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相信未来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顾城
你,
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卸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若是物理距离概念,那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类审美理想的发展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平淡,工巧而不矫饰。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阅读一首小诗,就是一次灵魂之旅,它会涤荡你的心灵。
赏析: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隐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
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了我们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神采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赏析: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位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灵,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的,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回答《成功的花》(节选) 北 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赏析:
《回答》是北岛最著名的诗作。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回答》一诗显示了北岛深沉、冷峻和凝重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
成功的花
冰 心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赏析:
这首诗,让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感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往往都付出了太多的辛酸、花儿努力地盛开着,不畏风雨的侵袭,毅然挺立着,然而,每一次的胜利。都使花儿变得更加憔悴,每一次的付出,都让花儿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但她坚持着,相信。总会有一天。她会很自豪地昂着头,开在百花丛中。
花既如此,人更是如此。
我必须悲观但却冷静诚实地说,我们只此一生。所以这些最平凡的情感对于我们是最珍贵的幸福,但愿将来的你们也能如此过活:用心守护你们的爱侣和孩子,还有彼此。
郊外的生活是自然的、有机的、朴实的。相信你们长大会有这样的印象:爸爸在厨房做饭炒菜,妈妈在洗衣晾被,一家人一起做面包和曲奇饼干。但这场景很像是在拍摄一出温馨的家庭剧,容易让人产生虚假感,并且引来猜测与批判。无论是什么样的选择在今天都会伴随着太多的附加意味。于是,学会不去为了赠品买正品就变得很重要。
也许,幸福就是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活下去。如果你们长大了,还有人举着话筒问你幸福吗,你们可以不回答,或者这样去回答。不过希望那时,不再有这样的问题和提这样问题的人。
说回今天,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午后,妹妹睡着了,她现在还处于一天二十小时睡眠的状态,多多在练钢琴,或者说在不情愿地练钢琴。学习一样乐器,或者是学习一些艺术方面体育方面的技能,我一贯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事实上我就没有过这方面的训练,我的童年主要是在树上屋顶上以及各种街头巷尾度过的,虽然今天我很欣赏打球好或者会弹琴的人,但也不遗憾自己的笨手笨脚和不通音律。我还不清楚妹妹会不会喜欢弹琴唱歌跳舞滑冰游泳打网球,反正多多你目前看来是不喜欢练琴的,画画倒是很喜欢。至于其他技能,我们不会像虎妈鹰爸一样要求你们去掌握,我相信你们最需要会的一定不是弹钢琴这件事,即使你可以弹的和钢琴演奏家一样精彩。
究竟需要会什么?对于你们的期许是什么?我并不是很明确,一想到你们已经长大,将要独立和远行,我就心有不甘。常常自私地想,你们不长大,我们不衰老。
怎么可能?你们注定要成长,无论练不练琴、上不上学,不可逆转,并且也终将老去。一如我们。既然时光留不住、不可逆,我们学会什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请谅解我的无趣与悲观,虽然这是一种诚实。要学会诚实,如果一定要让我为你们选择学会些什么的话,诚实算是一个吧。我说的诚实可能不仅仅是要你们讲实话、不撒谎。坦白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或多或少会有谎言相伴,这谎言有些出于善意,有些迫于无奈,还有更多来自于我们为人所天生的缺点和愚蠢,谎言会永久存在,无论是新闻和传闻,诺言和誓语。你们一生将注定听到太多的谎言,同样你们也会有违心的话脱口而出。但我仍旧希望你们诚实,诚实于你们自己,忠诚于内心的简单与轻松,不去计较周遭和自己曾有过的怀疑与不满,诚实地接受并且消化自己的人生。这种诚实不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勇敢的品格。相信爸爸,你们即使一事无成也不必难过,没有世俗认同的成就的人是多数,你们不必成为少数,平凡最好。
我们一生会认识许多人,有同学、同事、旧友、新知。有些人会与你擦肩而过,最终成为路人或者照片中的记忆,即便曾经往来密切朝夕相处。他们没有与我们成为一生挚友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究其根源还是彼此对自身和世界的价值认知不同。所以,不必为曾经的来来往往热络喧哗纠缠苦恼,如果没遇到好朋友不是谁的错。我相信,这世上总有人和你用同样的方式思考,找寻到这样的朋友,无论彼此身处何方,你都将不畏惧、不慌张。
永远爱你们。
爸爸黄磊
美文赏析:裴年忠
黄磊的两个女儿,她们现在是很幸福的,她们的未来也一定会很幸福,因为她们不仅仅有深爱他们的父母,更有对爱与成长有着独到见解的父母,她们的父母并没有像当前很多其他父母一样要求子女“出人头地”,而是希望她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下去。当然,我们更愿意看到这种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对她们自己的身心发展有利的,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利的。
人在社会,很多时候不得不说谎,但我们还是力求让自己更诚实,因为这是一种道德和品格。诚实的人活得更自在,更坦荡,自然是最简单,这样的人生才可最幸福,即使是自己可能一事无成,即使是可能被世俗认为的不成功。在这个喧嚣与繁杂的社会,没有朋友就会孤独,没有朋友就觉得没有依靠,找寻那些与自己对自身和世界认知相同的人吧,有了他们,我们哪怕与之相隔天涯,也会“心若比邻”,我们的人生路就会不孤单而有所倚傍,就会更丰富而多彩。
速用名言:裴年忠
1.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列夫・托尔斯泰
2.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
―― 富兰克林
许久,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来:“老师,老师。”
她的头被撞破了,流了很多血,人也昏迷过去。她费力地睁开眼睛,除了断壁残垣,什么也看不见。闭上眼睛,她又昏了过去。
“老师,老师。”声音又响起来,她猛地清醒过来,答应着:“我在,老师在。”
她睁开眼睛,过了一会儿。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她的身边,有三个女生和两个男生,每个人都有些轻微的擦伤,正是这个角落,救了他们的命。
“还有人吗?”她大声地喊。
四个墙角,都有人回答,已经成为废墟的教室下面,也有人应声。她想动,腿却被什么压着,动不了。一个靠近她的男生想把压在她腿上的东西挪开,也许整个房子都压在她的腿上了。根本动不了。
“老师,我们害怕。”一个女生突然哭了,废墟下,也有哭声传过来。
“我给你们接着讲课文吧,讲讲地震中,寻找儿子的阿曼达。”
没有人回应,但她知道一只只耳朵在听。
这篇文章她早就背熟了,清了清嗓子,她给同学们念余下的课文。当念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的时候,一个急切的声音问:“老师,他找到儿子了?”
