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外包

工程外包

时间:2023-05-30 09: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外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外包

第1篇

发包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人: (以下简称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承包事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湖畔护坡工程承包项目发包给乙方,包工包料施工,湖畔护坡全长按 米计算。

第二条:施工方案

1、护坡

(1)、基底宽 米,厚 米,自下而上慢慢收至高度为 米,受力部分需冷拉丝砖带,外墙做磋沙(水泥标号为42.5,砖要好质量的青砖或红砖)。

(2)、拆除厕所旁房屋三间,作进出路。

(3)、完工后做围墙10米左右。

(4)、墙与岸间的空隙用泥土夯实,并在墙上加适量的漏水管。

第三条:合同工期

1、经双方协商确定,工程期为 日,暂定于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具体开工时间由甲方下达开工令后方可开始施工。

2、若施工过程中发生人力不可抗拒的情形,或甲方要求乙方暂停工作,工期相应顺延。

第四条:价格及付款方式

1、工程总承包价为 元。

2、上述总承包价为包干价,包含本合同所有工作内容,包工包料及其它一切费用(包括拆房,打围墙),甲方无需再向乙方支付任何费用。

3、付款方式:竣工验收后付 元,除总金额的百分之五质保金外,剩余部分 付,质保金一年满后付清(时间按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第五条:甲方义务

1、按合同向乙方拨付工程款。

2、帮助协调施工现场的临时用水、用电等事宜。

第六条:乙方义务

1、承包人负责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监督检查,处理日常相关事宜,确保本工程施工的安全稳定。

2、承包人必须自行完全本合同工程,不得转包他人。

第七条:施工安全

承包人应遵守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有关管理规定,严格按安全标准组织施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凡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均由乙方承担。

第八条: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应以《施工方案》和《质量验收标准》为依据。如验收不合格,乙方应负责无偿返工。

第九条: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款,若有逾期,甲方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按应付金额的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支付利息)。

2、因非甲方原因、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乙方未按期完成工程内容,每逾期一日,乙方应向甲方支付本工程总金额百分之一的违约金;逾期超过十天,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

第十条:其它

本合同于 年 月 日由双方在 签订,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一式 份,上方各执一份,上交 份。

发包单位(甲方)(盖章)

授权人(签字或盖章) : 联系电话:

第2篇

通过对目前我国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分析及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与分析,文章基于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参与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从校企合作平台搭建、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于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新的人才培养平台对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改革效果明显。

关键词:

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校企合作;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偏差,培养体系相对滞后,在知识体系更新、核心技术培养方面与产业发展存在“代沟”;同时培养过程与培养机制等方面也体现出无法适应产业变化的新问题,已不能很好地顺应产业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题正式基于这个大前提,通过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合作进行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同时着重于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本文以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培养优秀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创新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跨校园、跨企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可以极大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从而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对于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中的企业而言,可以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与高校实现更为深入的合作,参与高校师资培养、培养方案制定、软件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根据市场导向,深层次引导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二、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传统的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实践环节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偏重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在目前国家大力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形势下,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目前高校亟待改善的就是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黑龙江科技大学与哈尔滨金融学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目前已与哈尔滨海康、文思创新、中软、达内、富士康、大庆科瑞尔斯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建立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在北京、烟台、大连、盐城、深圳、大庆、哈尔滨等城市构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IT企业群,哈尔滨金融学院也充分利用各类校企合作资源,两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也为企业提供量身培养人才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大前提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在校本科大学生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在校培养3年+下企业培养1年”的模式,通过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导师入校任教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校内工程实践、导师制培养、校外顶岗实习、课程置换等全方位无缝连接的模式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充分发挥校企各方优势,实现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

(二)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突出实践,科学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搭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引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后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阶段出发,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设计。基于“三大”教育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创新了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制定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及相关实施办法。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三)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和MPE-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自2010年起就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制定了新型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大纲,搭建了基于MPE-CDIO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鱼骨模型,明确了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以及课程群的设计。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了CDIO体系中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新式的课程群体系,合理搭配了软件工程专业各类大类课、基础课与选修课,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知识架构,在引入软件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下,添加了符合企业研发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企业导师与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校教师共同指导。通过课程置换形式,实现了在校3年与企业1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自2012界毕业生起,连续五年实现90%以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于毕业前即可赚取实习工资,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

三、一体化平台建设与实践

为了辅助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及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化的便利,进行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资源共享性,实现了跨越空间距离将师资培养与学生培养同步,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步,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

(一)数字化混合式学习平台建设

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形成平台的需求分析报告;应用Web开发技术确定采用MVC的三层体系结构、确定系统开发环境、完成数据库设计、建立服务平台存档文件架构;采用ExtJs框架、Struts框架、连接池等技术实现平台代码搭建;最终实现了信息化虚拟学习环境搭建、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可以将各类学习资源共享于平台之上以便学生查阅、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产业发展最新动向,企业应用最新技术及方案解析,浏览各类教学资源并实现线上学习、在线问答、线上测试等功能。

(二)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校内、校外企业各类信息的交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管理以及校外课程置换学生管理等深入辅助校企合作程度的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在校生可以实时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发出实习应聘申请以及课程置换在线申请,并可以实现置换单位变更、校内外导师分配、与校内外导师交互等多项工作;企业方可以投放各类就业信息、招聘岗位、可置换课程安排等信息的共享,实现实习生的在线招聘等互动功能;校方管理人员及校内教师可以利用平成实习学生管理、交互与辅导等工作。

四、结论

近年来,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与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学院合作,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载体,进行了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创新MPE-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并创新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搭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平台建设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弥补了“教”与“学”、“学”与“用”脱节的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摸索出一条成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2010级、2011级与2012级毕业生均实现了90%以上就业,其中50%以上优秀毕业生正式毕业前已获得企业正式员工级工资待遇,并实现月薪过万的高质量就业。通过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及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较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才智 张学金 霍云艳 张枢 何鸣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JG2014011138)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张凤武,周广林,曹景萍.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3]才智,王国权,韩紫恒,赵春刚,朱秀,马海峰.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经济师,2013(7)

[4]才智,赵春刚,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8)

第3篇

关键词:外包工程;安全监督;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逐渐好转,电厂的建设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小型化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助推电力建设步入精细化发展,此时它们的建设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电厂外包工程的施工较电厂自身而言,具有施工人员对环境、条件、系统了解不够,对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认知不够,施工工艺、习惯做法不一致等隐忧,加大了对外包队伍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所以,电厂外包工程安全监督信息化是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的迫切需要,其监督信息化系统重点突出对责任主体安全责任行为监督检查,对电厂的实体安全监督检查为辅,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提高安全监督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性,服务领导和人民群众,开创安全监督工作新模式,促进安全监管水平的提高。

一、影响电厂外包工程安全监督信息化发展因素的分析

(一)、领导重视不够,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由于某些电厂企业领导对监督信息化系统不了解、不掌握、不应用,仅靠安全监督人员和信息人员参与信息化工作,是不能促进信息化系统完善和改进。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单位计算机数量和网络条件配置等软硬件不够,阻碍了企业安全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发展。

