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教智慧课堂

职教智慧课堂

时间:2023-05-30 09:2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教智慧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教智慧课堂

第1篇

学校环境雅致,文化内涵丰厚,结合宁波市地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经贸类和交通运输类四大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其中,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是省级示范专业、宁波市品牌专业,轨道交通专业是浙江省特色新兴专业、宁波市重点发展专业;计算机及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

任课老师一点鼠标,白板画面上便出现站在大型机器前的工程师,学生可以向他提问;老师打开“桌面云”系统,可以远程备课与办公;家长进入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孩子最近表现一目了然,还能与老师在线沟通……

该校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为核心内容的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使师生工作和生活更高效,而且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走出校门时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和社会的无缝衔接。

“向信息技术要‘红利’,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新的生长点。”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国方说,以前学校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仅从满足本部门需求出发设计,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学校有桑田路和姚隘路两个校区,“信息孤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们常因“信息孤岛”不得不频繁奔波于两个校区之间。

2012年秋天,学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着力构筑“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应用驱动为主线,实现教学智慧化和管理智慧化两翼齐飞。

“智慧校园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课堂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让师生们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中去,教学智慧了,学生学得更快更深入了,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张国方说,智慧服务就是让校园服务更智能,让师生生活更方便;智慧管理就是开发各种管理系统,对学校的教学等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据形成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智慧教学就是为师生提供智能学习资源,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科学评测学习成果。前两者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在他看来,智慧校园的核心不是硬件设备,而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其说是专业工具,不如说是思维模式,未来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然。

智能分析为学生成长领航

宁波宁波市职教中心挖掘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信息化需求,量身定制了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校园智慧管理。

据介绍,在这个平台下,该校成功开发了移动OA应用系统,利用该系统,校内的通知公告、文件传输、公文轮阅、流程审批等可以在手机端进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实时动态管理,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比如,有份新草拟的文件需要校领导签字,以前必须打印出来,送到领导面前才行。现在,这个文件可以通过手机发送、收看,即使人在外地,也可通过手机实现移动办公。”副校长傅卫东说。

“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选课管理、成绩管理、竞赛管理等系统可以实现数据智能化处理,自动生成各种数据分析报表,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从起点看发展,使学校对学科、班级和每个学生的评价更为科学,也使一些入校时基础差的学生更有信心。”傅卫东说,以前,只能等到期末,才能总结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现在有了这个平台,老师和家长不仅能看到其学习现状,还能看到其入校以来的成长轨迹和进步速度,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动态分析,提供个性化指导。

智慧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该校有一间智慧教室。这里课桌可以自由组合。在教室后的角落,一个半米高的黑色箱子里,50台平板电脑规整地插在一个个小格子里。平板电脑、双屏投影、手写白板的组合实现多屏互动,是这间智慧教室的精髓所在,教师在教室里可以开展多屏互动教学。

“比如在工业产品设计课上,多个屏幕同时播放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设计作品,使课堂更直观、更有效率。”该校教师伟说,智慧教室还可以进行实时直播,现场直播企业工程师在车间的讲解,学生还可以和工程师“隔空喊话”。

实际上,智慧教室只是该校智慧教学的一小部分。目前,该校正在探索实景课堂等辅助教学新方式,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从该校教师仲爱萍执教《莲花的意蕴》阅读指导课可见一斑。首先,学生通过平板电脑上传自拍的荷花图。接着,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莲花的诗歌和散文,将讨论在空间上展示。然后,用电脑自绘一幅莲花图,配上古诗。最后,分析莲花的文化意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迅速完成拍照、绘画、写作、图文编辑等一系列丰富的学习活动,并将生成的作品进行分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介绍,实景课堂、虚拟在线实训系统在该校的轨道交通、机械、汽修、贸易等专业课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轨道交通实训系统”、“欧特克数控仿真软件”、“汽车故障诊断虚拟实训软件”等10多项实训软件配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有效解决了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实效。

抽象概念具体化

“有了智慧的系统,没有可以驾驭这些系统的人,也是徒劳,学校在上硬件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学会应用这些硬件,使自己的课也‘智慧’起来。”张国方说,学校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还开展了微课比赛、智慧教室公开课等活动,倒逼教师的课堂“智慧”起来。

第2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构建方法;教学模式;学习变革和创新

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十年以来,笔者发现厌学一直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部分学生无法专心听讲,也无法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他们以玩手机、睡觉、玩游戏等方式消磨课堂上的无聊时光。尽管中职的教育目标已经在传统的“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掌握相关技能和操作方法”这一内容,提高了对操作和实践目标的重视,但这样仍然很难促进学生主动、发自内心地学习。虽然我国近些年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并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却依然停留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陈旧,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显得枯燥无味,显然不符合职校生的实际学情。信息技术的介入并没有使课堂中存在的最本质的问题消除,在此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1智慧课堂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智慧课堂的概念

本人结合多年中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立足当前大环境下智慧教育视角,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主动、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智慧,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现代智慧型人才。智慧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智慧,使学生能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本文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智慧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高效、主动、有趣的新型课堂。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1.2智慧课堂的主要特征

智慧课堂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在于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与传统课堂存在本质性差别。在智慧课堂中,需要教师更多地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学情进行智慧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为学生创建真正实现主动学习、个性学习、互动学习、移动学习的智慧化环境,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辅以积极反馈和情感激励,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和智慧能力的培养。而学习者在老师创设的智慧化学习环境下,摒弃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老师创建的学习情境下,大胆地去发现、构想、探索、协作以解决某一个问题,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能力,积累了思维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智慧能力的新型人才。

2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及实践探究

2.1构建智慧课堂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对智慧课堂概念的界定和主要特征的剖析,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步:(1)让学生主动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给学生设置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则正好需要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或技能;(2)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新知识中的疑难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一定的努力刚好能够找到有效破解的方法和手段;(3)让学生会发现、会构想、会创造:必须把这个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中,必须设置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的任务;(4)让学生成为心智丰富,富有灵性,具备完善人格,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将这一德育培养目标在智慧型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内化完成;(5)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动态掌握学习的动向:方法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科学的智慧化的测试方法,智慧、动态地获取学生动态学习数据,并做出智慧化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模式。

