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莲文化的魅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代的诗人,如陶渊明盛爱莲,赞扬着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说起莲,有很多有关莲的未解之迷,莲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如今,莲成为了植物界中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它们受着人们的高度赞美,它的姿容优雅,色彩明艳,叶、花均有清香,又使人们深深陶醉。
莲,记载着千年的历史,它是多么伟大啊!
文辉学校初二:郭新宝
一、关键在文化
三水位于西、北、绥三江汇流处,珠江三角洲的起点,正是这三江汇流之地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其中又以荷花最为著名。荷花中的极品――那象征百年好合、永结同心、人与自然和谐相益的并蒂莲,是植物中的“双胞胎”,世间罕见。“三水荷花世界生态公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荷花公园,每年开出十多万朵荷花。为了拍摄到并蒂莲,我每天早晚苦守在荷塘边,终于拍摄到了一组从含苞到盛放,从结蓬到成熟的并蒂莲照片。这组罕见的并蒂莲照片,通过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掀起了社会上的“并蒂莲”热。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拍摄播放了三水并蒂莲专题片。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选平、马万祺,澳门特首何厚铧等多位知名人士欣然为并蒂莲照片题词。2001年5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社会报社、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广东省集邮总公司联合主办的世界首部《并蒂莲》邮册首发式。同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000万套《并蒂莲》邮资明信片,在11月11日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发行了《九运会与并蒂莲》小版张邮票。2002年12月,应澳门特区政府邀请,我赴澳门举办了《并蒂莲摄影作品展》。并蒂莲文化产业遂由一组并蒂莲照片而起步。
二、打造并蒂莲品牌
从一株并蒂莲的绽放,到一组并蒂莲摄影作品的发表,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这极大地启发和触动了我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更深层次和多元化的思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并蒂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丰富的经济因素。如果能以“并蒂莲”作为品牌,通过精心策划和独具魅力的设计创意,把并蒂莲摄影作品变成文化产品,再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出去,逐渐形成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开发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并蒂莲文化产业,可能会产生较好的市场效应。于是,我们以并蒂莲系列邮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从并蒂莲“小照片”创造“大品牌、大产业”的路子。
以并蒂莲食品为例,2002年,三水恒益大酒店使用并蒂莲品牌生产的月饼,制作的材料、技术、工艺、程序等没有变,销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品牌、新包装、新花样、新工艺,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产品也就有了市场。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品牌的穿透力和撼动人们心灵的影响力。
三、走产业化之路
为了将并蒂莲打造成广东、中国乃至世界的品牌,我们着力实施“品牌旗舰”战略,依托产业规模、产业群体,凭借产品优势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我们成立了并蒂莲产业品牌开发中心,专门从事产业开发、品牌打造和质量控制,跨行业、跨地区延伸并蒂莲品牌,从而开拓了并蒂莲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并蒂莲已形成了数十个系列,延伸出数百款产品。如广东碧玉丰珠宝有限公司积极开发并蒂莲系列玉雕、金饰产品。“翡翠并蒂莲”玉雕珍品被三水区政府作为庆祝三周年礼品赠送给澳门特区政府。此外,广州皮具行业商会推出了并蒂莲系列皮具产品,清华大学工美集团推出了并蒂莲景泰蓝工艺珍品。2002年,广东某民营企业家在无偿获得“并蒂莲”品牌使用权后,成立了广东并蒂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并蒂莲18个系列、数百款产品的商标。之后,还策划与香港两家公司联合组建广东并蒂莲集团,在广东三水、北京、上海、四川成都等地设立了连锁店,在全国各地设立商。并蒂莲文化产业链正在一环扣一环,不断延伸。
现在,三水有10多家企业生产并蒂莲系列产品,全国有10多个省市上百家企业以并蒂莲为品牌生产系列产品。哪里有行业生产优势,就把并蒂莲品牌打到哪里去。正是严格的产业选择和品牌质量控制,在短短4年多时间内,使得并蒂莲系列产品畅销许多国家及地区,并蒂莲品牌的总产值已经突破5亿元。以三水并蒂莲经贸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三水多家企业也加盟并蒂莲文化产业。由三水出品牌、出理念,公司、企业出钱、出力,以并蒂莲为品牌,开发出系列产业及产品。并蒂莲文化产业迈上了策划、设计、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之路。
四、延伸并蒂莲产业
并蒂莲品牌,以其独具的风格与美的竞争力,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例如,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来到三水游览荷花世界,到并蒂莲商场选购并蒂莲系列产品,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景观;三水的多家星级酒店,将档次最高的餐饮客房定名为“并蒂莲”,用上并蒂莲品牌系列产品,于是因商业洽谈、婚庆喜宴、生日祝福、招待贵客等为由的宾客纷至沓来,出现了要提前预订“并蒂莲”餐房的局面;人们以家庭摆设并蒂莲品牌的工艺品、佩带并蒂莲品牌的装饰物为时尚;推出了蕴含文化内涵的并蒂莲喜酒、补酒、生态酒系列,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
广东并蒂莲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三水政府洽商,拟将并蒂莲的发源地――三水荷花世界转制租赁15年,作为并蒂莲品牌科研和观光基地。三水有一座33层烂尾楼,因为并蒂莲品牌的吸引,有位企业家投资4亿元,拟建富含并蒂莲文化的三水首家五星级酒店――“并蒂莲国际大酒店”。更令人欣喜的是,今年6月5日,荷花被指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启动仪式背景雕塑和礼仪用花。为此,并蒂莲品牌策划的新目标,是为奥运会提供系列产品。今年6月11日,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的全国企业文化论坛上,三水并蒂莲经贸有限公司与国内13家企业签订近两千万元的购货合同。
五、并蒂莲品牌生机无限
三水准备通过并蒂莲带动品牌效应,拟在三水广场投资200万元,建设一个有大型并蒂莲标志性雕塑的文化广场,荷花世界也将建大型并蒂莲标志性雕塑,并蒂莲国际大酒店将把我国传统的玉文化运用到大型并蒂莲雕塑之中,以形成香港金紫荆花、澳门金莲花、三水金并蒂莲的三足鼎立的文化景观。同时,三水还将计划举办并蒂莲文化产业论坛、并蒂莲艺术节、并蒂莲文化产业全国巡回展;在荷花世界与中央电视台举办《同一首歌》大型文艺晚会,演唱《并蒂莲》主题曲;中国电影集团将在荷花世界拍摄20集电视连续剧《并蒂莲》,并把拍摄基地留下来作为参观游览的景点。社会上出现了并蒂莲创意设计室,民间正在酝酿成立并蒂莲艺术团,建立了并蒂莲品牌网络信息平台等。我也策划出版了并蒂莲系列丛书。这一切进一步扩大了并蒂莲品牌的辐射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一样,也可以文化来塑造其整体形象,以品牌策划创意输出其文化价值。在新兴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三水并蒂莲文化产业独辟蹊径,首开先河,为品牌产业化提供了可行性例证,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关链接
并 蒂 莲
缠枝莲纹兴于宋代
我国以莲花为饰装点器物始自周代,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早期,器物上的莲花纹饰更多的具有宗教意味。到了缠枝莲纹出现的宋代,莲纹才逐渐脱离了宗教的影响,成为纯粹的装饰性纹饰。从传世的宋代磁州窑器物上可见。这一时期的缠枝莲纹大花大叶,枝繁叶茂,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
