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时间:2023-05-30 09: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男生青春期教育

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692-02

【关键词】 青春期;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青春期是人类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随着身心发育的加快,极 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一个敏 感的话题。本调查旨在了解怀柔区中学生性健康知识、观念、行为现况及教育需求,为政府 制定和完善学校青春期性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市怀柔区城镇、平原、山区各抽 取2所初中,在每个学校的初一~初三年级中各抽取4个班,以被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为调查 对象。共收取有效问卷2 430份,其中男生1 198份,女生1 232份。

1.2 方法 采用结构式问卷,以匿名方式由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分4个部分 :(1)一般情况;(2)青春期与性健康知识;(3)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观点;(4)学 习需求。

1.3 资料处理 应用Epi data数据库对获得数据进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采 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学生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 调查发现,男女初中生已具备一定 的青春期和生殖健康知识,对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多数在50%以上,尤其是对艾滋病的传播 途径,正确率达到82.6%;但对胎儿是在哪里成熟的,正确率只有26.4%,女生高于男生( χ2=19.609,P<0.01)。见表1。

2.2 对青春期生理变化的认识

2.2.1 对月经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232名女生中,有36.5%的女生对 月经初潮感觉恐惧,有29.0%感到厌恶,有4.2%对初潮感到自卑,有24.3%的女生说不清 楚,仅有6.0%的女生感到骄傲;对月经的认识上,有72.3%的女生认为月经是正常事,有14. 1%的人认为月经是倒霉事,感觉很讨厌;有13.6%不清楚什么是月经。

2.2.2 对遗精的态度及认识 在被调查的1 198名男生中,对于初次遗精, 有18.2%感到厌恶,有19.7%感觉恐惧,有8.1%感觉自卑,有40.5%的男生说不清楚,仅有13. 5%的男生感到骄傲;对遗精的认识上,有59.3%能够正确认识遗精,有6.5%认为是一种疾病 ,有害身体健康,还有34.3%不清楚什么是遗精。

2.3 对恋爱和的态度

2.3.1 对谈恋爱的态度 有26.2%的男生和32.9%的女生对中学生谈恋爱持反 对态度,有20.7%的男生和28.1%的女生不太赞成。他们主要认为身心发育未成熟、学习任务 重、家长和老师反对、社会责任感不够。持支持态度的男生有13.0%,女生有5.8%;默许的 男生有10.1%,女生有7.3%;无所谓的男生有29.9%,女生有25.9%。

2.3.2 的发生情况及态度 男生发生率为7.5%,女生发生率为 2.5%,男生高于女生(χ2=32.045,P<0.01)。对的看法,有40.6%的男生和 41.5%的女生认为不太正常,是一种病态;有46.5%的男生和51.1%的女生说不清楚;仅有12. 9%的男生和7.1%的女生认为很正常。

2.3.3 发生情况及态度 有4.8%的男生和3.2%的女生有过,男 生高于女生(χ2=4.451,P<0.05)。发生时采用避孕措施的只有7.0%。对 于婚前的态度,认为有必要的男生为4.8%,女生为1.9%;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男生 为20.2%,女生为10.5%;认为无所谓的男生为9.9%,女生为4.2%;认为是不道德、不负责任 的行为的男生为32.9%,女生为48.3%;说不清的男生为32.1%,女生为35.1%。持赞 同态度的男生高于女生(χ2=63.810,P<0.01)。

2.4 性知识来源和学习需求 性知识来源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学校(56.5%) 、同学(45.5%)、大众传媒(40.2%)、医学书刊杂志(36.8%)和家长(34.0%)。有61.8 %的调查对象认为青少年性教育是必需的。受青少年欢迎的4种性教育方式为:多媒体授课、 分性别授课、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所期望获得的性教育内容按其需求依次为:自我保护( 81.5%)、青春期心理特点(72.3%)、青春期性生理特点(66.6%)、两往(51.6%)、 避孕知识(33.8%)。另有近50%的学生认为家长(50.2%)和教师(56.4%)也需要学习青春 期性知识。

3 讨论

3.1 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变化 月经和遗精是男女青少年性发育的重要特征 。调查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已具备一定的青春期知识,能够正确认识月经和遗精,但尚有34 .3%的男生和13.6%的女生不清楚什么是月经/遗精。有69.6%的女生在月经初潮时和46.0 %的男生在首次遗精时感到恐惧、厌恶、自卑,女生高于男生(χ2=139.438,P< 0.01)。为使青少年能自然地面对青春期所出现的正常生理变化,应让他们正确了解有关的 青春期生长发育知识,使他们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正确的心理适应过程。

3.2 正确培养性观念

3.2.1 随着性生理的发育,会产生正常的,是正常的性自 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青少年的性发育状况和性意识的成熟,是青少年一种性补偿和 性宣泄的行为。此次调查的发生率男生为7.5%,女生为2.5%。有41.0%的学生认为 是一种病态,是不正常的,与张小松等[1]报道相近。“有害”的观点在世界 上已流行了几个世纪,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容易使人在后产生负罪感和焦虑感,因 此要科学地看待。

3.2.2 和性态度 此次调查发现,有3.2%女生和4.8%男生回答有 过。而首次的最小年龄为12岁,其中93.0%的人在首次时没采取任何避 孕措施。关于对婚前态度的调查可知,现代中学生的性观念较传统道德观中的要求已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把性看成是极其严肃、不能公开的。因此,在性教育中需强化 我国传统道德中正确的一面,有必要向学生强化青少年不要过早发生,强调婚前性行 为的弊端,加强责任感、义务感、羞耻感等道德情操教育,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3.3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初中生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群体, 初中阶段是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在调查中发 现,山区学校根本没有开展性教育课程,使青少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性知识。中学生正 处于性发育高峰期,性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的、心理的教育,还应包括伦理的和道德教育 [2]。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婚前有必要的占3.4%;认为双方都愿意就行的占1 5.3%。这也可以看出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以及青少年性伦理教育方面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对婚 前的危害性、危险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观念上产生了一些偏差,甚至已反映到他 们的行为当中。由此可见,普及性知识,加强性道德、性伦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使学生懂 得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优良的品质,能做到自尊自爱、自我调节和克制,从而为中学生 道德的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张小松,赵更力,周敏.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中学生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 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9-1 000.

[2] 郭艳妮,秦素,黄健,等.宜宾市中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6 ,27(4):340-341.

