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没有安全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江苏镇江一读者来信咨询:我脾气暴躁,经常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最近我发现,四岁女儿一点都不活泼,跟小朋友玩,自己玩具被抢了只会哭,幼儿园老师说孩子没有安全感,仿佛做什么都害怕。怎样让孩子拥有安全感,能够和小朋友正常交往呢?
答:父母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进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首先,家长要面对自己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要求和觉察。当感觉有情绪时,能够很快做出反应,离开跟孩子在一起的环境,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重新整合,避免发火,伤害孩子。
其次,当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伤害了孩子,自我反省后,要向孩子道歉。家长要学习情绪管理,否则每次只是事后跟孩子道歉,时间久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最后,如果家长愿意,可以找专业的咨询师进行咨询,了解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唤醒当事人强烈的改变意识,为自己和家庭负责,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
如果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很开心、很放松,孩子的安全感就建立起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孩子有了足够安全、踏实的感觉,她会愿意跟更多的小朋友交往,内心的惧怕也会逐渐消失,当别人抢她的玩具,她也有力量保护自己。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在家里做演练,让孩子学会这一部分内容,从而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够和小朋友发展友谊。
怎样让孩子合理安排作业顺序?
江苏泰州一读者来信咨询:五年级的儿子写作业或者做试卷时,如果遇到不会的题,他会卡在这里不再往下做,直到这个题解出来。我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就提醒儿子先做后面的题目,做完再回过头做不会的,可是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怎么办?
答:五年级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心理需求是希望家长能够给予更多的自由和尊重,如果大人还是什么事情都插手去管的话,孩子会觉得不舒服、不自在,从而反感家长,对家长提出的任何建议都不在乎,哪怕这个建议看起来多么正确和有效。
建议这位家长对孩子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孩子:如果按顺序做题,会不会影响做题速度?如果是考试的时候,会不会出现答不完题的结果?
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并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自然会趋利避害,学会变通,提高效率;或者在家长的启发下,孩子会想到他认为更好的解决办法,很有可能就是家长之前告诉的方法,可是在孩子的感受里,他会认为这是自己找到的方法,孩子有了自主感,就会自觉自愿这样做。
启发式提问,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一种接纳,并且感到被尊重。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会开动脑筋,逐渐学会理性思考,孩子的思维力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模式也会自然改变。
传统PC时代涌现的QQ挑战者,大多是对社交网络市场价值的抢夺,只要能从腾讯QQ口中抢出哪怕一丁点残羹剩饭,就将意味着自己在这个市场上不再喝西北风。然而事实的结局是,这些挑战者虽然可以将旗下的IM产品在部分功能上做得比腾讯QQ还好,但他们解决不了社交网络的核心——用户关系的迁移和用户行为习惯的转移,因此这些挑战腾讯的先锋在市场上,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活得安好。不过,在互联网车轮的发展轨迹之后,大多厂商也明白了挑战QQ的社交网络是一场无用功,因此大多厂商均放弃了这个计划。
在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里,骨子里透露着社交基因优势的腾讯,再一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奠定社交王者地位,特别是微信之后再无米聊的时代里,所有的移动IM重新踏上了PC时代的“杯具”之路,不管这些移动IM是主打通信还是移动社区,抑或是LBS的其他产品特色,它们仍然无法赶超腾讯,改变不了腾讯领先的局面。
在PC时代,大多厂商折腾一番,自知无法撼动腾讯地位,便纷纷放弃了抢夺IM市场份额的计划,但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已有移动IM挑战腾讯微信失败的案例,新的挑战者仍不时出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将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称之为毅力,后来才发现,真正导致这些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放弃对腾讯的进攻,更大的原因在于这些厂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得知这个缘由,是源于一次与一个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入交流。我们当时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提出大多传统PC厂商多次挑战腾讯失败之后都会放弃,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厂商反而加剧挑战力度?因为大规模地做着并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事,对于企业而言也意味着人力、资金和时间等方面的损耗。另外一方面,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些企业也需要自己的IM工具的话,那么腾讯QQ和其他市场上的相关通信软件,即可全方面满足需求。
然而,大多数互联网巨头,最终还是选择自己开发IM产品的方式。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百度,加上刚刚推出IM产品的京东,这些互联网企业在面对IM产品需求时,都将产品功能更完善、用户体验更好、品牌口碑更佳、市场份额更广的腾讯产品弃之门外,继而选择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开发一款根本没法和腾讯QQ相比的IM,这是何理由?
在这些厂商的思维中,只有自己的产品才是最可靠最具信任基础的产品,其他厂商的产品都因为是外来的孩子,在信任度方面无法给予100%的支持,特别是IM作为私人隐私信息的传达商,在用户隐私方面具有天然的敏感特征,所以大多厂商对这个问题都比较慎重,因而在选择IM产品方面,无一不以最警惕的方式对待。因此在对其他IM产品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开发属于自己的IM产品,便成为这些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悄然默许的举动。
是因为对腾讯的产品不信任,所以才要开发自己的IM,这种举动可笑吧?确实可笑。
不过,想必大多厂商的回答则会是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完整构建自己的生态链,或是为自己的平台用户提供更便利的交流工具,抑或是自己开发的产品在功能和体验方面更适合自己用户使用,等等。虽然这些理由也有能说得过去的地方,但深究就不难发现,对别人的不信任才是最大的理由,而且话说回来,就算你自己开发的IM,就真的能保证绝对的安全性吗?
在安全性方面,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家IM在安全技术保护方面能完全超越腾讯。在腾讯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从未听说过腾讯的服务器或通信信息被人劫持或攻陷的案例,作为以社交为生的腾讯,其在安全和技术防范方面的保障,势必会强于任何一家业余做IM的厂商。所以,过于担心腾讯QQ安全的人,不能说是搬弄是非,但一定是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据说12星座里最没有安全感的是巨蟹座。好吧,如果非得说念旧、喜欢有口袋的衣服、喜欢角落和窗户,如此种种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证据,那我承认中枪。但我并不孤独,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缺乏安全感的人,从10岁到50岁,童叟无欺。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喝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生理需求。说白了,安全感就是人活得笃定,没有持续的恐惧感,这样的感受来自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保障。有的人缺乏安全感源于物质上的不充沛。比如没有能力置业。在传统观念中,没有自己的产业也就意味着生活中的安稳欠奉,随时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的未来。又比如有人在年轻体健的时候便开始常常担心,万一老病,会不会没有足够的金钱获得医疗。同样,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家门会不会随时被陌生人闯入,自己的财产会不会突然被侵占,甚至害怕,如果说了被社会主流认定为是不正确的话,会不会从此失去自由——是为在精神层面上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人很难活得坦然。人生究竟是有安全感的时候多,还是没有的时候多呢?这个问题难有数据化的回答,但是你必须相信,那些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刻意疏离、时时自保,乃至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相当“自私”的人,内心都清楚自己有这个病——安全感不是病,缺了挺要命——也大都在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有安全感起来,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他们希望可以找到,希望某一天,突然有人驾着五色祥云给自己送来安全感。
可惜,愿望再丰满,终也抵不过现实忒骨感。且不说地震、洪水、干旱、海啸等难以抵御的天灾,单是人为灾祸早已成了不可承受之重。动车脱轨、环境污染、房价飙涨、物价激增、食品安全、就业困难、看病奇贵……连一场暴雨都可能潜伏狰狞杀机,种种迹象表明,安全渺无踪影,危险却四面埋伏。
究竟还要等多长时间,我们才可以安心地蜗居,安心地吃饭,安心地出行,安心地生病,安心地老去?
