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赞语

教师赞语

时间:2023-05-30 09:2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赞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赞语

第1篇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国际交往活动中来,人们在交往时必然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希望交际或沟通能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可是愿望和现实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有人认为这是语言造成的,但“语言仅仅是交流的一种工具,交流比语言的范围更广,它包含着传送一种思想和理解对方的思想”。(唐菊裳 1994)“它涉及到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而文化背景的范围又是十分宽广和复杂的。大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小至人们的言谈举止、风俗习惯都是文化背景的重要内容,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杜学增 1999)

习俗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习俗文化包括话语交际和非话语交际。话语交际又包括语言交际和书面交际。称赞习俗是话语交际的一部分。

二、称赞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功能

Austin(200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使用某种语言形式,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行事行为,简言之就是以言行事。称赞,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公开地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的评论,以此来巩固人际关系。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人们共有的言语交际行为。从语言层面上看,称赞是对一个人的品德、能力、技术、行为、外表、个性,甚至衣服或某件物品的褒奖或赞许,所以它是一种言语交际功能。实际上,它是人们用语言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无论讲哪种语言的人们,为了沟通与交流,他们都要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称赞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它具有不同程度地消除交际者彼此交往的心理障碍、拉近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创造或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多种社会功能。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有一种爱听赞扬话的心理倾向,需要外界对他们的认同,在这种认同中他们会感到社会注意到了他们的存在,感到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处世方式得到了承认。所以,恰到好处的称赞会博得对方的好感,会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会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会帮助建立或重建人际关系。

1.用称赞语与对方进行寒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相互之间很少用称赞语进行寒暄。但在西方文化中,无论与朋友还是陌生人见面,为了表示友好,人们常用称赞语来打开话题。在社交过程中,一句轻轻的赞美能使人如沐春风,令素不相识的人消除陌生之感,让朋友倍感温馨,使上司颇觉欣慰,为下属增添信心!

在西方,特别是与女士进行交流时更是这样。比如,上司可以和他的下属以这样的方式打开话题:

“Your bag is beautiful,I like it.”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左焕琪教授在“Verbal Interactions of Compliments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1988)”一文中举例说:她的一位女性朋友在美国生活达十年之久,且获取“绿卡”,但当她的一位美国(男性)朋友对她说“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时,她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其实,很简单的一句“Thank you”就足可以回应了。

2.用称赞语建立或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认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老朋友彼此多时不见,偶然相遇便听到这样一声问候:“Hi Peter,you still look so young and handsome.”显然,这比诸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之类问候语更能使人感觉舒服。人们之所以这样不约而同地遵守问候的规范,正是因为他们珍视并希望保持和加强现有的或刚刚建立的人际关系。因此,英美等英语国家的人们常以称赞对方的方式来打招呼。

3.用称赞语鼓励别人

卡耐基在他的书中引用金斯那教授的一句话说明了称赞语具有的另一功能:“当批评减少到最低程度,赞扬得到加强时,人们的优良行为就会增加,不良行为因不受注意而减少”。如果在别人出了错误时不停地加以斥责批评,甚至是声色俱厉的批评,就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样会使他人感到压抑、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对批评者失去信赖。反过来,如果人们能在批评别人之前以称赞的方式先肯定他的长处,然后再批评他的过错,这样就会使人容易接受得多了,更容易使听者心悦诚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Good”,“Wonderful”,“OK”,“Great”,“Well done”,“You did it beautifully”等表示赞扬的话语来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诸如此类的暗示性语言会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振奋起来。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我成就感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教学效果自然令人满意。

4.用称赞语向某人表示祝贺

祝贺本身便是一种赞美和褒奖。被祝贺的人会因此而感到自己的价值或做法得到了承认从而倍感喜悦。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可以简单地夸奖:“Well done.”或“Good!”当看一场篮球赛时,我们可以喊一声“Good shot”,来为该球队喝彩。种种赞美表达的都是对各类喜事或好事的祝贺,可收到锦上添花之功效。

