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救灾物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救灾物资;物资储备;优化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是为保障国家抢险救灾物资应急需求开展的物资储备工作。目前的国家救灾物资储备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低效率的细节,这些不科学、低效率的细节需要加以改善和更新,即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
一、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的意义
首先,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有利于维持和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的保障效益。救灾物资的保障效益体现在救灾物资由实物转化为保障力的水平,或者说其保障效果,充足和及时的救灾物资供应是获得最佳的保障效果的前提。救灾物资储备优化就是为国家提供充足和及时的救灾物资,满足救灾物资需求,防止物资供应短缺或不及时给抢险救灾行动造成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其次,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有利于维持和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的经济效益。救灾物资储备的经济效益是无法衡量的,救灾物资转化为的保障力(保障效益)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维持和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的经济效益应该转化为最小化与救灾物资储备相关的成本开支。救灾物资储备优化则是通过分析与救灾物资储备成本产生的缘由,通过优化诸如储备规模、储备布局、库存等内容,分别最小化与之相关的各项成本。
第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为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救灾物资储备优化能够为救灾物资储备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如储备规模优化能够获得适度的储备规模的值,而储备布局优化则可以直接用于救灾物资的长期规划中,储备库存优化则为库存物资管理提供基本的工作思路。
最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还可以促进国家救灾物资储备的建设发展。国家救灾物资储备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储备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建设发展,这里的建设发展不仅包括设施上的更新换代,还包括储备的改革,如物流化改革、信息化改革,储备改革的思路可以直接应用于或者间接指导国家救灾物资储备的建设发展。
二、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的原则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救灾物资储备优化能够直接运用或具有现实意义的前提。
一是满足物资需求的原则。救灾物资是国家抢险救灾时重要的物资基础,甚至直接决定抢险救灾任务能否顺利和有效完成。数量充足和供给及时是救灾物资需求的两个基本要求,救灾物资储备优化各个内容的展开,都必须要以满足物资需求作为根本原则。
二是符合储备实际的原则。国家救灾物资储备是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它区别于企事业单位的物资储备。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救灾物资储备过程中存在的规律特点,主要是救灾物资的属性及其供需规律决定的。救灾物资储备优化要符合储备实际,在展开具体内容的优化讨论时,应把握各种规律特点,保证储备优化结论的可操作性或者应用性。
三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则。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在整个物资保障中占有较大的成本份额,追求救灾物资储备的经济效益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一个有益作为。追求经济效益原则也为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这个问题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就是以降低与储备相关的各项成本开支为突破口,寻求最佳的救灾物资储备格局。
三、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优化的内容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可以选取多个角度讨论它的储备优化问题,这些内容既可以是救灾物资储备组成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救灾物资储备这个整体,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内容是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优化和储备库存优化。
一是储备规模优化。国家救灾物资的储备规模是指储备的救灾物资的数量或者计价后的金额;储备规模优化的实质就是确定适度的储备规模,既能有效的满足抢险救灾的需求,又可以避免过量储备带来的损失浪费。
国家救灾物资的储备规模相当于物流系统中的物流量,因此储备规模的测算可以利用物流量的基本测算方法——物流需求预测技术。在开展国家救灾物资需求预测时,要把握救灾物资需求的规律性,选择科学、合适的需求预测技术。国家救灾物资需求预测需要用到救灾物资消耗量的历史数据和相关影响因素的数量化,因此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平时要注意工作数据的积累和整理。
二是储备布局优化。国家救灾物资的储备布局是指救灾物资储备节点的数量、位置和与需求点之间的保障关系;储备布局优化的实质是构造科学的储备布局,为需求点提供及时地物资供应的同时,最小化与储备布局相关的运输费用开支。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布局优化的基本方法是储备节点选址,主要通过构建节点选址模型抽象描述选址过程。储备节点的选址要把握救灾物资保障实际,在有效测量各项数据的基础上,寻找出科学的算法,降低选址模型的求解难度,利于实际应用和操作。
三是储备库存优化。国家救灾物资储备的库存或者称为国家救灾物资库存是指处于库存状态的救灾物资;国家救灾物资库存的输入和输出保证库存处于有效平衡状态。库存优化的实质是保持库存的最优状态,包括库存平衡和最小化库存成本。
保持库存平衡和最小化库存成本的基本手段就是开展有效的库存控制,确定库存决策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采购量、采购点和库存标准。国家救灾物资品种型号繁多,因此不同品种型号的救灾物资具有不同的属性和供需规律,需要分情况有区别的对待,而作为国家救灾物资,救灾物资库存控制还应该以不允许缺货作为基本前提。
:
[1] 孟参.基于模糊评判及灰色神经网络的应急物资库存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 张毅.基于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物流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0月
[3] 谢欢.应急物流中的优化储备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5月
[4] 曹卓君.应急物流中的物资储备管理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示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9年6月
关键词:大型自然灾害 救灾物资 管理
这几年随着大型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例如地震、台风、泥石流等,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些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沉着冷静的应对和善后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有的气魄。由于大型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破坏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的时间内将灾区紧缺的救灾物资准确无误的送到灾民的手里。而如何对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进行合理地管理对于灾后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的政府采购管理
