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月节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三月三歌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2、“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3、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来源:文章屋网 )
广西壮族每年的三月初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在广西地区十分隆重。
壮族人民向来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以广西地区的壮族为著,其中又以南宁市武鸣区的壮族闻名天下,2016年5月27日,“武鸣县”正式更名“武鸣区”,正式划入南宁市区范围,把“武鸣壮乡”带入了另一番境界,每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歌节。
(来源:文章屋网 )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古时上巳节的盛景。“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诗经》中有关情爱的国风部分,共162篇,很多地方表明了三月三为情人节。三月三能成为中国情人节是有着古老传说、民间风情和官方提倡等诸多基础的。三月三原称上巳节,因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于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后,从魏晋开始就统一将上巳节定在三月初三。根据这个节俗的内容,民间又将“三月三”称为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壮族”。其实,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不少汉族地区,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活动,比如玉林市已举办多届,三月三绵延南流江畔多地。
“壮族三月三”,桂台民众共欢乐
“本是同根同血脉,何必彼此分内外,炎黄子孙是一家,心有中华情和爱。桂花开放香两岸,唱着山歌邀你来……”当歌曲《兄弟姐妹一起来》的音乐响起,这首讲述桂台两地情谊的歌曲点燃了桂台各族民众代表的热情。
3月28日晚,桂花香两岸、中华一家亲――2017年桂台各民族欢度“壮族三月三”联谊晚会在南宁举行,来自台湾花莲、宜兰、台东、苗栗等地少数民族代表和青年学生前来欢聚。中国前副主席蒋孝严等出席。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的壮、汉、苗、瑶、侗等各族民众都会欢聚一堂,举办唱山歌、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打扁担、舞春牛、师公戏等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参与人数逾千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侯建国在晚会上介绍,自2014年开始,广西官方将“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节庆活动日趋丰富,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民众文化品牌。
“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共度佳节是这个品牌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侯建国说。2016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官方邀请台湾花莲、宜兰、台东等3县7乡的近200名台湾同胞出席,并分赴广西4个市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体验壮乡独特的民俗风情。
2017年“壮族三月三”(3月27日至4月3日),广西再次邀约台湾花莲、台东、宜兰等地400余名少数民族代表和青年学生前来体验壮乡风情,进一步深化两地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推进桂台各领域交流合作,研究出台便利台湾同胞在广西学习、就业、创业和生活的政策措施,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侯建国说,希望台湾同胞访桂之旅结束后,将在广西的美好回忆向更多台湾友人宣传介绍广西,欢迎更多台湾同胞来广西旅游,加强两地人文交流。
“我对广西有特别的情感,我出生在桂林,我的先母也安葬在桂林。”蒋孝严说,他曾多次到桂林祭拜母亲,但从未曾带齐儿孙一同前去祭拜。“今年祖孙三代要一起来广西看看,要让后辈知道自己家庭与广西的这段历史渊源。”
蒋孝严还谈到,经贸文化对两岸关系很重要,“经贸合作让两岸手连手,文化交流促两岸心连心。”
海南黎苗同庆,擦亮民族文化品牌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苗族民间的“情人节”,也是黎苗百姓迎接春天祈求生活幸福的日子。今年的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主会场在琼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
2007年,琼中举办建省后首次大规模三月三活动,至今走过十个年头。每逢农历三月初一,琼中县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全县10个乡镇、571个自然村,13万黎族苗族同胞,超^80%的男女老少穿上少数民族美装,戴上民族风情挂饰,怀揣最美的祝福和期许,一齐涌向县城营根镇。而营根镇从初二下午开始,人山人海,初三更是水泄不通。
琼中县委书记孙此担琼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走“农+文+旅”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黎族苗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发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更好地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一地两县三区”、全县各族人民的美丽幸福家园美好愿景。
三月三节是黎族苗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苗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苗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苗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苗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男女青年对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经贸活动等。如今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成了丰富旅游产品、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每年都吸引数万国内外游客。
贵州“三月三”被纳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2017年3月17日,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乐旺镇乐宽村布依山寨采用“高山流水”敬客人喝酒。
一大早,布依族同胞在村口迎客门上扎起大红灯笼,摆上拦门米酒,夹道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三月三”布依文化节的宾客。当天,布依族同胞打糍粑,摆长桌宴,唱布依民歌,展示布依妇女手工纺织和布依古榕浪哨等,与八方宾客共度“三月三”布依文化节。
三月三是布依族同胞在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一个祈盼风调雨顺、缅怀祖宗先辈、感恩山水自然、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传统节日。2011年6月,贵州省望谟县“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节日,每年都会放假,由于今年和清明节重合了,大家不知道放假安排是怎么样的,那么2022年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2022年广西三月三怎么放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2三月三放假安排日历表,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2年广西三月三放假几天?
