位于此岗位族群的员工主要处在经验积累阶段,基础岗位的划分主要依据员工的从业经验、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主要分为一级经理助理、二级经理助理、三级经理助理、一级业务员、二级业务员和见习业务员6个层次。

3.岗位族群总量与结构

全公司岗位实行总量及结构比例控制,根据A公司“三定”方案和业务流程,结合A公司所在发展阶段、业务规模和人员情况,统一设置全公司岗位,明确各部门下设岗位职级及数量(待条件成熟时,岗位设置及数量将纳入各单位“三定”方案),并按年度规划调整。

4.岗位职级确定

岗位职级确定是A公司岗位族群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岗位职级的确定和岗位职级的动态管理、岗位职级体系框架的确立和岗位职级确定的主要方式。岗位职级的确定要根据实际、参考同业、借助“外脑”,聘请专业咨询公司研究确定岗位价值评估模型。成立岗位价值评估委员会,对全公司岗位统一进行价值评估。结合实际,统筹平衡,确定岗位职级时兼顾“以责定级”与“以人定级”原则。划分职级确定权限,高管层的岗位职级由公司高管专门会议确定,部门领导及以下的岗位职级由人力资源部确定。同时,人力资源部负责确定各部门岗位总量和结构,各部门据此细化岗位职责。

岗位职级动态管理包括岗位职级调整和员工岗位职级调整两部分,侧重于员工岗位职级调整。在岗位职级调整运作上,将岗位职级管理与员工岗位职级管理相分离,其中,岗位职级管理相对稳定,员工岗位职级管理随动随调。通过“自上而下”合理设置岗位,统一评估确定全公司岗位职级,实现对全公司岗位体系的统筹管理,保持全公司岗位及职级的相对稳定。岗位职级体系调整要按照岗位价值体系,重新梳理岗位职级体系。A公司将原有的3~25级调整为6~31级,共26个层级,进一步细化岗位层级。突出岗位价值大小,适当拉大基础类与管理类、专业类岗位之间的职级差距,发挥岗位职级的引导作用,引导员工发展,推动提升公司专业化水平。注重体现基础类岗位人员的成长性,拉开部门以下基础类岗位员工的岗位职级差距,将基础类岗位进行细分,以建立合理的职级梯队结构,避免基础类岗位的臃肿与混乱。

各类岗位职级的确定应根据新旧岗位职级体系的变化,高管层岗位职级由公司高管专门会议依据岗位价值评估确定。除此之外的管理类、专业类及基础类岗位将依据岗位价值、部门职能配置、部门近年绩效综合成绩,按照不同权重比例综合确定,同时结合岗位职级动态管理统筹运用。岗位职级确定是目前岗位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难点,除需要更加科学稳妥的理论支撑外,还需减少来自于现实部门间利益桎梏,减少理论预期与实践效果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①部门领导层次(部门总经理、副总经理)的岗位职级确定受业务条线和业务重要性排序的影响,存在一定争议。②岗位职级划分与实际操作划分的矛盾,例如同一部门内按50%比例硬性划分一、二类单位,在具体操作中遇到一定阻力,矛盾较集中。③单个岗位职级与部门整体职级的矛盾,例如部分低职级部门也可能存在高价值的岗位。④不同部门间的相似部门职级受部门领导的偏好影响存在不平衡性。

第6篇

关键词:实物投资;资产投资;比较分析

投资者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巨大的利润,选择好投资方式是获取巨额利润的前提,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认真分析,并选择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其中一种。我们在对两种投资方式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实物投资是投资人对于本行业内部或者合作的企业进行投资,而金融投资则是将投资投放到证劵、货币和信用等方面。由于他们投资的对象不同,所以他们的投资方案也不同。对于投资方而言,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会为自己谋得更大的利润。

一、比较分析实物投资与资产投资定义上的区别

实物投资指的是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企业或合资、合作等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投资收益。从定义可以看出,实业投资注重的是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实物二字很好的说明了该投资方式是直接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物品进行投资。不同于资产投资的是,实物投资因为直接进行对实际物体的投资,所以它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外延显得更为广泛。该投资方式是一种有形投资,所以相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该投资的投资方式更稳定且风险性比较低。但是因为是一种有形资产投资,物品的实际价值就是那么大,所以投资方所获得的利润相对而言也比较低。但这毕竟是一种保守的投资方式,所以被大多数人沿用着。

金融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收益,主动承担一定的风险,将资金投入在货币、证券和信用及与之相联系的金融市场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金融投资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产生的投资方式。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资产投资的间接性和非实物性特点更加突出。从定义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注重的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虚拟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所以金融投资并不能直接与生产经营相互联系。相对于实物投资而言,金融投资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但是它的收益也是巨大的。金融投资更多的是考验投资者的胆量和眼力的投资方式。由于金融投资更多的是依赖于现代技术进行投资并且能够在短期创造巨大的看利润,所以这种投资方式被广大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所喜爱。金融资产投资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区别从对定义的分析就可以很好的看出来。二者在投资收益、投资对象、投资风险、投资目的以及收益时间长短上都具有不同点。投资方在选择任何一种方式进行投资时都应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因为他们直接影响着投资方的投资收益。无论是哪种投资都具有它的优点所在,依照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观点,有时候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择二者相互结合的投资方式能够为投资方创造更大的利润。

二、分析实物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特点

对实物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物投资与实际的物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简言之,实物投资是投资方对实际物品的潜在价值进行考量之后进行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它是通过实物在市场中的销售利润谋取投资利润的一种投资方式。投资方在进行投资活动之前,要对实物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避免由于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

2.实物投资的利润回报期长。实物投资在进行投资时,是与生产关系进行密切联系的,所以投资方进行投资之后要等到物品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之后才能获得收益,这个时间是很漫长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方可能还要追加投资。在生产的过程中,整个资金链的流动是非常慢的。这种投资方式考量着投资方的耐心,如果中间出现意外收回投资成本,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3.实物投资具有广泛的投资区域。在现代社会,即使出现了以金融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但是由于实物投资涉及到人民大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品,所以实物投资依旧覆盖到社会中的所有事业的经济活动。由于实物活动覆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国家经济部门而言,对于实物投资的监测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实物投资在国家投资方式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这种投资方式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国家经济部门要通过立法等各种手段来时刻监测着社会中实物投资的动态,对于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对于金融资产投资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投资在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依靠的是金融资产,依赖于金融资产进行的一种间接性的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将自己的资金投放到股票、证劵和货币等上面,通过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谋取利润。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投资是投资方的一种资金战和速度战,投资者会随时关注这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机会时就会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来占有公司的一定股份。时机到的时候进行抛售来赚取巨额的价格差。

