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求魔燃文

求魔燃文

时间:2023-05-30 09:25: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求魔燃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2篇

1、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之。——(清)郑燮

2、春风满面皆朋友,知音就在你身边。

3、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有如一种教堂以外的忏悔一样。——(英)培根

4、请永远别说再见,别说感谢,别说对不起——这就是我们的友谊。

5、如果你能将他人也拉入你的笑声里,你就会使这艘笑声之舟永远漂浮在你的生活海洋之中。——(美)阿尔达

6、友谊是和空气、阳光一样重要,一样须臾难离,并且是比一切物质条件更重要的东西。……美好的记忆常在,友谊长在。

7、你我之间所以成为朋友,那是因为从你身上,可以见到一个我;从我的身上,可以寻到一个你。

8、你送我一片月光,我赠你一朵浪花;月般的洁净是你的灵魂,浪般的热烈是我的感情。

9、让我赠你一枝梦中的百合,它是吉祥的花,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10、朋友: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想必在你我的脑海里,依旧保留着对往事的深刻回忆。

11、让我们的生命之杯,斟满甜甜的美;切莫一饮而尽,最好是慢慢地斟酌体味。

12、心与心的呼唤,离不开“真诚”二字。你的真诚使我感动,愿我们都以真诚求真诚!

13、虽然你已病残,理想却把你生命之火点燃;虽然病魔把你困在床褥间,青春的花朵却开得格外灿烂……

14、我们步入这个世界,最好是手拉着手,彼此永不松开。

15、古人说,“投桃报李”。你把愉快带给我,我把欢乐赠与你,我们都获得了双倍的幸福。

16、真诚的友情如冬天里的一股暖流,使寒日充满温馨。请珍藏远方友人的一颗爱心。

17、真实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苏)高尔基

18、倘能对我说一声“相信”,我便心满意足,感激不尽。

19、愿你在朋友心中撒下真诚的种子,愿我们的友谊绽放出艳丽的花朵。

20、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苏)斯大林

21、热情能使你得到朋友,而冷静能使你保持朋友。

22、老的树最好烧,老的马最好骑,老的书最好读,老的酒最好喝,老的朋友最可信赖。——(美)莱德

23、恩德相照是知己,腹心相报是知心,声心相投是知音——这就饥我和你。

24、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清)龚自珍

25、友谊是最圣洁的灵物,她既会在同性中生根、发芽,也会在异性中开花结果。

26、老朋友岂能相忘,真友谊地久天长。

27、没有什么东西比同志的爱更神圣了!——(俄)果戈里

28、我们彼此虽然很少相见,而灵魂却时刻在互相呼唤。

29、一生中能遇着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是幸福的。

30、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西汉)李陵

31、多少年来,你伴着我的梦幻,随着我的希冀,走了长长的一段路……希望你我永远同行。

32、友谊的线,不容许草率割断;因为割断了,恢复后便多了一个结。

33、欢乐吧,朋友,不管你身在何处,幸运与美满将时刻陪伴着你!

34、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俄)普希金

35、多谢了,你的友情,拾起我一个失落的梦境,描画我一个复得的希望。

36、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情。——(俄)别林斯基

37、我爱梦。梦是美丽的,奇妙的,梦中有我、有你……愿你也做个好梦。

38、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

39、我们在彼此的眼中找到了自己,于是我们紧握着手,相互给予并相互得到:理解与快乐。

40、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英)达尔文/

41、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愿君常来,而文相聚,共折疑义,取长补短,增进友谊。

42、假如没有帆,船怎么航行?假如没有友谊,人生路上会寸步难行!

43、友谊对于人生,真像炼金术士所要求寻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英)培根

44、静静地听——用我们的心,那悠悠的钟声里有春的馨香与祝福……

45、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相识、相逢又分离。愿我们的友谊超越时空,不断增进。

46、我们的风帆总是向着一个方向-友谊久长。

47、这一张贺卡,是我寄给你的一片绿叶,它虽然不是花蕾,却可使你知春。

48、千难万险中得来的东西最为珍贵,患难与共中结成的友谊必将长驻心间。

49、坦诚和朴实,为我俩架起了友谊的金桥。

50、微笑是美丽女孩最好的装饰品,我愿见你永远微笑。

51、坦诚的春阳能温暖大地的寒气;真挚的友情会染绿心灵的荒漠。

52、送你一瓢祝福的心泉,浇灌每一个别后的日子……

53、夹在书中的小花,已经枯黄;而友谊之花,却在我们心中长久地开放,散发着幽幽的清香。

54、伸出我的手,紧握你的手,愿把我的温情、我的心意传递到你的心窝。

55、把别人的欢乐作为自己的欢乐,能赢得朋友;把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痛苦,能赢得友谊。

5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的人生志趣把我们紧紧联在一起。

第3篇

除了火神之外,火把节也是祭祀彝族祖神和先祖英雄的日子。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火把节上祭祀的神灵,除了火神这位最主要的神,还包括创世史诗中的彝族六位先祖,以及历史以及民族传说中的英雄。在板凳山,我们看到了一次完整又隆重的传统彝族火把节。

请神

彝族火把节的举办时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九之间,各地会稍微前后两三天。板凳山的火把节就比楚雄市区的晚了一两天。

当地的毕摩向我们解释说,由于火把节到处都在请火神祭火神,这几天火神想必特别忙,所以各地也体谅火神老爷,把祭祀的时间安排开,让火神有空来光临,板凳山一带也因此形成了比楚雄市区晚一天的传统。

板凳山的火把节开始的这天,我们到达紫溪山岔河村委会已经是上午10点,毕摩已经在主持请火神的仪式。今年的主祭毕摩叫罗金华,他家就在附近的一个村子,他还是州级的非遗传承人。

岔河村紧靠着一条乡村公路,这条公路在我们去的时候还空空荡荡的,公路旁的半坡上有一个跳场,今天作为节日的主场地,被隆重地装扮过,撒上了青松毛,巨大的火把也已经提前准备,为了防雨,十米高的火把上罩着雨布。

毕摩一大早就在火把的下方布置好了道场,包括精心挑选过形状的青松树枝、青玉米秸秆等,正中央挂着火红色的火神经幡,经幡的下方写着各种吉利话语,这是今天向火神祈求的内容,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有求必应等。下面用斗升盛放着五谷水酒,这是给神灵的祭品。

祭祀的祭品当然还不止这些。正式的请火神仪式开始后不久,在毕摩示意献牲后,一群壮汉就扳着一只黑羊上来,只见麻利的一刀,黑羊的血淋到地下。这是传统祭祀必须有的一步,区别只在于有的地方献牛,有的地方献羊。

毕摩

主祭毕摩手里拿着法器,按照一套完整的仪式,绕着祭坛念着请神的经文。其他的毕摩在按照祭祀流程不时进香和进行相关的仪式。

毕摩在传统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素来有三师合一之说。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超然。彝族谚语说:“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彝族社会的发育中,各地语言有较大的差距,文字更是只有少数人能掌握,这少数人就是毕摩,毕摩的传承中,蕴藏了彝族社会的、历史、教育、科技、人生、法律、婚姻、礼仪、艺术、医学、探索、丧葬、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礼仪,彝族人的大小节庆、婚丧嫁娶、盖房立柱等重要事宜,都要请毕摩来主持。

毕摩之间也分着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主持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今天主持的罗金华毕摩虽然只有36岁,但已经主持过五十多场大中型的做毕仪式。为了主持今年的板凳山火把节,他提前许多天就开始准备。道场里的经幡彩旗,都是他提前精心剪制的,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另外,今天的整个仪式流程也由他来主持把控。

在像火把节这种祭祀神灵的节日中,毕摩的意义尤为重要,作为沟通神灵与凡人的桥梁,他的衣着、使用的法器、诵念的经文,摇动的法铃,行走的姿态都各有讲究,其意义都在于取悦于神灵先祖,将人类的意思传达给神,包括要祈求的内容,要消除的灾厄,和对神的敬意等等。毕摩的这一套祭祀礼仪,一般记录在家传的毕摩经中,当然也有师传的。

像火把节这样的大仪式,毕摩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从仪式一开始,除了吃饭等必须的修整,几乎是不休息的,彻夜诵经作法,沟通天地神灵,以求将这一场祭祀的效果做到最好。

祭祖的路

在毕摩祭祀的时候,周围的人群围成圈,进行着节奏悠缓的歌舞,楚雄市本地彝族的歌舞,分为踏歌和翻歌两种,又以翻歌更具特色。当地群众还保留着传统的歌舞方式,舞步的幅度较小,节奏也不快,更像是闲庭信步。

现在还不到跳舞的时候,白天只是火把节的开场和前奏,真正的要到夜晚来临,点燃大火把的那一刻,直到天亮,这里都是一片歌舞的海洋,东方狂欢节的名头由此而来。在白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山祭祖。

在祭祖之前,一群舞者跳起了羊皮舞。羊皮舞,是用羊皮做成手鼓,舞者用鼓锤敲响羊皮鼓,配合以特殊的舞步。这不是一种娱乐性质的舞蹈,而是专门为祭祀而跳,只在特殊的节日和场合才能跳,而且也只有毕摩挑选出来的人才能跳,要求包括:成年男性、长相好、人品好等等。毕摩解释说,羊皮舞是跳给神灵的舞蹈,如果挑选出来的人不好,也许就会让神灵不开心。

11点左右,火把下的祭祀仪式告一段落,毕摩带领大家开始往山上走。祭祀的队伍从火把下出发,穿过庄村,沿着公路走到山脚,在彝门这里,进行简单的上山仪式,然后沿着隐藏在松林中的小径,一直走到山顶,在那里用经文、乐器和歌舞来引起祖神的注意,用香火祭祀祖神,祈求保佑,然后顺着庙旁的另一条小路,走到另一座山上,祭祀下一位神,直到把所有的庙都祭拜过来。

86岁的彝学研究者余立梁老师向我们解释说,板凳山不是指山长得像板凳,在当地的彝族方言中应该念成白登山,意思是神居住的山。板凳山分阴阳,当地有公山母山之说,是当地的最高峰,山上修有彝族土主庙、葫芦笙纪念塔、彝门、毕摩祖师殿、六祖殿等,都是今天祭祀的对象。

