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妹妹扮演的角色

妹妹扮演的角色

时间:2023-05-30 09:2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妹妹扮演的角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妹妹扮演的角色

第1篇

技巧1:情景再现――了解问题所在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难以描述自身的感受。这时就可以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

比如,有个叫亮亮的小男孩总是在妈妈面前抱怨爷爷对他不好,而妈妈问他是什么原因,亮亮却说不清楚。于是妈妈就换了个方法,对他说:“亮亮,假如我是爷爷,你会怎么跟我讲话呢?你把你和爷爷说的话再跟我说一遍,好吗?”

亮亮说:“爷爷,你从来不让我做我想要做的事!我提出的要求你总是不答应。今年我想要一件生日礼物,你到底给还是不给?要是不给,你就是小气鬼!”

这时,妈妈才终于明白问题所在。原来,亮亮对爷爷抱有成见。而他的这种要求方式只会惹爷爷生气,根本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望的生日礼物。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扮演起了孩子的爷爷,而孩子则扮演另一情景中的自己。由此,妈妈找到了亮亮抱怨爷爷的真正原因,接着就可以想办法解决了。

技巧2:角色互换――体会对方的感受

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有些家长常会质问那个攻击他人的孩子:“假如他也那样打你,你是什么感觉啊?”父母认为,这样就能启发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3~7岁的孩子,体会对方的感受是很难的。这时,该怎么办呢?可以试试“角色互换”。

有个叫大力的男孩,老是爱无缘无故地欺负邻家的小女孩,还常常为此感到得意。大力的父母教育了大力很多次,但不见效,为此十分头痛。有一天,大力的父亲从一位心理咨询专家那里了解到了角色互换的方法,于是就决定试一试。他把大力和邻家小女孩叫到身边,先是分别让他们讲述了最近一次欺负(被欺负)的情景,然后对他们说,现在一起来做个游戏。

一听到游戏,大力便来了精神。但父亲说,在这个游戏中,大力得扮成小女孩,而小女孩要扮成大力。而且,扮演大力的小妹妹在游戏中用大力曾经使用的各种方法来欺负扮演小妹妹的大力。说也奇怪,自从大力体验了被人欺负的感受后,就不再欺负邻家小妹妹了,两个人还成为了好朋友呢。

技巧3:空椅技术――学会自我说服

有时,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会对某个问题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周围人的想法产生冲突时,这时该怎么办呢?那就尝试空椅技术吧。首先,我们准备好两把空椅,将它们以一米左右的间隔面对面摆好,然后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丽丽很想和残疾儿童东东玩,可是又怕被别的小朋友嘲笑,所以,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这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不必急着替孩子拿主意,可以让她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然后再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扮演其他人对她的评价和反应,接着再坐回第一把椅子对他人的评价和反应做出反应,依次进行,直到孩子得出一致的结论或评判,或以其中一方说服、压倒另一方而告终。这样孩子就会自己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当然,孩子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说出肯定的理由,再坐在另一把椅子上说出反对的理由,如此轮流下去,直到其中一方胜利。

亲子沟通是一门学问。多倾听、多观察、多游戏、多尝试,相信你会找到最适合你和孩子的沟通方法!

第2篇

下了火车,我直奔婶婶家。妹妹到底在不在家呢?我的心“砰砰”地跳得厉害。因为以前我去的时候,她不是去上课就是去跟奶奶玩了。

见到了婶婶,我立刻问她“心心在家吗?”可婶婶像哄小孩一样说:“心心?哦,没在家!”我看她面露微笑,我不信,到里屋一看,呵,不光是妹妹在家,还有她的表哥张政。我兴奋起来。不久,由来了一位小朋友,她叫许遥,我和妹妹的朋友,我暑假来的时候认识的她。哈,现在婶婶家像个神气十足的幼儿园大班。

过了一小会儿,两个女生扮演反面角色,我和张政扮演八路军,准备拼大刀、枪等。起婶婶家的木制大刀,妹妹拿起了塑料宝剑,张政拿出了玩具长枪,许遥拿起了竹子长刀,我们杀在了一块儿。最后,我和张政联军打退了“二女联军”。张政说用这个胜利来庆祝我的到来。

我和张政为了庆祝胜利,也为了让失败的妹妹们振作起来,我们表演了四渡赤水、飞夺卢定桥等。我把叔叔的皮带往身上一挎,带上我的遮耳帽,成了。我们表演得栩栩如生。妹妹被我逗得开怀大笑。

在奶奶家不仅可以和小朋友们玩,还能喂鸽子呢。我和妹妹每天下午一点多去广场喂鸽子。我们带了4斤玉米。开始我和妹妹一把一把地向外扔,不一会(玉米)就没有了。我们又向奶奶要,奶奶让我们一次少喂点。我照奶奶说的一粒一粒地扔,好多馋嘴鸽都追着我跑,还有的落到我的袖子上去叨,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上、肩上。我开心极了。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妈妈让我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奶奶家。在爷爷送我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来的时候的疑问。我问爷爷怎么知道我考完试了呢?爷爷说奶奶在几天前就打电话问这事了,太想我了,早就想去接我了。我听了顿时激动万分,眼泪差点流下来,真是可怜天下爷爷奶奶的一片真心啊。

