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6: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看云识天气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多媒体 阅读教学 有机整合 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使学生快速地了解课文内容,可运用互联网搜索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集,使其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例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操作方便,所以学生很容易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尽管不是很全面,但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2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文章的篇章结构,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艺术构思,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学深学透。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可以先将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或录像播放给学生看,课件展示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明白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接着让学生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密切关系。很显然,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演示说明,只是抽象的、干巴巴的说教和枯燥的讲解课文内容是不容易理清课文思路的。
3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多媒体使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假如教师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只是被动地欣赏美丽的画面。为此,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己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段、图片,制作成动画或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翻译课文,赏析三峡,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美
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于一体,达到多彩立体的视听效果,再现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领悟教学内容,体验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的主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可先运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的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对诗歌内容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5 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多年来,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课外读物不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受到制约,特别是农村初中尤为严重。校校通工程的开通,多媒体的运用,网上书库的普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校校通工程的开通,把阅读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网络。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在每周下午最后一节自习时,进入学校网上图书室,搜索阅读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书目,查阅教辅资料,这样不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文学素养。在学习课文前进行预习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开辟“语文吧”,在网站上创建讨论组和与课内相关联的“QQ群主题”,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学评论,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建林.多媒体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关键词】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锋与天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本节内容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冷、暖锋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做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及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先提出气团的概念、特点和类别,接着提出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锋面与锋线组成锋,然后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锋,重点分析了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2.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锋面天气系统,这是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会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不同天气系统特点的认识。“运用”为应用水平,
“分析”为理解水平,要求较高,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作为铺垫,但行为条件具体、细致,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教师要抓住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过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但是关于各种天气成因的理性认识有待深化。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简单的地理图像。
想知: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画图能力一般,学生对于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怎么知:学生抽象想象思维较弱,需要利用图形加以引导。教材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现象导人,结合生活经验和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分类,在锋面结构图上识别锋面、锋线和锋;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通过绘制冷、暖锋的简单示意图,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欣赏诗句或谚语,总结谚语或诗句里出现的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体会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养成关心国情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锋的类型,分析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老师活动:请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今天的天气状况。
学生活动: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通过播报员的角色扮演,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
【过渡】究竟天气状况与锋面系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老师活动:气团是什么?气团怎么分类?气团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并回答问题:弄清楚概念里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气团是一个相对概念。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弄清楚相关知识概念:理解气团分类的依据。
【过渡】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老师活动:准备中间带隔板的透明水槽,隔板左边是蓝色的冷水(代表冷气团),隔板右边是红色的热水(代表暖气团),将隔板缓缓拿出。提问:简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把红色热水和蓝色冰水分别换成暖气团和冷气团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简单描述。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课堂实验模拟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锋面的理解,让所学的知识可视化。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锋的形成过程,在锋面系统结构图中,指出锋面、锋线和锋。提问:冷、暖气团在锋面两侧的分布、性质差异?锋面附近的天气如何?锋怎么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差异和相关天气知识,分析锋面附近的天气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地理学习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冷锋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冷锋的天气过程,提问: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识别冷暖锋,分清锋前、锋后。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将天气过程形象化展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下面由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暖锋。
老师活动:暖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课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与暖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老师活动: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大家来找茬,每个组说明一点加一分。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加深对冷暖锋的认识。整理笔记,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使知识更加系统,同时通过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活动:展示动画课件,提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再现冷暖锋的天气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老师活动:播放多媒体演示示仓狗娴男纬晒程,引导学生理解准静止锋的概念。提问:准静止锋对天气有何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哪个季节出现了哪些准静止锋?
