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作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背景音乐与影视作品的关系
影视作品包含电视、电影,是通过对时间以及空间的营造,在画面上展示完美的空间营造,它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背景音乐是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电影是人的骨骼,那么背景音乐就是填充在骨骼中的血肉,没有背景音乐的填充,那么再好的影视作品也将会是一具空壳。现今,广大观众认为背景音乐存在于影视作品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已经是影视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背景音乐于影视作品抒情、气氛营造、突出主题等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背景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增色添彩,但其还是处于次要地位,不能用得太多,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背景音乐的使用要从实际出发与作品相配合,要将背景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影视画面互相补充,互相衬托的优势发挥出来。
二、影视作品中背景音乐的类型
1.片头音乐
作曲家常将片头音乐写为概括性序曲,用以概括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或戏剧性矛盾冲突等。如《李米的猜想》是由一个病态的爱情故事发展引出的一段离奇的悬疑案件,因此片头音乐采用压抑、怪诞,能渲染故事人物的矛盾冲突相符情感的音乐。《生死之恋》片头音乐却采用了凄凉、又充满爱意的Summer。
2.主题音乐
主题曲是影视作品中,表达作品主题或概括全片基本内容的歌曲,一般都是在片头或片尾,经常贯穿整部影片。My heart will go on是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它也是在影片的末尾。虽然主题曲只有四分多钟,但是却浓缩了整部影片的情感。《泰坦尼克号》公映后,My heart will go on也随之弥漫在了大街小巷,直到16年后的今天也是经久不衰,每当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人们眼前还会浮现电影里所讲述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3.场景音乐
场景音乐也就是影视剧作中的插曲,影视作品中的戏剧冲突,时氛围的营造,都需要场景音乐来渲染和推动,同时也能够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在《天空之城》创作中,Morning in slagg's ravine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帕苏和希塔在众人面前掉下铁轨的场景,他们掉下去后却又安然的落到地面,画面与音乐的基调配合,充斥着惊奇与欣喜以及不可思议,表述一种无法相信的感觉。第二次响起是在一些尘埃扫定之后,希塔休息时。这是的Morning in slagg's ravine是管乐器演奏的,它的曲调明亮轻快,使观众听后有着愉悦的心情,同时又充满希望展现了黎明的到来。
4.片尾音乐
片尾音乐一般在影视作品的结尾,和片头音乐一样,是与字幕结合,列出演员、创作人员、职员等一些与影片有关的信息。影视作品中片尾曲和片头曲的作用也极为相似,都是影视作品的概括性序曲,也有很多影片用它们自己作品中的主题曲或插曲作为片尾曲,例如《画皮》。
三、背景音乐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当代影视的基本特性是声画结合,不同的声画组合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情绪和含义。下面我就具体分析了背景音乐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展现民族特色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就如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不需花费太多精力就能分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就成为世界上年产影片最多的国家,素有“宝莱坞”的美誉。印度的电影就大力宣传了具有他们民族歌舞特点的音乐,尤其是在50年代的印度,歌舞场面在任何类型的电影中都占有主要位置。印度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加入民族歌舞,不但拍出了好的作品,也将他们民族的歌舞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它里面的音乐和故事配合的非常完美,在结尾处,男女主人公和众人在火车站的群舞场面,热烈奔放,将影片之前带给观众的压抑感觉一扫而光。歌曲Jai-Ho混入了电子伴奏版的《命运》,融合了印度民族音乐的各种元素,点亮了影片中“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主题。
2.参与情节推动
背景音乐不但在影片的局部与整体制造氛围,还可以参与影片的叙事发展。影片《角斗士》的主题音乐——The battle。它就为电影的叙事起到了非常大的烘托作用。管弦乐和电子音乐一起演奏出的主题曲浑厚激昂,与战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的画面一起配合播放,使观众门看后热血沸腾。战场上的勇士们一往无前,同时还有鲜血淋淋的画面展现在观众眼前,激昂的乐曲不断回荡在战场上,为冲锋陷阵的将士们带去战争即将迎来胜利的希望。
3.为影片风格定调
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以不同的节奏和曲调配合作品,用节奏的舒缓调动听众的情绪。台湾的清新文艺片,剧情舒缓,背景音乐一般都会采用轻柔曲调的歌曲,来表达片子淡淡的清新的感觉。德国的一位电影配乐大师为电影《加勒比海盗3》创作的背景音乐,以管弦乐队为主。曲子开头的部分节奏比较欢快,很符合杰克的形象,每到大战,也就是杰克打架的时候就会用到,欢快的节奏加强了影片的喜剧效果,为影片添彩,调动了影片的节奏,使影片不是一味乏沉无味的讲述,而是具有动感。
4.刻画人物
运用电影音乐可以放大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内心真实的心理情感状态,使观众感知画面不能直接表达的人物情感,增添人物的情感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如《我的父亲母亲》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吃饭每次都会拿头份,母亲知道后,就将自己认真备好的蘑菇馅饺子放在了第一份,然后在井边假装打水偷偷看父亲有没有拿自己放的那份饺子。这个时候背景音乐《送饭》响起,画面中母亲神情羞涩,用关切的眼神注视着父亲,他希望父亲吃到那份自己用心做的饺子,背景音乐与画面配合,将母亲的纯真无私和对父亲深深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5.过渡作用
电影里的时间是浓缩的,一部作品里的时间跨度可以是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在电影中,这几个小时里,不可能按照时间顺序毫无取舍展现这些内容,在不影响电影叙事的条件下,电影里就需要跳跃一些不必要的情节,跨越一些时间段,单独的画面很难实现这样的情况,这就要音乐的帮忙了。《我是山姆》讲述了一位有智障问题的父亲与自己女儿之间的爱。其中有一个情节,女儿露西被领养到新家后,山姆为了经常见到女儿,搬到了女儿家附近,而女儿一连几天晚上翻墙、爬窗户去父亲那里的情节。如果每天都详细叙述就会比较繁琐,影片里只详细叙述了第一个晚上露西去父亲那里,父亲送露西回新家的过程,后面就用轻快的背景音乐配合着快速剪切父女之间来回奔走的镜头代替了,如果只是单独镜头的快速切换,就会比较突兀。但是用一首背景音乐帮衬,背景音乐的节奏配合剪切,几天的时间跨度只用了十几秒的时间就带过了,不但内容讲述清楚了,而且画面转换然流畅,不会显得很突兀。
四、结语
背景音乐与影视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们相互渗透,优秀的影视作品为音乐注入了情感,使音乐更加深入人心,而优秀的音乐加入影视作品,也使影视作品的情感更加细腻。
参考文献:
[1]邹俊杰.背景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完形作用[J].大众文艺,2012,19:12-13.
