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时间:2023-05-30 09:2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博士小城堡特邀主持人简介

在小学阶段,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是最常见的了。其实写人和写事是密不可分的,就拿写人的文章来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总是通过他们所做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来反映的。要想让文章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那就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具有吸引力。

写人的文章有时候是通过描写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品格,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事一品法”;有的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格,我们称之为“多事一品法”;还有的是通过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几个方面的不同品格,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多事多品法”。当然小学生作文一般最多要求500字以内,所以还是提倡运用“一事一品法”为好,这样,能把事情写具体。

要想让你的作文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有兴趣读下去,在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要选择你身边熟悉的人来写。

我们身边生活着形形的人。选择身边熟悉的人来写,是因为这些人和你接触的时间比较长,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品质等方面你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一些。那么,哪些人算是熟悉的人呢?比如: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朋友等等,总之,可写的人物多着呢,就看你想写谁了,能不能认真观察,找出他们的特点来。当然,写陌生人也可以,要写好他们可得仔细观察哟!

二、要选择表现人物品格的事件来写。

“世上没有一片树叶的形状是形同的。”人也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有的人乐于助人,充满爱心;有的人风趣幽默,平易近人;有的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人正直自信,乐学多思;有的人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有的人心胸狭窄,嫉妒成性……你在写之前,先打个腹稿,想一想你打算写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你想表现他什么品格?再想想是采用“一事一品法”呢,还是“多事一品法”或是“多事多品法”。想好了以后再动笔写,条理才会清晰,主题才会鲜明。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希望你们选择一些反映正能量方面的事来写,歌颂美德,弘扬正气。

三、要写清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

“写人离不开事。”一件事,无论是大是小,总有它的前因后果,总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叙述事情要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另外,要想让文中的人物“活”起来,还必须通过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还要融入你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2篇

提名:郑诣 滑板运动摄影师

提名理由

郑诣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滑板摄影师之一,他也是《whatsup》的专职滑板摄影师。他既热爱滑板也钟情于用摄影的方式来表现滑板这项充满魅力的街头极限运动。郑诣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摄影师,当滑手挑战危险的地形时,滑板选手只要集中注意力在动作本身,因为他知道,在他身旁的滑板摄影师能支持和记录这一切,并把滑板选手所做的技术动作打造成一件艺术品。作为一名顶尖的国内滑板摄影师,他多次拍摄国内外各种大赛,Xgame、湖州滑板大赛、特步滑板赛、极限音乐节、Babydragon、杭州的SilverDragon总决赛都有他活跃的身影,不断的大赛拍摄经验让他成为了中国最具潜力的滑板摄影师之一。

OUTDOOR:滑板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郑诣:其实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他的梦想对他的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我相信如果不是滑板,我也能找到新的梦想,这对一个有激情的人来说不是难事,但很多人没有这种激情,或者说都早早地被社会的残酷给磨平了,可偏偏我就是不信这个邪。而作为一种运动,滑板绝对是能让人沉迷的东西,我已经记不起我多少年没有碰过什么大球小球的运动了,但凡看到太阳天,爬起床第一件事就会想到,今天是个滑板的好天气。我记得有滑手和我说过滑板就是木头的,你真的玩进去了,你就拔不出来了,滑板圈里有句名言,叫skate or die,你们想想,还有什么运动能叫出这么个口号来?见过basketball or die,football or die,或者table tennis or die吗?所以滑板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一样事物的坚持态度,从坚持滑板,坚持练一个trick,到坚持对某一件事的看法和坚持自己生活的轨迹。滑板圈里还有另一句名言,叫skate for fun,这其实也代表了滑板的另一面,很生活,很自由,也很反对主流社会,你不用去为滑板而滑板,这只是一个兴趣,是一项运动,是一种文化,有很多滑手,就和我这样,滑的并不好,但就是爱这项运动,和滑手们在一起,就是乐趣,踩着板在脚下,就是乐趣,而不在于你下了多少扶手,劈了多少楼梯,你是否在这个圈子里有了自己的地位或者靠这赚了钱,这些很多滑手都不关心,skate for fun。这就是滑板带给我的另一种感受,让我面对事物和状态都能轻松对待。

