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看云识天气课件

看云识天气课件

时间:2023-05-30 09:26:45

看云识天气课件

第1篇

一、有米好做饭,地理资源多多选

1.课题图片的引入

诸葛亮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取得军事胜利,而其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一战中却因天降大雨而军事失败,用正反两方面例子引入,让学生明白天气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此图片中诸葛亮手摇扇子,神情自若,再加上学生在小学时学过上面两篇文章,内容熟悉,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天气符号的认知

可列举大量的天气符号图片,每一种符号都通过图片呈现并配有播放音效,加强学生识记效果。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如此设计的目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进行抢答以加深对天气符号的认识,掌握每一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风符号的识别

风的符号包含风向和风力,可通过演示文稿认识。风的符号由风杆、风尾两部分组成。风尾指示方向,风由风尾的一端吹向没有风尾的一端。风的强弱用风力表示,一道风尾表示2级风,半道风表示1级风。风力等级大了,就用风旗表示。一面风旗表示8级风,超过8级就在风旗下边加风尾。对于这个难点可制作四张幻灯片,一张阐明风的符号含义、风杆和风尾标识的含义,一张表示8级风旗符号。第三、四张分别是检验学生对风的方向和风力等级判断的图片。

4.网络卫星云图片的截取

为了显示天气多变的特点,可从网上截取实时卫星图片,选取三个不同地区同一天的卫星云状况;另外,在演示文稿上标识“云阳”、“广州”、“新疆”等地名,让学生根据云层的厚薄来判断天气,尽量从多角度认识天气。

5.天气预报视频的选取

视频的选用主要在了解天气的途径以及认识天气符号后播报天气等环节。网上有天气预报的视频,下载后经多次修正,可选用两段视频:一段是多种符号都有的“全国天气预报”视频,另一段是城市天气预报视频。选用视频一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天气预报的方法;二是让学生扮演主持人试播报天气,加深对天气符号的认识。

6.练习环节的呈现

整堂课共设计了五个填空练习,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包含天气的特点、天气符号的含义、天气预报播报等内容。练习部分也制成幻灯片,但没有音效和图片,只用文字直接呈现。

二、选米做好饭,课件资源细甄选

经过认真备课后,笔者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听课的同事虽对这堂课给予充分肯定,但也指出课堂中多媒体课件量太多、太杂,学生的感官应接不暇,课堂的确热闹,效果却不佳。

1.天气符号图片的精选

天气符号图片给学生以视觉感观冲击,给人印象较深,但由于图片太多,让学生认识并记住书上所有的天气符号有难度。学生对色彩丰富的图片兴趣盎然,但记不完全,不知道符号含义的同学大有人在,此时多媒体的优点并未太多显现。

修改及效果:减少多媒体天气符号图片的使用,集中在两张左右,且注重书本上天气符号的识记,让学生在静态中记住天气符号,然后教师播放两张图片检验学生记忆效果。这样修改之后,有静有动,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且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有利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2.风符号图片的选用

学生对风向的认识是通过图片,然而风尾的标注位置是难点,部分同学判断不了,甚至有些茫然。仔细观察发现一方面是对风向认识未到位,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切换太频繁,学生对前面的知识短时未记住,又切换到后面图片,认知出现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修改及效果:减少演示文稿张数,编好顺序。只选用三张图片,检验环节除了风向符号停顿于多媒体上,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画风符号。学生画错了,经过纠正,再对照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画,正确率就提高了。这样看、思、画后,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知识的程度加深,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效率。

3.卫星云图片的加工

在卫星云图片中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层,云层越厚,表明该地下雨的可能性越大,这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简单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容易判断云层的厚薄,预示天气的变化,过多的图片转换则浪费时间,属于无效劳动,学生会兴味索然。

修改及效果:只选取一张图片,把云阳、广东、新疆三个地方的名称标识在相应位置,让学生在一张卫星云图上判断三地同一时刻的不同天气变化。通过三个不同地点的云层厚度,学生很容易判断三地的天气,更加深对天气特点的认识。而且云阳是学生生活所在地,对环境熟悉,再者有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广东等地打工,场景的出现让学生兴趣盎然。三地在同一场景出现不用切换,既省时,又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加深对卫星云图的印象。

4.天气预报视频的巧用

最初选取两段时长合计达5分钟的天气预报视频,其中城市天气预报视频用时过长,且每播放一个城市就会出现一幅广告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广告上,很少关注某个城市天气状况,从而影响学生了解天气预报所播内容,达不到顺利播报的效果。

修改及效果:只截取一段没有广告画面且近期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聆听主持人播报的内容,再配一张几个城市气温、天气的静态幻灯片,重点关注城市天气中播报的气温、天气状况,学生再挑战主持人播报就能得心应手,而不会唐突或不知如何下手,达到既掌握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判别,又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胆识及表达能力的效果。

5.总结性练习的安排

学生经过近40分钟的学习,心理上已经比较疲劳,单调的填空练习题与简单的幻灯片形式则让学生缺乏回答的积极性。

第2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把握好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使学生快速地总体了解课文内容,可运用互联网搜索该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集,这对学生快速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纲自主搜索、了解、感受作者的主旨情感,感知作者是在怎样的情感下完成这篇作品的,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脉搏,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观潮》一课时,课前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掌握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写《观潮》,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奇景。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从4个方面写观潮。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操作方便,所以学生很容易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尽管不是很全面,或是大致了解,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文章的篇章结构,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艺术构思,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学深学透。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可以先将课前制作的信息技术课件或录像播放给学生看,课件展示使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接着讲怎样看云识天气。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密切关系。很显然,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演示说明,只是抽象的、干巴巴的说教和枯燥的讲解课文内容是不容易理清课文思路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如果信息技术使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与教材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向沙漠进军》这样的课文时,这一类课文的写作背景,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如果仅凭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可能只会记住一些死知识,人文教育不能很好地体现。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又如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三峡有着充满诱惑的美丽风景,假如教师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只是被动的欣赏美丽的画面。为此,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搜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视频片段、图片,自己制作成动画或课件,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去翻译课文,赏析三峡,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和创造美

新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注重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其课文内容注重人文教育,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课文。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融于一体,形成多彩立体的视听效果,再现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领悟教学内容,体验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的主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如果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一课时,先运用多媒体播放这首歌的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对诗歌内容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又如教学《春》一课时,在讲授新课前,运用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4幅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然后播放春天美景的全文朗读录像。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春色和著名播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入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绝妙。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多年来,由于学校财力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导致学生的课外读物不足,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受到制约,特别是农村初中尤为严重。校校通工程的开通,信息技术的运用,网上书库的普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校校通工程的开通,把阅读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学生很方便地在每周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学校网络教室开放的时间(学生每班每周3次每次1小时),进入学校网上图书室,搜索阅读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图书,查阅教辅资料,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文学素养。在学习课文前进行预习时,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中国近代史有关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以及写作背景。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运用信息技术开辟“语文吧”,在网站上创建讨论组和与课内相关联的“QQ群主题”,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学评论,撰写发表小论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也可以定期更换语文基本知识的专题,指导学生收集、归纳、整理。如在教学《藤野先生》《白杨礼赞》等课文后,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教学目标,搜索相关的资料和动画视频信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主动探索和拓展知识面,网上阅读,相互交流,拓展阅读时空,优化阅读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2] 涂晔.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3] 宋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J].上海教育,2000,5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微课 微课程

自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院以来,微课程的概念迅速风靡全球。许多教师纷纷参与到制作微课和微课程的大军中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教学的便利和高效。但在实际制作中却普遍出现微课程质量不高的现象。那么针对本学科,如何才能制作出有自己学科特色的高质量微课呢?

一、微改变――从微处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何而来?萨尔曼・可汗为了帮助远在外地的表妹辅导功课而创立的微课程,就是建立在“服务于学生”这一宗旨之上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如何将以生为本落到实处呢?

