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型城镇化试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6月22日至24日,甘肃省长刘伟平在陇南市调研时强调,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科学推进精准扶贫,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近年来,陇南市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成效初显。刘伟平实地察看了“淘宝中国-陇南馆”线上线下筹备和建设情况,并到成县索池乡大草湾村详细了解了网店运行和经营情况。他说,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业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级政府要不断开阔思路,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科学有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种植业、加工业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真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促进就业增加、农民增收,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培植更多税源。
在成县、康县和徽县,刘伟平围绕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和惠民政策的落实进行了深入调研。他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村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群众和基层干部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大家对进一步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意见建议。
刘伟平指出,扶贫攻坚是硬任务,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甘肃省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要吃透中央精神,消化国家政策,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科学推进精准扶贫,定点消除贫困。一要精准识别,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分布及致贫原因,并建档立卡。二要精准帮扶,针对贫困户的实际,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因户施策,项目到户。对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纳入低保范围,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三要精准管理,加快建设扶贫信息平台,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有序消除贫困人口。四要精准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促进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农村公路、人饮工程项目建设,做好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改善农村环境,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
在成县小川镇调研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时,刘伟平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足用好政策,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和辐射功能,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制定好总体规划和交通、产业、社会服务网络等专项规划,谋划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为后续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调动群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示范。
刘伟平指出,今年以来,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下大力气改善民生,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拉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扎实推进村卫生室、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易地扶贫搬迁、体育健身中心等民办实事项目和土地流转等具体任务,兑现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各项承诺。
2017年无疑是衡量国家试点任务能否实现的重要节点,试点目标中提到,到2017年,实现通州区6万常住外来人口和3万本区农民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5%;2017年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初步完成城镇化政府引导投资基金设立、PPP项目投融资平台和区级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实现92个工业大院和2个试点乡镇集体建设用地集中集约利用,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检验通州当前的阶段性试点成效,对于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城镇化呈现三大模式
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人的城镇化。通州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出发,本着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有序推开的原则,重点推进外来常住人口和本区农民市民化,在区级层面制定完善相关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统筹推进的同时,重点选取潞城镇、台湖镇、于家务乡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试点乡镇先行先试推进新型城镇化。
三个乡镇因地制宜,试点了三种不同的模式:
潞城镇是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承载地,通过棚户区改造,探索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台湖镇是北京城市边缘集团和二道绿隔地区的重点区域,通过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统筹利用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于家务乡是全国“四化同步”的试点地区,通过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为抓手,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潞城模式主要依托棚户区改造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征是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带动+行政办公区建设。即通过棚户区拆迁、转非,实现转非农民“带着资产上楼”、“失地不失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引进重大项目和建设行政办公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跨越发展。
台湖模式则突出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特征是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城乡结合部整治+棚户区改造。即台湖镇围绕产业提质增效、社保城乡统筹、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为主,结合城乡结合部整治和重点村棚改,通过拆除低效分散的工业大院用于还耕还绿,将腾退出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产业园区;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产业用地的减量提质,解决农民社保,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于家务模式通过以宅基地为主的集体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是宅基地统筹利用+中心镇开发+特色村建设。即以农村建设用地的综合整治为核心,通过迁村并点、企业腾退、指标置换等方式,引导18个迁并村土地向中心区、次中心区和科研创新区三大组团集中;通过就地城镇化,保留4个特色村;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统一流转、统筹开发、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和就地城镇化。
实现的方式
经过几年探索,通州已经接近完成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目标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这主要得益于通州结合棚改建立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借助试点通州编制完成了外来人口梯度赋权积分指标体系。结合棚改的推进,初步确立本地农民就地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经测算农转非人员安置成本约为70万元/人。政府、企业或村集体、个人的成本分担责任为:政府主要承担道路交通、市政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公共治安费用,以及就业培训等公共成本支出;企业或村集体承担“农转非”人口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承担就业补助费用等成本;个人承担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资金。