当然,你可以说安全感不是伸手要来的,它首先需要我们反求诸己。你也可以煲出一锅心灵鸡汤深情地呼唤,人们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尽情享受心灵充盈带来的愉悦。的确,当越来越多的个体靠行动去重建安全感而不是单纯抱怨和诅咒之时,社会将增加更多的希望,当我们主动给予别人安全感的时候,我们自己得到的安全感也会多一些。
但是,安全感的重建在最深层意义上真的不是能靠卑微个体自求多福就能获得,安全感离不开社会体制的完善。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体系而获得单单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正如海明威所说: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问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也许你可以通过特权、财富获得暂时的相对安全感,但面对无妄之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别人的不安全也意味着自己不安全。
每个社会都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这些清晰而公开的规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也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规划以及得失才胸有成竹,同时亦认同如果违规,则需要付出代价。所谓稳定的生活,大致也就是这样。
“心安即是家”,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望。在这个飞速发展却又充满了未知因素的大时代,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说。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生存的基础。婴儿渴求母亲的怀抱、中年希望蒸蒸日上的事业、老人梦想儿孙绕膝的生活……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安全感的过程。缺乏安全感的人,常会感到自身受到威胁,觉得世界不公平,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四大“不安全”事件
2010年某网一项有关国人安全感的深度调查显示,高达96%的网友认为自己没有安全感。而且以下四件事,让我们觉得“最没有安全感”。
食品安全。“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这则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透出了人们对目前食品领域最大的担忧。
婚姻安全。“小三现象”已经成为对婚姻安全的重要威胁。社会对此的宽容度正在增加,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受到考验,吓得很多人在婚姻殿堂前踟蹰不前。
生存环境。“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但是起码要能保障生活质量……”房子、车子、爱情,对于多数仍在理想道路上奋斗的人来说,虽然不能说是奢侈品,但至少还有些遥远。
职业安全。“前程无忧”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7%的职场人经常会产生不安全感,21%的人偶尔会有不安全感,仅有2%的职场人毫无不安全感。对于老员工而言,“没有发展前景”、“办公室政治”都是影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对于职场新人来说,“难以融入团队”是令他们不安的最大困扰。
爱存钱、托关系都因缺乏安全感
无论外表如何光鲜、工作生活如何波澜不惊,我们心底里的不安和惶恐却与日俱增。很多人进了餐馆,总是去找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心里才会踏实;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就难以睡着;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放;防盗门越做越厚,防盗网拆了又焊……心理专家表示,一些看似微小的生活习惯,其实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爱存钱。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首席国民经济学家保罗・舒尔特指出,“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储蓄率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危机意识,内心越觉得不安全,才越爱存钱。
找关系。没有单位就会心慌,办事找不到熟人就会焦虑。在中国这个“关系”社会,同学、同事、同乡、同行利用各种关系网捆绑在一起,恰恰说明我们内心没有安全感。
乱插队。不愿意排队一向被归结为“素质”问题,其实也是内心不安的表现。排在后面,人们害怕买不到票,坐不上车、得不到服务,由于担心自己的利益没有保证,内心焦虑,才会争抢有利位置。
窥探隐私。喜欢听八卦、传谣言,乐此不疲打探和讨论别人的婚恋、收入、职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里不踏实,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去探别人的“底细”,以得到变相的安慰。
谁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认为,缺乏安全感,说到底,是因为无法预知和掌控会发生什么,所以会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想法。现代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有5个原因:
生活成本高。飙升的房价、物价等,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好不容易买了房子车子,有了暂时稳定的收入,可贷款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样会引起强烈的不安全感。
竞争激烈。现代人随时都努力超越别人,恐惧被人超越,在只能胜利的职场,没有人会有十足的安全感。所以我们努力地获得各种成就,但是成就越大就越害怕哪一天失败了,是否既得的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内心孤独。先进的社交生活手段,人口的频繁移动,让现代人有了更大的社交圈子,同时每段关系的深度和长度却大大降低,靠谱的朋友越来越少。
不知足、爱比较。20年前,人们对安全感的渴求可能还仅限吃饱穿暖,可现在,有了小房子,眼馋别人的大房子;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什么都是“别人的好”,导致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缺乏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缺乏信念与理想,使内心难以找到平衡,变得越来越彷徨、迷茫、不安全。
找不到归属感。很多人都是背井离乡在异地工作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又没有亲人在旁,一旦生活中出现波澜和挫折,很容易感到孤独,引发不安全感。
如何加强安全感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教授表示,适度的不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外部世界的危险,做出适当的反应。可过度缺乏安全感,则容易走入误区,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要想保证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需要从加强物质保障和树立公众信任度开始,而对于个人来说,则需要学会在不安中淡然前行。试试下面的方法,也许能让你的内心更安定。
少点欲望。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让自己不去关注名利等需求,而是充分享受内心的安全体验。
灵活处世。如果总是用固定的方式来应对世界,当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变化时,很容易无所适从,进而被打垮。因此,积累更多的心理经验和应对模式,可减少恐惧感。
多交朋友。好的人际关系能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与满足,也能在困难的时候帮到我们。最好的保险不是存款,而是有几个真心实意的好朋友。同时,研究表明,助人行为可以显著地改善焦虑情绪。
【关键词】就业;安全感;不安全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指“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丛中和安丽娟则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感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大学生就业安全感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掌握的信息等主客观因素对就业能否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一风险的预判。了解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和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之栋梁,大学生对就业现状和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展望以及对相关信息的取舍。当前,大学生群体数量的众多以及自身受教育的层次差异,导致其对今后的就业预判普遍不容乐观,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了出来。补救最好的办法是对症下药,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现状,弄清影响其预判的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这是补救也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题问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了解兰州主要高校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现状以及探究具有相关影响的要素,为兰州主要高校提升学生心理安全感、减轻忧虑状况以及促进大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依据。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安全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安全感尤其是就业安全感的研究同样具备以上两个学科的研究基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安全感进行了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安全感的研究主要考察整个社会的大群体,并且已经涉及到如学生、企业员工和患者等群体,尤其是对学生群体的关注;从研究内容看,当前安全感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安全感有关的因素,而安全感现状调查、对策方面的研究较少。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安全感的关注是相对不足的。而对大学生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就业安全感的问题,学术界缺乏必要的研究和应对措施。
赫剑梅在《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一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借鉴风险社会理论,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进行了操作化探试,主要从学生宿舍住所安全感、饮食安全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九个指标测量了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现状与特征。但是这种研究过于宽泛,没有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问题。陈斯燕在《大学生生涯不安全感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的生涯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个人与工作不匹配、就业能力不足、职业发展曲折、工作特征不理想、工作压力过大五个方面。该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价值,但是它未能针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安全感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依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安全感的相关方面专家学者有所关注,但从整体而言,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不足的,宏观方面和微观的研究和协调还是不到位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综合研究,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就业安全感提供依据。