OUTDOOR:你觉的滑板摄影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郑诣:滑板摄影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梦想,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认识了很多朋友,也通过它走过了很多地方,其实这个梦想受很多制约,以前是技术和滑手的关系,技术不到家,拍不到想要的效果,或者我熟悉的滑手水平不够,也制约了我照片的水平,现在的我基本掌握了滑板摄影需要的技巧,和必要的设备,也认识了国内顶尖的职业滑手,很多事情就是靠我的坚持慢慢得来的,我当时的梦想过早的实现,有利有弊,但我还是欣然接受,因为在前人的肩膀上,我能走得更远。所以作为一名滑板摄影师,我又有了人生新的目标,我希望能让这项运动在中国真正普及开来,对滑板摄影来说,我也希望这么牛逼的一门艺术也能随着极限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而发展起来,更希望让中国的滑板和滑板摄影能够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位置,这个意义够重大吧!?

OUTDOOR:国内从事滑板拍摄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你是怎么学习滑板摄影的?

郑诣:很简单,多看,多问,多练,这就是真理,真的就是真理。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么学习的,关键问题在于你是主动去学,还是被动的,你要爱它就一定能学好,当初我连光圈快门都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着经验来拍,怎么调相机能让我得到凝固的动作,怎么拍能让我得到更好的角度……记得第一次tour的时候,那段日子既压抑又兴奋,双重的,每张照片我都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地在拍,几乎每天都和良少长途电话一次,寻求指导,其实那种状态也促使我更快地学习到了我需要的知识和技巧。要我来说,不只是滑板摄影,每件事都要带着你的热爱去学,那样你会成功的,不然直接放弃吧。

第3篇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东西在离我们远去。我们发现,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也并不是有过付出就能得到回报。时光总是在你不经意间,带走深爱着你的人……

他喜欢一个人独自闯荡,游遍世界每个角落。每个地方都有让他停驻下来的风景,哪怕不是那么美丽。他觉得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多姿多彩,湛蓝的天空望不到尽头,挂满了他想要的梦想;宽阔的大草原上,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奔跑。

但他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人在一个地方等他。那个地方离他并不远,只是他奔跑的方向与之正好相反。所以他离那个地方越来越远。然后,他将这件事情忘了。突然间,他看见一个女子。她长发及腰,穿着素色长裙,唇上抹了淡淡的色彩,在微风中,发梢、裙摆微微飘起。他对女子叫唤了一声。她一回头,头发也跟着转了一个美丽的弯。女子面带笑容,看着他。

旅途中,他们成为了伴侣。他们爱好相同,一路上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一直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一天,他们无意间朝着他忘记的那个方向走。他们遇到了一辆车。他似乎看到车内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走过去。女子却没有跟着他。他问她为什么不走,女子对他微微一笑,说:“你快去吧,里面的人在等你呢。不要再牵挂我了,回头看看吧,我不是你沿途最好的风景。”说罢,女子转身离开。这时刮起了大风,有沙子吹进他的眼睛,他急忙擦擦眼,当他再睁开眼时,女子已经不见了。

他想起女子的话,回头一看。他看见自己年迈的母亲正对着他笑,随之还看见了父亲较为模糊的脸。他们在示意他,叫他过去。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跑去,可前面什么也没有。他转过身,又看见了自家院子和房子,门前还有那棵熟悉的果树。果树是父亲亲手种下的,已长得高大挺拔,只是挂在树上的果实只有零星的几粒。他朝自家院子走去。院子里却灰蒙蒙一片,悄无声息,什么也没有。

这时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在他开始闯荡时,有人说过在这里等他。那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一刻,他感到心痛,很痛,很痛。他坐在地上,一边傻笑,一边流泪。

