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56-01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其次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家长在外面打工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孩子上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
3、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摘 要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向城市转移,那么将会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产生,留守儿童的存在的问题也将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特别是其权益保护问题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经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还是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但朱科蓉等学者在对江西、湖南、河南三省的几个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并没有尽然联系,而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很多学者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留守儿童正是因为其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而使他们形成了较强的独立性,包括学习的独立性,因此学习成绩较好。但本人在对长宜昌市夷陵区一个初中三个班及长阳县一所初中两人个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212名学生留守儿童有127人,留守儿童占约60%。这127名留守儿童中有33.2%的入学习成绩较差或一般,41.5%的人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不好不差,有16.7%的人学习成绩较好,而只有8.6%的人学习成绩优秀。在对其班主任的访谈中也行到证实,非留守儿童的成绩要比留守儿童成绩要好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的孩子肯定会有影响的,并且影响是很大的。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孩子父母突然不在身边,很不习惯,没有了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在一定时期内学习变得有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二是由于很多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几乎为零。相对非留守儿童而言,辅导缺失更严重。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调查情况
从表中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成绩大部分牌中等偏下位置,成绩优秀者较少。有研究者也提出大约有78%的教师认为父母在外出打工离开孩子后,孩子的成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绩一路下滑。但本人研究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很大,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心理的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有一种感情失落感,学习上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好好完成;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监护人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达63.5%,老人们通常对孩子的生活健康关注指数较高,而对其学业参与面较小,由于老人文化程度都很低,也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们辅导和帮助,最多督促学生做作业,至于作业到底完成没有,完成质量如何,他们全然不知。所以留守儿童学了老师正常的教育外,基本处于一种无人管的状态,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了家长监督学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有的还要上兴趣班,有的还请家教。留守儿童学习很大程度上靠自己的自控力。但父母在身边,他们的自控力是有限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儿童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推动农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作,是实现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就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重在情感熏陶:学校教育是主体,重在理论教育,正面灌输:社会教育是前二者的延续和补充。三者只有进行合作,协调统一,优化管理,形成科学的育人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
虽然政府、各社会团体都在积极地探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但是都处于各自为阵的阶段,缺乏统一领导、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工作体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部”专门负责管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个部门可以设立在妇联的儿童工作部,由它负责政府的各项措施具体落实,因地制宜的制定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并把各项职责、各项目标落实到教育主体,对教育主体进行指导完善和监督,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目标的实现。工作部可以组织调研小组,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它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有机联合在一起,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保证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和社会都能感受到关心关爱,增长知识,让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样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作为是实施人生教育的第一阶段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使留守儿童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可以以学校为载体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挣钱养家和培养子女的关系,加强对外出务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服务,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水平和监护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监督他们切实履行好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职责、解决好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引导家长优先考虑子女的身心发展需要。
有未成年子女的外出务工人员,离家前要注意考虑孩子成长的现实需求,慎重选择外出的方式、时机、地点、期限,避免在孩子年纪幼小、不理解家长外出原因、不能承受亲子分离影响的情况下父母同时外出,或一方长期外出;引导家长重视临时监护人的选择。留守儿童家长委托临时监护人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和对方的综合情况,与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人员承担监护职责,必要时签订委托书,提出明确的监护要求和责任。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引导家长注意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期间要注意保持与孩子、临时监护人、村民自治组织及学校等方面的经常性联系,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减轻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促进孩子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朱小卉(1984-),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武汉市洪山区建筑管理站科员。
关键词:甘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01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特别是偏僻边远山区的农民更是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变成了农民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年迈的父母甚至亲戚,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所以在生活、学习、性格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的现实问题。
(一)生活无助,负担过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离开老家,丢下子女外出打工,其主要原因便是家庭经济收入低,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虽然能依靠打工挣到点儿钱,但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仍然是不平衡状态,有时即使挣到的钱也不能够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经济生活方面极节俭,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儿童时期正是身体生长发育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处在这一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些留守儿童在稍有点儿力气的时候就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中去,即便不是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许多零碎的家务劳动。过早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和学习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关爱缺乏,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大多是隔代的祖父母,有的甚至是年迈的残疾人。他们一般在家中都是以多个角色存在的,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还是一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繁重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没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这些儿童,加之他们大多数是隔代老人,对留守儿童多有溺爱心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有所缺失,过于溺爱,百依百顺。久而久之,部分留守儿童便养成了任性放纵的性格,甚至沾染了严重的吃喝玩乐、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三)心态畸形,行为失常
