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时间:2023-05-30 09:2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发展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61-02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春市小微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调整结构、催生新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由于小微工业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应对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等劣势,其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生存及发展状况堪忧。引导和扶持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是长春市一项重要的经济举措和民生工程。去年年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宏观层面上为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长春市来说,当前推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适逢其时,这为长春市补上民营经济、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不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年年初,长春市政协决定把扶持小微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今年调研参政议政的重点,积极推动小微工业企业成为扩大经济总量的新动力。只有全面掌握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况,才能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1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1年,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已达58893户,主营业务收入3363亿元,实现增加值647.87亿元,上缴税金82.8亿元,就业人数达到121.94万人,对长春市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就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而言,汽车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规模较大的行业在长春小微工业企业中占重要地位,对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无疑起着拉动作用。根据数据分析可知,长春汽车制造小微工业企业,态势良好,且在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中占首要地位,能持续良好的拉动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前进发展;而长春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态势有下滑趋势,由于其在长春小微工业企业中地位较为重要,将显著影响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的变化。主要行业的拉动加上其他各行业的综合作用,促成了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的现状,现从29个行业166个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运行具有以下特点:

1.1整体运行态势平稳,出口逐步减少

从整体运行态势来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运行态势平稳,且出口逐步减少。2012年1—8月,166个样本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307.45万元,同比增长12.90%;实现主营营业收入62461.52万元,同比增长13.11%。工业生产电力消费同比增长12.68%,与产值指标基本匹配。从样本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总体态势平稳。样本企业1-8月完成出口销货收入2714.10万元,同比减少15.63%,除少数行业,如纺织、家具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没有出口销货收入,即无出口业务。分行业看,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品出口增长迅猛,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6.65%;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30%。

1.2经济效益增长稳定,税负明显增加

从经济效益增长角度来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效益增长稳定,同时税负明显增加。2012年1—8月,样本企业实现利润1553.49万元,同比增长11.89%;税金总额1921.73万元,同比增长18.54%,有明显涨幅。在经济不甚景气的市场环境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小,对行业、产品等选择转向较快,更容易感受并能更快的适应市场变化,并能保持相当的盈利能力。同时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针对小微企业出台的缓、减、免缴税费及相关扶持鼓励政策逐步落实,但未显现出相应的效果,小微工业企业税负有增无减。

1.3资金占用量大,融资困难

从资金运转角度来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资金量占用较大,融资依然困难。2012年1—8月,样本企业应收账款期末余额18837.38万元,同比增长0.98%,变动幅度极小,不足1%,体现了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应收款回笼难度大,资金占用增加,资金利用效率下降。截止2012年8月末,样本企业期末借款余额9863.50万元,同比增长54.49%。从这组数据分析,小微工业企业已没有多少融资空间,又存在着资产质量相对较差、抵押物偏少等现状,若金融机构融资制度体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贷款门槛不放低,绝大部分信贷资金仍将流向大中型企业,小微工业企业融资依然困难。

1.4经营成本增加,利润降低

从经营成本角度看,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劳动用工与工人薪酬均增加。从2012年1—8月166家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相关指标来看,样本企业8月末从业人员数为5801人,同比增加3.29%,基本与产能效率情况匹配;工人薪酬为9429.38万元,同比增加18.01%;主营业务成本为49261.44万元,同比增长16.22%。从业人员数与产能效益基本匹配,而职工薪酬与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幅度却明显高于工业总产值增加幅度,这表示小微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被压缩。

2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成长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166个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的成长特点,可以看出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总体稳定,产值和收入实现双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扶持政策不明显。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利税与产值同步增长,减免税收政策未见成效。分析原因可能是相关信息不灵通、政府实施力度不足,导致扶持政策未能被及时实施。

(2)产品出口量少。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出口市场逐步减少,产品主要销往国内,部分企业销往国外,出口产品量甚少且有下降趋势。

(3)资金紧张。融资难仍然是制约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的难题。资金好比一个企业的血液,资金流通情况在企业经营中至关重要,小微工业企业资金紧张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有效抵押物、融资渠道少、缺少相应融资经验等等。

(4)成本上涨。劳工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上升快成为抑制小微工业企业利润两大因素。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经营成本上涨导致企业持续增效难度加大,只有良好的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才能推动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持续增效。

(5)各行业招工难。2012年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用工需求量增加,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各企业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各企业应保持与其利润目标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

(6)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工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资产负债率较高。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与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良好的抗风险能力能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良好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7)内部管理松散。小微工业企业的员工薪酬具有不确定性,基本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能在节约经营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规范性,进而促进其良好发展。

3促进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的建议

3.1省市政府应注重小微工业企业政策的利用及发展

(1)积极贯彻支持小微工业企业的政策措施。省市政府应有效利用国家颁布的支持小微工业企业的政策。有关部门和银行应抓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小微企业的九条措施,加大对小微工业企业的帮扶力度。长春市政府要研究出台相应的关于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实施细则,从财税扶持、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2)加大有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帮助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了解、吃透政策,发挥政策的效能,以使更多的小微工业企业都受益,切实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风险补偿、税收奖励、考核奖励等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保障小微工业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优化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小微工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和信用评级办法。支持银行机构组建专营机构对小微工业企业进行集中化经营和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创新小微工业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互利互保的信用担保机制。广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提高对接成效。

3.2注重提高小微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1)强化管理、强化树立品牌意识。小微工业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经营者首先要提高管理能力,加强企业正规化管理,用现代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企业,以留住有用人才,从管理上入手,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小微工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败下阵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品牌支撑,失去市场。因此,引导小微工业企业树立品牌决胜意识尤为重要。建议政府把小微工业企业的商标品牌发展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的鼓励措施。对于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小微工业企业,指导其对将来可能涉足的行业先行注册商标,争取做大做强;帮助、指导小微工业企业把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维护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品牌内涵,形成自身的产品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

(2)开拓眼界、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既要对行业发展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也要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判断,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企业的营销能力与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小微工业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建议省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试制中心、检测中心等科技机构,对有愿望、有需要的小微工业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

3.3创新融资模式

(1)扩大小微工业企业担保基金覆盖面。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支持小额贷款担保行业的发展,让更多企业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继续搭建“政银企保”对接平台,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和小额贷款机构作用,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多方合力,缓解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题。

(2)可创新融资模式。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融资模式单一,长春市小微工业企业无法克服融资中的困难,相关部门可创新融资模式,从而降低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破解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资金制约瓶颈。

3.4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

为逐步改善招工难问题,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畅通的就业供给与需求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稳定性、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从而提高小微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微工业企业 转型升级 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经明确提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扩大内需、强调创新能力、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因此,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复杂环境下,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体现在很多方面,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加强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国家经济发展既需要大企业,同样需要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1]。只有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才会促使我国经济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的发展好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关乎社会民生问题,关乎老百姓就业问题,更关乎社会稳定。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我国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2]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小微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加大、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由于小微工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小微企业要明显得多,遇到的问题相对就更为突出。

一、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小微工业企业)的单位数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八成以上,从业人员数约占三成,主营业务收入接近一成。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小微工业企业。

当前,小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状况不佳,微型企业比小型企业状况相对更差。小微工业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较多,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突出的主要问题有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快、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紧张、招工难、融资难,等等。

第一,小微工业企业的自身素质普遍偏低,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附加值偏低,利润率低,企业经济效益欠佳。

第二,小微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不强,特别是当沿袭多年的“中国制造”的各种优势一旦不再具备的时候,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小微工业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越发衰落,企业出口更加困难。