放5天。
2022三月三放假安排日历表
3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2022年“壮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壮族三月三”期间,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2022年清明节放假时间为4月3日至5日。农历三月初三为4月3日(星期日),与清明节放假时间重叠。为营造我区“壮族三月三”良好节日气氛,本自治区内4月2日(星期六)、6日(星期三)放假调休,即“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放假时间为4月2日至4月6日。
以上就是2022三月三放假安排日历表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1、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三月三拜蚩尤说法。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2、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其不仅是汉族节日,也是广西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三月的暖阳,给你灿烂的心情;三月的微风,吹开脸上的愁容;三月的丝雨,淋走心里的烦恼。三月的花朵为你绽放,将三八祝福全部送给你。
捋开额前的细发,星星点点的银丝便昭然可见,妈妈感谢您的辛苦养育之恩,使我长大、使我成才!祝您节日开心快乐!
在特别的女人节日里,希望您在新的一年皱纹少一点、白发少一点、腰围瘦一点、人更漂亮点!亲爱的妈妈妇女节快乐!
感谢您赐给了我生命,给些您手把手将我抚养长大,让我无忧无虑的长大、成才,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您,在妇女节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岁月的流逝是您皮肤布满道道皱纹,但在我心中您永远年轻,是勤劳、善良、勇敢的伟大女性。祝亲爱的妈妈妇女节快乐!
愿丝丝春雨为你洗涮疲惫,暖暖春风为你吹去烦恼,烂漫春花装扮你的容颜,整个春天为你带去美丽人生!祝你妇女节快乐!
送你玫瑰,愿你人比花娇;送你烟火,愿你灿烂夺目;送你清茶,愿你芬芳四溢;送你流星,愿你梦想成真。三八妇女节,祝你快乐无限!
祝:娇巧可爱,聪明伶俐,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情场无敌,天下无双,迷倒一片,颠倒众生的你,妇女节快乐!
美丽大方的女子,愿你青春永驻,活力永存!节日快乐!
1、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
2、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3、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4、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来源:文章屋网 )
上巳之所以叫上巳,是因为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纪日,而这个节日被安排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举行。大概在东汉到魏晋期间,这个节日被固定到了每月的第三天,即三月初三,所以又被称为三月三。
不管是上巳,还是三月三,其实,都是古人为了流连光景、游戏春色而为自己创造的一个节日。透过《诗经・郑风》中的《溱洧》,我们仍能听到周代上巳节上青春的歌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兰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
这歌是啥意思呢?溱水和洧水相汇之处,水流舒缓,河面开阔,水草丰美,鸟语花香,是踏青游春的好地方。三月上巳,有位闺女不知为什么来晚了,河边的踏歌联欢早已开始,青年男女正手持兰花,翩翩起舞。女孩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往回走的男子,也许只是出于无意,也许她对他已经暗自心许,她邀小伙子同去游玩,但他却说已去过了,女孩子软磨硬泡,耍赖撒娇,后来,小伙子不仅乖乖地充当起护花使者,临了,还向姑娘奉上一支芍药……
上巳节正值阳春三月,万物欣欣向荣,令人春心荡漾,因此,上巳节就成了年轻人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他们唱歌传情,起舞会友,赠花定终身。
早期上巳节就是年轻人的节日,《论语》载孔子弟子曾点的话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雩”是古代的一种舞蹈,天旱不雨,巫师们就跳起雩舞祈雨。在这里,“雩”指鲁国设在沂水边举行雩舞的祭坛。曾点的话,为我们展现了当年鲁国上巳节的风俗画卷:暮春三月,天气和煦,年轻人脱去沉重的冬装,穿上新制的春衫,约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带几个天真烂漫的童子,来到沂水边,用河水洗去聚积在身上的尘垢和沉郁在心中的烦恼,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来到河边的雩坛边,那里正在进行盛大的舞会。钟鼓和鸣,笙歌悠扬,青年男女们成双成对,联袂而舞。
在世人的心目中,儒生不是义正词严的君子,就是索然无味的书呆子,想不到他们竟是这样风花雪月、风流倜傥。曾点的老师孔子,见自己的得意门生非但无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反而一脑门及时行乐的小资情调,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这小子可说到老夫我心坎上了!老夫聊发少年狂,风乎舞兮踏春阳。原来,孔老头也是一个可爱的性情中人呀!
