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

时间:2023-05-30 09:26: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秋天景色的段落

第1篇

师: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文,遇到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来课文中的生字也难不住大家,我们找几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朗读水平吧!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生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朗读,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名同学在朗读时,语气把握得比较好。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评价得很到位。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思考,我们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早晨的三峡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请同学们仔细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学生汇报。)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教师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秋天的特点。

2.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三峡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喜欢哪段就选哪段读。

学生自学后汇报。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1)中午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2)下午

生:在读“黄昏到了……”这一段时,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秋思》。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3)夜晚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很宁静。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休息了。可是,长江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你们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向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吧!

学生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笔把三峡的秋天画下来,永远地保留起来。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师:课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三峡之秋,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只不过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既然想到用那么多的方式来赞美三峡,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来完成吧!

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就语文课来说,在教学中要注重言语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和丰富个人的言语水平,提高言语智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言语智慧发展,创造性地设计和呈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实现个人实践智慧的提升。

一、词语导入,唤醒言语知觉

上课伊始,通过听写课文中一组词语,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直接引入课文的重点段落。如,在教学《爱什么颜色》一课时,通过听写描写颜色的词语导入新课,再让学生一起边读词语边回想课文内容,在读中品味又多又美形容颜色的词语,这样不由自主地就联想起了课文内容主旨。这时,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描写颜色词语的构成,并仿照再说几个。这样以开门见山、直触主题的设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很好地落实了丰富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古诗,言语积淀丰厚,艺术魅力独特,它总是把人们带入到最美好、最令人向往的情景中,使人陶醉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里。我在古诗教学时,注重在视觉上营造诵读的环境与氛围。在绵绵春雨里教学《春晓》,在烂漫春光里教学《村居》,学生在吟诵之前早已身临其境,将雨声、乌鸦声、流水声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营造诗中情景,同时创设人文环境,配合诗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诵读相关的诗篇,让学生尽快入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可让学生回忆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文本的描述展开想象,唤醒言语视觉与听觉。

三、丰富想象,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文内的插图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金黄的油菜花,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孩童在油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楚哪是黄花,哪是黄蝶,填补了学生经验的空白,使他们有更具体、更形象的对言语的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言语的感悟和理解。

四、培养语感,品味言语个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韵律美。古诗特别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和韵律感非常强,具有声韵悠悠的艺术魅力。经过反复诵读,以声传情,声入心通,语感就自然形成了。让学生从轻重缓急的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抑扬顿挫的节奏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朝雨润尘、客舍青青、柳树泛绿、天气乍晴的初春景象。诵读时的节拍划分: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平声适当延长,仄声稍加停顿,这样就很自然地体现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前两句的朗读要亲切和缓,后两句的朗读要低沉慨叹,可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担忧。

在读中品味言语的含蓄美。我国文学特别讲究词句委婉、言语表达含蓄。在很多作品中,经常用可感触的文字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把本意深深地藏在景语或情语之中。如,《别董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含蓄地景中寓情: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凄凉而又雄浑的景象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劝慰时,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朗读前两句时用低沉、浑厚语调读,后两句朗读要高昂、豪迈,这样就能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以及诗人开朗的胸怀,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浓浓的友情。

在读中感受言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形象、感人。如,《桂林山水》充分体现了言语的形象美,从色彩、光泽和质地上突显了桂林山水的美。优美的语言富有诗意,描绘了风景如画的桂林景色,把这天下奇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从未到过桂林的人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让学生反复诵读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句子,闭上眼,就会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那奇、秀、险的山,静、清、绿的水;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样的文章,他们会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从而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发现和挖掘这些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大自然的高尚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五、抒写表达,提升言语智慧

在品读文本语言内容、了解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学生借助想象,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尝试性表达,充分体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语文课程核心理念。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自由创作抒写片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有的学生这样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的景色:“三峡秋天的景色美丽迷人,早晨露水闪烁,绿叶浸湿、新鲜而明净,真是美极了”;有的学生描写了三峡秋天中午的景色:“中午的三峡,金色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波光荡漾,充满了热烈的气息”;学生对下午和夜晚三峡风光的抒写更加优美:“下午的三峡,很快就会进入青色透明的黄昏,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三峡夜晚的风光多美呀!火光在江面上摇曳着,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如瀑布素锦, 仿佛‘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美,显得宁静而神秘”。虽然学生抒写的简短,却能抓住一天中各时间段景色的特点,表达出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提升了言语智慧。

六、拓展延伸,丰富言语积淀

语文课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课文《三峡之秋》尽管写的是三峡秋季一天中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景色,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作者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因此,在这堂课的结尾,为了激发学生对三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相关文章,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

第3篇

描写公园景色的段落

1、一圈人在吹拉弹唱。手拿麦克风领唱的,一位是女士,头发银白,衣着较考究,唱得字正腔圆,有美声味,大概是退休的专业演员。一位是老头,瘦瘦的,晒得黝黑。身上穿一件廉价的文化衫,脚下趿一双长出脚后跟一截的塑料拖鞋,像是小巷里的平民百姓。相比之下,歌声略为逊色。两人的形象,反差极大。其他的人,也有的穿得时尚,有的穿得寒碜,但众人皆不以为意,只一味地唱,唱得很投入,一曲接一曲,其乐无穷。这是个平等的世界,走到一起,都是一般成员,无高低贵贱之分。

2、天气渐渐地转凉了, 一片片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纷纷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飞落到草地、小河、庄稼上。这落叶似乎是报信员,告诉大家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小草们也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金灿灿的秋装。秋姑娘又在落叶的喜悦簇拥下重新来到人间。在这个到处都是一片黄澄澄的景象中,各种 小花似乎睡着了,个个低着脑袋,耷拉着两片早已经失去光彩的“双手”,默默地,一声不吭地等待着遥远的春天的到来。

3、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那红红的光束射过来,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4、我 走进了秋天的树林。啊!地上落满了树叶,有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一阵风吹来,树上又落下了几片树叶。瞧,有的像小花蝴蝶,扭动着美丽 的翅膀翩翩起舞。有的像一只只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得旋转、旋转的……树叶纷纷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厚厚的“棉衣”。脚踩在枯叶 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奏响了深秋的“交响乐”。

5、一位老人在压腿。左腿直立,右腿架在树干上,有齐胸高。白发飘飘,老人该有70多岁,腰腿可真软。旁边有几架单双杠,两位50余岁的人吊在单杠上,一位前后荡动,身体几近水平;另一位双腿蜷起,翻前翻后,反复不已。我心中十分佩服。佩服之余,又自我鞭策:这两年早上打拳,常常敷衍了事,看看人家,可不敢轻易言老。

6、来到公园大门,只见两旁都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树木,似乎它们能把天空给遮起来。道路两旁,四周,全被鲜花簇拥着。走进太子湾的中心,周围满是郁金香,红的,粉的,黄的,橙的……颜色各异,千姿百态。从远处望去,仿佛这些郁金香是一个庞大的营队,它们站在一块肥沃的土地上,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伍。一株株郁金香在风妈妈的怀抱中摇曳,仿佛在给大自然跳着优美的舞蹈。郁金香上,蝴蝶,蜜蜂,全都聚拢了,似乎在享受着春天带给它们的希望。

7、穿过小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坪。草坪上,还有三处“生态角”。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名为‘文化之旅’--的生态角了。这是一个由植物、水平台、水景的多样组合的休闲式庭院,给人一种自然,舒适的欧陆风情的体验:在芭蕉树树叶的衬托下,洁白的护栏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在护栏的前面,是一块地面,上面铺着浅棕色的地板。在地面上,放着一张玻璃茶几,上面还放着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鱼缸,在阳光的照射下,玻璃鱼缸显得格外漂亮。茶几两旁放着两张天蓝色的躺椅,前方的花坛中植满了奇花异草。这种庭院,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了!

