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教师的诗

歌颂教师的诗

时间:2023-05-30 09:2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歌颂教师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歌颂教师的诗

第1篇

九月,金色的季节;

九月,温馨的季节;中华励志网

九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九月,天真烂漫的季节。

迎着九月的和风,

我们来到大自然,

采一束鲜花送给老师

采一缕欢笑送给老师

今天是您的节日,

全体少先队员们共同祝愿

愿您幸福快乐到永远

忘不了,讲台上您那怡人的风采;

忘不了,夜灯下您那辛勤的身影;

忘不了,您那和蔼可亲的笑容;

忘不了,您那认真负责的精神。

是您把我们引上知识的航船;

是您,教我们如何畅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成功了, 您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成名了。

您还是我们的老师;

无论我们有如何惊人的业绩,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面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红领巾。

您只有微笑,烦恼与忧愁永远留给独处的日子,

您以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亲爱的老师, 您辛苦了!

您的付出,

您的辛苦,

我们看得见。

看!鲜艳的红领巾红似火啊!

飘荡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每一条红领巾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让我们唱吧!

让我们跳吧!

庆祝伟大的9月10日

庆祝光荣的9月10日

听!那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歌。

那是一首献给全天下老师的歌。

记住吧!9月10日。

记住吧!九月,

第2篇

【摘要】: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笔者在本文中就自己在语文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对语文的发散思维的认识。

【关键词】: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语文教学

传统教育只强调聚合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这是有其深刻的教育思想根源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但不善于创造新理论、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未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

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理解、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成为教学的最高要求、最高目标。学生的思想观念、学生对一切问题的认识理解都必须集中、统一到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上来;学生的全部言行都必须符合教师的要求和传统的规范。这正是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

聚合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传统观念或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认为书本上的都是经典,教师讲的都是真理,不敢提出半点怀疑。所以只讲聚合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只有几行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篇只有81个字,不仅千古传诵,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江江河,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江河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重内涵、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接着,作者从陋室的环境、陋室中活动的人、陋室中所做的事等三个方面对陋室做了生动的描绘。《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固然与其绝佳的文采分不开;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毕竟缺乏思想内涵的文采是浅薄的,只有与深刻内涵结合的文采才能有永恒的魅力。

又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文学作品中体现发散思维的上乘佳作。在宋代之前,歌颂花卉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但多以(颂其“灵隐飘逸”)、牡丹(颂其“雍容华贵”)或梅花(颂其“严冬傲雪”)为对象,以“莲与荷”为歌颂对象的比较少见。周敦颐以“莲”为主题,这应该是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求异思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同样是写“莲”,他与同时代人的写法、立意也完全不同。与周敦颐差不多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写过两首非常有名的颂“莲与荷”的诗,一首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另一首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前一首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后一首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宏观描写要求大视野、大手笔,浓墨重彩,要达到一种壮阔的美,浩瀚的美,撼人心魄的美;微观描写要求很细腻、很准确,见微知著,要达到一种精巧的美,清丽的美,韵味无穷的美。应该说,从对“莲与荷”的外部形态描写来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杨万里这两首诗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很难超越。而周敦颐独辟蹊径,不从外部形态,而是从内涵、气质去写“莲与荷”。他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人生体验和对社会众生相的深刻观察,从中感悟出一种最美好、最纯真、最高尚也最难能可贵的品格,用拟人化手法,借助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通过“莲与荷”的外部形态表现出莲与荷花的高贵气质和出落不凡的品格。而作者运用发散思维同样的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是可以看到的。思想内涵不是浅薄的,只有深刻的文采才有永恒。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这一类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只要语文老师认真去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无限丰富的、可用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分析

初中古诗文是初中的必修课程,由于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语言差异,因此初中学生很难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因此想要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深入探索。

1、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材占了一定的比重,但几百篇古诗文并不能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涵盖。经过分析在我国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其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爱国主义方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人以及文人不计其数,因此创下了很多爱国佳作。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歌颂爱国主义的古诗文,其主要目的是让中学生继承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例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表达了自己愿为祖国而牺牲的壮志豪情;再比如诗人杜甫所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再例如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也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该古文体现了作者为官清廉的高尚品德。在初中古诗文的选入中不难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诗文都是对爱国主义的歌颂和赞美,其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2、人间真情方面

