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推广普通话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推广普通话,老师在这周里举办节目,我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星期四下午的第三节课,我们班开展了表演节目的活动。班长小佳做主持人,手中拿着像雪糕一样的话筒,笑眯眯地说:“表演节目现在开始!”首先第一个小品讲的是:有一个人在外地来的,他想去吃饭。到了饭馆,他对服务员说:“服务员,我要大肥鸡。”服务员听了,挠挠头,自言自语道:“这个人真是奇怪,明明这里是饭馆,又不是飞机场,他是不是走错地方了?”于是服务员:“先生,我们这里是饭馆,如果你要搭飞机,就请您离开。”外地人拍着桌子说:“你们还要不要做生意的呀!我就要大肥鸡。”服务员摇摇头,去找老板,说:“老板,外面有一个人在闹事,说要搭飞机。”老板有些半信半疑的样子。他走出办公室,来到这个人的旁边,说:“先生,我们这是饭馆,是不能搭飞机的。”外地人又拍着桌子说:“我就是要大肥鸡。”老板好像明白了什么,拿起菜单,指着大肥鸡说:“先生,你是要这个吗?”外地人连忙点点头。服务员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他要大肥鸡,不是要搭飞机。小品一结束,班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后来,我们还举办了宣传栏做画版……
通过了这次普通话活动,我知道普通话的重要性。说好普通话,走到哪都不怕;如果说不好,就好像这个人一样闹出笑话来!
广东茂名高州市高州市文明路小学四年级:纯情小女生
导语:唯美又漂亮请讲普通话黑板报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汉语让人们更加便于沟通。汉语内部又分各种语言,什么粤语,安阳话,北京话……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现存语言有80多种。大家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我们中华民族之间就无法正常交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请讲普通话黑板报,供大家参考。
请讲普通话作文1最近,我们学校正在推广普通话,这使我想起了两件难忘的事。
一天,我正在和妈妈买菜,不经意间,我听到一阵谈话声。有个二十多岁的人问卖菜的:“白菜多少钱一斤?”“一块儿。”卖菜人小声地说。那个人拿了菜并付了一块钱准备走,可他还没走一步,卖菜人就着急地大叫:“你还没付完钱呢!”那个人满脸疑惑,问道:“你明明说是‘一块’,我给你了,怎么不对呀?”卖菜人变得很愤怒,还大声嚷嚷:“俺是讲一块二,怎么不对?”那个人理直气壮地说:“谁让你不说普通话,不然我怎么少给钱了呢?”卖菜人还狡辩:“别人都不说,俺干吗要说?”就这样,他们吵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我闲着没事,翻了翻书架上的书。突然,一本精美的漫画出现在我眼前。我很好奇,随手翻了翻,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外婆和小明一起去逛街。到了中午,他们买了很多东西,已经筋疲力尽了,外婆就带着小明来到一家拉面馆,她坐在位子上,并用家乡话对服务员说:“来碗拉面。”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来一碗红色的拉面。小明端起碗刚吃一口,就被辣得够呛。于是他就问服务员:“这是什么呀?”“辣味拉面。”小明很奇怪,对服务员说:“我外婆说‘来碗拉面’,到你的耳朵就变成了‘辣味拉面’?”服务员顿时目瞪口呆。
想到这里,我才知道了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请讲普通话作文2“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什么叫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为使普通话在全国普及,自1998年起,每年九月的第三周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比如说:一个新疆姑娘和一个东北姑娘见面了,如果她们都说各自的家乡话,对方都听不懂,两人之间很难交流。为解决这个问题,这时需要用一个相同的语言,那就是“普通话。”这样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
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语言。说普通话一定要标准,不然的话,可能要闹出笑话。有一次,一位叔叔到银行取钱,他对柜台里的阿姨说:“大姐,我取钱。”没想到,那位阿姨竞听成“打劫,我缺钱。”你说好笑不好笑?
在此,我以一名少先队员的名义向大家呼吁:1、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交流。2、积极督促自己的家人讲普通话。3、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4、文明用语,做语言美的人。同学们,你热爱自己的祖国吗?请讲普通话!你想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吗?请讲普通话!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唯美又漂亮请讲普通话黑板报范文。
又可从方言和普通话两个角度来看。
(一)从方言角度看
香港属于粤方言区,现有550万人口中,不论有多少外省人、外籍人,粤方言是社会上的交际语言,也是大中小学校中上百万学生接受中文教育的教学语言。目前在香港教育界讨论英语教学、母语教学问题时,关于母语教学的概念是很清楚的,即粤语教学,并不是普通话教学。教育界、语言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母语教学是粤语教学,到了1997年以后,也仍然是粤语教学,包括中国语文课程的教学在内。从实际情况看,是没有足够的能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师,但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便认为母语是粤语,因而也不必培训各科师资去讲普通话(培训普通话的师资例外)。
教学语言对社会上流通什么语言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上本使用本地方言,教学语言亦是本地方言,代代相传,方言的势力自然大。所以香港流通的词汇,特别是日常生活用语,是以粤方言为基础的,口头语言的词汇都是粤方言的词汇,就是书面上,也有相当多的用方言字写的文章,其中用方言语素构成的方言词语满篇皆是,初到香港的外乡人是连看也看不懂的,最多连猜带蒙知道大概意思。例如下面一段话,是关于一顿早餐的描写:
一个快乐早餐
早餐係两只煎得好立体蛋,一件嗏些少蜜糖,足半寸厚火腿扒,两件用棉花咁软方饱烘到微黄多士,上面搽一只广告坚称绝对係百份百新鲜生果压偏士多啤梨果占,一杯蒸漏得好香浓咖啡,对住我食早餐係一个充满笑容太太,一切都好美好,係我一直梦想要求,一个快乐早餐。
(阿宽《小男人周记》,友禾制作事务所有限公司)
吃早餐是一个很生活化的话题,这段话所用的粤方言词汇,有些是用方言字记写的,如:係(是)、(的)、(了)、咁(这么)、(在),有些则不是用方言字记写,只是说法和普通话不同,如:食(吃)、搽(抹)、蜜糖(蜂蜜)、生果(水果)、果占(果酱),有些是用外来音译词,如:多士(烤面包片)、士多啤梨(草莓)。由此可见一斑。