第3篇

凯蒂猫一直深受女孩子的热爱,陪伴她们的成长。由广州欢乐反斗城玩具有限公司的凯蒂猫角色扮演游戏玩具已经上市了。除了角色扮演玩具,凯蒂猫新玩具还推出了可爱的公仔、印章玩具和跳绳。

凯蒂猫宠物家园套装

零售价:139元

凯蒂猫有两只很可爱的宠物小狗,一起住在外观富有流线型的房子里。房子里精致的浴缸,浴具,镜子,宠物梳子等,给小朋友充分的角色扮演想像空间。房子打开后,左右两边拆开然后上下组装,变成焕然一新的复式宠物家园。将宠物家园合上,小朋友可以提着凯蒂猫和她的宠物,上街一起玩。非常方便携带。

凯蒂猫蘑菇家园套装

零售价:229元

以森林蘑菇作为家园的整体外形,颜色鲜艳夺目,模仿凯蒂的温馨家园,打开蘑菇,呈现在眼前的是有凯蒂猫的卧室、钢琴练习室、休闲室和厨房。家具配件都可以移动。营造凯蒂猫的家园,给小朋友充分发挥角色扮演的空间。合上蘑菇,提起蘑菇顶上的挽手,就可以带着家园上街啦。

凯蒂猫酷酷咖啡屋套装

零售价:169元

在空闲的时间里,凯蒂猫都会约好朋友到这间颜色鲜艳的酷酷咖啡屋喝杯咖啡和吃蛋糕。屋里精致的用具,椅子、太阳伞厨房等,给小朋友充分的角色扮演想像空间。小朋友还可以到咖啡屋的正面,玩卖点心的游戏,很朋友们一起玩,乐趣无穷。

凯蒂猫印章套装

零售价:49.9元

套装内配有绚丽的凯蒂猫3D贴纸,可随你喜爱贴在手机或日记本上面,凯蒂猫就可以天天陪着你拉。

套装内有凯蒂猫公仔和她的好朋友,还有三个印章,每个印章的图案都不一样。将凯蒂猫或她的朋友安装在印章上面,打开印章盖子,就可以在日记或者小卡片上盖印章。套装内还配有两张卡片。小朋友可以写上祝福语,盖上KITTY小印章,然后送给朋友。

凯蒂小公仔(6厘米)

零售价:24.9元/个 597.6元/盒

打开包装盒后,包装盒封面可下翻,成为产品托盘的背景,一盒24个FIGURE,每个FIGURE不同后面挂同BARCODE吊牌。每盒里面有10个不同颜色和表情的KITTY,其中两款分别有4个(如下图红色圈中,这款分别有4个),其余八款各有2个。凑齐10款,放在家中,或配套其他凯蒂猫的玩具套装一起玩,好玩至极。(见图1)

凯蒂猫跳绳玩具

第4篇

1、1993版《唐伯虎点秋香》中如花的饰演者:李健仁,1961年1月31日出生于香港,香港演员,前星辉海外有限公司的制作人之一,并效力过香港本地足球队。

2、1979年,李健仁毕业于圣玛利奥中学,就读中二时是周星驰中学的同桌。1992年,他第一次饰演 “如花”角色是在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饰演“苏乞儿爸爸朋友的阿姨的妹妹”。1993年,他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扮演了一个男扮女装抢匪。1995年,在电影《回魂夜》中饰演 大孖。1996年,在电影《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饰演了皇帝妃嫔中一个挖鼻屎的角色。李健仁经常在周星驰电影中饰演浓妆艳抹、手指掏鼻,不男不女的角色“如花”,而“如花”一角成为周星驰电影中丑妇人的代名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自从看过了文字版的《理智与情感》之后,一时有点好奇拍成电影的这部小说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

在度娘上一搜,还真的在1995年就由李安导演拍摄了这部影片。

怀着探秘的心态,我点开了电影。

说实在的,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年龄都才是花季,所以刚看到埃丽诺的演员时,我还一时有点懵,以为是演她母亲的人。

玛丽安则是由著名的《泰坦尼克号》的女主露丝的扮演者凯特温斯莱特扮演。

刚一开始对于人物角色的适应还真的是需要好几分钟,感觉年龄层都有点稍往上提了点儿,后来想想,也许是外国人发育的好,十七八岁,还有三四十岁的造型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似乎并不突兀,加上异国文化不同,所以接受的比较慢。

电影毕竟比较简短,小说中的细节很多都被跳过,尤其是约翰达什伍德夫妇如何把本来对父亲承诺照应妹妹们的生活的条件,一而再,再而三地缩减,以至于最后归于零的那一段,电影中只是寥寥数语的讽刺台词,可是小说中的反讽描写可谓真的是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

还有电影为了方便,把约翰爵士的太太孩子的角色省去,少了一个乖张的角色,有点可惜。

不过,从这个电影的画面,倒是让我看到了英国庄园的美丽,电影开始当中,诺兰庄园屋内的画面,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他们上层社会的生活,绘画,钢琴,庄园,还有巨大的图书室。

感觉这部小说及电影给我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那几位主角都是喜欢看书的人,在以前娱乐比较乏味的年代,书籍成了他们的至友,看到电影中爱德华用询问地图的方式引出了调皮的玛格丽特,足于说明他们的知识渊博,知识面很广。

总得来说,文字和影像都各有千秋,都有值得让人称道的地方,不能要求太高,最好还是两者都看,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6篇

