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家养老的服务方案

居家养老的服务方案

时间:2023-05-30 09:2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家养老的服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家养老的服务方案

第1篇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资金短缺;服务素质低;全面发展;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8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以及医疗卫生、生活水平等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激增。从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78亿,估测2020年人数将达到2.43亿。中国其实从1999年便进入了老龄社会,也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养老问题,我们要了解这样的事实:当前我国的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的模式,两个年轻人要抚养孩子,还要赡养老人,这样的压力往往会使得年轻人力不从心,他们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既能破解他们的困境,也能帮助他们来尽子女的义务。从老人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的养老理念一直奉行的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们更倾向于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安享晚年,因此居家养老便成为当前我国主推的一种养老模式。所以,无论是基于年轻人的角度,还是从老人的位置思考,居家养老的兴起与发展都是应时所趋的。

一、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相应的老年服务,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的新型养老方式[1]。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等原因的限制,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实行居家养老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像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社区各项服务跟不上,根本不能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政府也无力大规模地对其进行扶持,所以,导致一些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发展不起来,无法达到最初的目的。

而且,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模式没有创新,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和医疗护理服务了,他们现在追求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包括日常陪护、聊天等等。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在一些居民楼里配备了一定程度的养老设施,在这方面我国还缺失很多。

还有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供给不足,社区内的办公经费相对较少,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和企业的捐赠根本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很多地方都急需资金,也导致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

而且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首先服务人员工资和社会地位都不高,导致服务人员数量过少,而且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也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对他们的培训,所以,他们缺乏专业服务知识,这就限制了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北京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分析

2015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也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市用立法的保障来维护居家养老,为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目前,北京市居家养老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步,尤其是新出台的条例,对居家养老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里,条例明确规定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包括生活服务类的,比如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桌、餐饮配送、开放性食堂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等卫生服务,还有家庭保洁、助浴等家政服务。还针对不同老人提供不同服务,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生活陪伴、心理咨询等精神慰藉服务;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紧急救援等服务。从不同层面满足每位老人的生活、心理等要求。

其次,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该履行的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重点强调了要整合社会资源,包括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还有社会组织等力量。同时,强调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享受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还鼓励养老机构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来为周边地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达到了资源整合的效果。

同时,条例还提出了许多创新型的政策,运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来开展紧急呼叫、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并且还要建立社区志愿者的等级制度,建立为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机制和激励机制,①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志愿者投身居家养老行业的积极性,也从法制的角度为志愿者和服务者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三、北京居家养老模式对我国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启示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为居家养老服务开启了新的时代,同时,也给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和试点。总结起来,我国居家养老目前面对的问题要想得到切实解决,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当前社会,网络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居家养老服务也应该引进新的、网络的技术。在服务方面,应该建立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服务项目进行整合[2],这样,老年人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简单的购买服务、紧急呼叫等以及其他与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活动。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网络服务平台,比方说“陪爸妈”。(陪爸妈是一家居家养老O2O平台)

而且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平台的建立,也能缓解残酷激烈的就业压力,以北京来说,每年新涌入的外来打工人员逐年递增,面对剩余的就业力量,聚拢社区附近的年轻人、低龄老人以及专业人士,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样还能保障社会稳定,可谓是一举两得。

2.加大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政府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强化监督。财政支持是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大多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和公司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来参与养老服务。可是相对来说,养老事业是一个投资大、回报小的行业,企业不是搞慈善的,它们首要目的还是为了利益,因此在老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的选择也就无可厚非了。

如何协调处理好政府、社会力量等之间的关系,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修建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和娱乐设施,建立卫生医疗机构等。就像北京市新出台的条例中规定,政府应该首先投资,然后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社会其他资源,给予他们一些政策奖励或宽松政策,带动企业等的积极性。在服务过程中也一定要加强监督,避免一些徒有其表的空服务出现;就社会资源方面来说,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也必须努力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各个环节的相互统筹与合作。

3.做好养老服务的对象划分,对不同老人采用不同方式服务。对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进行划分,不同层次的老人,享受的服务优惠也不一样,但是要补充一点,无论什么类型的老人,享受的服务内容和态度都必须一致。所谓的对象划分,就是可以将居家养老对象根据个人经济条件和其他等划分为无偿服务对象、低偿服务对象、有偿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对象等,比如针对对国家有重大贡献或者其他奉献的老人给予无偿服务,针对经济条件相对不好的老人给予低偿服务等,使得每一群体、每一个老人都能享受到居家养老带来的实惠。

4.建立一个社区居家养老的联络站,定期走访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并做好登记,以及时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可以自行组织建立一个社区居家养老调查联络小组,负责对社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定期的走访和调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要做好回访登记工作;对于那些不经常回去探望老人的儿女,工作人员要定期联络其家人,进行说服教育,督促他们回家看望老人,给予老人多方位的照顾。

5.加大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还有一个环节缺失严重,那就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不高,这是关乎服务质量最直接的一环,所以要想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加完善,就必须要提升服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对上岗服务人员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并且要通过考试上岗,还要对他们的岗后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如存在不合格的表现要及时解决等等,把好服务质量的第一关。

总之,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解决好养老问题,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不仅是文化素养,更是为年轻人打下定心剂,所以,我们一定要想老人之所想,真切实际地为老人办实事,让居家养老的实惠能够惠及每位老人。

参考文献:

[1]徐林玲.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9(18).

