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 研究范式 困境 突破
教学研究范式作为教学研究群体在教学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信念,它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规定了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学研究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范式特征。对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本身的研究和反思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必须要做的工作,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的自觉性,推动语文教学研究的理性发展。
一、当代语文教学研究的范式形态
以崔允的教学范式分类观点为基础,可以将教学研究范式分为四类:目的-手段范式、过程-结果范式、社会-语言范式、教师认知范式。以上四种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学研究信念,这些信念在不同程度上对语文教学研究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影响。
目的-手段研究范式源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经过凯洛夫等人发展而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研究范式之一。目的-手段研究范式认为教学目的是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最初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普通教学论的基础上的,所以语文教学研究的开始阶段就以目的-手段为范式。这种研究范式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延续到当下。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实: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通行的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专著或教材基本都是按照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构建的;具体的语文教学研究文章也通常从语文教学目的出发进行教学手段的探讨;从具体研究方法的选取看,当代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是以理论演绎为主。
过程-结果教学研究范式是伴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目的-手段范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兴起的。过程-结果研究范式认为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并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研究范式力图通过量化和实证的形式建立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师行为规范系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学实验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从语文教学研究的整体考察,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并没有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这方面从语文教学研究的作品中以实验和量化统计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研究人员和作品数量就可以看出。本文认为,造成这方面结果有以下因素:语文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在单一范式内运行,造成研究观念的封闭性;语文教学领域对教学研究方法论认识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缺乏进行实证研究能力的研究者。
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源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研究范式认为,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的,师生互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中,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特征应该在教学中得到重视,例如学生的思想、态度及感受等。社会-语言的教学研究范式倡导用质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研究所凭借的材料为教学实录、教学观察及教学访谈等。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一些在过程-结果研究范式下被忽视或者无法研究的内容得到重视。这种研究范式重在解释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及影响因素,重在对复杂的课堂情境关系进行揭示,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语文课例研究、语文教学实录分析、语文教育叙事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质性研究等方面。
教师认知教学研究范式认为,过程-结果研究范式只证明了教师行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但没有办法揭示教师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条件。教师认知范式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一个是以教师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在以教师思维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阶段,研究者认为教师思维决定教师的行为,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研究者对教师计划、决策和反思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教师知识研究认为教师的思维确实决定了教师的行为,但同时教师的思维也必须建立在教师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知识的特点与水平决定着教师思维的特点与水平,进而影响教师的行为,并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思维研究的表现,而近来一些研究者对教师语文教学知识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教师认知研究的开端。但是,总体来说,当前的语文教学领域以语文教师认知为研究范式开展的语文教学研究较少。
二、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困境
当代语文教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践的脱节,语文教师要不看不懂教学研究文献,要不就是觉得学了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意义也有限。以往,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结为教师不能有效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但是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更应该对自己的教学研究进行反思。
当下语文教学领域以目的-手段和社会-语言为主要的研究范式,这两种研究范式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先天的局限。目的-手段研究范式结合了关于教学目的形而上的思辨性与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在完整体系内理解和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角度。本文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著的体例和内容进行了对比,可以看出,以往和当下的语文教学理论构建还沿着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在运行。在目的-手段范式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局限:首先,语文教学目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是理论演绎,所以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往往只在单纯的理论推演层面进行,这样往往造成教学目的研究的虚无和模糊,教学手段研究很容易出现脱离教学实践的现象;其次,当下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要素源于普通教学论的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者往往用由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的理论框架对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生搬硬套;另外,语文教学研究要素下具体内容的研究所依据的理论观点随意,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共同的出发点,有的依据的是哲学、有的依据的是心理学,而有的则是教学经验的总结。这说明目前作为语文教学主流研究范式的目的-手段范式已经步入误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语文教学理论构建方面采取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具体的课堂实践研究主要采用社会-语言范式。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重视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领域广泛流行的一种表现。采取这种研究范式的研究者在占有课堂实录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的内容与形式分析,归纳和提炼对语文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在社会-语言研究范式下,师生之间对话的动态过程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式进行研究,归纳出的结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情境紧密结合。但是,社会-语言研究范式是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表现出如下弊端:首先,由于研究者本身作为研究工具,研究者现在的知识、观念对研究过程和结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研究结论很难保证客观;其次,研究者使用的分析框架往往还是目的-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还在目的-手段作为上位范式的指导下运行,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理论演绎的研究倾向;最后,这种研究范式仍然在教学行为结果表现层面对教学现象进行探讨,不能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进行客观揭示。
