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同我国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同步,呈现出以语文教学大纲为线索,从无到有,经过曲折发展,正逐渐走向规范的发展轨迹。
一、自发萌生期
从1949年到1985年,教育部颁发的1950年、1956年、1963年、1978年四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草案”,还是“试行草案”,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教学评价的要求,评价处于教师自发操控状态。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86年到1991年,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步形成。这五年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列出评价的基本要求,较为简单地规定出教学评价的几方面内容。如国家教委1986年12月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第七章“努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改进考查学生成绩的方法”,表明了教学评价问题。但它只是简要说明了考查的目的、考查的范围、考查的内容和方式。虽然该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对指导教学、推动教改确实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个大纲将教学评价的范围设定在“考查”上,而考查的目的主要在“检查”、“促进”和“改进”方面,表明那时对评价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三、曲折发展期
从1992年到2000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教学评价曲折发展的时期。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用专章的形式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说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考试考查的性质、规定考试考查的学科、时间与次数、方式及依据等有关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问题。从教育发展史角度看,这是一个进步。“考核”、“考试”、“考查”是“计划”中的高频词,但“评价”始终没有出现,更没对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与之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第五章“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六个问题提出了“要改进成绩考查的方法”。指出“要对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查”,考查的方式“既要用书面的,也要有口头的”。第一次提出便要“注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以利于改进教学。”可见,这时的语文教学评价观有了一定的发展,已认识到评价是个综合、全面的问题,但尚未全面认识到教学评价的价值,只是把考试、考查作为教学评价最主要乃至于唯一的评价手段。2000年的《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又有了新发展。开辟了专章“教学评估”,从评价要求、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考试题型与范围、评价分析等五大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纠正了过去忽视教学评价的倾向,语文教学评价走上了正轨。这个时期教学评价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增强了评价观念学科意识。强调“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纠正了以往语文教学评价内容的空泛化、随意化,标准的绝对化、刚性量化等倾向。第二,评价要求日益具体。在提出具体的评价原则的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提出各自独立且又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评价教学过程和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突破了重视评估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硬性规定而不顾实际是否可行、只重视学生评价而不顾及教师评价的传统。第三,注意评价方法多样化和科学性。要求禁用词语解释、难题、怪题、偏题和烦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拓展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鼓励新见解,并第一次提出了“要重视教学评估情况的分析和反馈”,即评价的再评价问题。第四,重视评价功能全面化。提出要从态度情感和知识能力几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阅读量、习作量、口语交际能力、自学能力和参加各种语文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纠正了以往侧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置评价的其他功能于不顾的倾向。
四、规范发展期
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新课标很好地继承了前几部大纲的合理内核,在标准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专列第四项“评价建议”,首次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用超过“教材编写建议”的篇幅阐述了评价方面的问题,内容表述新意迭出,内蕴丰富,吸收借鉴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考察,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从中可深切感受到新课标语文评价观的显著变化,具体如下:
评价取向侧重激励。新课标把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评价的目的不仅为了考察学生学习目标的到达度,更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优化程度的检验和改进,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改善,并明确提出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观念更加开放。纠正了从前侧重于量化和客观化,单纯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对学习档案资料及考试结果缺少分析,评价欠客观科学的倾向,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个性评价。评价主体趋向多元。新课标建议从教师、学生、家长多个角度实施评价,由以往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向师评、自评、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维度多样而综合。超越重在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的掌握效果评价的传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性和综合性。评价要求具体明确。新课标打破了大纲只简单提出评价建设性意见的传统,提出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非常详尽地罗列了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评价要求。提出要求之具体,评价范围之全面前所未有。
作者单位:余干县瑞洪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识字量 课时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79-01
1.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数在逐年减少,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识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更有甚者低年段识字量要求在目前却居于历史以来最大值,众所周知识字教学要靠充足的语文课时量来确保的,这就形成了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而且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作为当代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对如此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时刻关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要理解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冲突现状及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不容乐观处境,另一层面就是要寻找如何提高小学生识字教学成效的新的思路和办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量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及专家给予切实关注与深入研究,因为不适当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及逐年不断增加的识字量已经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了。
小学语文教科书特别是低年级教科书本身的字量特征及识字教学的现实操作都呈现了明鲜的“金字塔”特征;字种特征中的次常用字、非常用字却大量的存在;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所选字种与其他学科所用字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不应该的,为更好地为其他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服务,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着眼点要站得高点,研究视野要辐射小学教学中的整个学科教学领域。
2.解决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路方法
面对小学语文现时课时数与小学语文大纲要求的识字量之间这样的处境和矛盾,我们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探寻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2.1立足教学实践,引入教育常用字用字
所谓教育常用字,是指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这些汉字的掌握与否对于学生的科目学习和书面表达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众所周知,我国有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表。从我本人几十年教学经验中感觉有一点最值得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去思考的问题:小学识字教学应该教哪些汉字?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常用汉字表了,应该立足教学实践研究参考教育常用字情况。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识字量的规定,一直以来是根据常用字表确定的,有的是2500字、有3500字还有确定的识字量是3000字的,而这些常用字表是怎么确定的呢?这些常用字无论是字种、还是字量它都是根据成人生活经验而定的,也可称为社会生活常用字,,而对于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字种和字量则缺乏理论依据和深层面的研究,并且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国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在字量、还是字种的选择与年级分布方面都有待于从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和专家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因为小学语文课的现时课时数是逐年在减少,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将引入教育用字,并将教育用字的年级分布进行整合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可以把它作为小学识字教学的首要宗旨,已经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候了。以此来节省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已达到更好地配合和促进小学生的各个科目的学习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需要。
