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

时间:2023-05-30 09:2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主题班会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主题班会设计

第1篇

小学《感恩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一主题:感谢有你

教育目的:

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也不属于你个人,请珍惜生命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请珍惜他人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请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

班级xx班

主持人:

主要内容: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不求回报地爱着我疼着我。

感谢老师,传授我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感谢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时候给我力量。

感谢所有进入我生命中的人,因为是你们一点点装饰了我的人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

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所有的所有,听一听赵鹏同学的心声,感受她心中的恩诗朗 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

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 孝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六,每组两名学员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具体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感恩的。

七,小型辩论赛

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

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

五、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珍惜自己的至亲,父母的 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

六、歌曲表演《感恩的心》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却包含了无尽的感动,学会感恩是人生的必 修课。

七、班主任总结讲话

在这次“感谢有你”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他们都 在竭尽全力想靠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 精彩,手语小合唱也非常感人。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看他们用手语表达自己感恩的 心情,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这些曾经在我眼里长不大的孩子竟会如此独立,如此懂事,他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 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的感恩的心,他们是想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于 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 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 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 的情感。这次的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 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八、让我们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是面对一个微笑,一句关怀,即使是不经意间的。 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这一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又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小学《感恩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和关爱,从而学会感恩: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朋友、感激周围一切。

2、通过学习感恩教育,使学生们懂得“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3、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感恩。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中队长主持人:亲爱的同学,大家好!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滋润着真情的雨露成长。鲜花感恩阳光雨露,苍鹰感恩长空,高山感恩大地,我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我班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那么什么是感恩教育呢?谁能说一说?(让学生自己发言)

2、你平常是怎样对待别人的?

3、别人是怎样对待你的?

4、说一说感激父母的什么?感激老师的什么?感激朋友的什么?感激周围一切的什么?(感激父母给了我们的生命;感激老师给了我们的知识;感激朋友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感激我周围的一切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二、学会感恩

1.感恩父母

班长朗读: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傍晚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世界上有

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像高山似大海,他包容着一切。多么宽容的父爱,多么博大的襟怀。

中队长主持: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父母的期望并不多,我们的一句问候、一次搀扶、一杯茶水、一个微笑、一次感谢,我们的爸爸妈妈就满足了。

学习委员朗读文章:《给妈妈的一封信》。

中队长主持人:父母的点点滴滴都是情,都是爱啊!只要我们有一颗细腻的心,仔细去体会,慢慢地感受,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拥有的爱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

请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学生回想自己父母,然后老师深情吟诵:不知不觉,我们长大了。曾几何时,岁月的年轮写在父母的身上。他们的脸上爬上了几条皱纹,头发中映出几根银丝。他们的步履不再矫健了,他们的腰背部不再笔挺了。这一切都是为我们操劳的呀!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大声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2、感恩老师

中队长主持人:十月的阳光如此灿烂,十月的校园如此深情。似滴滴雨露滋润着我们求知的欲望;似缕缕阳光温暖着我们心中的希望。让我们一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大声高呼:我爱你,敬爱的老师!我们的每一点知识,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把最动人的诗篇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请听诗朗诵:《谢谢您,老师》

全班合唱:《我爱米兰》

中队长主持人: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为了我们,您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六年的爱心浇灌,您的黑发泛起点点霜花;六年的呕心沥血,您的脸颊上写满了丝丝牵挂;六年的春去春回,您的眼里写满了春春嘱托。

中队长主持人:让感恩伴我们一生,衷心地感谢父母、老师和朋友。

3、说出感恩父母的语句(让学生自己说)

a、学会感激------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b、学会感激------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健康、强壮的身体。

4、说出感恩老师的语句(让学生自己说)

a、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

b、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c、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飞翔的翅膀。

d、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指明人生的方向。

e、学会感激------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放眼世界的慧眼。

中队长主持人:同学们,我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祖国、父母、老师,离不开我们身边的朋友、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让这感恩之心永远长驻我们的的心中。世界需要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恩,世界才会美丽;因为感恩,我们的心灵才会变得美好;因为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对最想感谢的人,请你在贺卡上写几句心里话(学生动手写贺卡几位学生交流),请几位读给大家听听!

三、活动总结

班主任讲话:父母的爱是阳光,老师的爱是雨露,如春风化雨——给了我们无尽 的力量。 我们像不同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家园。 让我们携起手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向美好的明天。

四、板书设计:

感恩教育

感激父母-------生命

感激老师-------知识

第2篇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与实施过程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1.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近期的心理动态,以此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依据。

2.明确班会目标,确定主题。

3.根据班会主题,设计班会环节,选定班会学生主持人。

(二)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1.导言。即主持人开场语,要求语言简练,点明主题,内容要给人以美好、温暖、亲切的感觉,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如: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故事背后的故事》的学生开场语:没有距离,没有杂质,更没有功利的色彩,仅是相通的血脉令彼此默默的相互关怀。亲情,人世间至纯至洁的情感。它像是一片春日的阳光,可以使心中的冰雪渐渐消融。然而,当亲情遭遇误解时,我们又该如何解除危机呢?

2.呈现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冲突。学生通过表演把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呈现出来,并呈现由此生活事件引起的剧中角色(学生、家长、教师等)的心理矛盾冲突。

3.呈现应对方式。承递上一环节,在心理剧中表现出剧中人物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从客观实际出发,表现的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方式,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

4.积极引导。班会主持人借助诗歌、故事、歌曲、图片、录像等对班会的参与者进行心理疏导,班会参与者共同体验感悟。

5.讨论反思,前景展望(心理剧表演),达成共识,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这个环节可通过现场的讨论完成,也可在班会结束后,班会参与者通过书面的形式完成。

6.班主任结语。班主任作为班会的参与者,在班会接近尾声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班会给自己的启示。

7.主持人宣布结束。

三、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中的常见问题

校园心理剧运用于中小学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心理班会成了心理剧展演会。心理剧用到班会上是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在班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中都可用心理剧。但不能在整个班会中只有心理剧表演,而没有讨论分享。

2.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因班会设计者没有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目标和环节经不起推敲,在班会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看剧觉得与自己无关而不关注,不参与讨论的现象,所以在班会实施之前找准理论支撑,抓住典型问题进行班会设计十分重要,能少走弯路。

3.同一主题用于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

4.心理班会要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消极、阴暗信息。例如:一小学班会成了诉苦会、责备会,一中学班会的心理剧把家长的骂人话直接引用。试想这样的心理班会能调节矛盾,解决心理问题吗?建议班主任老师在设计之初就选准角度和引入的社会现象,引入时要做视角转换和内容修改。