余立梁老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汉族,但却为了研究彝族文化学习了彝族的语言文字,并且对彝族的地名和日常用语名词等有考据癖。他对许多彝族地名用汉语表示出来后失去其意义而惋惜,并举例说,楚雄的紫溪山,在彝族方言中,是“有云豹住的山”,现在还能找到云豹的影子,但现在的人多数都不知道原含义。此外,毕摩,在楚雄这边的彝族话里,发音更接近“白马”,但为了与凉山州的叫法统一,现在也统一了。

岔河村委会隐在青山之中,板凳山一带的居民全是彝族,这场祭祀对彝族人一年的丰吉尤为重要。板凳山的每座庙都有上山和下山的专用路径,毕摩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摇着法铃,举着火神的经幡,带领大家完成整个祭祀仪式。每到一座庙前,人们开开心心地吹起乐器,弹起弦子,唱起当地的调子,最后再去上香祭拜,整个过程即庄严又热闹,可以看出,神灵和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好。

小学

祭祖的路走完后,已到中午,参加祭祀的人分别在村委会和小学里吃饭,今天的主菜正是羊汤锅。羊在彝族的节日里,总是充当重要的角色。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彝族养羊的传统,正说明了其由西北的氐羌部落迁徙过来后保持的游牧习惯。当然了,今天的羊汤锅也做得特别地道。

我们吃饭的这一所小学校在楚雄市也相当有名,这座学校一直保持着双语教学的传统,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彝族。学校的普校长也在,他遗憾地说,现在学校放假了,不然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各种课外活动,全部是以传承彝族文化为主来设计的。

岔河村小学地处山区,来这里上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就得住校,一手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彝族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彝族文字,以及彝族歌舞、手工刺绣、民间体育项目等等。这些课余项目是学校的老师按照当地传统整理设计出来的,从这里毕业的孩子个个能歌善舞,而且由学校灌输了保持彝族语言的理念,更利于彝族文化的下一代传承。

保持民族语言、开办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在所有接触到的彝族学者都会提及。楚雄是中国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今天,楚雄一直在努力维持着彝族文化的特色与传承,楚雄市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火把节,目的之一也正是为了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然而,在市区,在充满现代意味的地方,年轻的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步放弃民族语言,几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除了电视的影响外,城市的小学校只能提供汉语教育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岔河村小学在今天变得更重要了,它的教学模式正在楚雄市的其他彝族聚居地推广,同时它也升级为“楚雄市民族小学”。

集市

我们来板凳山,是由楚雄市委宣传部的苏忠诚老师推荐的,他同时也带着他的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在这一片典型的彝族聚居区,能够让我们看到较为完整真实的现代彝族生活和火把节习俗。除了我们这些为数不多的外地人,板凳山的火把节里全是当地人,因此也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

来之前我们就听说,板凳山的火把节期间,是要赶集的,但早上我们来的时候,只有一条空空荡荡的水泥路,上面用粉笔做了一些标记。

等到午饭过后,一些小货车和面包车开始拉着货物来到,勤劳的小商贩们迅速撑起帐篷,摆开货物,抢占好的位置,不过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一个热闹的集市像变魔术一样变了出来,周围村子的人也开始不慌不忙地来赶集,买一些过节要用的东西回去――肉食豆腐、糖果玩具的销量是最高的。板凳山没有游客,所有的商品都是就着经济实惠的原则,为当地人准备的。

到了傍晚,又来了一批摊贩,集市已经沿着水泥路摆出了村,而且所有的摊贩都挂出了临时的照明灯,原来,这个临时集市如同火把节一样,白天只是前奏,晚上才是重点。

早上完成了祭祖仪式后,下午跳场就空了出来,各村的文艺表演队轮番上阵,他们的特征很明显,身上的刺花服装是统一购买的商业产品,而其他人穿的是自己刺绣的服装。表演结束后,这些来自附近村庄里的文艺队伍也不解散,在公路边找块空地又围拢着跳起来,自娱自乐,同时等待着夜晚的到来。

趁这空隙,我们特地请“阿苏”的传承人为我们连解说带表演了一段。“阿苏”是当地民间说唱歌调的集合,根据演唱场合和内容有十几种不同的调子,曲调婉转。“阿苏”的唱词有许多应用到了汉语,演唱者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汉语和彝语之间切换,但我们只能连听带猜估量到三四分的意思。

板凳山位于楚雄州级非遗保护名录“紫溪山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中心区域,今年6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保有“彝族马缨花节”、“彝族土主祭祀习俗”、“彝族大三弦”、“彝族葫芦笙舞”、“彝族羊皮鼓舞”等彝族文化习俗。

今年板凳山正在为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而做准备,因而比往年更加隆重,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来了不少,自发地在跳场表演。下午同时还是体育活动时间,在跳场的一边清理出一片地方,组织富有民间特色的文体活动:拔河、走高跷比赛、扭扁担等等。有两名裁判在主持,所有的人在现场就可以报名,奖品也很简单,每类比赛只要胜一场就可以领一包洗衣粉,最终胜出的大力士奖品再稍好些。赶集路过的大力士们纷纷聚拢过来,相互打着招呼,进行着最朴素的力与技的较量。

火把节期间,最负盛名的体育活动其实是斗牛比赛,当地的斗牛场在紫溪山那边,斗牛都是剽悍的公牛,打起来的时候两眼充血,一副不要命的样子,极富观赏性,因此许多人愿意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去看斗牛比赛。而这种大节日下场的斗牛,也是从以往的小斗牛比赛中胜出的半职业选手,膘肥体壮,牛角又大又圆,更是值得一看。

过火把节的人们,就在这种娱乐、观赏比赛、购物的愉快气氛中,度过了节日的白天,饿了就去光顾街头简陋的羊汤锅摊,等待着傍晚的到来。

夜晚

夜是火的舞台,火是文明之源,人类学会了使用火,驱走了夜晚的寒冷和病魔。也正因为如此,彝族是拜火的民族,火把节也在夜晚开始。

火把节开始的仪式,由点燃跳场中央那支巨大的火把开始,点燃火把的时间,同样由毕摩来决定。

28号的那天多雨,中午与晚饭时间各下了一场雨,但毕摩说,没关系,等到了晚上,就不下雨了。到了晚上八点钟,果然没有下雨,在毕摩的主持下,火光,照亮了这片山区。

火把节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也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对于火把节的由来,彝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在民间获得广泛认同的,就有驱逐虫害和消灾辟邪等说法。除了毕摩主持的仪式外,彝族农村每家都会在火把节开始这一天傍晚,点燃火把,然后举着火把先去照家宅,再去自家的田间地头绕一圈,火光照亮之地,害虫疾病退避。7月底正是稻子开始抽穗的季节,已经看得见丰收的影子,因此,照稻田的这个过程会被执行得一丝不苟。

第4篇

一、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学有所疑,才能有所思;学有所思,方能学有所得。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鼓励质疑问难,那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做到参与、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质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善于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教师要放手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其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草帽计》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怎么能料到白军一定会捡丢在路上的帽子?就算是捡了,那如果敌人的飞机不轰炸,岂不就亏了?”面对学生的疑,我没有马上作出回应,只是笑着说:“这问题,问得好!”因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其他学生听到都不等老师发问,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天气这么热,戴了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何况没戴帽子的白军?看到地上有这么多顶帽子,一定会戴的。有的说,那些草帽印有红五星,飞机上的敌人看到后肯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炸了才算,不然没得交差,会挨骂的。……“学贵有疑”。其实学生的疑,正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将军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学生的问题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又例如教《唯一的听众》时,学生中有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位老妇人要对我说,她的耳朵是聋的,而不直接说“我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呢?这样不是可以直接指点我吗?学生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学生都能抓住文章中的我由于父亲和妹妹说我在家练琴是在“折磨”他们,使我失去了信心,不敢再在家里练琴了。于是一大早悄悄地来到小树林里练琴,但拉琴后自我感觉非常差,还“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继而发现有人在自己身后时,表现出来的是 “吓了一大跳”、“脸顿时烧起来”、“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如果此时那位老妇人说:“我是音乐学院的教授。”的话,那文中的我肯定羞愧难当,想找个地洞钻进去的。可是,老教授却没有这样做,为了保护这脆弱的心灵,她想帮助这位失去信心的小伙子重燃希望之火,让他能留下来拉琴,让他没有什么顾虑去拉琴,于是故意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老人啊!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透过文字的解读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深处挖掘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下就会被激发起来。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从一个发散源朝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想,尽可能多提出一些设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要勇于打破常规,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言别人之未言,标新立异,开拓创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发源地。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孩子自己的理解,留给孩子求异创新的空间。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一个你来“替乌鸦想办法”的行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可以飞到别的地方去找石子”;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可以和人一样把瓶子倾斜一点用嘴巴来喝”;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可以像人类那样用吸管吸瓶子里的水”等,就在这样的积极思考,七嘴八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又如《凡卡》一文,可设置这样一个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三、激发想象,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去异想天开。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天空。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小鱼的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想象:你说小鱼在梦中会看到什么,会做些什么?《冬天是个魔术师》这课我们同样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你说“冬天这个魔术师还会变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孩子的思维也得到发展,大家就更喜欢上语文课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的语文书中有许多课文往往在故事的最精彩处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透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创造。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想象桑娜拉开帐子以后紧接着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让学生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想象;或者是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他们醒来以后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又或者可以让再往后想象写《二十年后的桑娜一家》等。其实,想象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想象力一旦形成,将终生受用不尽。而且读写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这难道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吗?