2.2强调小学课程各科目间的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
2002年秋,全国农村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小学英语课程。近年来,教育界对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究竟是科学合理还是可有可无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问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了,外语(英语)对人的影响太巨大了,巨大到影响一个人一生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的地步”。这似乎夸大了英语的能动作用,因此,英语在小学课程中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角色定位,笔者想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需要激情过后冷静的思考和更加理性地看待,还不断的加强实践的探索研究和科学合理的评估,绝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合理的调低小学英语科目设置的期望值,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留点教学时间。笔者以为,小学英语科目的设置是否能够做到更加弹性化,不搞一刀切,给予学校自,根据实际情况由各地和学校自行确定和选择是否开设或推迟开设,并在小升初考试中考虑这个因素,以便更好地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创造一些弹性空间。总之,学科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效整合,学科所授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是否可以有相对侧重和有效的选择是一个值的专家和学者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作为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有益的研究思路。
2.3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和识字兴趣,减少识字量
目前,小学语文课时量在逐年的减少,小学语文的教学时间在缩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识字教学目标却并没有减少,这必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压力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负担。因此,只着眼于从量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不是长治久安之策。面对目前的境况,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改变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重心,减少低年级识字的数量,再从教学方法入手给予创新,把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心科学合理地放在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的培养上。
总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在课程层面有着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1)语文教学时间在减少,这给教学带来压力给学生的学习加重负担必定给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带来时间的困扰,将如何应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学科结构之间究竟应该怎么有效的相互协调,怎么合理恰当的安排;(3)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该怎样重新给予我们的教学目标已正确的定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语教学 学科性质 工具性 文化性 基础性
学科性质是指一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只有理性科学地知行小语学科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新课改成果。
一、对小语学科性质认识的演进进程
1956年的小语大纲,第一次涉及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1963年的大纲突出了小语学科的工具性质;1978年的大纲点明了思想形式与文学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1986年的大纲对小语学科性质的人士开始整合,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学科性质的三个方面: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1992年的大纲基本承袭了前程。
2000年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两个性质。继而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既补述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又连用三个“对于”强调了小学语文对提高民族素质的作用。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将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概括为: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第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从外部言语说);第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第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工具。总之,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人际交往的工具,是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超时空的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于对此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学的教育,亦即母语教育。指导小学生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多读多背、多学多写和多思,做到每个小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小学语文的文化性内容表现:第一,是广义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指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即《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说的“人类文化”、“人类进步文化”、“人类优秀文化”,指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第二,是狭义,仅含精神财富,即指“软件”。第三,是泛义中的具体内容,即《语文教学大纲》提及的“科学文化素质”或称之为“知识性”、“技能性”。显而易见,小学语文的“文化性”显然是指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表现了我们的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文化性的精髓。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表现为: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的作用和影响来看,其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小学语文是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十分强调语文的基础作用,他认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第二,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了基础。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乃至自身发展,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的知行尝试
工具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它侧重于形式技能(交际功能)。文化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它侧重于内容(教育功能),语文的文化性集中体现为人文性。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应把语言文字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着眼于小学语文学科在基础教学和终身教育学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我们既要从局部,又要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小学语文学科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性质。这对于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都是非常有益的。
对汉语特点的把握,人文内涵的影响,言语实践的加强,等等,知行要深入浅出,教与学要同步统一,将小学课程的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换言之,诚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要关注以下七项要素: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语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言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和教学应达到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其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其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不言而喻,语文素养高低、好坏的量化与性定的标准,无一不用语文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的学科属性来考量吸纳、迁移、物化等的快慢、优劣。而又必须全员、全面、全过程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不仅对小语课程的学科属性有所知,而且践行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受益于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锦贞.略论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与教学要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类比法;复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六年级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六年级将要进行全面的复习。紧张的劳动,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在极短的时间内想要达到预定的目标,老师和学生均感到有一定的压力。总结历届毕业班教学,觉得运用类比法进行复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这里所谈的类比法,指的是把内容相近、易懂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以便学生牢固掌握。从小学教材来看,有许多知识点的意义相近、关系相连。采用此法好处不少:
第一,运用类比法教学,便于发现“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
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因此,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辨异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复习效果。
第二,运用类比法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运用自如而不出差错,同时可使学生从许多种分析中找到最佳答案。