为解决试点的资金来源,通州多渠道融资,建立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
首先是政银合作,建立新型城镇化产业引导基金。通州区新型城镇化2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已被列入北京市财政局和中国农业银行共同设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首批项目名单,基金采取股债贷联动的新型投融资模式,资金参与将结合具体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后续将结合各乡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领域可实施PPP模式的项目吸引金融机构和实业资本共同参与。
其次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在公共服务领域实施PPP模式。通过制定出台《通州区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推广PPP模式,将PPP项目中政府负担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对PPP项目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查效率。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及社会主体投资风险。目前“碧水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及配套管网”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线打捆”两个项目作为实质性探索正在实施,主要采取“企业建厂+政府配网”模式,后续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建立PPP项目库。
再者是整合政策性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倾斜支持力度。在试点中,通州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将市级转移支付资金、奖励资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区级资金等各项政策性资金集成整合,用于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治理、用能方式优化、乡村环境改善等,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试点几年间,通州的体制机制多方面得以改革创新。
从规划层面看,通州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了新型城镇化及集体建设用地利用规划。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等部门牵头开展通州区总规修编及专项规划编制、专题研究工作,通州区新型城镇化和集体建设用地利用规划是17个专项规划之一,目前已制定工作方案,确定配合部门及技术承担单位,正在开展数据收集、现状调研、专家研讨等前期工作。
从功能疏解看,通州逐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腾退了大量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工业企业的调整退出,通州研究出台《通州区产业调整退出工作实施方案》、《通州区工业调整退出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通州区调整退出工业企业能耗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文件。截至目前,累计已有549家工业调整退出企业实现停产,其中市级调整退出任务42家工业企业中已有37家实现停产;另有285家工业企业签订调整退出承诺书。全区疏解及升级改造市场累计已完成25家,疏解商户820户,疏解从业人员2000余人。
从政策集成角度看,通州着重推进了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利用。通州区借助试点,编制完成了《通州区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调整退出及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优化利用土地实施意见》、《通州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优化利用土地集体土地资源减量整合办法》、《北京市通州区确认农村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施办法》等土地利用和主体设立相关文件,并多次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委就政策突破问题进行沟通对接。
从重点领域的选取看,通州重点推进了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建设。作为全国建立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试点的十个地区之一,目前,通州区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实际需求,选定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两个领域作为推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标准制修订,已编制完成《通州区海绵城市评价标准》和《通州区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技术规范》。
近期,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其中要求建立行政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选择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工作。《通知》还要求各省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在8月31日前上报发改委。
目前,各地都在积极筛选符合条件的建制镇上报,以期跻身试点之列。包括湖北、湖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也包括浙江、广东等早已试点扩权强镇的沿海发达地区。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城镇化问题单靠城市改革难以解决,迫切需要寻找新突破口,要改变以往以单纯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做法,集中优势资源设置试验区。尤其针对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这也将成为近中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化解“小马拉大车”的城镇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从现阶段人口流动方向来看,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市两端聚集的情况已经比较明显。
“从数据来看,我国57座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7%。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与小城镇,集聚了全部城镇人口的51%。其中县级单元聚集了全国新增城镇人口的54.3%,是城镇化的重要层级。”
他认为,县、镇、新城新区历史上一直是我国最基本最稳定的行政治理单元,其包含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最小完整系统。其优势在于可降低城镇化成本、降低社会改革风险。
据统计,目前全国建制镇已达到20113个。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全国约150个。其中,常住人口为10万-20万的建制镇有140多个,常住人口超过20万-5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约有10个。
“镇改市试点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未来要把小城镇或者建制镇作为实现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一个主要阵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介绍。
当行政区划体制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结构不相配时,一些强镇各方面已具备城市的体量,但行政体制上仍受控于上级县政府,不相匹配的财权和事权使得城镇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方创琳将这种现象比喻成“小马拉大车”。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初政府做城市规划的时候是按照镇的建制、规模、基础设施来进行配套的,而当承载的人口总量超过了小城市、中等城市或者大城市的规模时,就会出现严重的超载和超负荷运转。比如交通、水电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是按照小城镇的人口来配备的,而经过几年的人口流动后,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成倍扩张,但规划仍没有变,就会形成低标准承载过多人口,这势必会带来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教育、医疗资源不够用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有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方创琳认为城镇的这种现象是“城镇病”,他表示,“城镇病”需借新型城镇化的契机来化解。“单靠现有建制镇的行政体制没法解决‘城镇病’,因为现在建制镇没有财权和行政审批权,只有做事的权利,无法开展工作。要解决‘城镇病’就必须在行政体制上做出规划调整。”
建制镇扮演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小城镇或者建制镇是国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战场。”方创琳介绍,目前建制镇对国家城镇化的贡献率已经由1990年的50.2%左右降低到2010年的34.4%,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加剧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城市病”。要想将人口就地城镇化,缓解大城市的压力,那么就要改变建制镇现有的行政体制,通过镇改市,建设好小城镇,才能吸引人口留在镇中,才能提升建制镇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同时大城市病、小城镇病也会得到缓解。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提出了县改市、镇改市等方案。