2.2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在确定思路的前提下,笔者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突破,尝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本文列举了我们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三个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对智慧课堂构建的实践和探究案例(见下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改进后的智慧型课堂的对比来实践我们对智慧课堂构建的思路和探究结果。案例点评:培养智慧型的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前提是教学者脑海中具备这样的思路。创造性思维能力绝对不是学会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创设环境,在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尝试、发现、构想、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通过经历过程、积累相应的思维经验,从而达到高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参与、去投入才能对课堂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中职课堂教学所缺乏的,如案例二中教师直接将拍摄的思维导图模型提供给学生,只在模型中给学生留了几个空,让学生来填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大胆探索、验证构想的过程。智慧课堂的构建,不着急把最终结果呈现,而是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环境及相关资源都对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硬件、软件和环境支持,从本质上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革命性应用。

3结语

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智慧教育实践永无止境,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仅定位在支持原有教学模式的浅层次、辅层面上,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恰如其分地融合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支持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工具和资源有哪些,如何建设和提供这些工具和资源等等仍然成为我们对智慧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笔者将在实践中继续探究和摸索。

参考文献:

[1]周迨琛.以人为本视角下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理念[N].中国青年报,2020.

[2]刘小琴.以“移动终端”模式构筑智慧教育新生态[J].教师博览,2020,10(33):12-13.

[3]付小华.“智”用信息技术,“慧”见课堂变革——以“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展示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54-58.

[4]马媛媛.利用智慧课堂提升教学质量[J].学苑教育,2020(25):13-14.

[5]朱荣,赵磊.智慧教育视域下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4-97.

[6]黄丹华.开展“互联网+”教育打造智慧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7):115.

[7]王忠东,隋晓红,谢永盛.智慧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功能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8):1-5.

[8]潘竹.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课堂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20,7(51):5-7.

[9]张西宁.基于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学案例分析[J].电子技术,2020,49(6):88-89.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英语教学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虽然历史不长,但是发展很快,很多学校是从过去的中职教育升格而成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借鉴各种成功的模式,目前工学结合、产学结合,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高中毕业、中专技校毕业、甚至有少数学生初中毕业经过3+2连读直接升入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均衡,英语成绩普遍较差。

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很多误区,定位错误与现实脱轨。由于外语教学沿用传统的对本科学生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出现目标错位,英语教学应用性不强,应试倾向严重的状况,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如何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何有效的实施高职英语教学,如何把知识传授同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是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积极探索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视觉空间智慧、肢体运作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这些智慧不断受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开闭,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学生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尝试变换讲课的方法,从语言到视觉再到音乐等等,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学生的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英文变得具体可感,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三、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高职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在这个类型的智能活动中会表现更好。该理论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在于提醒教师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刺激学习,依据不同学习者之间智能组合上的差别,寻找他们优势智能加以利用、劣势智能加以弥补,为学习者提供最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完全可借助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智能,从多方面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通过多样化的课堂设计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

对于语言教师来说,教学设计我们并不陌生。什么是教学设计,简单地说,我们每天备课、编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指在教学实施前,教师或教学设计者通过对教学需求、目标、内容、对象的分析,从而做出对教学过程、方法、媒体、评价等事项的安排。

但是如何有效的设计课堂活动、步骤,如何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还是需要特别注意。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不均衡,传统英语课堂带给他们的枯燥和挫败感,不实用的感觉较深,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开口能力上,让英语学习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和未来的工作环境中,提炼出对英语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目前最受关注的教学手段就是情景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把英语课堂搬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和专业学习中。如,讲述网络购物一课,英语教师可将网络购物的常见词汇和句型告诉学生,让学生模拟完成网络购物的整个环节:查找货物――买卖双方的交谈――下订单――查收货物。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生存技能,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肢体运动智能指有效运用身体表达思想、感情、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能力。上述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对肢体运动智能的有效训练,合作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对学生分成的不用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讲述自己在清明节假期的活动;或者请同学们叙述清明节的来历;此外,在讲授马克吐温作品《认错人》一课中,让学生改编结尾,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学生,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英语语言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环节,教学策略,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

2.寓教于乐,培养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

音乐智能指人对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的感悟和直觉能力以及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笔者曾经尝试在每节课上课前教学生唱一首经典的外国歌曲。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渴望学习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研究表明,听歌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目的语;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和句法,增加词汇量,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动机。例如,笔者以《此情可待》为例,讲授学生如何利用歌曲歌词学习英语。一方面介绍作者,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针对歌词中的语言点进行讲解。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音乐外,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常用的视听说的设备和材料,通过大量的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这对学生以后审美观的确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促进学生逻辑数理智能的发展

逻辑数理智能指运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交互使用的语言课堂中,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可帮助他们更严密、精确、系统地建构个体语言体系。以词汇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根据英语单词的构词法,利用词缀、词根记忆单词;利用发散性记忆法,如,让学生归纳出穿着类、动物类词汇;让学生辨别区分同义词、反义词和形近词,避免误认、误写。在阅读训练中根据已知的信息推理情节的发展;根据细节的暗示及逻辑关系推敲作者的态度及文章的深层寓意等。

4.鼓励学生构建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指正确感知和认识自我的能力以及计划和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提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老师评价,笔者所在学校就是通过对学生平时参与活动的情况,启发学生对自身资源的认识,主动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调整自己自我学习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自我学习提高的重要方面。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对塑造人际智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实施任务过程中,学生们有效的同他人合作,并对他人的情感、意图和成绩有所肯定,降低相互之间的焦虑感,增强了信任感和宽容心。

同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目的。这样做既不会因为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

总之,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在授课、评判学生时,要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每个学生也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需要教师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用科学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去评价学生,让学生发展长处,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有信心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文.“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5.

[2]余飞.因错利导―关于教育犯错学生的点迪思考[J].中国教师, 2010(5).