2.金融投资在运行过程中要求资本要有一定的偿还期限。金融投资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虽然不像实物投资的收益期限那么长,但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资金在进行升值的时间。资本的偿还期限指的就是这个时间。投资方进行金融资本投资就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在偿还期限内,只要自己的资本在不断升值,投资者就可以一直进行投资,但是要时刻关注并分析偿还期限内的被投资标的物的价格变化,在投资收益开始下降的时候要及时收回自己的资本以避免连本带利赔光的状况发生。一般情况下,金融投资的偿还期限都非常短,这和金融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是相关的。时间越久,对于投资回报的风险就越大,出现各种突况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也会越大。

3.金融投资具有巨大的风险性和收益性。金融投资考查的是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的预测能力。在当今社会,经济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同样的,公司经营状况发生改变的机率也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对于某些特殊行业而言,譬如石油等,他们的风险变化性小,投资者选择投资的难度也不大,但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对他们进行投资时要抓住机遇进行投资并在偿还期内进行迅速收回成本和利润,因为对这类行业的预测是很难的,并且这种行业的动态变化大,容易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所以投资者在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将要投资的企业的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程度,避免造成投资失败。

三、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的联系

1.两者的投资媒介和投资手段相同。无论是实物投资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还是金融投资与资本运作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与对资金的运用,虽然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区别,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进行投资的依托对象不同罢了,一个是生产经营,另一个是证劵和资金。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都是社会资金运作的一种依托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的。

2.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实物投资为金融投资创造利润。从对金融分析来看,金融分析像是一种资金的聚集,并没有为实物投资进行资金援助,实则不然,金融投资对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将资金短期内汇集到企业,这是维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笔资金,公司的实物投资的生产经营才能够正常运转,即使投资者收回了资金,但是还会有下一个金融投资者进行输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短期帮助,是企业在进行大量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而实物投资的成功也为金融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虽然投资对象不同,但是两者依旧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四、总结

金融投资和实物投资都是当下主要的投资方式。目前,金融投资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我国的不少投资家也开始着手进行资本投资,因为资本投资具有收益大,期限短的优点,即使具有一定的风险,但能够带来的利润更加诱人。虽然全球经济投资向金融投资进行转变,但实物投资始终覆盖整个社会经济的状况却不会被改变,因为实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人们的生活用品,无论是高档的还是基本的,都是人们必须的。投资家在对这两种投资方式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所具备的优缺点和特殊性,同时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投资家而言,进行投资就是为了更好的获利,所以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不如同时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资金套死的现象。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希望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进行合法的投资,为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2]游家兴.理性定价、选择偏差与消费资本资产定价谜团——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经济科学,2005(06).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居民投资 互联网理财 金融创新

当今时代信息化和程度不断加深,产生了许多的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新的金融投资方式的出现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传统金融机构一直以来在金融市场上独占的局面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而打破,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也日益增多。并且互联网金融还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简单,产品种类齐全,积极的服务态度等特点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金融投资活动。

一、最近几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互联网支付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支付是指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来完成交易的方式,并且具有实时支付效力的支付模式。当前市场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互联网支付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兴起,并随着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规范化,互联网支付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网上交易的规模也在逐年节节攀升。就拿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来看,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呈直线上升的态势,从起初的3万亿元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24.1万亿元。,当前互联网支付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已经不止是网上交易支付了而是向着更加快捷便民的方向发展,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许多以前只要线下才能够完成的活动,例如,跨行转账,日常水电缴费,网上购票,网上理财支付等,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同时在改变居民支付习惯的同时也对居民消费金融投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产品产品迅速增长

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许多金融产品也相继推出,金融产品的种类大大增加。最常见的就是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金融产品。以支付宝的余额宝为例,在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令同行惊叹的成家,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就突破了5000亿,受众度越来越高。余额宝的成功让许多互联网企业看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商机,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的市场影响力竞相推出许多与余额宝相似的理财产品。不仅如此,线下的传统金融机构也效仿余额宝,在线上推出了许多理财产品。

(三)P2 P网络借贷快速发展

P2 P网络借贷是也是一种互联网金融形式,它是出资人和借款人实现借贷交易的一个中介平台。它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开展借贷业务的服务网站。国内第一家互联网的P2P借贷平台“拍拍贷”于2007成立,之后的发展速度也十分的迅猛。数据统计显示, P2 P网络借贷平台的数量和交易规模呈逐年攀升状态。

(四)众筹融资模式逐步兴起

众筹融资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向投资者募集项目资金的一种融资形式。我国的第一家众筹网站于2011年建立,相对成立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不容小觑,不管是平台数量还是融资项目规模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发展相对成熟的就是“天使汇”众筹融资平台,短短几年完成了230多个项目的融资。截至2014年11月,该平台己有超过16090个创业项目入驻,2109位认证投资人、230多个项目共计完成10多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二、当前互联网金融对于居民金融投资活动的影响

(一)居民投资理财仍以传统金融产品为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年轻人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当前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性,有七成的居民对互联网金融投资处于茫然状态,剩下的三成居民中购买过网上理财产品的不到三分之一。根据对居民金融理财习惯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居民的投资理财仍然以传统的金融产品为主。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多是一些银行储蓄和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及保险基金等。通过对这三成居民中购买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居民调查发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购买者多为年轻人,即80后90后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好奇心,具有极强的冒险意识,敢于挑战新事物。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受教育程度也很高。

(二)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特点是居民参与投资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金融投资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等特点。这些特点是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一些优势条件,也是吸引居民参与投资的主要原因。根据对一些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主要原因就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这几项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操作方便快捷”的特点。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也是一些居民选择购买互联网金额产品的主要原因。