第三,小微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许多小微工业企业还处在“家庭作坊式”的低水平,仍是家族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对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该模式就制约了小微工业企业的正常发展。

总之,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小微工业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恰恰对小微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积极的要求。

二、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小微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非常必要。

第一,从国际上的大环境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后金融危机的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生产经营困难较大的小微工业企业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较低的企业。

第二,我国正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淘汰影响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两高一资”(两高,即高耗能、高污染;一资,即资源消耗性)产业。在我国小微工业企业中,属于“两高一资”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第三,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稳定有效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小微工业企业自身的各种特点决定了它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促进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关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走向,对就业问题、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稳定的意义巨大。

然而,小微工业企业目前发展的状况是:企业发展的水平较低,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当前国际、国内经营形势的复杂环境下,小微工业企业必须看清形势,把握机遇,下定决心进行转型升级,才能有效克服自身的各种问题,突破困境,保持较快较好的发展。

三、制约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

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企业规模小,分布地域广,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差,资金不足,新生消亡频繁,等等。正是小微工业企业这些自身突出的特点,导致了在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

(一)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

对于小微工业企业而言,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资金紧张造成了一些小微工业企业关闭破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成长,是小微工业企业发展道路的最大障碍。具体来说,小微工业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困难主要体现在:1.资金缺口较大,2.融资门槛偏高,3.融资成本高。

(二)小微工业企业招工难

近些年,企业的招工难问题越发严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小微工业企业,影响更为巨大。根据有关调查,在有招工需求的小微工业企业中,仅有一成出头的企业能够招到全部所需员工;其他绝大多数小微工业企业只能招到部分所需员工,甚至招不到企业所需员工。

(三)小微工业企业成本高

近些年,高成本越来越影响小微工业企业的经营发展。近年来,在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用工成本、财务成本、管理成本、厂房用地成本居高不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小微工业企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成本上升的问题,东部地区和制造业的小微工业企业显得尤为突出。高昂的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东部地区和制造行业的小微工业企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以往低工资的用工成本优势越来越弱化,“中国制造”的优势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四)市场需求不足

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的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各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生产利益的原因,采取了多项措施,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严重影响小微工业企业出口。另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也不足,这影响了小微工业企业的生产动力。

(五)税负重

税负重的问题在小微工业企业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直接推高了企业经营成本。当前,小微工业企业所涉及税费的种类较多,部分税种设置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净利润。

四、促进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国内、国外经济的复杂大环境下,必须大力促进小微工业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保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提升小微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小微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着重支持小微工业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有效进行节能减排。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服务的平台,集中各项优势的科技资源,为小微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服务。促进小微工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进行有效运用,大力保护和管理各项知识产权,进行宣传教育,有效普及知识产权的一些相关知识,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促进小微工业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以创新驱动,促进小微工业企业实现从粗放式发展方式向集约式发展方式的改变,力争从“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向“中国创造”的发展模式积极转变。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小微工业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积极改造。推进小微工业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小微工业企业的推广应用。

(三)积极引导促进小微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企业的聚集发展是世界范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它对于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要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培育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企业园区”,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引导小微工业企业聚集发展,加快企业产业升级。重点建设产业集群环境,完善产业集聚要求的各项服务功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支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将众多零散而产业相关的小微工业企业聚集起来,弥补单一企业规模不足的经济损失,形成明显的群体规模优势。利用群体效应和共同资源,共享群体信誉,提高集群企业信誉度和知名度,铸造产业区域品牌效应。

(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将显得非常重要。要花大力气对基础好、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小微工业企业进行大力培养,促进这批企业尽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有利地位,有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小微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必须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tjbz/ t20110909_402753122.htm.

第3篇

影响我区工业经济增长既有统计因素,也有市场需求不足和工业结构上矛盾的影响。

(一)影响工业发展统计因素分析

1.工业总产值影响的分析。工业增加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3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工业总产值下降的有27户,其中,太钢集团总产值减少47.53亿元,由于其产值的减少导致增加值减少9.45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增减变化导致工业增加值净减少10.23亿元。

2.工业增加值率对工业增加值影响的分析。国家统计局每年都要更换新的增加值率,按照反馈的新增加值率对我区规上工业企业新、旧增加值率进行对比分析,只有3个行业的增加值率较原增加值率有较高幅度上升,其余行业的增加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我区的支柱产业钢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值率由23.51%下降到18.9%,直接导致同期增加值减少31.15亿元。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回落对主导产业的影响

受全国经济放缓对能源需求下降的影响,黑色金属出厂价格回落。钢材库存大多维持高位、价格深跌,钢材市场进入近十年来最为疲软时期。太原钢铁集团以检修方式削减不锈钢产量,令原本已疲弱的镍以及不锈钢行情更是雪上加霜。

(三)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成本上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一是生产成本大幅上升。2012年,工业主营业务成本高达1287.9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9.68%,同比增长36.57%,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主导行业实现利润增速由去年同期同比负增长4.95%转为-42.83%。与此同时,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大幅提高150.18%,亏损面扩大了6.67%。

二、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对策建议

根据我区当前经济运行态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区作为资源型偏重的工业城区,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加快发展轻工产业,提高轻工业比重,是促进我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要积极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结合我区的农业产品优势,充分利用九牛牧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加快推进新型化工业化

要加强与园区和驻地企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不锈钢园区扩园,多渠道、多地块探索“一区多园”共建模式,加快新型工业扩模集聚。同时,积极发挥太钢、中北大学等驻地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带动民营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扩量的正能量,进一步延伸民营企业产业链条;强化企业间的产业对接和配套协作,积极促进民营工业企业参与承接驻地大型企业发展工程,不断巩固与驻地大企业的合作共赢关系。

第4篇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不仅能够促进工业越来越强大,而且有利于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但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问题,直接阻碍工业发展进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信息是工业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只有通过有效策略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才能加快工业经济转型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总思路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总思路,以推进二者相融合进程,并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首先,对传统工业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以构建新型的工业企业;其次,关注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问题,尤其对其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再次,从工业企业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视角着手,对其融入信息化的新发展理念与模式做进一步探究;最后,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企业管理问题而加强研究,以发挥工业信息化优势。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工业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如此,工业企业在实现二者融合时,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工业化和信息化仍然各自发展,未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融合;其次,就二者现阶段的融合程度看,难以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再次,二者融合中,缺乏有利的技术支持,且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最后,针对二者融合,缺乏完善的基础保障体系。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及工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对工业经济发展做正确评估

 

由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影响,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必须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以获取精确的信息依据。首先,针对工业企业而构建完善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评价框架。一是了解信息化资源普及度,对工业企业具备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加以调查;二是评估工业企业和信息化的契合度;三是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经济转型策略等内容而提出预案;四是对二者融合后产生的效能等方面加以预测。其次,明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标志,并依据标志而评估二者融合程度,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二)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点

 

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中,相关人员应抓住二者融合的关键点,以推进二者融合的发展进程。首先,工业企业在自主研发设计环节中,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既优化研发流程,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应实现信息化,如引进先进的设备等,并对生产环节中的调度信息、产品质量信息、订单流通信息等加以信息化管理。再次,在经营管理中,应实现信息化,以打造更为合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最后,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应为工业企业实现信息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如建立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培养人才和组建一支高素质工业研发团队等,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要推动工业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而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尤为重要。首先,构建示范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应面向中小企业,既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其次,相关部门积极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业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寻互联网发展之路,而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又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等部门应针对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而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规范工业企业的行为,而且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对工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中,服务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加快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工业企业与商户之间的沟通和发展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服务机构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服务质量。其次,为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对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能够解决相关发展问题,而且对降低工业企业信息化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美国的工业实践经验可知,美国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工业项目中约有40%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超出预算,可见,二者相融合,取得良好成效。最后,相关部门对培训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一是针对机构员工而加强培训;二是提升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