“是的,他找到了。他儿子还活着,还有他的14个同学。”她激动地说,
课文念完了,她也累了。静下来的废墟,像是突然变成了冰窟,大家感到全身发冷,有一个男生牙齿打起了颤,得得地响。
好半天,也没有人说话。
她摸索腿边,她每天上课时必带的水杯恰好也翻滚到那里,她拾起来,拧开,刚放到嘴边,又拧紧,递给身边的一个女生。女生打开抿了一小口,又传给别人,再次传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掂了掂,分量并没少多少。
“告诉我,阿曼达的父亲为什么会去救自己的儿子?”她问。
“因为他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个男生回答。
“还有呢?”她眼睛逡巡着,仿佛这里也是课堂。
没有人回答。她的学生上课抢答一向很踊跃,可是,现在,他们没有那么积极了!是啊,他们又怕又饿,又听不到外面的任何声响。
过了不知道多久,又有声音在喊:“老师。”
她激灵一下醒了。不管她有多困,只要有人喊老师她就会醒来。好像那称呼是根绳子,使劲地拽着她的心。
“阿曼达一定会去救儿子吗?”
“一定,因为他对儿子有承诺!”
“可是我爸爸和我没有这样的承诺。”废墟里,又陷入一片可怕的寂静。
“有的。也许表达方式不一样。其实,这篇课文不只是想说一个实践诺言的故事,还想说,孩子们要相信亲情。相信成人社会。”
一瓶水,反复在几个人手中传着。每次她都掂一掂。越来越轻了,她的心在收紧。她轻声地叮嘱大家少说话。靠紧些。用手碰着手,腿碰着腿。感知其他人的存在和温暖。
“阿曼达会来吗?”
她平时最喜欢的一个女生声音颤抖地问。
“会来的。就像老师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听到有人说话的时候,男女生全哭了起来。几小时以后。佩戴着“绵阳消防”标记的救援人员扒开了压住他们的墙壁。告诉他们:这已是地震后40个小时。
救援人员在想办法弄掉她腿上的重物,那个她最喜欢的女生趴在她耳边。哽咽着说:“阿曼达,他来了!”
赏析
小说中典型细节的运用是刻画人物的“点晴之笔”,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成为作品的亮点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有两个细节描写非常精练传神。真挚感人:
在学校的演出比赛中,他总想把上唇拉下来盖住丑陋的嘴角,结果洋相百出。回家后,他伤心地哭了。
父亲看着伤心的儿子,心里已经明白八九分,劝说道:“孩子,陪爸爸上山走走!”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跟着父亲上山去了。一进入山林,他的眼睛就不够用了――一会儿瞧瞧这棵又粗又直的红松树;一会儿又摸摸那棵光滑如肤的白桦树。
在一棵古老苍劲的白桦树下,儿子呆呆地望着发愣。父亲走过去,拍着儿子的肩膀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爸爸,这棵白桦树的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眼睛呢?”
“那不是眼睛,而是树的疤痕啊!”
“这么好看的眼睛,怎么能是树的疤痕呢?”
“这是真的,孩子!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疤痕,它又怎么能长成参天的大树呢!不信你去看看――越是粗老的大树,身上的疤痕就越多!”
儿了不相信地又认真看看这棵,仔细瞧瞧那棵――可不,原本光滑如肤的树干竟暗藏着凹凸不平的疤痕呢!他好奇地问道:“爸爸,这些疤痕是怎么留下的呢?”
“这些疤痕一方面是大自然的风雨雷电留下的标志:另一方面来自人们对它的修剪所留下的创伤!只有这样它才能长大成材啊!人也一样,由于各种原因,给我们一生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伤疤,这就像我们在雪地上走过,必然留下痕迹一样。”
儿子听后自言自语地重复道:“人就像树一样,一生中也会留下许多疤痕!”
父亲又正言道:“但是,树木不会因为有伤疤而就此倒下,因为疤痕标志着曾经受过磨难与挫折。这就像我们劈木头,有疤痕的地方也就是小头最硬的地方,别处一斧头下去也许就劈成两半了,可是斧头落在疤痕处,就像碰到石头一样。”
儿子一边不住地点头,一边抚摩着树上的疤痕……
“孩子,你很有表演的天分,爸爸也知道你这次表演时过分地掩饰嘴边的疤痕。但是,孩子,你听着――观众欣赏的是你的表演,而不是你的疤痕。他们需要的足你带着疤痕的表演,你不要把你的疤痕掩饰起来,要给人们一个原色的你――这就是‘疤痕’的作用!它是尊贵的苦难的标志,更是崭新的坚固的堡垒。伤过以后,疤痕就成了你身体最坚强的部分,让你更顽强地面对人生!”
从此,儿子接受了父亲的忠告,不再去注意自己的疤痕。从那时开始,他只想表演,热情而高兴地表演,后来甚至有许多观众还学着他的样子去表演呢!
【关键词】昆曲;情感;刻画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30-02
当下,优秀的原创昆曲作品并不多,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张军继《牡丹亭》实景园林昆曲之后又一部成功的作品。南京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为我们上演了一幅上至天堂,下接地气的唯美画卷――“红颜不在,江月永存”。该剧的出现,使“非遗”终于从墙上走下人间。本文是笔者站在一个昆曲新观众的角度,来谈这幅画卷背后的情。
一、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定位
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情感,主要定位在充分展示古代人与人之间对美好情感的认知上,这是一种笔墨难以描绘、完全脱离生物学之外的情感。不仅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它还延伸到了对鬼戏(另一个时空)的刻画。当然,与其说是另一个时空,不如将它看做是未来的生活空间。在该剧的情感定位上,罗周、张军以及他的创作团队都做了很多努力。《春江花月夜》剧本是由“80后”编剧罗周在短短的13天时间内创作完成的,是一部原创的昆曲剧本。罗周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剧本――“以唐为时代背景,选择了一个适合胖子的时代。”不得不说,罗周对剧本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当下时代情感的重视。张军所在的是一个民营团队,他们这个民营团队竟然能把这么多“大牌”作者拉到一起,同时还涉及到两岸的制作团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军也相信,只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剧中人物真真切切地走进观众的生活。
起初,张军为这出戏设定了三个主要定位:首先是传统的昆曲精神不能被丢弃;其次是剧本的设置必须符合昆曲的曲牌体;最后是该剧必须与当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相结合,让昆曲接受现代审美考验。最终,张军的这三个定位在《春江花月夜》的演出中完美体现出来。之所以说《春江花月夜》将“非遗”从墙上移下来,是因为剧中好多地方都有昆曲与某些特色民俗的融合。这些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情感需求,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到,他们与昆曲的距离被拉近了,达到了更为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昆曲《春江花月夜》――世间最可怕的情不是“过错”而是“错过”
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是以有“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名诗《春江花月夜》为灵感创作的,讲述张若虚c辛夷、曹娥与张若虚之间“我喜欢你,但是与你无关”的故事。全剧的情感是从张若虚对辛夷的一片痴情开始的。扬州元宵灯会,明月桥边,才子张若虚对佳人辛夷一见倾心,两日的桥上相遇使他非常渴望能够见到辛夷第三面――男主角初生爱慕之情;小鬼误将张若虚看做张若虎,以为张若虚阳寿已尽,将其带回地府进行审判――小鬼的失误造成张若虚命运的不幸;阎王及众判官、小鬼纷纷亮相,热闹非凡,对误抓之事三番许诺张若虚,但是他油盐不进,只想还阳“看她第三眼”――任何物质上的财富都抵不过张若虚的一片痴心;曹娥对张若虚的经历深表同情,对他的痴心甚是感动,于是倾囊相助,在这其中或许有着引而未发的情感――我喜欢你,却与你无关的单恋情愫;阎王无计可施,只得放张若虚还阳,还阳并不是重生,张若虚在曹娥的带领下,见到已为人妇的辛夷,明明近在咫尺,却阴阳相隔――爱到痴心,却不能说我爱你;曹娥放弃自己成仙的机会,只为寻淮南王的重生之药,让张若虚有生之年能与辛夷再度相遇――明艳、热忱的曹娥,放弃只是为了让所爱之人更幸福;为了一段从未开始的感情,张若虚在地府飘荡许久,无论如何都不肯喝下那碗孟婆汤――执拗近乎偏执的爱恋;辛夷“何处一阵冷风”的演绎,张若虚闻辛夷对自己的感情就似“阮步兵哭兵家女”之情――张若虚无限的伤感与无奈;回到阳世,张若虚发现自己爱之不得,辛夷青春不在,唐朝由盛及衰,曾经一切的热忱变得满目疮痍――迷惘与无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万分陌生,只有随张若虚去地府一游的凤凰琴仍是旧时的模样――爱情坚如磐石的见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心仪之少女早已白发苍苍,唯有春江花月永远留存;曹娥念“阎王殿错拘探花郎,辛夷女月夜祭春江。张伯高乘醉写狂草,张若虚孤篇压全唐。”①――站在剧外人的角度,升华全剧的情感,回归到张若虚的诗。
全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始终处于青年阶段的张若虚,与少女时期、时期以及老年时期的辛夷三次相逢,从素不相识的爱慕到红颜已成白发的无奈,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似乎讲了一种“世间最可怕的不是过错而是错过”的“爱情”。或许这称不上爱情,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是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春江花月夜》表达了一种古典式的情感,是一种在当下快节奏生活和大多数功利性、物质性追求中消失的情感,这是我们都无法忽视的复杂情绪。
三、昆曲《春江花月夜》――以景造情,给历史一个未来