到了元代。缠枝莲纹继承了宋代特点,当时的青花缠枝莲纹,花体较大,花形饱满,瓣与瓣之间及花蕊均不填满色,留出一线白边,使花朵的结构清晰。经过变形处理的主叶呈葫芦形,这种特殊的叶纹装饰性很强,为元代缠枝花所独有。在结构布局上,则充分注意了“青”与“白”的关系,青花与白地比例均匀,画面满而不乱。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较多,一般由主题纹饰和多层辅助纹饰构成。缠枝莲大多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盘碗的内外口沿和瓶罐的肩、胫部,但有时也用作主题纹饰。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上拍一件元末明初青花八吉祥缠枝莲纹罐,以962万元成交,此罐器形坚实,钻料青灰浓艳凝重。所绘纹饰严谨有条,画艺接近元代风格,而非典型洪武样式,缠枝莲纹盘绕紧实,仰俯莲瓣致密有度,当为元末明初制品。
及至明清两代,缠枝莲纹开始广泛流行,被大量运用在陶瓷器上,或者做为主题纹饰,或者做为辅助纹饰装饰着瓷器,以刻、划、印、堆塑、镂空、彩绘等各种技法表现。特别是运用此纹饰的青花瓷器,受到从皇室到百姓的一致喜爱。
青花工艺尽显纹饰精妙
众所周知,所谓的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随着青花瓷的创烧,缠枝莲纹找到了最能彰显其神韵的载体。观赏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瓷器,首先给人感受到的是青花料色之美和料色与白瓷的对比和谐之美。优质钴料在透明釉下发明艳的蓝色,让缠枝莲纹在它的映衬下更显温婉雅致沉静。由于钴料中含微量的铁锰等元素,使其呈色不是纯粹单一的蓝色,常为微带一点绿意的饱和蓝色或微带紫色,形成色彩的淳厚含蓄。彩绘时由于料笔中所含料水的多少、浓淡、运笔的急缓,使其在一个统一的蓝色中产生微妙生动的不同色阶和丰富的色彩情调。虽然各朝由于钴料来源及配方不同,青花色调有所变化,但人们都能在青花的深浅与浓淡、鲜明与灰暗的变化中产生不同色彩的感情,得到美的享受。皇室和文人士大夫认为其端庄、高雅、中正、平和,又不刻板,内敛沉静又收放自如,很多品性很符合皇室对官员的要求,及文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极好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而寻常百姓喜欢其清爽、雅致、悦目、朴实、自然、肆意、吉祥。
此外,青花缠枝莲纹有极强的图案美和设计美。常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方式平行、竖向或向四方展开,能构成美丽完整的图案,既不完全写实也不完全抽象,充满了精心设计与自然灵动的和谐美,同时极具图案美。花有正侧、俯仰的变化,盛开、半开、花苞的不同,叶子有大小正反之别。构图先定花的位置,然后缠枝以花为中心展开并重复。无论多繁复,花叶枝都不繁乱。做主题纹饰时以花为重点,突出花的造型。作为辅助纹饰时不强调花叶或枝,各部分和谐统一。花与花之间不依傍牵靠,叶之间很少交搭重叠,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空隙。从而使花叶的形象个个清晰完整。完美无缺,所有的枝条都以曲线穿连。既符合自然情理又不受自然形态束缚。每一个枝条的起止都交待得很清楚。出枝的方向总是一左一右,一上一下。出枝时总是以锐角离开主枝而后顺着主枝方向以曲线顺延,再离开原枝做与其方向动势相反的对比运动,非常自然生动。注意枝条的连续完整性,即使被花叶遮挡依然可以看到清晰的运动路线,一般以花、叶、芽苞收枝。做主题纹饰时一般采用圆形团花或满器形的构图,表现中国人求全求圆满的心理。青花缠枝莲纹本身极具线条之美,以铁线描为特点,线条匀挺而灵活多变,官窑器物的线条多工整、精致、圆润,符合中和美学,民窑线条受书法影响,除保留铁线描的基础特征,显得更灵活厚重,更有力量和节奏感,速度感,使人体会到气和力的运行,产生感情的奔放和共鸣,很多地方类似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
乾隆制品最受追捧
明代的青花缠枝莲纹器物,多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较之元代同类纹饰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2011年秋拍香港苏富比推出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兽面环耳供瓶,以2306万港元成交,此瓶器形别致秀挺,线条柔美舒畅,青花发色柔美淡雅,腹部绘缠枝莲纹饰纹,枝蔓舒卷缠绕,颇见画笔之灵动挥洒,充分展现了明代青花缠枝莲纹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传统音乐;元素
张艺谋是享誉国际影坛的著名导演,他执导的电影在中外电影界和观众中极具影响力。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多方面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别是早期电影音乐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与魅力,引起了电影界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张艺谋早期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拟从音乐的视角来探寻、研究它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运用手法,以其对弘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探索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素材运用
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的素材多数都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如《红高粱》的《抬轿曲》源于河南的传统民歌《编花篮》,《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其曲调移植了传统号子《打夯歌》,在演唱方法上借鉴了传统戏曲“花脸”的唱法,体现了主人公的阳刚之气和粗野的性情。《酒神曲》的旋律源于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民歌和地方戏曲结合运用的成功典范。电影《菊豆》的主题音乐,是根据童谣《铃儿歌》发展而来的。这是一首欢快的儿童歌曲,曲作者赵季平在选用这首儿歌作为音乐素材时,改变了其原有节奏,将速度放慢一半,并运用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埙为演奏乐器,使主题音乐的意境变得古朴苍凉、凄怨哀婉。《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音乐创作最成功最富特色的影片之一,其音乐素材主要是来源于京剧。在影片的音乐创作上,赵季平把京剧音乐的各种元素运用得淋漓尽致,颇具中国传统特色。影片中的各个唱段都是源于京剧传统剧目的著名唱段,例如三太太演唱的《苏三起解》,就是京剧传统剧目《玉堂春》的著名唱段,板式是属于西皮流水。女生合唱是该电影中较有特色的音乐,其旋律音调源于京剧曲牌,它根据影片情节的变化,其节奏、板式也变化多样,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与现代女声合唱演唱形式的有机结合。影片音乐中打击乐的运用体现出传统戏曲音乐的特色,它使用了京剧“武场”中经常出现的“急急风”。通过这些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彰显出这部电影的传统文化特征,也多方面显现出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电影音乐中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并不完全是直接的一成不变,其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缺乏时代感的音乐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作曲家赵季平先生曾说过: “民族风格并不是用一两件民族乐器就是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最根本的是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音乐在传统音乐素材的运用上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本色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例如,影片《红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唱段,都是保持了传统民歌和戏曲的本色。二是在影片音乐中把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并在运用手法上进行创新。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曲作者将中国传统戏曲打击乐与现代合唱的演唱相结合,影片的最后将女声合唱、大提琴与传统戏曲打击乐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紧密结合影片中的情节,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一个情节,老爷对颂莲的做法很不满,生气去了三太太的房间,颂莲神情落寞地在楼顶上行走,这时的背景音乐是三太太清唱的京剧选段《红娘》中的西皮流水。影片中三太太演唱的这段清唱与京剧原版的流水节奏有很大不同,速度放慢了许多,主要是为配合剧中的情节和此时三太太的心情。