语文教学研究领域过程-结果范式并没有成为主流,教师认知范式刚刚兴起。其实在一般教学论研究领域,教师认知范式是在对过程-结果范式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语文教学领域由于缺乏过程-结果研究传统,所以没有经历这样的范式转型过程,教师认知范式移植于一般教学论或其他学科教学研究。过程-结果范式虽然可以证明语文教师的行为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但是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是脱离实际的教学实践情境的,是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的,是脱离具体师生认知特点的,所以对语文教学实际的指导意义也有限。教师认知研究范式将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师在自身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与决策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认知操作决定着教师的行为,进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认知范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研究范式正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教师认知范式容易造成在教师自身特点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容易忽视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造成教学研究的片面化。
从整个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形态分布看,虽然社会-语言研究范式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研究还是以目的-手段为主要的研究范式。由于,长期以来一种研究范式占主导地位,其他研究范式处于从属和边缘的情况,造成语文教学研究在封闭的体系内运行,限制了语文教学研究的发展。
三、当代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突破
以往一枝独秀的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学研究及语文教学实践的需要,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必然需要。一般来说教学研究的转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替代,一种是对多元范式的融合。上述四种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各个研究范式其实在很多领域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排斥状态,多种研究范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实现对话和融合,推进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首先,应该打破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在语文教学研究传统方面的垄断地位,促成教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科性。在目的-手段的语文教学论理论建构规定体系内,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被限制在有限的研究要素中,真正的语文教学研究应该以具体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解决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语文教学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为目的进行教学研究。这样就可以促成语文教学研究和语文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品格。而其他的三种研究范式在教学实践方面具有优势,这可以与目的-手段研究范式形成优势互补,实现语文教学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其次,打破不同研究范式教学研究方法的界限,加强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以理论演绎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主,以量化和质性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比重较少,这和以往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下强调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推进研究范式的对话和融合过程中,打破研究方法的界限,实现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最后,推进教学研究观念的转变。目的-手段、社会-语言和过程-结果的研究范式都注重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规定和指导作用。而教师认知研究范式更倾向于对语文教师教学行为和实际教学现象的解释,更为关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语文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不是规范的行为系统,而是利用自身知识解决语文教学实际问题的高级认知过程,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语文教师知识和认知操作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帮助语文教师提升语文教学能力,帮助语文教师解决具体的语文教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学研究更应该倾向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为语文教师提出专业发展方面的建议,而不是对语文教师作规定性的要求。
总之,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应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语文教学研究本体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语文教学研究范式是其中主要的方面。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是语文教师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现有的语文教学研究范式走向对话和融合将是语文教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研究范式的竞争与融合中,有可能形成新的适合语文教学发展的教学研究范式形态。
――――――――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靳玉乐,于泽元.教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全面发展
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作为语文教师,只有紧跟课改的脚步,深入领会其精髓,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与总结、充实与完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新的光彩,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那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改革下又有哪些教学研究呢?
一、紧密联系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而语文教师的职责是用优美母语塑造人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考试与分数,比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并且将其熟练运用于生活中,真正掌握一项基本技能。首先,教师要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而非结果。课程改革下,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教师也该着眼于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不囿于卷面所体现出来的成绩。其次,将生活与语文教学合二为一,提高学生的认识。与其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语文的重要性,不如让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最后,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人格魅力,成为语文学科行走的代言人。在小学阶段,老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教师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例如,《王二小》这篇课文距离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为了引导学生知道王二小是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小英雄,我们要向他学习并且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我布置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以及其他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作为同龄人,我们应该从小英雄们身上学习一些什么并且发扬光大。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情商教育。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包括在课堂教学中,转换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到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首先,转换师生所处角色,教师所起到的只是引导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课堂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为了赶进度,将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教师与父母一样,希望孩子成才又不舍得放手,但是只有大胆地放手,学生才会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其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布置一些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等,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在讲授《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时,在朗读方式的处理上,可突破传统的整体齐读或单调的教师范读,可布置学生分别担任旁白、小松鼠和鼹鼠三个角色的朗读任务,每三人为一组,比一比哪一组的配合默契度最高,朗读得最为流利、没有错别字而又有感情。这样一来,避免了个别学生在读课文时其他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朗读课文中来,充分感受自己的存在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一纸卷面所体现出来的书面成绩,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延伸到课堂外。与传统授课相比,学生更喜欢参与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教师不妨投其所好,一方面,能够深化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活动种类,开展真正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读书角、我是演说家、素材积累大比拼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收获颇丰。例如,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我为学生挑选了59本中外名著供学生阅读,每一星期阅读一本后完成该本名著后的阅读测试,测试合格后同学之间互相调换,若不合格则需要继续阅读。这项活动开展后,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迫不及待地想要换取下一本名著。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作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语文教师,面对课程改革,要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善于学习,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创新,具体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堂,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记录成功点,让收获激活思维