 

四、结论

 

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发展的潮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但是,就工业经济转型而言,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可以为工业经济转型与升级提供充足动力。由于现阶段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不佳,因而有关人员应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推动二者融合的发展进程,并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工业法人企业)发展速度很加快,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共有规模以下中小型工业企业为8.44万家,工业总产值达到2534.89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69.3亿元,年均增速在60%左右。从业人员达到177.27万人。

从企业的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有84045家,占99.5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有105家,占0.12%;外商投资企业有250家,占0.3%。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共有1560家,占所有中小工业企业的1.85%;非公有制企业共有82484家,占所有中小型工业企业的97.7%。

从行业结构看,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在4000家以上;其次是非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在2000-4000家之间。

二、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惠政策落实难,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存在重大轻小、重重轻轻、重二产轻三产、重国有轻民营的倾向。政府将其掌控的公共资源主要投资于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中小企业关注较少。

(二)税费负担较重,严重影响企业的积累

中小企业现在所承担的税相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还有各有关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比如集贸市场收取的卫生费等。此外,企业还要为一些执法部门吃、拿、卡、要等腐败和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而付出的资金、人员、时间等成本。虽然河南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减免税收的政策,但幅度不大,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税费负担仍然偏高,还有很大的减免空间。

(三)产业壁垒较多,严重阻碍平等竞争

产业壁垒是阻碍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近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放宽了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但在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和大型国有企业占有绝对优势资源的环境下,目前广大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四)结构问题比较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我省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整体产业结构还主要聚集在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上,新兴行业诸如科技型、装备制造型和外向型的企业较少,发展也较慢;从产品结构看,中小型工业企业制作的产品,其质量、档次和品种结构低的问题仍比较普遍;从产业链看,集群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相同层次的企业较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的上下游的企业较少。

(五)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少融资难

2008年以来,受源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本来就步履维艰。我国又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银行不仅贷款收紧,还不断提高贷款条件。同时,中小型工业企业又因规模小、信誉度低、财务制度存在许多不完善地方,使绝大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必需的资金。

(六)整体素质不高

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体来说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差等方面。大多数中小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缺少自有知识产权,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

三、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对策

(一)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

1.政府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重新审视、界定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与中小型工业企业关系的规范化,使各级政府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依法行政、宏观调控、市场监督、公共服务和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来。其次,在制度建设上应有突破性进展。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正式出台并实施,在此基础上,我省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促进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地方法规体系。再次,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认识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以大小和性质论英雄,并以此作为资源配置和制定优惠政策的依据。最后,狠抓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与贯彻。河南省政府不仅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把政策落实到实处,真正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2.减免部分税收,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税费征收

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免税费。首先,完善税制结构,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发达国家税收以所得税为主体,2007年美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比重高达72.5%。增加所得税等直接税比重,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企业“挣的少交的不少”的现状。其次,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降低遵从成本。政府有关部门应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行政干预,避免增加其隐性负担。对于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核定其销售收入的某一比例覆盖所有税费,并由一个税务机关统一征收。然后,还应合理设计税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最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3.破除中小企业投资领域的“壁垒”,并出台配套措施

首先,要尽快制定出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细则,针对不同垄断行业的特点,分别规划出垄断行业放松管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与路径,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其次,尽快解决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法律地位问题,使民营中小企业权益得到法律地有效保护。再次,强化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服务,建立以行业规划、产业目录、登记备案、土地供应等各种手段相组合的投资调控体系,引导民间投资。

4.积极帮助中小型工业企业完善融资渠道。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建立中小型工业企业、民营经济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协调作用,加强同各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召开各个层次的银企协调会,使金融部门更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学习江浙一带激活民间资本的经验,建立民间资本互助机制。三是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机制,对一些效益好、产品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促其尽快成长。四是对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而关停的企业,政府设立救助基金,促其转产或开发新的产品,让企业起死回生。对因资金运转不善,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及时采取输血措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5.创建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系统。可以创办中小型工业企业联合会、企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网络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这些服务机构一方面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市场、技术、出口、人才、协作等信息;另一方面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理财、投资、工程设计、会计和税务以及广告等咨询和服务,并负责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政策制定。还应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技术服务。集中财力和人力,尽快形成覆盖全省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借鉴温州建立阀门研究院的做法,由企业发起,省、市、县三级财政资助,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企业自身的措施

1.中小型工业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中小型工业企业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企业与高校合作在高校建立中小型工业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中小型工业企业培养人才,提高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第二,鼓励大专院校专门设立为中小型工业企业培养人才的专业,鼓励他们到中小型工业企业就业。第三,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人才引进、人员培训等提供服务。

2.中小型工业企业要完善各项制度

(1)完善企业制度。首先是企业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的企业模式,利用不同的制度,处理好企业中所有者、管理者和一般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经营战略,包括品牌战略,每一个企业是不同的,要选好自己的经营战略,充分利用企业掌控的资源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建立和完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制度,坚决取消拍脑袋等随意的企业决策方法。

(2)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现代管理制度是企业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因此有条件的中小型工业企业要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而造就一大批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要不断提高中小型工业企业的产业组织水平,加强中小型工业企业之间、中小型工业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中小型工业企业不但要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更要注重发展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从而提高中小型工业企业产业结构水平。

3.培养创新能力。中小型工业企业应积极培养管理创新的能力。管理创新应包括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透明度,健全民主管理渠道,创造一个充分发挥职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更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手段,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型工业企业要想及时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用先进的技术生产物质产品,寻求发展。关键是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比如,可以考虑加入到大企业的技术创新系列中,为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小企业快速灵活的经营特点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重视市场缝隙,积极开展研发工作,占领相应的子市场;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选择好结合本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关于全省中小型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河南省中小型工业企业服务局,2006.

[2]傅丽珍.浅谈大力发展中小型工业企业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5,4.

[3]沈孟康.浅析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4]蔡玉斌.论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4,12.

[5]章志平,何勤.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

第6篇

一、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近年来,内蒙古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取得较快发展,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以工业为例,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区全部工业企业108886户,其中中小工业企业108845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户数的99.96%;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01.04亿元,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完成1965.1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12%;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5.66亿元,其中中小工业企业完成693.8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8.31%。根据统计快报,2005年全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447户,其中中小工业企业2407户,占98.37%;中小工业企业资产2444.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8.70%;完成工业增加值652.7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48%;实现利润84.4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65.70%。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2004年,全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4.4万户,私营企业4.3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3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0.7%;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49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15.8%;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49%;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完成669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7%;非公有制经济吸纳新增就业人员18万人,占全区当年新增就业量的73%。在全部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0837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620.5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7.85%;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5.72亿元,占48.66%。

2005年,全区乡镇企业约43.4万家,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6亿元,其中,工业乡镇企业预计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占50.37%。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随着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中,90%以上是乡镇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乡镇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90%以上,完成增加值占60%以上;全区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58户,其中12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区现有的13个中国驰名商标主要集中在农畜产品加工领域。

