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课堂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十几年前,我们的老师,手拿粉笔,在塑料制黑板上挥斥方遒,声情并茂地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那时最吸引学生目光的是老师偶尔画的某幅简笔画。那画尽管是那么的粗糙,但是学生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而如今的课堂,“班班通”在我们这江南小城早已普及多年,部分小学已经用上了电子白板,甚至于部分中学已经用上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老师们把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完美地呈现在所有学生的眼前,课件包含着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有趣的flas,让同学们大饱眼福。现代教育技术完善了教学知识的结构,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音频篇)
一首好歌,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也可以调动课堂的气氛。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时,课前准备了天后级华语女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一曲。课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也沉浸在那动听的音乐之中。我恰如其分地引出了本文的故事内容: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名篇《水调歌头・中秋》的创作过程,并通过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初步了解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秋思念离别亲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信息技术中音频的播放,笔者习惯使用酷狗音乐播放器,它集音乐搜索、下载、播放、卡拉OK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音乐播放器。经过笔者精心的准备,通过音乐的播放,可以提升学生上课的热情,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巧设习题,自主探究(动画篇)
利用Flas技术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Flas中有趣而又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使任课教师大多钟情于利用它来进行日常教学。如笔者在教学苏教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课《天安门广场》一课时,利用flas设计了一道拼图题:预习课文,请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五个建筑物的序号分别填入示意图中的方格内,全部填写正确将会出现神秘礼物哦!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所有学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文中准确找到表示建筑物方位的关键词语,并按照方位把五个建筑物的位置找对。
Flas色彩鲜艳,而又具有趣味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利用。
三、 点拨启发,引导创新(网络篇)
网络,也是广大教师喜欢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里的“网”当然指的是国际互联网。1987年自本金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现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现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带着所有学生来到学校的微机室。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感受互联网的魅力呢?当然是让学生在电脑上直接操作。课上,笔者随机找五名学生,让他们提了五个他们不知道但是想知道答案的疑问,如“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让所有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微型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涨,都在互联网中遨游,寻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间,学生们爱上了网络,爱上了科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兴趣,合理利用网络是其中一大有力手段。
一、趣味导入,引人入胜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效的导入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反之,拙劣的导入必将对整节课的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学会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佳导入法,让课从一开始就趣味盎然。例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教学时,用“实验”导入法:“今天老师带了苹果给大家吃,谁上来给大家分分苹果?”学生都争着抢着要分苹果,喊了2个同学上来切,学生无不惊奇地发现横着切的苹果,苹果核竟然是个“五角星”。于是我板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样的导入,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创设情境,体悟感情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创设的,实践表明:教师创设一个和谐宽松切题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习得知识经验、获得情感体验。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文本主题需要并把准学生的情感认知尺度,以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情境中,同作者和文本自然地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教《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时,我和几个学生课前在黑板上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花,并在教室里喷上了空气清新剂。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黑板上了,学生们头脑中的词纷纷蹦出来:“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百花齐放”……接着让学生深吸一口气,说说闻到了什么。美丽的花儿,芬芳的空气,整堂课上学生沉浸在浓浓的花香氛围中,心情是愉快的。
三、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有效的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做到老师自己的心中有数,而且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己的知识阶段性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不断走向高效、走向深入。
例如,《鸟语》一文中的一段是写“我”与布谷鸟对话的:“你做什么?”“种田织布。”“你喜欢什么?”“刻苦勤劳。”这种看上去再简单不过的两句话,其实既显示了作者的童真之趣,同时又表现出了布谷鸟的勤劳、刻苦的特点。对于这两句话,在教学中,我并没有丢开文本的这种“简单”直接讲下文,而是用了这样的提问:“你们也想和哪种动物对话?”“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要和大雁对话,有的说要和孔雀对话……教师只有经常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其实很平常的教学点多提出一些普普通通的问题,就会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通力合作,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合作学习开展得好,可以使学生分享彼此的经历、知识、经验教训、情感体验,拓宽求知渠道。并且,合作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唤醒沉睡的知识和体验,引发头脑风暴,活跃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什么是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有什么用途?学生们边读边画,很快找到了答案,学生们纷纷感慨互联网有如此多的用途,并热烈地讨论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
五、善用表演,活跃课堂
外在的肢体语言也是内化学习的一种方式。喜欢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要想让课堂气氛更活跃、课堂热情更高涨,就必须从小学生所处的特性出发,尽量地挖掘文本中的表演因子,引导、组织学生去表演文本中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生动。
例如,学习《北风和小鱼》和《狼和小羊》等文章时,我让学生通过表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与中心,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深化主题。从前教师往往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略了表演,教学中适当的表演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 体验式 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得到了应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对于今天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的教改,能够提供启发和借鉴;而对于身处教改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有着参考与对照的作用。