5.用称赞语表达谢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越近,越不需要客套。我们在亲朋好友和家人之间很少说“谢谢”,因为这样的客气,反而显得有些生疏。其实在对外交流中,简单的一句称赞语就可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款待或对朋友帮忙的谢意。比如,客人在饱餐了主人的美食后可以说:“The dishes tasted great/delicious.”虽然客人并未直接说“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invite me to dinner”之类的感谢话,但客人由衷的谢意已在对菜肴的赞扬声中表达出来了。在接到别人礼物时说:“Wow,what a wonderful gift.”或“Thank you for the gift.”另外,称赞和致谢并用的时候也是很多的。如:“Tom,thank you for the gift.It’s a beautiful dress.”

6.以称赞他人的方式间接提醒对方

称赞语的这种功能可以说是一种交际的技巧。幼儿园里的阿姨经常通过表扬某一个表现好的小朋友来提醒其他孩子注意、收敛,甚至改掉他们的不良行为,这比直接批评那些孩子要技高一筹。同样,我们可以把此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比如,A、B两个学生英语成绩都不错,但B学生过于自负,而且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为了提醒他,老师可以说:“A is really good.I’m satisfied with his jobs.I appreciate that he knows how to motivate others to cooperate with him well.”

但在使用称赞语时还应当注意:要尽量做到自然、真诚、得体。比如,在课堂上,老师要使用赞扬的语言鼓励后进学生,如果称赞过分,反而会强化他对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异的感觉。

就称赞语的社会功能看,汉英称赞语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我们没有英语国家的人用得那样经常和频繁。而且在称赞的句法、语汇及对称赞语的答复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左焕琪(1988)教授的研究表明:汉语和美国英语在称赞的表达与对称赞的反应上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在词汇方面,美语的褒义词80%是形容词,16%是动词;汉语的褒义词46%是形容词,43%是动词。在人称表达方面,汉语的称赞语还经常以‘你’开头。在句法方面,美语与汉语亦有不同,并由此造成中国学生不理解某些称赞语的现象。

三、对称赞语的回应

萨克斯(1987)根据人们在谈话时总是交替发言这一事实分析谈话结构,提出“相邻对”这一概念。语言界也称“相邻对”为“相邻配对”或“配对性结构”。这种结构要求双方以AB AB AB……的形式交替轮换,即A发话,B进行回答或回话。称赞就是一种配对性结构。社会规范也要求人们对他人的称赞语做出反应或回答。对于称赞,被称赞方是接受还是拒绝,以什么样的方式或言语行为来接受或拒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其文化根源的差异,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的选择,在一种文化背景下是可接受的,但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就是不可接受的。美国人对于称赞语趋于接受,而中国人趋向于不正面承认(左焕琪1988)。这主要是中美两国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由于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应当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成就,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强调个人的作用,尊重个人权利,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西方人一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习惯说“Thank you”或“Thanks”。

而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群体取向的价值观。我们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以及群体的关系,强调群体的力量。人们在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避免“锋芒毕露”。同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在工作中,人们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强调集体成果。另外,中国人崇尚传统的人文美德,认为谦虚就是美德。因此,中国人受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或恭维总喜欢采取拒绝或不正面承认的回应模式。他们常常适当地贬低自己的才能、水平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还差得很远”,“不敢当”,“过奖了”等等,以表示自己受之有愧。即使有时想显露自己的某种才华和技能,也是以自贬的方式表达。比如,招待客人时主人往往会说:“随便做几个菜,不好吃。”翻译成英语就是:“I just made some dishes casually and they are not very tasty.”西方人听了这样的表达,不明白:“Why you invite me to your family and cook the tasteless food!”甚至会认为:“You are not respecting me!”其实中国人这种“自我贬低”的表示只是出于礼貌,正如他们对于得到赞扬时的反应一样。

不过,在现代中国,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别人的称赞了,他们也以表示感谢的方式或者换一种方式表示接受。比如,

(1)A:你最近表现不错。B: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2)A:你的英语口语真好。B:是吗?