二、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的音乐体裁运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在张艺谋早期电影音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显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丰富性。在《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三部影片中,曲作者赵季平以新颖独特的手法,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歌、民间歌舞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体裁来与影片的剧情、内容、画面、人物性格等紧密结合,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审美视觉、审美理念。
(一)民歌体裁的运用
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最早、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音乐体裁,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最能体现人民群众情感的音乐表现形式。影片《红高粱》在多处地方都运用了民歌的体裁形式,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等,演唱这些民间歌曲时,没有用乐器伴奏烘托气氛,而是让剧中的人物直接演唱,显得淳朴、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运用
《红高粱》音乐中的“抬轿曲”则采用民间歌舞音乐的形式,它边行走边演唱,曲调粗犷豪迈、热烈欢腾,表现了北方农村民间歌舞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文化;意境;突破;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84-2
说到文人,自然而然会与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托物言志寄情,也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综合艺术的紫砂壶,与文人的渊源也同样深远。可以说,文人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紫砂发展史,紫砂壶艺的创新,由陈曼生而起。以清人陈曼生为首的文人群体,与紫砂艺人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文人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兄妹制作,再由陈曼生和其友茗文刻字,后世称为曼生壶。陈曼生的壶简洁明快,特别是把紫砂壶艺与书法、印刻、铭文等艺术结合起来,而且壶铭文切茶、切水、切壶、切壶形,书画精雅,与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满了文人雅趣。
继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和推进了紫砂文人壶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随着紫砂收藏热潮的到来、文化艺术交流的兴起,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于右任、黄宾虹、唐云、朱屺瞻、亚明、韩美林名家等也纷纷与紫砂艺人合作,参与了紫砂陶艺的创作,进一步推动以紫砂为载体展现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紫砂的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文化氛围。所以,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感叹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如果说传统文人壶多是文人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的合作,这与过去紫砂艺人自身素养不高有一定关系。而现今的文人壶,除去传统意义上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惯例,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出现了在传统中突破、创新,以原创性和探索性为标签的新一代紫砂艺人。
作为邵大亨的第六代传人,我在他高洁庄重,气势不凡著称的壶艺风格道路上,通过多年对紫砂艺术的剖析、创作、理解、突围,立足于中国诗性文化之根基,融入常年积累的美学功底,以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反映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与情趣,创作出了一系列属于自己风格的文人壶系类,使壶化作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创造出“壶意均佳”的艺术境界。
以下,从两把个人设计创新的文人壶剖析我多年壶艺创作、思考、诠释的一点所思所感:
百花之中,我对莲花情有独钟,爱它的高洁,爱它的婷美,更爱它那一低头的萧瑟:满池的莲花怒放,蓬子在初夏正值嫩黄,清微的蓬香,没有莲花瓣的香气足,只有比莲花瓣的更为微弱的香。晚夏之时,嫩小的莲蓬丰满了起来。蓬丝掉落,只剩浓浓的稻黄色的大莲蓬头孤立于莲塘之上。满塘的莲,像是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留下的只有那蓬头蓬子。看着满塘的残莲,脑海中想着的却是那初夏之际,莲香横溢,粉嫩满塘的初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笔下的莲,之于我,有着莫名的喜爱。败荷残莲有着特别的美!其实人生也不过如此:人人都会变老的,老了依然可以很美,就像这残荷败莲!老了也意味着收获和果实,否则荷不败,莲不残,哪来的藕呢?残莲壶(见图1)的创作灵感呼之欲出:该壶突破了传统花货造型的写意感,以秋天的莲叶、莲蓬为主要载体,壶体为秋天残败的莲花,壶嘴为小的莲藕,微微上扬,壶把也以连藕造型,呼应这整体的莲元素,壶钮微卷,似莲的筋叶,壶下方以不规则的莲叶方式点缀,壶身突破性地运用雕塑的创作手法,古朴的紫泥和段泥结合很好地演绎出了残莲的残缺之美、沧桑之感。这件作品在创作中,留意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是指主体的形象具有气魄和神态,局部是指嘴、把和盖以及其装饰的协调同一,生动别致,融为一体。局部的装饰,如壶身的雕塑和壶体壶盖的过渡衔接,符合作品的整体效果。同时把重点的装饰放在了壶体上,在疏密的关系上,多而不繁,以简驭繁,以壶寓秋,以秋寓人生:生如春花烂漫,逝如秋叶静美。人生有灿烂的春季,茂密的夏季,也有值得人思索的秋季。繁华落尽,片片残莲,深远、宁静。一壶在手,细品茶香之余,令人无限感怀四季的轮回,人生的起落。这样的紫砂作品,不仅传承了一种工艺,更承载了一种文化――气韵灌注在手与泥的运动之中,塑砂如画,写意传韵。
作为宜兴市丁蜀职业高级中学陶艺培训基地的老师,我一直反复和学生强调:紫砂作品原创,不仅仅是艺术的活动,更是创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紫砂要在创新中展现艺术个性魅力,因为紫砂艺术本质归根结底所表现的是艺术家的风骨、个性、才思、气魄和心胸。新时代文人壶的创作要多从其他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技艺才会推陈出新,作品才会耳目一新。如这把暗香壶(见图2),尽管依然以莲藕为创作载体,却独具匠心地赋予它别样风情:圆融大气的壶体,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梅花、雪花盛开,清香扑面而来,这是属于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和浪漫。壶体似瓜,寓意着冰消雪融,春意将至;壶身上看似漫不经心的树枝小疤痕,实则和壶嘴、壶把上的枯枝相映成趣,无苍凉之感,唯有清新之意。在冬日里,白雪飘零,唯有墙角一枝寒梅怒放,这是春的讯息,也是梅花的傲气。壶底巧妙运用三足,不仅在美学上平衡着壶体的圆润,更寓意这做人的方正、平和。通过审美联想、审美妙构达到“意”“象”交融,从而营造出的一种美的境界。壶体、壶钮自然地把绘画、雕塑的技巧融入,令人耳目一新,显示着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对现代美术的融入和理解,这也是新文人壶的发展源泉:工艺、技艺、审美、个性……创作理想方面不拘一格,表现方式更为缤纷多彩,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的是制作者的诗情志气,是其灵魂、人格、学养的升华,印证着“壶品即是人品”的经典壶道。