其实,他与亲人的距离只有一条河的长度,他在这头,亲人在那头。当初,他背上行装,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院子。他一直在看前方的风景,却不知亲人一直在关注着他、等待着他。然而,当他幡然醒悟,准备渡过那条离别之河时,彼岸已不见亲人的脸。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他们永远地离开了他,他再也见不到深爱着他的亲人了。

我们常常只是看着前方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忽略了身后一直注视着自己的人。如果可以,请对外面的风景少一些留恋,请你回眸。因为,你在看风景时,身后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正在默默地看着你……

第4篇

经济学家其实只关心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人们应当怎样花钱。这是古典道德哲学家为“经济学”划出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说:“家政学是一门研究怎样理财的技术”(《政治学》第一卷第四节)。希腊文的“家政(econ)”,就是后来西方学术里面的“经济(economy)”。亚里士多德对家庭经济的沉思颇适合我们眼下的情况:“家务管理者对财产有四种管理方法。首先,他得具备获取财产和保管财产的能力,如果没有保管能力,即便获取了财产也无济于事……再者,他应当能够合理安排财产,正确使用财产。因为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才需要获取财产和保管财产”(《家政学》第一卷第六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管理财产的四种方式是:君王式的、地方政府官员式的、城邦式的、个人式的。这就涉及我要说的另一件事情。

经济学家关心的另一件事情是:应当由谁来花钱。例如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定理”告诉我们说,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每花一块钱,纳税人就会多储蓄一块钱,以应付将要增加的一块钱税收。如果这个道理成立,我们马上会意识到:与其让政府替我们花钱,不如我们自己花这个钱来得更有效率。必须承认,没有谁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所以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加了解应当怎样花自己的钱。

林毅夫呼吁“新农村运动”,让我想起60年代使韩国经济起飞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由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发动的“新农村运动”。对一个从传统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而言,农村是最大的潜在市场。一切发展经济学的经典模型都是围绕着如何建立“城乡良性循环”做文章的。如果说中国经济在80年代的“起飞”是靠了“对国有部门放权让利”与“放任乡村发展”这两条政策,那么,今天这两条政策都已经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国有经济微观机制再构造”(见7月号本栏目许小年的文章)和乡村经济的“新农村运动”。与其每个“五年计划”都调拨千亿款项对陈旧的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什么不只花其中的10%,依照林毅夫所说的方法试试看呢?从纯粹的效率角度看,与其花钱救治一个病入膏肓朽不堪扶的老人,不如花钱救治一个茫然无助但生机勃勃的青年。

作为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家,我更熟悉的题目是:谁来花钱?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最紧迫的问题。现代技术已经能够计算出“怎样花钱”的最优方案,却永远无法解决“谁来花钱”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扶贫”经费被用来建造贫困地区的豪华办公楼,我们的“技术改造”拨款被用来采购陈旧设备,我们的“希望工程”捐款被用来购买进口汽车……这个经济里发生的一切荒唐(非理性)行为都与“谁来花钱”的问题联系着。这个问题或许应当展开来说,就是“谁来花谁的钱?”如果我的钱被交给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去花,即便我无动于衷,我也知道那是一种浪费。古今中外,天下的“委托―”关系莫不如此。

让我总结一下我的评论:只有理性指导下的行为才有希望成为“经济”的(即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出于生存本能,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理性并且都以理性指导我们的行为;当别人要指导我们的行为时,首要的问题便是别人的理性目标是否与我们的理性目标相一致;如果委托人和人的理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差异,那就应当寻求最好的制度使得人的行为既与委托人的理性相容,又与人的理性相容。

第5篇

孔子曾经提出过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他认为“有教无类”,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他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学生把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才有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但是,扩招也使大学教育教学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教育急剧转变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或“普及教育”,我们原本熟悉的“刻苦钻研”和“自觉努力”的教学氛围也渐渐缺失。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随着长期在独立学院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变化主要缘于学生结构和学生对象的改变。一味悲哀着学校学习气氛与以往的不同和很多学习传统的丧失,不仅与事无补,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正确理解,当然也不能营造培养当代社会精英的良好环境。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积极调整和改革。