(三)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九五”期间开始的乡镇企业小区、个体私营经济园区建设,为乡镇企业、私营企业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围绕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与大企业配套,促进了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园区建设实现了区域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中小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带动了小城镇建设,成为了旗县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内蒙古以企业支撑园区成长和发展的工业园区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配套协作。诸如蒙西工业园、托电工业园、霍林河工业园等。另一种是诸多中小企业共同支撑特色园区发展。诸如以乌海、蒙西、棋盘井和乌斯太开发区为支撑的小“金三角”地区,依托丰富的煤炭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共入驻企业415户,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7亿元,占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三盟市工业总量的近4成。巴彦淖尔市依托农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磴口蒙牛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区和杭锦后旗河套食品工业园区。这三大园区已入驻企业198户,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65.8亿元,成为河套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以食品加工为核心,以建成“绿色工业园区”为目标,形成了乳、肉、绒、林四大主导产业。逐步建成一个集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贸易、综合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林格尔县也一举由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国贫县”发展到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强县。

(四)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内蒙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近几年,内蒙古围绕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放宽非公有制企业准入条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等方面相继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

内蒙古从1999年开始即着手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经过“十五”期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基本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级信用担保体系,形成了“一个核心、三级层次、网状结构”的全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5年底,全区工商注册的信用担保机构156个,其中纳入自治区统计范围的75个,这75个信用担保机构累计筹集担保资金12.64亿元,实施担保8287笔,涉及中小企业4679户,累计担保额56.63亿元。被担保的4679户企业新增就业职工25631人,利税增长3.8亿元。在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自治区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牧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2003年国家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以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力度,创建了5个中小企业培训基地,组织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20期,培训人员2500多人。组建了内蒙古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办了内蒙古中小企业网站,初步建立了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贴息资金,用于支持高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与我国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有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2002年,西部中小工业企业约为122万户,仅占全国的16.3%,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仅占全国的 12.8%;中小企业密度为18.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3%,其中中小工业

企业密度为3.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在西部地区虽然相对较快,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一是企业数量少。2004年,内蒙古私营企业户数仅占全国总数的1.18%,远远低于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发达地区。二是经济规模小。2004年广东、江苏和浙江的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分别是内蒙古的7’倍、6倍、5倍。三是产业层次低。2005年私营企业三次产业结构约为2.97:26.31:70.72,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及餐饮业居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少。四是企业素质较差,管理水平低。普遍存在家族式封闭管理,现代经营理念、法律意识、科学管理、诚信建设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内蒙古中小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五多五少”。一是企业户数多,上规模的企业少;二是个人家族企业多,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少;三是分散化经营多,大规模专业化产业集群少;四是传统“大路货”产品多,“专、精、特、新”产品少;五是市场分布国内市场多,国际市场少。

三、促进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立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结合内蒙古实际,抓紧研究制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修订完善《个体私营经济条例》等,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各种经济成份中小企业成长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针对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今年二月,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在培育壮大成长型中小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加大招商引资和税收扶持、放宽市场准人、建立多层次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十个方面促进工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把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深化改革,消除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个体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小、散、低的粗放经营方式,直接形成于城乡分割、城市搞工业和服务业、农牧区搞农牧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并籍此带动乡镇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必然是经济效益和运营质量低下,资源浪费。因此,必须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牧区出发,把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与农村牧区改革有机结合,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以农村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城市现代化、县域经济工业化带动城乡一体化。

另外,目前内蒙古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工作受多部门指导,管理体制不顺,工作职能交叉,工作中部门协调不够、政策落实不够、服务不到位。管理部门工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从有利于广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出发,改革和调整目前的管理体制,消除影响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是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环境。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区的、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中小企业社会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服务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援助服务体系,以及中小企业法律援助服务体系等。

强化中介服务功能,规范中介服务行为。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优秀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服务机构公信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服务采购制度;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效果测评制度和服务监督制度等,保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四是下大力气调整结构,促进中小企业做优做强。总的思路是提升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加工、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向农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发展,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推广应用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要在努力提高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向中介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7篇

一、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效和做法

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13亿元,同比实际增长27.3%,占全市的比重达15.97%(提高了2.8个百分点,距离2015年占全市1/6的目标还有0.7个百分点),与2011年同期相比,实际增长了87.1%(两年完成接近翻番);工业投资预计完成128.6亿元,同比增长26.2%,占全市的比重达22%;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3.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8户,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43户,工业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比重已经达到县委、县政府构建战略支点,经济指标占全市1/5的目标。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全面完成县里下达的奋斗目标。工业用电量3.96亿度,同比增长15.7%,获2012年度全省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获得的571.8万元的奖金是2011年度186万元的三倍多,是2010年度的将近十倍。

全县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得益于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县工业战线全体同志的努力拼搏。半年来,县工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精力抓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突出盯紧目标任务,狠抓经济运行调度。

健全工业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根据当前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规上工业用电量增速和全口径增值税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决定的新形势,加强与供电、国税部门的衔接配合,第一时间掌握并核对用电量和增值税数据,确保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全市前列。坚持周例会,月调度,全委班子成员明确对象、落实分工,强化与各乡镇、开发区的对口联系,督促指导工业指标的报送工作。

(二)突出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在县二产项目分指挥部的领导下,坚持项目台帐、定期督查、现场办公等工作制度,加强工业重大项目调度,狠抓汇仁药业、五十铃发动机、人之初集团、闽发铝业、尚荣医疗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煌大食品二期、海尔虚实网、宝迪深加工等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

(三)突出帮助企业发展,狠抓发展环境优化

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帮大企业办小事,帮小企业办大事,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困难等情况,传达上级有关工业政策,积极为企业争取上级资金,指导企业用好、用尽政策。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的优势,做好土地指标申报工作,帮助永琪科技、阿南食品、赛宝实业、惠昌电力等公司通过绿色通道申报工业用地指标800余亩,其中良友油脂、闽发铝业、恒久服饰作为下一批重点申报项目已上报省工信委。

(四)突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八项规定落实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要求;积极深入规上企业宣传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果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做到规上企业宣传全覆盖;积极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五)突出协调各项工作,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县机械配件厂和电缆厂第一分厂企业改制工作;配合参与良种场、种鸡场、国营县白虎岭林场的改制工作。二是积极做好县食品厂、印刷厂、胶带厂等棚改项目的推进工作。三是做好综合管理和网格信息化工作。四是做好低保医保社保等民生稳定工作,严格执行班子成员包案制和企业蹲点分工负责制,实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共同维护稳定,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今年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工业总量偏小。虽然我县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市乃至全省领先,总量也得到质的提升,但是对照全国50强县市、国家级经开区仍有一段距离,缩小与高新区(82亿)、宁乡县(308亿)、浏阳县(377.5亿)、武安市(157.8亿)、长沙县(414亿)等地区的差距将是今后我县工业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

(二)改制难度偏大。在我委34家关停企业中,16家企业已经改制完毕,正在做后续管理服务跟进工作,18家企业还未改制,牵涉职工及家属近万余人。不能改制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资产偏少,二是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没有政策。职工要求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维稳工作造成一定难度。下一步将向县政府提出专题研究报告。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举措

下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市县有关精神,紧紧围绕“做强做大工业”这一目标,抓住“项目推进”和“运行监测”这两个重点,做好“深入调研”、“企业服务”和“改善民生”这三项文章。

(一)坚持以做大规模为目标构建重要战略支点

坚持紧盯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经济的目标,通过对照主要工业指标的完成进度,把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专人抓,专人管,明确完成的标准和时限。为全县构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以项目推进为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委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2+6”推进模式为指导思想,以项目推进为工作重点,力争5个全市重大重点工业项目和30个全县重大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完成。力促海洋纸业、久耐离合器、行新汽车等投产项目尽快达产达标。