可惜后世文人非但不了解孔子师徒的真性情,也未体会上巳节这个春天庆典的真风流。上巳节渐渐丧失了其与生俱来的生命情怀和青春气息。在民间,上巳沐浴蜕变为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的“涤除祓禊”,人们在上巳节这天,到流水边沐浴,想把一年的灾祸邪祟与尘浊污垢一起荡涤干净。在文人那里,上巳游乐则淡化为点缀风情的“曲水流觞”。如今,三月三日更是月份牌上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倒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山川阻隔,王道教化所不及,直到现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仍举行盛大的歌会,最著名的自然是壮族的三月三歌墟,还出了一个刘三姐。每逢歌会,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载歌载舞,聚饮联欢。山间平坝上,歌声如潮,舞阵如海;竹林花丛中,浅唱低咏,人约黄昏……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原古国的上巳节已经风流云散,只有在山重水复天高地远的远方,上巳盛会的歌声依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小编唠叨:
都说中国人拘谨,不如老外活泼开放。如此看来,并非如此。连我们印象中义正言辞的孔老夫子,也是那么欣赏自己学生们天真烂漫、欢歌跳舞的快乐交往。感慨如今的中学生,甚至很多被学校禁止拉手,真是够压抑的。
1、是一个纪念皇帝的节日。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
2、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
3、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4、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乡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来源:文章屋网 )
1、“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同时,“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广西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2、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3、后来,歌圩节演变为青年男女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的活动。每到这一天,壮家男女在山坡、草坪、晒场,互唱山歌对答,对歌的内容很广泛,参加对歌的人老中青都有但最为活跃的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心声,以歌传情,随编随唱,机动灵活。一些出类拔萃的对歌者,在歌圩中找到意中人,从而使得一年一度的歌圩节成为赛歌、选偶的喜庆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月三 动画 创新 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和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称的概念,两者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口技、音乐、舞蹈、庆典仪式、传统手工艺等。
黎族是我国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优秀的黎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瑰宝。
一、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介绍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是黎族人民在生活劳动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化艺术领域、重要节日活动、礼仪风俗等各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寄予着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何与各种破坏势力相斗争,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都需要重视的课题。而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方式上还有很多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加强。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面临着以上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对其进行保护。本文从动画的角度探讨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工作。
二、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实现的创新与优势――以“三月三”为例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特定节日中黎族人民用祭拜始祖、对歌跳舞的活动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悼念、对爱情的向往。黎族文化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传承。然而,黎族“三月三”节的传承大多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在传承和延续上存在诸多限制。随着“80后”、“90后”群体成长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其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均和老一辈群体不同,其接受了较好的文化教育,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更现代的娱乐方式,不利于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三月三”)的认同和传承。动画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形式予以表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对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1.基于动画视角打造新的黎族民俗节日文化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古老文化瑰宝,其表现形式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这种表现形式、传承方式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动画作为一种色彩丰富、富于变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实现对黎族民俗节日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保护,使其以全新的形象走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其一,动画可以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创新性实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动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媒介,其优势表现在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感情饱满的人物设计,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播途径,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能够改变以往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狭窄、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方式落后等缺点。正如上文所述,当代青涯甓杂诶弦槐泊承下来的黎族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缺少继续发扬壮大的热情,很多黎族的青壮年对于“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的印象仅存在于孩童时代的载歌载舞,未能培养出对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动画则以自身优势,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形成全新的视觉盛宴,满足当代社会民众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此外,动画以特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其价值观植入青少年心中,能够从小培育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使其成为保护我国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成员。