第三,运用类比法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对于课本习题,教师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并通过课外时间进行基础知识讲解,个别答疑,补缺补差。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提问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最后一年的学习成绩力争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对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解题时着重思路的清晰和规范化的训练,阅读课本时,着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比较,进一步提高解题及分析问题的水平。
运用类比法进行复习,主要是思维方法的训练,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复习资料很多,如果不正确引导,学生就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而要在课堂45分钟内通过讲解习题达到复习目的,就必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选题,所选习题应有利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加深和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以通过所选题目的教学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利用集体的力量,加强研讨,精选练习题
练习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练习题过于单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还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影响整个复习效果。因此,每节课的练习题,教师都得精心选择。首先,习题要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的层次,要避免过量过难。习题如果过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过易又会使学生感到无聊。所以复习时可精心设计基本题、变式题、发展题,并使之有机结合,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一环紧扣一环。这样,不同水准的学生都会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所学知识、完善认识结构。
(二)教师讲解习题时,依据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设置一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思路,通过提问方式层层剖开,打开学生思路
例如:讲《山中访友》一文时,“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便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内容以及结构。接着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指南。所以教学中要首先向学生介绍每一单元知识的考试要求,使其明确命题原因,做到目的性强。然后结合前后知识的联系形成网络,以提高认识层次,拓宽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六年级复习阶段,教师不要无目的、盲目地去复习。因复习枯燥无味,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提高学生兴趣,采取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复习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总复习,不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向着多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解题思路方面有所扩展、解题层次方面有所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朗读;书声琅琅;问题;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们应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讲评,以致于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作者的情思。
2、学生缺乏朗读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方式单一。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利用到教学中朗读的较少,大部分是利用早读时间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而有的学生齐读时漫不经心,不是假读,就是不读,集体朗读时还拖音明显,节奏性差,有时还不整齐。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词汇缺乏,在朗读时容易出现错误,不是加字就是去字,有的甚至连成语、短句都读不通顺,将一句话读成两句话。由于大多是在早读时间,老师在场时间少,学生读的错误不能及时得到纠正。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1、教师要重视朗读,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2、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思想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可采用以下方式:(1)听朗读。新教学大纲里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因为它是一种能训练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2)范读。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3)引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分清段中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4)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5)齐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此外,还有领读、散读、轻读、分组朗读等方式,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4、加强训练,打好朗读基本功。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本。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保证读的时间,激发读的兴趣,指导读的方法,学生就会愿读,爱读,善读,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科学检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现代文阅读题题型不断翻新,形式层出不穷。中考、高考所选语段由以考课内语段为主转向以考课外语段为主,一些地区甚至全考课外。题型也从过去的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即所谓标准化命题)到今天的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其中还有不少开放性试题)。然而,对于这一变化,语文界专家人士是众说纷纭,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但无论如何,其题型变化和测试的内容都是严格执行《语文教学大纲》或《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之规定,都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还在每篇课文中安排重点训练项目。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有计划地进行阅读题型基本功训练。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只是学一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一种技能。”那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要教师设计出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题型是非常的重要,在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所明确提出的,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反映了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考试题中,阅读理解部分所占比重是其它各部分远不可及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训练学生阅读技巧,阅读题型的设计是我们必须去研究的一个课题。
中小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而阅读度题又体现了新的阅读理念,那么阅读题型的设计就不再是一顿便饭罢了。我们应该如何去体现新理念?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阅读题型的设计”入手,首先,题型设计应该注重查字、词、句、写法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由于初级中学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丰富,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语感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近几年又极力地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考试中也存在有意地回避“语文知识”这一问题,可是“语文知识”终究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语文知识是学生学文的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引起“质”的飞跃――形成能力。长期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深知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因为语法、修辞知识近几年不列入考试内容。所以教师采取了“不考不教”的做法。九年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肩负着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的使命。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全面提高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职责,这职责中包含着对语文(口语、书面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文字、词语、句子的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
坞城路学府街51中学 吕琦琳
摘 要:小学毕业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班级群体,语文教学作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课改标准的贯彻落实,当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并且已经成为未来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向或趋势。本文将对当前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毕业;语文教学;质量;研究
根据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之规定,为有效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创新学生的意识,首先应当强调的是语言基础上的学科人文性,并在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和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小学毕业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虽然国内各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水平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实践中可以看到,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当前国内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比较死板,创新能力比较差,课堂比较沉寂、缺乏活力,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教与学之间相互脱节,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