昆曲《春江花月夜》演出时台上还原了两座写实的古桥(明月桥与奈何桥),一颗干枯了的桃树,一个从人间通往阎王殿的白色管道组成的“界线”,还有昆曲传统的布置“一桌”。除了舞台上固定的装置外,在主场阎王殿和仙界也是有实景展现的。这些场景的制作,都打破了昆曲“一桌二椅”②的传统布景。这些实景的布置在不影响歌舞表演的前提下,也为昆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昆曲《春江花月夜》通过以景造情的诗歌表现手法,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凉的背景和氛围。剧中还加入了个别地区的方言,在表达情感上别有一番风味。不少生动幽默的话剧元素也是首次出现在传统戏曲中,打破常规却不失分寸的幽默成分将剧中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深厚。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观众对于传统昆曲的认识急需更新,《春江花月夜》主创人员正是充分地考虑了现代青年观众的欣赏口味,用作品对新一代观众对话。该剧也引领着一批不看戏、不懂戏的人走进昆曲的世界,让大家充分看到了传统戏曲的美好动人之处。
四、结语
生离死别的坚持到头来却是物是人非一场空,执拗的爱恋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自己。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构造了一个凄美的故事,往往是最纯粹的感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春江花月夜》中的情也让不少人为之感动。作为昆曲的“新观众”,我们总是能从其中找到符合自己感情依托的角色。每个人的感情观不同,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总有一种情是无关时代、无谓生死的,是我们可以共同接受的。古老的昆曲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未来应该如何发展?类似于《春江花月夜》的当代昆曲的出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相信我们这一批新观众定会对《春江花月夜》有新的定义,也相信昆曲从业者们定会对当代昆曲的情感传递有更好的诠释,更希望现代昆曲在创造情感的同时能够给历史一个未来!
注释:
①摘自罗周剧本《春江花月夜》。
②上海戏剧热点.今月曾经照古人――观昆曲春江花月夜[J].2015,(8):8.
参考文献:
1. 体悟文章情感美。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时,情绪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即自己首先要被文章的感情所牵动,然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徐自摩的《再别康桥》一文时,新课之前,先由老师配乐深情朗诵全诗,把诗歌的情感、意境做一个强烈的渲染,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造势。后由学生自由朗读,个性发挥,体味诗人的细腻情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若能较好投入情感范读课文,定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好的体悟到文章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上《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等课文时,老师首先全身心融入课文,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重点语句、语段处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渲染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体味理解马克思、史怀哲等名人伟人的魅力和伟大。
2. 领悟诗歌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诗歌单元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如在教徐自摩《再别康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音乐美进行品位赏析,联想康桥的秀美的自然风光,诗人飘然欲去的形象,品读朗朗上口的诗句,注意诗的逐节押韵、换节换韵的形式特点,抓住诗歌中押韵的字及叠音叠词的运用来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如首尾呼应的叠词“轻轻的”,想象诗人飘然而去的形象,三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含蓄委婉的将诗人难舍难分的的离别情绪通过包含深情的语调给传达出来。又如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在自己的深情朗读中感受诗歌含蓄不露的唯美主义风格,体味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在教读这些诗歌时,最好能配以背景音乐,创设一种美的情境。事实上,学生也非常喜欢配乐朗诵这些诗歌,从而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含蓄意境美,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感悟文学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在高一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胜枚举。在我们的高一语文教材和读本中,收录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涵盖古今中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善加利用引导,定能收到意想不到之效果。如在教读《我与地坛》一文时,努力引导学生从作者母亲依门而望并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的”等话语,体会母亲对儿子无比关心的炽热情感和自我安慰;从后文又写到母亲想来想去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出了什么事,这苦难只好由我来承担”等语句体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形象!与此对照,作为身残的作者自己,一个人躲在园子里,母亲寻找,一次次从他躲藏的地方焦急的走过,却像是故意气她,就是不出声叫母亲,让母亲一个人在那儿承担痛苦。多么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我相信,看到这里,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人物的伟大人格魅力,自然能对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很重要作用。
4. 探悟诗文哲理美
王国维论文之高妙处在于“意境”,中国古文论自古有“言义之辩”。高中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基础能力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意韵、探求文章哲理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学生能力提升,在审美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展现,教会学生领悟文章意蕴美探求文章的哲理是很有用的。如学美国诗人狄金森《篱笆那边》一文,我引导学生探求简单文字后面的重要哲理,让学生明白保持童贞和追求美好事物愿望的重要。再比如庄子《秋水》一文,如何让学生理解蕴涵在其中的哲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赏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到“山外有山”的道理。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做到既有趣,又有情,而且注重美,即加强美的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彩和名家作品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说时时处处都能体现美的教育,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以及教师自身具不具备良好的审美、抒美的能力。总之,“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教师提高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自觉性,并不断地提高德育渗透教育的本领,其正做到“自觉”和“自然”,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记得那天雨不小。清晨七点多,我们走进了这所口碑一般的学校--西安市三十中学。
群众影评曾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普及和推动多是政府行为,所以在审美、娱乐和教育三大功能中,偏重于教育功能的强调。电影进入市场的商业运作后,曾经轰轰烈烈的群众影评随之偃旗息鼓,被一个"钱"字淹没了。于是,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中国有一句名言叫"寓教于乐"。大道理不用讲,只要您稍加留意就会领悟这四个字的真谛。
现在社会上的用人准则,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也就是强调情感智商,即非智力因素的高下,这是实践之后的总结和教训。那么,早早地开发孩子们的情感智商,利用电影在轻松愉悦中寓教于乐,多陶冶几个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学生,未来事业的主宰,难道首先不该是校园文化可承担的吗?所以我走进了市三十中学。
那天影评活动的前后,我和刘慧老师聊了很多。望着这位温文清秀的影评辅导老师,不知怎地就想起了南方老师(电视剧《校园先锋》)。出了校门回味再三,是她的那份热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还有与孩子平等相处的心态,都让我觉得教师职业的美。
同样是"影评"二字,如今它的内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这也是一种人文科学。刘老师告诉我,参加影评组的孩子比过去有上进心,学习明显进步了。
选择《情书》,让花季的孩子来评论。是一种无形的引导。在我看来,这是疏通,而非堵塞。聪明!
