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内容

时间:2023-05-30 09:26:34

法制教育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法制;小学;教育

1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确定原则主要有三个:

一是法制教育内容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法律覆盖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实际情况,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例如可以重点安排一些有关未成年保护法的内容,《刑法》、《民法》等一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部分,对于一些与小学生生活无关的法律,例如经济法律法规,商事法律,则显然不应该成为小学生阶段的法制教育内容。

二是教学内容要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年龄小,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岁到12岁,在这个年龄的小孩,身体、心理以及智力都处于未成熟阶段,社会阅历也较少,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就要尽量避免那些与血腥、暴力以及色情有关的内容,考虑到自我保护的需要,可以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性保护教育,但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相对欠缺,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尽量要将相对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较为具体的案例,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

三是小学法制教育要分阶段进行。小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岁到12岁,低年级与高年级年龄相差较大,所以小学的法制教育一定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全面规划小学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适宜的年龄接收适宜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能提高小学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所教的内容尽量通俗易懂,以讲授的方式为主,重点强调发挥法律的保护机制,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学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例如可以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模拟法庭开庭的方式进行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除了发挥法制教育的保护机能,还可以预防犯罪。

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制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塑造正确的观念。

法律法规内容博大而精深,针对小学生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内容,特别是一些和未成年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小学生身心发育相适应,通过这些法律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享受到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法制教育不能仅限于对抽象的法律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法律观念的塑造,与对公平正义追求的价值引领。通过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一方面,教育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参与违法犯罪行为,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要加以举报或制止。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面对侵害自身合法权益、造成自身伤害的行为时,要学会采取法律手段,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2法制教育的模式

2.1将法制教育纳入德育

由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绝大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法律教师,缺乏专门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出于对现阶段法制教育师资不足的客观情况的考虑,学校应当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利用现有的课程安排,将法制教育纳入日常德育的轨道当中,开展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首先应当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进行法制教育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素养。在思想品德课上,在开展对学生的专题教育的同时,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全方位地进行教育和培养。“重点探讨法制教育向其他学科渗透的问题,使法制教育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点渗透。”找准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

2.2开展主题班队会

主题班队会由于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是小学德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抓手。主题班队会可以采取如下形式:①演讲比赛: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宣传法制精神、培养法律观念,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②法制宣传简报展览:由学生自主制作法制宣传简报,并对简报进行展览和评比。通过简报的制作,让学生提高了绘画和写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自主学习了法律知识。

第2篇

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管理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影响,无论哪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们热情洋溢、兴趣广泛,却缺乏毅力;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人生,渴望独立自主,却又缺乏足够的能力摆脱幼稚、分清是非。孩子们的这些不稳定的个性与含糊的观念如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事物所引诱,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父母如果能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便能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并且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其次,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法制观和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再次,家庭教育中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良好的家庭教育应当包括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家庭管理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而在父母对青少年家庭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溺爱。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宠爱无度。无止境的满足和娇宠,只能使子女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坏习气和偏离社会正常规范的人格,致使违法犯罪青少年日趋增多。

二是体罚。不少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名言,一旦子女有错误,便恶骂相加、讽刺挖苦、下跪、棍棒加身,不仅严重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又造成他们胆小、孤僻、怯懦、冷漠、没有信心或者倔强、执拗、反抗、逃避的性格和虚伪,说谎、欺骗的恶习,疏远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关系。

三是控制。父母对子女教育条件化,要求多、规矩多,从言行举止、衣着爱好到学业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并严加控制,久受禁锢的孩子,一旦有机会便会毫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是放任。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行为不管不问,只养不教,对子女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交际往来及有无越轨、举动一概不知,对子女完全失去了监督和管理,使子女容易形成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的性格,很容易走上歧路。

五是庇护。对子女的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姑息迁就、纵容护短、包庇袒护,使得错误的子女不仅没有羞耻感和悔恨之心,反而使本来已经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得以延续、强化,最终形成一种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家庭管理方法和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效果。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基石,家庭是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将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材。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积极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积极改善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氛围以及家长自身的品行端正是孩子成长的好环境。父母要为配偶、子女尽责、履行家庭义务。作子女的表率,做到自尊、自律、自爱,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不做有违人伦道德的行为。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要文明。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法制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23-02

多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法制建设,各高校纷纷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体系,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然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下关注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问题,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高校普遍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个优秀的建设者,除了需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而这个综合素质中必然包含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必然要求,而民主法制教育是其内容之一,因此成楦咝K枷胝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依法治国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

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今天,对于全民守法的要求已十分迫切。大学生作为公民一员、未来建设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水平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能否贯彻,关系到法治国家能否建成。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弊端

(一)法制教育的内容、形式不合理

1.形式单一,仅限于课堂讲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实现,但是在国家审定的教材中,法律基础的内容篇幅很少,比例不大。各高职院校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非法律专业毕业,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内容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不精通,因此往往对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压缩课时,点到为止。另外,由于实践基地缺乏等客观原因的存在,法律课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方式占据主导,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形式很少,学生对于内容体验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

2.单纯的知识传授,缺乏意识培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以知识传授为主,法制教育变成了法律知识的教育、普法的教育,而不是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教育。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侧重于实际应用的效果,因此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相关法条要点的记忆上,很少讲解法律原理与制定的初衷。这样学生也会功利性地以背题、考试为目标进行学习,很难在学生心中形成法律意识。法制教育的真正目标没有实现。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定位不清

一是过分依赖道德教育,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因为长期以来法制教育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系之下,所以让一些高职院校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区别不大,而且法律对于非法学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专业性太强,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常以思政课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来替代法制教育,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常以人情、关系、感情来处理法律问题,对于法制环境的营造和建设有很大的影响。