8、走进太子湾里的小径上,在感受春天芬芳的气息的同时,还可以观赏两旁的樱花树。樱花,小而洁白,它们张着一张张粉扑扑的小脸,微笑着。一阵微风吹过,樱花的花瓣就随风飘落下来,飘在你的头发上,飘进你的袖管里这种感觉还真别有一番诗意呢!

第4篇

[内容]

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后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梧桐树、宝塔松,花坛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观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树枝上挂着的小绒球由绿变黄了;宝塔松仍然碧绿碧绿的;美人蕉火红火红的,在浓碧的、又宽又长的绿叶衬托下十分鲜艳;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着,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转为准确的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重点指导观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句子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达》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问题(即结果),第二句用“原来”进行解说。这种段课文中也常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懂段句后,指导学生观察班上同学迟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班上同学因病(或因事)上学迟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断。

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点的变换顺序写的段落。如《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书屋北墙正中挂的画,第二句写画前先生的座位,第三句写先生座位四周是学生书桌,第四句写鲁迅的书桌在东北角。《南京长江大桥》中第二自然段也是这种段式。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读懂句段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两旁,教室后面的空间方位顺序说一说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段话。课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顺序观察自己的卧室或客厅,以《我的卧室》或《我家的客厅》为题,按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承接段。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组合成句与句的承接关系。这种段式在写人记事的课文中常见。如《做风车》中第三自然段,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学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牛顿每天放学过了些日子他的心情。这些句子是按顺序连在一起的。学生读懂这段话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亲手教学生做风车,板书词语,“首先、接着、最后、裁、剪、折、钉”指导学生观察、口述,然后让学生回家按老师做风车的方法、步骤亲手学做风车,再以《做风车》为题写一段话。

上述几种段式的读写结合,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然而,言之有物却是个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根据课文段的特点设计一些小练笔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教《翠鸟》一课后,先应教给学生观察动物的方法,即抓住动物本身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动态等方面观察描绘。再让学生回家观察大公鸡,最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大公鸡的羽毛、鸡冠、尖嘴、脚描写一段大公鸡外形的片断。教了《课间十分钟》后,可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要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做游戏时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游戏后引导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具体口述,教师将重点词语“飞来、扑向、怕极了、叫着、张开、保护、猛扑、躲、闪、窜、佯装、扑、捉”写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丢沙包”一段的写法,先交代做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将凶狠狡猾的“老鹰”怎样捕捉“小鸡”,勇敢机灵的“鸡妈妈”怎样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这一游戏过程具体写出来。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需要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地表扬孩子,就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有时虽然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如果富有创造性,就值得表扬和肯定,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营造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氛围,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角色,增强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应该落实到中年级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朗读体现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

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是听、说、读、写。实际上,目前的语文课要么是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读得不透,练习则被忽略;要么就是说得多,读得少,练习则如蜻蜓点水等。学生被动听得多的,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难和朗读的时间就少;学生说得过多、探究过多的,则语感训练和堂上练习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综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听、说、读、写,并注意依据教学内容把握练习的度。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读写结合,就是在讲课中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理解精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写作方法的训练。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积累运用”中的习作练习,还应有机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运用性的造句训练、片段练习,如背诵精彩句段、扩展说(写)一段话、用上几个好词写一段话、用上一些句式仿写一段话、提供材料进行创作等。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用词口头说话训练

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二)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三)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第6篇

1、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燕子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池塘。池塘听到后兴奋极了,因为它喜欢春天的绿色,更喜欢春天的温暖。清晨,太阳公公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池塘上,池塘里的冰渐渐消融了,水变成浅浅的蓝绿色,没有风的时候,水面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隐隐约约印出池塘边刚长出嫩芽的垂柳和不远处的亭台楼阁,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突然,一滴水滴打破了它的宁静,水面泛起了阵阵涟漪,仿佛一条柔软的丝绸,这时的池塘又别有一番风景。中午,当水面再次平静下来,用“潭面无风镜未磨”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黄昏时,天边露出一抹晚霞,将池面映得五彩斑斓,也为这小小的池塘平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2、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促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3、到晚上了,满天的繁星“落到”了塘水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多得数也数不清。那月牙清亮又温柔,把月光轻轻地送到柳枝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塘边搭上了竹床、铺板,支起躺椅,躺在上面聊天。在一阵阵蛙鸣中,我渐渐地打起了瞌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4、宽敞的洞口,面对的是一个碧绿的深潭,水面平静得连一点儿皱纹也没有,像是谁在岩洞边遗下了一面镜子。

5、黄昏,我喜欢坐在塘边的垂柳上静静地看着夕阳。散发出绿色的光的塘水,像一块明镜的镜面,十分安详的映照着高深莫测的蓝天。火红的太阳“落进”了水里,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圆球,平平稳稳的躺在水里,真像一个胖胖的红脸娃娃,全身散发出红光。碧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夕阳,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作文

6、冬天,池塘变得寂静了,但寒冷的冬天并没有击败池塘,他还是那样绿,还是那样美,松树和竹子一起陪伴着池塘。

7、故乡的池塘,面积不大,只有几亩地。塘边几棵垂柳打扮着它。塘外,几乎每一家都在那里开了一小块地,种上了蔬菜和水果。池塘虽然没有海那样波澜壮阔,也没有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我却一味地爱着它,就像爱我那慈祥的母亲一样。

8、春姑娘踏着那绿色的草坪、百花,披着柳枝,一步步走来了。田野上那万物萌芽的春*,把池塘打扮的更加动人。岸边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舞动着,成群的牛羊在池塘边吃草、饮水。又为这里增添了一份生机。

9、池边有一棵古老的垂杨,它柔长的丝儿,映在清清的水中,随着涟漪妩媚地摇荡。()

10、泛着绿光的水塘,像一块明净的镜面,十分安详地映照着高深莫测的苍弯。

11、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池塘鱼虾肥了,岸边许多人在那静静地垂钓。远处,微风吹来,田野里掀起了一层层金黄的“波浪”,整个山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2、冬爷爷用寒冷的风给美丽的长方形池塘送信,告诉它冬天来了,赶快准备过冬吧!他挥一挥自己神奇的魔杖,池塘立即变成了一面透明的冰镜子。他再挥一挥魔杖,天空飘下来轻盈的雪花,雪落在池塘上,好像为池塘添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这时,孩子们跑来了,推雪人,滚雪球,打雪仗,池塘边传来一串串清脆的笑声,这时的池塘变得格外热闹。

13、每到星期六早上,我便会坐在池塘边朗读课文,池塘就像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看着我。有时候,我也会把脚伸进水塘了,轻轻的搅一搅,池塘水拍打着我的小脚丫,我的全身舒服极了。

14、池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轻柔柔,静幽幽,像天上银盘般皎洁的明月,像美丽少女那清幽明净、脉脉含情的眸子。

第7篇

一、引导学生细读语境

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作者在表达语言时所处的环境或场合,后者是文章前后段落和句子构成的某种语言环境。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细读语境。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语篇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在细读语篇语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把握某一字词或句子的基础上,也要挖掘前后文的内在联系,以弄清文章的整体构架,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下文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在教授《囚绿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文中,作者说如果有自由选择房间的机会,他更倾向于选择朝东的位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然后找出原因。”由于一开始作者没有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详细说明,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同时在细读上下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绿”的深层含义。