第二个例子并不是质疑称赞,而是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接受称赞。

由此可见,“习俗文化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功能”。(杜学增1999)尽管习俗文化不是法律条文,但它却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很强的规范作用。无论人们生活在什么社会,他们一般都要按照这些约定俗成的准则办事。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不按习俗行事,他们虽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肯定要受到人们的质疑或批评。比如,当受到别人的称赞时,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应该回应,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没教养。习俗文化看起来似乎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按照习俗文化行事,社会活动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人际关系就会融洽,交际或沟通就会成功。所以,习俗文化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巨大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它是人类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量结合课程介绍中西方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日常交流产生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竟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让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语境,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

参考资料

[1] Wolfson.Nessa.Perspectives.Neubury Rlouse Publishers.1989.

[2] 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美英文化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 唐菊裳.中外文化差异与经贸合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第2篇

上联:又红又专

下联:为国为民

上联:为国而教

下联:作人之师

上联:职业高尚

下联:教师光荣

上联:尊师重教

下联:育才兴邦

上联:催笋成竹

下联:润花着果

上联:心血育桃李

下联:辛勤扶栋梁

上联:红梅知春早

下联:翠柏识岁寒

上联:春霖滋沃土

下联:矢志育新苗

上联:栋梁砥大厦

下联:桃李芳九州

上联:栋梁撑大厦

下联:桃李遍中华

上联:须尊师重教

下联:待举栋兴邦

上联:桃李交谊笃

下联:橘柚及时登

上联:桃李及时秀

下联:桔柚应时新

上联:碧血催桃李

下联:丹心育栋梁

上联:点燃理想火花

下联:培育建设人才

上联:培育祖国花朵

下联:造就建设人才

上联:踏踏实实做人

下联:兢兢业业为师

上联:一片丹心随世古

下联:千声赞语颂师恩

上联:一身许国传科技

下联:两袖清风作人师

上联:人梯巧搭登攀路

下联:心血勤浇栋梁材

上联:千篇新诗园丁赞

下联:万首衷曲育人歌

上联:日暖风和开桃李

下联:笔酣墨浓写春秋()

上联:丹心一片育新苗

下联:赞歌千曲颂园丁

第3篇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前提

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只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活学生思维的波涛。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1.合理评价,在激励中提高数学学习情感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当学生听到老师的热情赞语后,觉得自己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也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2.分层次教学,在发展中提高数学学习情感

分层教学的关键是分层施教,并辅之以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进行分层辅导,使各层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每层学生都能感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

3.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数学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三、利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情感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形成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2)形成及时复习,科学记忆的习惯;(3)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4)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第4篇

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将预先准备好的内容倾泻出来,学生中规中矩地配合老师,按照备课的设想做出回答,完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一方居高临下,一方洗耳恭听,是纯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全面实施之际。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改变必须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看来,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建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形成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都渴求老师的爱,都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往往喜欢哪位老师,也往往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就会觉得老师讲的内容生动有趣,以一种积极兴奋的情感去学习,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谈,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课堂上,带着良好的心境,信任的目光、和蔼的微笑、幽默的语言送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曾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实施情感教学,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同的:更应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实施情感教学,在于能否面向一些“问题生”。一些“问题生”都有共同特点:不爱说话,上课不举手发言,说起话来含含糊糊,甚至课余也是单独玩耍,与同学很疏远,见到老师连忙低头。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生自信心受挫,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在大众面前不敢说、不敢做,禁闭自己的心态。而老师的爱则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自卑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生在“表扬一一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课堂上,我们要调整自己视线投向,让“问题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魏书生说过:“学生反复100次,教师要做101次转化工作。”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十分喜欢甚至崇拜时,就会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的课堂模式,达到师生之间情感共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校结合江苏“洋思经验”,“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当堂训练,创建了“四环节导学一体”课堂模式,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环境,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而在学习愿望、意识、知识、能力、习惯发生积极的变化。明显提升学生的独立获得和运用。