1、李亭哲扮演的冯力也是剧中非常重要的男性角色,他是弄堂里的小混混,从小无父无母,与奶奶相依为命。

2、冯力是陆江涛最忠实的小弟,在陆江涛创业的过程中,一直追随着陆江涛。

3、冯力最后和陆家的妹妹思齐走到了一起,其实这一对也是蛮般配的,冯力和思齐从小一起长大,他们对彼此都很熟悉,在一起之后也过得很幸福,也是一个很美好结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真是怪不得很多人在上映前看低《大话西游3》,虽然导演刘镇伟当年和“星爷”一起缔造出《大话西游》系列的辉煌,但他近十年频吃《大话西游》老本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2005年《情癫大圣》、2010年《越光宝盒》都用烂片透支了《大话西游》金字招牌的信誉,就连2014年跟《大话西游》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大话天仙》,也打出“大话”名头吸引眼球,这种行为已让影迷对刘镇伟的信心跌至谷底。所以当初《大话西游3》立项上马时,很多人并不看好。

然而,《大话西游3》上映后并未票房扑街,反倒大卖。这首先得益于《大话西游》IP的强大号召力,压倒同档期其他影片不成问题。也许“老版”粉丝会在意原班人马没有回归的问题,但普通观众貌似对此并非那么斤斤计较,只要有乐子看、有热闹瞧就成。其次,《大话西游3》在创意和剧情方面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糟糕。刘镇伟在重构“大话西游”故事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工夫,尤其是加入“六耳猕猴”这一全新角色,以及玉帝弥补写错的天书这一脑洞创意,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进行了全新揭秘式重构。角色关系重组后,形成至尊宝配紫霞、六耳猕猴配青霞、六耳猕猴护送儿子唐僧西天取经这种皆大欢喜式结局,化解了《大话西游》前两部的悲剧,满足了普通观众对于大团圆的心理需求,逻辑基本上讲得圆满通顺,并不会让人感觉胡编乱造、有辱智商。

影片在剧情创意上有可称道处,但在剧情精良度以及角色鲜活度方面,仍与前作存在明显差距。至尊宝、紫霞、青霞等主要角色完全沦为“老版”的影子,主线剧情也只顾把“重构”故事讲圆,并不顾及细节的精彩,角色间的互动相当无味。有的角色和情节甚至让人感觉只是用于凑戏充数,比如说牛魔王妹妹牛香香的前史恋情,以及牛魔王和牛香香的兄妹情,都显得有头无尾、刻意夸张。至尊宝和紫霞虽然戏份不少,但角色关系严重缺乏看点和新意。

刘镇伟作为香港“无厘头喜剧”鼻祖,在搞笑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吴京扮演的唐僧成为意料之外的爆棚笑点,那场他自弹自唱却屡被身边人“抢戏”的桥段很容易引发全场哄笑。韩庚和唐嫣扮演的至尊宝和紫霞虽然会让“老版”粉丝心塞,但也并未将这两个经典角色演砸,喜剧发挥也算合格。作为一部喜剧片,《大话西游3》基本做到从头到尾欢快热闹、轻松搞笑,这也是普通观众能够买账的原因所在。

影片的特效场面可圈可点。比如观音和孙悟空斗法以及结尾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特效动作戏称得上壮观惊人。另外,《大话西游3》并非那种号称投资数亿的“年度华语大片”,却同样呈现出跟那些大片相比并非差距甚远的“超级大场面”视效,好比把5块钱花出了10块钱的效果。由此可见,刘镇伟这次在影片制作上算得上良心,在视觉噱头上也基本满足了普通观众娱乐需求。

第8篇

关键词:中班;混龄游戏;交往能力

中班幼儿作为幼儿园这个集体中的“老二”,是幼儿三年学期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身上有着特有的年龄特点。随着环境的变化,中班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在大班幼儿面前是弟弟妹妹,在小班幼儿面前是哥哥姐姐,这样的变化促使他们不断地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这样的特殊地位也为中班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混龄游戏中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优势

中班幼儿作为年长者与小班幼儿开展混龄时,他们出于荣誉感、责任心,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在混龄游戏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中班幼儿更愿意与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时更愿意谦让,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帮助他人和包容低能力年幼同伴的机会。

中班幼儿作为年幼者与大班幼儿开展混龄活动时,通过与年长者的交往,他们通过模仿和观察学班幼儿的行为来发展自身的社会能力,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能得到增强,最终产生亲社会行为。混龄教育为中班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二、混龄游戏的开展,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

在游戏活动中,异龄玩伴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游戏情境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年长的幼儿一般处于游戏组织和计划者的地位,可以增强游戏中的自主性,形成责任心;年幼幼儿则能从年长幼儿那里学会交往技能和丰富的游戏经验。

我们观察到,在《我爱我家》的小中大混龄区域游戏中,大班幼儿会进行角色分配,组织计划整个游戏,中班幼儿则会扮演“爸爸”“妈妈”带领小班幼儿扮演“宝宝”,开展一系列的生活情景模拟活动。在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醒下,中班幼儿增强了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也知道了如何进行游戏。在带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中,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游戏情景构成了一个“家”的感觉,让幼儿体验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愉快。充分体现了混龄游戏的价值,不仅促进了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了规则意识的形成,而且还促进了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混龄游戏中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提供交往机会