学生活动:了解准静止锋定义。理解长江流域的梅雨及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自然地理过程。
【课堂总结】
老师活动:请学生完善板书,或画出冷、暖锋示意图。然后在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或补充说明。老师画出简易天气图,让学生播报天气。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灵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构建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激活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积极观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故而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让课堂灵动起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美的情操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这种全方位展示着语文教师气质的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可以给他们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如:《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写的是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在这两课的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美丽、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顿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掉教室里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多媒体课件将学生们带入了课文所写的真实情境中去了,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生动的动画,使枯燥的生字教学趣味化
传统的生字教学,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且低年级学生识字记忆较快、忘掉也快。特别在汉字中,又有许多音形相近的字,学生极易混淆。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那么这些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生字“睛”与“晴”,学生很容易写错,在学习时,我先让他们找出相同的地方“青”,并随图展示出来,接着我把眼睛的图画“拉”到“青”的左边,学生明白眼睛就是“目”字旁,那这个字就是“睛”,再把一个太阳的图片“拉”到“青”的左边,让学生主动说出这是“日”字旁,有太阳就是晴天,组成了“晴”字,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记住并区分出了这两个字,也明白了字义,组起词来滔滔不绝。就这样,多媒体使枯燥的生字教学生动化、趣味化了。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生字的音、形、义真正达到了心领神会。
三、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比如:我在教读《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积累有关云与天气变化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是依靠课后练,把练习中的问题制成表格,教师讲解并板书表格,这样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板书上,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使用多媒体,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设计成表格,制作成课件,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且配上每种天气对应的云层变化的图片。每放出一种变化的天气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可让学生来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容量,又能节省许多板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许多的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减轻老师课堂上的压力,而且提高课堂效率。
四、点化重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重点,也是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只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我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我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并进行口语训练。这样,感知理解运用,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们充分张扬个性,让课堂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39-01
1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不合理的表现
1.1每节课的出现方式、时间长短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对诗词、小说片段进行讲解,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今人已经很难享受到纯天然、没有经过任何现代化“污染”的场景以及氛围,而在初中教学中,“情景化教学”一直是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彰显出尽可能还原课文的目的,往往会在课堂中安插一些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自始至终的出现在课堂中,也不能只是以单一的画面、图片形式展现给学生,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到位,多媒体在每一节课中的出现方式、时间长短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制约着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1.2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于多媒体教学依然存在着偏颇
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不是广大教师不使用多媒体,而是他们在多媒体使用的态度上,一般的教学中,他们往往只是会机械地对设计课堂内容的图片文字进行拼接,然后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并不会专心在提高课件质量上大下功夫。而到了公开课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教学能力与水平,往往会对课件制作得详细再详细、精益求精的同时更加的精益求精,多媒体与课堂知识、课本内容联系十分紧密、合理,然而这并不是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态”情况下,才会展现出来的课堂模式,严重阻碍多媒体顺利推行的持续性、有效性。
1.3学生对于多媒体教学反馈机制尚未建立
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其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在当今的课堂中,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不过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其利用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效果如何、是否理想并不是单靠教师感觉就能够得到准确回馈的,学生作为直接接受教学的对象,其更有资格对其评判。而在这一方面,教师似乎并不重视,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学结束之后就“收东西走人”,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对多媒体的反馈情况。
2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对策
2.1对于使用多媒体的方法、形式进行全面的考虑
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对多媒体技术本身优势以及课堂特点全盘考虑,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服务,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杜绝教学中多媒体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做出有益的尝试。以实际教学为例,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事先对不同种类的云进行一一收集,并截取相关影视资料作为展开课堂的引子。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让学生们观看一段天朗气清,然后骤然间乌云密布,天气迅速变化的场面,观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夏天常见的暴雨、阵雨前天气现象,勾起他们对云朵的感悟之后,告诉他们本文的重点就在于云的探讨,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课文设置,对不同云朵进行一一详细解释,在合理安排下,整节课多媒体与课本内容合二为一,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2.2将严谨教学的多媒体实施方案以常规的方式确定下来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普及的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提高的并不是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而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课件制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尽管它们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然而它们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在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仅仅将课堂目标、重点难点当作是备课的全部,而是应当恰当地涉及到一些课文中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能够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就匆匆地让这节课一带而过,甚至造成整学期下来,学生都会因为教师的不重视,而对该节课内容处于陌生的状态。