由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回家的次数很少,长期与子女分离或缺乏联系,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变化,往往把对子女亲情的缺失用简单的物质来弥补。这就导致子女和家长的沟通障碍日益加深,部分儿童更对家长怀有怨恨之心。另外,监护人都是隔代的爷爷奶奶甚至是亲戚或朋友,他们通常是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常常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在长期的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部分儿童产生了“情感饥渴”:顽皮任性,不善与人交往;神经过敏,行为偏激,冲动逆反,情感冷淡;心理障碍,自闭厌世等。
二、改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鉴于农村留守儿童们在生活、学习、性格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给家庭、学校、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长期从教于偏僻农村的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儿童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认为,改变留守儿童这种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各种活动,定期家校联系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开展大走访活动,并且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取得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班主任要引导家长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心胜于教育”、“陪伴胜于说教”的道理。外出打工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时,应向孩子说明其原因,并教会他们真诚地表达思念之情。比如,平时多打电话,问寒问暖;关心鼓励,尽量在电话里不要给予批评指责;发现问题要冷静,以情动情。
(二)争取政策引导,发展地方经济
政府强化统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机会就近就业。这样,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深深体会到浓浓的父母之爱,让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提升教师素养,加强爱心教育
作为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懂得爱的升华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多站在这些留守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以心灵碰撞心灵,以灵魂启迪灵魂,以精神感化精神。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从细节人手,把每个留守儿童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当这些留守儿童有违规违纪行为时,教师不能在公众场合点名指责和批评,更不能把它推向法律政治的高度,而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平和宽容、客观公正的心态对待,以恰当、科学、艺术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去认识、改正,自立自强。
农村留守儿童虽然在行为、学习、生活、心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他们也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和成长,而是要极力呼吁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并加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境贫寒,且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又处于青春成长阶段,长久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又与家中年迈的老人间存在代沟,难免有些隔阂,因此对于其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外出务工,因此,经济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留守儿童家庭大多生活拮据,且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不得不帮助年迈的长辈下地劳动。调查表明,在缺乏生活物资的条件下,许多留守儿童也因此引发外出随父母打工的想法,儿童在身心都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走上歧途。
(二)教育发展方面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有限,且自身家庭经济拮据,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连基本义务教育也未能全部完成,加上留守儿童家庭的长辈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致使留守儿童很少得到除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辅导,其学习习惯和方法等也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等问题,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产生厌学辍学等现象,这也成了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心理品行方面
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孩子大多心理敏感,很多儿童还是处于幼年期的启蒙阶段,正是明辨是非的懵懂时期。而处于此阶段的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教育,又与家中爷爷奶奶存在隔阂,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师也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孩子在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就存在偏差,这就容易致使其误入歧途。有些留守儿童常年孤独,缺乏关爱,心理阴影越来越重,因此性格更加孤僻冷漠,缺乏自信,行为也会越来越离经叛道。
二、针对当前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
(一)家庭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大多忙于外出务工,繁重的劳动强度导致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问讯。因此,家庭方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家L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比如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让独自留守农村的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同时,父母也需要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状况、学习及生活情况。随着近年来政府教育政策的改变,父母也可将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就近选择教育。
(二)学校措施
本身已经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接触最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就是学校的教师。因此,在学校方面教师需要更多给予孩子关爱,也需要更加严格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督导以及心理辅导,以预防孩子产生对社会认知上的偏见。
(三)社会措施
政府部门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并适当予以生活和教育补助,减轻其家庭经济的压力。干部应多走访关心留守儿童的家庭,让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使其对社会充满希望。
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据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中国流动人口达1个多亿,其中18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到2004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1.4亿,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在我国,进城务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这一现象也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因。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以及其他诸多的政策规定,使得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受与城镇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加之城市的生活成本比农村要大,那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往往将自己年幼子女留在家乡生活,于是,大量的留守儿童就出现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数量众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孩子。
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总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江苏、甘肃、河北、河南、湖北等省进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总样本数的47.7%,也就是说,农村留守儿童几乎占农村适龄儿童的一半。由此推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是惊人的。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2.极易出现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进行人格的培养。由于缺少及时的学业上的辅导与心理上的沟通,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有的父母认为“上不了学,今后跟爸妈一起外出打工挣钱”。这种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3.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家庭是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无亲家庭”。处在学习和成长关键期的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当他们在学习上有了烦恼时爱闷在心里,这样长期下去,性格会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得任性、暴躁、冷漠、内向、极端。这种性格缺陷对儿童的成长极其不利,于是留守儿童中出现了诸多打架、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继而引发诸多教育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