5.不能指望一节班会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例如:有一节班会在讨论分享阶段找家长代表谈感受时,家长没有反思自己而是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做家长的爱心;而另一节反映亲子关系的班会则效果不同,当我看完班会时,我的反应是,作为家长,我远没有孩子们印象中的家长那么好,为孩子做的还远远不够。

6.用现成的心理剧解决班级的问题。省时省力班会中引用高品质的校园心理剧,比如两届阳光杯表彰的校园心理剧就是精雕细琢的精品心理剧,我们可以用。但我们应有选择的用,选择剧目、选择可用的片断。根据什么选择?答案是:根据班会的需要用。心理剧是为班会目标服务的,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班会为心理剧服务,班会并不是心理剧展示的场所。我们根据班会有了一个心理剧的雏形以后,可采用现成的台词、装扮甚至情节,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既省时省力又好看。例如一节青春期异往的课堂,心理教师引用了两人三足游戏,先是同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后是异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之后访谈参加比赛的同学,基本都谈到了与异性同学同组很别扭,从而引出《正确进行异往的话题》的第一个问题:异往的必要性。

四、心理主题班会的频次

有三点依据:视学生需要而定、视班级情况而定、视上级要求而定。

五、班会主题选定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

初中年级一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初中年级二年级主要包括: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掌握人际沟通技巧,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初中年级三年级主要包括:考前焦虑相关辅导;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六、班会设计中班主任、学生、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主要的受益对象,可根据学生能力确定在设计班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高年级的,活跃的、程度好的学生可全程设计班会、自行编演心理剧,使班会真实感人。

班主任:把握班会动向,与学生共同选定班会主题,为学生提供组织协调支持,班会上一般只在总结阶段出现,讲讲自己那时侯的故事,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第3篇

由于主题班会的直接教育对象是学生,因此,主题班会的内容安排和程序设计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转变,但此时的抽象思维依然具有很大成度的具体形象性。而游戏的具体形象性又是最能吸引小学生的。这样,游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他的实际年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要高一点。在游戏中,儿童的言语、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鉴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常常会根据班会的主题设计一些小游戏。这些小游戏不但形式简单、便于操作,而且活泼有趣、意味深远,为主题班会课增色不少,同时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遴选几例与大家分享。

[主题班会一]你好,新同学!

游戏名称:找同伴

游戏目的:刚上一年级,同学之间互相认识的很少。该游戏将通过道具协助同学们寻找自己的同伴,从而给学生创造彼此认识或交朋友的机会。最终使班级成员尽快融为一体,为创造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游戏规则:(1)以班级人数为48人计算,教师准备4个拼图。每个拼图都可分成12块。(2)教师把拼图打乱之后发给所有学生,每人1块。(3)教师告诉学生每个人根据手上的拼图去寻找其他同伴。大家如果找到自己的同伴就围坐在一起。看哪一组最快。(4)拼好拼图的组,同组同学可以相互做自我介绍,并共同为自己的组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游戏反思: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习惯于相信和信任与自己有某种相同地方的人或物。游戏中的拼图道具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它为学生们创造了一种值得信任的理由,为大家找到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使新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较短的时间里变得很自然,并有效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主题班会二]团结就是力量

游戏名称:同心协力

游戏目的:有效地导入班会主题,调动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兴趣。在游戏中体会友谊的珍贵和协作的乐趣,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游戏规则:(1)请8名学生上讲台,自主选择每两位为一组。(2)每组学生背靠背蹲在地上,两人双臂相互交叉,合力使双方一同站起来。(3)其余学生观看助威。最先站起来的组为优胜者。(4)让获胜组的同学讲获胜的诀窍和感受。

【游戏反思】在这个游戏中,两个人组成了一个整体。参赛的两名学生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只有整体合力配合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反之,力气再大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游戏获得成功的组要总结成功的诀窍,深思受到的启示;游戏失败的组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个游戏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始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而且游戏的反思直指此次主题班会的核心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主题班会三]我的责任

游戏名称:勇担责任

游戏目的:“责任”这个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但是深奥的道理却常常会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具体的事件浅显地折射出来。按时上学放学是责任;认真完成作业是责任;犯了错误及时改正是责任;外出时向父母打招呼还是责任……从小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心,不仅是一个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保证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能够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关键。许多违法犯罪的行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当事人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因此,从小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要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游戏规则:(1)指定16名学生站成两排,每排8人。相邻学生之间相隔一臂的距离。教师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不动。(2)当有学生做错时,做错者要主动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再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3)做几个回合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个游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借此展开讨论。

第4篇

然而,现今的班会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过于随意,只着眼于班级事务的管理;有的过于松散,根本摸不着主题;有的又过于隆重,开一次班会,又是布置场景,又是排练节目,师生几乎都“磨死一层皮”。那么,班会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班会在当前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什么?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中发现,班会应该朝向课程化发展。

为什么要课程化

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班会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表面看来似乎已经课程化了;但是我们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课程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它的外延十分模糊。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其涵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这样看来,班会仍未成为一门课程。

那么,要厘清上述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则指某一门学科。

什么叫课程化?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加以组织、呈现与传授,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教育过程。课程化能使知识教育更加系统,更加缜密,更加科学,也更加高效。由此看来,课程化首先意味着要打造出高质高效的班会。

1. 打造高质高效的课堂

2009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基一[2009]12号),其中第十条指明,班主任应该“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看来,班会属于“课程”。

然而,课程的深刻内涵要用其特点来加以解读。专家解读,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那么,如果班会是“课程”,组织“班会课程”的科学逻辑是什么呢?“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这三个特点如何体现?反观我国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的班会,尽管班会主题丰富,但这些主题到底是按怎样的科学逻辑配置的?班会主题的确立,成不成系列,或又是怎样一个系列?它是怎样沿着“课程水平”的“海拔”逐渐递增的?