(三)居民对互联网金融投资持谨慎态度,投资金额较小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者的调查显示,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投资多以小额资金投入为主。多数居民的投资金额在“十万元以下”投机金额超过30万的占极少数。对互联网金融投资行为存在谨慎的态度,认为互联网金融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行为观念,还对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冲击。探讨当前互联网金融投资对于居民金融投资活动的影响,为总结当前互联网金融投资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小天.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

[2]刘思杰.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及发展[J].时代金融,2011

第8篇

摘要: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效应

197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银行的迅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为它们在母国扩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为它们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稳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保险和证券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向逐渐明显,考虑到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的非凡地位,因此,有必要将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领域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纳入探究视野。

一、金融业跨国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跨国公司的一种非凡形态,适应于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需要、其母国和潜在东道国政策、制度的变化,为实现其整体战略而从事跨国投资经营。金融业跨国投资一般也是出于节约成本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追逐更多的利润;同时还有为客户跨国经营服务、减少市场不完全的影响和对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寡占反应等动机。

对外投资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81)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Paradigm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认为一国企业能跨国投资经营的关键,在于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s)三种优势的综合功能。这一理论现已成为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并被誉为一个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模式(裴长洪,1995)。其中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非凡是专利、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拥有无形资产所有权优势的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将这些优势的使用内部化的能力。区位优势是指潜在的东道国存在着阻碍出口而不得不选择直接投资或者使用直接投资比出口更有利的各种因素(前者如关税和非贸易壁垒,后者如劳动成本、吸引外资的政策等)。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动力,而区位优势则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

金融机构也是一种非凡的企业,其跨国投资经营也符合这一理论。跨国金融机构的所有权优势和不完全的市场相联系,包括商标或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企业组织优势、管理和创新优势等产权或无形资产优势,货币资金、对国际市场信息来源及处理规模优势,提供灵活、方便、多样化的服务特征、差异性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优势,技术性人才等人力资本优势。对金融业来说,由于套汇、分保、投资组合、证券、债券上市的复杂性、随机性和风险性,内部化将在实现跨国金融机构的全球战略中发挥重要功能。区位优势包括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优势(如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时间区在金融活动尤其是证券和外汇交易中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保险事业的拓展提供了便利等)以及东道国的政治体制、税收等政策优惠所形成的优势。对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首要原则的金融服务业来说,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商业中心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远较其他地区要多得多。

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银行业中的适用性被众多文献所验证(FariborzMoshirian,2001;DarioFacarelli和FrancoPozzolo,2001)。根据对制造业和银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探究,该理论也能解释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有很多,上述分析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具体到每一家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原因甚至同一家金融机构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投资的原因及战略也会不同。依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可能反映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事实的全部,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或理论的一部分也可以用来解释金融机构跨国投资这种现象。

二、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来自美国的实践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以国家来分析,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美国都是站绝对优势地位。就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说,美国也是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最近十多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其中金融领域的直接投资比例逐步提高。1992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020.63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618.39亿美元,占32.23%;199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6121.09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45.74亿美元,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的33.42%;2000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存量为12556.54亿美元,其中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为5344.22亿美元,占42.94%(王燕辉,王凯涛,陈金贤,2004)。可见,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例逐渐提高。

依据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假定以以下经济指标来近似表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摘要:(1)在东道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度量金融机构在东道国所有权优势。可以预期,在一国的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越多,在该国金融业追加投资量越多,这项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在该东道国专有资产的所有权优势。(2)以非金融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双边贸易额来衡量东道国对母国的开放程度和双边经济一体化程度。这两个指标可以度量美国金融业内部化优势的可利用程度。(3)以东道国GDP、金融发达水平(以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度量)等经济指标以及有无国际金融中心来反映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优势。GDP总量越大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多的市场机会;东道国金融越发达,表明该国对金融业的依靠程度越高,从而对其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有着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低的风险;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是跨国金融机构决定是否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东道国有无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便捷的同业市场和专业的金融人才都将吸引跨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众多跨国金融机构之间地域接近,彼此接触的机会很多,它们可以从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受益。东道国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将吸引更多的跨国金融机构直接投资。

对美国1995年—2000年金融业对各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投向的地域分布进行实证探究结果表明摘要:美国金融业对各东道国投资流量流向和1994年美国在各东道国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95年—2000年美国对各东道国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双边贸易水平、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有无国际金融中心等正相关,进而说明1995年—2000年美国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制造业跨国投资一样也符合邓宁提出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三、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大多从制造业角度进行,很少有人从服务业角度来分析少。随着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增长,金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显得日益重要。和制造业跨国公司一样,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具有的经济增长效应、就业创造效应、资源转移效应、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贸易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等经济效应,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和制造业相比,由于金融业在一国经济中居于核心的非凡地位,其效应也有自己的特性。

1、货币金融效应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货币资金的投入,可带来生产、管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创造就业、转移配置资源、促进贸易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效应,给东道国带来经济增长和发展,这基本上已形成共识。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效果大小、效率高低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实现这一经济效应等的探究不多。LauraAfaro、AreendamChanda、SebnemKalemli-Ozcan和SelinSayek(2002)算是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探究了。他们依据1975—1995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建立模型来验证有较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是否使对外直接投资高效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71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中金融市场功能的大小。结果表明,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明显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功能效果,即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更多,而不具备完善金融市场的国家则不能从对外直接投资中获益,甚至会获得负效益。这里LauraAfaro等人是从一种静态的模型考虑,把金融市场视为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发生功能时的一种或粗或细的管道。他没有考察长期动态的效应会如何。任永菊和张岩贵(2003)根据中国1985-2001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验证了摘要:外国直接投资和金融市场的信贷规模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也是货币化程度的格兰杰原因。而金融业跨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功能东道国的金融市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主体、带来更为充分的竞争、先进的市场交易技术、分析理论,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反过来,完善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率。

2、市场结构效应

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效应较为复杂。从静态来看,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功能,发展中国家对外来金融资本的进人十分敏感,总是尽可能地保护本国脆弱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这种保护实际上是对本国既有的政府垄断性市场结构的维护,这种状况假如没有外来因素的冲击是不轻易改变的。因此,当这一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终于被打破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人在短期内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打破东道国的市场垄断结构,产生正效应;在长期情况下,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实力强劲,在他们站稳脚跟后会挤出东道国原有的弱小的金融机构,形成一种新的垄断或寡头垄断者,对后来者形成市场进人壁垒,产生一种负效应,从而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原先的正效应。引人动态分析的话则情况又有所不同,面对竞争国内金融机构不可能坐以待毙,为了生存也会作出积极反映,而政府也会因为种种关系对国内金融机构提供有利的政策导向(比如制定较为严厉的反托拉斯法),因此,实际情况往往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让位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发展中国家可获得部分的正效应。