[2]张永红,刘文良.声画交融的视听——生态影视的审美之维[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5-59.
[3]张雅囡.谈影视音乐的艺术表现[J].电影文学,2011,22:
134-135.
[4]李延俊.影视音乐的审美表意功能[J].电影文学,2012,07:
119-120.
[5]刘宁.谈影视音乐的构成及审美[J].歌海,2011,05:59-61.
[6]李杨.音乐性影视作品中的音乐精神[J].青年记者,2011,
35:52-53.
[7]李智.钢琴因素在影视背景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教育,2011,02:89.
[8]王辉.影视广告创意新革命——CF脚本DIY[J].广告人,2005,04:97.
[9]沈爱国,孙莹.浅析影视声音在艺术表达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06:52+51.
1、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2、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3、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新神话主义;中国动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7-01
在21世纪的新媒体文化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神话主义”(New Deificationism)浪潮。“新神话主义”以电脑技术为基础,以幻想为特征,以传统幻想作品为摹本,制造了大量文化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当代由数字技术辅助完成的动画影片成为其内容的重要构成。
新神话主义背景下的动画影片创作是否能将单个的神话故事还原到神话世界的整个系谱之中,决定了该部作品的描绘幻想的流畅程度和文化认同程度。细数新世纪后的中国动画,取材自中外神话的作品层出不穷,有的是在尊重神话原著的精神内涵前提下的改编,如《新西游记》《哪吒传奇》等,还有一种是拼合式、跨文化甚至是戏谑式的重写,如《艋亟鹕吵恰贰肚鸨忍卮竽质二星座》等,本文仅就作品中呈现出的三大特征简述如下。
一、经典文本的反复改写
在尊重神话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动画改编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经典文本的反复改写,如《西游记》题材、《封神榜》题材、《希腊神话》题材等。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获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2015年也因此被称为动画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
在西游题材动画中,主要的改写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当代科技文化与网络文化与西游记的糅合,如2002年的《魔鬼芯片》,故事情节里融入了科幻元素,2005年的《夺宝幸运星》则改编自受西游文化影响的著名网络小说《嘻游记》;第二种是截取《西游记》的某一段情节进行扩展改编甚至是戏说,如2005年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2007年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以及2012年的《美猴王》等;第三种是基本尊重原著的动画演绎,2011的《西游记(新版)》是典型代表。
二、跨文化神话元素的糅合
早期的神话改编类动画往往取材自中国古代神话,并以尊重原著的基本情节与故事背景为指导原则,与之不同的是,新神话主义背景下的中国动画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球范围,在作品中出现许多跨文化的情节与视觉元素。《丘比特大闹十二星座》取材自罗马神话,丘比特(拉丁语:Cupido),是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十二星座的传说起源自希腊神话,而剧中丘比特的服装明显带有少林寺练功服的特征,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日本动漫《七龙珠》的影响。2006年的《精灵世纪》与其说是选取日耳曼神话中的精灵世界为叙事背景,不如说是新神话主义代表文学《指环王》引领下的“精灵热潮”产物。2006年香港出品的《夫子之魔界梦战记》中每个单元都以不同的经典故事作背景,分别有“神灯传说”、“花木兰”、“十兄弟”、“新西游记”等。这些故事的选择东西方背景皆有,故事中除了保留原有的情节外,也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剧中有着接二连三地发生的充满笑料又惊险的故事。
三、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动画式呈现
随着当代文化的流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动画创作题材选择历来是传统题材与日常生活二分天下。近年来,在许多动画影片中,二者更是融合在一起,具体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一部影片既展现生活情景,又有幻想世界的故事。其中以2010年的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为典型代表,影片以小龙家庭的一个普通的早晨为开端,全家人吃早餐、小朋友踢毽子、老人们喝茶聊天、小贩摆摊等,这些都是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份认同感。第二种是讲述发生在奇幻世界的故事,在人物设定、叙事手法、价值观设定等方面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喜好。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的脸型由传统的心形、卡通化设定变成了长脸造型,更符合本片中心灰意冷的不羁青年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崭新的审美体验,土地公的形象和行为接近西方的精灵,却广受观众的喜爱。
从神话文本到动画影视的改写过程,经历了口头传说到书面语言,再到视听语言与动画语言的表意载体变化,这当中注定会经历复杂的多重转译。在新神话主义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动画作品显示出自身的典型特点――经典题材的重复性、元素选取的文化多元性、日常与奇幻的交叉性。这些特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中国新神话创作与改写的整体特征决定的。而在神话元素的运用过程中,超越古人得天独厚的知识资本是最重要的创作前提。相较之下,中国动画创作者们缺少的正是上述知识的储备。对于当代再造神话而言,学术底蕴比想象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代动画创作人来说,知识是亟需补充的,这样才会有更多高质量的神话幻想类动画作品涌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叶舒宪.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J].中国比较文学,2007(4).
[2]谢迪南.当“新神话主义”成为浪潮[N].中国图书商报,2004-10-08.
