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时间:2023-05-30 09:2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节手抄报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第1篇

我最开心的一件事

东江源小学六(4)班朱祺艳

在这次寒假生活里,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和同学们一起制作的手抄报。

2009年1月18日上午,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到唐海露同学家制作“魅力中国节”的手抄报,这时孙琪同学也来到她家。我们根据昨天下午查的资料和四年级下册的品德书上的资料来制作。孙琪把手抄报分成了三份,用第三份的上方作为标题,然后在分隔线上打好十字架和小圆点。开始分类了:我们先用彩笔写好标题,再用其他彩笔或荧光笔来点缀一下,能使人感到走进了公园看见五颜六色的花朵;标题的下面,可以写中秋节的资料,我们可以根据中秋节习俗来画,我们可以画一张桌子,桌子上有很多的月饼以及一杯茶,用彩笔来画一个月亮姐姐,月亮姐姐的上面有七颗星星来陪伴,让人感到中秋节的温暖,我看到这个月亮姐姐,就满怀大笑;中秋节的下面,就是重阳节,也就是老人节,老人必须要如一样,所以我们就在下面画了几朵,让人感到老人的和蔼可亲;接着第二份,第二份的上面,就是端午节,我们画不出粽子和龙舟,就用一朵白云来表示;下面就是新年,用两个气球来装点,气球里写着新年,资料下面,画了一串鞭炮,鞭炮旁边还写了一排字呢!我一看这串鞭炮和这排字就喜欢;第一份的上面,就是七夕,我们画了两颗星星代表牛郎和织女,在它们的中间画着一个拱桥,拱桥上面有几只小鸟,我一看见就觉得非常的喜欢……下面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地介绍了。

通过这次制作手抄报,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这是我在寒假生活当中最开心的一件事。

第2篇

企业中秋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一】

一、目的

1、让员工过上一个愉快的中秋,提高员工士气;

2、加强员工内部的沟通,促进员工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二、时间:

定在中秋节前一天,即农历8月14日(星期六)下午16:00至晚上12点

三、地点:

公司院子内

四、参加的人:

公司全体员工(保安需照常上班)

五、相关准备:

10、 相机、dvd机、音箱4个、笔记本电脑、麦克风;

11、 写好文字的小卡片(数量依人数定,内容为每人自己在公司预先写好的送给同事的话);

12、 烧烤所用的食物、用具及饮用水;

13、 粮食,具体包括

14、 一份好心情,并准备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熟悉几首歌曲;

15、 行政部/企划部预先设计好活动安排;

16、 月饼120盒。

六、活动内容及流程:

内容:

1、 烧烤:事先准备好烧烤物料、用具等,傍晚时候开始烧烤;

2、 表演和娱乐活动:唱歌、舞蹈、猜谜、小品、相声等各类节目,待定;

流程:

七、费用约:100-150元/人左右,包括活动相关开支和月饼等项目。

八、策划与执行:

执行:行政部,企划部协助实施。

企划部

XX年

相关阅读:

中秋节专题

中秋国庆八天乐

中秋节祝福网页

2012中秋节专题(中秋国庆8天乐)

企业中秋节祝福语

中秋贺语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企业中秋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二】

一、目的

1、让员工过上一个愉快的中秋,提高员工士气;

2、加强员工内部的沟通,促进员工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二、时间:

定在中秋节前一天,即(星期一下午16:00在公司集中)

三、地点:

厚街镇九龙潭山脉

四、参加的人:

公司全体员工(值班人员除外,值班人员:公司办公室留客服部一人值班,保安照常上班)。

五、相关准备:

1、 请各位带好自己应该带的物品;

2、 行政部准备好三份公司员工内部通讯录;

3、 大巴车二辆;

4、 相机、cd机、小音箱、笔记本电脑、麦克风;

5、 帐篷、席子、小被子、枕头等睡觉用品及自己日用品;

6、 写好文字的小卡片(数量依人数定,内容为每人自己在公司预先写好的送给同事的话);

7、 烧烤所用的食物、用具及饮用水;

8、 粮食,具体包括

9、 一份好心情,并准备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熟悉几首歌曲;

10、行政部/企划部勘探并熟悉地形、地势,联系好场地,预先设计好活动安排;

11、月饼xxx个。

六、行程/活动流程:

一)当天:

1、当天于下午16:00准时在公司大门口报到、集中;请各位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以方便到时联系,行政部准备好三份公司员工内部通讯录。

2、然后乘车前往厚街盘山营地(乘车时间约一个半小时)抵达后到a区扎营;

3、夜晚烤大餐,点燃簧火欢乐派对、卡拉ok,大家围成一团,谈谈心事,聊聊天,数数星星,晚上失眠的员工可以在山顶观日出。

4、晚上住在帐篷里。

二)第二天

1、第二天早上先观光潭景玩玩水、合影;

2、约10点后徒步到b区活动;

3、饱餐午饭后,可以参加二军对垒水枪交锋战,还可以钓大鱼,泡潭水和玩玩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节目。

4、约14:30集中下山,乘车返回东莞原集中地点,结束活动。

七、费用约:80-100元/人(含乘车费用)左右,基本的活动费用由公司出,私人的购物行为则由员工自己出。

八、策划与执行

策划:企划部;

执行:行政部,

本活动由行政部负责,企划部协助实施。

企划部

企业中秋节活动策划书【范文三】

本次活动以联谊会的形式进行,邀请华侨城相关领导及侨城居民及周边商户共同参与。整场晚会内容包括文艺演出、茶道表演、分享由铜锣湾特为中秋而邀请品牌月饼商制作的特大号月饼及有关铜锣湾企业文化的一些宣传。众人分享一个月饼,意喻着团圆这个古今不变的中秋主题,通过良好的组织,将晚会办成一个格调高雅、气氛融洽的华侨城铜锣湾中秋联谊会。

一、目 的:

1、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提升华侨城及华侨城铜锣湾的知名度,增强铜锣湾与华侨城居民的交流与联系。

2、通过与品牌月饼商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互动关系,为双方的品牌加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树立双方良好的企业形象。

3、通过文艺演出及现场参与活动的方式,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4、通过此活动的开展,制造新闻热点,通过各媒体的报导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二、晚会主题:品茶赏月,共度铜锣湾欢乐中秋

三、时 间:中秋节晚7:00—9:00

四、地 点:华侨城铜锣湾生态广场

五、主办单位:华侨城铜锣湾、华侨城物业、品牌月饼商

六、内 容:

1、节目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邀请专业文艺团体表演或与侨城社区合作,联动侨城物业邀请有文艺特长的业主参加表演。

2、由主办此次晚会的品牌月饼企业提供当晚联谊会中的“特大型”月饼,并提供部分关于月饼的知识资料穿插在晚会节目中宣传。

3、邀请品牌茶商,在联谊会中举行一场茶道表演及部分有关茶叶的知识资料穿插在节目中向观众进行介绍。提供联谊会的饮用茶及茶具。

4、邀请华侨城有关领导及周边商户参加。

5、邀请各宣传媒体记者参加,有效利用媒体扩大影响力。

六、宣传媒体:

报纸:深圳特区报、晶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南山日报、侨

城报

刊物:华侨城《家园》

第3篇

一、联系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我们的学生需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单靠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利用其他信息资源。叶圣陶先生也有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多积累生活素材,有了丰富的素材和词汇,学生的笔下定会生出许多鲜花。

情境教学也可以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由生活引发感悟。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写生活中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写作的信息。如我们班的图书角是由班长带领学生共同创办的,这件事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于是我就让学生围绕这件事的情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我的班长》《我们班的图书角》《奉献的美》等习作便应运而生。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丰富写作素材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开展的漂流书活动,古诗诵读,手抄报展评,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保护环境,爱护母亲河”的倡议活动,等等。在这些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多了,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加深了,也在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习作素材。就拿办手抄报来说,每人办一期手抄报,学生都要根据确定的中心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大量阅读、摘抄、分析、筛选,然后还要编辑、设计、抄写。一张手抄报,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地涉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也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

鼓励学生写日记和随笔,注重在随机性活动中积累作文素料。比如,家长会前学生会写些给爸爸妈妈的心里话;老师外出不在校时,会让学生写一写老师不在时班级里发生的新鲜事,既锻炼了文笔,又起到了沟通交流的效果。每逢节假日、纪念日我总会让学生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三八妇女节时替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将过程写下来;六一儿童节时让学生写一写过节的体会;中秋节写一些全家团圆赏月的喜庆气氛,等等。