粤方言的代表话是广州话,香港话是不是标准广州话,香港话和广州话词汇方面的同异已是研究粤方言的一个课题。比如,广州把“叫出租汽车”说成“打的”(“搭的”),香港并不这样说。在一个大方言区中的不同地域,语音词汇可能都有差异,广州和香港两地在社会形态上的差异,肯定会影响到两地的用词用语。在广州,传媒语言(电视、电台用语)主要是普通话,法定的教学语言也是普通话,这使得广州话的词汇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话词汇的影响。而香港的传媒语言、教学语言就是两种:英语和粤语。两地的大气候“是如此不同,用语就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异点,比如,香港所说的“骚”(Show之粤音音译),台湾省说“秀”,就是演出的意思。香港可以用“做骚”“作骚”“大骚”等,来代替“演出”“表演”,或同时在社会上流通,广州就不一定用。这一例说明,即使普通话中已有使用得久的词语,香港话中还可能并存音译的外来词语,特别是英语的音译词。
(二)从普通话角度看
在香港,大部分人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相脱节的,口语用粤语,书面语用标准的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政府公文的中文本,大部分书籍报刊,各级各类学校的中文教材,学生作文,应用的或要求应用的都是标准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从这个角度看,普通话的词汇是通过书面语的交际在香港流通的
这便带来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文章中普通话的书面词语多,文言词语多,而生动活泼的普通话口语少,因为他们书面上写的普通话词语不是从口语中学来的,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我曾分析过香港中学生(中四,相当高中一年级)的50篇作文,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带有“书面语”色彩,如下面这些例句:
(1)向暑假告别之前,还有一件令我意想不到之事,亦即是在宿营时所识的朋友,我以为再没法联络了,但他们竟会约我出来去旅行,真是开心。
(2)而数学科的中四课程,早于上学期几乎已教完了,因此时间上相隔太久,而又疏于练习,令致退步了。
(3)翌日,我与父亲一同往铜锣湾人民入境事务处去,进入大堂内,往询问处咨询……
如何使普通话口语词汇在社会上流通,只有推广普通话这条路。社会上的普通话教学和大中小学里的普通话选修课程,教材内容多从日常口语会话起步,所以容纳了不少口语色彩较重的词语。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在香港是日见进步,但距离“普及”的程度仍然很远。
据有人统计说,社会上学日语的人多于学普通话的。
二、从社会方面看
又可从社会本身的形态和受外来社会影响两个角度看。
(一)从香港社会形态角度看
在香港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中,流通了一整套适应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词汇,这些词语也随着香港社会的变动而变动,新陈代谢。在拙文《香港流通的词语和社会生活》中,已列举了100多个各类型词语,本文不再赘述。这些词语有些是香港有,内地没有的;有些是香港常用,内地不常用的,但都是用通用的汉语语素依构词法构成的,望文生义,便可知道大概的词义,如行政局、立法局、官守议员、民选议员、五十年不变(舞照跳、股照炒、马照跑)、见工、炒股票、炒楼花、信用咭、飞翔船、穿梭机、大空船、婚外情、二人世界、垃圾虫、宠物、度假屋、发烧友、黄色架步等。有些在对话中、在上下文中就可以理解词的意义,或稍加解释即可明白,比如:炒鱿鱼(老板解雇雇员,北方话“卷铺盖卷儿”的意思)、人蛇、蛇客(偷渡客)、绿印(居住不足七年的香港居民)、黑印(居住七年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煲电话粥(用电话聊天,时间长得像熬粥一样)、高买(在店堂公司商店偷窃,不告而取)、小手(在公共场所上偷东西)等。
以上两种类型的词大多数都可以算作是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
由香港的情况类推,在台湾省,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在海外(欧美等地)华人社会,会有适应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惯的流行词语,各有各的特点,是否可以认为,凡是用通用的汉语语素依构词法构成的词语,在中国、在海外华人社会很容易流通的,就得算在词汇规范内。这类词一般不是土生土长的方言词。
因而普通话的词汇规范不能只考虑词汇和地域(方言区域)的关系,同时要考虑词汇和社会的关系。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说明了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主的现实,但不能概括现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及海外华人社会中流通的而中国内地北方方言区并不流通的词语。不能将这些词语挑斥在规范之外。这个问题,在普通话词汇规范研究上要摆上日程。
词典中不仅要收中国大陆流通的词语,也要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及海外华人社区流通的词语。至于在什么地区较为流行、常用,可加括号用文字注明,如同方言词后加“(方)”:书面语词后加“(书)”一样。这样,便于在现代开放社会中语言的交流,并促进语言的融合、统一。
(二)从受外来社会影响角度看
香港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是世界闻名的“东方之珠”,社会本身受外来影响是很大的,语言随着社会,也受外来影响很大。有人说,香港话是最洋的方言,说得很贴切。
洋化的主要方向是吸收外来词,用音译的办法吸收大量的英语词语。在香港,长期以来,英语是官方语言,是法律语言,是教学语言。近年,政府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更增加经费从英国直接派教师来香港。加之英国文化协会在香港推广英语有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民间的各个等级的英语补习学校和私人英语补习教师的教学,在这个小小的岛上,推广英语可谓“世界之最”。
英语在国际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香港提高英语水平是一件好事情,这也和它本身的国际地位相称。至于英语带给香港话的影响要作具体的分析。有利也有弊。
香港在使用外来词语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在表达中直接加用英语词,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如此。你如果听大学生交谈,粤语对白中不时出现英语词,这英语词不是按准确的英语发音的,是带有粤语声调的,所以,听起来并无不协调之感,可以说英语词融化到了粤语句子中。这大概是香港语言交际中一种很特别的情况。有文为证:
(1)Heman话:“梁生,你係我老细,我睇你喇!人踩到上头殼,开会唔叫你,你真係DepartmentHead!出面成班人都唔服佢架!只要你讲声我一定Support你!”
(2)佢同我讲:“宽,你呢件事我帮你唔到,我俾得Anita做Consultant,我就要尊重佢Determinationsorry!”