第二,小学毕业生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底子也比较薄。实践中可以看到,虽然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课程的学习,但其对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度、量等,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同时,教师在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缺乏有效的指导或者引导,导致小学生学习受到严重的局限。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毕业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基础薄弱等问题非常的明显,这会对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参与率较低,完全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掌握基本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勇于质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行为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感兴趣,才能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与抵抗行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激起学生一个又一个兴奋点,将学生的学习推向。教师还应为学生设计精彩的导入,做到“课伊始,趣已生”,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题、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推向。在教学结束时,教师还可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二、实现师生角色转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师的意愿严格地执行,教师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一个配角、一个听众。这种教师自导自演的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倡导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动脑,主动思维,自主地解决问题。而教师则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要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指导与启发下完成探究性学习进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三、教以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是需要学生已掌握的一个或几个技能,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与思维,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除了要让学生勇于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或段落等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和探索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质疑和寻找答案。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太过肤浅,怕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敢提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最好在做示范时有这样浅显的问题来打消学生的这种思想。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当学生真正从问题中“钻出来”才真的识破了迷津。通过这样自己质疑又自己寻找答案的学习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四、及时给予确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各年级的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我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学习惯养成的优势所在,并在习惯的培养中及时给予学生确切的评价。这样,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就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自学习惯的形成必须在学生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习惯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首先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勤查阅资料,并在重点字词或句子上做下记号,或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当认真读书和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后,自学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我先让学生重点找描写恐龙的句子,并将恐龙和鸟类进行对比。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思考“恐龙飞向蓝天有什么样的演化过程”“恐龙和鸟类相似处的发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并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得出了答案,体会到了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含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与系统的要求,要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学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智晓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现状分析;必要;具体途径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太过具体
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整个教学过程设置太过具体的教学目标,往往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既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的升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容易使整个教学复杂化。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将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而很多语文教师理解为三个目标。就具体的一堂小学语文课程来讲,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达到以上过于具体的目标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盲目扩展小学语文的文本视线和领域
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感觉课本知识太少,用不了太多时间就可以讲完,常常存在对课程进行开发的现象,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教材内容盲目地扩展了。甚至很多教师认为如果不在教材基础上对课程进行扩展,那么这堂课程就不是好课,会被他人认为是因循守旧的做法。
3.教学过程无序化、繁杂化现象凸显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位教师讲解《雨点》这课的时候给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了多达六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唱歌;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在课堂上画小雨点;还让学生扮演小雨点等等。把一堂语文课堂变成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课堂,但是很多教师仍不以为然,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原本很简单的一堂课,一些教师将其变得复杂起来,冲淡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往往引起学生诸多反感。
4.盲目地采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现实中,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变着花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设施的帮助下,又是准备视频资料,又是准备儿歌舞蹈,认为这样能够与教材知识实现完美的结合,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殊不知,这些看似热闹、看似内容精彩的课堂,实效甚微。甚至有一些教师将教材丢在一边,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的时间浪费掉,忽略了学生的朗诵、感悟以及应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小学教育的规律,在充分理解新课改真谛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综合分析以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简单的本质上来,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了。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简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小学语文应该是最扎实的知识教学和基础教学
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字、词、句,背诵、朗读以及作文,而不是将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融入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综合的学科结合下的课程。
2.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最有实效的教学
教师通过教,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情感态度,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对教材的感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3.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关系最为和谐的教学
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想、所感,并不是教师一人追求所谓完美的情趣和课堂氛围,要让语文教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三、小学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的具体途径
1.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于聆听学生,对学生的表现以及理解能做出及时的判断。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我和祖父的园子》这一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提问与文章有关的疑难问题。当一名学生向教师提问了“为什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当然,学生问的这个问题看似没有任何价值。那位老师听后想了一会,说道:“你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花儿活了?”当教师为学生作出这样的回答之后,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拓展了,提出了很多具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对学生思维拓展、智慧生成的尊重。
2.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清晰化
简单的语文教学并不是不可以去追求简单,而是一种对平庸的拒绝,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是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尊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独立的理解和感悟。
3.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要实现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