--心姐
影评与孩子
我校的影评活动已走过十余年的路程。如今,它已成为我们三十中学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道风景线,孩子们由衷的喜爱,也因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得到许多、许多……
一部《离开雷锋的日子》,让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孩子们重新认识了雷锋。影院里不断响起的掌声和孩子们眼中晶莹的泪水,使我看到雷锋精神正在他们心中绽放出新的花蕾。
一批传统片的观摩,不仅让孩子们了解祖国的昨天,更将许云峰、江竹筠、李侠等不朽的英名铭刻在他们心里。先烈们崇高的信仰和为理想前赴后继,宁死不屈的精神,化作一股高尚的人格力量,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十年来,电影已成为孩子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影响并改变着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我们学校,许多参加影评活动的孩子,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为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佼佼者。
电影在净化孩子心灵的同时,也使孩子们的艺术品味和鉴赏能力大大提高。世界电影发展史课的开设,从《泰坦尼克号》与《魂断蓝桥》的比较欣赏,传统片魅力的探索,港台片情节的整体分析,由学生自己主持的关于电影的话题栏目,《拯救大兵瑞恩》、《莎翁情史》、《霸王别姬》、《红高粱》等中外经典影片的赏析;丰富多彩的影评活动,让孩子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张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多年来,我校有百余人在全国、西安市及地区等各级影评比赛中获奖,今年,我校高三影评小组的李强同学被北京电影学院戏剧文学创作专业录取。
为使学生的文章有美妙的开头,笔者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加强读写训练,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开头的技巧,使作文的开头能先声夺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水平。
一、学会描写引用法,使“凤头秀美漂亮”
所谓描写引用法,就是通过描写和引用名言警句、诗文,运用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文章的开头装饰得更美一些,使人感到文采飞扬、意境高远,吸引和感染读者。
如《春》一文的开头就展开了景物描写:“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尽管是概括描写,但作者通过对初春的山、水、太阳等的描写已经把读者带入了一幅阳光照射下秀美的山水图之中,融入对春的“盼、来、近”等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中,给读者以美丽和愉悦的享受。
我在引导学生初步赏析这些课文开头的秀丽、高远之美后,让学生进行仿写。有学生在题为“秋天的美”的作文中是这样开篇的:多少文人雅士感叹过春之美。提起这些,便让人想起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多少人又因夏而欣喜若狂,让人想起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有多少人想去那冰冻数尺的北极,每当此时,便让人有“独钓寒江雪”的梦想。而我一个15岁的青少年却更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天,并要大声赞美秋天的美。该学生巧妙地引用了古代诗人赞美四季之景的精湛诗句,并在对比中突出秋景之美,使人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
二、学会开门见山法,以“首句标其目”
这里的“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以比喻开头就像开门一样,就能从打开的门中看见远处的山峰。意即文章的开头就切题,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不绕圈子,直奔文章的中心,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使用这种方法,能一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问题或主旨。
如《背影》一课,开篇就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朴素的叙述之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浓厚的感情笼罩全文,同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再如《白杨礼赞》开篇:“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一种极其普通的树,可作者开篇就说“实在不平凡”,既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又吸引着读者:因何而赞?使读者带着赞美白杨树的感情急不可耐地往下读,从而了解全文要写的内容。这种开门见山之效真是妙不可言。
在学生初步赏析到这些课文“首句标其目”之效后,我就激发学生也来露一手。结果有学生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的开头:哇噻!期盼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我们全家人的心情都十分激动,个个主动请缨,参加家庭元宵庆贺活动。这样开门见山,既直接点题,又总领全文,还为欢乐的节日奠下祥和、快乐的基调。
三、学会排比反复法,使“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即在文章的开篇就运用排比、反复等方法,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震撼读者的心灵。
如《送你一束转基因花》一文的开头:“百合花代表纯洁,康乃馨代表温情,非洲菊代表支持,红玫瑰代表浓浓爱意……”既有力地说明了各种花草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又激起读者对花草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水到渠成地将读者带入到转基因花的世界。
学生赏析这些课文,感受到了“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之艺术效果后,也禁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自己来“秀”一手,结果写的文章开头精彩纷呈。如有学生写的《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是这样开头的:“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美丽的梦,五彩斑斓;有人说,人生像一首歌,有宁静也有激越,我说……”再如学生作文《与压力同行》:“出生时,生存是一种压力;小时候,长大是一种压力;现在,责任是一种压力;未来创业更是一种压力!”这些比喻、排比式的开头,语言优美、句式整齐,又有破竹之气势,催人奋进。
四、学会设置悬念法,达“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之效
“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睹为快之感,同时还可使文章更加曲折,显现布局之美。
如《草》一文的开头:“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里。”读到这样的开头,读者必然要问:“二班长杨光是谁?”“怎么会昏迷的?”“又为什么会躺在湿漉漉的草地上呢?”这一系列疑问必然会促使读者一气呵成地读完整个故事。
心理课不是简单讲心理学学科知识的课程,而是重在体验和调适。它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为提高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运用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以帮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增强生活体验,达到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解决内心困惑等目的,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其中,视频赏析这种教学方式最受中职学生青睐。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更乐于接受简单、便捷、高效、有趣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于是各种“微”事物便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开始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也如火如荼地铺开。鉴于此,笔者开始关注微视频,并尝试将其引入中职学校心理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心理课中有效利用微视频。
一、什么是微视频
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其包含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短片、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微视频资源获取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资源也越来越便利。目前,国内教育领域对微视频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视频资源的研发;二是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效果。