(3)多得GeneralOfficeElaine话俾我知,佢也全部入晒ConfrenceRoom。
(4)入大学年,我要决定拣BusinessAdmin抑或CompareCit,……我决定放弃做诗人,我记得杜甫因为饿过饥饱食一顿牛肉胀死,呢段典故令我觉得好impressed,有种想笑又想喊feeling!这几个例子都选自《小男人周记》第五集,这套书有八集,是“口袋书”式的小开本,印数多达十一版次。是香港艺员郑丹瑞主持的最受观迎的电台广播连续剧。全书每页都有英语词,少则一两个,多则十几个。这本书拥有众多的年轻读者。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英语词直接加入到粤语句子中的语言事实。这种情况,通常认为不算外来词,是一种语言的污染。不论怎样,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和研究。
第二种情况是音译的办法吸收的外来词。细分又有几种不同的类别。
1.普通话中已用汉语语素构成的词,香港话中仍用音译词,或者两个词并用不悖。例如:
3.普通话和香港话中所用的音译词完全相同的。例如、咖啡、可可、柠檬、芒果等。
第一类音译词,数量不少,通常认为不能算作规范之内的,因为汉语语素有表意作用,它构成的词能望文生义,优越性大,那么,香港话中大量存在的这类音译词就只能归入方言词之中,是方言词中的外来词。
第二类音译词在写法、译法上也要统一规范,恐怕要研究一下是谁译得好,写法好,再来规范。
第三类情况是最理想的情况。
也还可能有的新情况是,香港首先吸收音译外来词,普通话中还没有,这可以给普通话吸收外来词创造有利的条件,让香港成为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一个重要港口,成为基地,因为香港的全方位开放给汉语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因而在词语规范问题上,对香港吸收外来词,运用外来词,要大大放宽尺度,也要实行“一国两制”,不要强制规范。有外来词的“滥用”,才有去粗取精的机会。比如,香港译的“保龄球”(音译Bowling+汉语语素“球”)就比普通话原来叫的“地滚球”要好,符合汉民族心理,所以前者取代了后者。
综上所述,小结以下三点:
一、研究香港流通的词汇,要从多角度观察,既要注意到它的方言特点,又注意到它的社会特点。
二、香港地区流通的词汇,一部分有别于中国内地,由此可知澳门地区、台湾省以及中国以外的东南亚华人社会,欧美等地华人社会都会有一部分词汇是本地特产,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因而,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是要超越了国界的。
1 家庭环境制约学生普通话学习
我们学校地处河北东南部农村,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对于普通话的学习,大部分家长是支持的,但一方面由于他们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教育孩子,所以他们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身上。当然也有小部分家庭觉得孩子学习好就行了,普通话说得好不好无所谓,并不影响成绩。所以,孩子出了学校,就只用方言进行交流,在家里更是从不说普通话。因此,家庭的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普通话的学习。
2 社会环境阻碍学生普通话学习
在农村,人们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偶尔说句普通话,还会被当成笑话。孩子们在学校还能勉强使用普通话,到了社会上,失去了用普通话交流的环境,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满口土话、方言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而正因为孩子们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所以普通话的水平普遍不高。
在我们当地有很多不规范的方言和土语,而且在经常性地使用。这不但影响到学生的口语水平,甚至影响到书面表达。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将“蹲下”说成“ɡu di”;将“很浓”说成“tuī jiànɡ”等等。
3 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普通话学习
教师普通话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这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讲课,教师也尽可能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但是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却普遍有待提高。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老师没有系统地学过汉语拼音,即使学过也不太规范;二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周围讲普通话的氛围不够浓厚,所以日常也没有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甚至在课堂上为了讲起来更省力,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很好的学习普通话的环境;三是平时讲话时不注意自己的普通话有没有说标准,如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混淆、轻声和儿化的读音不准确等等。那么,如何针对农村孩子的现状搞好小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我非常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话素质,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特别是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播音,特别留意学习轻声、儿化音的词语,努力克服自己平时讲普通话没有翘舌音、后鼻韵母、轻声、儿化音等的客观困难。力争使自己平时说的每一句话都成为较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如果能以教师带动班级,由班级带动全校。那么就能在校园里创设一个讲标准、流利普通话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3.2 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3.2.1 朗读表演训练口语。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可以使学生学、说、练、讲普通话。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可以贯穿在课文讲读的过程之中。
3.2.2 采用讨论问题的形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说话时间、空间,较好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小组讨论。因为它没有教师的压力,只是小伙伴们之间自由、轻松地交流,往往能畅所欲言,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不管是什么学科,遇到可以讨论的问题就可以尽量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让他们自由地说,但都要求他们用普通话进行交谈。
如果课堂上,师生互动,听说并举,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但长期以来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轻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农村中学重读写轻听说现象非常严重。不少中学生,听则不能对语言进行复述、组合、概括和筛选;说则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因此,强化学生听说训练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一、学说普通话,训练基本功
学好普通话,规范的使用语言文字,是进行听说训练的前提。农村学生,普通话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愿说。二是教师未严格要求,甚至部分教师课堂上普通话不标准。三是课上说课下不说,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样就给学生听说普通话带来了困难。因此,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必须说普通话,并且要求学生也必须说普通话,甚至课外场合也尽量说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良好环境,打消有些学生“怕说不好,惹人笑话”的顾虑。
于是我们认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精神,积极启动和推动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校刊校报、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积极营造普通话校园氛围,大力推广普通话。学校专门购买语音教学仪器及配套语音教学磁带 ,成立了语音教学实验实。每两周各年级开设一节听说课,要求语文教师在听说课堂上加强听说训练,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认识乡土语音与普通话的差异,说好普通话;通过诗文朗读让学生掌握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提高听说艺术。在听说课上我们还通过讲故事、辩论、演讲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听说普通话的能力,并且把普通话列入学生成绩的考查范围。这样通过专门的普通话听说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提高了。
二、把握课堂训练,鼓足听说勇气
课堂是训练听说的重要阵地,可以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采取如下几个措施来训练。
有计划的提问。课堂提问是加强听说训练的最好途径。
现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人自愿发言,即使点名道姓,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常常形成“年级越高,年龄越大,提问越难”的局面,于是有些教师就干脆不提不问,从而弱化了听说训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按号提问,人人过关,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起初有些学生就是金口难开。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给学生解除顾虑,“错了不要紧,关键要开口”。即使答错了也不训斥,而是多加鼓励,设法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听说的勇气。
2、有目的的复述。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或是复述刚讲过的内容,或是复述有关课文内容,通过复述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当然在通过训练复述能力时,教师要善于引导,要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这样复述和倾听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久之,听说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3、有重点的评述。这种种方法可结合课本上的听说训练进行,也可在作文讲评课上进行。比如,先让一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再让几个学生对刚读过的作文进行评价,各抒己见,在适当时候,教师进行点拨,激发学生评论的热情。如此几番循环,道理越论越明。而且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论辩能力也相应的得到了训练。
以上三个层次,听和说贯穿其中,听是信息输入,说是信息输出;听说相辅相成,呈螺旋上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便在这螺旋式上升中得到了培养。
抓住课前三分钟,激发听说兴趣