第2篇

【关键词】 抑郁;心理学,应用;问卷调查;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36-03

Application of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 Among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WANG Jun*, ZHANG Hong-bo, HU Hai-li, et al. *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by using Child Depression Inventory(CDI)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measures against children' s depression.Methods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9 258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o complete CDI. 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 was 14.3%. The prevalence of boys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depression symptoms, especially am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DI mean score for all ages presented figure of "U", 11-year-old group with the lowest mean scores of CDI and 18-year-old group with the highest.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had gre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urban areas, the prevalence was highest in students of senior high school and lowest in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Conclusion Improvement in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chool students depends upon reinforce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Psychology,applied;Questionnaries;Child

儿童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信心缺乏、睡眠障碍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并常与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伴随存在,如常伴随有焦虑障碍(30%~75%)、品行障碍(30%)、注意缺陷伴多动障碍 (24%)、物质滥用(20%~30%)等[1],严重影响儿童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值得关注的是,儿童抑郁与自杀行为密切关联,约49.3%的抑郁障碍儿童有自杀意念[2],而自杀死亡者中患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25%[3]。目前,国外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5%[4-8],国内为10%~40%[9-12]。本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对合肥市9 258名8~18岁城乡中小学生进行抑郁症状的评定,了解儿童抑郁症状流行状况与特点,为进行儿童抑郁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市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5所,乡村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4所,共计抽取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在校学生9 984名,收回有效问卷9 258份,有效率92.7%。其中男生4 919名,女生4 339名;城市学生5 356名,乡村学生3 902名;小学生2 813名,初中生2 650名,高中生3 795名。平均年龄(13.70±2.69)岁。2周后再选取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和高一各2~3个班级的在校学生501名为调查对象进行复测。

1.2 调查工具 采用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中文版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CDI共包括27题,包含5个分量表:负面情绪、人际问题、效能低下、缺乏和负性自尊。每题都由描述不同频度的3句话组成,分别列举了一般反应、中等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并按0~2记分,总分在0~54分范围内,得分越高表明抑郁水平越高。评估时段为最近2周。该量表在国内外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3-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DI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9。根据Benedikte等[16]研究结果,将19分确定为抑郁症状的划界分。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方法和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无记名的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现场进行问卷验收。

1.4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性别分布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为15.1%(745/4 919),女生为13.3%(579/4 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3,P=0.013)。城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3.8%(740/5 356)和15.0%(585/3 9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8,P=0.118)。考虑年级、地区和性别对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故进一步按城乡和年级分组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抑郁症状检出率仅城市小学男生(13.2%)和女生(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65,95%CI:0.496~0.890),而城市初中、城市高中、乡村小学、乡村初中和乡村高中男、女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学段分布 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分别为12.8%(359/2 813)、13.3%(353/2 650)和16.1%(612/3 795),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χ2趋=15.894,P=0.000),即高中>初中>小学。进一步分析可知,城市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高中>初中>小学(χ2趋势=23.654,P=0.000),而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城乡小学、初中及高中各年级间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抑郁症状检出率在农村小学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 χ2趋势=10.603,P=0.001),在城市小学、农村高中的学生中仅显示为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初中和城市高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抑郁症状评分的年龄分布 按照不同年龄段绘制CDI得分均值的折线图。由图1可见,8~10岁组抑郁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11岁组最低,而12岁后CDI平均值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男、女生CDI平均分折线图呈现2次交叉,在13~16岁之间女生CDI平均分超出男生,而在此前后的各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

3 讨论

3.1 中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14.3%,总体上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但进一步分组分析表明,仅城市小学男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而城市中学、乡村中小学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张洪波等[10]和刘凤瑜[14]采用CDI进行测评的研究结果相符,与国内诸多采用其他抑郁评定量表的研究结果[12,17]不一致,与国外的相关研究[13,18-19]也不相符。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可能为:(1)造成与国内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除与研究样本设计、样本数量、调查对象及统计分析等方面有关外,主要与采用了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有关,使用不同的抑郁评定工具所获得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男、女性别差异各异[20];(2)造成与国外比较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的儿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对男、女童教育方式的不同,故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各异。因此,选择一套有效、可行的和便于国际比较交流的抑郁评定量表是进行抑郁研究的基础。

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CDI得分均值显示,男、女生CDI平均值总体走向呈现近似“U”字形,即自8岁组CDI平均值开始下降,直至11岁组后总体趋势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其中16~18岁组上升较快,与俞大维等[15]研究结果相似;不同年龄段男、女生CDI平均值折线图存在2次交叉,呈现13~16岁组女生CDI平均值高于男生,其余年龄段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而Birmaher 等[21]研究认为,儿童期(13岁以前)男女抑郁症状检出率大致相同,在青少年时期,女性检出率明显上升,与男性之比大约为2∶1。可能与儿童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青春期有关的生物学因素改变有关,而女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物因素改变更明显,因此,在进入青春期后女童更易出现抑郁情绪。针对出现13岁前(小学阶段)和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前者可能更多地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14]:通常小学男生比女生活泼、顽皮、具有破坏性、爱打架等,因而比女生受到更多的批评、痛打和责怪,功课也往往比女生要差,所承担的压力自然比女生多,所以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不安、烦恼、忧愁、孤独等,抑郁水平常常会高于女生;而后者出现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与张洪波等[17]研究结果不一致,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高中阶段的男、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造成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混杂因素(如地区)有关,故不认为16岁后(高中阶段)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表明,城市学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即高中最高,小学最低;而乡村学校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与既往研究[14-15]不尽一致;前者可能与学校环境的改变、升学压力及学生进入青春期生物学因素的改变有关。出现乡村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能与家庭教育方式和接触时间有关,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更多地选择住校生活和学习,受父母管制的时间少,同时与同学之间的接触时间增多,生活环境更宽松,所以出现的心理症状也较少[22]。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表现为年龄越小,检出率越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宜尽早进行。

4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2] HARRINGTON RC, BREDENKAMP D, GROOTHUES C, et al. Adult outcomes of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Ⅲ. Links with suicidal behaviour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4,35:1 380-1 391.

[3] MARTTUNEN MJ, ARO HM, LONNQVIST JK. Adolescence and suicide: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ie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3,2:10-18.

[4] DUNDON E.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eta synthesis. J Pediatric Heal Care, 2006,20(6):384-392.

[5] SALUJA G, IACHAN R, SCHEIDT PC.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young adolesc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4,158:760-765.

[6] LARSSON B, MELIN 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edish adolescents. J Abnorm Child Psychol, 1990,18:91-103.

[7] MARTHA YK, LESLIE AL, AMANDA S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young adolescents. Am J Health Behav, 2003,27(5):546-553.

[8] RAFAEL TM, MAREN B, NADIA K, et al. Correlat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Latino and Non-Latino White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3 California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BMC Public Health, 2007,7:21.

[9] POLI P, SBRANA B, MARCHESCHI M, et al. Self-report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 school sample of Ital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hild Psychiary Hum Dev, 2003,33(3):209-226.

[10]张洪波,许娟,王坚杰,等.合肥市小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09-811.

[11]汤,苏林雁,朱焱,等.小学生抑郁症状现况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64-266.

[12]王凯,苏林雁.8~10岁儿童抑郁症状的随访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369-371.

[13]SAMM A, VARNIK A, TOODING LM, et al.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in Estonia. Eur Child and Adol Psych, 2008,17(3):162-170.

[14]刘凤瑜.儿童抑郁量表的结构及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57-61.