作者简介:

第4篇

摘要: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构建统一信息标准、统一管理平台、统一数据交换,覆盖学生、教工全生命周期的智慧校园平台,完善诊改工作信息平台,为师生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提供服务,为诊改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进行教育质量监控、管理数据集成分析,结合信息反馈系统,实现人才培养与校园管理工作诊断,实现常态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为学校领导及教师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促进精确化、科学化教育管理改进与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校园平台;学习平台;诊改平台

1引言

伴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化发展,关注教育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QualityAssurance,IQA)成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趋势。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完善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这是对新时期高职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了多元主体参与、内外部协调的质量保障新格局。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与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内部建构要素与各系统环节如何进行协调与互促,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运行如何更行之有效,是新时期下高职教育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信息技术支撑,精准定位,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提供重要分析基础。

2平台搭建

部署智慧校园平台,平台有效实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突出应用”,实现学院教学与管理生态的电子化、流程化,提高了校园整体运行效率,推进了学院信息化建设。部署学习平台,通过学习平台建设,增加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模式,为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途径,促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借助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进实现课程、教材与资源一体化设计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拓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数据采集、师生知识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资源制作、资源管理、资源应用和资源运营,打造优质数字资源创新研究、项目开发、示范应用、推广交流的基地。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涵盖学校各专业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专业特色,校企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包括媒体素材、实体、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微课、动画等多种资源类型。建设移动学习平台。通过便携式、可连接互联网的手持设备,实现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移动教学和学习,包括搭建课程、发起签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和试卷的布置及批改、随机提问等教师使用功能,查看课程列表及课程内容、课堂签到、完成作业,查看作业得分情况、课堂讨论、课堂评价等学生使用功能。建设支持对数据精细化垂直管理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做到质量提升有理可讲、有据可依;建设具有柔性开放特色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保证数据的开放共享;建设与质量提升体系同步的常态化诊改信息平台,支持根据质量提升体系的时间要求,及时采集数据与诊断改进平台数据实时互动,形成基于动态教学过程数据采集的检测诊断点。通过完善、重构、有机整合与集成,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研讨、协同科研、协同创新功能,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为校企协同合作、学院内部多业务部门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打通校企及学院内部部门协同合作之间的壁垒,让企业融入到一流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中,为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创新创建提供平台支撑;为科研、教学及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所需的高质量的信息、情报、文献保障服务体系,为教师及科研团队获取相关信息情报提供保障服务。建设健康产业终身教育平台,与学校资源库打通,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及课程资源,可支撑实体班或虚拟班的各类社会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

3多功能教室搭建

智慧教育系统包括环境体系、学习体系、教学模式、体制机制、大数据等要素。其中,环境体系是智慧教育的基础要素。所谓智慧教育的环境体系,是指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轻松、投入和有效的学习,最终实现培养卓越的国家人才的教育目标。环境体系对整个智慧教育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智慧的学习环境强调利用现代化技术创新教室设计,适应教学个性化需求,支持更为开放的情境式、探究式、讨论式、翻转式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推进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建设多媒体教室,对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升级,实现了教室与课表的对接,实现有课时自动开启多媒体设备。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智慧教室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集环境智慧调节、统一身份认证、自由拼接和互动讨论、智慧教学、常态化录播、资产管理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教学环境,运用智慧技术,支持智慧教与学,实现教室的智慧管理。有效满足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教育教学需求,建设集智慧课堂系统、智慧组合型桌椅、智能交互式触控大屏、精品录播子系统、智能中控系统、教室管理系统、课堂直播互动系统一体化智慧教室。有效支持翻转课堂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以及学生管理提供更为智能、高效和有力的物理环境支撑和信息传递交互环境支撑,促进新型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深度结合。

4总结

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大数据服务决策能力明显提升。构建完整、规范、安全的数据治理体系,数据资源有效整合、共享与利用,大数据对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明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广泛应用,教学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为教师和学生资源共享提供有效支撑。信息技术的支撑,形成质量保证体系信息化平台需求报告,为“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平台”提供建设依据。

作者:陈晓 蔡萌萌 孙亚男 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品研发中心

第5篇

一、发挥科学制度的保障功能。奠定任职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发展机制构建的基础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任职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向前发展,首先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建立健全和落实任职教育院校的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可以为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提供可靠的保障。

1 保障师资队伍的结构层次稳定

任职教育院校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力量的保障上,除人员数量、质量能够支撑正常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在师资队伍中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的年龄层次,以及合理的职称层次,合理的开课层次等。结构层次的稳定,体现了师资队伍整体作为一个团队内在的生机与活力,这种以老带新的发展模式避免了师资力量上青黄不接的现象。任职教育院校根据需要选调有丰富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教员,这是任职教育院校必须要走的路,但是如何在任职教育特色下做到师资队伍结构层次的稳定,则成为任职教育院校必须要关注的着力点,因为不论是学历教育院校还是任职教育院校,只有在师资队伍结构层次稳定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师资队伍的发展。

2 保障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稳定

军队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稳定,既是师资队伍业务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又是其业务能力提高的基本动力。如何保障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稳定,为人才的培育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软环境,已经成为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稳定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一是可以完善不走过场、形式多样的政治学习机制,依靠师资队伍高度的政治觉悟发挥作用保稳定;二是可以完善有序的竞争机制,杜绝师资队伍内部的不良竞争苗头,稳定师资队伍的思想。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稳定了,就能坚定其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保持对教育教学的全身心投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为社会培育优秀的人才。

3 保障师资队伍的执教力稳定

任职教育院校的师资队伍,必须保持人员的精干,能迅速适应社会形势的调整所带来的教材、教法上的调整,对教员来说,教育教学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师资队伍应具有稳定的-执教力。保障师资队伍的执教力稳定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和能力,传帮带、另一方面为保证任职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教员的代职、深造等安排计划上,要与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一起进行通盘考虑,周密协调,确保不会因此而削弱师资队伍在教学第一线的整体执教力,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教育资源依托。

二、遵循任职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律,探索新型师资队伍素质结构调整机制的构建

任职教育下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起素质结构调整机制,才能更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新型师资队伍素质结构调整机制可以通过引进人才、送学培训、代职锻炼、参加训练和实习活动、学术交流等途径来加以构建。

1 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实践智慧培养机制构建

所谓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的实践智慧,指的是任职教育下的每一位教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素养,由三个部分构成:教员“对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对当下教育情境积极感知、辨别与顿悟,对教育伦理品性的彰显”。

首先,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实践智慧的培养是在其专业基础上进行的,给予师资队伍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有利于其实践智慧的增长。其次,针对性、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的彰显和运用,为师资队伍实践智慧的磨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师资队伍实践智慧的培养是教学情境与自身智慧素质的重构与叠加,注重自身智慧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师资队伍实践智慧养成的基础。

2 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师风教风导向机制的构建

任职教育院校的师风教风,是任职教育院校的教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教员身上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和风格的综合体现,是教员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军事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凝练的结晶。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人格品德修养等核心要素,直接决定着师资队伍师风教风的养成。

