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二级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4-5862-02
Teaching Metho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 University
SHI Mei-fang, LIU Chun-yu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Indluding many years teaching, 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teaching method to mak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Teaching effect
1概述
《大学信息技术》是各所高校都开设的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该课程理论内容包含有: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及应用及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六部分。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于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须知道及掌握的。作为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时,把这些内容作系统的讲解,而且还要学生能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体制。
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学生,要求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现学校开设的与之相应的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课,包括有:Visu? al Basic语言,C语言。而在江苏省的计算机二级的理论考试中,《大学信息技术》占二十分,占了理论总分的三分之一。
江苏省的计算机二级考试每年的合格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我们学校的合格率比此略高,因为这和学生的学位授予有关系,所以成了学位授予的障碍,在这样的现状下,学校想要提高学位授予率必先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二级考试合格率,这就更显示出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重要性。为此,学校特别是我们计算机学院,对公共课做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大学信息技术》和《程序设计基础》的课时,把前者从原来的3(理论)+2(实验)压缩到现在的1(理论)+2(实验),后者从原来的2(理论)+2(实验)增加到现在的3(理论)+2(实验),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提高计算机二级的合格率。
2教学方法介绍
从2011级开始,理工类的《大学信息技术》课时的改变,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课时少,课程内容多,怎样把这么多的内容,在仅有的16课时里面把它讲完,讲透,讲好?通过几个学期实践下来,老师们也想了很多方法,大家也经常一起互相探讨,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抓重点法;做真题法;上网互动法等。现对这几种方法作个介绍。
2.1抓重点法
该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在上课时把每章的重点提出来,作主要的讲解,每章都有它的侧重点,往往这些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只要把这些内容向学生讲解清楚了,学生就会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其余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就能了解和掌握。例如:第二章“计算机组成原理”里“PC主机的组成”这一节,就是本章的重点兼难点。它主要介绍了PC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的联系。学生只要把这部分内容弄懂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也就掌握了。教师可以用比较少的时间来讲解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讲得很透彻,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
2.2做真题法
该方法的特点就是老师从以往等级考试的真题中选取典型的题目,在课堂上,针对这些题目作讲解。先把题目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书本的相应章节去找答案,学生会在“找答案”的过程中,去阅读本章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掌握该部分知识的目的。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因特网中的IP地址可以分为A类、B类、c类、D类等。在下列4个IP地址中,属于c类地址的是。
A.28.129.200.19B.88.129.200.19 C.188.129.200.19D.222.129.200.19
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IP地址?IP地址有什么特点?IP地址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他会到“第四章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中找答案,从中知道IP地址的有关知识,也就会知道,IP地址的分类是根据首字节的值来划分的。有关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这个题目就使学生全部掌握了。
2.3上网互动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该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和本课程有关的一些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及相关练习题在网站上,让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去学习和做练习。练习可以做成小测试的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后,由系统直接打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不够好,在这方面加强训练,或者有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向教师提问,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总结
当然,这三种方法也不是独立的,可以多种方法并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老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要把它转换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Z].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5-223.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计算机考试软件
1. 引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和非计算机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了C语言作为基础必修课程。。
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C语言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的入门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拓展打下编程基础;作为非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C语言课程是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为后续专业理论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计算机方法和应用工具。同时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全面展开,C语言课程成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重点课程之一。虽然C语言课程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授课对象都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丰富的语法、复杂的结构层次、新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会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是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课堂教学以PPT或板书形式强调语言本身的语法教学,虽然学生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学完了这门课程还不会上机调试程序、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目标程序。而实验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C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2. 实验教学安排
教材以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为例,可以看到章节的划分以数组章节为分界点。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前期基础性实验,和后期综合性应用实验。前期基础性实验对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等基础语法,以及顺序、选择、循环等基础结构进行设置;后期综合性实验以一道实际应用大题目贯穿数组、函数、指针等章节的复杂知识点。
2.1 前期基础性实验
在前期基础性实验过程中,针对以往学生上机实验不能自觉完成、拷贝程序等不良现象,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上机实验态度和上机实验习惯,同时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理解和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打好前期语法基础,我们尝试了上机实验课程配套使用计算机考试软件做习题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首先,选取选择题、判断题和程序填空题题型让学生练习,这样,学生会自觉地对应习题题目到书上找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他们熟悉的题型开始接触,不会产生畏难心理。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会互相交流和请教;同学之间也会针对某个大家都做错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如若几个学生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他们会主动请老师解答;同时,对于学生提问多次的问题,老师也将进一步在习题课上作为典型例题再次举一反三的讲解。这样的前期实验教学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一道例题为例:
main()
{ int i,j;
i=010;
j=10;
printf(“%d,%d”,++i, j++);
}
在学习完数据类型和表达式章节和输入输出章节后,设置这道输出程序结果的选择题。。学生在做这道习题时,一致认为习题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同学热烈讨论过后,问老师题目答案是不是出错了,这时老师才提示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并告知答案没有错,这道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自增、自减操作符的应用,还需要掌握常量的知识要点。这样当个别同学领悟到整数常量八进制形式的这个知识点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在习题上,老师再次将这道习题作为典型例题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解,如此下来,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会比较小心并且能深刻理解常量方面的知识点。
在每届学生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计算机考试软件中的题库可以随时根据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进行更新,这样既考虑到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和二级考试紧密衔接在一起。
2.2 后期综合性实验
经过前期基础性实验教学,学生慢慢适应C语言的总体结构和思维方式,不会这么惧怕C语言的学习,这时适时引入后期综合性实验教学。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选择一个大的程序设计题目贯穿后面所学数组、函数、指针等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感受。在此上机实验过程中,老师应以鼓励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兴趣为指导思想。老师通过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实时地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
2.3 评分制度