二是忽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联系,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没有向受教育者充分宣传和阐释法律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的法律意蕴,面对这种教育方式,法律变成了毫无人情可言的冰冷的命令,只能服从,因此缺少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以及背弃法律等现象。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教学理念科学化,教学内容实用化

作为教育的核心思想,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是高校法制教育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针对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首先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决策意识上来。同时摆正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存在、彼此割裂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必然联系。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立法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对道德进行选择、整理并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在客观上推动和促进了道德的发展,是道德自身的不断完善,加强了人们对道德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道德的力量,使人们更容易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通常情况下与大多数公民的基本道德信仰相一致。这样法制教育便强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没有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全面落实。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模式,法制教育又缺乏了保障的环境和土壤,也无法独善其身。所以只有将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全面布局,才能避免法制教育的空泛,切实构建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体系。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有了明确的依据和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融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技能于一体的法律素质,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大学生本能意识和自觉行为的主旨和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知识传授、意识培养和能力提升这三方面的要求,同时为了配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教学内容还应围绕求职、就业、生活等版块进行提炼。因此在浩瀚的法律知识中,在有限的课时里,应着重选取实际应用广、法律精神体现突出、法律技能提升明显的内容进行讲授。例如: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劳动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笔者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化,但是笔者并不赞同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法律知识传授、法律条文的叠加。相反,笔者认为,法律精神和法律中融入的道德成分的解析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生们知晓了法律存在的意义,洞悉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才能真正读懂法律,明白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法律,进而崇尚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而不是被动接受甚至想方设法地钻法律漏洞。因此,在内容设定时可以以法律精神为主线,围绕一种精神和意识解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将涉及的相关部门法知识融入进去,同时从法律与道德两个层面进行剖析,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毕竟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们总是习惯于用感性去理解问题,那么此时的道德解析同样发挥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教育形式多样化,实践环节灵活化

科学的理念和实用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好的方式予以呈现,因此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对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显然,一个融知识、意识、技能于一体的学科不是简单的课堂讲授就能完成的,需要多种形式的相互配合,实践活动的灵活开展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课堂教学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可以全面系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化的构建,因此始终是教育的主阵地,是高院校法制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形式。但是,所谓的课堂教学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传统讲授,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2.选修课、课外讲座等扩展学习形式做补充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是普适性的设置,所以内容是有局限性的。而广博的法律知识不是有限的学时能够囊括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补充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也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途径。这无疑可以大大增强学习法律的范围和空间,对于法制教育的开展是个有益的补充。

3.实践教学的融入是点睛之笔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技能性、体验性要求都很高的法制教育来说更是十分必要。实践教学应该根据各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灵活的设计。例如,课堂上可以配合教学内容,通过讨论、演讲、辩论、情境展示等形式进行简单的课内实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参与度,又可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教师还可以集中组织与法律相关的大型课外实践活动,例如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小品大赛等,这样可以扩大参与面,并且寓教于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例如法庭旁听、参观监狱、普法宣传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真实的感受,产生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感受法律的魅力和尊严,对于形成法律意识和信仰有极大的帮助。

(三)师资队伍规范化,法制教育全员化

作为法制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意识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效果。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法律教师的师资培养。如果不能保证全员专业化,至少应确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来构建法制教育的整体格局,并负责进行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和指导。而其他非专业的法律教师在完成此项任务之前应该进行统一的正规的培训和学习,确保足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平时,除了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之外,教师还应多涉猎身边的实际法律问题,提高解析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学生们的各种困惑和疑问。当然教学内容及形式学校应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形式予以要求,避免千人千面,造成教育的混乱。

另外,法制教育不应是法律课教师独立的任务,还应该落实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各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以身作则,在日常工作、生活等与学生接触的各种时刻,都能坚持按规则办事,公平公正,学校制度严明,规范执行,这些都在无形中营造法制教育的环境,能够对学生产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法制观念的塑造和巩固。因此,高职院校应以依法治校为根本,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努力打造法制教育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韦静.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法制教育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第4篇

1.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要有相应层次国民与之适应,国民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也包括法制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让他们成为有文化、守纪律、诚信向上的合格公民。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一定专业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遵纪守法应当是最基本的保障。学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是社会法制意识的提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

1.2减少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受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很多层面都存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等不良因素,对青少年造成严重的思想冲击。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这一关键期,容易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及法制能力的提升,加强自身控制,远离不良社会因素干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3有效降低学生犯罪率

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单纯、识别能力相对低的关键期,法制意识不强,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率由2008年5.58%左右上升到2011年为8.67%,且逐年呈上升态势,居高不下。其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中职学生的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学生遵守法律能力,对减少学生犯罪发生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中职学生法律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2.1学生法制意识整体上淡薄

调查显示,学生对法制相关内容了解较少,对法律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清楚地理解法律包含的要义,也就不能很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容易出现哥们义气、意气用事等现象,造成学生犯罪率上升趋势。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中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加强中职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2.2教育力度不够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法制教育在现行教育课程设置上已经纳入课程计划,但在具体实施中没有必要的保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检查,与文化科目相比,地位大大降低。在课堂法制教育内容规定、师资配备、过程监控、量化评估等方面还有许多弊端,亟需强化。其次,学生对此重视不够。受学校、教师对法制教育的程度影响,中职学生对法制认识出现许多问题,将法制教育课看成无关紧要的思品课,并逐渐淡化,造成法制教育形同虚设,严重影响法制教育课的开展。