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而不是唯师之言而行。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进入课堂,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应成为一个观赏者,一个欣赏者,一个评价者。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对某个题目的见解,也许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是鼓掌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彻底的放开手脚,敞开心扉,大胆地进行,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自己的真正的朋友,才能达到师生间情感的共鸣。

以上仅仅是我对课堂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的一点认识。平等尊重是师生课堂交流的基石。在这种平等与尊重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而美好的师德则是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因为学生的心扉总是向那些他们认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老师敞开。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师德修养,用我们热情、诚恳的胸怀,敞开心扉,大胆探索、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我们的课堂,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情的魅力。

第5篇

上联:心血育桃李

下联:辛勤扶栋梁。

上联:栋梁砥大厦

下联:桃李芳九州。

上联:栋梁撑大厦

下联:桃李遍中华。

上联:须尊师重教

下联:待举栋兴邦。

上联:桃李交谊笃

下联:橘柚及时登。

上联:桃李及时秀

下联:桔柚应时新。

上联:碧血催桃李

下联:丹心育栋梁。

上联:红梅知春早

下联:翠柏识岁寒。

上联:春霖滋沃土

下联:矢志育新苗。

上联:点燃理想火花

下联:培育建设人才。

上联:培育祖国花朵

下联:造就建设人才。

上联:踏踏实实做人

下联:兢兢业业为师。

上联:一片丹心随世古

下联:千声赞语颂师恩。

上联:一身许国传科技

下联:两袖清风作人师。

上联:人梯巧搭登攀路

下联:心血勤浇栋梁材。

上联:千篇新诗园丁赞

下联:万首衷曲育人歌。

上联:日暖风和开桃李

下联:笔酣墨浓写春秋。

上联:丹心一片育新苗

下联:赞歌千曲颂园丁。

上联:乐教梓楠同受范

下联:喜观桃李广成材。

上联:乐做人梯通大厦

下联:甘当绿叶托红花。

上联:立足三好育桃李

下联:着眼四化出栋梁。

上联:且喜满园桃李艳

下联:莫悲两鬓霜雪寒。

上联:生敬师有礼有貌

下联:师爱生同志同心。

上联:白发喜见迎春柳

下联:丹心笑种向阳花。()

上联:百年树人成大计

下联:一心跟党献红心。

上联:毕生心血哺新秀

下联:一代桃李谱华章。

上联:甘做人梯托俊彦

下联:但求薪火有传人。

上联:辛勤育得花朵艳

下联:汗水换来桃李香。

上联:烛炬昭昭辛燃夜

下联:园丁眷眷总浇花。

第6篇

教师节演讲稿:情系讲台 青春无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县xx镇第一中心小学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经历了十八年的教育心路历程。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这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表明了各级领导对教师的关心与厚爱!

从第一个教师节至今,xx年的时光匆匆而过,也正是这xx个由鲜花和掌声、关注与期待交织在一起的教师节,使更多的人把热情与尊重,理解与关怀的目光投向了教育,投向了我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庆幸生长在一个尊师重教、大气磅礴的新时代,历史的责任、祖国的关注、人民的期待,为我们老师搭建起展示才华、成就梦想的舞台!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战线上的领头人,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老师们辛勤工作的画面!教师节是我们的教师的节日,她属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属于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是他们,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是他们把智慧的阳光洒向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岁月的流逝使他们额头爬满了皱纹,教育的艰辛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但是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课堂,静心地守护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他们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以一颗真诚的爱心来对待学生,以一颗赤诚的忠心来对待工作,将满腔的热忱和毕生的经历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光荣的教育事业!一根教鞭育桃李,三尺讲台度春秋,因为学生是他们的生命、是热血的流处、是灵魂的归宿,燃烧的三尺讲台,传授的知识,感化的人心,收获的是沉甸甸的真情。

桃李不言,下至成蹊 ;山河不言,上本有志。教育是崇高的职业,需要我们去献身;教育是严谨的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究;教育是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去创新;教育是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作为校长,就是要讲思想,讲责任。把学校管理好,使学校整体得到发展是我们的首要责任;让广大教师取得成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让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我们的崇高责任。有责任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举措,有举措才能进步,有坚持才能成功。大浪淘沙,方显真金本色;风雨洗礼,更见青松巍峨,这才是一个教育者的情怀与精神!