摘要:紫砂器皿,不同于其它陶艺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实用艺术品。由于紫砂装饰艺术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浓郁的紫砂特色和无限的艺术魅力。常见的现代紫砂装饰艺术一般有四种:线条装饰、陶刻装饰、绞泥装饰和泥绘装饰。本文以紫砂作品《旱莲茶具》套壶为例,探讨紫砂艺术创作中的调和共生。
关键词:紫砂;旱莲;花器;泥绘;调和共生
《旱莲茶具》紫砂套壶的所有器具,均采用黄龙山原矿老紫泥手工制作。北宋梅尧臣在《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老紫泥是黄龙山紫泥系,自80年代炼制陈腐至今,存世量有限。烧成后外略紫、内微红,深受壶友喜爱。此套茶具包括一把紫砂壶、两只紫砂杯、一个紫砂茶盘。有壶泡茶,有杯子品茗,有茶盘承载器具,从实用性来说,这套紫砂茶具的组合,在功能上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其实用价值。
此套茶具中的紫砂壶器型是在紫砂光器基础上创作的紫砂花器。花器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瓜果花木、鸟兽虫鱼等的造型,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紫砂器皿造型。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而生动形象,“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突出表现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旱莲茶具》中的壶,壶身大而圆,有“光器”浑圆饱满又实用的特点。壶把是由壶身底部生长出的树枝弯曲而成,三弯流壶嘴同样是枝杈的造型,左右呼应。塑形曲之有致,劲道十足,致变异扭曲于自然之间。壶钮是含苞欲放的莲花造型,壶盖上有铺开的叶子,颜色运用大胆,青翠欲滴。技艺纯熟,生动逼真,给人视觉震撼,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壶盖、壶钮造型设计连贯完整,整个壶勾画出一幅立体的艺术画面,比例协调,又有空间感和生命力的结合,古雅大方,且极具自然趣味,真正做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调和。《旱莲茶具》中的两只紫砂杯,两色两款、一高一低,一叶一花,处处不同,却又协调统一,既互相呼应,又与壶呼应。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新颖别致,独具匠心。考虑到了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喜好追求,但都大小合适,适合端拿。紫砂茶盘同是采用原矿紫泥,盘子周边,偶有枝瘤,自然中有些小俏皮。这组茶具,在紫砂光器基础上的花器塑造,整体协调有度,同色相应,技法契合,恰到好处的调和共生。
在这套极具实用性的紫砂茶具上,笔者将数朵旱莲跃然泥上,追求在极强的实用性上兼有极佳的审美性,以此达到视觉上最佳的效果。其艺术效果是显著的,不仅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且赋予形态以特点和情趣。旱莲,拉丁学名为Magnoliasoulangeana。因其树花开之时,开出的花和水中的莲花完全一样,只是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故有旱地莲花之美誉,即为旱莲。相传,汉中武侯祠内的旱莲是人们为纪念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栽植的,于2000年被汉中市政府确定为汉中市“市花”。每年三月八日,汉中市还会为它举办专门的旱莲文化节和祈福活动,吸引各方的游人前来观赏、游玩,感受独特的旱莲祈福文化和诸葛亮文化。旱莲属木兰科,每年三月上旬开花,花期半个月,又称其树为“应春树”。其树先花后叶,初春满树鲜花,十分喜人,花后枝叶繁茂,五月长出来年花蕾。此花蕾要在树上孕育十个多月,经历夏、秋、冬,来年绽放,俗称“十月怀胎”。夏至后,花树结籽,籽如红豆,碧光坚硬。
人们把旱莲花蕾的生长比作生命孕育的艰难过程,把开花季节比作生命诞生时的可爱。因其最早为纪念诸葛亮而种植,修身立德,泽济天下,旱莲的存在本身就是忠贞、廉洁、睿智等美好品德的象征。从古至今,莲花,是道德楷模,是传统文化中仁人志士行为规范的集大成者。将旱莲融入紫砂作品中,以器载道,涵光华于朴厚,寄风雅于平常,尽显君子之风,中华文化。《早莲茶具》紫砂套壶,在光器、花器完美调和的基础上,还采用了泥绘装饰艺术。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之为“泥绘”。紫砂壶制作好后,在生坯有一定的湿度的时候,把紫泥泥料研磨成细泥浆,可以用本色(制壶用的泥料)、也可以用其他色泥料,用笔在壶坯上作画,堆、塑、抹、捺、染。以泥造境,以境传神,如壶坯干湿度不一致,粘附力差,泥绘图案易剥落,故传世精品较少,所以制作绘制难度极高。泥绘完成后,阴干,再正常入窑烧制,烧制一把壶的前前后后需要很长时间,泥绘出来的效果,色彩亮丽,质感强。烧成后的泥绘茗壶,时久越发清新。
《早莲茶具》紫砂器具上的旱莲,首先,色彩运用恰到好处,与器皿本身的颜色搭配和谐,深浅有度,视觉健康舒适;其次,画面布局均衡。主体旱莲花,立意鲜明,陪体枝叶的存在,更生动地表达主体的特性和内涵。当画面有陪体时,视觉语言会更加准确。背景及空白各个成分的相互关系,以便组成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的完美画面;第三,匠人精神的塑造,在于细节上的专注。整组画大的感觉基本出来了,便转入细节的铺垫和塑造。这是最费时费力的,只有细节做出味道来了,整体才会形象生动有味道。你看那花,它们或含苞欲放,或热烈绽放,初开时呈红色,盛开时花朵红白相间,花蕊略呈粉红色,清丽而脱俗,呈现出白莲带雨的无暇,粉莲盈盈欲滴,红莲映霞灼灼似火的美丽景象,每一朵花都是如此娇贵动人。你看那枝叶,有枯有荣,消长生死,皆是定数,不强求,尊重自然,自然而然。你看那藤蔓,蜿蜒曲折,错落有致,顺其自然,又保持努力生长的姿态。它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你闻得到那香气馥郁。这样一套茶具放在那里,犹如走进春天的花园,花儿娇艳多姿,临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此诗情画意,别有一番景致。“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吴云根先生主张“紫砂艺术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道出了紫砂作品创作中各种技法能调和共生的真谛。
通过分析,紫砂器具之间的组合、各器型制作工艺上技法的融合、紫砂创作中泥绘装饰的运用,各种组合的相生互动关系,揭示了紫砂艺术创作产生的美,正是紫砂创作中各种工艺技法共同作用的结果。紫砂壶艺是实用性的创作,紫砂装饰艺术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加上了人文精神的艺术表达,人们在生活中既日用又可得到美的休闲享受,是一项极富创造意义的艺术活动。紫砂装饰艺术的表达,或悠扬婉转,或张扬豁达,或昂扬奋进。比紫砂器皿本身更能直观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不同的艺术工艺在调和共生的作用下可表达出和谐美、紫砂器皿的质朴美及泥绘装饰艺术的丰富美。紫砂装饰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展现了一种调和共生的巨大影响力,表达了手艺人的创新精神和这种调和共生创新所形成的紫砂艺术达到的至高美学境界。
插花艺术是花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它的衰与兴不仅标志着花文化的枯荣,更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贫富。
家家习为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400多年前的一天,北周诗人庚信家来客了,他忙碌着洒扫庭院,布置会客室。小心折下的杏花,用金盘作衬,巧手造型,显示出主人卓尔不凡的内涵修养,他一时高兴还写下了这首《杏花》诗。当时,这种插花礼仪可谓最盛情的待客方式,在文人雅士和民间百姓中流传。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的起源国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插花艺术。至唐朝,插花艺术盛极一时,白居易在《买花》诗中描述说,“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公元609年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日本遣唐使者小野妹子带着几箱佛卷经文和中国的插花艺术踏上了归国的航船。回国后,小野妹子吸收中国佛教供花的精髓,结合日本的习俗,制定了祭祀插花时花材配置的种种规矩,创建了日本第一个插花流派――池坊。此后,日本将插花艺术当作国粹极力宣传,发展成了日本花道,其文化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在日本,花道并不只是单纯的插花,它与道德修养紧密相连,被推崇为了日本女性的必修课。日本有相当数量的花道学校,每年有百万女性去学习花道,花道爱好者占到日本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插花艺术却因战乱日渐式微,于清朝末年开始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如今,说到东方插花,大多数人只知日本花道,却不知中国插花。有心之人会发现,国内花卉市场虽一派繁盛,却大多是模仿西方花艺。颜色浓烈、花朵繁多、讲究几何构图,装饰性很强,但表达的是西方人热烈奔放的审美。而中国传统插花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意趣之美、内涵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并讲究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灵魂,又与中国书画艺术互相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节斑驳竹筒,三两桠桂枝,几朵黄菊,几缕麦冬,就组合出了一件好似游龙戏凤的筒花作品。线条疏朗,意境悠远,充满无限美感。