其二,动画作为一种商业运作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实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品牌包装。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处海南,地域较为偏远,仅仅依靠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推广方式并不能在大范围内推广和保护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必须使其进入大众视野,拓宽其传播范围,改变其传播方式。动画这一全新的载体、便利的媒介可以利用其商业性特点,整合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满足当前大众喜爱的动画形象,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其进行大范围的推广。此外,由于“三月三”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表演人员的表演水平,青壮年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动画这一全新载体却可以克服以上缺陷,利用电脑绘画技术完美呈现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并将其打造成广受欢迎的动画形象,进而推出动画周边等商业化产品和活动,运用商业运作模式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的视野。这种以动画为突破口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
2.三维动画还原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风貌
动画以多帧图像运动的方式实现对所描绘画面的情感表达,可以利用先进的电脑绘画技术高度还原所描绘图像的真实面貌,实现其价值。近年来随着三维动画技术的成熟,我们更是在很多领域,比如医疗、军事、建筑等,发现了三维动画的身影,其利用自身技术特性帮助科研人员、实践人员克服了很多技术性难题。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文艺、技艺、建筑、节庆等多个表现形式的系统性文化,有丰富多变的表现形式、独特优美的视觉享受。然而,千年以来的社会演变,加之口耳相传的落后的传承方式,使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再现当年的风采。以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为例,在这一天,黎族人民穿上本民族的服装,在特定地点集合,并表演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舞蹈。要想实现这一盛大节庆场景,圆满呈现这一节庆节日所寄托的黎族人民的感情,受制于周围古建筑、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黎族人民的表演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动画,尤其是三维动画,却可以克服以上困难,高度还原“三月三”等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充分表现出节日的盛况,表达黎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三维动画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高度还原黎族古老村落的原貌、黎族民族特色服饰的精致、黎族传统歌曲舞蹈的优美,带领人们走进有着千百年传承的黎族古老文化,感受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魅力。
其一,三维动画高度逼真还原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全貌。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三维动画影像技术已初具规模,可以高度还原人物、景物、建筑、物品等,并在很多领域运用成功。为了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三维动画运用其技术优势,实现了对圆明园的技术还原,将其被毁坏之前的原貌予以还原和展示,并将其制作成纪录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人们重睹圆明园全盛风貌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无独有偶,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重现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盛时期的风采,运用数字虚拟成像的原理,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予以记录和还原,并对其进行长期、完整保存,避免产生以往口耳相传这种落后传播继承方式造成的信息不完整、失传等问题。
其二,动画以生活化、故事话的视角鲜活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三月三”为例,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化的文化表现形式,有独特的动态美,表达着黎族人民千百年以来的文化与精神,这是一种“活着”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因此,我们在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表现形式予以高度还原的基础上,还应赋予其生活化场景,将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有生命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人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喜悦感。以“三月三”为例,我们在利用三维动画高度还原节庆活动盛况的同时,应将“三月三”的传说演变、寄予的感情以一幕幕故事化的场景展示出来,黎族青年初见心仪姑娘的怦然心动、黎族姑娘初见心上人的羞涩,飘扬的音乐、美妙的情歌,优美的舞姿,精致的服饰、背景里重重叠叠的小桥流水、古老的村落、曲曲折折的小路、孩童的追逐嬉闹等心境、场景予以展现,将早已成为黎族人民记忆深处的美好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方式重现人们的眼前。动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媒介,在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的时候有天然的势,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真正了解和热爱它,带着对它的热爱,将其富有感情地予以动画制作和传播,使人民大众感受到有温度、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向。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演变,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口耳相传的继承方式严重限制了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动画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和媒介,能够利用其高度逼真的技术优势实现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盛时期的还原,以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方式突破时空的局限,对其进行创新性继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周世波.动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艺术,2014(1).