最基本的人间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四个方面,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代表,人间真情在我国文学创作中可谓是不变的主题,在古诗文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歌颂人间真情的古诗文不计其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马致远的《秋思》,该古文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的非常完美,不禁令读者潸然泪下,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能感受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真诚,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祝愿。在初中古诗文教材中像此类呼唤人间真情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在此类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的存在,并让学生更好的去发现真善美。

1.3、伟大理想抱负方面

古代君王社会难免会出现阶级社会不公的现象,因而涌出大量抱有远大理想的诗人,通过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从而将自身的追求抱负寄托于诗文上,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社会的追求及安居乐业的憧憬,这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例如在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就明确写到社会的繁荣衰退,受苦的只是平民百姓,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的反思。

2、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古诗文进行深入了解和感悟,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的渗透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进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1、全文理解,找准渗透点

古诗文与现代白话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文语言有较大差别,初中生对古诗文接触的还不多,因此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想要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疏通整篇古诗文的主旨思想以及大致意思,让学生理解全文,然后再根据该篇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找准传统文化的渗透点,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意思,再找到传统文化的渗透点,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对这两句诗句的具体分析引出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让学生联想历史上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以此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结合诗文,创设情境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靠单方面的说教便能完成,而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诗人当时感情过后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整堂课教师一直在说,而学生完全不能理会当时的场景,教师应适当创设一些古诗文中的场景,将学生带入该氛围中,让学生亲自体会,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进行李白《渡荆门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理解全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李白仗剑出川时的场景,感受诗人为了实现抱负而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多年以后为了生活常年在外四处奔波的样子,进而对学生进行人间真情的教育,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3、利用活动进行教育

语文源自生活,古诗文也是一样,为了更好的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入手,进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上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文化古迹,每个文化古迹都有相应的古诗文,教师在组织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背诵当地文化古迹的古诗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代人们的生活,然后在此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我国的传统文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想更好的将其渗透到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内涵,进而根据古诗文找到其渗透点,同时要通过一系列场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侠.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高君英.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民族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95.

第4篇

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魏晋风度。方法就是将小说中所谓魏晋风度还原到历史文化之中去。魏晋文人的所谓风流是对汉儒那种高度理性化的思想行为准则的一种极端否定,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空前张扬,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士人谈玄论道。玄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士大夫,儒家思想再也不是处于独尊地位。阮籍、稽康、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他们那种对个性的向往,那种对个人白由和人格尊严的要求,表现了人的觉醒,都有其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当时司马氏统治,杀戮名士。阮籍、嵇康等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因此有的醉酒,如阮籍,常常酩酊大醉,回避司马氏的姻亲关系。有的逃到山林打铁,如嵇康,以逃避朝廷的征召。他们的风流行为,是对当朝统治者的一种反抗。但是也应该让学生看到,魏晋风流有其病态和畸形的一面,魏晋风流实际上是对社会政治的一种极端的、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反抗。其反抗流俗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具体行为并不值得模仿。如刘玲醉酒之后,赤身待在自己房间迎接客人,更不应盲目推崇。应该理性地分析魏晋风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再如,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作用。学生无法理解写了《长恨歌》和《琵琶行》的白居易,为什么要持有这样的政治功利的文学观。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有更具体的问题针对性。其实白居易的文学思想很复杂,正如他的诗歌有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一样,其文学思想既有强调干预现实,为民请命的一面;也有提倡修身养性、抒写闲情逸趣的一面。这是与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相一致的。当他身为朝廷的监察官时,就不再主张文学的风情作用,更不会写《长恨歌》那样风情诗歌了。主张诗歌要反应现实政治,他的大量的讽喻诗实践了他的这种文学观。这种主张自然有其合理性,有其进步价值,尤其可以救治文学创作中那种脱离生活、局限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无病等毛病,但也不见得要无条件全部接受。从理论上讲,文学的功能应当有更宽泛的规定,白居易主要是针对他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在这个范围内他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白居易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与儒家传统文学思想一样,存在极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于直接干预政治的狭小范围内,而忽略了文学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同时他还忽略了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这一层面。

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把文学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些文学现象。