二、旁敲侧击,引领写作方法

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那样同等重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模仿,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写作方法,是为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运用从范文中学到的语言和写作方法。如果教师让学生机械模仿,就会阻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压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主题生活作文教学中,采用旁敲侧击法,教师可巧妙引领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跳绳比赛真有趣!随着一声哨响,同学们快速地甩动手中的绳子,飞快地跳起来。你看李颖,挺直了腰板,手不停地甩绳子,脚不停地跳,活像个脚下装了弹簧的机器人。旁边的同学都在扯着嗓子大喊:“加油!加油!”再看看那边的小东……

读完此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了哪些人的表现?抓住这些人的哪些方面来写?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总结写作方法。最后才进入主题,组织学生体验夹玻璃球,再把刚才活动的精彩瞬间记录下来。你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句,抓住重点人物和观众的表现来写,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写。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感兴趣,写起来言之有物,得心应手。

三、鼓励为主,拓宽评价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面对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作为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我们应该把这种多元的空间留给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在他们的生活空间抒发自己的情感。

人性评改,鼓励为主。评改作文时,对学生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有创新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

引导自改,超越自我。作文修改,教师应重“批”,让学生重“改”。教师写评语,一忌指责,二忌笼统。应多用肯定型评语、商量型评语、交流型评语等启发学生自己认识作文的优点,发现作文的不足,然后自己动手修改。自改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独立作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组织互改,提升自我。在班级内,学生互改可以分小组进行。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因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胁,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激发状态,而且因相互启发而集思广益,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互改时独立思考,提出不同意见,展开争论。

第4篇

  关于元宵节活动总结最新范文

  为增进同学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帮助全体同学度过一个难忘有意义的元宵佳节,班委在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元宵班级活动。

  活动开展了玩游戏,猜灯谜,分享蛋糕,KA计划,吃元宵,赏烟花,以及班主任向同学们赠送贺卡等环节。游戏环节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灯谜环节突出了传统文化,共享蛋糕使同学们得以共度集体生日,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元宵和烟花环节则较好地烘托出节日的欢乐气氛。最后班主任的赠送贺卡将活动推向,使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了班级如家庭的温暖,难以忘怀。

  此次活动开展顺利,达到了增加班级凝聚力,烘托佳节气氛,丰富同学们精神生活的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

  关于元宵节活动总结最新范文

  截至今天(2。10,正月十六)下午,09牛年元宵节本地实地猜谜活动全部结束了。每年元宵节,我都会在这几天出去转一下,了解一下元宵节实地猜谜活动情况,顺便猜几个谜;然后跟朋友沟通一下,上网看一下,最后汇总、记录本地本年度元宵节猜谜活动。我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北方城市,灯谜文化情况在全国属一般。今把一些体会、感想说出来,供谜友、活动举办者及所有朋友们参考。

  1、能制谜的不多,善猜谜的不少。平时寻找灯谜爱好者,如大海捞针。一到元宵节,就会冒出一批善于猜射的新老谜友。但当你试图和这些谜友互留电话、建立联系时,有些又不愿意。可见,平时爱好与否、是否能制谜,是区分“谜人”和普通群众的重要特征之一。

  2、群众大多是冲着奖品去的,并非很爱好灯谜文化。没奖品(或奖品太微薄)的猜谜活动,几乎无人问津。这也是区分“谜人”和普通群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吧。

  3、命中比较多的谜友,过半数不是在“猜”谜,而是在“搜”谜。或者现场用手机上网查询;或者一个在现场用手机报谜,另一个在家上网搜索。如此,很多匪夷所思的“谜”也能“猜”出来。这跟各地朋友们所反映的情况大同小异。这是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时代的产物,也是我们这个浮华时代的产物。由此也看出网络谜人的社会责任(发谜节制、把关,诊疗病谜,等)。

  4、多数商家乃至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举办灯谜活动只是为了赶时髦、烘托气氛或商业宣传,并非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多数比较粗糙。有的赞助者投入的财力、物力,也没有获得应有的宣传效果。活动举办者对征谜、制谜活动不感兴趣,也说明了这点,尽管有热心谜友愿协助。

  5、灯谜活动有没有真正的谜人参与组织,活动水平、宣传效果大不一样。谜人在普通灯谜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例如:策划活动形式,比如整理谜材、增加制谜内容;审核谜题,以剔除病谜、熟谜,并根据需要控制谜题难度;现场主持活动,以协助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群众解疑释难;编辑专辑,以留下珍贵的活动资料,也为日后积累经验,等等。这些,都会大大提升活动水平和宣传效果的。