无论是在前期基础性实验,还是后期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当的进行上机实验分数评分和加分制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在意分数,并且解决问题、得到分数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有成就感。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通过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阶段的训练,克服了只重视语法授课过程而缺乏运用与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创建了解放思维的导向活动,提供了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自由活动空间。总之,在C语言教学中,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还有很多潜力值得我们教师挖掘,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教师探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邹玉波. 对C语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07,9(7):12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NCRE 大学计算机 教学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程度逐渐提高,“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观点逐步得到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的认可①。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大学计算机”课程不仅要兼顾“思维”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别的资格证书,以提高就业竞争力。鉴于社会的客观需求,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面向社会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院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1.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高校中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及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到目前为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创始阶段――普及规范阶段――深化提高阶段”,其教学内容正在实现由“基于知识的技能传授”向“基于应用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转变。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软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件之一,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计算机通识型(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不尽相同,对于独立院校教学内容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高级应用为主。与此相对应,2013年NCRE考试体系中增加了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很多民办高校开始了以NCRE为指导的课程改革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些高校提出“课证结合”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以二级真考题库为主,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合格证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任务包含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很多民办高校都加强了公共机房的建设,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每人一台计算机。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端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让学生端实时接收教师桌面操作情况,方便教师向学生下发教学文件,收取学生电子版作业,也可以通过教师端实时关注学生端的操作情况。机房中每台电脑安装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模拟考试环境,有答案解析及自动评分功能,方便学生自学和课堂操作练习。
“大学计算机”是多数民办高校为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各学校不同的课程培养目标不同分配的学时数不同,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大学计算机开课学时为44学时,为了提高二级过级率,在第二学期初开设考前辅导课(24学时),均在公共机房上课。
2.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课程教学内容以NCRE考试内容为指导,但为了使学生快速通过NCRE教学内容逐步演变为直接讲解真题题库习题,直接围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展开,教学内容局限于Word、Excel、PowerPoint三款软件的具体操作,对公共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基本概念和解题思路为主,在有限的课程学时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通过死记硬背,缺少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对计算的正确认知和计算思维的培养,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教学资源缺乏
(1)缺少开放实验室。虽然教学基础设施设备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大一学生计算机拥有率比较高但没有达到100%,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但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集中上机的操作环境和交流研讨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2)教材建设需要加强。多数高校大学计算机教材只采用纸本教材,授课时限制,丰富的教学内容被一再压缩,缺少综合案例,软件操作部分,罗列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上机只需要几步就能完成的操作,用文字表述需要很繁琐,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将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纲融入教学内容建设中,需要完善现有的教材。2013年NCRE才增加了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其公共基础部分考查的内容与其他二级考试的公共基础部分不完全相同,而且没有完全符合这门考试的公共基础部分教材。需要对真考题库选择题进行深入分析,分类、提炼、总结,形成教学内容编入教材。
(3)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工厂化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理论讲授、操作过程演示,然后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任务。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学生,因为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普及发展,大学生对计算机已经不是“零起点”,而且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思维能立参差不齐,一刀切、统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操作技能部分统一讲解,基础好的学生有厌学心理,认为一学就不用那么大费周章,面对考试可以自学练习题库、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会感觉讲课内容难于理解,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课堂讲授的内容,每节课上得很吃力,导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普遍现象。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出勤+实验+期末考试”,在“课证结合”的教学改革中,用NCRE考试成绩替代期末考试,虽然也是一种进步,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这种终结性考核缺乏及时反馈、无法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约束学生学习,没有形成性考核,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态度越来越散漫,虽然第一学期学生的出勤率比较高,但第二学期的考前辅导课程的出勤率就难以控制。
3.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3.1兼顾“计算思维”与“操作技能”培养的教学内容建设
新版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三个知识领域,即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开发、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并给出了对应的子领域、知识点、需要关注的计算思维培养重点等内容。根据“课证结合”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对《基本要求》给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及需关注的计算思维培养重点”内容进行裁剪和重新组织,设计适合民办高校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三个知识领域对应的子领域,如图1所示。
根据子领域创建知识模块,对真考题库中的选择题和操作题做分类、去重,创建模块题库资源,并根据题库资源及知识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3.2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多媒体教材。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材初露端倪,将抽象的内容、操作步骤等的讲解用多媒体的方式体现,这样不仅能减少纸本教材的厚度,还能增加教材中涵盖的内容,为学生自学带来方便。
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盛行之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学校可以搭建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答疑和辅导。没有网络开课权限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超星云舟平台创建课程专题,添加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富媒体教学资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跨校学习。
3.3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将现代化工具应用到教学中,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成为可能。
操作视频的录制。专业的视频编辑软件很多,不易于短时间内学习,常用的视频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和Camtasia Studio。“Camatasia Studio软件(录制操作视频)+手机(录制音频)”组合是一个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视频编辑软件实现操作视频的录制及编辑,可以录制幻灯片画中画形式,也可以录制屏幕操作演示,对录制的视频进行编辑操作,可以添加字幕、标注、编辑声音、剪辑视频等。一般家用计算机和机房的计算机都采用集成声卡,录制的声音效果不好,在录制操作视频时,同时用手机录制声音,通过QQ软件将音频发送到电脑,再将声音与操作视频进行整合编辑。
根据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将常用的教学工具总结如下:
想要将这些现代化工具真正融于教学环节,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③。
3.4“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取代“总结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④,应该强化形成性考核,改变仅以NCRE考试定结果的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增强学习的有效性。以NCRE考试是否通过为标准考核学生,通过率低,一次性通过率仅为30%左右,而且抽到的考题难易程度不同,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某高校新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50%以内,平时成绩占50%以上,为了提高学生NCRE二级过级率,将NCRE考试成绩取代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60%)+NCRE考试成绩(40%)
平时成绩=课堂考勤(5%)+随堂测验(至少3次,25%)+实验(25%)+课堂表现(5%)
使用蓝墨云班课APP完成课堂签到、随堂测试教学环节,既节省时间又能保存信息,期末可以导出学生签到情况统计表和测试成绩单。教师利用蓝墨云班课教师端APP发起签到或测试,然后学生利用蓝墨云班课学生端APP签到或作答,无法签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手动录入签到信息。
4.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将NCRE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及要求融入“大学计算机”中,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NCRE考纲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探索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引发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注释:
①参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5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
②引自网址http:///web/ShowAction.a?about_ncre.
③《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罗三桂.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3-7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姬朝阳.基于NCRE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公选课建设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5,34,(2).
[3]罗三桂.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73-76.
[4]申俊瑛.以NCRE为指导改进VFP程序设计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5).