(二)、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在电厂企业的安全监督信息化建设中对专业人才的任用意识不够,对系统的监督人员没有做到执证上岗的要求,对安全监督没有专业认识,更重要的是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对一些计算机设备应用不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监督的发展进程。

(三)、缺少服务

由于在电力企业安全监督工作中所应用的标准软件的信息化系统形式和功能不同,使得监督工作缺少公共服务平台。一些信息化的服务网站缺少安全监督的主体内容,导致大投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成了花瓶。各外包分包单位没有统一的安全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标准版,不能实现有效信息共享。

二、目前电厂外包工程安全监督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

信息化技术发展至今,在我国范围内一些大型的电力企业已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了适合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一些信息软件系统。目前在我国的电厂,建立起了对外包工程的远程监控系统。通常的远程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图像采集子系统、监控中心子系统以及传输子系统。

(一)、图像采集子系统

通过摄像机等视频采集设备采集工地上需要监控的图像并转换为适合传输子系统传输的数据形式,是图像采集子系统的主要任务。通过在硬盘录像机内安装大容量硬盘存储本地录像,然后硬盘录像机将摄像机的图像信号转换成高速数字信号,然后再接入传输子系统。监督人员应根据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作业面、材料堆场、生活区、加工场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图像采集子系统必须对以上几个地点安装摄像机实施视频采集,选择一个视野开阔的地点,安装一个固定摄像机用于观察外包工程的施工进度。还可以在线路中途增加视频放大器设备来增加信号强度。

(二)、监控中心子系统

在整个电厂企业的远程监控系统中,监控中心子系统正真的体现了远程监控系统的精髓。电厂的安全监督效果的高低与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监控子系统,能够很好地确保外包场地的安全受控。它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处理、储存、显示来自图像采集子系统的图像数据,并且为煤矿工地远程监控系统构建操作平台和管理平台。其主要配置包括:专用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专用机房等,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出的监控管理系统,其具有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报表功能、配置功能、安全管理功能、通信管理功能、对建筑施工工地远程监控系统各项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

(三)、传输子系统

在外包工程中,由于场地一般比较分散,所以在传输子系统的建设方面就需要很大的投资,一般的情况下,采用租用网络运营商传输线路的方式来构建传输子系统。传输子系统的任务是建立各个场地的图像与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路径。同时,租用的传输线路设置为不进入互联网,专为场地远程监控系统使用;因此不会受因特网内传输节点较多的影响而造成图像的时延性、流畅性较差,或者偶尔有图像卡住、数据掉包的现象。

三、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

系统应以Internet/Intranet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采用当今先进流行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所有计算器操作都在服务器上进行,然后将结果的标准以HTML文件格式传送到客户端,这样客户端只需有浏览器就可以了,系统的升级维护也只需要在服务器端口就可以操作。更重要的是ASP使用的ActiveX技术,基于开发设计环境,设计者可以设计各种组件,使自己的网页几乎具有无限的扩充能力。另外,ASP可以利用ADO方便地访问数据库,系统的操作界面采用标准的InternetExplorer(IE)和Windows窗口风格,简单易用,用户只需要具备基本的电脑使用知识,经过短期的系统操作培训就可以熟练使用系统。目前大多数监督人员均能掌握电脑的基本应用,为系统的顺利使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实现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的方案重要包括:

(一)、在监督站建立一个局域网络

可以在监督站建立一个局域网络,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使操作在监督站内完成,计算机使用水平差别大,而且系统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不高,因而采用服务器托管,如有条件也可在监督站内设置机房。相关的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各种方式方便地登录网站,实现数据的录入、查阅等操作。利用强大的分布式数据库SQLServer的SQLAgent进行定期更新,可实现两个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

(二)、加入多项新技术以提高监督管理工作效率

这几项技术包括:移动短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等。可以通过短信服务功能向监督机构内人员发送如开会通知、公告等相关信息,如一些企业提交资料表格经过监督机构处理的反馈信息等;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督机构能够通过电子地图纵览机构内所监督工程的分布情况,使用PDA进行现场数据采集,数据可随时与系统进行相互传递。

(三)、分工明确

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和各单位工作管理职责的分工不同,在信息系统的分布设计时,应当为不同的部门和企业单位设计不同的网页,各单位(部门)根据所得到的合法账号和密码,进入相应网页进行数据提交、信息查询、报表打印等操作相关技术性文档,便于档案管理。

结束语

电厂的外包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从信息化入手,改变工作方法,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理论来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使得安全监督工作高效、持续和规范地进行。在新形势下,电厂安全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对加强电厂场地安全监督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在电力工程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对工程安全更好的控制,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浅议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S1:234-235+241.

第4篇

关键词:外包工程;安全管理;财务管理;精细化

一、建筑企业外包工程精细化管理内涵分析

首先,要确立外包工程中建设单位的主导地位,制定出科学的安全管理目标、经费使用程序及施工考核标准,并且要重点加强考核监督工作,确保用于日常管理工作的费用能实现专款专用,财务会计人员应当对每一笔财务支出、收入明细记录在案,努力促进外包工程日常管理能够在一个闭环回路的状态下开展。[1]其次,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部门、财务会计部门、施工技术部门等部门在发包管理方面的职能,尽可能使工程施工过程中少出现管理误区及盲区,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外包工程管理工作的各方面细节,加强对市场现场的监督。最后,推动各工程项目安全措施的开展,合理规划工程经费使用结构,促进现场安全交底会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提升工程安全文明及施工水平。

二、建筑企业外包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对策

(一)外包工程安全精细化管理

第一,组织架构方面:在前期的施工准备阶段,构建出以单位为主的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对整个工程项目财务状况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规划之后,针对安全施工管理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组织、统一监督”的要求。[2]成立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委员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其下从属的部门包括技术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以及工程管理部门等。委员会负责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且对安全考核意见和重要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审核。

第二,管理流程方面: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工程的范围和性质确定具体的施工单位,对各个施工各单位的计划施工日期和业务范围进行明确,初步确定各项目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将工程任务进一步细分细化。[3]与此同时,安全监督部门人员应当全面审查施工方,具体的审查内容为施工人员结构、施工素质、机械装备及安全机构等。同时,应当签订施工安全合同。安全合同的签订是发包公司与建筑企业之间经济制约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承包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施工的相关规定要求,并且要主动接受发包单位的安全指导与监督;明确安全合同中有关施工考核的规定,并且要安排财务会计部门人员设定安全施工质量保证金,一般都是从工程承包款项中预留30%施工管理经费。此外,当发生施工质量或人员伤亡等事故时,应当从安全施工质量保证金中将用于事故的款项扣除并由财务部门详细记录。

(二)外包工程财务精细化管理

第一,组织架构方面:外包工程单位应当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结合,从而对当前的财务组织架构进行优化与完善,优化配置各项企业资源,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为外包工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4]外包工程可以采用树形管理模式,逐步扩大财务管理的范围,从而对现有的财务状况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因工程内部矛盾引发的财务问题出现,这不仅能强化财务管理的效力,还能够逐步提升外包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

第二,管理流程方面:首先,对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管理,强化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推行经济责任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资源浪费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逐步提升生产效率,对工程费用支出进行科学控制,同时合理安排预算资金,进一步降低工程的投入成本。其次,加强财务内部监督与控制。外包工程上层管理者可以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构建科学健全的财务工作规范条例,并且将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一步细化,降低外包工程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5]同时,做好对财务内部控制与监督工作,依据外包工程当前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放线设计出科学的内控机制和监督体系,从而使外包工程在项目建设、资金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等多个环节方面实现进一步调整,对潜在的财务危机进行有效防范。最后,外包工程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应当逐步提升。管理层应当对财务人员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积极吸纳优秀的人才加入其中,并且对现有的人才队伍进行培训与教育,逐步提升其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外包工程精细化管理措施实施之后,运行维护单位与主管部门实现对外包工程的科学管理,并且能及时了解并掌握施工现场的具体状况,从而将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并且也降低了不必要的经费开支,为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压力,大大提升了外包工程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最终推动整个外包工作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余惠红.谈港口外包工程的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4,08:273-275.