  6、有的活动举办者,大幅截留赞助者提供的奖品或活动费用;有的谜友,盯着那点奖品,使劲地和普通群众抢简单谜;等等。liuxue86.com看来,猜谜不仅仅反映猜谜,就像做事不仅仅反映做事一样。

  7、能举办灯谜活动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总的来说还是很少的,且大多集中于元宵节。以社会效益为主、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东西,政府应从政策、环境、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灯谜是和汉语言文化关系最密切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兼具文人文化和群众文化特点,并具有一定竞技性。弘扬灯谜文化,其实就是在弘扬汉学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另外,猜谜何须必元宵?

  8、元宵节与双休日、节假日的关系,对元宵文化活动也很有影响。今年元宵节前逢双休日,是比较有利的。元宵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文化活动最丰富的传统节日;而灯谜活动尤其是元宵节文化活动的神韵和标志。传承、弘扬灯谜文化的意义,如上条所言。元宵节仅仅列入“非遗”是不够的,盼望能和中秋节一样,早日进入公休日行列。

关于元宵节活动总结最新范文   春节、元宵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最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充分抓住这两个节日契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活跃节日期间学生文化氛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观看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接上级通知后,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告知家长朋友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开学初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还是很支持我们这项活动的。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通过上网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春节、元宵节”的来历、风俗等知识。3—6年级学生完成“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手抄报。各班积极上交手抄报,手抄报精致规范,内容丰富。

  2、“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保行动。学生们与家长一道进行了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特别是三年级的郭慧洁同学在清扫卫生时家长还进了留影。

  3、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在主题活动交流中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分享。

  4、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5、在双节期间,我校大部分学生给家长献上感恩贺卡、感恩的话语等内容。还有学生在家做了许多家务活,扫地、做饭、擦桌子等等。

  三、反馈收集,及时总结

第5篇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6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生活实际 认知水平 表现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11-02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增设的新的学习领域,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列,成为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综合性学习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以表现自我的平台,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时,要树立真正开放性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课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从学语文走向用语文、享受语文。从多年教学经历中我逐步感觉到,要想达到上述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活动中成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爱参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而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更能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捕捉学生的动情点,让他们爱参与。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教材围绕“人间真情”组织专题,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感受和回报父母之爱”来编排,爱的教育渗透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在学习《可贵的沉默》时,首先引导学生们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提醒学生们想一想该怎样回报父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在学完《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经历过的真情故事,体验助人和被助的快乐。在感悟《妈妈的账单》中母爱的无私之后,读悟、背诵古诗《游子吟》。然后提示学生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的“我爱我家”专题展开综合性学习,由于之前本班做过一次“我爱我家”的品德公开课,效果很好。学生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幅提高。他们组织了家庭照片展览、成长故事讲述、感恩父母座谈、亲子爱心留言条展示、家庭每月收支明细等多种主题活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就是成长的足迹,一本小小的影集就是生活的缩影,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历程,孩子的点滴成长凝聚了家人的无限关爱,在讲述成长的故事和家庭每月收支明细中他们发现自己长大了,而且发现养大一个孩子是这么不容易,他们懂得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活泼健康的少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凝聚了家人的无数的心血,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我还在课前私下联系了几位家长,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很多同学在意外看到父母说给自己的知心话的视频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又启发学生思考:爸爸妈妈不仅要努力地工作,还要抚养子女,照顾老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烦心事,爸爸妈妈有哪些烦恼呢? 哪些烦恼是因你而起的?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体谅父母,平时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在经过这一系列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之后,完成本单元的习作“父母的爱”就水到渠成,学生人人都有话可写,都能说真话,表真情。

二、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他们能参与。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学生因为年龄和生活环境所限,在不同学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让他们能参与。