师风教风影响学风。只有重视师资队伍师风教风导向机制的构建,才能培塑出良好的学风,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教风端正,为院校的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师资软环境。就可以使院校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不少校风端正的院校获得社会上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不俗的人才培育成绩。彰显出师资队伍师风教风的重大效力和作用。

3 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畅通师资队伍贴近社会、贴近实用的渠道。通过丰富师资队伍的任职和代职经历,促使师资队伍积累必要的社会应用资源,磨练必要的实践能力。在提高师资队伍任职代职实效性方面,可以考虑出台各项实施意见,拟制具体规定、要求,普及师资队伍的代职合格率和任职称职率,争取优秀率,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二是多方位拓宽师资队伍自身的能力素质转化渠道。如何把师资队伍自身的能力素质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应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尤其是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理论水平。其次,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锤炼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师资队伍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的主动意识,使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能力沿着理论一实践一总结一提升的良性轨道发展。

三、针对任职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特点。拓展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对任职教育下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的评估,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发展方向的科学与否和发展潜力的大小,这与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只有构建一个合理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相对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评估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三结合”的院校自评机制为主体

现有的对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的评估,是校内专家督查评 估、机关检查评估、学员测评三位一体的“三结合”评估机制。这一评估机制构成了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专业性评估的主体,专家检查评估因其对专业知识和教学指导的权威性,在“三结合”评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值得肯定的。机关则是代表院校对教育教学进行监督管理、检查评估的主体,与专家督查评估相比,机关检查评估更侧重于对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这是对教育教学所实施的必要监控。学员是学的主体,学员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评估中的反映与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机关检查评估和学员测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师资队伍评估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全面而严谨的“三结合”评估机制。

2 “两立足”的社会评估机制为坐标

“两立足”的社会评估机制一是立足实用,即着眼于社会现有的实际需要,深入为反馈需求,二是立足发展,即着眼于社会将来的发展需求,该社会评估机制以反馈需求,提出建议为主要构成内容,可以以此作为对师资队伍进行评估的参照要件。

这一社会评估机制的实施需要大力畅通院校与社会的连接渠道,要本着保证师资队伍执教方向的正确性、科学性、实用性兼顾的原则,做到评估的客观与公正。

3 “三落实”的师资队伍自评机制为补充

任何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育教学的一定之规并不能涵盖和包容一切特色性的个性教学。“三落实”的师资队伍自评机制,通过交流拓宽教员的视野,促进了教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是对个性教学的丰富和具体体现。

第6篇

关键词:任职教育 课堂教学 观念

任职教育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应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体现任职教育特点和规律,紧贴任职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使任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精心预设与过度准备的关系

课堂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二次或多次加工的过程。这种过程包含着精心的教学设计、精练的教学内容、精当的教学方法、精干的教学力量和精道的教学艺术。一是精心预设要到位。一堂好课应当是有预设的课,即准备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富的课;当然也应当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是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讲的明白、寓意厚重、方法灵动、情景生成、触动思考、留有遗憾的课,是最能打动学员的课,也是经得起琢磨的课。二是过度准备要适度。过度准备的课,往往偏执于形式,偏重于场面,偏爱于竞赛,偏袒于个体,因而只能是表面上轰轰烈烈、形式上热热闹闹、思想上平平淡淡的课。这种表面上滴水不漏的课,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员的自主性发展。三是教学相长要常态。课堂是教员与学员之间沟通和互动的主要场所,绝不可能是按设计步骤的推演过程。教员如果完全按照自己的预设情况进行教学,课堂的良性互动便不复存在。互动是学员内心的思考、灵感的迸发、思维的灵动,是心被气场、磁场、情场所征服的体味。互动要靠教学双方真实的情感力和思维力的投入,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应有设计,但绝不能僵死固化,既要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更要关注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讲全讲细与留有空白的关系

教员和学员都期望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工作体验有理性、可借鉴、有意义,为此必须处理好讲全讲细与留有空白的关系。一是要多提思考路径。如果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满堂灌输,讲全讲细,不给学员留下设问存疑的空间,也让学员课后提不出问题来,剥夺了学员质疑的机会和权力,禁锢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因此,任职教育的课堂教学至多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教员讲的应该是课本中字里行间所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留点空白是对学员个体差异的尊重、理解和重视,往往会成为引发学员思考的引擎,激发起对问题更深入、更理性的研究探索,学员所思知识反而更多、更深。二是要敢摆观点见解。任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不宜是相关纯理论知识的简单罗列或传授。事实上,对于任职教育的学员来说,或多或少的岗位任职经历和人生感悟,使得他们对岗位任职工作的特点规律有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他们进入课堂主要是想聆听到教员的思想、思路和思维,并触发心灵的激荡和对已固化观点的“强化”或“颠覆”。需要注意的是,学员的某些偏好可能与教员的讲课风格比较相近,某些观点可能容易产生共鸣。教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此不能过多地用情绪化的语言,以自己的偏见和社会生活阴暗面迎合学员“口味”。三是要善借学员之力。教学要以学员为中心,让学员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员不是演员,讲台也不是舞台。因此,任职教育中的好课应当是善借学员之力,找准难点、热点问题,在思想共鸣、见解共融、方法共促中,梳理出切实可行的智慧或招数,把一般的问题提升到“艺术的”和“哲理的”层次来讲解。

三、单向传授与带动思考的关系

教学对象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思想和智慧。让学员成为问题的思考者和意义的构建者是任职教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是要敢于打破定势。教有定则,但无定法。传统观点加例子的单向传授策略和方式可以用,但不宜成为基本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既要有少量的“句号”,还应当有更多的“问号”,甚至是“省略号”。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因其所动,投其所好、爱其所长,助其所为、促其所成,是课堂传授的最佳状态。二是要引发思想起舞。课堂教学需要知识的呈现,更需要思想的起舞。紧跟时展、紧贴岗位任职实际、紧扣岗位任职需求,问题牵引课堂教学,促使学员充分思考,课堂互动交流、观点碰撞、激烈思辨,让学员带着答案走、带着思路走、带着方法走。三是要时常自我追问。为什么讲台上站的越久,越感到底气不足?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困惑与恐慌。任职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教员,需要用带有切身体验的思想去触发学员的思考,教员也应反思自问,所讲的东西打动过自己吗?自己相信讲的道理吗?教员要善于向学员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阅历。

