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全集

时间:2023-05-30 09:2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张爱玲全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逃避“虫患”天天忙搬家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麦道伟文艺营写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说没有《秧歌》的好运。

由好友夏志清推荐,张爱玲1967年9月抵达麻州剑桥,在赖氏女子学院设立的研新专心翻译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

赖氏研究所任满之后,1970年,张爱玲赴伯克莱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去做研究工作。她不按时上班,黄昏时间才去研究中心,一人在办公室熬夜。一年期满,张爱玲即遭解聘。张爱玲在伯克莱水土不服,老是感冒,决定搬居洛杉矶,以为气候温暖,身体或可转好。

1971年秋季搬居洛杉矶后,她身体一年一年转坏,不说上班工作,能对付日常生活——买菜、付账、看医生、打电话——就把她累坏了。

在洛杉矶住了几年之后,不仅感冒照旧,牙齿也永远看不好。骨头脆弱,不小心手臂就断了。最可怕的是,张爱玲添了一种皮肤病,而且觉得屋子里到处是跳蚤,身上永远发痒。为了逃避“虫患”(张语),她就不断搬家,每次都会遗失、丢掉些东西。那两年在赖氏研究所,张爱玲差不多已把《海上花》译好了。她想找经纪人把它交给书局审阅,但一直无着落,结果这部译稿在一次搬家时丢了,除了首两章已发表过外,张爱玲三四年的心血全部付之流水。

1988年4月6日,几年去信没有回音后,夏志清终于收到张爱玲一封信,告知“直到昨天才看了你1985年以来的信”,原来她“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看病),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在麦道伟文艺营,张爱玲碰到一位上世纪30年代即从欧洲移民美国的老作家赖雅,两人一见钟情。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于1956年3月13日第一次见面,5月12日,赖雅日记记载,“去小屋,一同过夜”。

两天后,赖雅在文艺营的期限到了,不得不离开。张爱玲在送他的时候,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给了他。一个多月后,张爱玲也离开了文艺营。7月5日,赖雅接到张爱玲的一封信,说已怀了他的孩子。赖雅向张爱玲求婚,但要求她堕胎,不要孩子。8月18日,两人相识半年之后,在纽约结了婚。新婚刚两个月,曾经中风的赖雅又一次中风

当时张爱玲与赖雅分居两地。为筹措给赖雅治病的费用,张爱玲奔走于港台之间,寄人篱下,狼狈不堪,心情特别恶劣。

贯穿张爱玲书信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经济的困窘。张爱玲关照赖雅如何节省每一笔开支,以竭力维持生计。最令张爱玲感到悲苦失望的,是她为了挣钱而不得不独自去香港为电影公司写剧本《红楼梦》,然而剧本总不能令电影公司满意,三个月苦工换来一场空,身体又坏:“辛苦地从早上十点写到凌晨一点,手脚都肿了”,焦躁失眠,独自苦撑,“工作了几个月,像只狗一样,却没有拿到—分酬劳”;怀着希望的远行给她身心带来诸多的困扰和折磨,“‘疯言疯语’成了我唯一可用的心理道具”。

“爬满了虱子”一语成谶

夏志清在谈到张爱玲时,曾愤怒地说:“张爱玲去世前几个月给我写了最后一封长信,哀叹老年孤独生活的不易和对文学的依恋。唉,胡兰成是个大坏蛋,什么女人都要沾手,生活品格比政治品格更低下;而赖雅又太老太穷,自己明明中风多次却不告诉比他小近30岁的张爱玲。结果婚后仅两个月再次中风,给了她沉重打击。张爱玲为了给丈夫筹钱治病不得不为港台写应景笑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大好时光。嫁给这两个丈夫,真真作孽!”“这个赖雅,因为穷得淌淌滴,一定要张爱玲流产!孩子对于女人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啊。张爱玲流产后真真是萎谢了。如果她有个一男半女,在以后寡居的几十年中会给她带来多大的欣慰快乐!我想,这可能是她在最后的《对照记》中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雅的照片文字的原因。这两个男人实在都不值得她爱恋思念!”

但是,当年张爱玲在给夏志清的信上曾开玩笑地称赖雅是“并无作品出版的作家”。难得一露幽默,表明她对赖雅颇有感情。张爱玲那一时期身体也好,毕竟年纪还轻。一方面忙于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一方面努力于英文写作、翻译。张爱玲至死以赖雅为姓。

张爱玲给赖雅的家书,也反映了两人相濡以沫。信中有她对两人未来生活的规划,对自己未来创作的自许。可惜赖雅过早去世,使张爱玲对未来的希望全部落空。

夏志清说:“我有时想,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总是独自埋头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东西,虽然她英文好,但美国人是不要看的呀!张爱玲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张爱玲校阅了台湾皇冠为她出版的《全集》,夏志请认为,“她已为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学读者留下一套校对精确的《全集》,可谓死无遗憾了”。

“二十多年来一向多病,两三年来更显得虚弱不堪,能够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未受到任何痛苦,真是维持做人尊严、顺乎自然的一种解脱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怨女》 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86-02

张爱玲原名张,为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即使在当代社会依然被多数读者推崇,代表作主要有《流言》《张看》《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怨女》等。无论是短篇、中篇小说的创作,张爱玲的审美倾向都是悲剧性的,其文笔细腻悲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虽然现存小说中,《半生缘》《倾城之恋》名气较大,然而学者普遍认为中篇小说《金锁记》是其创作的高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独特的才情和蓬勃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作品充分展示了封建制度枷锁下,女性和人性被压抑的悲惨命运。出于对作品的偏爱,张爱玲在时隔多年后,将其改编为《怨女》这一长篇小说。

一、《金锁记》之后《怨女》创作动机

《怨女》并非张爱玲在一时兴起状态下创作,而是出于对《金锁记》的热爱,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沉淀的结果。张爱玲创作《怨女》并非对《金锁记》故事简单的删除或扩充,而是在用更加集中的手法来对女主人公银娣故事进行经营,七巧女儿长安的故事明显少得多。在创作风格上,《金锁记》更加炽热猛烈,而《怨女》则更加沉稳理性。

(一)自我审视,对艺术标准更高的追求

张爱玲的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较大的影响,《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几乎是一生的,其在晚年投入《红楼梦》的研究批评中。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多次修改与删减,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在极大程度上感染着张爱玲,张爱玲在创作中也时常自我审视,经常自我挑剔,而《怨女》如何在《金锁记》的基础上,实现文学审美态度与创作心境的突破,保留作品“苍凉”的底色,成为张爱玲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张爱玲曾公开承认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为《金锁记》,文章里曹七巧被金钱做成的枷锁困了一生,并用这枷锁捆绑了自己女儿一生,在此基础上,张爱玲重新创作《怨女》,她说:“我就喜欢那被经济与扭曲的人不人鬼不鬼的怨女的苍凉,我觉得在那里面,我说出了我最想说的话。”[1]

(二)面向海外阅读市场的创作自觉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在创作出来后,在没有接受读者参与阅读前,只能算作半成品,只有当读者与作者形成内心潜在的交流后,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张爱玲将这一创作意识作为《怨女》创作的指导。《金锁记》叙事节奏紧凑集中,象征意象层叠丰富,同时人物刻画入木三分,通过苍凉的笔触来深度刻画了封建制度下女性深入骨髓的悲哀,使这种悲凉直达人心,因此在小说面世后,国内学界好评一片,在这一背景下,张爱玲再创作热情被激发。在19世纪50年代后,张爱玲在美国定居,并开始准备《金锁记》的改写,她期望作品在出版后能够像在国内一样,具有广大的阅读市场。然而《金锁记》的出版并非像她预想的那么顺利,美国人更加期望看到如《赤地之恋》类的作品,而对于《金锁记》热情并不高。经多方辗转,最终《金锁记》的译本《北地胭脂》在英国伦敦出版,之后被翻译为《怨女》,然而反响不如国内,张爱玲最终期待的美国市场并未打通。

二、七巧与银娣的主人公悲剧分析

《金锁记》与《怨女》均是反映了、物欲压抑下的主人公内心焦灼与变态的人性,然而银娣的形象与七巧比较,却显得有些平庸。张爱玲曾经说过:“在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曹七巧的人物创作最为满意,在那个封建时代,七巧的疯癫与时代与环境有所脱离,即使是放在现代社会看,也是近乎癫狂,虽然银娣的言行也有所出格,但是与七巧比较却又收敛得多,更多的是为了在整个时代中生存而更加圆滑,主人公从心理变态的疯子变成了小奸小坏的庸常之辈。

(一)二者的相同点

七巧与银娣二者相似处较多,首先是出身均来自社会底层卑微家庭,在家庭环境中生存均受人制约,身不由己,在婚姻上均受到哥嫂的支配,都被媒人所欺骗。其次在嫁到夫家之后,虽然有名分,但是却被所有人轻视,受尽排挤与冷眼。最后,论爱情,七巧将季泽当作唯一的希望,可是季泽却只是为了七巧北方的田地,欺骗与利用七巧;银娣将姚家三少爷作为精神支柱,在深夜为他唱《十二月花》,在浴佛寺差点以身相许,可是三少爷却只是为了她的钱,没有钱就向银娣要,因此二者对爱情怀有一线希望与幻想,却总是被欺骗和利用所伤害,最终为了获得安全感,以自己的亲情和青春为代价获得金钱,却在孤独与失败中过完一生。

(二)人物的不同

虽然七巧与银娣的命运大致相同,但是二者却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待人待物上,七巧为人心直口快,对钱的欲望表现得更加明显,而银娣则更加圆滑世故,说话均离不开一个礼字,在这一点,七巧是张扬的,而银娣则更加收敛。在对待娘家人上,七巧与银娣区别更加明显。七巧与银娣都有曾经替哥哥背黑锅的经历,然而七巧是明着责怪哥哥的不是,银娣未怪罪哥哥,却是在嫂子面前将姚家人骂了个遍。七巧虽然对哥嫂态度不好,却没少给东西[2],而y娣则明显不同,她虽然在面子上做足了全套,却不愿意给哥嫂一点东西,在坐月子时,银娣将床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摆出来在嫂子面前炫耀,大有解当年恨的做法。哥哥在送满月礼时,她典自身的头面,看似无可奈何,却需要哥哥赎回还她。银娣由于出身较为卑微,因此不被姚家人所看得起,可是她却也看不起娘家人,嫂子曾经暗示想将侄女许配给玉熹,她却是用大爷家儿子还没有娶妻作为理由搪塞,其实却是认为嫂子家女儿配不上玉熹。[3]结果七巧虽然东西没少给却没在嫂子那里没落得一点好名声,银娣的嫂子却有苦难言,被银娣周全的礼数堵了嘴。对待至亲至爱的子女,七巧与银娣占有欲都极强却又十分变态,虽然她们都有母性的关怀却都被变态的占有欲所掩盖。七巧对女儿铜臭味更加明显,强迫女儿与其一样压抑情感与欲望,而银娣却是通过心理战术来占有儿子,先讨得儿子的欢心,之后对儿子的夫妻关系进行离间,与儿子讨论戏子,并允许儿子纳妾。在对待小叔子上,七巧几乎没有近身的机会,仅有的一次机会也由于其对金钱的爱好而冲散,银娣却是近身不成之后就处处设防,为了获得清白的名声甚至不惜上吊,结果七巧最终众叛亲离,银娣却在强烈的优越感中看尽姚家的风云变幻。从七巧到银娣,人物由不知礼数、变态、不可理喻变得平庸,有了点为了生活而必须为之的可爱。

三、叙事风格与方式由繁华转为平淡

张爱玲并不提倡模仿自己早期的成名作,因此在《金锁记》题材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去创作《怨女》,作者完全规避了早期作品的写作迹象,通过完全异同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而作品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方式也可以窥见一斑。

1.主人公出场方式的不同:由外视侧叙转为内视角直叙

与其他作品不同,七巧的出场主要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完成,通过姜公馆丫鬟凤箫和小双之间的对话使七巧卑微的身世呈现在读者面前,而妯娌之间谈话时透漏出的对七巧的不屑又使七巧在夫家卑微尴尬的境地被点明,在赵嬷嬷呵斥丫鬟们“你们懂的什么”和大奶奶玳珍的一句“年纪轻轻的妇道人家,有什么了不得的心事,要抽这个解闷儿”,完成了作者对七巧的侧面描写,读者的探求欲望被解开,七巧人物描写也完成。而银娣的叙述则为全知式的内视角,在故事一开始,作者就将银娣推到了读者的面前,通过在与木匠的叫骂、拉扯过程中,使银娣尖酸泼辣、心直口快、心高气盛的任务性格呈现出来,从而为下文银娣的抗争做铺垫。