讲授唐代文学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时教师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这首诗歌是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伟大爱情;第二种,这首诗歌批判唐玄宗荒误国;第三种,这首诗歌有双重主题:既歌颂爱情,又批判玄宗荒误国。那么怎么样来把握呢?首先看看诗歌文本,诗歌开头这样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Ⅻa href=//shici.7139.com/266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白居易在诗中认为杨贵妃在成为唐玄宗的宠妃之前还是少女。可是,笔者还原历史,比照《新唐书》,却发现是这样的: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原来,杨贵妃先为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被玄宗抢过去做妃子。玄宗抢自己的儿媳妇做妃子,这很荒。很显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身世进行了美化,说杨贵妃成为玄宗妃子之前是良家少女杨家有女初长成。美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如果是批判玄宗荒误国的的话,就不会美化杨贵妃的身世,只会批判后宫的。还原历史,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就明白了诗的主题。和《长恨歌》相反,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新乐府》之胡旋女中将杨贵妃写成了迷惑君心的妖女: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并严肃地批判了唐玄宗不能辨别是非、沉溺于声色享受、不能自拔的生活。《新乐府》之李夫人中将杨贵妃比作惑人的尤物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杨贵妃死前死后都能够迷惑君王,永世难忘,并告诫君王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者给君王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去遇到倾城倾国美人,这是规劝君王要遏制自己的荒思想行为的方法。

上面两首讽喻诗中,杨贵妃不是清纯的少女,死后也不是仙女;而是尤物,是妖女,形象和《长恨歌》完全不一样。这种形象符合《新唐书》里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什么符合历史人物形象呢?就是因为白居易在诗中要批判唐玄宗荒误国,而不是歌颂其伟大爱情。《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也是一个负面形象,历史人物形象也是要给后来的君王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诗歌高度吻合了,史与诗一致。

如果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诗史互证,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之中去,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

教师在讲授《诗经东山》时,怎样翻译和理解其中的诗句熠燿宵行呢?权威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翻译:鬼火在夜间流动,其光甚盛。如果教师还原诗中的人物情感,就会发现,这样翻译欠妥。《东山》讲周公东征多年,戍守边疆的士兵还乡途中思念家乡。戍卒久征沙场,突然回家,路上想象家乡是不是荒芜了?亲人是否流散他乡了?他甚是担心。他回忆家乡过去的种种美好事情,包括新婚的幸福,漂亮的新婚妻子。这种回忆是温馨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翻译为鬼火夜间流动,这就给读者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不符合诗的温馨的情感氛围。如果翻译为萤火虫在夜间荒芜的乡村闪烁,那么这样,可以衬托家乡荒凉的境况,也可以带来一种美好的诗意氛围,这种美好的氛围也符合诗歌的体裁特点。鬼火流动,这是民间迷信的说法,《诗经》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上面的解释不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因此不宜这样翻译。对于诗中人物的感情,必须还原其本来情景;对于文赋,也应该还原其本真感情特点,如学习苏轼的文赋《前赤壁赋》时,怎么样理解赋中客人的感情呢?

本来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美好的月夜,激发的应该是愉快的情感,为什么在饮酒乐甚之中突然有了客人的悲观情怀。原来赋中的客人也就是苏轼自己,其抒发的是自己的悲观情怀。苏轼这篇赋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于1079年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此贬谪,内心苦闷可知。在赋中抒发其悲观情怀,这符合苏轼本来感情状态。但是苏轼能够用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排遣其悲观情绪,最终达到一种清旷情怀。苏轼在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忧伤情怀,借主人苏轼自己来排遣客人的忧伤。苏轼巧妙的构思,抒发了两种情怀。读者也全面地完整地体会了赋中的情感。总之,如果在教学时,将文学现象还原到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本身,将人物感情还原为本来状态,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学修养水平就会显著地提高。

以上讲的三个还原,实际上是关于文史结合的问题,文史结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优长之处与作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无可置疑。教学中文史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这一方法的好处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一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对文史结合是不够重视,甚至轻视的。因此除了从道理上说服外,有效的办法是注意以文史结合的具体教学实践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例来显示其优长,给人以启发,让人们在事实面前提高认识。

其次,教学的主角是教师,教师具有引导、影响学生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古代文学,教师是关键。这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还必须具有运用此方法的必要条件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文史兼通,要认真学习历史,掌握与所要讲授的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与事件等历史资料,以及典籍中与作品直接相关的本事一类记载,并尽可能详尽占有资料。老师需要长期注重历史知识与文化史的学习,广泛地阅读有关史籍与笔记诗话,甚至包括地方志与轶事小说等典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摘录相关资料,以备教学之需。这里需要说明,笔者所说的文史结合的史是广义的,不仅指正史,也包括稗史杂记以及笔记诗话之类典籍中的某些记载,它们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典籍,但也是一种有用的历史资料,而且其中多有与文学作品直接相关的有价值的记载,对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往往极有帮助。