“当前,‘镇改市’水到渠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文锋指出,“目前,我们国家有很多‘超级镇’,城市功能比较完善、产业聚集度较高,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镇改市’是必然,也适应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浙江和广东的呼声最高
根据《通知》,国家希望各地在符合条件的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建制镇等不同层面选择试点地区,每个省(区、市)的报送数量原则上控制在4个以内,并于8月31日前统一报送国家发改委。
据报道,目前已有多个省份确定报送名单。甘肃省初步确定凉州区黄羊镇、陇西县首阳镇、甘谷县磐安镇3镇申报试点。湖南省发改委表示,湖南的镇改市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有序推进,“待试点获国家批复后再作公开”。“10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湖北省肯定是有的,但目前此项试点工作几个部门之间还在讨论研究中,不方便透露具体申报的信息。”湖北省发改委体改处人士表示。
同样表示正在筛选申报的还有河南、安徽,以及浙江、广东等一直对此呼声较高的地区。
“中国镇级人口10万以上的多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而言不太可能像东部地区有那么多的镇级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说。
初步统计,浙江第一批27个小城市试点镇,就有12个符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要求。而对于全国千强镇、明星镇扎堆的广东来说,数量或更多。所以,对于这次试点,“浙江和广东的呼声最高”。
据悉,浙江自2010年启动全省小城市试点之后,27个试点“中心镇”已经在财权、事权、人事权以及用地等方面得到了“扩权”。今年初以来,浙江省考虑建立小城市试点镇用地指标单列制度,争取国家在浙江率先开展撤镇设市试点,将条件具备的镇升格为小城市。
放权的阻力
实际上,强镇扩权本身并非新提法,“镇级市”的概念几年前就见诸报端。
有受访专家表示,早在20lO年2月,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邵占维在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就提出,要“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功能弱的突出问题,努力把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这也是镇级市概念首次见诸媒体。
同年,中央编办、民政部等6部委下发通知,初步在河北、山西、浙江等13个省选择25个经济发达镇进行改革试点,但这样的试点并未达到一些地区想象中的“镇改市”目的,而只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而早在1995年,原国家体改委等11个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所在地的县(市)政府,在符合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小城镇政府必要权限。该文件甚至允许设立镇级金库,建立完整统一的预决算制度。但一位19年来亲历强镇扩权之路的国家发改委专家批评说,强镇扩权走了弯路,来回反复。上面一强调,市、县两级就高调放权;上面一放松,它们又悄悄收权。
曾在一个试点镇任职的绍兴市副处级官员透露,早在2007年,该市的嵊州市(县级市)长乐镇曾设立过地方金库,即建立独立核算的一级财政,但因与财税部门的相关规定不一致,最终被取消掉。2013年下半年,绍兴市也曾发文明确,试点镇的主要领导在任职期间,符合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可高配为副县职级,但在组织部门专项整治高配、超配泛滥现象之后而不了了之。即便是店口镇这样拥有6家上市公司的“浙江资本市场第一大镇”,在多年争取之下,也始终与财政独立核算、土地指标单列无缘。
不只是店口镇。2013年一个镇就创造了财政总收入18.8亿元,超过全国158个县级市的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也深陷无权之苦。
国家发改委相关专家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建镇之初,龙港镇“农民自费建城”向县政府提出的条件是,获得与县里同等的审批权限,最终获得了极大的自,但1990年前后这些权力基本被收回。1995年国家启动小城镇综合改革,龙港镇在财政、户籍管理等七个方面获得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但随着试点到期,2000年前后大多权力又被收回。直到2010年浙江启动小城市培育试点,部分权力才被三度下放。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解释说,镇改市的阻力在于,特大镇的上级政府很抵触前者独立出去。因为镇委书记到了县委书记的级别,上级县就管不着他了;另外,特大镇对所在县的财政收入贡献极大(有的甚至过半),一独立县里财源就少了一大块。
诸暨市发改局体制改革科科长毛晨阳说,涉及财政金融、人事组织的改革,地方是碰不得的,只能靠中央顶层设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郁建兴也强调,对小城镇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财政体制,如果无法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推进,可能需要先修改法律。法外运行的改革将难以避免被终止的命运。
镇改市,改的不只是名
“镇改市,不只是名称变化,更涉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破题的重要一环。”丁文锋强调,“最根本的是要让镇里居民变成市民。同时,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朝智慧城市方向努力,推广电子政务、完善城市功能,让产业有一定辐射圈。”
据介绍,下一步试点将重点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设市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
具体来看,试点重要内容,是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成本分担包括,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据了解,政府将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公共成本。企业则应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与此同时,试点地区需制定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具体落户标准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居住年限挂钩的具体办法,主动承担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试点融资要求,试点地区需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以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拓宽投融资机制,进一步解决城镇化资金问题。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和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此外,在农村宅基地方面,试点地区需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颁证,将农民房屋纳入确权登记颁证范围。将宅基地和农房纳入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率先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据消息人士透露,试点地区将在农民用房确权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上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及实现形式和途径。据了解,试点地区将落实宅基地使用权人在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上的权能,在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权益的前提下赋予宅基地使用权人更多权益。与此同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制度,探索超标准宅基地处置办法。
丁文锋指出,此次通过试点示范,再渐进式推开,体现了科学性。目的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这都将为新型城镇化贡献新的思路。
本年,中心延续七年就“三农”工作下发1号文件,但与从前分歧的是,推进城镇化成为“三农”工作的主要一环。这标明,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加速发展中小城镇,敷裕农民、转移农民曾经上升为今后“三农”工作的主要思绪。我省近几年的实践证实,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关于集聚和整合生产要素,带动周边地域发展,促进乡村残剩劳动力转移,优化农业产业构造,完成城乡经济和市场协调发展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速新农村建立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立互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发扬好城市对乡村的带举措用和乡村对城市的促进效果,进一步减少城乡差异。到上一年为止,我省已累计在近4万个天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立试点,极大地改善了乡村一些当地的人居和生态情况,城乡差异进一步减少。要持续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地把城镇化建立与新农村建立结合起来,做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地盘供给要向新型城镇化建立倾斜。要加大新型城镇化建立的地盘供给力度,各级国土资源部分要尽快将城镇地盘应用规划修编效果上报到省,省国土资源厅要增强力量,力争在三月底前完成悉数市、县城镇地盘应用规划修编审批工作。要扩展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在优先安排农民安顿用地后,残剩增减挂钩目标优先用于小城镇建立。要高度注重“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有用处理耕地占补均衡问题。要高度注重节省集约应用地盘,搞好闲置地盘的清算应用工作,依法依规多用地、用好地。另一方面,要创新新农村建立的发展思绪。本年,将持续安排8000个天然村,开展新农村建立试点,推进乡村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促进城市基本设备向乡村延长,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掩盖,城市文明向乡村辐射。还,要在发展新产业的基本上,做大搞活城乡市场,把新农村建立发展起来的新产业面向市场,促进镇-乡-村联动发展,不断提高新农村建立的条理和程度。