(四) 项目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大学生就业不安全感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因此,指导大学生应对就业不安全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要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重新定位。审视自身职业特点,挖掘先关潜在优势,确立正确的职业锚,提高自身应对职业发展的各种能力。其次,学校和社会要创建良好的环境,加大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指导,提供更加便捷的职业信息,增进大学生就业的安全感。
(五)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地区分学校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兰州本市的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和平镇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榆中县夏官营镇的兰州大学分校和西北民族大学分校,这几所学校基本上能够代表和反应兰州的教育状况,总共分发调查问卷3500份,每个学校700份,收回问卷3300份,有效问卷3100份,有效率约为88.57%,其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注:暂且以大学一二年级为低年级,大学三四年级为高年级。
2.调查方法
运用到本课题的调查方式主要有典型调查、个人调查,调查方法有问卷法、文献法、访问法、观察法。借鉴和运用安全感量表(SecurityQuestionnaire)( 由丛中、安丽娟2002 年编制,分为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和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量表(S-I)量表的相关内容。
(六)调查结果及其总结
1.对安全感认识的情况
(1)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的了解
从上表反应的情况可以看出,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有4.83%不了解,有1.63%的大学生对这一问题没有关注过,从总体情况来说,有93.54%的人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这说明总体情况是乐观的。
(2)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的态度
上表反应对有关安全感相关的调研所持积极态度的(乐意配合)仅占46.12%,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一结果可以反应大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3)内心对就业安全性的感知
上表反映将近39%的人很有安全感或比较安全,有45.16%的人内心对就业缺乏安全感,有15.51%的人说不清,总体来看,所调查学生缺乏安全感,就业安全感感知状况不容乐观。
2.影响安全感的因素
你认为影响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有哪些(见表五)。
注:次数,即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次数统计;重要性是根据各项次数由高到低得排序。从表中可以看出,个人修养有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人际关系排列第二,信息收集排名最后,家庭背景与人际关系的次数相近,学校的区别也有较多的提及。
3.就业安全感的性别因素
注:相对比可以用于描述两个不同范畴的数量关系。相对比的公式:相对比=f1/f2,相对安全感而言,男生对于女生的安全感相对比的结果是5/3.2≈1.56,结合计算结果可知女生比男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
4.就业安全感的专业因素
就就业安全感而言,理科生约是文科生的1.40倍,由此可得知理科生就业安全感总体比文科生要高。
5.就业安全感的年级因素
相对于就业安全感而言,低年级约是高年级的3.07倍;相对于不安全感而言,高年级约是低年级的3.52倍,这说明高年级大学生更加缺乏安全感,低年级同学更有安全感。注:高年级为三四年级,低年级为一二年级。
二、对于调查结论的梳理和探究
(一)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感,这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反映,与其有关的因素有以下几个:1.客观原因:地处西北的区域性限制,西北与中东部在经济上以及信息、交通、自然条件、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西部就业更加困难,大学生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2.主观原因:就业等相关信息掌握的不足,自身专业水平的限制,所学专业本身难就业,就读学校的差距等。
(二)调查者消极应对的态度。从表三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本次调查持消极态度的(包括看到很烦,不好推脱,不管不问三种)占53.88%,这说明大学生本身对这一问题不够重视,本身的态度不够端正,还有调查者的调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三)对就业安全感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有45.16%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很好的了解,有48.38%对就业安全感相关知识有点了解。这说明安全感相关的知识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有比较广泛的传播,这与学校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活动和心理辅导是分不开的。
(四)注重个人修养,对其他因素也很在意。个人修养在3100个调查者中被选次数有2760次,重要性位居第一,其他几个要素如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学校的区别、信息收集也有所充分的反应,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解决就业安全感是一个综合的因素。
(五)男女性别在就业安全感上的差距比较显著。男生就业安全感要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认为有更多的主客观条件限制使自身更加缺乏就业安全感,这与当前文理分科男女比例悬殊及社会上对女性工作的歧视有很大关系。
(六)就业安全感在文理科学生上的显著差距。理科生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岗位对理科生的更大需求是有关的。
三、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重要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国家社会就业政策的变化,文化氛围的影响等,使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强,日益缺乏就业安全感。因此,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安全感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切实转变自身的态度,全面了解安全感及就业安全感相关的知识。
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安全感相关的知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用积极的态度,探求的欲望,为解决不安全贮备知识能量。
(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行动,利用各种有利方式提升就业安全感。
就业不安全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弄清各种客体,多方努力。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也只有这三方共同作用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就业安全感。学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和心理辅导,家庭要给大学生一个宽松包容的氛围,社会要转变固有看法,提供来良好环境。
(三)内外兼修,深入了解职业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大学生要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正确判断外部影响因素,深入了解职业锚,时刻心怀学习的意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四)改革相关制度,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反思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我们不能否定它与我国有关方面的政策性安排不科学完善有关系,文理分科这一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文科学生对理科类的知识了解甚少,也造成理科类的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缺乏,所以,我们要有时代观和全局观,改革相关的政策,建立大学科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全面的人,提高自身竞争力,克服就业不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复早霞,刘明理.大学生参与创造力特征及其与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10.下旬刊.
[2]张军辉,往海滨.大学生安全感及影响的调查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3]杨洁,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
[4]赫剑梅.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社科纵横,2007(12).
大情大性的王菲终于出嫁了,嫁给了她的白马王子李亚鹏。都说女人出一家进一家不容易,王菲在遭遇了窦唯、谢霆锋的婚姻及爱情的病变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二次出阁。大家在唏嘘李亚鹏走运,并揣测其中的种种蹊跷时,王菲开口说话了――因为他能给我安全感。
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对于一个学游泳的孩子来说,也许套着游泳圈并且依旧能踩到地就叫做安全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发地觉得这三个字难以琢磨。它有时显得很单纯,例如在指间夹上一支烟,便能使自己“手足有措”;可有时却也变得很奢侈――明星们的私生活总扰就是很好的例子。
事实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安全感基本上都跟金钱贴点边。自古以来,男人就被封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经济收入的稳定使得他们有能力为家人挡风遮雨,当他看到自己的女人对自己充满仰慕,并且爱他比爱其它世上一切更重之时,男人便最有安全感。
与男人的安全感更多体现在社会上相比,女人的安全感更多存放在家庭里。这话也可以这样翻译――女人的安全感往往系在她的男人身上。女人婚前常通过这个男人肯为她花多少钱来衡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而婚后则通过调查对方私房钱的多少来推测其忠诚度,两者通常成反比。不是女人爱财,事实上女人要男人的部分现金,只为证明他的真心。当她发现这个男人的真心已荡然无存时,她才会要他的全部现金。同样道理,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时,他会主动放弃大部分财产以弥补对方的心理失衡。而事实证明,拥有大量抚恤金的女子总会恢复理智更快一些,因为至少在经济上,她们的安全感没有丧失,也许反而更强大。
有趣的是,在婚外恋问题上,男人怀疑妻子出轨常常说不出具体的证据来,只是能感觉到好像有这方面的苗头;女人往往能将一个个细节如数家珍地摆出来;而且,男人在婚姻情感发生危险后才会感到安全感丧失,而女人常常在危险发生之前就担心不安全。据医生说,这是男女大脑生理结构决定的。女人的直觉更发达,使得女性更敏感,更会“未雨绸缪”。没想到,女人在这点还稍稍占了点上风。
当然,安全感也与自卑的情绪挂钩。如果一个女人经济独立,她的安全感也要比全职主妇多得多;同样,男主内,女主外这种颠覆传统的生活模式也会使男方缺乏安全感。夫妻双方经济地位的过于悬殊肯定会导致心理不平衡。这道理很简单――有多少天鹅可以和蛤蟆相爱?人都是喜欢同类,如果李亚鹏娶的是位农村小保姆,那情形跟感觉能和老婆是天后同日而语吗?