第5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更全面地了解教师职业。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尊敬老师的良好道德品质,并试着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二、教学重点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客观和真实地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由衷地迸发出一种爱师之情。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案例辨析、情景升华。

五、教学过程

A.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设问:1.这首歌歌颂的对象是谁?(教师)

2.知识竞答。

B.新课讲授

板书课题:第六课 走进老师

第一框 我的老师很特别

(一)知吾师

1.为老师画像。

【活动1】为老师画像

活动目的:让学生描述出老师的外貌和个性特征,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共同分享我们对老师的了解。

活动过程:第一步,分组讨论、准备。

第二步,分组派代表描述我们的老师,并请该组的同学互猜。

第三步,评一评,看看哪组同学描述得最形象、最贴切。

第四步,请同学完成课本59页表格。通过学生填写表格,让学生对老师的兴趣爱好、工作时间和内容、价值追求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教师心语。

【活动2】课后采访

活动目的: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体会他们的情感,增进与老师的情感,学会关心、体贴老师。

活动准备:请各组同学准备好要采访的问题。

活动过程:第一步,分组请代表说采访的结果,师生互动。

第二步,请学生谈采访后的感受。

第三步,教师点评,鼓励同学们平时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老师,增进与老师的情感,多关心体贴老师。

【活动3】故事链接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十大灾区的教师》视频,感悟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的高尚品德,体会教师的榜样力量――以人格塑造人格。(视频、图片资料展示,并引用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二)赞吾师

(图片展示)赞美、感激老师对同学们的教导。

【活动4】接力赛(课本61页)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赞美之情,并把这种赞美之情落实到行动中。

活动准备:学生课前搜集赞美老师的诗歌、名言名句。

活动过程:学生接力赞美老师。可以采用:“老师,我想对您说……”或者:“我说,老师是……”的形式。

诗歌诵读《让我怎样感谢您》升华本课的主题,增进学生对老师的情感。

C.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老师,老师的工作特点――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不可取代性,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许多诗歌都歌颂过老师,他们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拉近我们与老师的距离,让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快乐。

最后,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让学生再次带着崇敬之情去感受老师辛勤的工作。

D.作业设计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请制作一张“爱师卡”,表达对老师的爱戴、赞美和感激。

六、板书设计

第六课 走进老师

(一)知吾师(知师、信师)

①日常生活中的老师(传播知识)

②信息时代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的方法)

③培养人格的老师(教我们做人)

(二)赞吾师(爱师、敬师)

①夸夸我们的老师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中国的古诗词如同一座丰碑,彰显了一个民族浑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选入的几十首古诗词以及新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积累的优秀诗文70篇均为古代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字字珠玑,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但是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

一、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二、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

分析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

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

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富有韵律,是最适合朗读的了。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诗词的语句美,感知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意蕴。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如分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配乐朗读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蕴,从而陶冶情操。

五、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一点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促进其情感、想像、记忆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逐步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这样一个精品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激情导入,摩拳擦掌

富有激情的课堂导入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摩拳擦掌、急切地想要参与进文本学习之中,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之中,让他们的意识无意中进入更高的境界。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导入语:“大家都知道长江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骚客都曾经为了它而纵情歌颂,那些和长江有关的诗文总是能够让我们感到心潮澎湃,内心激动不已。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自己学过哪些和长江有关的古典诗词呢?”这样的导入语以高姿态和浓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这样的导入语还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让学生思索自己曾经学过哪些和“长江”有关的诗词。在学生完成了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另一首和长江有关的诗词,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想想它展现了长江怎样的风韵,和其他描写长江的诗词比,它在风格、内容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导入语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了学习之中,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摩拳擦掌的感觉。

导入语的使用对于教学是否成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和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巧妙指导,恍然大悟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在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巧妙的指导语来加以启发,有效的指导语并不是那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用语,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感悟。而巧妙的指导语还可以有助于解决教学矛盾和课堂中的偶发事件,体现教师的自身素养。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大家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呢,大家觉得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那么你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原因的呢?大家不如来争当福尔摩斯,探究一下这篇文章中的‘祥林嫂’究竟是被谁给害死的。”这个指导语切中了文章的关键,将学生引入到了小组讨论之中,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性,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果学生对于祥林嫂的死因争执不下,难以理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了思路,但是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起到了启发的效果。

巧妙的指导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情绪,解决课堂中的种种问题,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师生交流之中。

