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练精化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丹
“丹”是养生修真的核心。
道家丹密,深奥隐秘,得其真传者极少,古传丹经多“露见枝条,隐藏根本”,且众说纷纭令习者难以适从。其实千古丹经可以概括为一句“理”、一句“法”和四字“诀”。
一句“理”:以“神”投射到体内特定部位,即产生人体化学反应,生发出新的生命能量――气,然后由气生光,最后提炼出一团至精至纯的圆光――“丹”。
一句“法”:“昔日遇师传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还丹复命篇》)。
四字“诀”:采、炼、运、养。
无论习武还是养生,精是首先要训练的对象,因为精是生命的修炼的基础。《性命圭旨》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性即元神,命即精气。性藏于脑,命藏于脐”。“丹劲道”是基于精气神三者可以相互制约和转化而修炼成金丹的。“精气神三物相应,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道?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故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
由于言动思听,酒色财气等上溢下漏,遂成亏损之体,或百病丛生,或未老先衰,因此养生、习武、炼丹第一步应为补亏为主,入手处是“生精种阳”,也即“怡神守形”(冲和桩)、“养形炼精”(负阴桩),“积精化气”(练形生精,浑元炼丹),进而“炼气化神”(抱阳桩),进而“炼神还虚”(冲和桩),如此则“金丹乃成”。
丹者,气之凝聚也,是滋养功夫;劲者,气之流注也,是使用功夫,以耗散能量为代价。许多内功大家和高手功夫了得,但多不得天年之寿,与只知发劲而不知养丹有很大关系,习武者不得不察。
2.劲
“劲”是武道修证的核心。“劲”的本质即“气”即“意”,是内家功夫必修之物。
求劲之道不外乎站桩和盘架。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求劲之道,即丹道,但此又有异于传统静坐炼丹。武学修为是认识自我和开发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复制别人的过程,所以重视科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应该是每一位修武者重视的问题。杨露禅练的是陈式太极拳却创下了杨式太极拳,孙禄堂精修形意、太极、八卦后创孙式太极拳,王芗斋从学形意拳却革新出大成拳,李小龙练咏春却创立了截拳道。由此可见,真传不等于真理,通往真理的道路绝非一途,否则就不会出现诸多拳派,但这些流派到最后都会汇集到一起――自身悉备的人体本能之道和太虚之道。“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静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孙禄堂)。
3.道
道是宇宙的本体,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关乎完善人生的性命实学功夫。
内家功夫修行到“神明”阶段,必然开发出生命潜能而见“道”。心物一如,六根互用,通力慧力应运而生,正所谓“一念不起全体现”,奇功妙境层出不穷,匪夷所思。功夫到此,则“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老子)。
中华武学是一门性命实学功夫,分为五层功夫:一练形生精、补亏救损,二炼精化、开关通脉,三炼气化神、浑元整劲,四炼神还虚、神明应击,五炼虚合道、形神俱妙、慧通无碍、生命再造。诚如《岳武穆九要》总论所言:“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体,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习而至:道、神,大圣独得而明。”
丹、劲、道看是三种不同层次的概念和境界,但它们都由同一基本物质贯穿着,这便是“”。内家功夫将此与形、意、神综合作用,就产生了骇人的穿透力、摧毁力和杀伤力。内功即是的流注,内丹即是气的凝炼,皆一气之变化。气足劲圆,神虚道合。
很少有人把武术与裆子联系起来,殊不知生殖能量相当于人体的“核燃料”,内外功夫都从此出,精足化气才有源。气足脏腑才能运化有力,丹田才能有能量储备,化劲才能有源;髓脉充养,灵机才能敏锐,才能培养出一触即发的本能应激功夫。所以《黄帝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此精乃成“丹”成“功”的基本物质。
内家功夫非常重视丹田,“久养丹田为根本,五行四梢气攻人”。内丹有“丹田气实之妙”,发劲里有“弹簧、鼓荡、吞吐、惊抖之机”。内功专在虚无上下工夫,用心劲,用神力,不用外在紧张之力。心劲源于小腹丹田内部,是能量之源。有诗曰:“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精气合炼延年药,浑然天人俱忘春。”“阴催阳转阳催阴,可知玄妙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炼身。”(王柏青)
4.丹道与武道的统一
问:我是一名形意拳爱好者。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但市面上见到的三种练法都只有抽象的介绍,很难操练,特别是暗劲、化劲更难区分,我见到过"山西形意拳之智勇三将"之一的程素仁先生的教功录像带,程先生也只是念了一段拳经,暗劲、化劲也无法区分。想请李大侠帮忙详细介绍一下。
李大侠:据你所说"市面上见到的三种练法都只有抽象的介绍,很难操练,特别是暗、化劲更难区分……"不知你指的"抽象"是哪家之言,而你说的那段"拳经",又是谁的"经",这些你都没有详说其"出处"(即哪位的理论,念的哪位的"拳经"呢?)。如果李大侠以论"明、暗、化"三劲的"权威"大师的拳论给你解义,你是否又认为抽象或也是只念了一段拳经呢?而且你还"要求"李大侠详细介绍,那可是太长了!因此,李大侠只能给你一个既明且要、言简义明的阐述,然后指你"一条路",自己"修炼"去。
在拳术大师中,能将"明、暗、化"三劲说得最为明白的、练得已入上乘境界的,据我李大侠所知,只郭云深一人而已。这位形意拳大师说:"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三种练法: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两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此意也。
然后,郭大师又分门别类将这三种劲进一步论述,由于篇幅所限,李大侠只能告诉你,不妨找原文一读,孙禄堂著的《拳意述真》收录了郭云深这一论述。
最后,这位大师总结了"明、暗、化"三劲的至高之境,即:头层明劲,谓之炼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暗劲,谓之炼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第三层化劲,谓之炼神还虚,为丹道中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炼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此无声无嗅之德至矣。先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高志文(浙江省温州市黎明乡老上堡巷二弄八号 325003)
问: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主人公张无忌在"光明顶力挫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五大派高手"时,其中在与少林高僧空性打斗时,这位大和尚以"龙爪手"与张无忌交手,不知是否乃小说家杜撰,还是真有此功?