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要重新审思班会。别说在一个区域,即使在同一所学校,班会也几乎很少形成固有的体系,更少人了解班会主题之间的“海拔”差异。由此可见,班会与“课程”还有距离。

反观学校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其知识内容向来都是依据不同学段而呈螺旋状态分布的,但是,班会却不是。眼下,小学的班会内容,常与初中,甚至与高中同题,班会的质量有时甚至比中学的更好。如果仅仅只是质量上的差异也无可非议,然而,“主题相同”与“内容几近”却混淆了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抹杀了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当然也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当班会构建系列化的课程体系,其针对性、适切性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 打破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班主任工作中最正规、最隆重的课堂的班会,却给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困难。首先,课程与学科是密切相联的,譬如“几何”之于“数学”,“作文”之于“语文”,“光学”之于“物理”……但是,班会之于“班级”“班主任”,甚至是“综合实践”,几乎都无法构成这种严密的逻辑关系。基本原因在于无论是“班级”,“班主任”还是“综合实践”,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中,“学科”都是有一定边界的,然而,作为“班会”生存平台的“班级”“班主任”抑或“综合实践”,都还不是标准的学科,因此也就没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边界”,这种内容上的漫无边际,造成了班会一直没有相对稳定的具体目标,没有相对稳定的资源,没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当然也没有相对稳定的质量检测方式。“漫无边际”的结果,只能使班主任工作变得异常宽泛和冗杂,致使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从而无法真正投入于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专业化成长便无从谈起。

其次,由于班会的目标含混,体系紊乱,班主任很难从中找到一条专业发展的主线,没有专业化的技术性引领,许多班主任始终走不出发展的高原,难以对学生实施更有效的引导。当然,目前对班主任给予“先进”“百强”“十佳”,甚至“功勋”的称号,但这只是一种荣誉,不是专业化指标,不足以成为衡量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尺度。因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需要的是理念与技术引领。

另外,班级的发展水平是考量班主任素质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指标。但是,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一旦受到制约,班级的发展则无法实现;而当班级的发展受制时,学生也很难吸收到更多更好的集体文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内涵与人格,也就造成了班级教育的低质低效。

怎样把班会课程化

班会课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对其进行顶层设计,即将总体规划具体化实施。设计是一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词汇,班会的“专业”设计,应该由深谙内部机理的专业部门来负责,而不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来兼职监控。班主任不是教育干部,班会也不是行政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各级教科院所内建立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业务组织势在必行;与之对应的,学校也应该建立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或者教研组。只有由专业人士来研究班主任,“顶层”才有具体所指;“顶层设计”才能得到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持。

1.内容体系化

顶层设计班会旨在依据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育总目标,研究并统筹安排不同学段班会的重点、次重点和一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初中与高中学段,各有侧重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24个学期的班会应该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见附表)。在小学,班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初中,则应更多聚焦于学生的家国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内化,以及青春期心理的引导;在高中,班会就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理想、法制、文化与环境。虽然,在教育目标上,这些可能会与品德课程有点重叠,但是,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完全不同。班会课与品德课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班主任在现实操作中可将二者有机整合,并结合实际来解决现实中学生成长与班级发展中的问题(这是眼下任何一门课程都没有涉及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要作这些统一的规定?因为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解读,依靠班主任的各自为战,很难保证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不重叠。实际上,各自为战的学校很难制定并驾驭完整的班会目标体系,很难与上下学段进行无缝对接,从而无法避免重复操作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同时,国家和地方可以组织力量编撰相对统一的班会教材,学校也可以依据实际,引领班主任系统研究班会,并进行生成性专题的校本教材开发。一旦“班会”基于校本课程的平台能与“学科课程”平起平坐,班会就理所当然地在向“课程”靠拢。

2.形式常态化

安排一定课时,是保证班会课程化实施的必要手段。实践证明,间周一次班会的教学密度是合适的。过于频繁,其它形式的班级教育不容易落实,而且班主任备课的压力大,班会的质量难以保证;间隔太长,又很难达到班级教育的力度。保证班会的常态化实施,毋需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准备精彩的文艺节目,充分开发与运用合适的教育资源,同样能打造出好的教育效果。

3.评价主体化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班会过于“粗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监控班会的质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说,监测班会的质量是促进课程化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班会实践研究中发现,以“问题驱动”来引发集体讨论,引领全班学生参与的班会形式,不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为大多数班主任所接受。而这种主体充分参与的班会,可采取档案袋式的评价方法,能有效的监控学生的学习质量,监控班集体的教育效果。在综合学生档案袋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班会的总体评价。

第5篇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性问题为主题的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如何有效地把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一、两节主题班会简要介绍

我们在小学低段二年级和小学高段六年级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小学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其实我能行

基本过程:

1.暖身活动:“掌声响起来”

首先,学生预计,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能鼓多少下。把预计的数字写在纸的左上角并把纸倒扣在桌面上。然后,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边鼓掌边默数鼓掌的次数,结束时把这个数字写在纸的正中央。最后,比较左上角和正中央的两个数字,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正中央的数字高于左上角的数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2.心理剧《其实我能行》

场景一:主角芳芳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女生。课堂上,她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发言。

场景二:下课时,同学叫她出去玩,她总感觉自己样样不如人,犹豫着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

场景三:班级要竞选班委,她很想参加,可是因怕自己写不好、讲不好而放弃了竞选。

场景四:每人必须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小演讲就要轮到她了,她再也逃避不了了。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芳芳一遍遍地练习。

场景五:在演讲的那一天,芳芳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进行演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芳芳演讲了五遍,一遍比一遍自信、自然……

3.讨论分享与现场训练

演员和学生观众分享校园心理剧所带来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上前展示自己。

4.结束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我能行,我要 ”卡片,一个一个走上台,握紧拳头,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内容。

(二)小学六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和虚荣心说拜拜

基本过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开宗明义引入主题

2.心理剧《虚荣能博得自尊吗》

场景一:主人公小臣家境不富裕,父亲又有病。军训马上就到了,同学们有的说要穿名牌运动鞋,有的说要带iPad,还有的说要带进口巧克力……虚荣心使小臣夸下海口——带iPhone4。

场景二: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下班后还要辛苦地做着小坐垫给爸爸攒药钱,小臣内心极度矛盾。但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还是提出了买iPhone4的要求。

场景三:军训的寝室里,当同学们看到小睿的iPhone4s后,都纷纷抛下小臣的iPhone4,围着小睿玩。一旁认真看书的小龙的一句话,点醒了小臣。

场景四:回到家后,看到爸爸难受地躺在床上,得知父母用给爸爸治病的钱给他买了手机,小臣后悔不已。

3.讨论分享

演员分享演出的感受,观众学生联系自己,围绕虚荣与自尊进行讨论与分享。

4.故事提升

主持人呈现16亿美金的成功人士——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诗朗诵结束班会

学生们分组走到前台,投入地大声朗诵有关自尊的诗句。

二、总结与思考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再现

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故事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现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论是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角色安排,还是语言的表述、动作的表现、内心的活动,都是现实真实的经验。越是真实的表演、现实的呈现,越能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