2.3自身合法权益缺乏必要保障

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对中职教育中的法制教育认识不够,造成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不能得到普及,也就造成在生活中遇到突出事件时,不能很好地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进行自我保护,会采用非正常手段进行处理,从而引发一些纠纷,让自身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要低,开展法律知识有难度,再加上学生对法制教育认识不足,造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差。

2)教育模式因素。

受传统课程设置影响,对专业文化课程比较重视,对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时数等方面关注较多,而对法制教育设置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设置体系,不能对法制教育的开设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造成学生法制教育的欠缺。

3)实践能力因素。

当前的课堂教育模式仍然以课堂为主,虽然科技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如多媒体技术、班班通工程等得到应用,但还是缺少相应法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如开展法律课堂、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综合实践活动,影响学生法制能力养成。

3提升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3.1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规范化

1)制度是行动的保障。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分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改变传统“重智轻德”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法制教育管理机制,使学校法制教育真正纳入到教育总体框架体系中,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进程。

2)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中职学校以专业技术为主,要努力营造适于学生遵纪守法、重德重技、健康成长的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为法制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3)要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一支思想过硬、技能专业、师资过硬的培养队伍,教师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法律内容的理解,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促进法制教育顺利进行有重要促进作用。

3.2逐步完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科目开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不能得到很好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置不恰当,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突出法制教育的基本地位,在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中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没有具体实质的内容,也没有相关的辅助的学科进行学习,从而严重影响到法制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学习。要在课程设置中加大法制教育的设置力度,增加课时数量,加强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联,将内容与学习方法作以明确的规定,突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从课程标准的高度将法制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中来,保证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符合时展的需要。

3.3有效整合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

为有效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入手,从中职生青少年自身实际、学校实际、现行法律时代要求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强现代社会法律内容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时代法律认识与信仰,在认真学习与理解现行法律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专业课堂学习,突出相关学科间横向联系与资源整合,全面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及改进法律的行为习惯,促进现行法律的改进与完善,促进社会整体框架体系的完善。在学习方法上要进行改革,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探索,由传统单一教学方式,积极向理论-实践-理论提升、互动学习等先进模式转变,开设丰富多彩的法制学习活动形式,通过在课堂中观看法律相关视频,开辟课堂在线专栏,组织法律知识擂台赛、法律在我心中主题座谈会、我来当法官、模拟庭审现场等一些法制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从课堂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依法行事的意识及能力。

3.4法制教育中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在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实施过程中,也要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只有对学生思想认识、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正确定位,整体上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要通过课堂学科学习、宣传工具、网络媒体、集会、综合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中职生的德育,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学生法制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开展。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 困局 破解

[作者简介]张阔海(1979-),男,山西大同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研究工作;宋宝萍(1965-),女,陕西宝鸡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研究工作。(陕西 西安 71007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太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50510990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81-02

近年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高校根据党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对太学生开展了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但是,以高校大学生为载体的违法犯罪案件在各地仍时有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紧迫性。如何破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困局,发挥法制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应有的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困局

(一)“课改”后大学生法制教育日益被边缘化

“课改”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是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进行的。虽然“法律基础”课在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诸多问题,但大学生法制教育毕竟还是由独立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该方案明确将“法律基础”课囊括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中,并且通过全面调研和多次讨论,在全国统一了教材,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和教师编写,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面向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于其涉及面广,又有稳定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要求,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推行方式。然而从课改后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首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被压缩严重。在整本教材中,法律部分内容明显瘦身,仅有屈指可数的五十多页,而且这五十多页还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了现行所有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虽杂,但每部法律又只是泛泛介绍梗概而已。整个法律基础部分给人感觉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现状就给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即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有以前重要了,极易造成教师对于法律基础教学的轻视和懈怠。其次,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课时显然不足。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3学分,按许多高校l学分等于16学时折算,这门课的学时数为48左右,除去实践环节,其课内学时更少,而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就更少得可怜,仅剩12~18个学时,时间紧而任务重,“既让马跑,又不给马吃草”,教学只能疲于奔命了。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以深入进行

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人不多,对法学理论的掌握也相对有限。课程整合前,他们只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应付起来可以得心应手。课程整合后,他们不仅担任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同时还担任着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由于专业研究领域的差异,这些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时,心理上多少有发怵的感觉,害怕自己讲不了,万一被学生问住了怎么办?所以,他们在讲授时往往不敢深入,只是关注于简单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很少去分析条文背后隐含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教学就变得很肤浅而难以深入。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贪图省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把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熟悉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对“法律基础”部分则是简单地提及或主要以视频教学替代课堂讲授。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积极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试图达到专业水准,无奈受制于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效果不明显。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欠缺接受过系统专门法律教育,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并具有较多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虽然经过了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但是作为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仍然存在内容与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弊端,严重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发挥。目前,法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为法律知识的大杂烩,各种部门法被毫无保留地包罗其中,没有重点侧重。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相比较从前内容浓缩不少,叙述更加简洁,但是依然没有摆脱部门法罗列的怪圈。在这样的内容体系下,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形式便侧重于课程讲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要把知识点罗列,传授给学生即可。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则受制于课时等因素便不再进行。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导致的认识局限性加之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往往也认为法律学习没那么重要,只要上课记记笔记,划划教材,考前突击一下。考试差不多都能过,过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下,我们的法制教育就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但是,当你去问大学生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建立了法律信仰吗?他肯定会回答,“我连基本的法律概念都搞不清”。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社会上往往认为“90后”大学生是个性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如此的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很难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形式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我们的法制教育,那我们就很难将他们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破解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系统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各有所长,又相辅相成。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他律;道德要求人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为恶。道德教育重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则重在于规范人的行为。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使二者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毕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具有重要区别,它们各自成为独立的教育系统才更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现实中。我们却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很明显是欠妥当的,法制教育应当作为独立的教育系统存在。在此大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再完善相应配套机制建设,尊重法律教育