认识“有教无类”,对于教师来说,就要真心地爱学生,真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由基本的对岗位和对学生的“爱”为出发点,去理解学生,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亦即:要尊重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认识学生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来设计、调整、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建设新的、更加积极的良好学风。

《论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释读] 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

孔子的教育观点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孔子不把“圣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君子人格上。在《论语》中,孔子所描绘的君子是仪表端庄、崇德向善、慎言敏行、学以致道、善于交际、爱才惠民、安贫乐道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的标准可高可低,高到德、才、智全面发展,低到能具备某些优点就行了。君子既要求完美,又不尽完美。孔子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就是在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正因如此,今天,我们把“因材施教”作为教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专长,通过因材施教,使广大学生成为各方面的“贤才君子”。在应用型院校的教改进程中,高职高专之注重于“实训”,独立学院不断加强其“实验”环节,正从大的方面实践着“因材施教”;而另一方面,我们不同专业的教育模式、课程规划、教学设计、考核测评如果也能体现这一原则,那实在是学生、老师乃至社会的一大幸事!

在实践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今天,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更有新意。而我,借“写”的机会学,借“学”的机会思,借“思”的机会而寻求成长,快哉。

第6篇

一部电影,一部震撼,堕落的麻木,梦醒时分,有那么的一段感动撼动心灵,闭眼静思。有这么一条狗年复一年的等待……

或许有人会在意值得与否,它也许只是默默地告诉你:当你舍弃一切去做一件事时,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想不想做。

有时我们太过于在意价值的讨论,却忽略了事物本身该有的规律。就如这自然,当我们惊叹于它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如今的了解才知道潜在的价值远非目前可比。我们有时候放不开眼,所以达不到别人的境界。动物所做的,有时候自己看了都感到惭愧。

我似乎不知道哪里感动,明知已经失去,终日等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着不可能再出现的他。如果它是人,我们是该说它愚蠢还是傻瓜?还是不可理喻呢?或许吧,它早就知道无尽的等待不会有什么结果,它等待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每次火车鸣动所带来的欣喜,一种每日等待主人归来的熟悉。

四季更替,只有感觉依旧清晰,只有火车的鸣动唤起心中熟悉的身影,只有在过往的人群的嘈杂声中寻找一丝丝的安慰。

等待,春去秋来,此刻心中没有太大的波动。就在那么一刻,它的女主人看到了它,泪眼朦胧,坚强的她再也忍不住对丈夫的思念。就像一个坚强的孩子,无论 怎样的坚强,再见到亲人的一刻,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没有思考的余地。我们可以对所有人坚强,在亲人面前,我们总是忍不住自己的情感。

不是感动于它每天的陪伴,也不是感动于它每天的等待,更不是感动于它不幸的遭遇。是感动于它与女主人拭目而对的感动,感动于女主人对丈夫的思念在狗这里得到了无限的放大,更多的是对这一家幸福的家的感动,因为忠犬的存在而感动。

我敬佩于那种等待,哪怕只是寻找那么一丝丝的熟悉,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想不想.

第7篇

从这个谜语中我们可以悟出,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并且运用技巧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下面笔者就从拟题、开头和结尾三方面谈谈作文教学中是如何运用技巧的。

一、巧拟标题,引起悬念,让读者心生波澜

古语有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说的就是美貌女子眉目传情,令人心驰神往之意。好的文章标题,同样有如此奇效。好标题的要求只八个字“贴切、简洁、形象、新颖”。这主要是针对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

1.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1)从范围角度补题。这类文章重点在揭示文章的写作范围,例如《令我________的一件事》《我最________的人》……这类文章重点在培养学生自主构思写作能力。文章的题目只是给出一个写作范围,接下来的写作主题由学生自己定。避免了学生“有话写不出”的情况发生。