《其实我能行》的心理剧选择了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景——课堂、课间、家里。主人公芳芳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她在演出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自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她在演出中的内心顾虑与冲突就是不自信学生日常的心理体验。真实经验的再现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尤其是当看到班级里最胆小的芳芳扮演者能够站在众人面前并大声地演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震撼——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很多学生分享时,没有了空话、大话,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一位学生说:“我跟芳芳一样不敢表达,其实很多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当别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时,我很后悔。看了这个心理剧,我以后要大胆发言,就是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得到老师帮助纠错的机会。”

还有一位学生说:“看了这个心理剧,我想起了今年元旦的事情。元旦联欢会前我在家里精心准备了歌曲《小燕子》,可是当老师说谁来演节目时,我却没有勇气上台。老师鼓励我说:‘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我给你录像。’我还是没敢,看了这个剧我挺遗憾的,下次联欢会我一定自信地给大家表演。”当班主任邀请他立刻上前演唱时,他大方地为大家演唱了《小燕子》。

六年级的《虚荣能博得自尊吗》以刚刚结束的学军学农为故事背景,以班级一个经济条件较差但盲目地想以虚荣心换取自尊的小臣作为事件主人公,演绎其心理冲突。剧中所有的语言均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真实而感人。观看之后学生们的分享更是有感而发。最后学生们的诗歌朗诵,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走形式,而是群情激昂的发自内心的表达。班主任在最后说课中提到,在前期不断排练的过程中,几个小演员的日常言行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饰演小臣的学生以前很愿意抢答问题,这以后抢答的行为消失了,而且在看到其他同学抢答时,竟说出:“就你会啊?不要炫耀,是不是虚荣?”

(二)校园心理剧要巧妙地整合到主题班会之中,体现出班会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校园心理剧是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为了心理剧而心理剧,其故事的选择、组织与安排,都要从主题班会的整体框架出发,与班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整个班会应衔接自然、一贯而下。

比如,“其实我能行”主题班会,其前期的心理剧编排和整个班会的流程设计同步进行。自信心的主题关键点在于自信心训练,训练的方法之一是主动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因此班会设计流程之一是学生自信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作为前面环节的心理剧要能够助推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去。于是在心理剧解决问题阶段的事件选择的三个方案中:交换优点卡活动、贴绿叶子活动、课前小演讲活动,教师选取了以实际行动训练自信心的课前小演讲活动。一方面,对于芳芳的扮演者,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另一方面,女主角的行为表现会在学生中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尤其是芳芳最后的内心独白,“原来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大胆地挑战困难,其实,我能行!”于是我们看到,当班主任在分享阶段适时邀请学生上前展示时,学生们都迈出了自信的一步。最后,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一个个走上台前,面对大家,握紧拳头,坚定而大声地说出了“我能行,我要 ”。整个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自然承接,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指导者

一个好的校园心理剧应集辅导性、艺术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以及对心理剧这一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校园心理剧排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剧排演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辅导过程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了教师作为校园心理剧指导者的角色职责。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心理剧由班主任亲自创作。班主任根据日常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选取了不自信学生常见的事件展现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阶段,运用心理冲击疗法原理,设计了让女主角芳芳暴露于众人面前进行演讲的情节。在每一次排演中,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所以教师要从角色理解、角色动作、语言表演,以及舞台空间走位等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六年级的心理剧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如学生创作中,小臣醒悟只因父亲病重,这显然不符合人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反而会显得很假。教师根据班级同龄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启发创作团队搜集班级的榜样言行,在同学弃小臣奔向iPhone4s这一当头棒之后,安排了正向榜样小龙的一句话使小臣觉醒。同时班主任又指导学生适当加入小臣内心活动的独白与旁白。最终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独白旁白的渲染,主角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深入地展开,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观众,引发其强烈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更好地体现了其真实性与冲突性的特点,助推学生心理成长。

(四)教师是讨论分享的引领者

心理主题班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之后的讨论分享都是学生澄清认知、释放情感、获得正确行为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整个班会最终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讨论分享阶段,教师不能任之自由发展或只是在最后出来进行简要的评价与总结,而应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二年级的班会全程由教师主持。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领学生将观看心理剧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并把自信训练与学生的实际感悟结合到一起。六年级的班会虽然全程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在讨论分享时站出来,运用提问、反馈、自我表露等团体辅导技术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并适时点拨提升。

(五)校园心理剧安排在主题班会的哪一环节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结构而定

心理主题班会的基本过程包括点明主题、展示主题、深化主题三个环节。校园心理剧安排在哪一个环节要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而定。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安排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环节比较恰当。随着剧情对心理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呈现,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这为深化主题环节即对问题的本质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及探讨解决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问题的解决方法,安排在深化主题阶段比较恰当,以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探索问题,并能够以直观的感知与切身的体验强化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如果校园心理剧是完整地围绕着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戏剧发展过程呈现,放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阶段比较合适,能使学生从心理剧完整的演绎中感悟问题的本质和促进自身的改变。

(六)不必过于追究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区别

不论是心理主题班会还是心理活动课,都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现实经验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困惑,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两节班会课的尝试中,也刻意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如主持人的选用,一般来说,班会由班委来主持,所以二年级的班会曾考虑让学生来主持,但最终多方思考后,还是由班主任来承担。再如活动内容的准备,一般来说,班会的活动内容与流程大都由学生作好准备,因此二年级班会最后孩子们“我能行,我要 ”的卡片,六年级最后的诗朗诵都是学生们之前作好准备的。如果是心理活动课,则一般是学生当场写下卡片,诗歌则由教师准备,学生课堂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是形式上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刻意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区别,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束缚,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其内涵与本质,形式上的区别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把两者弄得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下).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班会主题;班会形式;班会总结

很多农村学校班会课开展较早,但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真正重视起来比较晚,有很多地方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把班会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以往班会大至分为三个部分:(1)三分之一时间宣读上级文件精神;(2)三分之一时间总结一下班级一周内发生的事情或布置一周任务;(3)剩余三分之一时间上自习、做作业。那么,班会课到底如何去上,如何上好、上得学生愿意参与呢?下面是我个人看法:

一、选择好主题是成功的开始

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上班会课之前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选择好主题决定了这堂班会课的方向,也影响着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总的来说,选题不要太大,不能面面俱到,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班会的形式

1.访谈式

就某一个问题,在教师带领下,走出学校,先到社会上调查访问,之后回到班上汇报结果,畅谈感受。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实践能力。

2.会议式

以集合会议形式举行的班会,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模式,如,故事会、演讲会等也可多种形式并用。