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和实践,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地位上的变化,也不至于使法制教育的作用被弱化或者边缘化。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是受过系统法律教育,知识和经验很丰富的教师;一个是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法律教育,只是知道些许法律皮毛的非专业教师,很明显,课堂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有条件的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应该由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承担,在现有专业法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积极引进法律专业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进入这个队伍来壮大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步实现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过渡期内,应该加强对非法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充实和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真正知法、懂法。同时,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思路,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法律教师更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拥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成为学生学法的楷模。俗话说“言传身教”,如果一个法律教师都违法乱纪,自己都不信仰法律,何谈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三)改革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法制教育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专业需要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杜绝面面俱到,因为那样只会使学生感觉学了很多,其实懂得不多。具体而言,就是在不背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内容,有重点地讲授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将来就业紧密关联的法律知识。比如探究古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告诉学生在法治社会杀人不一定偿命,欠债不一定还钱,因为有可能是正当防卫,有可能是债务过了诉讼时效。比如,针对大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多讲授有关《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如此讲授,好像是没有完全贯彻教材体系,其实这种思路是更好地贯彻了教材,正所谓殊途同归。这样讲授更有利于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要求,有助于完成法制教育的目标。而且,如此选取内容有利于满足90后大学生的心理要求,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爱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为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开了好头。

第6篇

1 从课的结构上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大致包括准备部分(有的把它分为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体育课的结构组成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清楚的(本文介绍的结构从三方面进行),让他们逐渐了解身体生理活动的规律,避免因盲目活动而造成运动损伤。

1.1 准备部分的法制教育。

从常规课来看,准备部分的重点是学生肢体中的关节、肌肉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对学生非生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部分有队列队形练习,而队列练习是全体学生相互配合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完成队列练习,但是如何来达到队列队形的最佳效果,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是约定俗成才能达到的,这个“约定俗成”其实就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就是小范围内的“法”, 是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备部分中的集合“快静齐”和检查学生着装等,其实也是这种概念,这些都是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法制教育渗透点。

1.2 基本部分的法制教育。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主要部分,是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只要心脏出了问题,那么肯定就不会展现出良好的生理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基本部分中,一般都会安排主要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情绪的内容,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段,恰恰分组(或自由分组)活动和游戏是我们首选的内容和手段。在发展学生个性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当中,由于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又是在相对自主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我们小学体育教师也应该从遵守规章制度和基本品质培养着手,让他们知道,活动的小群体就是一个小家庭,要按一定的秩序开展活动,要尊重他人,顾及整体的练习效果和尊重别人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这个“规”就形成了,达到隐形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比如在跑的接力游戏活动中,由于学生都是按照一定队形进行的,有时学生因为集体荣誉感强烈,在跑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占了别人的道,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交通法规的教育:各行其道。这样既达到了法制教育教育的效果,又能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收到安全教育的效果。

1.3 结束部分的法制教育。

小学的每一堂体育课,为了达成一些教学目标和效果,都免不了会使用一些除了正规体育器材之外的自主开发的一次性教具或启发学生自制临时学具,这样势必就会有一些因本次体育课带来的垃圾,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收捡因课产生的和现场存在的垃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他们逐渐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

当然,单凭从一堂小学体育课的结构上要对学生这么多法制教育是很困难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仅此而已,它还有更多的教育功能,要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法制教育,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注重伺机进行“渗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从教学内容选择上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水平目标来考虑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教材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我们为了达成消防安全的教育目标时,就可以选择25米的返跑为教材,表面看来,该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再加之往返跑的过程是枯燥的,只有不停的跑动才能完成教学的运动目标。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跑动中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和竞争的话,教学任务就会很难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怎样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呢?我们可以设置游戏进行,不光为学生设定奔跑目标,还可以将奔跑目标设置成一些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拼图图片,这样就找到了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上课前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先让学生认识和记住图片上的消防设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拼图接力比赛,同时要求学生在接力活动中,必须遵守活动秩序和规则,以保安全。活动小结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小学生不得参与扑火、严禁谎报火警等火警知识。 这样不仅达到了消防安全教育的效果,又达成了学生生理锻炼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法制教育目标,我们还可以选择球类比赛项目,在球类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很清楚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果作为体育教师的裁判员判罚不公正,就会引起学生不满。这种“不满”,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在选择这类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先有意制造学生不满情绪,活动小结时再道以真相,然后再进行公正执法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场上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鉴别能力,达成当堂课的法制教育的目标。

3 小学体育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3.1 浅显性。

这里讲的浅显性,是指教师在体育课上渗透法制教育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高深难解的内容应该摒弃。

3.2 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教师在体育课上渗透法制教育时,切入点应求自然,不能刻意的去生拉硬扯,否则就会影响体育课本身的重点教育效果。

3.3 概况性。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计划 实施策略

随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计划作为施教基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资源的多元素内涵也在不断地增加,等等。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传授、学生体能的有效发展、运动与健康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等。如何将这些内容整合,如何形成有效的实施机制,如何走校本特色发展的道路……此时,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体育教学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好的体育教学计划是有效实施教学、精致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教师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便于教师清晰、完整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体现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如何制订好体育教学计划,需要我们从深层次的角度领会与理解《 课程标准 》的理念精神,并开展深入细致的创新性研究。