辛勤园丁,是送给教师的赞语;春风化雨,是献给园丁的颂歌。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再长的话语也诉不完我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再美的诗篇也表达不尽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们祖国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就是对我们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最高礼赞,我们为自己能从事这种绵延亘古,传递未来的职业而骄傲和自豪!请各位领导放心,教书育人,我们责无旁贷;爱洒桃李,我们无怨无悔!

最后,祝各位领导心想事成,工作顺心!

祝各位老师节日快乐,合家幸福!(谢谢!)

第7篇

教师要在堂上处理学生的回答,我认为须练就三种功夫:一是赞;二是耐;三是引。

一、赞

正确的回答乃至新颖的回答,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教师当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许,特别是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大胆的发言;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答对了,即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也要鼓励。上学期上《孙权劝学》一文,我开展了一次语文活动,就是以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分角色朗读,并在读中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余下一个读叙述性语言。在检查活动效果时,第八组一位姓黄的男生不仅读得有模有样,而且还说出点意思,我与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接下来的课,他显得特别认真。当然,赞语应该要实事求是,作出的评价也要适当,用语也要加以选择,在对学生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切不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等而让赞语变成随意奉送的廉价的赞扬。

二、耐

这种功夫特别重要,如果这种功夫欠缺,一见学生答不上来,就忙着说:“坐下去,听我讲!”这样就会给学生心理上以很大的打击,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更难打开。我们都深知,现代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解,是非能自辩,理论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在课堂上我常遇到这种情况,备课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么没有侧重,要么就较为深奥,高估了学生,总认为这不难,那也易,故不时会“冷场”。每遇到这些,我心不急,气不燥,对有些问题予以调整,对较深的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我从旁适时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教《醉翁亭记》第三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共写了哪几件事?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什么关系?备课时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会有什么难度,结果却在意料之外。为了减轻学生回答的难度,我把第一个问题分解成:同学们想想,这一段共有几个句子?看每个句子的结句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在读中寻答案(自解)。至于第二大问,我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再回到课文,学生很快就明白到: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变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答不上时,一定要有耐心,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引

引功就是诱导的功夫,用一句话,“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遇到不同意见,需训练发散思维的,宜组织讨论;需求同思维,宜明确肯定正确意见,再探究一个“为什么”。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分析讨论三位拜访者与福楼拜的性格特点的同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福楼拜作为最突出的人来写?这样学生会从作者的角度、从四位人物的描写中深入探讨下去。

遇到肤浅的回答,宜引导学生往纵深方面挖掘。如教《孔乙己》一文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围的看客对孔乙己这么一个苦人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周围看客没有怜悯之心。”我便让学生再想一想:“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让学生往深处挖出社会制度的根源。

第8篇

摘 要:教读《史记》,要确立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带领学生穿越文言文学习的语言障碍,立足学生精神品格的滋养,让学生动情阅读,激情朗读,深情对话,真情写作,感受《史记》中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体会《史记》不老的魅力。

关键词:经典教学;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人格高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84-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这部大书,鲁迅先生曾下如此之赞语,金圣叹将它列为“第三才子书”,“二十四史”之“前四史”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史记》被称为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它既是史学圭臬,又是文学高标,是司马迁留给中国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在执教苏教版《史记》选读的时候,我感觉多少厚重的历史赞语都抵挡不住信息化时代里更多看似深刻看似隽永的肤浅而华丽的文字诱惑,学生对《史记》的阅读和学习意兴阑珊,主动性和兴趣比较缺乏,对《史记》中雄奇悲壮的文字陌生,对《史记》中个性鲜明的人物陌生,对《史记》中奇崛挺立的精神品格陌生,甚至把《史记》里的一些经典篇目视作繁难无趣的文言文,产生疏离感和畏惧感,让教师在教学中有明珠暗投之感。