每堂课的教学总会有让我们产生获得感的地方,比如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某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某一组师生对话的精彩演绎……课后,将这些教学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点滴经验终将汇成智慧的海洋,碰撞出思维的水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有6篇文章明确提出了“复述”的要求,首篇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蒲公英》。我在教学生复述《蒲公英》一文时,发现有的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理得不清,在故事的紧要处卡壳了,就引导他们看板书,理思路,忆情节,畅表达,这样学生就觉得复述并非难事。我在教学后记中写道:“以往语文教学中凡涉及到复述,绝大多数老师都把它作为阅读课的附属品一掠而过,而且课堂往往成了一两个能说会道学生的表演场。正确的复述教学思路应该是在师生的话语权平等的前提下,教师按照课标的要求,尊重文本,遵循低坡度原则,进行有计划、有系列、有步骤的教学,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乐说。这样,学生的复述才会个性张扬,异彩纷呈。”根据《蒲公英》复述教学的实践以及其它课文复述教学中有关复述方法、复述评价等方面的探索,我还撰写了《让复述也绽放精彩》一文,在全国“凤凰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暨语文课程改革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并发表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试刊号)上。
成功之处在于发现,在于积累,在于运用,更在于突破。将教学中的这些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成功之母。
二、 记录失误点,让缺憾化身美丽
老子曰:“大成若缺。”教学中出现失误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要有容错的心态,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与能力。
有一年我教一个毕业班,期末考试前两天的下午,我去上复习课,准备评讲一下刚做的一张综合试卷,但紧张的复习已经使孩子们很不耐烦了,整个教室一片喧腾。好不容易安顿好纪律后,小琪居然拿出了乒乓球,左右开弓,用力往上抛,接住再抛……我三番五次用眼神制止,他依然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不禁怒火中烧,大步流星地走到他身边,伸手去要他刚才玩弄的乒乓球。他的两手拽得紧紧的,死也不放,我使劲去抠,球被抠瘪了,霎时,小琪伏在桌上号啕大哭。我忍无可忍,一把将他拉到讲台前,他站在那儿,又狠狠地把老师坐的长板凳掀翻在地。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僵持下去只会使事态变得越来越严重,冷静下来的我做出了让步,叫他回到座位上去。他愤愤然走上座位,背上书包做出赌气要回家的样子,但没有挪动脚步。我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做出让步,说不定他就会冲出教室,不但这堂课彻底泡汤,而且会激化矛盾,甚至可能使他产生厌学情绪,继而逃学。但让他站着总不好,我想还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情急之下,冒出个问题:“小琪,你是从哪个学校转过来的?”说实话,我问这句话的目的是出于震慑的需要,因为我们班有很多学生是刚从外校转过来的,其他老师经常警告他们:不好好学,就回到原来学校。这招在短时间内还是挺灵验的。没想到的是,小琪瞥了我一眼,理直气壮地说:“我原来就在这儿上的。”我话锋一转:“既然一开始就在这里上学,那你能说出我校的校训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尊师爱校,乐学守纪!”他的嘴角动了动。“那你做得怎么样呢?”理亏的他似乎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低着头不做声。
继续上课,不一会儿,我看见他座位上没人了,跑过去一看,他蹲坐在地,眼睛直直地盯着我,嘴里不停地念叨:“请你赔!”可以看得出,我刚才的冲动导致他的心爱之物毁坏使他耿耿于怀,伤心不已。脑海中迅速检视刚才自己的言行,觉得确实处理不妥,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老师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我走到讲台边对着全班同学说:“我要为刚才的行为郑重地向小琪道歉,由于老师的情绪失控,掐坏了小琪的乒乓球。同时我也希望大家上课遵守纪律。”大家怔怔地看着我,教室里一片寂静。
我在当天的教学后记中写道:“明朝吕坤在其著作《语》中有一句话:‘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犯了错,无论是谁都要坦诚认错,用不着回避,更用不着信誓旦旦做回天无力的辩解,老师更应如此。”
第二天上课,小琪坐好了,开始认真听课。在大家自读课文的时候,我踱到他的座位旁,悄悄地把嘴凑到他的耳边,轻轻地说:“好样的小琪,原谅老师的鲁莽。相信你是不会跟老师计较的,也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他低着头,羞愧地说:“老师,我也做得不对。”
第二天考试之前有一段复习语文的时间,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小琪也来了。以往他来了之后,总是傻坐在位置上,书都不翻开,而那天我却看到他在认真读书了。两天后,期末成绩出来,他考了92分,是个不错的成绩。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同学,我奖励他们每人一本书。小琪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也要!”我笑嘻嘻地把挑好的书给了他,他心满意足地欢蹦而去。
我将发生的这一切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为题写成文章发表在《教育导刊》上。它使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教学,还是教学设计,抑或知识授予,出现问题要及时、科学地解决。只有善于把教育教学的缺憾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契机,才有可能实现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跨越。
三、 记录疑难点,让困惑引导实践
有时,我们在备课中没有充分估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教学没有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就不能很好地突破,给后续教学带来障碍,这类疑难问题在教学中俯拾皆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的观察》,讲述了小作者非常喜欢,对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从中发现了的用处。我和学生一起在赏析了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写作方法后,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学生尽管学了范文,但真要他们写,却很为难。我在教学后记中记下了课堂观察所得:“学生没有进行实际观察,写作时抓不住的外形特点,语言枯燥、乏味。课前没有搜集整理有关用处的资料,写作也就捉襟见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记录下这一困惑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解决的策略。
第二天下午,我组织学生去人民公园参观菊展。踏进公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幽幽的清香。花匠因地制宜,将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有的像花篮,有的像孔雀,有的像大象……每一种造型都由不同的组成,形态各异,争奇斗艳。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我又根据学生的喜好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观察某一处。大家兴趣盎然,有的掏出纸笔,记录下的颜色、形状、气味;有的拿出相机拍下了的美丽身姿;有的爱画画的,对着画起了速写……离开公园时,大家兴犹未尽,恋恋不舍。到学校后,我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并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来描写的词语,然后布置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重新写作。收上来的文章与之前的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学生习作前需要组织有效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口等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去获得写作的材料,开发和丰富写作的新信息。写作观察还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激活写作心灵,升腾写作情感,开阔写作视野,捕捉写作感觉,注重写作细节。今天的习作教学让我深切感悟到,学生要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唯有观察,观察,再观察。”在教学后记中,我记下了这样的话。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以为在其后可以再加一句:“困然后知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对教学就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教学困惑也就迎刃而解,我把这次习作教学的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新作文》上。
四、 记录感悟点,让感性升华理性
一堂课教完,有所感有所悟的地方不少,对于不同的课型,感悟点也会不同。语文教师要透过教学现象看本质,寻找、发现、总结教学规律,让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逐步走向智慧的教学。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8册《练习七》有关象棋成语时,确定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是认识象棋,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跟学生一起玩猜字游戏,先后出示甲骨文“山”“车”让学生猜字,然后介绍“棋”字的来历,出示“棋”的甲骨文。顺势提问:你们喜欢下棋吗?都会下什么棋?