四、媒介支持与传统方法的关系

第7篇

计算机教学特别注重于交互式学习,通过教师匠心打造的智慧课堂,中职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新天地,自己创造开发新篇,这样的信息化课堂魅力常在。笔者近年来尝试将微课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让微课助力计算机教学,智慧推动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向前。

一、运用“用户体验”,教学上因势利导

因为学生的特殊性,其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不同,学生间差别较大,在上课时,如何利用好每节课的40分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求“微课”内容能直扑重点、击中问题所在,还要求笔者在备课时下一番苦功,运用“用户思维”来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满足短时间内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备课时除了搜集好教学素材,教师将这些素材利用“微课”进行整合,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微课的拍摄,集中放于固定的“网络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用。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学习速度及学习需求不一致,在“满足各类用户”的前提下,教师的备课若是能利用微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菜单进行“点菜”,让优生吃得饱,优生可以继续往难度较高的目标前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多次自己?c击“微课”回看,直到弄明白为止。“微课”的自由点击学习,激发学生不断向上向善,重要的是葆有一颗探究的学习之心在不断摸索。

二、微课时空广阔,让学习随时随地

微课的制作指向明确,在教师拟定出重难点后,每个微课就只聚焦一个点进行素材的专项整理,让枯燥难理解的内容用信息化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能“一点就通”。这样“短小精悍”的微课,能使学生产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如“奖状”的批量打印,笔者就专门制作了微课,专门讲述了如何在 EXCEL表格中建立基本数据源,再在WORD中插入“域”,集中批量打印。学生如果有哪个关键环节忘了,只要打开微课多次播放,细细琢磨就能弄懂。因微课的时空较为广阔,学生可以从微课中再获自己所需的新知,让微课成为课堂翻转的支点。

三、微课用心制作,网罗可用之“创意”

对于微课的录制,需要教师下大工夫匠心打造,或是制作PPT切换或配音录制,或是利用智能手机录播详解过程。笔者采用较多的是录屏软件录制的方式,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每一个微课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新宠,每一个微课都可能引起学生灵机一动的思考及不遗余力的探索。微课的制作并非一劳永逸,因为软件不断在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创意”在微课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特别关注广告、电视等媒体可借鉴的“创意”,将这些元素用在微课的设计中,能加大教师与学生间的“亲和力”,让沟通无距离。

四、微课学后测评,玩转探究新高度

作为中职教师,放手让学生观看“微课”,在突破了学习难点后,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向更高目标”前进,教师做简单讲解,学生间互相释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自由的。学习效果是否高效,教师除了要出“拓展方面”的题目进行课堂成果检阅,还要知道学生对于微课学习的态度和接受情况。因此,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问卷调查功能让学生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进行评测。问卷调查的反馈,使线上线下的交流让“微课”的实施无缝对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借力微课,实现计算机教学的线上线下互动,打造信息化课堂的智慧平台。教师运用“用户思维”,让学习随时随地,不断推进微课制作创意的推陈出新,让信息化课堂因微课的加入而惊喜连连,让计算机教学的探究意识因微课而精彩无限。

第8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好像是田地里的庄稼的生长一样,它需要合适的空气、阳光、土壤、肥料和锄禾者的用心耕作。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务处行政,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锄禾者职责,具备作为锄禾者的心态、学识和技能,下面就我校的行动实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理清服务的工作理念,甘当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锄禾者

围绕着服务于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教导处突出“引领”保证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开放”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提供舞台、“激励”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提供动力。

1.摆正自身的角色职责定位。作为一名教务处行政,就工作性质而言,是服务者;就业务而言,是优秀教师;就学校管理而言,要有教育家的胸怀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讲,教务处行政更需具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要能使学校名师辈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要致力于将学校培育成学习型组织、培养人和人才的摇篮。

2.做一个有个性的思想者。教育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经完成和完善的东西,它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自我教育。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永远都是有差距的,作为行政,不能带头去做一个抱怨者,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们应不断构建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教育理念,并重视自己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升华,使之科学、先进和有个性,然后去感召、启发、引导教职工去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

二、营造正向的舆论导向,培育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清新空气

我们利用学校创设的“职教论坛”、学校各种专题会议等,让各类有感召力的教师代表或登台演说或坐而论道,传递教师群体中先进典型的正能量,通过营造正向的舆论导向,感染整个教师群体。着力宣扬以下几种观念:

1.让教师更有危机意识。我校目前处于相对办学条件最艰苦的时期,但拥有一支相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习历史上的西南联合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的办学精神,对于现阶段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正如“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要引导教师理清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识大势、立大志、干大事、成大师”。拒绝平庸才能追求卓越,完善职业品质才能成就幸福人生。

2.让教师更添智慧。教育是一代人把智慧传递给下一代人的过程,智慧的传递需要教育者的智慧,这个过程需要创造,避免年复一年地重复让人倦怠消沉。引导教师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达成:(1)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2)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3)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中完善;(4)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5)投身教学研究,在把握规律中更新。

3.倡导改革常态课堂生态的几种教育观念。(1)传道、授业与解惑。一个好的学科老师,表面上没有担任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应该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活力;(2)用一生来备课。做老师的人一生都在备课,他一生都在寻找、开发、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并把他一生的经历、思考的,听到的、看到的,不断转化为上课内容,每一堂课都课程智慧的临时生成;(3)课堂上传递乐观心态与生活情趣。好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兴奋整整一天;坏老师每隔一段时间总是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痛苦整整一天。

三、建章立制,给予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灿烂阳光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需要有人性化的关怀,但是能否对教师实施人性化关怀,其前提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备的、行之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关怀是导致学校混乱的根源之一。学校管理制度需要在制度与人性之间把握好度,在执行制度上要赏罚分明,防止出现管理制度“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风一吹掉在地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的现象。对管理制度进行人性化设计,对如今盛行的教师工作绩效量化评价方案进行评估与改进,这是一件需要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进行整体把握的智慧性劳动。好的制度其核心是激发教师的正向情感,消除教师的低沉情绪,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让广大教师感觉到制度不再是来管自己的而是来激励自己的。

四、搭梯子搭舞台,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肥沃的土壤,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群体自身就是这样的土壤。团队的高度决定着个人发展的高度,只有支撑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金字塔底坚实又厚重,才能确保团队里的个体如雨后春笋节节高。