[15]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6]BENEDIKTE T, CAROLINE B, LAURA D. Assessing depression in youth: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and a structured interview. J Clin Child and Adoles Psychol, 2004,33(1):149-157.

[17]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18]ELIZABETH B, WELLERA, RONALD A.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growing pains or true morbidity. J Affect Disord, 2000,61:9-13.

[19]DENNY S, CLARK TC, FLEMING T, et al. Emotional resilience: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epression amo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in New Zealand. Am J Orthopsych, 2004,74(2):137-149.

[20]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我国儿童青少年研究中的抑郁自评工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6):389-392.

[21]BIRMAHER B, RYAN ND, WILLIAMSON DE,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1.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6,35:1 427-1 439.

第3篇

方法:对青海省的部分中学生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城乡中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性知识的理解率在80%以下,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对生殖健康认识及性知识的理解率比城市中学生低,知识来源较为单一。

结论:城乡中学生对生殖健康的认识有差异,对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局有待加强。

关键词:城乡中学生生殖健康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34-02

青春期生殖健康是以青春期这一特定人群为对象,促进其生殖系统的功能完善及其生殖过程中一切事宜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我国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并不是非常严重,但也在逐渐突出,而且他们对生殖健康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同时面临着性成熟提前与社会成熟滞后的矛盾。因此,1999年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在工作会议上强调:性教育不仅是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青春期所必需的,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后来幸福家庭的组成。我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也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设计比较合理,实施较长时间干预并对行为改变的影响进行评价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我们在青海省部分中学进行了青春期生殖健康需求的调查,为下一步对其进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保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青海省西宁市第四中学以及刚察县民族中学初中二、三年级学生。

1.2方法。

1.2.1对象选择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两所学校的初中二、三年级学生1018名,进行调查。(抽取学生均处在青春发育期)

1.2.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现况调查,学生集体在教室自己填写问卷,单人单桌,不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和窥视,问卷不记名。本校老师不参与,问卷当场完成,学生答完将问卷交于讲台前,调查人员照原样收取,当场不作阅查。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识、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和认识、一般性知识、知识来源、常见性病的传播途径等。

1.2.3统计方法。问卷经过认真的核查、整理后输入微机,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1018份。剔除项目不全者、问卷回答不合格者共回收1000份,回收率98.23%。最终录入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男生493人,女生507人,第四中学505人(男生280人,女生225人),刚察县民族中学495人(男生213人,女生282人)。

2.2性传播途径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学生基本掌握,但仍有大部分中学生对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染艾滋病存在模糊认识,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城市中学生有78.22%认为不会传染,而农村中学生34.75%认为不会传染,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4,P

2.3知识来源。中学生对于性知识来源主要是生理卫生课(80.7%)、电视、网络等(20.1%)但是城市和农村的知识来源在某些方面仍有差异。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自1994年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以来,生殖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行动纲领明确要求为青少年提供负责任的健康的生殖健康和性的信息和服务,解决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问题,提供针对适合该年龄段的适宜服务和咨询等[1]。

3.1生殖健康知识的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可以明显看出中学生的生殖健康意识薄弱,缺乏相关知识,并不能完全理解生殖健康的含义,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获得途径较为缺乏,中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较低[2,3]。中学生对性健康相关知识普遍缺乏,且不同性别和地区间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4]。

据国内最新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60%的青少年不能正确说出艾滋病的基本常识,21%的青少年不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50%的青少年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5]。

3.2生殖健康教育的需求。青少年从性萌动、性成熟和的自然需求,到能够进行合法的,一般需要5―10年,在这期间还存在着诸多生殖健康问题,也有许多性传播疾病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而我们能给予的只有多引导、多教育。而农村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较少,正是因为性教育缺乏而导致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不断出现。多数国家中,青少年也是由于缺乏资料和有关服务而特别易受伤害。所以适当的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第4篇

关键词:家长教养方式 青春期逆反

一、问题提出

青春期逆反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受到家长及学校的重视,很多研究对青春期逆反产生的原因,逆反的影响因素,逆反的应对等进行探索。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是人们心理成熟的关键期,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1。此时,他们会遇到各种成长的心理困惑,表现出各种防御行为,逆反心理就是其中一种2。

现代教育报(2016年3月30日)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等等,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讲到温暖的家庭正能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周国平讲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在给孩子打生命的底色,二在让孩子健康成长。

叶一舵 白丽英(2002)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李宏亮(2010)研究表明,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影响。少儿的个性是依靠后天的教育与和谐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家长对少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自主程度越低,其逆反心理就越强烈。那么,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青春期逆反是否有影响?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青春期逆反界定

丁淑婧等3从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已有逆反心理的理论及其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访谈,结合文献对逆反心理种类和表现的介绍,将青春期逆反心理定义为: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从此定义中可以看出,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本研究中采用丁淑婧等将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定义: 青春期的学生感知到他们的自受到他人限制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认同、敌对情绪和反抗的行为倾向。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本研究从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三个维度测量。

(二)家长教养方式界定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Frances(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川沙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亲子交往的实质。曾琦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形象,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陈陈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王志梅(2003)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王数青(200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候东辉(200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青少年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研究者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也有很多维度,比如情感温暖一敌意和依恋一干涉两个维度;爱一敌意和自主一控制两个维度。

本研究把父母教养方式界定为在父母教育、抚养子女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取黄希庭研究中理解交流和控制干涉两个维度来了解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三、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对象: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

五、研究过程

(一)被试

采取整年级取样法,选取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统计样本159名。

(二)工具

1、青春期逆反心理问卷

本量表该得到 Donnell 等关于逆反心理产生模型的支持。采用里克特 5点积分的形式,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依次记 1-5 分,本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认知逆反7个条目、情绪逆反8个条目、行为逆反5个条目。

2、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

借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的《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量表》,问卷题目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五点记分法进行评定。问卷中的初中生亲子关系主要由理解交流、控制干涉、尊重喜爱、耐心宽容四个因子构成。该问卷关注于亲子关系质量,可检测初中生亲子关系,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本研究选取理解交流、控制干涉两个因子,理解交流是作为初中生亲子关系的第一要素,而青春逆反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意识强烈,对控制干涉有强烈的感知。

3、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Excell进行数据的录入,SPSS19.0进行管理和分析。

六、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同因子对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的影响,采用相关的统计方法,结果见表一。

(一)理解交流与逆反各维度

1、 理解交流与认知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2、 理解交流与情绪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3、 理解交流与行为逆反呈0.05水平显著负相关;

4、 理解交流与逆反总体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

(二)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

控制干涉与逆反各维度及逆反总体无显著相关。

七、研究讨论

(一)理解交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青春期学生逆反有重要影响,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越能理解交流孩子越不易逆反,家长的理解交流可以降低孩子各个维度的逆反:认知逆反、情绪逆反和行为逆反。

家庭教育理论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中学生从一个基本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社会角色要求的、被社会环境认可和接纳的社会人,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子女的榜样,中学生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中学生学会了社会规范,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