自然灾害所需的救灾物资是国家根据灾情的大小,派发给灾区群众的公益性财产,由于救灾物资具有公有性和免费性等特征,如何合理分配和应用救灾物资就成了国家自然灾害救援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探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物资的管理人员来说非常作用。其中,作为管理的一部分,政府对于救灾物资的采购管理也需要受到高度重视。
(一)把救灾物资采购所需要的资金列入国家用品采购预算当中
救灾物资作为国家配发的物质基础,它的采购资金需要国家的确保和承担,将救灾物资的资金列入政府日常开销的预算中,不仅有利于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有利于政府的公共信誉。通过预算记录,经过政府审核该批,从而拨款采购,这一整套程序是保证救灾物资能够顺利到达灾民手中的基础。
(二)利用竞争优势公开招标采购救灾物资
我们知道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价格拉锯战,救灾物资的采购作为商品销售者追逐的利益渠道,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其一举拿下是许多企业思考的重点问题。政府采购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的投放,从而达到最低价格的优惠。
(三)利用商品销售者的销售渠道运送救灾物资
在采购的过程中,政府救灾部门的管理工作者在了解物资经销商条件和优惠活动后,可以自主选择那些靠近自然灾害发生地附近的销售点进行采购,并且保证救灾物资的派送安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运费支出带来的资金消耗,从而做到高效、高质的救灾物资采购管理。
二、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的管理综述
大型自然灾害作为非人力行为活动,是无法改变和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强在灾害发生前的防御措施和灾后的补救过程。救灾物资的管理作为灾后帮助灾区重建的物质基础,其作用和影响力都是重大的。
(一)探究科学现实的救灾物资管理机制
在大型自然灾害发生之前对救灾物资的管理需要列入一个国家面对突发性灾难和解决灾难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应环境作出理智的管理和安排。救灾物资的管理涉及到救灾物资的接收、救灾物资的保管以及救灾物资的分配等环节,安排专业人员针对救灾物资的管理建立起专门的机构,便于群众的咨询和救助。一个科学的管理不仅包括管理者对救灾物资中涉及到保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实行,还包括政府部门针对管理业务的指导、管理法规的制定以及救灾物资的储存分配等各个环节的应对策略。由于救灾物资对于灾民和国家的重要性,管理部门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二)培养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由于救灾物资的管理需要高效、及时、科学等高需求,所以我们需要管理者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突发性的大自然灾害面前做到沉着冷静地分析和管理执行。管理者的执行能力是判断管理者能否胜任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重要指标,需要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执行活动,从而保证救援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救援次序的有序进行。
(三)规划科学标准的管理水平
提高大型自然灾害救灾物资的管理水平,利用实践经验优化管理规则,加强管理体制的建立是促进科学管理的基础。而要想做到科学标准的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按照救灾物资的重要性将救灾物资进行原则分配,并且将救灾物资储存仓库进行等级上的分类标记,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配发救灾物资的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灾援助的效率。其次我们还可以利用科学计数法将救灾物资按照类别的不同进行登记,制作救灾物资储存目录,方便物资地配发。最后,管理者在管理的同时应该严格监督物资的质量和数量,杜绝偷工减料的私立。
(四)严格监督管理部门的内部运行程序
由于大型自然灾害中救灾物资的重要性和无法替代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期间不仅要求我们自觉遵守救灾物资管理法律法规,还需要对本身进行素质、精神上的约束。我们知道,政府公务部门作为国家型事业单位,需要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利。灾区灾民作为中华儿女的一部分,更需要政府给予高度关怀和保护,所以,公平公开的管理机制对管理工作的健康实行有益无害。首先我们可以针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建立一些有效的刺激和约束策略,例如期终考核评比以及群众反映观察等。其次通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和素质层次。
三、结语
大型自然灾害的救灾物资是保障救援工作的基础,是灾民进行正常生活学习的前提,是实现国家对于安全管理措施方面的基本手段。其中,对于救灾物资的管理是保证这一切实现的物质条件。加强救灾物资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高灾难防御能力,增强应对灾难发生的反应力以及促进灾后重建速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讯:记者获悉,继7月6日紧急调集50万元物资支援武汉救灾之后,知名互联网企业卷皮再次捐赠50万元物资,帮助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灾后重建。
据介绍,此次卷皮响应湖北省工商局呼吁,支援黄州区的物资包括约4000件衣物、鞋子、小家电等,总价值50万元,已于8月15日送到灾区。
今年梅雨季节以来,湖北遭受多雨袭击,其中武汉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猛烈暴雨,黄冈市黄岗区也因为多轮强降雨和特大洪涝灾害损失巨大,群众生活受到影响,目前仍在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作为湖北孕育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卷皮一直情系家乡,密切关注灾情动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7月6日武汉受灾后,卷皮第一时间紧急调集了3000多件衣服、被子等价值50万物资,投入到应急救灾之中。
后续卷皮还将密切跟踪灾情动态,随时准备根据需要筹备物资,与湖北人民一起,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来源:中国经济新闻)
一、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
应急物流设施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物资供应与需求,这是救灾应急物流中心配送的对象,救灾物资数量是随配送规模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救灾物资增长率越高,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合理性要求越高。运输的交通路线。交通环境是提高发运效率、节约运输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建设用地条件,物资储备和周转量大,物流中心规模大,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土地供应水平以及土地的供应价格都是必须考虑在内的,这直接关系到物流中心的建设成本。综合因素的考虑,包括社会治安状况、周边环境、服务水平、国家政策,人员素质等。救灾储备中心主要就是采用综合因素评价法来选址的,现代综合因素评价法主要包括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综合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综合指标体系,收集数据,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打分,以找出最优的选址方案。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各选址影响因素,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同时完成,根据不同影响程度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此类方法需要根据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必要因素来排除某些不合适位置,然后再对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进行量化之来评价各方案的优劣。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设项目选址在安宁市思邑村委会多衣者村民小组华里山。