1、坚持教师的生活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一方面,语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是由于生活的需要才得以诞生的;另一方面,语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人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强调语文特点,就是强调独立的学科性;而强调生活化,则是淡化这种学科性,将语文学科边缘化。偏偏这又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的必经途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引导,将课文与学生生活自然地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入课文情景,那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就总是隔着一层膜,甚至是一堵墙,这是由于教师对生活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刻。
那么如何才算是深刻的生活化理念?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尽量让语文走进生活,如在识字教学中,可以经常布置一些“放学路上找朋友”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寻找自己学过的字,并记下来。因为识字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这种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学的字在生活中立竿见影就能够用上,效果远比要求学生“每个字抄一行,最后组词并注音”的方式要生动得多,给学生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每次都让学生抄字,是教师最省事的做法,也是制造识字机器的做法。在学过了第三册四单元的童话之后,可以布置学生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写下自己对其中某个童话某个人物的评价,这是对课文生活化的拓展。清楚地预见自己所使用的生活化的教法,能够在什么样的学生身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教师具有深刻生活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知是行之成”教育能否来源于生活,又能否服务与生活,全看教师是否有同样的理念并贯彻于教育,因为理念指导着行动。
2、倡导体验式语文教学方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营造接近真实的氛围、设计与教学目的相关的主题活动,或者直接带学生走入现实生活,以使他们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真实或相对真实的情感感受,发现隐藏的、抽象的知识,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形成长久的学习经验。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他们需要图画、音乐、视频、真实的生活场景等,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寻找或者构建出适合孩子们思维的体验环境,其教学效果比常规教学要好很多,即使同为体验式教学,也会有体验的深浅之分。
《乡下孩子》是一首以浪漫的手法表现乡下孩子美好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内容距离城里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如果按照常规教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感知课文)、分析课文(用多媒体播放乡下孩子的生活、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总结全文——这还是难以让城里孩子走进农村生活,真切体会乡下孩子“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开放式的生活化的答案,让孩子们深刻而真切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给予的爱,自己平时生活的幸福,这正是在生活教育理念主导下的语文教法。
两种体验式教法一比即现高下,因此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在实际的运用中,不仅是把课文中的内容以形象的视频、画面等方式展现给学生以帮助理解,而且要将课文内容以直线或曲线的方式拉近学生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获得的内心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借助外部环境,来引发学生心底的感受,以达到打动他们心灵的目的。
3、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教育,这些都是个人与社会接触时所使用到的交流方式,因此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而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所以这些课文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实践。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在教学中会非常注意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识字3公园》教学时,我们在教室学习的基础上,又去到公园实地学习,将卡片上的字与实物一一对应;上《母亲的恩情》时,我让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自己觉得最能体现感恩之心的事;上《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时,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到学校微机室打开电脑逐一体会其中的神奇之处:发送邮件到美国、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进入聊天室聊天、查资料、逛商场等等,原来他们也有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但一般都是玩游戏,很少用到其他功能,这次学习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国际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方便与快捷。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本来就是为服务于生活而产生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一度脱离了实际的生产生活,结果造就了孔乙己、范进式的人物。而今的回归生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今天教育归真的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获得了强大的社会生活的支撑,使学生们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获得了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针对性;灵活性;简洁性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过多偏重书本内容,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由练习”型。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四、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简洁性
1.关注学生的所在年段,从学科教材中寻找研究主题。
本学期,我的学生进入四年级了,翻看他们的语文书,有一课是《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我忽然有了想法: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网络的神奇学生们到底知道多少呢?学生运用网络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开展这个研究活动,刚好还能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活动主题《网络你我他》由此诞生。理所当然,得到了学生们的双手赞成!
2.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主题。
天气渐渐凉了,课间游戏时又看见学生们“冬季三练”的身影。突然,一个甜美的童声传入耳畔:“我妈妈双飞比我跳得多,我妈还会盘踢呢!”是呀,这些活动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做的游戏吗?还有扔沙包、跳房子、跳皮筋、挑彩棍等,现在的学生知道吗?会玩吗?想到此,主题活动《玩玩传统课间游戏》就应运而生了。这项主题活动,既让学生们了解了父辈们童年的游戏是什么,又使得课间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真是一举两得。
3.关注学校的特色活动,从校本文化中挖掘研究主题。
“我是少先队员啦”“我十周岁了”“小学毕业了”这三项活动是我校每年都要为这三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举办的大型活动。这些活动,记载着学生们成长的足迹,在学生们的人生道路上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我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紧紧跟随着学校的步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十岁生日的纪念》和《为母校增光彩》这两项主题活动每年都会在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中开展。这些有着美好记忆和无限憧憬的话题,总能让学生们乐此不疲,积极响应。
4.关注学生热议的话题,从学生的视角中搜索研究主题。
上学期课间,我无意中听到学生们哼唱《青苹果乐园》,也无意中发现课间学生们会拿着自己的剪贴本与同学交换,在一起说笑不停。找个机会,我看了看他们的剪贴本,本子上有许多明星的图片。猛然间,我发现学生们开始追星了!成为追星一族是学生长大的标志,他们在成长!这么好的研究内容怎么能错过,我立刻请学生以《探秘明星的成功》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活动。至今,学生参与活动的激动表现还历历在目呢!
