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黄河的谚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
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最全最全的励志名言就在本站,请大家支持名人名言:
1.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圣人出,黄河清
2.民谣: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3.信天游:黄河船夫曲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4.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九曲黄河十八湾
5.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雨水节气的谚语】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2.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3.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4.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5.二十四节气谚语:关于雨水
6.2016关于雨水的农事谚语
7.2016有关雨水节气的谚语
8.关于二十四节气雨水节气的谚语
1. 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
2. 水是庄稼血,肥是庄稼粮。
3. 水是庄稼血,没有了不得。
4. 水是金汤玉浆,灌满粮囤谷仓。
5.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6. 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7. 养猪真赚钱,肥多增粮棉。
8. 有猪有牛,攒粪不愁。
9. 多养猪羊多攒粪,人勤畜旺地有劲。
10. 牛羊成群,粮食满囤。
11. 无牛不成农,无猪不成家。
12. 将军一匹马,农民一头牛。
13. 秀才不离书,庄稼不离猪。
14. 贫不离猪,富不离书。
15. 养猪真合算,粪肉两头赚。
16. 家畜栏圈勤挖垫,肥多肥好地增产。
17. 栏里一把土,囤里一把谷。
18. 门前不断土,囤里不断谷。
19. 勤挖猪圈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
20. 畜禽粪便要入圈,腐熟以后再进田。
21. 牲口粪便腐熟上,肥效迅速粮满仓。
22. 养猪羊,三够头:攒粪、赚钱又吃肉。
23. 待要富,养母兔;待要发,养鸡鸭;待要日子过得强,多养牛和羊。
24. 养鸡养鸭,不缺钱花。
25.蛋鸡饲养五百天,继续再喂不合算。
26.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27.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28.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29. 麦田返浆,抓紧松耪。
30. 顶凌麦划耪,增温又保墒。
31.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32. 麦润苗,桑润条。
33.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34.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35.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36.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37.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38.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39. 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
40. 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
41. 猪是聚宝盆,肥地又肥人。
42. 猪是聚宝盆,遍身是金银。
43. 养猪又养羊,地里多打粮。
44. 猪羊满圈,家里地里不用看。
45. 养猪不修圈,不像庄稼汉。
46.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47.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48. 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
49. 春雨贵如油。
50.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更多热门文章:
1.20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雨水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雨水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7.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8.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众所周知,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程,它的主阵地及渠道是课堂教学。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应发挥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发掘教材存在的德育功能,有意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的单元分为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里要阐述的是寓德育于综合性学习中,课内外结合,拓宽德育渠道。教材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因此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到工厂车间,到农村和田野,向生产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自己上网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写出简单的研究计划,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综合性学习成为德育的一个载体,拓宽了德育渠道。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研究性课题是“黄河,母亲河”,以学习《黄河颂》为活动契机,自然导入整个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力终突出强调德育目标,内容: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母亲河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等。活动占用二课时,一课时用来布置指导学生的活动。一课时用以展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其余活动基本化整为零,在课上课后开展。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围绕黄河调查访问,搜集报刊书籍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活动时间为两周。
在课堂上展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时,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用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串起这堂课,形象、直观、丰富的课堂内容,使学生精神愉悦兴奋,介绍黄河文明时,电脑展示了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史实资料,并出示洛阳、长安、安阳的图片资料,通过电脑动画制作黄河流域图,它的源头及各大支流以动画显示,直观生动,各省区以不同的颜色标志,清楚明白,还有一些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谚语、成语等,或用文字或配以图画。通过课堂活动资料的交流展示,学生了解感受了黄河文明,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结;听到悲壮、激昂的《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学生感受到那不屈的雄壮的民族精神和坚强的民族意志, 激励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看到黄河水被污染,黄河水断流的实况录相,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唤起了关注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看到同学们精心设计的公益广告,那巧妙的创意和精美的画面,会令你惊奇赞叹不已,这设计的本身,就是一创新的过程,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总之,语文教师应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最大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语言艺术
一、要多方位、多层次地挖掘生动形象的言词材料
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中获得:
1、深挖教材内容,从教材本身去发掘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地方语言是很生动形象的。如地形、地貌、地势描写的内容“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藏北高原地貌特点是“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新疆的地形轮廓是“三山夹两盆”等。如对环境、河流、沙漠景观描写有:苏南运河水环境的恶化及我国水体污染的发展迅速时,可用“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黄山有“奇山、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2、注意学科的横向联系,结合其他学科中有关地理方面的片段来丰富地理课堂语言。