教师有意识为幼儿创设各种有利于幼儿交往和交流的机会,让中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年龄幼儿和小年龄幼儿学习、互动的机会,得到向大年龄幼儿学习、模仿的机会,给予他们向小年龄幼儿提供帮助和照料的机会,让幼儿体验学习、帮助、合作的快乐。

2.传授交往技能

让中班幼儿在与大年龄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到交往技能,也可以由教师向幼儿传授交往技能;也可以让中班幼儿在向小年龄幼儿传授交往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己与人交往的一些技能。引导中班幼儿在学习和传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交往技能。

3.扩大交往范围

提供更多交往的对象和范围。从小年龄跨度的混龄交往到大年龄跨度的混龄,给予幼儿更广泛的交往空间,让中班幼儿适应各种不同的交往环境,给予中班幼儿更大的挑战空间,相信对于中班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会有更进一步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9篇

《末代皇帝》里,她是锦衣玉食的皇妃;《色戒》里,她是戴着“鸽子蛋”打麻将的易太太;《爱出色》里,她是从容游走在大牌秀场与“爱马仕”晚宴之中的中国版时尚女魔头……众多的光环、角色让人觉得她和奢侈品、PARTY、纸醉金迷之间密不可分,可是生活里的陈冲或许会让你意外。带给她幸福的,从来不是爱马仕。

提到幸福,陈冲觉得不同的人,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我的两个女儿,各有各的幸福标准。”有一年圣诞节,小女儿告诉妈妈,她的新年愿望是幸福的生活。“你觉得你不幸福吗?”陈冲有点惊讶地问她。“有时候姐姐欺负我,让我伤心。”老二太崇拜姐姐了,而姐姐却经常看不起她,有几次还动手打了她。有一次,陈冲在开车,听到她俩在后座协商。姐姐跟妹妹借溜冰的手套,妹妹说:“我借给你手套,你这辈子就不能再打我了。”姐姐说:“又不是跟你要,只是借,我可以一个月不打你。”妹妹想了想说:“一年吧。”姐姐说这不公平,最后两人协定半年不打。对妹妹来说,幸福就是不挨姐姐的打。

对姐姐婷婷来说,幸福就是得到爸妈的尊重,让她顺其自然地成长。婷婷9岁生日时,陈冲问她想要什么,怎么度过?因为每年陈冲都会邀请婷婷的同学来,为她举办盛大而有趣的生日派对,甚至有一次邀请了老师来指导他们排演话剧。可是那一次,婷婷却说:“我不要任何派对,也不要任何礼物,只要你们陪我在游泳池玩。”“可是我还是想送你一件礼物。”陈冲坚持。婷婷说:“这样会给我更多负担。”最后陈冲听从了女儿的意见。可是傍晚时,温哥华电影节的人员安排了冰淇淋蛋糕,邀请他们过去,这本来是个惊喜,婷婷却又哭又闹坚决不去,陈冲先是劝,然后是打屁股,最后是道歉……陈冲总算明白,要让家人幸福,就是要尊重她们,不要把自己的幸福指标强加给人家。

陈冲自己的幸福呢?20岁时,凭借“小花”而拿下百花影后时最幸福;30多岁,第一次婚姻失败后的她听从朋友的建议飞去旧金山与外科医生约会,当外科医生有一天在电话里说“不如我们结婚吧”时最幸福;40岁时,害怕飞机失事再也不能见到女儿的她,每次上机之前都在候机厅给女儿写信,走下飞机那一刻她最幸福。现在的她即将面临50岁,她坦承,幸福虽然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指标,可是总的来说,是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平和。

陈冲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对西方盛大的圣诞节却并不热衷。“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不扫人家的兴,一起跟着起哄。”每到节日,她的内心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对春节的向往,“因为姥姥跟我们分两个户口,我们一家总是有两份年货:双份红枣、双份黑枣、双份花生、双份糖年糕…… 那时,没有比我更幸福的人了。”

双份一直是陈冲心里的幸福标准。她害怕一个孩子孤单,所以在42岁高龄生下了二女儿,希望她们两姐妹相互陪伴,一起成长。她希望在孩子睡觉前给她们讲美人鱼的故事,她也会安排每两个月就回上海与父母相守几日。她一边扮演好母亲、女儿、演员的角色,一边营造夫妻间的情趣。在不同的电影中体验跌宕起伏、五颜六色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保留个人天地里的平静和淡泊……

她就好比三明治的中心,双份的压力,双料的责任,双层的幸福交织成了她丰富而特殊的生活。

陈冲说:“活着对我来说好像不是一件自然的事,而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发现自己继续活在这个世上,是特别幸福、特别珍贵的礼物。我最大的幸福是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在30岁以后,换了跑道。”■

(摘自《花样盛年》)(责编 冰蓝)

第10篇

[关键词]《百种神秘感觉》 婉 悲剧意识

谭恩美于1995年出版的《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或名《百种隐秘感官》)可以说是她的又一成功力作,并且是创作中的又一新尝试。在这部小说中,她以高超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的情节再次把读者带到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小说主人公婉(Kwan)被看作是具有原创性和成功的人物塑造,《纽约时报》的Claire Messud对她的评价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创造”(a memorable creation)(Messud, 1995: D11)这一次,谭恩美不像以往的小说中把故事的中心放在母女关系的处理上,而是转移到了婉与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莉薇亚的关系上。并且故事并非像以往谭恩美的小说结局多以主人公“大团圆”画上句号,充满理想色彩,如《灶神妻》和《喜福会》结局都是以母女矛盾最终和解为结局。而《百种神秘感觉》最后以婉的失踪为结局,这样的结局一反她以往的创作风格,具有典型的悲剧意识。