5.关注传统节日,从传统文化中搜寻研究主题。
每逢过节的时候,也是学生们兴奋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比如,最受我们重视的春节,她的源远流长,她的丰富习俗,她的节庆礼仪,她的舌尖美食等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内容,因此《聊聊春节》是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的实践活动。这样的主题研究就在学生的身边,就是学生的生活,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研究起来也就兴致勃勃了。
6.关注家长职业,从家长资源中开发研究主题。
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家长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我校曾经是铁路子弟小学,许多学生的父母都是铁路职工。寒假期间也是春节运输最繁忙的时候,很多家长春运期间都要加班加点,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劳累,也为了让学生们学做一个小志愿者,我在学校开展了《小小铁路百事通》的主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去南京火车站,实地参与春节运输的协助工作。学生们尽自己的努力为旅客排忧解难,既锻炼了能力,又真正体会到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感觉。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于再现式的范畴。很多老师在学生的作业设计上下工夫,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学生作业内容多机械抄记、重复套用,少思维训练,更谈不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作业时,常翻开配套的练习册,选择其中的1、2、3或者全选,然后往黑板上一写就完事,学生大量地做机械练习,作业兴趣自然与日俱减。
二是学生作业量过重,对作业没有兴趣。只有压力,没有魅力。不少应试性的作业艰深古怪,答案缺乏灵活性。这些作业一点一滴地耗干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纯真的情怀。
三是学生作业的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黑字落在白纸上的书面作业是主要的作业形式,口头作业少,动手动耳的作业更少。
造成现状的原因何在?
第一,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升学压力下,作业的目的变成了单纯的巩固知识,变成了“负担”的代名词;第二,课堂时间缩短,学习科目增加,致使教师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掌握知识,作业变成了教的强化;第三,教师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以及教师、家长与学生在对待作业的认识差异,导致作业质量不高。
如何设计高效的语文作业?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们完善了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这些理念,再抓住学生的爱新、厌多、图快、求趣等作业心理,作业设计应更注重整体性、阶梯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时间性和实践性,作业内容应遵循“保证基础,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设计宗旨,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选择作业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作业训练效果。
一、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之情在所难免。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改变作业要求,使之吸引学生。如“组词”可以变为“找朋友”;“改错”可以变为“火眼金睛”;“扩句”可以变为“添枝加叶”……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新鲜,兴趣盎然。
其次,设计作业内容,使之充满童趣。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后,组织学生举行小小辩论会“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利与害”,让学生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氛围中正确认识互联网。
最后,作业评价的激励,激发学生兴趣。如朗读作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录下来,然后评选出“小诗人”“小朗诵家”。
二、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化
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观察性的,如养蝌蚪、种白菜等,观察其生长变化,写观察日记;兴趣性的,如讲故事、演童话、小小主持人等;竞赛性的,如诗会,速记会、成语接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学生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融会贯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语文学习。
植物不可能按人为规定好的形状生长,布置作业也是如此,不能再搞一个“模子”。只有采用多样灵活的作业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作业设计的个性化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的语文过程可以看做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过程。现代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原则,呼唤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
只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能升华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想象力。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构建新的形象;学了《公休仪拒收礼物》,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它是一种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比语言文字更深刻。
四、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学习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学生的作业“一刀切”,齐步走,则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如在教完《黄果树瀑布》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作业:默写并理解词意;摘录好句;收集黄果树风景区的资料;背诵课文;写读后感或写导游词。让学生选其中的两至三项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前三个作业课文没教他已经完成了,他就把时间花在后两个作业上,在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作业设计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总之,在新课标下,作业设计应该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参考文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各种研究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深刻领会,学会收集整理大量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及自主研读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方向不明或存在偏差,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创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平台,对学习活动作出应有的调控。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准确把握切入点,突出探索重点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且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是探究过程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实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章的主旨是灵魂。每篇课文都有其内在结构、主次轻重。如果能在教学中以此为切入点,则能省时、省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时,要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置探索环节。如《放飞蜻蜓》一课的题目就是一个切入点,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就以课题切入, 在教学时让学生围绕着题目自拟问题。
1.谁放飞蜻蜓?
2.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3.蜻蜓有什么特点?