其距离读书铺火车站10公里,距离小桃花枢纽货运站5公里;距离年内即将建成通车的安晋高速公路辅道出口2公里,该库最大储存物资量可满足转移安置70万人的物资需求。已基本形成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省属分库、州市县所在地救灾物资储备库三级结合的、布局合理的、辐射全省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截至2012年年底,共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109个,其中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个,分库5个,州级库11个,县级库92个,建设仓库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规模大、建设标准高、功能设计完善,各项设计建造标准已达到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大型库标准,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现已报请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列为中央救灾物资昆明储备库管理。通过储备大量的救灾物资,建立灵活储备和调度制度,促进了应急救灾工作的快速、有效开展,可确保首批救灾物资在灾后24小时内运抵灾区。
二、应急救灾物资运输路线选择问题
救灾物资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救灾应急物流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需求为:收集灾区及周边区域的运输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灾区运输环境、救灾物资需求地点和需求量、救灾物资供应地点和供应量等因素,科学制定和及时调整运输方案;通过调用最合适的运输工具,规划最高效的运输线路,提供最及时的导航信息,实现救灾物资的及时和准确到达。救灾应急物流的特性决定着救灾物资的运输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次生灾害可能在重灾区以外更加广泛的区域内随时发生,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救灾车辆大量向灾区集中,造成道路阻塞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使救灾物资运输更加的复杂和困难。建立高效的救灾物资调度指挥系统,对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作用。交通环境监测主要通过卫星监测、飞机监测、地面监测实现。交通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情况、路线行驶图、运输装备实力、应急物流中心地址等,这些信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运输装备实力变化、天气变化情况、道路拥堵情况、已派出运力的运行情况等。发生地震、泥石流等突发性、高破坏性自然灾害时,灾区道路监控设备、通信设备往往遭到巨大破坏,难以正常获取和传递信息,就必须依靠动用飞机、卫星等设备,才可以获取灾区交通环境信息。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应急物流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体系的中枢神经机构,发挥着指挥与决策的核心作用,其他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组成要素都是在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活动。具体来说,应急物流调度指挥中心通过领导活动、计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活动等实现对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应急物流供应链中心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分发与应急物流信息中心的信息处理都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整合起来,相互配合地发挥作用。对救灾物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选择最短运输路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救灾物资运往救灾地点。
三、救灾工作的反馈
从救灾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制定更加适合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保证在下次自然灾害来临的时候更加及时、高效地完成救灾工作。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个人、社会团体、政府部门能更加明确和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局面。在救灾工作完成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对整个救灾工作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体系。评估的内容大致包括救灾物资的决策、指挥部门的决策、信息部门的决策、运输部门的决策等。整个物流体系的评估,要对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也要对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等进行评估。这样有助于决策者的决策,并以此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了使救灾工作顺利完成,不能只是政府部门在行动,应该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在平时应该加强宣传自然灾害物流方面的知识,让人民群众了解应急物流的基础知识和应急方法。做好事先预防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作者:李婷李金秀
汛前准备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物资品种、数量还不够丰富,需要补充物资储备。我省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而在备灾方面,由于地方财力弱,省民政厅每年救灾物资采购量只有400多万元,采购品种和数量极其有限。各级政府用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经费较少,救灾物资储备存在着品种单一、单位总量小、规模小、建设标准低、仓储能力小、设施老化,储备品种少,调运能力弱等问题,灾害救助的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建议中央加大对贵州救灾资金、物资的投入。
二是装备、设备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救灾应急装备不足,有的救灾救援队伍装备薄弱,甚至无装备,不少地方救灾救援工具简单、落后,不能满足救灾救援需要;2004年民政部为我省配备的救灾车辆,但是由于这批车辆使用时间长,大部分车辆的行驶里程已超过20万公里,加上长期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车体损坏情况严重,有65%以上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乡镇一级基本没有救灾车辆,灾害信息员开展救灾应急工作主要靠步行或使用自己的摩托车,政府没有补助。交通工具的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建议中央为我省配备救灾装备,更换救灾专用车辆。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不足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应急处置与日常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不强。各灾害主管部门互相沟通、互相协调不够。抗大灾、抗巨灾时,各部门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财力资源不能形成合力,不能有效发挥整体合力。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二是人员队伍与新时期减灾救灾工作不相适应。基层救灾工作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我省民政系统地级和县级从事减灾救灾的工作人员大部分只有1个人,随着机构改革,乡镇一级原有的民政办撤消了,民政工作归社会事务办管理,但通常社会事务办只有1个人,还要承担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大量工作。加之基层工作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悉,是制约减灾救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不高。