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有效性

课堂有效性

时间:2023-05-30 09: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有效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有效性

第1篇

关键词:备课; 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23-002

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拥有什么样的有效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迫切与重要了。

一、精心进行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得有一桶水。有效的备课就是准备这一桶水的过程。

教师要对教学大纲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制定课时的教学计划、目标重难点,师生达标的措施,实验的设计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等等。但备课仅仅备教材还是不够的,现在一直强调备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兴趣等。对以上都了如指掌了,则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备好课。

集体备课是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重要途径。备课程序是:按照个体预备集体交流个性实施反思比较跟踪改进的基本程序开展研讨活动。集体备课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有经验),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设计教学程序,将“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再提交审核人认真审核,然后召集备课组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教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定。同时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让集体备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从自身素质、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效地利用教材,采取合理的备课形式,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结合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问题是思考的结果,又是思考的开端,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有效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研究表明,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可以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通过做提问示范,教提问思路,可以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所提问题的科学性、难易度、思维容量等是评价问题品质的标准。对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而言,所提问题最好还是具有实验特征和植根于生活之中的。

培养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可用如下策略:①创设让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效问题的情景。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有效问题。③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有效问题的时间和空间。④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猜想。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时,小奇打开汽水瓶盖,发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她提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从水中逃逸出来,实验室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呢?

带着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同学们决定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

第一组:用排水法收集

第二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交流: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的逸出速率远大于其溶解或与水反应的速率,因此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且验满现象明显,收集快等。

三、立足于教学反思,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改进教学风格,丰富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更是一个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

反思自身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教师的灵魂,要不断用新观念、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反思自己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要经常常检查和反思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否做到了:实、深、广、活、新五个方面。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是否维护良好课堂秩序;是否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呆板的内容艺术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思想得到升华,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注重学生的反思。学生学会了反思,就会从心灵深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让学生们想想这节课,大家表现得怎么样,也就是想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学习面貌会有所改观,学习品质也就会得到提升。

教学内容的反思。一位教师要想上一节让学生满意、有效率的课,在授课前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反思,可以将要讲授的内容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可以用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反思教学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业、试卷等,针对教学反馈,要反思以往的教学经历,以提高有效性教学。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炼、精批,四必即:有问必答、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的结合实际整合各种资源,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充满活力,充满智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它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老师的教堂,真正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 师生互动;课堂效率;数学课堂教学

一、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原则

1.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课堂上,师生首先要宽容、理解和相互尊重,建立起相互信任、接纳意识,才能达到教学上的有效互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要正确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确立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气氛活跃,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尊重差异,协调发展的原则:个人基础素质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分析判断水平也各不相同,反映到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作为教师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着的个体差异,更要努力想方设法,通过有效互动促使其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和谐互动的课堂.

3. 激励原则:这是构建师生有效互动课堂的动力机制,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是关系到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初中学生心理上格外敏感. 教师的激励能将学生内在的积极向上,竞争创优,钻研求实的潜质释放出来,这样就能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形成构建师生有效互动课堂的推动力.

二、构建互动课堂的几种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知识是情境化的,是生活和文化的产物. 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案例1 一元一次不等式应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九章第125页例3)

问题1:《印象大红袍》门票是每人200元,50人以上(含50人)的团体门票八八折优惠. 现在有47名同学,如果由你来买门票,你该怎么买才合算?当人数少于50人时,是不是都买50张团体票合算,有多少人时买50张团体票比买个人票更划算呢?

问题2:两超市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华榕超市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超出100元部分按原价的90%收费;在新百佳超市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原价的95%收费. 顾客怎样选择超市购物能获得更大优惠呢?

在教材处理上,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配上一些相应的海报及宣传图片,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印象大红袍》、华榕超市、新百佳超市……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教师设计这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师生互动是有效的,课堂的有效性真正得到实现.

2. 有效提问:教师的提问,要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逼近数学本质,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案例2 统计与调查(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章第135页)

问:调查到什么程度就达到调查的目的?你会怎样调查?