小学语文教学的简单本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读、简单的讲、简单的写,而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机械地读;在写的过程中避免单纯为了记忆而枯燥地写;在讲的过程中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乏味地背;而是在反复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活泼性,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情感交融下形成一种简单的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周秀兰.回归小学语文学习本质的“七项高效学习法”[J].学周刊:C,2012(6):104.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教学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语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具体地讲,语文素质内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语文基础知识素质;②语文智能素质,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③语文技能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④语文审美素质,如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和中心任务,就是要训练语文基本功训练。
二、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三大教学任务,即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1、训练能力。
训练能力就是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等;同时,辅之以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字、词、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换言之,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语感训练、读写训练。其中,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功,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学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就必须强化操作训练。
2、陶冶情感。
陶冶情感就是结合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意识。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固然要从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入手,但自始至终要强调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要为人,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的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文道统一原则包含双重含义,一是语文课文本身是文道统一体,即以道显文,文以道存,因而语文教学过程同样需要做到文道统一,即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二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地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把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符号的学习和做人之道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习惯。
主要包括写字习惯、听话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作文习惯以及识记习惯、观察习惯、思维习惯等。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以至他们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培养学生的一般习惯外,还应特别注意善于联系实际、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锐、思维快捷的多方面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三、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小学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倡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从而培养出大量具有较高素质人才。
2、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
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化。目标要明确到位,做到既适度又具体,操作性强,最好是能够将整个小学阶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等网络化。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教与学的关系,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4、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想,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小学语文是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工具学科,因此,小学语文实行开放性教学尤为重要,紧贴现实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性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辐射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语文学习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上,放到现实社会大语文环境中去,既可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动,突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际应用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行开放性教学,就是要将小学语文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将课堂教学与听、说、读、写等活动结合起来,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交际中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小学语文实行开放行教学,必须构建开放性的课堂结构体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6、改革教学评估方式,重视语文素质评价。
根据语文素质结构体系的要求,评价小学生素质可确定这样几项指标:①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及自学能力;②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③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程度;④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吸取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营养程度;⑤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受到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程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小学语文
前言
从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实际的角度来看,教育有三种路径可供选择:一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二是专注于提高语文知识和技能的道路;三是提高语文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的道路。三种路径都提出了“加强语文专业引领的有效性”的问题;专业引领的有效性必须在教育机制上要获得促成专业引领的条件才能实现,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构建必须依据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实施到位。这就要求教育形式和手段必须是持久有效的,而在实务教学当中,有效性的课堂无疑是教育形式和手段中最重要的载体,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成为了教育路径选择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和研究。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课程缺乏内容的合适选择,缺乏实际学习方案的实施。语文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高效课堂无法实现。当前教育呈现出创新改革发展后期的新常态阶段,而由此创新教育理念和新常态的形式要求实际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优化学生教育课程内容形式和结构的方向发展。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总体情况,在解决实际课堂有效性的问题时,应该注意把不同的课程中的模块进行重组、在教学中努力开展教育实践与课本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变化、建立长期教育措施、完善小学语文课程与课堂评价机制。由此促进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探讨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有巨大推动作用。
2.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思路
2.1阐释教育理念
让学生学习思想中融会贯通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小学生乃至中学生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这种思想理念需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进行连贯思维的熏陶。在此引导之上,语文有效性课堂才有扎实的基础性。由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己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和提高。学校可组织学开展课堂实践操作、专题报告、专题理论研讨会等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2.2拟定课堂教学方案
阐释教育理念只是对学生的思想根基做出铺垫。而在实际语文有效性课堂构建模式下,需要依据学生发展整合出完整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学的方向和思路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由此课堂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结合。小学生相对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因此谈不上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宏观上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中,课程结构设计要能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有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小学生学习的结果;三是,教学方案需要形成一定的特色和风格。
2.3指导教学实践尝试
教学方案中课程结构设计拟定确认后,教师将其运用在教学当中能够产生效果才是最终的需要。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学计划有效性的实践手段,课堂有效性的评价才是教学实践的效果的论述。由此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实施教育计划,以验证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完善的做法。
2.4引导反思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教学方案尝试运行之后,教师应该对课程设计组织进行价值和效果的评价。由此首先对教学设计和进行自我反省,查找设计短板,确定预教学计划和行为的不和谐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找到解决办法;同时让参与教学实践的同行老师或者学者提出看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指出方案的长处和短处,便于整改和完善。