可以语文适当用于地理教学,如在《赠缅甸友人》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通过对横断山区怒江的描写,歌颂了我国与缅甸友好邻邦关系,进而使同学们在诗中了解怒江向南流入缅甸更名为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同样符合现行高考的文科综合教学;讲到长江三峡时,引用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蹄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于地理,例如,可用“若将耀斑在短短几分钟内发出的能量折算成百万吨级的氢弹,再按地球上现有60亿人口均分,则每人可以分到一至两颗氢弹”来突出耀斑能量的巨大;可用“我国城市年产生垃圾6000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垃圾有80%运往城郊堆积起来,大有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来说明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状况。
3、运用地理诗歌来加强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要善于学习,平时注意收集些诗、词、歌谣、或自己编写一些地理诗歌,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加以引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同学们对东亚季风的了解,我引用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其中一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听完这段歌,同学们既记住东亚的冬夏风,同时为解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4、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谚语、古语、俗语、典故来丰富课堂语言。谚语、俗语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有些谚语或俗语看似粗俗,但却极其富有哲理。在地理课堂教学言语中,准确及时地插入一些谚语或俗语,有时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在讲授四季更替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一个独特的创造,同时,引用一些农谚来创设教学情景。
5、修辞是语言的美化剂。运用修辞可使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理趣、情趣,从而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地理课堂上,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和拟人等;如我在讲到高二地理抽烟有害健康时,我说:“抽烟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演包公(很黑)、二是可以防小偷(晚上一直咳嗽)、三是节省衣料(很瘦)、四是永远不老(早死)”。又如:“化石是文字,地层是书页,地理环境的全部演化史就是一部宏篇巨著”;“意大利的领土轮廓很象是一只穿着皮靴的巨脚在踢足球”;还有可用“在宇宙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来形容宇宙之大、地球之小;在讲到黄河含沙量巨大时用“黄河年输沙量达16亿吨,年带走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一位外国学者惊讶地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为中华大地上的‘主动脉出血’”来作为总结等等。
此外,在地理教学语言中,还可以使用成语、别称、趣闻、谜语、散文、文言文甚至小说节选等文体,只要运用适时适度且切换自如,加上丰富的感情,无限的激情,即可使教学语言熠熠生辉、妙趣无穷。
二、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后,教师要在肢体语言上下工夫
肢体语言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据国外一名心理学家测定:感情的全部表态=7%言词+38%声调+55%表情(包括必要的手势)。肢体语言是教师的第二张嘴,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来配合传递地理教学信息,则可以运用自如地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觉感受,唤起学生的注意,长时间保持兴奋姿态,精神振奋,增强学生记忆。比如“手势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在高中地理中可多处运用:学“大气的水平运动”时,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学“气旋与反气旋”时,稍握拳状,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围绕拇指代表气流的旋转方向,拇指向上代表中心气流上升,向下代表中心气流下沉。如讲海河五大支流时,举起左手,掌心向黑板,从大拇指,依次是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手掌是五大支流的交会处,胳膊是海河,这就使学生生动直观的了解到海河的水系组成;肢体语言弥补了教师口头传授、文字板书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直观性为一体,达到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将未见过的事物直观化,将平面图的内容立体化,将死板的图形动感化等效果从而渲染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富有生机和活力。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是文字、声音和书前的几幅图片,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活跃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可以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动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说明文教学是最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也是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说明文通常都比较平实,缺乏形象性,而教师通常也按照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进行讲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状况。例如,在《故宫博物院》的教学中,学生要了解故宫的布局、结构、用途等,书上只有一幅平面的故宫剖面示意图,很难提起学生兴趣。有了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故宫博物院相关的视频资料、大量的故宫图片,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很多内容不需再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让语文教材中的抽象的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更形象、更直观、更有趣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无疑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更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我要求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历史的相关知识,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化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歌曲、民谣等,同时了解黄河的现状与忧患,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上这些内容涉及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有关黄河的地理、历史的知识学生在《历史与社会》中有所接触,但更多的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并未学习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寻找这些方面的材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而且要求学生必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资源的运用,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通过网络大量地搜集了与黄河有关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然后小组合作、分工,制作形式多样的幻灯片,展示搜集的资料,完成各自的任务。在这次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首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的学习工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学生自主了解了许多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还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互相交换资料,提出疑难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作品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他人。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在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过去,语文教师备课总是依赖教材和教参。现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比教材、教参丰富百倍的资料,并且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制作教学软件。