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半丁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宇珩,或许你对这个名字仍感陌生,但你若听过梁静茹的《会呼吸的痛》、丁当的《一半》、张智成的《诗人》…那么,你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的她。
她是马来西亚创作才女,曾为梁静茹、李宇春、光良、郁可唯等大牌歌手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她一直坚持自我,在音乐这条漫漫长路上积蓄着、感恩着,用音符的感染力让你感受到她许多的率性。在这么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宇珩或许不是特质鲜明的、让人闪瞬间就记住的那一类歌手。她也清新,却是听再久也不会腻的那种清新;她也简单,却是直击人心、一语就能击穿你共鸣的那种简单;她一直有自己的样子,时时让你惊喜,哦不,应该说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样子。从这里到那里,从偶像光环到独立创作人,你能看得到,她与日俱增的感悟和成长。
2011年,宇珩同日京江羽人、小彭、棉花糖一道,参与了Moshi Original 2011 Live Show全国巡演,在现场她曾向台下的粉丝袒露自己的心声:她一直在等待来大陆巡演的机会,而这一等就是七年。在场歌迷也无不感动,原创力量所带来的那种本能的触动,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也是Moshi Audio一直推崇原创力量的缘由所在。而Moshi Audio自主开发的Moonrock月瘾石耳机,也是原创力的不断彰显。在巡演期间,宇珩一直对这款造型酷似外星人的耳机爱不释手。
在巡演结束后不久,宇珩随即获得了2011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马来西亚杰出歌手奖,更凭借丁当的《一半》获得最佳作曲奖。她的才华,终于熠熠闪现,所有的人,都忍不住为她起身鼓掌。
Moshi Audio 倾情推荐
Moonrock 月瘾石入耳式耳机
Moshi Audio 摩仕悦音推出的Moonrock月瘾石入耳式耳机,造型新奇略带一丝顽皮,总让人有忍不住想去把玩一番的冲动。Moonrock以最小的功耗、最炫的色彩、极简的设计,把耳朵从沉睡中叫醒,带来最动听的听觉享受。或许你还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不仅将Moonrock视为一款耳机,一个聆听音乐的媒介,它还可以是生活方式的新搭配,是听觉新美学的重新诠释,是时尚生活的新标识。
Moshi Audio 摩仕悦音更为Moonrock时尚的耳机造型与一体成色的耳机线材特别设计了一款独特的便携式TPE整线器,让设计的美感呈现在触手可及的便利中,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基本材料:彩色拉链、不织布
宽齿拉链漂亮的锯齿要在分开后才能初见端倪,把它们用布艺胶水粘在两片不织布之间,就可以变成漂亮的镶边餐垫。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带有圆孔的拉链头,并且不管用拉链的哪一半镶边,都要记得把拉链头带上,这样餐垫就有了“天然”的挂绳。
拉链花也妖娆
基本材料:彩色拉链、不织布
把两种颜色的拉链组合起来,用布艺胶水黏合,然后像做丝带花一样把拉链条拧成各种花朵形,粘在瓶口周围。为了使花朵更加牢固,可以用针线在花心部分缝十字加以固定。
彩色拉链串起来
基本材料:彩色拉链、布艺胶水
长24厘米的闭口拉链,完全打开后,再分别圈成两个圆环,如此反复,把不同颜色的拉链连接起来,就可以组合成一条彩色拉环,可以挂在房间里作为点缀,也可以多做几条作为隔断帘或门帘使用。
金属挂坠
基本材料:
金属拉链、绳子
长长的金属拉链,远比树脂拉链分量足。拆分后分别卷成等大的圆锥形,然后再合并到一起,就可以成为非常有质感的挂坠。由于拉链的长度不一,卷成的挂坠也大小不同,大一点的甚至可以作为窗帘扣使用。
铃儿响丁当
基本材料:金属拉链、麻绳
把两条拉链拆分成四条,分别卷成锥型,在卷的同时,包裹上一段打有绳结的挂绳,然后把四个锥形错落地串在一起,成为一串挂铃。
百变拼布靠包
基本材料:彩色拉链、各色布块
拥有这样一款靠包,你就可以像搭配衣服一样每天为它配出不同的外衣,因为每段布料都是独立存在的,可以用拉锁轻松地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准备多款布块,根据摆放环境的不同自由组合。同样的方式还可以运用在桌布、窗帘等布艺装饰中。
2006年相信音乐成立的时候,演唱会还被看作是推动唱片销售的一种辅助宣传工具而已,由于受互联网免费下载的冲击,2006年全球实体唱片销量已经从2000年的269亿美元下降到188亿美元。许多唱片公司都面临倒闭和兼并。“相信音乐 ”就成立在这一年。