第二、要着力加速现代农业建立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建立现代农业的进程,既是革新传统农业、改变农业增进方法的进程,也是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要素向乡村分散的进程。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还,把产业集聚和区域集中作为切入点,努力在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上有新打破。一方面,要加快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交融。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推进品牌运营、市场营销和成本运营三大战略,持续施行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划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坚持一批产业集中度高、联系关系度强、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构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据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加速推进农产物改变为工业品,农民改变为农业工人,不断加速农业产业化历程。另一方面,要加速构建现代农业系统。要以施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龙头,加速调整农业构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发扬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效果,提高农业的规划化、专业化程度、企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改变。要在有前提的对乡村产业辐射强的城镇,加速坚持大宗农产物买卖市场和集散中间,不断添加务农收入,提高农民经济位置,从基本上减少城乡差异。
第三、着力加速乡村改革措施,完成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推进城乡改革联动。乡村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进程,必需坚持城乡联动,统策划划。一方面,要优化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情况。依照严厉审批、部分试点、封闭运转、风险可控的准则,规范乡村地盘治理准则试点,完善乡村地盘流转准则,在现有家庭承包运营地盘的基本上,完成地盘资源的优化装备。还,要开展农民宅基地置换城镇商品房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村金融改革,支持市县建立并用好融资平台,为城镇基本设备和产业项目建立筹措资金,更好地推进城镇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废除城乡体制壁垒。要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有序改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打破口,在供应公共服务、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扩展城镇住房保证掩盖、完成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让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居民统一权益,使城镇化效果更多地惠及乡村和农民,真正完成“进得来、留得住、有工作、能增收”。
第四、着力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完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同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使城乡差距不断减少,城村夫均公共物品趋于合理,城乡居民权益趋于对等。一方面,要科学编制地盘应用总体规划。要加速设区市地盘应用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立、农田维护、产业堆积、村子散布、生态修养等空间结构。经过科学规划,完善公共设备,提高绿化程度,美化城镇情况,加强城市承载才能,努力把小城镇建立成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消费中间、生产要素集散中间、“三农”服务中间、社会保证和公共社会服务中间。另一方面,要加速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活动。要加速坚持有利于资源要素向乡村装备的鼓励机制,指导资金、技能、人才、治理等要素向乡村堆积。县政府的公共财务更多地投向乡村,地盘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乡村基本设备建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持续加速城乡一体化试点措施,争夺用几年时间,将南昌、新余打形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一、桂林产城互动的内涵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含义桂林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其中的“两化”指的是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是客观存在的,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信息化与工业化可以在技术、产业结构、经济体系、文化、政治、社会等不同层次进行融合。“两化”融合的重点在制造业,制造业的重点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装备产品的信息化和装备产品制造以及使用、服务过程的信息化。“两化”融合本质上是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过程,带动性很强,可通过大力推进,推动其他领域的发展。但实际上,信息化既可以与工业化直接融合,也可以与城镇化直接融合,还可以是三者在同一时空进行融合,所以,我们的产城互动是所有产业与城镇化的互动,既不限于某一产业,也因为能力、篇幅所限,不能涵盖所有产业。
(二)桂林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桂林工业化的发展阶段(1)基于人均GDP指标的衡量,桂林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2012年,桂林人均GDP达到22300元,按当年不变汇率计算为3185美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为2853美元,按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为6125美元,已处于钱纳里模型中的工业化后期阶段。(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桂林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过渡阶段。按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判断,2012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18.4%,高出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6.6%,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35.0%,与第二产业相差11个百分点。根据产业结构可以判断,桂林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过渡阶段。(3)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因为受到城镇化率较低、农村人口下降速度缓慢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桂林第一产业就业率仍居高不下,2012年为38.6%,接近工业化中期的中期。2、桂林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按《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阶段性划分标准,桂林已经达到中级阶段,其特点是经济实力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在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
二、桂林城镇化发展面对的困难与解决的办法
(一)产业结构问题荔浦县、全州县、兴安县分别是全国第一、二、三批的城镇化试点县,但时至今日,他们的城镇化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还是产业结构惹的祸。这三个县,工业都不是强项,而纵观产城互动发展史,凡是工业化率高的地方城镇化率也自然高,比如北上广。但产城互动并不仅仅是工业与城镇的一条路。希望他们能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在其他产业和本地特色产品的深加工上多下功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国家下达的试点任务。