[2]李薇,丁建定.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1).

[3]柴彦威.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罗楠,张永春.居家养老的优势和政府财政支持优化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分析样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5]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1).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

第2篇

【关键词】成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的老龄化加速发展从 2009 年开始,老年人口年均增加 800 万至 900万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凸现。《老年法》中指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应该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的养老模式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成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家庭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们了解到成都各社区为实现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采取了很多措施。金雁社区设立了成都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桂溪和平社区组织居民签订空巢帮扶协定。而少城社区为空巢家庭安装爱心一键通。成华区与家政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华区彩霞服务队”,帮助不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专业化的有偿家政服务,针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服务队还会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总体看来,成都对于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老存在不足

在养老服务机制上,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社区事务,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有所重视,而上级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靠社区人员自发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另外,成都社区没有一个建立起一个分层管理制度,空巢老人在老人群体中常常被忽视。

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方面, 参与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临时调配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建立空巢老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资金来源方面,成都的大部分城市居委会用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资金是没有专项经费的,需要街道自己筹集,辅以政府拨款,外加一些民间机构的不定期在物质上的帮助。

在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空巢老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还有待时日。由于一些老人的子女缺乏传统道德观念,一些社区没有形成一种敬老的社会风气,空巢老人的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由于社区缺乏法律求助的渠道,大部分空巢老人选择默默忍受。

四、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和代际分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只能提供有限服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空巢老人家庭状况,在社区形成一个基础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应该无偿或者低价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必要的家庭服务。对于身体不便和家庭贫困的空巢老人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功能。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受到经费限制,应该鼓励家庭妇女和有意愿的空巢老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为”。联系爱心企业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高校和民间志愿者的行动来倡议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上门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政部门应该为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爱心帮扶的企业和高校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中。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空巢老人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还需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养老资金供应体系,财政的持续支持是社区养老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加强对社区管理者和“空巢老人”家庭成员的法律宣传,提高各方关于“空巢老人”法律权益的意识,加快相关立法的速度。社区可以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对空巢老人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第3篇

论文摘要:大连市首创的居家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有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保障社区养护员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1、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方向。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左右,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国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个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实现保障,这已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个老人2个孩子照顾,压力大;二是社会服务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时工虽可解决老年家庭服务的部分问题,但服务质量、稳定性无法保证;三是公办养老院数量有限,对急剧增加的老人来说怀水车薪;四是私人养老院收费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养老是一种更普遍、广泛的养老方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其覆盖面不仅包括“三无”老人,而且包括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广大城乡的全体老人。

第4篇

关键词:社区 居家养老 需求 对策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政府实施的最新养老方式,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而中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仅4万多家,床位只有380万多张,需求多而供应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需要了解社区老人实际需求特点,以便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一、调研地概况及问卷调查简要说明

为了解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服务需求,我们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老服务”暑期实践调研团队于2013年7月对武昌区中华路街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调研。武昌区中华路街共有7个社区,常住人口4.2万,登记在册60岁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汉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街、平安街等。我们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西城壕与楚材两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访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达92%。

二、调研地居家养老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解城市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现状,我们将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划分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开调研。

1.日间照料需求

(1)个人照顾需求。理论上讲,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个人照顾的理想人选,但因与子女分居、丧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务劳动成为照顾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调研显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频次是最高的(见表1)。

(2)医疗服务需求。从受访老人所选择的医疗服务来看,卫生保健服务(上门打针、输液、量血压等)和健康咨询服务频次最高,家庭医生的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腿脚不方便等问题,外出存在困难,所以对上门的日常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而家庭医生虽更方便,较高的费用也使需求难以扩大。

(3)老年大学需求。很多受访老人建议社区开办老年大学,设图书馆、阅览室、学习中心和活动室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咨询指导、上公开课等形式,解决老年群体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可以社区老年课堂为主阵地,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公益课堂义工讲师团,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开展涉及法律、科学养生、医疗保健、人际沟通、家庭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咨询指导等各类知识。

2.生活护理需求

调研显示,受访老人在生活护理方面对送饭上门需求最高,频次达78,说明老年人在饮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开办老人食堂、帮洗澡频次最低,这主要是出于多数老年人对吃“大锅饭”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虑,而陪同购物、送货上门和精神慰藉频次相当(见图1)。

3.家政服务需求

家政服务是当今城市社区化的产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务,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又忙于工作,社区家政服务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图2也显示了受访老人对洗衣服、家居清洁、买菜做饭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维修水电设施等也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务,而请保姆和钟点工所占频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过人际交往获得信息,与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赋闲在家,离开了工作群体,或因行动不便、交往圈明显缩小,倍感无聊和失落。调查显示(见图3),有28%的受访老人对于专设老年活动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动有着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务中占比最高的。组织休闲娱乐活动的比例占24%。上门陪同聊天、举办兴趣培训班、法律咨询三项服务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务仅占8%。

三、居家养老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

1.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

34.6%的受访老人不知道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或是不了解相关政策(包括准入条件、服务内容和收费),这说明调研地对政府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不够。早在2013年,武汉市已选择江岸区和武昌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试点开通“12349”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热线,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社区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对接,为老人提供瘫痪照料、膳食服务、室内保洁、代购代领、健康保健、外出陪护等服务。但调研地情况不容乐观,“一键通”手机的比例仅为5.8%,这是武昌区民政局智慧养老项目,专门提供老年人热线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区养老服务存在问题,32.7%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不好。从提高养老服务的建议来看,健全服务设施的比例占受访老人35.7%,完善服务项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占29.3%。可以看出,社区老年人对于服务设施、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这三方面都存在不满。