李大侠:好嘛,连金庸大侠小说中的功夫也端到我这里,可真是"天方夜谭"!但也别说,在武术中真有"龙爪功"的练法,亦是练指,金大侠叫其为"龙爪手"似更贴切。
龙爪功练法:龙爪功为练习擒拿所需指力的重要功夫,又称擒拿手,为软硬相兼之功,刚柔并济之劲,阴阳相合之力。其练习之法是用一小口坛,向上提之,初颇滑溜,不易应手上提,适数月之后,即可随意升降。然后每练七日,加蚕粪一碗,渐增至坛满为止,再易蚕粪为铁沙,更进,当易铁沙为铁块,循次增至五十斤,并能提悬自如达半小时,即已成功。然后,弃罐而凭空习之。每晨伸张五指向日光作拉抓之状,能气随意注,力随指行,龙爪功软功阴柔之劲初成,至此则全功成就。
钱仲三(安徽和县乌江镇顶羽北路18号 238251)
在我跟田秋信老师学完陈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后,田老师带我去看望了冯志强老师。在冯志强老师家中的柜子上,放置着他的两位恩师胡耀贞先生和陈发科先生的照片(见左上图)。冯志强老师以一两件事举例说明两位恩师的高超功夫之外,还介绍了两位恩师的高尚武德。讲到恩师陈发科时,冯志强老师显得非常敬重和深情,以“威风、高尚、善良、平和”八个字表达了他心目中的恩师形象。
在这次谈话中,冯志强老师送给我一本他写的《陈式太极拳入门》,并题词“乾坤大道,混元一气”(见左下图)。得到此书和冯老师的题词之后,我开始学练“太极混元功”和混元24式太极拳。
经过近一年练习,我初步有了“混元一气体内旋,松活弹抖顺自然”的感觉。一年后,我再去看望冯志强老师,这次家中只有我和冯老师。冯志强老师先讲了?昆元24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他说:“你先自然放松地练四五遍,而后正式打一遍低架子。”混元运动,不只是炼成一个先天后天混元一气的太极球,肩、肘、腕、胯、膝、踝18个关节同步运转,意念以丹田带动全身18个球运转,一动全动,才能形成太极球。若不能全身混元一气、同步而动,就达不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叫心意混元。心是意,是神。心不正,理不通。心术不正,就得不到高深的功夫。所以要外修身、内修心,德高心净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而后,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乾坤大道,混元一气’,修成大道很难,要痛下决心修炼。”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才能修炼至心形皆无,行满成道。如果明白了道理,就是不好好修炼,功夫自然上不了身,“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就是这个意思。另外,道无高低,要尊师爱徒。老师身不正,则难以传道。
修炼的方法,一是打坐,静修灵根,养气、养神、养道;二是桩功,有大、中、小马步之分,小马步气顺,大马步对心脏不好。练就是养,就是爱护身体,使内气通畅,阴阳调和,才能达混元一气。另外,还要注意学习知识,为我所用。有了知识,还要在实践中验证,在体悟中验证。这次谈话,我对“乾坤大道,混元一气”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为什么要“痛下决心修炼”,当时还没有体会。几年来,每日清晨早起练拳,每晚子时静修,我逐渐体会到这个“痛”字的含义,它既包含了刻苦修炼的毅力,也包含了对名利欲望的淡泊和处事的宁静致远。
冯志强老师代弟子陈欣访问朝鲜回国后,我又去看望冯老师。这次,冯老师的弟子陈欣、韩俊、刘文琪、唐跃新等都在,冯老师嘱咐唐跃新辅导我。此后,在北京地坛公园练完拳,唐跃新就领我到他家里,除了详细讲解拳架之外,更多的是讨论《道德经》和讲述他对修道的体悟。他说:“有只读经书而不成者,没有不读经书而成者。凡是练拳有成者(如董海川、孙禄堂等),最:后都归于道。学习《道德经》,要像练拳一样反复研读,因为语言常常无法表达练拳所达到的境界。”通过和唐跃新的谈话,我感到拳学修炼之路还很漫长,我能有缘修道,要感谢冯志强老师领我人大道。
小循环功分两个程序,筑基第一,循环第二。
第一步:筑基功
一、预备式
立正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足尖分开约60度,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下颌微微回收,舌抵上腭,下缩谷道,目平视,鼻尖与肚脐呈一条直线。两臂下垂,两手贴于大腿两侧,手指松垂,两足心踏地,呼吸自然,意守丹田。
二、揉脐法
双足自然分开,间距与肩同宽,双膝微曲,使百会、会阴、两肩井与两涌泉、鼻准与肚脐,均在一条直线上,脚趾微微抓地,身体重心稍前移,脚掌与脚跟成六比四。舌抵上腭,下缩谷道,玉枕前引,含胸拔背,双目微闭。然后,双手相对,用力搓至极热,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相对(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使手心劳宫穴与肚脐神阙穴相合,左右旋转各36次,一呼一吸为一圈,多做不限。
三、点按法
待上式做完后,再用中指轻轻点按肚脐,以不感觉疼痛为准,左右手各60次。一呼一吸为一次。
四、摩按法
待上式做完后,双手如洗手状,掌心相对搓至极热,然后左手心劳宫穴紧贴背后命门穴,右手心劳宫穴紧贴肚脐(女性则相反)。然后,双手沿顺时针旋转揉按81次,再逆时针旋转81次。一呼一吸为一次。
要点:
无论揉摩或点按,均须按秩序渐进,由轻到重,全神贯注。一般均先顺时针方向,再逆时针方向,次数不限,愈多愈佳。
解析:
《性命圭旨全书・乾坤交媾・去矿留金》中言:性者天也,常潜于顶。故顶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潜于济,命之蒂也。经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是也。”故顶头悬,使精神意识及思想活动集中而不散乱;揉肚脐,使呼吸自然,气血畅泰,而达性命双修。神阙穴,为心肾肺三脏的交通门户,又是各脏腑经气交通之所。故医家日:“元神之门户,神阙也。”神阙穴为一身之要穴,属任脉,居脐中,为生命之根蒂,后天之报导舍,又为中下二焦之枢纽,能调节全身之精气血,是道家修炼的重要部位。以脐调转呼吸,即内呼吸,又称胎息。坚持修炼,一旦胎息产生,不久筋骨则坚硬如铁,而且百病皆除,自可达祛病延年之效。
第二步:小循环功
待第一步筑基功习满一月后,即可加练此功法。
紧接第一步,双脚开立,间距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虚灵顶劲,玉枕穴前引,含胸拔背,双目微闭。双臂呈环状抱于腹前,两膝微曲,两手心对准丹田,双掌指间距约五至六寸,距腹约一尺。然后,通过呼吸调节,运气循丹田――――会阴――命门――神阙――丹田,如此循行,圆转如意,百日内功成。
要点:
1、做此功时,先将左右掌心相对,双掌在胸前左右往复开合。待双掌气感充足,再做此功效果更佳。
2、初习时,若气不充足,可稍用意念引导,自会水到渠成。但意念不可强烈,更不可勉强行之。
3、注意练功前的五调八要,此法其它书刊多有介绍,读者可参考学习之。
4、顶头悬之秘重在玉枕穴前倾,此拳家多秘而不宣。余今披露,欲令人人皆登寿域也。
解析:
会阴穴是任二督脉与冲脉的交会穴,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位置,是阴阳变化之乡,也是炼精的至地。任脉为诸阴之海,主胞胎,为生气之源;督脉为诸阳之海,主开主升,为阳脉之诸网;冲脉为诸血之海,故又称血海,主修主灌主冲,为五脏之海。故,会阴穴又称为海底穴。练功时,意念使会阴放松放软,可带动全身松而不懈。日久,还能感觉到会阴穴随着呼吸而自动起伏,就像被悬吊着一样,妙不可言。
作为一名退休老人,有个健康的身体是最大的心愿和幸福。健康的身体是从哪里来呢?其中的一个条件,正如洪昭光教授讲过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适当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健康不仅来源于合理的饮食,乐观开朗的心态,重要的是能积极地参加一项健身的体育活动。在诸多的运动形式中,我认为太极拳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一项运动。