(三)坚持以运行监测为平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市政府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的相关要求,加快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平台,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工业企业发展真实现状,把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以利政府及时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帮助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坚持以深入调研为路径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紧紧围绕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这一主题,主动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基层和企业对改善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研究提出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发展环境改善方面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五)坚持以服务企业为手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扶优扶强,应对企业发展新诉求、新期盼,强化全县工业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助推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县工业的强劲发展、县域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省工信委绿色通道的渠道优势,帮助企业落实工业用地指标;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联系,争取医药产业和汽车产业、本土经济和民营经济等新出台扶持政策尽早出来,全方位为全县工业企业争取各级资金扶持。

(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坚持改善民生事业为根本,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梳理工作难点重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积极促成项目尽早挂牌,督促开发商按法定程序做好安置到位、资金到位、时间节点到位等程序各项工作。针对网络的维稳形式变化,逐一走访委属职工,了解职工诉求,排解职工苦闷、缓解职工情绪,并针对走访情况和委属企业现状进行梳理,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四、关于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发展生产业,支撑工业经济发展

我委前期通过进入企业调研,企业希望加快发展生产业。建议在金湖区内建设生产业园中园,集中吸引总部基地、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平台等生产业落户,依托汽车汽配、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发展优势,引导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延伸,构建有利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二)加快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加速小蓝园区发展

建议汽车城南拓、食品区西扩规划要考虑与产业布局相一致,并严格限制非相关产业落户到产业集中区内,另外做好土地节约,提高用地门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把有限的建设用地用在大项目好项目上。限制新入企业用地规模,鼓励“空中发展”,探索按前期实际投资强度和纳税规模分批提供后续用地的可行性。

(三)加快推行工业奖惩制度,激发工业战线动力

第8篇

一、*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2008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2008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工业经济从2008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2008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全市规模中小企业的74.95%。以万达金卡、振华化工、鸿峻铝业、新成钢铁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企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强。*市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改制,企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综合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湖北锻压机床等一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企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逐年提高。*建材节能设备总厂等企业的产品不但在国内俏销,而且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是企业产品逐步趋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市中小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钢材、水泥、机械、服装等有限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学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800多个品种、近2000多个系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互补效应已经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已经实现质的跨跃;四是企业信誉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大为改观。据调查尽管当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盈利。

3、企业成长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初,*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7家。到2008年底,新增规模中小工业企业100家,其中引进项目投产新增40家,“小进规”新增60家。据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最终结果显示,全市法人工业企业达到3772家,其中具备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达604家,比目前在统的规模以上单位还多89家,这为2009年工业企业“小进规”提供了保障。预计2009年全市新增的规上工业将增加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将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左右的百分点。

4、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目前已形成了涂镀板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铜及铝制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业。2008年,涂镀板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等五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0.1%。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2008年*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使*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突出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8%和1.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6家,全部是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为26.1%,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行业和主导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带动全市亏损企业急剧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市中小企业全年亏损总额为5.44亿元,比2007年

增加3.37亿元,增加亏损1.63倍。从亏损额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别是:电力、仪器仪表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人员工资、交通运输等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2008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1-9月份,*市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2007年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82,到2008年9月达到123.09。尽管2008年4季度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2008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指数,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2008年1-12月份,*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7.59个百分点。分月看:除1月份两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高于出厂价格1-13个百分点。明显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倒挂”加剧,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主要是工资待遇过低。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2008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8.1%。目前*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工人不愿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2、企业资金供应非常紧张。这次危机由大中型企业正在向中小企业扩散。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据测算,危机造成2008年*市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减少近一成。同时,货款回收困难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35.5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4.6%。近年来,*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

2008年*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仅为91.84,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2.81,处在近5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53,处于极不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主要是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三是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四是贷款成本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银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费用为22.9亿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业利润总额只有14.61亿元,比上年减少3.55亿元,减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出现的这些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因此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此轮危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尽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但可以体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政府应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市场、资金、法律等配套服务,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在贷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贷资金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查、发放权力,加快构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引导商业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金融危机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危机给企业和行业创造了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的机会,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将促使新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探寻发展出路。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二是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要改善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合理调配内部各种资源,节能降耗。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努力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工作氛围,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第9篇

1、发展数据

2013年,个体工商户新增2656户,从业人员新增6481人,注册资金新增3989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36%、546%。全县实有个体工商户14702户,从业人员33218人,注册资金993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6%、6.3%、55.5%。私营企业新增322家,从业人员新增3495人,注册资金新增8904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8%、147%、391%。全县实有私营企业1175家,从业人员14864人,注册资金22236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3%、-9%、61%。

2、行业构成

至2013年底,我县个体工商户涉及除金融、房地产、水利环境以外的17大行业,分布较多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9905户占总数的67.4%,制造业1345户占总数的9.2%,农、林、牧、渔业1176户占总数的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29户占总数的7%,住宿和餐饮业685户占总数的4.7%。私营企业分布在除教育以外的行业,颁布较多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369家占总量的31.4%,批发和零售业216家占总量的18.4%,农、林、牧、渔业214家占总量的18.2%,租赁和商务业54家占总量的4.6%,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各48家分别占总量的4%。

3、企业规模

我县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就工业企业而言,2013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全县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1家,这些企业年主营业收入都在3亿元以下,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只有5家,没有年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4.5亿元,利税约2亿元。

4、经济效益

由于农副产品价格稳步增长,农、林、牧、渔行业效益较好。随着农村土坯房改造,水利、交通、电力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与建筑业相关的行业经济效益增长。国家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及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扩大了消费,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的效益不断提高。但受劳动力成本和工业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特别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效益较差,个别企业生存困难。

5、地区分布

民营企业经营场所分布在县城及乡镇、村所在地,且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及公路沿线,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优势,民营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工业园区。

6、支柱产业

我县民营企业现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分别是矿产品采选业、食品制造和加工业、轻纺服装业、电子电器制造业。

7、拳头产品

“黄鸡”获全国驰名商标,小布岩茶叶、韶琳茶叶、加祥牌香获得省著名商标,天和香获得市知名商标。我县民营企业产品产量较多的有:大米、服装、玩具、旅游箱包、水泥、矿产品、罐头等。

8、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总量小。我县个体工商户数占全市总量8.9%,私营企业户数占全市总量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民营企业纳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小,纳税大户少。

(2)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高学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少,获得高工、工程师等职称的人数少;大部分是家族式粗放管理,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参加管理培训少,企业管理凭经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难推广。

(3)产业层次低,产业配套不完善。产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项目少,附加值低,高科技企业和品牌产品少,科技和研发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差,产业配套不完善。

(4)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民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有效抵押物少,信誉度低。金融机构放贷门槛高、时间长,适应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少。许多民营企业融资采用民间借贷,融资成本高,风险大。

(5)民营企业竞争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多,工艺相似,产品雷同,原材料和市场相同,行业整合度低,造成内耗严重。

(6)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急需的人员培训、融资、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民营企业发展相关调研报告

见附件

三、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变化

我县民营企业存在用工难问题,而本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员多。因为年青人都喜欢到外面开拓视野,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中年人家庭负担重,老年人技术水平低。随着民营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所需的普通粗工劳动力减少,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员工需求量大,劳动力结构较难适应企业需求。近年来,我县新上了一批工业大项目,民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强,通过各种培训,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能适应企业需求,在本地企业就业。