4.“放飞蜻蜓”说明了什么?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走进文本细心研读,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全班展示。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对“放飞蜻蜓”的意义有了深入的认识。这样,学生紧紧扣住课题展开探索,方向明确,主线突出,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加强阅读引导,设计探索思路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既要重点明确,又要有序展开,应避免耗时费力,误走弯路。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给学生指引一条走进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快速通道。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狐狸”和“乌鸦”设计如下探索思路。
狐狸
⒈狐狸几次诱骗乌鸦,每一次是怎么说的,请用“~~~~”画出来。
⒉请你模仿着狐狸的样子,有感情地读出狐狸的话。
⒊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乌鸦
⒈乌鸦面对狐狸的诈骗,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用“_____”画出来。
⒉你能把写乌鸦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⒊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学生在自我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展示评议,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依据文本特色,遴选探索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注重探索的过程,形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因文而异,要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再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探讨:为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呢?再回到课文中找一找作者都列举了哪些事例,然后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和论证,使“滴水穿石”的启示融入学生心灵。《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可结合学校的信息技术课,让学生亲身上网实践,点击鼠标,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聊QQ、玩游戏、查阅资料等,切实体会国际互联网的神奇,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四、巧借教学生成,激发探索情感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现有课程资源,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常常会产生许多困难、挫折,甚至错误,这些都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倡导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认识,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探索需求和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各抒己见,自由表达,不怕出错和失败。教师要善待阅读教学中的生成,要把它作为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并抓住教学机遇,当场指导并解决问题,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次教学《太阳》的公开课,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这句话中用了‘估计’一词,含有‘推测’的意思,科学研究最讲究精确,这里怎能用‘估计’一词呢?”此问题完全不在预设之中,教室里开始“涌动”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这是一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因势利导:“你真会学习,善于思考,‘估计’是根据太阳的表面温度推测太阳的中心温度,这是科学家的推测而已,所以在这里用‘估计’。如果能把‘估计’一词删去,这个科学家可真了不起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将来是科学家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太阳的中心温度真的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呢?”
教师幽默的话语和极具教学智慧的激发谈话使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学生们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想法千奇百怪,很有创造性。小小的生成,巧妙的引导,激起了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无限热情。
五、及时总结梳理,提高探索效率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但教师若是随机指导,没有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就会缺乏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因此,在每一个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梳理、点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李时珍冒险尝药草,我觉得不值得!万一他被毒死了,不能再写《本草纲目》了,又怎么为民造福呢?”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迫不及待地争论着——
“他为了百姓才这样做的,我认为值得!”
“如果自己被毒死了,今后还能为百姓做事吗?”
“李时珍尝药草时一定是这样想的:如果药草有毒,我吃一点不至于会死,但如果我不鉴别清楚,以后老百姓吃到了才糟糕呢!”
……
大家脸红脖子粗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教者不失时机地追问:“大家想想,李时珍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鉴别药草。”
“为了修订《本草纲目》。”
“总之,为了造福天下百姓。”
教者又问:“那他如果不这样做,生命会有危险吗?”
“不会!”大家异口同声。
“在自己生命会有危险与百姓的利益之间,李时珍选择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选择了百姓的利益。这说明了他一心想着百姓,所以才表现得如此严谨。”