过去,语文教师上课凭的是一张嘴、一支笔。今天,语文教师上课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过去,语文教师课后把教学体会写在每课教案的后面,教研组开会的时候才和大家交流。而今天,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记录、管理教学日志,及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更多的教师进行及时的交流。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以作文教学为例,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讲评不及时,不能全批全改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弊病。一位语文教师通常都要批阅百名学生的作文,从学生交作文到教师批阅完毕,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讲评时也通常是以个别好作文为榜样,问题作文作靶子,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或是其他原因不愿意向老师请教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作文网站、建立班级博客,鼓励学生将习作在网上,教师针对其作文进行及时辅导,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反馈,并且及时进行修改。学生可以及时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这样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多次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这样一名教师可以与多个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加强师生、生生之间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打破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它的财富面向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我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让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多姿多彩。
所谓想象,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无论哪种解释都体现出想象创造性的特点。而这,我想亦是古往今来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原因吧。不是有诗云: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此等形容想象其轻重足见一斑。我从教三年,有幸在第二年加入新课程的行列,对其中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显然是令人眼前一亮。如若真正实施于课堂这对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必定是毋庸质疑的。一旦这样无疑给原先由老师一堂讲下来的、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活力,使学生如沐春风,于是学生可以拥有一方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
想象,课文朗读,质疑解惑,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朗读课文时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
有一段时间往往这样,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代替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有意识地流露给学生,似乎不是学生在学,而是自己。你看,就拿朗读为例,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或许在另外如自习课中得以弥补,但往往以齐读居多,虽书声琅琅,然个人思索时间有限)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不可否认,课文录音字正腔圆,无论是对发音还是对情感的把握上我们早已是望其项背。而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再配以适时的音乐,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毫不逊色,若再加上些人为因素如现场演绎、自己的语文老师等,那效果想必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以来,教师个人魅力确实展露无遗,但令人佩服之余,学生是否以我们的理解作为他们自己的理解,学生有没有自主去学呢?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认真读它几遍,有没有找出生字词,翻翻词语手册,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把握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思索,录音就播放了老师就范读了,那么我们无疑是越俎代庖,这与空中楼阁又有何异。学生想反正老师可以扫除雷达,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这样真的就够了吗?他们的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多少呢?最多只是学到了一些表面而已,真正的实质却领悟甚少。针对这一情形,势必在课堂上将日益运用新课标所倡导的“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发自于内心,才颇具感染力的。尤其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诠释作品带给你的震撼…… 此时的朗读就鲜活地带上了你独一无二的色彩,或许有些偏颇,或是稚嫩,但它却有蓬勃的生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趣味?如在《土地的誓言》中,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特别是“那奔腾的鹿群”、“红布似的高粱”几句,那修饰事物的形容词和短语,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东北浓郁的地域特色怎不令人深深陶醉?
二、在质疑解惑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在备课的时候精心设计,往往考虑学生会提怎样的问题,于是就一一列举再逐一准备好,以防到时难以招架。用来贯穿课堂的几个问题,也是思索之后再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一旦引导成功那是心满意足,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可学生思维开启了多少,主动探究意识又唤醒几何?于是乎出现这样的情形也不足为奇:学生明明回答的很正确,老师还是坚定地在黑板上写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口头上虽大力赞扬,但实际上还是让学生以为自己回答正确与否不重要,反正老师会告诉标准答案,长此下去,还有谁敢想,敢质疑,敢解惑,还有谁来打破这沉闷的课堂气氛,而这岂不是语文老师的悲哀。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孔子也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认真对待疑问且是正确的态度,敢于质疑更显其重要性;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喜欢,谁又会否认不是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的功劳。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给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是这套教材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与阅读课文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方想象的空间
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 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为例,在“黄河,母亲河”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的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复习《黄河颂》一课,查找有关在黄河流域的历代王朝建都的史实,黄河的发源、流域、长度。(搜集)
2、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包括黄河之源的传说、与黄河有关的神话故事、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搜集,讲故事)
3、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和诗词(搜集,吟诵)
4、有关黄河的歌谣(搜集,配乐歌唱)
5、保护黄河(辩论赛)
6、综合写作(运用资料,发挥想象,写作)
很显然,这几个活动是以突出黄河的文化和倡导环保意识为中心内容的,学生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为己所用。这几个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已给学生留出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在有选择的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这样在各个环节中,学生根据主题搜集 、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他们在综合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小的提高,学生的想象也有了一定的发挥,于是乎,展示活动成果时,小品、辩论会、知识竞赛等等,内容多样,形式活泼。学生设计,学生主持,学生展示,教师退居幕后指导,逐渐体现出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思维的趋势了。综合性学习又给学生的想象开辟了一方乐土!