3.社区互助主动参与意愿不够

社区互助是中国式养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这就需要老年人也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百步亭社区拥有2.4万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岁的志愿者,同为老年人,他们更懂得照顾老年人。但目前这种模式在其他社区推广情况并不乐观。调研显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义工参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互助的义工活动,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体迈,不能为他人服务。但要扩大社会广泛参与,我们必须加强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区、社会的救助。

四、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

一方面,改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投入资金建立养老院的单一做法。鼓励政府提供相关的福利补贴,或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即由政府出资向NGO购买此类公共产品,改扩建养老服务中心,以提高养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居家养老服务机制,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补贴、贷款、减免税收等,或者实行“公办民营”,使政府这一职能逐渐向社会转移,以吸收民间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2.“问诊”需求差异,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家养老需求

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来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对老年人需求影响显著。我们通过差异化分析把老年人分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贫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体弱富裕(V-R)型”、“体弱贫困(V-P)型"、“体弱文化(V-C)型”和“体弱文盲(V-I)型”八种类型。各类型呈现出需求差异,需要分类帮扶。调研显示,“H-R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迫切,随后依次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会和个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体需求的明显差异:“H-I型”"需要沟通交流、“H-R型”需要学习新知和运动养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关注。

3.宣传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理念,加快养老“双化”实施进程

所谓“双化”即社会化和市场化。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论、社会嵌入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等。但是,由于已往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居民自身对此缺乏深度理解,导致他们对居家养老存在误解。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或借助媒体的力量向居民宣传相关理论,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顺利实现居家养老的“双化”。

4.改变单一居家养老模式,尝试与专业机构合作运营

社区居家养老的提供离不开政府、社会和社区的协调配合。政府难以独自维系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社会和社区的辅助调节。社区居家养老如果只是单一的某种模式,则很难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社区物业公司对居民情况比较了解,有专门的场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养老机构则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人员培训、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日前珠海市为其设定的“9064格局”养老,打破了原先单一的居家养老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泽字.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

[2]敬嘉、陈若静.从协作角度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管理创新[J].复旦学报,2009(5)

[3]杨春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伟,刘海鹰,张宇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案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3(1)

第5篇

—由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发的对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与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扩大,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更为关注。各地开始对养老福利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老有所养”成为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我街道根据港民[20__]36号文件《关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操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三定”(表现出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反映出了一定的问题)收获。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 交流 服务

前 言

“居家养老”是指由民政部门牵头,通过街道安排社区内的大龄下岗女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进入生活有困难的孤老家庭,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养老院”的形式帮助老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由大连市首创,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目前社会养老机构不足的困难,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需要相结合,调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出资建立家庭养老院,成为老人、养护员、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我街道自20__年以来,加强工作,仿效学习,基本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法体系,成为今后深化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有力依据。同时,我们就发现,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落实到实处,保持社区居家养老工作顺利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交流与服务。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回顾

黄石港街道地处黄石港区北段,东临长江,南至青山湖1号湖与4号湖;西到老虎头;北与鄂州接壤,面积约13.4平方公里,居民19969户,人口63825人。街道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6310人,占街道总人口10.1%,另外,“空巢”老人、困难老人、低保老人、残疾老人约503人。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银色浪潮来势迅猛,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1、提供家政生活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问题。根据老人需求设立“五洗”(洗头、洗脚、洗澡、洗衣、洗被)、打扫卫生、做饭等“保姆式”服务项目。

2、提供安全保障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社会治安方面的担忧,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生活中各方面的安全保障。

3、提供精神慰籍服务。主要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提供各种问候式的服务。安排专门居家养老护理员每天上门问候与交流,与老人聊天解闷儿。为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担任帮扶信息员,把老人的困难情况和救助要求及时反映给街道养老服务站。

二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反响

空巢即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当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的现象。按比例数据,城市空巢老人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就体现了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者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

在走访的我街道的一些居家养老老人中,他们大都对现在党和政府采取的这一“便民、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深表赞赏和感激,称颂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情,让他们有吃、有住,有了温饱,不再受寒挨饿。每逢春节或是佳节,这些老人都会送上表达自己心声的祝福或是感谢信,并且对我们护理员的护理工作也是拍手赞好,认为她们就是自己的“好女儿”。

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雏形”,相关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在现有状况下,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条件差。从走访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老人大都住着棚户式的房子,面积一般在30—40平方米,室内都没有降温和取暖设备,甚者连照明设备都没有。当然也存在自有房,但多半为政府出资(30元/月到80元/月不等),自己觅房。随着旧房改造工程的开展,一些老人犯起了“愁”(居住于沿江社区的老人),不愿搬迁,因为对于在这里有居住了几十年感情,住久了,路熟了,感情也深了。

2、时间标准难。对于有些脾气古怪的老人来说,作为护理员,不能去早也不能去晚。所以服务“准时”成了护理员一个头痛的问题。

3、用水“如油”。城市生活用水不是免费的。而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自有的那些“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反而成了护理员工作的一大难题,因为担心在为他们洗衣、洗被时会浪费“贵如油”的水,所以护理员只好将衣被带回自己家中清洗。