第5篇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许多高校都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能否增强自身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

理论界通常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往往用来指称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换为科学原理。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应用型人才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通用型的人才,他主要是按学科设计专业;一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他主要是按岗位来设计专业。一个是按照学科培养人才,设计专业;一个是按照岗位来设计专业,来培养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没有层次的差异。

应用型人才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也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陷于盲目发展。《中国大学生就业》集中采访了110多家知名企业,采访发现,企业对所招聘人才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中可以归纳出较集中的几种素质要求:专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践能力,认同企业文化,有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良好的个人品质等。这几种素质涵盖了企业招聘的基本标准。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和期望,我们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健全人格、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因此,我们必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完善应用型人才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健全的人格是追求真善美、讲求人生理想与道德情感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知识与技能却是为人所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因素密切相关,知识和技能是用于行善还是用于为恶,天使和魔鬼并不取决于知识和技能本身,而取决于运用的人。长期以来,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到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种十分有害的观念,即实用主义。这种观念认为教育只须给学生一些实用技能和实用知识,使之具备谋生的本领,而把那些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发育的重要领域,如思想道德的培育、审美的陶冶、情感的丰富、正确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等非实用领域的东西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样的教育把学生培育成了工具性的机器人,造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应用型人才的人格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健康人格,关注学生的精神成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净化心灵,调节心态,启迪觉悟,提升人格。人文知识偏离于物质利益原则,其价值不能以是否从物质上给人带来直接的利益来衡量,它追求的是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教化、情感的撞击。它通过影响人的世界观来调整人对生活的态度,通过改变人的内在心理结构来塑造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大学有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有培育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职责,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自觉,用人文精神来培养学生的优秀精神品格,用人文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崇真、向善、求美,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协调发展。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致使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大大削弱。杨叔子说:“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人文对科学的作用是很大的。人文引导科学方向;人文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为科学开拓原创性源头。”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创新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知觉和想像力。这正如彭加勒所说的:“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知觉是发现的工具。”深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积淀,能为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精神支撑。创新型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得以造就的。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许多时候,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佳话。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深厚,独树一帜,受到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素养,能够使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能为他们点燃创造的欲望和提供创新的燃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人们通常意义上把实践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这是对实践概念词义的误解,没有理解实践的根本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总体上分为专业实践能力和一般实践能力两大类,具体包括,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刘磊通过对30位“实践高手”的跟踪访谈,总结了构成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即实践兴趣、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在访谈中,不同实践领域的专家都从“社交能力”“与人合作”、“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强调了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执行实践方案、达成实践目标的重要作用。而且这30位“实践高手”在解决自身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时,无不表现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能力是与人的心理素质,如兴趣、情感、性格、意志、认知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密切相关的,是否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不仅取决于一定的智力因素,更取决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情商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提醒我们:“聪明的另一种说法,不是学术上的聪明,而是你的生活能力,诸如为人处世能力,控制情绪能力,激励自己挖掘潜能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要发展与解决实际问题有关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高雅的志趣、坚强的意志。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应用型人才的为人处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洞察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能够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仅会做事,而且会做人,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EB/OL].

[2]汪青松等编.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关注名师・孙双金篇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美丽课堂》《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大众和专家所公认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广泛性,三是历史性。为什么要强调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呢?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需要读的书籍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籍,那就要筛选,就要精选。经典的文本思想经典,它能给学生思想以永恒的启迪。经典的文本语言经典,它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经典性是12岁以前语文的首选要求。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所谓种子的语文,就是像种子一样能够自己生长,生根,开花,结果。我坚持认为,知识是分类的。有的是“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是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掌握。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消化。更因为是叶的知识,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长,这样的多反而成了累赘,成了包袱。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使人肤浅”。而“种子知识”则不同,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开花结果。什么样的知识是“种子知识”呢?那就是最基础的,最经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识。所以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是种子的语文,是能够自己生长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彻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刍,慢慢消化,慢慢领悟。我有一个观点,12岁以前在学习经典语文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熟读背诵,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求适度的理解,儿童能接受的理解,儿童喜闻乐见的理解。那就是快乐理解,趣味理解,儿童深度的理解。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要能为一辈子奠基那就是要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练武之人从小要练武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底蕴深厚的人,他的武术才能走得高远。同样道理,要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走得高远,必须从小练就扎实的语文童子功。而这语文童子功,就是要从小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张口即来,出口成章,达到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三“大石块”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熟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为了学好12岁以前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12岁以前的课堂为之匹配。那12岁以前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12岁以前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一、12岁以前的课堂是“四小”课堂

“四小”课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它指语文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是指课堂要吸引学生,要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学生的脸红起来。脸红了说明孩子的情绪被调动了,思维被激发了。“小眼发光”是指课堂教学触及到了精神领域,触及到了学生智慧领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拨动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疑,所获,所感,所悟。“四小”课堂真正体现了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家园。

二、12岁以前的课堂是“登山”课堂

所谓“登山”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登山”课堂说到底就是成长课堂,就是发展课堂。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活泼的课堂,好玩的课堂,热闹的课堂。但是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发展,那样的热闹是假热闹,是虚假的繁荣。

“登山”课堂要引领学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大山。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到学校来首先是学知识的,只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维的大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好的课堂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的课堂,要让学生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充满合适难度的智力挑战。有专家说,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思维的长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跳一跳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我曾经说过,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则要让学生大脑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还处在情感的萌发期,发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段我们特别要对学生加强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岁以前的课堂是问题课堂

所谓问题课堂就是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这有它合理的一面,问题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教学流程精致而省时。但是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当问题向学生打开时,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探究,主动地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创设问题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二,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其三,要鼓励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准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充满期待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才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四、12岁以前的课堂是故事课堂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更会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宝葫芦,故事中有功夫熊猫,故事中有变形金刚,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过海……故事有动人的情节。小红帽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见到她可爱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没有战胜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见到他崇拜的人没有呢?这些情节都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欲罢不能。故事能潜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灵。读了《小红帽》的故事,小朋友对大灰狼充满了憎恨。读了《皇帝的新装》,小朋友觉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对骗人者提高了警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对那在大年夜中冻死的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和悲悯。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相机穿插故事,让课堂充满故事的魅力。你会发现,当你开口讲故事的一刹那,学生的所有眼睛都变得闪闪发亮。

为了达到以上理想课堂的境界,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语文教学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语文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明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汪伦一直要送到桃花潭边,还是刚知道才急急忙忙赶来送别?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语文教学实践得较好的教师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后记;理性指导;创新实践;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86-01

教学后记与教学案例同样都是反思性的教育应用文,都是校本教研的理论成果文本,都是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的载体。前者是教学实践后的体验与感受,本课是否按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是否按预设的构想如期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达到了预想的学习效果。哪些教学活动与对策是成功的闪光点,又哪些方面完成得不尽人意,尚待研究与解决调整。同时,在课堂活动中,哪些方面是备课预想之外的产生了创造性的认识与创造性的思考等等。其表达内容就是一堂课的教后感;其表达功能就是总结――提高――再总结――再提高;其表达方式就是夹叙夹议。而后者则是教学实践后由一个教学情境故事而生发一个教育见解,从而来说明一个教育理性和道理,它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其表达内容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故事情节的析理与点评;其表达功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其表达方式是先叙后议。

1.先谈谈"教学后记"文体的性质与特点

1.1课堂资源信息与理念智慧的捕捉。课堂上学习资源的捕捉与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备课时已搜集的课程资源之外,还会随机生成一些教育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案例,一旦在课堂中出现,怎么去处理和应对就体现出教者的教育智慧和捕捉、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了。同时,教者在这种教学氛围里最受促动的是什么,最令教者深思的又是什么,会给撰写教学后记提供一些素材。从而,那些最受感染的思想理念及教育理性认识,就会信手拈来,流泻在教学反思的笔端。

1.2课堂"三维学习目标"达成的成败。每一节课教师都在精心设计、准备,在课堂实施教学方案流程中能体验到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设置的教学情境等如愿得到实效。这些均能令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十分惬意;同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学生在学习中思维不投入,在质疑答题讨论中气氛不浓烈,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自主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等,这些也足够能让教者沮丧。那些无论是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在教学后记的撰写中均是体会感知的素材。

1.3课堂创新教学成功的喜悦。那些有益的教学常规和成熟的教学经验都不易被自己所感所动,而令教者有心反思的恰是实践检验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孩子如同一堆堆尚未成型的钢铁机器,他们等待着一座座创新的火炉。因此,教育和工人生产产品不一样,它每天都是新的,具有不确定性,它应该是一项充满创造的事业。"教学后记的撰写也应如此,要从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出一些新意来,不能平庸无奇。既要勤于急就章,走熟路,更要贵在探新知,求创造。创新是师生互动求真的火花,能点燃课堂教学的激情;创新是五彩斑斓的魔方,能激起探究学习的情趣。因此,课堂创新教学是教师最为关注的反思素材。

1.4典型性与创造性的体验。教者在课前预设教案时,创设出影响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关键性的情境或引导手段与对策,选取出有积极影响或指导价值的教学方法或学习方式,建构出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都是有目标的去能动实践与体验的对象,是教后反思的主要教学现象。针对性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对比检测的反思方法,既有的放矢,又重点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思维反应是五彩斑斓,多姿多样。课堂教学现象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股脑地都纳入反思的视角里面,亟需选择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闪光点和具有明显代表性的瑕疵点。尽管课堂教学瑕瑜互见,但也能循途而入,以窥全貌,即能反映出一堂课的优劣与成败。所以,一位有心的教者,能溶于典型教学现象之中去积极体验反思,是教学后记写作的显著特点。任何一堂课设计好之后,除了在课前也时时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者头脑中不断补充之外,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随即会有一些没有预想的新思想和新意识在支使着和规范着教者的行为,使师生间的互动,立刻摩擦出闪光的火花,效果良好。同样,在课后反思过程中,也能忽而生发出对本教学策略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填充了备课时教学构想之不足。实际是一种再实践,再认识的提高过程和促进过程。

2.再谈谈"教学后记"文体的功能与要求

2.1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教学后记的撰写虽不象教学日记那样天天记录描写课堂教学情况和体会,但它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有创见的或有问题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经常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实际就是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增长教学技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很快成熟起来。

2.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技能和教研成果上,而课堂教学与教研是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无论是校本教研,还是教育学术教研,都不例外。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不仅能积累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而且通过教学后记这种研究载体,也不断完善和充实校本教研成果,使教师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教研,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2.3交流分享教研心得。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这种研究形式进行交流与研讨,这样相互间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因为,只有在教学的合作交流中,教研的思维才会迸发出火花,只是个人独立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跳出自我的。作为现代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特别需要与别人合作、交流,共同分享教研经验。这样,才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

第8篇

一、 教师生态角色的定位

教学中需要体现各种角色。从生态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控主导作用,因而,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构建生态课堂。“绿色课堂应充满诗爱的阳光,师生融洽相处,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为此,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善待学生:要正确给自己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 民主平等氛围的创造者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大力倡导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相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心理安全需要的满足为学生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是建立师生相互理解信任、和谐融洽的基础。