利用课前三分钟强化听说训练,效果很好。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训练。或是演讲,或是讲故事,或是谈读书体会,或诵读名言警句,并谈感想,或就生活中所见所闻发表见解,等等。就内容来说,要求学生讲亲身经历的、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要求学生讲的“上口”和“入耳”。“上口”是从说的方面要求,“入耳”是从听的方面要求,因为只有“上口”和“入耳”,学生才能领会到语言的优美,才能认识到听说艺术的重要性,才有兴趣说和有兴趣听。正如叶圣陶所说“文章确要做到‘上口’和‘入耳’才能充分起到交流作用”。(《叶圣陶语文集》下册486 页)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听说水平
2001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一法律的出台,把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有力地推动了“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的健康发展。所谓“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指汉民族语言所使用的普通话(标准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和规范汉字,即简化字。值得国人骄傲的是,全球很多国家已先后建立孔子学院,掀起了学习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热潮,汉语言也已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从结绳记事仓颉造字到篆书隶书的使用,再到今天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推行乃至相关法律的出台,汉语言的规范工作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为逐步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1956年2月国务院曾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6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为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增强国人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和净化语言环境指明了方向。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已成为时势所趋,当务之急;也成了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建设的标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校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早已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用语用字从学生抓起,已成为有识之士和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我国出台新的语文课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中,都强调了学生使用普通话的意义和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指导学生写字要“写好规范字,规范地去写字”,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学校肩负着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神圣使命,所以必须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此项工作。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则是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关键。
语文教学,即语言文字教学,简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能力以及文字识别、书写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用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普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用字不规范表现为:由于写字态度不端正,写字应付,字迹潦草;笔画不舒展,间架结构搭配不协调,文字不够美观;作文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有时出现繁体字和异体字,增加了识读的难度。用语不规范表现在:口语表达中出现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轻声和儿化音不明显,声调调值不到位,因此说话平淡,含混,不够响亮,不富抑扬顿挫;书面语表达过程中出现语意不清,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用词累赘等诸多语病。
大力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指导学生规范地用语用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成为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更新育人观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增强规范意识,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大意义。使用好汉语言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产生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学生能够做到规范地用语用字,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品位,积极从事交际活动的需要,更是以后自主获取知识和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其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好语文教师的表率作用,语文教师要以严谨的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语文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语言要规范,语音要标准,语调要顿挫。教师的课堂板书以及学生的作业批改、作文评语的书写必须使用简化字,要做到规范、美观。再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必须多元举措,强化训练。第一,以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为切入点,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文字、语音、词语、语法等)教学,一方面多创造探讨交流、回答问题的契机,指导学生完善口语表达。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语言通畅,语意明确,书写规范。第二,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实现语言文字能力的迁移。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应注意课内外结合举一反三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教师应通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书法竞赛等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用字能力。第三,走近生活,自觉加强用语用字的规范使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应自觉走近生活,在与他人的语言交际中,虚心学习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修正自己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错误。
语言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礼仪,而且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汉语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方块文字,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总之,说话写字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应该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社会行为。语文教师要落实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精神,切实抓好学生良好语言文字习惯的养成和课堂规范用语用字氛围的营建,为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辨析病句 粤方言表达习惯 语感 规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64-03
作者简介:胡美芬(1981―),女,辽宁丹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近几年来,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对普通话规范表达、语感和语法的考查更为重视,语音题、病句修改、文言特殊句式、作文等内容都出现过针对粤方言表达习惯而设置的“陷阱”。笔者在教学中试图分析粤方言表达习惯对辨析病句产生的干扰,并在教学中实施干预措施,使学生对粤方言表达习惯的干扰有所认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一、近四年广东高考辨析病句题考点解析
最近四年广东普通高考语文考查病句类型表
我们发现,近四年广东高考,考查了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赘余或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大类语病的辨析能力。其中,三年都考查了“语序不当”和“结构混乱”这两种病句类型,这或许就是命题者针对粤方言语序和表达习惯产生的干扰设置的,是对粤方言考生规范表达素养的一次深入检查。
二、粤方言表达习惯与病句类型对应分析
(一)语序不当。因为粤方言保留了许多文言用法,所以口语语序常常出现倒装现象,这与普通话语序有所不同。例如粤方言口语中常说“你走先”,而在普通话规范表达中则应为“你先走”;粤语说“打电话俾你”,而规范表达则为“给你打电话”。
粤方言表述:“我想了解多点有关高考的内容。”(粤方言语序:谓语+状语)
普通话表述:“我想多了解一些有关高考的内容。”(普通话语序:副词+状语)
(二)句式杂糅。在粤方言口语表达中常会出现结构混乱现象,因为常用,所以已形成一种口语表达习惯。
粤方言表述:“妈妈买好多雪糕放在雪柜里。”(“雪糕”既作了“买”的宾语,又承担“放”的主语的职责,使句式杂糅。)
普通话表述:“妈妈买了好多雪糕并把它们放在雪柜里。”
高考题展示: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说明:“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就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因此要去掉最后一句。
(三)搭配不当。这是由粤方言区独有词汇而形成的一些表达习惯。例如“打的”这个带有浓郁粤方言色彩的词汇将“打”这个动词和“的”这个名词硬是拉到了一起来,再如学生常说的“一把声音” “一条钥匙”等都是“生拉硬扯”。
粤方言表达:“我可以在这里吃烟吗?”(动词“吃”与名词“烟”本不能搭配。)
普通话表达:“我可以在这里吸烟吗?”
高考题展示: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解析说明:动词“完成”与名词“理想”不能搭配,普通话规范表达为“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四)成分残缺。这也是由于粤方言保留了许多文言用法,有些字句要理解为词类活用才能使这句话的含义更为完整,而这就意味着原句中残缺了一些成分。
粤方言表达:“下晚修后,我地(我们)宵夜(夜宵),你去唔去(去不去)?”