二、微视频在心理课中应用的意义
(一)微视频的画面和音效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体验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视觉和听觉两个加起来就有94%,充分说明了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对学习的重要性。
微视频是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的媒体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极强的视听性和逼真性,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把微视频引入心理课教学,比阐述故事更具形象性,比角色扮演更具真实性,比心理游戏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学生对画面和情节的记忆更深刻、长久,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
(二)微视频简短而完整的故事情节更适用于课堂教学
为更好地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教师在选择视频材料时,往往会从时间较长的视频中截取其中适用的片段,将其插入教学环节,这样做难免会把原有的故事情节人为地切断,若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时间又会远远超出教学设计的要求。而微视频的短小精悍、故事完整且生动有趣的特点,正好弥补了课堂视频材料在时间控制和情节完整性两方面难以兼顾的弊端,使其成为心理课教学最适用的材料之一。
(三)微视频的草根性的选题更能唤起中职学生的情感共鸣
心理课的目标之一,是抓住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微视频与其他媒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来源更生活化、现实化,故事情景往往以社会生活中的草根人物的命运为主,比起近乎完美的榜样人物的伟大命运,微视频的情感表达更具有说服力、更接地气,会让学生很自然地沉浸在一种零距离接触的真实感、震撼感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诉求,进而获得心理的平衡与压力的缓解。
(四)微视频提供学习榜样,促进健康认知和行为的形成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行为,或使其已经具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微视频通过情景的创设,尤其是平民化、大众化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学习的行为参考榜样。如,励志类的视频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借鉴,使其更好地从挫折失败中走出来;广告类的视频可以为教学提供精确的针对性材料,对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以及培养健康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娱乐类的视频通过诱发积极情绪,最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自我认识的提升。
三、微视频在心理课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在实践中,针对当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通过视频赏析、感受体验、互动分享、课后延伸的教育方式,尝试开展了多种微视频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可以将微视频在心理课中的应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根据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课的活动主题选好视频
为了有效实现微视频在心理课中的应用价值,视频的选择需要慎重。对于中职生来讲,首先应选择与其人格成长息息相关的且符合其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的高品质视频,避免选择晦涩、粗俗的、内容暴力的视频等,这样不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视频内容,也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其正面思维的形成。其次,视频的选择要配合心理课活动主题的需要。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如,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笔者准备了视频《台湾传奇口足画家:谢坤山》;为了帮助学生重塑信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梦想,笔者借助微电影《田埂上的梦》,通过讲述一个90后“草根舞王”卓君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懈追求梦想的历程,让学生领悟到只要有梦想、有目标,并且坚持下去,抓住机遇,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笔者选用由庸的漫画《跳》改编的一段Flash;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大,领悟合作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笔者准备了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很火的一段视频《这才是团队》;为了提高学生的情商,帮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笔者选择了来自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力推的幽默科普心理学节目《潘啃睦硌А分械囊黄诮谀俊逗8窳λ剐вΓ喝棠or报仇》;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树立感恩意识,学会表达对父母的爱,选择曾经在网络上疯狂转载、感动了无数人的《天堂午餐》,短短的六分钟,却直击人的内心,让学生领悟尽孝要趁早;为了引导学生理性对待青春期恋情,树立健康的、负责的性态度,笔者播放了由柴静主持的新闻调查――《长大未成人》,该节目直面少女早恋怀孕的问题,话题虽敏感沉重但很有现实教育意义。
(二)通过视频赏析,促进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和生活感悟
视频选好后,如何引导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触动心灵,获得感悟和提升,充分实现微视频融入心理课的功能,就要求教师对视频赏析的节奏有全局的把握,不仅要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决定把视频材料放在哪个环节更合适,还要设置层次分明且开放式的问题与学生互动,通过讨论、点评、分享个人体验等方式将主题深化。在此,笔者就以“悦纳自己”主题中使用的且学生反响最强烈的微视频《台湾传奇口足画家:谢坤山》为例,简要说明微视频赏析在中职心理课中的运用。
1.设置问题,导出视频
教师提问:如果有一天飞来横祸,很不幸,你失去了一只眼睛,一条腿,一双手,你会怎么办?
学生的答案更多地跟自杀、绝望有关,还有少部分学生想到装假肢、爸妈照顾我,但基本没有学生会说出想办法学到一技之长。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后果设想了很多,不过看得出很多学生对肢体残缺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对肢体残缺之后的生活流露出了依赖和自卑心理。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台湾著名的口足画家――谢坤山。
2.欣赏视频,感受体验
谢坤山生长在台湾省台东县一个贫穷的家庭。十六岁时,他在钢铁厂上班,在一次意外中误触高压电,失去了一双手、一条腿。更不幸的是,在他跌跌撞撞重新学习生活的这段期间,因意外碰瞎了一只眼睛。 谢坤山为了不让妈妈照顾自己一辈子,不服输的他在短短的右手臂上套上铁环,发明“坤山牌汤匙”,不再依赖妈妈喂食;其他诸如刷牙、洗脸、穿衣服等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都被他克服,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他相信自己能够站起来,走出自己的人生。 他用超乎一般人想象的坚强意志,克服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走出家门找到自己有兴趣的方向并且努力不懈。他用嘴咬着笔画画,咬到嘴巴伤痕累累也不停歇;他努力拜师学艺,用乐观进取的心,为自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身残而心不残,比许多四肢健全的人更有成就。谢坤山说:“只看自己所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谢坤山成为一位杰出的口足画家。
3.解析视频,师生互动分享
针对这一视频,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当你听到谢坤山的故事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有一天你遇到谢坤山,你会向他说一句什么话?如果你有一天不幸成了第二个谢坤山时,你会尝试着向他学习吗?
