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时珍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一以贯通,读出故事的线索
历史故事类课文,由于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此类文本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叙述顺序,理清线索和脉络以及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对整个故事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读和思考中渐入佳境,为理解整篇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为了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刚接触课文时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司马迁有什么遭遇;司马迁如何发愤写作;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默读,可以放声朗读。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不动笔不读书。一定时间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时注意抓住关键词,如“发愤”等,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及其成长过程等。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其实是包含场景即: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和坚持写成。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由于阅读到位,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把握了故事的情节和线索,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触类旁通,读出古今间联系
历史故事题材永远是小学语文内容的重要主题。编写历史故事主题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而历史上的人物或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彼此互相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是人物性格,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甚至是在遣词造句上具有的相似特征。在学习时应鼓励学生对不同课文比较,体验人物情感历程,走进历史拉近距离。比如:在教学《推敲》一文时,就可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把诗句中的“绿”字进行替换,还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再推敲,寻找一个自己认为最为恰当的字,并说出理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的说换成如“醒”,因为岸边的花草树木当就像人一样,被春风唤醒了。也有的认为可以换成“俏”,因为春天美丽动人。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绿”字更好。通过这样的触类旁通,从字词的品读中让学生读出了文字内涵。
三、博识多通,读出故事的背景
我们知道,任何的历史故事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将故事或人物放在指定历史背景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相关资料及历史背景,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代医圣李时珍的出类拔萃。如李时珍为了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翻山越岭,咀嚼药草,历经千辛万苦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甚至这本书还影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了营造这种历史气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文并茂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截取李时珍电影中的视频播放,以此来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这样就让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更多更加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李时珍,理解历史故事的用意,也从中品读出历史故事的内涵。四、融会贯通,读出人物的形象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历史故事一般都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为题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鲜活的人物形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应以品读人物的形象为主,要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完璧归赵》时,文中的廉颇和蔺相如性格迥异,初学时学生大多喜欢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但当教师引领学生了解了历史的背景以及故事的前后关联之后,学生的观点渐渐地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一边倒的现象,不少同学又开始喜欢廉颇这个人物了。随着品读的深入,这两个人物的形象都获得了同学们的喜爱。
总之,我们在教学历史故事类课文时,应尽量的进行拓展,让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完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找出隐含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所用,让学生从文本中品读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并联系实际背景,正确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品读出故事的韵味。
作者:朱立霞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淮河实验小学
1. 听写词语:奔波、破庙、干粮。
2. 你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李时珍吗?
3. 这样的生活,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苦)
【设计意图】 教学伊始听写词语,通过听写的词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引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验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所受的苦。
二、 议住吃行品辛苦
1. 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李时珍究竟吃了哪些苦呢?我们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找答案。
? 住宿之苦
(1) 课题是“夜宿古寺”,最先关注的就是他们的住宿。指名读课文相关片段。
(2) 哦,你看到了什么?你会住这样的古寺吗?为什么不住?
(3) 关注“断垣残壁”,展开互动对话,相机板书“住”。
? 饮食之苦
(1) (出示文字: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这段话中有个字,说明干粮不太好吃,请你找一找。(板书:啃)
(2) 为了赶路,边走边吃,有时两顿还并作一顿,这就是课文开头说的一个词――“饥餐渴饮”。
? 奔波之苦
(1) (出示路线图)还有江西、江苏等地――上万里行程呢!好多地方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虎狼出没的――山林。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
(2)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样辛苦的生活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长年累月”,李时珍怎一个“苦”字了得!
三、 紧扣“严谨”再品苦
1. 奔波了一天,劳累了一天,夜深了,该休息休息了,可是月光下,李时珍又在干什么呢?
2. 抓住“边忆边写”,感受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时,一点也不马虎,这就叫“严谨认真”。
3. 默读第8―13自然段,还有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的“严谨认真”?
4. 他是怎么区分草药的?哪些动作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
5. 李时珍对待医学的严谨认真远不止这一个故事!(出示补充资料,让学生读一个药方)
6. 同学们,是药三分毒,有的药还有剧毒。李时珍作为一代名医,他不可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顾性命亲自嚼药草呢?(板书:万民得福)
7. 关注课文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你觉得需要描绘这时的夜景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 读药方,用药方,可以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感受药方记载的准确、翔实。正是李时珍当年的那份严谨,历尽千辛万苦,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李时珍用自己的心血凝成了这部医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为后人造福,一系列数据的补充介绍,使学生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丰富。
四、 整体感知升情感
1. 今天这一课,我们目睹了李时珍在古寺中夜宿的情景,而这一夜仅仅是他一生几十年中的一个瞬间,多少个夜晚,他都是这样度过的。虽苦,但他觉得值!