4.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历年刑事犯罪中,这类孩子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道德面临的集体滑坡趋势为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5.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被拐卖、受侵害、出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对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
三、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由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解决好这一群体面临的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1.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进城务工农民享有与城镇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减少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这样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他们也将同城市里的孩子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
2.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群体是互为流动的。因此,在目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力度,逐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教育资源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提升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业地入学,这样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在这方面,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均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同时,在农村,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特殊照顾。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开展积极的社会教育,提高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的教育认识水平
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分析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利弊关系,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同时,在农村中积极开展对留守家庭的教育培训,提高监护人教育关爱孩子的意识和水平。如对打工家庭留守的爷爷奶奶这一群体,可以做些普及性的教育、宣传,让他们能和小孩的关系更进一步密切,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好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建立起人际沟通,有了这种沟通,孩子就能学会关心别人。
4.农村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呵护
学校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如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从而减少留守儿童通过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的可能性,也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如湖南华容县就在全县实行“放心工程”,一些学校规定在大年初六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就可到校,学校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吃住。(参见李伦娥:“家长外出打工家教几成空白农村“留守学生”亟待关爱”,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5日第2版)这些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论文摘要】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 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更多的关爱。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
(3)社会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随之出现,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4)政策滞后。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农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收取高额借读费,以限制外来学生“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 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先云.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35-37.
[2]谭寒.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13-214.
关键词:贵州农村 寄宿制 留守儿童 教育
一、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截止至2013年3月,贵州省就共有630万[1]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而外出的劳动力基本上以青壮年、中年人士为主,很大一部分已结婚生子。因为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成本远高于乡村,因此,将孩子留在老家,交予其它监护人托管或直接交给学校管理的现象在贵州省农村地区极为普遍。
已有的诸多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在交给寄宿制学校管理以前由于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正常管理和亲情呵护,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一度出现了严重断层和缺失,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违法事件、犯罪程度越来越严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将留守儿童交给学校教育和管理是对外出务工人员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贵州省目前寄宿制学校开工建设150多万平方米学生宿舍,计划2012-2015年寄宿制攻坚工程学生宿舍规划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财政厅整合中央专项资金6.4亿元(80%用于宿舍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4.99亿元和省级寄宿制攻坚工程专项资金2.379亿元,共计约13.8亿元规划建设学生宿舍150万平方米以上,可解决50万农村中小学生寄宿问题,比年度建设目标任务超110余万平方米。按此进度,我省可提前完成学生宿舍建设任务,确保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2]
二、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经过组内分工,本次关于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调查是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对遵义、黔南,铜仁、毕节地区一些寄宿制学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儿童在家生活习惯了,刚进入寄宿制学校,有的儿童在家没有什么玩伴,有的儿童在家还得帮家长干些家活,感到辛苦,但有的儿童在学校中时间长了,感觉到寂寞无聊或不习惯。
在收回的留守儿童问卷中,关于留守儿童在难过或生病时,他们对外出父母的想念程度,十分想念的达到62%,比较想念的有28%,仅有6%不怎么想,4%没想过。
其次,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调查过程中,我们和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谈到留守儿童进入学校寄宿之后的心理变化,其调查结果如下:
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学校后的心理变化情况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在进入寄宿制学校寄宿之后,心理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在调查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上,我们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进行如下比较:
在学习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出现困难的情况是大致相同的。是否遇到困难跟他们本身的学习程度、智力水平关系比较大,跟父母是否外出打工的关系不大。
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贵州省教育厅为保贵州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将再建3404个农村学生食堂,保障学生人人都能吃上营养餐,到2015年农村学校寄宿率初中生达到70%、小学生达到30%以上[3]。这对于发展好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是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在深入到寄宿制学校中进行调研中,从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们那里也了解到不少问题,寄宿制学校相关制度的硬件实施虽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问题仍然比较严峻。
三、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现在广大农村地区在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采取了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使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发挥最大效益。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优势确实是留守儿童非寄宿的情况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
寄宿制学校是随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而留守儿童出现以来采用一种新型教育和管理模式,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是初次探索,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大量留守儿童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全部甩给学校,谁来负责学生的生活,谁来负责学生的学习,谁又来组织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些工作怎样监督、怎样评价等对很多学校来说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寄宿制的特点,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3.2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生活管理极其艰难
