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家乡二年级写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45―01
低年级段(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属于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所以作文训练重在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现象的能力。这阶段的语言发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训练的重点要求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能看图准确表达画面的意思;书面语言训练的重点要求是,能准确运用所学词语造句,能根据画面简洁、准确地表达画面的主要内容。那么,低年级的作文训练究竟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
1.造句。这一训练主要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每课需要学生认识的生字在学生认读的同时,可让学生口头组词,并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每一课里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则要求学生书写时组词、写话,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这时候对学生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说出(或写出)一个简单、通顺的句子就要给予肯定,对组词、写话或说话多的学生,教师要多表扬,以便调动学生说和写的积极性。
2.扩句。扩句的训练主要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如果学生能一次说出或写出较为具体、生动的句子,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写的句子不够具体,这时候教师可进行必要的引导。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书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把话写(或说)具体;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串句。串句是在造句、扩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层的训练,要求学生先将一课中所学的生字分别组词,然后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这一训练的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所以一般在二年级进行。
4.仿写。仿写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一条主要途径。在学生学完一首儿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形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如,在学习完《水乡歌》一文后,笔者让学生仿照文章的结构,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进行仿写,有学生想到西北地区的山多,所以他就这样写:我的家乡什么多/山多/东一座,西一座/东西南北千万座。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表达,又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5.看图说(写)话。看图说(写)话是低年级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训练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低年级的课文基本都配有插图,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条件,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然后让学生说说(或写写)图中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读课文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引起注意。这样长期的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低年级作文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从说到写。教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让学生一开始就进行写话的训练,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相当丰富,好多话他们可以说出来,但是受识字量的限制不一定能写出来。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以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增加写的训练。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运用词语;低年级;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9-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中要让词语作为一种创作手段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这指明了运用词语的整体思路和大方向。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都聚焦在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层面,很少有人考虑词句的运用,更谈不上词语运用的具体策略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模仿文中规范的语言,逐渐学会运用语言,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词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语,却不会运用。教师应该采用什么策略来引导他们有效地运用词语呢?
一、 用心引领,使学生想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具体,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有直接联系,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与结果(如是否得到奖励)更感兴趣。因此,教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目睹词语的色彩、触摸词语的温度,激发学生内心“想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并且乐此不疲,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引导观察
低年级教材出现的绝大部分词语跟大自然、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指引学生用心感知生活,就能让词语在学生的意识里活起来。例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到美丽的校园、公园里寻找春天,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生们能自觉地运用学习到的有关春天的词语畅所欲言――“春姑娘来到了公园,公园里呈现出柳绿花红的景象。”
(二)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学生身边运用词语的榜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而萌发想用的念头。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以及平时交往中运用优美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比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夸家乡”中,教师首先介绍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村,这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村子中央有一个湖,湖水碧绿,仿佛是一块美玉闪闪发光。你要是仔细看,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鱼儿在湖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说教师懂得运用学过的优美词语。教师顺势引导,及时总结。学生受到启发,学着教师运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名胜古迹,但是一年四季风光秀丽。村子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仿佛一块玉镯。要是下起蒙蒙细雨,就像披上了一层轻纱。”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调动学生运用词语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窗前的气球》时,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科利亚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什么也看不见。科利亚可能看不见什么呢?”一个学生说:“科利亚可能看不见曾给他带来快乐的弟弟。”教师趁热打铁,给予评价:“你真会学习,懂得运用《纸船和风筝》中的‘快乐’一词。”教师的评价无形中提供了学生运用词语的榜样,指明了运用词语的好处。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将一些学过的词语,如“挂牵”“笑脸”“勤劳”等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搭建平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句,说明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搭建一个词语运用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的语文角,开辟“词语造句”栏目,并每日提供三至五个学过的词语,让学生自主选择词语造句,鼓励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加分。由于降低了词语运用的难度,学生“跳一跳”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有效地激发学生“你行我也行”的好胜心理。