[2]李钦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余洋.将动漫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可行性探析[J].群文天地,2015(20).
[4]莫涛.浅析动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和价值[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4(10).
俄罗斯人,他们“谢肉”迎春
俄罗斯的人们把送冬迎春的节日叫“谢肉节”,它安排在春季大斋前的一周。进入大斋期之后,人们将不得吃肉食和乳制品,故称“谢肉节”,意为大斋之前向肉食告别。“谢肉节”的前身是古斯拉夫人的春耕节。人们认为冬去春来是春神雅利洛战胜严寒和黑夜的结果,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都要举行隆重的送冬迎春仪式。人们用烤成金黄色的圆形小薄饼祭祀太阳,晚上则燃起篝火,烧掉用稻草扎成的寒冬女王像。人们以此欢庆经过漫长的严冬,春天明亮的太阳又开始为大地送来温暖。
“谢肉节”将持续7天,每天的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星期一为迎春节,家家户户煎制圆薄饼;星期二为始欢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家的未婚姑娘和小伙子们一起娱乐;星期三为宴请日,岳母宴请女婿;星期四为狂欢日,人们在大街上举行各种狂欢活动;星期五为新姑爷上门目,新女婿宴请岳母及其家人吃薄饼;星期六为欢送日,人们载歌载舞把象征寒冬女神的草人用雪橇送往村外烧毁;星期日为宽恕日,人们走亲访友,拜访邻里。节日中,各地还举行化装游行,彩车上载着人们装扮的寒冬女神、俄罗斯三勇士等神话中的人物,人们载歌载舞送别寒冷的冬天,迎接温暖的春天。
在瑞士,你可以看到花车巡游和烧雪人
百年以来,瑞士苏黎世的“六鸣节”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节日庆典一般在4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和星期一举行。在乐队锣鼓喧天的伴奏下,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传统服装四处巡游,有的骑在马背上神气非凡,有的坐在花车上向人们分发美酒、苹果、面包和奶酪等农产品,周围的群众也纷纷向扮演历史英雄的“人物”献花,整个苏黎世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游行过后,庆典活动的时刻即将到来一“烧雪人仪式”。晚上六点,象征冬天的雪人“Boogg”被放在木材堆起的高台上被烈火焚身,人们环绕着燃烧的雪人不停地策骑奔驰,直到雪人化为乌有,最后人们便会彻夜跳舞狂欢,庆祝春天正式来临。根据瑞士民间传说,“Boogg”是食肉野兽的化身,冬眠过后常在阿尔卑斯山觅食伤人。后来人们便在“六鸣节”的时候仿制雪人,然后把它烧掉,保佑村民平安。或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为避免雪人一烧即溶,人们开始便改用棉花和羊毛代替真雪做成雪人。如果你瞧好有机会去看看游行,或许你会感觉到时光恍如倒退了两百年,各行各业的人穿着古老的服装,骑着马,赶着车,牵着小孩,奏着音乐,浩浩荡荡地走过Limmat河畔。
满街大花脸的印度