关键词:导入 课堂气氛 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地理课,课堂导入环节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匠心独具地创设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迅速转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堂课的学习上来。其次,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活跃于疑惑的交点,引入新课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示矛盾,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他们的大脑积极思考,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时期。
课堂导入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否进入学习意境。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求有:在原则上要突出一个“趣”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唤起某种动机,培养人的意志;在形式上要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倍感新奇;在内容上要突出一个“巧”字,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刻意将新的知识巧妙地渗透到原有的知识中,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取新知识。
一、巧设悬念,设疑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的。一上课,教师首先设疑,突出与课本内容联系紧密且学生难以想象的问题,便能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设疑:冬天在一个温室里,如果把门打开,冷风是从门的上方涌入还是从下部涌入?在学习地球公转时,设疑如下:我国的汕头市一年有一次阳光可以直射井底,这是为什么?悬念立刻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地思考着、议论着,一下子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
二、联系实际,案例导入
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兴趣高。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城市的区位因素时,笔者从自己的家乡——博山区导入:博山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学生中有说旅游的,有说河流的,有说矿产资源的。笔者通过让学生分析博山有名的几个大企业,像钢厂、水泵厂、减速机厂、电机厂等,它们的发展都和博山丰富的煤矿、铁矿有关,博山的琉璃和陶瓷比较有名,这和博山丰富的石英砂矿、陶土等有关。博山还有很多其他矿产,如铝土矿等。所以说博山兴起的主导因素是矿产资源。然后笔者话锋一转,说道:在1961年,淄博市政府从博山迁至张店,说明博山的发展有制约因素。学生又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交通,有的说是因为矿产资源的枯竭,有的说是地形。此时笔者适时引导:一个城市的制约因素应该不止一个,但肯定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学生纷纷得出结论:交通因素。
三、谜语故事,趣味导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巧妙地利用猜谜、故事、游戏、谚语、民谣等多种形式导入新课,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授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单纯记忆各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便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例如:三伏天盖被子——武汉(捂汗),船出长江口——上海,两个胖子——合肥,双喜临门——重庆,圆规画鸡蛋——太原,等等。简单的谜语、故事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于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在猜谜语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很轻松地掌握了。
四、故设陷阱,释疑导入
针对学生易犯错误的知识点,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激起他们追根求源的精神并落实知识。例如,在讲授黄河的治理这一部分知识时,首先提问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长江为什么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学生回答: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入海的年径流量等方面均为全国首位,因此有第一大河的称谓。教师立马设疑:黄河的情况怎么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大声指出“错了!”(学生大吃一惊,引起注意)为什么呢?请大家把黄河的长度、流域面积和入海径流量与我国主要河流比较一下。通过顺理成章的释疑,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五、音乐视频,欣赏导入
关键词:词汇 温岭俗语 民间文化心理
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表达形式,包含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温岭方言俗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从俗语的定义、地方民间文化心理两方面对温岭俗语加以探析,以探求温岭俗语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俗语的定义