二是走近象棋,学习规则。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于象棋,同学们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再出示棋盘,简介楚河汉界的来历。请学生上台摆一摆棋子,其他同学在小组内的棋盘上写一写。检查对错后,出示有关下棋规则的歌诀和学习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接着小组汇报,进行朗读展示。我示范后,大家一起有滋有味地齐读这首歌诀,一名学生按照歌诀的顺序一边演示一边给大家讲述棋子的走法。再是激发背诵欲望:看来这首歌诀作用可真大,记住它咱们就能学会下棋了,试着背背看,好吗?让学生尝试背诵后再指名背诵、小组背诵,最后齐背。
三是联系生活,学习语言。活动一,播放录音:“老王,怎么今天一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呀?”“唉,别提了,今天的会议上,李明将了我一军,弄得我下不来台。”问: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是下象棋时常说的?(引出“将军”)“将军”这个词在下棋时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给人打击)生活中很多词语、成语就来源于象棋。出示词语,指名读,理解其在生活中的意思。活动二,“我来学语言”。要求学生自由读词语,在小组内联系生活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比喻意思,选一两个词语做好汇报准备。小组合作学习后大组汇报。学生补充其它源于象棋的词语,并理解意思。活动三,出示学校弈趣苑图片:瞧,这是哪呀?我们课间常在那里玩耍,弈趣苑石头上这些词语你一定不陌生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等等)。指名读,齐读,小结:这些词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随着同学们渐渐长大,对这些词的理解一定会越来越深刻。
四是拓展延伸,促进实践。先请男女生各一名朗读晨诵读本上的一个关于胡荣华从小刻苦学习的故事,弄懂故事要表达的意思,配乐诵读,分享象棋大师胡荣华的一段话,小结: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中国象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能够流传千年以上,有它自身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下象棋,知道了象棋中的一些词语的比喻意思,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布置作业:学校的“棋乐无穷”体验馆为大家提供了各种棋类游戏,课后,同学们可以去和好朋友对弈,感受下棋的乐趣。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你下棋时的感受编成歌诀和大伙儿交流。
我在本课的教学后记中写道:“魏南江老师在《语文教学散论》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必须背倚宏阔的中国文化语境,否则,那都是没有用处的空谈。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返璞归真――多读、多背、多思、多写,重感受、重体悟、重积累、重运用。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复古’,也不意味着‘排外’,而是一次自我否定。自我否定需要勇气,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超越,是哲学意义上的更新、升华,是在汉语文教育传统的框架基础上的一种重构。诚然,这堂练习教学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读、思、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悄然润泽了学生的心田。学生的语文学习像农业那样精耕细作,像小火煨汤那样慢功浸染,像小口抿茶那样琢磨品味,在感性和理性的交相辉映中,实现了生命成长。”以这堂练习课的教学为基点,结合其它练习课的教学经验,我撰写了《让智慧领跑语文高效教学》,发表在《山西教育》上。
关键词:阅读;设疑;思考
“存疑多思法”就是在阅读中多用脑思考,处处置疑,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他们认真的思考,解决阅读中发现的疑问。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存疑多思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发现异常之处,查异质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存疑多思法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开头写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文章当中不用表示严肃、庄严的“逝世”一词,而是说“当代伟大的思想有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恩格斯的口气是如此的平静?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伟大友谊,就不难发现作为恩格斯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的去世对于恩格斯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悲痛完全带入文中,仅去寄托自己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准确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鼓舞和教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采用讳饰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训练了思维。对于职教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功底相对来说较低一些,要想让他们能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在平时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提问,并学会解答问题。
二、揭示矛盾现象,剖析矛盾设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文章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犯的错误,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故意预设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点也正是能引起读者去思考的内容,一些文章的内容充满了歧义性,而另一些文章中的观点与日常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正是思想内容和强烈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它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文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大约”与表示肯定的“的确”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用在一个句子里是否自相矛盾?抓住文中这种矛盾现象,穷追不舍,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作者并没有交代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但是从全文看他一定死了。掌柜的曾经多次叨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若孔乙己没有死,掌柜的怎么会后来不提这十九个钱的事呢?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偶有赊账“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若孔乙己没有死一定会来还钱的。绝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又“不会营生”的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怎么能够生存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就不难再现矛盾的结尾,非常含蓄地启发读者去想象作品人物的悲惨结局及其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关键点”,但是要少一些说教,虽然学生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那么全面,但有时候还会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下去,虽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速度比较慢,但是只要训练到位,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抓住细节描写刨根问底解疑
小说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如果将细节抓住,也就容易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祥林嫂与“我”的“三问”“三答”,她的走投无路和善良使人爱莫能助;祥林嫂的三次痛说阿毛的夭折,表现出主人公境遇的悲惨和无助,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鲁四老爸的三次“皱眉”与咒骂,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自私与凶残;四婶的三次断喝,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对祝福场面的三次描写,展示出旧中国的社会背景。①充分留意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揭示小说的寓意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恭维的话,林黛玉回答贾母与宝玉“念何书”“可曾读书”时的机变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主人公会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也正暴露出人物特有的性格与心态,细细品味这些细节,可以大大加深对文本主旨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于细节的把握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关键的细节,而对于细节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的随意,要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思考,处处置疑,抓住关键词语,抓住细节描写,就能够发现文本中的疑问,而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的过程,也恰巧符合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注释:
一、尊重学生,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得不到真正落实,很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希望学生顺从、听话,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大多是正襟危坐、一心听讲。课堂上主动举手发问的学生凤毛麟角,习惯听讲,不会思考,习惯练习,不会创造成为普遍现象。
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为医治教学痼疾“满堂灌”、“一言堂”提供了良药。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着眼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着眼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使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时,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课程实施,还是作为教学方式,都会有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寻找恰当的问题切如口,设置特定的适于探究的情境。
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以孔乙己的动作作为探究的话题,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重点分析“站着喝酒”、“排出九文大钱”、“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摸出四文大钱”、“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等句。通过讨论探究,学生总结:“站着喝酒”,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窘迫,是孔乙己形象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想炫耀的自赏自傲心理。“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活画出孔乙己迂腐不堪、卖弄“学问”的得意。“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的无奈人生。“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表明孔乙己已经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要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愚公移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