三、多元评价,个性启迪

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更能改善师生课堂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语言,如用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充满情感的对话式评价语言能够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

例如,在学习《六国论》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词汇的语义和特殊语法,更要让他们理解文章不是纯粹的史论,而是有针砭史事的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的学生对于“率、暴、厥、洎”等词汇的正音和解释都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与其直接批评,不如用更加亲切的方式来进行鼓舞,可以让学生再读一次,并且说:“你在后面一次将这个字给念对了,这是进步,要把这个字的读音牢牢记住啊,老师说不定还会突击考察你哦。”这样的评价有一定的激励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不会让学生产生懈怠之心。

教师的评价用语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是却能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第8篇

一、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诗经》中多数诗即如美此。例如《蒹葭》,该诗重章叠句,一义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押韵、复沓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又给人以音乐之韵律感受,这就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关雎》中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对《关睢》,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睢》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二、长短有致的句式美

在《孟子》两章中,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三、生动活泼的形象美

在《乡愁》中,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想象悠远的情景美

既有柔丽之美,又有雄壮之美。先看《蒹葭》中的意境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再看语文课本里所表现的雄壮之美,在《安塞腰鼓》中,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打开心扉的情感美

第9篇

[关键词] 中职 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诗词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储备比较贫乏,生活阅历尚浅,对古典诗词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相反,在当今的中职学生心中,流行歌曲便是他们心中的“诗”,学生每天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又怎会对远离他们这个时代、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诗词感兴趣呢?因而,古典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要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对中职生进行情感教育,就必须挖掘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中职语文教材选编有大量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充分展示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示其誓死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陆游的心忧国事的自白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等等,无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这些诗篇,可以说都是诗人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将这一主题融合到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去感受古人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就会乐于接受。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诗作也必将激励我们的学生以更大的成才热情投身于学习当中。

二、浓厚的至爱亲情

亲情是建立在共同血缘关系上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深厚、最稳定的一种感情,是人间之至情。俗语说得好,血浓于水,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以割舍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通俗、平实的语言亲切而真挚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母爱颂歌。亲情诗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出于自然真情,这种真情不仅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从而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亲情观念。

中职教材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词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开创了悼亡词之先河,相依为命的至爱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记忆。

现在的职中学生没有把父母对自己的爱转化为对父母的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父母,缺乏一颗感恩的心。所以教师应该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体会诗歌中那份浓浓的亲情,让古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关爱家人,理解并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这是职中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选入教材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这一主题。白居易满怀同情地描写“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的琵琶女,作品通过对琵琶女凄惨身世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现出诗人对弱者的深厚的同情心;姜夔在扬州慢里深情的写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揭示了战乱之后的扬州人烟稀少,生活困苦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也心怀同情,他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沉痛地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的可贵思想。

通过诵读古诗中的民生内容,可以引导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古代诗人,带着一颗同情心去关注我们的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关注民生,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同时也是职教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忠贞的真挚爱情

第10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学生;爱国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0―0115―01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在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决心,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为全面参与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音乐新课标在音乐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一、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素材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而且对学生会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新疆好》《如今家乡山连山》《我的祖国》等,有京剧与各种地方戏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等。在归纳出具有爱国素材的歌曲后,教师自己先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让自己的心灵先受爱国之情的震撼,然后再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渲染。在教学时要找准切入口,随着不同的音乐教育活动和不同的实施过程水到渠成地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因为音乐课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爱国教育只能也必须以音乐教学为前提。在具体进行音乐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资源,比如声像、故事甚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进行熏陶,被音乐本身所感染;通过音乐的旋律美和歌词美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在欣赏、聆听、学唱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浓浓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我们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奏响爱国情感教育的主旋律。

二、通过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文学、舞蹈、美术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课程不同教学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教学中,音乐学科综合在突出音乐艺术特点的前提下渗透德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欣赏陈培勋的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英雄的诗篇》时,我没有急着从乐曲入手,而是让同学们把准备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然后我播放音乐并安排了一个男生用慷慨高亢的声音在交响音乐背景下开始朗诵, 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听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学生们思绪万千,欣赏结束后,他们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讨论中明白了战士在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他们仍怀着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信心。通过音乐与诗词朗诵的结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