四、民营企业行业结构调整设想、新兴产业发展设想、民营企业在本市的发展前景

1、行业结构调整设想

民营企业行业结构调整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矿产品采选业、轻纺服装业、电子电器制造业为主线。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企业主要是资源整合,形成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争创品牌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矿产品采选业主要是完善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轻纺服装业要尽力将贴牌生产转变为自主研发,争创自主品牌,将效益最差的来料加工生产转变为高端的研发生产,积极争取自营出口权,达到效益最大化。电子电器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请专利,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2、新兴产业设想

利用我县萤石、硫铁矿、锂灰石等资源,抓住我县建设锂电产业基地机遇,积极开发氟化工新产品,壮大工业总量。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农业,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服务业,扩大民营企业规模。

3、民营企业在本市的发展前景

我县民营企业发展在本市有以下优势:一是工业园区有土地,随着一园两区的建设,工业园区规模扩大,可容纳一批工业大项目。二是人口多,劳动用工有比较优势。三是地域大,耕地面积大,山地面积广。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农副产品丰富。四是有铀、硫铁矿、萤石、锂灰石等矿产资源,为发展矿产品深加工项目奠定了基础。五是近年来新上了一批工业大项目,门业、现代物流、文化产业将快速发展,为民营企业追赶跨越发展提供了保证。

五、工业小区分布及发展状况

民营工业小区主要以县工业园、长胜镇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园、黄陂镇创业基地为主,县工业园尚在扩建,长胜、黄陂创业园区还在建设完善。

六、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营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前提,民营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扩大了城市人口总量,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民营企业纳税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资金,民营企业从事的“拾、漏、补、缺”项目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

七、部门“十二五”规划和远期发展设想

1、“十二五”规划

2015年前,我县个体工商户年新增1500户以上,私营企业年新增200家以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以上,从业人员年增长3%以上,至2015年,力争全县个体工商户达到2万户以上,私营企业达到18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以上。民营企业总量增长,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纳税比重不断提高。

2、远期发展设想

至2030年,我县民营企业发展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形成矿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制造、轻纺服装、电子电器、门业、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7大支柱产业。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八、对本次规划的要求和建议

1、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小微企业面广量大,为了优化小微企业成长环境,提供集中“孵化”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建议在县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2、规划建设制香文化产业园

我县制香产业有悠久的历史,较好的基础和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为了壮大制香这一传统特色产业,建议规划建设集制香、品香、香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制香文化产业园。

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模式;中小工业企业;核心能力;白云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白云学院校级课题:“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BYKY2014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前言

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公报显示:当年白云区生产总值1,538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0.57亿元;全区三次产业比是2.2∶21.7∶76.1。是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100.4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86.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86.11亿元,三次产业比为1.26∶31.97∶66.77;白云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例8.5%,而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市比例仅5.77%,第二产业发展程度达不到全市平均水平。再来看一下工业,该年广州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汽车制造、电子产业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完成总产值9,119.25亿元,增长8.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7%;白云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3.64亿元,增长7%,其产值主要来自电器机械、家具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欠缺能迅速拉升产值的前述三大产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白云区多年在全市生态环境中垫底,区内河流污水横行,鲜存有可饮用水源,社会管理和生态环境堪忧。

二、企业发展模式理论及研究方法

(一)企业发展模式理论阐释。“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它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大,表现为资产的增值、销售额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员的增多;而且表现为质的提高,即经营资源性质的变化、结构的重构、支配主体的革新等,表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企业总价值的提高等。“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一般指企业在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国内学者关于其类型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黎(1997)认为外资竞争条件下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从资本积累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二种,自我积累式和借壳积累模式,并进行了深入论证。周煜(2008)认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模式有合资、自主创新等。佟铃(2012)博士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基本理论,界定了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基本概念,特别对比分析了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中关村模式和三城(海城、兴城、诸城)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珠三角的乡镇企业乘改革开放东风,“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蓬勃发展,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而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实地调查后提出了“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共称三大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王学力(2010)则更深入地分析了广东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认为“依附发展”模式务必要向“自主发展”转型;大量广东中小企业主要依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具有典型外向型特征,多数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甚至属于无核心技术、无产品品牌、无销售渠道的三无企业,即典型的“依附发展”模式。在供过于求的转型时代,基于原始技术创新的自主发展模式是中小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掌握产业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不断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使之成为企业成长的内源性动力,这是自主发展模式的实质所在。

(二)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是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普遍的工具,一项调查结果是否能达到预定的要求和目的,以及所收集到资料的可靠度和完善度取决于问卷的设计、发放和结果分析。本问卷题目由几位研究者参与设计,几次讨论通过审核;问卷发放为现场填写、回收,研究者附近就是白云区江高镇私营经济区,有几十家工业企业生产,包括欧派橱柜、广铝集团、秋鹿服饰、红蜻蜓鞋业等知名企业,具备企业调查基础。平时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共建党支部等不少机会让双方有交流经验,企业对学校发展比较支持。本问卷设计包括问卷标题、问卷说明、问卷正文、受访管理者基本情况等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创新发展模式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受访管理者的信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位、从事行业或者任职时间;受访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的认知,企业近三年收入、利润、企业名称、资本金、固定资产,企业生产状况、专利、研发投入;其他开放式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业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反馈、想法等。实际调查情况大相径庭,研究人员带领学生进入到企业调研后阻力重重,每份问卷能回答一半已经相当不错,根本无法取得企业经营数据。因此,在调查20多个企业后感觉结果跟调查目的相差甚远,不得不转到其他研究方法。国家、省、市、区每年都定期公布经济社会发展公报、年鉴、统计报表,这些二手数据具有成本低、易获取、迅速等优点,不足之处是相关性低、处理难、实效性低,综合比较还算可靠和实用,因此本课题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扎根研究等等。

三、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区中北部,面积达795.79平方公里,仅次于花都,位列各区第二。据公报显示,2015年白云区工业增加值294.77亿元,同比增长7.3%。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7.6亿元,增长7%,位列各区第九。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26.28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1%。小微型工业企业产值312.2亿元,增长9.2%。民营工业企业产值641.25亿元,增长7.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386.2亿元,重工业产值447.5亿元,分别增长4.4%和13.4%。轻、重工业产值比重比例为46∶54。工业集聚效应明显,民科园一核四园增长较快,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9.19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核心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9亿元,下降3%;白云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亿元,增长1.3%;居家用品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2.08亿元,增长1.3%;神山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03亿元,增长2.1%;白云电气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0.3亿元,增长14.9%。高新技术为工业发展增添动力,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5.1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8%。分行业看,包括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五大主要行业实现产值465.18亿元,同比增长8.7%。

四、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企业资源消耗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绝对劣势。多年来,工业企业粗放式发展,资源消耗大,对周边环境污染大。自2013年以来广州市公布的环境生态榜单中,白云区连续3年垫底或居倒数位置。该生态榜单根据空气达标率、地表水水质、噪声水平、投诉数量、污染事件曝光数量进行了统计,特别是空气达标率和地表水基本反映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白云区本身处于城乡接合部,省市级规划乏力,加上外来人口非常集中,生态环境紊乱度极高,地表水污染极严重,肉眼所至基本看不到清洁河涌。白云区工业五大行业比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都是极其污染环境的,其工业生产排放物就是污染地表水和空气的来源。这五大行业企业或多或少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不符合国家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白云区三次产业比是2.2∶21.7∶76.1,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6.1,甚至貌似比广州市三次产业比1.26∶31.97∶66.77更合理。实际分析下来因为第二产业占比低,发育不良,反映政府对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白云区工业号称五大产业,包括电气机械、家具、通用设备、有色金属加工业、医药等年度实现产值440.4亿元,一方面这五大产业与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和石油化工不沾边,另外这五大产业并不适合做大做强,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低,这从白云区大型工业企业数量少可以看出来。由于白云区公开资料有限,研究者查阅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白云区工业企业5,856个,数量居全市首位,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20.8%;产值692亿元,只占全市工业总量5.43%;工业经济规模仅高于荔湾区、海珠区和从化市;而大型龙头企业更是缺乏,只有广州市白云电气集团一家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达131亿元;10~100亿元有5家;5~10亿元有9家;大中型规模企业的数量太少,不太容易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中小工业企业生态位低,知名品牌少。工业科技创新与全市相比差距明显。根据2008年普查年鉴,白云区共有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占工业企业总量的0.7%;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1亿元,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R&D经费支出2.83亿元,两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为142件,其中发明专利为43件,占全市总量的6.65%和6.31%。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电气电子、设备制造和化工制品行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5%。白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732家,规模以下企业占全区企业总量的98.75%,这些企业科技生存压力大,基本没有科技投入,其特征就是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平均每个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81万元,人均产值24.5万元,成本高、产出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少,非常容易被取代。