3.体验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活动中可以师生共同参与,玩中易智,玩中明理。

三、形式活泼,益趣并施

1.准备阶段

学生围绕主题收集材料,准备一些围绕主题的文艺节目,并配以音乐。

2.开会阶段

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讨论,自己表演(选好主持人很关键)。

3.总结反馈,激励提高

一节班会结束,班主任要多发表激励性总结,充分肯定成绩,委婉道出不足。

四、上好班会课要做到“五要”

1.要设计好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要做到明确主题内容,明确教育目的,明确师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处理好师生关系,即在班会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贯彻自主性原则。低年级限于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教师要多选择或创设一些比较直观、形象、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评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形成并发展道德认识。

3.要突出主题,强调内化

做到一课一主题,同时要具有针对性,教育过程中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寓于生动的教育形式中,引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促进内化。这里提到的“针对性”不仅仅是主题,还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4.要形式多样活泼,益趣并施

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就要先让学生辨识交通标志,然后小组比赛读,比比谁先记住,结合拍手、打节奏,学生也不会觉得这是负担。穿插学儿歌、背儿歌,把有关知识加以强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必要的知识很重要。

5.要总结反馈,激励提高

第7篇

摘 要:心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以解决本班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而召开的主题班会。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本文重点分析心育主题班会课产生的误区并提出相关对策,供一线的班主任参考。

关键词:心育主题班会;误区;对策

前言:心育主题班会课是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它是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的一种自主教育活动,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班主任对心育主题班会课的理解存在误区。

一、存在的误区

1.无计划,无主题

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心育主题班会列入本学期的教学日历当中。所以召开心育主题班会就无章可循,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即便是开了,也是临时选择一个主题,因为缺乏对主题班会的设计,导致主题班会流于形式。

2.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召开心育主题班会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解决学生什么心理问题,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班主任在召开心育主题班会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心中无数,当然也就导致整个班会活动无计划、无目的。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准备,班会时班主任想当然,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导致心育主题班会成人化,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无法理解,也就达不到心育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

3.班会形式花样多,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很多班主任从主观上认为心育主题班会课和其他的班会课是一样的,甚至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有时为了开一场心育主题班会,花大力气,精心包装一节主题班会,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展现给领导和同事看,显示我的主题班会多有水平,我的学生多有才艺。其实这样的心育主题班会是没有多大意x的,劳民伤财,不提倡。

4.脱离学生为主体的心育主题班会

一些老师脱离学生,个人包办主题班会,他们设计好教案,做好设计、计划,安排好发言的同学、提问题的同学,就好像是一台有老师事先安排好的节目,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而我们认为召开心育主题班会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治意识,陶冶学生情操。还有一些心育主题班会开成批判大会,在主题班会上批评一周表现不好的学生,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心理,这种简单、缺乏正面指导的心育主题班会不仅不能帮到学生,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心理隐患。

二、研究对策

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是最主要的,学生也受益最多。因此要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心育主题班会走出误区,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心育主题班会课主题要空出,小而实

心育主题班会上选择突出的话题要小而实,选择的主题要小,要真实,不能太大,太宽。因为时间有限,小而真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意图。例如老师定下了心育主题班会上要讲的主题为“挫折教育”,那么这个主题就太大,一节课无法达到教育效果,有的老师则把主题定为“当朋友笑话你的时候,你怎么办”,很明显这个主题就要小得多,实在的多,自然教育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2.心育主题班会的题目表述要突出“简而趣”

好的主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在心育主题班会课上设置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主题。例如笔者曾经在一次挫折教育中将主题定位为”我要做一只小蜗牛”,学生们就非常感兴趣,我们为什么要做小蜗牛呢,我们要学习它的什么呢,在班会课上,以“小蜗牛”的歌曲导入,原来我们要向歌曲里唱得那样“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撑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让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这堂心育班会课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心育班会课的主题要“具而广”

心育班会课的主题要“具”,指一定要具体,要有具体的活动目标,效学效果,以及要如何实施,都要制定出具体的方案,这样才有利于实施;“博”是指教师要把这一活动的教育契机都考虑到,还要考虑影响教育效果的各项因素。一个活动的展开要有多个因素的配合,学校的内部环境,学生的个体环境甚至还有社会的外部环境,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比如可以去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带学生去缅怀先烈曾经走过的路,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也不改初心,但是不能仅仅只局限于去参观,参观回来后教师还要做总结,学生还要写心得。

4.心育主题班会的活动要突出乐中学,学中乐

活动的内容一定要寓教于乐,要用一定形式来表现,主题班会上要安排一些富有乐趣的内容,有乐趣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会有更多的同学乐意加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5.心育主题班会的内容真正服务于学生

主题班会的内容要真正服务于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召开心育主题教育班会的时候制定出具体的主题方案,不可以偏离主题。如果偏离主题,不管形式多新颖,内容多丰富,节目多么精彩,都无法达到教育目的,让心育主题班会流于形式。因此,心育主题班会在召开的时候一定要紧扣主题,围绕本次主题班会的目的,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内容要生活化,使用身边的人和物,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道理的“真实面孔”。

第8篇

黄聪丽老师的《做好人生规划 经营幸福人生》,与其说是一个主题班会教案,不如说是一个简录,而且是一次主题班会分录的简录。但是,窥其一斑,可观全豹。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它都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能否认,这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冲击是巨大的(从会后的反应可知),能启迪,甚至会左右他们刚刚萌芽的人生设计。而这一点,是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教育在短期内都难以达到的。可见,主题班会在人格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也从另一个角度昭示了班会课程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学生的人生规划进入中学视野,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校在做,许多班主任也在做,黄老师的“独”,在于她引导学生,以父母、师长为模特,以信息技术为翅膀,穿越了未来20年的时空,“回望”了一次自己的“成长”。亦真亦幻,但虚拟的历程带来的教育效果却是实在的。我们的课程从不反对虚拟,把信息化手段引上杏坛,就是要支持这种虚拟,赋予课程改革以新的生命。

班会凸现的另一个亮点,是生成性资源得以课程化。从简录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学生的活动、家长的参与、公民的合作……现实社会中的那些“生动”,都构成了主题班会的资源要件。有哪一门学科教学能如此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并营造如此水融的教育情境?这也再一次启示我们,班会课程化势在必行。

然而,审读这份简录,一股隐忧也在泛起,那就是这种主题班会的性价比,会不会是阻止课程化的硬伤?