4.切身体验,升华主题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双手反绑起来,然后拿出纸和笔,画一幅自画像,并写一句鼓励自己的话,最后签名。这一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体验肢体残缺的谢坤山所遇到的困难,从而发自内心地学会接纳自己,快乐生活。
(三)课后延伸,促进课堂向生活拓展
在课后,有些学生会对播放过的视频案例饶有兴趣或仍不甚明了,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约定地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交流既可以是师生交流,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交流,只要学生有兴趣交流下去,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创造条件,直至学生弄明白并有收获为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观后感的形式,对案例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与总结。
四、微视频在心理课中应用的成效和反思
实践证明,在心理课中引入微视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视频集声、像、色、形等多种元素于一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效果;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心理、放松心情的途径,使学生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分享感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自身的心理成长。
当然,微视频在心理课中的运用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微视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需要跟其他教学方式结合使用;其次,网络上可选择的微视频资源鱼龙混杂,数量泛滥,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课前严格挑选和把关,保证所选材料内容和思想的健康;再次,选好视频后,教师要对视频中反映的内容作专业的解读和分析,还要设置层次分明且开放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基本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及临场把控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订餐平台公司往往采取客户评价制对送餐员实行考核,客户可根据送餐员送货的快慢或其态度给予评分,如果打上差评,就等于白送了,而且排在倒数的送餐员如果是被客户评为态度恶劣,就有被解雇的风险。送餐员曾先生因为一个月连获三个差评,不堪工作压力服食老鼠药轻生。
对此,有人认为公司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为客户着想,客户满意公司才能发展;也有人认为送餐员很不容易,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给差评应谨慎;还有人认为,曾先生心理素质太差,因为三个差评就轻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对于人们的评论,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结合自身体验,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对人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应该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如意。
学会变压力为动力。
遇到困难和挫折应该坚强而不是逃避。
严格的评价制度是服务业生存的关键。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佳作赏析】:直面差评,勇创佳绩
冰冷的差评,残酷的解雇……席卷而来的是职业的辛酸,生活的艰难。有人不堪重负,选择轻生。但也有人直面惨淡,轻装上阵。在我看来,一时的不如意,我们没有办法去拒绝,更没有理由去逃避。直面差评,勇寻办法,方可创佳绩,行远路。
直面差评,坦然接受,是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份评估与期许。
或许是严苛的考核制度令人生畏,或许是接二连三的差评令人绝望。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离开,着实令人惋惜心痛。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当初曾先生选择了送餐员这份职责,就应该要清晰的了解职业背后的制度与艰难。既然是一份工作,就总会有完成的好与完成的不好的时候。也许顾客的一次差评是偶然,但是连续的差评,作为一名应将顾客当做上帝的送餐小哥,理应及时反思自身,寻求解决办法,而非一蹶不振,向压力投降。
理性剖析,寻找办法,是对职业的坚定,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份提升与信心。
易卜生曾说:“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诚哉斯言,面对坎坷,面对差评,不论是曾先生还是其他送餐员,都应该要及时找寻办法。他们可以和顾客联系,了解被给差评的原因。是因为送餐缓慢,以至于商家等待过长,食物冷却?还是因为光顾及速度,导致食物变形,有失美观?如果是因为自己懈怠工作,应当及时反思改正。如果是由于天气、交通等外在因素所致,那么就要及时向顾客解释,且态度诚恳,得到他们的理解,而非在得到一个差评之后再追悔莫及。
我想这个过程中,不论是送餐员,还是顾客,都应该要寄予对方一份理解与尊重。理解顾客的高要求,尊重送餐员的一份辛苦与难处。双方相互多一点了解与包容,我想沿途的风景会是送餐小哥门心中最美的画面,顾客的笑脸会是他们心中最满意的答卷。或许曾先生也不会轻易选择轻生。
直面差评,勇创佳绩,是对职业的热爱与职责的坚守,更是对失败的不甘与对未来的追寻。
关键词:日本俳句;幽玄;禅悟;联系;区别
日本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1]”,它的创作遵循两条基本规则,其一是一首俳句必须由十七个音组成,这十七个音按照上五、中七、下五的形式分为三节;其二是一首俳句中必须有一个季题,即与四季有关的题材。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说:“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2]它的意思是说,中国诗并没有因为篇幅、韵律、平仄等要求而陷入困境,反而成就了它自身的篇幅、韵律和平仄等美感,承载了特定的中国的诗意。日本俳句的兴起与发展其实和这个道理如出一辙,十七个音和季题的限定承载了特定的日本的诗心,使它有了从“有限”中生出“无限”的可能,推动了它“幽玄”美和“禅悟”境界的形成与发展。
在产生源头上,“幽玄”美和“禅悟”境界皆是感发于物,因物生情,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幽玄”所生之情在“物”上,而“禅悟”所生之情在“心”内,是超然于物外的。在生成意境上,“幽玄”美和“禅悟”境界都实现了物我一体,相生相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幽玄”的“物我一体”是物我两在而融于一体,而“禅悟”的“物我一体”则是物我相融而两忘,前者是物在,我在,后者是忘物,忘我,因不执著一切而超越时代、社会具有了最高价值的存在,获得一种“闲寂”。
一、比较俳句中“幽玄”与“禅悟”的必要性
根据中日众多前辈学者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幽玄”这个词的出典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共通的结论:首先,“‘幽玄’这个词,最初是佛教学者用来表达‘佛法深奥’的意思的”[3];其次,“老庄哲学又用这个词来表达与‘佛法深奥’同样的意味,尤其是老子的‘玄’”[4]。在佛教典籍中,“幽玄”主要表示幽深冥暗,难以捕捉的意思;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幽玄”的意义主要在于“玄”字上,“幽”是“玄”的修饰语,“玄”字指黑色、天色,有“幽远”之意,因此它深奥幽远、难以尽知,在这个意义上添加一个“幽”字,称为“幽玄”[5]。
禅宗最早是作为佛教一派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之后,它与中国传统的老庄以及儒家等思想合流而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它的秉性是由内而不是从外在去把握生命,如果说“禅”有思想或理念的话,那么就是非“悟”莫属,“没有‘悟’,就没有‘禅’[6]”。禅悟是一种依赖于直觉的理解方法,在心理学上是对“无意识”的意识,它是基于“东方式的‘穷尽而通’[7]”的真理的。