【摘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而《C语言程序设计》则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基础专业课
程,如何让基础比本科生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去学好这门课程,是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难点。
本文是笔者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改革,希望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一些促进
作用。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高职院校
一、引言
C语言是一门各大院校的基础计算机课程,等级考试二级的考试语言。并且C语言是一种通用性计算机
程序设计语言。它兼有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优点,运用它既能编写操作系统软件,又能开发各个领域
的应用软件。C语言计算机语言的入门基础语言,学好了C语言,不管今后再学习其他各类语言,就有了坚实
的基础。但是在职校,学生本身的基础就比较薄弱,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多学生只能简单的掌握
C语言的一些基础知识,像函数调用,指针的引用,结构体,共用体的知识点就掌握不了了,而且C语言是
没有固定的计算机老师来教授的,几乎任何计算机老师都上过这门课程,但大部分老师都没有精力去钻研
这门课程,基本操作也不熟练,调试程序也难通过,这样一来学生就出现厌烦,消极的情绪,达不到实验
的教学效果[1-2]。
二、网络环境下C语言实验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思想
C语言实验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C语言知识体系的介绍,有培养兴趣的综合性实验设计题,具有出现各种
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资料库,这个系统是用JSP开发B/S模型的网络环境下的C语言实验系统[3]。
2、系统设计模块
(1)新手上路模块:主要是介绍C语言的入门基础知识。
(2)基本操作模块:主要是介绍调试环境。
(3)进阶实验模块:每一实验章节都有50道实验题,学生可以抽取调试,不会的有答案介绍。
(4)问题中心模块: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定时回答。
(5)专题汇总模块:包括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模拟试题,在线模拟考试,评分。
三、实验教学过程
严格制定C语言实验课的成绩和评分标准,课后严格要求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以2010级计算机软件(1)
班为例,学生实验课按学号和姓名上机登陆,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题目的难易进行实验,进入相应的章节
,题目会自动出来,然后根据题目编写和调试程序,上机老师随机抽出实验题目,由老师边调试边讲解让
学生记住常见语法错误和熟悉调试程序的过程,这样对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学生可以学到知识(实验
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选择难度低又完成较早的同学可以重新登陆,选择难度较高的题目再做,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在完成自已的
实验任务后可以进入C语言的在线学习,遇到问题可以自已查找资料学习,遇到的难题可以在线和老师同学
交流。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开始慢慢对C语言编译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编译器的提示也开始看得懂了,
对调试程序也有了兴趣,可以在线讨论,学生在这里可以交流心得体会,好奇和求知欲在他们体内逐渐膨
胀。
四、教师素质的提高[4]
"双师型"的教师要求教师既要能将课上好,又要能将实际应用带入课程,使教学从实践中来,又服务于实
践。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成果的应用,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老师素质提出了
更高要求。在将实验平台搭建于课堂之上后,由于是在课堂上编写程序,而不是已编写好的程序的展示,
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编程工具的使用能力、字符输入能力和程序设改革以往的考试由任课老师
自己命题并且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的模式,实现教考分离,准备建立网
上考试系统,把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建立高质量的试题库,并根据
教学的发展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进,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试题。
五、结束语
采用在网络环境下C语言实验教学系统进行教学以来,老师不用对同一错误讲解多遍,几乎所有学生都
会参加程序的调试,老师和学生配合得更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本着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显著。但在
实验前学生无法知道实验内容和题目而进行准备,还有些学生由于底子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够高,在
具体实验过程中无法完成实验任务,所以在今后的C语言教学实验过程中还须做进一步的进行改革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徐章艳."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的探讨[J].电子电气学,2004,(2):84-85
[2] 孙仲廷.《试讨论如何实施C语言实验教学》省略
[3]杨红云,邱晓虹,于义科.计算机相关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改革初探[M].江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民办高校 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28
C语言因为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硬件编程能力,能够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1]。C语言还是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科目之一。因此,很多院校都把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相比于传统的研究性大学,民办高校更注重自身办学特色[2]。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上社会”。具体到C语言这门课,就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教学,着力推进应用型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我校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C语言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编程调试能力、持续的自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解决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实验指导书的编制;二是实验教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方法和手段;三是实验教学全过程规范制度的建立。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1 C语言实训指导书的整理编制
结合我校育人理念和计算机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编写相关实验内容。实训指导书分为三个部分:实训总要求、实训模块和项目拓展实例。第一部分为实训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编写规范的代码,从开始程序设计就进行规范练习,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训模块,有三个:①基础部分,为随堂实训;②深化部分,为综合实训;③课程设计,为期末的课程设计,是对整个内容的一个综合设计,可以使学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开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为案例拓展实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本书具有基础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从浅入深,从低到高的训练过程,逐步提高他们的编程和动手能力。
1.2 实验教学和培养方式的改革
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具体体现在:①课前针对性提问,促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解决;②少讲多练,开头5-10分钟讲述实验内容和重点,中间大段时间留给学生操作,最后5分钟时间实验总结;③注意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如遇问题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1.3 对实验教学规范制度建立的探索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达到最佳效果,针对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和缺乏持续学习动力的特点[4],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和每次实验现场的考评,加大实验表现在最终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规定实验课无正当理由缺勤2次以上,直接取消期末考试资格。设计现场考评成绩表,每次实验后给出所有学生当次实验得分,并累积到期末,作为该课程的平时成绩。增加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等比赛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加比赛,获得证书。
2 对应用型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的反馈
2.1 应用效果
本实验教学改革方案首先在2012级软件班进行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多名学生在2012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中获奖,下一步,将尽快投入到理工学院大一其他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同时,进一步探索C语言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结合,力求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各年级和各专业。
2.2 评价与反馈
2.2.1 同行评价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其教师队伍合理,教学目标定位合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有层次感,教学方法科学,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数据结构》及《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师也对本门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综合体现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2.2.2 学生评教
在学生座谈与学生问卷调查评比满意度高达90%以上,其中有80%的学生认为是优良。学生反映指导内容充实,设计有层次性,与实际结合密切,学完之后有成就感,教师责任心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互动良好。
3 后续研究工作和展望
一是实训指导书还需进一步完善,可考虑将课前预习环节加入到指导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中,问问题的人数较多时,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责任心,考虑是否可以预先录制相关疑难问题解答的视频,直观地“程序演示”,来增强学生们对程序的理解,提高教师指导效率;二是可以考虑构建集考勤、教学、评价一体化的实验教学网站,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三是改革C语言这门课程的考评体系,建议引进无忧二级C语言考试系统,以二级考试的难度要求学生,促进学生C语言二级过级率的提升。
4 结语
上述方法在我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运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计算机方面应用型人才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C语言实验教学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廖建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5):157-158.