《史记》是写人的历史。写人的生命活动,表现人的感情、人的意志、人的追求,从而从人身上挖掘出深沉的崇高美。李泽厚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中说:“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自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韩兆琦在《司马迁的审美观》一文中说:“司马迁的审美观‘最主要的这就是他分外喜爱悲剧英雄,喜爱那些对于当时社会、对于权势者、对于严重的恶劣环境敢于批判、敢于抗争的特立独行的人物。’”

在如今这样的一个精神渐趋萎靡、骨气和血性普遍缺乏的时代,捧读《史记》,或许可以让我们舒筋活血,走进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分崩离析到天下统一、从崇拜鬼神到建功立业的历史进程,领略司马迁的旷世才情,感悟他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同时,感受司马迁笔下多姿多彩的人生。那里有志节高尚的仁人,更有才情横溢的豪杰,还有悲歌慷慨的英雄。真正走近《史记》,我们可以读到失败的挽歌、悲伤的叹息,可以读到无畏的进取、成功的快慰,也可以读出那种“就极刑而无愠色”的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些,让《史记》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永远站立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后世的人格、人性、人生高标。

为了不让学生入《史记》这座宝山而空手返,基于《史记》中让人感受到的那种勃勃站立的人格、人生和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我提倡并实践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即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一方面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穿越文言文学习的语言障碍,深入人物内心,读懂经典。另一方面,立足学生精神品格的滋养,依托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动情阅读,激情朗读,深情对话,真情写作,感受《史记》中站立着而非跪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体会《史记》不老的魅力。通过对《史记》中人物刻画、感情倾向、选材艺术、细节描写、矛盾冲突、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研读和探讨,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走进《史记》人物或荡气回肠或义薄云天或慷慨悲壮或威武不屈的挺立而饱满的人生,从而培养他们追求卓越、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心灵享受,喜欢阅读并享受阅读。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渗透《史记》人物忧国忧民的情怀。“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胸怀祖国”的忧国忧民情怀,从“小我”走向“大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呼唤透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史记》中写有很多悲剧人物,虽然形象多样,性格各异,但大多数都有共同之处:他们所表现的是人们在追求中的挫折与失败,在奋发中的困苦与灾难,在斗争中的牺牲和毁灭。他们并不使人觉得消沉,让人感到悲观失望。他们是悲剧人物,却并不带有悲哀的色彩。“死以明志,而生以践志”,司马迁遭遇宫刑,“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淮阴侯韩信,忍得“胯下之辱”,终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一代王侯。出身寒微的蔺相如,“引车避匿”廉颇,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先,终赢得廉颇负荆请罪。这些鲜活真实的例子使得《史记》不仅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更有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感染力。学生在动情阅读的情况下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在心灵深处和这些历史人物展开深情对话,领会这种忍辱负重、积极抗争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敢奋斗,坚贞不屈,为理想和事业不懈追求。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要在教学中张扬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无论是“窃符救赵”的公子信陵君,还是“北乡自刭”的守门人侯生,无论是悲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霸王项羽,还是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客荆轲,无论是“为人排忧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鲁仲连,还是“弃小义,雪大耻”的伍子胥,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道义的价值,都有着中国人关于“义”的最高取舍标准,他们的忠心赤胆、光明磊落,汇聚成了我们民族的正气和义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细加体味,思考作者笔下这些人物勇于牺牲精神的现代意义,可设置有关“生死”的辩论话题或小论文题目,让学生深度思考,真情写作,从而获得诸多的人格启示。

站立的《史记》课堂教学观还要在教学中弘扬立志高远、胸怀宽广、执着追求的人格精神。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贤臣,大都胸怀宽广,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用宽恕之心化解个人恩怨,也使国家更加强盛。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抱负和廉颇的负荆请罪故事给我们读者演绎了生动的“将相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虽然不能让学生做大圣大贤之人,但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宽容之人,有一颗宽容之心。