掀起复兴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眼睛被奥运奖花“红红火火”所点亮。这束花运用 “中国红”月季、火龙珠、芒叶、玉簪叶、书带草等国产花材,以中国传统插花的技法插制而成。除了奖花之外,奥运场馆、接待中心的各个角落都点缀着中国传统插花作品,让世人在参与体育盛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插花的独特魅力。
这都是北京奥运花艺配送中心首席花艺师王莲英“处心积虑”之作。“奥运会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平台,传统插花可以在众多的场合展现自己,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王莲英在奥运会花艺师的动员大会上这样说道。中国传统插花在断流几十年之后得以复兴,王莲英功不可没。
20多年前,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花卉学课程的王莲英,为了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插花的形式与技法”,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一旦深入,传统插花绝美的表现力深深地震撼了她,同时她也为这门艺术远离现代生活感到遗憾,内心涌起的责任感驱使她对这门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
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于1987年4月在北京举办,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农业展览馆里, 齐聚着来自祖国万里河山中的5万株花花草草,在充满花香与绿意的展馆里,有一方天地格外迷人,那就是传统插花展位。大自然的万千风情展现于一瓶一碗一缸中,每一幅插花都是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中国画,充满意境美和韵味。
组织传统插花展是王莲英的一次临危受命,当时条件很欠缺。王莲英四处奔走请来上海、广州的花艺领军人蔡仲娟、王绍仪等前来助阵。日本插花代表团受邀前来参展的时候,惊讶于中国人对插花艺术的深邃理解和灵动表达。这次成功的插花展览掀起了复兴传统插花的浪潮。
花博会结束不久,王莲英在中国花协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并任第一任会长。王莲英从文化的层面分析了传承传统插花的重要意义,“西方以及日、韩等国凭借强势抢占插花艺术的话语权,甚至操纵了世俗的审美观。我们要用中国的花语言去塑造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于是,她又组织成立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她带领同仁和学生钻研历史文献,挖掘、整理了历代插花艺术图片百余幅,编辑出版了《中国插花》、《传统插花艺术》和《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等书籍;1995年,她又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通过组织传统插花作品展、图片展宣传传统插花艺术,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投身到这门艺术中来。在王莲英和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积极努力下,传统插花于2006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3月26日~3月28日,第十三届世界花艺大展将在上海举办。整个花艺展包括花艺展览、花商展、花艺专家论坛和花艺比赛4大主体活动,其中花艺比赛被称为“花艺世界杯”,每个国家级会员只能有一名花艺师参赛。
在去年举办的世界花艺展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冠军的倪志翔将代表中国出赛“花艺世界杯”,这也是中国花艺师首次参加“花艺世界杯”。 倪志翔说:“我将带着充满中式美感的作品去参赛,让中国插花的美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
顺生活之流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插花不是某个家族、某个门派技艺的传承,它是群体式传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者,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成都有间浣花草堂,每到周末,琴声悠悠,花香袅袅,一群人在此弄花悟道。这是一间学习传统插花的教室,来此学习的有企业老总、白领、老师、学生、花店从业者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浣花草堂的堂主操瑞芸是一个从台湾来的花艺师。
据她介绍,台湾也是于80年代开始复兴中国传统插花的。24年前,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他欣赏到了馆中所藏中国古代书画以及工艺品,有几幅书画作品表现的是中国插花。他被中国传统插花的美震住了,回国后立刻投身于传统插花在台湾的复兴,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教育基金会。他召集台湾的插花师进行传统插花的研究和创作,并积极在公众面前进行表演和作品展示。
操瑞芸就是被吸引的观众之一,她原本从事西式插花,当看到中国人自己的插花是如此灵动逸气、充满美感的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情怀被触动了。她加入了基金会,进行长达7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了教授的执照。2002年,她来到成都,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会分会,在大陆进行传统插花的教学和推广。
“学习传统插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掌握一种扮靓家居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怡情养性的插花创作让我们的心灵因亲近自然而变得纯净、美好,传统插花蕴藏的丰富内涵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精神。”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这古人的雅兴,也不失为今人的时尚追求。花朝时节,百花竞放,采摘几株花卉,插在瓶中,摆在盘里,放入缸内……接待宾客的到来,然后谱曲、备酒、描画、吟诗,共赏花艺美。我们需要为生活补补文化艺术的课了,把插花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顺生活之流前行。
链接:
渭河,一条古老宽广的河流,她源远流长,横贯秦陇,滋养了勤劳淳朴的人民,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渭河文明。
灞陵桥,一座气势恢弘的古桥,她匠心独具、古朴典雅,宛如一道彩虹横跨渭河两岸,赋予渭源大地以无限的灵气和神韵。
渭水源头,是渭河文明的发祥地。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画卷。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和沧桑更替,今天的渭源钟灵毓秀,雄姿勃发。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50多个名胜古迹、500多件馆藏文物,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奇景和人文胜迹,联袂构成了渭水源头恢宏壮观的文化旅游长廊。
渭水源头,方圆千里,胜景无限,集山水之大成,占峰崖之精髓,移步而景换,游目以骋怀,无不彰显着渭河儿女倾力打造“甘肃生态旅游名县”的时代风貌。今天,县委、县政府群策群力,与时俱进,绘制出了渭源旅游新蓝图——“渭河源”一条主线,清源、会川两大旅游服务中心,首阳山、渭河源、洮河风光三大旅游功能区。让我们循着多姿多彩的旅游风景线,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做一次壮美的渭河源之旅吧!