2.3积极听取学生意见
多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及时准确地更好收集、总结,并为此后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来说,在《羚羊木雕》教学之后,笔者征求学生意见时,学生认为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我们可以将现实中的生活例子,“迁移”到课堂中,而不是单纯地将多媒体作为背景,进行刻板的“课堂再现”,笔者经过认真思考,认为这样更能够接近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此后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多媒体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
3结语
多媒体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它并不只是一门教学技术手段,更代表的是一种观念以及教学尝试,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多媒体,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认真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听取学生意见以及反馈,只有在不断地提高教学形式的前提下,多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
(怀来县北新堡镇中心校,河北怀来075411)
参考文献:
多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就会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直接构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事实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喜欢影视、音乐、游戏等有声有色的东西,而多媒体教学,就给学生营造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如上《观舞记》一课,可以用配音乐的舞姿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立体式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足以让学生激起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造力。
二、增加了课堂容量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课,可以说她包罗万象。教学中要接触到各门学科,各种事物。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导入课堂,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在上《探索月球奥秘》这篇综合课时,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的知识,它们涉及到关于地理、物理、文学……,教师在互联网上能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知识,再通过制作课件又能很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等各种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多媒体教学能让语文课上得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达到“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大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品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上《口技》一文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口技,让学生来描述其间的情景。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他们大胆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描述出不同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让学生打破40分钟的时空的限制,让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受羁绊,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重点通过画面、声音强调、动画效果(比如在重点语句上通过动画效果来加着重符号)来突出;抽象的文字符号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也通过语言与画面,视觉与听觉,感知与理解等形象的展现出来。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有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概念抽象,区分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学生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观察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真正做到让学生能“看云识天气”。
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应不失时机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要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就可以播放斑羚飞渡(老斑羚为小斑羚架起生命之桥)的场面,感动他们,还可以播放《可可西里》的勇士保护藏羚羊的片断,让学生产生共鸣。
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掌握好度,否则将会走入误区。
误区一:分散注意力。
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学生热衷于音乐和动画,甚至讨论屏幕上哪些地方怎么好玩,影响其他的同学。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可是注意力分散了,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不要所有的课件都有很多的声音、图片、影片。能简就简,不要作过多的延伸,要紧扣课文,更多的资料留给学生去查询。这样不仅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误区二:从被动到被动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要从被动变成主动。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在校园中随时可见,但许多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放映者,学生变成了观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其实是从被动到被动。所以,我认为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多设计一点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从被动中解脱,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个误区:多则“累”
多是指过渡运用多媒体教学,“累”是指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学校有一个物理教师,很会运用多媒体来教学。他几乎每周都要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于教室小,规定是学生自愿参加。刚开始时全班有69人上课,到期末的时候只有30多人上课了,为什么学生去了呢?的确,多媒体教学会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正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想亲自操作。但现实的教学环境,还没达到学生也能自己运用多媒体的地步。当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但是不能亲自体验,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学生也是这样,不要让他们──多则“累”,而应该是──简则“明”。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教师书写板书,让学生将老师在板书上写下的抄下来。并且在教师说到一些重点时还需要让学生重新抄记下来。而且教师在编写板书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老师写下板书时也让教室中的气氛变的压抑和沉闷。现今很多学校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乐等的多媒体教学让语文教学不再是那么枯燥。不仅节省了教师写板书耗费的时间,还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更加有了兴趣。音频动画等的声色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更多注意力,使得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深一步探讨的同时,也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优势所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化 多媒体 优势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很多课堂上了, 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同讨论了。 传统教学从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和写板书, 而学生只能一直记忆内容。 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色彩化才能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中能有生动的动画和音频效果, 这让课堂变的更活跃。 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了,还让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很多。 学生能很容易的记住每一个生动的片段,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到文章的深层内涵。