普通话表达:“下晚修后,我们吃宵夜,你去不去啊?”(在粤方言表达中残缺了谓语动词“吃”。)
模拟题展示:公众人物在被默许公众拥戴、媒体追捧、广告收入等公共资源的同时,也理所应当要成为公众知情权和媒体批评监督权所直接涉及的对象。(2012年广州一模)解析说明:“公众拥戴、媒体追捧、广告收入等公共资源”是一个名词性结构,所以整句话缺少了谓语动词,可以在“被默许”后加谓语动词“拥有”。
这些语言表达习惯使学生在辨析病句时失去了语感与语法上的敏锐性。矫正粤语表达习惯,提升辨析病句能力则成为当务之急。
三、针对粤方言表达习惯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一)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培养一种良好的表达习惯,提升思维能力,而这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1.规范语言,端正思想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场所主要为教学区、食堂、宿舍、操场。宿舍、操场、食堂自然不必说,粤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可在教学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用的还是粤方言,甚至在课堂上讨论时依然使用方言。我们曾围绕“将普通话进行‘到底’,‘到底’难在哪里”这一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粤语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这份独特的情感使得粤方言考生将规范表达误读为对粤语的排斥和否定。我们知道,在多民族人口聚居的珠三角地区,粤语是弘扬岭南文化的最佳代表,同时也与普通话的推广相得益彰。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普通话作为社会文明的标志,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程度,对普通话的规范表达能体现一个人的内涵与素养。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对普通话的规范表达更体现个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方言作为生活语言可以让我们在现时的交流环境下“游刃有余”,而语言的规范化则可以使我们更从容、优雅地融入未来广阔的社会。
2.加强诵读,自我强化规范化语感
高中阶段课时紧,学生阅读时间常被剥夺,早读时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教师也很少对朗读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对朗读的指导模式化、机械化,自然难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朗读也就流于形式,事倍功半。
朗读首先要保证时间。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对重要字词和优美文段进行朗读的时间,在发音上要求读准,在理解上要求深入,在表达上要求规范。其次要丰富形式,注重实效。学生引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分角色朗读、诵读、演讲等形式相结合。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锻炼的机会,既能激发动力,又能强化语感训练。
3.广泛阅读,熏陶浸润
我们就“普通话学习的途径”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除学校学习外,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学生汲取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今的阅读环境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学生读书“囫囵吞枣”“信马由缰”,既无法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不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过程,思考语言的内涵,将提升表达的规范性同广泛阅读相结合,指导学生体悟优美的词汇句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感。
4.多媒体展示、教师范读,通过听觉强化规范性语感
教师范读是一种准确的示范,是一种情感的熏染,在声音中传达涓涓细流的柔婉、雄伟壮阔的豪放更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多媒体丰富课堂形式,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于一体,一方面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切实从口语表达训练入手。同时,利用高中生的“偶像崇拜”效应,向学生展示一些辩论赛的视频,一些社会优秀人士的精彩发言和答记者问,一些精彩的获奖感言等,对学生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
(二)语法讲解,“授之以渔”,学会辨析选用规范语言
辨析病句往往需从语法和语意两个角度来思考,而在语法方面,我们往往使用主干枝叶梳理法(紧缩法)来进行辨析,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普通话语法与粤语语法的不同之处。 针对高中学习阶段的特点,我们主要围绕语序方面作介绍。
1.副词、形容词的位置不一样
副词、形容词作为状语修饰谓语时,粤语语序为:谓语+副词;普通话语序为:副词+谓语。例如:粤语“你食先”,普通话则为“你先吃”。
2.比较句
粤语语序为:A+形容词+过+B;普通话语序为:A比B+形容词。例如粤语“你高过我”,普通话则为“你比我高”。
3.双宾语句
粤语语序为:主+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普通话语序为:主+动+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例如:粤语“我俾(给)本书细佬(弟弟)”,普通话则为“我给弟弟一本书”。
(三)创设规范化环境,强化规范习惯
通过环境创设,则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会说(规范表达)”的舞台。单向的口语表达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有“想说”的冲动;双向的口语交际能锻炼学生的勇气与应对的思维,让他们“敢说”。
要优化粤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语感和规范表达习惯,我们就要用好课堂、用活课本、用对评价机制、用透时事新闻。在课堂上呈现学生随笔、作文中出现的具有方言特色的句子,让学生探讨、辨析,教师指导学生克服方言习惯的干扰,提升规范表达能力。
“敏于心而讷于言”是粤方言区学生的苦恼,面对高考试卷中的语病题这一“拦路虎”,粤方言区考生想“敏于言”实属不易。为了帮助学生在面对病句辨析题时能头脑清醒,游刃有余,我们就得充分认识粤方言语感和粤方言表达习惯的负向干扰,采取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阅读与积累,规范并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才能拨开云雾见月明,更是拨开云雾见“粤”明。
参考文献:
[1]穆静.浅析粤语与普通话的语序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关键词:语感培养 城乡语文差距 听说读写 推广普通话
笔者从教二十余年,发现历年来小考成绩公布后,县城、乡镇、村完小学生语文成绩呈逐级下降之势,而且这种差距比同样生源的数学科差距明显;进一步追踪调查,笔者还发现,步入初中后,进入同一班级中学习,城乡学生之间的语文“鸿沟”仍然较大,而数学科的差距则几乎可以忽略。
为什么城乡间学生语文能力差距较数学科大,而且这种差距长期存在?如何有效突破这个制约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瓶颈呢?笔者认为,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既有其他学科的知识性,又有自己与日常交际关系紧密的生活性。教学中只着眼于语文学科知识性,而忽视其日常交际的生活性——语感的培养,是当前我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事倍功半的重要原因。
为此,笔者对农村小学如何抓好语感教育,缩小城乡学生之间语文成绩差距,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尝试,并借此与各位语文同仁共同探讨。
一、提高教师语感培养意识,创设家校语感培养大环境是缩小城乡语文教学差距的当务之急。
语感是什么?通俗地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感知感悟能力,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将语言文字等媒介直接物化的能力。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强化语感训练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著名的语感专家王尚文曾经说过,“我坚信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它得自父母遗传的先天基础,在后天的语言环境中转化而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陷入误区,效率不高,就是由于对这个根本认识有所偏差造成的。”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感,而良好语感的形成,需要在后天的语言环境中转化,所以说,强化语感训练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农村小学语感教育的严重缺陷,是造成城乡之间语文教学效果差距的重要原因。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感教育方面显得严重不足,因而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从教师方面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感培养意识淡薄。尽管大纲历来要求语文教学淡化语法,注重语感能力培养。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水平制约,许多农村小学一线教师觉得语感这东西既摸不着,也看不到,不如传授知识简单实在。在阅读教学中,他们每每致力于基础知识的条分缕析,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在作文教学中,他们时时着眼于技法讲解,使文章与生活骨肉分离,以致学生写作无从下笔,语文课堂索然寡味,把学生原有的语言感知感悟能力弄得荡然无存,语文教学事倍功半。
此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与家庭等成长环境的恶劣,也严重制约农村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虽然教学资源逐年增加,不断完善,但与县城小学相比,乡镇小学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施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村完小,许多学习内容仍靠传统的口耳相传,学生缺乏形成良好语感的大语文环境。
学生的学学校教育外,还有一个家庭教育问题。由于历史或经济原因,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远远高于县城小学,即便父母在家,但当前不少农村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发音不标准,文章阅读无方法,作文表达欠规范,无法沟通语文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他们在小学数学启蒙引导方面优于语文,所以孩子的兴趣往往偏向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揭示生活与语言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觉到电影,电视,日常沟通,待人接物,处处有语文,事事皆语文。
由此可见,若能长期不懈抓住“语感培养”这个牛鼻子,就能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成绩,有效缩小城乡学生的语文能力差距。提高教师语感培养意识,创设家校语感培养大环境是缩小城乡语文教学差距的当务之急。
二、落实语感教育要以强化课堂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重要抓手。
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说:“语感是一种立体的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这里的“立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读就懂,一写就通”的高效语感。因此,落实语感教育必须以强化课堂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依托抓手。
听与说,是最原始的语言学习与模仿。运用普通话进行听与说,是学生语感的初级表现形式,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普通话的听说环境,通过以听促说来增强学生的语感,即使在低年级教学中,也要坚持尽可能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原则。课堂上要创造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语感,例如:要求学生听课文,复述课文;听故事后讲故事;听身边的事,讲身边的事。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听说提出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地提高其语感,例如,要求学生听完材料后,能抓住句子或段落的关键词,弄清事件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主要信息和基本观点;要求学生能根据特定的情境,句式准确运用恰当的语速,语调来传情达意。