通过一个微改变来引发思考:把自己当作学生。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先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会怎么学,能学会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每次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那么由此改变的教学方法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如4年级上册“天气”单元“我们关心天气”一课中,在给天气现象分类后,让学生从云量、降水量、气温和风这些方面描述天气。将这个知识点设计成“描述今天的天气”微课。如果按照书本和教师观念设计的话,可以复习天气现象有哪些方面,然后出示课本中描述天气的句子,让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描述天气。这样就是课本宣读式的设计,比较枯燥,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还会无从下手。改变一下角度,把自己当成学生,想一想会如何描述天气。答案是会先看看今天的天气。看的时候会怎么看呢?肯定先看天,看看天上的云、太阳,这是在观察云量和降水量;再看树叶,看看树叶有没有动,这是看风;最后看看人们的服装,穿怎样的服装,伸出手感觉一下温度。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描述,归纳起来是“三看”的方法――看天、看树、看衣服。于是,再次设计微课,先播放一段某一天的天气情况录像,拍摄的时候也是从天空、大树树叶和人们的衣着这样的方式呈现。播放结束后,出示对这一天的天气描述。比如“多云,天上云很多,可能会下雨;没有风,因为树叶没动;有点儿凉,人们穿着外套”等语言描述的天气。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描述天气的方法,加入个性化设计,利用手绘的方式呈现“三看”的方法。这种方式是从学生喜爱的生活入手,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观察天气的方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通过教师的换位思考,改进教学方法,从细微处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

二、微选择――从微处精选微课主题,设计呈现思路

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选择一个主题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在选择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突出自身优势,选择一个课程主题

(1)运用自身优势。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如此,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涉及。选择自己感兴趣、擅长的内容,有助于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比如在制作“我们关心天气”这一微课时,采用手绘的方式呈现观察天气的步骤,就是结合了自身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对宇宙天文感兴趣的教师,在制作这方面微课程时必然有很多好的创意和设计思路;对生物感兴趣的教师,制作选择这方面的主题,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资源;对实验操作特别规范严谨的教师,就可以从操作入手,制作一系列演示实验和示范实验微课程。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课堂上无法看清的问题,还能让有困难的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从自己擅长的方面选择主题,必定会事半功倍。

(2)重新研究优课。对之前有过深入思考或者教研探讨过的课也可以作为选择的主题。这样的课教师对它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在制作的时候有很多素材可以加以应用。如在制作“对土地的作用”这一微课程时,有3个微课组成,分别是“雨水对土地的作用”、“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其中“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一课是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视频课,也公开展示过。关于这个主题,有过思考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有视频、课件、教案等素材,因此选择这个内容作为微课主题时,有很多创意和思路。比如谷歌地图引入、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视频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原先对本课的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的。在制作好“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这个微课后,由于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对这一单元的课都有过一定的思考,因此又在此基础上制作了“雨水对土地的作用”、“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这两个微课,使之成为一个微课程。

2.突出微的特点,找准一个知识点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关键在于微,所以我们的切入点必须是微小的。确定好主题之后,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方面作为微课程,再从这一方面中选择一些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课题。每个微课就好比一条绳子上的绳结,每一个绳结之间互相联系,组合成一个主题式的微课程。如果把整节课都作为一个微课,那范围太大,内容太多,就无法深入。不如将多个知识点分成几个微课,组成一个微课程,这样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有所深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描述今天的天气”这个微课是“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中的,如果把“我们关心天气”整节课作为一个微课,由于内容太多,就会变成说课,而且时间过长,学生会失去兴趣。不如选择“描述今天的天气”其中的这一个小点展开,切入点小才可以切得深入。

微不仅是知识点小,时间也必须短。国外有注意力10分钟法则,因此他们的微课一般在10分钟左右。然而,现在很多人的注意力可能不会达到10分钟,一般也就5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在制作时,还必须注意时间不要过长。“描述今天的天气”这个微课因为知识点小,因此整个微课时间是3分多钟,不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方便多种方式应用这一微课。比如课堂上引导,课后学生自学等。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间短,时间太短如果无法将内容说清楚也是不可取的。

3.突出个性创意,设计一个呈现思路

微课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呈现方式主要在于是否从学生出发,符合学生思维规律,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意。简单点说,微课必须让学生喜欢看,又能自己看明白。

(1)阶梯式,层层深入。递进式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阶梯式的思维发展是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如“热是怎样传递的”微课程,就可以选择3种不同铁丝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为一个微课,再选择铝圆片的热传递再设计一个微课。如图这样3种不同的铁丝,这样的学习思维是递进的,层层深入的。随后的铝圆片热传递的微课又是建立在前面铁丝热传递的基础上的,也是递进的。

(2)生活化,身边出发。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很多科学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出现的。因此,在设计微课时也不妨考虑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个微课,就是从生活中的下雨现象引入学生对雨水、对土地侵蚀的思考展开的。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还能更好地展开思考。

(3)趣味性,其乐无穷。微课是给学生看的,就像可汗学院的风格那样,趣味性的设计总是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比如用歌谣、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的乐趣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微课中同样适用。根据微课的用途、使用对象等因素,可以多样化选择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设计呈现。

三、微处理――从微处精心拍摄视频,制作高质微课

1.制作软件应用

在制作微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软件可以帮助制作。比如使用PPT展示讲解的话就采用录屏软件。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微课的细节更加完美。

2.拍摄工具选择

需要实物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选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非常方便,但可能出现画面抖动的问题。一个微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那就是手机支架。

3.后期软件制作

在后期制作的时候,选择喀秋莎等专业微课制作软件,可以大大便于我们处理一些细节。如在需要突出或者添加的画面上可以增加字幕、标记等细节处理。这样的微处理,可以使微课更加精致,让学生看得更加明白。

4.注重版权问题

制作完成后,加上作者的信息和学校logo,这样一个微处理,就可以使微课显得更加专业和系统。

总之,一个高质量的微课或微课程,制作是最后一步,前期的思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学习更新的教育技术和更多的技术软件,但我们的改变和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根本。制作高质量的微课和微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有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001.7

作者简介

章俐鑫,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闰土小学,科学教研组长。电子信箱:。

点评

人类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技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应用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也必然全面渗透并深刻影响科学教育的理念、模式和走向。

本文作者正是依托自身实践,尝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科学教育的变革紧密结合――通过制作小学科学高质量微课,实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目标。作者以自己的点滴探索,总结出:微改变――从微处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微选择――从微处精选微课主题,设计呈现思路;微处理――从微处精心拍摄视频,制作高质微课。上述制作小学科学高质量微课的方法与体会,对广大科技辅导员参与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育创新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改;教学策略;开放课堂;富有活力;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范围实施与普及,使得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与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灵活结合。可是,由于早已习惯了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模式,他们的语文新课改之路异常艰辛而坎坷。笔者执教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更多实质性的教学建议与帮助,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结合实际需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课程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地、本校以及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拓宽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渠道,努力建设起开放而又真正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通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先进理念灵活地运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并从学生处收获了非常理想的教学回应与反响。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依次播放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幻灯片。借助幻灯片,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站在苏州园林之内,细细品味假山、池沼、亭子、回廊、树木、花墙、门窗等背后蕴含的园林建筑艺术。如此,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通过多媒体切实帮助他们加深了对于苏州园林建筑风格的认识与理解,这对于他们升华自身的情感、正确体会到作者叶圣陶先生透过文章真正想要表达的主旨都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再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气象知识。初一学生尚未接触基础的物理学、地理学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存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具体知识点之前,向学生们科普了物理学、地理学中关于气象知识的简单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看云识天气”这一气象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形成足够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其进一步深化对于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实践机会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敢于放手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语文

知识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自身的语文实践运用

能力。”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同样以《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为例,学习完这篇佳作之后,学生知道了“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为他们根据天上所挂的云彩,判断未来短时期内天气状况这一实践应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学习完《〈论语〉十则》之后,学生逐渐掌握了正确情景下引用论语语录的技巧:复习所学知识时,应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欢迎远方而来的客人时,应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别人误解时,则应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为提升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初中语文教学同样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相信,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深化与发展,进而为现代化社会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俊红.谈初中语文新课改教学[J].考试周刊,2013(7).