2011年,我省共投入资金5.8亿元,已建成9961个学生食堂,基本实现了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的目标。2012年,贵州省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针对全省现存的3404个教学点,每个教学点投入一万元左右,共投入资金3404万元左右,为所有教学点建设简易食堂,添置必要的食堂设备,确保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不留空白点,为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贵州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保障。[4]但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12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这里还不包括学生的盥洗室、餐厅、食堂等其他配套用房。校舍改造成宿舍,还需要添置床铺、衣柜、鞋架、纱门、纱窗等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相当多的学校五六十个学生挤一个宿舍,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同学挤一张床铺,宿舍的拥挤造成晚间空气污浊,严重的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一些学校没有餐厅,学生露天排队打饭,雨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苦不堪言。
3.3学生的安全管理新问题突出
安全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任何阶段的教育都应该把安全问题作为首要考虑的中心问题。留守儿童寄宿以后,安全成为家长思考最多的问题。多数家长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会被同学欺负,东西是否会丢失等。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加之儿童自控能力差,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最常见的问题是宿舍被盗案件,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所以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女生宿舍面临更多的问题,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晚上的安全问题。
3.4教学管理水平落后
第一是教学质量下降。上级政府集中办学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事实又怎样呢?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在家的时候,有监护人督促,学习的时间有保证。而在学校,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那些原本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就会沉迷于其他事情,忽视学业。
第二是传统观念与素质教育目标错位。教师的传统观念: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轻视甚至鄙视寄宿制办学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家长的传统观念: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意味着用钱替孩子买来了时间,用寄宿可以“矫治”孩子,他们认为寄宿制管得严,时间多,孩子学习就会好,孩子学习好就行。一部分教师拼命抓成绩,对学生的生活管理淡薄,学生间的一些不良倾向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至于出现校内黑社会。部分家长认为生活教师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不配合生活教师管理,更有甚者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吹毛求疵,横加指责,造成生活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下降,学生不服从生活教师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3.5教师队伍不稳定
部分教师悲哀地形容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确实对于在寄宿制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就不仅仅是一名教师,而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要照料学生的饮食起居。对于现行的教师工资体制而言,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没有额外的补贴,仅仅讲奉献,靠道德的标准来维持教师的积极性,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因此部分教师拼命往城区调动工作,致使山区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极不稳定。另外,部分家长认为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近似于民谣“学生祖宗化,家长上帝化,教师孙子化”的复杂教育形式下,学生24小时留在学校,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四、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管理策略建议
留守儿童寄宿到学校后,学校成为他们教育生活的摇篮,教师成为开启儿童智慧的主要实施者,对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加强管理和认真研究管理和教育方法。
4.1校长及管理者应提高管理素养
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实践表明,管理低效的学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长及其领导班子的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所致。目前,从走读学校转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也对学校校长及其领导班子提出了专业化管理学校的要求。
一是提升校长专业管理素养。我国现行中小学的学校领导制度是校长负责制,即校长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于贵州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来说,提升专业化的管理素养须从办学思想、管理能力、管理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几方面着手。
二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对于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人员而言,在学校管理中,他们对于学校制度作用发挥的好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执行、落实、监督等方面来看,他们自始至终都在担负执行者的角色。很多学校制度发挥作用不好的主要原因与执行者对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执行力不强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提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素养是学校制度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要经常通过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己对制度的认识、理解,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4.2学校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和其他普通中小学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更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贫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但挣的都是“劳力钱”,所以家庭经济仍然困难,教育程度偏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二是贵州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居住分散,山高谷深,交通困难的山区,远离家和父母,儿童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合群现象甚至独自出走的现象发生,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难度大,责任重;三是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大多数的吃、住、学、玩都在学校,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寄宿管理工作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工作要从细微之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对学生的饮食、住宿、交通、学习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就要求学校让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紧紧围绕寄宿管理工作这个中心,调整各方面工作管理的方法,修订规章制度和明确工作职责,把寄宿管理工作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过程之中。
4.3教师应该用赏识树起留守儿童的自信
儿童需要赏识,赏识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欣赏,是师爱的表现,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 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成绩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有自卑感,这时他们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就会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这些留守学生更应该真诚地赞美和鼓励,以此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4.3.1通过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那么如何树立留守儿童的自信?首先,教育者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闪光点”, “东方不亮西方亮”。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挖掘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赞扬,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看上去几句普通的话语,却能激起学生心灵上的感应,使他们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对他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4.3.2 实施赏识教育 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教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不要“唐僧”式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真正触动儿童的心灵,错误得以改正、障碍得以扫除、方法得以改进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得以增强。