(四)中小工业企业得到关注少,占有资源少。首先中小工业企业多数投向产能过剩行业。民营企业没有特殊关系很难得到政府关照,在土地、设备资源竞争方面没有优势。由于其经营风险大,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导致融资难,成本高。有关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企业只有20%的银行信贷额,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在人才资源方面,白云区聚集了大量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劳动者的学历层次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底白云区工业共有从业人员28万人,具有初中以下学历是从业人员的主体,共有14.46万人,占全区总量的51.6%;而具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22万人,占15%,高中学历的为33.4%,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43%。中级工是技术工人的主体,占比58.55%;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更低,制约着中小企业发展。

(五)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环境堪忧。“互联网+”时代渠道转型中小工业企业生存压力大,外部环境对其影响更大。近年来,广东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支持乏力。首先,整个广东省中小企业税费负担重。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型工业企业应缴税收1,585.64亿元,同比增长8.1%,较平均增速快3.5个百分点,省监测的1,324家中小企业应缴税收同比增长30.3%;其次,针对中小企业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多,企业受外界干扰多;再次,企业经营成本高,投资环境变差。企业成长需要当地环境提供自身必需的质优价廉的人、财、物等资源,然而工资上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五、优化对策

(一)发展新型低碳、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工I是能源消耗大户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白云区工业企业只有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综合采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管理提升和循环经济、低碳文化建设等发展模式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作为白云区五大主要行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都需要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减少固体废弃物和污水排放,最终实现无污工业。其次,需要引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值,同时改变不合理的工业结构。白云区民科园一核四园应尽快向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区转换,实现片区生态发展,再带动全区生态化发展。

(二)优化工业企业生态位,加大教育投入。首先,要加强对企业生态位和生态位重叠理论的研究。宽生态位表示企业适应范围大但适应效率低,这样的企业可以寻求多元化的优势;窄生态位则表示企业环境适应高但适应范围有限,这样的企业应寻求专业化的优势。当前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大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态位窄而且重叠度高,企业产品相似,所需求资源相似,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各类中小企业应集中力量瞄准目标客户,充分运用艺术、个性化设计,进行差异化生产;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力,白云区城镇化率只有54.8%,还有巨大潜力。发展教育可以继续推动、深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关键,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全区要大力推广12~15年的义务教育。产业转型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对接,让职业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为全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改变中小企业社会弱势地位,公平获取资源。首先,区政府要对中小工业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减税降费,在民营企业投资渠道上要打破国家、地方诸多限制,对社会资本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逐步放开并公平竞争;其次,学者们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希望政府真正采纳并实施。比如,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开办中小银行,拓宽融资渠道等。人才方面政府要鼓励他们进入中小企业,对合法雇佣员工,解决社会就业的企业要嘉奖或者免税、减费的专门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员工激励制度和方法,更多采用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等,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企业可以获取更多土地、资金、技术等发展资源。

(四)拓展生态位宽度,扶持大型企业成长。白云区大中型企业少,产业集群和专业镇缺少龙头企业,产业协同和关联效应不强;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引领区域品牌产业发展的中大型企业。除需要重点支持年销售额达130亿元的白云电器集团外,还需要培育一批1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也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多头并进协同发展。支持企业重点投向工业设备、技术、人力而不是厂房、土地。大型企业产值高、经济带动能力强,而且科研投入高,拥有专利技术多,生态位也更宽,企业复合竞争力更强。

(五)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企业核心能力。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皮革、工艺品等是白云区传统行业,充斥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方式视角下非耐用品的产品种类多而产量少,适合中小企业,比如法国和意大利的服装、制鞋、木工、饰品很有名。因此,这些企业依靠技术积累、创新、专利形成自己的有竞争力的核心零配件、产品很重要。这些行业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稳定,如果依靠技术、设计和精心制造,通过二次创业塑造一大批高端品牌,将是企业和国家的幸事。引导企业逐步增加R&D经费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为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平台,引导企业开发中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广州市白云区中小工业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还处在发展之中,存在不少题,需要业界和政府、社会去关心和关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

主要参考文献:

[1]广州市白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广州市白云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

[2]李黎.外资竞争条件下民族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研究,1997.12.

[3]周煜.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4.

第11篇

一、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季度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回升、两增、两降”。

两个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止跌回升。一季度,规模以上245户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2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2%,扭转了前两个月增幅下降的局面,由负增长2.6%回升到增长1.2%,增幅回升了3.8个百分点。与全省相比,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长1.1%。我市工业增速略微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7位。

产品销售逐步回升。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品产销率达106.4%,主要是去年铅锌、原煤等库存产品较多,今年3月以后市场价格有所回升,销售逐步增加,促使产销率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同比下降25.8%。

两增:

全部工业增加值小幅增长。一季度,我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小幅增长2.1%。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2.4%。增幅比1-2月提高0.4个百分点。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季度,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7亿元(不含电力),同比增长59%,完成市政府责任目标32亿元的14%,其中采矿业完成2.6亿元,增长45%;制造业完成2.1亿元,增长81%。重点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彝良云冶日处理2000吨铅锌选厂、天原年产20万吨电石项目已于3月底点火试车,天原年产20万吨醋酸项目已列入省重点工业建设项目,进入征地阶段,预计可于10月破土动工。

两降: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下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亿元,下降0.6%;利税总额8.5亿元,下降9.4%;利润2.2亿元,下降40.4%。规模以上亏损企业87户,同比增加了12户,亏损企业亏损额0.7亿元,增亏156%。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下工业增长10.3%,增幅比同期低4.4个百分点,比前两个月低32.3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3.6%,主要是卷烟、印刷业拉动;重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下降1.3%,主要是化工业下降51.6%所致。

在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18类行业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和下降的各有9个行业。

烟草制品业

烟草制品业产量下降但效益上升,一季度生产卷烟13.6万箱,下降6.9%;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增长2.3%。

电力行业

一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2.8亿元,增长57.7%。累计完成发电量8.2亿千瓦时,增长41.2%;一季度网供电量6.3亿千瓦时,增长67%。3月份周供电量5100万千瓦时,日均供电760万千瓦时,日供电量比去年同期增加330万千瓦时,电石、有色等高耗能行业开工率只有75%左右,预计日供电量5月可达900-1100万千瓦时。