记得刚刚退休的时候,因为老伴有病不能自理,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照顾病人和孙子成了我的生活内容。长年的操劳,身心疲劳,冠心病、腰腿痛等各种疾病不断扰来。吃药成为饮食的一部分,看病也成为生活的一项内容。那些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去参加什么运动锻炼。后来直到老伴去逝,孙子们都长大,我才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虚弱的身体、各种疾病困扰的状态,让我意识到了参加运动锻炼、争取身体健康的必要性。于是,我走出了家门,去公园、去江边锻炼。在那里结识了朋友,开始学练太极拳。那时我已经年近70岁了。后来在拳友的介绍下,我参加了哈尔滨呈祥武术俱乐部,作为一名年龄最大的学员,在李承祥老师的指导下学练太极拳。
十余年来,我将俱乐部作为我生活快乐、享受健康的生活基地,不管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热,风雨不误,每天坚持学练太极拳。长期的坚持,不仅改善提高了我的健康状况,而且使我的心态变得年轻起来,对健康的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俱乐部快乐的日子里,在李承祥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学练太极拳不仅仅是参加一项健身的体育活动,还能从中学习和理解中国古老而丰富灿烂的东方文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简单而又深奥丰富的哲理会让我们的思想心态变得更为开阔、乐观、豁达。阴阳平衡,气走经络,“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象”的太极原则,将传统医学与太极拳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练太极拳成为健身养生的一项最好的运动。而太极拳倡导的动中求静、炼精化气、动静结合、丹田转气等精妙功法,更使我们通过学练,逐步达到物我两忘、去烦忘忧、随心所欲的健康精神境界。而在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那种刚柔相济、虚实互换、对称和谐、快慢相兼等等的动作方式,使得身体各部分从内到外,从神到形得到协调全面的锻炼和修行,享受到不断提升身心健康、保持健美的美感。
自从学练太极拳以来,我感到身体比以前健康了,心态平和乐观了,心理上也变得年轻了,身体上的病痛也不见了。2002年作为一名高龄患者做过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但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今年我已经8l岁了,去北京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健康标准,身体的各部分器官均没有什么病变和老化,连医生都对我的健康状况表示满意。这更使我感到了坚持学练太极拳给我带来的甜头。我要说,太极拳让我享受了健康,我还要继续坚持练下去,让我的老年生活更加丰富乐观,让健康伴我终生。
所谓“奇八”,指的是人体奇经八脉;通天,是指中医权威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通天”二字,意思是让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天人合一;至于说“拳”,则是顺应通常人们对武术的称呼习惯。
可能有人认为“奇八通天”讲的是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丹道学的内容,怎么与武术――拳学连在一起呢?其实,武术同样讲经络,讲内气,讲内劲。例如太极拳要练人体三气圈,就是经络的内容;再如心意拳要通过“气贯丹田”、“气贯五脏”、“气贯周身”三步练习关等等。形意拳的练三层内功即明劲练精化气、暗劲练气化神、化劲练神还虚。练拳本质在于练通经络,而核心在于打通大小周天。
问题是真正打通奇经八脉(大小周天),让人体全身经脉畅通无阻,谈何容易?从古到今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所谓修道,修的就是打通奇经八脉,大小周天,所谓得道,得的就是“先天一气”。由此可见,打通奇经八脉有多难。也不难看到,打通奇经八脉又是多么的重要。
打通奇经八脉成了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难关,以至不少人对此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干脆不相信奇经八脉这些“玄乎”东西。于是,练功习武一辈子,虽有所成,却落得晚年一身病痛。由此不难想象,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为什么会英年早逝。没有健康的武术,或者说以健康为代价换来的所谓的武术究竟值不值得去学去练?这是每个习武者都应该反思的根本问题,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健康为代价的武术就像抢劫银行一样,虽然满足了目的,却付出了生命代价。正是基于对这种铁的规律的认识,才有了“奇八通天拳”。此拳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高位起点:就是彻底解决了打通人体奇经八脉、大小周天,从而获得生命原动力――“先天一气”这一千古难题,为中国的道、医、武三者完全统一于一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练习者百分之百可以达标,快者十天,慢者百日。这是养生长寿、防病治病、武术技击所必备的奠基石,没有真正打通奇经八脉,养生长寿绝对无望,防病治病不及根本,武术搏击上乘没门。这是千百年来历史事实证明了的不破真理。
第二,直截了当:此拳自始至终以气――力为核心,毫不弯弯曲曲,直接切入搏击的根本。
第三,训练形式简单精要:抛弃一切人为设定的套路、散手、推拿等攻防技术训练。节省练习者的时间和精力,直接进入快速反应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的本能训练,最大限度开发人体自身防卫潜能。
第四,在搏击中的“速度、硬度、力度”三要素中,奇八通天拳首重速度,而速度落实在脚的弹簧劲上。这也是一种直截了当,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在搏击实战中,再好的拳手也难保永远不挨一次打,只要严格地考察这一点,抗打是必须的,问题是:流行的抗打训练失去了武术真义。没见谁靠“铁布衫”、“金钟罩”挨打功夫在擂台上称霸。再者,人体的打击力始终远远超过人体的抗打力,例如拳王泰森一记重拳据称有500公斤的力量,谁能受得了这一记重拳?就是泰森本人也受不了如此重的打击力。也就是说,真正稳当有效的抗打能力落实在身法的快慢上,而身法快慢表面上在腰,实质上在脚。脚上的弹簧劲训练把打击与防打击完全统一在一体,具有双重功效,实在不能小看。顺便说一句,奇八通天拳虽然非常强调脚的弹簧劲训练。但不是靠活动训练,而是在静桩中求得人体本能的不动自动,因此,奇八通天拳把速度、硬度、力度、步法、身法、手法全部统一落实在静桩中。这更是直截了当。
小周天功,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难以胜数的武术及气功爱好者,千余年来,经久不衰。可以说,它是气功史上流传最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的一种功法,在道家养生学、中医学、武术气功学里,均可觅见其踪影。其中,以它在养生祛病的领域之影响尤为深广,人们称赞它是借助自身力量与疾病作斗争,延长生命的一种优秀功法。古今著名的气功养生家、中医学家都认为,通过练小周天功,督脉一通,百脉俱通,激发的真气沿小周天路线运行,能使痼疾顽症霍然而愈。那么,小周天功祛病养生的科学机理是什么?我认为,小周天功祛病养生的机理;与中医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我自幼因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后随内家浑元派第九代传人萧天义老先生修习道家内丹功。在师父的精心指导下,我按口诀认真苦练,果见奇效,数月即打通了小周天,使所患的肺结核、肠胃炎、慢性肾炎等顽症得以痊愈。后来,我在练功之余,又研习中医理论,与所学丹功相互印证,对此略有些心得,浅述如下。