(二)资金短缺问题身处中国西南的广西,既沿海又沿边,一条浩浩荡荡的珠江,将广西与广东,(乃至深港澳)连成了一线。但同饮一江水的两个省份,发展的速度却大不一样,仅就城镇化的发展而言,2005年广西的城镇化率为33.6%,而广东是60.68%。到了2013年,情况大有好转,广东是66.5%,广西也上升到41.8%但差距依然存在。实现城镇化要花的钱很多:重大产业项目、省(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及项目建设;各级专业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土地开发、“三旧”改造及示范村、幸福村居建设;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居民民生和消费金融服务等。对此,一些省区与银行携起了手,如广东从农行拿到了1000万意向性信用额度,安徽与国开行签订了“综合推进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合作备忘录”,成为该行金融支持城镇化的首个试点省份。另外,一些民营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也有向城镇化注入的倾向,这些都值得借鉴。
(三)新城镇的形成要因地制宜从上面举的外省的几个例子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城镇化进程都是因地制宜,充分的考虑了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广西更应如此。以桂林为例:桂林于1991年3月被国务院第一批批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于南宁和柳州,也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被批准设立高新区的城市,因此,在桂林逐渐成为特大城市的过程中,临桂、灵川、阳朔、兴安、永福等县,自然变成了桂林的卫星城,而平乐、荔浦、全州、恭城、资源、阳朔、龙胜、灌阳等产业园区,也在高新区的辐射下,变成了新型的城镇,这样既扩充了基地的空间,又为失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完善了园区的服务功能。
(四)城镇化推行切不可顾此失彼从桂林来说,人均土地面积仅1.34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更是出现了“四个减少”,即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总产量逐年减少和粮食人均占有量逐年减少,因此,一定要守住桂林的38.53万公顷耕地,确保这块保命田不再丢失。为此,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杜绝乱占耕地,使城镇化健康发展。去年年末召开的《全区经济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和路径已经明晰,一是要科学把握我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主要目标和战略路径,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三是要优化城镇布局,增强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要实施大县城战略,五是要推进产城融合,增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六是要突出特色,打造魅力城镇,七是要努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五)应避免产城分离的情况出现产城互动的本意是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一起释放正能量,互相给力、互相推进、合力加速。产城互动的反面就是产城分离,一是产业发展不考虑城镇建设,致使产业分散、人口分散、资金分散、技术分散;二是城镇建设不考虑产业发展,只考虑发展房地产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产业跟进。为了避免产城分离的情况出现,实行“产城同构”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产城同构需要将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共同谋划,需要协同推进。一是顶层和基层的协同;二是部门与部门的协同;三是城镇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四是目标和措施的协同。
三、结论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型城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20-01
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是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随着一系列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公共图书馆也开始了白上而下,尤其是在基层乡、县等地的资源、设备、场地以及设施等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将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确保图书馆设施逐渐由“全设置”朝“全覆盖”方向迈进。即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做到常住人口的全而覆盖。第二,实现图书馆服务朝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全而转变。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近十年来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发展依旧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图书馆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城镇居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居民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居民学习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起到了学习空间的作用。居民的学习和休闲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设施与服务作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能够从学习和休闲的功能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剂。
(二)公共图书馆是衡量城镇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因此信息化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项重要支撑,是衡量城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也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也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居民大多数是由乡村迁居到城市,然后在城市当中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其生活方式也由原来的乡村生活逐渐转变成为城镇生活,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新型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将会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利用白身丰富的信息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全方位实施,使得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也日益加强,新型城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数字文化工程的中心也开始逐步在各个站点构建基层服务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深度也逐渐加强。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依托数字文化工程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来为广大居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以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理念,培养居民发展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包含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和集散地,必须要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尽量满足居民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引导居民进入图书馆学习。但是,在实际当中,居民图书馆意识淡薄的现状十分严重。
(三)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营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组织,政府的经费支出就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所以,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有经费的投入,并保障在经费上支持公共图书馆各项科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购买书籍、培训馆员以及更新设备等,为居民读书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共同建设资源信息共享过程当中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重视对居民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
(四)分类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遵循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尊重基层首创的精神,鼓励创新,开展试点运行,选择重点突破。要积极总结推广经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实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等推进顺序,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一、主要成绩