婉是小说悲剧的主角。婉的母亲,李澄,按照贝蒂阿姨的说法,年青时是露天市场里卖田鸡的农家少女。奥莉薇亚的父亲当时娶了她也是“因为他不得不”。婉之所以可以到美国来是因为生父在临终前受前妻鬼魂的托付而为之,否则“死后有恶报”。可以说婉的出身充满悲剧色彩。所以,这一主角的塑造,符合中国悲剧创作中悲剧人物不“高贵”的特点。

婉在奥莉薇亚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妹妹的守护者的角色。她的特异功能——阴阳眼,与鬼魂交流的能力是小说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可是,最开始,她的这些特异功能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她最开始给人的印象,按照奥莉薇亚的描述,就是粗陋,甚至让人讨厌。如“古怪的老妇”,“一点也不害羞”,“灰暗土褐色的连身衣裤”,看到奥莉薇亚一家的时候,“丢下包包,挥动双臂并吼叫道: ’’哈——罗!哈——罗!’’边喊边笑,她呼叫着蹦跳前来,就像我们家新饲养的那只狗”。由于奥莉薇亚的告密,婉的通灵功能被看作是心理障碍,并被强行施以电疗,电疗后一头乌发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阴阳头,使她看上去像是“在大街上被车辆碾压过的动物”。而等她的头发重新长出来的时候“像英国小猎狗的毛般钢硬耸立”。这些描述实际上是对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丑化。她的到来使得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奥莉维亚不得不面对自己另一半中国血统的事实,尤其是当奥莉维亚听到别人称呼自己“笨老中”时,恨不能让这个姐姐马上滚回中国去。而奥莉维亚的白人母亲能够接受婉只是因为她是个任劳任怨的免费帮手。婉却从不介意,对于这些伤害显得“幼稚无知”,对奥莉薇亚“比亲生的母亲更像慈母”。即使是面对受到来自妹妹的背叛、愚弄、鄙视和羞辱,总能宽容地接受。但是,这种接受并非由于无知导致的,倒是略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大智若愚”。所以,《纽约时报》用了“满怀智慧”来形容婉化解矛盾于无形中。而奥莉维亚对婉并非是没有感情的,因为婉“可爱”,“义气”,“忠诚”,如她自己所说“我怎可能不爱自己的姊姊呢?”,并且自己的生母不能给自己提供感情,给自己女儿的爱“菲薄如纪念品”。这种矛盾持续发展,直到最终婉的悲剧发生。

小说以现实和虚幻交替演绎铺开,以婉和奥莉维亚的现实生活为情节,交替以婉所描述的另一世界的故事,也就是她的前生——“怒目女”和奥莉维亚的前生——美国姑娘斑惹。婉和奥莉薇亚是同父异母的姊妹,这一点颇为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悲剧发生在亲人如父子之间、叔侄之间、夫妻之间的自家内部的矛盾而不是敌我矛盾。

悲剧的成因是性格冲突。奥莉薇亚童年经历的不幸——幼年丧父,缺乏母爱,对她的性格产生不良影响,对爱持有怀疑,导致后来的婚姻破裂。她一直生活在赛门以前的恋人艾沙的阴影中,她对爱情的怀疑导致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与赛门的恋爱是出于真心还是同情。“但当时我年轻,又愚蠢地坠入爱河。我混淆了引人怜悯与浪漫的情境,误把同情当作是拯救赛门于悲伤的指令”。而婉则是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拯救奥莉薇亚于爱的迷惘之中,挽救了奥莉薇亚和赛门的关系。婉的这种中国式的对友情的忠心不二,也是悲剧产生的原因,正如婉所说,“我一直想让你知道,我真的是你最忠诚的朋友”。婉借助能与阴间的鬼魂进行交流,导演了一场与艾沙对话的事件,摆脱艾沙对他们的爱情的影响。因为婉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所以她到底是真正见到了艾沙还是纯粹出于帮助奥莉薇亚的目的而导演了这次对话不得而知。让人恐怖的是,奥莉薇亚居然看到了艾沙,并且她认为不是幻觉,“首先,我只将它当成是幻觉。但经过十七年后,我终于了解到心是拥有独立的意志,不管你多频密连根拔起你最深沉的恐惧”。按照婉的说法,“这不是神秘感觉,这是你自己的疑惑心,多虑心,毫无意义!”这也是对奥莉薇亚性格的一个批判吧。亦真亦幻,这正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地方。

婉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对奥莉薇亚的救赎。结局是很有特点的,它既具有典型的西方的悲剧意识形态,“强调彻底的失败、彻底的牺牲、彻底的奉献”——婉为了帮助奥莉薇亚寻找失踪的赛门而进入长鸣的山洞导致失踪,又具有中国悲剧特点,以大团圆为结局——奥莉薇亚最终与赛门复合。而婉的失踪,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完全是悲剧,可以说是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寻找到归宿——“结局?死亡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表示故事尚未结束”。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是有预示的。婉回到长鸣,一方面是为了挽救妹妹的婚姻,同时也是实现前世对斑惹小姐的承诺。所以,婉的今生就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挽救自己的过失。奥莉薇亚对婉的特异功始终处于不完全相信的状态。这种状态直到故事的结局才被打破。当奥莉维亚看到婉取出斑惹小姐送给她的音乐匣子,并且看到上面的日期和签名,才彻底相信婉所说的所有一切有关前世的说法都是真的。奥莉薇亚甚至希望婉能通过特异功能找到赛门。所以奥莉薇亚相信婉具有特异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她对于婉对自己妹妹的忠诚度的信赖。这种相互的信赖跨越时空,连通两人的前世今生。婉的离开,也许是另一轮回的开始吧!