练习小周天功,重视意守下丹田,炼精化气。在道家内丹功中,下丹田是指脐内一寸三分处。如能用正确的方法,意守返观这个地方,便会觉得下丹田微有暖意,日渐功进,慢慢弥漫开来,全身皆有暖融融之感。继续似守非守,勿忘勿助地回光返照下去,腹部丹田处便会有跳动感,同时会感到温热感更甚,即使是在冬天,也不会感到寒冷,身心内外,有一股氤氤氲氲的虚无恍惚气象。这种情况,即是先天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无极生太极”,“道自虚无生一气”。当然,古人由于时代所限,科学技术不发达,不可能对这种现象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只能用古代朴素的哲学术语来表达。在今天,随着科学的日渐昌明,是完全可以用生物学、物理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来阐释这一奇特现象的。对于下丹田所处的地方――脐内一寸三分处,现代医学表明,这一位置是植物神经主要神经丛和神经节的所在地,它支配着胃、肠、肝、肾、肾上腺及生殖系统等脏器与血管,在针刺神阙穴深部时,可激发出呈双向贯注的放射性经络传感路线。内丹家认为它的生理功能为:包藏精髓,贯通百脉,滋养一身。其作用是很大的。但人们平时由于杂念很多,意识不专一,呼吸之气仅深入到上膈肺府气海,无法刺激到人体下丹田,该处的功用也就鲜为人知了。练功时,摒弃杂念,全身放松,集中注意力返观内视下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绵绵若存,心息相依。在这种神、气、形高度协调合一的情况下,平时的主观意识受到抑制,但潜意识(即气功中所说的真意)却发挥出了巨大的支配能力,神与气在脐内下丹田处相抱相合,互相激发,该处的神经丛和神经节在神与气的鼓荡刺激下得到接通,神经支配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这一过程中,会伴有电位变化,形成电荷移动,使下丹田处有麻热胀、蚁走或跳动的感觉,人们称之为“得气”感。这种生物电荷形成后,就能迅速通过神阙穴深部的经络网传导并散发到全身各处。应用于武术技击,配合呼吸意念,可提气聚劲,增强功力;就用于养生祛病,则可调整生理机能,增强生命能量。
下丹田“得气”在武术技击上的应用,这里暂且不探讨。对于养生祛病方面来说,它却有着非常神奇的作用。学过中医经络穴位知识的人都知道,背后相对于肚脐的地方便是命门穴,肾脏即位于命门穴的两侧,左右各一。中医学认为,肾主五内之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下丹田处的生物电流产生后,能促使肾脏源源不断地分泌肾精,在生物电的温煦作用下,肾精又可化为更加精微的人体生命物质――元气。而体内元气的充沛和正常运行,正是生命个体能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不断练功,元气愈聚愈多,气满自动,便会沿着人体经脉,顺其自然地运动,达会阴,过尾,沿督脉上行至百会穴,再经前额下行,通过“鹊桥”(舌抵上腭形成的“桥”),接入任脉而回到下丹田。体内元气这样循环一周,便是打通了“小周天”。打通小周天,对练功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志着本身功力取得了质变性的突破。功至此境,可保身无疾病,以前所患的痼疾多可霍然而愈。
气通小周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祛病养生功效呢?从中医角度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体机能的太过与不及――阴阳失调。太过,就会发生实证、热证;不及,就会发生虚证、寒证。中医治病就是调节这种太过与不及的情况,使之趋于平衡,即《黄帝内经》中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小周天一旦打通,则水火即济,阴阳相合,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这样,病源消除了,各种沉疴痼疾自会不药而愈。其次,练习小周天功,能强健脾肾功能,扶正祛邪,提高人体免疫力,也是促使顽疾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练功时,除了能激发肾阳真气外,功中的特有要求――搭“鹊桥”(即舌轻抵上腭),能使口腔津液滋生,将其轻轻咽下汇入丹田,能益脾胃。特别当小周天通后,气机循督脉到达头顶时,脑部的中枢神经受到激发,促使内分泌均衡分布,这时会有更为纯粹的、甘甜清凉的津液下降,古人称之为“玉液琼浆”,或“金津甘露”。其中含有大量消化酶,可使胃口大开,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还有保护胃壁、胃粘膜及抗衰老的作用。同时,这种津液吞咽下去,尚有炼液化精之大用,与炼精化气相配合,形成良性循环。益补脾肾,对于久虚病体的康复是很重要的。古今中医名家均认为,当慢性疾病发展至五脏受损,证情纷繁,治疗治疗棘手之际,惟有培补脾肾一途,脾肾一健,其它症状则迎刃而解。如清代名医吴谦说:“凡病久虚不愈,诸药不效者,惟有益胃补肾两途。”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人之所以得病,病之所以久治不愈,关键是自身薄弱。如《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如果体内正气充足,致病的邪气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而经现代医学证明,中医脾肾的生理功能,与西医的消化、血液、泌尿、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均有关系。因此,如果脾肾的功能一旦趋于正常、强健,将可大大提高人体的机能活动以及抗病和康复能力。中医学将这种综合抗病和康复能力叫做“正气”,认为它是使疾病得到好转乃至痊愈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医学上,对于那些久病不愈的顽疾,如果在辩证的基础上施以培补脾肾治疗,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了,顽疾便会随之而愈。而修炼小周天功,对调节、强健脾肾诸脏,恢复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独到的功效。因此,练功能祛病除疾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上述可见,小周天功养生祛病的机理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只不过中医治病是用药物来调整人体阴阳,而练功祛病是通过特殊的手段(调心、调形、调息)来调整自身阴阳平衡而已。
太极混元内功是修炼太极内气、培养太极内劲、增强太极内功的功法,既是练好太极拳的入门基础功法,也是使太极拳通向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属于动静相兼、内外俱练、性命双修、体用兼备的拳家内功。
一、降气洗脏功
降气洗脏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
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向前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
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
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桩(图1~图3)。如此反复升降9次后收功。
意念
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三性是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是真性)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
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行。
3.降气洗脏:意念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进人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要点