什么是性价比?性价比(Performance / Cost)就是性能与价格的比值,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它的比值越大,则物超所值,不仅消费者欢迎,就是生产者也喜欢。

课程不是商品(但它被师生消费),课程的“价”不是单指过程发生的费用,也不能单从费用的高低去判断这节班会的价值。然而,课程却是学校常态化运行的基本环节,从这一角度看,过高的“时空投入”,的确是不利于课程化的。一次主题班会,大家花费“十几个晚上”“没办法按时休息”,是任何一门常态课程都无法承受之重。如果,每班两周来一次这样的主题班会,我们的班主任和学生还能不能、愿不愿为此继续付出?

性价比的问题,仅仅只在《做好人生规划 经营幸福人生》中凸显出来?不是,综观全国范围里中小学的“两菜一汤”主题班会,几乎都走不出超常投入的阴影。毫无疑问,这种超常投入,是影响主题班会课程化的硬伤。

第9篇

一、小中见大“重引领”

“小中见大”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基本方法,它是指从学生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表现中挖掘整合提炼主题。“小”指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和普遍现象;“大”指透过这些小事、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和蕴涵的教育价值。[1]“小中见大”要求班主任养成教育的敏锐性,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挖掘进而整合出具有引领价值的教育主题。

例如,“普遍二孩”政策出台后,一些家庭有了“二孩”或准备要“二孩”,但因相应的亲子沟通、教育引导不到位,一些家庭中的“老大”出现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反常。对此,班主任应敏感地意识到,教育的契机出现了。最近一段时间,班上有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反常态,总显得心事重重,上课老走神。交流后才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准备生“老二”,且妈妈已经怀孕了,小姑娘感觉一家三口的幸福日子即将一去不返,所以情绪低落。为此,笔者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近70%的老大不想要弟弟妹妹,主要是担心生活现状被打破,怕弟弟妹妹夺走了父母给自己的爱。

据此,我准备组织召开一次“我要做真正的老大”主题班会。事前,我通过调查,了解班里学生的家庭成员现状及未来父母是否有生“二孩”的打算,对已有“二孩”和准备要“二孩”的家长分别进行采访摸底并录像。活动当天,我邀请了部分家长共同参加活动。

整个活动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烦恼”,请部分孩子聊聊近期家里的烦心事,说说自己心底的小担忧。第二板块为“我是老大,我有小主张”,以“是否支持爸爸妈妈生个弟弟或妹妹”为辩题,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老师相机提炼双方主要观点,择机播放录像,家长择机发言,帮助孩子消除误会和顾虑。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白“普遍二孩”这项政策对于国家和家庭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是否生二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主张,但父母更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与父母增进沟通和交流,无论父母是否生“二孩”,我们都应理解父母,并以行动支持父母。第三板块为“我是老大,我要做真正的老大”,请几个原来就有弟弟妹妹的学生交流做“老大”的感受,如“我教弟弟做算术”“家有小千金妹妹”“小小跟屁虫带给我的快乐”等,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做好真正的“老大”。

可见,“小中见大”的班会课因其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能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契合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因而对引领学生成长大有帮助。

二、大中见小“接地气”

“大中见小”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常用方法,指从社会大背景或热门话题中联系教育实际提炼主题。在这里,“大”指国内外近期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小”指学生对重点、热点事件的真实态度和认识。“大中见小”要求教师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国内的热点话题或大事件中挖掘主题。

例如,体育新闻、体育明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2015年8月底,在田径世锦赛4x100米接力决赛中,我国运动员获得银牌。事后,四名队员莫有雪、苏炳添、谢震业、张培萌都成了孩子们的偶像。开学后我即以此为素材,提炼出班会主题“成功的背后”,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运动员训练的艰苦、比赛的激烈,观看对他们的专访,从中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再如,游泳世锦赛100米自由泳飞人大赛中获胜的宁泽涛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后,我让学生联系“飞人”刘翔曾经的退赛,领悟运动员成长的艰辛,认识到要真正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既敬仰他们成功时的伟大,更理解他们作为一个个体的渺小,看到卓越运动员夺目光环下身体和心理的巨大付出和历练,并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再如,“扶不起的中国老人”事件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就此,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中做过调查:“看到陌生老爷爷老奶奶摔倒在地,你会去扶吗?”结果全班41名学生中,有39名孩子明确表示不会。原因主要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过有关报道,怕被冤枉。就此,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剖析、深入思辨、遥想未来、角色体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教育。结果,至主题活动告一段落时,还有4名同学表示不会去扶摔倒在地的陌生人。这样的教育效果虽出人意料,但恰恰证明是成功的,因为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主题班会创设的教育情境、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利于反映学生真实的心理和观点的。

“大中见小”的班会课因主题架设起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与学生生活、思想的沟通桥梁,显得“接地气”,因而往往能取得真实而深刻的效果。

三、旧中出新“拓视野”

“旧中出新” 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创新方法,指的是从常见的观念中引发新的思考,在思辨提升中提炼主题。[2]“旧中出新”要求教师改变思维定势,以更开阔的教育视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给学生以新的启迪与教诲。

例如,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往的教育焦点是“团结合作”,学生也大都认同,但这恰恰固化了他们的思维。为此,我借用这个老故事,设计实施了“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主题活动。以下为活动实录摘要:

活动伊始,老师直接导入: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都听过吧?许多人批评这三个小和尚。我不赞同。我细细研究了这个故事,觉得要为他们鸣不平。我觉得,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罪魁祸首是――庙里的那根扁担!谁让庙里只有一条扁担呢?这根扁担,一个和尚可以用它挑水,两个和尚可以用它抬水,三个和尚咋办呢?就是这一条扁担惹的祸嘛!

“我不同意!”“没道理!”“跟扁担有啥关系?”不出所料,教室里反对声四起。

当然此时他们只是以一种思维的直觉作了一个浅显的判断。

“为什么不能怪扁担,请用你设计的方案说话!注意:三个和尚暂且称为甲乙丙。”老师提醒学生先安静思考,然后开始辩驳。

结果,学生想出了三四种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是:甲乙丙分别挑水,一人一周。

为用好这一生成性资源,老师追问:“这个方案好在哪?弊端在哪?”

有学生说:“还是一人轮一天更好,不然太累了。”有学生说:“这个方案不错,另外两个和尚在不挑水的日子可以全心念佛。”

见学生的回答大多集中于以上思路,为进一步激活、深化他们的思考,老师问:“哎,三个和尚每天念经,生活其实很枯燥,那挑水这种事就仅仅只能用这种轮值的方式吗?有没有更有趣的方法呢?”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一时间,“剪刀石头布”“猜谜比赛”等等方法应运而生。课堂里顿时一片沸腾!