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而且要注重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爱国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在排练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被二小放牛郎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后来学校的合唱队通过排练、演唱很多这样的爱国歌曲,舞蹈队通过表演《中国梦、我的梦》等多个大型少儿舞蹈,器乐队通过演奏《春节序曲》《北京喜讯传边寨》等优秀曲目,让他们通过实实在在的音乐实践教育活动感受到英雄的伟大、亲人的关心、师长的关爱,使他们懂得回报,懂得感恩,热爱自己的亲人、老师、班级,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通过他们与音乐文本之间的亲密接触、对话,让他们感受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姿,感受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和平凡,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11篇

摘要: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坛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也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家和诗人。她的作品总散发着“爱”的光芒,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光环。本文将从冰心的教育环境、“爱的哲学”、写作主题、叙事结构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环境;爱的哲学;主题;叙事结构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坛中的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既是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家和诗人。冰心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人性的光环,总是散发着“爱”的光芒。冰心是现代作家中接受和表现其基督教思想最深的作家之一。“如同研究鲁迅就不能不细致地研究进化论对他的影响,研究郭沫若不能不深入探讨泛神论对他的影响一样,研究冰心也须细致深入地考察其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1]本文将从冰心的教育环境、“爱的哲学”、 写作主题、叙事结构方面来分析基督教对冰心创作的影响。

一、教育环境中的基督教氛围对冰心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基督教传统对冰心的影响。

家庭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冰心的家庭则具有一定的基督教色彩。冰心和她的三个弟弟出生时,是请的教会医院的女医生来接生。二伯父在英华书院(教会学校)教中文,他的同事们都是传教士,与冰心家有着往来。冰心的舅舅则与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有着密切关系。冰心的大弟弟和舅舅的儿子都在青年会夜校学英文。家中的亲人大都与基督教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往来,他们身上所携带的基督教的气息也会慢慢地感染着年少的冰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冰心的思想、性格,其影响进而不可避免地辐射至冰心以后的创作。

冰心的父母都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开明之人,他们将小冰心送入了贝满女子中学接受教育。在这里,冰心被教会学校浓厚的基督教氛围包裹着。她的同学基本都是基督教徒,课程多富有基督的色彩。“我们的圣经课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基督这个‘人’”。[2]冰心在《我的中学时代》中写道:“在我十几年海内外的学校生活中,也就是中学时代,给我印象最深,对我的性格影响也最大。”中学时代在教会学校的生活,让冰心正式开始学习基督教教义,也使她更加明了了“爱”的内涵,从而影响了她的性格思想和创作,进而形成了“爱的哲学”的雏形。

(二)学校环境的基督教色彩对冰心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冰心进入了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就读,后又进入燕京大学。这两所学校同样是教会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基督教义。在燕京大学,冰心结识了校长司徒雷登和女教师鲍贵思。这两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冰心受他们二人基督精神的影响极大。

司徒雷登是著名的传教士,极具基督徒“博爱”精神。他广布福音,普度众生,关心并同情着中国百姓,试图用“爱”来感召众人。燕京大学的校训“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就是他根据《圣经》而制订的。司徒雷登一直用着宽容的心去爱护他的学生们。女教师鲍贵思十分喜爱冰心,她指引着冰心更近地接触基督教义,了解其深沉的内在。

在燕京大学浓厚的基督教氛围下,受博爱主义的熏陶和感召及在鲍贵思的指引下,冰心接受了洗礼,她更加贴近了基督教义。她的思想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又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爱’的哲学”。[3]因此,在教会学校的学习使冰心的思想逐渐成熟,其创作也慢慢成形,“爱的哲学”也愈发深透。

二、“爱的哲学”的形成受基督教的影响

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对《圣经》及基督教义的理解,都有着自己在思想中所形成的上帝,从而建构自己理想的国度。耶稣布道的核心是“爱”,爱世界所有的人乃至罪人和敌人。耶稣传教的目的是要唤醒人们的信仰把大众引向光明。耶稣有着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他创造了一个纯洁的灵魂世界,在那里人们可以找到在现实世界中徒然寻找的东西。一种绝对的纯洁,与世界的肮脏完全地分开的纯洁;一种自由,在实际社会中不可能有的自由”。[4]耶稣和基督教义对冰心“爱的哲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她想做一个高尚、正直、纯粹的人,希望用上帝般的“博爱”去对待世间之人。