也许因为我们太在乎安全感,为其想太多,现在流行出一种看破红尘似的悲剧妄想情节,即还没有谈恋爱就想着能不能结婚;还没有结婚就想着会不会离婚;或者与其早晚都是那么回事,还不如不结婚。其实安全感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份淡定自若的坦然从容,安全感才会不离你左右。说白了,钱靠自己赚,心态靠自己来调理,时间统统都塞满――再看看,安全感想丢都丢不掉!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心理安全感
一、影响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一)幼儿园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园环境对于培养幼儿园心理安全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幼儿园环境是无序的,幼儿心理就很容易会因此而产生不安,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这一目的。无序的环境一方面主要指的是缺少秩序感的物质环境,比如杂乱无章的幼儿园抑或是班级环境等;另一方面则是指给幼儿无秩序感的心理环境,例如,情感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师师关系等,都会促使幼儿心理缺少安全感,进而也就很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进行心理安全感培养。打个比方,若幼儿所处班级环境颜色反差较大、班级布置过多过慢,就会给人窄小拥挤的感觉,幼儿在学习时很容易产生心神不安、烦躁以及疲劳等心理,这种状态下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心理安全感培养的目的。
(二)教师言语行为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不当的言语和行为,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不安。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因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部分幼儿园教师以自己为尊,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当的言语和行为。例如,在组织幼儿玩游戏时,教师发现一些幼儿胆子很小,不仅没有鼓励反而还直接批评,不仅无法缓解幼儿紧张情绪,还会让其越发紧张,进而影响游戏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不符合为人师表的行为。
(三)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同伴关系好坏也会对培养幼儿园心理安全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和谐的同伴关系有时会让幼儿不喜欢去幼儿园。打个比方,若幼儿在幼儿园受到欺负,教师没有及时处理与协调,幼儿就很容易会因此而害怕或者是畏惧去幼儿园,心理方面也会处于不安、焦虑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用说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就连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无法顺利展开。
二、在幼儿园中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的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培养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良好的环境可谓是基础与前提,所以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从安全设施、装饰材料、园舍色彩、环境创设等多方面,来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幼兒园环境主要有语言、心理以及实物等多方面环境,加强这些环境的塑造,能够为之后心理安全感培养奠定较为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提高重视。
首先,教师可以按照幼儿园教育目的,来为幼儿提供具有启发性、新颖性、创造性的玩具、材料、物品、设备等等;在布置环境的时候,最好是经常性地进行替换与补充,这样就能让幼儿园环境变得更加丰富且新奇,从而有效激发幼儿求知欲与好奇心,让幼儿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幼儿心理安全感自然也能因此而得到提升和培养。例如,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是哭着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父母,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安全且又材料轻软的布娃娃等玩具,在活动室内还可以为幼儿贴上其与自己父母的照片,以此来为幼儿创设出一个“有爱之家”,这样幼儿情绪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为之后心理安全感培养奠定基础。
(二)积极的情感关注是培养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育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不仅要做好环境创设与营造,而且要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这才是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关键。教师对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积极使用口头语言来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
幼儿年龄小,教师若能在幼儿园活动中积极使用口头语言,来对幼儿进行鼓励与称赞,就能让幼儿产生满足感,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使用语言来肯定幼儿的表现,这对于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积极借助肢体语言来对幼儿进行情感关注。
在幼儿园中,要想培养幼儿心理安全感,教师还可以多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幼儿的积极关注,这能够让幼儿产生被关注、关爱之情,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心理安全感。例如,在幼儿入园之后,教师可以摸摸幼儿的小脑袋抑或是拍一拍他们的肩膀,通过这种肢体语言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这样幼儿心理安全感自然也会油然而生。
3.使用表情来对幼儿进行积极关注。
本期,Parents邀请多位心理学家,通过不同角度的阐述,帮助你明晰这一概念,并把它变为真正的内心感受和营养,用以丰盈我们和孩子的内心。
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安全感,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名词正在被国人如此普遍地滥用与歪曲。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有什么用,有安全感的孩子什么样,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又会有什么表现?
安全感来自于对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著名人类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婴幼儿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这个基本信任可以被看作安全感的基石。
这个基本信任来自于养育者——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她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孩子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孩子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爱和规则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两条通路。
给孩子安全感就是给他无条件的爱。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这种爱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成长。但是,真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爱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生活是有规律和规则的。我们要爱孩子,但也要给孩子生活的规则。规则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保护,如果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他就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做,面对浩大的世界会觉得无从掌控,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混乱,内心没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生活的努力。
安全感充足,孩子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孩子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Q+
关于孩子表现与安全感的疑问
·孩子胆大、勇敢就是有安全感的表现?
不是。安全感好的孩子一定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每到陌生的地方,不会一马当先冲上去,他们会很沉静地先观察环境、观察陌生人。当然安全感好的孩子的确是有胆量的,他们敢于接触陌生的环境,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东西,陌生人不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不安。但焦虑并不代表没有安全感,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不同,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样,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尽相同。
·总是用慰藉物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不是。大部分孩子在一定的阶段都需要慰藉物。即使有时候已经不需要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他又需要慰藉物,这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孩子会因为安全感不好,缺乏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转向从物品那里得到满足,如没完没了吃零食,总是要买这买那,填补他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实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是他最需要的,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好,他就不会无休止地追求物质。
·性格内向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吗?
