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楚庄王欲伐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真题再现】
2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王的军队从被秦国与晋国打败之后。其次认真分析句子的结构。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主谓句“王之兵”为主语“自败于秦晋”为谓语因此应该在两者之间作停顿。
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以下三点。
.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应该从意义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虑。
2.不要划得太细。因为中考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分值是~2分一般只要划一二处有时题干会做一些提示)就行了。
.划好节奏之后认真默读几遍再仔细揣摩一下从语感上进行验证。
【备考指要】
一)注重文言语感
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要多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对古代一些官名人名连用、人名字号连用、年号干支连用等用语习惯要有所了解。在考场上面对陌生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要借助注释多默读几遍以熟悉选文理解内容为划分朗读节奏奠定基础。
二)按意义划分
把文言句子中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作一个“意义单位”朗读时不宜将这个“意义单位”读破。此外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区分文言单音词的并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例: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中间”“可以”在文言文中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有很大的区别。
2.注意语意的整体性。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2)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唐贤今人诗赋”与“余闻之也”是意义完整的整体不能读破。
.区分句首的发语词、关联词。例:
)若夫/霪雨霏霏。《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若夫”“盖”都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在朗读时应该在其后稍作停顿。“诚宜”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开启下文朗读时亦要在其后停顿以示强调。
.注意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地名等。例:
)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
2)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卖油翁》)
“虞山”山名。“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陈尧咨”谥号康肃。“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尧咨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注意句子中省略的现象。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再”与“三”后均省略了谓语“鼓”朗读时要与“一鼓作气”相呼应形成排比句式的层次感。例2)“一”是“一只狼”的省略这里如果不停顿就会使句意前后矛盾。
三)按语法结构划分
每个文言句子都有骨骼似的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时一定要理解句子含义仔细分析它的结构。
.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有停顿。例:
)此/悉忠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2)城/非不高也。《〈孟子〉二章》)
“此”“城”都是句子中的主语在谓语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主谓之间应该停顿;如果谓语不复杂中间也可以不停顿如“人有悲欢离合”的“人”与“有”之间可以不作停顿。
2.动词和复杂的宾语之间可以作停顿。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简”“忘”后面都带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宾语宾语前要作停顿。若宾语比较简单可以不停顿如“故/克之”中动词“克”和宾语“之”之间就可以不必停顿。
.动词和介宾短语即补语)之间可以作停顿。例: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应单独成为一个整体中间不需要停顿)之前要作停顿;“以衾”是介宾短语在句中修饰“拥覆”作状语之后要停顿。
.区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例: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是一个倒装句意思是“吾与谁归”所以朗读时应把“谁与归”作为一个整体前面要作停顿。例2)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庙堂之高”中的“高”和“江湖之远”中的“远”分别是“庙堂”和“江湖”的定语在此都是后置所以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