[2]许威义.浅谈供水企业中小外包工程物资管理[J].城镇供水,2011,02:113-115.

[3]刘琰.浅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155-156.

第5篇

关键词 软件外包 软件工程 计算机专业英语 项目情景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稳步增长、内需市场持续扩大、国际性厂商与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战略合作的加深等因素的影响,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据IDC的预测数据,从2008年底到2013年底,中国IT支出的年增长速度将为10.8%,其中软件和IT服务支出的增速都将超过15%,成为拉动IT支出增长的主要力量。

而国际著名投资机构麦肯锡指出:缺乏富有经验的人才是中国服务行业所遇到的最大挑战。现有培养模式与企业对软件外包人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应届毕业生外语交流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意识,不了解国际规范,这需要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外语能力的通晓国际行业标准的优秀软件外包人才。

1 软件外包产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企业希望从事软件外包的人才能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对接”,本着“面向企业需求”的宗旨,课程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当前软件外包产业对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经过企业走访、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调研手段分析后,确定外包产业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实际的项目实践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两种主流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方法和现代开发工具,从事各行业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能够胜任项目实施各环节工作,包括需求分析、总体架构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与测试。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

(2)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外语能力。由于软件外包尤其是离岸式外包的工作性质,从业人员需要经常与发包方的工作人员进行书面、口头交流,所以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项目协调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就专业问题进行熟练的英语交流,阅读英文技术资料,撰写英文项目文档等。

(3)熟悉项目实施过程,具备初步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开发是团队合作的活动,所有开发活动呈现“关键链”式分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开发的失败。这就要求无论何种角色,软件开发人员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要非常熟悉,了解自己从事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并具备初步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参与阶段性产品的审核活动,这对学生的职业成长之路也是有益处的。

(4)对跨行业知识结构的快速学习能力。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多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融合,这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其他行业的知识结构。尤其处在软件外包产业中,必须熟悉和遵守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熟悉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掌握符合ITO 和BPO 两种外包类型的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

2 课程融合的构建和应用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领域运用外语能力,进行技术交流,阅读相关专业的文章,获知最新技术和研究发展动态。该目标恰好能够满足面向软件外包人才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英语与软件工程两门课程进行融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

2.1 “项目—情景”教学法的内涵

在软件工程的授课过程中,引入“项目—情景”教学法,该方法是通过项目来设置“模拟情景”开展技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软件工程将多个实训任务整合优化,形成大型综合项目,并以完成该项目作为课程目标,以达到综合技能训练的目的。课程上模拟“软件研发部”的工作场景,以“研发部”的日常工作主要载体,调动学生“听、观、问、做、思”等主动性技能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2.2 “项目—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针对目前软件外包行业对人才“专业+语言”的需求,结合山东女子学院自身特点,我们提出了突出软件外包外语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将软件工程与计算机专业英语相融合,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

2.2.1 两课融合的教学内容

通过两课融合,学生不仅通过项目开发熟悉了软件开发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还在听说读写等多方面锻炼了专业英语能力,由此,计算机专业英语与软件工程两门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平台同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流程如图1所示。

2.2.2 教学方法

(1)软件项目开发环节。软件工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实践+案例分析+理论知识。学生以“研发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软件项目。项目组成员各自按照自身角色和任务,完成实践任务。

第6篇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55-02

服务外包业务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智力密集、人才密集的产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9]9号)同意将南京、苏州、无锡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目前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缺乏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经过良好训练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设立服务外包类本科专业,大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能适应服务外包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我国软件外包行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5]

2011年,南京邮电大学成为江苏省地方高校首批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之一,建设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着力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实施“2+2”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开始逐步引入软件服务外包课程,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或讲师来校讲课,第四年让学生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实训实习,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积累学生的服务外包工程经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建立两年多来,注重于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创新改革,使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更新性的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培养方案。[2]

一、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南京邮电大学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既有服务外包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服务外包技术技能及管理能力的高级人才。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围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的指导思想,不断规范教学体系,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综合培养,将三者融会贯通于教学与课程设置的全过程,[3]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设计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

(2)通过严格的教学规格与培养体系、与教学良性互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系统体现,注重软件工程(服务外包方向)专业核心的基础理论课程、应用系统的软硬件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实践课程、前沿的相关技术领域专业课程、适应一流服务外包人才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同时,在教学大纲制定中,注重知识的相关性与系统性、求解问题的综合性与实用性。

(4)注重理论创新与工程开发并重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科研素质。强调基础理论的深化、专业知识的拓展,使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科研实践素质。对于学生,强调综合运用理论方法与专业知识的创新性研究、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工程性研究,通过在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培养,使其达到产业相关领域的前沿水平,提高其独立从事研发工作的能力。[5]

2.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体系建设措施,参照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要求以及IEEE/ACM制定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按照本科教育体系的入口与出口,通过与印度NIIT合作引入先进软件服务外包教学理念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方面保证了开设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中的基础和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在基础课设置上,考虑到学校信息类专业的传统优势以及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增加了服务外包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型课程,建立了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群,包括通识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其中,通识基础课程群包括自然科学课程群和人文社科课程群等;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服务外包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群包括信息技术外包课程群、业务流程外包课程群、知识流程外包课程群等。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中,依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有关学科特点,与企业全程合作,从新生入校开始制定培养计划。在第一阶段(第1、2学年),遵照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参考教育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果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两年时间内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第二阶段(第3、4学年),考虑到企业所拥有的真实环境、团队协作、管理制度等优势,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该阶段采用校内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实训实习。在具体实施中,考虑到学生安全和适应能力,在第3学年采用灵活的教学计划,实行校企教师双向互动机制,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将最新技术带到课堂中来,集中两周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设计;在第4学年,学生将参加企业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做到真题真做。从专业建设实践现有效果来看,大力强化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积累了学生的服务外包工程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上述稳步推进的培养方式将学生的培养纳入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与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中,还根据软件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划分为“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等。“信息技术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的系统、应用管理及技术支持服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业务流程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流、采购、人力资源、财务会计、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知识流程外包”课程模块着重于使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商务研究/商务智能、咨询服务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3.课程教学方式

在根据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下,积极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强调启发式与互动式、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方式,加强符合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及指导。