在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中,由这一主题引开去,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名人、神话故事、古代建筑、中国画、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都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哪里入手呢?一开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去研究,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许多学生只满足于查找相关资料,或因资料内容深奥费解而不深入阅读理解其包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学习会有很高的效能吗?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是对大多来自农村或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来说,怎样的活动才能不让他们望而生畏,能够完全参与其中呢?那几天正好赶上中秋节要放假,他们最喜欢过节了,听到消息就欢呼雀跃。我灵机一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准“中华传统节日”这一主题,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过的节日及过节时的感受、方式等,意在调动学生对节日的直接体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打好基础。紧接着我就布置了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节日分组,并以传统节日名称来为小组命名。课余先由学生自己查阅日历调查节日,自主选择搜集有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习俗、诗歌、童谣、歌曲、故事、图片、小物件等,搜集相关资料,再在小组内合作整理资料,删繁就简,去同存异。另外,我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给予恰当的引导补充,以体现“教学相长”。本次活动我尝试了合作学习和分组竞赛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展示时还增加了用彩泥模拟包饺子、做香包的比赛活动。由于竞赛形式贯穿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他们个个争先恐后,增强了自我表现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些活动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储备,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说与做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在这一主题活动结束时,我启发学生讨论其他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他们提出了召开古代名人和神话故事会、举办传统文化图片展览、创办传统文化手抄报等形式,这些都是他们能够做到的,孩子们慢慢学会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了,我深感欣慰。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后我将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和学生,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爱参与、能参与,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做到会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感知更多的民俗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借助于已有的儿歌、童谣、故事等进行随机性的传授教育。例如元宵节前,有的教师就随机教幼儿学习一两首儿歌:“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粘又甜……”而没有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学习。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适合幼儿阶段采用和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内容、题材又非常有限。为此,根据元宵节习俗,我们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开展一系列更切合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欢庆元宵”主题活动。1、园文环境:全园师生共同创设欢庆元宵环境布置,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例花灯展:收集众家长提供的花灯办花灯展;2、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动手制作龙和狮、灯龙……;利用多媒体引导幼儿观看各地元宵习俗;3、民俗体验:舞龙、舞狮:把幼儿制作的龙和狮并配上乐队选取幼儿组队在全园舞龙、舞狮欢庆元宵;吃汤圆庆元宵:为幼儿提供相关材料搓汤圆——吃汤圆;猜灯谜。通过改良、创造、设计在主题教育的形式下,能让民俗活动更多地被幼儿感知,从而让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走进幼儿园、走入幼儿身边。

 

二、把民俗活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我们不单在集体活动中传授相关儿歌、童谣、故事,并把有关的内容有机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还积极启发幼儿仿编儿歌、童谣。通过游戏、歌曲、儿歌、绘画、折纸、故事等各种活动方式,让幼儿轻松自如地了解掌握有关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动漫的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及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大班幼儿除了学习整合课程主题单元《红红的新年》,我们还在教学中渗透十二生肖的故事、儿歌。通过生动的动漫和生肖钟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和循环,让幼儿了解自己的生肖,还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属相、生日,并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环境中渗透民俗教育。

 

各班根据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概念基础,制作、创设适合幼儿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环境,充分利用墙面环境,将班级走廊、墙面等充分利用起来,并引导幼儿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把收集到如相关的故事、儿歌、相关图片资料等以文字或绘画在墙面上张贴,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除此之外,每个班级还为幼儿开辟了专门的墙面——亲子作品区,用来展示幼儿和家长收集到的相关物品资料、制作的作品。例春节临近:操场上大红灯笼合理地挂在绿化树上;植物角摆满应节的年花:、年桔、水仙花……;每班门口挂上师幼、亲子合作制作的各具特色的灯笼、鞭炮、窗花、贴上春联、吉祥语;亲子作品区:展示亲子合作制作的贺卡、窗花、吉祥语……;主题墙:春节习俗图片展、幼儿绘画作品——逛花街、看烟花……等等,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春节大花园,让民俗活动更多的被幼儿感知。除了空间环境的布置,我们的教师还积极营造文化环境:根据主题创设区域让幼儿在活动角区中去听故事、绘画、看有关的资料等,并为幼儿提供适合不同层次能力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开展《红红的新年》主题单元时我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红纸及各种色纸、卡纸、大油性笔、剪刀等材料让幼儿制作贺卡、春联、窗花、鞭炮……;在益智区投放十二生肖的图片让幼儿排序、贴福字;在语言区投放故事《压岁钱的故事》、《初三老鼠取新娘》、《十二生肖的故事》……;在表演区投放师幼、亲子、生生合作制作的龙和狮子、花轿、红包进行表演……;通过听故事、手工、角色表演等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十二生肖,学习与之相关的春节风俗:贴春联、拜年、派红包、说吉祥语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合力拓展民俗教育。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以主题形式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还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把民俗教育延伸到社区、到家庭。我们根据不同节日以不同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端午节:我们就开展了亲子同乐——包粽子活动;其次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去观看我们顺德水乡富有特色的扒龙舟;有机会带幼儿去吃龙船饭,让幼儿感受短午节吃粽子、扒龙舟、吃龙船饭等民间习俗;国庆节:让家长利用假期带幼儿外出游览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我们祖国的强大、富有,受到良好的熏陶;举行亲子手抄报比赛……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相信很多幼儿园多多少少都有进行相关的探索、实践、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不管怎样,在活动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教育教学、环境创设、区域游戏中,科学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引进幼儿园,走到幼儿身边。通过整合、创新、分层后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有益于幼儿接受与感知民族教育民俗活动的多面性,利于幼儿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锻炼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民族情感,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在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现代及外来的文化,要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文化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比较,对外来文化要持包容的态度,把现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中合理因素纳入本民族文化教育活之中。