“‘她’看到了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2]冰心从耶稣的受难中读出了“爱”的崇高,意在唤醒麻木愚昧的众人,用自己的苦难去拯救人类邪恶的灵魂。这使冰心“爱的哲学”带上了感性色彩也具有了有别于迷信的神性。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重要诫命之一是“爱如己出”,世上的人们都是上帝的子女,要互相友爱;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朋友、友善之人,还要爱自己的敌人。《超人》中的何彬,本是一个冷漠对待世间万事的人,他不同情、怜悯任何人,但是受孩子禄儿及他母亲“爱”的影响,他明白“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一个军官的笔记》写道:“上帝也要擦干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这些文本中都渗透着冰心“爱的哲学”让人感受到博爱伟大的力量,宣扬了爱的“神圣无边”。

“爱的哲学”是冰心文学书写的灵魂,是冰心作品中的文学精神。冰心在作品中宣扬爱的福音,她以“爱的哲学”领悟人生,探求生命的奥秘和意义,营造出幸福的精神乐园。“在她的作品中,也还有基督教思想的血液存在,这些血液,是流贯在她的爱的哲学之中。[5]“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的爱是渗透着基督教义的“博爱”,她希冀用“爱”来感召人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带给他们心灵的宁静和温暖,从而进入一种心灵和谐的境界。

三、写作主题颇受基督教影响

冰心早期的诗歌、散文及小说中的主题主要是歌颂母爱、歌颂童心、歌颂自然,呈现出较为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意味。

(一)母爱主题。

冰心生长在幸福的家庭中,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母亲温暖的母爱。这种爱“具有为生命立基的唯一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灵魂奔赴的神圣性、分担苦弱的救世性”。[6]“冰心话语中的母亲,不是人间母亲,而是神圣母亲。她是上帝,是基督,是弥赛亚。到此,冰心爱的诗学中的爱是母亲,母亲是爱,就转化成了:爱是上帝,上帝是爱。”[6]冰心歌颂母爱,她认为母亲和上帝一样,是创世者。她创造了新的生命,甘愿为子女奉献自己无私的爱。冰心歌颂母亲的文章中大量使用《圣经》中赞美上帝的语句来颂扬大爱无疆的母亲。慢慢地受基督教的影响,冰心渐渐将对母爱的歌颂上升到了。

(二)赞美孩子。

基督教要求教徒须变成小孩才能进天国,小孩子在天国里是最大的。基督教文化认为:“游弋于宇宙大化中的婴儿,他就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他的感觉就是宇宙本身,他的呼喊,他的骚动,他的喜乐都发自宇宙的最深处”。[7]孩子在冰心的作品中是天使的象征。他们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来指引人们走向光明。《最后的使者》中,那个双翅雪白、挟着金斧的婴儿就是最后的使者,是他用金斧劈开世间的黑暗,给世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涵着伟大的灵魂。/”“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中。/”冰心极喜爱小孩,孩子拥有着童心,是世间最纯真、最纯洁的。作品中的孩子没有了童稚气,言行与实际年龄不统一,他们说的是极具人生哲理的话语,具有神圣乃至神秘气质,往往像天使般启发者人们,带领迷茫之人找到正确的出路。

(三)赞美自然。

冰心生活在海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冰心喜欢大自然,歌颂自然一直是冰心作品中永远的主题。大海、繁星、云霞、花草等活跃于冰心的笔下,散发出一种爱的生命气息。“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繁星》)“上帝呵!/感谢你“自然”的风雨!/(《春水》)自然万物都是上帝造出来的,是上帝“爱”的结晶,赞美自然也是受到了基督教义的影响。

冰心“爱的哲学”指的是母爱、童心和自然,而上帝的“爱”都隐含在母爱、童心、自然中。“万有都蕴藏着上帝,万有都表现着上帝。”[8]冰心则通过对母亲、童心、自然地歌颂,赞美了万能的上帝。

冰心受基督教的影响,歌颂的主题带有较明显的宗教意味。她对上帝充满崇拜、敬畏之情,希望用赞美上帝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也为当下受苦难的中国民众指引出一条光明大道。

四、叙事结构

基督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最基本的内涵是默默奉献、无私给予及宽恕救赎。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创始者。上帝是不忍看人类继续混沌下去而惩罚他们,也正因为爱,上帝才派自己的爱子耶稣下世间遭受苦难来为人类赎罪。