不是。人总是分为内向和外向,这是性格气质决定的。内向的孩子对陌生情况比较敏感,容易分泌焦虑的激素。有安全感的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很害羞,甚至表现得很怯懦,如果父母给予充足的爱,用积极的手段鼓励和接纳孩子,学龄期他就不会那么害羞了。特别害羞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下功夫、多呵护、多鼓励、多指引。
李雪 母子依恋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基础
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婴依恋关系形成的,依恋满足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当妈妈——这个爱的客体已经住在孩子的心里,即使将来他的事业不一定能到达外界评价体系的“成功”标准,但至少一定是个幸福自在的人。
新闻热点链接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起因就是在念大学的马加爵因为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因被批评了为人,便接连以十分凶残的手段杀害了4名同宿舍同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对此案进行详细调查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我们无从得知马加爵的童年早期经历了什么,但这起事件说明了,当一个成年人还停留在全能自恋期,他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听自己的,围着自己转,别人稍微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否定自己,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会伤害甚至杀死对方。
1岁之前是宝宝“全能自恋”的阶段,请不要吝惜给宝宝及时且充分的回应。
宝宝在出生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段时期,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体的,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妈妈积极地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使他得以继续“全世界都在围着我转”的幻觉,呼“奶”唤“抱”,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被严重地抛弃,比如妈妈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宝宝哭的时候不抱或者过一会儿再抱,不哭的时候再抱,以养成宝宝不哭不闹的好习惯),虽然宝宝确如妈妈所愿,不会再轻易地哭闹,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已心灰意冷。全能自恋期没有顺利度过的话,他的心智仍会停留在此,即使人已到了成年,这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精神问题。
3岁之前未能满足“全能自恋”的孩子,还会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妈妈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弥补。
当孩子1岁左右,“全能自恋”被较充分地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他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妈妈是另外一个人,有时自己的需求并不能得到马上的满足,但因为前期满足得较好,他已经具有分化的能力,故而也能接受这种适当的、天然的挫折。
因为小宝宝无法理解妈妈是另外一个人,对妈妈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攻击性,不管是拽妈妈的头发还是咬妈妈的,这种看似无情的客体使用,正是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基础。如果孩子在1-3岁期间,仍然在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可能说明他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尚未脱离全能自恋期,这时父母要尽快地无条件地弥补,否则孩子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那里。
心理师特别提醒:表现nice不等于安全感足
在0-2岁的时候,有时候会呈现一个有意思的区别,那种安全感不是很足的孩子,可能反而表现得很爱笑,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是俗称的“自来熟”,他可能比较少地和自己在一起,只要旁边有人,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大人们通常都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他们懂事好玩。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安全感很足的孩子,并不会花很大比例去和人交流,遇到新的人他会去观察和感受,确定这个人是他喜欢的,他才会跟这个人有适当的互动。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李雪——
Parents:如果宝宝几个月时,父母因为不懂而做了一些破坏安全感的事,孩子大了之后还可以弥补吗?
李雪:比如这个孩子是在6个月的时候和妈妈有分离,那么哪怕他现在已经6岁了,妈妈依然应该把他当作6个月的婴儿来对待,这样他的创伤才有可能会被弥补。如果你拿6岁孩子的要求去要求他,第一种情况是你要求不了,他的心智还停留在小时候,达不到你的要求。第二种是在你强硬的要求下,他可能又像6岁的孩子一样正常了,但童年的创伤,可能会在他成年以后的某个时刻爆发,到时他会更加痛苦且难治愈。
Parents:很多父母会担心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会惯坏孩子,会这样吗?
李雪:很多成年人都会自以为是地理解现在要求孩子怎么样,他将来就会怎么样,事实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你越是强硬地要求一个2-3岁的孩子学会分享,他以后就越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吝啬鬼。大人的焦虑通常是对自己头脑的一些投射,通常来自自己小时候的创伤经历,跟孩子真正的成长无关。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被这样关注、满足过,心理会有巨大的恐惧和愤怒,看到真实的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要把自己曾经的创伤再轮回一遍给孩子,而且头脑会对小时候遭受的创伤进行“合理化解释”。比如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会为自己的父母辩解道:“不打不成才,父母打我是对的,否则我现在肯定就在蹲监狱了。”
Parents:有人说“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如果父母从小就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怎么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李雪:生养孩子是世界安排给人类的最好的救赎,一个勇于自省的爸爸或妈妈,无论童年遇到了多大的创伤,都可以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无条件的爱,如果这个时候给了孩子,就等于给了我们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弥补自己的创伤。如果父母不敢自省的话,那将又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Parents: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怎样做到自省?
李雪:自省的原则是看真实的孩子,怀着谦卑的心去看待孩子、观察孩子,回应他,而不是想着去纠正他。当孩子再大一些,就要注意界限的问题,管好自己的嘴,孩子自己的事儿不去评判不去干涉,他有他内在的神性去教导。
新闻热点链接
今年7月,上海一个8岁小女孩在39.3℃的烈日下,因学习成绩欠佳作业没有写完,被亲生父亲罚跪在厂区大院的水泥地上做作业,一跪就是3个小时。多人劝说她也不敢站起来,因为“爸爸没同意”。可面对记者,女孩还不忘“保护”父亲,坚持说:“只跪了10多分钟。”
新闻事件解读:尚卡在“全能自恋期”的李天一
撰文:李雪
时隔两年,“星二代”李双江、梦鸽之子李天一再次成为新闻热点。“老来得子”“溺爱”是人们评价李双江夫妇的教育缺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梦鸽作为母亲未能给孩子及时、充分的情感呼应是导致李天一始终停留在“全能自恋期”的根源。
李双江自己在视频节目中说梦鸽作为母亲对儿子很凶恶,视频中梦鸽也一直端坐,缺乏表情和真实细腻的情感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梦鸽是个严母,而且是缺乏情感能力的严母。作为安全感最初的来源——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李天一很可能非常匮乏。没有足够的爱作为基础,13岁又被送出国导致亲子关系中断,李天一的心理基础健康水平堪忧。亲子依恋未得到满足,孩子内心会积压非常大的愤怒,这个积压的愤怒不能处理,就会转而指向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充满敌意和愤怒。
小区门口打人事件最初的起因是,对方车辆未打转向灯就转弯,让李天一“始料未及”,差点相撞,下车后从口角变成暴力伤人。而别人的车辆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方式行驶,便打破了我“掌控一切”的幻觉。为什么打破这种幻觉会让某些人非常愤怒,甚至大打出手?答案还在母婴关系这里。当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感觉中时,他认为我就是宇宙的中心,如果妈妈的情感呼应能力很差,会给婴儿心理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使得孩子一生都在狂热追求绝对的掌控感,别人稍微不如我意就愤怒爆发。可以看出,李天一的心理发育水平尚卡在“全能自恋期”,如此推测,梦鸽作为母亲,和孩子的情感呼应能力真的很差。
小编补充:近日新闻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关押多日的李天一在见到母亲梦鸽后曾说:“妈,我想吃米饭,”而梦鸽则气愤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吃!”如此母子联结着实让人叹息。
李明昱:真正的安全感需要有适度的不安全感
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给孩子搭建一个无菌、无害、无危险的环境吗?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真实世界呢?什么样的安全是健康的安全呢?
安全感不是什么都不怕。
正常的人到了不安全的地方都应该是会怕的,这种害怕和恐惧是一种保护,告诫这个人应该多加防范,赶紧离开。太强调绝对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有适当的不安全感,才是最具自我保护的方式。
所以,适度的“不安全”的危机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它是一种推动力,和安全感一样重要。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一个孩子偶然间爬上窗台,他可能会不管所处的环境,毫不顾忌地往下跳。没有危机意识,考生不会在考前形成必要的紧迫感,从而有正常甚至超水平的发挥。3岁以前的孩子,父母既要给他们充分的安全,也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我女儿总想碰我的热杯子,一次我就故意弄了一点热水点在她的手上。摔一次跤,下次见了他才会害怕,这是好事,否则小时候不知道,长大更容易捅娄子。
不要刻意制造虚幻的世界。
什么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告诉他世界上所有东西全都是美好的吗?创造一个不真实的世界,然后等着别人来骗他吗?这是不可能的。卡通片里都有一个捣蛋鬼,让孩子知道有正面角色也有较为阴暗的负面人物,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打造一个真空的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世界上凡事有好有坏,好人会怎么样,坏人会怎么样,遇到坏人我们应该怎么对付他。
哪种不安全感才需要担心?