以往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七个人格维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母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对某些人格维度有负性的影响作用。王中会研究显示,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对青少年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有积极作用,父亲的惩罚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宜人性、人际关系有消极作用。父母采取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不仅直接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而且也会对内、外倾、责任和独立等人格特征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降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水平。

那么,家长理解交流的教养方式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学生青春期逆反,是否通过了学生人格的中介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控制干涉的作用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家长教养方式中的控制干涉因子对学生青春期逆反并未呈F显著相关。值得探讨,在已有研究中,在中国的文化里,子女对父母的严格会解读为关心,相对于忽视,严格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在中国的文化里孩子对家长的控制干涉有着怎样的感知和解读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知的。

八、研究结论

家长的教养方式中理解交流因子和孩子青春期逆反呈现显著负相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交流将有助于降低孩子青春期的逆反。

参考文献:

[1]李荐中.初中生青春期逆反心理发生率与健康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06,1

[2]肖姝琦. 初二年级学生自主性两方面对逆反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2014.6:10-12

[3]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李重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06

[5]王维勋.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中国临床康复,2005

[6]赵正铭.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第5篇

1.1对象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每个城市根据发展状况及地理位置,随机抽取4个行政辖区,在每个辖区随机抽取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以各城市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数及辖区学生数做权重,随机抽取5~21所学校,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每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所学校至少调查100人。本次共计抽取学校135所,共发放问卷14473份,回收问卷14473份,回收率为100%。

1.2方法采用自填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st,MHT)量表,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人员研制,适用于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量表有100道是非题,根据8个内容量表得分之和得到总心理问题的标准分,总得分在65分及以上,判定为有心理障碍。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组成。内容量表得分高于8分则认为测试者在该方面存在相应的心理问题。由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到抽样选中的学校进行调查。介绍调查表的填写方法后,选中的受试者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本研究方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均知情同意。

1.3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SAS9.2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通过问卷中效度量表检测,13286份问卷结果有效,有效率为91.8%。其中男生6055人(47.7%),女生6646人(52.3%),性别缺失585人。学校共135所,其中初中6314人(47.5%),普通高中3599人(27.1%),职业高中3373人(25.4%)。北京市4249人(32.0%),上海市3373人(25.4%),广州市5664人(42.6%)。

2.2中学生心理障碍情况有效问卷中显示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272人,占总人数的2.1%,总分均值为36.5±17.3分。存在心理障碍的女生占2.1%(142人),高于男生1.9%(11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上海市学生有2.5%(84人),北京占2.3%(99人),均高于广州市1.6%(89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心理障碍的初中生占2.0%(129人),普通高中生占1.9%(67人),职业中学生占2.3%(76人),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3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情况

2.3.1中学生MHT量表各因子异常总体情况有效问卷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各项心理因子得分均正常的学生有51.1%(6787人),存在至少l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8.9%(6499名),存在1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29.5%(3922名),存在2~4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0%(2398名),存在5~7项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179人),并无同时存在8项心理问题的学生。

2.3.2不同性别中学生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检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学习焦虑(42.6%),平均得分为7.6±3.8分,其次分别为身体症状(11.0%)、自责倾向(9.8%)及过敏倾向(9.3%)等,检出率最低的是冲动倾向(1.4%)。女生学习焦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男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则是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3不同学校类型各因子的心理异常情况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对人焦虑及恐怖倾向因子在不同学校类型间的异常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因子无差异。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比例(36.8%)低于初中(44.7%)及普通高中学生(44.2%)。职业高中学生得分为7.0±3.9分,而初中生、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焦虑得分分别为7.8±3.6分、7.7±3.9分。初中学生过敏倾向因子异常情况(7.8%)低于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10.6%,10.8%)。对人焦虑方面职业高中学生(4.4%)高于初中(3.4%)和普通高中(3.3%)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恐怖倾向(2.9%)高于另外两种学校类型的学生(1.7%,1.4%)

3讨论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生;自我和谐;养育方式;问卷调查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and Self Consistencyand Congru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Wang Huadong,Wang Shaoyu.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alrearing and adolescent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Methods265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EMBU andSCCS. Results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EMBU(P0.05). Throughthe correlative analysis, EMBU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CCS.Conclusion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ir parental styles and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bviouslyaffect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congruence;Rearing pattern; Questionnaires

自我和谐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反映的是自我内部的协 调一致性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程度[1]。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 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 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对父母各种养育行为 的特征概括[2]。本研究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自我和谐的相关 性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开封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在校学生265名,男生107名,女生158名。 共发放问卷268份,收回268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1.2 研究工具

1.2.1 自我和谐量表。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3],该量表有35道题,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 个分量表,采用5级评定。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2个分量表得分相 加,总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1.2.2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中文版于1993年经岳冬梅等人翻译修订,具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为探讨父母养育方式的有效工具[4]。共11个 分量表,包括父亲养育方式的6个主因素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主因素,量表采用 “从不”到“总是”4级记分。

1.2.3 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采用团体施测法,以班为单位进行施测,当场收 回问卷。施测前先由主试按指导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表,在确认被试理解施 测要求后开始施测。数据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性别差异采用独 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为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初中生的自我和谐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初中生在自我灵活性、刻板性以及自我和谐总分上性别差异显著 (P

2.2 不同性别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母亲因子Ⅰ和Ⅴ、父亲因子Ⅰ、Ⅱ和Ⅳ在男女性别上差异未达显 著(P>0.05),而母亲因子Ⅱ、Ⅲ和Ⅳ、父亲因子Ⅲ、Ⅴ和Ⅵ 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

2.3 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自我和谐相关显著。其中,父亲因子Ⅱ、Ⅲ 、Ⅴ、Ⅵ,母亲因子Ⅰ、Ⅱ、Ⅲ、Ⅴ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相关显著;父亲因 子Ⅰ、Ⅱ、Ⅳ、Ⅴ,母亲因子Ⅰ、Ⅳ与自我的灵活性相关显著;父亲因子Ⅱ、 Ⅲ、Ⅴ,母亲因子Ⅱ、Ⅲ、Ⅳ与自我的刻板性成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Ⅰ、Ⅱ 、Ⅲ、Ⅴ、Ⅵ,母亲因子Ⅰ、Ⅱ、Ⅲ、Ⅳ与自我不和谐总分显著相关。同时,很 容易看出,一些负相关也是显著的(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男生在自我和谐的各方面均低于女生,整体表现为更不和 谐。父母对女儿有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而男孩则多被拒绝、否认,受到较严 厉惩罚的机会也大于女孩。这与国内外一些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也与青春期 孩子的叛逆有关[5]。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开始,在此期间,逆反心理 逐渐萌生,尤其男孩会表现出较多的逃课、打架斗殴、沉湎于网络游戏等对抗 行为,所以会有更多的不和谐表现。从结果中也易看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确有显著的影响,该结 论也与国内一些研究基本一致[6]。由于时代的进步,性别比例的变化 ,现在的父母多认为女儿柔弱温顺,于是倾向于给予女儿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同 时,男孩生性好动、不服管束以及喜欢更多冒险暴力的行为,父母很自然的就给 予了说教、训斥甚至惩罚。也就是说,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女儿较对儿子积极 。而这种不良教养模式,往往会导致孩子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7]。从两者的关系上来看,初中女生较男生有着更好的自我和谐状态,这一点也许与 初中生处于性格尚不稳定的阶段有关[8]。同时,父母养育方式的几个 维度也与自我和谐各因子存在很大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温暖理解、惩罚 严厉等,对初中生自我和谐的感知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换言之,由于我国家庭内 部角色定位的不同,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4 参考文献