在具体实践中,软件服务外包专业2011级学生已进入大三,学校引入企业派遣的工程师担任教学工作,加强个性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建立个性化的奖励机制,每次课后通过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综合设计题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题目完成平时作业。具体的课程设计题目包括具体的Android游戏开发、IOS开发、网络渗透测试等企业实际项目,课程考核实行以平时成绩为主,以期末考试为辅的方式。学校教师作为辅导教师,负责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接轨,并对企业教师给出评价。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大部分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欠缺的能力,从而督促他们主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上,采用启发性方法,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实践性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环境,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通过实践环境去探索或实现,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1.丰富课内实践教学内容

依照学生在大学期间“求知、增能、成才”的本质性发展规律,构建并实施具有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低年级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设立更多合理的创新开放实验,多形式延长开放实验室,通过推行小班实验课,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创新机会。优化各类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使培养计划中80%以上的主干课程设有实验环节,其中90%以上为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在高年级实践教学中,建立学生参与创新训练的活动平台,形成面向研究的学习氛围。同时,定期邀请国内外、校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精神。

2.丰富课外实践教学形式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资助更多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6]服务外包大赛、[7]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等。在专业创新实践中实施“导师制”,规定每15名学生由1名教授或讲师进行指导,提倡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更多学生能够承担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发挥大学生科协的作用,用科技开发和竞赛活动等占领学生的课余时间,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教学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验管理水平,以优良的硬件环境为基础,为创新训练与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综合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大部分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被安排在服务外包有关企业进行。依托校企服务外包基地,选定获得有关技术培训证书的教师、企业派遣的教师指导,实施“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素质。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已经建立了6个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在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具体实践中,软件服务外包专业2011级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训。企业安排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实训、解答疑难。学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专心完成实训内容,感受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职场气氛,全程体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生活补贴。整个实训过程均执行严格的考勤,最终结合课题的完成情况、考勤、报告撰写水平和答辩陈述评定成绩。实训考核采取严格的逐组答辩的形式,每组需制作PPT进行介绍,并演示程序的执行过程。企业教师对组内同学进行提问和进一步的考核,并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评定等级。通过每组同学的讲解和演示,其他同学都学习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和完成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同时保证了评定结果的公开透明。

实训结束后,对本次实训的满意度和具体评价进行了调研,17组学生匿名填写了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来看:本次实训的综合评价较好,普遍反映“非常好,不管是技能还是心理上对我们帮助很大”、“能锻炼团队合作和提高自身能力”、“给了我们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的机会”、“在实战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总体很好,很多地方超出预期”。对本次课题内容的选择认为是“选择合理”、“趣味性强,难度适合”、“贴近实际”、“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有个别组认为“有些枯燥,实用价值不大”。对本次企业培训教师的评价为“十分耐心负责”、“热情解答问题”、“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快速定位我们开发中遇到的困难,提供项目设计和代码实现上的指导”。对这种实训形式的评价为“非常欢迎,希望学校能多组织”、“能够了解企业,并体验上班族的生活”、“希望时间更长”;认为该实训形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实习场地不能上网”、“路上花费时间较多,早上起的太早”,另外还有个别组认为“和在学校没有太大区别,还是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企业体验上班族的生活,每天分组封闭式开发,企业教师用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全程实践,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的项目设计、如何进行编程开发以及遇到问题如何调试、如何迅速找到问题所在。

三、结语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服务外包方向本科专业正在摸索中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将充分借鉴国内外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着眼于国情、校情,使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化改革在广度、深度、高度和跨度方面有新的突破,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正逐步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适合普通本科高校实情的学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刘丽文.外包的起源,发展及研究现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151-156.

[2]张伟,陈志.南京邮电大学服务外包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科技信息,2012,(34):4-5.

[3]王文,王树锋,费贤举.软件外包产业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2,(22):9-12.

[4]李劲华,杨厚俊,魏长江.高校服务外包校企合作模式比较[J].计算机教育,2012,(23):75-78.

[5]虞歌,詹国华.软件外包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9):37-40.

第7篇

1.符合上级用工政策

在新建立的企业单位或者是人员需求量大、业务拓展比较快的企业,积极推行非主营业务、低端市场工作业务以及后勤服务业务等外包工作任务,是许多油田公司甚至中国石油单位极力追求的。企业充分地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对企业直接用工的数量逐渐减少,可以优化企业职工组织结构,改进企业外包工作方式,提高企业预防风险的能力,减少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非主营业务、后勤服务等低端业务实施业务外包管理,是油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是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

首先,主要针对油田以外的先进物业企业。自从上世纪开始,深圳的物业企业开始盛行外包服务方式,企业将小区保洁和垃圾进行服务外包。受委托的服务单位需要承担企业的服务,并且还要负责深圳一些住宅小区的保洁和垃圾清理运输工作。比如在大连的一个公司,开发的小区建筑面积大约有37万平方米,但其中负责小区业务服务的工作人员仅仅只有11人,甚至其中还包括3名管理人员,5名接待人员以及3名维修人员。而其余的工作都是由外包企业承担的。其次,主要针对其他油田矿区。头天矿区单位进行劳务外包服务,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社会专业化资源,同时,对保洁环卫、绿化养护、大中修工程以及公共秩序维护实施劳务外包,可以尽量地减少用工,降低风险。

二、油田企业实行业务外包市场管理实践

1.加强市场管理

加强市场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外包市场运行受控。基于外包服务公司繁多,专业素质层次不齐的实际情况下,对外包市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严格审查“入口关”,对资质审查、准入管理、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施工队伍业绩档案。对施工人员择优录取,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安全环保意识以及预防法律风险意识,保障企业业务外包服务受控运行。首先,监管分离,建立全过程对应管理体制。在纵向上建立双级管理体系:采油二厂建立厂部——采油区——现场管理单元三级管理体系,另外在业务外包公司建立服务公司——服务队——服务班组三级自主管理体系。在横向上,建立相互对应的“三级”监督考核体制,实行派工单、日考核表等措施,贯彻落实相关措施,保证业务外包公司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其次,严把进退关口,提高业务外包服务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2.建立党工团组织,强化队伍管理

首先,加强职工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岗位、施工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是提高外包企业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以达到提高理论知识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使员工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增强质量意识,以确保施工建筑工程的质量。其次,加强人员组织以及内部管理。项目的内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施工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项目的内部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团结配合、专业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另外,每个项目管理在开工前,需要编制项目管理大纲,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有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到实处。再次,注重配合和协调,有效地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参与工程建设的所有人员需要加强配合和协调,在保证施工进度不延误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按照标准的工艺进行施工,使建筑项目的所有人员参与到工程质量管理中,各个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

3.加强对工程材料的管理

建筑工程材料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着建筑项目的质量等级以及结构安全与否。因此,加强对建筑项目过程中材料使用控制,可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效地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一,严格控制工程材料的采购使用工作。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质量决定工程项目的质量。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进行工程材料采购和使用,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并且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仪器进行严格检验。对于进场的材料和仪器,需要检验是否持有合格证书或者质量保证书,工程材料需要再进一步进行复试检测后合格才能使用。同时,应该注意设计、施工过程对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的合理地选用,不能够混合使用。第二,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主要是关注施工材料构建配置采购质量以及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这两个重要方面。对于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采购人员需要选择合格的供应方。应该经过反复比较供货商的自身条件,经过严格考核,选出可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供应商。对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也要经过全面对比分析,确定最终的方案。