第9篇

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但形成这种课堂氛围需要教师课前认真解读教材、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劳动,才能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愉快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

教师的教学心态是每节课的核心,它引领着整节课的教学气氛,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学习的情绪,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教学心态而改变学习兴趣。

首先,教学时要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课前要充分备课,对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深入理解,做到教学的个个环节胸有成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备课时根据所教内容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哪些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哪些内容又是学生不能理解的也可以预设学生的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灵活、机智地去面对课上可能发生的各种偶发事件。课前的充分背教材、背学生,是教师保持良好教学心态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教师走进课堂就要抛弃一切杂念,迅速进入教学角色中,用教师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适时运用手势语、肢体动作、各种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在互动互做、交流讨论中师生一起进入教学情境的,已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提高对自己心情的自控能力,才能做到保持良好的教学心态。

(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全身心投入,全力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激烈争辩,已达到教学。反之,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对教师有情绪,厌烦学习形成敌对或害怕的心理,教师课前准备再充分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建立课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一起游戏,主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相信教师、敬佩教师,最好成为学生可依赖的知心朋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要把差生放到首要位置,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给予心灵上的安慰,使他们重拾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公平公正。教师在课上也要善于用眼神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蔼的态度,真诚的赞语使学生与教师变成零距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二、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那么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辩,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一)平等的课堂

营造愉快、平等的语文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号使命,学生有自己的主观见解,可以与老师进行辩解,可以教师的观点。只有在这种平等的课堂中师生之间才会更加默契,才能互动、交流,共同探索问题,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地发挥想象力,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使语文课堂大放光彩。语文课是活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会在课堂中尽情地想象,互相反驳,各抒己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会五花八门,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因为家庭状况不同、生活历程不同、主观见识等的不同。不管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因为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学生具有创造力的表现。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现自我,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提高创造力。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活跃的、可以无拘无束地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课堂上很多学生伶牙俐齿的现象。学生常常会因为某一问题争执不休,就算教师的某句话他们认为不合理,他们也会大胆地提出来。甚至教师读的某个字发音不标准他们也不会放过。

比如,无意中我把某个词的二声读成了三声,他们马上会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您读得不对,你把二声读成了三声,我给你读一遍听听。”学生读完后我也会跟着学生读一遍,笑着说:“现在老师读对了吗?”他们也会笑着点点头说:“对了!对了!”

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平台,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不管是好学生、差学生,甚至教师眼里的“傻学生”,他们不仅有自尊心,也更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能进步,希望能得到教师的重视、表扬。所以我们对班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敢于尽情地表达,甚至对同学、教师的观点敢于反驳、争辩。

(二)赞赏的课堂

学生的课堂不仅是平等的更应该是充满赞赏的。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要多给予鼓励、启发,甚至表扬,这样不仅能使回答问题的学生得到自信,也更能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肯定、表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同学的掌声,教师的肯定、赞赏,小小的奖品都会为学生注入不断进步的力量。课堂上我们使“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和老师的想法一样。”“这一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这样的赞语充满课堂。有时我们也要用亲切的动作如: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和学生握握手,对学生微微一笑等,给学生肯定。每节课我们尽量多地赞赏学生,不仅是问题回答得好,有时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了,或是坐姿端正了,或是听讲认真了,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使学生从内心得到安慰,找到自信心。得到赞赏,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学 进取精神 积极性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0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就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合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下面,以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一、宽容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将这个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就需要宽容对待学生。尤其是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和失败,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学生在课堂中对祖国的情感并没有多深刻,此时教师要能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这些不足的地方,再通过用生动的语言、美丽的画面想象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增强他们进取好学的精神。

二、区分自主与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学生自由探索语文课堂中的相关知识,以及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选择学习的内容,可以使语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大放异彩。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能够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授《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一下书,再让学生两两分组,每组成员提出三个问题,让另外的成员回答。这样,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了,教师再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主旨进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课堂是互动、高效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高效引导之间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