第5篇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我和我的老师

初中的时候我们无疑是调皮的,那时候的我们总是喜爱在课桌上,涂涂画画,留下自己的痕迹。那时的我们在课桌上写了不少字,有自编的,有摘录名人的,有的是网络上的经典语句。内容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极少是消极的。有的同学写一句还不够,写了好多句。尽管那时的我们自认为隐蔽,还是被老师知道了。在后来的一次班会课上,教师说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凡事喜欢课桌文化的学生,今后可以用A4的白纸,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贴在课桌的右上角。每一个月,全班同学在班会上开展一次评比,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内容、形式、书写三个方面,评出全班最优秀的课桌文化。一星期以后再上课,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按教师的建议做了,两个星期后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在一个月后的班会上,老师认真地看了同学们的“座右铭”,每一张小纸片上都闪耀着一个伟大的哲理,蕴藏着同学们一份向上的激情。尽管有些字写的不好,老师也找到句子的闪观点,夸奖了一番。同时也选取了一些好句,给我们讲解它背后的小故事,那时候,同学们都以老师能讲解自己的句子为荣。

如今,转眼重新看待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才知道老师那时候的用心良苦。同学们在桌子上涂涂画画,作为师者既高兴的他们崇拜名人,内心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激情,又生气他们在课桌上胡写乱画,有失文明、破坏公物。而对于初中的学生,叛逆心强,老师若直言不允许学生在课桌上涂改绘画,可能就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老师阳奉阴违,或者是变本加厉。因此老师在班会上言明自己的看法,又提倡学生打造班级课堂文化,同时又在班会上对于优秀的课桌文化予以讲解,引导学生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感受课桌文化的魅力的同时,又不断的充实自我。

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对于课桌文化这种现阶段难以判定其影响好坏的在学生当中萌生的新兴事物,作为老师不应当直接封杀压制,而应采用疏泄引导的方式将事物纳入正轨,从而避免因为暴力压堵所引起的强烈反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这个时期的教师应该注重并且合理应用的。同时,矛盾的处理,也将促进师生良好关系建立。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批评也可以不一样

传统的德育存在缺陷,主要包含了生硬的教化,学生没有分辨、选择的权利,学校德育内容往往空洞、乏味。使学生感到疲倦,从而形成了一种抵触心理,很难内化自己的东西,更不会形成内驱力,特别是现在的初中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且自尊心特别强,因此传统的压制的德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道德素质发展需要,而班主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在中学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因为态度太严肃而接受不了。那么,怎样让师生之间更能成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现代教育推崇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更多贴近学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环境下实现教育目标,批评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一句赞美,一个微笑,一声问候,足以传递出或善意或严厉的批评,带有赞美性的批评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体现了教师较高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如若是“直接刺入性的”“讽刺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会深深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换一种新式的赞美式的批评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呢?

一、 让赞美的“批评”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需要教师的赞美,赞美是师爱的表现,是对学生的积极的肯定。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学生此时处于青春期,随着个性意识的增强,学生都需要热情的鼓励和教师的肯定,而赞美是的批评又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田呢?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对本班的钟灵同学进行充分的肯定和由衷的赞美:“同学们,每次班上卫生最脏的时候,钟灵同学总是会第一个站出来,积极主动的打扫卫生,大扫除的时候总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干,干的是又快又好,每天早晨的牛奶总是他积极主动的拿回来。”而到课后的时候,我又委婉的与他交谈,提出了点意见:“你爱劳动是我们每个人都见到的,热心为集体做好事,积极的帮助其他同学,这是可喜的,但是如果你能从现在做起,上课不再插嘴,认真听老师上课,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与同学们团结友爱的生活下去,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批评它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品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有表扬,就有批评,学生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而赞美式的批评就像阳光雨露,修杈剪枝,这样,花木才长得好,花儿才开得艳。”

二、用微笑的“批评”滋润学生的心田

微笑也是一种语言,它表现师生关系中和蔼、诚心、融洽等美好的情感因素,真诚的微笑能体现出友好和尊重。批评往往给人感觉应该是“狂风暴雨”,但如果试着加一点甜甜的微笑,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批评是似乎就像是甜甜的蜂蜜一样,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出错时,轻轻的一个微笑带着善意的批评感动着学生,学生马虎大意时,老师带着微笑用真挚的爱感动着学生,批评是苦的,但是加上微笑的批评则是“良药苦口利于行”,一次自习课,我发现有两个同学正在下面悄悄的“开小会”,我不动声色,走到她们面前,微笑着对他们说:“老师是否可以加入你们呢?不过,我们放到下课你们说是不是更好呢?”这两位同学一下子脸涨得通红,我相信这种善意的带有“甜”味的批评学生们更愿意接受,学生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迅速接受了我的批评并且纠正了错误。而这,非常简单,我相信,只要是有爱心、耐心的老师都是可以做到。

三、用幽默的“批评”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幽默艺术能活跃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气氛。在语文课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创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有一次一个学生做导学案时,不注重卷面整洁,东一个箭头,西一个箭头。我忙说:“遇到这样的导学案我改的时候好吃力啊,是不是你们都认为自己是将军,用几根弯弯曲曲的箭头,便命令我去东征西讨呢?学生在哄笑中结束,却也领悟到书写整洁是多么重要。

批评学生只有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和耐心,思维活跃,更要有专业的知识,不断在实践中去学习、积累和提高。相信这样,我们才能将有特色的批评用的恰到好处,我相信,那会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初中德育教育案例:记一次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事件发生

2007年1月22日的中午,我进入校门以后象往常一样先进教室去转转,看看中午在校吃饭的同学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中午班上的纪律是否正常。尽管一年多来从值班老师那边反馈来的信息都不错,说我们班的纪律不错,但从接手这个新班级开始就养成的中午有时间都到班上去走走的习惯却改不了。进入教室以后,班上一切如预料中的一样的正常,在校的十多位同学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或做作业或复习或阅读,连平时很不用功的,上周还在值日班长记录上记载有抄作业行为,且上周英语总复习的听写没过关的杨云祥也在奋笔疾书,我感到颇为欣慰,就顺势往杨云祥那边踱过去,想去看看他在写什么,顺便表扬一下他,期末总复习了,又是全市统考,“我的表扬也许能激发他的斗志呢!”我有点得意地一边想一边就来到了杨云祥的身边。谁知这一去不看不要紧,一看我是气不打一处来,在他的训练卡边上放着我们班政治成绩颇好的一位女生的训练卡,政治课本放在训练卡的前面。

我在班上一直三令五申:“作为班主任我最痛恨的不良习惯之一就是抄袭作业,二是撒谎,不诚实,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可以在跟老师解释以后暂缓上交,但一定要主动去请教老师把难题解决,如果解释有困难可向我求助。抄再多的作业和答案都不如每次认真弄懂答案的来源,掌握解题的方法更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言尤在耳,他居然吃了豹子胆,在我进入教室以后仍然不动声色地抄作业,简直太没救了!我是火冒三丈,厉声喝斥:“杨云祥,你在干什么?我上个星期才找你谈过,你今天居然在抄作业,你太让我失望了。”说着我一把把他的政治课本夺过来,啪地一声合起来扔到桌上,觉得还不解恨,把他的政治训练卡一把抓住,三两下就给撕掉了,并训斥到:“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做作业,那你以后可以不用做政治作业了,做了也没用!”本来就很安静的教室此时更是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我能感觉到虽然同学们都没有回头看发生了什么事,但手中的笔都慢下来或都停下来了。我意识到我火发大了,但抄作业这一现象一定要治,这是原则,不能让步。略为思考一下,我冷冷地对杨云祥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然后我向后门走去,走出两步以后发现他并没有跟上来,我又提醒了一次,他似乎并没有要跟过来的意思。我伸手就去拉,他居然很用力地要甩开我的手,刚刚硬压下去的火陡然又串了上来,当班主任这么多年了,尤其是到德圣以来还没哪个学生敢跟我如此正面冲突呢,做为其他班级的政治任科教师在其他班上都没发生过如此让人难堪的事,今天居然发生在我自己的班上,那时的心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是继续硬拉还是换种方式?我迅速进行权衡:“他身高比我高,如果硬拉,而且他又不与以配合,那我将下不了台,而且还有可能让其他一些调皮的学生看笑话,这将增加以后班级管理的难度。”于是我决定打电话给他的在淳溪镇做木工装修的爸爸到校来协助处理此事,同时我也打了电话给杨云祥的妈妈。因为杨云祥的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上期中考试以后的几次测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电话联系中,她妈妈早就表示要到学校里来和任科老师谈谈,了解一下他儿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及商量提高成绩的对策,结果因为工作忙,一

直未能成行,而他爸爸相对来说比较宠儿子,所以有时爸爸所讲的话起不了太明显的作用。

等杨云祥的爸妈都到以后,我先把大致的情况跟他们说了一下,尤其强调了抄袭作业的不良后果及杨云祥这次的恶劣态度,希望他们严加管教,同时我还把上周杨云祥抄作业的事件违纪记录也给他爸妈看了一下,以增加他们对杨云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然后到教室中,我把杨云祥喊了出来,告诉他,他爸妈在会议室等他。