(2)从材料角度补题。这类文章由学生定出主题写自己熟悉的题材的文章。如《 一日游》。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旅游爱好来写。如《泰山一日游》《九寨沟一日游》……

(3)从立意角度补题。这类文章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学生们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如文章给出“常识”,你可以从生活常识、操作常识、国家常识等来写。只要是围绕常识这个主旨写就可以。写作起来有一定的宽度,但是只要文章是围绕常识来写就可以。

(4)综合因素式补题。这类文章相比较以上几类文章更为灵活,写作更为自由。如《________真________》,这类题目给了学生更大的写作自由,学生可以写生活真美妙,环境真重要……题材由学生定。可以写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5)反弹琵琶唱新式补题。这类文章要求学生站在不平常的角度来写作。并且要写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假如________》,可以写假如我死了,假如地球不存在了,假如没有了太阳……这类不符合常规,有点像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一样,但是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给人以警醒。思维更为活跃、灵活。

(6)避俗取新或独辟蹊径式补题。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在出新。只有避俗取新、独辟蹊径才能出类拔萃。

2.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

(1)巧用修辞方法

①巧用比喻。这样文章可以在作者优美、浅显的比喻中更加深切地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②巧用对偶、对比。文章通过对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使用文章形式整齐,掷地有声。

③巧用设问、反问。通过设问、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语势,震撼读者。

④巧用拟人。特别是在环境描写的文章中常常用到这种修辞手法。通过拟人的手法,作者赋予了景物以人的性灵,让文章读来更多了一份趣味和一份生动感。

(2)扩展话题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由一个话题进行扩展,围绕一个既定的中心来进行相关话题的扩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

(3)套用歌、诗、词、曲等语句

文章可以引用一些人们熟悉的诗歌或熟悉的词句,这样让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并且更有文化气息。

(4)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警句

文章写作中引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俗语、名言警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二、巧妙开头,吸引读者,让读者心潮澎湃

1.开门见山

文章直接点明文章的题眼,直截了当写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认识等。

2.渲染背景

文章开始先以一个故事导入,让读者深陷其中,被其中的情境感染,进而欲罢不能。

3.反问切入

文章开始以反问的形式开始,从一个反面写起,进而转入主题,让读者认同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

4.正反对比

这种手法通常用于议论文。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两种观点来进行论证。其主旨是通过反面的论点突出正面论点,让读者对这一正面论点更为记忆深刻。

5.悬念设置,能给读者鱼翅刺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6.妙用修辞

文章一开始就以大笔妙语修辞开始,吸引读者眼球,是一种以文采取胜的手法。

三、巧塑结尾,留住读者,让读者余音绕梁

1.自然收束式

自然收束式就像一件事情自然地进行着,不受任何外在人为的影响。自然收放,读来更让人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避免了画蛇添足之效。

2.首尾呼应式

这种手法给人以一种有始有终之感。文章读起来更加给人以一种完整的感觉。就似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起到有放有收的奇效。

3.卒章显志式

卒章显志式又称画龙点睛式,文章结尾通常用一句精辟的句子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给人以一种一语破的之感。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收尾,给人以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发人深省,有引申之意。往往从一句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中却说明一个内人寻味的哲理。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这是大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通过抒发感情、状物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深切的内心感受,同时,激发读者感情,引发共鸣,常用于散文形式的文章。

第8篇

——题记

今天的素描课上,老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画出你认为最难又最容易画的一个人。

“最难”,我倒这么认为。因为我立即想到的第一个人便是隔壁班的我的“梦中情人”。我开始构思她的轮廓,想象她的乌黑秀丽的长发,记起她迷人的双眼皮……而同桌第一个想起的人便是她的偶像??美女刘亦菲。

“那就是你们的母亲!”