3、人力资本形成效应

这一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显著。因为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发展金融业需要有先进的分析理论、精确熟练的操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因此,从普通交易员、行情分析师和精算师到金融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都应把握现代金融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同时,也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交易服务设施,这就需要安装、调试和维护这些设施的技术人员。而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不足,各种金融设施的配套也比较落后,通过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其直接投资可一段室内改变这种局面。无论投资以独资、合资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固有的对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培训、可提供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和国际金融市场新信息的渠道都为当地人力资本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也吸引了大量外流人才的回流,遏制了长期以来的脑力外流,突破了发展经济学中有关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的“卢卡斯模式”,促进了东道国人力资本技术含量的提高,这是正效应。当然,本地的中高级人才在高薪高福利的影响下从本国金融机构向外资金融机构转移,这种人才的流失是负效应。一般来说,由于先进理论和技术分析手段的带入,这种效应总体上还是正的。

4、经济一体化效应

由于金融业自身的特征和对金融制度规范的要求。和制造业相比,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一体化效应较大。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普及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全球范围内24小时的金融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而金融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通过各分支机构之间网络终端的联结,促进了同一金融机构之间的异地交易,还方便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的划转,使信息的传递几乎在瞬间完成,金融服务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如无纸化交易被券商广泛使用,一张信用卡可以在全球通存通兑,分保险和再保险通过计算机网络而简便易行。同时,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相互联接,不仅加强了同类市场之间的国际联系,而且强化了不同市场如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共振效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国际证券市场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规定,《巴塞尔协议》和《金融服务协议》的签订,使得金融服务在统一规则下执行,这种制度的规范统一从更高层次上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体化效应的形成既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又反过来刺激了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效应直接给消费者得到了更高质量和更方便的服务,也会通过市场交投活跃而产生投资乘数效应进而带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正效应;但在经济一体化联动共振效应下,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则会带来外部的负效应了(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这种化效应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5、东道国经济自和平安效应

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无论是制造业跨国公司还是和金融业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决策中心在母国(多是发达国家),它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但其背后有一个国家(发达国家),它有很高的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执行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削弱东道国的自。同时因为它拥有资金、技术、品牌、信誉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而在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引进的外国跨国公司越多,东道国的和自就受到越多的限制,这是一个纯粹的负效应。就金融业投资而言,由于该行业直接把握着资金融通这一国家的经济命脉,外资金融机构进人后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证券承销和财产保险等投资渠道和东道国的各行各业发生联系,涉及行业的分布面厂,影响力强;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实力雄厚,业务多样化程度高,分支机构遍及世界各地,不易进行金融监管,使东道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大受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联动和共振效应功能下,甚至会危及其经济和金融的平安。

总的来看,金融业跨国投资产生的效应很复杂,有正有负。总体效应是正是负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整体实力、调控能力和对外资吸收能力结构(Porter,1990),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制定不同的吸引外资投入政策(杨先明,2000),对开放金融业更应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一定要慎之又慎。

四、结论和启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摘要:

金融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制造业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在理论依据、影响因素和效应等方面多有雷同,但由于金融业的独特性质,居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在具体动因和效应方面有其特征。

根据对金融业对外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非金融领域直接投资规模及双边贸易的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增长必将吸引更多的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金融业。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根据承诺,金融市场将逐步向外资开放,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方面对外资机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资企业将对中国金融业直接投资。这被国外金融集团认为是打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金融和保险业现已成为国外跨国集团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领域。

第9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证券投资;投资行为;投资风险;投资策略

金融市场是一个综合性市场,由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货币等多种市场组成。在金融市场运营过程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无论是给金融理论发展还是投资者都造成了巨大阻碍。如何对这些异常现象做出有效的解释,一直是人们探索研究的主要课题。而行为金融学的建立为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带来了生机。它从人类行为角度出发以有限自利、有限理性和有限控制力为根据,对金融异常现象进行解释,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1行为金融相关概述

20世纪8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不符合有效市场理论的异常现象,为了解释这些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行为金融学以应用心理学为基础,是通过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当中所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对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促使这些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动因,如心理动因、社会动因等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金融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1]。行为金融学依据的理论基础包括价值理论、前景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知偏差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等多种理论与模型。其中,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奠基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行动决策以行动期望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和行动后果的偏移为依据,在评价心理感受之前,通过决策分析,初步确定有效的行动,并选择自认为适合的参考点,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

2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行为与投资风险

2.1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行为

与标准金融理论观点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为非理性人,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的预期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投资者的非理还会降低市场有效性,导致资产价格偏移其应有的基本价值,反过来又给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投资行为带来影响[2]。以现实投资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行为金融视角下,投资者在认知与行为上存在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过度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低估或忽视机会和运气的作用。当失败时将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这是过度自信的表现与可能带来的后果。(2)羊群行为(从众行为)。羊群行为在证券市场上、在投资行为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受其他投资者投资影响,投资者可能采取与其相同的投资策略,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当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3)启发式偏差。启发式是人脑在解决不确定、不规范、无现成算法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决策方式,一种高效的思维范式。就证券市场而言,投资者依靠自身经验来进行投资决策,但这种启发方式很容易出现系统性的认知错误,从而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常出现的启发式偏差主要有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和调整与锚定偏差。(4)动量效应与处置效应。动量效应是指就某一持有期的平均水平而言,若某只、某些股票前期涨幅较好,则后期也将会有较好的涨幅。这是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会存在的心理,也是投资者的一种认知偏差[3]。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下投资者认知和行为偏差中的一种典型表现,具体指的是投资者对投资失败、损失的厌恶心理和对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当股票等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不甘心的心理促使其产生强烈的继续投股欲望,行为上表现为亏损股票争取转机心理;当处于盈利时,为了尽早锁定利润,投资者想要尽快将持有股票卖出,行为上表现为急于卖出心理。