一、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效率提高
教师在上课前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讲课内容, 并且应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的授课效果变的更有保证了。 特别是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 利用这些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语文方面的课外知识。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到的东西都是课本上的,当给他们讲一些课外知识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到教师讲课的思维中,不仅能扩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也能让教学质量变的更好。 而且在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 以动画和声音等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更具体和形象的了解语文方面的知识,也更方便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让课堂不再死板,语文知识也不再枯燥, 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这样也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和学生都有受益,那么课堂效率自然也跟着提高了。
二、 便于解决语文课堂难点和重点
在进行一些语文知识的学习时, 由于语言本身的描写过于抽象化,学生在自己阅读甚至听老师讲解时都有一定苦难,例如在《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对不同天气之前的各种云彩都进行了详细描述, 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并没有那么细节化,导致学生对各种云的形状概念很模糊,即使经老师讲解也很难理解,这时,如果能通过多媒体将文中的各种云彩进行详细的图片展示,那么也许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就会轻松很多。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和生动精彩的动画效果对语文相应情境进行展示, 因此这也为解决语文课堂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内容更形象化, 方便了教师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对不同概念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进行
学案导学是指,教学者教授学生相应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主题共同合作完成布置的教学任务,课前,教学者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能够进行充分复习,上课时,教学者利用课前备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节省板书时间,剩下的时间教学者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此时课堂就是一个以学生展示为目的的地方,同时,在对学案进行预习时,教学者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案进行自主解读和分析, 同时还可以链接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突出展现不同教师的教育风格
在制作课件时,针对不同学习氛围的课堂氛围,教学者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例如,在对一些气氛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者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缓解沉闷的气氛,让课堂更轻松化,而对待另外一些过于活跃的班级时,也要根据他们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制作一些比较严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一些严肃的音效及课件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安静些。 这些灵活化的课件制作让课堂在丰富化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五、师生交流的新平台
有了网络媒体技术, 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再限于课堂与作业本,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点,老师可以设立班级网页,在其中设置讨论区或者建立班级 QQ群,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畅通的讨论。 这样没有界限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时间进行学术讨论,这也方便了学生向老师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并能得到详细的解答。 只有在这样的交流平台中学生才能更快的进步。
本文对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优势进行了一些分析。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师带来了方便,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而且现在的网络信息技术一直在发展,网络的普及也会带动初中语文教学走向更明亮的道路。 通过网络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随时讨论一些语文知识。 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程, 爱上学习并变的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的也就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贫穷落后的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3年“二期义教工程”到2007年国家“农远项目”的实施推进,农村教师逐步认识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呢?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材重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运用到各个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光、声、形、色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动态效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加,降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难度,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能让学生的认知想象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接收信息能力等全面提高。农村语文教师,更要善于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学习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减负,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1.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陶冶学生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一课,在课件中播放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视频。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每个学生都进入到了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厚,主动探究课文内容,为下面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不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已经完全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诗人的豪迈襟怀。这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再次进入情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会进一步受到感染,陶冶情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巧用现代教育技术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动画视频,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思考、学习知识的潜在动力。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源泉。例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春》的教学中,我就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一首悦耳的音乐中,视频从不同角度进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随后出现作者的简介,学生对作者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信息,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视频的消失,屏幕依次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用遥控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视频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学习环境,突破课文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尤其多媒体计算机能动态地呈现画面,利用这个优势可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强有力地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7课《看云识天气》,课文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和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课文虽然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变化,但是对于平时生活观念不同、生活阅历浅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一种种相差不大的白云,着实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这时,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搜索到相应的云的彩色图片,加上简明扼要的介绍文字,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具体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再让学生阅读文章,学生就会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4.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加大了课堂容量