学生甲:举手表决!(教师就让该名同学上成调查)

学生乙:问卷调查!(教师提供调查问卷,随后让该名同学上台协助老师完成调查)

在老师提出问题的引导下,师生真正达到有效互动,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调查,主持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小组长收集各小组数据,同桌同学合作交流,有谁没有参与课堂活动呢?数学课堂真正动了起来.

3. 讨论交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交换想法,以达到彼此间互通有无的目的. 案例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章第99页:探究2)

以上探究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分组讨论和交流. 我深入到小组中,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每讨论一个问题,学生就有一定收获,然后由老师主持,让不同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意见和结果……整节课都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数学课堂活动,将一个理解有一定难度、不同设计有不同结论的应用题解决了,学生每个小组成员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又听取了别人的方法. 同学们在这种组织形式下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讨论相当热烈,同学们的智慧也在这样和谐的互动氛围中激发出来.

4. 数学实验与探究: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第3篇

听过的这几节试卷展评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展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都是手拿一份试卷,除此再无其他载体。在过去,传统课堂听评课过程中,我记得校长曾问过一个问题:试卷讲评课,需不需要教案?因为,听课时,在试卷讲评课上,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都没有教案,而是手拿试卷整节课就题讲题。同样,我也有一问: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试卷展评课需不需要导学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导学案是保证展评有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试卷展评的目的如下:第一,通过展评,达到反馈并进一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与知识运用上的失误与问题。第二,通过展评,达到巩固与深化理解知识。第三,通过展评,总结规律与方法,达到举一反三。因此,试卷展评绝对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深化、提升、生成的过程。

一、要保证展评的有效,课堂必须要有导学案

1.展评导学案是针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再整合,它避免了在课堂上就题论题,就试卷讲试卷。因此,上试卷展评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试卷进行有效整合。

2.展评导学案是教师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展评的媒介

批阅导学案,是教师调查学情的有效手段。只有摸清了学情,课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有效与高效。否则,不清楚学情,摸不着头脑,课堂就流于形式,仅仅局限于老师讲过了、学生会不会不知道的情况;要么是学生已经会了,教师还在滔滔不绝地纠缠,学生不会的却匆匆带过。这样的课堂还谈什么高效,分明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导学案。

3.导学案是课堂有效落实的载体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堂,都会有很多提升与生成的东西。这些提升与生成的东西落实到哪里?我们必须思考。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明明我们已经解答过的题目,再次出现,学生还会出错,甚至是同一个地方出错。教师总会说,是学生落实不好。为什么落实不好呢?这就要回归我们的课堂了。往往,课堂提升与生成的东西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笔头上,更别说落实到心里了。导学案就是这样的有效载体。

4.导学案是教师有效安排展评进度的计划表

依据学生答题情况,试卷展评有时需要多个课时才可以完成。课时的划分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计划的。这种计划性,是通过展评导学案体现的。因为导学案是课时导学案,每一课时导学案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既定的课时目标。因此,有导学案的展评是有计划的,可以避免展评的随意性,即一节课讲到哪里算哪里。

二、制约展评课有效的另一关键因素是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制约导学案的内容和容量

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是课时目标,也就是在一个课时内学生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因为在一个课时内,学生能够完成的学习内容是有限的;一份试卷我们在展评时,要求完成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所以在试卷展评时,我们制定课时目标要符合实际、大小适中。根据适中的课时目标,编制容量适中的导学案。否则,导学案容量会过大或过小,这都不利于课时的有效,要么完成不了,要么会留下“垃圾时间”。没有适中的学习目标,或目标与导学案不符,即使做出了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也很难保证课堂的计划性,流于随意。因此课堂无效。

2.学习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要根据学情随时进行调整

学习目标的调整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学情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在第一次批阅导学案时,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一个统计。根据第一次学情调查的结果决定原来教学目标是否需要调整。这样课堂才是真的做到了针对性。我近来的课堂都在这样做。每节课,我都会在第一次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对课时目标进行调整,并补充相应的练习。

以下是导学案部分示例:

这是我在高一期末复习时编制的一份试卷展评导学案。这次试卷展评,我按试题的类型将展评机械地划分为选择题展评和非选择题展评。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标准进行划分。仅就这份导学案而言,仍有很多改进的地方。展评课导学案的编制,我会在其他文章中进一步论述,这里不做赘述。我只想以此为例说明,在上试卷展评课时,有导学案与无导学案的区别,说明有导学案的展评会更有效。

总之,一节有效的课堂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利因素,促进课堂的有效。

第4篇

一、课堂教学的数学语言艺术――优化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和板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是一种极普遍、最经济、易见效的手段。数学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魅力,就在于:

1.精确性和逻辑性。课堂口语的精确,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要象鲁迅说的“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真正做到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数学口语的逻辑性要求说理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言之有据、全面周密,这样的语言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2.启发性和教育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是开拓思路、激活思维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明显。

如老师在“长颈鹿与小鸟”(除法)中:“如果有6个房间,需要知道什么信息,才能安排房间?如果知道有42只小鸟,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具有启发性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快就进入问题情境,积极地思考,认真地讨论。只有通过启发,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形象性和趣味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些社会阅历不深、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极缺乏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因此教师在传授间接经验、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时,注意语言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掌握抽象的知识。另外,趣味性的语言更能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启迪。例如,在讲授元、角、分时,为一年级小学生设计“当售货员”游戏,出示实物学具标明价钱,学生按价目付钱及找回人民币,在游戏中学会计算。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组织课堂对话

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比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展开一组由浅入深、顺着思路的对话:(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对话,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师生以互动方式教与学,使学生从对话中获得知识上理性的升华。

2.针对规律性内容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组商不变的算式,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此时,个人学习出现了困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展开对话,发现一点说一点,个人结论不完整时,其它同学大胆举出反例,提出质疑,并据此修改完善原有的结论。这样学生便可抽象概括出较为完整的规律。

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比如在教学生求平均数时,班上学生就如下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某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女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能否用(145+142)÷2来表示?显然对于该问题的辩析涉及到平均数知识的方方面面,而分歧的形成恰恰折射出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一种内在矛盾和要求。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对话。学生或举例论证,或类比迁移,或借助图表说明,或进一步作特殊化探讨......直至最后达成一致共识。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即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知识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己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的创造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第5篇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本人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兴趣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1.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1.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

2 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3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4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第6篇

有效课堂是指教师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使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而且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包括学生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期间学生学习投入不仅是指时间投入,还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

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关注教师带来的影响。

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个人业素养不足,缺乏应有的职业和专业素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差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师自古以“传道受业解惑”为己任,教书育人。教师就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这既是教师对于知识严肃认真的尊重,也是对于学生的负责,以至对于社会、民族、国家的负责。如果教师职业定位仅仅是工作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敷衍了事,随意马虎甚至想当然的现象。比如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各个环节,以确保环环相扣,认真解读、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使课堂活动没有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教师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做到这一点并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教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以致课堂的目标无法实现。而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长,经验主义也增长,教师往往缺少备课时的创新,使得课堂沉闷枯燥无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职业责任感。