来宾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解决中央提出的三个1亿人中的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五个基本的经验。
1、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要基本能满足1/3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来宾市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50万人以上,目标是5年内实现30万名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至少要安置10-15万人从事制造业,余下的从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部分也可依托高铁、城市群的推动,到周边较发达的南宁和柳州打工。为此来宾市结合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了工业园区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和脱贫三大攻坚战。
2、城(镇)区学校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需求
来宾市是从一个县城建立起来的地级市,具有县城便利吸纳农业人口的特征,高中全部在城区,初中大部分农村子女迫切要求到城区就读,小学进城就读的量很大。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通过解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安家是当前城镇化最快、最现实的举措,也是顺势而为的民心工程。
3、城区房价要通过降成本基本调控在农民进城购房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
来宾市是从一个农业地区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但工业还很不发达,要吸引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吸引农民进城安家就业,必须推行低房价政策,要让他们买得起房。该市实施了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壮大发展,保障有效的商住用地供给,把房价控制在大部分农民购房无多大压力的区间(3000元/m2以内)。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流转要基本达到让大多数农民放心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水平
要想让农民放心进城,就必须保障其在农村的原有利益。来宾市率先在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5、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基本满足进城农民的需求
进城农民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启用社会保障一卡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人口只想进城不想迁移户口
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土地制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政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既想保留农村户籍、享有农村权益,又想在城市打工挣钱、享受城市生活,农村要有房、城里也想有房,造成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的现象。
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度大
1.资金保障困难。该市是新建市,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扩张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力资金投入。
2.PPP项目筛选难度大。该市财力有限,之前新建、在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项目最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推广建设,大多属于公益性项目。
3.可用抵押资产不足。市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明显不足,且土地价值不高,抵押值小,从银行融资难,融资额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差距大。
3、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该市工业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撑不够。部分领域仍然得不到政策支持,如热电联产政策和扶持铝加工、碳酸钙产业政策等;全市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
4、市级难以开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自治区实施财政省管县后,市本级财政没有权限参与县(市、区)税收分成或集中县级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测算和下达县(市、区),进而影响了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的建立。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需要,项目落地困难
一方面是建设规划跟发展规划不同步编制和调整,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了,但建设用地规划不调整,很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该市的不多,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相当规模的产业项目用地、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作为支撑;同时,该市大项目不多,能挤进自治区重大项目由自治区统一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很少。
2015年,伴随着奔腾前进的高铁列车和热烈喜庆的声声炮竹,都匀经济开发区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省委赵克志书记在2014年年末寄语黔南州要把都匀经济开发区早日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015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批复全国62个市、区、县、镇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都匀市成为贵州省唯一成功获批的县级试点市,都匀经济开发区与都匀市一起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都匀市将深入实施创新型驱动、开放型后发赶超、“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紧扣“强基础、建新城、兴产业、聚人气”的发展任务,推动跨越发展,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发力赶超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义是人的城镇化,这需要对城市品质形象进行高位提升。我们将围绕建设特色区域性中心城市,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充分利用都匀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的机遇,研究制定并深入实施开发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尽快破解这一紧迫性难题。
2015年,都匀经济开发区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发力赶超。
围绕城市路网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路网建设是城市品质提升的基础性工程。开发区将启动路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规划区内35条(含在建18条)城市道路建设;启动黔南2道北段、产业路等8条约30公里的城市道路建设;继续完善都匀东站交通枢纽和站前广场、汽运东站建设;全力做好“贵南客专”高铁、都凯城际轨道交通和都凯、红牛、都独、小马4条快速干道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
围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教育、医疗、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布局及城市配套功能。都匀经济开发区正在快速推进黔南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确保在2016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快速推进高铁城市民休闲广场、匀东农贸市场和城市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州医院、州中医院、都匀一中新校区等公建项目协调服务力度,促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围绕民生项目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快速推进廉租房、公租房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小工程”,完善农村水、电、路、讯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启动新型社区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
围绕城市开发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茶博园项目建设进度,并尽快启动毛尖古镇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匀上香格里拉大酒店、匀东大酒店等项目建设进度;发挥生态优势和民族特色,启动建设王司、坝固山地特色新型小城镇;启动建设绕家民族生态村寨、义乌小商品市场等项目,加快碧桂园凤凰国际城、泛华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塑造开发区城市新形象。