所以,小说的结局,既具有西方的悲剧意识,又具有中国的传统悲剧色彩,喜悲交错,带有一定亮色,采用了传统艺术的艺术辩证法,并且传统色彩更多一些。

参考文献:

[1]1995年10月《纽约时报》Claire Messud书评:Ghost Story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9 October 1995).

第11篇

小妹妹的到来让我们俩都无所适从,妈妈不再爱我们,而把她全部的爱都给了小妹妹。

我很喜欢小妹妹,喜欢抱着她、抚摸她、亲吻她、照顾她。弟弟则截然不同。他一看到她,就像看到一个什么可怕的小动物,飞也似的跑掉了。他宁可整个晚上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也不出来看小妹妹。我到他房间里和他说话,让他和我一起做游戏,他也是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他愤愤地说:“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那个小宝宝呢?”

那个时候,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心理变化,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家里新添的妹妹。好在,我们有一个睿智的外公。

那天晚上,外公来看新生的宝宝。他抱起小妹妹,对弟弟说:“你知道吗,她很像我养的小羊羔,又乖又可爱。”

弟弟嘟囔着:“我宁可要头小羊羔也不要这个爱哭的小宝宝。”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可是那么小的声音也逃不过外公的耳朵。尽管外公看起来很老了,可他的耳朵很灵光,他把弟弟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好的,”外公说,“如果你想要一头羊羔,或许我们可以做个交易。你把你的小妹妹给我,我给你一头羊羔。我给你一天时间考虑,你再想想,如果明天你下定决心,我们就交换。”

我仿佛看到外公向妈妈挤了挤眼睛,可是,我又觉得那是自己的幻觉,因为外公从来不向任何人挤眼睛。

外公离开后,妈妈问弟弟要不要听故事。弟弟坐在妈妈的膝盖上,有些心不在焉。他一边听故事,一边不住地看妹妹。讲完故事后,妈妈要给妹妹换尿布,让弟弟抱她一会儿。等妈妈回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弟弟正在温柔地抚摩妹妹柔软的黑发,他轻轻握住妹妹的小手,让她抓住他的手指!

弟弟惊喜地喊道:“妈妈,你看!她想握住我的手啊!”

“当然啦,她知道你是她的哥哥嘛。”妈妈笑了。弟弟又抱了小妹妹几分钟,睡觉的时候,他看起来开心多了。

外公第二天如期而至,进门之后就开始找弟弟谈话。他很认真地对弟弟说:“咱们昨天说好了用你的小妹妹换我的一头小羊羔的。那么,你准备好了吗?”弟弟看着外公,他很为外公还记得昨天的“买卖”惊讶。

“她现在值两头羊。”弟弟严肃地说。

外公看上去对弟弟的新价格比较犹豫。他说,他要回家想想,第二天晚上过来和弟弟谈这笔“生意”。

第二天是星期六,弟弟和我大半天的时间都在家里看小宝宝洗澡、睡觉,然后抱着她玩。那天,弟弟抱了妹妹三次。当外公晚上踏进我家门槛的时候,弟弟看起来非常忧虑。

“你知道,我一整天都在想宝宝换羊羔这件事情,你真的让我很为难。不过,我已经决定了,这个小宝宝非常可爱,她真的值两头羊羔。我想,我们可以成交了。”外公微笑着说。

外公话音未落,弟弟就不假思索地说:“她现在又大了一天,已经值5头羊羔了。”

外公吓了一跳,他慢慢地摇摇头说:“天啊,你又加价了。那我得回家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或许,我得和我的银行助理谈谈这件事。”

外公走后,弟弟看起来很担忧,我拉他和我一起玩游戏,但是他没有兴趣。他默默地走到妈妈的房间,把小妹妹抱起来,亲亲她的小脸蛋,好久都舍不得放下。

次日是星期天,外公下午很早就来看我们。他告诉弟弟,他之所以来那么早,是因为他已经决定用5头羊羔换小宝宝了,他已经在自己家里给小宝宝准备好睡觉的地方了。

弟弟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直直地看着外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现在,这个小宝宝的价值是50头羊羔!”外公看着他直摇头,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觉得我们这个生意做不成。我不能出50头羊羔换这个小宝宝。我想,你得把她留住,帮你爸妈照顾她吧。”外公笑着说道。

“那当然,我是她的哥哥,我自然会照顾好她的。”弟弟把头扭开,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他不知道,我这次真的看到外公在向妈妈挤眼睛。

(选自《知音•海外版》,略有改动)