储备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贵州既没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也没有1个符合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的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每万人拥有仓储库容面积仅为0.3平方米,为全国平均数的13.6%。各级现有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绝大部分是租用或利用办公用房改建,普遍规模小、标准低,条件十分简陋。且布局分散,紧急转移安置保障能力弱。另一方面,受储备设施限制,各库(点)储备的物资品种单一、数量有限,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难以满足抗大灾,特别是巨灾应急救助需要。建议民政部在贵州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增强我省救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四是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现场通信联络不畅,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指挥协调困难。应急科技整体水平不高,科技研发支撑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建议中央在我省联接卫星减灾网络系统,建立卫星减灾应用基地,实现防灾减灾业务工作的上下衔接,左右联动。
五是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社区减灾活动不够经常和深入,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高;广大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灾后救助,向前延伸,减灾备灾阶段。尚未建立企业、个人参与灾害救助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一、组织协调
1、成立以卫生局长为组长的县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县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工作,与政府救灾领导机构建立密切联系,领导县红十会开展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备灾救灾办公室,负责考察、收集、上报灾情;接收、管理,分配救灾物资;采购、转运救灾物资;组派医疗队,开展宣传、募捐活动,组织安排捐赠仪式和表彰活动等。版权所有
2、成立红十字医疗队、防疫队
根据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成立“××县人民医院红十字医疗队”、“××县中医院红十字医疗队”、“××县妇幼保健所红十字医疗队”、“××县公费医疗门诊部红十字医疗队”及“××县疾控中心红十字防疫队”,具体负责承担全县汛期的医疗救助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成立红十字医疗小组随时做好救灾准备工作。
二、工作开展
1、加强红十字会法及其章程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促进全社会对红十字会救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备灾救灾人员的培训,提高红十字会救灾工作水平,大力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努力减少意外伤害。
3、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吸引和组织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工作者队伍中来,并注重发挥红十字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志愿活动。
4、根据备灾工作实际,依法开展募捐活动,把经常性募捐与专项募捐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灾害救助的能力和效率。
5、根据历年备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及当年灾情预测,加强救灾的物资储备和人力准备,提高应急能力。
6、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准确地了解、收集灾情信息,及时上报,并根据灾情趋势,及时组派医疗队,接收、采购、分配、转运救灾物资。
三、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救助工作规范管理
5分钟火速通关
2008年5月17日(周六)下午,身着藏蓝色海关查验服的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总署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盛光祖风尘仆仆出现在成都双流机场。
14时45分,一架载有西班牙政府捐赠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飞机落地。刚刚从北京飞抵成都才两小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盛光祖署长就亲自到机坪指挥关员迅速办理有关手续,5分钟后通关手续办结,救灾物资火速运往抗震一线。
5月18日,盛光祖署长来到都江堰市,在地震废墟上看望了成都海关抗震救灾抢险突击队,并到成都海关后勤基地考察灾情。随后,盛光祖一行驱车赶赴绵阳海关,看望了在受损的办公楼内坚持工作的全体关员,还详细察看了办公楼外墙、报关大厅、各办公房间受损的情况,并走进绵阳海关院内的避灾帐篷,慰问关员家属和群众。
5月19日,盛光祖署长听取了成都海关关于“抗震救灾工作汇报”后,要求成都海关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作风,打好抗震救灾的持久战,针对特殊时期的具体情况,要确保实际监管到位,把做好救灾时期的各项工作与落实全国海关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大力支持四川实施开放合作战略。随后,盛光祖一行赶往成都海关驻邮局办事处,看望慰问现场关员。中午,盛光祖会见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并代表海关总署向四川人民致以慰问。
匆匆的行程、朴实的话语,盛光祖带去了全国海关对灾区人民的牵挂与慰问。
“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其实,在四川汶川地震刚刚发生后,全国海关就迅速行动起来了。
5月12日,海关总署迅速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由署长盛光祖任总指挥的海关总署抗震救灾指挥部。成都、西安、兰州、重庆海关按照《海关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全国海关启动应急通关程序,设立专门的救灾物资报关窗口,实行非工作时间物资应急通关24小时在岗值班,确保物资随到随放。成都、重庆关区各口岸24小时开放,为抗震救灾物资的快速通关、维护对外贸易正常秩序提供支持。在成都双流机场开辟专用通道,对进出境的救灾、医疗队及专家以及随身携带的救护医疗设备给予通关便利并快速验放。同时,海关总署经与外交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协商,于14日下发通知,明确进口直接用于救灾的捐赠物资等可以特事特办,由进口地海关先凭民政部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等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函及救灾捐赠物资清单,先登记放行,后补办相关海关手续。
24小时绿色通道
5月12日,双流机场虽然于地震发生后关闭,但在当天晚上21时就重新启用。双流机场海关旅检关员包括在家休息的关员闻讯均立即赶赴现场,做好进出境航班及旅客行李物品的验放工作,保证进出境通关顺畅。到次日凌晨,双流机场海关共验放进出境航班8班,进出境人员1000余人。5月13日,成都海关全体关员到岗正常上班。