交流至此,不用多说什么,学生们已深刻领悟到了课文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强烈地感受到了李时珍这样做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55-01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一种中文能力、汉语运用的培养,而更加在于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启发与素养人才的塑造。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正处于培养的关键性时期,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培养,甚至是将学生具体往哪些方面进行培养,都是教师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把握点。
1.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1 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低于150万字。那么,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阅读仍然很重要,有专家指出教育的核心就是阅读,学校中学习的任何医科都离不开阅读,都是通过阅读进行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甚至可以说:阅读是今日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首先,阅读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其次,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乃至各科的综合成绩;再次,通过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好地学习其他国家的风俗历史,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2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成效。发展性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围绕一个具体的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通过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新的阅读建构。在重构的语境中对原有阅读材料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发展性阅读,从而对原有阅读材料形成自己新的认识,进而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中规定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主动直接接受语文材料,通过阅读来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发展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有了明显地提高,随着阅读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发展性阅读
2.1 创设情境,于情境之中渗透阅读学法指导。小学生由于学习年限短,学习深度浅,学习理解力不够,导致阅读过程中无法实现思维的发展。如果此时教师将阅读内容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布置给学生的话,就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一种僵化。比如我们在讲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我给献花》这一课时,可以在教室的四周贴一些画像,再在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前为学生讲解一些的生平事迹,加深小学生对课文主人公""的认识,营造出课文氛围。使得小学生能够对文章存在一种更为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的生机,发挥阅读本生的魅力。
2.2 回顾过程,从过程中总结学习新方法。阅读不是简单的文字辨识,而是一种有方法有技巧的学习方式。而作为教师,我们则需要带领孩子在对往期的阅读回顾中找出阅读的技巧,已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阅读的作用。比如,学生在阅读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一课时,由于我们已经学习阅读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过相似的文章,同单元第十八课《维生素C的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对上一课阅读技巧的进行回顾总结然后运用于这一课上,这样不仅能缩短阅读理解的时间,还能为学生带来更顺畅的阅读体验。
2.2.1 生活迁移,阅读难点生活化处理。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仅限于已学到的与生活上可接触的部分,因此在一些相对深奥的文章我们需要将其引入生活的只是加以辅助理解。比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对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诚实"与"信任"这两个词的理解仅限于会读会写而不明白真正的内涵时,就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种阻碍。因此,我们就需要将这类词进行生活化的简化。比如"诚实"可以阐述为一个小朋友往地上扔了一个垃圾,过了一会儿老师发现了,这位小朋友就站出来承认了自己扔垃圾这一行为。而"信任"一词则可以阐释为一位小朋友把自己最心爱的小狗托付给另一位小朋友养几天,因为他尽管他没有亲眼所见,但是他相信哪位小朋友会善待自己的小狗。这样的解释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2.2 "阅读学习迁移""序列训练"。"阅读学习迁移""序列训练"都是小学生发展性阅读培养的重要方法。"阅读学习迁移"又可以分为"句子与句子的迁移""段落与段落的迁移""文章与文章的迁移",甚至是"类型与类型"的迁移。而在"序列训练"方法中,则又有随年级变化而产生的"横向序列训练",也有随能力而产生的"纵向序列训练"。都对学生阅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发展性阅读"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不因为学生的同年级而完全趋同,也不应为学生的差异性而完全相悖。对于小学生语文课堂阅读的发展性培养我们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而同时这些方式方法也绝不是互相独立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脱离联系的普遍性而单独存在。因此对于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发展性的培养也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配合使用。