1.站无极桩时,虚领顶劲,下颏内收,头正项竖,舌抵上腭,闭口合齿,胸实腹实,松腰敛臀,脊柱竖直,沉肩坠肘,松腕舒指,松胯圆裆,膝脚相对,周身放松,中正不偏,神形虚静,忘却呼吸。
2.动作舒展放松,节奏和缓连绵,只用心意不用力。
3.身形姿势须随心神意念的上升而渐渐舒展,随心神意念的下降而微微下沉,上下相随,周身一家。
4.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表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绵绵不断地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地松气松身,意念一直松降到脚底涌泉。
5.呼吸顺其自然。
提示
降气时,要意想大自然混元之气与体内混元之气合二为一,似雾露一般自上而下地流淌,如水汽一般由表及里地沐浴全身,有通体透明、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该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
作用
1.清洗脏腑,疏通经络,洗骨易髓,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调节三焦,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伸筋拔骨,骨节松开,肌肤放松。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降气收功法
降气收功法的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以眼神心意引气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元吐纳功
三元吐纳功是修炼先天元神、元气、元精,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所谓三元是混元之体的分灵之谓。一指先天元神,二指先天元气,三指先天元精,三元合一归真元。
三元各有所藏,分布在人体的三丹田内。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肚脐内神阙穴的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元吐纳功分亡元、中元、下元依次修炼,最后归到中丹田(二元合一)。
1.上元吐纳功
动作
(1)提手上抱:两手上提环抱于脸前,指尖相对,手心朝里。
(2)先收后放:两手先向里轻轻收拢,再缓缓向外松放复原(图4~图6)。如此反复收放8次。
意念
(1)静守上丹:用三性归一法,静守上丹田片刻。
(2)先纳后吐:眼神心意引祖窍极为轻微地向内吸纳,然后自然地向外放松吐出。
要点
(1)以眼神心意的收放、吐纳为主,两手辅助导引,内外合一,松缓连绵。
(2)意念活动要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要追求祖窍的感觉。
(3)忘却口鼻呼吸,纯任自然。
提示
通过意视(睁眼、闭眼均要意视)意想、意听的收敛、松放,逐渐体验神形虚静,无物无我,惟有一点元神忽隐忽现,体会“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空,空而飘渺”的感觉。
作用
(1)主炼先天元神,同时使思虑之神自然静定。
(2谦练敛神、聚神。
(3)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棚劲、中定劲和混元桩。
2.中元吐纳功
动作
(1)合手前抱:接无极势,两手自然下移环抱于腹前。
(2)先收后放:两手同时先向里缓缓收拢,再缓缓向外松放(图7~图9)。如此反复收放9次。
意念
(1)静守中丹:用三性归一法静守中丹田片刻。
(2)先纳后吐:眼神心意引肚脐极为轻缓地向内吸纳,一直吸到后腰命门,这叫纳;再缓缓地自然松放出来,这叫吐。
要点
(1)以眼神、心意的收放、吐纳为主,两手辅助导引,内外合一,松缓连绵。
(2)向内吸纳是有意识导引的,外呼是自然放松形成的,意念上要吸纳到命门后丹田。
(3)不要故意瘪肚子鼓腹,追求形式上的腹式呼吸。
(4)忘却口鼻呼吸,在意不在气。
提示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就是丹田内先天混元气自然地一呼一吸,这是先天混元气发动的标志。因此,丹窍的内吸是有意的,而松呼是无意的。如同钟摆的原理一样,先用手推一下,以后就听任自然。练到一定火候,自然发动。
作用
(1)主练先天元气,同时使呼吸之气自然调和,培养先天混元气,气满丹田自充实。
(2)神气相合于丹田,有炼神作用。
(3气为劲之本,内气充足则内劲自然浑厚,功力自然增强。
(4)前后吐纳疏通任督二脉,气通经络,周流全身。
(5)强壮命门肾气,有利精气转化。
(6)培养太极十三势的棚劲、挤劲、中定劲和混元劲。
3.下元吐纳功
动作
(1)两手下抱:接上式,两手下移,托抱于小腹前,手心朝上。
(2)先提后放:两手同时向上缓缓提收,然后缓缓向下松放(图10~图12)。如此反复提放9次。
意念
(1)静守下丹:用三性归一法静守下丹田片刻。
(2)先纳后吐:眼神、心意引会阴极为轻缓地向上吸纳,一直吸到中丹田,这叫纳;再缓缓地自然松放到会阴下丹田,这叫吐。
要点
(1)以眼神、心意的提放、吐纳为主,
两手辅助导引,内外合一,上下相随。
(2)吸纳时,由会阴下丹田吸纳到中丹田;松呼时,由中丹田松放到会阴下丹田。
(3)会阴内吸的同时,微微用意提肛、提尾闾。
(4)忘却口鼻呼吸,纯任自然。
提示
意念上感觉下丹田与中丹田相连相系,内想下丹田的一缩一伸,内视下丹田的一提一放,内听下丹田的一纳一吐。久之,逐渐体验下丹田的跳动伸缩、热胀充实,体验“膀胱如汤煮”、先天元精化气上行、阳气升腾的内景。
作用
(1)主炼先天元精,同时使交感之精自不泄露,培养先天混元气。
(2)产生更多的,且常有阳举现象,这是“活子时生阳”的反应,有利于炼精化气。
(3)有助于接通任督两脉(会阴是任督两脉交会之处)。
(4)培养太极十三势的棚劲、按劲、中定劲和混元劲。
三元合一:三元吐纳功依次修炼完毕,最后都要回到中丹田,上丹田的先天元神向中丹田收,下丹田的先天元精也向中丹田收,如此三元合一,混融相抱,静守片刻,收功结束。
三、三丹采气功
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1.上丹采气功
动作
(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搂采。 (2败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图13~图15)。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
(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
(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下降归人中丹田。
要点
(1)采收时,眼神心意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而近地边采边收,源源不断地进人中丹田。
(2)采气收降至中丹田后,略停一下,此为气伏丹田,然后放松,再做下一个采收。
(3)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提示
意想天地混元之气由祖窍上丹田进入体内,与先天元神一起收降归人中丹田,与先天混元气混融相抱,神气相合,天人合一,浑然一气。由上丹田降归到中丹田的过程中,要意想气的下行,意视气的下行,意听气的下行,这叫神气有意下降,精气自然上升。
作用
(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2)加强吐故纳新,增多血液中的氧气,提高蓄氧能力,调动肺泡,增强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
(3)兼有炼神之功,通任之功。
(4)培养太极十三势的采劲、按劲、中定劲和混元桩。
2.中丹采气功
动作
(1)两手前采:两手自体侧分开缓缓向前采收。
(2)合手回收: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腹前收回。稍停放松(图16~图19)。如此反复采放9次。
意念
(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
(2)拢气归丹:由肚脐直接归人中丹田内。
要点
(1)采收时,眼神心意与两手配合一致,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地边采边收,绵绵不断地进人中丹田。