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石门水库四大风景区交相辉映,构成了绚丽多彩的首阳山旅游区。这是一条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旅游“画廊”。
(莲峰山)出县城东南34公里,即到素有“陇上碧莲”之誉的莲峰山。这里是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景区,鸟瞰莲峰,九峰环抱、状如莲花,故称莲峰山。曾因马鹿成群结队出没于山林间,又称“马鹿山”。
此山因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古迹众多而文明遐迩。由大山、皇洞、后五台、释迦庵等九座形态各异的山峰组成。山腰苍松蔽日,丛林密布,白薇飘香;山上清泉涓涓,松涛阵阵,爽气宜人。登高揽胜,大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情怀。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山门便是“不二法门”。“是谁能将眼光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请你先把脚跟立定,方可入不二法门。”这幅饱含哲理、意蕴深厚的对联由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字体遒劲有力,古朴典雅。
登临山顶,环顾群山,九峰对峙,宛如一朵翠滴的莲花,如幻如影,如梦如诗。清代诗人吴镇赞曰:“孤鹤泪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
整个大山好像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山顶的八卦楼恰似龙角,两侧的清泉犹如龙眼,名曰“龙眼双泉”。
这棵四五人才能抱得住的千年古松就是马武挂鞭树,距今已有1940多年的历史。相传,东汉捕虏将军马武征西羌时,曾屯兵于此,每登大山,都要在树下挂鞭休息,后人称之为“马武挂鞭树”。
莲峰山是古丝绸之路一处佛道一家的旅游胜地。自汉代以来,山上就有石窟寺庙,元朝汪世显曾将此山作为王府游览之地。明清以来,许多名士骚客和退隐官员常年住在这里,修身养性,读书习武,每每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建国初期,这里有古建筑群落34处200余间,僧侣达700多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享誉陇中的莲峰山山会,四方游人,兴会而至,春潮弥漫,白蕨滴露,山歌四起,热闹非凡。
(首阳山)陇右古县渭源,建于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时称首阳县。县因首阳山得名。东出莲峰山,迤逦数里,便是声播陇右的名山首阳山了。这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隐居采薇直至饿死的地方。山势巍峨高峻,蜿蜒东去,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位于山湾正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两座墓冢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
墓前有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题写的墓碑——“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篆额“百世之师”。两边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高山仰止”。墓后是供奉伯夷、叔齐像的清圣殿,塑像由我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都要举办祭拜活动。满山薇蕨吐蕊,遍野山花烂漫,游客踏青采蕨,焚香拜谒,深深沉浸在古代先贤凄美悲壮的故事中,震撼在穿越时空的浩然正气里。
(天井峡)眼前这条横亘15里的史前峡谷就是天井峡。
天井峡的地质结构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前峡、后峡、上峡和下峡四大峡。从上峡顺谷底穿行,处处峰回路转,步移景换。仰望峰巅,或独成一峰,或并肩而立,似亲昵对卧的双狮,如俯冲直下的雄鹰,有的宛如高高耸立的麦垛,有的酷似奔跑不息的猛兽,让人浮想联翩,大饱眼福。仙女屏、淋仙瀑、天井泉等20多个景点卓尔不群,令人目不暇接。
眼前,万丈石崖,中开一缝,仰望天空,只有一线宽窄,顶端一处寒泉飞扬而下,垂成千尺白练,泻金渐玉,清凉沁骨,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瑶池。崖壁上欢跃的浅溪奔泻而下,汇成湍急的小河,继而旋成清澈见底的深潭,泛绿映蓝。
这道青灰色的石壁,就是仙女屏,传说是七仙女更衣之地。对面洒脱飘逸、飞珠溅玉的瀑布就是淋仙瀑,曾是七仙女沐浴浣衣的地方。当年七仙女游历此地,顿生淋浴之念,她们畅游于怡人美景,情不自禁哼起了歌谣,不巧被放养天马的牧童听见。牧童循声而来,其中一位仙女妹妹有意留下一只绣花鞋做为信物,以期再次相会。今天,我们能看到许多状如鞋子,大小似三寸金莲的奇花,当地人叫它“神仙一只鞋”。这些鲜艳无比的珍贵“兜兰”无一不见证了这段神化般的爱情。
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踩着清澈溪水,头顶水珠飘飘,脚下流水潺潺,远离尘世污染,少了都市喧嚣,远望蓝天一线,白云似锦,令人心旷神怡。
天井峡,一处返璞归真的史前峡谷。
天井峡,一方和谐共处的世外桃园。
暖流绕画阁,柳色映湖光。你看那古朴庄重的木质拱桥,笑傲百年的老槐古柳,绿意盎然的老君山脉,流光溢彩的文化长廊,无不凸显着渭河源旅游风景区独特的魅力。
以渭水文化和源头文化为主的渭河源头主线,是一条把寻根溯源、休闲度假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旅游风景区。景区内,名胜古迹灞陵桥雄姿不减,熠熠生辉;鸟鼠山、品字泉光耀千古,闻名遐迩;“太白云海”、“南横卧佛”景色怡人,蔚为壮观;王韶古堡、寺坪遗址积淀着这方水土独特的文化记忆。
(灞陵桥)眼前这座横跨渭河两岸的拱桥,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拱桥,被称为“国宝级文物”。灞陵桥已经成为陇中旅游标志,灞陵桥主题公园被认定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山)“海拔三千三,离天三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道弯。”说的就是奇绝险峻的太白山,因传说是太白金星修道的仙山而得名“太白山”。山形险绝、系云摩天,酷似华山,又称“小华山”。
仰望山峰,殿宇呈瑞,云缠雾绕,山腰茂林修竹,披红挂绿,悬崖峭壁,挂瀑飞虹。俯瞰山下,云海翻腾,众山环拱。徜徉在龙眼显圣、风摆浪声、八仙过桥、石缸探底、寺顶积雪等众多奇观美景之中,品味“夜半钟声”、“龙眼神泉”等千古传说,让人物我皆忘,如痴如醉。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绿波如烟,苍山如海,峰峦层叠,如诗如画。如遇晴天,陇西、临洮、渭源三县县城清晰可辨,尽收眼底。若逢雨天,只见云翻雾卷,烟雾荡波,群山起舞,万壑松鸣,仿佛置身蓬莱仙境。看脚下山梁,似龙凤呈祥,二龙戏珠。观山上风景,茂林修竹,美不胜收。
(鸟鼠山)出县城西北10公里,有一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鸟鼠山,这里就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水经注》说,“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河以宽广而博大的胸怀,孕育了灿烂的渭河文化,把周、秦、汉、唐等8个王朝推向了历史颠峰。鸟鼠同穴山宛如巨龙,昂首起伏,蜿蜒东去。南侧密林深处,三眼清泉涌出,形成“品字泉”。泉旁建有禹王庙,以纪念这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治水英雄。
千百年来,“鸟鼠同穴”的神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访古探胜,吟诗作赋。今天,这一奇观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缩影。
鸟鼠山系由南向北,将渭源分为东西两半,岭东为渭河流域,岭西为洮河流域。把洮河民俗风情与自然山水、文化体验与考古探险有机融会在一起的洮河风光旅游线,魅力无限,别有情趣。在这里,品味船崖巨舫和高崖花会的花海歌潮,领略“露骨积雪”和“双门踩浪”的诡丽景致,探寻古代将士纵马疆场、奋力搏杀的刀光剑影,一种远离尘嚣、探幽怀古的心境油然而生。
(高崖花会)“尕马儿骑上着下四川,路过着来了个渭源。身上的尘土脸上的汗,才知道你来的路远。”(《下四川》)悠悠花儿,浓浓乡音,在“花儿的故乡”高石崖袅袅不绝,令人魂牵梦绕。每年六月初六,附近数县的花儿歌手纷至沓来,即兴对唱。密林深处,马莲丛中,花伞摇动,歌声悠扬。形成了花的海洋,歌的浪潮,情的世界。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文化生活,就像这千年流淌的渭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折射出渭水源头百姓生活的淳朴风情,沉淀着这方水土神采飞扬的美好回忆。
(双石门)这就是享有“陇上香格里拉”美誉的双石门。这里青山如黛,草场似锦,万古幽寂、野趣天成,大自然的神工造化将大小石门、一线天、卧龟石、燕子崖等景点融为一体,奇诡秀绝。
历史遗迹——三国古栈道,因三国魏将邓艾从此道穿崖架木,修成栈道,通神勇,取西蜀,成就了曹魏霸业而一举闻名;宋代王韶开熙和、征叠宕,曾在此巧通奇兵。如今,古道遗迹犹存,当年穿架木料的凿孔历历在目。穿行的游客都要踩着沁人肌骨的水浪前行,因此,有了这样一个别致的名字——“双门踩浪”。
【关键词】古典诗歌 植物意象
古典诗歌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丰富,如杨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下面试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植物意象。
杨柳。属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梧桐。属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属愁苦类意象。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属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红豆。属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属爱情类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 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连理枝。属爱情类意象。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他,如丁香:愁思或情结。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不再一一赘述。
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文人画中,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从版画等绘画的形式具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在文人画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民间艺人的合作中,将风格和民间审美结合在一起,将带有木版韵味的话谱开始流行,促使文人画家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开始与民间艺术结合。在明清木刻版画中,文人画十分具有艺术魅力,其影响最大的是民间艺术的刻板画、瓷器绘画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不断进步,所以,小说等俗文学开始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印刻十分兴盛,戏曲小说连官府都在大量的进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图类书籍开始进入,所以很多商人开始请文人画家进行插图创作,陈老莲、萧云从等人十分出名。老莲曾经创作的《水浒叶子》等插图是当时最流行的作品,这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和民间刻工一起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如《九歌》等。