是啊,谁能想到?最熟悉,是母亲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要呵护我们长大;陌生人,是我们除了记不住她的容颜,甚至连她的一张相片都没放在身边。顿时,一股莫名的神情写满我们的脸上。有惊讶,但更多的是惭愧和自责……

偶然翻起曾经的“备忘录”,里面竟有一条这样写着:

“每天要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自己的母亲、父亲、朋友……”

原来,曾几何时,我也竟在做着这么对的一件事,但又不知在什么时候,我竟把这种“美德”随便地抛给遗忘的记忆,然后置之不理。

终于明白,母亲就是第一个我该想起的人,而且首先必须记住的是她的容颜。啊!可我做到了吗?

我开始担心,我不仅记不起母亲的容颜,甚至第一个想起的人已被“情人”、偶像等取代。有时,我们不会忘记“情人”、偶像的年龄、生日、性格、星座、爱好,甚至他(她)在哪年哪月哪日在何地做过什么事情也记得,却无法记起“简简单单”的母亲的容颜!

难道在我们心中最伟大的爱不是母爱?那是什么?

记得上个世纪末,香港的老百姓在评选所有的唐诗中最喜爱的十首时,名列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会想到什么?能想到什么?该想到什么?

不禁忆起母爱的点滴。刚从山区里出来到城里上初中那时,母亲就耳提面命:一到学校就要打个电话回来,知道吗?

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所以一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打电话。

可是,在第一个学期末的最后一次到校,一时间我却忘记给家里人打电话回家了。我一早就到了学校,但我是等到下午一点十六分才打电话回家的。

刚拨通电话(大概那边的电铃只响了半下吧),电话就有人接听:

“喂,是xx吗?”是我妈的声音,而且声音很是急促。

我很奇怪,我连话都没有说,况且这部电话也不是我家的,是邻居的,我妈怎么会知道是我呢?

“是啊,妈!”

“到学校了吧?!”

“到了呢,上午十一点就到了。刚到时电话卡没钱了。后来和同学到外面兜了一圈,又忘记了,所以到现在才打电话回来呢!”我说得很轻松,好象只要打个电话回去就了事了。

“哦,只要安全到了就可以了,下次记得到了就打回来,啊……”

“恩,我知道了。”我感觉到她好象还有话要说,但不知为何却不说下去。

后来我禁不住再打了电话问了一下邻居,邻居告诉我:

那次从你九点出门后,过了两个小时(从我家到学校就这么长时间),你母亲就坐杂器电话机旁,一直守到你打电话回来,午饭都没有吃,怕错过机会。只要电话铃一响,她马上接,然后就问是不是你。从上午守到下午你打电话回过来,一共接了十多个电话。且每次拿起话筒开口就问是不是年,然后每次都很失望。我恐怕如果那时你再不打电话过来的话,她就要到学校去找你了……

没等邻居说完,电话这头的我已泪流满面。

这就母爱,才一点一滴,就能让人感动良久,触动颇深。

同样是上初中的那几年,除了打个电话报平安,每个星期我都要写封信回家。母亲是没读过书的乡下人,于是请另一个邻居(是一位小学老师)帮她念信。

有一次,为了少一份誊写的工夫,在信息课上,我把信用电脑打印出来就寄回家里。

终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母亲竟奇迹般地出现在我面前。原来是她接到信后,听小学老师说这信不是手写的,信还未念完,她便不顾一切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学校来看我,看我的手……

不想多说什么,单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的母亲,就够我的眼泪“肆无忌惮”地“玩转”个一整天。

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爱?母爱有时虽只是一点一滴,但偏偏却是不平凡的。一点,点出了母亲的心血,点出了她所有的真情;一滴,滴进我的全身血脉,滴到我的心灵深处。现在的我终于相信且必须相信,我第一个想起的人还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母亲。即使有时第一个想起的人真的是“情人”、偶像,但那只是短暂的,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甚至是心情。

第9篇

——美在我身边《观后感》

开学喽!可以和熟悉的同学在一起学习,还可以见到亲爱的老师,真开心!背上书包,穿好校服,带好红领巾校卡,向学校出发!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只要细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美”。