细读社会文化语境是对文本中心思想和精神主旨进行探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社会文化语境时,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再通过PPT或视频向学生补充说明巴金当时处于时期,在那个特殊时期,养小动物被视作资产阶级作风,接着让学生再次对文本进行阅读,并在阅读后简要说明作者对包弟的情感变化过程。这样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便可以在细读文本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鼓励学生细读情感

一般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现当代散文也不例外。作者在对人和事进行描写时,往往都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现当代散文,教师要鼓励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文字的深层意义,以厘清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通常,当作者情感没有经历复杂的变化过程时,文本情感基调也非常鲜明、统一,这样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主细读文本,较好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例如,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开篇便提到北国的秋天非常清静和悲凉,所以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即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作者情感较复杂,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想象、融入个人感受来体会作者的心情。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不静到求静、求静到得静、直至出静的过程。教师要将文章分成多个层次和部分,让学生分段仔细阅读,以更确切地理解作者的心情。由于文章开篇便提到这几天心里不宁静,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得知作者此时心情是“不静”的,同时为了“求静”,作者决定去“荷塘”走走。关于作者是如何“得静”、“出静”的,作者没有直接用文字说明,而是将其隐含在景色描述中。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想象自己在心情不宁静的情况下,看到文章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会是怎样的感受。

三、帮助学生细读语言

有学者曾说,不论文字表述多么直接、明显,它总隐藏着深层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口气。由此可见,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的背后总有着深层次的意思。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现当代散文作品中的深意,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语言,揣摩文章的字、词和句子,使学生了解其具有的特殊意义。

第8篇

摘要:《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著名写景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固定的教学篇目,其从语言到选材,都体现出经典的意义。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

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

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文叔.初中国文读本[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

作者:陈爱中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9篇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秋天是怎样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把第一节多读几遍。

生轻声朗读课文。

生:秋天是秋风带来的。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秋风起了”读出来的。秋风本来坐在那里不动的,后来她起来了,就把秋天带来了。

师:你知道从句子里细心地思考,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生:老师我从“渐渐”知道秋天是越来越近的,不是一下子到的。

师(欣喜地):那请你把这节读一遍,让我们也感受感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他读得真好,我们也向他学习,读一读吧!

生自由而专注地投入朗读。

师: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如果是“春风吹了”天气会怎样呢?

生:春风吹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

师:寒风起了……

生:寒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

师(惊讶地):哎呀,难道寒风和秋天相关联吗?

生:寒风起了,天气渐渐冷了……

师: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郊游?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寒风太冷了,就不能去郊游了。

师:那该干什么呢?

生:老师带我们在操场上跑步,做游戏。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什么季节干什么事,心理要有数啊!

赏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和情境性。“秋天是怎样来的”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可以引导孩子们顺利地进入文本语境,进入解读氛围。孩子们在静心的阅读中从“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这句看似普通的句子中捕捉到了微妙而丰富的语感,顺利地进入了情境。孩子的这种细腻而又无法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感觉不是孩子的原因,而是因为汉语言规律的特点,即“意合”,是心照不宣的默契,需要老师极为敏锐地去感受和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孩子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个环节就是创设了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发挥了认知语境的功能,引领着把孩子对季节的感知,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充分地表达出来,再春雨般地内化入心灵。生活即语文,语文即感知,感知得到诗意而真实的表达就是智慧。而这种诗意而真实表达的催化剂就是巧妙创设的语境。

片段二:

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在脑海中想象看到的景色。

师:天空是什么样的?

生:天空是一望无边的。

师:你还见过什么是一望无边的呢?

生:大海一望无边。

师:书上说“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你能不能也按颜色说一下?

生:蓝蓝的大海一望无边。

生:碧绿的草原一望无边。

生:金黄的稻田一望无边。

生:闪亮的宇宙一望无边。

师:你的宇宙怎么是闪亮的呢?

生:因为我说得是夜晚的宇宙,星星全出来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教学中要找到文本语言中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结合点,边读边思,才能将读与悟结合起来。这里“一望无边”就是文本中的一个点,通过点击这个点成功地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语言环境,搜索出了学生生活的外延。“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这个点的支撑下,把生活的外延通过自己情感的选择和思维的引领引入课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既体验了情感,又丰富了积累。在生成与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因素,例如,学生说到“闪亮的宇宙”,这是学生独特的体验还是认识上的偏差呢?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注重语境的设置,还要注重情境的感受,敏感地把握住这样的瞬间,耐心地引导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明辨学生语言感悟的准确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接上一片段)

师:哦,夜晚的宇宙有许多星星啊,那秋天的天空有什么呢?

生:有许多个白云。

师:许多什么白云?

生:许多朵白云。

师:这些白云怎么样?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白云很多,我从“有时像几只白兔,有时像一群绵羊”看出来的。

生:白云很会变,我从“有时……有时……”看出来的。

师:那小朋友也来看白云,你看白云怎样变化呢?先仔细看,再想一想,看谁的白云变得最美。

课件出示蓝天白云的图片,下面是句式训练:

天空中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

生:天空中的白云有时像棉花,有时像白纱。

师:真软啊。

生:天空中的白云有时像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奔跑……

师(鼓掌):她真棒,让人感觉白云在飘动,继续……

生:有时像烟花在爆炸。

师:难怪同学们这样开心啊!经常看蓝天上白云的同学请举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经常看月亮的同学举手!

(生继续激动地举手)

师:经常看星星的同学举手!

(生激动地站起来举手)

师:同学们,看天空、看月亮、看星星都是在学习语文,你们这么喜欢看天空就美美地读读这段课文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多同学在背诵)

解读文本就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个环节体现了一个心灵探寻空间逐渐打开的过程:首先通过精读课文,学生感悟到文中描写白云内容的巧妙之处在于多而善变。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现想象图式,图文结合,沉淀语感。接着始终立足文本,创设了类似的语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模仿着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语境练习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在钩前联后的思考中逐渐让画面丰满,丰富语感。最后利用学生独特的生活感受进行拓展,激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之情,敏化学生的感觉,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堂环节设计要删繁就简,但是细节的追求要兴风作浪,精雕细琢,玩味文字,充分运用生活语境的教学功能,即调出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融合,细化沟通环节才会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片段三:

指名读描写田野的段落。

生平淡而快速地读完。

师(微笑地摸着他的头):如果你读“稻子黄了”的时候在“稻子”的后面停顿一下就更像了。

生重读一遍。

师:你明白了,真棒!如果你把“黄了”这个词语中的“黄”字读重一点,再慢一些就会更好的。

生在指点下又读了一遍。

师(大喜):真是个灵透的孩子。

(生兴奋地坐下。)

师:请男生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跟着刚才的同学再读,韵味十足)

师:这是秋天的田野啊!

师:请同学们缓慢地齐读,并在脑海中画出这样的图景。

生有感情地慢读。

师:同学们,美丽的词语会变化,请大家动动脑筋,跟着老师填一填,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稻子、高粱、棉花成熟的图片,下面是句子填空)

句式一:田野里,黄了稻子,( )高粱,( )棉花。

生练习填空,并大声朗读。

出示句式二:田野里,稻子(黄黄的),高粱( ),棉花( )。

出示句式三:田野里,稻子(金黄金黄的),高粱( ),棉花( )。

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填空,大声地一个接一个朗读。

师:了不起的孩子们,你看你们也可以做文章了,比书上写得还好呢!互相给一个笑脸!