对于俗语的定义,众说纷纭。“俗语”始于刘向《说苑·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温端政(2005)认为俗语是“汉语词汇学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并把俗语的范围规定为包括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韩厥林把汉语熟语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即“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和名言等”;把俗语从熟语中单立出来。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所说的“俗语”往往就是谚语(流传于民间的简单通俗、寓意深刻、带有结尾性的语句),常见的“俗语说”“俗谓”“俗云”等一般都是“谚云”和“谚曰”的同义词。本文所谈的俗语,当然不仅仅指谚语,不过在举例阐述时以谚语为主,同时也列出少量的俚语(带有方言性的通俗的口语词)等,以求体例之全,便于审视温岭俗语的概貌。
二、从温岭俗语看民间文化心理
所谓地方民间文化心理,是指受地方民间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地方民间社会心理。作为文化心理,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文化而非自然的,因而它必然具备相应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不妨把文化心理界定为,它是由价值取向决定并且通过行为模式反映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的。由于这种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受民间文化影响,所以地方民间文化与地方文化心理具有同构效应。易言之,人们可以从地方民间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观察到地方民间文化心理特点。
温岭俗语作为地方民间语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到劳动大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从众多的俗语中概括与提炼出它的主要文化倾向,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俗语来表述温岭民间文化心理。
(一)兼容并蓄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
季羡林先生在《长江文化研究文库》的总序中说:“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差异是南北问题,南方以长江文化为代表,北方则以黄河文化为代表。”浙江处于中国的东南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稻作农业区域。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价值取向,与中原主流文化均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而温岭是浙江的一个沿海小城,既具有江南典型的农耕文化,又有异质的海洋文化色彩。这两种文化中有关动物的词汇明显受到农业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分析。
1.农耕文化
在温岭的俗语中包含了大量与庄稼及牲畜有关的词汇。丘陵地区湿润的气候,茂密的山林是动物生长的理想场所,肥沃的土地可以种植很多庄稼。这样的环境使得温岭俗语中的动物词汇及庄稼词汇异常丰富。如:
(1)眼鸡落进米堆里。
形容一个人运气好。
(2)黄普鳝假死。
黄普鳝即黄鳝,它在遇到危险时会装死。形容一个人狡猾,知道却装作不知道。在农村,很多人会在半夜带上手电筒和抓黄鳝的工具去田里或是河边抓黄鳝。
(3)麻袋里的菱,里戳出。
菱角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农产品,人们把成熟的菱角从河里摘了,放在麻袋里。由于菱角有着尖锐的角,会从麻袋里戳出来。这句常用来比喻吃里扒外的人。
(4)白扁豆天露丝缠在一个棚里,解不出。
天露丝就是丝瓜,它和白扁豆都是藤本植物,两种庄稼在一个棚里互相缠绕着生长,自然难以解出各自的藤蔓来。
这些词汇,可以说是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对温岭俗语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说明温岭人想象力丰富,用最简单的事实来说明比较深刻的道理。
这些俗语还透露出江南水乡特有的追求含蓄、委婉的审美倾向。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语言表达。“和”的精神、“中庸”的方法体现在俗语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上,表现在修辞格上,其中比喻的修辞格占优势,尤其以借喻为主。
我们对128条俗语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128条俗语共使用了10种修辞格,其中最常用的是比喻。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南方人追求举止的含蓄和行为上的中庸,例如孩子从小会被家长告诫“朋友千个不多,冤家一个够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吃酒量家当”等等;更追求语言表达的含蓄,推崇“留口”,不能把话说死、说绝的风格。“缸破好箍,口破难收”“过头酒好吃,过头话难讲”,就折射出了含蓄委婉的地方文化心理。温岭俗语委婉语的普遍运用与南方社会文化制度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文化品格等。
2.海洋文化
温岭是个沿海小城,滩涂广阔,海岸线狭长。沿海人靠海吃饭,以捕鱼为业。这样的环境使得温岭方言中与海有关的俗语形象贴切,妙趣横生。
(5)弹糊钻竹滚,自寻死路。