[2]夏季亭,王蕾.民办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与挑战[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0-22.
[3]白灵,韩莹,鹿玉红等.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J].时代教育,2013,(9):39-40.
[4]程传鹏.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C语言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2,(1):68-71.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与难点;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57-03
1 引言
2004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的考试科目设置、考核内容、考试形式进行了全面调整,编制了新大纲。二级考试除了考试科目有所增减外,还统一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
新大纲出台后,从2005年开始,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是所有二级考试科目必考的内容,考试大纲、试题内容完全相同。本文将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考题,归纳总结了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每一章的考核重点和难点,阐述了顺利通过考试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以供考生参考。
2 考试内容及题型分布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和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四方面内容,采用笔试形式,占二级笔试全卷的30分,其中选择题10题20分,填空题5空10分。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2005-2006年公共基础知识题型及分值分布
3 复习方法及应试对策
3.1 紧扣新大纲,选好复习资料
从整体上分析,新大纲规定的公共基础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不大,考试涉及的内容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考点也相对集中些。往往有考生认为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只占30分,而涉及的面太广,花了时间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收效,与其这样,还不如放弃,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另外,建议考生选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该教程按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性强,配套的课后习题,非常实用。
3.2 考试重点与难点剖析
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结合教材,回顾历年试题,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至关重要。
3.2.1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公共基础部分的重点,在历年考试中试题比较灵活,所占分值较大。复习本章的内容必须进行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要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2.1.1 数据结构
3.2.1.1.1 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概念及其区别
逻辑结构是反映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存储结构,也称物理结构,可分为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等。数据的逻辑结构与数据的存储结构不一定相同。该考点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直接考概念,例:2005年4月(1),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指
。A)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B)数据所占的存储空间量;C)数据在计算机中的顺序存储方式;D)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另外,2005年9月(4),要求考生判断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的区别;
(2)数据结构分类问题。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先后出现在2005年9月[5],2006年4月[5],2006年9月[5]。
3.2.1.1.2 栈和队列
栈和队列是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掌握栈和队列的特点,包括逻辑结构特点和不同的存储结构的特点,了解进栈、退栈和入队、退队时指针的变化。
2005年4月[2],2005年9月[3],2006年4月[4]及2006年9月[4]都涉及到了这一考点,4次的考题非常相似,主要考查栈的特点:(1)栈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只能在一端插入或删除元素;(2)按照“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原则组织数据。
3.2.1.1.3 树
二叉树是考核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二叉树的性质和遍历规则要牢记并灵活运用。
(1)二叉树的性质,即二叉树的结点问题。例:2005年4月[1],某二叉树中度为2的结点有18个,则该二叉树中有____个叶子结点;2006年4月(7),在深度为7的满二叉树中,叶子结点的个数为____。两道试题都是给出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考生只要掌握了二叉树性质,就可以轻松答题;
(2)二叉树的遍历问题: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出两种遍历求第三种遍历等。例:2006年4月(6)和2006年9月(10)给出一棵二叉树后,分别要求后序遍历和前序遍历的结果。
3.2.2 算法
3.2.2.1 算法的基本概念
包括算法的定义、特征、组成要素、算法复杂度,其中算法复杂度是考试重点。这一考点分布在2005年4月[5],2005年9月[2],2006年9月[7],此处不再累述。
3.2.2.2 查找:顺序查找和二分法查找
主要以计算最好/最坏/平均查找次数的方式进行考核。例:2005年4月[4]对长度为n的线性表进行顺序查找,在最坏情况下所需要的比较次数为_____。A)log2n;B)n/2;C)n;D)n+1。而2005年9月(8)的考题与此基本相似。
3.2.2.3 排序
掌握教材中涉及的几种常用排序方法,主要以比较各种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例:2005年4月(3)对于长度为n的线性表,在最坏情况下,下列各排序法所对应的比较次数中正确的是。A)冒泡排序为n/2;B)冒泡排序为n;C)快速排序为n;D)快速排序为n(n-1)/2。相似的题目出现在2006年4月【1】。
考生对查找和排序往往无从下手,实际上,在复习过程中,只要牢记各种排序和查找的时间复杂度,学会比较,真正答题时,还是能轻松应付的。
3.2.3 程序设计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历年的考试中所占比分很小,复习时只要对这部分内容细读后理解即可。
3.2.3.1 面向过程设计方法
熟悉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等。该考点出现在2006年4月(1),2006年9月(1)中。
3.2.3.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对象(类的实例)及其特点、属性、方法、事件、消息、类(对象的抽象)、封装、继承、多态等。例:2005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类的实例称为_____。2006年4月[2]在面向对象方法中,_____描述的是具有相似属性与操作的一组对象。
3.2.4 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基础的知识点以记忆为主,但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记忆;专业的名词术语要牢记,而相关的技术和概念解释则应理解并熟记。
3.2.4.1 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主要考查软件的定义;软件工程的定义、要素、核心思想;软件生命周期及其三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任务。这一考点,在每次的考试中都有涉及,具体分布在2005年4月(8),2005年9月(5),2005年9月(7),2006年4月(3),2006年9月(3)。
3.2.4.2 结构化分析方法
了解结构化分析的几种常用工具,重点掌握结构化数据流程图(DFD)的表示方法及主要图形元素的功能含义。
3.2.4.3 结构化设计方法
(1)软件设计的原则: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模块独立性。其中模块独立性是重点,耦合性和内聚性是两个度量标准。一般的优秀软件应做到高内聚,低耦合(2005年4月(7)的考点);
(2)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熟悉结构图的基本图符含义;掌握结构图的相关术语:深度、宽度(2006年9月【1】的考点)、扇入与扇出等;了解常用的设计过程设计工具(流程图、N-S图、PAD图及PDL)的表示法。
3.2.4.4 软件测试和程序调试
(1)测试与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这一过程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而调试的任务是诊断并改正程序中的错误,主要在开发阶段。例,2005年4月(6)与【3】就分别涉及到了测试的目的与调试的任务。同一考点又出现在2006年9月【2】;
(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例:2006年4月【4】程序测试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测试。其中____是指不执行程序,而只是对程序文本进行检查,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和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3)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是内部的结构测试,黑盒测试是外部接口的功能测试。这一知识点,尽管在历年试卷中未曾出现,但考生也应引起重视。
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通过比较来掌握。
3.2.5 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设计基础也是考核的一个重点,涉及面较广,但除了关系运算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是以概念题的形式考核。
3.2.5.1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分析历年试卷发现这一部分内容涉及的考题量较大,考点也是面面俱到。
(1)数据库系统组成。例:2006年4月(10):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____ 。2005年9月(10):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____。数据库设计的根本目标则分别出现在2005年9月(8)和2006年9月(9)中;