2.叙事风格由热烈激亢趋向沉稳理性

时隔多年,张爱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创作历程也有所变化,无论是创作心态还是情感积淀均明显改变。在《金锁记》中,作者多次运用西方现代小说技巧来叙述,如七巧在将哥嫂送走之后,开始回忆出嫁之前,接着情节就如蒙太奇时空转换一样,倏忽跳转到了十年之后。张爱玲在前期创作中习惯用快而短促的叙述节奏来表述故事,从而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而在《怨女》中,作者则开始用平淡自如、缓慢的节奏来描述,回顾了传统古典小说的创作。在原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对行将没落的封建大家族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还原,从而使身处大家族人际交往圈内的主人公银娣的处境更加清晰地呈现。尤其是在表述银娣的内心活动时,作者通过用大量细致绵长的视角来表达故事,以主人公的内心来引导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如在写银娣被媒人欺骗、哥嫂安排嫁入姚家时的描写。银娣长期由于物质的缺乏而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使其最终选择放弃内心的真实情感,而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加稳妥奢华的婚姻道路,也注定了其悲剧的一生。

四、《金锁记》与《怨女》反映的女性观

在对七巧和银娣命运进行处理时明显体现了张爱玲的女性观,张爱玲女性立场极为鲜明,无论是七巧还是银娣,作者持有的女性立场与视点是相同的。正如在《谈女人》一文中提到的“超人是男性的,神却带有女性的成分。超人与神不同。超人是进取的,是一种生存的目标。神是广大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像大部分所谓知识分子一样,我也是很愿意相信宗教而不能够相信。如果有这么一天我获得了信仰,大约信的就是奥涅尔‘大神勃朗’一剧中的地母娘娘”。她提到的神性、安稳、永恒、妇人性等词语的意义是相同的,对其作品进行分类,则可以将七巧、许小寒、薇龙归为一类,她们在强烈的撞击下无法自我控制,最终对抗命运失败,而另一类则是银娣、敦凤、霓喜等,她们平凡、务实、理性,对生活中有利于自己生存的条件,无论是钱还是男人,都尽力去抓握,最终获得了某种女性意义的“成功”。[4]在《怨女》中,张爱玲将焦点放在了银娣一身身上,将素材定位于最平常、琐碎的无聊生活,揭示出主人公在这一环境背景下的无奈、心机、压力,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一般人看来毫无“灵魂”“诗意”和“神性”的作品。

五、结语

无论是《金锁记》的七巧还是《怨女》的银娣,她无疑都是受困于、物质枷锁的悲剧角色,在封建制度下,她们对爱情、亲情失去信心,希望用金钱来对抗世间的荒谬与人情的悲凉,却使自身作为女性的正常欲望被压制,亲情也沦陷,只能在人生暮年感慨曾经的美好,低吟一首悲凉的哀歌。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流言・自己的文章[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9: 92.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第3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冷”;人物角色

用“冷”的笔调写作是张爱玲独具的写作手法,冷言冷语,仿佛一切与她无关,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和述说者而已;冷冷清清、冷酷的世界,没有一点儿温暖,人情淡薄;而让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张爱玲所塑造的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的身世命运的凄凉和悲惨所隐射出来的彻入心骨的寒冷,这种冷,冷得让人心寒,冷得让人心惊。

一、女性角色的“冷”

1. 想改变却改变不了的“大家闺秀”

这类女性角色以《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最为典型。她受过教育,是传统家庭里淑女式的人物,也就是所谓的大家闺秀。从表面看,她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被传统法道德束缚,地位十分尴尬。在香港潜水湾饭店上演了与范柳原的情感对弈,最后瓦解了自己的价值观,完全失去独立人格,成为依附男人的寄生虫。张爱玲通过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是那些守旧的女性会渐渐被社会淘汰,难以自处。但是,无论时代如何改变,封建传统思想、女性的附庸地位始终扼制着女性的发展,即便提倡恋爱婚姻自由,也改变不了女性的卑微的地位与命运。

张爱玲小说的特点是从一个世俗的角度去展现普通人真正的情感状况:人与人之间未必尽是誓死的相爱与信任,对于女性来讲,感情就是投资。这与传统做法大相径庭,自古以来凡是提到爱情多半是以极其崇高的角度去歌颂、赞扬,感情是纯粹的、理想化的,一旦得不到,必以死赴之。作为一部抒写爱情的小说,《倾城之恋》里的爱情不再崇高,流苏看似改变了范柳原对婚姻的想法,却改变不了自己被别人主导的命运。

2. 天真却无知的“梦幻女孩”

张爱玲从不以美的角度去所塑造角色,不会去歌颂爱与真善美,反之以“丑”为切入点,用老道的文笔刻画出人性的灰暗面。这类女性毫无自我意识,愚昧却大胆、单纯却无知。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游走于多个男性中的的娇蕊、《心经》里有恋父情节的小寒。他们固守着不被认可的情感幻想,活在自己的梦里,这样的作品里是能看得见道德伦理的,压抑的欲望呼之欲出。

张爱玲从容地把爱情故事从天上拉回人间,女人们不再是女神或观音,是无处不在且真实的人。小说里无论哪类女性,生活的主题从未离开过金钱与男人。他们经常受金钱与的折磨,在灰色的人生道路上,自导自演一出出哀婉的悲剧。我们一方面从这些女性身上看到世俗悲情,另一方面得到的是冰凉彻骨的人生感悟。

3. 性格畸形、自我毁灭的“变态女人”

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作为女性,曹七巧这样带有毁灭人格的形象在中国文坛上是不多见的。而作为一个母亲形象出现在读者的视野里,更是极其具有颠覆性的。她不但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慈悲与善良,还是荼毒自己儿女的邪恶凶手,她没有道德标准,痴迷于物质上的追求,用金钱满足自己的膨胀,所作所为总是渗透出阵阵寒意。

另一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梁太太与曹七巧相似,以荼毒自己的侄女来满足。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女性生活单调,精神匮乏,他们大多扮演着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双重角色,所作所为构成一组现实的悖论,真切的萦绕在现实的周遭。

费勇在《张爱玲作品集》前言里说:“她笔下的人心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在自己的家里,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张爱玲的笔下没有温暖的家,有的只是这个世界的冷酷和虚无。

二、男性角色的“冷”

1. 懦弱虚伪的假绅士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表面上看他,出身清白,工作体面,为人谦恭有礼,是知识分子的典型。内里他膨胀,与朋友的妻子娇蕊暧昧不清,可真正面对这份情感时又无法担当。他也会忖度行为是否正确,还按照理想的标准娶了孟烟鹂,可最终还是觉得不称心。于是他破坏之前营造的正确世界,以公开、疯狂地变本加厉地宣泄来砸碎妻子、砸碎自己、砸碎这个家。

2. 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展示了许多这样的人。如有二十多位姨太太的乔成、多金放荡的司徒协以及男主人公乔琪。乔琪混迹于贵妇中间,靠吃软饭过活。张爱玲给乔琪的定义是带点丫头气的阴沉脾气。但纵观整部小说,乔琪调情、取宠都是为了钱,是带有特点的男性,这样的角色是很少有的。

3. 自私敏感的小市民

《茉莉香片》中20岁的聂传庆,病态、懦弱,一心寄托于老师言子夜能给他关注和父亲般的关爱。他嫉妒言子夜的女儿言丹朱,遂以疯狂的殴打她作为报复。聂传庆对言丹朱施暴后,言丹朱说他跑不了。这里的“跑不了”,说的是那个时代的男性,他们在时代变迁中苦苦挣扎,他们是女性悲剧的制造者与参与者,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制造悲剧。

这些人物,一遍一遍的展示自己失败的人生,弥漫出浓厚的清冷之感。每个人背负着 “不得不然”苟活,上演人性的悲剧,这既与张爱玲创作惯以苍凉为底色的原因有关,同时也是人物命运的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2].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3].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独立空间,内心,泄密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方,里面重重叠叠了无数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它们构成了其叙事文本的历史经验以及现时追问的场所,这些空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加载在时间轴上前后并行的,有寄生在宏大公共空间中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常为人物内心的展开直接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这个空间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得人内心最深层的,最隐秘的情绪得以泄露。

在张爱玲设计的独立空间里,小说人物内心情绪的泄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在独处的情况下,自我内心的探寻;群体秘密的袒露及转瞬即逝;向他者流露秘密的时刻。本文着手对以上三种情形进行分析。

一.独处下的自我内心泄密

张爱玲笔下有一群人物,他们是被异化了的,而这种异化最为可怕的地方不在于已经被异化的结果,而在于自我无法察觉或者察觉之后不愿意面对和改变,继续选择沉沦。作者为这样一群人设计了一次自我独处的机会,逼着他们沉痛地面对自己的隐秘内心。

先来看看《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一个片段:薇龙突然不愿意看下去了,掉转身子,开了衣橱,人靠在橱门上。衣橱里黑黑成黑成地,丁香末子香得使人发晕。那里面还是悠久的过去的空气,温雅,幽闲,无所谓时间。衣橱里可没有窗外那爽朗的清晨,那板板的绿草地,那怕人的寂静的脸,嘴角那花生衣子……那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1】

很明显,衣橱隔出了一个狭窄的封闭空间,也隔出了两片世界,一片是“温雅,幽闲,无所谓时间”,一片是“那怕人”的梁太太所建立起来的自我沉溺的的皇宫,而薇龙在这两极之间越来越丧失自我。在独立的空间里,有“丁香末子”,它让薇龙感觉到了过去,更明确地说,是感受到了自己和过去已经越隔越远,以致这个空间里的过去“无所谓时间”,记忆与时间互相交织,化作薇龙少女时代的最后一缕尘梦。薇龙在经历过一段欢愉的,物质的,所谓社会名流的交际生活后,实质上是爱上了这种日子,虽然这种爱,薇龙自己开始并未明显察觉到,只是不断地往下沉溺着,当薇龙的心理发展到这个地步时,张爱玲就为她设计了一个独处的空间,她在里面流露出埋藏在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她眷恋着“过去的空气”,讨厌这个暂时的空间之外的“不可理喻的现实”,但是,“过去”似乎真的只能存在这个衣橱里面,薇龙即使明白自己正一步步地走向悬崖,即使预料到“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这样一个结局,她也没有再回头。

于是,这个自我泄密的空间便建构完成了,并带有反讽和悲剧意识,它把一个少女似乎马上可以觉醒的一瞬间扼杀在了对自我伦理道德反省的场所里,最后反而消解了这个流露真心给自己听的空间。张爱玲彷佛是要传达这样一个概念:温暖的记忆在当时的女性世界里只是虚空,该毁灭的终究是要毁灭的。

类似的独处泄密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里面都有体现。比如,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独自回到自己房间里,站在穿衣镜前面,伴着窗外四爷的胡琴,“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她向左走了几步,又向右走了几步”,“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2】 流苏与闺房里的穿衣镜暂时成了一个流苏展现内心空间:作为类似“弃儿”的白流苏,心里面开始发酵,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注意镜子里自己可爱的脸蛋,开始欣赏自己的不由自主的千姿百态,因为那“外面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她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逃离白公馆,去寻找一个男人作为依靠。张爱玲设计的这一独立空间是白流苏接下来人生的一个起点,流苏深藏在内心已久的秘密在这一刻爆发出来,巧妙的是,它是伴着咿呀咿呀的胡琴声,缓缓地流泻出来,读者彷佛可以看到一个活在现时但却又像胡琴一样古老的女子和她的希冀以及脆弱。

二.群体下秘密的袒露及转瞬即逝

张爱玲自身对所处世界带着一种惘惘的威胁,她疑虑这个世界是个“乱世”,而“乱世”里的男男女女已经被都市的烦扰喧嚣支配得失去自我意识,他们只会偶尔在一个空间里面不自觉地释放出真的自我,而当这个空间一旦收敛,这个群体会不约而同地自觉地收回“真我”。