创始人似乎想用这个名字不断让自己坚定继续经营下去的信念。而相信音乐之所以会转向演出市场起初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以前做唱片60%都不会赔钱,到了2006年,70%的唱片都赔钱,公司预算缩减,并不能很好地照顾每一个艺人。”相信音乐的执行长陈勇志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当时陈勇志和相信音乐如今的运营长谢芝芬—她同时也是台湾摇滚组合五月天的经纪人,两人所在的滚石国语一部集中了滚石最好的几组艺人,由于唱片销售的萎缩和投资的失误,国语一部的收入几乎都被拿来填集团的“窟窿”,大批艺人在合约期满后选择与其它唱片公司签约,五月天与滚石唱片的合约也即将到期。陈勇志和谢芝芬说服了滚石的管理层,在2006年7月组建了独立的音乐公司—相信音乐,旗下签约歌手有五月天和梁静茹,而滚石只扮演唱片发行方的角色。
“卖CD”的模式已经被证明难以为继,而陈勇志给新公司的定位是“以音乐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内容的新公司”。他所说的“新内容”是指演唱会的制作、主办和营销,影音产品和流行文化书籍的出版,明星商品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将来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配合新定位,相信音乐抛弃了传统音乐公司在唱片、经纪、演唱会分别签约不同歌手的做法,一律采用“全经纪”的模式,掌控和艺人相关的完整权利。
这并非相信音乐的创举。这种模式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歌手Roby Williams和百代唱片的合作。全经纪在欧美真正开始流行是2007年,麦当娜在结束了与华纳唱片的25年合作后,同全球最大的演出商Live Nation签订了10年价值1.2亿美元的“天价合约”,轰动整个欧美流行乐坛,标志着欧美音乐行业从唱片主导转向演出主导。
谢芝芬希望在中国内地试验这一模式。现在看起来五月天和梁静茹的组合能帮上大忙,但当时内地的演出市场比较青睐刘德华、张学友这样的歌手,认为他们的歌迷群体才有可能创造利润。2005年还在滚石的谢芝芬曾说服公司自费在内地举办了第一场梁静茹演唱会,结果不赚钱。但由于这次演唱会的举办,随后梁静茹的商演价格却大大提升。
有了这次经验,独立之后的相信音乐2006年12月一口气把旗下的王牌歌手全带到了上海大舞台:五月天、梁静茹、丁当、品冠等等,办了一场拼盘演唱会,成为当年上海仅有的三场盈利的演唱会之一。“另外两场是蔡琴和费玉清。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让所有人看到了内地年轻人对演唱会的热情和消费能力。”相信音乐(北京)副总经理李宜勋说。
趁着首场演唱会成功的热潮还未退散,相信音乐紧跟着在2007年至2008年办了两场五月天巡回演唱会,分别是“离开地球表面”和“回到地球表面”,23场演出吸引了超过30万人观看。
此后这个纪录被不断刷新:2009年44场的“DNA创造”和“变形DNA无限放大版”演唱会;2011年“诺亚方舟”演唱会在1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67场演出,吸引了220万人次。2012年他们把演出场地选在了可容纳十万人的鸟巢,所有的门票在预售开始后3分钟即告售罄,刷新了内地演唱会的售票速度。
为了跟上这一节奏,相信音乐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演唱会制作部门—必应创造。通常音乐公司做演出的方法是出租艺人,而将制作外包给第三方的公司。自己制作最大的好处在于你能把控所有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讲故事的方法。
必应创造通常在巡演开始半年前就会得到歌手、场次、规模等演唱会的基本信息。他们随后会去了解歌手的性格喜好、发行过的专辑,也会和他们面对面聊天。“差不多需要花一两个月提交一个策划方案,包括演唱会主题、曲目编排、视觉和新科技的应用。”必应创造制作总监周佑洋说。他负责所有演出制作业务并管理必应创造团队。这当中必应创造通常需要和歌手以及唱片公司进行多轮沟通。方案通过之后就会进入实验阶段,最后才是彩排和演出。
陈勇志向必应创造强调最多的就是要像拍摄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样设定演唱会的主题。比如五月天2012年的演唱会主题设为“诺亚方舟”就是要表达世界末日的感觉。“国内绝大部分演唱会只是把歌唱完,节目编排都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样式,快歌到慢歌,然后爵士摇滚,最后是串烧的,再来个返场就结束了。没有任何主题的连接,这几年舞美开始做得炫了,才开始有导演的概念。”星外星唱片企宣总监邹小樱说。