二、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
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
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3.在明清时代中
有许多的文人都是属于没落了,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将民间画师的表现手法带到了文人画艺术中,所以导致文化画家还是变了风格。例如仇英、华岩、黄慎、任伯年等都是这种转化形态的代表人物。
三、结语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艺术;构图方法;广告设计
21世纪,广告已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产品宣传方式。其实,广告宣传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广告设计者通过广告,采用消费者所认可的文化形式,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的设计理念,实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广告设计深受国际广告的影响,与民族文化渐行渐远。这造成了受众效应的短时性和无效性,即受众笑过之后则毫无情感的触动,也就缺失了购买的欲望。
一、广告设计借鉴民族艺术元素的意义
目前,各国的设计者都在广告设计中融入本国的文化元素,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风格,走出自己的设计路线。把民族文化渗入广告设计中,不仅有益于广告的耳目一新,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谓一箭双雕。这对中国的广告设计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很有价值的启示,中国的广告设计想要拓宽产品市场,强化广告效应,就必须走民族特色之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中国广告,不仅能够吸引国内外受众的眼球,而且能够发扬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精神,使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广告设计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民族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艺术是指民间存在的种种技艺形式,它历经千年传承,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痕,无论是剪纸、工艺品,还是建筑、石刻、文字、绘画,这些艺术通过千变万化的造型和绚丽多姿的色彩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包括信仰、审美、思维、道德等等。广告设计者要对民族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文化进行仔细剖析,借鉴其造型和色彩的匹配手法,然后融入时代元素,呈现出文化与时代的完美融合。广告设计既不是再现传统,也不是崇尚欧美,而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是用现代设计理念诠释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批判性的糅合,是一种创造。
二、广告设计借鉴民族艺术元素的内容
构图,是运用点、线构造物体的面和体,在人们的视觉中呈现具体事物的形态,在人们的思想中感知构图者的认知。中国的民族艺术构图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值得现代广告设计者借鉴。
(一)借鉴民族艺术的构图方法
1.主题构图法
主题构图法是指突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安排其他形象,这在民族艺术中并不罕见。比如剪纸《吹箫》,主题是吹箫的女孩,所以对于女孩的构图突破了空间透视的常规,采用了极尽夸张的手法,忽略了人物的合理化、美术的标准化,而对其他相关人物则进行了简约处理。主次分明的构图,能够更好地向受众传达作品的内涵,这是现代广告设计可以充分借鉴的,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美其名曰是“印象派”作品,实际上不明所以,也许只有设计者自己明白。
2.深入构图法
深入构图法是对视觉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通过构图展示出来,其图中存在两层内容:一是表面内容;二是由受众想象的表面内容遮盖下的隐形内容。比如剪纸《虎吃五毒》,不仅构出了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而且把老虎肚子里的蝎子、蜈蚣、蜘蛛、蛇、蟾蜍都表现了出来,这与一般美学构图中的简约与抽象原则恰好相反,但是能深刻地表现作品的驱邪寓意。广告设计也是如此,不能以作品的复杂和简单来定论成败,而要看作品主题的呈现力度。
3.动态构图法
动态构图法是巧妙地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人物和事物的相关过程。这种作品至少有两层内容:一是在构图时要注意合理分割和联系。比如凤翔泥塑片《鱼戏莲•莲生子》,下部分是鱼戏莲,体现莲子的生长情态;上部分是莲生子,体现莲生子的过程,通过莲把上下内容分隔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丰富和统一。二是动态构图法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时空,再加上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完美地体现人物和事物的发展。这对于要在有限的时空内,有层次地体现丰富内容的广告设计者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时空构图法
时空构图法是合理分布空间以安排多层次的人物和事物,表达设计者对宇宙的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时常运用时空构图法,体现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陕西千阳的五毒马甲,鸟是天的代表,花是地的代表,三角是山的象征,黑白三角是水的象征,再加上五毒、八卦,这就构成了整个世界,寓意以毒攻毒、长寿安康,同时也蕴含了古代的生殖崇拜和宇宙观。这种利用空间的层次性来体现宇宙观的思想值得广告设计者借鉴,不要总是在设计中表现自己的满腹牢骚,而要体现宏大的世界观,提高整个作品的境界。
5.因形构图法
因形构图法是因形而造形:有在图形上雕琢图像的,比如各种玉佩、瓷瓶、香炉上的纹样,这是打破图形的有限性,创作出一个无限的空间;有复合图像,比如《彩陶人面鱼纹盆》,人面两边有鱼的耳朵,鱼纹的四角有人的四肢;有共用图像,比如敦煌藻井图案中,3只兔子共用3个耳朵围绕圆的中心旋转,看上去仍然是1只兔子2个耳朵,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动感;有内嵌图案,比如桃花坞《群仙祝寿图》,在寿字当中嵌了各路神仙,惟妙惟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这些思路,比如瓷器、衣服上的图案设计,因形而构图、图案结合图案,能够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借鉴民族艺术的其他方法
1.象征意义
民族艺术是从视觉上来体现中国人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中国人采用含蓄的手法在色彩与造型上体现特定的意义,即赋予民族艺术象征性。广告设计可借用这种表意方式,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中品味深刻的思想。具有典型象征性的民族艺术元素是“中国结”,中国人运用不同的结法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双鱼结”表吉庆有余,“团锦结”表示团圆美满,“双蝶结”表示比翼双飞,“方胜结”表示一帆风顺,“双钱结”表示财源广进,“双全结”表示儿女双全。广告设计者通过分析其造型的不同形式,借鉴其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现寓意的手法。
2.夸张手法
民族艺术在神与形的处理上偏重于神,所以在形的方面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把不必要的细节简化或者是略去,这就造成了很多民族作品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从现代美术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民族艺术作品并不合格,但是其具有的视觉感受和思想价值却毋庸置疑。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典型的是剪纸艺术。剪纸的夸张性表现为它可以剪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现象,即使存在,也常常有比例失调,在剪人物或动物时,头部的比例非常大;在剪植物或景观时,则是层层垒高。是否符实,是否合理,皆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体现了精神,带给人们思考;是否具有乐趣,带给人们欢乐。设计广告时,可以适当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弱化其他细节。
3.抽象思维
民族艺术图案取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经过提炼加工后的产物。在创作中,人们剥离了事物外在的具体性,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比如书法就是人们抽象思维运用的结果。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以线条的不同形式展现无限的内涵,阐释简易中的大道,表现无形有状、无物有象,线条越是简约,抽象越是明显。所以,抽象思维在创作广告时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仅仅依靠线条的架构,就可以演绎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更不要说还有色彩、光影等其他形式。
4.美学标准
民族艺术形象、亲切、朴实,具有一些特殊的美学标准,比如泥塑的色彩有很多红绿搭配,剪纸的很多构图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显然不符合现代美学理论的范式,但是却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因为民族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结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约定俗成和心理意识,历经千年,积重难改。所以,在广告设计时,不要一味地强调美学理论的美学标准,那是西方的欣赏标准,与中国未必相同,中国的设计者要善于借鉴民族艺术的设计标准,为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血液。