第12篇

关键词: 小说《盲刺客》 小说《石头天使》 叙事线索 人物形象 互文关系

互文性写作是作家们长久以来一直采用的写作模式,比如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灰姑娘”的故事模型,亨利・菲尔丁的《赦米拉》是对塞缪尔・理查德森的《帕米拉》的戏仿。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互文性通常是后现代作家采用的一种重要的文本策略,是他们挑战写作和社会传统规则的工具。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充满了对其他文本的指涉,这显示出她对前人文学遗产的继承,同时也折射出她与前人的显著不同。本文将从分析小说《盲刺客》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形象入手,探讨其和玛格丽特・劳伦斯的小说《石头天使》之间的互文关系。

一、相似的叙事线索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石头天使》讲述了一位名叫哈格・希伯利的九十高龄老妇的成长史。小说时间跨度大,从19世纪末开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一直到现代社会。哈格的故事由现在和过去两条相互交错的叙事线索逐渐展开,当下的生活不断地因某个生活细节而被拉回到旧时的时光中,如同时光倒流一般。现在的叙事线索始于老年的哈格。当下,哈格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老妪,骄傲、脾气火爆,忍受着年老带给她的种种折磨和无奈。她需要不断住院治疗来缓解病痛对她的折磨,然而倔强的她却总是拒绝离开朝夕相处的家。过去的叙事线索开始于哈格六岁时。这条线索从哈格的童年起,到她结婚成家,从她的两个儿子出生到她弃夫离家,从她最喜爱的儿子约翰的离世到她在加拿大北部城市和另一个儿子玛文平淡的生活。小说以哈格的死结束。过去的哈格总是会时不时浮现在现在的哈格面前。举个例子,在小说中,在和儿媳多丽丝发生争吵后,哈格躲进她自己的房间,对着镜子,她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母亲、哥哥的身影浮现在她的眼前;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二十岁的时候,那时候的她,年轻、漂亮,充满朝气和活力。通过阅读《石头天使》,读者很容易发现每一次哈格思绪的跳跃都伴随着小说从现在叙述转向过去叙述然后再回到现在,现在和过去在瞬间交错。

阿特伍德的《盲刺客》讲述了一位名叫艾丽丝的年过八旬的老妇的成长史。和哈格的叙述一样,艾丽丝的故事也以过去和现在两条叙事线索交错展开。现在发生的事情和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现在的叙述中,艾丽丝年过八旬,在妹妹死去的阴影中苟延残喘。她遭受着严重的心脏病和年老的双重折磨,需要别人的照料,却始终拒绝承认自己变老这一事实。过去的叙述从艾丽丝的童年时代开始,从母亲在难产中去世到父亲的破产;从她嫁入豪门到她父亲离奇死亡再到发现丈夫对妹妹的犯。和《石头天使》一样,《盲刺客》以艾丽丝的死结束。艾丽丝的叙述基于她每天的日常生活,但她也时常从现实的孤独和身体带给她的病痛中逃离出来,逃到自己对往事的回忆的秘密空间中。譬如,当她一个人散步时,她的思绪总会回到过去,回想过去的历史,无论她去蔡斯家族的墓地还是路过祖父的纽扣厂,或者经过祖父母的哥特式的豪宅,心总会回到那个家族辉煌荣耀的时期。当韶华逝去,她自己也由年轻漂亮变得年老体衰时,艾丽丝总生活双重的影像中,因为在她的生活里,过去和现在已没有了界线。

相似的叙事线索表明《盲刺客》对《石头天使》的借鉴和继承。除此之外,两部小说还存在许多相似的描述。比如说,在《石头天使》中,哈格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富商之家。“我的父亲是到达那里的第一个商人……他有四个农场,他把这些农场都租给了别人……物质上他很富有。”哈格的母亲在生她时因难产而去世了,失去母亲后,她和两个哥哥在管家多尔姨妈和自强自立但又有些专横的父亲的照料下长大。在《盲刺客》中,艾丽斯同样出身富裕的贵族之家。和哈格一样,她的母亲死于难产。失去母亲后,艾丽斯和妹妹劳拉在管家瑞妮和饱受战争创伤的、经常酗酒的父亲的照管下长大成人。

二、相似的人物形象

在《石头天使》中,哈格在母亲离去后扮演起了女主人的角色。作为家里的唯一的女性,她必须学会怎样打扮,怎样扮淑女。父亲为此送她到东部接受特殊训练。当哈格完成学业回到家时,她的父亲说:“两年来我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你是我的骄傲,明天人人都会这样说。你不能呆在店里工作了……你可以管理账目和负责进货。”当哈格提出想要去学校教书时,她的父亲断然拒绝了:“不管怎么说,我的女儿不能单独到那里去,你不能去教学,小姐。”哈格最终选择了放弃,“我最终没有出去教学,而是留在家里为父亲管理账目,替他扮演者女主人的角色,同客人得体而有分寸地谈话,做所有他希望做的事情”。除此之外,哈格还得应付父亲为她安排的约会。在父亲的刻意塑造下,哈格的行为举止必须像一个真正的淑女。只有遵循父亲的教诲,嫁得好,才能带给父亲荣耀。