要让演唱会像电影那样成为表达一个主题的整体,视觉呈现是关键。必应创造25人左右的团队中,有15人在负责视觉的部分,占到一半以上。
“我们觉得演唱会应该不只是像演唱会,它应该是让你又哭又笑的。”谢芝芬说。在五月天“诺亚方舟”演唱会的开场,制作人员用电脑动画模拟环境,让观众透过大屏幕上的窗看到外面的海底,水开始慢慢渗入,就像一部科幻大片的开头那样让人身临其境。
你还会看到大量VCR和串场电影的运用,让演唱会更有节奏。在“诺亚方舟”演唱会开场前,观众会看到蔡康永在舞台两侧的大屏幕上播报“末日新闻”。整场演出以五首歌为节点分成几个小章节,在第一部分中间都有VCR播放类似“如果末日来临,你突然想起的人是谁”这样的旁白,配合火山爆发、地震等灾难场景,相互独立,又制造出一致的末日气氛。
为了达到视觉震撼,大型舞台道具也被充分利用。“诺亚方舟”演唱会就用LED屏幕搭建了直径18米的“土星环”。而在五月天早前的“DNA放大版”演唱会中,必应创造的团队也打造了巨型变形金刚模型。
就像一部大片除了震撼的视觉场面还需要可吸引人的情节一样,演唱会现场也需要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必应创造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制造共同回忆。比如在五月天演唱《憨人》时,大屏幕会把之前每次演唱这首歌的历史画面不断滚动;在《突然好想你》这首歌中,大屏幕会播放之前向歌迷收集的“你所想念的人的照 片”。
陈勇志说五月天的演唱会的策划目标是要让歌迷有“上瘾”的感觉,因为每一场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除了五月天,相信音乐旗下艺人还包括丁当、刘若英等等。起初,必应创造的团队只有包括周佑洋在内的两个人,主要服务五月天和梁静茹,一年的演唱会数量在20场左右。后来随着签约艺人和演出的增多,必应创造慢慢扩大到现在的25人,主要分为制作和视觉两大部分,一年制作的演出超过了100场。这其中大约70场的演出来自相信音乐的签约艺人,光五月天现在一年就有50多场演出。他们同时也为其它唱片公司的歌手进行制作,但比重不大。“相信音乐能自己做演唱会,是因为它们自己的歌手就有很多的演出。”邹小樱说。
相信音乐已经形成了“新专辑+巡演”模式。五月天“DNA”演唱会和刘若英“脱掉高跟鞋”演唱会,几乎与新专辑同时启动。“之前由于演唱会需求少,内地市场不稳定,出了新专辑隔半年才会开演唱会,同时单个巡回演唱会的时间也会比较久。”谢芝芬说。
设置多站巡演其实是相信音乐成功的秘诀。因为场次越多,平均分摊到每一场的成本就越低,比如服装、视频制作等等。让演出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成本也不会太高。
举办演唱会目前为相信音乐贡献了60%的营收。更重要的是,它还间接提升了歌手的市场价值—商演价格,还带动了周边商品的销售。
五月天就做过不少“跨界”的尝试,包括出版旅行书籍和放行App。相信音乐选择在演唱会现场贩卖明星T恤等衍生产品,考虑到它冲动型消费的特征,在香港和台湾的销量有时一天能达到上百万人民币。
在数字音乐方面,中国移动的无线音乐基地是他们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渠道,相信音乐北京的办公室甚至比台北建立更早一些。丁当的歌曲在无线音乐基地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前,同时相信音乐直接跳过了SP商与中国移动签约,这部分收入也是它们数字音乐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1.摄氏23℃冰蓝色钢琴
有一种说法认为,摄氏23℃是最适宜人体的温度,这里借用一下,只是用来表达我对钢琴的感觉。黑白分明的琴键,以及如冰水一般缓缓流淌的旋律,钢琴声响起的时候往往是寂寞的深夜。一张克莱德曼或者德彪西的CD,一杯加冰的开水,一份简单的轻松感萦绕在身边。就像一个长途跋涉了很久的人终于卧倒在沙发上,那音乐响起的一刻你只须闭上眼睛,放飞思绪,用一双耳朵来感知世界。
钢琴与想象之间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听《献给爱丽丝》时,恐怕每个人都会想到童年的湖水,那一个个音符就像是无心扔出的石子,落在泛着夕阳光芒的湖水中,漾起层层柔波。听《海王星》时想到的则是长长的海岸,阴霾的天空与呼啸的朔风,黑色的海涛以及向海而思的哲人。听《黄昏的伤逝》时,眼前呈现的却是沙沙的落叶与盖满落叶的长椅,一个穿风衣、手插在袋里的少年忧伤地走过,而整首曲子最打动人的部分莫过于中间忽然的停顿,认真听的话会找到轻柔的风声,如同掀开一片叶子一般掀开人的心扉。
古典乐是很有助于排解忧伤的,尤其在静谧的夜里。因此,当你寂寞的时候,不妨把思想交给琴键上的精灵,暂时忘却那些灰色的现实,乘上想象的宽大翅膀,在摄氏23℃的梦境中,像天鹅一样飞越时光与命运。