2.2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证券投资风险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之上,以此来获取利润,达到赢利目的的一种投资活动、投资行为。相比于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往往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率,这是促使有价证券市场活跃度高于普通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证券市场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使证券投资面临着比银行存款更大的风险,而且证券投资对国家经济宏观政策的调控、金融市场的变化、经济形势的波动、上市公司的业绩、利息利率等因素尤为敏感[4]。这些因素的变化给证券投资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证券投资风险发生概率。为了规避风险发生,证券投资者往往采用组合投资的方式,即按照预定计划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多个项目上,以降低或规避一次性投资所能带来的较大风险。在投资风险规避方面,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所形成的多种投资策略,为证券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更多的选择。

3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为证券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包括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等。

3.1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对股票交易量和股票收益预先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交易量和收益同时满足所设定的过滤准则时,投资者便对股票进行买入或卖出。它主要是针对动量效应所提出的一种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视角下,投资者对于动量交易策略的采取,应以证券市场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作为出发点和基点。这是因为行为金融理论指出,在一定持有期内,若某只股票前期具备较好涨幅状态,那么后期也将具有较好的涨幅[5]。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或市场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即可通过实施动量交易策略来实现获取利润目标。

3.2反向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反向投资策略主要是对投资者过度反应、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的一种纠正策略。即对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进行买进,而对表现好的股票则卖出,以这种反向、逆向的投资方式来达到套利目的的一种投资方法。在过度自信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做出过度的反应,这就容易造成盈利者对股价进行高估,损失者对股价进行低估的现象发生。针对这种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中的冷门股票往往不会存在较高的预期,这样在实际的投资行为中若通过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来进行投资决策,则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更为理想、正确的投资行为[6]。即以公司近期表现为依据对其未来进行预测,激发投资者做出持续的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业绩较好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从而为投资者通过反向投资策略来获取套利的机会。

3.3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

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指的是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投资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能力将逐渐下降,根据这一关系,投资者年轻时适合将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在债券上的投资比例。这种投资策略是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一个重要结果结论,是依靠时间对投资风险,具体是对股票风险进行分散的一种策略。行为金融理论利用股市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的特点而得出时间分散化投资策略,为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投资者在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投资实践时,应避免交易的过于频繁,否则将出现不理性投资行为。

3.4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为了规避由一次性投资所引发的风险发生、摊低成本,而将投资成本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进行分批投入的一种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投资者采用成本平均策略,其各期买入股票所花费的平均成本将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7]。因为,这种策略下投资者每期可以买入固定金额的股票,而股票数量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若股价下跌则购买数量就多,若股价上涨则买入的高价股数量就少,因而整体上投资者的低价股数量要多于高价股数量,这样一定时期内每股的平均成本便低于总购买股票的平均价格。行为金融视角下,它主要是针对处置效应的一种投资策略。

3.5行为控制策略及小盘股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行为控制策略,主要是针对投资者恐惧和过于贪婪心理所制定的一种投资策略。相比于上述几种投资策略,行为控制策略更具强制性和约束力,适用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广大投资者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就国内证券市场而言,证券投资者存在的几种典型行为偏差可以通过行为控制策略来得到较好的控制与约束,帮助投资者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与管制,规范其投资行为。小盘股投资策略有着非常显著的一月效应,投资者采用这种投资策略应在一月初买下小公司股票,并在一月末转让卖出。尽管对中国证券市场小盘股投资策略的一月效应不甚明显,但其较高的收益率使其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尤其是在行为金融理论视阈下。

4结语

综上所述,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多种学科的行为金融理论,不仅理论基础雄厚,还可以为金融市场和金融学理论发展提供相应理论支撑,而且能够为投资者投资提供更为科学、适用的投资策略。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应加强对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投资者应依据自身实际和所投资项目对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各种投资策略予以合理的选择,这对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玮.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绩效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

[2]唐蓓.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张力公.基于投资者有偏信念的中国股票市场风险行为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

[4]梁宇.行为金融视角下证券投资风险度量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2014(15).

[5]胡才泓.机构投资者情绪及投资行为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

[6]周焯华,黄珂.行为金融视角下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2009(11).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投资效率;预算软约束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24-08;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西方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但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视角进行研究。Rajan & Zingales(1998)[1]和Love(2001)[2]对这种从宏观层面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方法之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主张深入探讨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此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传导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检验金融发展是否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作用、缓解的途径和机理,以及融资约束缓解的经济后果。

然而由于市场和制度环境的差异,西方学者关于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和途径的结论并不能对中国现状进行合理的解释。由于中国特有的新兴加转轨的制度与经济环境,金融发展受到明显的金融约束政策制约,如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对银行经营和证券市场的干预等。政府通过金融约束政策的实施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参与租金的分配,影响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使得中国金融发展对企业及整体经济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与机制。因此,本文从中国金融约束政策背景出发,在对各地区金融发展评价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金融总体及其结构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和途径,剖析效率损失产生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金融发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基本沿着“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企业投资”的思路展开。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缓解作用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影响途径和机制不同,如Rajan & Zingales(1998)[1]研究表明,相对于依赖内源融资的企业而言,依赖外源融资的企业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成长性更高,影响机理在于金融发展对于信息披露和企业管理的要求降低了外源融资的成本。Baum et al(2009)[3]认为一国金融系统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受融资约束企业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并且基于银行业的金融体系为受融资约束的企业提供了外部融资渠道。而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观点。如Jensen(1986)[4]、Stulz(1990)[5]等均从投资效率与内部现金流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当企业拥有的现金流较为充足时,经理人倾向于过度投资,反之则倾向于投资不足。而Denils & Sibilkov(2010)[6]则认为较多的现金持有量使得融资约束企业可以执行原本可能会放弃的高回报投资项目,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受融资约束企业持有现金较少是因为其内部现金流较少而外部融资成本又太高所致。