(2)收归到中丹田后,同样略停一下,气伏丹田,然后放松,接做下一个采收。
(3)忘却口鼻呼吸,顺乎自然。
提示
意念上要将天地混元气全部采收归人中丹田内。丹田犹如蓄水池一般,只蓄不泄,这叫“蓄丹田”。天地混元气与丹田混元气混融相抱,浑然一气。
作用
(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实践证明,八成以上的习练者,在修习本功十分钟内即可丹田起火(第一次练习),丹田温热甚至火热,却又极为舒服;七至十天,丹田内有股热流涌动,全身火热,特别是丹田、两肾、命门及手心等;一两个月后,部分练习者会出现丹田内热流上涌,通中脉或任脉(需配合托天桩的练习);三个月内少数习练者丹田内的真气会自动循督任二脉运行(小周天),并且是在无意识引导的情况下功中自然出现的;百日内,几乎所有的练习者都能达到丹田内真气充实而凝练,全身火热,真气澎湃,身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改善,筑基功成。
一、丹田起火
预备式:双脚平行开立,间距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于体侧,双眼平视前方,但目光不要专注于一个点上(犹如发呆)。全身放松,凝神静气,意念自身融于天地之间。待感觉心神宁静后,即可正式行功。
行功姿势:接预备式,双膝微曲下蹲成中高马步,双手下垂放于两膝外侧,掌心向下,拇食二指弯曲呈圆环状,其余三指向前(整个手型如打“OK”状)。头微上领,沉肩坐腕,手臂挺直或稍弯均可。含胸拔背,臀部内敛不可外凸后翘,犹如虚坐在高凳上,后腰填平,脚趾稍抓地,全身放松,以得力舒适为准。
行功心法:观想丹田内有一蛋黄大小的火团在燃烧,火焰蒸腾。火焰不要扩散得太大,稍大于火团即可。消除其它杂念,静心站下去,直至收功为止。
收功:双手重叠抱于肚脐上,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意念全身的真气收归于丹田,三五分钟后活动或按摩一下身体即可。
二、真气鼓荡(聚炼体内真阳之气)
预备式:同丹田起火之预备式。
行功姿势:双手重叠抱于肚脐上,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其余同丹田起火法。
行功心法:呼气时观想火焰充满整个腹部,吸气时观想所有的火焰收归丹田凝成一团,一次比一次充实凝练。一呼一吸为一次,九次为一组,连续做九组。
收功:同丹田起火法的收功方法。
三、采气法(聚炼外界真阳之气)
预备式:同丹田起火法之预备式。
行功姿势:双手拇指向上,其余四指向下,手心相对,如抱于腹前。虎口圆撑,双手相隔约二十厘米,双肘前撑,且肘尖分别指向两侧,其余同丹田起火法的行功姿势。
行功心法:日出后一小时或日落前一小时内练功,练功时面对太阳而站。观想双手内正抱着一个正在发光发热的太阳,手内的太阳正在旋转,吸收远方太阳光热(顺着太阳光线源源不断地传来)的同时,也吸收着身体周围游离的自然界能量。三五分钟后,观想手中的太阳已吸收了极满的能量,此时观想小腹内丹田火起,有一团火焰正在燃烧。而手中的“太阳”边吸收外界的能量,边通过肚脐将能量传人到丹田。传人的能量融于丹田内的火球中,使之更加充实而凝练。如此行功至结束。
收功:同丹田起火法之收功。
注意事项
1、本功中的丹田均指下丹田。
2、练功时,尽量找一空气流通、避风、安静的场所。
3、练习时,意识一定要淡,要微要小,不可过重。
4、练功期间,百日内最好不要有活动,年过天命亦应节欲。
5、每次练功应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以上,但最长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6、练习丹田起火法十天后,可于该功中加入真气鼓荡法交替练习。真气鼓荡法练习九组后再转为丹田起火法,练习十分钟后再转为真气鼓荡法,如此反复直至练功完毕。尔后可不必单独习练丹田起火法和真气鼓荡法,只练两者结合之法就可以了。
7、练功半月后,可开始练习采气法。可一天练习采气法,一天练习丹田起火及真气鼓荡结合法,如此交替循环,隔天练习其中一种方法即可。若时间充裕,也可早练采气法,晚练组合法。
太平气是一种祥和安逸的气态,本质是和气。俗语云:万事以和为贵。事物的变化确实在祥和的环境下才能有自然的演化。这不单是事与事、物与物之间的自然规律,也是生命造化秩序中的一个必须条件。养生也只有在一个和气的状态中实现。
太平气既然是一种和谐气象的总称,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以化生,就是依赖太平气。太平气一旦失去,灾害不绝。根据《太平经》的演说,天地之气不一定出现恒久的太平气。即是说,凶灾妄劫迟早出现也是必然。然而,天地开辟以来,凶气不绝,绝后复起,吉凶相代,那又是什么原故?
天地造化有承负
《太平经》认为,每个人对世界万物造化都有承担。这世界是吉是凶,都存在着每一个人行为的影响。佛教称之为“共业”。天灾来自凶气,凶气是一个“果”、一个“业”。它从远古时代开始累积,今人要承担古人所造的不善之事,便要面对天灾。这叫做“承负”。
人体内气也如天地。体内存养着太平气则健康长寿,气乱则病。内气也有“承负”,当人胡乱妄为,则体内之气转化为凶。太平气失去,疾病随之而来。人惟有改变习性,或服饵(服食中药),或食,气,或吐纳,或作导引练习,性命双修,才可回复祥和之太平气,病患得治。再下去,可(炼形生精,炼精生神,炼神生明)生精者,是各器官细胞得到健康发育。生神者,是人的精神状态和谐安逸。生明者,是大脑光明内照;到此,智慧生。这个功夫由《太平经》所提到的“守一明法”做起。
如何修炼太平气
“守一明法”是守一功夫到达境界后,明便出现。明是光明、智慧出的意思。守一的具体方法是怎样?一是道在万物的一个概念,来自老子。守一就是守道。然而,打坐若说守道,是非常抽象的。于是,《太平经》提出人体内精气神三宝,建立三合为一的修炼模式。守着精气神,比守道似乎具象一些。气,代表生命能量。精,我们可以把身体及体内各器官当成物质去看待。至于神,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精神或心智功能,但比较抽象。把精气神三合为一,即是把具象的精、抽象的神、及半抽象半具象的气融和为一。
这个功夫又如何进行呢?守一必然是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意念凝注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没有部位。凝注一个部位是容易的,但这种守一,却未到究竟,因为我们的心神仍处于有主客的对待。主客对待消除,既没有能观者,又没有被观者,则这个守一才有精气神三合为一的境界。所以说,这种打坐功夫,所守的没有部位;应该说,守与所守的都没有,心神超越了守,臻至凝定祥和的气态。而在凝注当下,体内即萌起一种和谐而喜悦之情,这就是“太平气”。
脑内太平即见脑内啡
我们可以用脑科学去解释所谓“太平气”之气感。“太平气”出现,练者会自觉到一种难以描述的愉悦感,既安祥又和谐。那其实是打坐进人人定状态之后,大脑分泌脑内啡(endorphin)。脑内啡是一种能止痛的荷尔蒙,其止痛效果远比外用吗啡大上数倍。它也带来。所以,我们在它出现之际就有愉悦之情,甚至觉得自己有难舍难离的张力,有打坐不欲收功之感。
除了打坐,运动也能分泌脑内啡。长时间运动会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剩下氧气,脑内啡便会分泌。所以,武术运动、太极拳、慢跑和游泳等,都能练出脑内啡。动功分泌脑内啡,我们会享受辛苦的运动过程。不错,练者经验了“身水身汗”、筋骨疲累,但由于自觉感受是来自脑内啡所带来的,所以,运动完后不觉辛苦。大脑没有疼痛中心,疼痛主要来自注意力和情绪区域的激发。情绪的记忆在杏仁核。脑内啡可以止痛,抵消杏仁核带来的负面情绪,让人回复到轻松愉悦的主观感觉。明乎此,我们就会了解,为什么我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感到特别痛,或为什么有更紧急的事情捉住我们的注意力时,我们常会忽略应该致痛的受伤身体。专注运动,我们便远离疼痛及负面情绪的困扰。
脑内啡可能就是养生的必要荷尔蒙之一(另一种是退黑激素)。
2010年,《苌氏武技书》终于又再版了,这是武学修炼者的幸事,可惜善德先生却没能读到这部图文并茂的武学原著,真是憾事!苌乃周是史据确凿的历史人物,不仅是武学大师,而且在乾隆年间还撰写了《周易讲义》一书。苌先生曾得洛阳阎圣道的真传,功夫达到了“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又能行于水面,身贴与壁”。这样的人物留下了这样的著作,谁能不认真拜读呢?