张爱玲对“电车”有一种特殊的爱,她曾说过:听不到电车回家的声音我是睡不着的。在《封锁》这篇小说里,她利用“电车”创造了一个群体得以释放的空间。这是一个封锁时期电车里发生的短暂恋爱的故事:电车在路上行驶着,突然遭遇到路段封锁,电车被迫停下来,在马路上孤独地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个空间“门还是关得紧腾腾的。铁门里的人和铁门外的人眼睁睁对看着,互相惧怕着”。在这个空间里,一对陌生的男女开始聊天,接着“他们恋爱着了”,到最后封锁解除,“电车里点上了灯,她一睁眼望见他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上。她震了一震——原来他并没有下车去!她明白他的意思了: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3】整个情节看似那么不可思议,却又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但是一切的情愫,泄密,暧昧又回到了零点。大胆的调情和心事的宣泄就只会在封锁时期的那个空间里发生,当空袭解除,这个空间崩塌,那么一切也随时烟消云散,这其实是一个“寓言”和“反讽”:刚刚封锁期间里所发生的在真正现实生活里是无法发生的,这是因为电车上的都市男女们的心灵处在空虚,孤独的状态,无法在现实里获取精神上的依靠,于是他们只能在一个临时产生的独立的空间里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心绪泄露出来,这种心绪来源于他们的潜意识:希望可以打破生活旧的轨道,谈一场刺激的恋爱。一旦时间和空间要回复正常轨道,他们又得马上带上平日的面具,恪守着现时生活里的道德伦理准则。所以李欧梵先生曾这样说:仿佛时光静止了,那停在街上的电车成了一个从日常现实中搬移出来的奇特空间。【4】

张爱玲塑造的这一电车空间,与其他的空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电车带有大范围的公共性质,这就为众多个体的心事泄露提供了可能。作品虽然只记录了这一对男女的心事泄露,但实际上,电车里有更多的都市人就在被封锁的那么一小段时间里,偷偷完成了自我的一次释放和收束。所以,相对于其他的私人空间来说,电车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得泄密不再是一出现代的“神话”,内心的秘密不止存在于“历史”,“个别”,而是广泛存在的。

三.倾诉下的泄密

泄密还可以发生在两个人的对话之间,这种性质的对话带有其中一方的倾诉愿望,实际上是一种表达向度上的泄密。

在《心经》中,张爱玲营造了一个神秘诡异的“楼梯”的空间。少女许小寒恋着自己的父亲,在二十岁生日聚会结束后,她送好同学绫卿下楼,电梯坏了,只能摸着黑走楼梯,在这一段黑暗无光的,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的楼梯就成了一个私密的空间。在这个被小寒称作“独白的楼梯”的空间里,女孩子的心思就变得易于倾吐,正如小寒所说的:“想必他们比寻常要坦白一点”。于是这个紧凑空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乖戾彩。绫卿真的在这个“独白的楼梯”上率直地坦白:我是“人尽可夫”的。绫卿随后向小寒难过地倾诉自己的家庭,小寒对绫卿说:别在楼梯上自言自语的,泄漏了你的心事,绫卿笑道:我有什么心事?实际上绫卿的在楼梯上无意识地对小寒的倾诉已经泄出内心的秘密,并为后来绫卿爱上了小寒的父亲埋下了伏笔。

在楼梯这个独立空间里设计的几句短短对话,是对人物心理探寻很微妙的方式。独立的楼梯空间,他者,互动性的对话,这几个元素使得作者在对人物精神心理的关注上,不再是一种明显的主观预设的试探,而是顺流而下的不动声色地客观展现。

类似地,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设计了一堵墙,这座“望不见边”的墙把流苏和柳原暂时从现实中的世界拉到了一个隔绝的空间里: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5】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一切都拿不稳,抓住现时的一点点温存,成了白流苏和范柳原意外结合的契机。柳原平日里不知对谁才是真心的,但在这一堵极具象征意味的“墙”下,他或是发自内心的,或是因为“乱世”有所觉悟,心底的情绪真切地对流苏倾诉出来了。这堵墙所形成空间,成了彼此倾诉的引线。人对未来生命的焦灼以及渴望,对现存的感情的珍惜和挽留,都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渗透在独立的空间里。

四.结语

为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而营造空间的技巧,是张爱玲深入探讨都市人的内心私密无法在正常的时空里流露的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她不直接使用人物内心独白,而是选择让一个空间“逼着”人物大胆暴露出自己的内心,这样无疑更有力度。张爱玲的在小说空间叙事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傅雷就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写道:人们“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象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而“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6】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二)[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5]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文集(二)[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张爱玲.封锁.张爱玲全集[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4]李欧梵.张爱玲:沦陷都市的传奇.苍凉与世故[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张爱玲评说六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第5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研究的意义:

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449285829265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and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triangulartheoryoflove)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WiseMedia

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研究方法: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2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3文献#from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来自学优网http://gkstk.com/end#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度安排:

年6月27201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2、2015年9月201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2015年12月底2015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参考文献:

[1]、[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5]、[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年2月2015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年3月2015年4月:论文修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15年12月第1版。

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WiseMedia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140页。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

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第39页。

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1期第204页。

《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月日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WiseMedia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WiseMedia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第6篇

一、要力避选材误区

1. 避“泛化”。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诸如“ 伴我成长”“陪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就如数家珍般地罗列从幼儿园到初中所读过的书名、篇名,或全方位“展示”所读书的只言片语,或要言不烦罗列读书心得……书名或篇名泛泛罗列,没有了轻重详略,而阅读感受也只是蜻蜓点水。

2. 避“窄化”。一提及读书生活,就自然联想到语文课本,就写下《语文从我身边流过》……仿佛除了语文课本,就没有读过其他书籍,窄化选材,造成选材上屡屡“撞车”。要知道:纵使牡丹再美,如果遍地牡丹,难免让人审美疲劳;如果篇篇选材雷同,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一定会大减。

3. 避“稚化”。欣赏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惊喜地发现,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等历史文化名人,连同他们的诗词一次次走进中考作文……如此,既厚实了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文章语言。但是,不少考生遇见“如星子滑过夜空”“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等文题,一提及李白,总是眉飞色舞地述说“铁棒磨成针”;一提及白居易,就想到他写诗修改,直到老婆婆都能听懂的故事……这些故事,小学作文就差不多写俗用滥,如今依然为初中学生津津乐道,未免幼稚化,与中学生身份明显不相符。

4. 避“俗化”。因为“凤姐”好附庸风雅却不知廉耻,人们对她厌恶之极。“凤姐”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现主要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也有“凤姐”似的考生,平常读书就没有品位,阅读的全是一些通俗化甚至低俗化的书籍,写起“好书伴我成长”“陪伴”等作文题,便透露出伴随他们的是通俗读物、“快餐”文化,甚至粗俗不堪的地摊读物、鬼怪小说,让人大跌眼镜。

二、要力避写法误区

1. 避“绕圈子,慢慢道来”。一提及读书生活,一碰到“好书伴我成长”“陪伴”,先要炫耀般引用名人的读书名言,诠释读书的好处,然后言及自己读书经历,一步一脚印,直到文章结束,才如梦初醒,才开始切入主题。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进步,也在不断地进步,我也不例外。因此,书成了我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我的读书生活也给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第一次接触书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我5岁。幼儿园的老师发给小朋友一本崭新的童话书,我小心翼翼地给书包上新“衣服”,生怕弄脏了这可爱的书……

后面是讲述小学六年读书经历,一番兜圈子,写到五百字时才正式切入主题,“流水账”造成文章主次不明,详略不分,让人全然没有了阅读兴致。

2.避“借梦境,无限提升”。好书的魅力不言而喻,不少考生一旦遇到“我终于战胜自己”“陪伴”“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常常有意简化情节,神化书籍及名人的功效:只要一碰到困难,一遭遇挫折,耳边就会萦绕名人鼓励话语,这种情景常常在梦中出现。于是,勇气鼓了起来,信心涨起来,矛盾消失得无影无踪,再大困难也会迎刃而解。不信,请看:

那天早晨,我正在树林边背英语单词,操场上时不时传来击球声和叫好声,弄得我心灰意懒。读来读去,英语单词总像调皮的蝌蚪在眼前晃来晃去,扰得我心神不宁。我向树林深处走去,坐下来静读。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突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向我“走”来,微笑着对我说:“小朋友,遇到困难了吧?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泄气,振作点!”我一惊,醒了,哦!原来是一场梦。我振作精神,不一会儿就记住了所有单词。

且不说“读着读着,不一会就进入了梦乡”是否可能,梦中张海迪几句话不仅让“我”精神大振,而且让“我”学习效率大增,真让人匪夷所思。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困难千差万别,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容易的,也有困难的。简单的,容易解决;困难的,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写文章要真实刻画人物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而不能简化故事情节。

3. 避“拼摘组合,一桌杂烩”。有些考生,遇到“好书伴我成长”“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仿佛是说书艺人,娓娓讲述看来的故事,然后抒发一些读书感受,谈一点读书好处;也有考生胡乱拼凑几个书上看来的故事,弄“一桌大杂烩”,“色香味”全无,让人看了没有“食欲”。

4. 避“所串珠链,珠质欠佳”。“一线串珠”即选用与文章主旨密切的句子,在文中灵活穿插,前后呼应;或将中心句独立成段,引领一片段,连缀全文,形散神聚,如翡翠珍珠,璀璨夺目。可以说,“一线串珠”每年都串联起一大批满分作文。但有不少考生没顾及“珠”的色泽、质地,“项链”质量不佳。如《书香让我宁静美丽》,要么随意串联几个低俗书名,要么胡乱拼凑几个语段。殊不知,除了注意书籍的品位外,在读书内容、读书的时间和具体写法上还要各有侧重,也一定要有所讲究。

三、要掌握好读书生活类作文四个要点

要写好读书生活类及相关作文,除了在选材和写法上要避免两大俗外,还要有所讲究,掌握并运用好读书生活类作文的四个要点。

1. 要新化。凡牵涉到读书生活,一是选材要力求新颖,要关注当下为人称道的、品位高的书籍及内容,二是读书要有新发现、新体验、新认识。可反弹琵琶,对前人某些说法提出质疑,或补充完善对前人的认识,挖掘崭新的含义。如《在记忆深处消逝》:

有一天,当我猛然看见龙舟,才想起那忧伤的江畔,屈原怀恨投江;繁灯初上的夜晚,我们吃着元宵,品味过去的时光……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不经意间离我而去了。

作者道出自己忧思,语言清新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写法上也要力求创新。可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甚至采用微博等形式;可变换视角,或以觉,或以物的视角切入,让人耳目一新。

2.要深化。若对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喜爱的文学文化现象颇有研究,不妨展示研究的深度,以深取胜。满分作文《一缕哀伤的阳光》,仅凭作者对20世纪40年代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熟悉程度和深刻认识,就让阅卷老师惊叹。如

出名即热闹。年轻的张爱玲似乎就是这样。她才情洋溢,跋扈且自恋。爱玲就是如此恣情地活着。她与胡兰成恋爱,与赖雅结婚。她是纯粹的女子,从不矫情和做作。

她的文字是那么精致,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她的文字是那么的迷茫,迷惘到只有40年代的中国才具备;她的文字是那么的冷静,冷静到只有她才能写出来。人们把她称为“40年代中国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花”。正当人们对她的过去锱铢必较的时候,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孤傲地独居。不接受访问,也不接任何电话。

爱玲就这样香消玉殒了。她一生虽绚丽多彩,却终究要平淡沉寂的。她是一缕阳光,一缕哀伤的阳光。

把张爱玲喻为“一缕哀伤的阳光”,形象而深刻;语言老道、凝练,遣词造句生动而贴切,显示出较好的文化底蕴。没有对张爱玲透彻了解,没有对其作品仔细深入阅读,要写出如此文章几乎不可能。

3.要雅化。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提升素养的重要渠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很难设想一个丢弃《诗经》《论语》《鲁迅全集》的孩子如何获得精神支柱?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浅薄之人,他的人生之路将缺乏文化的支撑;不知晓泰戈尔、莎士比亚的人,是可怜之人。中考作文,应尽力地展示高雅的读书情趣、高雅的阅读体验。

4. 要美化。既然是读书生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清新自然,文采斐然。如《今生与书相伴》文首:

“无论春天多么远,我亦心坦然;今生有书相伴,亦无怨……”

一杯清茶,一盏黄灯,独处斗室之中,捧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其中的韵味,有一种“举杯邀名著,对灯成三人”的飘逸与洒脱。

第7篇

蓝诗玲(Julia Lovell,朱丽亚·拉佛尔),英国新生代汉学家、翻译家。她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取得现当代中国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曾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讲授中国历史与文学,现任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

蓝诗玲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1998年本科毕业后,蓝诗玲来到南京大学交换学习一学期,从此与中国和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03年翻译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开始,蓝诗玲基本每年出一本译著或者专著。近年来她翻译的代表作主要有:欣然的《天葬》、朱文的《我爱美元》、张爱玲的《色戒》、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以及鲁迅小说全集。她说,“我喜欢中国作家的作品,每个作家的作品都能满足我对文学的不同需求……我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和文学的丰富性介绍给英语读者,通过文字背后的故事体验另外一个民族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趣。”

在蓝诗玲看来,中国是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她说,“中国人很国际化,也奉行实用主义。”她援引一项美国的政治科学的研究结果认为,从心理学上看,中国人接受矛盾的能力要比美国人强,因此也更灵活。