[1]Rogers CR.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framework Koch S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 McGraw-Hill, 1959:184- 256

[2]Gjerde PF. Parental concordance on child rearing and theinteractive emphases of parents: sex differentiated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Dev Psychol, 1988, 24(5):700-706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7

[4]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 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 167

[5]Romneydm LH. Parents' differential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 girls: A meta-analysis. PsycholBull,1991,109 (2):267-296

[6]彭虎军.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极其相互关系.中国学校卫生 ,2007.28(11):334-335

[7]韩凤玲,吴志江,王蔓娜.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 究.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29-131

第7篇

【摘要】目的 了解外来学生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的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泉州市外来学生较多的两所学校的13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结果 外来男生意识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识水平过高低于女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小学阶段社会期望高于初中阶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小学阶段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显著相关。结论 外来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有性别差异,社会期望及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的相关性有年龄差异。

【关键词】自我意识 社会期望外来学生

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Guo Zhenmei,Cai Liru,Su Lin Ailan,et al.Children’s and Materal Hospital of Quanzhou,Quanzhou,Fujian provice 362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chileren’s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of exotic students in Quanzhou. Method 1302 students from two schoolsof more exotic students completed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and Children’s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Results In exotic students, the schoolboys were worse than schoolgirls on the self-concept scores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of pupils were higher than junior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 pupils.ConclusionIn exotic students,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had gender differences.the scores of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had age differences.

【Key words】Self-conceptSocial desirabilityExotic students

自我意识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1]。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特点,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期望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反映了儿童对社会不认可的恐惧,是影响个人行为的重要内在动机之一[3]。有研究表明[4],中等强度的社会期望对儿童发展是最好的,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使儿童保持适当水平的成就动机,进而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可以为学校和社会促进其身心健康,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9年5月在泉州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外来学生较多的小学(四年级起)、初中各1所,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发问卷1322份,有效问卷1302份,有效率98.5%。

1.2 问卷组成第一部分:Piers-Ham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用于评价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状况。该量表含80个条目,包括行为问题、学校和智力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和满足6个分量表[5]。量表为正性记分,凡得分高者表示该分量表评价好,即无此类问题,总分得分高则表示该儿童自我意识水平高。经研究表明,该量表适用于我国儿童自我意识的评估[6]。第二部分:儿童社会期望量表,量表由48个陈述句组成,以是或否的形式作答,可能的得分范围是0---48分,高分表明对不认可的惧怕[5]。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采用统一指导,学生自行填写,填写完由调查者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问卷经剔除不合要求者,进行整理编号,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全部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被试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外来组844人,其中男生464人,女生380人;本地组458人,其中男生226人,女生232人。2组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来组学生平均年龄为13.11±2.081岁,本地组为13.06±2.14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自我意识水平构成 根据PHCSS评定标准[6](总得分63为过高),外来组和本地组自我意识水平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外来组中,不同性别自我意识水平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 =13.151,P=0.001),其中男生组意识偏低高于女生组,意识过高低于女生组(见表1);不同年龄自我意识水平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3社会期望比较 不同年龄阶段社会期望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而不同性别比较、外来组和本地组比较,其社会期望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4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在总体上,社会期望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小学阶段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有显著正相关,初中阶段两者无显著性相关(见表3)。在外来组和本地组中及不同性别中比较,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没有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3.1 自我意识水平的差异本调查发现,在外来组中,男生意识水平偏低高于女生,意识水平过高低于女生,这可能与两因素有关:一是女生比男生更能融入新的学校生活,表现出更好的合群性,二是女生发育早于男生,各方面发展快于男生,在她们的同辈群体中,她们更快的建立了自我认同感,因此自我意识水平较高[7]。提示对外来男生的心理健康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外来组和本地组自我意识水平构成没有显著性差别,这与鲁巧珍等[8]的研究结果不同,他们发现在上海长宁区,外来学生自我意识水平较本地儿童低下。这可能首先是因为上海是一个本土意识较重的地方;其次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对外来人员更加的接纳和包容,父母们更重视民主式教育,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了明显差异。

3.2中小学生社会期望比较 本研究发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社会期望虽然都是中等强度,但小学生的社会期望程度高于初中生。这与张美峰等的研究结果一致[9]。这可能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常处于与成人相对立的情绪状态[10],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儿童对不认可的感受性降低,进而减低了对不认可的恐惧程度。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儿童社会期望没有差别,与陈猛的研究结果一致[4]。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巨大进步,很多父母摒弃了重男轻女的思想,给与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同样的关爱和期望。

3.3年龄阶段对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关系的调节在小学阶段,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而初中阶段,社会期望与自我意识无明显相关性,这与陈猛的研究结果一致[4]。这可能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形成受周围环境及个体对环境的体验的影响[11],儿童社会期望程度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12],小学生会内化成人社会的评价标准,会主动的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发展自己。但在初中阶段,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初中生建立的对自我的知觉和主观评价系统极有可能与成人社会的价值与评价系统相对立,因此,初中生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意识的相关不显著。

第8篇

[中图分类号]R1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80-02

学生的营养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而且对成年期的体质、健康状况均有较大影响。为了解新余钢铁公司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笔者结合每年一次的学生健康检查,对新钢公司2005年在校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新钢公司所属4所学校(2所小学,2所中学)7~18岁在校中小学生8 424名,其中男生4 368名,女生4 056名,小学生3 761名,初中生3 101名,高中生1 562名。

1.2方法

按照《中国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中的要求测量身高、体重[1]。采用《中国学生7 ~ 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评价营养状况,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0%~110%为营养正常,< 90%为营养不良,>110%为超重,> 120%为肥胖。

2结果

2.1总体情况

共检出营养不良1 562 名,检出率18.54% ;超重869名,检出率10.32%;肥胖696名,检出率8.26%。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为23.15%(939/4 056),男生为14.26%(623/4 368),女生高于男生(χ2=110.00,P

2.2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初中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和高中生(χ2值分别为287.36和74.04,P值均0.05)。见表1。