总之,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性阅读的定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体现发展性内涵。其次,发展性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全新命题,需要广大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同时还要善于,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重点在"发展"二字,应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庄圆红.浅谈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策略[J].学苑教育.2015,02
【正文】
无论是电影评论家们的排斥也好,赞赏也罢,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目前无可争辩地占据着世界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扣人心弦的剧情、精益求精的设计和做工、滴水不漏的商业运作都成为了商业电影阵营名副其实的楷模。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美仑美奂、精彩奇妙的视听奇观淋漓尽致地展示着第七艺术梦幻般的魔力,更是深深吸引着世界电影观众和业内同行,在欣赏、赞叹的同时更不遗余力地探究绚丽银幕背后的秘密。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更是逐渐成为影视特技、电子游戏、互联网视频信息处理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正在改变着电影行业的整个制作和传播流程。数字电影制作技术由于其高效、丰富、快捷、无损、廉价的特点在国际上得到了空前高速的发展。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制作的最前沿,同时也是展示美国高科技力量的舞台,其电影产品对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所诞生出来的优秀作品的艺术成就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正是因为数字技术具有种种传统技术所不可能达到的能力和优势,现在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影视制作界的标准工具和通用制片方法,而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玩意了。可以说数字化电影制片方法作为电影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以来已经展开,我们每一个电影人都已经不可避免地投身其中,行业的前沿及成就,就必定属于那些勇于探索,善于利用变革的开拓者。对此,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这样说道:“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
我国的数字影视制作起步比较晚,同时资金、产业规模、软硬件和人才等多方面条件均与国际最高水平有一定差距,相应地我国电影的银幕造型多年来比较“传统”,表现的手段方法也显单一。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需求的提高,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前些年的《冲天飞豹》、《紧急迫降》为中国的数字化电影制作开路奠基,而最近的《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等影片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国产大片在视听上强烈的震撼效果。这些影片的尝试说明了中国电影人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为中国电影银幕造型开辟新的空间。
如何充分了解并利用数字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工具为电影艺术创作服务,特别是如何结合本民族个性和文化,是近些年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
根据70年代至今数字技术在好莱坞电影中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大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而时间进入90年代末,信息产业爆炸式的发展使得数字相机、底片扫描、MP3随身听、全球通手机、国际互联网、网络游戏、虚拟生存这些原本概念上的东西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思想。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打开了从未有过的广阔天地,影片的风格、个性普遍来说与从前大不同,数字技术与故事情节结合得更为紧密,甚至数字技术本身也成为了角色!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已不单单停留在视觉效果的层面上,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在制片的各个阶段改变着电影的制作流程。
1999年底,一部革命性的电影作品在众多特效制作电影中脱颖而出,使人耳目一新,这就是由对漫画和网络狂热痴迷的沃卓斯基兄弟指导的《骇客帝国》。说其具有革命性,是因为在视觉风格和故事内涵两个方面都远远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造成的影响几乎可以与1968年斯坦利·布里克的《2001空间奥德赛》相提并论。这场革命不仅仅是来自电影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它为全世界的影迷们带来了一个震撼心灵的完美故事。沃卓斯基兄弟带领观众进入了什么是虚幻与真实这个哲学与思维的兔子洞,无数影迷从发掘中找到了乐趣。
影片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凝固时间”的场面:女主角崔尼蒂在旅馆跳起踢翻警察;救世主尼奥在楼顶躲避警探子弹的射击;尼奥和警探在地铁里飞起双枪对峙(把吴宇森的招牌动作凝固在半空)。这几组镜头都是把一个瞬间的动作时间放大了呈现在观众面前,然后带动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瞬间,从而既表达出一种非现实的时间观点,更能融入影片的故事背景,同时在视觉上具有非常独特的冲击力,给观众造成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虽说这个效果用很多台照相机在表演的瞬间同时释放快门,捕捉下瞬间的影像,然后连续放映出来就可以实现,但是需要多少照相机、要拍多少张、用什么角度和方向拍摄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计算机的能力就显示出来了。用视频摄像机对替身演员的动作做了拍摄,然后把影像传送到计算机中,然后分析演员动作,制作出演员的计算机模型。在三维软件中,把多个相机按照设想的轨迹排放在三维空间中,然后从每一个相机的位置生成一张画面,将它们连续放映,就初步得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在计算机里还可以慢慢仔细地调整,从相机数量、中间插值的多少,拍摄速度的快慢等等方面极尽想象地测试,最后就可以确定需要效果的拍摄方案。