国外有关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结论普遍一致。Wurgler(2000)[7]发现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成长性好的行业会得到更多的投资,而成长性差的行业投资会减少;Wurgler认为这一研究结果说明金融发展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Love(2006)[8]也认为金融发展能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导致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减轻企业融资约束,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Mallick & Yang(2011)[9]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公司盈利性和投资效率较低,并发现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国内学者沿用国外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出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普遍结论,同时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对相关结论进行了一定的扩展,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金融发展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更明显(饶华春,2009;沈红波等,2010)[10][11]。而从微观视角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成果较少,江伟(2011)[12]从中国银行贷款对企业投资控制效应视角研究得出,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银行贷款对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控制效应有所增强。孔东民等(2012)[13]考察了政府支出、金融发展与对外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大多以发达金融市场和跨国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金融发展能够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结论。但由于中国特殊的转型经济与制度背景,该结论在中国的适应性不足。而国内研究大多从总量角度探讨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及投资行为的影响,一是没有深入分析金融子市场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及投资效率影响的差异;二是主要关注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缺少对投资效率影响的量化考察。

(二)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增强市场流动性、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以及提供价格信息的传递等途径降低企业融资风险、缓解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然而中国金融发展进程处于明显的金融约束政策环境。与Hellman et al(1997)[14]所指的金融约束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的同时也参与租金的分配,使得租金分配呈现明显的所有制偏好特征,主要体现在通过国有银行体系对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因此,在金融约束政策的主要参与者非市场化特征下,金融发展对不同部门资本形成的影响难以平衡。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1: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但不同性质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的效果不同。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规模和成本两个途径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一方面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增加金融中介数量和规模、增加资金供给,缓解企业资金需求的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及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然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征,除表现为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外,更重要的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即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企业上市融资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均受到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因此股票市场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主要体现在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融资成本的降低。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主要融资来源仍依赖于银行系统,银行中介数量和信贷规模的扩张从资金供给规模方面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金融市场发展的结构不平衡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融资来源及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本文提出:

假设2:金融市场不同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

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金融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该研究结论的前提是企业融资约束是一种硬约束。而中国金融约束的政策环境是:地方政府担负着推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责,而地方政府财政体系无力持续承担国有企业资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机干预国有银行体系对国有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动机也大大削弱,使得国有企业受到严重的预算软约束,一方面使其表现出的融资约束夸大了其真实的约束程度,另一方面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合理分配而造成效率损失。基于此,本文提出:

假设3:由于预算软约束存在,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和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被弱化,从而带来国有企业投资过度和效率损失。

三、区域金融发展评价及研究设计

中国金融市场具有地域的分割性(World Bank,2003)[15],而且更主要表现在省级行政区域的差异上(郑长德,2008)[16]。因此,本文对微观省级行政区金融发展进行评价。

(一)区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对金融发展的评价大多以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中介比率(M2GDP)等指标衡量。但单一指标衡量金融发展难以反映金融子市场发展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差异,因此本文借鉴Demirguc-Kunt & Levine(1996)[17] 、翟淑萍和顾群(2013)[18]的研究成果建立地区金融发展(FD)评价指标体系(表1),从金融中介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两个角度对中国各省级金融发展进行评价,并加入金融中介竞争和股票市场所有权结构指标,以反应中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下的所有制特征。

表1中国省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定义金融中介发展

指数(DEV)全部金融中介发展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地区GDP非国有金融中介发展地区非国有商业银行年末总贷款余额/地区GDP金融中介竞争地区非国有商业银行年末总贷款余额/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股票市场发展

指数(STOCK)股票市场规模地区股票市值/地区GDP股票市场所有权结构非国有上市公司占比=地区非国有上市公司/地区上市公司总数股票市场流动性地区股票交易额/地区GDP

(二)区域金融发展评价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级金融及其子市场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0%以上作为选择因子的依据,以被选择因子各自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构造金融发展指数(FD)、金融中介发展指数(DEV)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STOCK),并用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将指数标准化。各年金融发展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进行以下剔除:(1)2006―2011年处于*ST、ST或PT、*PT状态的公司;(2)数据缺失及出现异常值的公司;(3)2006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获得1070家上市公司6年的平行面板数据,共6420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本文运用stata10.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变量定义

本文实证分析涉及的其他变量指标定义如表2所示。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

由于Hausman检验拒绝原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方法,并使用稳健标准误差,以控制异方差的影响。模型(Ⅱ)回归的结果(表3)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1和模型5的b1均显著大于0,说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均面临融资约束,且国有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更高。加入金融发展及其子市场发展指数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包括金融中介和股票市价发展)对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是显著的,对非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而且比较模型3和模型4可以得到,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金融中介的作用大于股票市场。

以上分析结论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基本相符,即由于中国金融发展进程的特殊性,金融约束政策的存在使得金融发展带有明显的所有制偏好特征,偏向于支持国有企业的成长,且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国有银行体系这一分配途径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二)金融发展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表4中对模型(Ⅲ)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国有企业(模型12)与非国有企业(模型16)的投资方程与融资约束方程线性关系均显著。投资方程与表3中回归结论一致,融资约束方程回归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且对国有企业促进效果更明显。但从程度来看,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非常小,回归系数趋近于零。对于非国有企业,由于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不显著,因此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甚微。而对于国有企业,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金融发展带来了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但并未带来企业投资效率同步提高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我们从预算软约束这一视角对国有企业效率损失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投资效率的进一步分析――预算软约束与过度投资

对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按照资产负债率取值大小进行分组后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显示(表5),在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时,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大国有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增大,但当资产负债率达到66%以上时敏感系数大幅下降,并低于资产负债率小于33%时的系数。说明对于具有较高财务杠杆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非常明显。而非国有企业样本随着财务杠杆的提高,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系数逐渐加大。上述结果说明债务融资并没有对国有企业过度投资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中国国有企业确实存在较强的预算软约束,扭曲了其所面临的真实融资约束,进而对投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各回归系数均显著区别于0,各个系数正负号也符合预期。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提取残差,计算其各自的均值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了均值为零的原假设,说明国有企业的残差均值显著为正(0.0151774),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过度投资;非国有企业样本残差均值显著为负(-0.0297584),非国有企业样本整体存在投资不足。

以上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3,即预算软约束的存在弱化了金融发展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和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带来了国有企业过度投资和效率损失。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首先,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从现象来看,相对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融资约束,其原因在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使得融资约束水平被高估,预算软约束弱化了硬的融资约束作用。其次,金融发展缓解了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且主要是通过金融中介――国有银行体系这一分配途径为国有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金融发展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在中国转轨经济和金融约束的政策环境下,金融系统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远远大于非国有经济主体。最后,金融发展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都微乎其微,对于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扭曲了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真实的融资约束,同时也弱化了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和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并带来投资的过度和效率的损失;对于非国有企业,由于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不显著,也难以在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

总之,在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制度背景下,要真正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必须同时从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尤其是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硬化预算约束两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Rajan R.G. and Zingales L.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559-586.