一、研究创新校本化体育教学计划的实际意义

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时,在依据《 课程标准 》相关具体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学校场地、器材资源、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研制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计划,并形成操作性强的文本资料,不仅便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管理,能切实将计划落实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杜绝随意的教学行为,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学计划制订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为研究体育教学计划校本化制订与实施的实际状况,我们曾经采集了20所中学(包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样本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一是进度计划缺少全校性的统筹安排,各年级教学进度安排出现混乱;二是教学进度与学期计划、学时数安排与单元教学计划不太相符;三是单元教学计划中对三年教学内容难度的安排不够合理,递进程度不够明显;四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具体明确,无法去检查教学的质量;五是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法、标准不具体,评价手段单一;六是选修个性化教学没有具体要求,随意性较大;七是高中田径必修课的内容安排,未能与本年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内容结合起来;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分认定没有计划、标准和办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价值实现的效果,因此,在制订校本化教学计划时,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调整与完善,使体育教学计划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四个步骤

体育教学计划包括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这四种计划虽有各自的教学设计特点,但都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它们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文件。

第一步:制订学年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年级、学期(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教材项目内容(必修或选修、健康教育、考核内容)、学时分配、学分认定(高中阶段)。

第二步: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

计划指标:周次、课次、教学内容(依据学年教学计划中的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每个教材的教学内容学时数要与学年教学计划相符)、考核内容(具体考核内容和办法)、体能发展(内容要细化,如耐力素质变速跑100米快跑+100米慢跑)。

第三步:制订单元教学计划。

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某项教材,按课次顺序排列的单项教学进度,具有专项性教学的特点。

计划指标: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练习内容和练习步骤(研究该项教材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技术结构,依据学生的特点、运动基础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

第四步:编写课时计划(教案)。

教案是体育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案编写的内容要与前面的相关计划对应,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有步骤、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四、研究与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改进措施

(1)采取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计划的研究。教研组长先拿出计划制订的整体思路,让各年级备课组都能清楚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各年级备课组进行进度、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思与设计,也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制订的四步骤进行研究与编写。

(2)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不足的部分进行修改。例如按课程要求将各年级教学进度与学年教学计划进行比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季节将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将各年级教材教学时数进行细化安排。

(3)依据本年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文件要求,将测试内容与田径教学内容结合安排。

(4)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研究确定考核内容与标准。

(5)对健康教育内容,可依据教材进行有计划的专题教学,并研究与制作系列课件。

(6)将学分认定实施的计划与办法纳入到学年教学计划中,要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熟悉学分认定要求,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这方面的要求。

五、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

以某校高一年级为例,学年教学计划多元素融合案例如表1所示。

六、有效落实体育教学计划的实施策略

(1)不断强化新的课程理念,使体育教师在全面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如何选择符合课程目标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达成课程目标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提出实施策略,以应对体育课程发展的新环境。

(2)加强体育教学管理,经常检查教学计划执行的情况。通过检查,了解执行计划的进程和所要达到的效果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偏离计划的状态,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地实施。同时要重视检查教案的实施状况,采取抽查、互查、听课等方式,以促进教案优质化、规范化、合理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集体备课,加强教法研究,力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成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的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的方法,以教法促进学法的改进,以学法促进教法的革新,使教法与学法相结合,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搭建宽阔的平台。

第8篇

【关键词】欧美国家;成人教育;现状;成功经验;启示

一、欧美国家成人教育现状及经验

(一)欧美国家成人教育现状

1.美国

美国成人教育目前采用分权管理体制。美国中央联邦政府对成人教育进行整体把控,负责基本法的制定、财政补贴的提供、教育信息的支持等成人教育事宜。各州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成人教育管理的具体事宜,包括教育机构的设立与运营、教育内容的安排等。美国成人教育法律体系非常完善,1914年就颁布了第一部与成人教育相关的法律《斯米斯一列威尔法案》,目前存在《职业培训合作法案》《成人教育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制度在成人教育演变的各个阶段发挥了指导作用。

目前,美国成人教育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社区学院这种办学形式。社区学院大多是两年制,学生有将近一半是来自于企业、当地居民等有继续学习需求的民众。社区学院由于具有教学内容实用、学费在学习者承受范围内、教学对象多元、上课便利等诸多优势,成为美国各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中最活跃的一种,为美国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2.德国

德国在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上采用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方式,在《德国基本法》的指引下,其成人教育呈现自由化、多元化特征。德国成人教育的管理、主办、参与都追求自由,中央联邦政府仅仅发挥辅助、规划功能,各州政府才是具体成人教育管理事宜的负责机构。国家政府还对成人教育提供各种支持,各州政府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各州的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比较平衡。

德国成人教育的另一大特征就是法律法规相当完善。自20世纪60年代末《劳动促进法》实施以来,建立了《职业教育法》《远程教育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构成的完善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对各种成人教育的教学机构、课程设置等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与约束,规范了成人教育市场化运作。而德国各个州政府自由和灵活的特性也因为法律制度的约束而变得相对统一。德国成人教育经费的来源多种多样,不仅来自政府补贴,而且来自企业、民间组织等多种渠道,成人教育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与工作,教学对象覆盖范围非常广。

3.英国

英国拥有“世界继续教育之乡”之名。成人教育在英国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政府大力提倡,并给予资源支持,社会各界也积极支持成人教育事业。目前,在英国可以通过参加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劳动教育协会组织的培训课程、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这四种主要途径来完成成人教育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参加海员学会等民间组织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与课程。

(二)欧美国家成人教育的经验

1.成熟的法律保障制度

欧美国家之所以成人教育体系能够如此完善,主要得益于成熟的法律制度体系。美国自20世纪10年代的《斯米斯一列威尔法案》开始,相继颁布实施了《史密斯一修斯法案》《职业教育法案》《成人教育法案》《职业培训合作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制度在成人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了指导作用。德国以州为单位,每个州独立制定自己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法律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英国成人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则从20世纪40年代《教育法案》颁布即已开始。总之,欧美国家成熟的法律制度体系不仅为成人教育提供了发展的依据,而且提升了其社会认可度和地位。