.句首表示时间或空间的状语后可停顿。例: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例)中的“俄而”是一会儿的意思在句中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例2)中的“中”是表示方位的状语。像这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放在句首如果属于状语朗读的时候一般要求在其后停顿一下。
摘要:《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我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们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有着导夫先路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行人辞令 委婉语 地位 影响
《左传》委婉语留给我们的无疑是我国古代修辞学与外交语言的历史遗产,其内容丰富,积蕴丰厚,别开修辞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照灼古今,以其独具的魅力,昭示着在修辞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历史已归于沉寂,春秋行人温文尔雅的辞令盛世亦终归消歇,但他们鲜活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仍然永驻在后人心中,凝聚他们智慧的委婉语不仅标志着春秋时代委婉修辞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也标明了我国委婉修辞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词采纷披,各尽其妙,虽时代甚古,然因无诘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而成为历代散文家学习的楷模。例如战国散文呈现鼎盛时期,这与《左传》辞令盛世不无关系,特别是诸子散文的发展繁荣,可谓是对《左传》委婉语特点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汉书・艺文志》论及纵横学派渊源时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春秋行人在“受命而不受辞”的外交活动中“权事制宜”的说辞开启了战国纵横家四处游说和外交说辩的先河。这些纵横策士仍像春秋行人那样,具有善辩的口才,擅长委婉的外交辞令,其辞令一言合意,立取卿相,一语不智,垂橐而归,所以娴于辞令成了他们穷通得失的重要条件。他们承袭了春秋行人的本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扶危持倾,运亡为存,而驰骋于战国社会舞台,树立了通过外交辞令为强权政治的策略作辩解的先例。他们机智的说服方法和睿智的说辞,都折射出了《左传》行人辞令委婉语的影子。虽然因时代政治、思想背景和道德标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论辩风格,但不可否认,《左传》行人辞令委婉语和战国策士辩辞之间是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的。清朝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诗教上》中说:“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他认为行人辞令孕育了纵横之术,纵横之术发展了行人辞令,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纵横家的言论集《战国策》,明显可寻觅到行人辞令委婉语的痕迹。例如《触龙说赵太后》攻心为上,透彻地揣摩心理,这与春秋行人善用心理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左传》中早就有成功运用心理战术的例证,如僖公十五年载,晋惠公被秦人俘虏,吕甥代表晋人与秦人谈判,就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战术,以委婉的言辞达到了使晋惠公体面归国的目的。行人辞令委婉语中常不从正面去直陈自己的观点,而是委婉地引用古语、谚语以及《诗经》中诗句以明礼法仁义,提供立论根据,增添语言的风采。如成公八年,晋侯派遣韩穿前来通知关于汶阳土田的事,汶阳土田原属鲁国,后为齐所占,之战,逼齐还鲁,现在晋侯要鲁把汶阳土田还给齐国,鲁执政季文子两次引诗对韩穿讲了一番道理:“……《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句是说女子没有差错,始终如一,男子行为有过失,没有准则,前后不一。这是喻鲁事晋,很恰切地说明了鲁恪守盟约,而晋朝三暮四,并借题发挥,说男子行为不一,只不过失其配偶,而你晋国如此,就难保霸主的地位了,喻以利害,切中肯綮。接着季文子又引《诗经・大雅・板》,句意谓谋略无远见,故尽力来规劝,说明这并非出于私心,只是为晋考虑而已,引诗得体,情辞婉转,很能打动对方。诸子文章亦明显具此特征,如《孟子・梁惠王上》中“齐桓晋文之事”章,齐宣王引《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说明孟子知其见牛发抖不忍杀之的仁爱之心,孟子引《诗经・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来说明齐王应该以爱家人之心施恩于天下,如此方可保民而王。春秋行人委婉语中喜援譬言理,如襄公十九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谷之仰膏雨焉”以膏雨喻大国之恩泽,以百谷之仰喻小国向心之诚恳、急切。这一饶有意趣的手法在诸子文章中更是常见,文中不仅喜用比喻,而且善用比喻,形式更为讲究。如《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运用的比喻具体形象,更趋成熟。可见,《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有着导夫先路的功劳。