[2]Love I.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Structural Investment Model.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2694, The World Bank.2001.

[3]Baum C.F., Schafer D. and Talavera O.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n Firms’ Financial Constraints: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Discussion Papers of DIW Berlin 863, DIW Berlin,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2009.

[4]Jensen M.C. The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5]Stulz R.M.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26) :32-71.

[6]Denis D.J and Sibilkov V. Financial Constraints, Investment, and the Value of Cash Holdings[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247-269.

[7]Wurgler J.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58(1-2): 187-214.

[8]Love I. and Zicchino 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06(46):190-210.

[9]Mallick S. and Yang Y. Sources of Financing, Profit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First Evidence from Matched Firms[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2011,20(5):221-252.

[10]饶华春.中国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22-27.

[11]沈红波,寇宏,张川.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55-64.

[12]江伟.金融发展、银行贷款与公司投资[J].金融研究,2011(4):113-128.

[13]孔东民,傅蕴英,康继军. 政府支出、金融发展、对外开放与企业投资[J].南方经济,2012(3):66-82.

[14]Hellmann T., Murdock K. and Stiglitz J. “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i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M. Aoki, H-K. Kim, M. Okuno-Fujiwara eds.,Oxford: Clarendon Press,163-207,1997.

[15]World Bank. China: Promoting Growth with Equity[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3.

[16]郑长德.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7-13.

[17]Demirguc-Kunt A. and Levine R. 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Stylized Fact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6,10(2):291-321.

[18]翟淑萍,顾群. 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高新技术企业R&D投资效率研究[J].经济经纬,2013(2):138-143.

[19]Fazzari S., Hubbard R. G. and Petersen B. C.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141-206.

[20]况学文.金融发展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74-79.

[21]Wang HJ. A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Investment: The Case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2003,21 (3):406-419.

[22]Aghion P and Bolton P.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2,59(3):473-494.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投资;现状及前景

一、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兴起与发展

(一)影响互联网金融投资起源因素的解读

1.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兴起的前提保障

时至今日,由于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到来,其俨然已经成为了金融投资的最重要形式之一。除了互联网行业的自身因素之外,更多互联网技术工具的出现、各行业间的快速融合、渗透等因素,也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投资力度加大的因素。总之,像大数据、社交工具、云支付及搜索索引等新颖的互联网技术工具,都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国内专家曾说:互联网金融绝不仅仅是非互联网同金融投资的嫁接,而是常规的金融种子,被放置于互联网这个巨大平台上生长,然后产出新物种的过程。

2.中小型企业的主观融资需求为互联网金融投资开辟了巨大的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始终存在着对融资的巨大需求,这点表明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一些金融制度尚未健全、资源配置浪费严重、金融资源失衡等现象。例如,不少国内的央企都存在信贷资源过剩,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被传统金融服务所覆盖,从而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这种呆板的金融体制的约束下,互联网金融投资应当瞄准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服务好的长尾市场,能够在很大层面上控制和减少资金配置缺失、失衡的现象。

3.民间资本膨胀、投资方向不明确、实体经济机构的推动作用

因长期以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货币膨胀,导致国内民间资本的迅速膨胀,加上资金的阶段逐利性也相应提升,必须尽快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二)互联网金融投资的发展过程分析

目前,随着世界各金融部门投资的关注点都逐渐向互联网进行转变,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在前几年发生的众多起金融投资事件当中,大部分被投单位都是天使投资或者首轮融资,PE、VC总投资额度将近15亿美元,详见图1。若凭借融资首轮、融资规模及融资币种来讲,现代互联网金融正朝着成熟阶段不断迈进。根据融资轮次进行研究,A轮融资所占比例最高,据不完全统计,此轮融资企业逾三十家。此后,互联网金融经过前期阶段的艰难发展,已基本立住了脚,下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就是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即在A轮融资结束之后,还需要B轮融资的拓展,详细情况如图2所示:

图3反映的则是近几年来融资规模的具体情况,不管是出于A轮融资阶段,还是B轮融资阶段,有超过半数的公司投资规模不超过一千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它们对资金的需求大约在一千万元左右,资金需求介于一千万元到一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仅有十多家,所占比例低于1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历经最初的艰难起步后,随着之后融资规模及融资市场的调整和拓展,整体上对于资金的需求仍旧较大。

除此之外,在融资币种方面,人民币依旧是融资首选币种,采用此币种的融资企业约占总量的60%,而将美元作为投资币种的公司也有差不多20家。因此,站在风险投资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像美元等占有较大比重的外币基金,在今后的融资当中一样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融资首轮

近几年,依照有关数据统计,平均一天最少有2家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平台上线,并加入这个新兴领域当中。尤其是2013年,在这一年当中,特别是在线理财、P2P、第三方支付等全新互联网金融平台陆续推出。

关于融资轮次方面,早已没有了之前C、D轮的融资阶段,同时,在30多家融资公司里面,A轮和B轮及天使企业的数量差距并不多,在经历长期的进步之后,不少新兴企业都在不停加快其追赶的脚步,以前在细分领域及相关市场探索多年的企业也在持续开拓新市场。举例来说,像摩卡网、基金豆、铜板街等特有币种交易均获得了天使轮投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创资本在天使轮一鼓作气,接连拿下三家公司,包括好规划、基金豆和铜板街,这三者各自的投资额度也都较大。在A轮融资当中,譬如网贷之家、比特币中国、有利网等都得到了投资机构A轮融资。进入B轮融资的企业包括好买基金网、拍拍贷等。同时,在B轮投资过程当中,阿里巴巴还有腾讯两大巨鳄都进行了持续的参与。

(二)融资币种

单从融资币种方面来说,产生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得到美元投资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总数超过了人民币投资。另外,包括之前没有被披露的几家公司外,仍旧是美元投资企业多于人民币投资企业。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共有17家获得美元投资,在这些企业里面,比较出类拔萃的企业有IDG资本、软银中国、红杉资本等,当然,像阿里资本及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也毫不逊色,保持领先。经过有关专家的分析,像软银中国等对互联网金融投资进行参与的就有好多家,像融360、随手记等,这些企业均是选取美元这一币种作为首先融资币种的投资企业。