4、印章“如宝”。护理员每日工作都要有“凭证”——服务对象的印章。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他们视印章为宝,不会随意拿出,只按手印,或是保管很“精心”(这里指“防诈”)。这样以来,导致印章易丢失或是给街道养老服务站的监管工作带来不便。

四 街道为顺利进行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倾向

1、有效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室,聘用一位有医务资格的专业人员,最大限度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医疗保障。还可以社区卫生室为平台,提供帮助老年人测量血压、健康咨询等服务,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走访检查,联系街道卫生站对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2、开设社区志愿者服务日,为老人免费服务。社区每月应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服务项目要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如理发、裁剪、测血压、修锁、磨剪等项目。

3、开展各类活动,丰富老人生活。社区应组织开展大

型为民服务活动,如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老人对健康的认识,从而有效的、合理的自我保护。同时,还可以培养不同老人各自的兴趣爱好,如听广播、听收音机、唱歌等,让老人不会再“听寂寞在唱歌”。

4、以贴心服务为落脚点,推出居家养老“四个一”行动,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在老年人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一个“老年人康复室”;社区不定期的举行一次“独居老人联谊会”;为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一个“爱心门铃”;进一步开展一对一牵手结对活动(即社区主任和工作者与困难老人接队、低保人员与老人结对、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单位与困难老人结对的形式)。

社区居家养老在实施中还存在几个方面需要探索:

(1)社会化养老能否出台一个规范化实施方案,政府是社会化养老的支撑力量。推动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体系。

(2)政府能否出台一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帮助、支持护理员做好这项服务。

(3)社会化居家养老这项工作必须专人专职管理。

(4)“居家养老”虽然是在家养老,可实际上需要庞大的社会资源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包括家庭子女的参与才能落实完成这项工作。

(5)“居家养老”的对象应当普及化、广泛化,不仅包括“三无人员”、低保对象,还应囊括所有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困难老人。

(6)“居家养老”服务应重在“攻心”,加强交流,为老人解除心理障碍。

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签约服务;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23-01

根据调查,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是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居世界首位[1]。中国老龄协会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经达到50%,85%以上的老年人有居家养老意愿,而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 6%-8%[2],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推广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综合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已成为共识,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也是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山东省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方案》和《山东省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4],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转诊服务以及因地制宜的开展卫生工作宣传、服务巡诊制等个性化服务为主。

1内容、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内容 安丘市社会福利院创办的“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免费为老年人发放手机,公布服务热线,提供一键紧急呼叫服务、普通呼叫服务、全时定位服务、咨询维权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健康指导以及开展政府购买服务业务等8项无偿服务业务,依托家政服务部门开展上门理发、助浴助厨、居家保洁、水电维修、助购陪护、疾病陪护等低偿服务,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组成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团队人员的姓名、业务专长、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5],连同《致居民的一封信》全部公示在服务辖区,且全科医师服务电话并与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对接,具体负责辖区签约居民中的慢性病患者指导用药、随访(孕产妇、儿童、≥65岁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电话咨询、就医问药、保健、精神病患者管理、个性化康复指导、中医健康、规范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工作[6];社区护士具体负责慢性病患者血压(血糖)测量记录、生活指导、家庭护理、协助全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公卫医师具体负责建立、更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传染病防控报告与处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宣传、组织签约居民集中健康教育讲座、签约服务工作协调等[7]。

1.2 调查对象 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部分居家养老人员 , 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1.3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表形式,包括居家养老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本人及家属的经济来源、对服务满意度、还有哪些期望等。对老人及家属发放调查表,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相关业务负责人及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访谈,掌握实施签约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对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开展居家养老现状。对访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

2结果

2.1兴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2年开始实施居民签约服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增补项目,每年为65岁以上辖区居民免费查体一次,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是要把80%以上居民的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全程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较社会办养老院、托老院有明显的医疗优势,既可以保证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边的大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如遇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至附近大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如遇突发危重疾病可按手机一键紧急呼叫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信息化服务人员可及时与当地二级以上医院联系,120救护车可及时赶到,这样可有效避免老人在家中养老由于疾病发现太晚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2.2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但是现行提供专业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机构均按各自系统相互独立运行,安丘市将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搭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系起来,将社区卫生签约服务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社区卫生照顾与康复的等重点工作有效落实,可以解决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家政服务有一批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料服务。

3讨论

3.1我国于2008年由10个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居家养老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国的主要养老方式。根据国情,目前我国尚没有足够的养老机构来接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 况且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支付得起这方面的费用,家庭也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所以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场所的第一选择。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专业养老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效应, 因而养老服务方式正逐步由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发展[9]。居家养老具有减少国家社会投资、缓解家庭照料护理的困难等优点,同时老人仍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 更容易得到亲情友情的关怀。安丘市人之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立的,具体承担安丘市居家养老工作的专业机构。

3.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卫生资源[10]。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很多身心健康问题,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因受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性关节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有的老人可能同时身患多种疾病,由于行动不方便或经济上、陪护等方面原因,没有及时去医院诊治,造成恶性循环。有着专业知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通过签约这种方式来承担这一责任,他们采取入户或集中宣教等方式进行巡诊、慢性病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健康宣传咨询、提供老年护理、采送检验样本和结果等形式,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患者、老年患者和残疾患者就医提供便利[11],可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减少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3.3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只是负责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传递、工作安排等;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不信任,不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今后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政府层面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内容,积极自愿配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的以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要以签约的方式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辖区居民的认可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体系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 解江林,迟宓宓,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1(7):14-16.