原文: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中气”学说对于内家武学影响甚深,尤其是对于太极拳。很多太极拳家喜欢借助此气将丹田处内转成球,“以其居人身之正中”即脐后、命门前“之正中”处。说“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显然不对,因为先天非居于有形之体。至于苌乃周先生提到的“文炼之”和“武炼之”应该指的是内丹修炼过程中所使用的“文火”和“武火”,但丹道学的“内丹”和“外丹”又与“文炼”和“武炼”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苌先生的笔误。很多大家也都有笔误,如我一向敬重的善德先生在其遗著《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一书中就误把霍梦魁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家师吴本萍先生是霍先生的嫡传弟子,陈明洁先生和谭长科师叔都是横跨闫、霍两家太极门的入室弟子,这几位前辈都说:闫先生比霍先生大七岁,他们以师兄弟相称,霍梦魁生于1889年,学拳于姐夫葛顺成,并受教于李启轩。因葛、霍是郎舅关系,所以无法行拜师礼。这就给霍先生的师承留下了猜测的空间,但也决不能将霍先生列入李福荫的门下,那就太有悖于李家的师承辈分和人伦礼数了。十年前我在写文章时,曾采用了善德先生的观点,结果遭到了本门前辈和朋友们的指责。
读“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一句,使我想起闫志高师爷在年轻时,拜访邻县的武学大家李瑞东先生,李先生就说:“太极拳既要以真气内转炼内丹,又要借用拳架修炼外丹,内外结合方为至道。”
原文:初凝于虚危穴内,虚危穴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当中,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
在内丹学中多将“虚危穴”示做阴、即会阴,而苌乃周此处说的“虚危穴”实指的是脐后命门前中心一点的玉环穴,自古丹家多将此处作为凝神人窍的门径。道家龙门派将此穴列为“四秘窍”之首,张三丰也说:“命门一窍,即脐后一寸二分,天心是也,一名神炉,叉名坤炉。息之起止,在此一穴。”
在太极拳的九层功夫中,既有以玉环穴的旋转带动肢体行功走架的修炼法门。“真阴真阳,俱藏此中,神实赖之”,说的是凝神入窍的内丹功夫。
原文: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发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
“坚硬发如铁”并非是内家功夫的成就,真正的内家功夫先要积柔成刚,而后化作绕指柔,再返还成婴儿态,直至气化到先天,才算得上“超凡入圣”。
原文: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经下交会阴,上会龈交。
这说的是周天功夫,以《黄帝内经》诠释腹背的阴阳关系,近代有人将腹背功夫演化成“龙虎二气”。形意门又将龙虎二形称之为“龙虎二气”,往往把龙虎二形合在一起修炼:龙形练督脉、虎形练任脉,再以鹰熊合演收内药;这是形意拳的内炼窍要,可惜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各位也别听我这么一说就自己回去瞎练,如果没有明师指点,盲目修炼只能是有害无益。
原文:三尖照,则无东斜西歪之惠;三尖不照,则此牵彼扯,必有摇晃之失。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
我自幼学练过神佑通背功,后与宝轩师兄交流切磋中,他告诉我:这种大弓步的练法是最原始的,但不是最好的;近代修剑痴已将大弓步改为虚步了,这样才能三尖相照。宝轩兄是通背大家,我按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气血沿任督二脉运行顺畅,同时又提高了下肢的功力。
正宗的武式太极拳和杨家太极拳都非常注重三尖相照,原始的心意拳、形意拳更是如此。戴家原传心意拳非常注重起落的三尖相照,为的是不使气血散乱,也就是苌乃周先生说的“三尖到者。动静一齐俱到,一尖不到,即有牵扯,身气不入矣”。其实早在宋代的温家教和通背拳谱中,就非常注重“三尖相照”了。
原文: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蜒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晚清以前的武学大家皆以刚柔相济作为制敌的上乘之道,早期的太极拳也讲究刚柔相济,只是到了杨澄甫和吴鉴泉之后,才倡导纯柔。其实太极拳是非常讲究“接点柔、落点刚”的,说的就是“善用刚柔者”。“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是上乘武学的写照,无论内家、外家,真能将功夫练至化境,只要身一动,即“旋转滚走不停”。
原文: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真气充足。气一收结。气止血聚。有遍体其冷如冰者。此真阳尽收中宫,而不迭外也。
“气一收结,气止血聚”,还只是玉液还丹的初步,算不上“练气练到至尽处,无以复加,则功成圆满”,能得玉液炼形,自然会“遍体其冷如冰”。“中宫”者,平卧后脐下三寸,内家武学及丹道均以此处为修炼之主穴。能将“真阳尽收中宫”,属于完成了内丹功夫的炼精化气阶段,尚束进入到性功的修炼。
原文:得吾道者,大可以返本还原,超脱飞井;小可以强筋健骨,祛病延年。非仅劈坚破锐,成此技艺而已也。
苌乃周先生的功夫还是世俗武学,仍属于命功修炼,“强筋健骨。祛病延年”、乃至于“劈坚破锐”都没有问题,但离“返本还原,超脱飞升”尚远。欲“超脱飞升”,必须修炼性功,退识神、显元神,再以玉神化肉身,才可“超脱飞升”。
苌乃周先生创立的拳学中气理论对于传统武术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完善中国内家武学的拳道合一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苌乃周先生应该算是目前我们所知的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人,他是一位真正把武术当学问来做的身体力行者,他的遗著《中气论说》和大量的拳械遗谱都是国学瑰宝。
海牙讲:守窍,老少有区别,年纪大的可以守丹田,似守非守,若有若无。思想集中,不在里,不在外,在呼吸之间的“息”字上。即休息之意。不想口鼻呼吸,也不想丹田呼吸,在渺渺茫茫之间。年纪轻的人,不守丹田。
问:老师,该守何处?