三、总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105-02

1 概述

服务外包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自己专注其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软件服务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将软件项目通过发包的形式转移到其他国家来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

人才始终是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最重要的因素。教高2009[5]号文件指出:“地方所属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以造就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如何改革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优秀人才,是高等学校、软件学院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2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尽管每年都有大批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软件服务外包企业依然感到缺乏具备相关经验的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招聘不到需要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另一方面,目前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缺乏软件服务外包开发的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形成了“企业‘找人难’,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有:①软件服务外包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就业定位、培养目标、专业技能、外语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同时软件服务外包行业有其特定的商业规则、产业链以及战略规划;②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③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赶不上专业技术的发展;④授课教师缺乏工程项目经验,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不准等。

3 实施“双主体21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从我校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于2010年开始积极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改革,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的“双主体211模式”。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承担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学科前沿课程、软件服务外包特色课程的教学;学校参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和产品研发。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职业与通识教育,解决外语交流问题;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软件产业园或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学习专业课;四年级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和项目实践。

3.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课程+(实训)项目”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出符合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用人标准的优秀人才、解决我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将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资源优势进行结合,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密切结合,与企业的专家协商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以软件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工程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平台+模块+课程+(实训)项目”四级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授原理与方法,根据软件开发的特点,加强例题讲解过程中的现场调试与分析。

此外,我们对外语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继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后,三、四年级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听说等课程;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或英语授课;针对培养对欧美软件人才的需要,聘请外教进行英语教学。

3.2 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平台,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培训与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构建了“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培训与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校企双方优质资源,以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为重点,将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内专业实验室、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创新实验室、中软国际ETC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整合为能力素质培养的完整链条。通过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和双主体一体化管理,优化工程实训实习内容,打造出一流的工程化实践平台。

课程实训中强调程序的测试、调试,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测试与调试能力。我们开发了用于辅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在线训练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网站题库中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目,并可随时在网站上提交程序代码。

专业课安排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实训项目,有些课程的实训安排在校内实验室、由本院教师指导完成,还有些课程的实训安排在企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完成。学院建立了实训实验室,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一些外包服务企业的业务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在项目实训中,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教师所给的项目,模拟实际业务进行训练。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在网上提交作业并进行修改,实现无纸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高年级的学生安排到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培训,学生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完成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体验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在培训过程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近几年来,我院与中软国际科技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科技公司、深圳软件园等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在合作单位遴选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担任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挑选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担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学院选派年轻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到校外实习基地带学生实训、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参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项目,教师开阔了眼界、体验了企业环境、提高了业务水平。此外,学院还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来学校中来为学生授课、演讲,介绍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5 结束语

为了满足软件外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院与国内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和软件培训机构深度合作,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了“双主体21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韶关学院中软国际创新型软件人才实践教育基地”获国家、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获广东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软件外包方向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陈业斌, 李颖. 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7).

[2] 胡智喜, 蒋巍. 校企一体化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19).

第9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外包队伍;管理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施工企业对外来劳动力的使用不断增加。外包队伍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企业劳动力的不足,为电力生产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对外包队伍安全管理的不到位,也成为近年来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许多相关组织及个人发生关系,其中包括有产品的销售中间商、产品的消费者,原材料、各种包装物的生产供应商,设备、备件供应商,建筑施工的公司、设备的安装维修公司,设计单位、专业的检验单位和监督机构等,这些都是企业的外部协助单位,作为企业的供方(或称作相关方),由于他们的存在,促进了我们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同时由于上述组织和人员存在并进入我们的企业,对我们的现场安全生产也产生一定压力,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生产条件,我们就必须对他们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公司对安全生产的总体要求。下面通过对我公司的外来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分析,谈谈如何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几点体会。

一、 外包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对外包工程项目和外包队伍监管力度不够

发包方对外包工程项目和外包队伍的安全监管力度不够,不同程度上存在以包代管的问题。

1、少量地方依然存在先开工、后签施工合同和安全协议的情况。还有部分发包单位与承包方之间未按外包工程管理要求签订书面的安全协议书和工程合同,外包工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部分外包队伍对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而发包单位又没有做好现场安全交底和安全监护工作。

3、一方面,部分发包单位不主动对外包队伍的人员、技能等情况进行了解,使外包队伍的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另一方面,外包施工队人员不固定、变动快,项目法人单位不能及时掌握其施工人员的实际情况。

4、个别单位与外包队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监督处罚难以执行到位,造成外包队伍对安全、质量管理比较随意。

(二)外包队伍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1、外包队伍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员工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

2、外包工程队在规章制度方面与电力生产业主单位存在差距,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差,管理不到位,违章现象严重。

3、 存在部分挂靠的施工队伍,企业只管收取管理费,没有进行管理,该队伍虽手续、证件齐全,但在技术、安全、质量管理上较差。

4、外包工程队伍缺少文化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大量使用未经任何培训的劳务工。

5、 由于缺乏高电压等级施工队伍,存在低级别施工队伍承包高级别工程的现象,队伍施工能力不强,工艺不佳,安全和质量控制能力差。

(三)外包方在安全方面投入不足

1、有些工程分包实行竞标,一般以价格为主导因素,反而使一些素质较低的外包队伍中标。

2、外包队伍在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效益、重进度、轻安全的现象。由于安全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缺乏约束,外包方在安全投入上是能省则省。即使有安全方面的投入,也不能保证安措费用专款专用。

3、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数量不足,质量较差。

二、 加强对外包工程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外来施工单位安全管理的关键

在项目实施中,对施工单位的选定,影响的因素很多,有质量、产品(服务)价格、单位资质及管理水平、工期效率、历年来的现场管理业绩、服务态度等因素。为了节约费用,领导往往会优先考虑价格因素,优先考虑工期。而我公司领导在对一系列的待选单位中进行优选时,首先选出一些施工水平高,历年来安全管理到位,施工现场秩序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合作待选单位,优先作为报价对象,以施工资质优先,以施工质量优先,进行经济分析,进行选定施工单位,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对无资质的施工单位,一律不让参与报价,领导重视了,就能杜绝无证单位进场施工的可能,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促进项目的安全顺利实施,为企业生产经营起了促进作用。

(二)外来施工队伍的选择和评价

1、通过公平的竞争,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承包方在招标、投标工作中,总是有现实或者主观上的财政方面的压力,这就容易在竞争的投标者中,决定并接受低报价的投标人,而这又往往是以牺牲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为代价的;加上这些流动的劳动力,他们一直未能得到必要的训练;大多数供方规模小,他们对法律知之甚少,也没有安全方面的实际经验,对安全管理懂得不多,容易引发事故。我们在选择合格的供方时规定:每一个项目合格供方必须不少于两个单位,一般一类供方为三个以上单位,二类供方为两个以上单位。因为合格供方单位太少,往往就会出现施工方不投入安全生产的资金,一旦现场管理抓紧了,施工单位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借口,从而减少安全生产的投入,这样往往因工作进度时间紧迫而无法坚持“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给安全施工留下隐患甚至引发事故。