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
三、小组合作,深入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开放性和广博性特点,使语文教学更适于、也更应该开展合作学习。
1.合理编排
首先必须分好合作小组。小组的组成可根据问题的难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同桌之间的二人小组,适用于一些解决字词、疏通文意之类的问题;更多的是,组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多采用根据座位就近而成的四人小组。实际上,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的分法更科学。将带有不同因素的同学编在一组,交叉合作,一起思维,可以带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探究。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依靠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需要具备互相尊重、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良好品质,所以,在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分工和合作,树立了团队意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打下基础。
四、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做好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向文学名著延伸阅读
比如,学习《出师表》,其中有“三顾茅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五月度泸,深入不毛”、“北定中原”等叙述,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其过程怎样,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人格及精神,是很好的研究性话题。为此,我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完成“诸葛亮在完成蜀汉统一大业中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作业。通过对此问题的探究,是学生的学习既与课文有机结合,又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与其他学科渗透,实现由此及彼的延伸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一)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
生本教育将学生精神世界的拓展作为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学生精神世界拓展的核心元素是情感体悟。语文学科容括了人的思想情趣与价值观念、文化品位与精神操守、民族传统与审美内涵,其人文学科属性使语文成为初中生思想情感体验的主要阵地。同时,语文教材的构成以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是学生塑造精神世界的有力武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发育,其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真善美、假丑恶,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情感的理性认知,而且能拓展学生的人生视野,最终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生命悟性。因此,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从单纯的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悟性生长,这不仅取决于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也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特性。
(二)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将依托生命与激扬生命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生本教育中,教学的第一步即是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生命,使学生的生命力赋予了教学的生命力,因此任何与生命相割离的教学内容都不完整。语文教学与人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知识的文本,还是生命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灭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态度,是学生敬畏生命、感受生命、追求自身生命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另外,在语文教学中,类似“本文通过……表达了……歌颂了……”的设问模式处处可见,这种语文教学独有的思考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构建自身生命意义与态度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育人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力量完善的过程,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育,应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将生命体验纳入语文教学的学习共同体,不控制生命成长,不在教学中拔苗助长,而是遵循生命规律,依托学生自然的发展力量。
(三)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
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强调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既可以成为发展的希望,也可能变成学生发展的瓶颈。当课堂以获得短期效应为教学目的时,学生无法保持持续的发展活力,因为短期指标是定速的,也是匀速的,更是间歇的,而人的发展却是生动的、活跃的、长期的。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区别在于,数学学科是判断式学科,语文学科则是一种体悟式学科,体悟是一个过程,而非逻辑判断结果,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生命的融动”来完成情感与理性的迁移,且它绝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发展不断变化。因此,语文学科中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依靠生本教育来成全,初中语文教育应抛弃教学的短期指标,通过生本教育中的“宽期限、紧课程”,刺激学生本能力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与广泛的生活资源相联系,逐步地持续地拓展生命认知层次。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一)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基于从知识提升转向悟性生长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情感发展为目标,其情感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体系,包括学生作文学习中的情感目标、学生教材学习中的情感目标以及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情感目标。比如在初中语文教材学习中,学生应学会寻找教材中的动情点,动情点选择得当,可提升教材的情感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针对动情点完成联想加工目标,情感与想象相互交融可有效填补教材的未尽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使学生深入情感氛围。但学生理解教材情感还不够,还应实现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感受的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表达个人感受即是要求学生输出语文知识信息,推动学生情感经验的外化。
(二)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素材
基于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组织生命教育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生命教育素材的准备,必须体现“认识与理解生命”、“尊重与敬畏生命”两个重要维度。在“认识与理解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传达生命的各种特征,彰显生命之美,比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篇目《生命,生命》、《我的信念》等,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探索意识;在“尊重与敬畏生命”维度上,教学素材选择应体现生命的存在价值,比如初中语文的名著导读篇目《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等,可有效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生本取向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
基于从短期指标转向长远发展的生本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应构建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具体的评价项目以及内容设计如下: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研究
G623.2
前言:在当今社的快速发展之下,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此r,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再能满足知识类型多样化的今天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及目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目前社会上也由原来的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转变为对技术型、能力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时展的要求,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一、基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在不受外界因素的安排及影响下,自觉自愿的进行知识的学习的过程。我国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主要还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的状态,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十分的枯燥和无聊。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印象还停留在机械的读、写、背以及大量的家庭作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为了升学考试而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这就达不到教育者原本期望实现的教学目标,也失去了对于语文本身的学习乐趣和意义[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学生也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配角,而自主学习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对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的是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开发和培养。由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学,善于学习,并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使学生能主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其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意识[2]。