(2)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考生要熟知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例:2005年9月【1】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经过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其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阶段是____;
(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在2005年4月(9)和2006年4月(5)的考题都考了数据独立性这一特点;
(4)数据库的内部体系结构。三级模式与二级映射构成了数据库系统内部的抽象结构体系。例:2006年9月(4)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____。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D)物理模式;
3.2.5.2 数据模型
(1)E-R模型。要会分析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并会E-R图示法。对于这一考点,不能死记硬背,考生应通过分析大量实例,通过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考生可参见2006年9月(4),2006年4月(9)考题;
(2)层次模型与网状模型。了解这两种模型的基本结构即可。例:2005年4月(10)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____;
(3)关系模型。这是考核的重点,要求掌握关系模型中的一些常用概念,例:2005年4月【4】,2006年4月【3】的考题相似:每一个二维表称为___。2006年9月【3】一个关系表的行称为____。
3.2.5.3 关系运算
包括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和扩充运算。应熟悉各种运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掌握交、并、笛卡尔积、除等运算。例如,2006年9月(6)和2005年9月(9)的试题,就分别涉及了交、笛卡尔积运算。对于以上信息,考生应引起充分重视,复习时应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各种操作间的规律。
3.2.5.4 数据库设计
重点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即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具体过程了解即可。这一考点在历年试题中只出现在2006年9月(5)的试题中。
3.3 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考生往往觉得难以掌握,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例如,在复习数据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应将每种逻辑结构和其对应的不同存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将内容零散,跳跃性大的知识点串成“知识链”。
3.4 切忌题海战术
对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住一大堆错误答案。
3.5 答题时,不要拖延时间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难度不大,一道题在两分钟内如果没有任何思路,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让给后面的题目,这是考生应该考虑的一个“成本/效果”关系。
4 结束语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用于提供最具权威的资质证明。本文介绍的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能够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二级)的考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4年版)[M].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黄庆宏,丁为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笔试+上机)详解与样题精选(二级公共基础知识+Visual Basi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形态学科,也是探讨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属于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同时又是临床的主要诊断科室。它作为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1],既要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等学科为基础,又要为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书、幻灯片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生动、立体地表达教学内容。而多媒体网络课程可将学生带入文、图、声、像的学习环境,尤其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等教学难点,可用动画、视频生动的演示,这些多媒体手段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效率及理解深度[2]。
1网络课程设计思路
本系统以blackboard为网络服务器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等为设计工具进行开发。基本设计思路,见图1。
2网络课程素材模块建设
病理学多媒体素材的选择与收集制作是网络课件中工作量最大、最烦琐、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必须依靠本学科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良好把握才能实现。本网络课程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规划教材《病理学》(第5版)为蓝本,进行网络课件素材模块的建设,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病理尸检、病理资源库、知识链接与拓展、互动与交流、相关链接等模块。
2.1理论教学包含教学大纲、学习指导、PPT课件、随堂测试题、理论考试等二级栏目,通过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及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在PPT课件课件中通过热点字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线,导航主页面提供每一章节的代表图标,点击进入就可以开始学习。并且可以通过每章节后的随堂测试(做完题后自动生成成绩,并给出正确答案),自测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模拟题和答案,了解期末考试题型及问题解答。
2.2实验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大纲、实习指导、实验PPT课件以及病理学网络实验考试与练习系统。通过实验大纲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实习指导即可作为学生预习、复习的参考书,也可通过学习指导中的图示很快找到病变,了解病变特点。实验课件与理论教学和实验指导相互呼应,是学生自学和教师带教实习的主要依据。病理学网络实验考试与练习系统主要适用于学生总复习时的练习及测验,其题库按照知识点分成若干组,每组试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一个知识点,学生考试时计算机从每组试题中随机抽取一题组成自己的试卷,每张试卷覆盖所有知识点,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随机生成试卷,从根本上避免了学生可能存在的抄袭。无纸化考试,计算机自动判分也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出卷和阅卷负担。此课件全天开放,学生可以随时上网练习(配有正确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2.3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本教研室开展了5年“临床病理诊断技术”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这一模块中,介绍了第二课堂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基本原理和操作的注意事项,并且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病例标本的采集、固定、取材,以及石蜡切片制作和病理诊断报告填写的基本过程,使病理教学与临床病理诊断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4病理尸检病理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在发现和认识新病种,加深对已知疾病病因和病变过程的理解,探讨疾病在个体之间的差异,验证临床诊断,总结临床经验,积累病理资料,评价医疗质量等多方面具有现实而且重要的意义[3]。目前本院的尸检率很低,尸检病例极其有限,严重地影响了尸检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弥补不足,在这一模块中介绍了尸体解剖的概念与意义,尸体解剖检查方法及步骤,标本处理、尸检后修复及病理尸检报告的书写。并配有相关的尸检图片及男、女各1例尸检录像。
2.5病理资源库包含病例素材库、图片资料库、题库和动画集锦等二级栏目。病例素材库图文并茂,病例简单、典型、常见,适合高职高专教学要求,不仅有病史和各种检查结果,还插入了图片以及病例讨论题和答案。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诊断,将病理学知识与基础学科和临床各学科知识有机紧密的联系起来。在80个病例素材中已有一半病例已用于各环节教学中,如综合实验病例分析、课程导入、课堂举例、教学内容总结、实验课病例分析、教材编写等。图片资料库的图片利用Photoshop处理,加箭头指出病变部位,注意正常与异常之间以及易混病变之间的比较,附有简单的文字说明,使学生一看就清楚病变的特点,学习起来更轻松。题库按章节分类,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同,题量大约2000道题,都配有标准答案。动画集锦的动画可以表现病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加入了同步的中文解释及背景音乐,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2.6知识链接与拓展知识链接是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介绍学生应当掌握的常识性知识或有利于帮助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的知识。如在病理教学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中,收集了40组91个在教学中容易混淆的名词进行了对比、解释,以便学生学习、记忆。知识拓展主要是为了适当增补有关进展类知识,让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沿。如在病理科医生常见问题解答中,通过声音和简单的动画介绍临床病理诊断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注意事项、鉴别诊断以及病理诊断与预后的关系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7互动与交流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在随堂测试、实习考试与练习系统等多个方面有人机交互,同时还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在线双向互动讨论模块,使学生能及时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咨询和广泛交流。