读与写,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表达形式,读写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感强弱的核心要素。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落实语感训练的高效模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带和自己朗读的示范作用,向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范例。指导和纠正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技巧,并通过各种朗读方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促其更好地理解文意,积累写作材料,掌握布局谋篇的技巧,学会规范表达的方式。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语感,要注意引导学生迁移阅读获得的知识能力,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的遣词造句理解文字表达与所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提高其阅读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三、大力推广普通话,创设良好的语感氛围,是缩小城乡语文教学差距的重要保障。
大力推广普通话,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大环境,形成良好地语感氛围,是缩小城乡语文教学差距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广人多,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以及县城主要以普通话或接近普通话的北方方言为日常主要语言。农村则基本上以方言交流为主,有的村落甚至几种方言并存。农村学生生活在方言区,习惯于使用方言交流,习惯于运用方言思维,习惯于运用方言解读生活。而城市学生在词汇、句式、语法、思维方式与现行教育中使用的普通话相差无几。城乡两相对比,语感环境,孰优孰劣可谓一目了然。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内心思想情感的直接表现,过分依赖方言交流使得乡下小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不符合“语文规范”,而大力推广普通话则能帮助人们规范表达,使语文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县语委会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有关要求,真抓实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在营造推普环境、强化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招生覆盖宣威镇4个村农村子女。学校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56人,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一级教师26 人,二级教师6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31人,学历达标率100% ,其中达二级甲等水平共4人,二级乙等水平的20人,普通话达标率93.75% ,师生普通话,规范字的使用率达 100% 。
二、语言文字组织管理工作
我校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取得了长足进步,效果明显。
( 一 ) 、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健全,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工作
1. 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和班主任任组员。
2. 创建工作网络。以语言文字领导小组、教导处、德育处、其他各教研组等部门组成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分工明确。
(二)、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到每学年的学校工作计划。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落实、有总结。加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培训、检查、评价工作,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有关经验。在创建过程中在校务会议上专门研究部署语言文字工作,制定具体可行的专项工作计划。
三、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保障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顺利开展
(一)、建立健全语言文字工作制度
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相继完善了《XX语言文字工作制度》、《XX教案、作业检查制度》、《XX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综合评价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在岗教师必须持普通话合格证书才能上岗,从而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二)、加强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考核管理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之中,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将普通话作为职业语言,而且要成为生活语言、家庭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案、批改学生作业情况都成为考核教师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学校明确要求,教师进入校园必须讲普通话,在板书、批改作业及书写评语中,必须使用规范字。学校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如: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阅读课。学校的教学计划还规定,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训练,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字典的习惯,提高使用汉语拼音识字正音的能力,指导、督促班级的板报工作。通过上述努力,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相关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了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字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四、建设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
(一)、开辟“语言文字”专栏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适时创设宣传环境,在校园内开辟“语言文字”专栏。在专栏上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相关的方针政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测试达标情况等信息,了解学校相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新举措等,方便师生及时查阅,为我校进一步开拓语言文字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
(二)、充分利用推普周做好宣传活动
我校每年的推普宣传周活动,都制定相应的宣传口号,如“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们组织学生在校门口开展宣传工作。利用主题班会,学校广播和倡议书等形式把“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观念植根于学生心中。低年级开展了 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举办作文和朗诵比赛。各班推普员在校内外开展了“啄木鸟纠错”活动。推普员对班级及校园内外宣传栏的用字及课堂用语、活动用语进行了自查,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讲普通话的意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校园内形成了“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广播站作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示范工作
作为向全校进行普通话和规范用字的宣传措施之一,我校每年推普周都要进行关于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的广播。定题、组稿、主播都由德育处组织学生完成。这一举措,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责任意识。
(四)、各班开辟了专门的“语言文字角”
利用板报阵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和交流,开辟正音正字台,更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的易错汉字。通过书法展示、古诗品读、经典诵读等活动来表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蕴丰富与结构完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文字的自豪感。
(五)、融合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走廊、楼梯口,台阶等处张贴语言文字宣传标牌;教室里的班规、评比栏、板报等用字规范,班级文化建设也体现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氛围。
五、搭建平台,丰富活动,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学校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中,通过在师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一)、在教职工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
普通话是校园语言,也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写规范字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
1. 通过教职工大会、校本培训等形式,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 法规知识,增强教师用语用字规范化意识。校领导班子身体力行,带头使用普通话,接受教师学生监督。向全体教师发出“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倡议,营造校园用语用字规范化氛围。
2. 在常规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作业随机抽查、教案定期检查,提高教师规范用语用字的自觉意识。
3. 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朗诵、读书演讲 、经验交流等活动。如“教师普通话 演讲比赛”、“道德讲堂”等已经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
4. 组织教师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测试以及三笔字培训活动。近几年我校不定期组织全体老师分批开展普通话集中培训,重点围绕地区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差别,开展正音辅导培训。
5. 积极开展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教研活动
学校教导处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的教研活动,从而努力使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6. 学校开设写字课,从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方面对老师、学生同时进行培训。强调老师写规范字,让学生在达成“规范、端正、整洁”书写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与张扬;在注重汉字书写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让学生初步具备书写、欣赏书法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继承、弘扬祖国文化的责任感。有效地提高了师生写规范字的意识。一大批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二)、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
1. 开展专题活动。学校近几年在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活动。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了课文朗读及古诗词吟诵比赛、各班讲故事比赛、主题读书 演讲 比赛、写规范字比赛、校园广播台播音员选拔等等。每年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学校精心规划、科学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签名活动、学习普通话宣传手册活动、开展了以“讲普通话、写规范字”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及学生普通话大赛;学生硬笔字比赛。班级组织改错别字比赛等活动,深入社会对门牌广告、宣传标语进行用字规范性地查找。通过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推普热潮,使全体师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 人人都是推普员”的意识。