海牙答:佛家骂道家修炼者为守尸鬼,盖因中国传统的道家修炼中,多有言及守窍者。而不明修道之真传者,往往死守住身体的某一部位,不知变通,从而出现许多弊端。比如年轻人守下丹田以炼精化气,往往是越守精越不化,越炼越是遗精。并且,本来人的精气神散居全身各处,然因修炼者意念集中一处,全身的精气神亦随之聚积一处。如有遗精现象,更或者有家室之人在行房中出精,所遭受的损害,比不练功更甚。我们认为,最上乘的炼精法就是炼气不化精,也就是广成子对黄帝所说的“勿摇汝精”的工夫。
先师陈撄宁先生云:遗精之病,在普通男子生理上是极平常的现象,何以修炼家每逢走丹,就大惊小怪,认为不幸之事?这也有个原故。因为不做工夫的人,周身精气神是散漫的,不是团聚在一处,虽然偶有漏泄,尚无关紧要;做工夫的人,常喜回光返照下丹田, 日积月累,将全身精气神团聚在下丹田一小块地方,保守不得其法,遂至冲关而出,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身体大受损伤。譬如人家所有的金银财宝,不肯放置各处,偏要谨慎收藏在一个铁箱之内,强盗入门,拿出手枪,逼迫主人,把铁箱打开,搜括干净,立刻就变作贫穷之人了;若当日将贵重之物四散放置,不聚于一处,纵令丧失一部分,但其他部分尚可以保存,可惜主人见不及此。世上凡做《金仙证论》及《慧命经》工夫的,大半犯了这样毛病。 若问如何避免这些弊端的发生,我们认为,先师陈撄宁先生《静功疗法》中所讲的三步功法比较稳妥:一、身体不动;二、念头不动;三、忘记自我(详见《武当》杂志2002年第11期拙作《入门静功》一文)。
由于固有的意守观念,使好多修炼者形成了一种不守则无处下手的概念。对于此,愚在先师陈撄宁先生“听息法”的基础上,总结了一种“听皮肤”的法门。即修炼者不拘坐卧,全身放松,不空不松,微微将念头放全身的皮肤及毛孔,听皮肤毛孔的开阉(皮肤毛孔之开阖,用耳本是听不见,但将意识放在全身之皮肤毛孔,圆满似太极拳中的浑身棚劲,则自然会感觉到皮肤是在一开一闽,一呼一吸)。如此久之,呼吸之息氤氲布满于全身,一开一阉,遍身毛窍与之相应,而鼻中反不觉气之出入,直至呼吸全止,开阖俱终,脉停息住(即内家拳所谓不能吞不能吐),似死人然。此即古仙所云:未死先学死。这个暂时的死能由自己作主,然后长久的生,方能由自己作主。此时外表虽如死人,无呼无吸,脉搏若无存,而其生理上已起了微妙的变化,非但比较其死人绝不相同,即比较普遍活人亦大大两样。如是,胎息自然而成,则人定出神之期不远矣。此“听皮肤”法,较之其他方法方便,且绝无流弊。只要修炼者依法而行,自然会达到胎息的境界。
问:老、中、幼年的呼吸量不一样。幼儿吸多呼少,中年呼吸平衡,老年吸少呼多。根据这个特点,老年人该注意什么?请老师说明。
海牙答:修炼一道,贵在用逆。要将普通杂乱无章之呼吸,调整为有规律的利于人体长寿长生的呼吸,以至返归于婴儿在母胎中之不用口鼻呼吸的“胎息”。如此,入的生命才有保障。是故,历代修炼家下手之初,皆将锻炼呼吸作为首务。世间锻炼呼吸之法虽多,其目的无非是通过锻炼,夺回先天之造化,达到婴儿处胎时之脉住息停,鼻不呼吸的“胎息”境界。用上面介绍的听“皮肤法”即可。炼气功不讲大小周天,炼大小周天的,出偏的多;也不守一点,要守一片(整体?),守一点要出毛病。
问:据言,“丹田无定处”,请老师予以说明。
海牙答:关于丹田的说法,各家各派,由于传承不同,说法也各不相同,且颇难以一概全。另,丹田无定处,尚有另一层意思,这个只有少数人明白,且不宜公开宣讲,恐出弊端。所以我们比较提倡听皮肤的方法。这就是浑身无处不丹田。
问:八段锦、太极拳可以练。请问做八段锦,打太极拳,如何才算合乎法度?
海牙答:八段锦的锻炼方法,请参考《武魂》杂志2002年第4期拙作《内家八段锦》一文。至于太极拳的打法,各家各派的书籍不少,我们也打算整理一些有关太极拳的书,这些事情正在筹备当中。总之,打拳练功,要潇洒大方,沉着有力,并不是完全地松弛。练太极拳亦可依照《内家八段锦》中运用暗劲的方法练习。 拳诀云:打拳不练功,到老终成空。打拳练功是两回事。练功是养生之要道,防身之至宝。愚所见到的大多都是在打拳,而未见有练功者。此即好多内家拳大师并不高寿的原因之一。
问:老师说,炼气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环境,要随遇而安,善于在乱中求静。遇事情感不可太重,心情要乐观,人不乐观,细胞就不乐观。每天有35亿――40亿细胞新陈代谢,乐观的关系重大。请老师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海牙答:人是靠精气神支撑的,如果精神思想常乐观,则全身的细胞便会活泼,活的细胞会增多,而细胞的死亡率会减少,寿命自然就要延长;反之,如果精神思想常悲观,则细胞的死亡会增多,自然会损害寿命。所以要时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这是养生的要诀。另外,慢跑步好,它可以使松弛的五脏六腑团结起来。这样就不容易生病。
《参同契》中讲练功的条件是财侣法地。财是练功的生活保障;侣是练功要有伴侣;法是练功要知道真正的方法;地是练功应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地方。
六、几个回答的补充
问:请问吃黑枣的三宇诀。
海牙答:此即“服”、“伏”、“复”三字诀,但不是刘君所说的吃黑枣的三字诀。吃黑枣只用服字诀中的内容。
问:太极图中间的一条线,不能偏一点,不轻不重。
海牙答:此则守中之道。万事不离其中,走中间之路,也就是儒家所谓的中庸之道。太极图是一个阴阳鱼,走在阳的方面不对,走在阴的方面也不对,要走中道,不可偏执。诀曰:脚踏虚灵,如履薄冰。就是对太极图中阴阳之道而言。
问:胡耀贞先生功法讲:有意无意地打拳,每次所打的拳法都不相同,有时则满地打滚,有时全无意识。请问胡老师,这是什么原因?
海牙答: 由胡耀贞先生的功法,愚想到一首诗:两脚任凭行去处,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薰薰醉,却问青天我是谁?就是这个道理。. 问:中医是一家,气功是一家,但是一家人坐不拢,谈不来,这问题怎么解决好?现在(1986年)全国的气功领导机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已经国务院体改委批准,即日开始工作了,请教老师,若按“”的原则能否团结起来?
海牙答:团结起来很难。因为名人都有名人的特长,且大多都有门户之见,很难有就己从人的。
问:老师讲道,过去许多练功的人自吹白擂,可是他的寿命并不比不练功的人寿命长;现今也可以看到有些练功的并不长寿;有的练功人却死于癌症,有的癌症病人知道了自己的寿命受到威胁,拼命练功,却延长了生命期。这是什么原因y请老师指教。
海牙答:有一个养鹿场,里面也养了一条狗。狗每天追着鹿四处乱窜。场主很讨厌狗逐鹿跑,便将狗送了出去。但不久,鹿场的鹿大多数都生了病。后来场主与朋友分析鹿生病的原因,最后得出是因为没有了狗的追逐,鹿缺少被动的运动,慢慢地就产生了疾病。场主便找回了狗,鹿在狗的追逐下,很快地又健壮了起来。他们后来便给这条狗取名鹿医生。
根据上面这则故事的启示,我们在治疗神经衰弱患者时,一般是教以一两个运动方法,让他们自己治疗。
健康的人练功,往往会因为自己身体无有疾患,而易产生懈怠的心理。而病人则不然,正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所以练功也比较认真。特别是被当今医学判定为绝症的患者,更是加紧用功,反而得到了健康或生命的延长。这就是道家所谓的“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种真实的体现。只有你用心去练,自然会有好的结果。不过很多人懒惰不肯练而已。这个懒惰病是最难治的。
问:先天功与后天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练哪种功效果好?
海牙答:我们现在常说的先天功,是指无为而做;所谓的后天功是指有为而做。比如先师陈撄宁先生《静功疗法》及《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中工夫,就属于先天功。这类功夫,效果缓慢,但没有流弊,只要认真去做,总会得到效验。又如《伍柳仙宗》等书中所讲的方法,属于后天功,这些方法有一定程序,但做不好易出弊端。这只是一个极大概的分别。详细的分别方法,一言半语难以尽言,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