(三)融资规模

如下图中显示的那样,从融资规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将近30家信息公开的融资单位有差不多20家的融资规模依旧保持在一千万元以下,只有几家高于一千万元。经过详细深入地探析,结合下图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公司体量相对来讲比较小一些,同时各行业细分领域企业占绝大多数。

三、互联网金融投资未来前景预测及分析

(一)移动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移动金融必然会成为未来金融投资的一个明确方向。首先,由于移动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通信水平及质量迅速提高,加上资金成本的迅速降低,移动终端普及率和推广效果明显提高,普通用户逐渐养成了以分阶段时间为基础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并形成了移动金融持续进步的推动力,必将会获得比移动商务更加快速的发展;其次,现代社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进步较快,尤其是各移动终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形成了对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像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等巨头都在引导着广大用户的使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用户的生活服务体验进一步增强。

现代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新的金融服务将不会再受到地点和时间的束缚,这自然而然地加强了移动化的有效性。一方面,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个人理财、互联网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内容,均会朝向移动化的方向演变,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享受到金融服务。用户借助移动终端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股票的投资交易、转账和个人消费等活动的时候,移动金融服务都将提高个人财富管理的有效性和便利性。所以说,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植入移动终端会成为当下金融服务体系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移动终端也能够慢慢成为我们的功能延伸,公司陆续引入并使用移动办公及移动管理系统,目的是提升信息传播及资金流动的速率,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产业互联网金融

首先,关于互联网基金出售、网贷、互联网支付等领域,互联网金融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趋势。许多针对公司的互联网金融投资方式不断涌现出来。举例说明,阿里小贷通过对平台上各个公司的运营状况办理网贷;京东利用供应方的信用等情况进行融资,无需担保和抵押,从而进一步加快了资金周转和流通。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融资活动,减少了花费在线下走访调查上的时间和金钱,减少了费用支出。

其次,电商B2B供应链促进了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企业间的竞争也发生了转变。电子商务B2B除了可以满足普通的交易平台外,也能够充当“第三方行业综合服务商”的角色,使得整体服务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然而,我国金融领域因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一直存在着结构不平衡的缺陷,不少中小企业无法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大大限制了它们的经营。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观念意识较为模糊我国的银行工作者对于证券投资和证券市场的了解并不是很清晰,认为银行的介入可能会给证券市场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是混乱的情况,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在具体的证券投资操作管理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还有管理上的缺陷从而导致阻碍这一业务的发展。

(二)发展较为缓慢我国从国债的发行开始,一定意义上来讲银行就已经开始了证券投资,但是还有一些不足,比如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些银行受到传统业务分工的影响,而且我国证券投资起步比较晚,发展较缓慢。在我国,投资的证券有很多种形式,一般情况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国库券、财政债券、保值公债等等不同的类别。在投资方面,对于地方的企业债券、国家重点建设的债券以及其他各种股票往往没有真正涉及到,而且其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缓慢,投资的金额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小的。

(三)对证券市场进行逐步完善我国的国债相对来说在证券市场上还是比较少的,所以,可选择性也比较低。另外,由于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存在着差别,也就导致了在股份制方面的区域不平衡。内地的股份制企业相对于沿海方面要少很多,由此也就看出相关的银行等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四)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在银行证券投资方面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欠缺,没有一部较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监管,希望可以在以后能够在这一方面弥补不足,保证证券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于我国银行证券投资的相关建议分析

(一)推动和提高专业银行化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在我国经营业务和政策业务分离的前提下,加快商业银行专业化的进程。对银行证券的投资及银行资产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在扩大银行证券投资上表现出积极态度。

(二)建立健全银行证券投资的法律、法规银行证券投资其他证券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格审查,由于我国现有的企业股份制还不够成熟,很多情况下仍处于试点阶段,因此以银行证券不适宜涉足股票。

(三)加强银行证券的监管在银行证券的发展中,个别银行的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在涉及范围上也是比较广泛的,另一方面,证券业务对于一些银行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所以,如何能够在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及规范后使其可以稳定、健全的发展经营也就成为了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提高对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的认识通过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对银行证券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管,扫除弊端,保证投资行为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函发展,最终达到银行商化。

三、由证券的研究延伸至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中,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一个杀手锏,如今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存在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出现不平衡,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

(一)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待解决的问题在金融产品的创新结构上没有更好的对创新产品进行结构规划,导致不同类别的产品不具备良好的联动性。金融产品在结构上的不平衡,对于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会产生影响,使产品整体协调性出现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利用新的制度以及电子化带来的益处,那么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被削弱了。现有的金融产品,很多具有相似性,产品不够具有特点,对于金融产品而言就没有品牌效益。由于知识产权在金融产品这一块没有相关的规定,也就产生了某银行如推出了新的金融产品,紧随其后的其他金融机构也会同样的推出类似的金融产品,如此循环就无法达到持续且有利的发展模式,也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效益,很多金融产品现在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在产品推出和销售的环节中并没有很好的衔接。比如银行推出了产品后,银行的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讲解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做到清晰、有条理,这就导致客户在对产品了解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疑问或不确定,从而导致客户放弃购买产品的想法。银行在推出创新产品的同时也要对客户群进行分析,并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才可以将产品更快、更好的推向市场,使银行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二)造成我国现在的制度条件和体制框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原因受限于观念。在不同的政策体制中,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金融产品本身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分行业经营与分行业体制管理这样的体制是一个较大的束缚,很明显目前我国的法律还不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还需要不断的健全,并且在政策和法规下,金融产品的创新还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对其创新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阻碍。内部管理上存在着限制。因为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的比较晚,出现的时间较短,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都有一定的问题和限制,一些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体制还是几位不完善,而且,很多的调研、规划、审批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风险控制方面管理不到位。这些内部管理上的限制还表现在领导和协调方面的问题,创新活动随意性非常高。受到技术性的限制。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的限制,金融行业中所涉及的一些信息技术方面仍然比较滞后,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银行技术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每个银行对技术标准的规定也不相同。我国银行网络信息技术还有待提高。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方面由于技术受限,就不能够很好的迎合客户,对整体效益产生影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