围绕信息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也是智慧城镇。都匀经济开发区将严格按照《黔南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实施好“七大工程”,确保新建城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商务楼宇等的信息基础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谋发展
早日把都匀经济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既是赵克志书记的殷切期盼,也是都匀经济开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为此,开发区将狠抓发展平台建设和产业培育,并积极利用好新型城镇化试点机遇,认真落实好赵克志书记的指示精神,积极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战略,着力建设以城为主、产业支撑、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的高品质匀东新区。
以洛邦装备制造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先进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宏茂汽车零部件制造及配套产业发展;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加快打造“一圈两翼”区域服务中心为目标,建设匀东新区综合服务商圈,推进东冲综合物流园建设;以特色文化、休闲康体和养生养老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以茶博园为主的文化产业园、以民族特色为主的格多苗寨和绕家生态村寨、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清水江湿地公园;以现代山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核心,大力培育发展休闲观光、特色有机、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与此同时,都匀经济开发区还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创新融资模式,畅通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主动适应融资新常态。用好用活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扶持中小微企业、民贸民品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利用省、州支持工业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继续采取领导干部带队招商、组团招商等方式,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开发区大龙药业、君芝堂制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挖掘配套上下游产品项目,开展点对点的招商工作,形成产业集聚;通过为客商提供人性化、真情化的服务,让落户客商成为开发区对外招商的代言人;利用中介机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等优点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实行一岗双责、一岗多责,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大信息的收集力度,拓宽招商渠道。结合洛邦、大坪、坝固园区的特点、产业布局、战略意图出台符合开发区实际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推动园区实现快速发展,千方百计形成开发区项目实物工程量,尽快聚集产业、聚集市场、聚集人气,为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引领和谐发展
开发区将坚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经济领域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制度体系;以扁平化管理为标准,加快“区镇合一”步伐,理顺管理服务体制;以规范城市综合执法为核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深入实施“5531工程”为重点,深化社会治理领域改革;探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完善改革举措落实机制,确保完成“十大改革”重点任务。
加快大坪、高铁新区棚户区改造和2000套公租房、500套廉租房建设进度,启动改造900套农村危房;大力实施教育“9+3”计划,启动普及15年教育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云东中学、改善学校和卫生院条件,并完善区内卫生计生站所设施建设;抓好就业再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以上,逐步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力保2015年内实现2000贫困人口脱贫。
新一届领导层履职以来,城镇化被寄予厚望。距离国家层面做出整体部署已过去近半年,各省份是如何打造“地方版”城镇化的?
目前,在提到城镇化这一话题的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29个省份明确提到要“推进新型城镇化”。除了北京仅表示“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之外,福建、甘肃、广东、广西等10多个省区市明确表示将编制、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
引人关注的是,在对新型城镇化的部署上,一些省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比如,北京提出要“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广东表示将“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省”;青海表示要“力争到2020年把美丽乡村的目标实现全覆盖”;吉林的目标则是“力争1-2个市县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试点”。
各地在探索路径上也是打造各地的特色。作为多山内陆省区,贵州表示“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云南则提出“稳步推进城镇上山”;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要求“注重工业化来牵引城镇化”;煤炭大省山西则提出“探索‘以矿建镇’模式,推进矿区城镇化”,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有10多个省份都特别强调要“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其中多地关注到当下日益蔓延的城市病难题。例如,北京提出要针对“城市病”来进行治理、坚决扭转城市发展“摊大饼”的情况。
据悉在这次城镇化的洗礼中,土地的价值被重新归类排序,直接影响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投资方向。2014上半年以来,新型城镇化已从概念逐渐变成各地的实际行动,而存在于一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群中的潜在土地供应也逐渐被激活,成为房企逐鹿的新机会。
国研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城市面临着日益沉重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而小城镇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和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未来可以带动这些地区的产业和经济,有助于缩短地区差距,平衡地区间的发展,进一步解决房地产市场日益紧张的供求矛盾。
在部署“人”的城镇化这方面,张立群表示,国家发改委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并已与有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户籍、土地、资金、住房,基本的公共服务,地方发改委要加强配合,编制配套的规划。”张立群如是说。
国家发改委在牵头组织的《关于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稿中指出,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政府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未来将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将采取中央、省、市、企业和个人分担的方式。“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约60%,城镇常住人口将达8.5亿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从目前的35.7%提高至45%,这是国家的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告诉记者。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
主题:家乡整体社会调查报告;
前言:钻石般晶莹、火焰般活力、田园般美丽
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就涉足淇水之滨,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战国秦汉时期冶铁,唐至元代制瓷,宋代采煤业,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据一定地位。商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赵国均定都于此。境内淇河是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被誉为北方漓江。《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淇河天然太极图气势宏伟,是周文王演绎八卦之地,被称为太极之源。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文物古迹荟萃,有登大伾如临东岳之美誉。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授徒讲学,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市共有8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的有浚县泥塑、浚县民间社火;省级的有浚县泥塑、浚县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浚县西路大平调、浚县黄河古陶、淇县落腔、淇滨区白蛇闹许仙传说和山城区的金龟舞。还有以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和鹤壁古瓷窑遗址为主要内涵的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以子贡、鬼谷子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黄河古陶、石雕、木雕、泥塑、泥玩、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