比较“幽玄”和“禅悟”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它们都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它们又都包含着老庄哲学的精神内涵,简言之就是,它们有着相同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基于此,我们对它们的比较,区分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行为才有了可行的方向、意义与价值。
俳句发源于和歌。平安朝以后,和歌发展成为短连歌,平安朝末期、镰仓时代初期,短连歌发展成为长连歌,至室町时代又发展成为俳谐连歌,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即是最早的俳句。俳句作为文学形式出现,至今不过四百余年,最初的俳句都被称为“发句”,明治维新以后,正冈子规提倡俳坛革新,力主使用俳句这一名称,“由于当时子规派俳句风靡天下,流风所及,‘俳句’一词遂被普遍采用[8]”。
“俳谐原本是机智的应答,有意识地对和歌、连歌进行戏谑性的模仿,以滑稽直率,甚至不惜流于卑俗的方式表现庶民的现实生活”[9],那些多是游戏之作,缺少文学欣赏价值。到了江户时代,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革新,把俳谐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使俳谐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从而使俳谐走上真正的艺术道路,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使俳谐成为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成就。
俳句对十七音和季题即季节主题的严格要求,决定了它若想取得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实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必须抛弃宏大的艺术境界,转而专注于自然、生活中的小片段、小场景描写,专注于深化这些片段、场景所蕴含的思想、哲理,即发掘并表现“花中的世界”、“草中的菩提”。在这种情况下,俳句就必然会形成重意象、贵含蓄、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而日本俳句的这种深层意识的活跃,则能够有效地使思维突破语言、物象的约束,获得一种小中见大、意蕴深远的“幽玄”美与“禅悟”境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俳句中的“幽玄”美学和“禅悟”境界均离不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这种思想和哲理,它们二者相辅相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然而,若不加区分地把这两者等同起来,则又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细微的不同,这不仅会误导我们对“幽玄”和“禅悟”的认识,也有碍于我们对俳句的欣赏和理解。所以,不论是从“幽玄”与“禅悟”本身存在的异同出发,还是从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理解俳句出发,比较俳句中的“幽玄”与“禅悟”的异同都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从产生源头辨析“幽玄”与“禅悟”
有的评论家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品中都体现着幽玄,幽玄就是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的洞察[10];铃木大拙说,禅悟“带有一种特别的佛教色彩,它的作用,就是发现同生命的神秘及事物的实在相关的佛教真理[11]”。从这两种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幽玄”和“禅悟”都将目光投射到实在的事物之上,从事物的实在中瞥视出生命的神秘,瞥视出“永恒”的神秘。这种对外物的洞察而使内心有所得的同一的模式,正说明了“幽玄”与“禅悟”二者共同的产生源头——感发于物,因物生情。
不过,同样都是“永恒”,却是不一样的“永恒”。“幽玄”所生发的“永恒”在“物”上,是“物”的“永恒”或“物”的某一特性如美、宁静、朦胧、易逝甚至残缺等的“永恒”,是实在的永恒;禅悟所生发的“永恒”在“心”内,是生之于“物”却又超然于“物”的思想、认识的“永恒”,如人生观、世界观等,是真理的永恒。下面,我们以与谢芜村的《春景》为例进行辨析:
遍野菜花黄,东有新月西夕阳。[12]
这首俳句摄取的是天地运行中的某个瞬间的景象。极目远眺,漫山遍野都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菜花,作者身处其中,欣赏着这秀美而又壮美的景致之时,发现东边一轮新月正在升起,西边的夕阳正缓慢落下。天地浩淼,日月运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一幅视野十分广阔的画面。在这画面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一开始是沉浸于遍野的黄花之中,沉浸于黄花与新月、夕阳相互映衬所构成的美景之中,可是,却于欣赏之时突然意识到了斗转星移,意识到了时间的流动……菜花与新月、夕阳构图时的静美与日月如梭的时光流逝形成了不动声色的对照,这正暗合了题目的“春景”之意。
乍一看去,这首俳句只是物的陈列——“遍野的黄花”、“东升的新月”、“西沉的夕阳”,然而,我们必须透过这些物象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作者身处这些物象之中,瞬间的所见实际上早已引发了瞬间的所感,感发于物,因物生情。也正是因为作者面对这些物象有所感,所以这些物象才由孤立的点连缀成线,联结成片,揭示出时光所创造出来的美与时光在某一刻和谐共生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现实,意蕴深远,幽深玄妙。菜花与新月、夕阳在相互映衬中达到了美的极致,而新月、夕阳又时刻暗示了这种美的流逝,于是,关于这种美的矛盾与悖论就产生了。“幽玄”美学正是通过这种矛盾和悖论展现出来,这种展现正依靠于“菜花”、“新月”、“夕阳”这样的物象或者另外一些物象。
美的产生与逝去的不可捉摸又让人联想起人生的不可捉摸,其幽深玄奥之意顿生。禅悟则不一样,中国古人讲为人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说在《春景》中“幽玄”美属于第二境的话,那么,“禅悟”境界则是它的第三境,那显然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幽玄”美是自然之景经过我们的内心深化的产物,禅悟则是自然之景经过我们的内心深化然后又还原其本真的产物,它不拘泥于心,它已经从心中走出,走出之后,美产生与逝去的不可捉摸没了,幽深玄奥也没了,菜花还是菜花,新月还是新月,夕阳还是夕阳,一切有的,无的,都回归生命的本真,由最初的交流变为最后心照不宣的静默。这正是“禅悟”的境界,也正是“禅悟”高于“幽玄”之所在。
三、从生成意境辨析“幽玄”与“禅悟”
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幽玄”与“禅悟”的基本出发点,俳句对季题的严格要求,实际上将其自身的“幽玄”与“禅悟”主要定格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从心的感受出发去洞察自然,于是产生了“幽玄”与“禅悟”相似的“物我一体”的境界,然而,“幽玄”与“禅悟”的生成境界同也同在“物我一体”上,异也异在“物我一体”上——相同点在于,从自然现象中探照出人及人生的本质,人与自然就在这一本质上实现了一体化,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不同点在于,“幽玄”的“物我一体”是物与我的对照,物在,人在,而“禅悟”的“物我一体”是物我两忘,忘物,忘我。下面,我们以松尾芭蕉的《古池》为例进行辨析:
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林林译)[13]
这首俳句是芭蕉非常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是芭蕉给十七世纪日本排坛敲响的头一声革新之钟”[14]。草庵旁有一口古池,一只青蛙跳入水中,响起了刹那间的水声,响声过后,四周重又归于宁静。诗中对自然现象的表现方式十分平淡,但是,正是在这平淡的自然中蕴含着不平凡的哲理。一个“古”字,意味着时间的古老,而青蛙却是在现在的某一时刻跳入水中的,响声产生之后,又有了未来这里不可知的宁静或另外一声响——这样,过去、现在、未来就在某一瞬间具有了绝对的“同一性”,一种幽深神秘的时空观由此产生。池水本是静止的,却因为青蛙的跳入产生了波澜,发出了声响,于是,我们领悟到了静止中所包含的千变万化的运动,领悟到了世界的运动的本质。
青蛙跳入水中是一个媒介手段。古池是“过去”的凝结,具有幽深的神秘;青蛙跳入水中是“现在”的活动,具有蓬勃的活力,“二者在这里相撞,水声扑通一响,是时空撞击的声音[15]”。这一声即是这首俳句的“诗眼”,它打破了千古的沉默,打破了静止的世界,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仿佛就涌动在这一声水响之中,这一声水响即是大自然的声音,它渗透到作者的心灵之中,两相交融,彼此呼应,制造出一种“幽幻”的深邃意境。这即是俳句中“幽玄”所生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表现。
铃木大拙先生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记录了关于芭蕉作这首俳句的一个传说[16]:
芭蕉一直跟禅师佛顶和尚学习参禅,有一天,和尚来拜访他,问道:
“今日作么生?”
芭蕉答道:“雨过青苔湿。”
和尚又问:“青苔未生时佛法如何?”