因此,生态性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结果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充当“平等中的首席”。不但给予学生一种民主平等、愉悦融洽的课堂环境,而且保持一份开放的心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的、创造性的解读,使语文课堂像肖川老师所说的那样:“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 文本知识的动态迁移者

语文文本特别是阅读文本与其他科目的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多数情况下,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是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感知、体验,它们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如果教师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孤立静态地进行传授,必然会费时费力,而教学效果却是低下无效的。此时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动态体验感悟、实践参与应该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例如切身观察法,主体感受言语对象是以自身的经历为起点,包括联系生活、设身处地等。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时,我便精心设置了应用情境来实现体验价值,最终成功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方法就是布置学生和父母课后一同阅读文本,并在读后给对方写一封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和父母都在信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下面是其中一些书信的节选:

例1:(父母写给孩子的信)

……孩子,你长大了,我们希望你能有所作为,快乐地生活,更希望你能在青春岁月里留下美好的回忆……你埋怨我们对你的要求太严格,可是孩子你知道吗,你的未来旅程只能你一个人去走,今天的历练就是为了明天的自由,请理解我们吧!……

例2:(孩子写给父母的信)

……我的十八岁,憎恨书包和题海;妈妈的十八岁,向往课桌和书本;我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受罪,一种不能逃避的苦役;妈妈的十八岁,读书是一种奢望,一种在梦境中的理想。我要珍惜我的十八岁!……

比起枯燥的说教,这种动态的能力迁移自然可以实现有效教学。唯有在开放性语文课堂生态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情感观念的互补,有利于生态主体相互支持,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终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三) 学生灵感潜能的激发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会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挖掘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会激发学生独到品评的意识,强调学生不必囿于唯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会真正给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时空,尊重学生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成为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创新者。例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我就突破传统的赏析阅读的教学方式,采用“评点”式的鉴赏方法,其中一个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评点法鉴赏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的情节,学生经过思考后便有了如下阐述: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但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可见,在自主宽松的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只是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友善的合作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帮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开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必然会促使自己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

二、 学生生态角色的定位

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是“多重对话”的一方,而不是语文教师独白的听众和灌输的受体,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他们与自己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是环境的适应者,还是环境的制造者和利用者,实现着自己的自主发展。

(一) 个性自由飞扬的艺术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认为,这就是个性化教育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应该是个性的解放、人格的弘扬。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就是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化、标准化,还语文课堂教学以个性化、多元化,让语文课堂教学鲜活起来、亮丽起来,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个性提供广阔的平台。

请看语文课《坐井观天》的教学片断:教师在讲完课文后,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了,将会怎么样呢?许多同学都称赞青蛙看到的井外世界多么丰富多彩,而且描述得活灵活现,却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一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他的回答使全班同学都很吃惊。课堂一时静下来。他说:“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想喝口水。‘不要喝,河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己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青蛙吓呆了,急忙又跳到了井里。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没有鲜明的个性,哪有这独特的想法?没有鲜明的个性,又哪有这丰富的创造?学生的个性深化语文教材,使学生的心灵就像井外多彩的世界。

(二) 尽情流淌情感的诗人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不仅是学生精神栖息的港湾,更是发展学生智慧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情感的教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情感的熏陶是对人智慧的启迪。情感是点燃思维的“催化剂”,是学生精神家园中蕴含着无穷能量的“核反应堆”。正是这情感,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成为奏响生命咏叹调的殿堂;正是这情感,才使得学生思维的花朵绽放得如此灿烂。

请看语文课《给予是快乐的》结尾教学,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谁来说说你们的心里话?”情之所至,言辞便如泉涌。请看同学们的发言:“奉献的人是最美的,只有奉献者,才是快乐的。”“把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别人,你就能得到更多的爱。”“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在动情的歌声中,孩子们充分展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接纳,思与思的碰撞,沉浸在情感尽情释放、人性自然流淌的美妙境界中。在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一旦被融汇、激活、点燃,思维的花朵便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时的学习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才有学生天性的自然流露、生命之花的灿烂开放。

(三) 心灵快乐成长的劳动者

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备加呵护。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应立足于个体生命本质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对童年的珍视与保护。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一种“在家”的感觉,获得高度的安全感、轻松感、信任感,才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成长。

美国电影《师生情》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优秀的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你不要紧张,你仔细数数老师这手有几个手指?”那孩子慢慢抬起头,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足了勇气,开口说:“三。”老师高兴起来:“太好了!你真了不起,一共就少数了两个。”老师的鼓励就像甘霖,流进了孩子干涸的心田,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有了光彩。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尊重、宽容、相信每一个孩子,呵护、珍视、唤醒每一颗童心,让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灵,走进对方的精神世界,进行人格平等的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的存在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快乐,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最崇高的追求。

三、 师生关系的生态定位

当我们真正对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合理的角色定位之后,我们就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天人一体、万物自由生长”的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教师、学生都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又和谐交融、亲密无间,二者同生共运、圆融共舞,使课堂充满诗意,溢满乐趣。

(一) 课堂情境:和谐自然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彩的场景和氛围,在完整意义上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人文情境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的是想象与迁移,审美与思辨;科学情境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实在的,强调的是理智与逻辑。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语文课堂中,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环境生态化的首要特征。

传统的语文课堂情境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教参的规定、预设的知识目标规范学生的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严肃、严正、严格、严厉,甚至严酷的气氛。语文教学缺失了生命活力与灵性,文本的文化意蕴被无情漠视,学生的文化悟性被残酷消磨。语文生态课堂要彻底改变单一的“科学”情境,强调语文课堂的情感性、创造性、独特性、复杂性,以体验、感悟、审美、创造为核心,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营造一种丰富、和谐、光明、温暖、纯洁、疏朗的氛围,使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文情境中享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语文生态课堂在追求人文情境的同时,也不忽视科学情境的“在场”。在对内蕴丰富的汉语言文字、个性张扬的文学文本进行感悟、体验、审美的基础上,语文课堂还要让学生从“沉醉”中清醒过来,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判断。语文生态课堂的课堂情境突出体现的应是和谐自然的特征,既有人际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又有理性的思辨,在人文的阳光中探究,在科学的探究中享受人文关怀。

(二) 心理环境:自由开放

学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语文生态课堂能否实现的关键。创造力的生发需要闲适与自由的土壤,自由的心灵才会有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绪中,丧失心灵舒展、思想飞翔的能力。正如教育家洛克所说:“教师不可以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一样,……你要他的心理接受你的教导,或者增加知识,你就应使他保持一种安闲澄静的气性。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一样。”课堂应以开放、宽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个参与者,使学生“乐在其中”,流连怡情于课堂,才是施教的成功所在。

语文生态课堂应该不断创设引导学生强烈参与的新情境,激励学生浓烈的学习愿望,激起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积极的探究中感受参与和成功的,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精神漫游。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开放的心态体现在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精力充沛,善于倾听,长于合作,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探究问题的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

第9篇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春节习俗吧!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

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

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

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

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蜡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

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

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

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

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

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

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春节的序曲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日有详尽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食品的丰盈。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2.扫房、掸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传统习俗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其中,腊月二十三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腊月二十四则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庾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仇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司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司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司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司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廷,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惊,隐藏旨押审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动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降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3.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4.割年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一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按老理讲“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相信这天是所有孩子们的节日,终于可以吃到“年肉”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个腊月二十六炖大肉的民俗。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同时,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5.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6.贴花花

月二十八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花花是泛称,包括春联、门钱、门神、春条、斗方、窗花、墙花、吉祥画等多种。春联是一种对联,因在过年时贴用,内容便多含有辞旧迎新、驱邪避秽、祈福纳祥的意思。写春联,雅称“挥春”、“书红”、“点染年华”。春联讲究用红纸,若有人家贴蓝、绿、紫或黄等素色纸联,必是在守孝居丧。

门户是脸面,也是与外界沟通的道路,邪魔戾气、吉祥福气均由此出入,所以对它的装饰历来是重点,贴春联外,还要贴门神和门钱。门神有文武之分,一般大门贴“武”的,如神荼、郁垒或秦琼、尉迟敬德,都一身甲胄,威武勇猛;二门贴“文”的,如天官赐福、状元及第等,雍容华贵,喜气盈盈。门钱也叫“喜钱”、“福挂”,挂于门楣上,多有镂空的吉祥图案。

窗要贴窗花,墙要贴墙花,顶棚要贴顶棚花,粮囤、厕所、牲畜圈等处也都贴上写着吉祥祝语的春条,或者写有“福”字、“合体字”(也叫团结字,是将一句吉祥话合成一字,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的斗方。

在萧索的冬日,那些大红的颜色,喜庆的词语,为辞旧迎新营造了一个红红火火的节日空间。

7.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8.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 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9.除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 等史籍。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10.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我国的门神永远都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 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农村的院子,院门贴武门神,如神荼、郁垒,秦琼、敬德,赵匡胤、李克用,张飞、关羽等武将;有影壁的要在影壁冲街门的一面贴钟馗;堂屋的门上则贴上文门神,如加冠进禄、五子登科等文官。室内,老人的屋门上要贴寿星;新婚夫妻的屋门上要贴和合二仙,或者麒麟送子;儿童的门上要贴刘海戏蟾、连中三元等儿童题材画,也有的地方在儿童门上贴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画,希冀保护儿童。床头可以贴一些戏曲题材的小画。从前农村炕头有两个小壁龛,放一些针线油灯之物,这两个小壁龛上要贴一种正方形的拂尘纸,遮住龛口。窗框两边要贴长条的花瓶画,上下要贴长条的戏曲画。至于神像画,正月初一早上要在厨房东墙或南墙请灶王爷,晌午在堂屋中心请天地全神,做生意的在店里请财神。还要在谷仓请仓神,在井圈上请井神,马厩里请牛、马王爷。年画上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 文财神:福 禄 寿不可对门窗。武财神:关公、赵公必须对正门。重新挂是可以的。

11.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第10篇

关键词:Airbnb;发展现状;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7

0引言

目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享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在线短租则是分享经济在住宿市场形成的一种新兴业态,是指个体将闲置房源通过在线短租平台与他人进行按日短期租赁,进而获得房租收入的经济现象。据测算,中国国内在线短租的潜在市场规模2018年有望达到700亿,但现阶段仅达到市场潜力的10%左右,还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没有释放。Airbnb作为该行业在全球的领军企业,自然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开发,其已于2016年正式进驻中国。然而国内短租市场已有所发展与积累,对新进入者形成一定阻碍,所以Airbnb在华的未来发展策略值得探讨。本文将分析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反映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其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Airbnb及其国外发展介绍