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3.1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目标设定
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要达成一定的目标:一是以满足学生各种实际需求为前提;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接受新知识、提高语文文字能力、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个人的素质得以提高。然而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层次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发展有区别。因此,在小学语文目标设定过程中,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前提,内容要充实、指导方法要灵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的课程目标依据教学大纲为总体纲要,让一些有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广泛参与。三是对学生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引领新课程目标设置要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位而不越位的实践态度。
3.2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构想
对课程评价采取教学大纲设计为原则,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安排实际上与教学大纲密不可分,采取此种评价方式有利于与实际教学挂钩,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对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就等同于对课程的评价。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是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的整体设计必须执行的基础;以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来明确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并在教学目的和任务、范围、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序列等主要内容上进行适时定位。利用教学大纲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检查和评估要求方面作为明确的规定,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咨询和指导。编制课程要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按照学校语文课程要求,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力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的精神,积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吸收新的知识学科、新内容、新方法,并集中在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中与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内容
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平台操作、对个人取向的建设建立寻求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实际教学反映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寻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和专业知识。也可以分主题提议举办相关讨论班会,并深入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通过交流、比赛、竞争等形式促进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相互支持,让学生共享沟通。二是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课有效性课堂学习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引导,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三是组织一些校内、校外人员参与的一体化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讨论,得到实践的“活”的指导。
结语
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教学样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得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语文课堂与课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校语文教育的空间,对普通学校语文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对策
引言
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语文教学属于基础学科,不仅关系到语文素养的提升,也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解决,改善语文教学的现状,帮助语文教学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教育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一些陈旧的教学手段在逐步淘汰,教师们也在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语文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教师的角色应该更多的转向为引导者、激发者,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角,学生很少发表对知识的见解,互动的活动也比较少,这样就无法考虑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也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课程内容,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活动适合教师,但是不适合学生,甚至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方法陈旧,造成了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这对于正在处于认识世界的小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应该有着很强的欲望,但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考虑到这点,只用一只粉笔和一本书就完成了所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也容易产生反感。所以说,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于现代化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3.语文教学没有实现生活化
小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仍然是以家庭为主,所以日常生活对于他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入手,那么就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生活的融合仍然比较少,有些教师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兴趣比较不利。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以上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积极的寻找解决措施,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提升语文素养,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固的基础。
1.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互动环节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性,是最直接的让小学生转化为课堂主体的方式。具体来说,第一,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注重他们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和接纳程度,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避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手段,多增加一些互动的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鼓励学生在没有理解透彻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困惑。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安排,多了解学生,本着和学生做朋友的心态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教师就会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2.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丰富的教学方式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学习效果也就比较突出,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特点。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运用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的作用,拓宽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声音、图画和视频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样不但能够消除课堂的枯燥,还能调动小学生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也需要多加沟通,对于好的教学经验实现共享,让课堂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将语文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化是目前各个科目教学都提出的话题,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向不熟悉的事物转化,比直接讲解更加容易,也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一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理解水平不高,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小学生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二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多运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容易接受,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对于今后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这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情况下,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加应该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正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 ,2013,35:192-193.
[2]吴俊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0:81.
[3]穆伟, 李依萱.保定市区大班额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18).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 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