年*月*日*时*分,伴随着阵阵小雨,以**乡为震中的里氏6.2级严重破坏性地震无情地发生了。与之毗邻的我乡,受到严重波及,受灾严重。至*月*日,灾害已造成**人受伤,**头大牲畜死亡;**间民房倒塌,****间房屋受损;教育、卫生、交通、通讯、水利等设备和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各种经济损失共达**万元。无情的灾害对本已贫困的我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对凌乱不堪,摇摇欲坠的楼房;面对房屋被毁,家园被毁的灾民,**乡党政领导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灾难给我们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我们要上下一条心,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随着**的一声号令,又一次再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彝乡大地上奏响了一曲同心同德,团结奋力,抗震减灾的壮丽凯歌。 深入灾区抗震灾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县委、县政府立即派出领导小组前往我乡指导抗震救灾,我乡也取消了火把节假期,及时成立了由**为指挥长的“**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召开干部职工紧急会议,紧急启动抗震救灾预案。**日凌晨,夜色漆黑,细雨霏霏,全乡年富力强的**名干部职工,沿着泥泞的山路,即刻奔赴全乡**个村委会,深入了解、核实灾情,指挥抗震救灾。与历次地震相比,此次地震震源浅、烈度大、破坏性大,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我乡地处边远,山高、坡陡、箐深,加之交通、通讯、等设施严重受损。救灾的难度和压力超过了我乡历次地震灾害,但任何困难都挡不住干部群众夺取胜利的信心。面对地震灾害和严峻考验,乡党政领导反应迅速,行动快捷,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想灾区人民只所想,谋灾区人民之所需,与灾区人民一道夜以继日,艰苦奋战。在烈日当头的白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余震频频,随时有山石滚落的山野,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他们忍受着蚊子的叮咬,饥饿、疲劳的折磨,表现出了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勇气;表现出了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精神风貌。使灾区人民有了避风挡雨的抗震棚,有饭吃、有衣穿、生病能得到即时医治,灾区人民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
心系灾区献真情
灾害的发生是无情的,但在危难时刻,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关心,深深的温暖着灾区每一位灾民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塌下来大家顶”,全乡上下干部群众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资捐物。*月*日上午*时,**乡党委、政府举办了“心系灾区献爱心”活动,为**乡的捐资、捐物活动拉开了序幕,乡长**带头为灾区人民捐款二百元,紧接着乡党政班子及**名干部职工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友爱之手,献出了一片爱心,共捐款****元。县级各单位、各部门、个体工商户、社会各界人士也向我乡伸出了援助之手,解囊相助,共向我乡捐款上万元,粮食数吨,棉被几十床。在捐赠活动中,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仅有3岁。“捐多捐少都是爱,心里装着同胞情”,一场场动人的献爱心、作奉献捐赠场面,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心和亲情。极大地鼓舞了灾区的干部群众,增强信心,重建家园。
发放物资尉民心
灾害无情,人有情,心系灾区,情连万家。灾情核实后,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救灾物资发放工作。为确保救灾物资及时、准确发放,指挥部成立了救灾物资发放落实监督组,负责救灾物资的收发和跟踪监督。在发放过程中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优先发放到重灾户和老、弱、伤、病、残户。在发放粮食时不搞平均主义,根据人口适当做出调节,保证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对所发放的救灾物资进行造册登记、张榜公布,接受领导、群众监督。从地震救灾物资发放开始到*月*日止,县发放到**乡的抗震资金为**元,粮食*吨,帐篷**顶,棉被**床。县工商联发起城区非公企业**户,捐款**元,捐物**床棉被,红十字会捐大米*吨,以及我乡的捐资款物已及时、有序地发放到了各村委会灾民的手中,没有挪用、积压等现象发生。救灾物资及时的发放,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灾民的衣、食、住、行、医都得到了根本的保障,使灾民感受到了党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对稳定民心,恢复生产、人民团结、灾民重建家园的信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干群一条心,重建新家园”,“**”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彝乡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满腔的热情,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恢复生产,重建美好家园。
法律的预防功能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个功能,必须要有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和危机的相应准备。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在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规范。2006年1月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2007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信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国家已经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待的还有: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这些法律能否得到执行。如果制定法律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那么法律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法走向实际的生活;法律就只是事后效应,只能是惩治的工具。在此,不妨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例加以分析。
2005年国家公布并实施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分为总则、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附则部分。该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对及处置灾后救助作了全面的规定,对中国国情复杂的状况也有充分的估计,该预案规定:“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此规定,各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河南省在200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后,省民政厅起草了《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省民政厅印发了《河南省洪涝灾害救助预案》,各省辖市也以政府或民政局名义出台了当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省共制定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有关的预案26个,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有关的法规、文件、规划8个。
又如宁波市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宁波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它的具体编目基本是把《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
二、用执法应对灾害
当前,各地政府在立法的细化方面都有不错的业绩,但在具体执行环节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迫切需要加以完善的是应急准备制度。应急准备分为资金准备、物资准备、通信和信息准备、救灾装备准备、人力资源准备、社会动员准备、宣传、培训和演习等。
资金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按照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市和县(市)、区财政都应按一定标准储备大灾预备金,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②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③大灾预备金主要用于灾时和灾后基本生活救助,遇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预备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应及时调剂救灾资金,确保灾民生活。