其次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差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师的专业素养除了教育理念、专业态度、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能力还包括师德。教师的师德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却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上课,而且还有言传身教。教师的道德、人格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在课堂内外起到有效的榜样作用。为此,教师的事业心,工作积极性,敬业乐业、勤奋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等等都能对有效课堂带来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用传统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教师要做到熟悉学生个体成长的共性与个性,理解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生成性以及发展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差异性。 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尽量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课堂活动设置一些好的问题极为重要。所谓好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给学生适时的搭建问题支架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总结领悟。这些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新知识的呈现方式同样又讲究,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此外教师学会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利用它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也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备好自己的职业素养课,专业素养课,而备好这些课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并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再巧设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第7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让学生学习什么,学生就要学习什么,而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很少,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从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比如:《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看学生能学习到什么程度,毕竟钟表这个东西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和思考,从中学到一定东西。预习之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准备好几个不同样子的钟表,让几个同学上去讲解自己对钟表的认识,检验预习效果。如果学生有什么讲的不好或者不对的地方,教师可以纠正学生。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知道自己哪里掌握得不好,需要好好听教师讲解,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单纯给学生讲解数学中的理论内容,课堂气氛很死板,学生无法跟随教师的思路,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不会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负担,才能跟上教师的思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方式很多,如列举生活化实例、游戏、竞赛,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比如:《口算乘法》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出几组口算乘法的题目,通过接龙方式让学生按次序说出结果,三十秒内回答不出来就算不过关,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计算,如果两次回答失败,这位同学将被淘汰,看哪位同学能坚持到最后,教师给予奖励。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出几道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但不要说出来,要落实到纸上,看哪位同学算得又快又准,教师给予奖励,并让该同学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计算技巧,提高全班同学的计算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同样教学方法,数学基础好的同学能很快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而基础差的同学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全班同学的整体数学水平不能得到提高。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争取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出数学水平特别高的尖子生,而是让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有一个稳定的提高,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通过分小组学习方式实现,每个学习小组中都安排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让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学习,让优等生和中等生共同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比如:《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高整体数学水平。教师还要对后进生给予关照,多询问后进生的学习情况,看他们的学习哪里存在困难,多给他们整理归纳知识,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让他们多向优等生和中等生请教,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对于中等生教师要想办法帮他们拔高,让他们向优等生行列靠拢,中等生缺乏的是一种钻研能力,教师可以找一些拔高的题目让中等生做,做完之后给他们讲解;对于优等生,教师不用操心,让他们保持住当前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运用板书形式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把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而且板书形式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在多媒体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多媒体可以给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大作用。教师不用再辛苦地板书了,多姿多彩的多媒体图片、视频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眼球,而且把教学内容展现得全面、生动,在多媒体指引下,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达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第8篇

1.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我邻居的孩子今年五岁多,每次看动画片时都特别专注,因为电视的画面和内容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如果课堂教学也能像动画片一样具有吸引力,何愁我们的课堂没有高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节课中,前5分钟学生的兴奋中心仍停留课间休息的兴奋状态之中;另外,在临近下课的5―10分钟里,学生的兴奋中心会因缺乏新的有效刺激而产生疲劳,并将注意力转向课外。所以教师可以设计精彩而贴切的引言加以调节,使学生的兴奋中心集中到学习上来。结尾时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在重点内容方面加重语气,来提醒学生,保持其兴奋中心不转移到其他方面。如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我的引言是:英国有一美貌风流女演员,写信向大文豪萧伯纳求婚:“因为你是个天才,我不嫌你年迈丑陋。假如我和你结合,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萧伯纳给她回信说:“你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又该怎么办呢?”请问这位求婚者和萧伯纳说的有道理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课堂中来,而且顺利导入了新课。

1.1端正心态。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1.2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所以,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情境,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例如,在讲植物生长素部分内容时,我提出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对于苹果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为什么对于小麦、油菜等处理就不可以?农民用人的尿液喷洒在植物的叶片上,植物生长得很快,除了尿液中含有尿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对以上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迷惑不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便收到了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疑惑,急于求知的效果。像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新问题,把问题一下子抛到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内在的认识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当然,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

1.3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在讲授氨基酸时,有些学生在书写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时,总在不经意间把氨基(-NH2)写成-NH3,老师在讲评时可幽默一把:“请同学们千万要注意,别把你笔下的氨基酸分子带上浓厚的氨气味,若把老师熏晕了,你们可要负责哦!”学生听之大笑,错误也在这笑声中得到认识和改正。在学习噬菌体时,可以把它说成“三无产品”:无合成蛋白质的酶系;无产能体系;无原料。

1.4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的确,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

2.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讲到细菌时,我补充了日本侵略军拿中国人做细菌实验的事例,很好地拓展了课堂宽度。如果只教课本上的知识,日子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枯燥,收获也极其有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3.挖掘课堂的深度

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适当地挖掘知识的深度,增加课堂的容量,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讲述到DNA时,我还讲到警察是如何用DNA侦破案件,并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告诫学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绝不能做违法犯罪之事。这时,学生不仅记住了DNA的内容,而且受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教育。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延伸课堂的长度

第9篇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1.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3.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6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活动是指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特点的前提下,依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之一,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为目标服务。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活动,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以及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学习目标是否达成以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凡是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有效提升学生能力,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课堂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性活动。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活动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获取知识的途径、提升能力的手段、培养情感的支点。