不安全感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遇到一些负面事件时,整个人很紧张,会紧缩起来,表现为身上硬邦邦的,这是看得见的,是对状况的一种警觉,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比如妈妈在孕期遭受到一些创伤,紧张、恐惧等情绪就会同步传给孩子;还有可能是孩子从小与父母身体接触少,依恋关系建立得较差;还有是养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能及时回应他的需要;再如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父母在一旁表现出担心、焦虑的情绪等等。
Q+
安全感测试:哪些表现是没有安全感的特征?
早教班来了3位第一次上课的1岁小朋友,每个宝宝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你觉得谁的安全感最强,谁的最差呢?
A.抱着妈妈大腿哇哇大哭不肯进门的孩子
B.很顺利地进入教室,不哭不闹,即使妈妈走自己也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自己的
C.一边玩教室里的玩具,一边回头看,确认妈妈是否还在
李明昱点评:其实这三种表现可能都是正常的!曾经有人认为,前两种表现的孩子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那些不断回头确认妈妈在的孩子,才是真正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其实不然。判断孩子当下是否缺乏安全感,身体发出的信号最不会骗人,只要他的身体是放松的,就基本说明此时此刻他是有较高安全感的。如果是紧绷状态,父母就要积极找寻背后的原因。
武志红:安全感在于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声音
任何出自父母的所谓的经验评判都会损伤孩子的心智,影响他的发展。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这样他的能力和心智才会不受制约地最大化发展,成为充满安全感的人。
当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时,透露出的是我们心里深处的恐惧。
成人总习惯用语言或行为告诫孩子:“你要遵从我,听我的话,我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他们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改造孩子,这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感觉:自己的判断是不值得提的,不重要的。尤其当孩子发出微弱的声音后,父母不理睬甚至报以打击消极的态度,只能让孩子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能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当在一个家庭里,妈妈让孩子听她的,老人也让孩子听他的,不管孩子最后选择听谁的,对另一个人都是一种背叛,孩子的内心也会感到煎熬和不安,同时情感被分裂。这种情感的拉扯,比规则的不明确更可怕。
能够为自己提出要求,能够聆听自己声音的孩子,才是有生命力的。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什么才叫孩子存在的证明呢?就是孩子可以做出自发性的行为。什么是好孩子?绝不是我们以为的听话、乖巧。在我看来,有生命力,能为自己提要求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一种声音,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聆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样孩子才能获得一种比较好的灵活度,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一趟。从来不提要求、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孩子,将来反而容易会出大问题。
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个小气泡,我们要彰显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就要进行扩张,有张力、有能量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当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别人的思想中去时,也意味着丢失掉自己。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武志红
Parents:有的妈妈常接到家里其他人的投诉,“你不在的时候孩子乖着呢!你一回来他事儿就多!”
武志红:这是很要命的习惯性的认识。孩子耍赖、表达“过分”的要求,是孩子有信心的表现,说明他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可以很自由地表达他的愿望。也许表达的方式可能会过分一些,但这更意味着他有足够的信心,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会满足他,就算过点儿头也没什么,这样的孩子在表达自己声音的时候很自如。反倒是那种从小得到妈妈的无条件的爱太少,表现规规矩矩的孩子,因为他们之前渴望一次,就受伤一次,声音被限制住,慢慢地不再有爱的渴求,怕他的感受不被接受,最后变得什么要求都不提了,这是非常可旧的事。
Parents:在让孩子听从自己声音的问题上,当新派妈妈和家里持有传统观念的老人有争议时,应该如何做?
武志红:家庭成员之间存有不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但中国的家庭通常习惯牺牲那个最弱小的,也就是孩子,其实这反而是最不该违背的原则。孩子身边只要有一个人支持他,给他爱和自由,并且告诉他,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你不需要做一个好孩子,只要做你自己就好。只要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可以坚守自己的本性的部分,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妈妈时,他便会拥有更大的力量。遇到和其他人观念不一样没关系,只要把自己好的观念给孩子就行。
李中莹:终极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是发展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安全感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甚至威胁,而是来自内心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告别了早期纯粹的母婴依恋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帮助孩子建立和发展安全感,父母的新任务便是培养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
想象你每天上下班的整个途中,你熟悉每一段的地形,知道基本公共设施的位置,即使半路车坏了你也能很快找出第二条解决办法,这样你在整个路途中可能都会很有安全感。如果因种种原因要你改一条路线,这条路上你前后百余米一个人影都没有,而且听说前一天晚上这里还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你的心理状态又会起怎样的变化?
一个情景的安全感可能到了另外一个情景里是不足够的,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在后一个情景里你需要照顾自己的能力要更多,而你拥有的能力,比如是否会武功、身上是否有可以防身的工具、身边是否有朋友等,这些能力都会增加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来自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
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够有效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份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绝不只是生活能力,还包含有效思维的能力,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能力等等。
发展出照顾自己的能力,注重的不是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最怕就是明明内在力量不够,为了显得自己的强大和勇敢,一味硬撑。如果父母只是追求孩子表面上的坚强、优秀,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向伤害自己,甚至违背自己的填地。
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需要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真正满足孩子最深层次的需求,给予孩子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这样孩子的自信越来越强,每天都有更多的轻松和满足。
李中莹:培养人生必备的最重要的三项能力
1.建立自我意识 也就是心中有“我”的意思。在小时候,我们往往被引导着去跟其他孩子做比较,而产生了“我”不如别人的想法,我也不想要这个“我”。我们大人首先就要建立这样的信念,然后一步步去引导孩子: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我的生命来自父母,而“我”是独立于父母而存在的。
2.说话达意 今天的孩子接触屏幕往往比接触人更多,没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出说话达意的能力。这样的人,当事情不顺利便容易产生情绪,内心又时常会纠结,因而更难表达,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弱、自闭、抑郁等。要说话达意,必须先提升用“心”聆听的能力。
3.与感觉在一起 应付生活里的一般事物,我们需要用上意识与潜意识的力量。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得多,却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觉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很早就被引导跟感觉分离,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多做呼吸放松的练习,随时自我觉察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1-3岁
自由探索,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当宝宝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开始去探索这个世界了。探索的过程是他发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他对世界建立信任的过程。这份安全感会带着我们的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在探索中学习,他会得到更多自信。
孩子在尝试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他一边学习,一边吸收和得到更多的自信,心理上也越来越有安全感。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学走路,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到处摸、到处跑,这个时候不应该控制他,相反要鼓励他去认识这个世界。不要担心孩子会摔倒,可能孩子会玩水、沙子、自己吃饭,弄得很脏,但是父母不要怕麻烦而制止孩子做事情。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不会摔倒、学会小心走路,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掌控的。尽量把家里危险的物品收起来,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孩子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能最大地激发他与生俱来的灵性,激发他的创造力。别再把孩子拴在家里让“电视保姆”陪着他,多带孩子出来观察大自然,定期和孩子去郊游踏青,仰望星空,即使被各种钢筋水泥包围,相信有心的你依然能找出纯净自然之所在。
警惕无心的语言伤害。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会习惯性地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全。记住,孩子小的时候,他有了你,就再不需要别的东西。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平静应对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分离焦虑”的时期,有的是在8-14个月,有的是在入园前后,还有的宝宝会表现多次,分离出现时情绪强烈,这与每个宝宝天生的气质有关,特别是天生较为敏感的宝宝,更需要妈妈放松心情,将其视为成长的必经之路,告诉他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妈妈还会回来的,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和等待。
职场妈妈的“爱的证明”。
职场妈妈每天回家,可能都会“遭遇”宝宝黏人的状况,几乎被宝宝独占。妈妈要意识到,宝宝这样做,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不必担心,只要他证实了你对他的母爱牢不可破,他的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很快会好的。
围栏的故事——孩子也需要规则
爱和探索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不需要疆界。规则给了孩子的心理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之内,他永远有安全感。一个校园里有非常大的草坪,草坪的是学校的院墙。但是,专家们发现孩子不会到很远的墙壁旁边去玩,而是集中在离教学楼更近的地方。当专家们将墙挪近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才开始放心地到草坪上去玩。规则对孩子们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有一个界限,而不是无限制的,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
培养安全感的细节清单
安安的状况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于0~3岁儿童,安全感的缺乏往往会表现为对父母过于依恋,拒绝和陌生人接触,在陌生的环境里会焦虑不安,对新鲜事物没有探索的兴趣,总是担心“自己随时会被抛弃”,有时还会有恋物的倾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全感较低的孩子是因为还没有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所以才会一刻不停地黏着父母,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父母是不是爱自己,自己是不是安全。
什么是安全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有掌控感,在应对变化、风险时不会感到无助、不确定,相信自己可以对付。
孩子从一出生,心理上就有对安全的需要。正如成人希望自己有一个安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孩子同样也需要一个让他安心踏实的成长环境。如果说成人的安全感,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那么孩子确保自己安全的方式就只能是依靠成人照顾、爱护自己,并从中来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可靠的,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持久不变的,周围的人是可以信赖的。
能够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对于缺乏生活经验、懵懂的孩子非常重要。可以说,稳定的安全感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有安全感的孩子,会积极地探索世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乐于与人接触,当他在家里或另一个集体里时,会比较容易建立起归属感,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安全”?