生兴奋地互相微笑。

新课标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定为语文学习的总目标是有道理的,因为语感是语言的核心和灵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里我通过反复的揣摩寻找到句子的气息,尊重汉语言文化规律,利用交际环境和言语知识的有机联系,引发出词语的声韵之美,创造性地设置了上下文语境,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模仿中创造性地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在脑海中一次次地升华了秋天田野的绚丽之美,体会到了文本之韵。“在似我之境中升华”也是我潜心追求的语境教学法在低年级段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悲秋主题;满族文学;子弟书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3-0008-06

[收稿日期]2012-04-22

[项目来源]辽宁省社科联项目:“清代满族小说报恩母题与满汉文化交流”,项目批准号:2007LSLktWX-03。

[作者简介]1.王立,文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基地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研究;2.陈康泓,女,满族,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大连116029)

悲秋,是汉族传统文人墨客体物言志、畅叙幽怀的惯常主题,已成为汉族文人约定俗成的情感抒发路径,寄托着深沉的惜时不遇、生命感怀的情感。作为一度盛行于北京、沈阳及东北地区的子弟书,如清末震钧《天咫偶闻》卷七介绍:“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是满族文化的一个民间文艺体现。这种汉族文人化的悲秋主题在俗文学的典范子弟书里,会交织出怎样的满族文人情怀,激荡出怎样的异质文化体验呢?

一、子弟书中悲秋主题“他者”的状貌

比较文学形象学具有三重意义,即异国(民族)形象,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一个作家特殊感受下创作的形象。子弟书所涉悲秋主题作品达七十多篇。很多情况下,满族创作者由于青睐汉族文人萧瑟的悲凉况味,以相对于本民族的“他者”自居,将自我想象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形象”,即汉族文人中悲秋的“楚客”。具体说来,子弟书悲秋主题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以满族自身的“他者”自居,用悲秋起兴,在作品头回或次回中以一首颇具悲秋情韵的诗句领起,先声夺人地使作品笼罩着悲凉意味。如《柳敬亭》开篇写道:“梧桐叶落扫窗棂,夜深微雨醉出醒。挑灯欲写《秋声赋》,奈予天性欠聪明。”秋雨叶落,深夜灯前,作者具有双重身份,主观上要像欧阳修那样抒吐悲慨,借万物肃杀的秋景写出内心凄惶,客观上又因自己的满族出身,自感才疏学浅。这里当然也有创作主体的自谦成分,但仍可看到创作者对“悲秋”主题作为汉族文人本质性标志的倾心渴慕。又如,《武乡试》点出悲秋的始祖宋玉和重要的嗣续者潘岳:“残秋景物可怡情,又值重阳寄兴浓。东篱黄绽馥,峻岭高瞻枫叶红。题糕谁作潘郎赋,落帽谁夸宋玉惊。桂子芬芳添雅趣,正遇着熙朝取士中才能。”欲讲秋闱乡试,先抒秋情以张目。再如《闻铃》中开头诗篇用悲秋构设一个送别氛围:“独失秋光最可伤,况兼风雨助凄凉。”这是欲讲睹物思人故事,而先以深秋萧瑟景致惹人伤感。再如《长亭饯别》莺莺送张生:“时逢正遇萧条景,暮秋天气使人悲。慢闪秋波观四野,只见碧天云外雁南飞。西风吹透罗衣冷,黄花满目绽东篱……”这很自然令人想到它改写的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作者将自己预先设定为汉族文人,将秋景先行点缀,意在将自己包裹在一个汉文化的秋浓情深之中。

二者,我们也能看到子弟书作者试图打破中原悲秋传统的“大一统”天下,对秋景选择上多层次、多样化。如初秋与深秋颜色之差,由火红到萎黄再到凋谢,所赋予的情感参差有别,悲喜情绪从客观景物描摹中完全体现出来。遇到登科、取士或是表现成竹在胸的自信时,一般多为火红色,情感很热烈,描绘的画面也更为鲜亮。遇到征战,睹物思人,或是抒发人生寂寥、感慨时,多以深秋的暗黄色或黛色为主,画面很低沉,仿佛凄凉心境淤积在景色里。又如,在多种秋的物候意象中,因为子弟书作者对北方物候景物体验较深的缘故,多喜欢秋暮,也就是傍晚的秋景描绘。黄昏之时,夕阳之下,更加显现出秋的本来面目。秋是一岁之暮,暮是一日之秋,这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悲秋的时间段。金圣叹《杜诗解》卷四中曾对《秋兴八首》总结道:“唐人诗,每用‘秋’字,必以‘暮’字对,秋乃岁之暮,暮乃日之秋也。都作伤心字用。”早自刘昼《刘子·惜时》就将日暮黄昏作为个体生命悲秋的时刻:“岁之秋也,凉风鸣条,清露变叶,则寒蝉抱树而长叫,吟烈悲酸,萧瑟于落日之际,何也?迫于严霜而寄悲于菀柳。”志士的不遇之痛与物候变化下的草枯虫鸣之悲呈现异质同构的模式。可见,岁暮——秋与日暮——黄昏,均属特定角色使命的人与动植物等由盛及衰转化之链上的关链点,各自在自身所处循环系统中占据显要位置。当然,子弟书在一些表现科考中举的作品中,“秋日”描写也较多,大概也是受了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想标新立异,体现与中原悲秋的“和而不同”。

三是,关注专门以秋为题材创作的情景相生、立足“主悲”基调,既有创作者自身“移情”的心理投射,又力求引导听者对于美景的欣赏角度。似乎通篇谈秋天范围较大,创作者不去“宏大叙事”,而是撷取秋天一些景色一个一个地加以描摹,组成一幅秋景全图。如《旧院池馆》,就用很大篇幅来描绘深秋凄清、万物凋零的院落;

闪秋波留神看园中的景,说呀这一种凄凉可不叹死了人!

艳浓浓的夭桃郁李全,娇滴滴的细草鲜花无一存。

一枝枝芍药凋残堆败叶,一丛丛牡丹憔悴刺枯根。

韵萧萧翠竹飘零丹凤足,碧森森苍松退却了老龙鳞。

冷凄凄庭前红叶无人扫,空落落三径黄花何处存……

取景细腻,描写形象。而这些景物“类化”的共性特征非常明显,就是都属于特定物候之下凋零衰落的景象,都是伤心人泪眼所见。’

四是,作品内部借“视点人物”眼中之景抒情,以悲秋牵动景物以抒特定人物的勃郁之情。这是子弟书中运用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悲秋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审美差异,先看男性眼中的悲秋。子弟书中的故事多带有人物传奇性,将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或者民间广为流传的热门故事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讲唱,既可以吸引观众,又便于各种文化层次的人接受。这里与悲秋主题相关的男性人物,主要是那些仕途不顺、遭遇到人生变故、感慨良多的末路英雄,也包括一些穷途士子。他们眼中的秋景主要是苍凉悲慨,景物比较广阔深远。双眼收纳的意象也更为厚重,与人物身份相契合。如《夜奔》,写林冲眼中的秋:

向庄客执手相别寻旧路,见秋风儿响处树抹斜阳。

恰正是古道征人魂断处,伤心游子歧路彷徨

林武师还在穷途偏刺眼,怎奈何陌头的秋色眼底的风光。

古道征人,恰恰是有志男儿奔波于人生之旅的习见形象,而在特定人物这里,映入眼帘的秋景早已定调,必然是悲,满目苍凉。再如《走岭子》中的武松,也是栖栖惶惶地蹒跚在陌路穷途,面对的秋景,则是在暮色黄昏之中,与其它破败的诸多物象联成一气来体验:

见远山翠处把日轮收。

满目蓬蒿坟垒垒,半林败叶鸟啾啾。

不多时潆潆露气沾衣润,隐隐钟声入耳幽。

孤零零天涯客对凄凉景,不由人恨锁双眉泪惨眸。

武二郎被赋予了汉族文人才有的情怀和眼光,成为他者心目中的“他者”,似乎汉族的一介武夫也是文雅得不得了。子弟书创作者自诩为“楚客”的原因,显然不少是深情追忆满族功业、盛时风光的时代落伍者,他们分外同情不得志的汉族英雄,更能体会汉文化那种“英雄失路之悲”,也就每每更偏爱将英雄置于一个凄冷秋暮中,来衬托他的人生困境。子弟书中的那些男性悲秋主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和平年代那些先前以征战为职业的满族下层人士,混迹于街头巷尾、无所事事又不甘寂寞的八旗子弟。当然,对于王宫贵族子弟们眼中的秋,悲秋主体的情绪又常有所变化。如《双玉听琴》中贾宝玉眼中的秋:“但只见落叶飘摇阶砌下,海棠憔悴粉墙阴。芭蕉犹展微寻翠,菊蕊才开数朵金。……”由此可以体察到那种衣食无忧下闲适自如的心境,这里的“悲秋”变成了纯粹的咏唱自然景物,悲秋者感秋而并非深切地悲秋,倒有些像一个萧条秋景中的旁观者。当然,这里的秋景也是初秋的金黄色底子,全然不是深秋的黛色。

二、描绘女性悲秋及其满族文化心理的独特性

在传统的汉族文学中,多表现男性的“悲秋”,而表现女性内心烦恼幽怨则相应地多以“春恨”的抒情模式,是见芳春美景反生、自醒韶华难留、备感佳婿难觅的幽怨。而在满族作家的子弟书中,则特别关注女性角色眼中的“悲秋”,更为细腻地,凸显女性内省精神与物我合一的调和。《绣荷包》中歌咏了女性相思主体的感秋之情,先是“总说”概括妙龄佳人闷坐房内,“只觉得千般幽恨锁眉梢”,而后再具体地铺叙:

凄凉凉凄凉偏对凄凉景,寂寞寞寂寞正逢寂寞熬。

一阵阵秋风儿紧起穿绣户,当啷啷铁马儿频催檐下敲。

眼睁睁金乌西坠寒烟起,叫喳喳鸟雀飞腾归旧巢。

静悄悄万籁无声黄昏后,明亮亮一轮玉镜上树梢。

韵悠悠晚寺钟声把心敲碎,一点点残红成阵落叶飘摇。

闺中少女的内心苦闷瞬间展示出来,这里的悲秋偏向于秋的万物萧疏静谧,也映衬着佳人内心的寂寞彷徨;感官很丰富,视觉听觉合伴。而踵随戏曲的旧作,子弟书更注意女性悲剧人物的内心苦楚表达,《魂辩》写凄苦哀怨的李慧娘悲吟:“荡悠悠,阴风儿怎奈那西风儿紧;恍忽忽,鬼气儿难禁这冷气儿飕。向花阴几度徘徊忽自省,说呀月轮儿又上柳梢头。”《离魂》中的相国小姐在中秋之夜病榻上仍记挂着心上才子:“小春香慢启绿纱窗两扇,薄云落月看亮又复浑。佳人暗叹今宵月,恰似奴待死不活的小妾身……夜深不怕栏杆冷,秋去从着风露侵……又听得云外孤鸿哀入耳,草底寒虫滴碎心。西风乱洒梧桐雨,霜杵悲闻万里砧。”诸如秋月、栏杆、孤鸿、秋虫、西风、秋雨、梧桐乃至捣衣砧声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中原传统悲秋意象,纷至沓来,集合到离别相思情的凄楚抒发之中,饱蘸深情地铺洒开来。凄清的秋景,每一物象都是礼教束缚之内的闺中女子感情的宣泄、情感的寄托,而透过这些枯萎的植物、散淡的时光,这些终日处于闺房之内的女子感到了无限凄凉。她们只好对月洒泪,为秋彷徨。而这实际上都是满族男性作家的“男子作闺音”,是他们通过女性形象悲叹自身不遇的辛酸。

重温汉族文学女性描写的经典,也是子弟书悲秋套语着力装饰的审美营构路径,如著名的“红叶题诗”故事的演绎:

翠琼见满空萧萧飞红叶,一声长叹泪双流。

说睹物叹奴皆一样,人有无常物有休。

天地有穷尽铁石有残朽,人生青春能几春秋!

小佳人赞叹多时拣了个红叶,说血点儿般好似胭脂染上头。

手掂着红叶儿道人世花开能几日,人过了中年就似这草木逢秋。……

情景汇聚到人物行动叙事之中,还见于《百宝箱》写杜十娘初识李甲的内心纠结:“这一日十娘他闷坐在房儿内,静悄悄半卷湘帘半掩门。猛听得潇潇落叶金风起,处处秋声不可闻。这佳人触景伤怀心暗惨,一声长叹泪沾襟。……”《打围回围》中也不像汉族的春日登楼“遥望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而是“伤心最是中秋夜,好容易熬国团圆月儿一轮。悔当初不该撇(撒)手由他去,悔当初不该慷慨作贤人。……”悬想丈夫在深秋衰草中奔波:“黄卢(栌)独对空山老,衰草寒烟塞月昏。”当她那夫君归来后团圆的背景也是“四壁蛩声偏唧唧,更有那一阵阵落叶秋风不可闻”。相逢更多的是对苦楚的回味,比较低调,贴近写实中审美主旋律是悲凉凄怨的。

子弟书中悲秋题材中,不得不提及子弟书名家韩小窗的《黛玉悲秋》,这可以说是子弟书悲秋主题中的一个代表性作品。感情饱满真挚,景色描述细致动人。如头回写黛玉随紫鹃散步所见,是文化上的不适应感:

枯干干荷盖翻波堆败叶,软怯怯海棠憔悴刺残茎。

香馥馥芬芳尚有岩前桂,冷凄凄零落还留井上桐。

重叠叠山经秋雨十分翠,碧澄澄水共长天一色青。

急煎煎云外归鸦投远岫,乱纷纷亭前落叶舞西风。……

黛玉是满族作家曹雪芹原创的江南少女,韩小窗选取再加工的可以说是他认为最有典型性的代表段落,力图借精心选择的衰败物象描绘萧瑟秋景,拿捏具有微妙情感分寸的“颦儿”之神。景中寓情,女主人公黛玉甚至不必开口,所有的酸楚悲凉就全都舒展开来了。在所有关于《红楼梦》题材的子弟书中,这篇黛玉悲秋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可见,创作者在名著改编上,也将悲秋题材考虑了进去。

在满族社会“重小姑”的风尚下,满族少女多性格泼辣。因有着选人宫中为妃的可能,地位很高,姑奶奶们可是不让人的,本身言行常向男性挑战:“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栉惟谨,如仆媪焉。京师有谚语日:‘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大姑娘满街跑。’盖即指小姑也。小姑之在家庭,虽其父母兄嫂,亦皆尊称之为‘姑奶奶’。因此之故,而所谓姑奶奶者,颇得不规则之自由。南城外之茶楼、酒馆、戏园、球房,罔不有姑奶奶。衣香鬓影,杂沓于众中。……”一如子弟书中描绘的小辣椒,傲气、自负而率直:“这佳人偷哨浪子如呆雁,说傻行子怎么二目丁丁死看奴。不怕老爷心里怪,凭谁的女孩儿叫人死看也不舒服。……燕支山好看的女孩儿压颤了地,也是他偏心看上奴。你看他死疙瘩的还不动,欺负我女孩儿家是没嘴的葫芦。一些儿眼色全无有,谁定把一天好事弄秃噜。叫奴家出头露面还不够,必是个糊里糊涂的小蒙古。可惜了的材料儿在他身上,到(倒)像那口外新来的呆额驸。众目同观活笑话,总是我没正经的老子耍嗷奴。”