2、对施工单位进行供方评审,确保进入企业的施工单位合格

每年我们根据ISO9000文件的要求,通过往年的经营情况,对已经发生合作关系的企业和计划合作单位进入供方评审,对施工单位以往的经营业绩、资质等级、财务状态、人力资源、税务、工商登记等进行打分,通过大家的评议,选用有施工能力,能承担我们所委托业务的单位作为合格供方。建立一种机制,考核供方对安全标准认知了解情况及实际施工能力,保证所挑选的合同方在安全标准知识及实践方面是合格的,这是极为重要的,我们采取下述方法识别和确定合适的供方。

希望进入"合格名单"的准供方都应要求提供自身的安全政策,为此,我们对施工单位进行适当的考察。

每一个准供方都要回答一份预先准备好的调查表,提供自身关于其安全卫生政策,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经验、工作安全系统和培训标准等方面的细节报告。

(三)加强工程合同管理

双方签订合法的经济合同,加强合同安全管理。外来单位进入我们的企业,是依据一定的合同关系,为我们提品或服务。我们对资质进行审查,并签订完善的合同。我们规定,每份合同必须有安全协议,合同才能盖章,合同才能成立,安全协议是合同必须的内容。由于生产工作节奏日趋紧张,手续比较多,有时未来得及办理完善的经济合同,我们就在开工前签订安全协议。对于一些长期在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并经安全考核合格的单位确认为合格的供方,我们采用年度安全协议的形式进行。遇到设备的紧急抢修,没有办法先办理手续的,直接委托进场施工。

(四)强化工程施工管理

1、建立项目责任签约制度

每个项目都设立一个责任人,签订责任状,规定工期、质量、安全责任,作为月度资金发放的依据,通过责任状的签订,提高责任人的责任心,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力量,落实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分工

过去,现场管理全部由项目负责人管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实施负全面的责任,从合同谈判、执行;到现场管理,验收;付款,合同归档、设备移交全过程负责。由于项目的施工时间紧,怕安全生产管得严,影响施工进度,往往注重施工进度而忽视安全生产管理。现在有了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提高了对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力度,只要现场存在事故隐患,一经查出就要求将工作先停下来,分析事故隐患的性质,研究采取整改措施,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3、做好施工项目安全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进入后,我们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让施工单位知道项目安全方面的要求,现场有什么危险源。同时我们要求施工单位提交施工方案和相应安全技术措施,让我们了解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监控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对于比较大的项目,我们组织设计院、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组织安全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施工方案,促进安全施工。

4、加强特殊工种安全管理

在从事特种作业时,施工单位必须事先提出书面的施工方案作为协议的优先内容。这些工作包括拆除施工作业、起重、动土作业等危险程度大的工作,进行这些工作时容易引起影响厂区水、电、动力等供应或其他设施,从而干扰公司生产经营的活动正常进行。当厂区有这一类作业时,我们经常组织检查,当施工作业出现了与方案有偏离时,在与施工单位就新的情况下的解决方法未达成一致之前,不让进一步开展工作。

5、加强现场检查监督,发生事故隐患及时整改

我们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督导员轮值制度,每天都有专人到现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止,情况严重的发出整改通知,并作为以后确定供方的考核依据之一。

6、建立施工单位现场挂牌制度

在小型项目维修项目中,现场都挂牌,标明施工单位名称、项目责任人、甲方代表、电话,施工期限等内容,以利于大家的监督,增强施工单位管理意识,提高现场管理。

(五)加强对外来施工人员的管理

1、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施工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只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还不够。施工人员对现场的情况不太了解,我们有责任告知他们施工现场有关的安全问题,厂纪厂规,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等方面内容并做好签名,增强接受教育人员的责任心。

2、加强外来人员住宿管理,确保住宿安全

施工单位住宿安全一直是安全管理的难点,由于住宿不是生产区域,应由施工单位自己管理,项目责任人主观上也不太重视,住宿地方常常存在脏、乱、差,电线乱拉、乱接现象时,容易引起群死、群伤事故。我们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施工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帮助他们对入住人员层层责任分解,收取了“信誉保证金”又及时督促其规范管理,施工管理人员把管好施工单位住宿纳入了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临时施工宿舍脏乱现象得到较大的改观。

第10篇

对“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由政府的推动而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社会力量也在做适应性调整,分享服务外包蛋糕。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如何规划、管理和监管好外包项目,确保达到政策设计目标,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问题。

要正确界定公共服务外包内容,不能“”式的蜂拥而上。合同外包的成功需要一系列条件,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市场化程度、现实需求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公共服务外包不是要政府放弃投入,事关公共卫生、医疗、轨道交通、供电供水等事关国民生计的事业,要谨慎使用外包,对于保密、军事设施类项目更要慎重。对于普通的工程承包、一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公共设施维护、环保、物业,后勤管理以及机关食堂、绿化管养等项目,可以适当选择较为成熟的社会机构来参与公平竞争,由政府制定规则,实行管办分离,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凸显效果。

要深入调查研究,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启动服务外包时,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服务外包的宗旨是参与市场化机制建设,节约财政支出,减少权力寻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财政资金相对紧缺的地区,因服务外包而大幅提高财政投入,不是服务外包的初衷。所以要客观论证投入与产出比,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要算好经济账,需要客观公正的论证与评估外包项目,成本进行核算是重要选项之一,对预算高于机关自行运行的项目应“一票否决”。当然社会示范效应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劳动力安置、反腐倡廉的项目,也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考量。

要做好应急规划,防止出现问题再走“政府兜底”的老套路。服务外包项目涉及民生和政府形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项目规划是必然要求。前期规划中,要对项目技术参数、经费核算、人力需求、实际效果、合同内容、实施标准、结算方案等做精心准备,防止因政绩观作祟,拍脑袋决策,一味照搬照抄,思想僵化而不能结合实际,做政策的“应声虫”。要不断规范服务外包管理秩序,从本地区外包服务管理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真正把服务项目当作民生工程,探索建立进入与退出机制、预防和警报机制,防止某些市场力量的无序搅局,影响公共事业秩序,阻断“烂尾工程”在服务外包领域出现。

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公权寻租现象。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服务外包管理水平,对合同外包实施全程监控,及时收集服务对象、公众、媒体对合同服务外包质量的评价,当发现承包者无能力或者背离合同外包初衷时,应该及时中止合同,必要时可以运用“倒合同外包”形式,收归自己管理。在督查中要特别注意“公私合璧”式的相互利用、互设寻租现象,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研究监管对策,探索服务外包集中管理新模式。(编辑:圆圆)

第11篇

关键词:软件外包;实践教学体系;工程训练;校企合作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国际产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为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软件外包产业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国家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的要求,高校扩大了该领域的招生规模。我国现有将近100万计算机类专业在校生,每年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规模约10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美国一年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才约25万人)。许多软件外包企业发现,传统学历教育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差异,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存在人才供应过剩的问题。软件人才匮乏表明了软件外包产业需求旺盛,也反映了高校计算机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脱节,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也缺乏开展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

教育部提出了“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程教育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师的办学定位,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转型,培养大

量应用型人才,同时为服务外包产业输送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应该探索一条校企联合的机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培养体系。

在此背景下,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应运而生。学院以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软件外包人才。