2. 一切为了老百姓,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句值得,让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最宝贵的文字,看着,想着,李时珍的话又轻轻回响在我们的耳边,(引读)“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据传昔日春天人间瘟疫肆虐,南海观世音菩萨行医民间,她手持净瓶,洒露于杨柳之上,柳絮纷纷飘散各地,不择土壤,落地生根而为人间仙草。有一蒲公受观音指点,采摘而食,瘟疫即愈。于是他转告邻里众人,服食此种仙草可以治疗瘟疫,一时间遍传乡里,人们纷纷仿效,争相采挖食之,瘟疫顿消。因蒲公救大众于瘟疫流行之际,所以民间常称此仙草为蒲公英。
蒲公英基叶丛生,春季中抽花茎,顶生单个黄色花序。至秋后花茎顶部变为白色细软花冠,似柳絮能随风飘扬,落于高山旷野,路旁草坡,田园屋后,生根开花。整体看去,形状似盛开的莲花,通体含白色浆液有如乳汁,折断任何部位都有浆液流出。由于此草花如金簪头,根粗入地,独脚如丁,故又名金簪草或黄花地丁。古代名医朱震亨说:蒲公英五行属土,味甘,解食毒,散滞气,乌须发,壮筋骨,化热毒,消肿核。明朝大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由蒲公英做还少丹的更为传奇的故事。
昔日越王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曾遇到一位奇异的世外高人,越王多次向高人恳求传授长生不老之法,这位世外高人被越王的诚心所打动,于是传授一奇方,名曰还少丹,并再三叮嘱:此方,极能坚固牙齿,强壮筋骨,益肝补肾;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但你得到此方后,当珍重保存,不可轻易泄露给别人。这是说故事者玄虚之辞,但还是“泄露”给了李时珍,不然李时珍怎么能把此方记入《本草纲目》传给后世呢?
《本草纲目》关于蒲公英附方中录有还少丹的具体制法。采挖蒲公英都要取全草,就是连根带叶挖出,洗净后,不要见阳光,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制丹时取蒲公英500克,放入制药斗内,再备食盐30克,香附15克,两味和研细末,加入蒲公英内腌一宿。把腌后的蒲公英分成20个团子,再用桑皮纸包裹三四层,用麻线扎紧固定,外层敷上六一泥(即蚯蚓粪),密封不能漏气。最后把这些团子放入灶炉内,先用小火焙干,再用猛火锻烧至通红为度。放冷后取出,去掉外层泥物,把药物研成细末装瓶备用。每天早晚取药一小勺擦牙漱口,根据个人习惯咽下或吐掉都可以。只要长期坚持此保健方法,都能得到返老还少的奇效。此丹真有还少之妙?但愿李时珍的记载是真实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92-01
教学对话,它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思想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撞。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阅读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我浅谈几点策略。
一、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对话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师生对话教学,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 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仿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仿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二、营造愉悦氛围 激发对话情感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对话艺术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对话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教师的对话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好像――(引说,且指名):好像在向我们鞠躬;好像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好像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三、确定话题,找准目标
对话需要对话的媒介,这就要求对话之前就要找准对话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就是通过话题来实现的。那么,这个话题的选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话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话题要能够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到可以对话的内容。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你是孙悟空,遇到这样一个不明是非的师父,你会怎么做?”学生一定会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二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话的话题要有趣,这是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而科学性则是为了适应书本教学的需求。比如同样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设计“你觉得师徒几人中哪一个最聪明?”肯定没有“你最喜欢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位,为什么?”更有科学性。三是话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是现代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对话的话题如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对话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学习好了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与学生对话:“《西游记》其他哪些回合里出现了跟这一个故事类似的情况?”以此拓展课文的内容。
四、紧扣疑点,适当点拨,实现对话的真实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张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
伟人曾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每个人从小到大多多少少会有些梦寐以求的愿望或梦想,或许这些梦想遥不可及,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一定可以如愿达成梦想。
从小,我就喜欢拿着玩具听诊器,帮家人假装看病,我也喜欢拿着塑胶针筒,帮妹妹打针,所以,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考上医学院,并当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直到现在,每当我生病去看医生时,我都会仔细的看着医生们的一举一动,学习他们的动作及谈吐,我还会自己在家模拟医生帮病人看诊时的动作,作为我的职前准备。
而李时珍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也是影响我最深的人。他为了不让我们因为吃药中毒,而做了很大的努力,他翻山越岭,尝过一百种以上的药材,甚至编着了一本《本草纲目》,让后人了解更多的药材及使用方法,而这也让他成为后人赞颂的伟人。看过了李时珍的故事后,让我了解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做,任何难事都能迎刃而解。
先生曾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勉励我们做事要努力,才会成功,不能光说不练,而是要身体力行。我相信“涓涓滴水石能穿,铁杵磨成绣花针”,虽然我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是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去做,一定能达成目标,迈向成功之路。
加油!