在此参照下,满族男性心目中,温柔敦厚的汉族女性才是佳偶。这一“满族男慕汉族女现象”,是满汉交融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早在清初,满族王爷就续弦娶江南孀妇,经《过墟志》的传扬这一史实就形成了多个异文。这些对温婉又富有才情的汉族女性渴慕与期待,成为一种深切的民俗记忆,即使到了清代中后期也没有被遗忘。事实上,满族下层文人是把汉族少女理想化了,尤其是黛玉这样软语呢喃的江南才女,这一“梦中情人”带有在汉文化大男子主义冲击下的男性心理。因为事实上,他们对于江南汉族少女并不了解,可望不可即的“仰视”造成了《黛玉悲秋》格外受偏爱的深层形象学因由。当然,这也是对曹雪芹原创的认同和发挥。

三、子弟书运用中原悲秋“套语”抒情的意趣成因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套语”(套话),属于潜意识中的“社会总体想象物”之一,法国的巴柔(Baniel-Henri Pageaux)在《总体与比较文学》中写道:“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希望在任何历史时刻都有效。套话不是多义的,相反,它却具有高度的多语境性,任何时刻都可使用”,譬如“法国人,嗜葡萄酒;德国人,嗜啤酒;英国人,嗜茶”等。古代中原的悲秋主题源远流长,已经内化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情感网络,也构成了一个抒情文学带有互文的套语系统,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也趋于系统化。而子弟书则是在满汉文化交融时代受到政治文化、文学传统尤其是满族下层文人群体心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催生的叙事兼抒情的说唱艺术,悲秋主题多有机镶嵌于情节叙事之中,成为作者向慕主流、中心的抒情套语。

首先,满族从东北入主中原时,大都不谙汉语、汉文。面对汉族人的大海和悠久的汉民族文化,从皇太极开始,以至后来的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一方面在努力抑制汉族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化开放受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组织人力、物力翻译和出版汉族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以身作则努力学习儒家经典、诗歌词赋。清初,满族作家沿用着汉人的文学形式,以汉文写作,基本上是处于模仿和学习阶段。但是在表现民族风土人情、抒发自己的情怀方面却有着特色。乾隆时期汉族诗人袁枚曾说道:‘近日满洲风雅,远胜汉人,虽司军旅,无不能诗’。”所以,这些作家在一个好的契机下,开始发展子弟书这种说唱文学形式。作为讲唱文学的子弟书,它在为市井细民说唱一个故事时,往往注重讲述的生动形象性,而景色的描述,就是为整个讲唱过程提供一个大背景必不可少的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征战者的铁蹄消歇、北方城市贫民中满族比例大增的时代到来,如子弟书听者能被说书人带入这样一种悲剧美的氛围之中,那就会引发更多共鸣,汇成时代和声,现场说唱效果的提高更属必然。春夏秋冬四季中,秋景描写既为汉文学认同,这审美经验和文学传统就成为子弟书的沃土,满族创作者们抓住这一饱含物候特点意象群的文学主题加以开拓,就既能满足多种题材背景设置的需求,又能在审美接受宽容度上求得更多的认可。

其次,人物发展离不开景色的铺垫与烘托。子弟书中所叙述的人物,大多具有不同寻常的命运,以命运多舛居多。而如何去凸显人物的悲剧情节,如何能不局限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将其内心的挣扎表现出来,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乃是满族创作者们不约而同的审美选择,同时也是吸收了汉族古典文学含蓄美的结晶。如著名满族学者关纪新《关于京旗作家王度庐》指出的“八旗生计”的问题:“严重伤及下层旗族的存活;八旗制度把世代旗族死死地捆绑在驻防区域,旗人不仅不能从事各种当兵以外的职业,……久而久之,满人养成了一种特别的性情——他们看去好似活得相当洒脱,内心里却充盈着悲怆与忧患。”清初以降,满族作家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也是伴随着“八旗生计”引起的痛楚、悲凉心态不断积聚的过程。在通晓汉语汉文,吟诗作赋之风盛行下,这些满族的下层文人不断“雅化”,生活上的贫苦使他们更易变成认同中原悲秋的“楚客”,倾慕淡泊名利、闲淡恬适的世界观,在笔下人物的选择和塑造上,也自觉不自觉地期待一个“最优效果”。这种连带寂寞愁肠的瑟瑟秋景,恰好能够表现出满族下层文人阶层的“不遇心态”,也较能有效地烘衬、改编、重铸汉族文学名著那些英雄人物遭到“不平”的悲惨命运,以写人、抒情来自况“写心”。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刻意为之的秋景,一部分是作者来以加强作品的文学性与抒情性。

其三,不可忽视子弟书的说唱文学特质与满族作家悲秋喜好的互动作用。一方面,作为说唱文学,子弟书更多地兼顾到音乐性和现场的表演性。一者,悲秋领起和穿插,有助于唤起“场效应”的接受语境;也可在人物之间矛盾重重的紧张冲突氛围中,让作品人物和听众稍事放松,调整一下讲唱的节奏。二者,悲秋抒情,能较多地领受到汉族古典戏曲的风韵,使得初稿在案头的子弟书,可以由“悲秋”的情绪记忆迅即沟通演唱者和听众。而北方漫长的秋冬季节体验,也给予书场内外较多的联想和想象。应该说,在满族文学中,子弟书是最能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文学的互文,将传统汉族文学融会、涵括其中,以充分地调动受众审美积存的。

第11篇

1、乡村的草地像大自然亲手精心编织的绿地毯。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小花,五彩缤纷,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媚可爱。它们像天边的红霞那么耀眼,像雨后的彩虹那么绚烂。草地映衬着花儿,花儿点缀着草地。

2、忽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瞬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赶紧跑回屋里避雨。不一会儿,雨就停了,顿时天高云淡,抬头远眺,就会看见被雨淋湿的稻田正闪闪发光。走向那绿树成阴的田野,就会有一股心旷神怡的感觉。望着那一条条沉甸甸的饱满的麦穗儿,我想: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心血才换来这一根根麦穗的,劳动人民是多么伟大呀!

3、被青草包围的,是个巨大的池塘,池塘绿得就像个无瑕的翡翠。池塘里边有许多雪白的鸭子,游戏水中。忽然有只小鱼悄悄地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么机灵,但还是难以逃脱鸭子的眼睛。它们迫不及待地潜进水下,飞快地游了过去,其中一只叼住了小鱼,然后猛地吞了下去。

4、在房屋的正对面有一块菜地,里面种着我喜爱吃的蔬菜,在蔬菜地前还有一口井,大约有两平方米大小,那口井跟现在的井不同,是以前那种要把地下水从土里引出来,上面有个小杯子,在此先放入水,再提压的地方一上一下将水引出来,可是,我每次都引不上来,呜呜,因为我是女孩子,每次都是有余而力不足的结果郁闷!