“Airbnb”(Airbed and Breakfast)即“空中食宿”,是一个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用户可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定程序。Airbnb则从成交额中提取约10%的服务费作为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Airbnb的理念和特色是从个人而不是酒店手中租住一间房屋,主张将闲置的房屋出租获得额外收益,并且房租通常比星级酒店便宜,从而为房东与房客双方创造价值。

Airbnb成立于2008年8月,总部设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其在建立初期主要利用美国一些重大会议以及选举集会时,当地酒店旅馆住宿供不应求的契机,适时地在公众面前高调曝光,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流量。2010年里Airbnb实现了7倍速度的增长,被Boardofinnovation评定为“美国2010年十大网站商业模式”之一。2011年,Airbnb营业额难以置信地增长了800%。到2017年3月为止Airbnb已经进行了五轮融资,在完成新一轮融资后,Airbnb的估值预计已达31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第三的科技创业企业。

近年来,Airbnb也在加快拓展欧美之外的新兴市场的步伐。亚太地区,Airbnb的预定数出现了高达370%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增长速度。Airbnb是美国分享经济模式的开拓者,从最早出租三张气垫床起步,如今其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91个国家的3.4万个城市,拥有4000多万套房源,被《时代周刊》称为“住房中的EBay”。

2Airbnb国内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年11月,分享经济的概念首次被写入党的全会决议中;发改委于2016年9月召开的“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座谈会上表示,正在研究起草《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希望能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近年来对于分享经济利好政策以及管理条例的推出,说明当下国家重视该种新型经济模式给发展注入的新活力,以及提高社会资源有效再配置的作用。

Airbnb借助有利的国内政策环境,于2015年开始涉足中国市场。2016年,其陆续与重庆、上海、深圳以及广州四地的旅游监管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于同年12月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本部分主要从行业竞争的角度,将Airbnb置于中国在线短租行业整体环境中,从各个方面将其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Airbnb目前在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国内在线短租平台优劣不等,本文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途家(2016年并购蚂蚁短租)和小猪短租与Airbnb进行比较分析。

2.1认知度较低,房源数不足

继uber之后,Airbnb成为分享经济在住宿领域的先行者,在2015年宣布入华后凭借其全球化品牌影响力在中国赢得一席之地,虽然知名度仍落后于途家和小猪,但其它短租平台如木鸟、游天下等品牌影响力却难以望其项背。除此之外,就内地市场的房源数量而言,途家通过平台自营、商户经营、房东经营三种经营模式累积了大量的社会闲置房源,而专注于“C2C”(Customer to Customer)商业模式的Airbnb和小猪只通过房东经营渠道积累房源,因而基数较小。因此,Airbnb要想真正立足国内市场,如何在已被途家、小猪抢占先机的情况下提高在华知名度、拓展房源与客源是其最先需要考虑的难题。

2.2产品与配套服务特色化欠缺

对于短租行业来说,产品及房源是核心生命线,而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产品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提供差别化的产品,以取得差异化的优势和独特的市场地位,国内的几家企业已分别采取了行动。例如小猪短租的CEO陈驰一直致力于打造有“人情味”的住宿,即既满足顾客的住房需求,又满足他们在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小猪推出的“城市之光”系列主题住宿活动,将住房搬进了书店,这一创意不仅率先打破传统住房的局限性,而且由于各个城市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相同的“书店住房”中又带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在相同中体现不同,小猪打造出一条自己专属的产品线。然而,Airbnb在中国虽然也是致力于给租客带来独一无二的“家”的体验,但其产品特色化方面并未赶上已经探索了几年的中国本土企业。

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配套服务。中国的在线短租市场发展到今天,平台在交易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丰富。在交易过程中,无论是房东还是房客都希望能获取更便利的服务,因而一系列的配套服务措施也构成了行业主要竞争点之一。目前各大平台清洁服务、房屋实拍、智能门锁等功能已趋于成熟,然而,由于针对房东或房客的配套服务均公开透明,市场竞争者模仿成本较低,各平台的配套服务体系在趋同。这些服务的提供也许和Airbnb在国外一贯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但在市场配套服务“同质化”的今天,如何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值得探索。

2.3商业模式缺乏整合,市场附加值较低

学者们普遍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一体模式,在此基础上商业模式具有三大要素:价值定位,即企业向客户提品和服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弥补的需求;业务系统,即支持价值定位的具体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即企业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其中,价值定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价值定位的实现依靠具体业务系统的搭建和完善,盈利模式则由价值定位和业务系统决定,是企业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本部分聚焦国内市场,从商业模式角度将Airbnb和途家、小猪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在业务布局方面的不足,并在后文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途家:B2C主要为家庭式自助游客和商旅游客提供公寓、民宿等中高端住宿产品和增值服务,以满足家庭和“小团体”出游需求供给端:平台自营、商户经营和房东经营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房源基础,并购蚂蚁、携程和去哪儿民宿业务;与智能技术等企业合作提供配套服务需求端:与互联网平台、媒体、旅行社、航空公司合作拓展用户基数;与开发商合作推出原乡度假项目管家服务管理费

平台自营房源利润对半分成

房东经营房源佣金

小猪:C2C依托个人闲置房源,搭建一个诚信、安全的在线沟通和交易平台,为房客提供有别于传统酒店,更具人情味和特色化的住宿选择,满足不同出行需求供给端:与书店合作推出“城市之光”项目;整合家居、装修、保洁等公司服务提供给房东

需求端:开展住宿主题活动和“乡村美宿”计划向房东收取10%的中介费

Airbnb:C2C仅就国内市场而言,与小猪相同供给端:暂无跨界合作和运营;除房屋实拍外,无其余配套服务

需求端:推出“旅行基金”、“礼品卡”、商务差旅预订和公司付费制度收取房东3%,房客6%-10%的佣金

通过表2对比可以看出,途家在供给端通过并购整合国内平台,拓展积累房源,同时为房东提供配套服务,保证房源质量;在需求端开展跨界营销,扩大用户基数,同时与开发商合作开展特色旅游项目,提升用户体验。而小猪则因势利导,和实体书店、乡村旅游等产业合作开展主题住宿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在给予客户极致“人文体验”的同时,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共赢。途家和小猪经过资源整合,拓宽了市场边界,打造出能够持续稳定盈利的商业模式。

相比之下,Airbnb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相对单一,在供给端没有获得增值服务的渠道,在市场拓展方面也主要依靠传统的积分、礼品兑换方式,缺乏与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市场范围狭窄,产业链的连接不够紧密。在这样的业务系统下,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受限,租客的住宿体验也会受到影响,盈利渠道也无法拓宽。因此,Airbnb应考虑如何整合资源,增加市场附加值。

2.4战略动作缓慢,资本优势未能体现

Airbnb自2008年创立以来通过不断的全球化扩张抢占市场,其估值已高达310亿美元,相对于出生较晚的国内短租企业拥有更为雄厚的资金实力,这是Airbnb的一大优势。然而国内短租的代表企业途家却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上抢了先机。除了表格1中的资方企业外,途家与30个省市的旅游局和人民政府以及48家地产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此快速抢占市场,在国内短租行业中崭露头角。小猪也不甘落后,通过与百度LBS开放平台合作解决爆发式增长的业务计算需求,与58同城合作互相输出优质的房源,强大的后盾使之成为国内短租C2C模式的领军企业。国内两大企业在资本运作上规模虽不如Airbnb,但灵活性、战略性很强,后期发展不容小觑。所以如何将资本优势真正在国内市场上发挥出来,需要Airbnb在华的长期布局以及配套的发展策略。

3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Airbnb正式进入国内市场遇到了两大强劲的对手,各方面情况未能延续其在国际市场的破竹之势,表现平平。也许是考虑到以往的本土化魔咒,Airbnb在华动作显得尤为谨慎。现阶段,Airbnb在中国仍然主攻跨境游市场,这是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又能避免正面进攻的最佳选择,也应当是其进军国内市场的据点。现阶段以及今后Airbnb也依然需要维护与巩固这一市场的领先地位。接下来的建议与对策均是建立在目前Airbnb已经在内地市场积极布局的基础之上,针对其在国内游市场的开发与维护的。

3.1增强市场间互动性,扩大品牌影响力

在行业竞争中,Airbnb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丰富的海外房源和成熟的房东群体等绝对优势,因此,其在中国现阶段主攻的出境游市场发展迅猛。虽然目前Airbnb也已在中国内地布局,但其在跨境游和国内游两个市场上的部署“各自为营”,缺乏互动和联动效应。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Airbnb在国内的品牌认知率在40%以上,低于本土领先品牌,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在华市场房源数不足十万套,与本土主要争对手差距较大;国内消费者对于在线短租市场的接受度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国际品牌的海外市场基础以及资本力量都是国内企业鞭长莫及的,因此Airbnb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从出境游及入境游这两个市场入手,增强国内外市场互动性,通过海外成熟的房东和客户群体影响国内用户,传播此种分享理念与模式,加强市场教育,在维护好有利市场的同时带动新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同时,加强房东和房客间的互动,积极引导房东与房客两种身份的转换,利用现有的用户群体形成良性循环,既能积累房源,又可提升用户的使用黏性。

3.2借鉴本土策略,因地制宜

在Airbnb进驻中国之前,小猪短租、蚂蚁短租等“本土学徒”已在线上短租市场进行了分享经济的本土化探索,并在Airbnb原有的模式上进行了改良。

就目前市场来看,小猪短租等行业领先者对于特色房源这一市场正摩拳擦掌。从Airbnb中国官方近期的推荐项目可以看出,其目前对特色房源的开发“精而零”,虽房源精致,但数量少且覆盖面窄,不足以引起大的效应,不具备延展性。相比之下,小猪的“城市之光”项目将短租与书店结合,不仅丰富了自身房源,也能与其他行业互相促进,具有较强的复制性。除此之外,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国内仍有很多亟待开发的市场,如农村市场。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生活环境和习惯相差较大,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农村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大空白。对于正备战中国短租市场的Airbnb来说,尝试开发特色房源市场的“蓝海”也许比寻找单一的个性房源来得有效。