《骇客帝国》中的特技效果是由三家特技制作公司分头制作的:Dfilm、Manex和AnimalLogic。负责“子弹瞬间”的镜头拍摄的工作由澳大利亚的AnimalLogic制作室来完成。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绿色背景,演员就在背景前表演,按照计算机规划好的位置摆放了122台Canon135相机,并将快门控制集中起来,以方便拍摄瞬间的选择和调整。在起始的位置上,放置了一台高速摄影机,调整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来和相机的位置进行匹配。演员是由钢丝绳吊起来的,武术指导袁和平耐心地为各个演员进行了细致地训练以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空中动作的表现。通常制作小组提供给导演至少三套不同的速度效果以供选择,因此对胶片的损耗也是很大的。实拍中的相机的速度、位置、镜头焦距等数据都传送到运动控制系统上,然后实际拍摄真实场景,再把结果传送到计算机里,用图像模式识别程序重建模型,用MAYA增加新的元素,渲染后生成了最终看到的背景。最后,用Inferno软件进行最后的合成和校正后,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视觉效果就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子弹瞬间”的镜头特效在《剑鱼行动》(2001)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其开篇的爆炸场景简直酷翻了天。
《骇客帝国》众望所归地战胜了《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1999),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电影剪接和最佳音效剪接全部四项技术奖。伴随着《骇客帝国》带来的巨大成功,无论是商业上、艺术上还是哲学思考上的,导演兄弟俩决定让这个兔子洞更深一些,正如片中探员史密斯所说“这是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续集应运而生。
作为一部庞大的续集电影,出于商业与观众接受程度上的考虑,这部电影分为了两部分分别在2003年的5月和11月上映——《重装上阵》和《革命》。这两部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更加强了影片独特的个性,尤以令多数人费解的对白和哲学思辨最为显著,虽然其酷极了的数字视效无论从创意到技术上都让所有人除了钦佩赞颂没别的说法,但由于故事确实远远超过了一般观众所能承受的一部商业娱乐影片带来的思考的极限,原本极其精彩的视觉效果竟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其票房也远不及前,甚至惨到没有得到哪怕一个奥斯卡奖项的提名。虽然众多骇客迷觉得不公,但这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商业娱乐电影还是要多照顾点一般观众的欣赏习惯,否则难以获得成功。
虽说影片成绩不佳,但2003年无疑是Matrix文化大规模发展的一年,这一年除这两集电影外,还有各种Matrix相关文化产品出炉。这当中包括了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九部动画短片TheAnimatrix、展现Reloaded分支剧情的游戏EnterTheMatrix以及由Matrix概念延展开来的漫画书籍TheMatrixComics,中间还有一些哲学研究和艺术探讨的学术书籍发行(如ExploringtheMatrix、TaketheRedPill、ExegesisoftheMatrix等),官方电影网站也将Matrix概念发挥到了极致,当你使用黑客的方式进入网站隐藏内容时,如同置身虚拟世界之中。这一系列的Matrix概念产品为电影界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模式,使影迷们在电影之外同样能享受到与电影紧密相关浑然一体的娱乐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Matrix系列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思维上的冲击,同时也给电影娱乐制造业本身带来了新的制作理念。从电影内到电影外,人们发现自己和数字紧密相连,乃至有人真的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段程序。
这个时期的数字特效片似乎不约而同地刮起了“系列电影”之风,其中有《木乃伊》(1999)和《木乃伊归来》(2001);《精灵鼠小弟》(1999)和《精灵鼠小弟2》(2002);《黑衣人2》(2000),《刀锋战士2》(2002),《X战警》(2000)和《X战警2》(2003);《蜘蛛人》(2002)和《蜘蛛人2》(2004),而除了这些,还有许多优秀电影值得一提,如在计算机人物真实化处理上取得突出成就,但票房遭遇惨败的《最终幻想》(2001);模拟真实海浪非常成功的《完美风暴》(2000);场景延伸和复制很到位的《角斗士》(2002)等。这些电影在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各有所长,影片的个性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电影人一次又一次将技术推到巅峰,也与此同时技术已不成为了主要的羁绊,电影人更加注重技术与创意的结合,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了被熟练掌握的工具而不单单是目的和卖点。
从2001到2003,一个魔幻题材的系列电影神话般地独占鳌头——由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指环王》三部曲。
从视觉效果方面来看《指环王》系列的成功是神话般的,从来没有哪部电影拍摄和制作花去7年时间,可以连续三年夺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而《指环王》做到了。特别是,《指环王Ⅲ之王者无敌》居然在奥斯卡奖被提名的11个单元中全部获胜,追平了《泰坦尼克》和《宾虚》的奥斯卡最高获奖数量纪录,更创下了百发百中的神奇先例。算上前两部,《指环王》系列共获得30项提名,17项奥斯卡奖,更创下新的系列片提名/得奖纪录,令《教父三部曲》的28项提名、9座金人的神奇纪录作古。在票房上,截止到2月20日,《指环王Ⅲ》全球票房9.7亿美元,居影片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三位。加上《指环王》前两集分别达到8.6亿和9.8亿的高额票房回报,其系列三部曲总票房高达28亿美元,而其拍摄预算共计3亿美元。面对这些数字,喻其为旷世之作绝不为过。
对于这部电影的溢美之词已经太多,笔者不想一一赘述,但此三部曲在数字视觉上的成就值得归纳一番:
1.数字视效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指环王Ⅰ》中有400多个特效镜头,《指环王Ⅱ》中有800多个,而《指环王Ⅲ》中的特效镜头比两部加起来还要多,而且其中使用到了迄今为止从传统到数字几乎所有的特效技术——包括CG、人工智能、数字合成、动作捕捉、关键帧动画、运动控制、微缩模型、特殊化妆、机械道具等等。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是温馨雅致的感情描绘,还有雄伟壮观的雕塑和城市,每一个镜头传递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视听感官的刺激,更有史诗般的美感,区别于从前甚至同时代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自身特点。
2.虚拟角色质量上的飞跃
《指环王》系列电影的推出了真实得令人惊叹的数字角色——咕噜。CG仿真人物的造型技巧被推上了巅峰,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这个受魔戒诱惑导致性格分裂最终走向邪恶的人物。