1.举办群众性的教研活动。演讲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以教师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为演讲内容的师德演讲比赛是一项一举多得的舞台。发动全校教师参与,以科组为单位进行预赛,行政下科组参赛,选拔出优秀演讲人代表科组到全校参加决赛。这一基于群众性的教研活动,既锤炼了老师的基本功,也营造了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感染整个教师群体制定个人专业成长的近、长期规划。

2.深化植根于教师群体的常规教研活动,搭建好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常设舞台。我校的科组教研活动内涵丰富,有基于常态课堂的听、说、评课,有基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专题研讨会,有基于课题研究、技能竞赛、考证辅导、实习实训环境建设和项目教材开发的专题研究,也有基于优秀教师的个人成长感悟的主题报告会,有基于科组文化建设的文体活动等,这些教师群体性的教研活动由各科组自主安排,提交学校统筹。教务处本着自下而上的服务理念,充分理解和支持科组的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群体主动思考和创新改革的能动性。专业负责人、文化课备课组长和科组长队伍乃至全体教师逐步形成担当的责任感,他们思考、行动、建言献策,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心人。

3.搭建“团队支持、名师引领”的梯子,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清新气象。新一轮的中职学校“创新杯”说课比赛,是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课程改革理念的赛场和舞台。教务处欣喜地看到,从教师的上课到最终提炼形成说课稿,形成了一人参加说课,整个科组甚至其他科组的老师一起参与听评课,出谋划策,提出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为此,教务处还多次请来各个学科专业的名家名师来校诊断把脉,近两年我校有四名老师最终站上了全国的赛场,并全部获得全国一等奖的最高荣誉,让教师们收获了自信,感受到自己与学校一起成长,一起发展的喜悦,感受到成长在这样的一个团队的幸福。

五、倡导做研究型教师,提升学术能力,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供营养肥料

为了倡导教师群体做研究型教师,让教师有更大的舞台,学校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加速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措施,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供促生长的肥料。包括实施“名师工程”、举办职教论坛、教研成果推广和著书立说奖励制度等。

1.利用教育科研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学校针对中职学校在新时期专业教学发展与改革中遇到和发现的新问题,选准一批针对在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而又必须突破的重大专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实践“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职网络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中职技能竞赛成果在专业教学中推广应用研究》《电子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市、镇立项课题研究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带动教师群体在科研中提升,增强学术能力,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提供专项实验田。

2.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助推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和社会紧密联系的一种日新月异的教育,与时俱进地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同时可以让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进入一个高端境界。在学校的引领和部分教师的带动下,我校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都你追我赶地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地完善与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类有11本教材出版,财经类有4本教材出版,电子类有3本教材出版,文化课程类也有5本教材出版。这些经过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极大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锤炼专业技能,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时俱进。职教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为了提高职教的吸引力。我们应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提高学校服务企业行业的能力,寻求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突破。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时俱进。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级教师技能竞赛、学生技能竞赛辅导,还有我校每年定期举办的专业教师技能作品制作、开发与评比等活动,其核心内容都是基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前沿技术。有规划、有梯队地让教师群体循环轮流参与到这些赛事中,可以让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工作相得益彰。

4.开发教学实训环境,让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天不变、地不变,只要人的观念改变,这个世界就会为之改变。倡导老师们自己动手开发教学实训环境,既解决了学校经费预算紧缺的困难,又促使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 教师职业内涵 人文修炼途径

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以“深厚的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可见,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生机,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既是促成其教师发展的有利契机,又对其固有的角色内涵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高职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更好的承担起现代高职教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高职教师必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内涵中

高职教育肩负着两大战略使命:一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找到“魂”,有了“魂”,才能激活理智,丰满人性,提高生命质量,使人成为人。这是根本大计,也是立身之本。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强身之基。两大战略使命是对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全面揭示了高职院校所秉承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追求。这一目标比较具体的规定了职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人文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不仅是高职教师职业的需要、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中

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高考末批录取的比例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挫折感,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人文教育方面有许多课要补。如果单纯的把高职教育搞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工具训练,既不符合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人文教育的主干和基础是时间性感知、情感性的教化活动,它集中于未成年阶段,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恰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人文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体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

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高职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只是的获取。用不着给教师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职业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

(一)人文角色的转变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特征:一方面是原有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指增添角色的新内涵,教师要积极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必须改革高职教育理念,走出学科式的教育模式,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身角色不仅仅要以组织良好的知识技能体系呈现者出现,更要以向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角色的内涵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一个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引导者、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高质量的人才建构的“人师”,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本源,更是高职教师深刻的角色内涵。

转贴于

(二)人文知识的回归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重视教师人文知识的回归:一是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是帮助教师重温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关注教师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三是帮助教师研究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教师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四是帮助教师接受宗教知识。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和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向善”的力量足以使教师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五是帮助教师学习美学知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美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在教学渗透美育,发掘美的内涵,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中完善人格、促进发展、提升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的回归,就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三)人文底蕴的夯实

阅读名著: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蕴藏在经典作品中。它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要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读书使人明智。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成长的必需、是现代教师的另类备课、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所以,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提升精神品格,无疑成了教师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拜学名师:拜学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这是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必经的心智修炼之路。游览名胜: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不做,那就是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走遍万山千水。游览名胜,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文知识的过程;就能感受天地间的博大精深,领略历史的源远流长,洞悉教育的真谛,就能使教育接近本真,从大自然中启迪智慧,增长睿智,加深对于职业教育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人文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着是一个“认知体”,重技能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课堂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他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设计方法、技能,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伦理,建设适于居民生活的城市和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建筑,而不是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电工电子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求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有其特定的功能,还要要求产品有安全的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只有这样,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终归可在教与学统一的层面上得以体现。这种隐形的潜在影响大大的超越了专业课本身。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互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中无疑具有高品位的实在价值,尽管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形成非一日之寒,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越扎实,他的人格魅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他的职业声望也就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它,并持之以恒地修炼它。

参考文献:

第10篇

我怀着追求知识、改变观念、提升能力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培训,通过既丰富又系统地学习和认真做笔记、听讲座、自由讨论。使我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修炼、在修炼中提升。

一、学习“重庆发展形势与发展战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两江新区”已在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两江新区运转,重庆向世界开放。10年后可发展为西部经济中心,并将引领中国区域发展重点向内陆转移。在西部培养一个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成辐射性地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遥相呼应,并形成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作为重庆人我心潮澎湃,很自豪,以惊喜与渴求的心情期盼着,关注着这个历史机遇将会带给我们的崭新风景。两江新区不仅是一个名号,更是三千万重庆人肩上的担子。它不仅将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与快速反应,更将激发无数巴渝儿女奋起努力,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全新的发展战略诠释飞跃,演绎精彩。让我们期待,重庆,从此进入两江时间;重庆,城市新篇由此开启;重庆明天一定会更好!