天津大港区油田第十中学六年级:萝卜胡
今天早上我写完妈妈给我布置的作业后,看了一本书。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它一共写了4位无人不知的着名人物。分别是:祖冲之、爱迪生、达尔文、李时珍。除了祖冲之以外,爱迪生、达尔文、李时珍这3位,我们都在语文书上学过。那我就介绍一下大家语文书上没学过的祖冲之吧!
祖冲之:他是生活于1500多年前的南朝伟大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等等,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祖冲之真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古代人民的骄傲!他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求得了3。1415926和3。14159927之间。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是世界上第一个最精确的圆周率。定制了一个新历法——《大明历》(就是每391年便安排144个闰年)。提前两个月精确的推算出月食的日子
这四位名人,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职业的人(祖冲之是“全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都有恒心,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有永不放弃的精神,都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都从身边的事物上得到发明另一个东西的灵感、启发。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都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都是他们祖国的骄傲,他们都超越了前人。
五年级:李菁
告诫人们要懂得孝敬“老人”。
1、引申自:李时珍[明代]《本草纲目·禽部》。
2、原句: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3、释义:这只鸟出生后母亲哺育它六十天。母亲年龄大了之后,哺育母亲六十天。
4、在传说中,乌鸦反哺的故事是最让人感动的一个故事,对乌鸦懂得孝敬“老人”这一点,深感敬佩。
5、乌鸦——是一种通体潦黑、面貌丑陋的小鸟,因为人们觉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类普遍厌恶,正是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
6、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小鸟便将觅来的食物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词语教学 体验 辨析 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67
词语是语言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语文词语教学方法单一,甚至还停留在机械抄写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词语教学需要彰显“三多”,让学生在词语内化中逐步感悟文本。
一、多点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更正确
汉字有很多形近字。这使得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存在一定的感知错误。当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语内涵的时候,需要教师创造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中,有一个词语“引吭高歌”,有位教师进行了指导。
师:孩子们,这句话中“引吭高歌”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的时候唱歌。
生2:这里的“吭”是航行的意思,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引吭高歌”也就是指丹顶鹤在飞行中唱歌。
……
师:孩子们。你们理解都错了。这里的“吭”不是“航”,所以“引吭高歌”不是指在航行中高歌,而是指放声高歌。你们明白吗?
生:(众)我们都明白了!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学生将“吭”与“航”字形混淆,从而对“引吭高歌”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引吭高歌”的意思,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学生缺少体验,对于其意义只是被动接受。其实,教师完全可以从字形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吭”的偏旁,感知其与“口”有关,继而理解“引吭”就是放开嗓子的意思。这样,学生有了多一点体验,自然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二、多点辨析,引导学生认识更明晰
小学生阅读量较少,虽然很多时候能够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准确把握近义词之间的区别。因而,当学生对词语理解模糊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少些灌输,多一点辨析,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把握词语本质。比如《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有一组“决心”与“决定”的近义词,教学重点应是辨析其中不同的含义。
师: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这里有个“决心”,谁来说说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1:决定。
师:那么,这里“决心”能不能换成“决定”呢?
生2:大概可以。毕竟他们意思都差不多?
师:是吗?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普罗米修斯盗火容易吗?是不是盗了火就没有任何惩罚呢?