平台服务的另一个关注点是配套服务。中国市场的供求双方都需要一个可扮演“监督者”和“优化者”角色的交易平台来提供双向保障。就清洁服务这一项来说,小猪短租等平台可向房东提供付费清洁服务,而Airbnb采用房东自主定价、自主清洁的模式,相比之下更受房东个人意愿影响。这虽然体现了其开放自由的文化,但中西方的服务理念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人似乎更乐意接受诸如平台提供的“房屋布置指南”等一系列的指导。所以Airbnb要想在市场上抢占份额,除产品差异外亦应使配套服务更优更全,更符合国人的服务需求――提高房源质量,保障房东房客双向权益,升级房客体验。

3.3延长产业链,增加盈利点

目前国内在线短租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不仅是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而且更加注重全方位的体验;为了匹配需求,企业在供给端对房源质量、特色化和配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布局中Airbnb可以采用纵向发展策略,即向需求端和供给端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寻找新的赢利增长点。

一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Airbnb可延伸至服务产业和相关互联网平台。Airbnb通过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并向房客提供增值服务,引导消费者体验全方位、个性化的住宿与旅行,可以创造新的供给与需求,既盘活当地旅游市场,又可增加收入来源。同时,互联网企业庞大的用户基数也可为其引入大量的客户流,扩大Airbnb的受众面。事实上,Airbnb在海外市场推出集“体验、攻略和房源”于一体“Trips”平台和“旅游指南”,便是对下游产业链延伸的探索和实践,其具备填补亚洲市场空白的客观条件和能力。

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Airbnb可延伸的产业类型多样,关键取决于这些产业提供差异化房源和配套服务的能力。线上短租提供的是非标准住宿产品,强调房源的特色化、差异化,同时房源质量和配套服务也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Airbnb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可以降低搜寻特色房源的成本,开展合作后通过给予房东家居、装潢布置和日常及租后维护的指导,可以在提高房源质量的同时稳定维护上游供给链。

坚持合作和共赢的理念,打造“供需一体”、“配套服务齐全”的商业模式,将成为Airbnb平台获得持续稳定盈利的基础。

3.4积极寻求战略联盟,结合资本优势抢占市场

国内短租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发展阶段,各个平台都尽显神通以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除知名度较高的途家和小猪外,其它短租平台在资金和资源方面也有着不容小觑的背景,如游天下是搜房网旗下,自如是链家旗下,去呼呼为去哪儿旗下。Airbnb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国际品牌与资本优势,一方面与各地方政府、旅游局积极接触,商谈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努力争取资源与政策支持,为其在华市场的扩张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优势为其提供了兼并收购的可能性,Airbnb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充分吸纳市场优势力量壮大自身,提高市场地位。

4总结

我国分享经济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却尝到了这种经济模式在改变供需结构、提高资源分配效率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甜头”。从全球来看,鼻祖企业Airbnb发展较为成熟,但在我国目前在线短租行业中发展状况有待改善。Airbnb要彻底打开中国市场,必须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营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图表和文字将Airbnb与国内同行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其在目前国内短租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在最后针对上文的分析角度对Airbnb提出了几点建议。由于实际影响因素众多加之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对于Airbnb在我国如何实现持续发展仍有待更深一步地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由Airbnb带来的经济模式的改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命,也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孙怡.破解在线短租的发展密码:潜力与挑战并存[R].腾讯研究院,20160627.

[2]赵春芳.分享经济: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竞争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8):3536+182.

[3]姜红德.2016分享经济:从“摸象”到行业重构[J].中国信息化,2016,(02):3943.

[4]汪传鸿.Airbnb确认完成15亿美元融资长期估值待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209.

[5]向琳.Airbnb正式进入内地市场“本土魔咒”能否摆脱[N].证券时报,20170107.

[6]郭朝飞,史小兵.途家进击[J].中国企业家,2016,(16):4652+9.

[7]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研究报告[R/OL].http:///report/201702/2944.shtml,2017215.

[8]徐维维.途家并购蚂蚁短租行业整合难燃战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623.

[9]李培蕊.爱日租和途家的商业模式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437.

[10]陈茜.共享经济模式下我国在线短租交易的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6,(20):285,287.

[11]段永利.在线短租:创新“本土化”分享模式[J].中国信息界,2016,(02):55.

[12]何琳.在短租企业商业模式分析――以小猪短租为例[J].现代商业,2016,(09):4445.

[13]鲁娜.行业报告指路民宿运营[N].中国文化报,20160227.

第11篇

〔关键词〕 《怨女》;艰难的反抗;隐性进程;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1-0080-07

张爱玲在《张爱玲自选集〈序〉》中说:“《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被金钱的枷锁锁住一生并用这把枷锁砍杀了自己的至亲至爱。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以后我又以此为基础,重新写出了《怨女》。我就喜欢那被经济与扭曲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怨女的苍凉,我觉着在那里面,我说出了我最想说的话。”[1](2)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到底张爱玲想说什么呢?

在《怨女》①中,小说将主人公柴银娣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煎熬的,苦苦的等待,入木三分。《怨女》讲述的是是大户人家姚家的故事,姚家老太爷过世了,由老太太掌管大事和小事。柴银娣,出身于麻油世家,父母双亡,为了改变命运,铤而走险嫁给姚二爷,姚二爷身体多病且又瞎又罗锅。银娣与姚三爷之间有着暧昧关系,她曾经怕事情暴露自杀过,后来生了一个儿子玉熹,儿子没有出息,只会抽大烟。银娣给玉熹娶了冯氏为妻,却因为太丑而不招喜欢,最后含恨死去,为了节省开支,把女佣人收了房,生了很多孩子。小说还将姚家的衰败过程做了展示,姚大爷求官,风光一时,但因为朝中无人,最后家道也败落了。姚三爷风流成性,虽与银娣有些瓜葛,但是在外边吃喝赌,50多岁也死了,家中无子。姚大爷和姚三爷家都败光了,只有姚二爷家因为银娣,逆来顺受,使得烟火得以苟且并延续。这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还是一部银娣自己的救赎史,虽然银娣的斗争和挣扎悲观了点,在情感和都找不到寄托以后,将自己能够控制的物质都控制住,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心机生活了下来。小说深受《红楼梦》影响,描述的是大户人家的兴衰史,虽然采用的是单线叙述,却深藏着很多重要的情节;虽是长篇小说,却是用笔精炼,聚焦精准;虽是娓娓道来,却老辣深刻,富有洞见。在显性进程中实际上是隐含着深层的隐性进程,那么这些隐性进程到底隐藏了什么?

晚年的银娣是刻薄和恶毒的,她对自己儿子很毒,对儿媳妇很伤害,对下人很冷酷,这都使人不寒而栗,但是为什么观众痛恨银娣的同时总是忍不住对她同情呢?另外张爱玲《怨女》是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改写,她为什么进行改写,改写中她又在强调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读《怨女》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怨女》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挖掘。

隐性进程和显性进程是叙事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申丹认为在显性进程的同时还同时存在着隐性进程,隐性进程隐蔽在显性进程的后面。[2]显性进程是小说中的明线,是故事的主要的叙述情节,叙述的是故事的发展过程,而隐性进程则是小说的隐性情节,往往与显性进程并头前行,显性进程叙述的是故事的发展过程、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而隐性进程则揭示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社会原因和社会进程。隐性进程和显性进程之间或者构成相互补充的作用,或者构成颠覆作用[3],从而构成不同的主题,形成人物的不同形象。如果在分析小说的过程中,只聚焦于情节发展和对情节发展的文字或话语表达,看不到隐性进程,将不利于作品的主题深化和审美评价做出恰当的阐释。[4][5]下面就运用隐性进程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怨女》。

一、 银娣的婚嫁态度

银娣的婚恋态度在开篇就得以叙述的,主要是通过曾经追求过她的木匠和药店的小刘得以展示的。

小说的开头描述了一位藉着买麻油来追求银娣的木匠,他在深夜里啪啪地敲门,握着银娣的手迟迟不肯松开。那么这位木匠,与整篇小说之间是怎么的关系呢?木匠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从显性进程看来,要讲述柴银娣的婚恋史,就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银娣一生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人或者事情。这个木匠,是银娣年轻的时候在娘家乡下的一个热烈追求者。但是从隐性进程来看,这个木匠的功能远远不止如此。因为张爱玲并没有只简单地叙述这个人物,而是隐含着更多的内涵。首先,这个木匠的热烈追求证明年轻的银娣是有很多人追求的。木匠“半夜三更找上门来”,并且直呼“我想死你了,大姑娘”,可见木匠对银娣是仰慕已久,实在耐不住性子才找上门来,他对银娣热辣辣的追求,f明了银娣是具有迷人的魅力的。同时这在潜意识中构成了银娣的骄傲,因为正值婚嫁年龄的人,追求的人越多和越热烈,越是女孩子的骄傲。其次,在故事中构成回应,在结尾处,“大姑娘!大姑娘!”的呼喊声还一直回荡在银娣的耳边,这声音在银娣生命中的反复,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反省,青春的岁月是银娣一生的最闪亮之处,但也是她最纠结之刻,因为对于女人来说,嫁人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刻,她反复地追问自己,到底自己嫁得对还是不对,这里通过“大姑娘”的声音使这个主题的叙述深邃而又婉转,体现在银娣在个人经历中对命运的抗争和自我追寻的反思。其次银娣对于自己婚配的对象的选择和判断,还与这个人有关。对于这个木匠的追求,银娣却骂道:“死人你当我什么人?死人你张开眼睛看看!烂浮尸,路倒尸。”并且“拿灯烫了他一下”,将这个热烈的追求者赶跑了。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个木匠的穿着是一路敞开到底的短衫,着胸脯,身上有着“一股子刺鼻的刨花味夹着汗酸味”,透露出木匠出身卑劣,是下层的劳动者,银娣见到木匠后只是“露了露脸又缩回去,”说明银娣对于这个热烈的追求者是半喜欢半拒绝的,喜欢的是木匠的热烈的情感,拒绝的是他卑微的身份。