5、山脚的小溪浅浅的,最浅的地方不过我的膝盖,最深处也不会高于我的肩膀。每年暑假,我照例要回老家。每次回老家,我第一个玩耍的地方就是山脚的小溪,我爱去那儿不仅仅是因为那条小溪清澈,干净,还因为小溪上有许多高过我的、长长的,大大的石头。这些石头可以让我在上面休息,灿烂的阳光,和煦地微风,小溪在叮叮咚咚的歌唱,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会不知不觉地睡着,旁若无人。这些石头还可以让我来次大冒险,我从这块石头爬到那块石头,上面一个个细细的花纹,一个个小小的浅洼都会让我驻足。这些游戏让旁人觉得很无聊,但如果让你去玩,你一定也会玩得停不下来。我爱这条小溪,还因为在这条小溪中,有许许多多地小虾,螃蟹以及小鱼,我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玩耍。

6、房屋前后,朵朵粉红的桃花缀满枝头,一簇簇,一树树,宛若红霞飘落,彩雨缤纷,微风吹落,清香沁人肺腑。成群的小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偶尔有蝴蝶飞过来,一会在空中飞舞,一会落在花上,看着看着,恍惚间以为花生了翅膀飞了起来。

7、在乡村的田野里,映入眼帘的不是黄色,就是绿色,黄色是广阔的麦田。春天,它们绿油油的,有点像可爱的小草,又像披上了嫩绿的服装;夏天,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可爱极了。那绿色就在蔬菜上了。你看:卷心菜、萝卜、土豆、油菜花、玉米……它们都在你的眼前。田野中间还有个稻草人在吓唬偷吃粮食的鸟!红色、紫色就在田野边上的花朵中。瞧,有几只小蜜蜂正兴高采烈得在花芯中嗡嗡地采蜂蜜。

8、乡村的小道,是人生的歌,在古老的故事里,在岁月的诗歌里,在清澈的溪流里,在人生的日记里,在岁月的作文里,有一个乡村的稻草人,在田野里为这片美丽的乡村守望着幸福的未来。

9、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乡村显得宁静干净,我可以听见鸟儿清脆的叫声。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一会落在电线杆上,好像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会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鸣啭枝头,一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10、我爱乡村,爱乡村的美丽、我爱乡村的美景。

11、乡村,总是美丽的,到那街上去走一圈,古老的草屋,乡村人的果园、菜地,都有一种浓郁的乡村风情。在乡村门前,会养一些鸡、鸭,或多或少。鸭子们扑扑翅膀跳到河里,肯定会把周围的人身上溅一身泥点。鸡们,公鸡们都四处啼叫,雄赳赳气昂昂地挺着长脖子;母鸡们不是和鸡崽们觅食就是咯咯咯地生蛋。到了主人撒小米时,不管是鸡还是鸭,都不顾一切冲到前面去抢食,连米盆早已被打翻也不知道。

12、我喜欢乡村。或许是那种自在、悠闲的生活在吸引我吧!不过,我更喜欢那乡村的风景。

13、远处,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农民朋友家。我和农民朋友的几个孩子去玩耍。我们来到了一个两岸种满竹子的池塘,去看那一群可爱的鸭子,一个农民拿着一些饲料在喂鸭子,他把食物扔到很远处,小鸭子一下子就游到那里,争先恐后地吃起来。接着,我们去养鸡的地方,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草地上捉虫子吃,一只公鸡像一名守护它们的卫士一样在四周大踏步的走来走去,威武极了!

14、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谷子在风的吹拂下翻起了一层层波浪;高粱也把头发染成了红色;一个个跳远冠军豆子们也开起了运动会,一个接一个的跳出了豆荚妈妈的怀抱。这时,孩子们会和大人们一起坐着驴车去田里帮大人们收割粮食。

15、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三姨丈的番石榴林里。展现在眼前的仿佛就是无边无际的果林,有三姨丈的,有别人的,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三姨丈拿着钳子,提着一个竹篮子,我跟着他,从这边跳到那边,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剪下了一颗又一颗的绿油油的果子。我乐滋滋的,心里想:这下可以大饱口福了。摘完了果子,我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一看三姨丈,他也累得满头大汗的,多辛苦呀!我吃着又甜又脆的果子,心想:这些果子是劳动人民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换来的。多么美丽的果林,多么宽阔的田野,使我流连忘返。

16、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它们的梦。雾正浓,对面不见人影,等两条船互相靠近了,才惊出一身的冷汗,连连说好险好险,船却已错开一丈有余。这地方有个打鱼的老翁,七十八岁,鹤发童颜,声如洪钟。“小鱼小虾卖哟——”,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吆喝,却让人好似沉醉醒来饱饮一杯酽茶,遍体舒畅,浑身生津。偶有船上懒汉,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舱,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扬下一线浑浊的臊尿。少不得挨老婆一顿臭骂,煮饭的水还得从这河里拎呢!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天色渐亮,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整个村子忽然就活了过来。农人早起,无非两件事,倒夜香,烧早饭。这地方人家的茅厕往往就在河边,男女主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倒也不觉任何不妥。稍后,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

17、秋天终于到了!人们的脸颊上露着灿烂的微笑,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田地披上了金黄的盔甲,像一位位英勇的士兵。玉米杆上结出了硕大的玉米棒,光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苹果树上的苹果宝宝们可爱极了!它们的脸一个个红扑扑的。还有调皮的柑橘小子,有的已经忍不住跳了下来!

18、乡村吃饭时也很特别,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有些人家没有露台,所以经常夹着一小部分菜放在碗里,再拿上一张竹子编成的有靠背的椅子,到邻居的露台上,一边吃饭,一边看着远处一座座绿色的小山坡,镶嵌着一块块绿色的农田,还感受着和煦的微风,心里舒畅极了。如果碗里的菜吃完了,就会到别人餐桌上,夹一些菜,再聊聊天,之后再慢慢悠悠地走到露台上,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19、清晨,田园里到处都是雾蒙蒙的,仿佛披上了一件白色的纱帘。“喔喔喔”随着远处传来的一声鸡叫,整个田园就慢慢地热闹起来。太阳公公也渐渐地露出了他的脸。小溪发出叮叮咚咚的流水声,鸟儿叽叽喳喳地歌唱着,摆摊的人们不停地吆喝着,无精打采的柳树也精神起来了。休息了一夜的人们开始了辛勤的劳动。

20、乡村,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乡村,也是粮食的故乡;乡村,更是农民伯伯丰收时,绽开笑容的地方。今天,让我们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的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的家庭生活吧。

21、雨后在泥泞的小路上新鲜的空气扑鼻而来,野花的清香袅绕在你的身边,怎么也不肯离去,开始还脏脏的小草,一下子好象顿时脱胎换骨,小树在风雨中顽强拼搏着,碧绿的枝叶多么引人注目呀!鸟儿也在树头高歌,那轻脆地唱声和树叶沙沙地伴奏声使人心旷神怡。

22、乡村生活是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是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也想去乡村过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

23、在五彩缤纷的春天里,来到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他们随着微风,飘来飘去,好像在欢快的舞蹈。沿着那棕色的吐露继续前进。麦田里,一片片绿色,有葱绿、有浅绿、还有那些不同的绿色的麦子,像韭菜一样抽出枝芽。再往前走,一群群花儿像赶集似的都聚拢了过来。有雪白的梨花,可爱的桃花,还有各色的、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所有美丽的花儿都开了。走到那里,就好像到了一个全新的缤纷世界。

24、夏天,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等夏季庄稼、植物在农民伯伯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争相疯长,满目青悠,一片绿透。慢慢地,西瓜熟了,葡萄也熟了。西瓜,绿白相间,圆滚滚、懒洋洋地躺在地上;葡萄,晒出了一张紫红色小脸,像水晶球,悬挂在藤架上。小朋友们在稻田里摸鱼、捉泥鳅,在小河里捉龙虾、逮螃蟹,有趣极了。

25、刚走进农家,不经意间会有一条壮硕的大黄狗迎接上来,在你面前摇前头摆尾并不断地发出亲切友好的轻吠声。在房前,主人还搭了一个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喔,在瓜架的边缘还有葡萄藤在攀沿。在后院,朵朵鲜花,争奇斗艳,有杜鹃,有芍药,有鸡冠花,还有大丽菊。