2. 开展“共同的语言,和谐的家庭”,让普通话走进家庭的倡议活动。以学校为中心,辐射到家庭、社会,通过教师之手,牵动学生的小手,通过学生的小手,拉动家长的大手,学生在家里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使普通话由校园语言迈向社会语言,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多种形式的 教育 和实践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字工作的内涵,提高了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推广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体现了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在语言文字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一些教师、学生在教学、集体活动、会议中能够使用普通话,但非教学时间还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会在日后加强相关宣传,让师生加强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力争以后实现完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2. 师生偶尔也会出现用字不规范的情况,使用繁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等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也会加强宣传使用规范字的力度,进行一些相关的活动,树立使用规范字的意识,培养使用规范字的习惯。
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学习新《大纲》精神,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使学生能清楚、自然、有条理地进行交际。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第一,结合推普,培养口语交际意识
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运用母语(普通话)完成信息传递、交流思想等交际任务的活动。而推普的任务是推广使用普通话。所以推普工作进展如何会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了解,城市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农村的强。主要原因是城市推普工作搞得好;以及外来人口多,很多场所须用普通话交谈。而农村这方面则截然相反。为此,我结合高年级学生及当地实际,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创设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还是课后交谈,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训练中,使学生既能听懂别人说普通话,自己也能说普通话。在说话中帮助他们纠正语音,培养说话的语调和语感,达到交谈自然大方,并养成口语交际的习惯。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创设情境,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为此,我进行长期的探索,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主要做法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课和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合作交流,在轻松的语境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在口语交际活动课――购物讲价中,课前让学生同大家一道逛市场,留意买卖双方讲价的场面。并把教室布置得如市场一般。活动中,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买方;另一组扮卖方,两人一小组进行购物讲价表演,各组轮流演。看哪一组能以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钱成交。讲价时,指导他们以假设情境中的不同身份的人的口吻来说话。这种富有语言实践性的活动课,激活学生语言的思维,且丰富说话表情。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其交际的兴趣。
第三,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口语交际训练,在教材中专门编排一些训练课。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高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内容丰富、文情并茂的课文,这些都是有待教师开发的丰富资源。于是,我在平时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1)在演示中训练。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以培养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边演示边解说。首先各小组轮流进行,然后推选代表上讲台演示,按演示过程将两次赛马经过有顺序地讲述。通过演示活动,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而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口头作文中训练。语文新《大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做两三分钟的发言。为此,在每次习作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我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从看、听、嗅觉和心灵感受等角度观察自然景物,找出春天到来的象征。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流利地讲述。从全方位的反复训练中,学生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且表情丰富。还能提高作文水平。因此,我把口头作文作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在双向互动中训练。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可见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一大特点。因此,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传递信息的模式。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解惑和开展争论。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口语交际。例如在教学《乌塔》中,有一个学生问:乌塔独自游欧洲,不怕遇到坏人吗?我没有回答,而是让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说不怕,她准备充分;有的说她很聪明,坏人拿她没办法……大家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我就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交际的信心。又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中,我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是否值得”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双方展开唇枪舌战,各执一词。有的说值得,他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说不值得,比赛看胜负,胜者为王……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充分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又能听清对方的话。
——##县城关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情况汇报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间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是重要的文化阵地,对社会语言文字状况具有主要的导向作用。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成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
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把语言文字工作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和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结合起来,语言文字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取得可喜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为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由政教处牵头,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分工明确、制度完善、措施得力,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改进措施。
我们从2003年开始建立了普通话推广员队伍。教师推普员由二甲以上的年轻教师担任,每班确定一名成绩优秀、普通话水平高的学生作为普通话推广员,让他们参与语言文字工作的培训、宣传、示范、检查、督促。从而逐步形成了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到教职工,再到班级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机制。
日常工作中领导带头讲普通话,不论是布置工作,还是给学生作报告,不论课上还是课下,都坚持说普通话。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因此这项工作在我校得到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营造语言文字工作氛围
为提高教师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我校大力宣传和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以及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园内,树起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醒目标语,每个楼层都张贴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小标牌。我们利用宣传橱窗每学年都进行一次语言文字的专题宣传;要求广播站每周都有一次专题节目;要求各班级每学期都有一期专题黑板报;利用每年一次的推普宣传周,挂标语,贴招贴画,组织师生走上街头,设宣传台,开展社会用字调查。利用宣传橱窗、广播站、黑板报、“推普周”开展的“四个一”语言文字专项宣传,已成为我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完善,营造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氛围。
三、建章立制,做到语言文字工作的常态化
为了促进全校语言文字水平的提高,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城关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城关中学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条例》,从不同层面对师生的语言行为进行了规范。学校的工作计划、部门的工作计划,乃至教研组、年级、班级的工作计划,都有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容。《班主任考核实施细则》、《教师考核实施细则》、《教师业务达标方案》都有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具体条目。把语言文字规范纳入教学的检查、教师的考核,并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条件之一。这就避免了把语言文字工作当作临时的附加的任务,使语言文字工作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使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四、加强培训,提高师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根据“大力推广、重点普及、逐步提高”的推普方针,学校每学年为全校教师举办一次语言文字规范知识讲座,以增加教师对语言文字知识的了解。我校的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普通话培训,45周岁以上的教师也有计划地进行了校本培训。按上级的要求,我们还组织教师参加了普通水平测试。专任教师184人,达二级乙等以上的173人,达标率为94.03%。语文教师26人,一乙以上的4人,其中谷慧老师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非专任教师14人,三甲以上12人,达标率为85.71%。目前“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培训。为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各班推选出一名推普宣传员组织开展本班的推普工作。对乡音浓重的同学,除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矫正外,我们还组织教师推普员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每年的推普周都安排一次普通话专题讲座。