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和父母共生到一点点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养育者。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安全感的需要,不能为他提供持续、稳定、前后一致而合理的爱,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爱,或者说孩子没有感受到爱,对爸爸妈妈的爱不确定,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根本原因。
家长的多种做法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比如,有一次3岁的豆豆尿裤子了,妈妈批评了他。第二天,豆豆自己上厕所了,妈妈还是批评了他,因为他把厕纸掉在地上了,可是妈妈没有把原因说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无论自己在哪里小便都会受到批评,而且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得到妈妈的鼓励和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到茫然失措。由于孩子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所以每做一件事都会担心妈妈会不会批评自己,妈妈会不会不爱自己。于是孩子只好用时刻黏着妈妈的方式,来获得妈妈的关注,来确定妈妈是否还爱着自己。这样会让孩子形成消极、被动、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而越是消极的孩子,越会缺乏安全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为孩子提供和谐的
成长环境
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良好的物理环境主要是指给孩子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受到保护的、没有威胁的。而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家人之间亲切良好的关系。心理环境一方面源于孩子对温馨的家庭氛围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到愉悦。
给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你是安全的,我们是爱你的
两三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思维往往比较片面、单一,甚至有点小小的固执、不灵活。具体来说,他们认为既然妈妈是爱我的,就应该一直爱我,不会不喜欢我。可偏偏有的妈妈在面对孩子做了不大好的事情时,会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似乎意味着妈妈的爱是可以随时收回去的。再加上小朋友很难理解“对事不对人”这个道理,所以即使妈妈懂得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我只是不喜欢你这么做”,孩子依然会认为,我犯错了,妈妈不喜欢我了。
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告诉孩子:你是安全的,我们是爱你的,我们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你是否犯错,都不会影响我爱你。平时不要随意批评、指责孩子,需要纠正孩子的行为时,避免过于激烈的语言,保持平和、耐心的态度和孩子解释。孩子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透过大人的态度,孩子可以感受到他是被接纳和被宽容的,内心的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另外,和孩子在一起时,要注重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用行动来表达爱,用爱来中和那些不得不有的批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有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他能感受到。很少有父母能时时刻刻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在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确定无疑时,孩子却有一种不确定感,所以误解就产生了。
正确看待“分离焦虑”:“黏人”是从共生到独立的必经阶段
也许有妈妈会问,我的宝宝没有其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为什么还是一直黏着我呀?要知道,像本文开头的安安,1岁半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是孩子从共生到独立的必经阶段。当孩子处于婴儿期时,会天然地感受到自己和妈妈是一个整体,而随着他慢慢长大,他会意识到“我”和“妈妈”是两个人,这种焦虑正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安全感是社会人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其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够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的举措。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这一类父母要求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见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打小,我就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怕鬼、怕黑、怕出洋相、怕考试考不好、怕上课迟到挨骂。不像一些差生,刀枪不入,浑不吝的姿态,让我煞是羡慕。困扰之余也曾问过好些朋友,什么是安全感?得到的回答千姿百态。这让我觉得,无论给安全感下多少次定义,都诠释不尽复杂多变的人心。
因为活在父母撑起的天空下,不安全感就像是夏日里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更快。只要躲进父母的怀里,妖魔鬼怪统统不见,欺负你的小伙伴也退避三舍。想要什么,在父母面前撒撒娇卖卖萌,似乎没有摆不平的事。
当逐渐长大独自面对问题,在新的圈子里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安全感很难克服。自由和孤独从来是一奶同胞,更多的选择权,必然意味着牺牲一部分安全感。
前路莫测,学业艰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谁都希望有一个风险同担的存在,好在低迷期得以暂时喘息。
男生可能选择游戏,在虚拟世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女生期望找个男朋友为自己遮风挡雨,让应试教育笼罩下的灰暗日子开出花来。如愿找到男友的女生却经常埋怨:“你给不了我安全感。”有时的确遇人不淑,但更多是因为把生活价值寄托在他人身上,才稀释了自身的安全感。
成熟的恋爱状态一定是保持独立,适当拥有。热恋时驻扎进彼此的岁月,分开时斩断羁绊,你仍然是你。太多人空窗期度日如年,却忘记了此前单身若干年都岁月静好。就像《山河故人》里涛儿的独白: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至于我这样临近毕业的非名校大学生,面对未来走向社会,过程中少不了焦虑:老师讲课很逊,开的课也没什么用,以后怎么和名校精英竞争?人家大把外企实习机会,我们却只能望“洋”兴叹。
的确,名校生有资源优势,这是现实也很公平。但如果这些是决定性因素的话,从高考分数公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可以为今后的人生颤抖了。
就像一个实习厨师,马上要参加厨艺大赛,天天惶惶不可终日。担心锅不够好,食材不是进口,调味料不是最贵,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毕业证书,自己不太会炒菜――这才是恐惧的症结所在。
当一个人没有稳定的安全感来源,就会无比渴望外物带来保障,好让自己多几分底气。但自身能量的匮乏无法掩饰,最终,缺什么还得问自己要。你忧虑,因为明天不可知。那为何不变成更强大的你?你越强大,面临的不确定越少,原先横在你面前的大石就变成了一粒沙,从而敢于挑战更有难度的目标。
你是要推塔的男人,为何躲在暗处打小怪。
《圣经》里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其实,世界上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内心的力量。
未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主动权拱手相让,却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东西。
真正要做的是,找到一件热爱的事,以不安全感为动力,将心中的火反复点燃,努力创造些东西反馈给内心,从而获得长久的安全感。
[关键词]心理行为环境艺术设计安全感一、引言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对于人的心理环境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在日益呼喊以人为本的今天,从心理环境出发可以看到人本位的思想是体现到了实处还是一句空话。当我们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也许我们会感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这就是心理因素在做怪,表明这个设计违背了我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安全感,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行为情绪。
二、定义
安全的定义:“安全是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其中既包括外在威胁的消解,也包括内在无序的消解。”——汉语词典。
安全感的定义:在辞海中并没有对安全感有直接的定义,但安全感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安全感?我认为,安全感是发自于人们内心世界的,潜意识里的隐形空间范畴,这个空间范畴就是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不安全,而在这个度里就会安全。
安全感是来自心理学的范畴,是人类的心理环境。泛泛而谈安全感的话,它可以涉及到许多方面。当然从字面上我们至少可以理解其为一种感觉,也就是人们心理中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人类的感觉很敏感,同时也是多方面的,那么安全感对于人们来说可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保持我们的安全,或者说要获得心灵上的安全。
三、环境、空间与环境心理的研究