这个“美”,不是外表的美,是心灵的美。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一大群的“美”向你慢慢地走来帮助你,支持你。直到你从困难中走出来。

邓丽,她平凡而伟大,是一位大山里的老师。本来只要教书教够三年,她就得离开这所学校到别的地方去教书。在这短暂的三年里,邓老师给大山里的孩子上了像样的音乐课,上了像样的舞蹈课,上了像样的美术课,就这样,邓老师与大山里的孩子感情一点点加深……一转眼,三年的教学期到了,孩子们非常舍不得邓老师,便用最美的方式向邓老师道别,邓老师被孩子们的诚心打动了,决心留下来教书。

“美”,不是要做得太轰烈,有时候小小的一件事情就足以打动人心。

还有一种“美”,是舍己救人的美,可以丢掉自己的性命也要挽回他人的性命。

一位开长途大巴的司机———吴斌,被一张如突如其来的铁饼撞伤了腹部,夺去了性命。大巴车上的录像里,我们清楚地看到疼痛,被铁饼撞伤之后,吴斌叔叔强忍着疼痛把车停到公路旁,然后扶着车椅艰难地站起来,告诉大家要注意安全并帮他打120、110。之后,就躺在车椅上。经过医生的奋力抢救,还是没能救活吴斌叔叔。

吴斌叔叔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整整一座城的人,他的葬礼那天,整整一座城的人都去了他的葬礼。

第10篇

韩寒,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就因为他的一本特别畅销的小说,一个七科不及格的成绩,使韩寒成为了一个轰动中国的人物。因为他的种种不一般的事迹,因此在中国引发了一种现象??韩寒现象。我个人的理解,韩寒现象就是一种高能力低成绩的人,这种人普遍存在去不容易被发现,因为中国人认为只要成绩不好。那么肯定能力就不高。

中国人普遍认为,一定要把书读好,否则以后就没能力,不能在社会上生存。所以,大家就反对韩寒,反对他对教育、对读书的态度,从而宏扬我国的重视读书。我不这么认为,他们刚好搞错了,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读书,就是为了从另一个方面培养能力,读书,就是培养能力的一种工具。而大多数家长却有些昏头,他们把主次搞反了,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一切,以至于曾经轰动中国的高智商,低能力的事件的出现。

曾经我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学校里,一位体育学生获得了全省短跑第一名,当满怀着喜悦回家报喜的时候,却遭到父母的一顿骂,还说他学习不用工,以后一定没出息。当时我就很愤怒,我很不能理解这些父母一天在想写什么,看看刘翔,110米栏的奥运冠军,回国后风光出尽,每天都有一笔不菲的广告收入,别人一样过的很好。

对于学习,我的态度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如果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就没有必要学习了,如果家长不正确对待,反而是还了孩子。如果家长能让孩子转而研究其他的什么的也许会更有出席。当然,耐心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的重点。所以,我希望广大家长放下那些沉重的思想包袱,正确对待学习。

第11篇

耳旁时常响起这首熟悉的歌曲:“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是呀!人的一生贵在坚持,真正能够帮助战胜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这让我回忆起了几天前我看的一本书——《跌倒了,爬起来》。这篇文章讲述了阿齐姆垂头丧气地来到了心理医生的诊疗室,向心理医生倾诉了他一生不幸的遭遇,阿齐姆表示,他想一死了之。但心理医生却告诉了阿齐姆——人生就像小孩走路一样,会跌倒,但要勇敢地爬起来,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人在一旁鼓励和支持你,还因为有了自己的坚持。

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始终会败给自己。

记得有一次,我去花园散步,看见一个胖嘟嘟的小女孩正在蹒跚学步,但是没走几步,她便摔了一跤。原以为小女孩会咧着嘴,哭喊着叫妈妈,而她的父母会赶紧过来安抚她。却没料到,她的父母却是在一旁用微笑鼓励小女孩自己爬起来。