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在思考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发展。活动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激发,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促进每位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强、合作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初中生(年龄在14-16岁)处于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转变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堂活动的开展,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必须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思维形成和身心发展的活动是低效的活动,最终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

三、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有效性活动是点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地理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握好地理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好有效活动。“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有效性活动能让有着好动、好奇、好胜心理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如“中国的行政区划”的课堂活动,可以设计以下环节:①想象。先展示拆分的各省拼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省区的轮廓,启发学生与生活中的一些实物相联系。然后,教师出示一两个省的轮廓图片加以适当的描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云南省像孔雀,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黑龙江省似展翅欲飞的天鹅等。②示范。教师将拆分的各省轮廓还原到相应的位置上。③准备。学生强化记忆各省区的轮廓和相应位置。④竞赛。由计时员计时,各组选派两名代表上台拼图,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准。该活动通过读图、拼图,让学生在“玩”中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

四、学生提升能力的手段

初中地理课本中,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活动内容,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r,教材上说明了三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种因素对气候影响的知识?教师可以首先给出几种气候类型,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合作,在地图上找出各气候类型控制的区域位置,讨论其原因,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指正和补充。通过互动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养成。

五、学生培养情感的支点

第11篇

一、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魅力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中华少年》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分小组朗读诗歌,先在每个小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然后全班学生参加,每个小组读一句,有些语句要几个小组合读。一次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诗歌内容都有了了解,并通过情感的朗读理解了诗歌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了。同时教师应该努力保持一种端庄的仪态和超俗的风范,特别要善于课堂语言的艺术化。教师循循善诱、满腔热情、感召学生。优美的课堂语言像行云流水,抑扬顿挫、愉悦耳目,能得心应手地调动语音、语调、语速来表达感情,能灵活多样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美的享受。另外,当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要为他们雀跃。如: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我经常参加学习小组,和学生合作、探究、展示,参与学生们的活动,一起分享成果,及时鼓励学生,指出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

1.注重有效的讲授是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有赖于对课堂教学时机的调控。教师讲授的时机应当选择在学生需要从教师这儿得到新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之时,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程和学情进行充分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协调学生的学习情况,解决遇到的个别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良好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是学生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阵地,他们的主动参与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实践证明,我们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不搞形式上的合作,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位;不搞没有个体准备而匆忙展开的合作;不搞脱离有效监控和引导的随意性合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我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凭吊战场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嘎唆站在江边的礁石上,亲了又亲,继而又仰天长啸,它在想什么?又在呼唤什么?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学生通过自主处理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三、电化教学手段的巧运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突破重、难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而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出示现在地球这个美丽的球体和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景图片,通过观察比较,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保护地球已经迫在眉睫,同时也落实了教学重点。

第12篇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改进教学模式,激活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追求有效性。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曲解或误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的“教”和不依赖于“教”的“自学”都构不成“教学”。教学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可以这么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交往或互动,就没有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有效性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教学作为一种师生以课程为媒介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其实际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合作。诚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研究教师特质、要研究教师的知识与行为、要研究教师的效能、要研究教室的生态等等,但教学有效性的核心价值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而不是为了评价、选拔教师,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品质的依据。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在学业上是否有进步?我在情感上是否更爱学习了?我在道德上是否得到了提升?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因此,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的内含体现在“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三维目标是事物的三个方面,它意味着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同时进行、同时实现的,并且这一切均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这就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进而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

人要实现自我总是要与物、与人、与整个人类社会打交道。所谓打交道,在课堂教学上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教师的语言要力避平淡的语调和恒定的音量,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效应,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晰的、简明的,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就在于他在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能让学生感到不抽象。实现学生从有意注意到无意注意之间的转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学活动同任何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师生双方不仅要知道或了解,而且要接纳有关教学活动的伦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欺欺人,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讳言错误,应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人性化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的互动,实现教学的增值。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获得学会学习所需的兴趣、方法、态度、意识和品质,还要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在共同的发展层面上,教师与学生是统一的。教师倾心于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必然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同时,教师的发展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所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