在技术方面:对于角色动作的处理,不仅仅依靠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演员的身体动作,还结合了传统的关键帧动画技术来完成一些人不可能做出或是很危险的动作,如敏捷的跳跃,摔倒等以及一些细节动作如面部表情和手指转动等,充分集中了两者的优点。利用动作捕捉系统,还让导演彼得·杰克逊有机会手持虚拟摄影机带着三维眼镜在动作捕捉系统中寻找合适的机位和运动,就像在玩电子游戏,这给了创作极大的自由。再者,咕噜的皮肤质感和眼神是目前所有电影中制作的最为细腻和真实可信的,而这些是顶级化妆师和顶级CG高手互相学习,通力合作的成果。
而在这部电影里,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技术已经成为成熟了的工具,创作者们越到后来就越能把精力放在人物内心情绪的刻画上,也就更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咕噜的内心,也就更融入整个故事。这正是CG技术成熟的重要表现——CG不应当是电影的最终目的,而应是创作的手段。
3.人工智能技术威力显现
《指环王》毫无疑问的一大看点是宏伟的战争场面,而其中的功臣要算是由史蒂芬·雷格洛斯和约翰·艾利特历经数年编写的Massive人工智能群体动画软件和"GRUNT"高速渲染程序了。
与电子游戏引擎有相同之处的Massive软件可以通过编程使成千上万个CG角色具备看、听、判断、思考和反应的能力,结合运动捕捉系统采集的大量动作数据库及随机生成的角色个体外形差别,就能够快速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而如果使用一般动画片中经常使用的PixarRenderman来做渲染工作,对于数量庞大的军队来说,渲染时间将成为天文数字,而为Massive专用的"GRUNT"则可以达到要求,而这个能力是这类仿真可以在制片日程上实际可行的原因。
BioGraphicTechnologies公司的创办人保罗·克鲁泽斯基评述说“游戏引擎技术正在逐渐涌入电视与电影节目制作业。它不仅能提高动画师的生产能力,而且它还使他们制作出更‘酷’的镜头。”
4.运动控制与传统技巧结合,创造比例与运动的完美匹配
运动控制技术在电影中的使用在这一时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自始至终发挥了既不留痕迹,又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原著小说中的角色是由不同种族组成的,其外形高矮胖瘦差别非常显著,要使他们在同一镜头出现,颇费了一番努力。
为了使正常身高的演员之间产生很大的高度差别,导演和他的剧组利用了视觉错觉、道具对比、侏儒替身、运动控制等多种方法达到目的。特别是创新地将运动控制系统和模型系统的传动装置联合起来,以便在摄影机移动的同时移动角色和道具间的相对位置和角度,以绝对保证运动中角色外形尺寸的相对关系。而在一些可以合成的镜头则采用两次运动控制下蓝屏幕拍摄的素材合并完成。
在一些镜头中还使用了摄像机轨迹反求技术,这是数字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之一。它可以不用运动控制设备而只分析拍摄完的图像序列,结合当时拍摄的镜头焦距、相对高度等参数,从而计算出摄影机的运动轨迹并提供给三维动画系统,可以起到真实画面和三维场景、角色无缝合成的作用。
5.数字校色和数字中间片
近些年来计算机的计算性能、存储容量和数据带宽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就为2K分辨率及以上的数字图像序列提供了实时处理的可能,从而数字中间片技术发展起来。它是指采用数字扫描、记录和处理的方法,替代原传统中间片所起到的影像传递和调整的作用,其技术不单包括数字校色,还有诸如剪辑、影像转换、变形、滤镜等多个方面。
虽然新西兰外景地的风光很好,但导演想呈现一种史前的质感,一个充满神话和传奇的世界,数字影像处理可以给他这个可能性,因此他开始第一次尝试这个工具。进行数字调色也是客观需要,因为拍摄的周期达到15个月之久,且分成数个拍摄小组(如一场会议就有4组,时间拖了半年才拍完),数字校色能够统一这些片断的色彩,或者演员动作不够一致、手持摄影的焦点有点不准,但又非用不可的时候就可以用来弥补拍摄的不足。
另外,采用数字影像处理方法相对传统光学方法而言可以提高影像质量。影片拍摄采用了超35毫米,而放映宽高比为2.35,因此只能保留底片画幅中间部分,且必须印制变形宽银幕格式拷贝。传统方法是使用变形镜头将画面宽高比压缩再放大到变形宽银幕格式的拷贝上,而用数字变形是采用某种插值计算的方法来挤压和放大影像,然后通过激光转胶(当然也有CRT转胶技术)设备输出成为中间片,用这个方法能够取得比光学方法更好的精度和细节。
数字中间片在校色上取得了更大灵活性和更好效果,且对于发行各种版本的DVD,预告片等能够提供最大的便利。《指环王Ⅰ》的70%以上和后两部电影都使用了数字中间片技术。
杰克逊在谈到数字技术对影片的贡献时说:“魔戒之所以能够搬上银幕一个重要的关键就是科技的进步。数字特效的进步是最近7、8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可以把托尔金笔下的世界呈现在银幕上,如果在80年代拍这部电影我们的资源就会非常贫乏,所以成果也不会令人满意。”《指环王》系列电影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无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为今后电影视觉效果树立了新的标杆。
除了与视觉效果紧密相关的CG、合成、影像处理等技术以外,最近几年的数字技术更渗透到电影制作中比较滞后的摄影和放映环节,数字化电影制作体系正在走向成熟。
1.数字电影摄影系统
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出现和高质量的数字高清摄像机以及专用电影风格镜头的开发和应用为数字化电影拍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包括乔治·卢卡斯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甚至维克多·斯托拉罗都对数字电影摄影的发展寄予厚望。特别是历来作为好莱坞技术领军人物的卢卡斯,在拍摄完其《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2002)后,明确地向世界宣布:“我相信,我可以确信地说,我以后不会再使用胶片拍摄电影。”
数字电影摄影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进程越来越快,其质量和使用性能也越来越让业内人士满意,一些老牌摄影机厂商纷纷与索尼、汤姆逊这样的数字设备开发商联合,推出更能满足电影摄影要求的摄影机,如:德国阿莱公司的D20,加拿大DALSA公司的ORIGIN,美国潘那维申的“吉尼斯”摄影机等等。摄影系统的数字化将成为今后数字电影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现实应用也将深刻地改变电影制片流程。
2.数字电影放映系统
自80年代以来,显示技术的发展从未中断,而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高质量、可以商业化批量生产的数字投影设备,如TI的DLP技术、JVC的D-ILA技术和Sony基于LCOS的SXRD技术等。显示系统的大发展为电影的数字化放映和影院的多元化业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这些技术中,以DLP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截至2004年8月,全世界已有254块银幕使用了DLP数字放映机,分布在26个国家,其中亚洲114块、美国98块、欧洲42块,其中我国已有23个城市的56座影院使用,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