基于穿梭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经历,她指出,中国在误解西方,西方也在误读中国。历史上,西方对中国素有“黄祸”之说,现在又有“中国”。蓝诗玲认为,“黄祸论”就是“”的前身,是非理性的观念,这是近年来媒体“非专业化”地渲染造成的后果。她同时强调,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逻辑,即这个拥有漫长历史文明的大国始终和西方保持着距离,没有全盘西化,中国相对西方来说是一个真正的他者,因此,中国有时值得崇拜,有时又需要提防。

通过对的研究,蓝诗玲对中国的“国耻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对中国国内关于百年国耻的态度是,完全应该纪念。我觉得英国人不够了解这个历史,想要理解当代中国与西方冲突必须了解这段历史。”但她也流露出疑虑,“中国的教科书对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不太平衡,用很多时间去纪念百年国耻,但1949年以后的历史纪念得比较少。”

蓝诗玲也对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非常感兴趣。她认为,这为世界文学的整体状况提供了一个案例:通过中国这个个案突显了许多非西方世界文学的边缘地位。她说,“中国在20世纪无疑有一些就质量而言能与某些获得诺奖之文学作品相媲美的著作,一部分这样的作品已经被很好地翻译成了西方语言。”避开关于各种文学作品优劣的无休止的争论,蓝诗玲把中国文学的相对边缘化归咎于翻译、出版以及接受过程中的国际状况。

她对当前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尽管近来媒体对中国多有关注,尤其是政治经济方面,但几十年来,中国文学的翻译作品对母语为英语的大众来说始终不易获得,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存在。“你若到剑桥这个大学城浏览其最好的学术书店,就会发现中国文学古今(跨度2000年)所有书籍也不过占据了书架的一层而已,其长度不足一米。虽然中国的评论家、作家们以及西方的翻译者都不懈努力,现代中国文学取得主流认可的步伐依旧艰难。”她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英语国家读者对翻译作品有着普遍反感,每年英美两国出版的外文书籍只占市场份额的2%左右。另外,西方对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化臆断也是造成对中国现代文学兴趣索然的根源。

蓝诗玲也相信,虽然中国文学要在英语出版中取得一席之地还需付出更多努力,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只是一个时间和投资的问题。

(孙敬鑫)

责编:吴奇志

第8篇

以下15题,选A得1分,B得3分,C得5分(注意,测试对象仅为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直男癌!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好我了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吃早饭了 再也不用担心了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吃饭时把汤汁洒在衣服上啦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是招蚊星人了 再也不用担心周末的Happy Hour了 so easy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不潮了! 我再也不为头痛担心 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变落汤鸡了! 用强大的逻辑学武装自己妈妈再也不担心你跟粉丝打架 妈妈,我再也不会伤您的心了 杭州试点三种燃气“智能表”抄表员再也不用担心户主不在家了 再也不用进“衙门”了 再也不用嘴巴呼吸了 “再也不用摸黑上学了” 亚马逊再也不用“低价”了 “办事再也不用请假了” 直男癌的浪漫 要命的直男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直男癌!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直男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蓓蓓")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直男癌自测诊断卡(仅供娱乐)

以下15题,选A得1分,B得3分,C得5分(注意,测试对象仅为直男!)

1.你平时比较经常穿以下哪种装束?

A.简单T恤+牛仔裤 B.西装+领带

C.花格衬衫+牛仔裤

2.你大学的专业是?

A.文科 B.理科 C.工科

3.会考虑和女博士交往吗?

A.当然会,没什么不可以

B.也许会,看feel

C.我擦,灭绝师太谁敢要

4.以下三张当红女星照片哪张是素颜?

5.觉得女生什么样的打扮最有女人味?

A. 凯特・摩斯式的简约欧美style

B. 棉质长裙或民族风的文艺style

C. 没有黑丝会死的性感style

6.假如以有限的预算给女友买一件衣服,你会比较倾向于以下哪种品牌?(此处请自行百度各种品牌――)

A. 休闲范儿的优衣库、H&M

B. 性感、职业范儿的Only、Very Moda

C. 内啥范儿的阿依莲、粉红大布娃娃

7.对“绿茶婊”、“黑木耳”、“剩女”这些词的使用频率?

A. 知道含义但很少说。

B. 会说,但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

C. ,世界不就是由剩女、黑木耳和各种婊组成的吗?

8.女友对你说自己在攒钱买房,你的反应是?

A. OK啊,别累着自己就行。

B. 房子这事咱大老爷们负责,你就歇着得了。

C. 咱俩一家人,买了写我名字怎么样?

9.觉得以下哪本书女生能别看就别看?

A. 《卡夫卡小说集》 B. 《三体》 C. 《西方哲学史》

10.女友告诉你自己遇到电车色狼,你的反应是?

A. 人没事吧?下次遇到就狠狠踩他。

B. 我靠,老子的女人也敢动,揍不死他丫的!

C. 你说你没事儿穿这么少干啥?把狼招来了吧!

附加题,以下几项如果你赞同请在方框里打√,一个√计5分

以上提到的人名、品牌和书名老子听都没听说过,神马玩意啊?我去!

正品香奈儿?淘宝小香风?傻傻分不清楚。

女生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不生孩子,我娶你干吗?

女朋友可以和老婆和平共处,但是老婆你敢看别的男人一眼我就分分钟休了你!

哥这样拉风的男子,就像暗夜里的萤火虫那么鲜明出众,不爱我的女青年都眼瞎了吗?

我说的都是对的,我妈说的也是对的,我全家就是真理的化身。

糙男人才是真汉子,哥一个月不洗脸也照样帅晕我自己。

无限怜悯地看着事业成功的未婚女上司:“其实她心里还是想做一个小女人吧,啧啧。”

只要比我有钱的,赚的都是不义之财! 10分~40分

直男癌潜伏期或零病毒 病理分析

在这里要恭喜你直男癌病毒检测呈阴性,你暂时没有成为直男癌疑似病例,但身为一个直男,你身体里多多少少还是潜伏着一定的“癌细胞”,谨防其发作就好。而分数在20分以下的亲们要注意了,你们虽然没有携带任何直男癌病毒,但你也许是弯的,请时刻关注自己的性取向。 典型案例:黄磊、陆毅

多多爸比黄磊和贝儿爸比陆毅在《爸爸去哪儿》中对小宝贝可谓极致温柔,连偶尔播出的家庭短片中也表现出对老婆的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暖萌属性更是令全世界女青年不禁开始怀疑,孙莉和鲍蕾是不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黄磊先森感性与理性并重的文青气质令他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事物,他陪多多去窗边,跟“幻想中的长颈鹿先生”对话,蹲下来仔细倾听女儿的每一个细小的想法和童真的玩笑,在多多游泳将被木盆撞到时,奋不顾身地一把拉开大盆,纯爷们和大丈夫气质尽显。而陆毅先森虽然说话行为逗比且软萌,但对贝儿的疼爱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软萌的上海爸比,陆先森在犀利、机灵且不失生猛的女儿贝儿面前完全沦为忠犬受――请问一个连批评孩子眼睛都弯成月牙形的先森能和“直男癌”扯上半毛钱关系吗! 诊疗建议

潜伏期或零病毒的直男才是中国好直男,建议广大女青年为革命保护视力,多做眼保健操,从而能拥有一双在人群中多看一眼就能迅速找出此类好直男的慧眼。同时建议“关爱直男成长协会”的全体同仁能尽快在此类精品直男体内提炼出的“直男癌抗体”推广到全世界――当然,这类直男内心柔软、温暖,存在被掰弯的可能,因此需要一服“防被掰弯冲剂”,温柔聪慧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萌娃便是最佳药引。总之,在这个基腐王道的世界,关爱直男,人人有责。 药品清单

眼保健操DVD一套、

“抗直男癌病毒口服液”一打、

“防被掰弯冲剂”一服 41分~70分

直男癌带菌者 病理分析

此类患者已初步感染“直男癌”病毒,其临床表现按反应严重程度分为两种,一种为“逗比属性的大男子主义者”,一种是“轻度偏执的男权主义者”。前者脑回路生来就浅,甚至有点“缺心眼”,但男子汉气概十足,信仰“男人赚钱养家,女人貌美如花”。虽然有时冲动、莽撞,但,还是萌萌哒。而后一种直男癌临床反应则强烈得多,虽然患者尊重女性,更常沦为“女儿奴”,但在其内心深处,女人始终只是工具和审美对象,但不作为一个与其对等的灵魂存在,因此女人的面容就像流变的阴影,没有一个女人对他们来说是“唯一”――他们尊重和欣赏全天下女性,他们也抛弃和辜负了全天下女性。 典型案例:贾乃亮、韩寒

白羊座的贾乃亮可以说是“逗比属性大男子主义”的最佳代表,在我刊采访中无意中爆出的分不清“淘宝款”与正品的逗比段子至今仍在网上广泛流传,贾先森此举更被广大网友称为“直男中的直男。”虽然真心有些逗比,但从他对老婆女儿的紧张程度,及接戏上通告的拼命程度看来,小贾同志真是好男人中的战斗机。而处女天秤交界的韩寒先森则天生“硬汉”气概十足,骨子里有“阳物崇拜”情结,此外,同文艺界众多“大师”一样,他具有一种智者般的睥睨众生与先知式的自命不凡,虽真心热爱一切美丽的女性,但爱无等差,绯闻女友层出不穷――这实际上是爱无能的表现。 诊疗建议

“逗比属性的大男子主义”患者总体说来还是值得点赞的族群,对女性的精神了解可从知名女性作家的著作入手,读完一套张爱玲会略有小成,而口罩则是为了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乱说话,暴露自己的逗比属性而不自知。而“轻度偏执的男权主义者”,最需要的就是一面“斯芬克斯之镜”,以审慎地照见自我,不会因一时的顺风顺水而自我膨胀,而“狠狠爱”胶囊是为了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他人”――中国好直男固然命根子够硬,但心地要够柔软,因为他们不舍得让心爱的女人哭。 药品清单

张爱玲或亦舒全集一套、

口罩一个、

“狠狠爱”胶囊一盒、

斯芬克斯之镜一面 71分~100分

直男癌晚期 病理分析

俗话说,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令他疯狂。一般到此种程度的“直男癌”基本已病入膏肓,世界观与行为逻辑已进入一个异次元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剧本”,而这个剧本就是他们行动的圣经,根据自身的逻辑和经验编写,绝对不存在其他可能性,一切与剧本相悖的都是错误的――所以一旦有“剧中人”偏离了剧本设定的台词和动作,那一定是这个人出了问题。如果这个剧本与所有的剧中人(甚至观众)都似乎格格不入――外界对其行为发起强烈反弹,他就回到自己的角落里,关上剧本,不接受任何反面信息。 典型案例:李阳

近期爆出已皈依佛门的李阳即是因“直男癌”晚期而走向疯狂的例子。在“疯狂英语”火爆全国的同时,李阳“甲亢”式的激情演讲模式与偏执的成功学人格已可见一斑,直到其美国妻子Kim指控其疯狂的家暴行为时,此人的“直男癌晚期”诊断报告才示诸天下――“和美国人生孩子只是为了做中美教育模式差异的试验。”“打老婆不是家暴,只是中美文化差异。”“网友就是狗屎,根本不用关注网友。”……诸如此类的言论太多,在李阳的观念里,是世界错了,全世界都没有按照自己的剧本来。所以他躲进古刹,对世界合上了自己的剧本――独角戏又何妨,只要自己依然是绝对主角,就是世界之王。 诊疗建议

到了世界观层面,直男癌基本上已无治愈可能。此类患者具有极端的自信与控制欲,传染度高,破坏力强,靠近请慎重。 药品清单

建议隔离,

转重症监护室观测 直男癌防治总方针

在这个直男为数不多,中国好直男数量更堪比大熊猫的时代,关爱直男,防治直男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来,请大家跟我念,“为革命保护直男健康,防治直男癌,从我做起!” 1 直男必读

“直男癌”是一种自我认知与性别观念的偏差,直男癌患者一边在自己狭隘的世界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里固步自封,一边物化女性,对身边所有的事物指指点点。所以身为直男的你若想避免沾上这种病菌,首先得正确审视自我,对自我从男权社会沾染到的歧视女性、物化女性的性别沙文主义进行反思。其次得注意界限感,直男癌患者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好直男会用理性与包容来维持人际关系中应有的界限,使自己与他人都处于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舒适中。 2 直女必读

你以为直女不会有“直男癌”吗?你错了。在这个男权为主体的社会,许多女性婚后便失去独立自我,成为男性附庸,患上“直男癌”病菌,并反过来以此折磨同性或下一代。如不少职业女性都对七大姑姨日婚,夜夜催生的做法感到烦不胜烦,大龄单身女青年周围结婚生子的小伙伴也会时不时宣扬“结婚就是好”“早点生娃吧”等理论,造成压力的同时暗暗秀一把优越感,真可谓相煎何太急。 3 专家、媒体必读