[3](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黄珏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贝多芬《暴风雨》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特别是在奏鸣曲《暴风雨》中,演奏的技术性与音乐性、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标志着贝多芬一生钢琴音乐成就的高峰,他的演奏速度与技巧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暴风雨》 演奏分析 技术性 速度与技巧
作者简介:刘亚楠,女,汉族,1987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现就读于河南省许昌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关键词:大班主题;写生创作活动;指导策略
幼儿写生的对象主要就是特定的物体或者景物,通过仔细观察将看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幼儿缺乏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创作就会受到限制,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技能不够平衡,这样创作就会受到局限。幼儿的绘画缺乏系统性,就无法有效地结合技能和创作。在主题背景下,将写生创作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能促进幼儿创作灵感的发展。
一、借助主题环境提供写生的素材
幼儿自身对于美具有敏感和喜爱,而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渠道就是视觉,利用生动的视觉体验可以将无穷的想象激发出来,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例如,大班主题活动为“鸟的世界”,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可以创设具体的环境,为学生确定具体的主题。例如,我认识的鸟类、鸟的生活环境、鸟的事物等等,将这些不同的主题进行有效的串联,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有关鸟类的信息资料,这样就会为学生提供有关“鸟的世界”,可以制作相关的简报或者鸟类的标本,形成各种丰富的视觉感性材料,进行有效地安排,布置具体的主题环境,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有效的互动,对鸟的外形特征和种类等各种相关的知识经验进行仔细观察,并且用心体验,这样一来,幼儿就会对鸟类的外在美印象深刻,能够对写生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二、分层主题的进程
针对写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幼儿利用自身的视觉感知,对于事物的想象进行捕捉,并且实现再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获得形象感知的能力。在日常写生过程中,幼儿的观察缺乏秩序,也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幼儿自身不知道怎样去对自己看到的物象进行表现,他们通常只是将记忆中的表象进行表现。幼儿对于绘画缺乏想象力。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针对主题开展的进程,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划分,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幼儿对写生对象的形象特点具有初步的感知,将上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解决。首先教导学生对整体特征进行感知,随后再进行有效的局部观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对比,最后引导一些具体的细节。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例如一盆花,让幼儿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仔细观察,形成整体感知,通过对花的花瓣、花径、叶子等各方面进行局部观察,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对写生对象形成整体方面的感知。进行第二层观察,就是感知观察。通过对整体进行观察,让幼儿对两盆相近的花进行比较,幼儿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这两盆花在形态和色彩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幼儿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获得多样性的感知,丰富感性认识。随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情景感知观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不同的花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这样幼儿就可以明确花的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当幼儿在将其细节继续拿给你表现的时候,这些都是最根本的基础。除此以外,还可以激发幼儿对于大自然的兴趣,让幼儿直接对写生对象进行理解和描绘,建立自己的知觉形象,幼儿可以明确观察花的细节特点。
三、创设主题交流平台
写生的过程,就是让幼儿去观察和分析以及理解、获得直接体验、锻炼幼儿智力的过程,可以将自身的观察和认识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在未来的创作中也是非常丰富的材料。主题“鸟的世界”,教师创设出美术区域的环境,并且创设出交流展示平台,让幼儿可以自由交流,可以对同班的作品进行欣赏,可以将幼儿的创作欲望充分激发出来。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意愿为基础进行有效的组合,将自己想要的画面描绘出来。以鸟的特征为基础,对鸟的生活环境进行自由想象。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选择的鸟的标本进行写生创作,幼儿也会变得更加投入和自信,更加生动地将鸟的形态特征表现出来。
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写作创作得到有效的开展,这个美术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创作欲望,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作欲望,提高幼儿的写生技能。
参考文献:
[1]邹晓梅.《指南》背景下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6(25).
[2]万新华.图式革新与趣味转变:以十七年江苏国画家笔下的建设主题为例[J].美术研究,2012(1).
摘要:19世纪初,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欣欣向荣,人们掀起了一场学习钢琴的热潮。为了适应钢琴教育的发展,让演奏者系统地掌握钢琴演奏技术技巧,尽快建立起一套系统的钢琴训练方法,成为当时许多有才华钢琴家编写教科书的动力所在。克莱门蒂的练习曲集《名手之道》便孕育而生了,这是第一部系统的钢琴训练敦程,从而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
关键词:钢琴;练习曲;克莱门蒂
穆齐奥・克莱门蒂(1752~1832)英籍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1752年1月23日生于罗马,1832年3月10日卒于英国伊夫舍姆。童年从A.博罗尼和G.圣雷利学习音乐,9岁任管风琴手,12岁作有清唱剧,1766年底为英国人P.贝克福德所赏识,被带到英国深造7年,1775年以Harpsichord演奏家身份在伦敦初露头角,1780年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首次赴欧洲大陆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自1782年起定居伦敦。
在19世纪初,欧洲掀起一股学习钢琴的热潮,同时欧洲的钢琴演奏也演变为两大流派。一是以强调音乐结构明晰,乐句流畅轻盈,颗粒性强的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莫扎特、胡梅尔等,这种音乐的风格与艺术中典雅秀丽的洛可可风格(Rococo)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并且更多的是受到羽管键琴器特质的影响;而另一派则以强调声音饱满,坚实,力度大,富于戏剧性,使钢琴获得类似于管弦乐队的宏伟效果代表人物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这种音乐的演奏风格倾向于未来,它是激情主义的具体反映,同时与声音洪亮,反应迅速的新型钢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当时克莱门蒂则是汲取了这两大流派长处“以严格与自由风格”态度,并综合了这两种风格流派的系统化技巧练习,编写了由100首小曲组成的《名手之道》,这是克莱门蒂被后世尊称作为“钢琴之父”“钢琴奏鸣曲之父”和“近代钢琴演奏技巧之父”的原因。《名手之道》又称“艺术津梁”“通向艺术的阶梯”“通向帕纳索斯的台阶”或“朝圣进阶”。(Gradus ad Parnassum是拉丁文,直译成“Steps to Pamassus”。Parnassus(帕纳索斯)山,是希腊神话中九位艺术守护女神谬思(Muse)的居所和经常出没的地方,传说中热爱音乐和艺术的阿波罗神(Apollo)、缪斯神(Muse)等的神殿就位于帕纳索斯山脚的古城德尔菲(Delphi)。“通往帕尔纳索斯的台阶”意思无疑就成了:“通过这种系统性练习曲的训练,便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登上艺术高峰”。)这套作品一共包含三卷共计100首练习曲,分成三大部分,于1817年、1819年和1826年分别出版。