“这样很公平!”“这样大家都服气!”

老师继续追问:“三个和尚同居一室,每天朝夕相处,挑水这件事非得每个人干一样多,体现所谓的公平吗?”

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而后又热闹起来:

“其实当天谁有空,谁就主动去挑水嘛!”

“要是谁身体不舒服,生病了,其他人就帮帮忙呗!”

“大家都主动做,不愁没水喝!”

……

这一活动,真可谓课已尽意未穷!在这个讨论型主题活动中,“三个和尚一定没水喝吗?”已经远远超出原来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这里有友谊,有情义,有对公平的深入理解,其内涵不断加深,学生思辨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培养。

可见,“旧中出新”的班会课往往主题灵动,学生思维的框架被打破,思想火花不断迸发。

四、即兴生成“引共鸣”

“即兴生成”是主题班会课主题选择和提炼的有效方法,指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捕捉“点”,延展“面”,即兴生成更具挑战性和有意义的主题。这样的话题往往更利于唤起孩子们的共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一节品德课上,男女生开展竞赛,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宣布比赛成绩:“因为男生在比赛过程中不够遵守纪律,所以女生组加50分,最后的比赛结果是:女生赢。下课!”教室内顿时一片唏嘘:“不公平!”“绝对不公平!”“这样的比赛没有意义。”老师原想通过给女生加分的方式,“教训”这些不遵守纪律的男生,但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了。对此,老师没有“气急败坏”,而是灵机一动,说:“我好像听到有同学在说不公平。既然这样,这个周四我们就以‘论公平’为主题,来开一次班会课吧。”

结果,班会当天,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公平的含义是什么?”“真正的公平有什么特点?”“生活中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三个问题分析、辩论、探讨。当时,恰逢区运动会刚刚结束,班上有两位运动员一同参加了百米赛跑,结果一个获奖,一个失利。老师采访这两位运动员说:你们认为比赛结果公平吗?当两位同学都斩钉截铁地回答“比赛很公平”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无论输家还是赢家,他们都觉得是公平的?同学们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因为规则公开,标准统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公平。接着,在“生活中凡事有绝对的公平吗?”这一环节,许多同学举例谈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就这样,在这种不断的追问与讨论中,同学们对“公平”的理解不断深入,思辨能力不断提升。

“即兴生成”的班会课因其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因而效果显著。

综上可见,中小学主题班会课的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其选择和提炼的方法很多,但无论何种方法,都应该有鲜明的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学生生活或思想实际,并最终对班会课的质量与内涵有提升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乱花渐欲迷人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教师“取其精华”,制作专题网站

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上网获取零散的知识,其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退化。因此,笔者针对“小学生上网利与弊”主题,在网上取其精华,搜集、筛选众多系统、全面的知识信息,并基于学校博客平台,制作“网络知识专题网站”,栏目有网络魅力、网瘾症状、网瘾危害、文明上网、家教之窗等。

2.学生“取其精华”,筹备手抄报比赛

为调动全员参与积极性,笔者班会课前先组织学生开展有关“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的手抄报比赛。学生根据教师设定主题上网搜集、筛选信息,编抄报过程,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过程。潜移默化中,学生体悟“有目的、有计划地上网搜查资料”是合理利用网络的一种做法。

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氛围,引导入境

“制作专题网站”、“开展手抄报比赛”,这些只是班会课前期“热身运动”。真正班会课开始,笔者这样营造氛围,引入情境:

1.巧设班会地点,营造班会氛围

由于班会主题为“我们,不做网络奴隶”,因此,笔者选取网络教室作为本次班会课地点。同时,网络教室四周张贴学生班会课前期准备的手抄报,营造网络班会浓郁氛围。

2.呈现真实画面,引入上网情境

视频、声像、画面,给予学生冲击力极大。班会开始,笔者从学生实际入手,播放班内学生上网录像并请学生谈论其中上网问题:没控制好时间;没控制好聊天内容;没处理好作业与上网关系……由于视频来自学生实际,因此他们看得认真,议得热烈,教师相机引出班会主题。

何愁无处下金钩——构建阵地,自我教育

1.网上心理测试,及时认识自我

网上心理测试,能保护学生个人隐私,而且答题完毕立即得知答案,及时审视上网健康程度。基于网络环境,电脑程序自动统计所有学生测试数据,使教师能短时内获悉全班心理测试情况。教师适当提点,学生内心自然会有种紧迫感,因为没有哪个学生甘心成为网络奴隶。

2.妙用网络技术,激活辩论气氛

(1)旁征博引,穿插视频图片

正反双方辩论过程中,分别穿插引用班级博客素材与“小学生偷铁卖钱上网”的案例等。丰富、翔实、形象的图片、视频等素材,更增加辩论赛可看性与教育性。

(2)秒数计时,渲染紧张氛围

笔者利用网络课件,设计并制作出秒数限时效果。辩论赛中,辩手发言分别限时20秒、60秒、90秒,一旦超时,网络课件自动发出警告声,渲染辩论赛紧张气氛。诸位辩手听着限时秒表声,不由自主加快语速。现场极富辩论赛效果。课件画面如上页图1所示(限时至毫秒)。

(3)辩论互动,引发全员参与

一般来说,辩论赛场上辩手参与辩论,场下人员局限于观看。主题班会课不能仅让几个学生展示,应该使更多学生“动”起来。因此,笔者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加入互动环节。例如,台下学生根据台上辩论小主席提示,每个辩论小环节后,根据自己聆听感受,举起手中红绿牌,给场上正方或反方投票表示支持;还可在辩论赛“盘问阶段”,向场上辩手提问,或“陈述辩论”阶段,起身补充观点。如此互动,大大提高辩论赛参与度。

(4)网上投票,及时给予评判

辩论结束,场下学生在电脑上实时投票选出支持率最高一方及一位最佳辩手。同时,大屏幕以柱状图不断上升状态,形象呈现出正反双方及最佳辩手支持率。其中,最佳辩手投票气氛甚为紧张,有两个辩手票数支持率非常接近,一直不停上升。那激烈递增竞争场面,扣人心弦(如图2)。

总之,此辩论环节,笔者尝试用“童声”影响“童心”,各位辩手自身获得教育,更给观看辩论的其他学生以深刻警醒。

3.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认知

为让学生深入了解网奴危害,激发学生不做网奴的意识,笔者在学生辩论赛结束后,又播放了网瘾危害案例。学生看后,对上网弊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如网络游戏,害人不浅,毁了××的前程……网络资源精彩纷呈,只要教师有心关注,总能找出不少有益素材,强化学生认知。

