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苏轼

时间:2023-05-30 09: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明月几时有苏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明月几时有苏轼

第1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自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字子由)分别后,六年来没有见过面。熙宁七年,苏轼请求调往北方,能够和担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的弟弟苏辙更近一些。后来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密州虽离齐州不算太远,但两年多来,他们也,没能见上一面。对久别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苏轼满腹惆怅,于中秋之夜饮酒“达旦”,对月抒怀,写下了这首中秋咏月词。

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在中秋之夜,醉酒之中,望着那团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理想和憧憬的圆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插上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逐渐形成二种豪放洒脱的词风。

词的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其中蕴含诗人的身世真挚感和思想矛盾,开篇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的句子,开篇直入。点明是饮酒赏月。词人因思亲情切而顿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这两句笔势曲折,看是描写月色,实际上也暗含着不知道当时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问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说他想要回到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这说明作者的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即“出世”与“人世”、做官与归隐的困惑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难以容身:归隐去吧,又与自己报国救民的抱负相违。“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到广寒宫的清寒,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也分不清了。这两句紧承上三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然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伴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这是多么惬意呀!天上琼楼玉宇再美,哪有人间这样的乐趣呢。在这里,作者由超尘出世思想一下子转为喜爱人间生活,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笔。

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来得自然,写月儿照遍了华美的楼阁,低低地照进了雕花门窗,照着那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人儿。“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两句以抱怨的语气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词人说,明月啊,你不应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孤独之时又圆又亮?这岂不令人望月伤感吗?词人以为月当照人于欢聚之时,故有此问。但词人的思想是豁达的,他时时要寻求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月亮有亏有圆,人间有合有离,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值得悲伤的呢?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说。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到此,词人终于释却离怨,从“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真可谓道尽千载离人之心。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天”和“月”以人格化的神奇。不管是上片的问天,还是下片的问月,归根结底,都是问人生。经过词人的一番认真探寻,终于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并给人以人生哲理的启迪。

第2篇

(李白:《古朗月行》)

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4.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6.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7.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8.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9.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1.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2.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3.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4.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5.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16.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1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18.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3篇

1、千里共婵娟的上一句:但愿人长久。

2、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千古绝唱,苏轼那流芳千古之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忽然在我耳边想起,它是我勾起了中秋之思……

伏在窗口,静静等待到夜深人静的凌晨,月亮才浮出了黑云。瞬时间发现——月,是如此皎洁;天是那么华美。我真想对月亮大声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爱你!”

阵阵微风袭来,它带来了中秋的思念;明月,唤醒了思想梦;明月,述说着感恩情……

中秋之月,没有了璀璨的群星所衬托,孤零零的地挂在天上。嫦娥在月亮上不觉流出了一些凄凉、落寞……

仿佛,我们一家人,不可以回去与亲人们在中秋,团聚。心中落落空空的,思念,思念……

给朋友们发发电子邮件,或许,可以送去一丝丝祝福,给别人带来快乐与惊喜;也可以宽慰自己的挂念!

“祝你中秋节快乐,没什么别的了。”这条来自他乡的付发过来的信,让我愣了好久,自己也说不清了。只是知道,思念仿佛在这一刻弥漫开来……

渐渐地,泪水占领了我的眼睛;慢慢地,朋友的身影占领了我的脑海!

想想我们以前的中秋,总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欣赏着月亮的没,彼此的美……

不觉中,相思在十五苏醒,望着天上的月亮。刹时间,心潮因她的美丽、圣洁、纯美而澎湃。

秋月,在十五园;秋景,在十五全;秋味,在十五甜;秋思,在十五绵延……

第5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6、《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第6篇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成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刘辰翁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本文就《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首豪放词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以探讨其人生哲学。

1. 《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慷慨激越的情感,创造出雄浑开阔、豪迈奔放、情致高远的意境,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横槊赋诗”的气概,抒发了自己的兴国安邦之志,展示了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丝毫不在意、豪放不羁的人生哲学。