掌握公共话语权的专家和媒体在撰稿时也经常使用涉及性别歧视与妖魔化女性的视角与用词,如某媒体曾调查一所小学的男女生,发现小男生性格、情商成长普遍滞后于小女生,于是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小学女教师太多”。而媒体对“绿茶婊”、“黑木耳”等女性歧视词汇的常规化运用与炒作,部分电视节目与广告现着性别歧视而毫无顾忌等,亦体现出公共话语空间的性别沙文主义。因此,防治“直男癌”,拥有公共话语权的专家和媒体必须反躬自省。 4 基友及腐女必读

对这部分人群,“直男癌”其实跟他们关系不大,但为了“中国好直男”的基数着想,这里只能希望各位“高抬贵手”,不要没事就掰弯一个是一个。直男罕见,各位且行且珍惜啊。 历史上的著名直男癌患者

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女性是“未完成的男人”, 女性在生育方面是被动的,而男性是主动且多产的。

他宣称小孩只继承男性特质,女性只是土壤,她们接受并孕育种子,男性则是“播种者”。即男人提供“形式”, 女人贡献“质料”。

尼采

歧视女性的理论与其不朽的哲学著作一样著名,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如下几句,“女人还没有同其他人建立友谊的能力,她们其实还只是猫、鸟而已、最多不过是奶牛”,“男人应被训练以应对战争,女性则是战士的娱乐品”,“当你走近一个女人时,记得带上你的鞭子”。

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著名史学家马基雅维利是典型的“厌女主义”(Misogyny)者。在他的《李维史论》一书中,有一节《国家如何为女人而》――“将男子和妇女严格地限制于政治和家庭这两个彼此隔绝的领域”。

第9篇

一日“弘文馆,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口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二日“弘文馆,即北京华文天下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与台湾及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自成立之后,将国外先进书业的运行模式与大陆本土的资源优势充分结合,凭借强大的图书策划、编辑、包装能力以及后期推广发行能力,成为中国民营出版策划、发行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

跨度1300多年,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一个民营的出版公司,却奇妙被联系在一起。这是网络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正在将过去和未来链接在一起,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能与中国最繁盛时代一个伟大的学术机构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的荣耀。也许在未来的一天,今天弘文馆也能成为一种骄傲。”弘文馆出版策划公司的总编辑杨文轩证实了我对其公司名称由来的猜测――弘文载道,是一个文化人的理想,也是这家公司的使命和价值。

稳健与创新:一个公司混合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了解,一个出版公司的品味可以通过它所出版的图书来认识。弘文馆涉足的出版领域十分丰富,包括文学艺术、财经管理、成功励志、少儿经典、时尚生活等多个方向,均能保持整体品质,在每个领域均有独领之作。

在经典文学类,曾出版《三毛作品集》、《张爱玲典藏全集》、《高阳作品集》、《此情犹思:季羡林文集》、《王小波作品文集》、《梁实秋作品集》、《知堂文丛》(周作人作品集)、《刘墉处世精华作品集》等。

在外国文学领域,成功引进欧美超级畅销书《分手信》、《罗丹岛之恋》、《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马利与我》、《我死之前》、《德川家康之乾坤梦、天下梦》。

在原创作品类,成功推出《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他们谋生亦谋爱》、《昆仑》、《沧海》、《新宋》等新作,推出凤歌、安意如、阿越、闫红等一批新人打造了“漫漫古典情”、“彼岸花”、“新武侠经典”等畅销书系。

在财经励志题材上,成功引进《心灵鸡汤》、《善待自己》、《致加西亚的信》、《资本战争》、《狼道》、《说到做到》、《说服力》、《企业过冬》等名作。

在儿童出版领域,所推出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小王子》、《马燕日子》以及“一生爱藏”、“人文经典”等系列作品,更是畅销书排行榜的经典之作。

“我们是一家有结构的公司,与一般的出版策划人不同的是,我们在注重个别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结构以及公司结构。历年来,公司有数十本图书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但是有更多的产品已经成为经典,保持持续销售。”总编辑杨文轩骄傲地为我们介绍。

“民营书业各领一两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整体的产品架构,随波逐流,起伏不定。而我们一开始就有系统的规划,确定每个类别的功能。譬如我们的名家经典是为了做品牌,公共版权开发和自制图书是为了做规模和利润,而畅销书则更多是为了拉动现金流。”

有了这样对书业深刻的认知,以及产品的系统规划,就有了明确的出版方向,面对市场的变化就不会慌乱。尽管到现在为止未签过首印量超过5万册以上的书,但是却创造出单本销量逾300万的超级畅销书,超过百万册也有多本。稳健的公司架构保证了这家成立7年的公司始终能占领民营出版策划业的前五名的地位。

稳健,是这家公司的个性。但是稳健并非等同于保守,在项目运作时却是充满了创意和活力,许多营销策划都成为书业经典的案例。

梦想与理性:一个策划人复杂的个性

优秀的策划公司背后一定有一个或几个优秀的策划人。这是创意产业的特点,更是书业的特点。人以及思想是文化产业最大的财富。在弘文馆,有被业内称为“黄金搭档”之一的组合――杨文轩和辛继平。两个背景经历完全不同的人,偶然机会走在一起,一走就是七八年,这在分分合合的书业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辛杨组合”中,总经理辛继平负责公司运营,总编辑杨文轩负责选题策划,这与他们哲学和经济学教育背景并不吻合。其中缘由要从杨文轩的个人经历说来。

1988年大学毕业的杨文轩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但稳定的工作却留不住一颗充满激情的心。10年后的1998年,他毅然离职,到广西、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做自己感兴趣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去了。现在看来轻松简单的事情,在当初需要多大的勇气,难以想象。从大学时代起,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富有想象力和激情。他注定要走出去。

离职时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抱着对学术的探索和追求,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部书稿,满怀憧憬来到北京。他跑遍了京城的出版社,四处投稿,却屡屡因为“研究方向太专”“不够市场化”被拒绝――他经历了大部分作者最初投稿的遭遇。

一个偶然机会,他听说有民营公司也在做出版。于是又重新唤起了信心,抱着稿件走进了一家小小的工作室。同样被拒绝,但是却被老板劝留下来做编辑。

“只要与编辑和出版打交道,总会有机会出书。”这是杨文轩接受这份工作最初的想法。那个时候的他很难想象,这个决定可能会影响自己未来10年,甚至一生。想当作家,出书不成,却成了书商。这是当时许多民营策划人共同的路径。

“剪刀+浆糊”的编书工作虽然与他对出版的想象距离很远,但是却将他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的经济学专业背景开始发挥作用。他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熟悉整个书业流程。由此获得了加盟正源图书公司的机会。

“正源图书”,一个理想出版人的团队,由国林风书店(“第三极书店”的前身)老总与著名策划人石涛共同成立。杨文轩在这里接受了正规的出版训练,由编辑部主任做到市场总监,对书业整个流程有了完整的了解,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培养了敏锐的市场感觉。

20世纪末,互联网风生水起,吸引了众多媒体人加盟其中。杨文轩以天生对新事物的敏感,第一时间编出了《一网打尽:互联网的72种商业模式》一书,介绍了当时国外时兴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等模式,被当当网创办人李国庆所关注,遂受邀加盟当当网,任网站总编辑。此后又转战8848网,负责图书产品的采购和营销。

互联网潮起潮落,他又回到传统书业。不过这一次他是以创业者的身份出现。一家名为“新力工作室”的机构在一个狭小的住宅楼悄悄开张了。他自任总编辑,太太负责发行一典型的夫妻店。虽然最初也是“剪刀+浆糊”,但是他的出版理想仍在。他注定是要走出狭小的管道的。所以他选择了合作。

“合作提升了整个出版格局,让我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出版业。”杨文轩在谈到与台湾出版人合作的感受时说,“我很感激我的合作者陈先生,他教会我许多东西。有许多观念和思路我当时还不以为然,现在都印证了。”他还说,“台湾出版业目前正遭遇困境,是成熟期的发展困境,而大陆书业的问题,是发展初级阶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台湾出版业的地方很多,譬如产品线规划、公司结构设计等等。”

目前大陆大部分出版人与台湾的合作仅仅着眼于版权合作,很少认真研究其出版结构。弘文馆在产品结构和公司结构上借鉴了许多台湾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近段时间以来,政府以及社会舆论对民营图书公司有了更多的评价和鼓励。尤其是刚刚颁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非国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兴出版生产力”的地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也为民营书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对此,杨文轩充满了信心。在他看来,未来几年中国书业将进入大规模重整阶段,大量资本介入,将改变竞争的格局。在2008年初的中国民营书业发展论坛上,他就提出“民营策划业所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的观点,并指出“向上走,向下走,向左走,向右走”的思路,在业内有一定的反响。

为了实现这一转型,应对市场格局调整,杨文轩和他的弘文馆出版策划公司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了。一是重新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创造品牌。尽管弘文馆已经是名声在外,但是需要通过更多的产品和营销投入,打造一个真正有核心价值的品牌。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第10篇

晚上9点,田沁鑫和演员们还在菊隐剧场的排练场里。他们正在排练新戏《聆听弘一》,有一场需要演员跪倒在地的戏,由于面部表情不到位的原因,来回跪了好几遍,但演员脸上并没有任何的不满,在田沁鑫指点之后,再一次毫不犹豫地跪了下去。

田沁鑫在现场微微皱着眉头,看着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和神情,位置差几步、表情不到位都要重新来过。她看上去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指导,并随时上前亲自示范。

这时距离首演还有二十多天,但演员的表演离上场还有距离。田沁鑫并不着急,在她导过这么多场戏以后,她知道按照排练进度,最后她能够将演员调教好。田沁鑫还记得,在早年排戏的时候,越是临近演出,心里越是没底,所以特别着急,在排练的时候非常严厉,甚至会当场骂人。现在她坐在排练场里,依然表情严肃、气场强大,但已经平和多了。

看完排练现场的田沁鑫,很难想象台下的她是一个很羞涩的人。在一次媒体的探班会上,田沁鑫穿着休闲运动装站在很多媒体记者面前,语气轻柔,笑容羞涩,看上去并不像个导演,更像个纯真的女孩。她说她这几年已经好很多了,以前“更不合群,人多一点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跟田沁鑫合作过的韩国美丑剧团团长孙振策记得初见田沁鑫时曾一度怀疑:“这样一个浑身散发着温和和天真的田沁鑫会是中国的首席戏剧导演吗?”但他很快发现了区别,他用熊猫和猎豹来形容田沁鑫的不同状态:“田沁鑫是一个非常纯真的人,完全不知道如何掩饰自己。她深陷戏剧世界时,拥有超乎你想象的豹一般的敏锐。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若是失掉了应有的‘气场’,温驯的熊猫就会立刻化身凶猛的猎豹。”

与戏剧幸运结缘

田沁鑫从小不爱说话,也不爱笑,她觉得自己从小感受不到热闹的欢愉。在全家人看春晚都笑得前俯后仰的时候,她不笑。她的母亲有时候会转过头来问她:“你是人吗?”