《名手之道》的最大价值及特点在于克莱门蒂开创了大胆辉煌、华丽且充满活力的动力性音乐演奏风格,在钢琴上做出了前辈钢琴家从未达到过的辉煌音响及戏剧性的对比效果。克莱门蒂把巴洛克时代对位法的精致及活力与浪漫派的和谐法与戏剧性情感相结合,通过诸如以双音演奏、密集音型的分解和弦及快速平行六和弦等技术的大量运用,给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是一本把技术训练和艺术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性钢琴练习曲集,其中不仅有五指、连奏、三连音、五连音、三度六度八度双音、八度和分解八度进行、快速音阶琶音经过句、密集音型的分解和弦和快速节奏等技巧训练,还有为掌握各种演奏风格所必需的专门训练。《名手之道》中包含了大量多样性的小曲,意在开发演奏者的音乐潜力,包括了小型奏鸣曲、赋格、幻想曲等,其中的曲子风格十分自由,其中还涉及钢琴曲(包括练习曲、奏鸣曲、赋格曲等)的写作思想,从手的练习再发展到奏鸣曲形式结构的练习,同时更强调钢琴曲在表情与雄辩方面的戏剧张力。克莱门蒂运用了他一贯擅长的音乐写作技法――类似于数学中“数字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的规律性写作技巧来创作了这部练习曲集,其中包括了他在作曲中最喜欢运用的复调卡农、对位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呈示出大胆、辉煌而有活力的动态节奏感,开创了更宽广自由的多样性创作手法、技巧以及动力性演奏风格。克莱门蒂的这些练习曲,并不追求轻快,而是着重锻炼强韧的手指,训练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力度的掌握,并蕴含复调卡农和对位的练习。他的练习曲要求在较长的篇幅和较快的速度中坚持灵敏动作,充实音色,因此具有较高的难度。虽然练习中有不少是技巧性的,但是,对于进一步提高手指对各种技术的适应能力来说是很有成效的,能把这100首练习曲按照要求弹完弹熟,并且解决了触键放松的问题,基本就让弹奏钢琴的技巧达到了一个“真正入门”的水平了。曲集中有许多较难的技巧练习,但都注明了具体的练习方法和要求,应当严格去做。例如,《名手之道》第1首运用了快速音阶演奏技法,在不断进行调的转换情况下,用各手指均等力量进行不断变换的音阶练习;第7首则含有不停快速跑动的上行下行的音阶和琶音,训练左右手互相模仿和衔接;第9首是训练右手无名指、小指的独立和保持,左手跨小节连线的长音和重心移动的练习;第13首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流畅跑动的颗粒性展现,强调注意衔接连贯、跳音和节拍拍点的掌握,其中既有用拆开双三度的三度练习来掌握手腕调节的规律和方法,又有双手以同样音型演奏并训练固定音型逐渐层次递进和移调的练习,还有一只手弹奏两个声部的练习:在保持中声部快跑流畅的同时又要弹出高声部的歌唱旋律;第16首运用了三度双音演奏技法;第26首运用了快速八度双音演奏技法;第28首运用了快速分解八度演奏技法。
克莱门蒂在钢琴艺术发展史和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上占有特别而重要的地位,他是最早研究钢琴特性和钢琴功能而专门为钢琴谱曲创作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钢琴练习曲体裁的创立者。《名手之道》备受贝多芬、卡尔・车尔尼、罗伯特・舒曼、肖邦等同时代一些著名作曲家的推崇和赞赏,至今依然被作为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兼并难度”练习曲而列入音乐院校高级钢琴课程中。克莱门蒂开创练习曲写作以来,练习曲这种作曲体裁便成为作曲家和钢琴家们创作的一个新领域。
克莱门蒂音乐的一生是极其伟大的,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横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时期这三个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以他非凡的天赋,把巴洛克对位法的精致及活力与古典、浪漫派的和谐法与思想表达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确定和修炼了古典音乐的规范准则。在这个意义上,克莱门蒂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简介】刘莹,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及英语教育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木偶奇遇记》是受到儿童甚至成人欢迎的童话故事,它的原文和译本在世界各国都有非常大的发行量,读者们会从不同版本的不同翻译对故事有不同的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译本都是在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完成的。本文对小说《木偶奇遇记》的英语,俄语及土耳其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批评及译者在翻译创作中的角色。
一、小说《木偶奇遇记》的三种译本创作背景的解读(一)英语版译本
1892年,穆雷翻译的《木偶奇遇记》来到美国,美国人经过各种不同翻译实践后,才有了为学者普遍接受的译文,指出皮诺曹是个好孩子,他可爱,脆弱,不能受到任何伤害,其主题也变为歌颂家庭和团结。
1937年后,皮诺曹在翻译当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形象。美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为了修复大萧条带来的创伤,新的译本中出现了对新动力和能源资源的叙述,译本向读者暗示,皮诺曹将要给美国的家庭和孩子们带来一个新的希望――在新的动力和能源资源的帮助下,美国经济的复苏指日可待。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美国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化,《木偶奇遇记》也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译著。正如 Wunderlich 在他的研究中所说:“社会力量影响了《木偶奇遇记》的翻译,这些翻译的侧重点,人物形象和主题都发生了改变,而Collodi的原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已不得所知了。”[1]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得到了很清晰的反映。
(二)俄语版译本
童话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苏联时期,文学方面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苏联认为,在十月革命后,苏联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苏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状态下,在这一时期,童话的主要作用在于子女教育方面,文学也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随后,苏联现实主义文学之父Maksim Gorkii,发起了对童话的重新评估运动。20世纪30年代,拥有新思维的读者群开始兴起,他们乐于接受新兴事物,这也鼓励了苏联作家对童话的创作,使得童话为苏联文学所接受。
1935年,Collodi的《木偶奇遇记》被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翻译过来,成为儿童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之一。这本童话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木偶布拉蒂诺的冒险故事,他跟受不了木偶戏班老板虐待而逃出来的木偶一起,经过重重阻碍,得到了一把打开神秘大门的金钥匙,而这扇门通往另外一个充满欢乐的理想世界。Balina指出,托尔斯泰描述的新世界与苏联人民当时的生活环境是非常相似的,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知道阶级的分类,而且拥有各自的阶级属性。因而,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到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这种接近生活的童话描写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的。
(三)土耳其版译本
Zambak出版社在2001年发行了《木偶奇遇记》和它的两个土耳其译本。
在2004到2005年期间,土耳其教育部了两张名为100基本读物的读书清单。这两张读书清单中包括了许多世界经典读物,教育部要求每一个学生好好阅读。Sertkan (2007)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到,“这两张清单是为了鼓励中小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这些书籍,同时也示意教师把这些清单上的书籍纳入他们的日常教学大纲中去。让学生(下转第112页)
一、茶艺表演与音乐艺术的结合