熙宁八年(1075年)朝廷一片混乱,吕惠卿等一批小人把持朝政并继续推行新税法,人民不堪重负,饿殍满地。而大宋的边界地区仍未安宁,宋军且战且败,不得不割地求和。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深深地刺激了苏轼,激起了他保家卫国的壮志,因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本文由收集整理豪情也。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一个“卷”字,描写了十分壮观的会猎场面。太守“亲射虎”,从容自若的镇定风度,豪迈的气魄和娴熟的本领自然呈现,不减当年孙权之英武!这样把一个意气风发的“狂人”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显示密州时期,表面上看来很风光的,实质上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词的下片写“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志之“狂”矣。“ 酒酣胸胆尚开张”词人性情本就豪放不羁,现在又加上酒力,“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壮志冲天。“鬓微霜,又何妨!”, 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的万丈雄心从未消失的英雄本色。一个“何日”把词人那种亟待盼望报效国家的殷切心情表现得极淋漓尽致。“会挽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处用典“天狼”,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对生活充满信心。可以看出,苏轼继承了他祖父那旷达、自信、乐观的个性。

这样,词其中不乏慷慨激愤之情,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别具一格的旗帜,成为弥足珍贵的名篇。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现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诗情画意的境界,富有哲理的语言,渗透出了苏轼的浪漫主义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彰显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苏轼兄弟俩才华相当,手足情深。“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在一起生活时,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分开时,互相思念,写诗以表相思。密州、齐州虽同在山东,但与苏辙相隔甚远,来往不便,加之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兄弟二人已七年未能团圆。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此词一出,“余词尽废”、成为千古绝唱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李白诗脱化而来;“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庄子那种厌倦尘世,渴望摆脱束缚、追求

逍遥的思想。显而易见,这与苏轼小时候师从张易简道士学习有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更显出苏轼经一番“出世”与“入世”的思辨后,带着一种生的愿望而,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飘飘如仙”糊里糊涂地死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老庄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他想“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由此可看出苏轼的心境清静,心态逐渐转向平和。

3. 《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巅峰之作。处在北宋社会危机急遽加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政治上的屡遭贬谪,特别是“乌台诗案”给他巨大的打击,结合人生坎坷不平的遭遇,苏轼开始反思自己逢遭厄运的缘由了,特别是还开始用佛教的思想来反省自己。通过著书立说、与渔夫交往等活动,养成了稳健平和的正气、虚怀若谷的大气、刚毅坚强的丈夫气。回顾半生风雨,苏轼已经做到心中淡然、笑谈生死、忘怀得失、超然物外了。因此,在词中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不满,有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情思等处世哲学思想。

上片怀古,气象开阔,气势空前,既写了大江,又写了历史,将二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若非苏轼的心中容纳了整个大江,容纳了全部历史,孰能如此?于是就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量。“千古”二字既表现历史久远,又表示风流人物众多。这样众多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淘尽了,沧海一粟之我又何足哉?此时既写下自己壮志难酬的遗憾,又发出岁月的无情、人生苦短而事业无成的感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此时的黄州,不就是自己刚刚从监狱中解脱出来吗?壮志未酬,功业未就,时不我待,早生华发。对人生的问题,词人无法解决,旷达的胸怀好象也不要求解决,于是只好“一樽还酹江月”。

第7篇

我喜欢的歌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明月几时有》。它的歌词诗情画意,音乐的旋律有情感,有节奏。唱时,让人回味,使人感概万千,沉侵在美妙的乐曲之中。

这首歌的歌词,原是一首宋词,《水调歌头》。是大诗人苏轼写的,现在被王菲改成优美的流行歌曲,唱响海内外。

也许是我太喜欢这首歌了,所以我能一字不差地把它背下来,不信你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吧!没错吧!如果要是你听我唱这首歌,还以为是王菲在唱呢!哈哈哈哈!有一点夸张,不过还是很像的哟!”

特别是歌词,“人有悲欢离合”表达了人生有忧伤,有欢喜,有分离,又团聚,说明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我放进了我的电脑的音乐盒。只要我一打开电脑,就第一时间,把它点出来欣赏,跟随着它的节奏一起唱,还自我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有时候,太忙了,我还一边做作业一边放出来听。真是百听不厌、百唱不烦。

也是这首歌,让我成了王菲的忠实歌迷!

第8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听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这美妙的中秋佳节,我和舅妈去她店里博饼。进门前,我特地看了看月亮,哇,真是应了《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圆又圆耶!我双手合并,闭上眼睛,对着月亮祈祷着,想:“月亮啊,我的守护星,保佑我抱个状元回家吧!”