2.游离的灯光 电吉他别哭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吉他是伤感的乐器,朋友们说我不可理喻。可每当我看到许巍抱着把吉他站在舞台中央,没有伴舞,也没有浓妆。那些流离的灯光就那样散乱地打在他身上,他的目光空洞而寒冷,一再重复着一个个令我疼痛的音符……每当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的眼眶总有种湿润的感觉。
第一次被吉他打动是在听Eric的《Tears in heaven》时,当时自己并不了解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只看到一个满脸皱纹目光苍然的中年人低垂着头,坐在舞台中央就开始弹那把吉他,边弹边唱,仿佛在诉说一个伤感的往事,又像是在安慰自己。记得看到他微闭上眼睛沉浸在旋律中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的形象就如同我们疲惫的父亲一样令人心疼。
后来看过关于他的介绍,才知道他确是个苍老的父亲,歌是写给他死去的孩子的,我心中有某种莫名的宽慰。
摇滚乐是很情绪化的产物,那些外表华丽的乐器往往是灵魂哭泣的媒介,所以寂寞的时候,去听一听那些金属撞击出来的喧响吧!用心灵去捕捉那些闪烁的乐律,你会听见坚强外表背后的,灵魂哽咽的哭泣。
3. 曼陀铃 遥远时空的绝响
偏执地爱上了曼陀铃,爱上那一种神秘的味道。
在花语里,黑色的曼陀铃代表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同样,曼陀铃也给人一种黑色的未知感。记得一个诗人写过这样的句子,“从云背后慢慢移步/我听见水声/很近也很远”,那些丁当作响的小铃铛给人的就是一种距离感,很近也很远。仿佛在铺满青绿色的原野上纵情奔跑,而铃声响起的时候吹过一阵突兀的风,你一回头发现走过的脚印被铃声敲开了娇美的花朵,你摇摇头陷入一种奇妙的幻觉之中,分不清花朵开放的声音与丁丁冬冬的曼陀铃。或许吧,铃声并不存在,那些悦耳和谐的音符正是每一个花苞开裂的轻响。
几年前,许巍推出《时光・漫步》这张经典专辑,其中“天鹅之旅”就巧妙地将曼驼铃声同他粗犷的嗓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神秘的氛围,一种飞翔的,听上去耐人寻味。
当你寂寞的时候,不妨去找些旧CD,把那些曾经打动你的歌再听一遍。细心去找找,看看是否夹杂着一两声清脆的曼陀铃,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轻摇着那些黑色的幸福,不可抗拒的死亡,以及,爱。
4. 架子鼓 灵魂的鼓点
架子鼓在流行乐中的应用算是普及了,甚至连班得瑞这样的乐队都不免俗套,要在啁啾的虫声鸟鸣中加上几声节奏性的鼓点,可见鼓声对于旋律把握的重要性。
很少有鼓手走到闪光灯面前的,Phil Collins是一个例外。听过他歌声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偏好军鼓的光头,他是个为音乐而生的人,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甚至做出一些颠三倒四的怪事,但他却十分在意节拍快慢、音韵整齐,甚至手中鼓捶的轻重。常常看到他演唱会唱到一半跑到架子鼓边去,敲敲打打一番再继续登台演唱。那首著名的《Against all odds》就显示了他那种独特的风格,重重的鼓点以及歇斯底里的唱功,那种沧桑感像潮水一般将所有听者淹没。事实上,Phil Collins是个对生活缺乏信心的中年人,目光中浸透了对命运的无奈,而他对于人生对于世事的感悟,就揉合在那些紧密交织的鼓点之中。
所以,当你寂寞的时候,不妨找些有架子鼓伴奏的音乐出来,把音量开到最大,任凭那密集如雷雨一般的声响推倒你的坚强,让那来自灵魂的撞击诠释所有的痛苦,最后在轰烈的演绎戛然而止的片刻,你会得到某种解脱。某种超然的况味。
当内心的城堡被鼓声瓦解之后。
5. 寂寞之灯 心灵慰藉
写着写着,不知不觉已过了很久,风渐渐停了,夜渐渐深了,只有无尽的黑暗深沉得很诡异。
写下这些文字的缘由很简单,简单到只要用一个词汇就能解释:寂寞。
当寂寞只是一盏灯,我会用它把黑夜点亮的。
你知道,音乐是寂寞孩子手中的城堡,它宽容地接纳每一颗疲惫的心,给四处流浪的灵魂一处藏身的洞穴。我们可以蜷缩在它的怀抱中,安详地守护一个梦,没有人靠近,没有风吹过,我们静静地等伤口愈合。梦醒了,曾经寂寞曾经忧伤的烟云会一扫而空。睁开眼睛,天亮了,不再寂寞,不再流泪,我们可以旅行,可以去远方。
“尽可放心,我们已采购并储备了400多万支禽流感疫苗。”当《新财经》记者致电北京市农业局了解北京地区防疫情况时,还没等听清问题,刘亚清副局长已向记者报出上述数据。据其介绍,400多万支禽流感疫苗并不包括部分郊县区的采购情况,而大量的疫苗还将源源不断购入。
这些疫苗的供货方几乎全部来源于一家企业――中牧股份(600195)。在全国,中牧股份禽类疫苗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为30.3%,居第一,并且是2月以前国内获得批文定点生产禽流感疫苗的两家企业之一。一场意外之“喜”,能够多大程度改变其投资价值?