26、夏天烈日炎炎,太阳把大地烤的滚烫滚烫的。乡村的孩子却仍然跑出去玩儿。他们穿着单衣,赤着脚,在山上打马蛇子,捉屎壳郎。每当马蛇子受到惊吓,就脱掉尾巴逃走了。因为有人说马蛇子是蛇的小舅子,所以要在地上画个圈,圈里画个叉,再吐一口唾沫就能防止蛇来报复。

27、在炎热的夏天里,来到乡村,依然会看到辛勤的农民伯伯在耘田、浇水。植物们也挺直了腰板,去吸取那甘甜的露珠。各种颜色的蝴蝶也飞了过来,跳着那优美的舞蹈。

28、清晨,总是很自然地醒来,看木窗外的光线越来越亮,鸟儿的鸣叫声由唧唧喳喳的热烈喧闹,到渐渐减少,想是聚会完捉虫子去了。间或有悦耳的歌者,叫几声飞来又飞走。起床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还不到六点钟,太阳已上树间,将光线淡淡地抹在东墙上,投在屋里的光罩着浮尘,细小的颗粒在光线里快乐地上升下沉,如早晨的舞蹈。给母亲收拾好,推她坐在阳光里,便开始做早饭。乡村的生活因为没有了时间观念,一切都可以不慌不忙地做。

29、我们下车走向村子,凉爽的春风迎面拂过,好像正在和我们一起迎接黄金周的到来似的。道路两旁,满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植的绿茵茵的果林,郁郁葱葱的枝叶遮挡住了一缕缕金灿灿的阳光。一棵棵果树上挂着密密麻麻的龙眼,妈妈告诉我,现在的龙眼还未成熟,到了夏天,一串串黄澄澄的香甜可口的龙眼就可以收割,成为餐桌上的水果。

30、乡村的小溪,叮叮咚咚的流水声,谱成了一首欢快的歌曲,写在肥沃的土地上。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和一条条欢快的鱼儿。岸边,一排排垂柳一一向水,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夏天,小伙伴们欢乐的笑声荡漾在小溪中,小溪也笑了,尽管小伙伴们浑身都湿透了,可还是舍不得离开小溪。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 培养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9-02

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的,各学科的学习都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须接受的。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好语文课程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更丰富。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篇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与实际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所以语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好这门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能很好地展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语文知识面的宽广、语文的表达能力、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语言交流时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学好语文课程,注意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力,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我,更自信地学好每科文化知识。让学生懂得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素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

一、创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比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我会首先让学生先熟读几遍课文,之后我会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自己的住址?”并且让学生读出自己所画下来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会继续提问:“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怎么样的,大家是如何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时会说到“随遇而安”这个成语。那么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描写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这些句子,然后借助工具书里的解释想一想它的意思。联系课文的语境以及字典的解释,学生们就会很快理解它的意义了。要让学生们熟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里每个段落的意思。要从课文中的语境去感悟,合理运用字典帮助理解词语。

接下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本篇课文,我会安排学生和我一起做个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找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看哪组说得又快又准确,接下来再利用这些词语说句子,我会示范地先说一个,然后再让同学们接着说。从这个游戏中让学生们从玩中体会到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肯于吃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要学习蟋蟀那种勤劳的精神。学习时无论遇到多么难以解答的问题都不能轻易放弃,应该多思考,勇敢地向老师提问,多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些有关蟋蟀住宅的图片,让学生们根据图片组织一些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篇课文。只有不断地引导和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Z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2]这一思想理念在今天看来,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合理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资源,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想象空间。其实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途径,合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生活是一本厚厚的词典,里面有无穷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我会让同学们先讲述一下这篇课文所讲述的内容,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都产生了哪些疑问。这时有的同学就会问:“为什么在周围没有别人的情况下,只有爸爸和他两个人,然而爸爸却不让他把鱼带回家呢?”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他的脑中是一片空白?”有的同学会问:“放了这条鱼后,他有没有后悔?”还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他为自己的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他骄傲的是什么?”同学们会产生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是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了,我会在这时表扬他们踊跃思考问题,接下来会以诱导的方式让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所提的问题。在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解答后,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回答都给予鼓励和肯定。最后让同学们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去遵守的规定,我们都应该自觉地去遵守,不管我们身边是否有人会看见,也不管是否别人也在遵守它,并让大家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都应遵守哪些规则。比如有的同学就会马上联想到生活中人人都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我会问:“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同学们会讨论:“不遵守红绿灯信号和横穿马路。”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教学,会使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现自我。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多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后不仅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让学生体会到所抒发的情感,逐渐感受到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的熏陶,让学生体会每篇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多读书从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用心将文中描写的人物、情景勾勒成画面,从多方面感知教材,感受文章所描写的事物的美。学好语文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需要用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语文内涵,不断滴扩展知识层面,最主要是以课本为主,多联系社会生活,多学习新的语文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范文,但仅有课堂上的有限课文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课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有时间多阅读一些中小学生必读文学书籍或者好的其他有意义的文摘。只有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才会有丰富的语文内涵,才能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文笔舒畅,不至于因为知识面窄不知道应该怎样写而发愁,才会真正感受到语文中美妙的语句所带给我们震撼和喜悦,认真而用心感受到每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只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会更好地扩展语文知识面,为以后深入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语言思维能力,才会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会先让学生课外去查一些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说说小兴安岭在自己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小兴安岭美不美。接下来通过学习本文又会感受到哪些不一样的美。课文中第一段向我们描绘了小兴安岭数不清的树木,我让学生们读读这一段,然后谈谈读懂了什么,说说春天的小兴安岭都有哪些景物(树木、小鹿、春水)。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有关描写树木和小鹿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思考:春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是什么样的?小鹿们在做什么呢?描写夏天的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呢?(有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这样,先让学生熟读两个自然段,然后分别说说作者都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夏天的小兴安岭的。这些美丽的词汇让我们感受到了夏天的小兴安岭是非常美丽的。通过对小兴安岭春天和夏天段落的熟读和提问后,接下来学习描写秋天和冬天的小兴安岭的景色问题时,同学们已经学会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了。

四、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里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它是语文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去用心观察、体会生活,多接触课堂外的语文活动,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里去用心发现、认真感受生活中的人们、事物,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如续写故事、开展演讲比赛、演唱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班中开展以《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在家帮助父母做哪些家务》的主题班会,摘抄课文里喜欢的句子,比一比谁的字迹写得工整,做成语接龙的游戏然后看谁说得又好又多、进行故事比赛看谁说的最有感情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珍惜自我,努力让每一位学生的优越才能和创造性思维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

五、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教育有时候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的教育作用以及它的意义要比我们课堂上的教育意义大得很多。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或事物c课堂教学很好地结合,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效率会提高很多。以学习《幸福是什么》这篇选读课文为例,在正式学习这篇小故事前会提出“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熟读本篇课文,再通过接下来的引导看一看故事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故事中描写了3个牧羊的小孩在村子里疏通泉眼并砌成了一口小井。十年后,当他们长成强健的青年聚集在小井旁边时,互相诉说着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当美丽的智慧女儿再次出现时,她听到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概括了幸福的含义。我会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通过熟读课文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幸福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劳动做出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感受到幸福的:幸福是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幸福是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幸福是和小伙伴们愉快地玩耍……通过对本篇课文的理解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真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感知生活。

六、结语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要素,让每篇课文的学习和各种语文活动,都能自然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之情,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生只有拥有了深厚的语文素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生活里、工作上,更快地适应和更好地投入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