[2] 张杰,田霖,浅谈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管理观察,2009,30(7):174- 175.

[3] 方娟,林梅.社区养老院老人睡眠现状调查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1):8- 9.

[4] 孟仲莹,杜兆辉.某社区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的实践成效和问题[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10):26-28.

第7篇

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市政协十二届十一次主席会议确定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作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从2013年7月下旬至8月期间,市政协副主席任书文带领政协社法委、民政局、政协委员调研组先后视察了杏花岭区锦绣苑社区、迎泽区五龙口三社区、海边街社区、太原市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情况,听取市民政局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建设情况,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我市城市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对策进行调查研究。

一、基本状况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__年开始启动居家养老试点,市民政局作为政府总牵头部门,制定实施办法,创新工作理念,探索为老服务新机制,构建居家养老新体系,逐步把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543个社区,到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全市。20__年9月和2013年7月国家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来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做法,并向全省推广。综合归纳有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紧跟社会形势,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我市现有60岁及以上老人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约13万户,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发展。为应对老龄化现实,目前全市建立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15个,安设老年床位1380余张,招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商500余家,设立养老服务点2461个,建立社区服务队760支(约20__人),招募志愿服务者10.2万人,建立老年人“爱心一键通”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发放2.4万部“爱心一键通”,开通8181890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建成现代化的求助呼叫网络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为民排忧解难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时)为老年人服务。

(二)创新养老模式,敢于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路径。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导向,把研究解决养老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养老服务工作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即“以家庭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家照护服务为宗旨”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即“无偿服务针对80岁以上高龄、空巢、困难、伤残以及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低偿服务针对老人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服务;有偿服务针对以市场运作,为老人提供预约上门实惠服务”。

(三)制定扶持政策,构建居家养老事业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贯彻落实,为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规划和服务业扶持范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意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队伍专业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四)树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机制。全市建立了各级党政部门、社区居委会、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广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联动运行机制和分类服务、分级帮扶、助老服务、网格管理、亲切关怀、社会联动“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创新为老服务机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评估管理办法》,为孤寡、失独、独居、空巢、困难、优抚、残疾和高龄等八类老人提供享受分级优惠服务,评估计分确定“abcd”四种类型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卷,即每年每人发给a类85岁以上空巢“三无”老人2400元、b类80岁以上空巢困难老人600元、c类70岁以上空巢伤残老人150元、d类60岁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亲情志愿者服务;今年为近五万名老人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其中a类128人、b类2585人、c类17194人、d类30000余人。

(五)扩大服务领域,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根据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在全市各个社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志愿服务、老年餐桌、家政服务、配餐送餐、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亲情服务等40项社会化服务,在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管员,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指南、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问题和护理需求,基本做到“养老在社区、服务进家庭”。

(六)经费基本保障,投入养老公共资金逐年增加。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工作建设经费逐年增加,从20__年开始社区办公经费根据辖区范围和居民户数增加至5万元、6万元、7万元。2013年,为每个社区安排惠民项目资金2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建设与服务,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则,对资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居家养老公共事业作为惠民项目资金重点使用领域之一,重点打造了社区“老年餐桌”试点,得到了社区老人的普遍欢迎。

总体上讲,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早、发展快、有创新、见成效,服务和管理水平优先全国同类城市。

二、主要问题

在我市居家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居家养老

公共经费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公共资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不大,有的基层社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锅饭”、“撒胡椒面”的现象,用于发展居家养老公共事业经费不够明确,专项经费不能及时到位,社会资金投入不足,对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还需进一步磨合。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工作涉及牵头单位民政、教育、老龄、人计、人社、发改、建管、卫生、财政、地税等10多个部门,有些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够主动、缺乏大局意识,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的工作职责。

(三)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还需进一步扩大。从全市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相关服务产业化发展不平衡,能够落地的养老服务产业为数不多,扶持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与形势发展还有差距,服务业力量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标准的需求。

(四)老年服务队伍还需进一步壮大。招募从业人员和老年志愿者有一定难度,专业型人员匮乏,志愿者队伍不够壮大,部分服务功能缺失,服务队伍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家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特护人员供需不平衡,从业人员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一个短板。

(五)宣传引导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社会认知度还有偏差,从我市老年人民调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因素,缺乏“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意识,不太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家庭、单位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我市城市居家养老情况调研,市政协调研组认为:资金保障、管理体制、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宣传引导是居家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服务满意、合理收费、管理精细、老有所养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驱动器”作用,是促进居家养老事业顺利前行的基本保证。为此,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参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会广泛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从我市近几年看,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公共服务经费相对也在较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市财政局报告,2013年预算安排城乡社区事务资金17.77亿元,比上年度增加9.24亿元,增长幅度108.4%。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居家养老事业的公共经费安排,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经费投入要明确标准、细化项目、专款专用,一事一表列入财政预算计划,按照全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专门立项年度居家养老事业经费,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养老事业经费的幅度,根据老龄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养老投入的公共经费足额到位。

2、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建设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各个环节上,提供有利条件,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力量要支持养老事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会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