物资准备制度的前提是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在此基础上应做到:①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健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灾害多发县(市)、区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②每年年初购置必需的衣被、净水器等救灾物资。③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④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近民政部门救灾储备物资,沿途免收道路通行费。⑤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通信和信息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建立覆盖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市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②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形成信息共享机制。③各电信运营企业应依法保障灾害救助工作的信息畅通,积极做好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救灾装备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市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市民政局、灾害频发县(市)、区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人力资源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科技、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③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④培训、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社会动员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已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捐助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宣传、培训和演习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市民政局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③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指导各地组织开展救灾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除了全面完善的法律规定外,执行也是关键。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法律的规定和现实的执行相脱节。以此次汶川地震为例,由于平时极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人们对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就显得不够(例如房屋建设的防震等级不够),结果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新的自然灾害多发期,呈现极端性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年均灾害损失比20世纪80年代高出40%。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气候仍将持续异常,所以更应加强平时的防范工作。完善的法律制度配合不打折扣的贯彻执行,才是有效应对灾害的最好方法。
救灾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同时救灾工作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做好救灾工作是民政部门践行“xxxx”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开拓性地开展我州的救灾工作,使救灾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一、近XX年来我州灾害的基本情况
1998年—XX年,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洪涝、冰雪、风雹、干旱、病虫、低温冷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的袭击,而且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损失程度大。XX年间,平均每年受灾280万人,成灾185万人,因灾死亡35人,农作物受灾25万公顷,成灾15万公顷,因灾倒塌房屋25000间,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需救济人口25万人。其中,尤以1998年的洪涝灾害和XX年的冰雪灾害最为严重。但是,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灾害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及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及时调拨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及时下拨救灾资金,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安排,同时还抓紧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基本做到了不冻死人、不饿死人、不发生逃荒乞讨现象,灾区社会稳定,灾民生活安定。
二、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灾害管理救助体制。在灾害救助工作中,各部门职责不清,职能分散,相互间缺少沟通,影响了救助的时效性。农业、国土、水利、交通等部门掌握的灾情数据与民政部门不统一,没有很好地配合起来进行报灾、查灾、核灾。在开展救灾工作时,也是相互之间不协调,各自为政。
(二)救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上级投入不够。以1998年为例:我州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全州320万人受灾,200万人成灾,因灾死亡102人,农作物受灾46万公顷,因灾减产粮食42万吨,倒塌农房4万多间,需救济人口达5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亿元。而当年上级只安排救灾款1910万元,仅恢复重建都不够。二是地方政府投入不够。按照国务院关于救灾工作分级负担的原则,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虽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安排了部分应急资金,但主要还是依赖上级投入,地方安排的救灾资金数额较小。从全国情况看,地方依赖中央,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灾民救济面大为缩小,只限于重灾区的重灾户,其次是五保户、优抚对象,而且项目少、数额小。
(三)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单一数量少。从我州情况看,目前只有州府所在地有一个能够储备5000床棉被的仓库,而且还不是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8县市也没有像样的储备库,普遍都只有一个能够存放200—500床棉被的临时性小型仓库,而且储存的数量少、品种单一。如有大的突发性灾害发生时,极易出现救灾物资短缺,难以满足临时需求。从近XX年来的情况看,只要遇见大的自然灾害,都得临时向省厅申请调拨棉被和帐篷,从而使救灾物资很难及时运往灾区,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
(四)灾害数据核实困难,灾情评估没有统一标准。灾情统计数据是救灾、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灾情统计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资金分配的准确性和政策落实的有效性。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一套科学、客观、完整的灾害评估系统,灾情数据的采集主要是依靠人工实地查看,灾情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受灾的具体情况,随意性很大。因而有的地方为了多要钱存在多报、虚报、夸大灾情数据的状况。
(五)救灾工作法规不健全。直到目前,全国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济法(草案)(修改稿1996年12月24日),救灾工作基本处于有政策规定,缺乏法律保障的状态,以致干部、群众对救灾工作的法律意识不强,社会法律责任不清,造成损失难以法律制裁。如对使用救灾款中出现的偏亲向友,挪用、占用、私分等问题,往往按违纪处理,不追究法律责任,甚至不了了之,致使这类问题屡禁不止;有的部门、团体、单位以及个人,因无法律约束,以种种借口,拒绝承担救灾任务和义务。