(一)自主学习对小学学生心理的影响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能力培养,习惯形成的重要发展时期,因此,此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接受教育的条件和能力[3]。学校应该牢牢的把握住这一关键时期,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成长条件。对于刚刚对这个社会有所认知的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模式很容易受各类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育者应当在这一阶段重点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也将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以及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相应的教育。
(二)自主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及意义
自主学习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身作为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学好语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对知识进行积累,语文学习的是我们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对于词汇文章的阅读和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作文能力以及口语能力。此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形成端正的思想品德和完整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促进作用[4]。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定义
通过以上对于自主学习的分析和讨论,小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个体积极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的行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特点,既具有一般学习模式的特点,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特有的性质[5]。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动性
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主动性。语文学习是对于知识长年累月的积累,因此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能主动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积累和巩固,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2.体验性
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语言的学习,因此,不能仅仅单纯的把语文看作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学科以及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因此学习语文知识是小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3.差异性
对于语文知识尤其是阅读及写作过程中,每个人对于其理解都是主观性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许多问题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也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在小学教学过程,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的进行引导,从而在提高成绩的同时,着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丽.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郭玲芝.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3]王维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关键词:语文;小学;开展价值
小学语文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身体的健康发展,同时对小学的心理以及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园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认识、肯定和挖掘小学语文的价值。小学语文活动不同于学校语文活动、成人语文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小学语文活动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遵循其内在的规律,使语文活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让小学语文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小学语文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
提高小学语文能力。掌握一种技能,离开了反复的实践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实践性又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之一。要在听说语文的实践小学习语文,要在反复严格的训练中提高语文能力。除了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之外,综合性也是语文的重要特点之一。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之广,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从小学语文知识来讲,从语文能力来说,又有听、说、读、写。在训练方式上,有扩项训练、综合训练等。主要是通过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来达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在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成绩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缺少了它,整个学习的机器就会失去燃料,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提高小学的语文水平,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学法,让小学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成绩。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策略。
身体运动对小学的许多器官、系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
2小学语文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许多专家学者把身体运动、运动能力的发展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其相关程度就越高。其原因是年龄越小的儿童,智力的发展与身体、运动的发展就越没有明显分化,其智能与其他各种机能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如在婴儿期,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主要活动就是身体的活动。通过各种身体运动。
3小学语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运动能使人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积极活泼,尤其是小学期的运动经验,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已为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所证实。有研究表明,身体活动的能力影响小学自我概念的形成,小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是由其身体活动的能力决定的。因此,小学对自己身体活动能力6第五章小学园健康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整合的确认有可能成为其自我概念的中心。身体活动能力较强的小学,往往会得到成人较多的赞许以及来自小伙伴的羡慕和钦佩,他们会逐渐形成肯定自我的概念。这种良好的感觉将促使他们对其他事情也抱有较强的自信心,愿意大胆、独立地尝试新事物,行为更积极主动,经常表现出较强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性、自主性。
小学语文能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克服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懂得分享,还要具有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等。因此,身体运动为培养小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因此,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打好基础,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是学好语文的唯一途径。试想,一个缺乏自学习惯,疏于自力锻炼的人,怎么可能有效地获取新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智能的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语文学习常规,并坚持不懈地照着去做,是培养小学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既然常规是服务于习惯的培养的,那么,一个好的学习常规的制订就得先弄清小学生应该具有哪些语文学习的习惯。
总而言之,在提高小学语文成绩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缺少了它,整个学习的机器就会失去燃料,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提高小学的语文语文水平,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学法,让小学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成绩。
语文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来实现教育目的的,小学语文活动同样需要小学身体的直接参与。小学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同时,小学语文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环境比较复杂,干扰因素多,小学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这样,在活动设计和组织中尤其需要额外关注这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运动负荷是否恰当。小学语文活动必须考虑小学的运动负荷问题,注意做到低强度、高密度、急缓结合、动静交替。
参考文献:
[1]郑晓边主编. 小学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改革的全面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不断追求教学更大的创新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实践的过程,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价值体验和情感认识得到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1学生自主学习较难有效实现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课堂实践中,由于有些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他们的阅读面较窄,理解能力较差,对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较差,学生只能读一些较为浅显的故事类的文章,对于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学生很难读懂,因此,即使教师引导学生,他们也很难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好,他们的学习主体精神较差,在语文学习中出现很强的厌学情绪,学生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不知道做什么,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看书,在自学环节,教室里喧闹不断,以致于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很难得到突出。