3、管好用好居家养老公共资金。政府投入的居家养老专项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办法,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居家养老事业的各项建设。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工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要借鉴全国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大局考虑,进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联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民政部门“总牵头、总指导、负总责”的责任意识,增强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全局意识,树立街道社区敬老助老的服务意识,齐心合力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充分开放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各级政府对涉及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情况监督指导,积极协调社会各方,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充分为服务老年人开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参加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依法保护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的权利,构建完备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全市为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更加完善。

3、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总理在2013年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落实中央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在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驱动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打开政策大门,激发各类主体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使广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市场动力,积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1、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各级政府要对各类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产业自用房产、土地房产、城镇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费优惠和补贴支持政策,为社会资本减税清费,吸引更多的养老服务产业扎根落地;积极培育养老服务业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壮大;高度重视城市新建、改建、扩建中居家养老公共服务场所建设,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力求规划建设同步落实到位;按照国家规定,对居家养老用地、税收、信贷、水电、床位、营运等方面,政府应大力扶持、给予“补贴补助”,坚持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的原则,提供优质的政策保障。

2、建设社区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各级政府要继续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小型养老院或敬老院,力争全市80%的社区各拥有一处集院舍住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功能;按照国家相关 政策,优先为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三无”老年人提供集中住养场所。

3、推进社区“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设。政府花钱买服务,社区老人得实惠。市民政局组织牵头在我市锦绣苑社区、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餐桌”试点服务项目,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爱关心关照,解决了老年人中午就餐问题,很受社会欢迎。建议逐步向全市社区推广“老年餐桌”服务项目,并作为街道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把“老年餐桌”办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爱心、素质高、服务好”的居家养老专业化队伍。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居家养老专业队伍建设,为招募专业服务人员创条件,办理签订合同制手续,享受同城化社会待遇,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市场化运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促进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就业落实;各街道社区要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工作,立足社区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区现有人力资源,扩大网格化专业服务队伍,为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各级政府要指导委托相关培训机构,为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发给“职业资格证”,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服务明星,更好地满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实现老年志愿者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0%的目标,对照我市还有差距。为此,各级政府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动员指导,相关部门牵头,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愿者招募社会化、管理正规化、服务常态化“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团、妇联、工会、教育、公安、人社、文明办、驻地部队等相关部门应带头响应,形成共建单位,签订《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协议书》,并纳入精神文明和谐单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区联系从业人员制度和激励机制。各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建立联系从业人员的制度,正确处理辖区社区干部、从业人员、居家老人三方人际关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尊重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健全完善从业人员档案信息,积极开展评选优秀服务明星的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以人为本、文明礼仪、热情服务、行为规范作为一项考核目标,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流的幸福家园。

1、高度关心重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各级政府要在推动养老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当地养老事业的任务措施,解决养老突出问题,真正把养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凝聚力量,在落实上很下功夫,促进我市居家养老事业提档升级。

第8篇

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城市老年人为77.7%,城市高于农村。同时,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现代城市老年人一半以上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并发症。卫生部对我国12省(市)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风湿病、恶性肿瘤和其它退行性疾病。

养老服务必须依托医疗机构,有机的将养老、康复、医疗相结合。老年人慢性病多,发病率高,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来势凶猛,只有专业医护人员全天候照护,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因为各种原因在自身条件上还需要完善,居家养老成为中国人的主流养老模式。

在“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养老功能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家庭已经没有条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最早提出的智慧养老,也被称为智能居家养老,智能养老系统。智慧养老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等手段,在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年人的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的状态。如同一个如影随形的家庭保姆,不仅能够悉心照料看护老人的衣食住行,也能让无暇照顾老人的子女了解到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地理位置。

现在这一智能养老系统已经在国内登陆,并成为各地方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示范项目。据了解,智能养老是武汉智慧城市示范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来满足老年客户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从而为广大的城市老年群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养老解决方案。而在北京、南京、扬州等地,智慧养老也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南京智慧养老服务率先在鼓楼区开始试点,2012年增加玄武、白下两个试点建设区。江苏老龄办透露,政府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培养一大批智慧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当然,技术不能解决所有养老问题,相反我们更应该注意技术之外的因素。北新桥智慧养老项目负责人雷禹介绍,信息化养老不是简单地卖产品和系统,关键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目前北新桥街道与东直门第六医院合作,专门为街道老人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健康管理的系统,将老人血压、血糖等数据定期汇集起来,及时发现老人的健康问题,排除了健康隐患。

第9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多方协作推广;线上线下互动

中图分类号:F840.1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平台简介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由通信终端、智能平台收集使用者需求信息,联合社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使用者提供了三大类服务:一是生活照料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托、配餐送餐、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的服务。二是医疗保健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开设家庭病床等服务。三是文体娱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知识讲座、书法绘画等服务,打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圈。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推广策略分析

1.差异化营销策略

老年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存在共性,集中表现在基本的生活、健康服务上,同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项目上又存在一定的个性化需求要求。因此,在居家养老服务推广中,要根据不同状况的老年人推荐不同的服务项目,达到供需匹配。

第一,根据年龄层将老年人划分为60~75周岁以及75~90周岁的群体。依据不同年龄层对养老服务需求的特殊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二,根据收入水平划分,目标市场的老年人的月可支配收入在2500以上。而在此范围内,根据收入水平的高低,老年人所选择的服务标准也呈现差异。