没过多久,小女孩竟颤悠悠地撑起了她那胖胖的身子,挥舞着她的小手慢慢地向她的父母走去。看了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当时,班级在举行一次班委竞选,当我知道自己落选后,心情十分沮丧,还为此和父母发生了争吵,现在看到小女孩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不要因为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而放弃所有的努力,更不要在一次尝试中并未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而放弃所有的机会。

没有谁的人生总会是一帆风顺的,但要看每个人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智者会选择前者,把失败当成垫脚石踩在脚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

第12篇

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一件事、一个地方,能让你深深地、深深地陶醉其中。那无法忘却的景致,那挥之不去的情愫,似一双手,在某个黄昏,轻轻拨动你的心弦。

——题记

不知为何,每当我看到“陶醉”这个词,脑海里总是会出现一个画面:我过生日时姥爷送给我的木马伫立在阳光下,露出傻里傻气的笑容,尘埃带着阳光的温度在空中飘浮,而木马依旧天真烂漫,纤尘不染。

小时候,我就像坐在永不停歇的旋转木马上,看着空中的彩色光影,影影绰绰,明明暗暗,似晴日里刚摘下的饱满果实,颜色鲜艳得仿佛能沁出蜜来,又好似与姥爷一起在家乡山间看到的萤火虫的光,在夜幕中化成一阵轻盈的风,织成一个甜蜜的梦,带着冬日里姥姥为我烤的红薯香,带着姥爷钓鱼时的那份平静淡然,把我包裹在里头沉沉睡着。

那时候的我以为,我会一直沉醉在家乡这个甜美的梦里,但现实就像一阵铃声,轻柔却又残酷地把我从梦中叫醒。

我长大了。

爸爸妈妈把我从老家接回了城里。我坐在车里,看着大街上的车水马龙,一辆辆车飞驰而过,车窗上闪现着无数成年人陌生而僵硬的脸庞。我仿佛看到柏油路上出现了无数的木马,却被一下又一下地碾轧在车底,木屑飞起,残骸满地。我不知为何就开始哭起来,耳边隐隐传来妈妈的声音:“没事,我们随时都可以回去看姥姥和姥爷……”大颗大颗的泪珠往下坠,打湿了衣襟,却是无声。

我开始像颗蒲公英的种子,迷茫地四处找寻着自己的归宿,走走停停,起起落落。我遇见了许多新的人、新的事,他们似乎都在我的心上驻足过,但又随即抽身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喜欢的事物越来越多,但却没有一个能让我联想到木马的样子。儿时的木马,终于被我遗失在某个角落,消失不见。

直到有一天,我在衣柜里翻找从前的衣服,翻着翻着,手伸入最底层,摸到一件衣服,抽出来一看,是一件小得不成样儿的棉质绿夹袄——儿时我最钟爱的衣服。刹那间,回忆的骤风卷着往事铺天盖地地扑过来,让我隐隐约约地记得小小的我穿着这件夹袄时的模样。我将领子翻过来,三个字仍像记忆中一样弥新,那是姥姥一针一线缝出的我的名字。一幅幅熟悉而温暖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却离我太久太久了。姥姥,姥爷,你们还好吗?

一键一键按出那个号码,心中也生出一丝久违的期待。当熟悉的苍老的声音从听筒中传来,泪,无声地坠下。我似乎听到了轻轻的“叮”的一声,像心弦被拨动的声音。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的心一直陶醉在家乡那一湾泉里,陶醉在那如蜜的月光下,陶醉在那路边摇头晃脑的小雏菊上,陶醉在阳光下飘散的青草香中,陶醉在姥姥姥爷粗糙的手掌间。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木马,静静地在阳光下旋转,小小的我坐在上面,笑着,姥姥姥爷在一旁扶着,眼里是满满的阳光。这幅画面像是放了太久太久,久得就像我心里的弦,不管过多久,只要轻轻拨动,依然会听到“叮”的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