多媒体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从时间上、空间上、手段上拓展了课堂资源。可以运用视频、音频、图片,还可以通过powerpoint、flash、authware课件展示学习内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例如在初三语文复习时,传统教学单是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只能自己看自己的,或小组交流。但是在有多媒体参与的情况下,就大不同了,每个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总结,老师还可以播放全国其他优秀学校学生的框架总结,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学生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很枯燥,没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就播放了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彩的形状,让学生看云彩介绍,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兴趣大增。
三、有利于增强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录音、图片等,把课文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从而提供了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新课导入,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潜在智慧,也为整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如在《中国石拱桥》这篇有些枯燥的说明时,教师可以视频播放中国各式各样的石拱桥,学生觉得生动有趣,美丽直观的图像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
四、有利于强化理解
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创设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信息传递渠道,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便于学生理解。如在《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时,内容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可以播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播放春节时,东北的举办冰展的图片,出示冰雕作品,南方海南岛的美丽景象,人们正在游泳、嬉戏的图片,并出示海南岛风景图,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一个因素――纬度。然后出示同一纬度的不同省自然特征图片,让学生总结其气候特征,由此得出,物候现象的来临的第二个因素――经度。还可展示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层次的景色,得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最后图音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感受文章的内涵。难解的内容加入多媒体,学生很快领会。
五、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备课,课件的构思、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件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展现,都要精心设计和准备,有时候有一些内容比如文章作者简介要搜寻大量的资料,并且必须将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才能制作到课件中去展现给同学们,在制作课件的同时,教师能够更加熟悉的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有利于激励评价
教学过程中,运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激励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励的方法有很多,而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表扬,更能鼓励学生。例如可以在多媒体中,实现设置一些有激励性的话,如“很好”“真棒”“真精彩”“真行”“有创意”等等。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正面强化,即使回答错了,也给予“高一等”的评价,如“有勇气”“动脑筋了”“离最佳答案不远了”等等。还可以用课件做成有奖品式的奖励,如用课件做成答对多少就奖学生喜欢的物品等,也可用音乐来表扬学生等等。
虽然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很重要,但是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注意运用的实效性。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精雕细琢、宁缺毋滥,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来选择课件素材。现实中有些老师为追时髦,一堂课展现大量的图片、视频,整体看来花里胡哨,冲淡了主题,令学生眼花缭乱。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
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其次,让学生看案例,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什么低温危害?②为什么在低温快要来临时进行熏烟可使植物免遭伤害?
再次,学生经思考、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结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霜冻的危害。②因为霜冻发生时常有逆温层出现,靠近地表的气温最低,故幼苗受害较重;另外,植株的幼嫩部分,如刚萌发的顶芽、新梢、嫩叶、未木质化的枝条,也易受冻[6]。在霜冻来临前,用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的方法,使林木附近气温升高,即可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熏烟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所以可使植物免遭低温的危害。
不管是哪一门课程,都来源于生活,最终也都是需要回归生活的,语文学科亦不例外。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关乎人文修养、生活品味的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掌握生活经验的过程。
关键词: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元素
在新课标理念的有效引导下,初中语文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学生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拉近教学与生活间的距离,使之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如何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给予了合理化的建议,希望能对同行们的教学有所裨益。
1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错误理念,把课文中所记叙的事件通过生活场景重现展示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描写的人物、故事、景观灯等都具有典型的特征,这些因素也能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与之产生共鸣。当下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时,可以寻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结合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对新知识展开探究。例如,在探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从朱自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着手,让学生也去回忆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些平凡又感人的事情,接着,再让他们将想对父母说的话自由表达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将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激发出来。之后,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文学习中来,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作者看到父亲那蹒跚的背影时的内心感受。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展开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感情脉络,而且还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学生也能学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感谢父母的无私付出,这样也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要懂得回报父母。