当地人在退潮后会赤脚到海滩上抓跳鱼、螃蟹。“弹糊”即跳鱼,竹滚即竹筒。人们利用跳鱼喜欢钻洞的习性,在退潮的时候,把竹筒插入泥中,做上记号,待去收回时,就看到跳鱼倒插在竹筒里出不来。
(6)鱼生卤过酒。
海边人把一寸来长的小带鱼用盐腌制,制成风味独特的“鱼生”,用来下饭。鱼生的汁就是鱼生卤,苦而咸,和酒一起喝下去会泛酸得胃病。此句比喻自食其果。
(7)人多嘴多,烤头落镬头多。
“烤头”是很小的鱼,人们用盐把这些小鱼腌制好,晒干,做成一道风味独特的菜。由于烤头太小,几乎没肉,所以一落镬就只见很多鱼头。这里形容说话七嘴八舌,意见纷纭。
(8)墨鱼笑鲑蛄,不知道自己乌否乌。
墨鱼与鲑蛄是同类,它们体内都有乌,遇到危险时,屁股后面会喷出乌,像烟雾弹,然后趁机逃跑。这里说墨鱼嘲笑鲑蛄,说它喷乌,其实自己也是一样的。这是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沿海地区的人们以捕鱼为业,这种特定的海洋环境与生产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温岭的俗语。透过这些俗语,我们可以看出海洋文化对文化心理的影响。温岭是个沿海小城,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很大。当地人的心态开放、自由、随意,更追求创新求异、幽默戏谑。
温岭俗语修辞格的运用包括:比喻、对偶、夸张、对比、借代、比拟、重复、顶针、双关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比喻、对偶、夸张,有的俗语还兼用多种修辞格。温岭俗语运用多种辞格来增强表现力,如“勿讲早迟,只要落时”(对偶),“白露汤,汤了个精打光”(顶针),“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对偶、对比),“老倌吃硬饭,咬(要)不得”(双关),“懒人担重担,一日担到晏”(夸张),“水浇鸭脊背”(比喻),“墨鱼笑鲑蛄,不知道自己乌否乌”(比拟),“老糊狲”(借代)。
另外,温岭俗语中有大量关于生殖器官等不雅的词。体现了沿海人们自由开放、幽默戏谑的心态。例如:
(9)赤卵鸡,代鸭愁
(10)人搓人,搓不动;匹挫人,滴松松
(11)拉嘘不耸腰
例(9)中的“卵”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官,小男孩穿开裆裤,就称为“赤卵”。“赤卵鸡”引申为没羽毛的鸡。落羽毛的鸡却担心鸭受冻,比喻当愁不愁,怀不必要之担忧。例(10)匹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以匹来代指女人;“挫人”是派遣人的意思。这句话讲的是,男人有求于人,别人往往不乐意帮忙,而女人麻烦男人,男人们很乐意帮忙。例(11)“拉嘘”即“撒尿”,这句话与普通话俗语中“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相似,但是在温岭俗语中表达得更直白。俗语中这种直白的表达体现了劳动大众幽默戏谑心态,更体现了温岭人自由开放,不拘小节的心理特征。
(二)勤劳谋生的劳动观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劳动大众来说,重要的莫过于劳动谋生。在温岭,勤劳致富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可以看到温岭做生意的人,开店营业很早,早上四五点,很多店面已经开门做生意了。而那些“讨小海”的,往往凌晨一两点钟下海捕鱼,俗语“赶潮落水。”就是对他们生活的写照,也指争分夺秒。而俗语“三日打鱼,四日晒网。”就是讽刺那些因为偷懒而一无所得的人。温岭人喜欢勤劳踏实的人,家长给女子找对象,摆在首位的条件就是这个小伙子是不是能吃苦。如果不是,外表再俊,也会被人说成:“蛎灰方糕,好看勿能吃。”形容一个人好吃懒做,就有俗语:“三月泥鱼,流滞拔肠。”(泥鱼三月放了子,体形消瘦皮肉松弛,动也懒得动,碰一下,也只缩一下。)值得玩味的是,俗语还以拟人手法表达劳动大众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劳动经验的重视。“先落冬雪后落霜,一个麦头两人抗。”“清明头夜雨,秧烂麦死。”农令时节,劳动大众要辛勤劳作,还要和自然灾害抗争,勤劳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三)发人深思的陋习
每个地方的民间心理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温岭也不例外。俗语“外甥皇帝,娘舅狗屁”是说舅舅比外甥的地位高,但是外甥的言语却比舅舅的重要,人们对外甥反而言听计从,显示出对小辈的溺爱,且不够尊重长辈。而俗语“小猢狲”是指小孩子调皮捣蛋,长辈半恼半怒地责骂,说是责骂,却透露出浓浓的爱。听起来,亲切之情多于责备。相反的“老猢狲”则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多见于农村,媳妇与公婆吵架时对公婆的称呼。这与劳动大众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有关,无论是农业还是渔业都需要劳动力。在地里干农活与下海捕鱼主要靠青壮年,家里的小孩子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就特别受疼爱。而老人,吃穿全仰仗小一辈的提供,缺少劳动大众的重视。俗语“竹竿头的鸭子”,“鸭子”即“鸭蛋”但是在这里引申为家里的独子,把儿子当做用竹竿顶着的鸭蛋,小心翼翼地呵护。这条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温岭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温岭也是很普遍的。一方面是出于养儿防老,温岭的养老主要是靠儿子承担的,儿子多,父母的生活水平就相对会好一些。另一方面是出于“女儿是赔钱货”的想法。
三、结语
温岭是个海滨小镇,依山傍海,决定了温岭人的生活方式依赖于农业和渔业。这使得俗语也体现着两种不同的风格。俗语意蕴丰富,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涵盖了劳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动地体现了温岭劳动大众的生活场景与民间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3.
[2]吴子慧.从越地谚语、俗语看地方民间文化心理[J].浙江学刊,
2006,(4):113~115.
[3]谭志满.土家语俗语的特征及文化意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17.