获益禽流感
2004年1月27日,继韩国、日本、香港、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发现了中国首例高致病性禽流感,并迅速传播。截至2月22日,我国内地确诊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市有46个,分布在16个省份,另有1处疑似。
危机也预示着商机。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家禽年出栏83亿只,存栏47亿,共130亿只;按照防疫要求,每只家禽每三个月需要注射一次禽流感疫苗。若全国推行强制防疫,不包括鸽子等飞禽,理论上应产生年224亿羽的禽流感疫苗的需求。尽管现在只是疫区强制注射,但据禽流感防治办公室宣传组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由于疫情警示,2004年禽流感疫苗已纳入政府采购计划和或增加防疫拨款。
2月之前,国内定点生产禽流感疫苗(获得批文)的企业只有两家――中牧股份旗下的郑州药械厂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其中郑州药械厂年产畜用和禽用生物制品30亿头(羽)份。虽然目前又有内蒙古金宇集团(600201)旗下的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和江苏、山东、辽宁等7家企业接到农业部通知生产禽流感疫苗,但只是在准备阶段,最快也得3月份开始生产。
禽流感在中国内地出现不久,2004年2月4日、2月lO日,中牧股份分别接到农业部两份文件,郑州药械厂及公司持股50%的南京梅里亚动物保健有限公司被紧急安排为生产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定点企业。后者另50%的股权由法国梅里亚公司拥有,每年可生产44.4亿羽(份)家禽疫苗。
中牧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张菁桦告诉《新财经》记者,公司以前销售的禽流感疫苗并不很多,但近期已向全国27个省大量供应禽流感疫苗,工厂在加班加点组织生产。
国泰君安分析师瞿永祥预计2004年1月中牧股份禽流感疫苗销售量预计可达1亿羽份(2003年全年销售量约为2亿羽份),新建的GMP厂房即将投产,预计2004年禽流感疫苗销售量在10亿羽份以上。按0.1元/羽份计算,2004年仅禽流感疫苗销售额可达1亿元以上,禽流感疫苗成为公司2004年业绩回升的一大亮点。
据中牧股份年报,该公司2002年总共销售了115亿羽禽用疫苗,市场占有率为30.3%。而今后禽流感疫苗的销售将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申银万国农业分析师赵金厚在2月初发出的一份报告中预计,仅2004年1月,中牧股份禽流感疫苗销售量即可达到1亿羽份,接近2003年全年销售量约一半,新建的GMP厂房即将投产,禽流感疫苗将成为公司2004年业绩回升的一大亮点。国泰君安分析师瞿永祥则表示,中牧股份禽流感疫苗的叭肖售量从过去的100箱左右,增加至300多箱,估计单单禽流感疫苗就会为公司创造5000万元以上的净利润,该公司2004年每股收益有望达到0.25至0.30元。
掣肘之处
2004年“遇喜”,但是中牧股份2003年的经营实无太多亮点。据申银万国的赵金厚分析,影响该公司2003年业绩的一是“补货”――公司以前年度已经拿回国家有关疫苗拨款,但实际疫苗并没有发给相关用户,主要为口蹄疫疫苗,所以,2003年生产的部分疫苗要用于“补货”,会令销售收入减少;此外,公司还要在财务上对一些投资损失、坏账准备等进行“计提”,修补“窟窿”。
据2003中报披露的数据,中牧股份拥有联营企业及控股子公司23家,涉及饲料、生物制品、生化产品、维生素生产、房地产、证券、风险投资等众多行业,其中仅风险投资类公司就投了3家。这些被投资公司遍布国内外,而中牧股份到2002年才设立仅有3名人员的投资管理部门,对这些投资公司的管理实际长期处于失控状态。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绝大部分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其中证券、风险投资类公司风险很大。例如,中牧股份持股10.86%的万通证券曾在2002年发生巨亏,净资产由5.5亿元减至3.1亿元,于是中牧股份当年不得不提取减值准备2595万元。
而新“亮点”禽类疫苗业务也有隐忧。
2月4日,中牧股份的竞争对手金宇集团也接到国家农业部通知,批准该公司生产禽流感疫苗。此外,金宇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药品厂年产100亿羽禽疫苗GMP工程已经在2003年9月投产。如此看来,在禽类疫苗市场上,中牧股份将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而在特种疫苗(主要为口蹄疫疫苗)市场的较量中,金宇股份已逐渐取得优势。2002年数据显示,特种疫苗方面,中牧股份已经由原来70.1%的市场占有率变为42.8%,而金宇集团由原来的12.8%变为34.2%。此外,另一竞争对手兰州兽研所也由原来的17.1%增长为23%。
金宇集团在生物制品领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增长性,在2000―2002年的三年间,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由原来的1909万元和377万元增长至8838万元和5292万元。对比中牧股份,虽然毛利率保持稳定,但生物制品的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由原来的2.07亿元和8471万元下降为1.24亿元和5407万元。