1.2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差
新课改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很多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对于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他们不愿意与大家一块解决,认为这样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学生不愿意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习惯于一个人默默地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之任之,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自然在学习中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1.3考评方式较为单一
现在的语文考评方式,基本还是采用单一的考试方式进行的,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针对考点准备材料,但还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学生一遇到考试就发愁,对考试产生了很大的畏惧心理,也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教师通过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加强双基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对于学习中不懂之处能够随手记下来,并能够把问题拿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分析。对于语文学习中读到的一些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记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练字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背书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等,要通过双基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这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改变学生一切依靠老师进行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自我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先从一些最基本的内容的学习开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一些知识,提高一些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2教师要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一块解决,这是现代人才所必要的素养,对于促进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能够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断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实践中去,以此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3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能够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展现自我魅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增其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进行多角度的角色扮演活动等等,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同于他人的看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在辩论中交流,在交流中辩论,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认识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精神,以新课改理念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是成功而进步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教学 职业素质 探索实践
一、职业素质的理解
职业素质即职业人通过劳动实践或者学习汲取通过自我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职业能力,它建立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职业素质是在职场上必须具备的一种内在技能,它的范围很广,而通常人们对职业素质的理解过于单一,事实上它不是简单的职业能力,它不仅仅由职业能力这项专业技能,还通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多因素共同炼造了我们所说的职业素质。
二、中职语文教学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整个教育领域的基本技能,其他学科知识或多或少都需要语言文字为媒介来进行讲述或描述。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职场实用语文能力的艰巨任务。开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非常有必要,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超前的职业意识,为将来步入职场提供有效帮助,更好应对职场生活。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语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也应该遵循该指导思想。除了学生在中职中所学习的专业技能之外,综合素质在职场中也十分重要。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职业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素质逐渐成为一种资本,这必然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以就业需求为目标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知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升学的学生来说文化程度偏低,基础语文水平不够,对语文的理解也不够。由于没有引起对语文的重视,中职学生并深刻认识到语文对于个人素质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那么在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的积极性上,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着重于这个职字,牢牢把握教学主题。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文字的整合,教师始终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听说读写文字提升到人文素质层面这个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跟紧时代步伐,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素养。
三、中职语文改革道路的探索
1.认清时势树立目标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尤其是对中职教学来说,教师更应该放眼于这个“职”字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中职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中职语文与职业需求的内在联系,挖掘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功能。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意味着在遵循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学规则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更加专业的要求。
2.结合教材培养职场素质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教材都可以生动举例在生活现实中。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教材编写的素材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中。例如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许许多多,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定义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目的,对未来的职场也有所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语文中最简单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在未来职场就业面试时是无法避免的。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讲授或者课堂演练的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增加就业优势。
3.学科外延知识融合
语文教学包括阅读、书写、表达等多方面的教学,其中阅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无论是物理、数学、生物都需要语言文字的表达,甚至音乐,她的乐谱也是需要文字表达的。通过阅读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谓知识是人的第二个太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也很重要,它也是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另一个途径。
除了阅读之外,和其他学科知识挂钩的方式还有很多。举例来说,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营销手段多种多样,语言文字的应用也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营销目的,在内容真实的情况下,文字的编辑也相当重要,怎样的文字表达更富感染力,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设置的学科很多,教师不局限于书本的教学,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学习语文,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4.内容教学,形式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看似跟职业素质没有关联的多媒体教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职业素质是一种能力,一种内心技能。丰富的课堂形式,在丰富学生课堂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合理使用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十分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多形式语文教学的实行,也能开阔学生视野,在学习中获得延伸,让学生思维和目标达到一个新的层面。严格来说,当代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也不能局限于书桌凳椅、老师黑板的教室模式,社会实践或者户外教学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形式。
四、结论
总而言之,现如今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中职学生的未来职场发展诉求使得中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性质也决定了其教学内容更需要以职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整合中职语文教材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中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华.成友学习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摘要】藏区受语言环境、行为习惯的影响,学生利用汉语进行日常对话、课堂教学交流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激励学生开口、鼓励学生开口、加强训练的方法来引导。