她有一些内向,但也显得很乖巧,乖巧到怕别人不高兴。这种性格,间接导致了她童年过上了一种完全不喜欢的生活――父母将她的乖巧默认为接受安排,她被父亲送到了什刹海体校。这段经历于她而言像一个噩梦。“我不喜欢登梯爬高。突然给我放到高低杠、平衡木上面,我觉得很可怕,根本接受不了。”如今想起来,田沁鑫还是觉得自己当时站上去内心很恐惧。“但也不是没有好处:经历过这段,心理变得比较强大,遇到事不觉得有那么难。”

田沁鑫的性格受此影响很大。集体生活并没有让她觉得开心,反而内心更加封闭和敏感。她会记得当时在众人面前表演出丑的瞬间,对那些嘲笑的脸印象深刻。“我现在其实也还是不太合群,不愿意跟社会团体进行活动,跟这段经历有关系。我是害怕面对那么多人的,没有办法表达,觉得有一点障碍。”田沁鑫说。

父母不太知道田沁鑫具体在想什么,而田沁鑫也不懂得怎么表达,父亲想“女孩子搞搞文艺挺好的”,他没有想到田沁鑫这么痛苦。田沁鑫喜欢一切可以安静坐着完成的事情,比如看书和画画。

母亲是一位画家,田沁鑫从小也喜欢画画,但她并没有什么天赋。母亲觉得,田沁鑫学画画是没有前景的,于是在体校之后,田沁鑫又被送去了戏校学京剧。

她不喜欢自己上台,无论是体操台还是戏台。一切需要面对观众的表演,对她而言都是噩梦――表演节目时肢体僵硬,紧张得几乎发不出声音。但是田沁鑫将上戏校当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给她打开了古典戏剧的大门,她虽然不喜欢表演,但是她喜欢看戏,也喜欢说戏。

舞台上的戏剧人生让田沁鑫很着迷。那时她没什么零花钱,但几乎每天都会骑着一辆自行车去看戏,没钱买票时就央着检票员让她进场。她已不记得具体看了多少戏,只要有戏看,她就觉得很开心。她没有经历过的社会和爱情,人世间的各种故事,就像是一场场梦一样,在舞台上夜夜上演。田沁鑫记得,那时她不只看戏,看完回来后还爱给同学讲戏。“看戏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不太合群,和同学们不太交流,讲戏应该是少有的交流的话题。”

有同学开玩笑说她将来可以当一个“讲戏的老师”,后来田沁鑫还真的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

“天赋”一词大概跟田沁鑫的青春岁月不挂钩。从她小时候学体操、学画画,到长大了学京剧、学导演,都没有游刃有余的感觉。她很勤奋,但是功课一直不好。她发现,她虽然喜欢看戏、讲戏,但是在导演系课堂上,她并不能理解老师所说的东西。

她既无法掌握技术的东西,对现场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又很差,还无法理解老师说的戏,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戏剧,于她而言并没有什么共鸣,反而是一种压力。为了完成作业,她常常会死记硬背。她回忆起这段岁月,觉得自己真是迟钝,稀里糊涂地毕业了,对自己能当个导演的信心也磨灭了。

田沁鑫很少对外谈论感情生活,尤其是在剪了头发之后,她似乎一直处于一种职业的状态,以一个导演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一个女人。但她却不止一次提到她的一段情感。那时候她还留着长发、穿着碎花裙,因为失恋之故,她甚至远离了从小生活到大的北京城,南下深圳从事广告业。

这是一个商业气息高过文化气息的城市,田沁鑫几乎无戏可看。不过或恰因此,在深圳的一年里,田沁鑫读完了《全集》,大学没看懂的话剧《雷雨》却在异乡击中了她。她终于看懂了戏,也看懂了自己对戏剧的热爱。

这一段让田沁鑫逃离北京的情感让她痛苦,但也让她开了窍。她终于知道应该用什么来表达情感,那就是戏剧,那些激烈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就像热烈的情感一样,在舞台上喷薄而出。

做戏,只因热爱

回到北京的田沁鑫,成功拉来21万元投资,排了《断腕》,一部描述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一生的戏。田沁鑫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看到了述律平对感情的执着,她一生的选择几乎都是出于情感。田沁鑫在赞美爱情,但又隐藏着一些伤痛,这源于自己的经历。

情感几乎是田沁鑫做戏的原动力。她将《断腕》的初演定在那个人的生日,然而他没有出现。田沁鑫想,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可以达到什么程度?她由此做了第二场戏《驿站桃花》。这是一部两个男人的对手戏,司马迁由于激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在这部剧中,有占有、嫉妒、冲突和伤害。田沁鑫已将自己的际遇融入其中。

《驿站桃花》是一部小剧场话剧,知名度和影响力并没有《断腕》强。《断腕》演了14场,在那个没什么人买票看戏的年代,竟然最终票房与投资成本持平了。也正因《断腕》,当时的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盛邀田沁鑫加入。

田沁鑫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导的第一场戏是《生死场》。这部由萧红小说改编的话剧,让田沁鑫声名鹊起,一时间很多剧团来邀请她排戏。这部戏的观众中有很多名人,田沁鑫曾在演讲中提到,她与莫言和张艺谋的相识就因此戏。“这部戏导得很漂亮,某方面我觉得我是个天才。”田沁鑫在演讲中说。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对自己的夸奖。

争议也是有的。比如有人说她是赶上了好时候而不是真的有能力。田沁鑫几乎无法忽视别人的评价,进入一种与自己较劲的状态。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一度有几年尤其喜欢排一些大戏,而这些戏都是为了“证明自己”。

她喜欢一些悲剧性的题材,《生死场》 《狂飙》 《赵氏孤儿》等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导的戏,几乎都是此类宏大题材。她觉得悲剧是容易感染人的,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她用这种宏大的悲剧来传达自己的文化态度。她甚至将自己2003年出版的一本随笔集定名为《我做戏,因为我悲伤》。

“这几部戏都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自己有点走偏,我特别想得到认可。”田沁鑫反思称。

到2003年9月《赵氏孤儿》推出时,剧院已经开始卖票了,虽然因此少了很多观众,但戏剧市场化势所必然,而且不难发现,文化产业正在升温。

“从刚开始戏剧没人看,到大家看戏不买票,再到买票看戏,这一过程我和其他几位同时期的导演是一起经历过来的。我们可以说是幸运或不幸的人,无论是被迫加入还是主动推波助澜,都是一个明显的参与者。”田沁鑫说。

田沁鑫将这一市场化进程形容为一场战争,时代的潮流翻涌而来,还来不及想好就已经披挂上阵。至于结果,她也不知道自己最终是能存活下来还是会牺牲掉。

田沁鑫觉得自己从来不图名利,做戏是因为想要表达,因为自己喜欢。“我起码干过三次完全没有钱的事情,轰轰烈烈地。”田沁鑫说。这三部戏分别是《关圣》 《北京法源寺》以及中韩建交之际与韩国的一个剧院合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到一分钱,但我还是很开心。”

尽管如此,近年大陆涌现出大量的演出公司,他们迫切需要内容,刚开始田沁鑫不懂得怎么拒绝别人的请求,繁重的工作几乎将她淹没。在一次采访中,她提到最夸张时,早上还在跟别人讨论《生死桥》的大纲,下午就在剧场里排练,晚上还要写电视剧剧本,拍完电视剧紧接着就是排练话剧,一部接着一部。

“我觉得很累,严重到没有时间休息。商业社会对我是一种挤压。因为要去填充演出市场,我做了一些很烂的戏,我自己看都觉得,这部戏真的是烂啊。有时候我偏激地说,大众文化就是狗屎啊。”田沁鑫在一次公开演讲上说。

田沁鑫进入一个很困惑的时期,她拒绝了30多个公司和剧团的邀请,她觉得“人要有底线,我是一个做艺术的,我要保持自己”。

如果做戏变成了一种商业流程,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艺术表达,那么戏剧对于田沁鑫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田沁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她因为拒绝了很多邀请而得罪了不少人,那段时间,她的内心是灰暗的。有的时候她安慰自己,不是每一部戏都必须成功,有一两次失败没关系,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并没有起什么作用。她感到极度困惑,“我该如何找到我自己”成为她非常想要寻得答案的问题。

田氏创作法

很多人将《红玫瑰与白玫瑰》视为田沁鑫商业戏剧的典型,但田沁鑫自己却觉得不是。在指导这部戏的时候,田沁鑫已经将艺术的表达当作了重点,她试图“找回自己”,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将这部戏排练得有逻辑有技术。只是,经历过一次商业潮流的田沁鑫,显然比以前更懂得什么样的戏更受观众欢迎。

“我的直觉是,这个戏能赚钱,观众会喜欢。”田沁鑫说。这部以都市男女的爱恨情仇为主题的话剧,由于张爱玲原著的知名度,题材本身就能够吸引到观众,加上明星效应和通俗诙谐的语言,最终票房飘红。

但田沁鑫觉得,自己的创造力在枯萎。“创作需要很安静的环境,但是戏剧和演艺圈比较近。我是不喜欢名利场的,会觉得不舒服。”田沁鑫说。

资本涌入了话剧市场,田沁鑫的心跟着虚浮起来。为了追求一种宁静的状态,她躲进了寺庙。

早在2000年时,田沁鑫就觉得佛教挺有意思,她觉得这是一种缘分,而她“遇到”了。她常常背一些经文,也认识了一些僧人,在她感到困惑的时候,她试图与僧人对谈寻求答案。

藏身寺庙的半年里,她每日与僧人一起静修读经。在这里,她的灵感回来了。曾经对改编李碧华的《青蛇》毫无头绪的她,在寺庙里创作出了剧本,她将禅意杂糅进这出讲述妖佛的戏里,语言却是带着幽默的现代语言。田沁鑫对这部戏是满意的,她觉得她找回了那种做戏的感觉。

2013年《青蛇》演出后一票难求,在上海还加演了10场,成为当年票房冠军。事实上,2012年,田沁鑫就曾以5426万元的总票房获得“话剧导演排行榜”冠军,《青蛇》演出后,她的声名更盛,田沁鑫三个字成了票房的保证。

“我也不知道怎么得到的这么高的票房,从来也没算过钱。我觉得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精神的指引,一种清净的状态。”田沁鑫说。

她已不再被这些名利左右,她有着自己的节奏,即使每天还是很忙,她仍会花时间喝茶、参禅。

她会将茶具带进剧院,一边喝茶,一边导戏。演员们也会跟着一起喝茶,竟然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演员的状态不紧张了,他们变得松弛。“自在、不紧张,这是演员最美好的状态。我们喝茶、吃蛋糕,后来有演员还把狗也带了过来,但是最后排练的效果很好。”田沁鑫在一次演讲中说。

信佛无疑对田沁鑫的创作是有帮助的。近两年,她的创作灵感几乎都与“佛”有关。

田沁鑫喜欢去寺庙里走走。当她第一次走进法源寺的时候,寺里满是盛开的丁香花。黄昏时分,夕阳西斜,漫步其中,她仿佛穿越回了唐朝。在这座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寺庙里,她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灵感随之而来。

为了完成剧本《北京法源寺》,田沁鑫特意租了一间屋子正对着紫禁城,打开窗户,古都恢弘的景色一览无余。如是壮丽雄浑的皇家建筑,无形中为创作中的文本赋予了一股磅礴的气势。在这种环境下,田沁鑫常常觉得脑中有人物在活动,往往写到凌晨依然兴奋得睡不着。这场讲述的戏,田沁鑫最终将它导得惊心动魄。

近期排演的新戏《聆听弘一》也是同样情况。在此之前,田沁鑫曾特地去往浙江,在当地租了一间山村小屋进行创作。因为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浙江人,他是在浙江出家和受戒的,田沁鑫希望通过实地走走看看,与创作中的人物更为靠近。写作间隙,她还会到山中庙里听僧人念经,听晨钟暮鼓。

这一工作节奏无疑需要更长的创作周期,但田沁鑫觉得,“好”比“快”重要,虽然她需要保持自己的创作力,但对于她和她的团队来说,“好”才是核心竞争力,如能出彩,慢一些也无妨。

酝酿商业新规划

排练短暂休息时,田沁鑫会回到导演休息室。时下室内摆放着李叔同的照片,田沁鑫会对着它恭敬地拜两下。室内点着香,桌上摆着茶具、烟灰缸和一些水果。不时有人进来与田沁鑫聊两句。

这些人里,也包括田沁鑫工作室的制作人老象。

田沁鑫早年从事过广告,她知道怎样为自己的戏拉投资。“现在很多投资也是田导去谈的,后续一些事情由我来做,而且田导对钱花在了哪里也很清楚。”老象说。

为每一个项目拉来制作费对田沁鑫来说并不存在什么困难,虽然她执导的都是大戏,制作费往往要超过500万元。困难在于,如何让这些戏持续地演出,保持它的生命力。

田沁鑫的戏喜欢请明星来担任主角,《断腕》请了金星,《风华绝代》请了刘晓庆,《青蛇》请了袁泉和秦海璐。明星带来的宣传效应显而易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房,但也有局限性:明星档期较少,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持续地进行表演。

“话剧和电影不一样:电影拍好了,可以不断重复播放;话剧是必须演员到场的表演,一旦有一个演员来不了,戏就只能停。”老象说。

中国适合话剧演出的剧场并不多,档期和演员档期如果对不上,也会影响到演出量,进而影响票房,而这是目前田沁鑫工作室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象给《财经天下》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大陆比较适合演话剧的剧场,座位一般在1000个左右,平均票价在300元左右。也即,即使座无虚席,一场戏的票房收入也仅在30万~40万元之间,如果演出量不足,很难回本。

据老象介绍,口碑与票房都很好的话剧《青蛇》就是因为演出量少,至今还没有收回前期成本。

田沁鑫计划组建一个专属的剧团,让这个剧团将已有的剧目排练后不断地进行演出。这件事,话剧市场上已经有人在做了,比如孟京辉,他的戏不依赖演员,他也拥有自己的剧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演出量。