2.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欧美国家成人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主体多元化。美国、德国、英国由于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人教育成为所有民众积极采取的终身学习方式,且民众皆以个人自身发展和自我素养提升为主要目标;二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在政府鼓励下,社会各界人士、组织都可以成立成人教育机构或者开展成人教育活动,为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外界环境保障。除此之外,欧美成人教育由于主体的多元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分别适应不同需求的民众,推动了成人教育的普及。

3.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

欧美国家成人教育发展如此迅猛,根本原因是其管理体制为中央与地方分权。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中央政府主要负责统一性的纲领或者指导,而具体的管理由各州政府主导。各州政府的职责就是制定成人教育法律法规与保障经费投入,每个州的教育委员会则主要管理成人教育具体事宜。这种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体制,大大提高了各州政府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使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4.充足的经费

经费充足使得欧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的发展趋于完善。美国、德国、英国的成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非常多元,不仅政府拨款,企业、宗教组织等各界社会组织与参与学习的民众也都是成人教育经费的来源。以德国为例,其成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包含州与中央政府拨款、成人教育机构投入、学习者缴费、企业补贴等。

5.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欧美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之所以素質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的师资都经过长期的学历学位教育或者短期的专业培训,且这些专业师资培训机构多为正规的高等教育学府或具备专业协会资质。

6.实用化的教学内容

欧美成人教育的优势特色就是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或工作非常贴近。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而设立。很多成人教育机构不仅提供职业技能或者学历学位的教育内容,而且针对受教育者进行补偿教学。居民生活娱乐、民众就业咨询、未婚生育等诸多实用化的教学内容处处可见。

二、欧美国家成人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我国成人教育市场相当不规范,招生乱象随处可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针对性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为了个人全面发展而想要学习的人数激增,我国成人教育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同时,学习参与者的多元化对成人教育市场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为规范我国成人教育市场,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制定针对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体系,保障市场规范化。如果不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最终将导致成人教育市场无法实现正规的市场化运作,其发展必然滞后。所以,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应该学习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成功经验,根据目前的形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成人教育法律法规,以最快的速度针对成人教育制定出基本法,然后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最终形成完善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体系。

(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主体

以往我国成人教育办学主体为国家教育部及下属高校,办学形式以学历教育为主,都比较单一。这种单一化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我国应该学习欧美国家经验,政府放开成人教育机构的设立限制,鼓励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到成人教育机构的设立或者活动的举办之中,如企业主办、企业将技术等优势与学校办学经验优势相结合、行业协会等办学模式都应该积极提倡,以促进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不应该仅仅采取学历教育的形式,还应该借鉴欧美国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形式。例如,可以学习美国采用电台形式,鼓励各个高校开设自己独立的成人教育电台,以灵活、便捷的微博传送形式向民众提供长期的、非学历的成人教育,以促进全民参与成人教育的学习。

(三)变革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不同于欧美国家,成人教育的政策制定、举办形式、管理都由国家教育部负责,地方政府仅有执行的权利。这样的集权体制忽略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经济差异,地方政府参与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容易因为区域不平衡导致整体成人教育滞后。要想成人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应从根本上变革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欧美发03292831e99ea45ff7a4e31ca3ae99f5b0c75540297fed8579d21ac4a8e35b93达国家经验,实行地方与中央政府分权制,将政策制定、管理的权利还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仅发挥指导作用,统一把控整体发展方向。唯有如此,地方政府才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经济水平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与法律法规,才可刺激地方政府发展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使成人教育从总体上实现区域平衡和全面发展。

(四)保证充足的经费

我国成人教育市场规模巨大,要想提高整体水平,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发展保障,如果单纯靠政府拨款则不能满足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放开成人教育的办学限制,积极拓展经费来源渠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个人、民间组织等将资金投入成人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成人教育环境,保障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师资素质层次不齐,不利于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应该学习欧美国家,建立高素质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不仅包含高校的专职教师,还应该包含各界优秀的实践工作者做兼职教师,以确保师资队伍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水平,还能够熟悉社会实际情况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要想保证整个师资队伍的高素质,应该建立专业的成人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对所有师资进行资格认证,必须经过长期的学历学位教育或者短期的教育培训才能认证上岗。这样,可以保证教师队伍更加稳定,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缺失;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90-03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象征着民族的希望。但大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判断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出现,更显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缺失。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法治观,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十要求,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健全人格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理论逻辑

大学生是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共同作用的特殊群体,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决定了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