[4]钱伟.浅析俗语中的中国人价值观[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
(2):146~150.
[5]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10.
[6]魏爽.汉语俗语修辞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张岚.熟语的修辞功能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都有五十多人,班额较大。刚开始进行课改时,经常会出现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的局面。有的时候心里想着课改,自己想少讲课,让学生多动脑,却常常怕没讲到的地方学生不会而导致满堂灌;有的时候,按着课改精神,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行合作、探究,却发现有些同学根本不参与,在旁边自寻其乐,有的甚至借讨论之名而做些搞笑之事。新课改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更没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去摸索。
一、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实验开始时,我就把课改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思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始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整体、深刻、灵活。
我认为新课改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方法从“注入式”“填鸭式”转变为“活动式”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不仅教师与学生有相互的交流呼应,学生之间也有相互的交流与呼应,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立体网络。运用“活动式”教法,课堂气愤热烈,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心灵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增进教学效果。
二、加强竞争机制
我们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不点名绝不回答问题。你越是说“谁来发表一下意见?”越是没有人回答。我几次给他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处,结果依然如故。经过冥思苦想,我想出一个好办法—加强竞争机制,用抢答题的形式激发学生发言热情。
具体做法是:每一节课都用临结课的三、五分钟出一些快速抢答题,内容包括本堂课的,也包括本篇文章的,大到具体问题,小到教师讲的每一个小知识点。学生们都有强烈的荣誉感,这种做法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学困生仍然不参与,有的时候,他们反映稍慢一些,别的同学就已经抢先说出了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出问题之前先说明本节课由那些同学抢答,其他同学做好笔录,这样就给那些学困生创造了答题的机会,其他学生再适时给以掌声鼓励,给这些学生以信心,使他们慢慢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接下来我把每节课回答问题最多的学生做以归纳,装进学生的学习档案袋里,同时每周做以总结,看谁主动回答问题最多,评出每周之最。这种做法果然激活了学生的勇气,同时学生为了能快速抢答问题,上课时必须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尊重个性差异,区别对待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擅长记忆,有的学生擅长朗诵,有的学生擅长表述,有的学生擅长写作。鉴于这种情况,我在单元测试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出两套练习题。A组题较难,适合那些尖子生,内容包含课内,也包含课外阅读。B组题难易适中,适合一般学生,内容主要是课本以内的,然后由学生自主选题。如果B组题过去测得“良”,现在测得“优”,那么他就进步了。学生B组题答得好,那么他们必须答A组题,综合两组题对他们进行评估,这样不同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等于考试,不等于打分,更不等于排队。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学生的考试结果,对知识的获得途径却置若罔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习惯于写出标准,然后逐条对照,像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检验机器零件一样给学生分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等级,然后以等级的目光去区别对待学生。有的教师甚至把每次月考成绩都大肆渲染地在班级给予分析总结,并大张旗鼓地贴在班级醒目的位置,久而久之,优生和差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心理负担。优等生很怕下次考不好而遭人耻笑,进而死啃书本;差生则会破罐子破摔,从而惧怕考试,甚至讨厌考试。对学生来说,知识只有对错之分,学习结果只有上下可言,这势必导致学生只关注如何得高分,如何被上一级学校选中,因此出现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淡化能力培养的现实。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突出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个人才;注重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学生发展个性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这应该是当前评价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对一个教师而言,少一些批评,采取“有情”“有别”“富有激励性”的评语,使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效果定会不同的。我的评价方式是由教师独评转到教师参评、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通过“自评”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评”发现别人的长处。
五、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学生学习档案袋是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课堂回答记录、各项活动记录、学科素质发展记录、学科知识成绩、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等方面。
如我在讲《春》一课时,要求学生根据五幅图任意选择一幅进行绘画,同时为本课准备一套练习题,这些都可以装进档案袋里。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培养、知识积累、文本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面临不断的改革,同时对人才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试着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语文教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力和浓厚的兴趣爱好是有着必然联系的。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超人的创造力,同时也具有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寻找对策,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形象、有趣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开发、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进行分析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启发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知识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其次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训练,才能打好创新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指导学生,注重知识的积累。为此,在教学中,对字、词、句基础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学生在课外阅读、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名言警句,优美的广告词,对联、俗话、谚语等积累下来。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在《孔乙己》一课出现了“穷困潦倒、迂腐不堪”等词,学后让学生用该词分别写一句话,再到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碰到优美的句子、段落、写法独特的篇段,让学生去仿写。指导学生仿写,既达到了读的目的,又完成了写的任务,体现出了读与写的有机统一。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日记,写观后、读后感,记读书笔记,课前做3分钟的演讲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过的知识不仅能够得到巩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文本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文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源,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生的情感、价值、世界观,虽然说他们的生命已逝,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留存在语文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从中吸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体悟远逝的作者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逐步体味作者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另外,我们在教好文本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知识,再加之不同流派的创作风格,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其实教学中依据教材中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教材中介绍的有关黄河的知识毕竟有限,学生通过自己看电视、上网、进图书馆等,获取了有关黄河发源、流经地域、传说故事,为社会的贡献及面临的污染等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再者根据时令、节日,社会活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十·一节到了,让学生撰写《献给祖国的歌》,发生了自然灾害,让学生给灾区的小朋友,抗震救灾的写慰问信等,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是组织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的创作才能。根据教材要求,节假日指导学生走进社会的各个层面,了解社会的变化,在生活实践中探究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问题,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平台。
1.2的相反数是()
A.-2B.2 C.-D.