4.3.3深化赏识教育 培养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应注重留守儿童兴趣的培养。有的学生常说对某类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因此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 。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还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
总之,实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是实现贵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贵州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保障贵州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作和配合,以此来促进我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kgzx2012013;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2]同上.
[3]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网贵州2012年6月12日消息,苏梦园报道.
参考文献:
[1]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3).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M].上海教育科研,2002(9).
[4]龚建平.浅淡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
[5]张剑鸣. 贵州40万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 经济日报,2008-01-03(9).
[6]吴小叶. 贵州省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调查分[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5(3).
关键词: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普遍存在道德素质低、学习成绩差、情感孤独以及安全保障缺失等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只有加强同家长、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准确了解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现状,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年儿童教育和监护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才能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
1.安全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而学校通常只负责在校的安全教育,所以,儿童在离开学校后,容易出现安全教育上的衔接不到位问题,即使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等监护人,但是由于他们通常还承担比较重的农活或家务,安全教育意识和安全教育能力相对弱化,所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遭遇相应的安全问题。例如,有的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沉溺网吧、抽烟喝酒、水塘游泳、打架斗殴等危险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个别留守儿童被拐卖等恶性案件,这都暴露了农村社区在针对留守儿童安全管理上的弊端。
2.学业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关爱,所以,对自己学业的重视程度不是很强,加上有的儿童在家还有承担一定的农活和家务,会分散掉个人的一部分学习精力,导致农村社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业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低于其他儿童,如果学校教师对于该部分学生的学业教育问题再不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教育倾斜,则该部分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自己的父母相分离,导致他们缺乏足够的关爱和亲情上的抚慰,所以,容易出现忧郁、自卑、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性格品质不够健全,严重时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消极孤僻等不健全的性格品质,加上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由于留守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法制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容易遭受社会上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侵袭,从而使个人思想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二、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
基于少年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儿童教育的责任通常都是由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但对于农村社区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没有发挥出儿童教育的整体优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在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机制。具体而言,可由基层学区和教委牵头,组织妇联、村委会、学校、志愿者、离退休教师等共同参与,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集思广益,逐渐形成教育合力。
2.转变留守儿童的传统教育方式
基于农村社区流失儿童在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特殊性,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要在充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例如,教育者应当多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状况进行走访调查,然后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一些家访活动或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唤醒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掌握更多的教育技能。再如,在安全管理上,要建立全天24小时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增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大农村治安管理力度,为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安全保障。
3.加大师资培训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究
在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所以,在平时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培训活动中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题研究,让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留守儿童教育思想,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掌握解决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出的新挑战。
总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社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农村社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必须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和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教育机制,为农村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解决措施;心理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0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除了来自社会环境还包含其它方面。其具体表现有:(1)学习中存在各种问题和隐患。由于父母不在,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代养。所以许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状态十分严重。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生活以及学习保持麻木,他们的学习时间比一般的孩子要差。一些孩子由于没有受到有效地约束,甚至出现逃课、厌学或打架的情况。(2)心理不健全。一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很明显缺乏这样的条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怀,他们的人格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孩子变得自私冷漠、自卑、抑郁、害怕与人交往。(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权威研究小组认为,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与心智慢慢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际交往、学习方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这个过程常常伴随着一些困扰。这时他们需要家人的建议和支持,而此时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既容易造成家人之间的隔阂。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办学条件和应试教育的缺憾。在现代社会,许多学校仍把学习的结果当成首要任务,倡导应试教育,忽略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机构体制下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教师们为了使自己收获良好的成果,致力于学习成绩的变化,对于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照顾更是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同时学校丧失了辅助孩子心理发展的功能,完全沦为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机构。(2)家庭带来的创伤。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父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得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减少,亲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心理问题便尾随而来了。