《左传》一书中的委婉语多运用于外交领域,其实用价值也凸现在这方面。春秋行人凭借卓越超群的辩才、文才,创造出了中国修辞学史上最早、最为精湛的外交语言艺术,这些凝聚着他们智慧的委婉语,就其常用的表现形式而言,一些表谦敬的交际称谓在使用中所体现的尊人抑己、礼仪至上等原则具有不可凋谢和历久弥新的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语言文明的瑰宝。区分尊卑在几千年社会发展中一直被奉为圭臬,并已深入人心,成为汉民族称谓文化的核心内容。尊长可称卑幼的名,卑幼不能称尊长的名,至今仍是为大多数中国人所遵奉的不成文法则。尊称和谦称是汉语交际称谓长期存在的特有现象,例如尊对话人的亲属为“令~”,称自己的家属则为“家~”,显然是以“寡~”式为其滥觞的。《左传》中使用委婉语的交际各方对于交际礼仪是十分注重并严格遵守的,即使对人持贬斥、不满的态度,在称谓上也十分注意礼仪。在后世交际中,如果谈话涉及到双方的晚辈或长辈,出于礼仪的考虑,表示对谈话涉及人的尊重,往往会从听话人的角度来选择谈话涉及人的称谓。至于委婉语词和委婉表现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政治上和国际社会的交际上,是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或者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效果的途径。
行人辞令委婉语所呈现出来的“委婉含蓄、绵里藏针、寓意深刻”的语言特色,无疑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中的瑰宝,是我们今天“文明语言”的典范。唐代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云:“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在《史通?言语》中又云:“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如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明明是两军对垒、刀枪相交的挑战与应战,却委婉说成“士戏”,用以“寓目”,意思是可以陪君王观看两军斗士进行一场角力游戏;应答亦温文尔雅,用语委婉曲折,话锋藏而不露,语态神情谦恭和顺。双方委婉语均表现出了春秋行人知书识礼、彬彬有礼的君子风范。
春秋行人在列国间长达二百余年的外交活动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斗争经验,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外交制度和礼仪,为我国传统外交礼仪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我国日后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们在外交活动中运用委婉语时所提供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外交斗争艺术,亦成为我国军事学和外交学上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忠于职守、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捍卫国家利益的崇高人格精神激励着后人更深层地参悟到有益于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启示,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滋养。如宣公十五年,楚庄王处心积虑向宋国挑衅,以“无假道于宋”而公然表示对宋国的蔑视,故意制造伐宋的借口,宋国果然中了圈套,轻率地杀掉了楚使申舟,楚庄王愤怒之极立即兴师伐宋,围困宋都城商丘九个月之久。楚军久攻不下,想撤围而去,但申舟之子不答应,于是庄王采用“筑室反耕者”的计策,以示久围无去志。这使宋人十分恐慌,行人华元孤注一掷,受命深夜潜入楚营逼楚讲和,他登上主帅子反的床,把他叫起来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华元的这番言辞沉痛而坦诚,但也毅然表达了即使亡国也不为城下之盟、宁折不弯的骨气,虽是急切之说,但说得明白又不失委婉有礼。华元作为人质,双方订立了盟约。在国家危在旦夕之际,华元挺身而出,表现出为了国家尊严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了当时无数个“华元”的影子,使得其委婉辞令平添了一种折服对手心魄的凌然正气,有力地帮助他们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春秋行人所表现出来的以礼为本,以信义为重,互惠互利等外交理念已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开创了我国外交人员行为规范的先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关系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烛之武退秦师”可谓是一个绝好的范例,堪称开后世辞令互惠互利外交理念之先河。僖公三十年,晋文公为报当年逃亡过郑受到无礼之怨,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秦晋均是强国,可谓强兵压境,势不可挡,郑国处于存亡危机之中。而要想转危为安,就必须瓦解秦晋联盟,而秦则是突破口。烛之武之所以敢于接受这项任务,是因为他揣摩透了秦晋的利害关系。秦穆公一心为兼并、图霸而来,对秦只能处于附会于晋、充当晋文公争霸中原的配角始终心存不平。烛之武深明这一点,他牢牢抓住秦穆公争霸的矛盾心理,处处从秦的利害出发,通过“亡郑以陪邻”、“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等句句至理而关乎秦之利害的层层分析,使秦穆公一直对晋国可能侵其领域的戒备心理越发强烈,对以往晋国忘恩负义之举幡然警醒,意识到“亡郑”不仅是“陪邻”,而简直是“阙秦以利晋”,“亡郑”这一举动的受益者实为晋但而间接削弱的是秦的力量,这不能不使秦穆公不寒而栗,于是秦与郑立盟,反戈助郑,郑也因秦之反戈而得以保全国家。烛之武这番委婉说辞受到了最佳的交际效果,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烛之武善于利用利害关系,层层诱导,最终实现了双方的互惠互利的目的。
总之,点缀在《左传》行人辞令中精彩纷呈的委婉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修辞学史上重要的一页,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春秋左传集解(全五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