他们爸妈对杨云祥的批评教育也尽在我的预料之中,用词也激烈,从初一开学初我对他的关心到这次他的态度的不应该等等,我听了都有点为自己动容,他听了一言不发,脸上虽然没有刚才和我冲突时的怒气了,但仍然看不出他真正的悔悟。在他爸妈对他教育的两节课过程中,我最终发现只要他爸妈让他写检讨书向我道歉,向全班同学做检讨时,他就发脾气了,甚至拎着书包说要检讨就不上学了。但抄袭作业不是小事,而且不止一次出现在他身上就更不能纵容了,否则我的一时心软会助长他的坏习惯反而害了他。于是我硬着心肠告诉他:“必须认错,必须检讨,写好检讨,在全班消除影响以后再进教室上课,今天下午还有两节课,你不是不想上学吗,这样你先回家反思一下,明天给我答复。”我一直很认可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许这次惩罚会成为一个教育契机,让在家中过于娇生惯养的他吸取一点教训,改掉不良习惯呢。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爸妈,而他的爸妈也为自己没有办法教育好孩子向我一直不停地道歉。

第二天一早,我冒着大雨提早赶到了学校,想在早读前把这个偶发事件处理好,不影响他的早读。毕竟快期末考试了,仅管他不用功,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多少都能掌握一些知识。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我已经心平气和了许多,也预料着他早上来能先到我办公室,向我道歉,然后能在全班作个检讨,在班上也起到一个杀鸡儆猴的作用,班上其他有抄作业行为的同学会因此有所收敛。

然而到办公室以后,我并没有等到期待中的检讨书。我暗想:“难道他真的不想读书了,没来?”疾步走向教室,发现他已经在教室的座位上了。我问道:“谁让你先进教室的,你的检讨书呢?”而此时的他不理不睬,继续从书包中向外拿课本。我顿感到威严扫地,一个抄作业的同学如此嚣张,我必须要给全班同学一个正确的是非观念。我喝令他离开教室。而他也近乎用咆哮的声音喊到:“我本来就不想来上,是我爸让我来上学的,我怕你啊!”他的咆哮更坚定了我要给他一个教训和正确的是非观念的决心。这时他爸爸也到了,底气很不足地说,他儿子仍然不肯认错,但要考试了,老师能不能让他上课复习。我突然为他的爸爸感到悲哀,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错了,却不能教育自己的孩子知错就改,还在为儿子求情,这样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今后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我很明确地告诉杨云祥的爸爸:“今天我让他进去上课,那就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在班上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你是不是也得为班上其他家庭的五十个孩子考虑一下,他如果不能向全班同学保证以后再不犯此类错误,今后抄袭作业现象再在其他同学身上发现,你让我这个班主任如何处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如果我真是这样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你还会放心地把孩子放到我班上吗?”我的情理之中的话让杨云祥的爸爸惭愧到无言以对。同意把杨云祥先带回家让他反省一下自己的错误。

在杨云祥离校回家反思之前,我还把这件事向杨校长作汇报,请求杨校长的支持,虽然杨校长在了解有关情况以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引导,依然不

能改变这个始终不肯认错的男孩的态度。此时的杨云祥好象更乐于回家,给人一种迫切想到逃离这个考试的氛围越来越浓的校园印象,所以他对我、校长以及家长的教育表现出了一种极不配合的态度。既然教育起不了作用,那应该是惩罚上场表演了。这个犟孩子被无计可施的爸爸领回了家,感到颜面扫地的爸爸表示这次如果他不认错,不检讨就不让他来。

二、事件的原因分析

这次这个对错应该是比较明朗的一个偶发事件,最后发展到兴师动众,请了家长、校长、包括杨云祥最好的同学共同参与处理,这让我感到很失败,但也激发了从来不肯轻易认输的我的斗志,是什么原因导致杨云祥态度这么强硬呢?难道真是我错怪了他,但我明明就看到别人的训练卡就在他训练卡边上,而且他当时他正在补做着没做完的题目,我相信我的眼睛。那又会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我找了几个杨云祥要好的同学了解一下,得知杨云祥当时作业确实没做好,于是找了一张做得好的训练卡到书上去找答案去了,然后就从书上把答案往训练卡上抄,所以杨云祥认为自己的行为应该不算抄作业。原来他所认为的抄作业的标准和我的根本不一致,难怪他不肯认错。

而冲突解决后,我从杨云祥自己的口中得知,他也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没错,只是从来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过检讨,也没有被老师当着全班这么多同学的面这么严厉的批评,他觉得老师的做法让自己很没面子,所以态度才那么恶劣,不想认错,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当时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结果导致了这场不该发生的冲突,还影响了自己的复习。

三、事件措施及结果

在杨云祥回家反思两天中,我密切关注着杨云祥的动向,并及时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了解他的态度。当我从他妈妈的电话中得知我们班有几位同学打电话过去给杨云祥,劝他向老师认错,他那样的态度让同学们感觉到很可怕时,我觉得有些欣慰,同学们的是非观念并不象我想象中的那么差,那么容易动摇,我多虑了。我开始反思我的处罚是否太过严厉了。而更让我高兴的是,在同学和家长的劝说下,加上杨云祥自己事后告诉我:“上学的时候想放假,而别人同学都在上学紧张地复习时,自己在家休息得一点都不踏实,觉得在家歇着并不想自己想象得那么轻松开心,就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了。”于是杨云祥让自己的爸爸打电话给我,同意向我道歉,认错,也同意写检讨了,但能不能不在班上公开做检讨,那样太没面子了,太伤自尊了,老师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今后不懂的问题一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不再拿别人的作业作为自己作业的参考,希望老师能够象以前一样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他。

星期五一早,我依然早早地来到学校,杨云祥也主动来到办公室诚恳地向我认错、道歉。我在接受他的认错、道歉的同时帮他分析了当时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告诉他,如果他态度不变,我决不会改变立场。当然,我也分析了他当时的心理(觉得老师在批评他,让他在同学中丢了脸面),并指出我自身的不足,最后又安慰和鼓励他,老师绝不会记恨他,潜力极大的他只要用心读书,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他是心悦诚服地带着检讨书贴到教室的后墙上的。事后我去教室时,看到那张签着杨校长语重心长的批语的检讨书很平整地贴在后墙上,完全没有那种应付和摭掩的倾向。我暗自庆幸,我并没有被如何维护师道尊严以及怒火冲昏了头,适当的让步有效地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事后一周多的时间里以及开学初的这段时间,杨云祥上课也听得很认真了,见到我能很真诚地喊“老师好,老师再见。”而且至今为止在他身上再也没

发生抄作业的事件,据他爸妈反映在家中杨云祥的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周末再也不和村上的小伙伴出去无节制地玩耍了,已经能主动看书学习了,并向我表示了感谢。而我也并没有因为杨云祥在班级中对我的无礼行为导致我在班级同学心目的威信有所下降。这些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

四、事件的反思

这次事件虽然最后看似我占了上风,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请家长把他领回家并不是我的初衷,要知道我和全班同学都对这次期末全市的统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期中总均分没拿到第一,校前十名的人数也与上学期期末相比大大减少,大家都憋足了劲要在这个统考中搏一下。因此我不希望任何人拖后腿,更何况在家休息不上课呢。

因此事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学生思想不成熟,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犯错误的学生,有的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有的偏偏在班主任强调某个问题之后“闯红灯”;有的恰恰在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时候出“漏子”。这时做班主任的难免火气比较大,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为避免以后再次发生此类不愉快的事件,在冷静思考之后,我认为可以吸取以下的教训,掌握以下一些招数:

(1)保持冷静

俗话说:心急吃不到热豆腐。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如采用“硬碰硬”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发生冲突,使本人下不了台,影响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因而,不妨先保持冷静、沉默,克制情绪,暂且先搁置此事不处理。用冷处理的方法,既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也能体现教育者的风范。

(2)宽容大度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3)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班主任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4)欲抑先扬