印度教的传统大节“胡里节”(也叫“洒红节”)是印度人庆祝春天开始的传统节日,也是印度的全国性节日。它源于古人期盼丰收的活动,在每年二月至三月举行。节日期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寻常百姓,都载歌载舞迎接春天的到来。以当地的传统习俗,人们不仅给自己的脸上和身上涂上颜料,还会友好地向别人身上抛撒彩色颜料和粉末以示祝福。一瞬间,人人都变成浓墨重彩的“大花脸”,衣服也都变得色彩斑斓。据说在此期间,人们可以大声说脏话,甚至骂人,表示对坏人的唾弃。而现在“胡里节”已演变成人们消除误解和怨恨,摒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因为印度地域广阔,各地庆祝“胡里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在北方邦马图拉过节,除了洒彩粉外,妇女还要手持木棒追打男子,同时男子是不能还手的;在拉贾斯坦邦,人们则将浸水的衣服拧成一股绳,用来击打朋友以示庆祝;在印度教圣地瓦腊纳西,人们互相洒水,然后成群结队上街游行,放肆地大声骂人,宣泄情绪。在农村则更加热闹,有时前后会庆祝上一个多月,不少农民过节时手持涂有颜色的木棍跳集体舞,特别是在比哈尔邦等地,农民们还唱歌赞颂春天,彼此互甩泥巴、投牛粪来喜迎春天的到来。
闻风迎春在埃及
埃及是个节日多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国家,除了国家统一的节日外,还有各种地方性节日。其中最盛大的,当属惠风节,这一天意味着春风吹拂,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所以,也有埃及人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古埃及人认为,惠风节的到来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在埃及最早的关于惠风节庆典的壁画其记载的年份是在公元前2700年。
惠风节的日期每年都不是固定的,一般在三月中旬到五月上旬之间。这是因为基督教传入埃及以后,有一年的闻风节正好是基督教的大斋节,禁止食用鱼肉,而埃及人在闻风节时则必食一种叫做“法思赫”的咸鱼,因此只能将节日推迟,后来固定在每年复活节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复活节后的星期一。踏青是埃及闻风节的主要内容,与人们想象中盛大的节日喧闹繁乱不同的是埃及的“春节”是井然有序的热闹。这一天开罗实行交通管制,比平时多几倍的交警指挥着车辆,平时堵车的地方这天也交通顺畅,巡逻船在尼罗河上不停地穿梭巡视。这天人们会全家出动到公园活动,在密密麻麻的游人中,保安、便衣和警察随处可见。在尼罗河畔,金字塔下,城市的公园广场的树阴花丛中,到处是席地而坐的人们。他们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带着食物和炊具,或~家人来到公园,或亲朋好友乘车去游览踏青。人们在尽情地欣赏自然风光之后,便围在一起享受节日佳肴。
保加利亚:挨打是福
根据保加利亚的传说,“三月奶奶”将春天带到人间,所以三月的第一天就成为了庆祝春天的“三月节”。一早,人们就要在家中扫尘,清除晦气和污物。人们喜爱“三月奶奶”,但又惧怕她的喜怒无常,于是想尽办法讨好她。当天保加利亚人见面的问候语都是“祝三月奶奶快乐”。年长的女人这一天尽量不出门,以免“三月奶奶”看到以为是在暗示她老了而生气。“三月节”最重要的饰品是象征平安幸福的“三月花”。它用红白两色丝线编成,从绒球、娃娃到动物,造型各异、年年翻新。
保加利亚迎春风俗中最奇特的要数“棒打”亲朋送祝福。保加利亚人迎接春天的第一出好戏就是用“迎春棒”打人。它实际上是用红、白两色羊毛线将几根树枝缠绕起来做成的小“权杖”,再挂上一串串爆米花、玉米粒和干辣椒,用金币、面包干和各色种子加以点缀。新春来临之际,孩子们就举着亲手做的“迎春棒”到各家串门,用它轻轻敲击人们的后背,嘴里还唱着代代相传的喜歌。“挨打”者则要给孩子们小面包和零钱以示感谢,上至祖父祖母、下至邻居朋友,甚至家里的牲畜都要“挨打”。即使不相识的人,也会微笑着回应。庆祝活动还少不了面具表演,多数面具形象恐怖,用层叠的羽毛、兽皮兽头,再配上血盆大口和白森森的巨齿,目的是吓跑冬天的恶魔。面具表演者还要在胸前、腰间挂上许多铜铃,铜铃随着舞步铿锵作响,舞到时,响声直冲云霄,震耳欲聋,将恐怖的面具烘托得更加威严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