同属于艺术门类的茶艺与音乐,虽然各自独立,却又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结合,带给人们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其实,茶艺与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文人充当了桥梁的作用,而文化则成为孕育的土壤。茶艺正是在古代文人的参与下才成为了一门艺术。精通音律的古代文人,将茶艺与修养、教化等密切结合而形成了雅士茶道。作为将茶道演变为雅事的重要因素,背景音乐提升了茶艺的文化品位。在古代社会,与茶艺表演相结合的背景音乐多为古琴所奏。在当代社会,茶艺表演引入了更多的新鲜背景音乐元素,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创作
(一)依据茶的种类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不同地域出产的茶的味道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茶艺表演中的背景音乐,应该根据每种茶的不同特性及其本身带给品茶人的感受进行选择与创作。比如,乌龙茶茶艺表演通常运用《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作品为背景音乐,或者创作专用的茶艺背景音乐,表达心领神会的茶艺之美,让品茶人品茶之际,神游茶乡的风情,享受茶乡的风味。比如,禅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融传统茶艺文化与禅文化为一体,使品茶者品茶时能够感悟禅茶一味之境界。佛教与茶艺结缘两千年来,禅茶展示了禅宗的对茶艺的体验。禅宗公案记录的称之为手段的形态各异的动作与姿势,不仅有静态的造型,而且有动态的表演。伴随着佛教背景音乐,茶艺表演者变换着茶艺表演的动作与手势,传达着禅意的体验。中国茶的品种多种多样,不同的茶发源于不同的地域,蕴涵着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信息,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韵味。由于不同地域与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民族乐器,创作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时,应该像创作其他特殊音乐那样,为每种茶艺表演创作适宜的音乐。当音乐在耳畔响起时,欣赏着美妙的茶艺表演,品味沁人心脾的茶香就能推断出茶的品种,使茶艺表演与背景音乐彼此和谐融合。
(二)依据表演形式和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虽然茶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不管何种形式的茶艺表演,假如不结合品茶环境而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哪怕表演多么出色,也会给人一种不搭调的感觉,品茶人不能静下心神品茶,就无法品出茶汤之美,也无法感受到茶艺之美。反之,假如茶艺表演能够依据表演的形式与品茶的环境选择与创作适宜的背景音乐,品茶人能够平心静气品茶,与茶艺表演和品茶环境融为一体,更易引发对茶艺之美的感受与茶道精神的思索。因此,茶艺表演时,依据表演形式与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是非常重要的。茶艺表演充分考虑品茶环境,选择与创作适宜的背景音乐才可以尽可能发挥表演者的表演。品茶人能够融入茶艺表演中,茶艺表演者才能收获表演的成功。比如,在自然山水之间的室外进行茶艺表演,周围是巍巍高山,泉水喷涌而出,背景音乐就可以选择与创作贴近自然之音的曲目,甚至有时可以不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在这样的茶艺表演中,达至人境合一,实现自然的和谐,就能将茶艺表演展现得尽善尽美。需要强调的是,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应该综合考虑表演形式、品茶环境与茶艺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茶艺表演既是茶艺的表演,也是茶艺、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展示,是一种和谐融合的美感展现。
(三)依据民族风俗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在茶艺方面也不例外。每个民族选择与创作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都与本民族的文化风俗紧密相关。在茶艺博览会上,不同民族的茶艺表演者身着不同的民族服饰,展示给人们不同民族特色的茶艺,具有民族风情的背景音乐更增加了茶艺表演的民族风味,使茶味中也隐约弥漫着浓浓民族味道。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既讲究展现泡茶的技艺,又注重布景、配乐与姿态的搭配。例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表演者在展现泡茶技艺的同时,伴随民乐的伴奏穿插表演舞蹈,将单一的茶艺表演演绎为小型的舞台剧,使用地道的土陶茶具将泡好的热茶盛给品茶者,使茶的味道平添了不少秋色。少数民族茶艺表演由于具备深厚的民族特色,历来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当茶艺表演时响起某个民族的背景音乐,就会使品茶人联想起该民族的特色,茶中也会增加一丝民族风味。所以,茶艺表演时选择与创作背景音乐,应该与民族习俗紧密相关。民族风格发生变化,茶艺表演选择与创作的背景音乐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才能使茶艺表演别具一番风味。
关键词:舞蹈创作;影响因素;分析
从选材、构思、雏形编排到进一步的舞蹈修改整理这个漫长而艰辛的舞蹈创作过程中,编导的综合能力、创作灵感、思想情感和所创作的文化背景都会对创作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编导的自身能力方面的因素是最为主要的。
一、编导自身能力因素
编导自身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编导的观察能力、舞蹈表演能力、音乐感悟能力等方面。
(一)编导的观察能力
创作优秀舞蹈作品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欣赏舞蹈表演的时候,能够产生美的享受,因此,好的舞蹈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贴近生活、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舞蹈素材,为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奠定材料方面的基础。
(二)编导的舞蹈表演能力
表演能力是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纵观国内外舞蹈方面的著名编导,都曾经是或者本身就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因为,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如果编导不懂得表演,就不能够采用科学的手段表现出舞蹈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不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编导创作舞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对舞蹈美的演绎过程。
(三)编导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舞蹈编导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就是要把舞蹈作品中的肢体动作巧妙地融化在音乐中,使舞蹈中的肢体动作与音乐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进而让音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舞蹈。这就要求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的处理,让观众通过舞蹈从视觉上欣赏音乐,同时,也能从音乐上感悟舞蹈。
二、创作灵感因素
创作灵感是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的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舞蹈创作者只有在具备以上集中能力的基础上,有了强烈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优秀地舞蹈作品。好的“灵感”能在创作者的脑海中产生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而且将会把这个成为雏形的舞蹈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很多,比如:在生活中,发现来自生活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创作者从诗歌、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可获得灵感。从具体实践来看,即兴舞蹈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重要方式。“即兴”而起的东西应该说大多都是感性的,也就像诗人触景生情、音乐家在心情愉悦的时候随心演奏、画家临景泼墨是一样的道理。即兴舞蹈就是被一种氛围或者情感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真是的思想感情,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是真实情感的宣泄。即兴舞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兴舞蹈可以给创作者以创作灵感。