第6篇

一、在“自学、互学”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对说明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几篇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个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分以下几步,从以下几方面去“自学、互学”:1、弄清说明对象。2、弄清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3、弄清说明方法。4、弄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风格特征和准确性。让学生掌握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手“发动群众”,让他们用它去自学、互学。经过实践,他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在“复述”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复述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熔记忆、思维、理解、表达于一炉,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说明文的复述,一般最好先采用概括性复述,然后再采用再现性复述。概括性复述是为了弄清文路,也就是说明顺序与主要内容。再现性复述主要是为了弄清作者是怎样多方面准确地介绍知识的。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先弄清文路:为何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成就与前景。然后据此对课文进行再现性复述:因为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有例为证:地中海附近和我国陕西榆林地区的情况),所以要进军。怎样进军,就是针对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讲清游击战和阵地战的特征和危害)采用相应的守势(怎样植树种草抵御)和攻势(用水改造沙漠)。人类向沙漠进军有什么成就(不少沙漠得到了控制与改造,有的已成为绿洲)和前景(可以利用沙漠地区风力大和日光强来发电等)。通过复述,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坚持这种活动性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在“观察”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说明文有事理说明和事物说明两类。如果学事物说明文时能让学生亲自去耳闻目睹,进行实地考察,效果就大不一样。如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们就可选定一个云多且云变化多端的适当日子走出课堂,让学生对照课文的介绍去观察辨别天空的云。他们对课文介绍的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积雨云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扔掉课文都能去“看云识天气”了。再如教《苏州园林》、《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就近的有条件的就可以带学生实地游览、参观。此外,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录像等让学生观看,对照学习课文。总之,在“观察”中学习说明文,学生兴趣异常高涨,收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四、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这种活动性教学法既适用于事物说明文,也适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核舟记》的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同时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核舟的形状及构成(包括篷、窗、栏杆、对联位置)以及人物布局及其神态、姿势、饰物等。这样,既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情感,帮助理解了课文及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又领受了古代艺术家雕刻艺术之精湛。整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介绍画一画食物链,就可以加深对自养和异养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绘图”活动中学习说明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绘画与审美能力。

五、在“实验”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学习事理说明文时,学生对有些课文中介绍的有些知识不易一下子理解,而又想研究一番,我们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如对《食物从何处来》中光合作用的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物质基础----花青素在不同酸咸中反应而呈现不同色彩的理解,《死海不死》中关于浮力的原因----咸度高的理解,都可以通过做实验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做实验对培养了学生求知的品质。

六、在“比较”活动中学习说明文。

第7篇

好的板书 ,既反映教材内容的实质,又服务于教学。它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于一体。好的板书,它是微型教案。它能体现教学意图,落实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体现教学内容。好的板书,它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它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了编码、整合,提纲挈领,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便于学生记忆。好的板书,它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好的板书,它是教师榜样的引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板书中,教师所展示出的规范的书写过程,认真的书写态度,丰富的人文素养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所起的良好教育和引领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板书设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丢掉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板书,力争从板书内容、布局上下功夫,力求内容精炼、字迹工整,布局新颖、有创意。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板书要有计划

在板书前,教师应对本堂课板书的内容、板书的顺序、板书的时机、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方式、字体的大小,都要做周密的考虑。也就是说,板书什么,先板书什么,后板书什么,在何处板书,边讲边书或者只书不讲,都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同步,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默契配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板书要准确

课堂板书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概括,是学生记忆思维的轮廓。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脉络,抓住重点、难点和一些关键性词语,进行最优化的提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看云识天气?。

云 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 度

厚 度

天气征兆

卷 云

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 云

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各种云名,云的形态变化,云在天空中的高度,云的厚薄以及天气征兆,然后列出表格板书。这样学生就能按表格设计的问题,一目了然地看清怎样去看云,去识别天气。

三、板书要精练

教学过程中,从时间来看,板书时间不宜过长;从空间来看,黑板有限,局限了板书的内容。因此,课堂板书只能少而精。教师备课时,必须钻研教材,紧扣教材,精心构思,反复筛选。用最精练的语言,板书出课文线索或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达到以简驭繁,语约义丰的目的。板书简练,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好懂易记。如?蚊子和狮子?。

蜘蛛 蚊子 狮子

骄兵必败

板书中的“蜘蛛”、“蚊子”、“狮子”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胜”、“败”交代了故事情节,故事的结果,即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骄兵必败”是这则寓言的寓意。这则板书仅仅用了十二个字,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么多知识要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板书要规范

板书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样板,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板书正确、清楚、工整,不仅使学生容易看懂,而且还能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创造最佳氛围。课堂板书时,教师写字要规范,不要写错别字,笔顺要正确,书写要清楚,布局要合理;同时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课堂板书时,教师要以身示范,力求做到书写正确、清楚、工整;表意必须准确。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要美观

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表格式、回环式、版画式、台阶式、三角形式、梯形式等。不同的课文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同样的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板书形式,使人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直观形象,鲜明醒目,新颖美观,富有表现力。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深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课文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新颖美观,富有表现力的板书,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散步?。

这则板书设计为天秤,天秤的一边为母亲,体现为尊老;一边为儿子,体现为爱幼;天秤的底座为我和妻子,体现为责任。这样设计既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又把握了人物形象,还能体现文章的结构。这样一则内容准确、形式新颖、形象美观的板书,能为语文课堂增色生辉。

六、板书要生动

第8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所谓微课,也可以称为“幕课”,它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把某一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还有师生互动环节。这种授课方式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表现,如今还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科的教学课堂上。它的使用,尤其是对初中的语文课来说,不但模拟展示了真实的教学情景,将知识客观地传达给学生,还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下面就具体谈谈微课的有效应用。

一、以微课的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情境教学

如今各个科目老师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喜爱以微课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传授知识,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为微课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微课本身具有时间短、容量小且形象感十足等性质,使得其可以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融合,完美地模拟出相关的教学情境,生动而又形象地将知识内容展示出来,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学习云的形状、形态等等分析天气的变化。在这一课,使用微课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直观、完美。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对云的各种形态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并将云的形状与相对应的天气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初中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形状的云对天气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再配上相应的解说词和各种各样的云层图片以及课文中的相关语句,不仅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云层与天气的关系和视觉享受,更能领略到语言独特的魅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观察及分析的能力。

二、利用微课精学教材,突破重难点

微课最大的优势就是内容短小而精且具有针对性,因为它只是针对某一情节或者段落进行规划讲解,并且,这个情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涉及,使得初中生可以清晰明了地学习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在学习《松树金龟子》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借助微课播放松树金龟子的相关图片与视频,重点将其生活习性、外部特征、求偶发音等方面展示出来,不仅能加深初中生对松树金龟子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此外,微课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有几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吃力,更不要说这几处的作用了。文中有几处对大海的描述,而作者描述这些大海并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海的魅力,而是别有深意。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文中描写大海的句子加之色彩对比鲜明的大海的图片,比如,深邃蔚蓝的大海与晦暗阴沉的大海。让初中生通过比较图片,对文章进行思索,加上老师的相关解说与微课的演示,让学生清晰明白地认识到第一幅图片显示海的宁静与第二幅图片海的阴沉,同时这两幅海的描述也暗喻着作者的心情,一个是愉悦无比,一个是灰心丧气、失望透顶。同时也见识到作者通过描绘海的景色,对比鲜明地塑造出人物的形象。

三、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微课不仅仅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培养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微课这个教学平台,将一些小说等文章角色进行演绎和分析,继而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学习与认识。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的授课时,任课教师可以以话剧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制成微电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通过制成的微电影和演绎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安徒生在该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即对大小官吏愚蠢、奸诈以及虚伪的丑恶形态进行深刻的揭露,并对天真烂漫的童心进行了褒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采用微课教学为辅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新课标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培养了老师对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的意识。此外,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还改善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也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最终达到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节外生枝,出现意想不到的情景。面对突发事件,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同样一个雷雨天,十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尝到了不同的滋味。

镜头一:夏天多阵雨,刚才还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乌云密布,大雨将至。十年前的一个下午,刚上课不久,突然间天昏地暗,教室里漆黑一片。虽然我及时开了电灯,但随着轰隆隆的雷声,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惊慌失措地尖叫起来,有的甚至离开了座位。尽管我对他们说,不要怕,这是雷阵雨,一会儿就会过去。但有些孩子还是在叫喊。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一心想维持课堂秩序,面对失控的场面非常生气,于是我提高了嗓门,大声斥责那些起哄的孩子。一些原本听话的孩子回到了座位,乖乖地坐端正了。但有一个男孩却死活不肯坐下,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天空,哭喊说:“钱老师,我害怕,我要去找奶奶……”