发达的交通条件:
鹤壁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鹤濮高速公路、壶台公路横穿东西,鹤壁正在成为豫北十字交通的中心
丰富的矿产:
鹤壁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矿产资源已发现 33种,且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东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红枣等。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誉为淇河三珍,久负盛名。
农业工业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鹤壁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畜牧业产值与加工产值的比例、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两项指标居全国前列。工业生产独具特色。围绕资源型工业、先进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基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五大循环产业链,被河南省列为循环型城市试点。三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已形成规模和特色。
生态状况:
2012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名单,全国共六个城市,河南省鹤壁榜上有名。河南省住建厅负责人介绍,下一步,鹤壁将按照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细化深化试点示范内容,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低碳绿色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交通体系、生态绿地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建设。
城镇化进程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
在“十”报告全篇中,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其中有两处表述较为重要,一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处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其实,“十”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在近年的城镇化探索中,“家家小洋房,户户大宅院;门前水泥路,屋后大花园;水电气光纤,直通家里边”已经是众多农民家庭的理想生活。城镇化是什么?应该是人们来到一个地方追逐梦想。他们用智慧、用力气创造出财富,这财富能留下来,在法律上形成清晰的产权。年复一年,这些人努力营建着自己的家,努力营建着自己生活的城镇。于是,在这一片土地上,城镇将会星罗棋布,人口分布合理,而不会是只向着几个大城市汇集,致种种大城市病根本无法解决。
可见,城镇化不仅是扩大内需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一次重大改变。它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如果说之前的中国对于城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那么现在,一场席卷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浩大工程正全面展开。这场工程,以绿色和智慧为特点,将为中国诸多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绿色环保
近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的主要目标:对新建建筑,“十二五”期间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这是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一个标志。
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的:中国需要告别以短期行为促进城镇发展的时代,通过改革来促进城镇治理和规划的完善,实现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
而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是其趋势,这必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城镇化与产业化是城市发展的双行线。健康的城镇化与产业化是相互匹配、均衡发展的过程。如果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产业化发展,就会导致很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城市形象、面貌、环境质量较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执行主任王涌彬对《商业价值》说。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绿色建筑的具体任务,包括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37个项目取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认证,建筑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米。但是与每年约20亿平方米的新增建筑面积相比,显然是杯水车薪。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绿色建筑产业链较长,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而且,据记者获悉,绿色建筑将获得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全面政策支持,目前相关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政策的配套细则,并有可能陆续出台。 美国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并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镇化。 智慧高效
让更多城市、城镇、城区纳入到智慧城市的范畴内,正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是国家大力发展智慧城镇的一大积极信号。
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试点并未局限于城市范畴,而是将区、镇也纳入其中。根据规划,首批智慧城镇试点将在2013年初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在目前中国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队伍中,将出现首批“小兄弟”。
“智慧城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建设智慧城镇的过程中,运营商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智慧城镇是一个受统一智慧大脑指挥的巨型系统,从最初的布局到实际建设,再到后期运营服务,环环相扣,而 “明确的解决方案”加“适合的数字系统”则是其核心。
与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智慧城镇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规模大小、资源支持上与智慧城市有着本质的区别。相较城市而言,城镇、区县政府的管理还会更弱,这会导致许多执行、实施上的问题。正如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指出的,“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那么作为国家试点的城镇在建设的时候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而自身又有独立的发展思路,不能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建设。”
于是,有人认为城镇、城区因其固有的硬件限制,在起跑线上便远远落后与大城市,对于企业而言,吸引力明显不够,对于人才也缺乏诱惑力,自然而然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然而,虽然目前来看,智慧城镇由于小,吸引力暂时比较弱,但由于中国城镇的基数庞大,后续发展的空间更大,鉴于其巨大的需求量,智慧城镇战略带来的产业裂变机会将呈现几何级增长。而且,城镇虽然小、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却比城市有更好的自然环境,更少的交通问题,只有这样的“白纸”,才能在上面画出最美的“图画”,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在综合权衡之下,目前行业形成的共识是,在智慧城镇应用中,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中,与城镇建设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数字城市这3个方面最具发展潜力。仅以智能交通为例,从上下游产业链的角度,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分为产品供应商、子系统集成商、综合系统集成商都将从中获益。
另外,不管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城镇,作为城市居民也好,城镇(区)居民也罢,所希望的是一个便利的生活环境,尽力去简化各种步骤,建设智慧城市(区、镇)同样也有这方面诉求,方案厂商没必要把城市和城镇的建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