1软件外包人才需求结构

在软件外包项目开发过程中,接包团队一般由项目经理、项目组长和项目成员构成,人才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低层是程序员,约占60%,主要工作是听从项目组长的指导,根据设计方案编写代码。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大,缺口也最大,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

中层是项目组长,约占35%,主要工作是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比低层人员的需求量要少一些,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层是项目经理,约占5%,主要工作是参与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这个岗位的要求是人员既懂管理又懂业务,具有开拓能力,熟悉国际化企业运作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这一层次的人员需求量最少,所起的作用最大。

现有高校计算机教育模式所培养的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金字塔”高层和低层的人才严重短缺,影响了软件开发的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而处于金字塔中层的人才却膨胀过度,高校几乎都在培养这个层次的人,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实际的市场需求并不匹配。

我们及时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了重大转型,针对真正适合国内外市场从事软件外包的人才极为缺乏的现状,把对学生的培养定位在应用型的软件外包初级人才上。

2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适应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应当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我们从市场调研入手,明确专业人才需求,找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行业、企业人员一起,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我们设计了体现产业需求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坚持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同时,我们充分借鉴与消化吸收了IEEE-CS的SWEBOK[1]和ACM的CC[2]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3]、《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4]的研究成果,借鉴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的工程教育理念[5]。

我校的定位既区别于一流大学的科研型,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的职业化,实用型技能要优于一流大学,国际化视野和能力要胜于高职高专。我们要解决目前大学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 整个教学体系分成两个阶段。前两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后两年以实践训练为主。通过校企合作,我们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充分的实践机会,提高从业能力。我们将学生的从业能力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 增加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比重,实践教学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25%以上。

3) 分解每个学年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层次,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模式,建立“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的四级体系,分阶段进行渐进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每个学年提升一级实践层次。

4) 按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三个层次设置实验内容,以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合理分布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不得高于50%,保证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课程中起到更大作用。

5) 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将企业选定的技术性课程嵌入到我们的课程体系中,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两大任务。

6) 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引进认证考试,使学生毕业时同时具有毕业证书和职业认证证书。

7)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途径获取学分。

8) 双语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安排,然后每个学年逐渐展开,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实现每个学年的“双语教学不断线”。我们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商业环境下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开设了专门的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课程,直接聘请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授课。

4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4.1实践环境的构建

1) 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服务外包行业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等组成,对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等展开论证。让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建设和开发,使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企业需求。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取得相应学位后走上教育岗位的,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我们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弥补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工程经验的不足。“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

2)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我们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做到工程能力培养“不断线”。我们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教学,营造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吸纳企业的实训项目,构建企业案例库,建立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我们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要求来监控和保障教学质量。我们与企业建立通畅、有效的意见反馈管道,使企业的需求和对学生的改进意见能够及时反馈给学校,使我们及时了解企业的意见,确保教学质量。我们还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机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估,识别对培养目标进行改善的机会,制定改善方案,执行改善方案,跟踪监控方案的持续改进。

4.2实践教学模式和组织

1) 第一至第六学期进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每学年短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集中工程训练。第七和第八学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两大任务。

2) 除了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工程训练中要完成不同规模和内容的项目外,学生还要协同合作,完成一个综合性较强、比较复杂、来自产业界的“真实项目”。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中形成各种能力。

3) 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在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项目按照“虚拟公司”的运行方式组织、管理、运营,完成开发任务。做项目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4.3四级实践体系

1) 课程实验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通过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生学习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通过对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分组协同完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每组学生必须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个人总结,并通过项目答辩。

3) 学生在每学年短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集中工程训练,第七学期开展“项目实训”。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在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将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或团队,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项目开发全过程的锻炼。

4) 学生通过工程实训,为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第八学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软件开发工作,并完成毕业设计。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应能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实现良好的就业愿望。

4.4渐进能力培养

1) 一年级。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C或C++语言,并能用C或C++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HTML及网站制作的相关知识,并能完成一个基本商务网站的开发。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商业环境中熟练地用英语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简单的交流;能够阅读大部分软件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能够撰写基本的工作文档,例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问题分析等;能够撰写基本的技术文档,例如软件需求、测试文档等。

2) 二年级。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Java或.NET开发语言,并能用Java或.NET语言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并能完成一个企业级商务网站的开发。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商业环境中能够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例如项目会议、邮件联络等;能够熟练阅读软件项目相关的各种技术资料;能够熟练撰写工作文档和技术文档。

3) 三年级。

要求学生掌握需求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整个项目过程;熟练运用过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完成一个软件产品的商业开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可以用英语跟国外工作人员进行自如的交流,以便迅速了解项目的有关情况;能够用英文撰写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关文档。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证书考试,为就业增加砝码。

5结语

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软件外包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很好地满足了市场和社会发展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我校2006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2009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0%。2007级学生在首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上战胜同组的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强队,荣获团体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Guide to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SWEBOK)[EB/OL]. [2011-03-10]. / portal/web/swebok.

[2]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EB/OL]. [2010-03-13]. /education/curric_vols.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CDIO[EB/OL].[2011-02-12]..

Exploration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YU Ge, ZHAN Guohua

(Hangzhou Institute of Service Engineer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第12篇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44-03

目前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全球所占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0%,远远不及印度,专业化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成了我国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1,2]。因此探索有效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3]。同时,在现阶段软件人才需求中, 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大幅度增加, 而目前各地方本科院校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专业和素质要求[4,5]。软件外包行业人才的紧缺和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彰显[6],这就对地方高校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应该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市场、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人才需求。

1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其产业规模正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一是空间格局呈现全球化:全球服务外部发包市场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呈现出传统国家和新兴国家共同参与的发展趋势。当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仍是全球发包的主要市场。全球支出地区基本集中在美洲和西欧,大约占到总体市场的80%~85%。全球接包地争夺将更加激烈,市场变化将非常迅速。二是行业呈现细分化: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行业、制造业、政府部门、通信传媒业是最大的发包市场,同时政府市场是技术开发在全球最大、最稳定的增长垂直行业。卫生保健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构成了总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未来该行业可能成为IT应用程度更高的垂直行业。三是交付中心向二三线城市专业呈现加速化:全球外包风险管理和新的全球外包模式需要一个可以在多个地区提供技术和业务流程交付支持的全球交付网络。在占据市场、寻求新人才库以及降低成本的三重因素驱动下,采购商和供应商都加快了向二三线城市进军。四是研发中心呈现全球化和离岸化:据相关统计,在1975年,45%的研发中心不在公司总部,到2008年,该比例增长到约72%,现在公司将离岸行动作为节约经营成本、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328亿美元,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为6.33亿美元,仅占全球外包市场的1.9%,2005年虽然达到3900亿元人民币,软件出口达到35.9亿美元。但在软件外包领域,无论是产业规模、人才数量还是业务能力,与印度等国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9.2亿美元,较2004年的6.33亿美元增长了45.3%,而目前整个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在全球外包产业中份额甚小,仅为2.3%,这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商务部于2006年开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国内的软件外包市场在地域上面主要集中在杭州、北京、大连、上海、成都和西安等大城市。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抓住国家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2012 年以来国内IT 市场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特别是IT 服务外包( ITO) 、业务流程服务外包( BPO) 方面, IDC 预计2012 年的人才缺口将接近100万,懂IT、熟业、精管理、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的人才已成为外包服务发展的瓶颈,得人才者得市场的趋势将变得更为明显。因此,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成为国内软件外包行业的首要任务。