根据关于报送实施《惠州市平安惠州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工作要点》进展情况材料的通知(惠市平规〔2017〕3号)要求,现将我局实施救灾应急体系建设进展小结如下:
一、应急制度建设
制定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健全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二、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和物资储备情况
(一)县级临时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一间,面积约150平方米,目前仓库储备物资有:棉被400床、冬上衣30件、棉衣90件、毛巾被400床、帐篷100顶、折叠床9张、应急包50个。
(二)县救灾储备仓库选址在县民政社会福利院旁,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设一栋二层功能齐全和附属设施完善的县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首层建筑面积3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5平方米,目前已竣工。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新库)启用后,库容比原临时仓库面积大幅增加储备物资将比原来增加5倍。
三、应急避护场所管理
利用全县各乡镇学校、村(居)委设立应急避护场所170个,可容纳37万人;县级在建室内避护中心1个,建筑面积286平方米,室外避护中心1个,计划在2017年底前启用;目前已创建平陵、龙华、龙潭等8个示范社区,可容纳3000人;县级设立体育馆、青少年宫等室外避护场所。进一步提高我县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为因灾转移群众提供安全可靠的避护场所,并保障他们有临时住房、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平时则是向群众宣传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和培训必要的避灾演练,使避灾中心成为传播和学习减灾工作的重要场所,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
市组织县级和乡镇民政部门灾害信息员参加的灾害信息应急培训,掌握应急救援程序及灾情报送程序。县配备灾害信息员3人、乡镇、村(居、社区)各配备1名灾害信息员,负责灾害信息的收集、上报及应急处置,同时将灾害信息人员的信息录入“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所造成群众基本生活困难的救助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利用各类救助资源,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灾害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1、《*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区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
凡在我镇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暴雨、台风、潮汛、浓雾、冰雹、暴雪、强寒流等气象灾害;地震、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他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救助工作,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满足灾民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不发生因灾饿死、冻死人的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基本原则如下:
1、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原则。自然灾害的救助由镇政府牵头,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原则。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所在村、社区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立刻上报镇政府、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并立即启动灾情排查和救灾工作。
3、因地制宜,急事急办原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涉及救灾的有关手续从快、从简,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基本情况
*区*镇地处*市东郊,东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临钱塘江,北依*笕桥机场,总面积1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34万,辖区下辖10个社区、4个行政村。全镇四级救助圈困难家庭270户,各类残疾人员462人,精卫病人198人,辖区有各类学校5所,辖区单位100家,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供气设施完善,是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商贸发达、人口密集的镇。
四、启动条件
镇行政区域内,发生干旱、暴雨、台风、潮汛、浓雾、冰雹、暴雪、强寒流等气象灾害;地震、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他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五、组织机构
根据灾害程度,对应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确定人员,一旦本预案启动,立即按照分工开展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和查灾核灾组、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抢险保卫组、接收捐赠组、新闻宣传组、监督检查组等七个工作组。各工作组人员组成及主要职责如下:
1、查灾核灾组。由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沈国法同志任组长,各村、社区民政干部为成员。主要职责:全面了解救灾预案、转移安置点及救灾物资储备情况;依据水利、气象预报的雨情、水情综合分析研究,及时掌握灾情和发展趋势,并按规定向上一级报告灾情,做好救灾款、物的筹集和储备,加强使用和管理;全面了解因灾造成的伤病、死亡和失踪人员情况,道路、桥梁,水塘、河岸堤坝、学校、医院等损失情况,并及时上报区民政局。及时制定救灾款物分配方案,开展救灾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方面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救灾和减灾的能力意识。查灾结束后,应及时写好全面的查灾报告。
2、后勤保障组。由党政办主任戚福水同志任组长,党政办、社会事务办人员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协调联络接待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指导各村、社区做好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3、医疗卫生组。由镇城管计生办主任龚玉香同志任组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爱卫办、红十字会等部门人员组成。主要职责: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组建灾区临时医疗机构,抢救、治疗和转运伤病员;实施灾区疫情监测,开展饮用水、食品等卫生监督、检测;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环境消毒工作,预防或控制传染病疫情;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及时做好人畜共患疫病的紧急免疫和场所消毒工作。
4、抢险保卫组。由镇综治办主任俞德坤同志任组长,*派出所、交警中队、人武部、巡防大队相关人员为成员。主要职责:组织力量抢救群众生命财产和紧急转移安置工作,指导、督促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稳定社会秩序;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治安事件,加强对党政机关、金融、电力、通信、新闻等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视情在灾区实施交通管制;严厉打击盗窃、抢劫以及哄抢救灾物资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物资发放、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5、接收捐赠组。由镇社会事务办主任沈国法同志任组长,镇社会事务办及村、社区相关人员为成员。主要职责:根据灾情做好社会各界提供的救灾援助资金、物资的接收和安排工作。