在主营收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中牧股份费用却快速增长,2003年中期费用与收入的比例达到19.1%,尤以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增长最明显。
此长彼消
除了兽用疫苗的业务之外,据2003年中报,中牧股份还有近64%的收入来自饲料业务。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张菁桦向《新财经》记者透露,公司目前生产的饲料中,禽类饲料占40%。由此看来,禽流感在提振禽类疫苗的同时,也会给中牧股份的饲料业务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禽流感的影响,饲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威股份感同身受。该公司负责饲料产业的总经理管亚威告诉《新财经》记者,此次禽流感给饲料业带来的影响将超过去年的“非典”。就他所知,东南亚的商用饲料销售额近期下降了40%,从而他预计国内市场的下降幅度将会接近50%。
显然,中牧股份未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饲料业务能否增加收入的同时提高利润贡献的比重;能否提高生物制品所占公司收入的比重及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能否有效化解投资潜在风险。
生物制品方面,按照农业部要求,现有生物制品厂,应按照GMP要求进行技术改造,并规定若在2005年达不到GMP要求,将令其关闭。由于GMP改造需要投入约4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相当部分的企业根本无力投入。据《新财经》记者掌握的资料,中牧股份旗下的南京、兰州生物制药厂已通过GMP认证,郑州药械厂的GMP项目在2003年已基本完工,目前正待检,而其它竞争企业中只有金宇集团在内蒙古的一家药厂通过验收。这样,在2005年之前,公司的生产成本虽然仍可能会高于一般企业,但2005年之后会逐渐显现优势。
步入耄耋之年的陈志华,笑称自己是“80后”。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何其幸运,能够成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弟子,当面聆听教益。但是,他又是何其不幸,跟他的老师梁先生一样,把一生都献给建筑,不停地为保护古建筑而奔走呼号,却没有几个人肯听。
毫无疑问,陈志华是寂寞的,不知道他内心是否有晚年孔夫子慨叹“吾道穷矣”的悲凉。只知道,他内心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乡土建筑,他要不余遗力地抢救它们。
他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外国的东西,老了却发现中国自己的好东西失去保护。为此,陈志华在退休之后,克服经费拮据等困难,20多年如一日,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颠簸不平的乡野路上,对全国近50处研究点展开考察工作。其中一项成果就出了二十多本书。也许有人会质疑他出书的速度,陈志华也很无奈:“出书实际上是为了抢救。因为破坏的速度太快了。如果保护好了,我们就用不着那么着急了。”
让人痛心的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员,对乡土建筑的保护都认识不够。“很多地方因为弄错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把老房子都拆光。我们毁掉了多少古村落!” 陈志华感慨地说:“如果决策失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损失都将不可估量。”
毋庸置疑,在文物保护上,我们跟西方比有较大的差距。陈志华回忆起,很多年前一位意大利的老太太带他参观家里房子的情景:“她拿着一盏很古老的琉璃油灯,指着壁炉边上只剩下不过三分之一的手绘花边说,这是洛可可的呀。你不知道她脸上洋溢的那种得意之情。这就是欧洲人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成就的敬畏之感。”
陈志华在采访结束时总结道,我们不要因为一笔钱,就去放手拆除我们宝贵的文化资产——乡土建筑,它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永不能修复。经济发展是很重要,但是能不能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一下,目光放得全面一些,不要万事都只朝钱看。那样,社会会退化的。
那时的大学,那时的先生
学习博览:您当年考清华是在社会学系,为什么要转建筑系?
陈志华:我是因为对建筑有兴趣,觉得挺好玩的,就坚决地转了。从社会学转到建筑学非常顺利,我直接到梁先生家里说我要转建筑系,他正在吃午饭,饭桌上就同意说,欢迎欢迎,去办手续吧。
其实,这两个专业还是有联系的。因为建筑学里头就包含着很多社会学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村落保护,很多是社会学、乡土文化学的问题。它的民俗、宗派等的种种制度,其实都是社会学的。我转系的时候,社会学的同学还笑话我,说我胆子小,不敢为社会学的发展斗争,结果几年后,他们被一网打尽。社会学太危险了,它犯忌。
学习博览:您做过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学生,当时两位先生给您留下哪些印象?