2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要充分做好课程的准备工作,注重将课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例如,在分析《死海不死》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开展课堂实验,具体做法见下:在两个样子相同的杯子中倒进同等容量的水,在另一个杯子里添加适量的食盐,待食盐真正溶化后,再把两个大小一样的鸡蛋分别放入两个杯子当中,此时,再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这时候会发现盐水杯中的鸡蛋是漂浮在水上的,没有放盐水的杯中的鸡蛋已经沉到了杯底。这个实验也充分说明盐水的浮力远远超过清水的浮力。待实验完成后,再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这样也必定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探究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小常识,这样的教学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优势为一身,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多媒体课件适当引入其中,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春》一文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选取教学资源,将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泥土摇摇晃晃地站起来的视频播放给学生们看;形象生动,易于调动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地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他们的注意力也都能够完全集中于此,情绪也都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趁机展示新课,学生必定也都能主动参与其中。再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是说明云的种类特征的文字,单纯依靠文字讲解学生很容易混淆,理解起来也不是很明确。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各种云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这些图像,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孩子们也都能准确理解云的特征以及它们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被轻易冲破,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就能够顺利进行了。
4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代表性与凝聚性,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媒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以点入面的教学方法深挖教材内容,进而使其更有利于建构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将教材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学为用,因用致学,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分析《醉翁亭记》一文时,文章主要写的是欧阳修的热闹宴会场景,此时,可以适当将内容扩展到古人的春游专题上,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再如,在分析《羚羊木雕》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矛盾,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可以适当拓展“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以及“七擒孟获”等故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以此来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提升学习能力,还能有效增进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完善学生的思维体系。此外,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对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生活与语文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两者间关系的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柳柳.如何让初中语文早读课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8期.
[2]闫世林.浅析当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10期.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媒体应用 应用策略 优化设计
媒体设计的核心作用是辅助教学,即教师通过媒体设计,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核心作用,没有从如何辅助学习的目的出发进行媒体设计和应用,“为媒体而媒体”的现象依然存在,媒体设计和应用在内容上不能很好地和教学环节相匹配,这样设计和应用不能有效辅助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媒体的制作与运用应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教师设计媒体的时候,如果没有弄清楚媒体设计的根本作用,忘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陷入“为媒体而媒体”的误区。于是,一些教师的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生物课;或把小说、戏剧文学教学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把散文教学上成了美术课、音乐欣赏课,等等。
比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示了课前搜集到的大量图片和视频。教师一边展示,一边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课堂时而“雷声隆隆”,时而“阳光明媚”,学生的眼球被牵引并不断发出赞叹。最后,这位教师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既要学习相关知识,又要感悟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师务必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感性认识不够到位,在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学生顺利理解说明对象,把精力花在寻找图片和影像资料上,课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呈现这些资料,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课文“写了什么”,然而对课文“怎么写”却很少提及。这种偏颇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把语文课的“根”留住。像案例中那位老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样,很多环节其实应该在地理课堂上发生。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媒体,应该把信息的筛选、文章结构的把握、语言风格的品味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慎重选择媒体,并加以科学设计与合理运用,使之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二、媒体设计应用应体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效度。
媒体的选择、设计与运用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即以最经济的形式选择最佳媒体,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从教学媒体应用角度说,媒体设计和应用不仅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必须在具体条件下以最经济、简便的方式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人称之为“媒体效率优先”原则。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媒体,有可能背离教学目标,造成媒体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优化组合的整合意识,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优化听说读写训练过程,增强语言文字训练效度。
比如,教学《变色龙》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呈现四幅挂图,要求学生将图、文仔细对照阅读,完成下面练习:①根据故事情节,给四幅挂图排序;再以“狗”为关键词,给四幅挂图各加一个标题。②看图复述课文。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复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角色的外貌、神态和语言。③以“狗”为题眼,给四幅挂图加一个总标题。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运用花哨的声、光、电等现代媒体,仅使用了挂图这个传统媒体,把它作为串联整节课教学任务的线索,将熟悉情节、把握结构、分析人物、抓住特征等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在看图、读文的过程中,教学环节的推进流畅、自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切实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媒体设计,有效的媒体设计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来自于对媒体设计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媒体呈现的教学资源的细致分析,来自于创造性地把媒体融合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三、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能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手段形式上,应当高效率地为教学服务。媒体设计与使用要能更好地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发出更多精彩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