我恼火了:“下雷阵雨有什么好怕的,上课时间怎么可以随便离开教室呢?赶快坐到座位上,我们的课还没上完呢。”可这孩子吓坏了,见我不放他出去,便自己要冲出去。我一把把他抱住了,任他哭闹,就是不放他出去。为了稳定课堂秩序,我命令其他学生读课文,不要理睬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男孩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哭哭啼啼求我放他出去找奶奶。可惜那时的我觉得这是小孩在撒娇,坚决不能助长这种习气,于是我又把他批评了一通。最后,一堂课就在孩子的哭声和学生们的读书声中结束了,直到雨过天晴,男孩的哭声还没有停歇……

反思: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啊。当时的我真是简单粗暴,不可理喻。面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当他遇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现象感到害怕时,我不但不做耐心解释、好言安慰,反而一再训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当孩子想寻求奶奶保护时,我不仅没有让孩子在我怀抱中找到安全感,反而批评一通,这又是多么冷酷无情啊!尽管这样做的本意是想维持课堂秩序,但最后不但课没上成,反而给全班孩子心里留下了可怕的阴影,使我和孩子们之间树起了一堵墙,从那以后,那个男孩再也没有和我亲近过。

镜头二:不久前的一个下午,伴随着第三节课的上课铃声,天空风起云涌,天地间一下子变得黑沉沉的。我走进教室,孩子们已坐在座位上,教室里黑乎乎的。这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天有些紧张,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窗外。又是一个雷雨天,又是一群神色紧张的孩子,我想改正错误的机会终于来到了,我要让这场雷阵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一扇知识之窗。于是,我让孩子们收起了原本要上的课本,开始引导他们观察雷阵雨,感知雷阵雨,了解雷阵雨。

我让一位小朋友打开电灯,然后对学生们说,雷雨是夏天的自然现象,不用害怕,在我们学的语文课中有描写这种天气的词语,谁能说说是哪一课?小朋友们很快就想到了识字5“夏天、台风、雷雨”这一课,大家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接着我对孩子们说,你们想感受一下夏天下雷雨的过程吗?大家都兴奋地嚷嚷说想。于是我叫一位小朋友关了电灯,请大家在昏暗的教室里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说现在教室里黑乎乎的,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了。“那你们知道,天为什么会这么暗吗?谁能用一个成语告诉老师?”有的小朋友就说出了乌云密布这个成语,说因为云太多太厚了,太阳被乌云挡住了,所以天空就暗了。说话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大雨哗哗下了起来。我请孩子们到窗前去观察下雨的情景,许多小朋友还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观察下大雨呢。他们惊讶地发现,大雨就像是一根根白线从天上垂挂下来,地上还溅起了数不清的美丽水花。几分钟后,操场就一片了,一阵大风刮过,地上还会飘起一阵阵白雾,就像是风沙掠过一般。不少细心的孩子还发现,随着雨越下越大,天空也越来越亮,雨停后天空就变得更加亮堂了。大雨过后,我请学生们说说看到的情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自己的感受,连原本不爱发言的小朋友也都举手发言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亲身感受后变得活跃,语言在不断的表达中变得丰富,智慧也在互相交流中不断闪现。

反思:同是一个雷雨天,十年前的我,由于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自己与学生之间有了隔阂。现在的我能顺应孩子的心理特征,蹲下身子来看孩子的世界,巧妙地利用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因势利导,不仅让他们消除了对雷阵雨的恐惧,还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消极被动等待雷阵雨转为积极主动观察雷阵雨,然后在观察中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同是一个雷雨天,教师多了一份爱心,孩子少了一份恐惧;同是一个雷雨天,教师多了一点童心,孩子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是一个雷雨天,教师多了一丝智慧,孩子得到了许多收获……(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E-mail:

第10篇

“老师水平低的,我一般听半堂课就走人了。如果一堂课很无趣,我还在听,唯一的解释是,这个老师正在用点名来保证课堂的虚假繁荣。我走不了,但会讲话,我会看书,一般不会理这个老师。”

武汉一所高校大四学生肖绶(化名)正在准备考研,可那些味同嚼蜡却又不得不忍受的课常常打乱他的复习计划:“偏偏讲得不好的老师喜欢点名,经常用‘再不来上课,就不用考试了’这样的话来威胁我们。”他“很想了解这些老师的心态”。

大学课堂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无趣、无聊,而“讲话、看书、不理老师”则是学生们普遍的应对策略。他们“上课时低着头,面无表情,不看你,也不回应你”,某大学新闻系余老师形容她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再有激情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也都是赶紧把备好的课讲完,落荒而逃。”余老师说。

她发现,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渠道多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85后”大学生心高气傲,吹毛求疵,不谦和不宽容,不轻易服人。老师们似乎有点儿“镇不住”学生了。

艺术系学生小钟有点儿“可怜”她的“邓小平理论”课任老师。“那是个老教师,不会用多媒体,讲得又枯燥,下面乱哄哄的。他也想跟我们搞好关系,就让我们每人写一张纸条,对他提意见。我们写了,也没见有什么用。有一次实在闹得厉害,他就大吼一声:‘我不想上你们的课了!’然后又拼命克制住自己。软硬兼施却总是失败,成了全年级的笑柄。”

而小钟不喜欢另一位老师的理由是:“他整节课都站在讲台后面动也不动,只能看到上半身。仔细听一下,讲得还可以,但声音太小了,听着费劲。”

余老师有一个学生小段,老师们一致评价其专业素质不错,却和其他学生一样从不积极听课,从不主动发言。“他似乎觉得,上课回答问题是一件没有必要、很无聊的事情。”

“他不说,可你能感觉到这种态度:你这个老师也就这点儿水平。”尽管已经身为教研室主任,面对小段时余老师还是觉得有一些挫折感。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余老师有一种被嘲弄的感觉。

由于小段的动手能力比较突出,而余老师恰恰对电脑并不太在行,在上“报刊版面编辑”这一课前,余老师决定由小段来给同学们演示电脑排版。尽管她提前两周就嘱咐小段做好准备,可临到上课的前一天,小段突然向她请假。他提出的理由并不很充分,余老师还是批准了。可第二天,当她走进教室时却惊讶地发现小段就坐在同学中间。

那堂课最终还是由小段来主讲。看着他娴熟地演示编排程序,余老师承认自己动手能力真的不如学生,但心里还是忍不住生气。虽然不断告诉自己也许只是个误会,“但他的眼神和表情让我觉得,他是故意的。他不想得罪老师,又想让你急一下”。

“老师没经验,我们就不服气”

“现在的学生,两个字:挑剔!”一些教师摇头感叹:学生挑剔老师的知识水平、上课技巧,还要挑剔人格魅力和管理学生的技巧。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正在逐渐消失,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赵老师感觉压力最大的是一门关于网络的课程:“很多学生都有开博客、开网店的经历而我没有,他们往往知道的比我多、接受得比我快,给这样的学生上课上着都心虚。”

尽管每次都用心备课,赵老师仍遭遇过学生当堂“叫板”。一次给广告专业上课时,一名大四学生很不客气地站起来直言:“老师,你说的这些网上都能查到,我们想听实用点的。”

赵老师感觉“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之后两三天都无法平静。她认为学生之所以不满,固然有在就业压力下功利性地排斥理论课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自己非广告科班出身的专业背景,也无法让学生服气。

赵老师本科学计算机专业,跨专业考研读了传播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仅在研二时学过一学期的广告学课程,相比之下,这些已经在广告专业浸淫了4年、又已开始实习的本科生们,似乎真的有底气“小觑”这位硕士老师。

由于师资紧张,在一些高校,一些老师被安排教授与自己的专业沾点儿边自身却并未涉足过的课程。前述某高校新闻系教研室主任余老师还担任着“西方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她坦言“力不从心”。

大学生尹斌说,每开一门新课,同学们都会打听和议论任课老师的学历、哪儿毕业的、从业经验,等等,“如果没有从业经验或相应资质,我们就不服气”。

大四学生肖绶认为,大学扩招后,教师队伍也急剧扩张,师资良莠不齐,很多新老师都是刚毕业的博士、硕士。这导致有的老师对本专业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广泛全面的了解,没有什么实践经验,讲课的时候“肚子里没货”。

肖绶认为,信息社会获得知识的渠道多了,老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把众多的信息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方式,打个包传给学生。可遗憾的是,许多老师上课就是放放PPT、读读课本,“举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案例,还自鸣得意”。