第8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主要如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观念;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同时欣赏本民族的文化。

2.知识目标

①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②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③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能力目标

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能认识到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难点: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奏响和谐的乐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实物形式展示汤圆、月饼、粽子,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

二、新课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一:说一说

(1)收集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请你列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尝试说说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白了哪些道理?

1.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2.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往往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活动二:写一写

(1)提到德国,人们会想到啤酒;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樱花。你还能说出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

(2)结合课本第58页的表格,评选出各国文化代表人物,并陈述理由。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二)和谐的文化乐章

活动三:看一看

视频欣赏:《老外当翻译》

提问:(1)视频《老外当翻译》说明了什么?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语言有差别,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

2.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展示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幻灯片说明文化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多元和谐发展。)

活动四:议一议

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3.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1)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2)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三、 收获平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四、课外延伸

收集我县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办一张手抄报。

概括起来,《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为“生活导入―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教学的大致流程是“以实物形式展示汤圆、月饼、粽子”导入新课,随后开展四个环节的活动,即“说一说”“写一写”“看一看”“议一议”。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分析得出政治理论和原理,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奏响和谐的乐章。以“收获平台”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最后通过“收集我县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办一张手抄报”来结题。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托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依托生活情境要“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教人求真,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现在中学生思想活跃,接触的信息面广,特别反感那些“假、大、空”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把真实的内容引进课堂。“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尽快让学生进入课堂角色。例如,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饮食生活――汤圆、月饼、粽子入手,并通过实物形式展示出来。这就让学生眼前一亮,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他们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纷纷介绍春节的文化习俗有放鞭炮、拜年、贴对联、吃团圆饭、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元宵节的文化习俗有舞龙、舞狮、观灯、吃汤圆等;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有扫墓、踏青等;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等;重阳节的文化习俗有敬老、登高等,以及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情境就让学生感觉真实、亲切、自然。

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生活和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感受美好的生活,并把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只有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和表现欲望。

二、依托生活情境要“求趣”

著名作家老舍说:“幽默的文字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或啼笑皆非,并从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创设幽默风趣的生活情境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和谐、充满笑声。

比如,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些知识点时,笔者先播放一段精彩、幽默的视频《老外当翻译》,大体内容是这样的:过去中外两家公司因语言的不通而导致谈判失败,后来请了一个老外当翻译。老外用幽默的语言和一些搞笑的动作帮助这两家公司达成了协议,比如“找市场――找十肠”、“吃苦耐劳――吃苦奶酪”“西方的习惯――西方的吸管”“让我们来谈贸易――让我们来谈毛衣”“一百万最好的手机――一百只最好的瘦机”“十架最好的飞机――十只最好的肥鸡”。由于老外的翻译,最终中外两家公司的经济贸易合作取得了成功。

学生在风趣、幽默的情境中欣赏完这段视频,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有差别,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种生活情境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依托生活情境要“求新”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托具有时代气息、新颖丰富的生活情境,用新颖的时政热点材料取代教材中陈旧的事例,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社会热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学习“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首先,教师展示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颖的时政热点――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相关的图文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新颖的时政热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而且从认识上说服了学生,从价值观上引导了学生: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各国不同的文化。

四、依托生活情境要“求效”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并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笔者导入新课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学们,我很高兴与大家认识,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汤圆、月饼、粽子,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见面礼,希望大家喜欢。等到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把汤圆、月饼、粽子送给课堂表现最好的三名同学。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于是笔者接着问:汤圆、月饼、粽子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请你们分别说说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