木匠在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奠定了银娣婚恋价值的底线。其一,木匠在小说中是起着反面衬托的作用,为后来银娣的嫁到姚家作二少奶做了铺垫,张爱玲将银娣的挑选婚配的对象标准在对比中得到了展现,银娣的婚恋目标是要做少奶奶而不是平民百姓的妻子。其二,借着木匠的调戏来衬托银娣的骄傲、自我欣赏与自我陶醉。其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木匠实际上是银娣对梦幻情人的一个侧面想象,木匠身上有银娣喜欢的和不满意地方,正反两面重叠一起便是银娣渴望的对象,就是这个婚恋对象应该是热情的和有身份的。对于木匠,实际上反映了银娣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对自然属性的纯朴和热烈爱的渴望,同时又是对来自于社会属性关于爱的价值观的妥协,银娣在两种价值观中矛盾和斗争着,最后潜意识地以社会属性的爱排除掉了自然属性的爱。

小说接着聚焦于另一个对象小刘,那么这个小刘与整篇小说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从显性进程来看,很显然小刘是银娣年轻时乡下的另一个追求对象。但是从隐性进程来看,小刘这个人物也同样具有很多内涵,银娣对婚配自己的对象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上,与药店的小刘也是有着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银娣对于小刘的评价是稍微像点样子。小刘外貌很漂亮,“高高的个子”,“长得漂亮”,生活得干净、精致而健康,“白布袜子上一点灰尘都没有”,她尤其喜欢小刘药店中那玩具似的小秤。 特别是小刘“穿着件藏青长衫”,这与木匠的短衣打扮和汗酸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刘的生活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准都要远远高于木匠。而且小刘对于银娣也是暗暗爱恋的,并且不时送银娣一些小礼物,有一次银娣买完药后发现小刘送的“一大包白另外包着”。但是小刘的毛病是“是胆子小”,情感还不够热烈和急切。银娣对于小刘的态度是“不知道怎么感到一种悲哀,心里倒安静下来了。”为什么悲哀呢,也许是因为小刘的生活还是劳顿的,这是银娣所不喜欢的。小说还交代了如果嫁给小刘,饭是有的吃,而且“他娘好说话”,可以不受婆婆的气。但是银娣潜意识还是不太愿意嫁给小刘,因为如果那样未来就已经确定了,“住在个黄泥墙的茅屋里,伺候一个老妇人,一年到头只见季候变化”,未来的生活跟父母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会慢慢地老去,是没有意思的。嫁给小刘的最主要的悲剧就在于“小刘不像是会钻营的人”,将来会变成穷人,会被外界看不起。“人家一定说她嫁得不好,她长得再丑些也不过如此。” 而银娣最记恨的是没钱和经济困难。“如同隔世。没有钱的苦处她受够了。无论什么小事都使人为难,记恨。自从她母亲死后她就尝到这种滋味,父亲死的时候她还小,也还没娶嫂子。” 张爱玲通过小刘对银娣的婚姻观进行了重新阐释,进一步阐释婚恋对象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在小刘的身上附属着银娣理想化的婚恋倾向,而且寄予了她对婚姻观的衡量和探讨,虽然小刘人好,家庭环境好,但是物质条件不够好,银娣还是不满意的。

木匠和小刘的作用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从婚恋热烈的程度来看,木匠无疑是银娣喜g的,要不在结尾处银娣的记忆和回忆中,再现的是这个木匠,而不是和银娣暧昧过的姚三爷,也不是帅气儒雅的小刘。而从婚恋对象的角度来看,小刘是与银娣门当户对的,且相貌相当,有情有义,无疑小刘是银娣很好的选择对象,但是银娣还是要嫁给姚家。小说第一章的作用,从显性进程看,小说介绍的是年轻时几个追求银娣的对象,但是从隐性进程看,远非如此。小说不惜笔墨在第一章并没有聚焦于姚家,而是叙述了与银娣交往的几个男性的性格特性和社会属性上,实际上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看到,张爱玲叙述聚焦的目的并不是银娣年轻的时候到底有几个热烈的追求者,而是更多的聚焦于银娣婚恋的价值取向上,是银娣对婚姻关系的思考和婚恋标准。另外,从显性进程中,这些叙述是对银娣的婚恋史的交代,但是从隐性进程来看,则构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木匠和小刘,在小说中实际上构成了银娣嫁入姚家的一股相反的叙述力量,为银娣在姚家大院的生活构成了反衬的力量,为银娣今后的哀怨的生活,构成反作用力。隐性进程这些因素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冲撞着读者的头脑,构成很多暗流,形成很多内力,这些内力互相冲撞,互相补充,它们或者补充,或者颠覆,或者衬托,或者隐含,使得小说的叙述充满着张力,不但丰富了银娣的性格发展过程,也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路线和可能性,埋下了很多的伏笔,使得小说的主题的扩展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拓展。

二、 银娣的嫁资状况

银娣的嫁资丰厚还是鄙陋对她一生的幸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女性的婚姻往往反映了娘家与婆家两个不同家庭在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关系着婚嫁后的幸福。

银娣在娘家的生活是简陋的。银娣的生活场所窗户的劣质玻璃四角黄浊,黯旧的木屋热得像蒸笼;银娣的衣着,领口的黑缎阔滚条洗得都快破了。这从显性进程中叙述了银娣的窘困的经济状况,没有父母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状况。而从隐性进程来看,则为银娣加入姚家提供了动力,银娣是不满足这样生活的,她是不甘于沉浸在贫困状态下的,要改变物质的缺乏,不过穷苦的生活,成了银娣努力的方向,只有把握了银娣贫寒的出身状况,才会深刻体会到银娣婚姻的发展方向,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藏在文字间的话语和观点。因为银娣的相貌是美丽的,“短短的脸配着长颈项与削肩,前刘海剪成人字式、黑鸦鸦连着鬓角披下来,眼梢往上扫,油灯照着,像个金面具,眉心竖着个棱形的紫红痕。”这是银娣嫁人的资本。漂亮女孩子的婚嫁资本在于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因为漂亮,女孩子的命运往往是个谜,可以嫁给贵族,甚至可以嫁给皇帝。“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应当说不可测,她本身具有命运的神秘性。”小说中这段夹叙夹议的话,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理解的话,婚姻本身便是一份买卖,而对于银娣那个时代女性来说,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的,婚姻是唯一的一条选择之路。实际上小说关于银娣婚嫁的态度在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态度的,从显性进程来看,银娣认为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对于女性来说,特别是像银娣这样想改变命运的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银娣认为“一结了婚,就死了个皇后,或是死了个名妓,谁也不知道是哪个。”但是从隐性进程来看,结果却是相反的,因为银娣后来嫁到姚家后精神上很痛苦,这恰恰证明,用婚姻来换取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改变是造成女性不幸悲剧的原因之一。张爱玲在小说中的显性叙述中,并没有明确的挑明这种态度,但是在后面叙述的字里行间的隐性进程中,却处处充满着对银娣悲剧命运的叹息。

银娣的社会背景是很悲寒的。银娣没有父母,跟着哥哥嫂嫂生活,所以她是没有社会背景的。小说叙述了她的外公和外婆来麻油店的一段,可以看出银娣的社会背景。“老夫妻俩笑嘻嘻,腮颊红红的,一身退色的淡蓝布衫裤,打着补钉。”这些文字从显性进程来看,只是对外公和外婆的描述,与银娣嫁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但对于隐性进程却至关重要。其一,这里交代了银娣家庭的经济状况,外公外婆很贫穷,银娣的嫁妆也非常简陋。其二暗示了银娣内心的隐痛,“她一看见他们就觉得难过”,外公外婆生活上的艰难是银娣走向婚姻的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银娣看来,婚姻中经济生活上的窘困是婚姻的最主要的障碍,而且外公外婆吃饭时一定要一碗足抵两碗,还要求“揿得重点,姑娘,揿得重点”,这无疑给银娣造成了深刻的心理压力,穷是婚姻生活中的一种潜在的生活压力,是银娣在婚姻生活中所不愿意面对的。银娣决定采取抗争命运的办法,她采取了嫁给姚家少爷的办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这家子的少爷是个瞎子,没法子配亲,所以娶这姨太太就跟太太一样”。只是这条路银娣走得太惨烈和太无奈,因为“自从有这给瞎子作妾的话,她看见街上的瞎子就有种异样的感觉,又讨厌又有点怕”。银娣刚开始对嫁给瞎少爷也是“又哭又闹,哭她的爹娘,闹得要寻死”,但是后来还是决定铤而走险进行一搏。隐性进程暗示读者银娣嫁给瞎子做妻在本能上是抗拒和厌恶的,从婚嫁的心理来说,银娣潜意识中对加入姚家是抗拒的,这为后来银娣婚姻的哀怨提供了一股潜在的力量。小说叙述至此银娣的命运是祸还是福令人担忧。

三、 银娣的婚姻

新郎官身体的残疾。“前鸡胸后驼背,张着嘴,像有气喘病”,新郎官身材的矮小、丑陋和缩成一团。而且眼睛“可以瞥见两眼空空,有点像洋人奇异的浅色眼睛”,显性进程中叙述了新郎官姚二爷身体残疾和生有重病。从隐性进程来说,小说中恰恰是新郎官身体上的残疾成为小说中的主要的冲突,成为银娣人生中不可消失的阴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已经暗示了银娣婚姻的悲剧,不幸已经不可避免地笼罩在银娣的头上,银娣的未来之路已经陷入了僵局。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说,男性身体上的残疾往往会带来精神上的残疾,被被残疾的男性生理上的缺陷,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灾难,暗示着银娣未来的生活无论是在生理上、上、还是在爱情上都会遇到挫折,她的婚姻生活必将生活在一片荒芜和废墟之上。在女性主义来看,婚嫁对象往往就是造成女性不幸的最直接的负面人物,银娣通过嫁人改变自己不幸命运的愿望在瞬间遭遇到打击,变成了一场噩梦。银娣感到自己“像是死了,做了鬼回来”,写出了她内心深处的绝望,生不如死。而银娣和新郎官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对新人坐在上首,新郎坐不直,直塌下去,相形之下,新娘子在旁边高坐堂皇,像一尊神像,上身特别长”。银娣哭了起来。[6]但是银娣在这场婚姻中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姑奶奶不要难过。姑爷虽然身体不好,又不靠他出去挣饭吃,他们那样的人家还愁什么?姑爷样样事靠你照他,更比平常夫妻不同。姑奶奶向来最要强的,别人眼红你还来不及,你不要傻。”也就是从婚姻的交换律和平衡律来说,对于银娣来说,她以自己的健康之躯和美丽的形象换来的婚姻是有补偿的,那就是生活上的物质的无忧,而这种无忧对于像银娣这样身份出身的姑娘来说,无疑是令左邻右舍眼红的。银娣的婚姻在美貌和物质的交换中得到了平衡。