目前,国内现有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主要有高校人才培养、计算机培训机构培养和软件外包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三种途径。外包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进行培训,直接让员工参加实际的外包项目,在团队模式下培养员工的整体开发和协作技能,但这样会给发展中的外包企业增加额外成本。计算机培训机构主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导向,旨在用最短时间,有效地传授计算机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其优点就是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到岗后即能胜任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由于培训具有社会性,学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学习接受能力和对计算机应用及开发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使得教学组织及实施难度加大。且这类学员最大的弱点就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而目前高校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不能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专业和素质要求,软件服务外包行业人才的紧缺和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面向IT 市场、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软件外包人才。为解决这些问题,目前,高校都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地方经济发展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办学摸索,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特色。下文将以其为例分析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3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方案

1) 坚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紧密围绕“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齐头并进、“校内企业”与“企业校园”内外兼修和“专业技能”与“复合应用”互为平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①推进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利用学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制订重能力、重实践、重效果的个性化、柔性化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相对自主式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优化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素质。

②深化以政府搭台、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联合”培养合作机制。在本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与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越田科技、博达信息等服务外包示范区及服务外包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并结合专业、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门培养,做好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充分准备,解决大学教育模式单一、实践缺乏和软件产业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瓶颈。实现校企人才培养互动互补,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反哺教学教育和学科支持专业的鲜明特质,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的岗前教育培训的相互渗透、提前结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工作适应期。

③推进“课程教学-项目实训-岗位实习”的“6+1+1”特色培养模式。前六个学期加强专业课程学习,第七学期结合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实训,第八学期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岗位实习。教学实践中强化国际标准、国际交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能力培养,融入外语和职业素质课程、国际思维和企业文化训练,以适应计算机行业发展需要,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具有国际视野的IT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④推进“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三阶段的渐进式集中实训模式。执行学校“两长一短”学期安排,在每学年的实践短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分别为第一学年的概念实训,第二学年的技能实训,第三学年的项目实训。并在实践环节中贯穿国际化交流和职业生涯规划。

⑤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的育人系统,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开辟广阔空间。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的平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评估、修订制度。定期开展对人才市场的调研、与用人单位的座谈研讨,在产学研合作中注意对企业需求的深入了解,通过各种途径跟踪了解企业对IT人才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建立对毕业生的跟踪机制,通过用人单位评价和对毕业生成长轨迹的分析,评估培养质量,对照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的依据。

2)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①建立全方位的教师培养、锻炼、提高机制。为青年教师设立“导师”,指导帮助他们过好教学关、科研关。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在职教师外出深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实际教学科研能力。实行教师定期脱产锻炼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培养提高,特别是选送部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作高级访问学者、合作研究等。以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方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联合培养方式,积极接纳国内外同类院校及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的培训、交流和深造。通过努力,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5%以上。

②多重措施并举,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根据服务外包软件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在提高专任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IBM、NIIT、南大苏富特等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参与并指导学术研究团队和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指导本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夯实教师学科基础,并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理念,探索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聘请他们为本科生开设课程、进行实践指导或举办讲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道、授业、解惑。

③积极引进国际化、工程化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IT企业引进具有丰富教学和科学研究经验及项目开发经验的高层次“双师型”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学术创新团队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工程化的建设。为引进人员解决好各种困难,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和工作氛围,使其快速融入新环境。完善和加强外聘教师的任用与管理制度。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①强化实践环节,构建“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顶岗实习”五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训练,配合课程教学,达到基本要求;第二层次为综合性、设计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第三层次为现场训练,通过设置现场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第四层次为项目开发,由多位学生合作完成较大型的开发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五层次为顶岗实习,完成职业岗位训练,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②实施“学校—园区—企业”三基地的软件人才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在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软件与服务外包专业实训基地;在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建立园区型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联合IBM、NIIT、越田科技、中创软件、博达信息等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实训基地和岗位训练基地。通过技能强化、项目实战、职业训练等环节,帮助毕业生摆脱求职尴尬,轻松跨过企业门槛,成为掌握实用技能、富有项目经验、职业化程度高的实用型软件人才。

③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仪器、实验项目,增加开放性实验,增加选做实验数量。根据教学要求,自行开发实验设备和仿真实验软件,使其更接近实际工程环境,更具有针对性。

④加强实验资源建设,实现实验资源开放,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加强江苏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更新已开出实验的内容和设备,重点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要求;加大对学生创新实验室的投入力度。总结与常熟东南开发区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成功经验,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微机维护实验室、网络集成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向社会开放,服务更多的对象。加强新建实验室的论证,实现实验资源共享;加强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⑤开展各种层次的创新训练,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本专业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的软硬件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要求教师参与指导一定数量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全面推行学生导师制。精心组织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软件设计竞赛等活动,通过省、校、院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各类竞赛营造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氛围,提高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加强学术交流,加大前沿讲座力度,启动名家论坛、博士论坛、企业家论坛、校友论坛,办好每年一届的“与IT大师对话”的专题论坛,选聘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校友,向学生传授本学科动态和趋向。学生可自主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参与导师科研、自主设计实验、学科竞赛、等取得学分。

4) 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①分模块、分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按照课程的不同性质将所有课程分为五个模块:“普通教育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外语强化模块”、“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的模块,设立不同的团队,制定不同的课程建设目标和团队建设目标,分模块、分团队组织不同性质与不同建设目标的课程群建设,在确保局部课程群建设目标与整体课程建设目标协调一致的条件下,充分体现不同课程模块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同作用。

②提高双语教学比重。在已经积累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将更加贴近国际合作办学的特有办学模式,从加强语言基础课程教学和完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两个方面出发,一年级加强英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二年级根据企业需求在IT英语、日语、韩语中进行选修,经过语言课程教学的训练后,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渐次铺开。三年级开始部分专业课由外教或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

③以精品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为重点开展新一轮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选用要以质量为首要原则,以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以精品教材和实践教材的编写为重点。教材主要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及“英文原版”等教材。实践教材以自编为主,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编写,以适应实践课程教学的要求。编写的内容包括教材、习题、案例库、试题库等,也包括教学课件的制作、实验设计及课外学时方案的设计等。

④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现代教学手段与应用。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科研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多媒体的建设与应用,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课件;开发相应的实践指导多媒体软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在现有的课程考核“过程考核+期末测试+综合测试”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应用知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激发学生自觉提高素质与实践技能。与此同时,加强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的追踪调查。建立毕业生工作表现追踪调查,了解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在校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改进提供最新的信息;也对需要“充电”的学生提供坚实的大后方。

4 结束语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服务外包综合素质人才的基础,也是软件服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实现,必将为软件行业带来新的动力,为软件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战略转型,提供一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但这种模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校企共同建设教材、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成知识更新、校企共同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软件服务外包专家参与教学、引进一流服务外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陈业斌,李颖.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7) .

[2] 谢红标,章芸.构建良性校企合作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 Cui, Wei. Research on software outsourcing expansion[EB/O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 2009. September 20.2009 -September 22.2009.

[4] IT人才我该如何来把你培育——对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观察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