【关键词】说话训练想说敢说会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目前,藏区农村小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都比较差,高年级学生当众说话还是畏畏缩缩,不够流利。原因之一是教学中 “重文轻语”,再加上受母语的影响所致。所以藏区农村小学教学应加强普通话口语训练。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得出:藏区农村小学生的说话训练须经过“想说———敢说———会说”这三个过程,说话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首先,创造各种机会使学生想说敢于开口。
学生不发言并不等于不会说话。要看他想说不想说。大家知道,一个人心情愉快、感情激动的时候,在放松的状态下,话“匣子”才能打开。为此,我经常运用灵活多样的办法来让学生开口。如在复习巩固时,利用自己的话重述课文大意、讲讲你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讲讲广播里听到或电视里看到的新闻及家中或学校生活中碰到的新鲜事等等。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有话题了,他们争先恐后,侃侃而谈。在讲语文课时,我更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不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而且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描绘的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讲讲插图表达的意思。如讲《桂林山水》一课的第二、三段时,我让学生借助图展开想像,理解桂林的山是怎样清、静、绿;水是怎样奇、秀、险。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学习情绪十分饱满。总之,利用插图和简笔画既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意愿。
其次,消除顾虑使学生敢说,鼓励学生开口。
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肚子的话,但因为缺乏勇气,最终还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表扬鼓励应多于批评指责,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藏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较大的差别。譬如:“他把我打了”在藏语中是“他我打了”。在藏语中只有少量的量词。如:“一只鸡”——“鸡一”、“一个苹果”
——“苹果一”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口语表达时往往语无伦次。但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我都多予鼓励,并耐心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踊跃发言、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课堂便日趋活跃。
最后,创设情境,加强训练让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加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在练习时同学们边听、边想、边说,逐步才能做到耳灵、脑活、嘴快。为此要让学生会说,把话说好,首先要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正确、流利、有条理;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说话时神情自若,落落大方,或坐或站,或颦或笑,动作表情切合说话内容;进而再要求他们根据听话对象和不同环境,注意礼貌,说得得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要结合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注意纠正方言的不良影响,并经常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说话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把讲读课文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进行词语搭配训练,然后练习用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进而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这样逐步增加难度,学生不但能够接受,而且兴趣倍增、效果良好。
训练的形式要机动灵活,既包括书面训练,也包括提问、口述训练等,都要因时因地制宜。依据学生的不同的表达能力而难易适度,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联系都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都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一句话,要练在根本上,练在关键处,通过训练做到培养语感、培养语言逻辑习惯;有目的地选好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由于学生是亲身感受过地,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学生也乐意说,说得不但完整,而且内容鲜明生动。同时也有效克服了学生说话不完整、意思表达不明确等毛病。总之,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说话的机会,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逐步做到想说、说好。同时教师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做好示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一定能提高藏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界相关人士从各个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归纳出了各种教学改革措施。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材料进行了多方位的深挖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方式。本人认为重视单方面的教学措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对教学工作进行把握,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深挖和研究,这与新课程标准中重视“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递“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教学,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重点。文章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备课
教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为教,一为学,因此教学的备课阶段也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准备。这里的“教”主要针对教师,“学”主要针对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备课活动主要是教师将课本上的固有内容,依次拷贝到教案中,然后用特定的几种讲授方式将其串联起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了方式的选择或者创新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其主要作用在于“导”,而要将“导”的工作做好,首先对将要“导”的对象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要对课本的文章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撰写该文章时的具体情况有所研究,做足以上功课,才能说是做到了与文章和作者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大量的阅读和查阅相关的文献,并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从根本上对文章进行感知、赏析、重解、评价,最终形成独到的见解,并将这些都反映到教案上,因此教案的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另外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包括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资料的查阅、对与语文教学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的储备、对多媒体或其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的熟练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爱好兴趣、性格特点、思维逻辑、思想层次、各方面能力等等,因人而异,此所谓学情复杂,通过教学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收获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提前有预测,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有系统的布置,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预习,了解学生所想、所需,这样的预设,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锻炼了教师本人,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把学习前移,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向 45 分钟要效益,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过程。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动学会其中知识,从而能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加上课前预习,此时可由学生归纳自己的所得,有不准确的,可留待后面集体讨论,之后由学生再次通过反复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透视其后面隐藏的内涵。放手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大胆让学生自己得出阅读理解的结论,这时教师不能靠边站,要深入学生中间,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师生互融。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使指导和点拨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一种高强度、创造性的工作过程 , 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景上多下功夫,吸引和感染学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应是学生自身动脑、动动的结果。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课上的活动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可有多种形式,如朗读、讨论、质疑、提供相关资料等,关键在于活动有序。有的语文教师担心权力交给学生,课堂将会失控,或者学生任意发挥,导致时间延长,预定的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等等。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是绝对自由的,也不是随意的,学生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的安排与调控。教师可在课前按男女生比例、学生成绩优劣分成6—8人小组(前、后、左、右桌,便于课上交流),小组成员在粗读、精读课文时会发现不少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自行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再解决不了的,求助于全班同学或老师。学生讨论针对性要强,讨论要到位,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形成习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虚心地辩证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能不断地体验成功,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逐渐得以培养。
四、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