阿普尔顿在1998年提出的“瞭望—庇护”原理,鲜明的阐述了人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会去瞭望。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过:“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一个环境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漂亮的还是不漂亮的,都不是设计者所要追求的有意义的因素,真正的因素在于这个环境空间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不快的。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环境,在设计中应用广泛,包括大范围的外部环境和小范围的内部环境。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我们涉及的是一种空间范围。也就是说我们把这种感觉定位到空间中。
四、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所谓人的行为定义,即“作为信息处理机构的人,从行为所在领域的空间选择或者被强制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并进行一定的信息处理,从而确定自己的欲求和行为目标(反应),为了使自己从所处的状态向充分满足目标要求的状态推移,而对空间所进行的工作(行为)。”
安全感属于人的基本需要。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与特殊需要。基本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是由体质遗传决定的,具有本能的性质。马斯洛提出:人拥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比生理的需要要高一级,也就是说对于安全感的需要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接下来几个需要层次的基础。
环境行为学研究指出:“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与有管辖范围。”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活营造一个更加适应的生存环境并达到人们的审美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环境行为学中强调了安全感的相关条件,一个空间的界定选择对于安全感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形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包含一个底线值,当跨越这个极限人就会感觉不舒服。这个模糊的界限,起着一个保护我们自身的重要作用,一旦被贸然侵犯,我们就会明显的感觉不安全。未知的东西总给我们潜意识里不安定的因素,当我们去揭一扇门帘,而且是不可透的材质,我们总会考虑从相反方向来的外力对于我们是否安全。
五、安全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安全感这种来自心理环境的因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人的心理指导着人的行为,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行为的变化。
心理上的安全期望可以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最直接的表现可能是视觉的影响力,这是视觉的先天因素决定的。可能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游戏,当你的眼睛被蒙起来以后,你对于自身安全的确定性降低,我们的动作会因此而变慢,或者需要依靠我们身边可以信赖的外力来保护我们自己。作为设计师,我们在设计时要避免类似现象的产生,全方位考虑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感受,以此满足人们心中的安全感。
1.视觉影响安全感——色彩对安全感的影响
色彩心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于色彩的感觉不同。色彩是一种语言,这里囊括了多种情绪,就像人对于衣服的颜色选择一样,对于色彩的反映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这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在很多特定的单位如医院,我们会采用白色。白色体现了干净、无邪,但往往也会带来恐惧感。有人做过试验,当把一个人放在一个闭合的刷有白色墙面的房间里,时间会让这个人越发的感到恐惧。
色彩刺眼会使人感到心慌,产生不安全的心理反应。色彩的明暗、冷暖都会对人的心理环境产生影响,在一个特定环境里暗的颜色可能会给人的心理产生不确定性,使人不愿意去接近,从而避免不安全的因素产生。在环境的设计中应注意对颜色的搭配,不同的搭配同样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黑与黄的搭配就是安全的标志,红色的鲜明特征除了代表激情、热烈的情绪外,还存在刺激、不可超越的感觉。
2.触觉影响安全感——材料对安全感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材料自身的语言,每一种材质对于人来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材料分为天然的与人工的,一般情况下,天然的材料更容易得到人们心中的认同感,毕竟我们是从自然而来,也就是说天然材料给人的心理感受安全感较高。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材料有很多,如木材、玻璃、金属等等。它们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用在相应的空间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例如,玻璃。玻璃这种高科技的产物,在最初应用到设计中时,可能会给人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因为玻璃相对于其它材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透明,透明有两个好处,可以观察与被观察。在隈研吾设计的上海市番禺路Z58的建筑中,临街面的玻璃幕墙,从外边不可看到内部,但在内部却可以看到街上人的活动。应该说这完全满足了人们“瞭望—庇护”的心理。人们希望在保证自己不被暴露的情况下来观看别人的活动。
当然玻璃也有其负面影响,作为地面铺装使用时,人们初踏这种材质的地面,总会担心会掉下去,或者玻璃是不是容易碎掉。因为这种铺装方法往往会和地面有一定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还有玻璃本身的特点给人们心理以暗示,认为是不安全的。
3.光和影对安全感的影响
光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于光的设计可以产生制造空间、隔离空间的效果。光和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视觉载体,两者的合理应用可以构造出特殊的空间效果。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对于光的运用可以对环境设计加以辅助,创造出更加赋予创造性的氛围及效果,当然对于光的不合理运用,也可能出现炫光等,这些对人的心理环境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例如,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改变了环境给人视觉带来的感觉,一条望不到头的长廊总会给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做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形式的产生,考虑好整个环境空间中的采光和光照条件,以及更好的利用光影,给使用的人带来心理上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4.空间范畴中安全感的影响
适度的空间尺度给人以安全感,如果空间尺度超过了可感知的安全范围,人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安全。这就是在广场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喜欢靠边坐的原因。
围合空间能给人以安全感,然而从环境艺术设计分析,掌握好空间尺度很重要,因为尺度过大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尺度过小又容易压抑。当人们围坐在一起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以此与其他人区分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从而对自己的空间范围容易掌握,产生安全感。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为圆锥的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那么向前方看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仰角。当D/H=1时,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而D/H<1时则有紧迫感。
在这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此来说明围合空间的处理,北方的四合院,虽然围合的很严实但仍能看到天空,这样既能考虑到围合带给人的安全感,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压抑感,使人心情舒畅。
六、结语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这是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是出于人的本真,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前提,人们本能的保护自己不受到侵害。因此需要与他人分享的空间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有边界的地方,既确保自己的隐私空间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人的心理过程会呈现外在的表现,因此,要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研究人的行为,从而更好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英]布莱恩•劳森.杨青娟,卢芳等译.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9.
[2]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余晓宝.安全感设计.艺术百家,2003,(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