即兴舞是不可预见的,在即兴舞蹈中,舞蹈演员、编导和音乐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也就是说舞者是在体会到舞蹈或者音乐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临时的舞蹈,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过多地体会到了当时的一种感觉,而对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表演的过程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印象,有时候即兴舞蹈是为了自己而表演的,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者舞的是一种情感,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是为了他人而表演,那么舞者所舞的是一种美感,通过舞蹈向大家展示一种美。比较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所迸发出的亮点,可以激发观赏者的创作灵感,让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二是既兴舞蹈也可以让舞者自身产生灵感。能够给舞者自身以灵感。舞蹈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活动,也是发自内心的一声呐喊、一个祈祷,在有些情况下是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表演者一种瞬间情感的流露,如果能够投入其中,也会让人兴奋不已,当舞蹈表演者完成舞蹈即兴时,在表演的同时感受音乐,宣泄情绪,进而迸发出一种特有的热情。与此同时,表演者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表演冲动和创作方面的灵感。三是即兴舞蹈能够给演员带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对于即兴舞蹈来说,编导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舞台调度思路,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由表演者或者表演团队自己来完成的,编导常常会遇到一些完全陌生的舞者,因此,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情况下,舞者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更宽泛的范围内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舞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很有可能发掘提炼出优秀的舞蹈。
三、思想情感因素
舞蹈本身就是在展现一种思想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来表达编导者或者舞者的内心情感,因此,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舞蹈创作者和舞蹈者思想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舞蹈创作者在受到音乐或者氛围感染的情况下,陶醉其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有进行创作的冲动,那么,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就会从比较积极的角度领悟音乐或者素材的内涵,并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进行舞蹈创作,所创作出的作品也一定是反映比较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容易使人在观赏舞蹈的时候受到这种思想情感的感染。相反,其作品中就会融入低落的情感因素,比较容易扑捉到忧伤、悲愤等情感元素,因此,此时创作的作品和心情愉悦时创作的作品在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四、文化背景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化艺术方面的创作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在审美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任何一个舞蹈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文化元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舞蹈创作的时候,也会体现不同的差异。比如,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家和中国的艺术家,他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舞蹈审美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差异,他们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也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国家的创作者,由于每一个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不同,对于同样的素材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愫,因此,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也就存在着差异。
综上所述,优秀舞蹈作品的诞生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会受到创作者自身综合能力、创作灵感、文化背景和思想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调动积极的因素,克服消极方面因素的影响,力争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江华.浅谈舞蹈创作中即兴舞蹈的重要作用,黄河之声,
2010年08期
1.创作灵感因素
创作灵感是编导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的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民族舞蹈创作者只有在具备以上集中能力的基础上,有了强烈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优秀地民族舞蹈作品.好的”灵感”能在创作者的脑海中产生一个民族舞蹈作品的雏形,而且将会把这个成为雏形的民族舞蹈作品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激发创作灵感的方式很多,比如:在生活中,发现来自生活的闪光点能激发灵感,创作者从诗歌、小说等艺术作品中可获得灵感.从具体实践来看,即兴民族舞蹈是激发舞者和编导灵感的重要方式.”即兴”而起的东西应该说大多都是感性的,也就像诗人触景生情、音乐家在心情愉悦的时候随心演奏、画家临景泼墨是一样的道理.即兴民族舞蹈就是被一种氛围或者情感所感染,情不自禁地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真是的思想感情,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是真实情感的宣泄.即兴舞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兴民族舞蹈可以给创作者以创作灵感.即兴舞是不可预见的,在即兴民族舞蹈中,民族舞蹈演员、编导和音乐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也就是说舞者是在体会到民族舞蹈或者音乐带来的美感的同时,临时的民族舞蹈,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过多地体会到了当时的一种感觉,而对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表演的过程以及舞台调度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印象,有时候即兴民族舞蹈是为了自己而表演的,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者舞的是一种情感,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果是为了他人而表演,那么舞者所舞的是一种美感,通过民族舞蹈向大家展示一种美.比较好的舞者在即兴舞中所迸发出的亮点,可以激发观赏者的创作灵感,让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二是既兴民族舞蹈也可以让舞者自身产生灵感.能够给舞者自身以灵感.民族舞蹈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活动,也是发自内心的一声呐喊、一个祈祷,在有些情况下是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即兴舞本是表演者一种瞬间情感的流露,如果能够投入其中,也会让人兴奋不已,当民族舞蹈表演者完成民族舞蹈即兴时,在表演的同时感受音乐,宣泄情绪,进而迸发出一种特有的热情.与此同时,表演者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表演冲动和创作方面的灵感.三是即兴民族舞蹈能够给演员带来自我发挥的二度创作空间.对于即兴民族舞蹈来说,编导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舞台调度思路,实际上更多的工作是由表演者或者表演团队自己来完成的,编导常常会遇到一些完全陌生的舞者,因此,在没有过多限制的情况下,舞者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更宽泛的范围内进行创造性地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就给舞者二度创作的空间,很有可能发掘提炼出优秀的民族舞蹈.