2.8相关链接精心选择一些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如中国病理网、病理之家、华夏病理、便于学生随时获取先进的学习信息,检索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并与临床病理密切接轨。
计算药物开发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中心和制药业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小组主席钱德拉吉特·巴加伊20年前就进入了这一领域,他经常和制药业的人谈起该领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计算药物筛选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合作,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合成化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坐到了一起,共同看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
新药开发成本转移
最近研究显示,投在药物开发阶段的成本和时间正在向市场开发阶段转移,每10亿美元的成本投入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药物批准的机会越来越少,这表明人们需要更快、更廉价的方法。“计算机是加速药物设计开发的有效途径。”巴加伊说。
要开发一种突破性新药,最初是从分析病毒、细菌或导致疾病的基因变异开始。第一步是描述分子结构特征,这是药物开发的重要部分。因为两个分子能否互补,也就是它们匹配在一起的适合程度,是一种药物能否有效的主要因素。这一步做得好的话,就能帮助人们理解、识别并测试它和病毒之间可能的连接位点。
现有技术,比如先用X光照射,再用电子显微镜以接近自然的方式生成相关分子的纳米结构,获得的这种显微图像会有很多斑点,必须经过大量处理才能用。要得到一个分子结构的三维模型,大约要处理10万幅图像,再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行。
模拟算法提高预测精确性
在多年的职业研究中,巴加伊和同事系统分析了药物开发过程的每一步。他们利用得克萨斯大学先进计算中心(TACC)的高性能平行处理超级计算机,运行生物物理学算法程序,将模型、模拟、分析整个过程形象化地结合起来,使计算药物开发的速度和算法精确性都大大提高。
利用模型算法和图像重建,巴加伊的研究小组能建立一个改良的三维模型,不仅能获得表面信息,还能获得它的内部信息。目前,他们能识别出分子的二级结构,如单个侧链,这是从分子中央主干上垂下来的关键分支,这要求能精确预测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如果模拟时不能得到全部信息,很可能得到错误的答案,预测就会失败,也就无从解决下一步问题。”巴加伊说。
一旦目标分子的结构确定下来,还必须对各种可能的药物复合物进行测试,看其中有没有能匹配病毒结合位点的。巴加伊小组正在研究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他们的目标是找到能结合病毒表面特殊位点的分子,一旦该位点被结合,就会向病毒发出“已经到达目的地”的信号。这跟病毒把自身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不同,将来的药物会诱导病毒把它们的遗传物质放到细胞外的某种媒介上,不再对细胞造成伤害。
搜索算法让分子迅速配对
总的来说,未来药物开发的关键在于怎样去发现药物分子,让它们能和细菌或病毒的标靶区域匹配并结合。
计算机科学家发明了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研究小组把这一理念用到了筛选药物标靶上,能根据两个分子结合时所需的能量和生化动力学指标,按顺序生成标靶列表,如此一来,那些最有结合可能的化合物分子就显现了。他们把那些排在最高级的分子形象化地构建出来,分析筛选之后,再用模拟算法进一步改良。
此外,研究人员还必须严格避免标靶复合物跟其他活跃生物分子结合,这将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即使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极小,潜在危害也大得吓人。不过拿到计算机上用算法来筛选的话,这一问题立刻迎刃而解。
关键词:职业中学;市场需求;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Curriculum Study
Zhang Jun
(Anhui Chi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hy focus on curriculum and computer analysis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a computer based curriculum,analyzes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proposed reasonable curriculum,and study the one by one.
Keywords:Vocational school;Market demands;Curriculum
近年来职业教育日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从招生规模到市场的需要都取得空前的发展,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其他专业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提前录用,并且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真正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则非常少。那是不是因为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呢?答案显然不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的速发展,计算机正日益介入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社会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仍旧很大。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呢?从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与计算机课程设置有关,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作为一名技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依据
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更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必须站在时展的前列,时刻关注有关专业发展的动向,从而高度重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首先要与市场接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如果计算机专业课程一成不变,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计算机课程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在设置课程以前,一定要做好严谨、科学的市场调查。
其次学校在安排课程要分析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计算机与其说是一门课程,不如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不经过大量上机操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合理配比,以学生掌握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再次是注重选择教材。计算机是一项技术,它的周期短,更新换代速度快,如果教材选得不够合理,就会出现知识的老化,从而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样势必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市场上不受欢迎,而一本好的教材就犹如一潭清泉可以滋润人的心田,所以在选择教材时要订一些质量好的书。
最后还要听听学生的声音。我们不能不看对象而盲目的教学,职高学生毕业后想干什么?他们对教材有什么想法?时时听听他们的声音有利于职教的健康成长。
二、进一步分析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状况
对牛弹琴我们都不陌生,即使琴声再优美动听但对牛来讲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如果我们不对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课程设置也不能不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实际水平,我们要看到职业中学学生整体素质比不上普通中学以及重点中学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对于这样的学生要使他们成才必须先使他们成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他们的基础较差,这样除加大管理外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上就应该放在基础层面上为主,使他们不要眼高手低要狠抓基础着重动手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他们年龄一般偏小,有许多都是由于在初中贪玩而又没有复习就直接上职业中学的,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只有全面分析学生的素质才能采取合理的对策,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实施中如何设置计算机课程才够合理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关注有关专业发展的动向,也对职业中学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认为现阶段对于三年制的职业中学来讲计算机课程如下设置较合理:
(一)第一学年安排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Windows XP、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同时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点来安排的,职高学生通常对理论知识薄弱,操作动手能力强,因此可考虑多安排上机实践操作。让他们尝到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甜头,培养他们对计算机这门专业课浓厚的兴趣。
(二)第二学年安排专业课程。学生会在第一学年已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在此基础上开设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等)、工具类软件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钩。使他们的专业功底扎实。
(三)第三学年安排模块课程。有了前两学年计算机功底,第三学年安排模块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的竞争中多一分竞争优势。如PhotoShop图像处理、CAD设计、3DMAX三维图像设计、Core1 DRAW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等。不强求学生门门优秀只要能精通一门,将来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决策者深思熟虑,中职学校为了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要经常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课程设置。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会符合社会的需求,才会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真正做到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龙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建议.