第三,依据生活方式划分,可分为生活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以及完全不能自理的特殊人群。生活基本自理老人相对独立,享受居家的生活,可以根据平台自主选择多样化服务项目。而对于一部分需要特殊看护和医疗监护的人群,则需要为其提供较简单的一键呼叫服务,并结合平台入驻的医疗机构为其提供专业看护服务。

2.拓宽宣传渠道

从横向宣传看,宣传对象应涵盖老年消费者,及其家庭成员和子女一系列潜在消费对象。从纵向宣传看,老年人对服务产品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建立在其对服务来源可靠性的认可。例如,消费者最偏爱的是来自当地政府/社区或者是有政府/社区参与和认可的信息。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发挥政府/社区力量为首选推广渠道,充分利用政府在养老服务平台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借助政府的力量和渠道,通过与老龄办等政府部门的合作,由上至下同步宣传平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

其次,养老服务企业增大自身面向社区的广告宣传投放力度,配合与相关社区的谈判进度,通过传统纸质媒介、现代多媒体媒介,以及线下活动方式进行部分推广。

3.优惠让利政策

从政府主导平台发展的地位出发,按照“待遇有别、突出重点、适当普惠”原则,在指定部门评估核实后,划分个人使用平台的补贴标准。具体分为三类对象: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补贴以居家养老服务券、现金券等形式发放,具体用于老年人购买照顾护理、家政保洁等服务。

从养老服务企业角度出发,在项目初期,企业在试点社区进行适度、准确的促销以扩大其服务范围。一方面,在社区推出一定比例的无偿公益服务,将这部分公益作为在当地社区宣传推广的案例。另一方面,计划在不同时期对消费者给予一定促销优惠的方案,迅速扩大服务产品对消费群体的服务品牌影响力。

4.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

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受度,解决老年人普遍缺乏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推广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应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1)政府训练引АR揽空府引导,以街道/区为单位,组织专门的较大规模的老年人信息技术培训班,挑选年龄层次较低、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老年人为代表,进行系统化的训练。

(2)市场化教育。由市场主导,成立专门的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学校。利用学校规模化教学的优点,针对互联网“零基础”的老人和有更高教育需求的老年人开设更个性化、科学化的学习课程。

(3)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公益性养老教育服务活动。利用学校、非盈利机构的志愿服务力量,积极开展志愿者上门培训活动,同时大幅削减培训成本。

总之,通过以上的方式将居家养老平台在目标受众间推广普及,不仅仅提高老年群体对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及使用率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平台的普及来推动居家养老的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老年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享。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及社会巧策问题.中国的老年之路,2005.

[3]卢清.张家港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015(5).

[4]陈雪萍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基于杭州市的实化分析.杭州:浙汀大学化版社,2011第1版:05.

第10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城市社区养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3.26%,65岁以上的占8.87%。联合国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占该国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数的7%以上,即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2011年到201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寻找有效的养老模式是紧迫且现实的问题。

一、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有亲人陪伴照料。这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对于现代化进程里的中国,对于目前的“421家庭”结构,已不具备时代的新生命力与能量。

2、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以其公有化,设备全,价格适中的特点,获得许多家庭的选择,但有限的数量是个问题。中国有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人口的1.5%,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老龄人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3、私营养老机构。私营养老机构重点是注重老年人的食和住,存在管理不规范,设备不完善,护理人员不专业的问题,选择它的往往是低层收入家庭。

4、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的,适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居于自己所住社区里的居家养老。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家人照顾的同时,也能有社区的服务机构人士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服务通过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参与、市场的运作,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餐饮、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当然需要老人相应承担服务费用的一种养老方式。

二、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

1、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满足那些年龄偏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老人的照料需求,使其在自己家里就可享受养老服务。

2、地域覆盖范围广。社区居家养老可分布于各个街道,对于老人及其家庭来讲非常的方便,可以避免去养老院来回奔波的劳累。节省时间,花费消耗少,运作成本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种类较少、层次较低。我国目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主要为衣食住行、健身娱乐、医疗保健方面,偏向于日常的生活护理和基础的家政服务,解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比如心理上的疏导,法律方面的咨询以及社会的参与上服务内容却比较少。服务层次低主要表现在:其一,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陈旧,不能满足老人多方位的需求。其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和质量不能得到良好有效的保障。

2、供给主体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其一,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由政府包揽,集中于政府部门,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其二,民间组织介入不足,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非营利组织缺位的现象。其三,服务人手不足,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社区为了弥补人手不足的问题,通常会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目前志愿者主要由学生、普通党员、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但是这些志愿者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不能有效保证服务持续的运行。

3、没有实现规模效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没有实现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认识不到位,人们产生的需求不高。目前人们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这样的新型养老模式的认识不足,有许多的老年人根本就没参与进来,不足的需求必然会导致社会居家养老服务呈萎缩状,也就说不上规模效应的实现了。其二,标准化的程度欠缺,示范效应没能形成。在中国全国各地的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中发现,不同社区做法迥异,没有标准可循,没有规范可循,参与度不高,运作效率低下。

四、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提升专业化程度。其一,确定并扩大服务对象种类,满足不同老人的多层次需求。对不同老人制定不同方案,如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出资,保障他们基本的养老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提供抵偿服务。对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其二,确定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需求。侧重于加强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如心理疏导,聊天解闷,法律咨询服务。其三,提高机构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政府为社会养老服务系统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吸收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相关专业的大中专学生进入,打造一支具备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应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的高水平服务队伍。