“快进来吧!小琳!”舅妈叫了我一声,我惊了,跟着她进了店里。

安海成功小学四年级:王琳

第9篇

婵娟是月亮的别称。婵娟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为形容姿态美好;古诗文里多用来形容女子,也形容月亮、花等。出自《文选·张衡》:“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

1、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唐˙孟郊˙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元˙沉禧˙一枝花˙天生瑚琏套˙梁州曲:腰肢袅娜,体态婵娟。亦作婵媛。

2、美女、美人。唐˙方干˙赠赵崇侍御诗:却教鹦鹉呼桃叶,便遣婵娟唱竹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出: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分影照婵娟。或称为婢娟。

3、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唐˙刘长卿˙湘妃诗: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1、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3、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4、问君能有几多愁。(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借问酒家何处有。(唐·杜牧《清明》)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9、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春雪》)

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分不尽,半凉天。——《思佳客·闰中秋》

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第12篇

关键词:旷达放逸;随缘自适;乐观超脱;苏轼;教育意义

一、潇散不羁,旷达放逸

潇散不羁,旷达放逸,谓谁人也?自有蕲水清泉寺,芽尖兰溪旁,苏子常在吧。都说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本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毋庸置疑,但苏子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宋・苏轼《浣溪沙》),倒是把子规声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宋・梅尧臣《杜鹃》)愁煞人的怨气给抹杀了,就连黄鸡啼老又如何,只是朱颜转白鬓是必然,白发三千丈却岂是由小小黄鸡来缘生,相本由心生。既然若此,这必然也就没有丝毫可悲性而言了吧。忆起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渗透着浓郁的嗟老叹衰的感伤情怀,与苏轼“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相比,便相形见绌了。苏子其昂扬振拔、潇散旷达之气可见一斑。更何况以戴罪之身,贬居黄州,孑然一身倒是无妨,只是蒙受不白之冤,若是以常人心境,怕是万万不堪忍受的。然而苏轼却显示出不羁放逸的一面,穷途末路又有何谓,就似流水尚能复西,固然不能改变现处的困境,但是能注以生活一种旷达洒脱的催化剂,又怎知那不是一方天堂乐土呢?

二、随缘自适,热爱生活

命途多舛,但颇能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又谓谁也?源何也?中秋佳节之时,花好月圆之夜,本该亲友欢聚一堂,他却独处诸城,嚼着涩涩的相思果,悉数着人家的团圆,自己与子由却是陌路难逢,所以皓月的浓华留不住他,才有“我欲乘风归去”。但终究未曾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一句何似在人间,生活未曾给予他多少,有的也只是独客他乡、思亲难寐、欲归却罢的无尽无奈,真的是高处不胜寒么?若是飘飘欲仙,何恐微寒?不过只是留恋人世的挡箭牌罢了。苏子便是在这样的艰难踽踽中表达了对生活由衷的热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恨本是恶果,人生不恶,也就无恨。但是那月盈月缺,欢聚悲离,只是人之常情,司空见惯的,人常在,共婵娟,如此甚好,这祈愿洋溢着欢欣,似乎一切的不幸到最后也成淡云轻风,或是被那达观的情愫所镇压,必是源自于苏子对生活的热爱,方能从别离苦海中解脱,在其作品中也是馨香可闻的。

三、变换角度,乐观超脱

人生百态,死胡同总是有的。若是一意孤行,只朝这一方向迷走,怕是心无宁日,久久纠缠。苏子只因学会了变换角度,以新眼光处百态,待万般情态成常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便不在话下,如此,波澜放诞,岁月依旧静好。皓月当空,却总在别时圆,但转念一想,别又如何,千里之外人亦在,依旧共婵娟,月华不减分毫。《赤壁赋》中客曾深发感慨,嗟老叹衰,人生苦短,不过俯仰而已,不由得托遗响于悲风,只一味钻进吾生须臾的悲哀里,求不得解脱,这是一种消极待世的虚无主义。且看苏子的作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宋・苏轼《赤壁赋》)二者的出发点已是明显的南辕北辙,苏子的变者万物皆变,无外乎天地的存在,不过是倏忽而已,不变者万物皆不变,成为恒远,这是看问题的一种新眼光、新角度,从而也是对客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有力的驳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道出无尽的思想。月常在,竹柏不减,但只有闲人可观,旁人看闲人,多是无所事事之人,苏子贬居黄州,虚居官位,抱负可施展,确是闲散之人。但苏子看闲人,却是别有洞天。闲者不若小人,汲汲于名利海、富贵花,追逐于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弄一身疲惫。苏子淡然,视名利富贵为身外物,不趋之若鹜,自是闲得心安理得,如此得释然。

无怪乎,方方在《喜欢坡(节选)》中对苏轼做出这样高的评价:“中国的文化倘若将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苏轼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可见一斑。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苏轼亦谈及自身“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算”的想法,归而言之,其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无穷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