二、逐层推进,使之会用
任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都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教师要依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运用词语方面经历从易到难、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逐渐形成运用词语的能力。词语运用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基础再现
这里的“基础再现”不是词语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描述课文内容,或者转换人称复述课文内容。例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出现了“被困、甚至、吸干、蒸干”等词语。教学时,低年级的学生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描述“浅水洼里的小鱼遇到什么危险”。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话回答:“很多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不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死掉。”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以“我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或用小男孩的口吻复述整个故事。通过基础再现,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了本课所学的词语,而且内化了规范的语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学生日后进一步运用词语做好铺垫。
(二)模仿
古往今来,许多高明的作家,都是在学习模仿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的。中高年级的习作从模仿开始,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更应从模仿起步。例如,《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有一大串描写灯亮的词语:“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华灯高照、灯光闪烁、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银光闪闪……”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使学生对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积累了词语;然后,告诉学生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厦门也亮起来了,请学生欣赏一组厦门美丽夜景的图片;最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本课学到的有关灯亮起来的词语,描绘厦门的夜景。
(三)灵活运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运用词语的经验丰富了,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词语,借助学过的词语进行写作。比如,学完《丑小鸭》一文后,教师出示几个词语:“又大又丑、孤单、悄悄地、雪白的、长长的、厚厚的、美丽”,让学生从中任意选择几个词语编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写道:“一只哈巴狗浑身雪白,非常美丽,自以为很了不起,它瞧不起又大又丑的流浪狗,不想和隔壁的小猫做朋友。时间一长,小动物们都不理哈巴狗了。哈巴狗孤单极了。”另一个学生则写道:“一个冬天的早上,芭比娃娃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头上还戴着一顶雪白的帽子,美丽极了。她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在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优美的词语。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时,刚开始学生是这样介绍第一幅图的:“晚上,一个小男孩正在写作业。”教师启发:“再仔细观察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小男孩此时的表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刻想到了“认真”“专心”“聚精会神”等词语。再次介绍图片时,学生就说得更完整、更生动了。
三、积极评价,使之乐用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运用词语适时给予肯定。这种积极有效的评价,让运用词语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学生越用越想用、越用越爱用。
(一)评价范围要广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因此,在评价学生运用词语时,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不同方面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使学生逐渐形成努力向上的积极态度。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规定:“运用一个词语可以得一颗星,运用两个词语得两颗星,依此类推;所造的句子表达了真情实感,加一颗星;所造的句子有新意,再加一颗星。”教师每周统计一次,评选出“用词积极分子”“用词小能手”“用词明星”等。
(二)评价机会要多
于永正老师在一节作文课中,不论学生作文篇幅长短、形式的优劣,只抓习作中的亮点,他就不停地加分,最多的一个学生竟然得了150分,最少的也得了98分。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机会,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能运用一个词语进行造句,教师就给他加一颗星。当在语言表达、情感抒发、创意求新等方面有欠缺时,如果学生愿意不断修改,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每改一次加一颗星,改几次加几颗星,直到学生满意为止。另外,还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增加评价的机会,使学生乐用词语。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词语,用心引领,使之想用是前提;逐层推进,使之会用是关键;积极评价,使之乐用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能唤醒那些“沉睡”的词语,真正_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月亮可以变胖吗?实物诗化――将积淀事物转化为新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想象还有疑问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月亮可以变胖吗,为什么有时候我找不到它”?利用他们周边的实物,可以更好地用其所长。因此,训练学生写周边的实物,让他们将自己周围的积淀调动起来,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
诗化的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写出新鲜感来。因此要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河马可以是花吗?情绪诗化――将固定规格变化为感人细节
要说的是,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是必须学习的,使其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例如,加强小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与训练,能促进小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积累;让小学生们懂得在写作中适当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细节描写、欲扬先抑等表达方式及技巧,能使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而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的交流和沟通中,要让这种固定的知识转化成他们自己的情绪与感受是很重要的。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思想。所以,在训练方法上,我们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三.时间可以是我定的吗?问题诗化――将疑问转化为多面视角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丰富多彩为小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对现实投入热心、信心和耐心。即关注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善于思考和感悟生活。