2.思想情感因素
民族舞蹈本身就是在展现一种思想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来表达编导者或者舞者的内心情感,因此,在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民族舞蹈创作者和民族舞蹈者思想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民族舞蹈创作者在受到音乐或者氛围感染的情况下,陶醉其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有进行创作的冲动,那么,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就会从比较积极的角度领悟音乐或者素材的内涵,并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所创作出的作品也一定是反映比较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容易使人在观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受到这种思想情感的感染.相反,其作品中就会融入低落的情感因素,比较容易扑捉到忧伤、悲愤等情感元素,因此,此时创作的作品和心情愉悦时创作的作品在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3.编导自身能力因素
编导自身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好作品产生的重要因素,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编导的观察能力、民族舞蹈表演能力、音乐感悟能力等方面.
3.1编导的观察能力
创作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目的是让人们在欣赏民族舞蹈表演的时候,能够产生美的享受,因此,好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贴近生活、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民族舞蹈创作者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民族舞蹈素材,为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诞生奠定材料方面的基础.
3.2编导的民族舞蹈表演能力
表演能力是民族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纵观国内外民族舞蹈方面的著名编导,都曾经是或者本身就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因为,民族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如果编导不懂得表演,就不能够采用科学的手段表现出民族舞蹈的精神内涵,就体现不了民族舞蹈的艺术感染力,编导创作民族舞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动作美的可能与不可能性对民族舞蹈美的演绎过程.
3.3编导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是民族舞蹈编导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在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就是要把民族舞蹈作品中的肢体动作巧妙地融化在音乐中,使民族舞蹈中的肢体动作与音乐达到完美的结合,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进而让音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舞蹈.这就要求编导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进行视觉化的处理,让观众通过民族舞蹈从视觉上欣赏音乐,同时,也能从音乐上感悟民族舞蹈.
4.文化背景因素
一、图像时代背景下的现当代油画创作发展趋势
自从进入20世纪后,人类信息通达程度不断提高。在互联网时代影像图片资料达到了一种无限制、无界限的资源共享的状态,上至宇宙星云,下至电子镜下的微生物,这种转变使得油画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它突破了过去狭义的界限而扩展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打破了传统油画创作的方式。艺术创作中合理地利用影像图片能使艺术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同理,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也一样,关注当下的发展,把握时代气息,在油画创作教学中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从19世纪影像技术的发明,影像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给传统的油画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时至今日,恰当合理地利用影像图片资料进行油画艺术创作已经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审美需求,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也应该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实际合理地利用当下的一切资源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德拉克洛瓦就说过这么一段话:“用达盖尔摄影术得到的东西,给绘画带来了无可估量的令人震撼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又能够以有效的方法灵活地运用达盖尔版摄影术的才能的话,他一定能登临我们所无法企及的高度。”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也正是擅长于借鉴和运用影像图片来进行油画创作的艺术家,他对照片的运用简直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也正是他能够适应时代的变革,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会使得他的作品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在他的油画作品《一群人》就利用一张图像将影像图片中的物体边缘“模糊”化,将很多繁琐的细节虚化,巧妙地运用艺术手法将一张影像图片变换成油画形象展现在画布上的。
在高校油画创作教学,我们就把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技法的研究与借鉴提到日程表上来,把他的油画与创作理念运用到高校教学课堂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大师的风采。
二、格哈德?里希特油画技法在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格哈德?里希特油画创作中影像图片资料应用
格哈德?里希特将影像图片应用到油画创作中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他并不是随意地抽取一张图片就进行油画创作的。如果连自己所收集的影像图片都不能够触动自己,那么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很难打动人的,艺术区别于其他东西最主要的就是情感的投入。
格哈德?里希特在进行油画创作前,他首先确定自己的绘画主题,然后再把收集来的图片进行筛选把适合自己创作需要的留下来,之后再借用投影技术把之前整理好的图片投射到画布上,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精确的形了,同时可以避免在创作绘制的过程中出现物体形体扭曲变形的情况。在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图像定型,如果有些同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投影仪,而且创作的作品尺寸比较大,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形可以选择将整理好的影像图片拷贝到画布上,首先把图片拿到文印店把它放大到与画布等大的尺寸,把它打印出来,再把黑色的碳粉均匀地涂抹到图片的背面,然后再把图片贴到画布上,再用红色水性笔把图片中的人物和物体全部描一遍,这样就可以把图片中的人物和物体的外轮廓拷贝到画布上了。
(二)格哈德?里希特在油画创作中对画面物体的模糊处理