但田沁鑫对此是谨慎的。“田导可能还是觉得演员很重要,要重新去调教和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也是必经之路,一定要有自己的剧团、剧场和剧目,长期地演出,这样才能保持话剧的生命力。”老象说。

第11篇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塑造;精神分析学;人性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3?0146?06

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我要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到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车夫的外表上的一切,都必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1](206)所谓“生命上的根据”、“内心状态” 即祥子的堕落除了社会因素外更存在着自身人性、心理、人格等精神方面的严重缺陷,它使祥子始终外射着无意识深处“一些积存的污浊”[2](153)。自离开大杂院到回来找小福子的这一段人生历程对祥子人性的堕落至关重要。在这一叙事链条中祥子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作为买车的资本,亦无社会恶势力的介入,而恰恰在这个仍有可能东山再起的链接点上祥子却堕落了,这种反向转化的生命发展趋势与祥子人性的卑劣自私、贪色嗜欲、人格残缺、虚伪道德、脆弱意志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再论这一人物形象。

一、原初欲望与人格道德的冲突

在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秩序、家庭关系和婚姻传统的历史叙事中,男性们追求着、占有着、贪欲着,而女性是缺席的他者和永远的客体。这是男性传统语境里,两性在文化秩序中约定俗成的男性族群对女望执行者需求价值的心理积淀,即女性身体历来是男望需求的对象与载体。在婚姻和方面男人可以主动、放纵而女人必须被动、禁欲,否则女性无论美丑轻则伤风败俗、重则为“妖”,其结局必死必疯。祥子一生所遇的四个女性实则是男性心中强悍型、柔弱型、放荡型、生物型的性征符号。在不同的境遇中,祥子无意识心像中不断地复制和交汇着她们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美丽与丑恶不同的性征体验,并根据自身的需求赋予她们男性身体体验的特殊内涵。比如,祥子与夏太太苟合前荒诞的心理状态就是建立在对虎妞性征体验基础上的:他的处于蛰伏状态时,年轻美貌的夏太太与虎妞一样可怕,“仿佛她身上带着他所尝受过得一切女性的厉害与毒恶”[2](218);而他的勃发时,象征夏太太妖魔化的粉红色卫生衣、高跟鞋、烫发、扭得有棱有角的身躯及香粉味儿则成了“暗”转变为“美人”的增值系数[2](221),当他的满足后又把夏太太异化为比虎妞更厉害且使他得了性病的妖魔。这种正负两极不断变化/演绎的心理状态是祥子心理定势(Predisposition)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关于女性话语最虚伪、最卑污的品格:女性性征的美丑及生命的价值由男望的需求而定。这种男性族群欲望执行者的需求意识,在其群体联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心理区域内都被焊接得天衣无缝且深入骨髓。女性无论在任何势态中都成为“男性权力与欲望所指称的符号”。[3](206)小福子、夏太太与白面口袋(们)事实上被祥子(们)视为一种使用价值功能,以其躯体与金钱交换流动在军官、夏先生(们)的家庭与白房子等 “男性联盟之间”。祥子(们)正是以联盟成员的身份享用着宗法父权制赋予的“使用价值功能”的特权[3](131),这是祥子(们)作恶之后毫无罪恶感与忏悔之意的文化心理基因。

“艺术家的任务不仅是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而且还要深入到无意识中去,探索心灵的奥秘,以揭示人的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4](9)“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实际上就开始把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加以升华了,而升华作用最终取得的效果就是‘把内心的冲突塑造成外部的形象’,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其自我活动和升华而得到真实的刻画。”[4](11)祥子自从与夏太太偶遇,其心理结构中的美丑、是非和道德防御机制便被其隐匿在无意识深处的“原欲(力比多Libido)”欲望侵蚀和瓦解中[4](133),人性中丑恶与邪的质素迅速滋生并统领了一切。祥子与夏太太苟合前的心理状态虽复杂但其流变轨迹异常清晰:祥子从夏太太与虎妞、小福子的比较中鉴别了夏太太的容貌、体态、气质、性征并“经过直觉映象,内心感应,审美判断,感情的对象 化”,[5](201)用稍具姿色的暗小福子的阿尼玛(Anima)原型,即以男性心中理想女性的意象破灭了丑妻虎妞的幻象,再以同一属性夏太太更美艳的阿尼玛(Anima)原型破灭了小福子的幻象。祥子对夏太太的认同(Identification)以及这一认同的事实化,在充分体现生物式交合快乐原则的同时又极大地抑制了祥子人性、人格向上向善的发展,也打开了其人性、人格向恶疾速扩张之门,导致了祥子人格内在的巨大分裂,造成祥子以“一清二白”姑娘为妻信念的动摇、对小福子的遗忘/移情实则是他残缺心理结构领域里对象丧失性认同(Object-loss ldentification)中补偿和替换性质导致的后果。在夏先生和其二奶暗身份特质构建的不正常家庭情势下,祥子的这种心理流变、行动导向、诡异的性想象等都与其自私、好色、偏狭的性格内核,即人性质的规定性有关,它充分显示出了祥子在这种质的规定性驱使之下,心理外向化状态和看似正常实则荒诞的男性族群贪色嗜欲的历史与现实情景。在此态势中祥子的“心理状态动作化、情景化,内在情绪具象化”了[5](256),在其这一内在精神领域内充分昭示了祥子理性与非理性、理智与情感、思想与行动、意识与无意识、伦理道德与本能之间各种矛盾冲突与灵魂的喧嚣和骚动,用佛洛伊德的话说,人对性和爱的态度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人格优劣的标志,这也是祥子自甘步入兽类的人性与道德深度腐败之根源。

祥子对夏太太的原欲冲动经过了蛰伏发动等待受挫投射的历程,而其人格精神相应也经过了良善奸猾恶棍的返祖蜕变现象。究其原因是祥子隐匿在“无意识深处的、躁动不安、呼之即出的力比多欲望”在作祟[4](133)。祥子与虎妞第一次原初欲望释放时有关星星大小、形状、质地、颜色、光亮及流动状态与黑夜关系的描述;次日傍晚找虎妞时不可遏制的欲望躁动和面临夏太太时象得了“疟疾”一样的感觉[2](221),正是这种无意识深处强大力比多暗流的奔涌,也是祥子行为内驱力的关键。

祥子在面临原初欲望与人格道德发生尖锐冲突时,一如既往地在叙述者替他巧妙设置的女性引诱的谎言遮蔽下,真诚地卸下自己所谓诚实、要面子、要强的人格面具,认同于虎妞、夏太太和白面口袋不同的女性个体,并在无意识中将她们各自的特征纳入了自己的人格范畴,从而失去了担当自己命运的勇气,在自我分化中丧失了自我。这种“病态的防御机制,其实质在于以牺牲自我为代价……(虽然)这是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巨大妥协,但个人(祥子)却未必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妥协的性质,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妥协的存在。由此而导致的结果,乃是人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自我指导、自我实现的能力,甚至自己的全部感觉都无条件地交给了所认同的对象(夏太太、白面口袋、小福子),从而在虚伪的人格面具下背叛了自己真正的自我”[6](101),充分凸显了祥子好人面具下“内心的软弱、头脑的空虚”“性格的怯懦、苍白和贫血”以及自私、好色、自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y)的特质[6](102)。当“拾个便宜是一般的苦人认为正当的,祥子干吗见便宜不捡着呢?”的变态心理进入祥子的意识并迅速滋生时[2](220),其主仆之间雇佣∕被雇佣的平衡心理被打破,与“吸人精血的东西”相反的美女、美男相匹配的心理态势(Attitude) [2](153),以及对夏太太强烈的本能冲动在其无意识中终于形成,于是以“美人”取代∕整合了先前“暗”的意识内容——虽“吸人精血”仍感“甜美”[2](153, 223),祥子在否定之否定中走向了恶的人性/人格的成熟。

在文本中,祥子的道德与人的灵性成为隐没在原初欲望背后的弱者,人类之美丑在一己私欲中被恣意践踏,决定人∕妖的价值标准显然不是道德、廉耻与,而是女性的美丑和祥子(们)因需求而不断变化的潜在标准与邪的心理结构。“这种象征性的描写既符合物的特征,又显示了主体的品格和气质,从精神上达到物人相契的象征性的艺术境界。”[5](230)在祥子与虎妞、夏太太和白面口袋之间“体现了现代人类文明的‘返回原始’之趋向,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一个‘潜文本’(subtext)含意”、[4](156)或隐于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二、变态意识的文化心理基因

在以为女∕价值∕道德标准的中国,“任何女人,只要她还有所谓‘贞洁’,那她就有傲视他人的资本及自豪自傲的支柱”。[7](202)否则她的全部价值及婚姻就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祥子与虎妞自第一次性事后对她的诅咒对自己的怜惜其根源无非是男性话语中关于女性处女身份象征的处女膜纠结与姿色的缺失而非虎妞的尽情释放。从中反观出祥子(们)在占有女性、猥亵其人格、玩弄道德时愚昧变态的嗜血心理。“女性一旦‘失贞’,不仅丧失了她的人格尊严,而且丧失了她的全部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不管她做出多大的努力和贡献,她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7](208)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白面口袋都失去了男性心像中象征女性处女身份的“”,然而虎妞因姿色的缺失致使她的尊严与人格∕生存的价值∕意义全部叠加为妖。小福子、夏太太、白面口袋或因姿色、或因身体某一器官的奇异却成了祥子(们)的至爱。祥子(们)在自身强大的力比多投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同时又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委屈和痛苦,这种灵与肉相互矛盾∕冲突的纠结在于虎妞之类有强烈的性征欲望而无丝毫的诱人之色;夏太太之类不但有强烈的性征欲望且有极好的倾人之色,但又会使祥子(们)的生命之根失去生机;白面口袋之类有让祥子(们)一一陨命的黑洞似的性征欲望,但她(们)却拥有使祥子(们)置生死于不顾的奇异的;小福子之类的天生尤物最使祥子(们)惬意,自到白房子后“人缘很好。她可是有点受不了,身子挺单薄”而自尽[2](245)。由此可知:中国社会关于女人、、的祖传圣典从根源上是对女性的否定、男性的纵容。文本中露出的信息是:罪恶之源不是玩弄女性的祥子(们)而是被他们玩弄、侮辱的女性们!祥子(们)人妻女、玩弄女性却是“从来如此”地正大光明——“要直入公堂的找”她们[8](256)。祥子(们)和阿Q(们)虽未受到大儒启蒙和理学真传,但在追逐女性时却天然地具有一种极强的感悟力——“和尚动得,我动不得?”,[8](65)那个丑陋衰老依靠药物维持男人色根的瘦猴夏先生“动得”,我年轻健壮、迸发的祥子(们)焉有不“动”之理? 白面口袋(们)人皆“动”之且“自愿”接受兽道,祥子(们)正值青春勃发焉能不“动”呢?当然“动”之后必要给这类被自己“动”过的女人大泼其祖传下来的污水:、妖精!这就是男性文化中关于女性、心理意识所具有的渗透性、传染性和中国性文化中普遍存在而又合情、合理、合法的流氓意识、流氓心态。

在此,祥子(们)为女性制定了无性、无欲、内敛、被动这一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而唯独把自己置身于这个原则之外。这种道德是男性文化和男权霸语,不能为一切人所奉行的具有人类契约精神的道德形态,所以它是伪道德∕不道德。祥子(们)在此领域里 “从来如此”的为所欲为[8](13),而女性们一旦坠入这个伪道德∕不道德心理积淀的殿堂其结局只有一种:人(包括女性族群)神皆诛的!这便是祥子(们)心域中关于性的“历史延续性、继承性和在特定阶段的质的规定性”所揭示的人性、道德意义的历史深度。[5](96)

人类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生命中有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的感受或体验(尤其是生死爱恨)自动地存储在记忆的领域,对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个体而言,这种记忆就是其生命发展、演变和衰败历程的动态储存器,它会在人的生命中循环往复且形成某种无法化解的心结。祥子用从虎妞身上获得的性征体验审视一切女性,其中有人类基本性的需求但更多的是对女性容貌∕神韵∕某种器官变态的迷恋。叙述者让他几乎遗忘了身边女性人为的身体缺陷,祥子这种不断地探求异性性征体验的异化心理说到底是男性族群天然的痼疾,也是人类灵性中残留的兽性和弱性。祥子对虎妞与夏太太感受的怪异不在于她们的和性心理乖张与离奇,而是祥子作为主体自身的及心理出现了偏执反应:虎妞从年龄、容貌上不配自己且过盛;夏太太虽年轻、美貌但却有过生涯的性征积淀,所以祥子凭着自身对女性性征想象中的性受虐行为及心理(凡妇女都是“吸人精血的”的妖)而产生了这种病态反应,逆向思之也是祥子变态/阴暗性心理最好的阐释。(白面口袋)成了女性生命与性征的化身及坑陨男性生命的黑洞,尽管五位男性同类一一殒命,但祥子自从车夫们那儿听说后就一直难以言状地期待着,以致在白房子寻找小福子而遇到她时“心中很喜欢遇上了她”[2](244)。可见祥子(们)对此类女性“一方面如蛇蝎猛兽,躲之不及,避之不及;一方面如群蝇见血,饿狗见骨,盯住不舍,咬住不放”[7](409),这就是祥子(们)无意识深处的心理。他(们)所恐惧、诅咒和诋毁的也正是他(们)所追求与喜爱的,而且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此为祥子(们)性格中的反向表现(Reaction Formation),所以导致祥子堕落的不是他一生中所遇的四个女性而是他自己。历史上诸多的祥子(们)都是如此灯蛾扑火般地毁灭了自己,祥子的毁灭是人类进化历程中“劣胜优败”的一个经典!