五、狠抓落实,注重工作实效
1、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定期组织教师对校园内标志牌、标语牌、通知、宣传栏、黑板报、墙报进行检查,以消灭错别字,杜绝已简化的繁体字、已废除的“二简字”、被淘汰的异体字,净化校园文字坏境。
2、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核心,文科课堂教学为基础,理科课堂教学为延伸,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纳入课堂教学评估的体系中,特别是对起始年级朗读书写,语文教师认真抓落实,做到学生人人过关,不准一个掉队。
3、学校还提倡所有青年教师要练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45周岁以下教师要用普通话上一堂教学示范课,课堂板书要规范、简洁、美观。
4、我们积极开展用字规范方面的检查,纠正学生、老师中的不规范用字。学校期中和期末分别对校老师的备课笔记、学生作业进行检查,期末对教师填写的成绩报告单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字及时指出来。
5、学校舍得在这方面加大经费投放。我们每年都花两三万元用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的开展、宣传橱窗的布置、硬件设施的添置等。为师生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水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六、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语言规范化工作上台阶
形式多样的活动是语言文字工作的载体和途径。为广大师生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提供锻炼的平台,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办好“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站是学校的窗口,是语言文字宣传的主阵地。从栏目的设置、稿件的征集、编排到播出,都有专人负责,由老师专门辅导。选拔播音员的标准是普通话水平高,选用稿件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用字规范,这调动了学生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的积极性,校广播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我校每学年都要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优秀作文展、书画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竞赛、社会用字调查、广告语征集等活动。
3、积极参加市、县语委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重在参与,争取获奖。
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了校园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师生参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训练的热情,推动了“人人要讲普通话,人人要用规范字”的活动,促进了语言文字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
七、收获今天,不断丰富语言示范校的内涵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围绕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继续大力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2011年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为迎接巴彦淖尔市国家二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评估,我校本着“用普通话交流,用规范字书写”的宗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开展多样活动,创建规范、健康的校园语言文字应用环境,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各项教育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使普通话、规范汉字真正成为教学工具、交际工具、校园工具。
二、工作目标
以迎接巴彦淖尔市国家二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评估为契机,继续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入、细致、有序地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开展。努力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的各项事业结合起来,纳入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常规检查与评比活动中,渗透于各个层面、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有所创新,以取得长久实际的效果,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主要工作
(一)以迎评工作为契机,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
1.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到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修改、健全学校推普网络,进一步完善学校、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今年将学校团、队充实到其中,进一步规范推普工作,要求校内外各项活动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并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作用。
2.继续营造校园推普环境,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力度。
继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进一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巴彦淖尔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落实国家对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更好地发挥学校在促进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和巩固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并运用以下多种媒介进行语言文字的宣传:
校园:学校在校门口醒目位置设置推普工作的标语牌,主干道、教学楼、食堂等地方设置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永久性标语牌。
宣传栏、学习园地:及时更新内容,并且做到文字规范、字迹端正,图文并茂,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向师生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平台。
校园网:继续充实我校语言文字专题网站,加强内容的建设和创新,并且不断增加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供全校师生浏览、阅读,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指导和应用研究的网络化。
教室:各班的推普员负责班级的语言文字工作。教室里坚持“每日一拼”的读写,每期黑板报都辟有“拼音角”。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活动。监督小组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进行课内外诗文朗读活动,并随时检查各班规范用字情况。
校园广播:校园广播不定期地设立推普专栏,介绍推普知识。主持人必须使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示范作用。
(二)精心组织第十二届“推普周”活动。
今年九月份第三周是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我校将以此为契机,在市语委的统一部署下,围绕巴彦淖尔市国家二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评估,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筹划,精心组织,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各类活动,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扎实开展第十二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以此进一步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制定详细活动方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语言文字活动,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运用能力。
教师活动:
要求教师与学生交谈、教学中、集体活动、会议时必须使用普通话。教学时板书用字规范;批改作业、书写评语用字字体规范;将普通话作为教学用语、教育用语。并将这一系列要求纳入教师教学和班级常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教师和动:班级评价考核的内容之一。今年,将在教师层面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教师基本功竞赛。
2.结合我校校本节日(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活动,以促进规范使用普通话、写好规范字。
3.以备课组为单位的教师公开课竞赛,在说课环节和上课环节上促进教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对教育教学资料语言文字规范化进行检查:含教学进度、计划、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学生评语、成绩册等资料的检查。
5.开展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规范化调查。
6.教师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语言用字的规范性,对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规范字”的培训和测试。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坚持使用普通话,写规范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估,将学生使用规范化语言文字的情况列入评选先进班级和个人的条件之一。今年,在学生层面主要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1.对学生进行“常规别字,易读错字”的测试。
2.结合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和我校校本节日(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开展语言文字相关活动,以促进规范使用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主要有:
(1)文学社的征文大赛;
(2)各类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
(3)人人写好字大赛;
(4)英语口语比赛;
3.以我语文教研组组织的有关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宣传、检查、辅导,并扎实开展“收集身边的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等社会实践活动。
4.进行黑板报评比,要求美观大方,写规范汉字。
(四)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为了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普及普通话和规范用字中的主渠道作用,学校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1.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认真实施语言文字规范的教学和口头说话训练,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并认真上好少儿口语交际课这门语言指导课,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切实的发展与提高。
2.继续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各类语言文字相关比赛及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继续做好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考核工作,“以考促练”。特别抓好汉语拼音验收工作、写字等级考试等基本功技能达标活动。
(五)加强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检查,切实做好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迎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