第9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活动;养成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会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他们政治觉悟低、社会公德心不够,文化素质较差、文化水平偏低,学习动力、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淡漠,心理素质脆弱、承挫能力较差、自私自利严重,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够清晰,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缺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中职学校开展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中职学生人格的完善。人文教育活动也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文活动为纽带,催生和促进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那些充满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教育活动形式,才是同学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才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教育。中职学生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这为学校顺利开展各类人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生参与最广泛的人文活动方式。近年来各地各校都非常重视校园艺术节的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艺术节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目,学生参与面很大。校园艺术节可以有很多个模块组成。通过舞动青春歌舞比赛、创业故事会、绚丽人生装扮秀 、成就梦想小品表演、感恩父母征文比赛、品味高雅文艺欣赏、宿舍美化大赛以及赞美校园的人、事、物、景的书法、绘画、摄影、手抄报、黑板报、读书活动、小发明设计展示,励志标语格言征集、主题征文、艺术节文艺会演、礼仪知识讲座、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把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并能够体现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元素呈献给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气息,不断培养人文情感、提升人文素质。

2、重大节日是人文教育活动的最好时机。一年内有很多重大的节日,利用好每一个节日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文教育活动,能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些传统的和现代的节日早已根植在学生的心中,很容易激起同学们的人文情感。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人文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实行感恩教育、尊老教育、亲情教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父母、友善和谐的情感。利用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劳动意识、进取意识、尊师乐学意识等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科技文化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科技文化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二是根据各专业学习情况开展系列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学习,多取证,帮助实现“课内学技能,课后练技能,考试考技能,毕业鉴技能,就业显技能”的技能目标。三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开放学校所有的图书资料场馆,让学生畅享书香生活,浸润在无边的知识海洋中。系列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拓展了他们的人文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品质。

4、体育活动是激发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开展每年一届的学校运动会和不定期的小型体育比赛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和“更高、更快、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巨大魅力。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激发了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5、评优评先活动是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助推器。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文明修身评先活动,把学生的举止、语言、着装、行为文明程度纳入到检查评比之中。这项活动的实施,把人格养成融入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提升了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了品德“外在”向“内在”的转化。学校还可以常态化的进行“德能双优”、“文明班级”、“校园之星”、“文明风采”、“优秀班团干”、“三好学生”等方面的评选,帮助学生培养励志励德、积极向上的人文品质。

6、“即时、即事”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结合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和校园偶发事件的发生开展“即时、即事”的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如结合争端问题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领土系列教育活动;结合芦山大地震开展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开展以“感恩你我,奉献社会”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校园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校园焦点、热点问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这些充满时代气息、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德育活动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犹如春雨润物,使人文思想教育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深入到了学生的心中。

三、做好总结反思,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中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普遍较差,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活动自身吸引力、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置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活动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责任、宽容、合作、创新等人文素质外,还要充分重视同学们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重视历练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自立自强等良好心理素质,否则无论活动设计的再好,学生也难以坚持下去,活动最终成为无果而终。

老师要带着欣赏和期待的心情全程参与到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体验活动的快乐,见证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成长。学校要善于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各种问题,做好归纳总结,并汇集学生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人文收获。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立足社会的关键所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那些既懂得学习又善于生活、既勤于工作又善于思考、既能发扬传统又能创新创造、既有文化基础又有人文素养的的新型人才必将成为社会的新宠。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动,必将唤醒学生尊重规则、文明和谐、热爱生活、坚定意志、乐于学习、敬业爱岗的良好意识,达到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塑造灵魂,最终实现学会做人的人文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王振槐

[2]《浅析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探索人文素质模式》 苏莹

第10篇

关键词:知行合一;实践探究;生为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0条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引领之下,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再是老师对学生“满堂灌”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加强调学生用合作讨论、探究实践等多种不同方式主动学习。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紧扣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以此激活学生灵性,使知、情、意、行得到有机的整合,使品德与社会教学洋溢生命的气息,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高。