在两性关系中,无论从现代社会结构还是心理学的角度讲,男性始终是主动的、煽情的、支配的、决定的,甚至是施虐的,他们得到的也远远大于女性。叙述者在祥子与虎妞、夏太太、白面口袋的两性叙事中却颠覆了这一规律,仿佛是女性们在向祥子(们)施虐,受虐的是祥子(们)而受惠者却是这些女性们。祥子每次作恶后总是诅咒女性“引诱”了他[2](220),自己总是委屈、后悔、受虐、被动、逃匿的结局,这种以诅咒他人、推卸责任来弥合内心分裂,人格崩溃的道德努力不但未能使他回归原来的祥子,反而加速了他人格分裂的程度与进程。中国的道学家及其宠儿祥子(们)在男女关系上总是“两套尺度,两张嘴脸,两种做派,两类心态。由此派生上下不一,内外不一,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前后不一,早晚不一,永远是‘一分为二(郑先生注:此处非哲学辩证法术语)’,时常是‘两面做人’。在性文化范围内,社会性控制是两套尺度,性观念性理论是两张嘴脸,形态是两种做派,性心理形态是两类心态”。[7](323?324)于是祥子(们)的性心理形态中女性性征对他们便成了一个无处逃匿的“黑洞”: 爱之入骨、恨之入骨;惧之入髓、趋之入髓!祥子(们)这种正反两极截然相反的心理及行为源于他(们)不可逆转的人性残缺、病态心理结构和反向转化(Enantiodromia)的心理运动趋势。祥子虽不知这用理学包裹起来的东西为何物,但运用这种“神物”时却是无师自通,从中可以窥视到男权话语中所谓道德、节操、廉耻是何等的脆弱、虚伪和狡诈。教唆、诱导或迫使女性成为“吸人精血的女妖”、维持“白房子”存在的正是“口上仁义礼智,心里男盗女”的祥子(们)![9](238)

三、男性族群心理的情感郁结

与变异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里论及,人们在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所能读到的,无非是一种人的时代心理或种族心理[10](90),在此亦可称之为祥子(们)的男性族群心理。祥子的心理结构是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与个人际遇、个体奋斗与群体意识、生存境遇与物质需求、原初与道德观念的裂变中不断地自我分化、自我克服、自我统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最终从人的种类里克服了人性分离和变异为兽的特征。

文本以散点聚焦的方式凸显了祥子心理嬗变过程中突然事件引起人性变异的重要性。比如:与虎妞发生性事后由此对妇女性征的仇视与依恋;虎妞死后由生活理想动摇所导致的精神堕落与心理裂变;因经济

的原因而拒绝了幻想中老婆镜像的小福子;与夏太太苟合前内在心理意识和外在行为驱力的展示——从相貌、衣着、气质、身材、气味、发型、性征想象等方面与虎妞和小福子的比对;对夏先生用药物维持夫妻生活的嫉妒;对夏太太辞了杨妈而又不雇佣新佣人做法的揣摩;把夏太太粉妆艳抹下厨房臆想为对他的引诱;夏太太雇佣新佣人前后祥子“心中怎想怎不是味儿”“一气不知道吸了多少根‘黄狮子’”的绝望[2](222);接夏先生回家的路上欲将其摔个半死的阴毒;为悖乎人伦的“大少爷”鸣冤叫屈的;与夏太太苟合之后,即在虎妞与小福子身上无法获得年轻美貌女性的性征体验后用“妖”来推卸道德良知谴责的卑鄙;与车夫同行们分享偷人妻妾体验的龌龊等。在这一系列事项中,祥子每在作恶后总要伙同叙述者用女性的妖化与男性主人公的受虐来救赎自己污浊的灵 魂——她们引诱毁了我!这种变异的自恋心理结构外化在其社会行为上便是极大地漠视他(她)人的存在,祥子由“一个虎妞已足使任何人怕女子,又舍不得女子”的性征记忆与对此无法释怀的期待形成了凡妇女皆为“妖”的心理定势(Predisposition)[2](220),并幻化为吸血与被吸血、挤奶与被挤奶的“主观图式” “移入”夏太太、白面口袋特定的客体身上[11](131),因而产生了夏太太是年轻美艳的虎妞与白面口袋亦为虎妞的幻觉,从而进入了夏太太比虎妞更厉害、白面口袋更使他神往的性想象的领域。祥子有关女性的各种心理表象与内心图景及想象是不断幻化和荒诞怪异的:虎妞时而是“姑娘”、“娘们”,“象女的,又象男的;象人,又象……走兽”[2](152);时而是“母夜叉”[2](156) 、跑腿的“母狗”[2](163)。夏太太时而是虎妞式的“娘们”;时而是“姨太太”、“暗”、“美 人”[2](220?221)。无名女性时而是“女人”、“妇人”;时而是性的象征物“一对极长极大的奶”[2](244),与此匹配出现的是自己性受虐的虚拟意象:时而“是一块肉”、被猫叼住的“小鼠”[2](153);时而是“老婆的” [2](159)、产奶的奶牛、“瘦老的母狗”“跑腿” 时选中的“肥壮的男狗”[2](163)。显然,虎妞、夏太太、白面口袋在祥子(们)的心中无疑是一种母性象征,代表着男性族群对异质女性性征领域某种独特的心理事项,即力比多投射作用(Projection)下,祥子(们)自动地将其病态心理体验,原本无法言说的这种感受意象化、动作化在光天化日之下。

祥子(们)挥之不去的“情结”,从荣格现代心理学文化学的视角看,这种“情结”(Complexes)“一般指被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愿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焦虑和心理障碍”,它“常表现为一种长期的、无名的、沉重的心理压抑和情感郁结,是一种精神、思想、情绪、愿望方面的不解之结”。[7](426)祥子通过对夏太太色相与身体的支配既缓解了自身生命本体的饥渴,也实施了对不公平分配社会的报复(“人家它妈的宅门里,一人搂着四五个娘们!”,[2](165)求得了车夫行同仁们的认同。但祥子(们)在对自身∕女性性自然力充满想象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求阳刚而不得的挫败感、恐惧感——虎妞、夏太太、白面口袋(们)成了祥子(们)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全部问题的归集,全部障碍的聚合,全部焦虑的焦点似乎都郁结在一个字上,这就是——性(Sex)”。[7](439)文本充分展示了祥子强健的肉体内剧烈涌动的暗流与邪心理,祥子生命际遇中的四个女性三个被祥子占有,性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然属性更反映他的社会性,祥子这一人物形象承袭了都市市民生活中全部的腐朽、丑恶、邪的负面积淀并成为这个恐怖族群中的精英!

四、“吃人”与“吃己”心理共识的

普遍性及自戕恶果

威尔逊在《新的综合》中说:“性是一种复杂多变渗透在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的每个阶段且以新的形式不断出现的人类生物学现象。”祥子在其生命的每个阶段恰好显示了这种多变、复杂的性的新形式:虎妞“‘这两天连车带人都白送了!’……说完,她一转身把门倒锁上”[2](63);小福子“她既然愿意,……他似乎没有法子拒绝”[2](210)。祥子这种心理定势在窥视夏太太对他是否有意时又出现了同一性预设:“假如她愿意呢,祥子没法拒绝……她要是先露出点意思,他没注 意。”[2](220)在白房子,祥子“一进门就被她搂住 了”。[2](244)这种主动性示爱意象及情景的同一性设置,“实际上是男子性意识需要的具体表现,把自己敢想而难为之事假想于女子身上,自己从而成为被动的受益者”。[12](104)由此可知:祥子(们)在面对女性时首先以“女人”的原型叙事文化将其宰制,然后大行其恶德、恶行!

祥子与夏太太偶遇时是其生命力蓬勃、女性审美视觉欲望与原初冲动最兴奋的阶段,虽然“仿佛她身上带着他所尝受过的一切女性的厉害与毒恶”的超我(Super-ego)显身[2](218),但在其色相面前却被本我的色心习惯性、自动化地消解。因而祥子心理结构、人性质素中原本残缺的美丑、善恶与道德防御机制便分崩离析:夏太太是比虎妞与小福子强许多倍使人爱慕的“美人”,祥子这种性心理的多元化形态与其女性意象的随机性和自身的需求性密不可分。在此,人性中的劣质基因战胜了优质基因,呈现出人伦道德的逆向延伸和淘汰趋势。与白面口袋生物似地苟合阶段是祥子人性和道德质素零界线的负延伸。此时的祥子已堕落为美丑、善恶不分而纯粹以女性身体的某一生理器官而痴迷发狂的行尸走肉!他的生命力在欲望的深坑——白房子中迅速弱化和萎缩,祥子就如此循环往复地滋生和积淀着人性中的腐朽,销蚀着生命的活力,放弃了生命,自动走上了“吃人”与“吃己”的自毙之路!

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非常注重心理过程本身和这个过程的形态及规律。老舍对祥子心理过程本身的描写和揭示与托氏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揭示了祥子在渴求与满足不同女性性征体验时“那种十分隐蔽、难以捉摸、异常迅速、千变万化的内心活动过程的本身”[5](17)。文本紧扣祥子与几位女性人物叙事链条的两端,对祥子心理过程的起点、原因与结局运用“心灵的辩证法”写其蛰伏与∕隐性与显性的心理状态[13](426)。如祥子与虎妞婚前两次性事前后相互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与夏太太苟合前爱慕、焦灼、嫉妒、期待及至事后“有点后悔”而“又想起那点甜美”的诡异心理;与白面口袋厮混后又在小福子坟头痛哭的荒诞心理特征等。这种变态的表现和释放,在文本中通过联想、回忆、想象、幻觉、象征、潜意识流动等描写,凸显了祥子心理结构在以上非常态的特异情景中总体性格元素的原有组合,受到自身“尖锐态势的‘逼迫’产生裂变而向两极分化,出现了一种非平衡态,平时潜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性格元素,得到了表现的机会,由隐性而变为显性,从而显示人物性格的潜在深层结构。……即是人物在外部事件冲击下灵魂震荡的具体历程”——祥子人性中长期积淀的污浊不断释放的过程。[5](31)祥子(们)从的蛰伏开始审丑到的苏醒而审美,最终又因的满足开始了新一轮回的审丑。祥子(们)原初欲望中的这种“无意识犹如一口深不可测的混沌的井,各种邪恶、肮脏的欲望和意念都深深地埋藏在里面”[4](9),在祥子(们)这种梦魇似地轮回着把女性们送入了异类领域的同时自身也堕入了无法救赎的万劫不复之深渊。

五、结语

祥子生命意识中的道德与意志、美丑与善恶、与良知等本质属性,在人和车厂、曹家、大杂院、夏家、车夫行、白房子、阮明等社会团体,尤其在与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白面口袋等特定人物的纠葛中,通过与各种人物关系的交汇、影响、矛盾和冲突充分显示了祥子性格残缺与人性的卑污。这就是“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双向同构、对位效应”[5](9),即在祥子悲剧命运的论说中社会因素固然重要,但导致他堕落的质素更在于他生命意识与人性本质中低劣的属性。祥子生命意志力和道德方面的巨大缺陷,使这一人物形象在客观层面上超越了都市贫民、下层劳动者的范畴,其批判的矛头在形而上的层面指向了对人类人性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老舍.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M]//老舍文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老舍. 骆驼祥子[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林幸谦. 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王宁. 文学与精神分析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张德林. 现代小说的多元建构[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冯川. 文学与心理学[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郑思礼. 中国性文化: 一个千年不解之结[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

张弘. 鲁迅小说全集[Z].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3.

傅德岷. 包晓玲. 鲁迅诗文鉴赏辞典[Z]. 武汉: 长江出版社, 2006.

崔明芬. 老舍·文化之桥[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童庆炳.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