1.系统功能
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可以进行以下实训与教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环境;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运行监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故障排查;供电系统的保护形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故障设置与排除;动力启动回路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冲击影响;供电系统中的漏电故障设置与查找;供电系统三相不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功能培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时间与动作电流整定培训;总保护装置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报警演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分级试送投运与退出操作。
2.模拟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1)总体方案设计。实训装置正面上部按照配电柜的监视仪表等器件排列方式进行布置,装置内部正面采用面板形式,根据供电TT系统设计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一个主回路分为两个分支回路,主回路一级保护采用的是JD6-6型的剩余电路动作保护器,分支回路采用的是QLL1-1000Z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支线采用多个小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别控制相应的用电器。装置背部仿真设计了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部分,能够仿真培训负荷设置以及不平衡调整等方面的实训。
(2)硬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柜采用常见的标准GGD柜型设计。实训柜分为正、反两面,采用现场常见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组成与市电隔离的TT系统面板,方便学员进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接线实训。同时按照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流程要求布局元件,初步设计可以设置三十多处(种)故障。装置正面为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背面为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仿真实训模块。其中,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模块又由三相总负荷控制刀闸、可变负载调整模块、无功补偿实训面板、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面板、单相照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仿真实训部分、电动机启动冲击仿真实训部分组成。一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包含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电流互感器、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以及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进行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器误跳闸、不跳闸、显示错误等故障,剩余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可以设置无功补偿电容自动控制回路少投切、不投切以及电压、电流采样信号错误所引起的故障。仪表监视电路部分可以对装置的电压、电流等信号进行显示。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两个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组成,分别安装了两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且均具有通讯控制功能,在每只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后级相线上均设置了漏电流故障点,可通过PC软件或本地操作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保护值、动作时间、漏电流值等参数进行调节,验证学习各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设计安装要求以及使用方法。在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上还设计了多台单相双值电容电动机,可模拟电动机起动瞬时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影响情况。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装置设计由六条支路来模拟三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仿真实训模块,分别安装有墙壁插座、日光灯、白炽灯、单联开关、双联开关以及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模拟了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后级零线接地、相线漏电以及零地混接、零线混用等典型故障,漏电流值可以进行调节。在装置上还设计了漏电流产生电阻模块可供学员或者教师进行组合使用,以得到所需要的漏电流值。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模块:在装置背面安装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面板,计算机软件根据复合情况给出最佳的调整方案,完成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实训。
(3)软件系统构成及功能描述。实训系统软件设计本着界面新颖、操作方便、功能齐全的设计原则,实训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控制实训装置总电源的启动与停止、漏电流故障的设置与恢复、题库的设置与编辑及其他信息的设置与管理。1)培训管理模块功能描述。学员信息管理:能提供学员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职称分类等功能。题库管理:能支持题库的更新维护并能够按照试题类型进行检索来创建考试电子试卷。漏电保护器信息查询。能支持漏电流保护器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漏电保护器应用方法、常见故障及常见错误接线方式等信息的查询。资料管理:能支持基础台账资料管理、低压电网总保护运行记录、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记录卡、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装置运行检测记录等信息资料的查询与打印。原理图信息管理:能支持低压电网运行的TT原理图及三相负荷不平衡调整图纸显示,可供培训师或者学员根据软件底图对漏电流故障点进行分析查找、故障排除。在线理论考试:能够随机抽取各类型试题形成试卷并提供考生在线答题,考生提交后根据答案自动生成考试分数。理论成绩查询:可以支持考生成绩存储与在线查询。2)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描述。通信管理:实现计算机软件与装置通讯转发器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实时保持有效通讯连接,并提供实训软件操作接口管理及系统应用层与通信层交互的通信信道配置。多机通讯管理:具有联机控制功能,单台电脑可联机控制多台装置,方便老师在考核时统一计时及设置故障,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性。参数、数据库、故障库管理。参数管理:包括对通讯参数、漏电保护器基本参数、控制参数、无功投切参数设置、存储参数等修改、模板设置等管理;数据库管理:提供数据库修改单,可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EXCEL导出、修改、导入;故障库管理:添加新的故障组合(系统设置的所有故障进行选择组合)、删除旧有故障组合、修改原有故障组合。在模拟故障时,只需调用故障库中的故障类型,便可触发故障模拟。系统用户管理与权限配置:能自定义用户角色、操作权限。操作日志管理:可存储操作日志并能通过时间段查询。
3.结语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智能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以目前配电网中常见低压系统为设计框架,通过模拟与现场实际环境相似的运行工况,采用智能化方法模拟设置最常见故障现象,让学员通过在实训系统上的操作掌握查找故障的方法并排除故障,尤其是对低压配电网络中三相负荷不平衡电流、电动机启动等所造成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误动进行再现和分析,其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实现方式将指引着电力系统智能仿真实训装置研发的发展方向。
作者:张长营
软件测试的魅力
软件产品的质量是软件的生命,也是软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缺口高达40万人,而在成熟的软件企业中,测试工程师的数量远远超过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数量。在未来十年中,我国企业对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测试人员的需求数量将继续增大。
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技术能力:作为一名测试工程师,不能仅从使用者的角度来测试软件产品,而且还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设计测试用例。所需技术包括以下课程:软件技术基础、C 语言、面向对象设计、C++、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当然,有关软件测试的其他各种知识和技术也必须掌握。
编程经验:测试工程师需要写测试脚本,所以必须会写简单代码、能读懂源码,如果有一定的编程经验,可以帮助你对软件开发过程有较深入的理解,从编程人员的角度来正确地评价。工资与经验是成正比的。
沟通能力:测试人员要与项目经理、开发工程师、客户、市场人员等进行沟通,面对不同对象,需要不同的态度和方式,与开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尤为重要。
善于总结和学习:软件测试是一项繁琐甚至枯燥的工作,重复性事务比较多,这就需要善于做阶段性总结,善于学习,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让自己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将学习成果应用到新的测试工作中。
NCRE四级软测工程师考试要点先知道
为了适应国内急需培养大量合格的软件测试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推出了NCRE四级软件测试工程师考试科目。在设计实施这项考试的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测试专家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对考试大纲、内容及考试的组织实施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目前考试形式为笔试,时间为120分钟。
主要考核哪些内容呢?包括:软件质量、软件测试及软件质量保证的基础知识、代码检查、走查与评审、结构覆盖(白盒)测试、功能(黑盒)测试、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软件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面向对象软件测试、Web应用软件测试,以及兼容性测试、构建测试、极限测试和文档测试等。
具体内容详见/viewthread.php?tid=122417&extra=page%3D1&frombbs=1
看起来很有挑战性吧?如何学习呢?认真把握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是最基础也有最有效的方法。教材涵盖了当前软件测试领域的各项实用技术,并加入了软件测试工程实践的内容。利用与教材配套出版的QESuit和QESat/C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光盘,大家可以亲自动手参与软件测试实践活动,进一步掌握软件测试的实际应用技能。
从收获二级C、C++、Java证书,到迈向四级软测工程师考试,已经打下了技术上的基础,走出了第一步,让我们继续为理想而努力吧!