2.3不同年龄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根据男女学生身高、体重年增长曲线,将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划分为3个年龄阶段,即匀速增长阶段(男7~11岁,女7~9岁)、快速增长阶段(男12~14岁,女10~12岁)、缓慢增长阶段(男15~18岁,女13~18岁)。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男、女生其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阶段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匀速增长阶段(男:χ2值分别为120.14和43.60,P值均

3讨论

新钢公司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8.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6%),而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32%和8.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6%和0.56%)。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状况较好,但家长在注意孩子营养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平衡膳食,尤其是近几年来肯德基等西式快餐的流行,高脂膳食增多,再加上体育活动减少,致使超重肥胖儿童增多。

男生营养不良率低于女生,而肥胖、超重检出率高于女生,与有关报道一致[2]。可能与女生挑食、偏食、喜吃零食导致正餐食欲较差,饮食不规律,加上进入青春期的女生周期性月经失血,对营养素的需求量大等因素有关。因此,防治学生营养不良应以女生作为重点,而防治肥胖应以男生作为重点。

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而超重检出率低于小学生。原因是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新陈代谢旺盛,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增加,同时课业负担重,所消耗的能量较多。而小学生家长更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较多,导致超重现象较为普遍。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可供选择的食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但很多学生家长并未掌握科学的膳食营养知识,早餐简单解决,中餐随便对付,晚餐又较丰盛。高能量、高脂肪、高糖食品摄入多,学生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仍然严重存在[3,4]。因此,要加大对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科学膳食宣传教育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新钢公司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进一步好转。

[参考文献]

[1]白呼群.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30-32.

[2]曹俐.徐州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03.

[3]郑金梅.沈阳市外国语学校学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00-101.

第9篇

【关键词】 瘦素;血脂异常;血液化学分析;配对分析;儿童;青春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R 181.2 R 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90-02

肥胖与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CAHD)的发生密切相关[1],且肥胖儿童体内瘦素水平较高而脂联素水平较低[2-3]。肥胖儿童体内较高水平的瘦素(leptin, LEP)及较低水平的脂联素(adiponectin, ADIPO)是否与其脂代谢紊乱有关,目前报道尚不统一[3-5]。本文以肥胖发生率较高的青春期儿童为对象,对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血脂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探讨青春期儿童血清瘦素、脂联素与血脂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线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6],筛查新乡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选择其中13~14岁符合肥胖标准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按照1∶1的配对原则选择同班级、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0.5岁、身高相差1个标准差以内的体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排除患有糖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肝肾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减肥药物者。共获取研究对象73对,其中男生39对,女生34对。

1.2 方法

1.2.1 人体测量 按《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7]测量方法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kg)/身高(m)2]。

1.2.2 血清的制备与瘦素、脂联素、血脂的测定 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5 mL,室温下凝固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清液,贮于-20℃冰箱中。LEP采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测定;ADIPO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深圳依诺金生物有限公司)测定;用酶比色法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用沉淀法测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方法进行。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检测结果比较 肥胖组儿童BMI、血清LEP及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ADIPO,H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青春期女童瘦素、脂联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分析 LEP与LDL呈正相关(P

2.3 青春期男童瘦素、脂联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分析 LEP与TG,TC呈正相关(P值均

2.4 瘦素与脂联素水平相关分析 青春期儿童血清LEP与ADIPO呈负相关(r男=-0.310,P=0.006;r女=-0.364,P=0.002)。

3 讨论

瘦素和脂联素均由脂肪组织分泌,二者主要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调节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研究发现,多数肥胖者体内存在高瘦素、低脂联素水平及血脂紊乱现象[2,4]。在本研究中,肥胖组儿童瘦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对照组的1.9倍,而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仅为对照组的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目前,有关瘦素、脂联素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何岚等[8]报道,肥胖组青少年未观察到血清瘦素与血脂各项指标有关。也有报道显示,肥胖组儿童血清LEP与TG呈正相关而与HDL呈负相关[3]。Martin等[9]提出,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加,脂联素与血脂(特别是HDL,TG)的相关性增强,脂联素在防止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报道未发现脂联素与血脂紊乱有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童血清LEP与TG,TC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女童血清LEP与LDL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而男童血清ADIPO与HDL呈正相关,女童血清ADIPO与TG及HDL未呈现相关性,进一步做瘦素与脂联素水平的相关分析显示,瘦素与脂联素呈负相关。提示脂联素、瘦素与血脂存在相关性,与脂联素相比瘦素与血脂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有可能存在性别差异。瘦素、脂联素及血脂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瘦素和脂联素作为脂肪源性分泌因子,在调节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

(致谢:本课题得到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和河南省重点学科劳动与环境卫生学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SALMA M, ERIN NH. Biomarkers of obesity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Epidemiol Rev, 2007,29:98-11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郭俊宕,郑琳琳,满永贤.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清瘦素等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723-724.

[3] VALLEL M, GASCON F, MARTOS R,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lasma leptin concentration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pre-pubertal children. Inter J Obes, 2003,27(1):13-18.

[4] 李瑞珍,夏治,林汉华,等.瘦素/脂联素值与肥胖儿童体质量指数及糖脂代谢的关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0):1 546-1 547.

[5] GABRIEL QS, MARTHA LC, MARC J, et al. Adiponectin independently predicts metabolic syndrome in overweight latino youth.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7,92(5):1 809-1 813.

[6]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7]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23.

[8] 何岚,齐学林,高烨,等.青少年血清瘦素水平与肥胖、血糖及胰岛素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3):258-270.

[9] MARTIN LJ, WOO JG, DANIELS SR, et al. The relationships of adiponectin with insulin and lipids are strengthened with increasing adiposity.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5,90(7):4 255-4 259.

[10]YAMAMOTO Y, HIROSE H, SAITO I, et al. Adiponectin, an adipocyte-derived protein, predicts future insulin resistance: 2-year follow up study in Japanese population. Clin Endocrinol & Metabol, 2004,89(1):87-90.

第10篇

【摘要】 目的 了解早产儿青春期智力发育的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C)对99名早产初中生进行智力测试,运用多元回归模型(stepwise法)分析智商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早产儿初中阶段智力发育的因素包括是否为独生子女、年龄;家庭环境因素有父母亲文化程度、职业、母亲年龄、家庭收入、家庭类型、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母亲孕期因素有孕早期阴道出血、孕中晚期阴道出血、胎膜早破、分娩方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智力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母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教育子女方式和分娩方式。结论 应积极改善家庭环境,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促进早产儿青春期的智力发育。

【关键词】 早产;青春期;智力;生长和发育;学生;分娩

妊娠的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24个月内是脑发育的关键阶段〔1〕,早产儿因提前娩出,神经系统在胎儿期的生长发育扰。脑发育与功能成熟是认知发育的物质基础,与早产相关的脑损伤对远期智力发育的影响,国外报道较多〔2-5〕,国内多限于研究早产儿在幼年和童年期的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6,7〕,而青春期是发育的重要阶段,早产儿在该阶段的发育情况直接决定着其成年期的生命质量。为了解早产儿青春期智力发育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2004年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蚌埠市1所重点中学3所普通中学3 718名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父母填写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早产情况。回收有效问卷3 559份,有效回收率957%。早产儿257名,根据父母知情同意的原则,确定99名早产儿为研究组。其中男生46名,女生53名;初中一年级56名,初二年级43名;独生子女79名,非独生子女20名;实足年龄11~16岁 。