三、把握课堂动态生成,引导师生共同参与

课堂是教师教学授课的一个重要平台。《语文课程标准关》注重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而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由多个部分教学片段组成的一个能动性的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课堂的动态生成,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共同参与,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善意的眼神、亲和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增强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同时,教师必须突破“教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的教学模式,试图建立“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等新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动态课堂的主体,把课堂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第11篇

一、少一点模糊,多一些针对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充斥了“好”“不错”“你真棒”这样的赞美声,至于好在哪里,棒在什么地方,学生心里是一片模糊,当然更谈不上对学生有所启发与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人人皆有的赞美就会反应冷淡,感觉无趣。这样模糊空洞的课堂评价,只会削减学生听课、思维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时,要尽量少使用模糊性的语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或回答,然后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出优缺点,使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

二、少一点武断,多一些引导

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有极大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因此,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答案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游离于“标准”之外的其他答案往往采取武断的否定或不予评价,直至寻求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其实,这些“标准”之外的答案常常不乏思维的闪光点和睿智的火花,但有时由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处理不当,使学生很多瞬间闪现的灵感被轻易地消解了。所以,在遇到学生比较另类的答案时,教师不妨推迟评价,引导学生争辩讨论,在辩论中,师生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最后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少一点单一,多一些变化

日常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比较随意,更多时候的评价只是一种习惯,于是课堂评价显得过于单一,让学生缺乏新鲜感,缺少激情。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的课堂评价要力求在语言、方法、形式上多些变化。

1.评价语言力求生动多变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很好!”“行!”“不错!”这些单一、苍白的激励性语言应该淡出课堂舞台,代之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好吗?”“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安塞腰鼓那铿锵有力的鼓声。”这种新鲜多变的评价语言必定深深打动学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评价方法力求创新多样

口头语言评价是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儿童渴望变化,追求新鲜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口头语言评价、体态语评价和实物评价等方法结合起来,如地摸头、真诚地微笑、由衷地鼓掌、赞许地点头、有力的拇指,加上声情并茂的赞语,相信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肯定,更多的是自信,是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对学习产生的无尽的热情。实物评价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得较多,如红星、贴画等,其实在高年级教学中也可以适当采用,如盖“爱思考”印、一个书签、一片枫叶、一样道具等,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3.评价形式力求互动多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隐形中,学生回答问题就是在揣摩教师心里的标准答案,以期获得肯定、表扬,无形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垄断了评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这种教师单向评价的方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新课程要求改革评价形式,变教师单向评价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少一点随意,多一点真诚

课堂评价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好”“对”“不错”这样简单的习惯敷衍式评价、对学生不确切的回答、不置可否式评价和与“标准”不一致的答案不作深入思考的否定式评价。这样的随意性评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教师的课堂评价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要真挚诚恳。首先教师要面对发言学生认真倾听发言,然后面对学生作出恰当评价,这样的眼神交流、真诚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认可,让他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即使是否定,学生也会欣然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有效地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精彩的课堂往往不是预先设计的,它具有生成性,尤其是学生不可预料的发言,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创造了契机。教师抓住契机,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便能演绎精彩。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即知识传授、智能发展、品德教育、美的陶冶、行为的感染等,要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才能实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必须是教师的威信。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的含义是尊严,“信”的含义是信服。教师若是具有使学生感到有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便容易形成一种积极肯定的师生关系。

在倡导主体性教育的今天,教师主要起“导向”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人格。努力做学生的朋友,通过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方式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力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张扬个性,激活潜能,敏捷思维,高效学习。

另外,要使学生的情感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发展,教师要注重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学科和学生有感情。其次,教师要注重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向学生发脾气。再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

二、和谐的生生关系是重要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合作策略,即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的学习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研究发现,合作学习促进每一个小组成员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同时,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要参与学习活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与进步。在合作学习中,最忌讳的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避免与学生“抢风头”,教师担当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高效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40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和谐的教与学是主要旋律

教与学关系和谐,首先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结合学情、教情,认真备课,引导学生以学为主,教师启发、点拨和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学习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和谐的辅助工具是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