使学生远离教师的是教师自己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刘永存说,每个人都知道学生正在渐渐远离课堂,却没有人致力于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只一味责备学生越来越功利,可事实上,使学生远离课堂、远离教师的恰恰是教师自己。

刘永存曾在一所大学教务处工作,对该校上课情况进行过调研。“有的老师点名点20分钟,一节课去了一半。然后开电脑,电脑又坏了,弄半天。学生都很理性,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课堂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为什么要来听课?上课是有时间成本的,他会比较,投资在课堂的一个小时,比自学一小时,哪个收获更大。”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变,只是“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懵懂了,他会看破你这个老师,知道你是什么水平。如果老师没有给学生一种崇高的感觉,学生对老师就没有敬畏感。在学生身上找不到价值,老师会更加敷衍塞责”。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董云川教授也不同意部分老师对学生“太挑剔”的抱怨。他认为,念PPT、“发黄的讲义”沿用几十年不换,让大学课堂吸引力渐失:“大学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力求变化。大学教师的假设应当是:我能看懂的书,学生也能看懂。教师绝对不能成为MP3,不能成为传声筒,不能成为朗诵者。

“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一定要能讲出课本以外的东西,他应该是问题的引导者。学生精力过剩,但他不知道‘兔子’在哪里。老师知道。”

知道“兔子”在哪里,来源于教师对学术和课程本身的研究。可现在,由于扩招带来的师资紧缺,原来正常教学秩序下的教师专业化过程被打乱了。一些博士、硕士刚刚拿到学位就仓促走上讲台。

“以前一个人要登上大学讲台,要通过一套严格的申报体系。”董云川说。他得先当几年助教,再经过层层试讲。但现在,这个原本必不可少的步骤由于耗时甚巨,被省略了。

同时被省略的还有对教学艺术的体会和沉淀。“一个好的课堂还需要教师成为好的传播者。这是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要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课都不同,没去上课实在太可惜。就像是不和苏格拉底聊天,只看书,如同隔靴搔痒。”

“可是,有几个老师能做到呢?”董云川叹息:当教师把上课当成“挣工分”时,谁还会去研究学生的需求,谁会费心琢磨自己上课时的语言、表情、体态?

要想真正让课堂“火”起来,主要责任还是在老师身上。专家认为,教师应重塑神圣感和责任意识,重建课堂磁场,把远离课堂的学生“拉”回来。

第11篇

在遂川县西部山区的汤湖镇有一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山脊上有一个叫南屏的小村庄,在这里有一位已经年逾花甲却依然坚守在这个教学点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他就是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山村孩子们的全国师德标兵——曾云山。

公路就辟在山脚之下,这是一条2007年才修建的盘山路,距离最近的集镇大约7公里,虽然只容一车通行,却已是难得,放在过去,想上山就只能去攀爬蜿蜒在山脊的崎岖小路。时节已近深秋,山里下着绵绵细雨,群峰之中雾气缥缈,重峦叠嶂,每当雾气重的时候,只能看到山头的轮廓,偶尔遇到雾气流动,才显现真容的一鳞半爪,煞是引人入胜。

初见曾云山,他身材瘦小,甚至还有些佝偻,但衬衫却很干净整洁,面额上爬满了岁月留下的沟壑,稀疏的头发里透着几根银丝,嘴角边挂着和蔼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位慈祥的长者。记者到达时,他正给学生们上课,一副旧式的老花镜加上一本教材,曾云山讲得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似乎没有在意记者的到来,而是专注地给学生们上着课,颇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味道。

此时的雨渐渐地大了起来,雨水顺着瓦檐断断续续地滴落在教室门前的沟渠里,溅起朵朵雨花和点点涟漪,耳边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滴滴答答的雨滴声不时传来。

为了不打扰曾云山给学生们上课,记者一行坐在教室隔壁曾云山简陋的办公室里,与陪同采访的遂川县教育局人事股的王利平轻声攀谈着。

王利平介绍说,曾云山是1996年来到这个教学点的,在这以前他是汤湖镇阳光希望小学(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由于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派来的老师根本待不住,有的甚至是上来看了一眼,就立刻收拾包袱走了,山里的娃娃们面临着有了教室却没教师的困境,读书成了一大难题。这时山里的村民们想起了同是南屏村人的曾云山,在村长和村民们的恳请下,为了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曾云山放弃了镇上中心小学副校长的职务,扎根在了这个云山深处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上,一待就是18个年头。

当时,这里还没有上山的公路,为了节约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教学经费,曾云山和妻子硬是靠着肩挑手提把学生的课本、教材和其他教学用品,沿着山脊那条崎岖的小路,艰难地一担担都给挑了上来,而这一挑就是12年。

孩子们的嬉闹打断了记者的谈话。

这是放学了。

曾云山正在操场上组织学生们排队,他对着孩子们大声叮嘱着,生怕有一个孩子没有听到:“今天下雨路滑,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安全,同路的要结伴而行,高年级的同学要注意照顾好低年级的同学,不要在路上玩耍,回家后要记得做作业、温习功课,明天准时来学校上课。”

在一片欢快的回应声中,曾云山把孩子们都送出了校门,这也是每天放学时他的“必修课”。由于地处山区,学生居住得比较分散,上学路途较远,每天放学的时候,曾云山都要千叮咛万嘱咐。若是遇上狂风暴雨或是下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曾云山就会挨家挨户地去接学生来上课,到了放学,他又要连续往返三四趟,护送各个路段的学生回家,时常是天黑了才能返回学校。

但是,曾云山面临的还远不止这些困难。在南屏村没有一台电脑,更没有网络覆盖,连课本、练习册上编排的“上网查资料”等教学活动都无法实施,就更不用说享受远程教学资源了。

对于曾云山来说,最头痛的就是上科学课,连一块标准的岩石、矿物标本都没有,更不用说做实验用的仪器及药品了。缺乏直观的教具和操作实验,抽象的科学概念让他讲起课来十分费力、费时,不仅课上得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很难听懂。面对这一切,曾云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终于想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自己亲自动手自制教具。在曾云山的办公室里,科学课用的风向标、语文课用的拼音卡片、数学课用的量角器……这些教具都是他费尽心思地收集原料,又去亲手制作的,平时他就是用自制的简单教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拼音基础如果学得好,对低年级学生认识生字、学习普通话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曾云山深有体会地说。

由于教学点没有拼音教学所需要的教具,曾云山就在村里四处收集香烟盒,然后裁剪出大小相同的硬壳纸片,再把拼音的声母、韵母分门别类用毛笔沾上朱砂写上去,做成学习卡片。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掌握拼音基础,他又模仿别的教师探索出了一套便于学生记忆的看图学拼音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n像一扇门、f像拐棍、o像一个圈……

除了上文化课没有教具,教学点上也没有体育设施。曾云山就发挥传统体育游戏的优势,利用短跑、摔跤、猫捉老鼠等一些游戏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根跳绳、一个篮球,就是他们最常玩的体育器材。

在教室前一块不大的操场上,曾云山就用粉笔画着“跳房子游戏”的地图,带着学生一起嬉戏。虽然这些山里的娃娃们没有城里孩子的玩具,甚至也没有一件像样的体育器材,但是,孩子们只要和曾云山在一起,有大自然为伴,生活里就从来不缺少欢笑。

在南屏村教学点,一间土木结构的教室、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一间与普通农舍无异的厨房,构成了早些年学校的全部家当。但就是这点家当,也是靠曾云山千辛万苦才得以保存下来的。

2007年7月,当时正值暑假期间,连绵的大雨导致当地爆发山洪,学校后山出现了塌方,塌下近百立方米的土方,塌方的淤泥和土块堆积在了学校厨房的后墙边,足有两米多高,淤泥堵塞了排水沟道,学校安全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及时排险,曾云山和妻子用了十多天时间,硬是靠着铁锹、土筐和双手将塌方倒下的近百立方米土块连挖带刨的都挑到了学校操场周边,排除了险情,确保了校舍的安全。夫妻俩的手磨破了,肩挑肿了,但曾云山没有抱怨一句,也没有向上级要一分钱的报酬。