2、实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提高社会化程度。其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初期,政府在观念的指引,政策的制定,运营监管方面发挥作用。其二,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加强法律中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采取合作、个人承包形式入社区发展。其三,调动社会力量介入。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定期或不定期,不同方式提供志愿者服务工作。或者让退休的低龄老人作为人力的补充,推动社会的再就业。其四,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政府投入毕竟是有限与基础的,社会力量参与也存在稳定性不佳的缺口,以血缘为基础的养老关系必将长期成为整个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核心。

3、实现标准化。把注意力聚焦于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建立。我国社区养老无明确遵循的标准,整个项目的推广难以产生规模化效应。建立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确立基本模式,制定标准和规范,从而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规模效应的实现。

我国是于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正承受着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针对老无所养的问题,必须及早规划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养老纳入国家战略。更好的发展满足城市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构建新型的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推行社区养老服务,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2(04).34-38

[2]陈建梅,王红艳.基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方式分析[J].商业经济.213年第五期.32-35

[3]姚瑶.探索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4(06).11-13

第11篇

近年来,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惠及范围从农村“五保”老人和城市“三无”老人向低收入老年人和全社会老年人拓展。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只是面对独生子女养老的沉重负担,这样的老年福利制度难以破解独生子女尽孝困惑与困境的现实。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但我国养老机构只有4.09万个,床位351万张。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2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养老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倒金字塔形”养老困境不仅是独生子女尽孝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一对小夫妻不仅要赡养双方的父母,还要赡养父母的父母,少的要负责三四位老人,多的甚至要照顾七八位老人,比上一代多了不少物质和精神的压力。

民营养老院住不满,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随着城市建设“越办越远”,地处郊区,交通不便,收费高,招工难,只能接收能够自理的老人,民营养老院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上得到的帮助十分单薄,这些原因使得民营养老院住不满,经营惨淡。

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场地紧张,宣传推广亟待加强,需要更多专业的护理及医护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很好,但在实施中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个人支付的费用要能让大多数老人及家庭承受。社区日间托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餐饮、休闲等服务,设想很好,但因社区没有场地设立托老所,硬件设施跟不上,很难大范围推广实施。

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进一步加强民办公助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首先,社区要按规定比例像建幼儿园和绿地一样建立社区托老所、民办公助养老院、公立养老院。保证养老不必到郊区,能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

其次,应创新养老事业社会管理模式,避免片面强化政府管控,大面积扩建公立养老院。建议以民办公助为主,多一些社区附近的小而优的家门口养老设施,少一些郊区偏远地区大规模的豪华养老院。

同时,各级政府在政府规划中要有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对在社区的民办托老所和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要进行用地、税收、政府补贴的规划。尤其是要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城市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改善民办养老院随着城市建设“越办越远”的情况。通过对养老服务事业减免税收,鼓励社会形成养老专业化服务社区网点连锁发展,支持形成老年服务产业链条。如果老年人的餐饮、私人医生、护工等等这些服务,都是个体提供,成本会非常高,如果形成老年服务产业链条,养老院、社区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办起来成本自会降低,既有利于创办者,也有利于老年消费者。

最后,建议政府部门在引导养老产业发展中要加强对养老企业是否具备满足老年人精神方面需求条件的管理,要求企业在前期规划中要有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无论是作为基础的居家养老,还是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日间照料,还是机构养老都要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体娱乐、方便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为一体。

第12篇

一、当前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是养老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短缺,对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一些老旧社区,老年人口多,却未配备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养老机构往往独立开展服务运营,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辐射作用不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四是民办养老机构难以与公办养老机构公平竞争,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现象同时并存。

(二)政策落实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名义政策多、实际落实难。一是办证难。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养老机构办证门槛高,办理时间长。二是社会力量用地难。一些地方政府执行养老服务业土地优惠政策的动力不强,社会力量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这是民办养老机构在运营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和地区差距较大

中西部地^养老服务发展进程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失能半失能和病患老人多,养老服务需求大,但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落后,专业服务机构少,服务水平不高。

(四)医养结合受到多方面制约,推进难

一是医养结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相关政策衔接不够,尚未形成政策合力。医养结合服务缺乏制度性资金来源。二是部门协作有待加强。医养结合涉及部门较多,职责界定不明晰,部门责任难落实,监管不足。三是信息互联互通水平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发挥不足。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二、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按照关于做好老龄工作的系列要求,应对人口老龄化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我国要从中长期战略规划的角度,统筹兼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要统筹发展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着力推进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尽快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二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尤其要重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出台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实际的发展政策,有效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三要统筹发展低、中、高端养老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困难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保障。四是要统筹不同部门的政策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兜住底线,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基本养老服务的内容包括“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全体老年人,而城市的“三无”老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是政府提供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而重中之重则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老人。

基本养老服务需要资金保障。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现有养老服务补贴制度,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设置长期照护保险并纳入社会保险统一管理。

(三)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

要针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修改完善不科学不合理的政策规定。要整合政策及资源,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落实。

要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坚持“非禁即入”,全面放开市场。对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等一视同仁,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拓展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放管结合、放管并举,确保养老市场活而有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四)结合试点实践,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建议进一步细化地方政府对医养结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方式。强化专业服务人才使用和培养,制定实施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方式,实现医疗、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

发挥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实施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合作试点,提高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