在《盲刺客》,艾丽丝的身份由她的性别、她所属的阶级和她扮演的“女主人”和“劳拉的好姐姐”的角色决定。她的命运早已在冥冥之中被安排:作为这个古老的盎格鲁―加拿大大家庭的长女,嫁给有钱人去挽救家族企业、恢复家族昔日的荣耀、保护年幼的妹妹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许多人一样,艾丽斯也喜欢旅行,但由于家里经常需要她,年幼的妹妹劳拉也需要她的照料,这个计划只好作罢。事实上,在母亲去世后,艾丽斯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扮演者女主人的角色。她的父亲开始和她谈论纽扣厂的事情,因为“他说应该尽早让我学习经济学的简单原理,因为我长大以后要担负起责任来”。逐渐的,艾丽丝开始陪着父亲往返不同的城市谈生意。艾丽丝切切实实地成为家里的女主人,照顾妹妹,帮助经营家族企业。艾丽丝的父亲经常告诫女儿要表现得像淑女,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除此之外,父亲安排把年仅十八岁的她嫁给理查德――一个前途光明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为挽救纽扣厂,挽回家族荣耀,艾丽丝除了嫁给这个大她十七岁的理查德外别无选择。哈格和艾丽丝的唯一区别在于:后者完全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婚姻,而前者却经常“无一例外地怠慢他们(父亲带回家的小伙子)”,并且最终未经父亲同意擅自嫁给一个长她十四岁的农民。哈格和艾丽斯在自己的母亲去世后都承担起了女主人的责任,在婚姻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然而哈格更加勇敢、独立且具有反叛精神。

相似的家庭背景并不是联系艾丽丝和哈格的唯一纽带。如果我们看看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她们与各自父亲的关系,我们又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当她们年轻的时候,由于没有母亲,两个女孩子的父亲都想把她们培训成家里的女主人;当她们渐渐老去年过八旬的时候,她们都成了寡妇,遭受着年老和病痛的双重折磨,她们需要别人的照料和医治,但却同时倔强地拒绝被当做年老体弱的人。

在《石头天使》中,有多处对哈格遭受病痛折磨的描述。以下是其中之一:

今天下午,尽管我的肋骨并不十分疼痛,但我的腹内翻腾咆哮,就像隐匿着一个野兽。我今天大便不畅而且呕吐。缓泻药、无花果汁、含氧化镁的牛奶都无法解除这难以名状的折磨。我不舒服地坐在那里,浮肿,肚子鼓胀,身体下坠,我担心自己会受了风寒。

阿特伍德曾经指出:“加拿大小说中,有许多强大的,具有消极力量的老女人的例子。”哈格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由此,她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类似哈格的疾病缠身的老妇形象也有一定渊源。在《盲刺客》第三章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天气一旦潮湿,我的骨头又开始酸痛起来。这病有很长的历史:好了之后又会反复发作。疼得厉害时,我晚上难以入眠。每天夜里,我想睡却睡不着;睡神像是一块沾满烟垢的窗帘在我面前飘来荡去。当然,我还有安眠药,可医生又不让我服用。

通过比较《盲刺客》和《石头天使》中描述,我们会看到:艾丽丝和哈格都遭受着病痛的折磨,都面临着年老体弱带来的诸多不便。然而,这两位年过八旬的老妇都倔强地拒绝承认自己已经变老这一事实。在《石头天使》中,九十岁高龄的哈格仍然拒绝别人的帮助。当她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时,多丽丝急忙来扶她,她却大吼道:“我很好,只不过有一些颤抖。”事实上,“我的栽倒像重重的一击,使我那埋藏在多层脂肪下的肋骨竹扇般收拢了起来,疼痛钻心,片刻之间我简直喘不上气来。我喘息着,挣扎着,就像一条鱼被放在了又软又滑的船甲板上。”以下是晚餐前,发生在哈格与多丽丝之间的一段对话:

“时间到了,”多丽丝强作轻松地说,“走吧。”

“天哪,不是起床的时间吧,对吗?”

“起床?”她哀鸣般地说,“是晚饭时间,不是早晨。”

“当然,”我马上回敬她,“我清楚得很,只是――”

“你一定时睡着了。”她说,“睡眠对你有益处。”

“我没睡着,一直醒着。”

“同托利先生谈话之后,你一定放松多了。这很好。我知道谈话会有这种效果。”

“同哪个先生谈话?”

从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哈格在竭力回避自己的年老和健忘。在《盲刺客》中,艾丽丝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妇经常故意装作很勇敢、很强壮,以此来驱赶由于年老带给她的耻辱。当大雪封城的时候,保姆警告艾丽丝不要擅自去铲雪,但是她却说:“我完全可以自己救自己……我还没老糊涂呢,如果房子烧了,那一定是我故意的。”第二天,艾丽丝便冒险跑出去,然后“在一堆雪上绊了一下,踉跄了两步,滑倒了”。“虽然没有伤到筋骨――我自己这样认为――但我就是爬不起来。我躺在雪地里,像一个被翻过来的乌龟,四肢拼命挣扎”。表面上,哈格和艾丽丝非常的坚强、勇敢、独立,然而在她们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不易被人发觉的脆弱和对于年老的恐惧。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游戏性,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极大的愉悦,其对文本批评解读的同时也是在进行着再创造,文本的终极意义也不复存在。作为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的杰作,《盲刺客》是一部能够建构多种互涉关系的小说,互文性解读在揭示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性的同时,为读者解读和欣赏这部小说开辟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Abrams,M.H.,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Thomson Learning,2004.

[2]Allen,Graham.Intertextua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

[3]Atwood,Margaret.The Blind Assassin[M].New York:Anchor Books,2001.

[4]Hutcheon,Linda.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sm[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