四季转变,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也是我们写作提问、发问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例如:为什么时间是两点半就要上课?为什么每天的太阳是从东边出来的?这一切疑问和观察的发端,教师都应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发问。例如,在班级举办“向你介绍我的家乡”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带来向父母询问家乡的风景、特产等,上课的时候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就热爱自然,注意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一定可以创设出多种有效方式,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异彩纷呈的世界,性灵心慧,做到《语文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易于动笔且乐于表达。
一、多元智能概念
多元智能概念是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推行其教育研究项目“零点项目”时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人类智力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成至少8种类型,包括视觉/空间智能、词汇/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社会智能、内心/自省智能,以及最近发现的自然观察者/自然界智能。以这种新的智能观为出发点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特长的领域中都是天才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了得,有的学生文笔优美,有的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朗读娓娓动听,有的学生善于和别人交际……这就是学生不同智能的表现。
加德纳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只重视语文智能的培养,而应该着眼于多元智能,建设多元的语文课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均衡发展。
二、充分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认真钻研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多元智能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空间/视觉智能是指把思想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画、地图和表演等形式。比如在教授古诗时,因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意境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意境画出来;而在教学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时,则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视觉/空间智能。
2.发展学生的词汇/语言智能以及人际交往/社会智能
词汇/语言智能包括了阅读、书写和倾听的能力。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对课文一些问题的看法,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使口头表达、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向别人提意见,怎样使自己的见解得到别人的赞同,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得到发展。
3.发展学生的音乐/韵律智能
拥有高水平的音乐韵律智能的人会以唱歌、吹口哨或打拍子的方式陶醉、放松自我。在教授一些节奏感较强的课文,如诗歌、儿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配上合适的节奏或音乐进行朗读、表演,在节奏韵律的配合下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多元学习
现在的教师已不再是一支粉笔走天涯,而是拥有众多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多元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理解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展现知识
人的多元智能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多项智能同时运作,能使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时,课文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进行了描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没有一丝风的情景,先让学生观察图,再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回到课文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描写。因为有了具体的情景演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在课堂中适当插入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尤其是碰到会意字,可以让学生开展“我做,你猜”的游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字形,让同学猜。在这一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又促进了学生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各项智能的发展。
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让他们规规矩矩坐在教室听40分钟课是违背儿童天性的。如果在课堂上结合课文,让他们开展活动和表演,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写话《夸夸我的家乡特产》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写作顺序、修辞方法,学生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在教学时,让学生带回来家乡特产,大家一起观察品尝,再写下感受,就既让他们在一系列感官参与中积累了写作材料,又让他们在把感受转换成文字的过程中,开发了词汇/语言智能、人际交往/社会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以及内心/自省智能。
3.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项智能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学习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学习统一的内容,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生字教学中,可以激励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在课文教学中,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完成。在《我是小小演讲家》一课中,我会让学生复述课文,讲讲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而《我是小小表演家》一课中,我则会让学生把课文内容通过自己的加工,表演出来。学生能在学习中利用自己的特长,学习效率一定能提高。
三、设计多元作业,多层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目的在于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固有内容——抄写、做习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单调、繁琐,学生常会马虎应付了事,并不能真正达到布置作业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在作业设计中多动脑筋,多花心思,让学生乐于做作业,真正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找有关资料,学习课文后再找找各种灭绝原因说法的理论依据,思考哪种说法最合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面,学习了搜集知识的方法,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巩固,又让教师从中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多角度评价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长,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磨灭他们的个性,把他们打造成千人一面的产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特长,哪怕他们只有一点长处,也要大力表扬,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要多表扬,多发现闪光点,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产生学习的动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