冰心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常用《圣经》式的救赎模式来行文。如《超人》中的何彬,他是“”后的孤独青年,信奉尼采,没有朋友,没有欢乐,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但是病童禄儿和梦中的母亲用爱感化了他,唤醒了他尘封的灵魂。是伟大的爱感召了他,救赎了他。《一个不重要的军人》中的福和,他替赖账的士兵付钱,替受欺负的小孩承受痛苦,他甘愿痛苦自己、牺牲自己来获得灵魂的升华,他是真善美的象征,是代世人受难的耶稣形象。《我的学生》中的S,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优越的条件而去艰难的边区去工作。虽然她在边区过着饱受磨难的生活,但她无怨无悔,乐观开朗地为建设边区奉献自己的一切。最后她为了救人,自愿输血过多而死。S有着像耶稣般的无私,宁愿为了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些文本中处处都显示出如上帝般伟大的博爱。这是源于冰心从小受基督教的影响,文本结构也承现出一种救赎的模式。那些圣洁的形象是冰心理想中最完美的形象。她希望人类都能达到无私的境界,为世人奉献自己,使冷漠的世间能出现温暖的光辉。

冰心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呼吁人们要以基督之心为心,仿效他伟大的人格,并希望在争到自由、辨明真理之后,我们要以德报怨,用仁爱柔软的心走上和平建设的道路,让伟大的爱的人格,爱的伟大的力量,充满全世界”。[9]冰心用爱为人们建成了一个理想的境界,指引人们放弃邪念,用爱和人交往,用爱去感召他人!

参考文献:

[1]杨剑龙.基督教与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J].江海学刊.1995,(6)。

[2]冰心,吴文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3]冰心.冰心全集:第二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4

[4]勒楠.耶稣的一生[M].商务印书馆.1998。

[5]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M].上海:光明书局.1935。

[6]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

[7]阎国忠.基督教与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第12篇

心灯永亮

在人们的心灵里都闪亮着一盏灯,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灯。心灯明亮时,你就会胸襟坦荡、光明磊落、勇往直前;就会摆脱名缰利锁、随遇而安、处之泰然;就会忘记那些令人思而无味的恩恩怨怨,净化了心灵。我们离退休的老人更要拨亮这盏心灯,快乐欢愉地度过晚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漫漫人生路坎坎坷坷,无情的急风骤雨和各种各样的挫折、不幸、疾病都会使人落寞、惆怅、悔怨,都时而会使心灯摇摇晃晃甚至熄灭。

理想、信念、追求是前进的动力,是心灯的加油站。古人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时刻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一代的中国老人。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101岁时写下了《千金冀方》以惠后人。徐特立老人在70岁时还制定了20年的学习计划,他活到老学到老,一直持续到91岁。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时还撰写了《季羡林谈人生》。世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81岁时还取得了1031项发明专利。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古今中外老人,他们都是以理想、信念、追求为动力剔亮了心灯,近而灿烂辉煌了人生。

辽化重阳诗社是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们的精神文化乐园。二十年来,他们在这里高高兴兴地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并创办了自己的诗词刊物《菊风》。五年前出版了诗集《韵绕东篱》,今年秋天又出版了《韵暖东篱》。七十四岁的赵川老人继八十五岁的王吉庆老人、八十二岁的老社长徐万仁老人、七十岁的主编吴贵卿老人之后,也出版了个人诗集《清秋逸韵》。我在中国石油报、辽化报、辽阳电视报,辽阳日报、中华诗词上经常看到他们的诗词和文章,真是令人敬佩和让人感动。去年他们办起了自己的重阳诗社论坛网站,在网上和全国各地的诗友们进行交流,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使中华古诗词这一古老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让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加灿烂辉煌。他们还拍摄了一册册夕阳美景的照片,绘制了一幅幅桑榆晚景的画卷,歌颂祖国、歌唱辽化、歌唱夕阳、歌唱新生活。他们黄昏唱晚的豪情都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启迪。我觉得: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那都是一盏盏明亮的心灯。他们明亮的心灯在桑榆晚景里,继续燃烧着激情散发着光和热,仍在为美丽的夕阳增辉添彩……

心灯不灭,心灯永亮,就要把握住心态,不断地去学习和追求。心灯虽然有时会被熄灭,但一定要把它再重新点亮让它熠熠闪光,就像太阳有时会被乌云遮住一样,太阳会用自己的能量冲破云层而再光芒四射……人老心未老,在衣食无忧的日子里,我要老当知老,知老则明、知老则安、知老则乐。每天都要有个好心情,养生健身“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后人、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我虽然不能主宰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我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已向花间留晚照,更从秋后觅阳春”。在走向生命回归自然的路上,我要豁亮、畅达、愉悦,活出质量、活出健康,让心灯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