(一)完善人格是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合理诉求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有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讲话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1]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法治观念也得到了广大青年的重视。大学生有其自己的理想,有其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有完善其人格的必然追求,因此,为达到其立意高远和修好公德的重要目标,法治型人格培育成为其必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倡导法治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更是承担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从法治与人格的角度进行考察,法治型人格是指能够适应法治建设需要,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类型[2]。作为社会的栋梁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也有义务加强其法治观教育,将权利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和公仆意识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区别他人的法治思想,以清除人情关系思想、特权思想和权力思想对大学生法治思想的束缚,从而促使其学会自省和做到自律。这不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追求公平正义和依法实施法律行为的要求,而且是完善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社会责任感是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社会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3];而在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公报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可见,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性。而这不仅是对于普通公民的要求,更是对广大青年学子们提出的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世界形势,大学生应该了解法的渊源、法的理念、法的价值等知识,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封建传统法治思想和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区别,增强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责任感。同时,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教育,也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这对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并不断地提升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梳理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缺失,是加强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部分高校和师生对法治观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主要存在教师和学生对法治观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法治观教育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一部分,本课程是将以往“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减为一门,并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对大学生不仅要进行法治教育,也要进行以往以法律知识普及为主的法律教育,教育内容较为庞杂[4]。但是,目前高校给教师安排的法治观教育部分的课时一般为3个学时,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的十二分之一。面对如此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越来越少的教学时间,教师讲课要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导致很多教师会有选择地讲授,只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概念或忽略不讲,更有甚者,认为法治观教育对学生用处不大或与学生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学生的讲述也难以有效开展。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大多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又由于理论的枯燥,这就势必引起一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法治知识的吸收。有学者对某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调查发现,61%的大学生对法治观知识知道一些,但对其内容了解不全面,学习不深入,70%的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不感兴趣[5]。除此之外,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是学分较低的一门课,这一情况又使很多学生为了自身利益,对法治观教育选择直接放弃或放在次要位置,由此带来的是学生法治思想观念的淡薄和法治认识上的缺失。

(二)高校法治观教育内容失衡

法治内容的学习是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追求,也是大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导向。依据2013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修订版的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方面的基本内容[6]。这五个方面强调社会责任和服从与服务意识,而且更多地是强调对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的介绍与学习,却忽略了大学生法治信仰、法治价值和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在内容设计上以法律教育代替法治教育,或存在着重“思想道德”内容、轻“法律基础”内容的倾向[7]。而且注重社会本位,轻视个体需求,不能完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而导致大学生法治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法治观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虽然2013年修订版教材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很多法律的词源、历史发展和法治理念等,以及法治与道德之间进一步融合的内容,但在总体上仍然缺乏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型国家同步的内容。

(三)高校法治观教育形式与方法单一

高校是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法治观的主战场和根据地。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教学的形式仍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有学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71.85%的教师没有运用多媒体,运用多媒体的教师中又有86.13%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案例分析[8],这种单一的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基本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课堂条件设备等原因,法学专业所特有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得不到应用[9]。生硬刻板的授课形式不仅扼杀大学生法治情感的培养,而且会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法治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另外,在课外的实践活动教育中,由于大多高校都是采取几个班一起上课的形式,要组织一起实地旁听或参与法庭法治活动几乎难以实现。而校园法治宣传活动、法治讲座和法治社团的缺失,让许多大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法治教育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这样的情况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四)高校法治观教育长效机制缺失

建立高校法治观教育长效机制,是依据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出来的重要任务。纵观当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建设长效机制的认识。首先,高校在规章制度上没有足够重视法治观教育,在法治教育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在人、财、物、场所等方面不能给予很好的保障[10]。认为法治观教育是法学专业的专利,而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则放在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或以道德教育代替法治教育。其次,缺乏法治观教育课教师长期考评机制。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课由非法学专业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大部分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宝贵的司法实践经历,对学生的教授只能停留在法律的条条框框上,缺少应有的深入分析和相应培训或制定相应工作规范的制度。最后,缺乏对法治型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由于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知识轻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问题,对大学生社团则采取自由放任、不支持的态度,使大学生社团缺乏指导[11]。另外,社团的活动和场地申请缺乏必要经费的支持,导致许多有益的法治宣讲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构建途径

法治不仅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广大高校教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提高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效果。

(一)端正态度,提高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法治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在人脑中反映,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认同过程。高校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主体,应该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学校要加强支持法治观教育教学工作力度和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治观教学学时,以保证大学生对法治观教育有基本的认识。教师作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引领者,理应提高法治观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视度,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循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规律,讲清讲透法治观的一些基本内涵、基本价值和基本特征,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法治观念、法治价值的意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认识法治观教育在我国依法治国及建设法治型国家的重要性。此外,要降低学分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采取与其他课程相同学分或在大学生评优与奖学金评定方面,采取基础课与专业课看齐的形式,让大学生端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二)与时俱进,完善法治观教育的内容

完善的法治观内容是大学生法治情感培养的基础。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又与其他群体法治教育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大学生法治观内容除了有党和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外,还必须坚持以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和法治主体意识为目标。为此,应该增加法治理念、法治渊源、法治特征等内容的讲授。在内容的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坚持遵循“三贴近”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学生学习生活相贴近,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需求。另外,法治观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我国法治建设的特征,因此,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内容不能落后于时展要求,应该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热点问题,尤其是十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热点,从中引申出社会法治现实与大学生法治行为的关系,使大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法治精神。

(三)互通合作,拓宽法治观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有效的形式与方法是增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面对大学生思想复杂、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应该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综合利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互动。通过互联网创建法治情境或典型法治案列的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其中,既可以创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又可以克服大班教学而导致无法实地观摩的缺失。大学生校园法治型社团是大学生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鼓励大学生参与或建设法治型社团、法治型讲座及活动,通过法治认知与法治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法治导向,最终形成正确的法治行为。

(四)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用来规范法治观教育的,一套健全有效的法治观教育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是法治观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法治观教育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的重要保证。第一,学校应该总结一些好的经验,探索建立一些新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法治观教育工作的落实。在制度上确保法治观教育课时、工作人员、场所等得到必要支持,明确区分法治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异同。第二,规范法治课教师的考评与培训机制。把教师教学评定和学生评定相结合,提高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定期举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活动,及时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关注社会最新法治活动的获取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进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司法工作人员现场给学生讲授法治常识,以提高学生对法治的认识。第三,加强学校法治型社团的指导。由于大学生社团大多属于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服务的性质,要让社团真正服务于学生,必须由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指导。同时,还需学校在制度规章上给予支持,比如,社团宗旨需要符合国家与大学生需求,社团经费的比例必须明确。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社团真正作用,才能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参考文献:

[1]罗容海.做“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新青年[N].光明日

报,2014-05-08.