缺少正常家庭下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会发生变化,容易走向自卑、孤僻或任性等极端。除了父母,监护人也对留守儿童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留守儿童的监护有许多形式,它并不是单一的,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友监护等形式。在隔代监护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制力差、纪律意识差或霸道的性格缺陷。这往往是由于监护人过分宠溺造成的,他们总认为孩子应该幸福地成长,因此采取着极为放纵的方式管理他们。(3)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差距。我们可以从社会均衡论角度来分析,当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一些部分受到影响产生失调,其他的部位则会辅助失调部分使社会保持平衡的状态。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而大部分留守儿童主要来自农村。由于经济状况差,农村儿童的父母只好外出打工,使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城镇地区的工业化速度快,父母们大都向城镇转移,子女则被留了在农村托养。我们从根本上寻找原因,发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另外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许多方面总结问题并探讨出解决措施。许多专家和学者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情况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下途径是一些权威机构提出来的解决措施,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重要作用。第一,我们要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里来,减少城乡发展的差距,促进经济发展,为留守儿童创造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第二,支持社会关爱系统,如一些社会组织的建设,发动群众的力量;第三,完善社会儿童监护体系,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第四,加强学校的宿管建设,注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关心他们;第五,要加强中小学的心理课程建设。试图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正轨,使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另外,我们可以从大体上考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管理城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稍稍放松对留守儿童的入学要求,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积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要试图以法律法规强化父母的教育责任,并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努力。第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要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不良影响,以保证农民的权益,逐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第二,暂时性的措施也是必要的,某些情况下,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可能存在漏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除了在生活环境上改善,更应安排老师与他们时刻沟通,防止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某些监护人受教育水平不高,一些监护人甚至过分溺爱孩子,这些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我们同时要让各城市允许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方便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学校、政府、社会组织都积极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等等;第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应颁布各项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推动地区发展,另外一些地区的管理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如发展旅游业等等。可以说这样来帮助留守儿童既有短期目标,又有长远规划。更有研究员建议:第一,我们可以使人口流动更合理,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或者优惠政策;第二,做好城市教育的管理工作,让他们宽容接受留守儿童;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认知。只有通过综合管理,采取多样的办法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综上所述,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关心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发展,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第二,总结现代社会留守儿童教育的教训,发挥有利的条件;第三,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激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他们从实际出发,做好带头作用,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需要作出各个方面的努力。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我们也要行动起来,主动给予他们关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未来祖国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
参考文献:
[1]金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一词大致首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本文作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耸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3600万流动儿童和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平均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个城镇流动儿童。可见,城市化背景下衍生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政府不断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使国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其中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者长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之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如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对资源的限制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高速城市化的一个派生问题。城市化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由于他们在城市始终处于边缘性地位,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导致他们在进城务工时很难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这样大规模且不彻底的人口迁移流动导致了在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流动的同时,规模更为巨大的儿童以留守的方式滞留农村。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过半,历史性地开启了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代,此后城镇人口比例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于2013年达到53.7%。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持续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还将持续增加和提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内纷繁复杂的多因素所促成的。本文重点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角色淡出、教育观念落后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珀文所说:“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足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生活中农民工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亲情教育,使得留守儿童们在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上都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培养。再者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性格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关爱更是难以顾及。
(二)学校方面,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方法单一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若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规范系统的社会化教育,那么也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大等原因,农村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三)社会方面,留守地区经济落后、城乡二元分割的限制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太乐观。