化工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0.93亿元,下降51.6%。生产农用化肥3.9万吨,下降68.1%,其中,氮肥3.5万吨,下降70%;磷肥0.3万吨,增长0.6%。主要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化工产品遭遇到市场形势持续下跌的冲击,云天化生产因天然气供应不足受到严重制约,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尿素产品3月2号才恢复生产,3月23日发生爆炸事故,又导致企业停产,企业生产形势严峻。电石价格有所回升,市场逐步回暖,一季度全市累计生产电石7.5万吨,比同期增长5倍多。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看,3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比上月回升9.92%,一季度累计同比下降0.27%,已基本回升到去年同期水平。

建材行业

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等拉动,水泥产量累计63.9万吨,增长58.9%;砖2.1万块,增长3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指数继续上扬,同比增长23%,一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0.82亿元,增长44.7%。

煤炭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0.95亿元,下降19.7%。生产原煤137万吨,下降33.4%,受市场需求萎缩和安全整治因素影响,50%左右的煤矿还处于停产状态。

有色行业:有色金属采选业完成增加值0.69亿元,增长4.7%;有色金属延压加工业完成增加值0.06亿元,增长124.7%。累计生产铅651吨,增长43.1%;锌4972吨,下降15.3%;铅选矿金属量12*吨,下降68.4%;锌选矿金属量16959吨,下降12.4%。有色金属采选产品价格指数比上月略微回升0.6%,比去年同期下跌49.61%。

印刷行业

一季度累计实现增加值0.37亿元,增长16.5%。生产多色印刷品20.7万对开色令,增长23.4%。

农产品加工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丝、食糖、猪鬃等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一季度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0.*亿元,下降15.7%。累计生产生丝59吨,下降35.2%;成品糖68*吨,下降5.9%;中成药16.4吨,下降46.7%。

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对一季度增长贡献情况

注:绝对数为现价,增幅为指数缩减法计算。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不佳。一季度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5亿元,仅完成省考核全年目标任务69亿元的19%,欠进度6个百分点;完成省工信委分解下达的一季度16亿元目标任务的84%。预计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只能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9%、20%、20%,各欠进度6、5和5个百分点,给下步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二)主要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月回升1.97%,但一季度累计仍比去年同期下降6.9%。铅锌、原煤、电石等大宗产品市场需求仍然低迷。

(三)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资金周转困难,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14.6亿元,增加25.5%,管理费用增长13.3%,财务费用增长91.4%。工业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紧缺,据年初调查情况显示,全市有52户工业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12.9亿元,到位3.5亿元,到位率仅27.3%,有9.4亿元的需求未得到满足。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尤其是新办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评定难的问题,加之企业缺乏抵押物,难以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在缓解企业融资难中作用十分有限。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余额21.4亿元,比年初下降4.9%。同时财政投入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较少。

(四)企业复产率较低。由于市场需求低迷,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14户企业工业总产值负增长,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46%。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34户停产半停产(其中14户停产、20户半停产),占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3%。镇雄、威信、彝良等煤炭主产县的许多煤矿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70户规模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产值比同期下降。

(五)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新开工工业项目少,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在建项目进展缓慢,对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不足。

三、主要工作措施

总的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各项指标进度缓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我委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

(一)及早安排部署全年工作,落实各项任务。于2月底召开了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年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好全年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工业经济、非公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状及工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目标责任状。并成立领导组,对市委、市政府若干重大项目和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下一步,我们将逐月进行对照检查,及时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弥补进度,力争在上半年恢复增长,三季度赶上进度,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

(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督查调研。为切实把省、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市经委3月下旬组织开展了督查调研工作,分五个工作组分赴各县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工业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相关报告,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同时督促抓好相关工作。

(三)完善制度,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和服务。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究和对20户重点工业企业动态监测,市经委成立了由主任余伟任组长的工业经济运行协调领导小组,按月形成《工业经济运行》简报,供领导决策参考;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重点企业监测制度。建立了经委系统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制度、分析会商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措施,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综合协调和服务,加大对煤电油运及资金等要素调节工作,促进企业正常生产。

(四)加强工业统计工作。密切配合市统计局抓好工业统计工作,通过多方努力,针对过去我市部分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达500万元又未纳入规模以上统计的情况,于今年2月将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纳入为规模以上统计,使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48户增加到245户。按照省工信委要求,我委与市煤炭工业局、统计局联合发文,对全市进一步加强工业统计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五)做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及项目建设工作。为强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我委加强领导,建立了重点工业项目督查机制,成立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挂钩组,经委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并对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亲自督促和协调,各副主任亲自抓,相关科室具体抓,分别挂钩各县区,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协调,并对各县区经贸局也提出相应要求,促使一大批工业建设项目尽快投产,形成新的产能,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3月初,积极配合省政府节能目标考核组对我市20*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开展考核评价,考核组对我市节能工作下了“*市人民政府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20*年度节能目标任务”的初步考核结论。认真调研,深入分析,形成了《2009年全市节能形势分析报告》,为实现2009年全市节能降耗目标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印发了《*市2009年节能工作指导意见》、《关于下达2009年全市节能考核指标计划的通知》、《关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表报送情况的通报》等文件,指导全市节能工作有序开展。草拟了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三个办法送市政府印发。

(七)落实各项扶持措施,促进企业发展。做好项目准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工业技术改造、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公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等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走出困境。

四、建议

(一)针对工业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市开展一次调研督查活动。全省“百日调研督查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做法,组成若干调研督查小组深入到工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正常生产。

(二)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抓住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好资金短缺问题。

第12篇

一、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本次在规模以下工业中抽查22家企业,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看,其中:非金属矿采选业3家、农副食品加工业5家、纺织业1家、皮革、毛皮加工业3家、木材加工业1家、塑料制品业2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家;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产总计1920万元,实现营业收入3771万元,利润完成339万元,税金万元1460.5万元,职工人数达583人。

(二)企业主要融资来源明显改善。根据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规模以下企业现在的主要融资来源中,基本上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款等方式,排在第一的是自有资金占68%,其次是银行贷款占64%,排在最后的是民间贷款或其它方式融资。有的企业既有自有资金又有银行贷款,还有企业既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贷款等其它融资方式。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企业融资多数选择是银行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这样比较可信稳定。

(三)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资金短缺影响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和规模的扩大,调查企业中,目前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的企业占13.6%,略有资金缺口、需要融资的企业占77.4%,没有资金缺口、无需融资的企业仅占1.0%,短期资金(1年以内)缺口的有10家,占调查的45.5%,长期资金(1年以上)缺口的有9%家,占调查的40.9%,资金不缺的有3家,占调查的13.6%,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资金紧张,都渴望能得到快捷方便的融资方式。

二、企业融资难的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全县企业融资贷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上看。企业缺乏科学发展观,信用观念淡薄,小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农业企业也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及农产品的初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多数企业处于手工作坊式阶段,企业管理家族化,抗风险能力不强,偿还货款信誉不高,使银行不敢放贷。

(二)信用度较差,信用等级不高,成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而目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体信用度差,信用等级偏低。首先是不少企业老板本身信用观念淡薄,不讲诚信,造成银行“恐贷”。其次,银行为降低经营风险,都制定了详细的信用等级评价标准,规模以下企业因其规模小、资产少,管理欠科学等诸多不足,造成了信用等级较低,从而难贷到款。

(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银行不愿贷款。众多的小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其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而新产品开发也跟不上,企业缺乏发展后劲,金融部门对其贷款存在很大顾虑。

四、对策及建议

(一)银行积极做好企业融资工作,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1、银行应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市场情况及市场走向核定企业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降低企业融资门槛。2、银行应做好简单、快捷、高效的融资渠道。3、银行应该经常下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企业的实际困难,减少审批环节,拓宽服务领域,以便做好企业的融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