二、“物联网专题”的学习开拓了我的眼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断发展的世界。了解到物联网的内涵:凡是有传感器和传感技术而感知物体的特性来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物之间、人和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网络。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提供了人与人的交流,互联网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把人文世界向物理世界的延伸。“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重庆电子产业、物流、乃至于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物联网技术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时,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那时人类社会呈现出的面貌将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也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三、学习“高效团队执行力建设”,团队是一个整体,是一种文化的概念,所追求的是一种凝聚能力,团队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团队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团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弥补不足;团队可以加强人员的自省,令团队成员充满工作激情。因此,学习高效的团队精神,使我更加增强了责任感、深感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深感团结、协作更必要。

四、“中职教师能力发展”,站在国家形势审视中职教育,中职教育已成为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中职教育已成为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助推器”。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培养自身的能力极为重要。我们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做为合一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专业发展、观念为先、技能为本,师德为魂的学习。我会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五、“中职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通过听讲和自己的认真体会,使我对课堂管理的艺术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从茫然到豁然,确实感到受益非浅。所阐述的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升。我认识到,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艺术是以文化为基础。因为我们在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作用的有机统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善于把感情融入科学知识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达到课堂艺术的效果。

六、学习了“现代公务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让我懂得了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愿人们都能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早日告别不文明的言行,使文明之花永远绽放。

七、“快乐国学与师德修养”的学习,使我懂得在快乐中工作,在快乐中渗透教育理念。使我享受了一次丰盛的“读经教育”大餐,感受了一次古圣先贤智慧的沐浴,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激励!激励我向个孩子,充满着活力,积极向上。

八、清华教授吴维库的《塑造阳光心态》通篇没有激情四溢的呐喊,没有故作深沉的哲理,他就像是熟悉的朋友间在摆龙门阵,一段段事例,一个个道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中,我了解到心态的巨大力量以及如何获得阳光心态。塑造阳光心态,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以及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的人们,尤为重要和必要。态度决定一切。国民的心态决定了国家的精神形象,人的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高境界。让我们点亮一盏心灯,塑造阳光心态,照亮别人、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温暖自己。“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生活,走向阳光未来”吧!

九、学习“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无论基于生存还是发展,安全都是人及社会的基本需求;安全是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也是人及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本。安全发展是硬道理,安全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薄书记说要打造“平安重庆”。不出现任何不安全事故,才能确保重庆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学习公共安全,使我感到公共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大事,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让学生家长放心。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认清重庆发展的形势,认清中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认识了自己。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感到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思想,去适应科技发展时代的新要求。的确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为此,要以这次学习为起点,要以这次学习为动力,团结同事们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出色。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我们川仪校的发展壮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超级秘书网: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大数据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268-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提出了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创建数字校园的要求,建设智慧校园时发展数字化学校的基础,它的核心就是智慧,运用全新的云计算、智能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管理服务。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大数据挖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大数据挖掘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管理能力,创新学校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变为精细化校园管理。本文就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分析其在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1高职智慧校园中大数据挖掘技术的重要性

1.1实现智能化教学

在高职智慧校园中,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准确的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学生还可以通过连接校园网,实现课堂互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控制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丰富教学活动。另外大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创建系统化的学习模式。【1】

1.2实现考学研共同发展

在高职智慧校园中,其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为教师创建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大量的科研资料及技术发展动态。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与平台中的教研学者进行研究成果的沟通交流,实时的分享科研数据,能够确定教学的发展趋势,使国内外的交流提高一个层次,实现考学研共同发展和创新。

1.3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智慧校园中具有大量的数据信息,比如学校网站论坛中的稿子、评论、留言等,这些数据包括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数据,不仅仅能对校园中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进行服务,还能够对教育、行政、设备及科研方面进行管理服务,还可以寻找教育中和学习中的规律,对教育及办学趋势进行预测,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意见,也有效地提高了院校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效率。【3】

1.4实现智慧化服务

数字管理系统创新了传统的人工管理,大大节省了管理资金及人力,对校园进行智能化、数据化的管理及服务,比如资源的分配、信息化培训、故障响应等等。其中资源的分配包括软件系统的升级优化及IP地址、身份验证的优化分配等;信息化培训包括为学生培训提供文本资料、音频资料及视频资料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及学生具备的信息化智慧能够满足智慧校园的需求;故障响应指的是在智慧校园发生故障及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响应。【3】

2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

2.1何为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指的是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并且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等一系列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全新校园建设理念。智慧校园主要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及云计算为前提,将高校管理工作、教学、科研及服务相融合的综合智慧校园环境。在智慧校园中,师生可以以手机、电脑等无线通讯设备结合校园网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教学、生活等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实现信息化的校园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及校园管理效率。

2.2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架构

高职智慧校园可以将智能传感器安装在校园中各个教室、图书馆、宿舍及实验室等各个场所中,并且将它们进行连接,从而构建物联网,使用服务器和云计算服务将软件管理系统与物联网向融合,全面实现校园智能化管理及教学。并且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处理这些信息资源,为全体师生及学校工作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及生活环境。【4】

2.3高职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智慧校园从产生到创建都得到了国家及社会企业的支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本身的管理模式及部门之间的通讯较为复杂,这就使得高职智慧校园在建设以来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高职院校中的大量的信息及学生的自律等方面,使得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实现全面信息化,其中不乏有一部分学校还是通过传统的短信、公告栏的信息为学生传递信息,这就造成学生无法及时的信息,降低了沟通效率;(2)由于学校与行政管理部分的网站并不统一,这就对管理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不统一的平台使一些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无法存储到相同的数据库中,使数据的格式及标准也有不一致,就使得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无用数据及垃圾数据;(3)这些数据都较为庞大且复杂,目前的管理并没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信息,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没有和毕业方向统一分析、图书馆中的学生解决信息没有与个性化教学相联系等等。【5】