首先,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存在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甚至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资金、机构、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种体制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制度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还有“常住户口”和“暂住户口”之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这一点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对农民工子女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协作,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第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或者选择有知识负责任的监护人代为监管子女;其次,父母可通过定期与孩子网络视频、电话、书信等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转变仅仅依靠物质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维系好亲情的纽带。
第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是他们学习成长最大的制约因素。学校应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辅活动来给予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应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第三,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还应在农村中小学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并加强对其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成本;教育投资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开始进城务工[1]。然而,由于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城市住房、交通、生存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农民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在祖父、祖母等的照看下学习与成长,于是留守儿童这个现在被大家广为熟知的群体就产生了,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人们常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 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对儿童性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对这些留守儿童而言,缺少了父母的关爱,缺少了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缺少了正常家庭环境的氛围,使得他们不管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祖父祖母等代为照看,由于祖父祖母教育知识的匮乏以及代际沟通的影响,更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比如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辍学现象比较严重、违规违纪现象比较多、人际交往能力差、情感相对比较冷漠等。而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主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本,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教育成本的理论概述
成本是指从事一项投资计划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而教育成本则是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不同的学者对教育成本有不同的划分与汇总方法,一般认同的分类为(见表1)[2]
教育成本是衡量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对教育消耗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教育成本有助于确定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合理分配,也有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运用教育成本理论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成本问题,有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
表1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本分析
1、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里儿童的教育成本太高,主要表现为直接成本。一方面,送子女到城市读书需要收取高额的转校费;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成本普遍偏高,儿童在城市中的衣、食、住、行等无疑会加大父母工作的压力。同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附带着很多间接成本,是我们所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即使儿童在城市上学,但是却不能在城市参加高考,而城市的教学内容与农村的教学内容又有很大差距,这对儿童的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在缺乏亲情、缺乏家庭教育,缺乏正常生活氛围的环境中长大,使得他们对父母的感情淡薄,与父母的感情交流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有发展的关键期,错失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知识学习、道德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些都是父母外出打工所要付出的间接成本,所要付出的代价。
2、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
政府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都是高于高等教育的,但是我国一直有“轻初等重高等”的现象,这是由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回报期高于高等教育而造成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对社会的高收益性决定了我们应该加大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投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引起的,缩小城乡的差距,加快农村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城乡差距的存在以及城乡发展的进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是农村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及早解决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是有利的。最后,留守儿童心理、身体的发展与成长有自己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及时性的,如果错过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因此,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高收益性、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长期性、留守儿童教育的及时性等几方面充分表明了政府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儿童教育质量、培养农村发展优秀人才的关键。对教育的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是最先了解到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情感状况的人。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班集体里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的试卷、作业、日记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因为学生的试卷、作业、日记等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特征,如果老师能及时的给予学生安慰、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很多老师精通于专业的教学知识,在对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处理以及运用心理学等知识来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上很欠缺,而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严重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老师的培训,不仅是专业教学能力的培训,更重要的是及时捕捉与解决儿童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的的能力,从而让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以帮助,更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因“缺乏家庭的关爱,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所带来的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阴影,让老师不仅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人,更作为他们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倾诉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集体的影响,建立班集体的良好氛围与文化,比如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让留守儿童在班集体的影响下,在学生与老师的关爱下,把班集体变成一个温馨的家,把老师与学生变成可以倾诉心声的人,从而能够让他们健康茁长的成长。
(2)政府应加强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的建立[3]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教育一般是在教师的教导下完成的,而在家庭中的教育则是在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照顾下完成的。但是祖父、祖母等监护人的观点、思想等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所以政府应更多的建立家庭教育培训与咨询机构,这种机构应该不仅为老人提供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更是对他们教育方式的培训、关爱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同时,这里也应该成为儿童除了学校之外的健康成长的乐园,给他们提供父母式的关爱,为他们及时解决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本身应努力调整自己的情感、心理和生活状态,让自己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也需要我们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大力关注与密切合作,为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优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马红萍,谢东水.和谐社会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17).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4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