一、知为先导,激活灵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学习的前提,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它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新鲜”“刺激”的导入,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学习。如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鲜活灵动的道具感知,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在教学《世界风情》一课时,教师带着“南瓜灯”“女巫的扫帚”等道具进入课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老师再生动地讲述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如临其境,充满好奇,这就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想搜集更多的不同节日信息。学生通过查阅对比“圣诞节”“妇女节”“啤酒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由来,体会独特的庆祝活动和大型的场面;通过欣赏悉尼歌剧院、威尼斯的水城、布拉格——跳舞的房子、倫敦——小黃瓜形大楼等奇特的建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闻。整个课堂化情为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中,深刻感受世界各国节日的丰富内涵,领略到各国名胜的风光绮丽及建筑的雄伟壮观。

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根据个人兴趣自选学习任务,进行探究交流,分别从世界各地的节日盛会、饮食文化、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建筑文明等方面进行查找,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接着,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呈现学习成果。不少学生还把搜集到的材料做成PPT、手抄报、视频呈现给大家欣赏,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再点评。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更深更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充满好奇、带着“梦想”去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备受学生喜爱。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依据教材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外,还要通过具体的课例,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就教学中的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探究,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引导学生析疑明理。

又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要相互尊重,老师请学生代表穿着不同民族的服饰上台朗诵诗歌,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从不同的民族服饰,判断属于哪个民族的人。再分小组讨论:各个民族的分布状况怎样?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否一样?并举例说明。这样的教学风趣艺术,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明白如何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使明理得到强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明理是重要环节,只有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教学过程才富有情趣和感染力,学生才会真正接受所讲的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并逐步内化。

二、生为主体,行为根本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提到:“品德与社会在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同时,面对少年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积极引导他们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在教学中,我们应巧妙地运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来深化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学校等方面的资源,善于把社会中的新信息、新的科技成果、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吸收到教学中去,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教四年级下册第7课《谁知盘中餐》这课,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农田中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看着一颗颗稻谷翻晒、去壳、经过一系列工序才成为我们碗中吃着的大米,甚至可以让学生戴上手套,拿起镰刀,跨进稻田里割一割稻草……这样的实践活动肯定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护地球家园》,我们可结合读本《玩转垃圾分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并拍照,遇到困惑的物品不知道如何归类时,还可以在班里向其他同学提出,一起讨论解决。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去进行垃圾分类,并向身边的人进行教育、宣传,由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由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再如,教四年级上册第3、4课《逛商场》和《我是聪明的消费者》时,老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也可与家长一起到超市看看,尝试购物,观察商品的不同特征,如“包装设计”“出产日期”“制造标签”“成分标签”“价格”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观察、比较、讨论和资料搜集、整理,学生对商品的了解更加清晰,知道商品是如何分类陈列,如何识别防伪标志,辨别食品的保质期,购物的多种付款方式,以及作为消费者应如何维权等。

实践与行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带学生走出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也是需要引导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家长带领、学校集体组织、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但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提供感知不同材料、用不同视觉看问题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学习资料的情境,如思考、作计划、分享、操作和评价等,帮助学生把在品德与社会课的研究中获取的事实资料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三、知行结合,评价导航

品德与社会课的难处在于如何理解“引导”和“提升”。教師如果只满足课堂教学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课堂上的启发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实践探究,实现“从生活中来”,又要把实际生活中对品德与社会的体会和认知带回课堂进一步深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所感所想得到提升,从而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又“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知与行统一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上述的教学案例,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以小组形式完成自己选定的任务之后,又将自己的成果带回课堂,与全班的同学一起分享,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和他人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并帮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因此,从课堂中走出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又将回归到课堂,互相促进,加深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抓准课程与生活的结合点,尊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和体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每一个小组的成果展示结束之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反馈,表达不同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达到小组与小组间互相促进学习的目的;而教师更要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现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倾向,给出真实、可信、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上要做到多元化,既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又包括老师对小组、个人的评价,更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成果。通过公开公平、和谐的评价与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比如,每个单元教学均可结合《禅城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自主“认知·讨论·体验”评价表》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所做的项目,或搜查资料、或模拟表演、或辩论会、或实地小调查、或小记者采访等,进行自评、师评、互评、家评。在每一个项目的评定中,充分体现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性,逐渐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融入社会、学习做人。因此,强调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教学活动再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感悟到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逐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为他们今后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离不开实践活动,在课堂中获得启发,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互相合作、探究实践,又回归课堂加深认识,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社会,开创自己的人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教师也要审时度势,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灵性,使品德课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绽放着生命的色彩和活力,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洋溢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合理的道德认知结构,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梁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