生3:不是的。盗火很难。最后普罗米修斯还被绑在悬崖上了呢。
师:盗火罪名是很严重的。自然普罗米修斯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考的,他知道一旦盗火,是――
生4:会受到惩罚的,甚至有可能被处死。
师:所以他盗火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坚定的――
生:(众)决心!
“决心”与“决定”之间,虽然意思有点相近,但是程度却不一样。对此,小学生在认识上有些模糊也是正常的。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意思,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故事,更读懂了人物,自然也理解了“决心”与“决定”之间的区别。
三、多点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入
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因而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这时,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词语实质,继而通过关键词语的解读准确把握文本主旨。比如《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其中有“滴水穿石”这样的一个词语,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滴水穿石”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水滴下来,把石头给滴穿了。
师:这是字面上的理解,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我们现在来读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生2:写了李时珍花了20年编辑《本草纲目》的事。
生3:写了爱迪生获得1000多个发明专利。
生4:写了齐白石一生都在画画。
师:你们概括得都非常好。本文写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
生:(众)持之以恒。
师:是的!所以这里“滴水穿石”还指――
生:(众)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案例中,学生一开始对“滴水穿石”的理解是肤浅的。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的故事,理解了“滴水穿石”的深层含义。
克洛克的故事令人受益颇多,尤其是父亲的话令我顿时耳清目明,桌子都擦不好,怎么能做老板呢?由此可见,基础都打不好,又怎么能把握自己的未来呢?
打好基础,首先要树立一个志向,而后再为之努力。
马云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字。他的财富与成功都着实的令人羡慕,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风光背后有多少努力与辛苦呢?
曾看过一个关于马云的访谈,全程英文对话,无一处卡顿。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少时突然想学好英语,后来这个突发的念想如注了水的气球一般越发膨胀,这是他便萌生出了一个想法——可以去给外国人当导游。就是因此,在每日与外国人的交谈中,马云学到了正宗的语法和腔调,这个要学好英语的愿望也算是达成了,还意外的获得了一个英文名杰克——一个国外女游客说自己的父亲和丈夫都叫杰克,所以就给他也取名为杰克。
看完这个访谈,我不禁对马云生出了十分的敬意,也明白了他现在的好人缘与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把握未来。
打好基础,其次要做到精益求精,对自己严苛要求。
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绝不马虎。比如说在写到姜时,他注意到历代典籍中都没有写多吃姜后的症状,于是他便日日食姜,数日后眼发热,他这才在书中记录,并附上“珍亲试之”几字。对于前人留下来的医术,他也仔细辨识,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种精神,使《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著作,流传千古,名誉中外。如果李时珍不将其放在心上,糊弄了事,我想,后事可能都不尽相同了。由此可见,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把握未来。
打好基础,最后要做到直面前进路上的挫折与考验,不畏困难。
从小就接触作家史铁生的文章,但却没有深入了解过,直到前几日看了《我与地坛》,这才明白他的一生。本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本应与朋友诗画天涯,享青春年华,可疾病夺去了他的双腿,任谁都忍受不了这般痛苦,他却仅在几年失意后幡然醒悟,重新面对生活,提笔写下诸多著作,也在作品中直面曾颓废的日子,这便是最大的成功。所以说,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把握未来。
哲学上说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也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可见量变对质变极其重要。克洛克在接受父亲的教导后向着自己的志向努力并精益求精,这就是促成他成功的一大量变。他同其他伟人一样值得被尊敬与学习。
克洛克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打好基础,来把握自己的未来。
喜欢逛中药房,并非买药,只是随便看看。置身中药好闻的味道,有虚幻感,仿佛一直跟人约会,无须落实到婚姻,自适又淡定。多宝格的抽屉,一层一层地叠加,像一个个甜美的梦,拉开来又推进去,里面藏的都是有好听名字的草药。对于许多中草药,都是先见其名,后识其身的,就像先看爱情故事后恋爱一样,总有些恍惚感。
达尔文把《本草纲目》说成是“1596年的百科全书”,我时不时翻翻。李时珍的伟大,在于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又把草部细分为山草、芳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那些存在千年的植物,被一位古人的慧心点燃了,多少年来,一直给人以荫泽。
《本草纲目》翻得久了,不免思考,我们与植物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照顾?好像植物给予人类的永远多一些。夏天,熬点儿车前子的水喝,一来降暑,二来消炎;冬天,在猪小排里加几段淮山药,所谓补气。
有很多草药的名字富于哲学意味,比如独活,决明子,九里明,丢了棒,王不留行,十大功劳,雪上一枝蒿。你看,雪上一枝蒿,遗世独立的一个名字,实则有大毒,用之,得当治病,失当致命――其实它的功效无非祛风湿,活血止痛。还有独活,用它的根治病,止头痛、牙痛、腰痛,唯独气虚的人不能用。想想也是,按照字面理解,人家都独活了,说明生命力强大,肯定愿意与气盛之人结伴而行,气虚的人肯定受不了这个。这就是命相上所说的相生相克吧。宛如男女之间,气味相投者才能在一起把日子过下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万物都在遵循着一个道理。
年轻时喜欢草本植物,可能出于一种纯粹的天然喜好,慢慢地,年岁渐长,再来重温这些,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读出“道”来。《道德经》讲道,《论语》有道,《庄子》明明也在布道……人愈活愈老,竟处处见道――曾经以往,读《本草纲目》,是被李时珍的文风所吸引,如今读,悟出世间万物里都有道。一个人内修到哪一层,就可以悟到哪一层,一点不带掺假的。
在香港,我买回豆蔻膏,既可以平息幼儿的咳嗽,又可以缓解大人的头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本草药物的影子,一年年里,我们相互需要着,难以分开,宛如纯洁的源头,日夜流淌。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作用