都说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曾云山在夏天才排除了山洪塌方的险情,但同年冬天一场大雪,又让这所破旧的学校再遇艰难。大雪将学校屋顶的瓦片冻破了许多,这可怎么办啊?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寒气逼人,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时被冻得瑟瑟发抖。在这种情况下,曾云山再一次挺身而出,他拽上妻子,把屋顶的积雪清理干净,再利用双休日将1000多公斤的瓦片,一担担肩挑上去,又一片片地盖上了屋顶。

这次,曾云山还是什么也没说。

每天的工作都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这里,曾云山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全科教师。既要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又要包揽全部学科的教学;既要抓好学生思想品行教育,又要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整天繁重的工作累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南屏村教学点也是复式教学,他总是这边上完一年级的课,那边又接着给二年级的上课,刚刚讲完语文,立刻又要讲数学,然后又要忙家访,写家访日记,还要忙备课或批改作业。

翻开曾云山写的家访日记,上面清楚记着每个学生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状况、每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和特点特长。家访对于曾云山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无论学生家离学校是远还是近,只要他认为有必要,学生有需要,他总是会去的。在一个学期里,他对需要重点关怀的学生家访次数平均都在一个星期两次以上。

曾云山要扮演的角色有很多,既要当严师,又要作慈父;既是炊事员,又是孩子们的保姆。为了孩子们,曾云山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一天七节课,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门门不落,除了上课,他还要照顾好30多个娃儿们的日常生活,拾柴、做饭、洗碗、接送……样样包办。

天气寒冷时,他就备好火炉给学生取暖;遇到下雨时,他就备好雨具借给学生回家;每逢新生入学时,他还会备有小孩衣裤,给偶尔尿裤子的学生替换;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太远,中午无法回去,曾云山上完早课后,就上山拾柴为孩子们做午饭,年纪小的,他还得手把手地喂,直到看着他们吃完,曾云山才能去张罗着自己吃;有的学生时常忘了带午饭,他就将自己的饭菜匀给学生,遇到有两三个学生都没带饭的情况,他只能将自己的饭菜全都让给学生,自己只有在下课后去买一包方便面充饥;碰到学生家里贫困,缺少作业本、学具,他就自己掏钱去给学生购买……

“自己苦点累点并不碍事,但就是不能苦着娃儿们了。”曾云山说,“这里的娃儿好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我能照顾一点是一点,这也是当老师应尽的本分。”

曾云山的家也在南屏村,每天出门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沿途去接学生们上学。遇到恶劣天气时,放学还得先把孩子都逐个送回家,他才能安心回到学校备课、批改作业。因为课间、午休时除了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他还要挤出时间挑水,为学生烧开水、做饭。备课和批改作业的工作就只能放在夜晚,曾云山常常要忙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

记者问他,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什么?曾云山回答:“是责任感。”或许正是为了这句话,曾云山任凭风雨一肩挑。

“有教无类。”在从教的40多年里,曾云山始终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在曾云山的眼里,他对待学生从不按照家庭贫富或是成绩优劣来区分,不论你是镇上的孩子,还是村里的娃娃,不管你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都一视同仁,一样的肯花心思去教育,从来不会歧视也不会放弃一个学生。

在南屏村有个叫兰井村的男孩,智力比较低,在入学时,无论曾云山问他什么,他都只会复述你的问题,并不知道回答。

学生家长红着脸尴尬地问曾云山:“曾老师,我这娃能教吗?”曾云山摸着兰井村的头,坚定地说:“能教!”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教好兰井村,曾云山想尽了办法,不断地启发引导。可是,从1到10的数数,曾云山一教就是半个学期。

虽然教育这个学生是这么困难,但曾云山却从没有想过放弃。他总是运用各种办法去启迪,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上课教不会,就下了课再教,为了兰井村,曾云山经常是腾出午休和双休日时间去给他补课,耐心地启发他的思维。

在曾云山持之以恒的耐心教导下,渐渐地,兰井村的成绩也有了一些起色,他的成绩基本上能够稳定在40分左右,在教学点读到四年级后还是顺利进入中心小学读了五、六年级,最终完成了小学学业。

在南屏村教学点执教,曾云山的愿望就是教好这些山里的娃娃们,让他们尽可能多学知识,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为了教好这些山里娃,曾云山总是利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在学校备课、批改作业,做教学准备工作。尽管是一师一校,是两级或三级的复式教学,但是曾云山始终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他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精讲多练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他运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充分挖掘并开拓新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他努力培养学生掌握探究式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

18年下来,学校每年的《点名册》上,曾校长所带的学生从无旷课记录。学生即使有点小病,也都能带病坚持上学。就是法定假日,宣布停课休假时,学生们都会说:“哎,明天又不能上学了。”从这句普通的话语中,不难体会到曾云山的学生是多么地热爱学习。而这种热爱,是曾云山给予的,这种热爱,也是曾云山培育的。

从1996年曾云山来到南屏村教学点执教至今,南屏村教学点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在县教育局的档案柜里,曾云山的教学成绩始终都是稳居全镇第一,单科成绩更是在县里名列前茅,经常比全县同年级第一名的人得分还要高出几分。在这18年中,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就有十七八位。

“没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学习进步更能让我感到宽慰和自豪的了。”说起这些辛勤耕耘获得的成绩,曾云山的脸上总是挂满了幸福的笑容,津津乐道。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味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50-1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人教版初中地理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文、世界、宇宙的基础课程,其内容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涉及自然、社会、民俗、天文等多门学科知识,跨度大,对于刚开始真正接触地理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而且地理特征范围广大,如气候、水文、地形、人文(人口、经济等)特征等,这些特征都是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劳动人们正是根据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生产、劳动,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气候谚语以及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说的是内蒙古高原的地理特征;“雷打谷雨前,洼地不收田。雷打谷雨后,洼地种黄豆”说的是气候和人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体现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等,这些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中包含着非常丰富有趣的地理知识,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充分利用,不仅将枯燥的地理知识通俗化、有趣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就结合古诗词开展地理教学进行探讨。

二、结合古诗词学习气候知识

地理气候学习是地理这一学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历史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从古到今大量古诗词反映出不同地域、海拔的气候现象来。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讲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和植被的垂直变化时,老师可以引用这一诗词讲解,气温和海拔有关,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的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之间,它比人间(九江市的平地)要低大概6℃,因此山上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比山下的桃花晚一个月左右,而这正是这种自然垂直地带性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所造成的。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中巴山也就是在四川盆地内,其夜雨频率大,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云层厚,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云下难以增温,温差不明显,空气对流难度大,而夜间云层上部冷却快,下部大气逆辐射强烈,上下部温差较大,大气更易于产生对流运动,从而形成降水,因此这里晚上降雨比较多。

三、结合古诗词学习水文知识

水是生命之源,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刘禹锡《浪淘沙》中“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写的是蜿蜒千里的黄河带着万里泥沙,气势磅礴地从天边滚滚向东奔流,道出了黄河含沙量之大,有“一碗黄河水半碗沙”之说,它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从中也可以引出进一步思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经河水清澈、植被丰茂,千百年来的植被破坏、开垦等导致黄土高原荒漠化加剧,黄河含沙量越来越多,绿色植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黄沙滚滚,从而向我们提出了该如何治理黄河,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重新焕发光彩。又如我们知道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水量(大)、峡谷河道、落差(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准),李白著名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既是对庐山壮观瀑布的描写,又可以从中体会到瀑布蕴藏着非常巨大的水能资源,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结合古诗词学习天体运动知识

在向学生讲述地球自转周期时,笔者引用《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诗词揭示了地球自西向东转现象。但如何能做到“日行八万里”,通过结合地理课本可知,只有在赤道点上,随着地球自转一周,方可在宇宙空间中运行“八万里”——也就是赤道周长,并由此可算出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以及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赤道地区自转的线速度为:40000千米÷24小时≈1670千米/小时(八万里即四万千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赤道上1°弧线的长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1°(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准)。由于赤道是地球最大的一个圆,因此地球上大圆每1弧线的长度约为111千米(球的大圆指通过球心的截面与球面的相交线)。又如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中“月形如白盘,完完上天东。忽然有物来啖之,不知是何虫。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狈凶。”这里描述的是月食情况,“完完”也就是月圆的样子。由于每月农历十五,太阳、地球和月亮处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刚好在太阳和月亮之间,有可能部分或者全部挡住太阳投到月球上的光线,从而产生月食现象。而在农历初一,则可能产生日食现象,由于古时天文科技不发达,因此将月食或日食的天文现象归结为某种凶兆的预示(天狗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