能探风雅无穷意——网上研讨,多元评价

网络环境智能性有助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寻常班会课无法企及。学生透过“网络探究室”发表“健康上网”观点,人人能在同一时间畅所欲言、分享同伴看法。教师在网上可为学生精彩发言“鼓掌”,或送上“鲜花”,或突出“加大”优秀言论字迹……这新颖的网络评价手段,大大激发学生研讨积极性(如图3、图4)。

要把金针度与人——网络实践,拓展延伸

1.创编网络歌曲,拍摄MTV

学生在创编、学唱、拍摄《文明上网歌》MTV过程中,将文明上网的要点了然于心,这自然熟记的状态,远比教师“说一千道一万”有效。

2.网络征文比赛,铺设行动之路

学生通过一堂班会课,只是获得某种教益,懂得某些道理,真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笔者在本堂班会之后,接着开展了《怎样做一名新时代的网络少年》征文比赛。所有作品录入班级博客,供所有学生一起阅读、学习。网络征文竞赛,促使学生班会课后思考以后的行动实践,努力践行一位网络好少年。

3.争做网络天使,小手搀扶大手

第11篇

识字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去学习。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因此在未来的学习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二年级语文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文教学,主题班会,艺术节为依托,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的识字量在轻松,愉快,高效的环境中完成。

无论是多么优美的教学文章,如果脱离教学实践,那么也只能是一棵无根的树,显得不扎实,既无操作性更谈不上指导性。所以借海量识字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利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进行研究学生海量识字研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调动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年级是学生识字的关键期,因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二年级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感受汉字的字形美。”对于有的人而言语文的学习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过程,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和老师交流会说自己以前的语文不好,所以孩子学不好是正常的。通过与家长交流,每学期开学初给学生开适合他们的孩子这一年龄阶段看的课外书,家长照着书名去推荐孩子阅读课外书,使家长对孩子的识字指导有一定的方向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认识新字,让孩子积累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海量识字以课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读课外书,积累的好词佳句,知道的科学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展示识字成果

学生识字效率提高了。任课老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学生识字方法,形声字,例如:粉,钟,仔,城,拥,抱归类识字属于形声字。换一换识字,例如:抱,跑,泡,炮,袍,咆;请,情,清,晴,蜻;操,澡,燥,躁。比一比识字,斥,折,斤,拆。遇见复杂的字,要先观察,例如:馨,灌,溉,蓬。引导学生识字途径多种多样,广告,说明书,宣传栏,电影字幕,只要是有字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自己识字的课堂,成为自己识字的好帮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通过主题班会《海量识字―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读书的收获,即锻炼了孩子的表现能力,同时也让孩子有学习的成就感。通过主题班会中设计“词语接龙”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知识带来的幸福,并在游戏设计中与所学阶段的内容结合,让学生快乐并成长。例如“词语接龙”中:父亲-亲人-人生-;看见-见面-面条-条件-,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主题班会中还设计了“历史故事”我最棒,讲述通过读课外书我知道的历史故事,受到的启发。“我是小小科学家”借助自己读课外书所知道的科学生活小常识,在同学面前展示。例如:冰糕为什么会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很多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它的茎部有一种奇妙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非常怕光,一遇光线就背着光,同时它还刺激背着光的一面迅速繁殖,所以背光的一面比向光的一面长得快,使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蜜蜂是怎样酿蜜的――我们都知道小蜜蜂十分勤劳,它酿的蜜十分的甜,却不知道他是如何酿蜜的,蜂会先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到了晚上,再把自己的甜汁吸到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反复进行100―240次,最后才能酿成香甜的蜜。孩子们在展示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快乐。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文化长廊中有数不尽的瑰宝。主题班会“祖国山河我来赞”中让孩子借用假期积累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展示自己所积累的赞美祖国山河的古诗词。例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登鹳雀楼》,《凉州词》,《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家长与学校配合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开好每一次家长会,每次开会前都做好准备工作。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结合本次海量识字所教年级,开家长会时给家长开出小学二年级所应该看的课外书名单:《可爱的鼠小弟》,《爷爷一定有办法》,《蚯蚓的日记》,《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二年级的小豆豆》,《二年级的小朵朵》,《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并在暑寒假要求学生买一本《小学生必备古诗词》按着顺序,结合所在年级背诵,二年级要求学生一个假期背十五首。一学年下来学生收获颇丰,家长面对自己的家教指导也找得到方向下手。对于老师的要求也会比较清楚,主动性加强,对学校工作的配合积极性也会增加。

一个班的孩子接受能力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如何能保证所进行的课题研究顺利进行,需要课题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学生入手,借用主题班会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积极性;从家长入手,让家长鼓励孩子把自己的课外书借给同学看,孩子在借同学读课外书的同时即学会了分享,也体会到“书非借不能读”感受到书的珍贵,对家长进行可操作性的家教指导,让家长有方向性的引导孩子。

通过本次课题地实施,既提高了语文教学水平,使主题班会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联系,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家长进行了可行性的家教辅导建议,并且获得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使孩子们从要学转变为好学,从好学转变为乐学,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让书籍能够与学生交朋友,启迪孩子人生智慧,开拓孩子放眼未来。(作者单位: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

第12篇

那么,什么是班会课?班会课有哪些原则和规范呢?本文对此作简单探讨。

一、什么是班会课

班会课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而组织的对学生进行认识、理想、道德、劳动、法纪等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二、班会课的目的

班会课的目的是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师生共同辨析、积极探究、学生充分参与,通过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强化学生道德的情、意要素,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班会课的特点

1. 内容的广博性和不确定性。班会课是无教材的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是根据班级情况和教育需要而定的。从心理教育到审美教育,从理想教育到行为规范无所不包。

2. 创新性。班会课尤其强调创新,从内容到组织形式,从视角到观点,使学生耳目一新才能印象深刻,受到启发。

3. 开放性。古今中外,正反两面,凡夫伟人等教育教材可根据内容任意选取,不受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形式有:演、议、写、看、听、唱、实践等多种形式。

四、班会课的原则

1. 遵循以课为首的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应遵循课堂的基本规范。教师要有备课、上课、任务布置等环节。它不同于文娱表演、特长展示。

2. 遵循课堂教学的原则。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五、班会课的设计原则

1. 主题化原则。德育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日积月累,有赖于点滴认识。无论多么高明的教育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次都应有一个涉及某方面的明确主题,反对大而全的空洞说教。

2. 序列化原则。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应针对不同的年龄、心理和知识结构设置序列化的主题,由浅入深、层次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