陈志华:我转建筑系是1949年,那时梁先生很少开课,他经常在城里忙碌,找梁先生请教有点困难。毕业留系工作后,我一般有问题就去问林先生。当时,林先生身体不好,没有课,但是我可以去府上请教她。当然,次数不能多,时间不能长。
我去请教林先生的时候,教研组的胡主任会一再叮嘱我:千万要注意,林先生病得厉害,需要休息。她讲的问题你听懂了,要转身就走。虽然,转身就走很不礼貌,但是大家都怕林先生疲劳。实际上,根本走不了,她讲累了就伸出食指来示意暂停一下,过一会儿又接着讲。她恨不得把肚子里的知识全掏给你。
林先生知识很丰富。我们去之前,都事先拿小纸条写了几个问题带着,但是林先生通常一个问题讲起来就像讲一堂课,她太渊博了。
学习博览:两位先生对您治学有哪些影响?
陈志华:他们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学术问题要有献身精神。他们那时候去做田野考察,都是小毛驴拉着车,丁丁当当的就去了。有时候社会治安很差,还得弄几个武装警察跟着呢,那么艰苦。梁、林二位先生生活本来很优越的,但是他们能够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吃不饱、生了病没药治的情况下,开拓学术,完成了大量的学术启蒙工作。
学习博览:那时候清华的教授都像梁先生和林先生那样对学生好吗?
陈志华:当然,那时老师是真关心学生。抓左派学生,学生能躲在老师家里,一躲一藏就混过去了。
那时候整个学校的气氛是学术,跟现在不太一样。我是解放前两年到清华的,每个周末都有教授做各种讲座。老师大都有办公室,你敲门进去,他也不问你张三李四,随便请教问题,他们都会很认真地告诉你。有个系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心思不在女儿身上,是在你们身上。我们常常礼拜天去找他。他常去东交民巷的外文书店,每当有什么新书,他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我们。
乡土建筑装的是乡土文化
学习博览:多数人对乡土的感觉常和落后联系在一起,您怎么看?
陈志华:你要下了乡以后,就知道中国的农村有中国文化的根,而且是一个文化的大博物馆,中国文化一多半在乡土农村,中国的文明就是乡土文明。
我们中国的文明,比如说科举制度,一半的进士是农村出身的;中国的昆曲就是在农村发展的;龙灯、龙舟都是农村人玩出来的;剪纸也是农村出来的;读书人的书、木刻印刷出来的书,出版业都在农村;著名的藏书楼多半在农村;白鹿书院、岳麓书院都在农村,而不在城市里……
学习博览:很多城里人对乡土建筑还不是很熟悉,您能给定义一下吗?
陈志华:下定义往往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里头最难的一条。“乡土建筑”我也只能说一个大概,就是农村生活所需的又是村民所造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即凡是农村社会里头的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属于乡土建筑。
学习博览:乡土古建筑在中国的状况是怎样的?是不是发达的地方破坏多,偏远的地方保存得好一些?
陈志华:全中国都有,它的地方性很强,但是现在不少地方的差不多都被毁坏得没有了。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而文化跟不上的地方毁得快一些。
学习博览:保护乡土建筑,不是单单保护一两处建筑,是不是要整体地保护一个村子?
陈志华: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点是,它往往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不是东一座房子、西一座房子。所以,应该以村或者小镇作为一个研究的课题。一个完整的村子有许多种建筑,功能和形体大不相同。他们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孩子一生下来,祠堂里头就有你的登记了,过了几年,有你的“身份证”了……整个我们的乡土文化都在这些村子里头。因此,我们要保护乡土建筑,就是要保护一个村落整体。不然,一个美丽的老房子,后面是几层高的新楼,怎么看怎么别扭,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城乡都已经不少了。
文物能造假吗
学习博览:您在1989年后从事乡土建筑的保护,对现在各地的保护现状乐观吗?
陈志华:这个说起来就很揪心。我去年去了南方一个县,县长得意地跟我说,我们有两百多个村子,已经决定要保护两个。我说,两个太少了吧?县长赶紧找县委书记商量,然后说:看在您的面子上,再增加一个,保护三个。
这三个村子,其中一个是我见过的保存得还算完整的,其他的几个村子现在都完了,全部被破坏掉了。我是想抓紧抢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实在抢不了一个村子,那就抢救一个庙也成。
学习博览:您在做研究考察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会遇上破坏文物的事情?
陈志华:是啊,而且毁坏得很快。我们在做乡土建筑研究的时候,有一年,一位副县长说,你们要看好村子,我的老家就是好村子,我带你们去,你们一定喜欢,是非常好的水口建筑群。我们就赶快跟他去,一天都不敢拖。结果走到那个地方,这位副县长就蹲在地上,捂着头哭—村子拆掉了。两三年没回去,那么高高兴兴地带我们去,一看都拆掉了。
学习博览:现在很多地方不是都在大搞申遗嘛,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没有起到一点作用吗?