芭蕉答道:“青蛙入水泼剌响。”
佛顶问“青苔未生时佛法如何”,其实就是在问“世界存在之前有什么存在”,佛顶与芭蕉之间谈的并不是什么“下雨”、“生青苔”或“青蛙入水”的问题,而是万物创生以前的宇宙面貌,这是一种没有时间的时间,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是一个近乎于“空”的概念,芭蕉的“青蛙入水泼剌响”,正是这种“空”的观念的表现。青蛙入水的声音被幻化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回归无声的过程,归于无声显然是作者禅意的体现。作者领悟到,无常是自然的开始,是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的终结,一声水响之后,一切又化入“无”的世界。此句中既有我也无我,“作者在与客观对象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已经遁入禅寂空境[17]”,在物我一体中实现了物我两忘,忘物,忘我。这即是俳句中“禅悟”所生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表现。
四、总结
“幽玄”美和“禅悟”境界共同存在于俳句之中,两者都是从人的内心出发,立足于对外部世界的观照,属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容易造成人们的混淆。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分这两者的必要性,然后从产生源头和生成意境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者的异同,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两者。同时,笔者也相信,俳句中“幽玄”与“禅悟”之间的异同并不止存在于产生源头和生成意境这两方面上,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笔者将会再接再厉,继续发现和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恩华:《日本俳句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钱钟书:《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谈中国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4][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5]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6]李东军:《幽玄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视域下的日本中世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7]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注释:
[1]彭恩华:《日本俳句史·引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钱钟书:《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谈中国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3页。
[3][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9页。
[4]同上。
[5][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16页。
[6][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6页。
[7][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8]彭恩华:《日本俳句史·引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9]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0][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9页。
[11][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9页。
[12]引自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13]引自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4][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3页。
[15]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每天早晨7点半,在故宫上班的于壮都要从那扇曾为帝后游览西郊诸园时出宫的西华门进宫“当差”。而与其他同事的办公地点在非开放区不一样的是,于壮要穿过西华门,经过宝蕴楼、金水河、永康右门,穿过近半个故宫,来到一堵红墙下的平房前。这个在游客开放区域寿康宫南部,红墙夹着的小院,原是寿康宫的厨房,现在是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的办公室,故宫出品的高居APP store排行榜的几款APP就诞生在这里。于壮2003年进入故宫,成为故宫官网的设计师,当时的他和其他几位同事每天在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一一建设和维护故宫官网。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于壮成为了组长,而他所在的这个组,主要负责故宫APP、微博、微信和官网的开发和运营。这个组里一共10个人,还有一位聘请的美国专家作为语言顾问,这些人的专业涵盖了史学研究、文化鉴赏、动画设计等各个环节。截至目前,故宫官方已经推出7款APP,构思全部出自这个10人小组,其中最早的一款是2013年的。
说到于壮所在的数字一组,则要先从故宫的数字化开始说起。1998年故宫成立资料信息中心,当时部门的团队只有十几人,现为资料信息部副主任的苏怡在2001年“进宫”之时,团队已发展至30多人,而今,这个部门更是壮大到将近80人。要将故宫180万件藏品数字化,是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按照宫现在的展览空间,即便年年展出的藏品不重样,展完全部藏品也需要几百年。要想让观众尽可能多地看到故宫的宝贝,只能借助数字化技术,而且,这也是目前对这些珍贵文物信息最好的保存手段,是故宫现在直至未来的一项长久而重要的工作。
但是故宫要数字化,有着很多困难要解决。苏怡毕业刚分配到故宫时,故宫的藏品目录还在紧张地往数据库中录入,官网上提供的知识也相对传统,多少有点刻板。但随后的十几年里,这个从照相室起步的部门不断扩展,成立了视频组,进行故宫大修前后的拍摄记录,采访故宫老专家、古建筑传承人,记录他们文物修复的工作;还有应用技术研究组,进行古建和藏品的3D数据采集加工和展示;数字展示工作也从官网逐渐扩展到更多方面。资料信息部开始慢慢形成系统并越来越有规模。现在的资信部分为四个板块:信息网络建设,专门负责有线、无线网络的建设以及各种硬件设备的采购安装与维护;信息系统开发,专门负责0A办公自动化平台建设,以及与故宫各种业务工作相关的数据库开发;数字资源管理,负责通过拍照、摄像来采集文物基础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管理和对外利用;最后一个板块,也是最受到热切关注的部分一一数字展示,分为线上、线下两块,就包括故宫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故宫出品”系列的APP合作开发。说起APP,大家一定都对故宫几款火爆的APP有所耳闻,从《胤稹美人图》、《皇帝的一天》到《韩熙载夜宴图》,再到最近的手机APP《每日故宫》,每一款都深受欢迎,下载量持续走高。负责APP开发的于壮说,这是建立在资信部多年丰富的数字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现的形式也随之越来越丰富,故宫面临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创新问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要创新,就要与时代接轨,瞄准时下最新的展示方式,用新媒体的前沿技术让所有用户/观众去认识故宫、了解故宫,于壮与他的80后团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胤稹美人图》、《紫禁城祥瑞》、《韩熙载夜宴图》连续3年依次被APP store评为“中国区年度优秀APP”,其中创立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的《韩熙载夜宴图》还被评为“中国区2015年度最佳APP”。
与常规的思路不同,故宫APP的建设并没有走“大而全”的路线,他们选择从点出发,一个APP深入地剖析一件藏品或一个主题。许多观众被其中的藏品展示效果和设计感给惊艳到了,通过APP让他们从关注藏品进而越来越关注故宫这座博物馆。每一款精美的APP背后都是许多人呕心沥血,故宫的数字化除了资料信息部努力进行内容和交互开发之外,还离不开其他部门的专业支撑。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一款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学术研究基础,可以说,资信部与故宫博物院里其他部门是相辅相成的供给关系,研究学者们给了他们很多专业意见,为产品的开发打开了许多新的角度。而且,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碰撞中,于壮和他的团队发现,专家们也经常有不错的创意点子,有些专家学者们觉得可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在新媒体工作者的手中逐渐变成了可以实现的方案。
创造真正的“数字故宫”是故宫未来的走向之一。有了十多年来数字化采集的素材以及先进的数字设备,原本小巧雅致难以对海量观众开放的建筑空间,质地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珍品和实物展示中无法表达的内容,都能以数字形态呈现出来,为观众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之门”。端门改造项目的启动以及去年“端门数字馆”的落成便是“数字故宫”的重要一环。在“端门数字馆”中,人们可以走进“数字建筑”、触摸“数字文物”,借助沙盘展示、文物交互、虚拟现实剧场……端门数字馆可以让你把故宫看得更通透。
在端门数字宫廷原状展示部分中,三面环绕的虚拟环境CAVE系统可以将故宫尚未甚至永远不会对外开放的珍贵建筑空间,以逼真的立体成像技术还原,第一期展览就让观众“走进”三希堂,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养心殿西暖阁的昔日光辉。但受制于对端门古建筑的保护,现在的数字装置只能做到三面展示,地面和天花板都不能同时显现出来,这就使得展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全方位展现的三希堂多少有些怪异,然而,相信这些问题在不久之后便会得到解决,因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在2020年落成。
北院区的建设是为了解决故宫大量大型珍贵文物,例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还希望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公众。建成后,北院的文物展示数量将数倍于故宫目前的展出数量,到时不但可以组成主题鲜明的系列展览,还能以现代化的展览方式展现故宫的风采。在600岁的老故宫里,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难以一展拳脚,受制于对古建筑的保护,连网络的建设都显得举步艰难,以后北院区与紫禁城院区优势互补,定能大放光彩。
揭开故宫的层层面纱,我们一步步走进故宫,现代化的技术让世界不再遥远,也让故宫不再神秘。二十年前我们也许不能想象通过小小的屏幕就能看到故宫的珍宝,但今天,故宫做到了,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不知道故宫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可以肯定的是,故宫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