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作品正是因为他善于借鉴影像图片进行创作,他把影像图片中的物体在画布上进行模糊化处理,所以使得他的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家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对描绘的物体模糊化这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一种绘画语言,他的这种绘画语言把传统的油画引领到一个新的领域。朱其在《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中就有这样的评论:“里希特的重要性在于使绘画重新产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并且重新定义了绘画的观念;里希特则是死守着绘画本身,他没有向绘画以外走,而是相反回到绘画的自我特性,寻找绘画的现代意义,吸收摄影的形象启示。”在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在之前拷贝好的画布上,从物体的暗部开始画,首先把调好的颜料把整个画面的暗部平铺一遍,暗部不要画得太厚,不然会使整个画面显得很脏。铺完暗部后再用钛白把亮部平铺一遍,亮部尽量画得厚一些,这样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结实厚重、更加有冲击力。铺完亮部后再找画面中的灰色,再把灰色画到相应的位置。这时候画面会显得很僵硬,就该用干净的大的平头笔在画面上轻轻地来回扫抹,这样画面就会显得柔和了,扫抹完之后就用小笔对画面中所有物体的边缘线进行扫抹,因为通过扫抹可以消除掉很多笔触,来回的扫抹几次后物体的边缘线就会变得模糊了。这时候再对物体的形体用小笔进行塑造,塑造以后再用干净的平头笔进行扫抹,这样就可以把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模糊化了。扫抹一次是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塑造后再扫抹,扫抹后再塑造,这样来来回回的反复制作四到五次就达到想要的一种模糊的画面效果了。
(三)格哈德?里希特油画创作中对光影的处理
高校油画创作课程中我们往往强调在油画创作中能主观地对画面中的光影的强弱进行主观的处理,能使画面的节奏感显得更加强烈,给观赏者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格哈德?里希特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他对画面中的光影也是经过自己的主观处理的,他并不是完完全全地照抄影像图片中的光影的。他把画面中的背景的光线减弱,再把人物和书的受光度加强,这样人物与背景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强烈的黑白明暗对比,画面中最亮的是书,次之是人,再次之是背景,三层不同的明暗关系使画面显得非常响亮。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油画创作时借鉴了格哈德?里希特的这种对画面光影的处理笔法。这样画面就会出现黑、白、灰三层的明暗关系,整个画面这种黑白灰节奏关系就会显得特别强,画面特别干脆利落响亮。
三、结语
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作品总会让人引发对当下的思考,画面很有深度,非常打动人。在画面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时代的反思和探索,不断地反思与创新是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高校油画创作教学中把格哈德?里希特的油画技法融入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创作中借鉴和学习他的油画技法和理念,无疑是油画教学反映时代的又一进展。
动画选题阶段要将各种创意和角色特征的外延扩展开,分别予以论证,决定动画的制作。选题开发阶段的创新,又称为构思创意阶段创新,包含了创意的创新、风格的创新两个部分。霍金斯说“拥有主意的人开始变得比使用机器的人能量更大,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胜于那些拥有机器的人。”
选题开发阶段的创新,包含了创意的创新、风格的创新。
创意的创新
所有优秀的动画作品都需要某种核心创意作为基础,但是对于动画艺术来说,灵光一闪出来的创意毕竟很难经常获得,创意的创新必须要依赖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受众进行分析、创意价值的评估等前期工作的创新。
(1)创新创作思路。要进行创意上的创新,可以在案头常备字典词典和诗词集,时常翻翻可以获得对旧有含义的新认识新见解,通过阅读报纸书籍帮助创作人员了解历史、认识当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增强趣味性,创新创作思路与创作主题的侧重点,需要考虑到热点问题的影响力、实现方式和达到的目标,当然在任何情况下,热点问题都会快速抓住观众眼球。通过收集形态图、道具、环境图以及各种资料,运用素描本和数位板勾画手绘快速草稿、一分钟的动态素描和长时间的精细完成稿,甚至制作视频等手段对创作思路和创作内容进行创新。
(2)扩展创作题材。需要创作人员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趣味型、内涵型、新奇表现型的事物开展专题研究,接触不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开拓创作人员的创作视野。专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初步确定创作题材亮点、创作角色特征及落实创新亮点的过程。通过对世界认识的提高,使得创作人员能够感受各种角色的特征,了解在幽静的水边漫步的心情,或是在激烈的战场战斗的感受,让抽象的画面和角色造型富有生命力和强烈的情感。
(3)细化内容种类。受众是购买、观看、消费动画及其周边产品的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受众,有独特的需求以及对内容会有偏好。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受众,需要创作人员根据市场进行细分,按照不同群体的特征来生产不同内容的动画。
随着动画观众跨越各个年龄层次,动画内容的种类和面向的受众群体都得到细化。选择受众熟悉的故事和背景文化,并且分析年龄段、价值取向、生活阅历会对动画创新有很大帮助。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电视、电影院线、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4、视频网站、高速宽带的普及,受众与动画的互动加强,对动画的观看方式与观看内容自主选择性提高。一方面,受众的口味变得更加挑剔;另一方面,创作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与受众沟通和精确确定受众喜好的变化。
风格的创新
动画风格的创新可以通过图形设计及运动方式两大元素进行表现,图形设计创新包括角色设计、背景设计的创新;运动方式创新主要指的是角色动画、动画运动节奏的创新。
(1)角色设计的创新。角色设计的创新可以从形状、纹理、线条、塑造手法上进行。
形状通常可分为机形状与几何形状。有机形具有弯曲、柔软、不规则的结构,几何形常常与数字图形相关,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形状上的创新就是根据主题需要,将形状以最合适的方式运用在画面之中。
纹理能够体现出视觉趣味,可以将物体的细节信息传递给观众,除了定格动画中的三维物体自身具有纹理,绘画动画及电脑动画必须要创作人员设计纹理。随着绘画方式的改变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主题和角色的表达需要全新的纹理。
线条在二维动画中起主导作用,硬边直线条坚硬有力,弯曲边缘模糊的线条流畅柔软,带有轻盈飘逸的感觉。形状、纹理、线条三者属于角色设计的造型基础,在造型基础上的创新要求创作人员根据题材和故事特征来进行表达,运用角色塑造和角色动画创新的思路确定相应的形状造型、纹理表现和线条形式。
图1 最终幻想主角Tifa
图2 功夫熊猫主角Po
角色塑造手法创新体现在对符号的运用、照片式写实、抽象图形这些强化角色个性特征的手法运用。提到角色塑造手法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于迪斯尼“仙女童话”式的人物及强调可爱元素的动物动画,更写实、更符号化、更深入的表达,比如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 United Production of American)及萨格勒布电影学派在二战后的风格,以写实场景、更深刻的内容、倾向更具有符号化的角色明显区别于迪斯尼,斯科特·麦克劳德(Scott McCloud)在《理解漫画》(Understanding Comics)一书中,用三角形来说明这三种趋势,证明任何一个图形都可被归入其中一类:如“绘画(完全抽象)”、“写实(摄影再现现实世界的典型)”及“语言(包括文字,形象化的表现)”。另一种创新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角色的表现手法,比如早期电脑动画中角色造型只有几何体或凹凸不平的不规则体,而随着技术的发展,2001年《最终幻想:灵魂深处》让主角Aki拥有了纤毫毕现的秀发,2005年《最终幻想Ⅶ:圣子降临》主角Tifa皮肤纹理让人无法分辨是真人或是三维动画角色(见图1),2008年《功夫熊猫》主角Po浑身的毛发和衣料都具有极其逼真的纹理(见图2)。
随着当代绘画形式语言的日渐丰富,抽象动画的形式也风格各异,极简主义、模拟游戏风格的动画角色丰富了角色塑造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