12 方法

121 调查指标

自制调查表,由学生家长填写。内容包括父母亲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及婚姻状况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母亲既往生殖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情况等。父母在调查表中填写儿童出生情况,若该儿童比预产期提前21 d以上出生,则判定为早产〔8〕。

122 智力测试

采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C)〔9〕。计算11项分测验粗分,转化为量表分,再根据常模转化为智商,获得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智商越高表明智力水平越高。

13 统计分析

以FoxPro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初中阶段智力水平的影响因素。

2 结 果

21 早产儿父母的一般情况

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分别占545%(54/99)和727%(72/99),大专以上的分别占455%(45/99)和273%(27/99);父、母年龄≤37岁的分别占91%(9/99)和141%(14/99),>37岁的分别占909%(90/99)和859%(85/99);父、母为科技人员(包括教师、医务人员、技术人员和机关行政人员)的分别占444%(44/99)和747%(74/99),为非科技人员(包括工人、个体户和其他)的分别占556%(55/99)和253%(25/99);家庭年收入<1万元的占367%(36/99);≥1万元的占633%(63/99)。

2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智商比较(表1) 表1 独生和非独生早产儿智商比较(略)注:因14~16岁人数较少,统计时并入13岁年龄组

独生子女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龄早产儿智商比较(表2) 表2 不同年龄早产儿智商比较(x年龄(略)注:因14~16岁人数较少,统计时并入13岁年龄组

不同年龄早产儿言语智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家庭环境因素对早产儿智力水平的影响

经单因素分析,父母文化程度高、母亲年龄大于35岁、家庭收入高、核心家庭、父母教育态度一致、父母以说服教育为主,早产儿3种智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母亲妊娠情况对早产儿智力水平的影响

和智商有关的母亲妊娠情况有母亲孕早期阴道出血、孕晚期阴道出血、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以及出生时窒息(P均<005)。

25 早产儿智力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表3) 表3 早产儿智力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略)

分别以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为因变量,以儿童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低出生体重、出生时窒息、父母文化程度、父亲年龄、母亲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类型、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父母教育方式、母亲孕早期阴道出血、孕中晚期阴道出血、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

3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是早产儿智商的保护因素。早产儿出生时,免疫力较差,体弱多病,获得父母在时间、精力和财力方面关照优势要大于非独生子女〔10〕,父母能为他们开发智力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其智力的发育也相对好于非独生子女。早产儿的年龄和言语智商及总智商呈负相关关系,可能与年龄大的早产儿因成熟水平落后、智力受损等原因推迟上学或留级等因素有关。智力的发育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11〕, 在环境因素中, 家庭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父母文化程度较高的早产儿,其智商也高,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可能因为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其家庭经济收入也常常较高,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更趋向于采用科学、良好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同时能给子女提供适当的玩具和丰富的家庭环境刺激,促进子女的智力发育。父母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都会影响早产儿的智力发育,父母采取以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父母的教育态度一致,能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而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子女稳定与平衡人格的形成,增强子女的自信,激发其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从而主动探求环境,推动智力发展。母亲年龄小,儿童智力低,可能因为生育年龄较小的母亲,大多受教育年限少,经济收入低,同时母亲的心智不成熟,缺乏稳定的家庭结构和带养环境,间接地影响了早产儿的智力发育。黄旭等〔12〕报道,不同分娩方式对学龄儿童智力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本次调查剖宫产为早产儿智力的保护因素,可能因为早产通常在应激的情况下发生,此时宫内环境已不适合继续妊娠,如果不及时中止妊娠而等待自然分娩反而对胎儿不利,并可能对以后的智力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有关父亲文化程度对早产儿智力水平影响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对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早产儿青春期的智力发育,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56.

〔2〕Casey PH,WhitesideMansell L,Barrett K,et al.Impact of prenatal and/or postnatal growth problems in low birth weight preterm infants on schoolage outcomes:an 8year longitudinal evaluation[J].Pediatrics,2006,118(3):1078-1086.

〔3〕Jakobson LS,Frisk V,Downie AL.Motiondefined form processing in extremely premature children[J].Neuropsychologia,2006,44(10):1777-1786.

〔4〕Downie AL,Frisk V,Jakobson LS.The impact of periventricular brain injury on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the late elementary and adolescent years[J].Child Neuropsychol,2005,11(6):479-495.

〔5〕Downie AL,Jakobson LS,Frisk V,et al.Periventricular brain injury,visual motion proccessing,and reading and spelling abilities in children woh were extremely low birthweight[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3,9(3):440-449.

〔6〕何守森,倪晨曦,邢光红,等.家庭养育环境与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智力发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8):1079-1081.

〔7〕罗燕雯,王慧,周雪娟,等.高危儿6岁时智力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40-42.

〔8〕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2-93.

〔9〕龚耀先,蔡太生.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18-150.

〔10〕Bohm B,Katz-Salamon M,Instiute K,et al.Developmental risks and protecive factors for influencing cognitive outcome at 5/12 years of age in very-low-birthweight children[J].Dev Med Child Neurol,2002,44(8):508-516.

第11篇

担心死亡、雄心壮志受挫和腹部松垂――人到中年,人们似乎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这些郁闷的事情相串联。而英国学者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抛开中年危机的观念,步入中年的40岁正是走进幸福之门的阶段,人们开始为自己的家庭、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满足和欣慰。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个情绪上的“成长冲刺”时期,它让人们更加放松、更容易与他人相处。科学家们把这种品质称作“随和”,就是在将近40岁和刚过40岁的阶段,人们的这种品质迅速发展。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3日报道说,这项研究成果基于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的反馈。大约12万名受调查者的回信显示,与失望相比较,他们感觉“自我实现”和认同“自身个性”更为广泛。

“我对这项发现感到非常惊讶。”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任教的英国心理学家塞缪尔・戈斯林说。他参与组织了这次调查。

戈斯林说:“人们通常接受的观点是,人的个性主要在30岁形成。但这项发现指出,在40多岁的阶段,个性的一些要素不仅继续发展而且这一过程还在加速进行。”

“只有在我们接近40岁的阶段,我们才开始完全放松、享受生活和欣赏其他人。这种发现对‘中年危机'的观念提出了挑战。”(责编/陶仁友)

大肠内乳酸菌有降血糖作用

日本河合乳酸菌研究所负责人河合康雄发现了能降低血糖的乳酸菌,可用来开发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有降血糖作用的乳酸菌存在于人体大肠内,是河合康雄等人在1.5万种菌株中筛选出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把患糖尿病的老鼠分为两组,实验组老鼠每天喂三次含80毫克乳酸菌的食物,对照组老鼠只喂普通的食物。80天后,实验组老鼠的血糖值下降了37%至39%,乳酸菌显示出较强的降血糖效果。