陈志华:申遗,对我们来说是件很糟糕的事情,我是一直反对的。一些地方申报了世界遗产,保住了一段时间,申请一通过,就开始破坏。因为游客来了要吃饭,就把建筑拆了开饭店。
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好不容易弄成世界遗产,常常不到一年就毁掉。文物,是千秋万代的,每一代人都要保护,不能毁于一时。
学习博览:很多地方官员不懂文物保护,但却有权力破坏,这点真可怕。
陈志华:唉!我们去贵州考察,其中很大的一个村,保存得还好,我们一回来就给国家文物局打报告要保护,结果不到一年就拆了许多,也瞎造了许多。
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在造假,旅游局也参与造假,有个地方说乾隆皇帝去过,我仔细一查,乾隆根本就没去过。旅游的目的是长知识,结果是旅游一次上当一次。我曾陪国际文物建筑保护界权威英国费尔顿爵士去长城考察,他看了说:你们把长城毁掉了。伊斯坦布尔那个墙,你不是看过嘛,人家怎么保护的?塌了就是塌了,要尊重历史。你们的保护,就是造假。国际上公认为最糟糕的就是做假东西。
我们没有权利去破坏
学习博览:国内在乡土建筑保护方面,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陈志华:有,就是诸葛村,在浙江兰溪市。诸葛村是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文物村落。他们强调,这个村是我们的村,我们诸葛村自己要保护。对那些老建筑,他们认真维持老样子,终于保护下来了。
学习博览:您是怎么去的诸葛村?
陈志华:1990年,我们去浙江做田野考察,做完新叶村之后,就来到诸葛村。我和李秋香老师去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一会儿,村长就来了,我们说是来研究这个村子的。书记很快就报到市里去了,先后来了好几个局长跟我们谈,我们给他们介绍我们所做的工作。后来副县长来了,他看我们好像什么都不怕,有点发怵,就回去了。
学习博览:那么村民对您的考察工作支持吗?
陈志华:村民非常友好,他们个性淳朴。我春秋两季都会带着学生下乡去,村民对学生非常喜欢。
我们做完了测绘和考察,就给诸葛村做了一个保护规划,由文物局出面,开了个会,相当成功。他们做得也不错,尽管还有些问题,但都可以解决。
学习博览:您认为诸葛村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陈志华:就是不管怎么难,老的千万别拆,该保护的保护,该修缮的精心修缮,不改变原相。专门开辟一个新区。新区和老区中间有一个隔离带,种上点树,区分一下。
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乡土建筑属于后代子孙,我们只有责任去保护它,而没有权力去破坏它。
文化是硬实力
学习博览:在文物保护方面,西方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陈志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去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一届文物建筑保护国际研讨班,在那儿待了八九个月,感受到意大利在文物建筑保护上做得非常好。为了保护罗马老城,就在古城外,隔开相当大的距离,建现代化的新城,古城里的古建筑和废墟原样保存不改。
意大利一直有保护文物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欧洲一登陆,墨索里尼就投降了,因为不能打,意大利都是文物。1947年,意大利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写入宪法。当时每年有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文物保护事业。它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直接向议会负责,而不是向政府负责。
学习博览:那里的老百姓对文物保护是什么态度呢?
陈志华:意大利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很高,我在意大利,很多老建筑的房主都乐意带我去他们家里参观。意大利老建筑的卧室,有些不开窗户,黑咕隆咚,有的家具显得很旧,但是他们都很自豪,引以为荣。很多罗马的居民反倒不愿意到现代化的新城去住,更愿意住在很旧的老城里。
我多次到罗马大学一个教授家里去,他家阳台的栏杆坏了几根,就放在阳台上。我去了好几次都看见坏掉的栏杆还放在那,就问他:你怎么不修一下呢?他回答我说:已经登记了。我说,就几根栏杆还用得着登记呀。他说,罗马城里所有的房子都是文物,我们就没有资格动。我在那里待了八九个月,走的时候,栏杆还在那儿放着。那里的百姓就是这么尊重文物: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个人没权力去动。
学习博览:如果文物万一有毁坏,怎么办呢?
陈志华:肯定是要维修的,但是会非常专业和严谨。在意大利北部有个兵营,是当年拿破仑占用过的,当然是文物了。兵营的二层,因为希特勒又曾经占用来养过马,有一片地板由于年久失修,烂掉了。怎么办?各国专家前后开了六次会,最后决定修补一下。
他们把地板上那块地方补上去的木板条,横过来放,而且高度差那么一点点,然后他们在旁边墙上挂个牌子,写上这段历史。他们搞这个区别就是要留着这个历史,人家不像我们修得天衣无缝,那样历史就没了。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它对文物建筑保护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特别佩服意大利人的那种认真劲儿。
学习博览:您觉得我们真正要向人家学的是哪些更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