[2]张德广.法治教育中法治型人格的培养[J].广西社会科

学,2001,(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4]杨京.试论大学法律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C]//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

2012,299-302.

[5]钟佩霖.艺术类大学生的法治观培养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6]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13:154.

[7]李婧.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8]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9]舒国兵.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育

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0).

[10]李全文,胡鹤玖,杨新宇.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

[J].教育与职业,2008,(14).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观念;高校;大学生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机制不完善、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传统单一等。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新的师生关系的认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着错误的质量观。把教育质量等同于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规模。存在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中心,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向大学生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单向施教、强制压服,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存在着错误的人才观。认为专业知识考试分数高,外语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成才,忽视学生思想品质和身体素质。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必然导致错误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二)教育机制不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包括领导机制、评价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在领导机制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和,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决策的针对性不足。在评价奖惩机制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普遍采用的卷面考试评分的办法难以反映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在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经费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体制运行不畅,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等问题。

(三)教育内容陈旧落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教育过程中,存在大学生主观上不愿接受或拒绝接受,少数出现‘虚假接受’的现象,甚至出现逆反和抵触心理。”[1]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不能解答大学生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激起他们求知和践行的欲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目标过高。过多强调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很少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和感受,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育方法传统单一

当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需求,根本无法实现师生心灵之间的交流沟通。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特征重视不够,习惯于硬性的灌输与压服,缺乏有效的疏导教育和有导向性的自我教育。

二、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问题的解决都要从实际出发,以《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用战略眼光和前瞻性意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同志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以人为本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真正树立起“全员育人”的教育观念。三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高校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取的有效运作方式。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落实好责任制。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奖惩机制。评价奖惩要适时、适地、适宜,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标准要有一致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奖惩机制的长效性。三是完善各种保障机制。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要求。教育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要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体察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情况,了解学生中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从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帮助学生成才的服务体系,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和道义化。”[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全面覆盖学生学习、家庭、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心理教育、关怀教育、人生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内容增加其中,切实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和信心问题。

(四)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方法。《纲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三种新的教育方法:一是注重学思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二是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成才。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完善工作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克服滞后性而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亚东.激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四个因素[J].思想政治教育,2007(3):74.

第11篇

关键词: 法制教育 初中语文 渗透方式

一、在初中进行法制教育的迫切要求

未成年的犯罪问题在各个国家都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主义本身形成犯罪现象,未成年的犯罪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美国,年轻人发生的一些犯罪问题已经具有普遍性,在世界中一种可怕的、无情的未成年现象不断变化,在我国,未成年出现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受错误教育方法的影响,降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并增加在学校及社会中的一些攻击行为。凡此种种现象,必须对未成年进行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的相关条件及相关内容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利用生动的法制内容及法制知识加深理解,保证教学效果的增强。

二、学校在教育中应肩负的主要责任

初中学校在对中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教学倾向。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主要将学生升学率、升学任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并将实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评价方式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压力,在这种形式上,只是将学生的成绩提升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增加应试能力训练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不仅降低对学生的道德要求,还弱化学生的人生观、理想观及正确教育观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较少,实施的教学较少,特别是学校对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的指导,导致未成年形成错误的思想,并导致未成年人出现严重的犯罪现象。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一些思想品德有问题、在学习中困难的学生,学校应积极进行指导,并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能以歧视的眼光看待。但在该方面上,还只是教育发展的唯一方式,并不能实现全面性及有效性发展,要体现学校教育与发展的先进性,就要做好教育工作,全面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教学形式,提高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及学生在社会中实现的劳动价值、教育价值及社会价值。

三、法制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根据初中语文教材挖掘法制教育资源

我国在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含有大量法制教育资源,要将其进行有利的开发与利用,并促进法治教育的有效发展。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已的偷书行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对该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增加一些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偷窃行为在法律法规中的行为,为学生灌输偷窃金额越大,判刑就会越严重,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遵法、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应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守法的公民。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引发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及积极思考。因此,要根据主要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有关法制社会及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但在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专业的语文教师掌握的相关内容、选择的法制教学资源及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能够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能够促进学生实现哪种人生价值,都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选择期间利用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掌握。在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相关法制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时,选择的法制内容要与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及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并将其合理利用在法律法规上,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内容进行选择,还要表明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只有语文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语文课本中的法制资源深度挖掘出来。

(二)根据初中语文利用法制资源

在语文课本中挖掘的法制资源,还要将其有效应用。因为有效的、关于法律知识的课程教学,都是根据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实施课堂教学的,这样才能促进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发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涵盖人文关怀及语文课的主旨内容,并不能将法制教育有效利用,就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规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特点,并根据语文课本的实际内容将法制教育进行渗透,从而体现该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威尼斯商人》文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今法律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相关任务的言辞表达存在侮辱性及歧视性,而且合约作为一种违约赔偿,并没有将血肉作为衡量标准。其次,文中的合同法规规定,导致对方的人身伤害,是一种无效条款。该文章在社会道德、公民自由及财产管理等法律法规方面存在较大制约,所以教师可利用《威尼斯商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法律的冲突表现,并以积极的潜在意识正确认识法律制度。

四、结语

在现有的法制社会中,根据学校发展实现学生教育的有利任务,应将学生置身于纯净的社会环境中,培养我国未来的花朵,并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谭琴.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4(9):145-145.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措施

【摘要】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钟懿妍.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