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的片断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使人们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加深理解 充实文本
1.从实际出发练笔 充分理解课文
《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忐忑不安,正是这种复杂心理,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以《今天我没写完作业》为题,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唉,今天我没写完作业都怨自己,为什么昨晚贪看电视不写作业呢?老师一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可我该怎么给老师说呢?就说自己看电视看得太入迷了……不,不能这样说……要么就说忘了老师留的作业……唉,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联系上下文,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
2.以重点词语练笔 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表现的形象,感悟词语内在的情感,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设计历久弥新。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二、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这一点毋庸质疑。教学中,引领学生朗读文质兼美的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和提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仿写一段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道:“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道:“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道:“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向人们点头微笑。”
小练笔中不仅可以积累优美的语言,也是学习表达方式的好渠道。如《荷花》一课第二自然段和《太阳》第四自然段都属于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完全一样,《太阳》的分述是采用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再讲我们吃的、穿的、烧的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一旦了解很容易掌握。这时,我马上让学生以“空气”为题,仿写一段话。通过对各种形式的练习,慢慢地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激发想象 锻炼思维
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近似白描,于是也成为了一个言语生长点,笔者以为可以安置这样一个想象写话: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它虽然没有写在书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敏捷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小练笔”,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项目,达到训练要求,因此,学生必须迅速吸纳、加工、输入信息。这样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讲《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学生只有发挥思维的敏捷性才能写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增强感悟 丰富情感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感受到了往日圆明园的辉煌与华丽,也感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恶劣行为,内心有许多独特的想法。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如果此时这些侵略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可以用上文本积累的成语和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大约十来分钟,学生就写好了,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次小练笔很成功,不仅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侵略者的行为,还让学生在练笔中运用了积累的词句,丰富了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主编.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今天,我读了《滴水穿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而作者惊叹不已,并由此联想出了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的故事。“滴水穿石”,多么深刻的道理呀!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是的,水为什么可以滴穿石块呢?是因为有“恒”,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多动脑筋,就一定可以成功,正所谓“水滴石穿,非力使然,恒也。”但是,光有“恒”还是不可以达到更高深的境界,必须还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专一”,如果光是“恒”而没有“专一”,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应该像水滴一样,专一的滴向石块的某一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滴穿了石块。而我们应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努力钻研下去。我们要在“恒”上用智慧,在专一上下功夫,努力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让他成为自己的能力和骄傲,这样,你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就要学习水滴的的另一种精神——找有难度的“石头”“滴”,为什么水滴滴穿石块会被大加称赞呢?原因有二,一是水滴的持之以恒,二是水滴滴穿的是石块而不是别的。如果水滴滴穿的是一本书呢?人们还会像水滴滴穿石块一样惊讶了吗?不会。所以,如果想干出大事业,就一定要钻研像“石块”一样的课题。
所以,我一定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并加上困难的研究对象,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六年级:灬丁宝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