乳酸菌是分解糖类、合成乳酸的细菌群的总称,有助于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建立人体胃肠内的正常细菌环境,增加免疫力,预防癌症等成人慢性疾病。1984年,河合康雄曾发现可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的乳酸菌,此次发现的降血糖乳酸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市面上乳酸菌的来源很多,你可以善加利用,比如乳酸活菌胶囊、乳酸活菌粉末、乳酸菌饮料等,购买前,你必须注意的是,它是否活菌,还有它的营养标识,购买后要注意冷藏。如果自己动手做优酪乳、优格、奶酪、意大利式腊肠、发酵黄油、黑麦面包、碱菜等,是最好的一种方法,从经济、卫生、多样化各种角度考虑,都是最能长期有效地将乳酸菌纳入你每日生活的最好方法。(责编/王睿)

盲目封杀早恋易致同性恋

“每当我看到她,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欢她,”、“她冲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兴,难道她也喜欢我吗?”看到这些文字,你也许以为是一个初中或高中男生的日记,记述初恋的感觉。其实,这是一个高一女生小悦(化名)的日记。

当小悦的妈妈偶然看到这段文字时,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油然而生:难道自己从初中就开始的禁止早恋的教育最终换来的却是女儿把爱转向了同性吗?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于华说,从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来讲,这种现象一般比较少见,但是在最近一个月内却出现了两次,另外一个是高中二年级的女生。虽然比较少见,却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对早恋的态度。

大多数家长或老师对于早恋一概封杀,会导致孩子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

两个女孩之间互称老公老婆,这种现象在初中或是高中的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依照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两个女孩在一起搂搂抱抱似乎是一种友情的体现。无论是孩子、家长或是老师,都不会对这种行为有所微词。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大多数家长或老师所关注或禁止的是异性之间的交往,男孩女孩接触稍微频繁一点,家长便会出面劝阻、老师找双方谈话,直到两颗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的种子熄灭为止。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在选择伙伴时出现对异性的排除或恐惧。

对于青春期性别取向的改变,不仅要从家长和老师对“早恋”的态度上解决,家长与异性的接触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就要处理好自己与异性的接触方式,让孩子觉得无论是和异性还是同性接触都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

家长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孩子尤其是青春期时的心理问题,尊重孩子的感情,不要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自身的成长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沟通疏导才是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帮助孩子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剂良药。

“父爱饥渴”导致男孩“娘娘腔”

现在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气,甚至有的人讥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哈尔滨市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

现代社会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减少。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

第12篇

[关键词]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干预;领域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10-0007-03

一、学业情绪概念

佩克伦(Pekruri)、高茨(Gortz)、蒂茨(Titz)和雷蒙德(Raymond)(2002)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的概念。它是指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情绪的总称。季长弘、张丽莉(2003)从学业微观的角度对学业情绪作了定义,认为学业情绪即是指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对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的态度体验。国内学者俞国良教授(2005)结合国外学业情绪研究者的观点,将学业情绪定义为,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

由此可以看出,佩克伦等人在定义学业情绪概念时更强调学业情绪的性质,既包括积极学业情绪,又包括消极学业情绪。而俞国良教授定义的学业情绪概念不仅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同时也强调了学业情绪的情境性,即学业情绪是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俞国良教授对学业情绪的概念界定更能体现学业情绪的内涵。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的内涵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日常做作业过程中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

二、学业情绪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愉快、放松等积极低唤醒情绪状态的时候,对其注意、记忆、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进而能够诱发或保持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学业情绪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一个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就会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业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三、学业情绪研究进展

1.学业情绪性别差异研究

董研、俞国良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青少年学业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在初中阶段,男女性别差异不大;在高中阶段,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是孙世梅的研究结果却发现,对青少年来说,六类学业情绪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女生恐惧类学业情绪显著多于初中男生。

从总体上来说,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面对剧烈的身体变化,还不能理智应对,因而会经常体验到恐惧情绪。另外有研究表明,由于社会参照现象的存在,以及父母有意无意的强化,儿童的情绪发展在婴儿期就显现出方向、内容上的性别差异。同时,在情绪调节方面,男生较女生更倾向采用表达抑制策略。这些差异在青少年时期体现为学业情绪上的性别差异。

2.学业情绪年级差异研究

国内学者刘慧娟等人对6015名高中生的不良情绪状态进行研究发现,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等五种不良情绪的状态均处于中等程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不良情绪的状态呈缓慢上升的变化趋势,高二、高三学生五种不良情绪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

董研、俞国良对3588名普通中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愉悦性维度上是存在差异的,初中学生的积极情绪显著高于高中学生,而高中学生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初中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青少年学业情绪存在年级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原因可能是高中生比初中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

3.学业情绪发展在学习不良青少年和一般青少年之间差异研究

俞国良、董研对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学习不良青少年不仅消极学业情绪比一般青少年少,而且积极学业情绪也比一般青少年少。其次,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上的差异,并不是表现在所有年级上(除了羞愧),而是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另外研究还发现:在六个年级中学习不良青少年都体验到了更多学业上的羞愧情绪。这一结果可能说明,羞愧情绪可能是对学习不良青少年影响较大的情绪。同时特纳(Turner)等人认为,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羞愧情绪,而且具有羞愧情绪的学生往往将成绩落后归因于自身,从而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但是,多年的研究中,特纳等人进一步发现,羞愧好比一把双刃剑,如果具有羞愧弹性的青少年,会增强下一次学习中的动机,并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可见,我们在关注学习不良青少年学业情绪时,要积极强调提高学业不良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减少羞愧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同时充分利用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羞愧情绪,增强其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

4.学业情绪领域特殊性研究

心理结构的领域特殊性,揭示了情绪体验也具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学科不同,学业情绪的表现不一样。在同一学科中,不同的学业情绪表现程度不同。一些实证方面的数据也揭示出学业情绪领域特殊性依据情绪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对学业情绪进行研究时,一定要考虑学业情绪的领域特殊性问题。

(1)国外学业情绪领域特殊性研究

不同学业情绪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戈茨(Goetz)等对数学、拉丁语、德语和英语等学科的高兴、焦虑、厌烦的三种情绪体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学业情绪在不同学科领域里表现的程度不同。音乐和体育学科与英语、数学等学科相比,学生在前者中报告了较高的愉快及较低的焦虑和厌烦。特殊领域间的差异随年级而递增。

单一领域内的多种学业情绪研究表明:学业情绪在同一学科领域内有高强度的相关,在数学领域里最强,愉快、自豪、焦虑、气氛和厌烦的情绪体验在同一领域内有明显的不同,在不同的学业领域中也有所不同㈣。在特定领域情绪的表现程度上,愉快是学业情绪中最具有领域特殊性的,焦虑的领域特殊性最小,但不同领域中的愉快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