5.哲学智慧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两大传统哲学流派,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和谐中庸,道家强调自然,讲究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所以,以儒家为思想底蕴的广告设计体现“尚清”二字,以道家为思想底蕴的广告设计体现“相生”二字。沈浩鹏的《苏州印象》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作,在简约之中体现了苏州的小城特色;陈邵华2008年的申奥标志设计体现的是道家的相生,有无相称,笔尽而意无穷。现代广告设计如果能把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蕴含其内,将体现出高端、典雅、深邃的效果。
三、广告设计对传统图案的再创造
中国的图案资源丰富多彩:从书法到绘画,从瓷器到织锦……不同的形式彰显了民族的魅力。广告设计者运用传统图案,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传统的意蕴同现代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这样设计出的广告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汉字的再创造
汉字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依形据物,长于摹状,又兼有书法艺术,风格多样,大篆粗犷,小篆圆润,隶书典雅,楷书工整,行书欢快,草书奔放……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底蕴,所以汉字具有完美的构图价值。现代广告设计可以对汉字进行再创造,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京”字,就是把京字和舞动的人结合起来的因形构图,不仅向世界各国传递了北京欢迎您的概念,也让中国的汉字文明大放异彩;《苏州印象》的“州”字,是把苏州的窗棂图案嵌入到州字当中,州字中的三个点设计成了水的流动形态,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苏州的代表艺术———苏州的水与苏州的建筑,而且还使人们对苏州产生了无限的遐思。
(二)对吉祥图案的再创造
自古以来,追求美满幸福是中国人的愿望。因此,在很多的饰物或者器具上便把这个愿望寄于其中,借动物、植物、汉字等驱凶纳吉。时至今日,中国人这种美好的愿望都不曾改变过,所以,把吉祥图案纳入现代广告设计中,具有较大的受众空间。香港凤凰卫视采用中国古代的吉祥鸟“凤凰”图案,并且运用古老的喜相逢结构,以象塑形,不仅把求吉避凶之意蕴含其中,而且体现了和谐、圆满的哲学观以及自在的宇宙观,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现代传媒的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华夏银行的标志是一条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也是权力、富贵的代表,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用盘曲成C状的玉龙做标志,蕴含了华夏银行的民族精神,也寄托了美好的希冀。
(三)对民间图案的再创造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自然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感悟,求大、求全、求美。以民间图案为基础的广告设计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推崇,所以民间图案是非常丰富的广告设计素材。比如:香港贺北京申奥成功的海报,采用了孙悟空身着运动服掷标枪的图案,把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形象与现代环境结合起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清华大学在设计澳门特区区徽的时候,采用三瓣莲花与水文相结合的形式,既是澳门的象征,又将神话故事三瓣莲花融进了设计中,寓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拼搏向上的民族。
作者:疏梅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冷增龙.浅谈民俗艺术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5(4).
一、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文化曾经历社会朝野的演变,但是原始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像民间所崇尚的圆满,讲求对称,阴阳对比等。均体现在历代美术作品的造型中,这些民间美术造型广为流传,生生不息。据记载,至今河南淮阳民间艺人的泥塑中还留有远古时期奇诡怪诞的动物形象。这些妙趣横生的拟人化动物造型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民众心目中。而民间美术的民俗性特征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人善长于把民俗事物通过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因此,民间美术造型又产生于形形的民俗事物中,体现出造型上的民俗特征。由于古代生产、生活需要的人力劳动很多,因此各家都十分希望人丁旺盛,因此作品的造型大都体现出对生殖、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执着追求。生殖与生命已成为民间美术所要表现的永恒的主题,贯穿于民间美术创造的全过程中。譬如:“生命树”、“鱼戏莲”、“蛇盘兔”、“凤穿牡丹”等一系列主扬生殖与生命的主题为民间美术造型增添光彩。另外,驱灾除疫,祈福迎祥,祭祀等民俗活动也有所表现。如民间版画中的门神“神奈”、“郁垒”、“秦琼敬德”等成为我国历史上留存已久的艺术形象。还有许多喻意吉祥幸福的艺术造型,如“连生贵子”的造型可以是莲花和娃娃组成,也可以由莲花、笙、桂树枝组成。“多子多福”常由带着枝蔓的葫芦和小孩子组合在一起。其他还有“观音送子”、“天降麟儿”、“送子娘娘”等等。以上均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真挚追求,同时也显示出民间艺术家纯真的审美情趣和高度的艺术造型才能。
二、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审美蕴意
民间美术是自由的并且富有生命的一门艺术。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审美、造型。这独特的审美体系是来源于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也许创造出作品的作者本身并没有很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他所创作的作品却会很真实地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甚至一眼就能让人看出他的生活环境或是家庭条件。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比一些有着深刻意义的作品来得更直接、更真实。民间美术以其多样的造型风格变化,综合了中国的古老文化,以其独特的结构、审美和民间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恰恰反映出了民间美术的造型审美蕴意。综合以上它所沉淀下来的就是民间美术造型中独特的,最真实的,最能够反映出民间美术中有着其质朴并真实内涵的作品。民间美术主要通过以下的基本表现手法体现出来:
1.寓意表现手法:从民间美术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看到有着神话色彩传说中的英雄,甚至鬼神之类的图案。这些也是民间美术独特的精神内涵的表现,它所表现出的寓意大多是期望平安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这些同样是人类共同的愿望,而民间美术的造型则始终遵循着这样的创作路线,其中蕴涵了吉祥的寓意。比如,石榴和西瓜多籽,便被借用于“榴开百子”,传说中食蟠桃可以青春永驻,而松柏则是生长千年的代表,山岳历经沧桑而无损,白鹤通常会出现在神话里,而鸡的自然形态也广受赞扬,它形体挺拔,行动矫健,毛羽艳丽,气概非凡,因此学者们多认为,古代的凤凰形象,就是以公鸡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古人还认为鸡能驱鬼、避邪。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上说,正月初一为“人日”,在这一天,大家贴画鸡于门户,上悬苇索,旁插桃符,这样做可以使得“百鬼避之”等。类似于这样有着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2.谐音表现手法:另有一些美好的寓意更是运用了中国汉字谐音的特点,并将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加以借用,来代表大吉大利之意,如“连(莲)年有余(鱼)”,“福禄(鹿)双全”,“马上封侯(猴)”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一面。
3.组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以字的组合或是字画同时存在的组合来构成吉祥图案,譬如,“五福捧寿”,就是画面中以五个蝠蝶来围绕“寿”字,借此表达祝寿的美好愿望;另外“百寿图”中的100个“寿”字组合在一起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民间美术就是由劳动群众自己创造的,真实的表现并服务于他们的生活,反映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并充满本土气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门艺术。
三、民间美术独特的色彩感染力
民间美术大量地运用高纯度的色彩去表现作品,具有着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地方色彩,这些是民间美术所特有的。由于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人民群众,他们来自民间,并扎根于民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大都受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的影响,便会对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交织交融,即形成“自然文化”。因此,民间美术洋溢着一股纯朴、浓厚的乡情和自然天趣,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并有着强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总而言之,人们那些纯真质朴的天趣以及对生活充满美好期盼的思想都通过民间美术的独特造型艺术表现出来了。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劳动群众的真实艺术境界,并形成超越普通人审美价值观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独特的造型艺术使得整个民间美术在发展史上有着更璀璨的星光,有着更深刻的感染力,或许,正是他独特的造型艺术才是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
作者:马菁芸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