银娣婚礼上面临很多重社会压力。首先,婆婆家对于银娣出身贫寒,所给予的嫁妆并不丰厚,令银娣身份不满。婆婆家的聘礼没有贵重的首饰,“办喜事已经冷冷清清的”,不过六金六银,十分的简陋,令银娣更是气的要死,“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就当他们这样没见过世面,没个比较。”婆婆家对于银娣也是不十分重视的,匆匆忙忙打发了事。其次,哥哥家的喜事办得也十分的简陋。“店堂里摆上供祖先的桌子,墙上挂着旧货摊上买来的画像,炳发拣了长得富态些的男女,补服的品级较低的。”再其次,周边邻居和过去相好的审视的目光。那个木匠的梯子“一定是刚下工回来,刚赶上看热闹”。而小刘也在,“他跟另一个伙计站在对过门口,都背剪着手朝这边望着,也像大家一样,带着点微笑。” 银娣的幸福还是不幸福很显然还取决于周边人的目光和评价,从环境决定论来看,个体的感受往往取决于在社会关系和评价,木匠、小刘和周围的人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关系群体,他们变成了一双双审视的眼睛,评价着这段婚姻,他们的眼睛像“苍蝇叮在个伤口上”令银娣痛苦不已。所以银娣对于婚礼的整体的感受便是对所有的人,都充满了仇恨。“她认识的人都在这里――闹轰轰的都在她窗户底下,在日常下午的阳光里。她恨不得浇桶滚水下去,统统烫死他们。”显性进程中,叙述了银娣婚嫁的过程和场景,叙述了银娣不同于常人的婚嫁过程。隐性进程中,则叙述了争强好胜的银娣在社会舆论下抬不起头。银娣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不自觉地变成了社会的一个缩影,浓缩了在银娣的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和人生遭遇,为了改变命运,以身体、婚姻来换取命运的改变,却没有料想到,只是从一个魔窟走向了另一魔窟。婚嫁传统、婚嫁风俗、婚嫁文化都对女性的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隐性进程中,作者邀约读者在字里行间已经透视了银娣的命运,银娣的幸福令人担忧。而这些又与《怨女》中的银娣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 第一缕香》中的等更是形成了遥相呼应,为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不免叹息和扼腕,又一个女性悲剧诞生了。

出身卑劣的银娣在婆家的地位是低下的。按照银娣人生进程,小说本来应该是聚焦于银娣和新郎官之间的关系,但是小说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聚焦于银娣在婆家所处的环境的叙述上。很显然,银娣的心态和性格的变化与她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作者就不可避免地将镜头聚焦于一些琐碎的描述上,体现了银娣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银娣在婆家所拥有的佣人是凑数的,“现在她在二奶奶房里,新二奶奶和别的少奶奶一样有四个老妈子,两个丫头,所以添上她凑足数目。”她的佣人老夏也常常被欺负,“那女孩子把水拎走了,老夏发现她上了当,另一壶水一点也不热。厨房里渐渐人来得多了,都是不好惹的,不敢再等下去,只好提着壶温吞水上去。”银娣性格上的所遭遇的变化,在于家族上的社会环境。银娣因为出身卑微,在姚家是没有地位的,同时她如果不再强势,不只是自己要受到欺负,连佣人等都要受欺负。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暗示了银娣的心理变态是不可避免的。张爱玲以微妙的淡淡的叙述,将银娣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了展示,“一个个都像强盗一样”,“都是自己害底下人为难”,反映了个体银娣的弱与强势姚家的矛盾和冲突。

四、 叔嫂婚外情

银娣与姚三爷之间的婚外情充满着个人欲望和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封闭恶劣的社会环境,嫁给残疾的姚二爷的银娣只有机会认识小叔子姚三爷,其间是遵循内心欲望的呼唤,追求婚姻爱情自由,还是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恪守妇德,银娣左右徘徊,痛苦不堪。

浴佛寺的。姚三爷的和柴银娣的欲迎还止之间的斗争。小叔子在银娣枯燥生活中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她和三爷互有感情,一开始她也敢冒冒险。在浴佛寺的故事发展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突然相遇,两人似乎心有灵犀,都在期待着什么,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谈话中,三叔的一句“你比我小”,让银娣红了脸,这句话是姚三爷暗暗传情,传递出对二嫂的关注,这也让少有人关注的银娣不禁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银娣对姚三爷述起苦来,“可以让我死了”,同样这句诉苦的话,从女性的心理来说,只有对心上人或者仰慕已久的人,才会将自己的苦衷诉说出来,其实这里体现了银娣的心理期待,她是渴望自己暗恋已久的姚三爷能够解脱自己于困难。而且“她眼睛水汪汪的”,这幅神情传达了银娣内心的期盼和渴望。“还说呢,自从到你们家受了多少罪,别的不说,碰见这前世冤家,忘又忘不了,躲又没处躲,牵肠挂肚,真恨不得死了。今天当着佛爷,你给我句真话,我死也甘心。”银娣将自己的情感放在了姚三爷的面前,而姚三爷的回应“怎么老是说死?你死了叫我怎么办?”至此两个人暗恋的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但是从这段的述说长度和表达的渴望上来看,银娣的叙说要多于三爷,表白的程度和力度都要大于三爷,无疑银娣暗恋三爷的程度要远远地超过三爷。叔嫂情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破坏了家庭和家族的秩序和安定,背离了家庭伦理的社会规范,但是银娣和三爷之间萌生的感情和性的欲望,却又体现了对人性的追求,这是现代人的解放与传统的禁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对于浴佛寺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于女主人公来说,这是她难得一遇的男人,她长期在大宅院里,孤独地生活着,很难遇到这样一个懂她的可心的人,生命在一瞬间被点燃,所以她是什么都不怕了,甚至是不怕死,“我不怕,反正就这一条命,要就拿去。”男主人公姚三爷则是受到了震动,一是这样做对不起自己的哥哥姚二爷,二是这样做很危险,“这情形本来已经够险的,无论怎样小心也迟早有人知道”。三是他有钱,可以在外边吃喝赌,“在他实在是不犯着,要女人还不容易?”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在婚姻和爱情上的不平等从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女性的压抑和男性的放纵被放在了不平等的天平上。

五、 小说的结局

小说的结尾以银娣拨弄灯花结束。这样故事的结尾也有着多重的内涵和暗示。首先暗示了晚年银娣的孤苦伶仃,生活无聊的银娣太寂寞了,万金油的清龊捅冷都令她体验至深,“她抹了点万金油在头上,喜欢它冰凉的,像两只拇指捺在她太阳心上,是外面来的人,手冻得冰冷的,指尖染着薄荷味”。同时她的生活也是腐朽的,“稍一动弹,就闻见一层层旧衣服与积年鸦片烟薰的气味”,但是这样的腐朽给予她的是安全的感觉,“她往里偎了偎,窝藏得更深些,更有安全感”,因为在这样的腐朽下她可以逃避、躲闪和幻想。“她顺手拿起烟灯,把那黄豆式的小火焰凑到那孩子手上。粗壮的手臂连着小手,上下一般粗,像个野兽的前脚,力气奇大,盲目地一甩,差点把烟灯打落在地。”她拿灯火烧小丫头的手,如同当年她拿灯火烧木匠的手,“她不由得想起从前拿油灯烧一个男人的手。”显示出了银娣一如既往地泼辣和刻毒。“忽然从前的事都回来了,砰砰砰的打门声。”银娣用烧手这一情境引出回忆,她的回忆只是年轻时的苗条带给她的追求者的勇往直前,但是她的回忆之中也没有药店伙计小刘悄悄给她一包这种当年令她心热的事,说明她骨子里对于像木匠这样具有原始欲望对象的渴望。小说更深刻的是她否定了自己的一辈子, “她引以的一切突然都没有了,根本没有这些事,她这辈子还没经过什么事。”银娣长期受到压抑,情感和欲望无处安放,她的生活中一片空白,一无所有,这是对自己一生付出的情感和努力的全部否定,没有哪位男性会真的爱上她,她也不会真的爱上哪位男性。“大姑娘!大姑娘!”的叫声,暗含着她的渴望和无奈,而这呼声永远都是在门外叫,隔着特别遥远的距离。银娣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无望和悲凉的。

《怨女》的结尾,此刻老年的银娣已经变得非常的刻薄,她禁不住要用灯花烧小姑娘的手,并且用烧手的动作串联起自己年轻时曾经烧过的木匠的手,张爱玲在此处用这个烧手的动作串联起了全文,使小说得以前后呼应,说明泼辣的银娣继续泼辣,甚至以伤害别人为乐,银娣利用自己的强势欺负下人,使我们想起了成为人上人的恶毒。

中国自古以来对女性都有着一个严格的枷锁控制着,在那个社会,女性对于自我社会地位的认知更是不能权衡。在长时期男性压制的环境下,女性自身依然渐渐顺应了这样的生存模式,虽说 “五四”运动为女性解放运动做出了一定意义的思想进步,但是在女性思想里已经束缚了几千年的思想很难得到根除。对抗便会遭到社会的歧视,这就为当时中国女性共同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种子。《怨女》中的银娣对无法依靠的男人失去了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对银娣的同情超越了痛恨。[7]《怨女》将一个纯真的少女走向堕落的深渊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于银娣内心情感世界的刻画,银娣悲惨的一生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堕落的现实问题,所以银娣绝非单单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真正的银娣存在于当时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是黑暗的社会导致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5.

[2] 申丹. 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 外国文学评论,2012,(2).

[3] 申丹. 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 外国文学研究,2013,(5).

[4] 申丹. “隐性进程”与界面研究:挑战和机遇[J]. 外国语文,2013,(5).

[5] 申丹. 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一种被忽略的文学表意现象[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6] 刘福政. 张爱玲小说的男性书写与男性观[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7.

[7] 田星. 废墟上的女人[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