2.sin45的值是()
A.B.C. D.1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2a2=3a2B.a3a2=a 6
C.(a3)2=a9D.a34=a-1(a≠0)
4.若分式有意义,则 应满足()
A.x=0B.x≠1C.x=1D.x≠0
5.下列根式中,属于最简二次根式的是()
A.B. C.D.
6.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 和4 ,圆心距为10 ,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内切 B.相交C.外切D.外离
7.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
8.如果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那么它的内切圆的半径为()
A.3B.C.2D.3
9.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土地,若设计如下四种不同的图案,则其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最大的是()
10.把函数y=2x+4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则所得的直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是()
A.0B.16C.8D.4
11.关于x的方程(x-1)(x-2)=k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是否有实根由 的取值确定
12.如图,∠ABC内接于O,∠ABO=20 C是过C点的切线,则∠BCD等于()
A.65B.45
C.85D.25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3+x2-2x-2=.
14.如图所示是某种型号的正六角螺母毛坯的三视图,则螺母的体积为________ cm3.
15.如图,ABC中,∠B=90B=6,BC=8,将ABC沿DE折叠,使点C'落在AB边上的C'处,并且C'D∥BC,则CD的长是_________.
16.已知,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将ABC以点O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点的坐标是_____.
1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相交于点O,∠BOC=120,则梯形的中位线长为.
18.如图,把一个矩形纸片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OA、OC分别落在x轴、y轴上,连接OB,将纸片OABC沿OB折叠,使点A落在A'的位置上.若OB=2,= ,则点A'的坐标为 .
三、解答题(共66分)
19.(6分)如图是某班全体学生年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求出该班学生年龄的众数,你从图中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写出两条即可).
20.(8分)甲、乙两个商店到同一厂家按同样价格购进同一种方便面,共进货100箱,但甲、乙两店进货数量不同.由于两店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两店的销售价格也不同,两店将所进的方便面全部销售完后,销售额相同,如果将甲、乙两店的进货量互换销售,并保持两店的原销售价格不变,由甲店销售额为2700元,乙店销售额为1200元,问甲、乙两店谁在原销售中获利较多,为什么?
21.(10分)如图,AB是O的一条弦,ODAB,垂足为C,交O于点D,过B作O 切线BE交OD延长线于E.
(1)若OC=3,OA=5,求AB的长;
(2)试判定∠ABE与∠AO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2.(10分)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其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 .
(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若AB=10,DE=4,P为线段AC上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 .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
23.(10分)如图,大楼AB的高为20米,远处有一塔CD,小李在楼底A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60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45、C两点分别位于B、D两点正下方,且A、C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求塔高CD.
24.(10分)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在x轴上,点C在第一象限,AC与y轴交于点D,点A的坐标为(-1,0).
(1)求B、C、D三点的坐标;
(2)抛物线y=ax2+bx+c经过B、C、D三点,求它的解析式;
(3)过点D作DF∥AB交BC于E,若EF=,判断点F是否在(2)中的抛物线上,并说明理由.
25.(12分)已知二次函数y=x2+(2m-1)x+m2-1(m为常数)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O,且顶点M在第四象限.
(1)求m的值,并写出二次函数解析式;
(2)设点A是抛物线上位于O、M之间的一个动点,过A作x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另一点D,作ABx 轴于B,DCx轴于C.当BC=1时,求矩形ABCD的周长;
(3)请问(2)中矩形ABCD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大值,并指出此时A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