小提示:
2009年3月真题练手,如果你能做对,就说明你很有潜质哟!
选择题第11题.以下关于软件性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软件性能与该软件的实现算法无关
B软件的吞吐量越大,其平均响应时间总是越短
C给软件的可用资源越少,其平均响应时间总是越短
D对于同一个网站,其支持的同时发送请求的用户越大,该网站的性能越好
正确答案 B
网络大补贴:
四级网络工程师笔试真题精编修订版/viewthread.php?tid=140558
关键词:ACCESS;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功能强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数据库技术。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有助于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可帮助学生对项目背景、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1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将ACCESS列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大多数学校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库理论为主,另一种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为主。前一种内容设计架构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舍本求末”之嫌;后一种情况虽然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学以致用”,但要么是以比较陈旧的案例作为训练的素材,例题设计陈旧,要么就把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
第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中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课程上的教授、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一味讲解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等,且往往缺乏新颖、有趣、精简的课堂案例设计。
第三,等级考试引进后带来的新问题。等级考试中ACCESS语言的引进,本意是为了加强ACCESS语言的应用推广。不料它引发了一个副产品,教学中教师为考而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只讲解无忧软件中的例题等,根本讲不透,学生为考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几近荒废。通过对最近几年考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综合编程题30分题中,满分只占20%左右,即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故此种种,再加之各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已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自然而然形成并流传,几乎难以纠正。
显然,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案例本身的更新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来驱动这一改革。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案例驱动是将知识点分解到若干实际案例,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剖析理论知识,理解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从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开始讲解,如关系数据库、对象、类、属性、事件、方法等,然后再讲窗体、报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如果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给学生先介绍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实际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掌握设计用户界面,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出界面所需的数据。而输入数据时要注意各数据的类型匹配,再讲解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专业术语。
2.1案例设计
教师设计案例时,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实现各章节内容的嵌入,促进学生的自修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4]。案例设计要有连贯性,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扩展[5]。
将学生成果纳入案例教学,对历年学生创造程序进行评优,挑选最优秀的程序设计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新生,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案例组织
案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对案例进行合理编排与组织使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Access中程序设计是用VBA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VBA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编程思想。用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如循环语句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评定等级的案例。
案例组织应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入深,有效扩充的原则。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案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参与一起分析案例,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9]。
案例组织最重要一环还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案例之间联系、把握各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环节,整理容易出错的案例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整个案例教学进程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2.3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提前将下次课案例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对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与评定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经典项目案例分析
3.1教学大纲的要求
1) 掌握数据库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表结构的设计与字段属性的设置;
3) 表之间的关系设置。
3.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设置一个案例场景,描述如下:
“一所高等院校进行扩招以来,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量,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案例设计当中。因此,学校教务处委托你开发一个‘试卷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学生无纸化考试。包括考生管理、教师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管理等。现在,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要求完成试题表与答题表的设计。
3.3分析问题
1) 试题表与答题表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取试题和答题信息;
2) 如何设计试题表的结构,如何设计答题表的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结构。
3) 在建立表的结构时,如何合理的设计各字段的属性,包括类型、大小、主键等?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4解决问题
1) 根据案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数据表的设计。具体参考操作步骤如下:
Step1:根据案例要求,教师规划出试题E-R图,如图1所示。
在此参考步骤中,根据图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要设计属性1、2、3和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答题E-R图”,并引申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联系、域等基本概念。
Step2:根据E-R图,规划出试题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如表1所示。
Step3:根据数据字典,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testque表,并输入测试题目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实践:①题目字段类型为什么要设置为文本型?它的大小为可以设置为10吗?从而引出ACCESS中的中英文字符长度相同的概念。②将题号的数据类型 “数字类型”更改为“自动编号”类型,输入数据时是否更快捷?(请学生自行体会)。③题号字段为什么要设置主键?它的值能不能重复?(教师可在此引导学生进入答题表的建立,并强调试题表与答题表之间的联系)。
3.5课堂总结、学生独立设计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表的步骤,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设计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掌握建立表的操作步骤,明白了表的设计过程以及表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实体、属性、域等概念,为后续的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未纳入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案例,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表记录输入后,教师提出根据试题表中记录如何实现批量修改、批量删除,从而引出操作查询设计。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案例驱动教学法,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验证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的新生,分为4个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班。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乙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后4个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统计成绩如表2所示。
以上统计显示,文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12%,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80%,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3倍以上。理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20%,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96%,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2倍以上。
5结语
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方法,可以增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数据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调查证明,采用范例引导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综合实际案例为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是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值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冬梅,王爱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16):126-129.
[2] 袁维新. 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 教育科学,2003,19(1):41-44.
[3]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2-64.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黄永灿,徐甜. 案例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2009,25(4):169-170.
[6] 李宏图.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析与实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0-93
[7] 常梅,李迎秋,李永.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8]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构建综合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 计算机教育,2009(12):110-112.
[9] 黄陈英,曾俊,黎明. 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10):73-75.
Cases-driv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CCESS Programming
LIANG Hua, CHEN Zhen, ZHANG Bo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