6、新闻宣传组。由镇党政办主任戚福水同志任组长,文化站、工会、妇联、共青团相关人员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宣传报道灾害救助工作,按规定向公众灾情及救灾工作有关信息,负责回答有关灾情的询问。
7、监督检查组。由纪委副书记毛展宏同志任组长,镇纪委、党政办、财统办及各村、社区相关人员为成员。主要职责:负责对各村、社区、各部门履行灾害救助职责、工作效能情况以及救灾资金、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应急预案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违法违纪人员的行政责任。
六、应急准备和反应
(一)各有关部门应做好灾害的预警工作,对可能发生或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要严密监测并及时报告。落实防范措施,指定专人,经常性地开展检查和督促,制定危险地域群众转移线路和安置地点的应急预案。
(二)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等部门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备足各类救灾物资。救灾物资由镇根据灾情统一进行调拨和安排。镇城管计生办要掌握好医院、病床、常用药品、可动用医疗队的数量及分布。镇其它部门要备足备齐灾区群众日常所需的物资,协调落实应急通信设备、紧急供电设备及应急交通工具,做到反应快、拉得出、调得动。
(三)发生自然灾害时,各级各部门应快速反应。
1、村、社区应迅速调查核实灾害、灾情,及时将灾害发生的具体地址、灾情等信息上报镇及相关部门。
2、镇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并视情况宣布启动本预案。
3、向上级报告灾情,根据需要请求上级支援,按规定举行灾情会。来源于:
七、应急救灾经费和物资保障
(一)要把救灾工作纳入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上年度自然灾害救助情况、本年度的灾害预测,安排地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基金(按每人每年3元标准),落实应急资金及救灾物资储备资金。
(二)镇财统办根据灾区损失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救灾款分配方案,下拨救灾经费,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使用、发放工作。
(三)抗灾救灾资金和物资必须按规定专款专用,专物专用,重点使用。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财统办等部门要加强对抗灾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管理和监督,并将公示的有关材料报区民政局,防止截留、克扣、私分、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八、应急响应
(一)一般自然灾害响应流程。在接到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的信息后,镇社会事务办应在3小时内向上级民政部门报告,尽快派遣工作组,及时进行灾情核实,两天内将灾情报告上级民政部门。
(二)重特大自然灾害响应流程。镇在接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后,镇党政办应迅速启动本预案,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组织人员,安排应急款和救灾物资到灾区,安置灾民生活。灾情稳定后,在两天内将灾情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九、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一)预警预报和信息共享
1、镇自然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区灾害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及时了解市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区科技局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区国土资源分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区农业局的农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等各类信息。
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镇、村(社区)应做好应急准备,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二)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
(1)灾害损失情况: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受淹村组、饮水困难人口;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2)因灾需救济情况: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户数。
(3)已救济情况: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口粮救济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等。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村、社区对于本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镇社会事务办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镇社会事务办在接到村、社区报告后,在3小时内完成审核及灾情数据汇总工作,向区民政局报告。
(2)灾情续报。在重特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镇、村(社区)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每天将灾情向区政府、区民政局报告。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3)灾情核报。村、社区在灾情稳定后,应在1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并向镇社会事务办报告。镇在接到村、社区报告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并向区政府和区民政局报告。
3、灾情核定。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财统办等有关部门组织人员,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评估、核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会商,核定灾情。
4、台帐管理。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倒塌房屋台帐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开展生活救助提供依据。来源于:
十、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一)灾后救助
1、镇社会事务办对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在灾害受损较重时,根据灾民困难程度和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要求下拨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灾民的基本生活救济。
2、灾民救助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镇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款。
(二)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由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1、村、社区应迅速核定灾情,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镇城建办、社会事务办在规定工作日内将因灾倒塌房屋等损失情况报区民政局。同时,组织开展重建工作。
2、卫生防疫部门帮助灾区救治伤病人员,指导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运动,必要时派医疗卫生人员赴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责落实相应的救灾资金和物资,做好灾区各类公益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