3高职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大数据挖掘技术

3.1何为大数据挖掘技术

大数据挖掘技术指的不仅仅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还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深入挖掘数据中的潜藏及具深层次的信息。从技术角度来讲,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云计算是有一定联系的,大数据不能单独进行处理,要使用分布式的架构,以此对数据进行挖掘,所以大数据挖掘要依靠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3.2大数据挖掘技术智慧校园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职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使用了技术性的教学手段及远程教育等等,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也使用了监控及一卡通等等,有效地提高了对学生的管理效率,学校行政管理方面也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目的。随着连接的实体越来越多,那么传统的数据架构已满足不了需求,大数据挖掘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进行深入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为校园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w现高职院校的智慧特色。【6】

3.3大稻萃诰蚣际踔腔坌T敖ㄉ杓芄

为了能够使高职智慧校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在传统的建设基础上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挖掘传统智慧校园中的智能识别及检测中的数据,并且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为高校中的教育、服务、管理及学习提供智慧的应用,实现校园学习智能一体化。应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可以先构建一个建设架构,详细见图一,下文对其进行具体说明。

(1)基础设备。其中包括检测设备及感应设备,并且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收集校园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数据,使用通信网传送到云存储层,能够全面了解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2)采集信息及存储层。使用云计算中的存储技术将基础设备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并且使用虚拟化技术降低空间的浪费,使数据资源可以有效整合,使数据存储具备智能化及自动化。

(3)数据管理及云计算。管理云服务中的信息资源信息,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计算,使数据的分析更加精准。

(4)智慧应用层。深入挖掘大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分析,为智慧校园中的信息化业务提供数据支持技术,这个也是使智慧校园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重点内容。【7】

4结束语

为了使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和理念能够满足现社会形式的需求,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将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智慧校园中,不仅能够对校园中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还能够对数据进行智能决策。大数据挖掘技术是高职校园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能够将智慧校园中的智能化及数字化充分体现。目前大数据挖掘技术还存在一系列的技术性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其能够完美的与智慧校园相融合,更加人性化的为校园师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宿佳宁,赵洪光,杨文.大数据挖掘在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质量管理, 2016(4).

[2]鲁力.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48-49.

[3] 程大鸣,刘碧俊,侯松.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1):71-72.

[4] 陈嘉瑜,陈红慧.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6(10):147-148.

[5] 许冠军,叶敏.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9).

第12篇

在新形势新时代的要求之下,各国均将“智慧教育”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智慧教育”的发展。

一、“智慧教育”的特征

“智慧教育”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是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可以通过该体系实现廉洁高效的管理。对照“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可以清楚看到,“智慧教育”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智慧教育”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智慧教育”具有“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信息化”的属性。

从教育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生化、自主化;共享性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它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交互性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掌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协作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

从信息化技术属性来看,“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设备简单、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较少受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技术使得信息化传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二、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经验

1.国内“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旨在加快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而着力打造的职教新干线,是基于云计算服务、覆盖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以个人空间为基础的实名制、开放的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至2012年,“职教新干线”已建有机构平台161个,师生教学空间30余万个,发表文章660万篇,教学内容为主的视频25万个,其中录制的湘绣大师刘爱云、湘菜大师许菊云等技能大师的技艺视频2万多个。

佛山市南海区通过一个中心(云计算管理中心)、3个平台(云基础平台、资源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打造云计算环境下的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简称南教云),主要有电子政务云、学校管理云、教育资源云、互动社区云、智能课堂(电子书包)学习云等。目前,教育资源总存量达25.6TB,自主创作的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容量达39,500件,资源课程化率达到95%,在线使用人数日均两千多人次。从2009年开始,南海区在部分小学逐步试点电子书包项目。通过3年的实践,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试点班级里,学生成绩突出,自得学习之乐。在好效果的鼓励下,从2011年10月开始,南海在7所区直高中16个班级中正式试点,并于2012年推广到15所区直高中。到2015年,南海区所有高中、初中及小学将逐步普及使用“电子书包”。

2.国外“智慧教育”建设成功案例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弗吉尼亚州Passage中学允许学校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学生为此备受鼓舞,发明了很多能够使用手机的学习活动,并写成博客或录制视频在网络上分享。一些教师也开始使用手机来加强互动,譬如课堂提问不再指定某位学生回答,而是通过短信的形式将学生们的答案投影到教室前方的屏幕上,也有英文教师带领学生在Twitter上协作创作故事。

2010年,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这是日本最大的国家级教育信息化项目,项目将建立其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协同国家信息化战略委员会于2011年6月向李明博总统汇报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其核心内容为:自2015年起将在一线学校正式实施“量体裁衣”式的智能教育,用纸张制作的传统教科书将在学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教科书。韩政府为此将投入2兆2281亿韩元(约合21亿美元)。根据战略要求,至2015年韩国将在所有学校建设以云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环境,即将教育内容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电视等各种数码终端灵活使用。韩国教科部计划自2014年起从小学课程开始制作数码教科书,至2015年扩展到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教学科目,推行初期将采取数码教科书与纸张教科书并行的方式。

三、“智慧南京”建设总体架构设计

智慧南京的总体架构为1+4:即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加上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

(1)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顶层架构的核心。其内部可分为基础服务层、行业应用层、集成应用层三个层面,体现系统融合和信息共享的导向。

(2)组织领导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组织领导体系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

(3)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从以下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智慧南京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强化依法管理。二是完善绩效考核。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四是出台信息化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办法。

(4)信息共享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线。在市级信息资源体系数据的采集方面,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门交换,二是自建自采。在智慧南京建设过程中,将广泛征集部门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数据源,推进共享交换,逐步实现基础信息资源的大集中。

(5)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南京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对南京市“智慧教育”建设的展望

根据“智慧南京”总体架构并结合国内外“智慧教育”建设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智慧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教育政策的倾斜、硬件建设的持续发展、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等。只有各种规划、政策、措施以及资金投入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够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为使南京市“智慧教育”迈出较大的步伐,我市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智慧南京”建设实际,有效促进“智慧教育”建设,真正使教育实现现代化。

1.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育信息资源的汇聚、云服务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较高的带宽、较强的运算能力和较大的存储空间。因此,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先行条件。按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要求,全面建成“标准统一、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智能服务”的市、区、校三级“智慧教育”网络,切实解决郊区、农村教育网络覆盖问题。同时应统筹规划建设全市教育数据中心。

2.推行教育资源云服务

云计算技术、云服务模式将对“智慧教育”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全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教育部门业务协同。因此,有必要构建南京市“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是“智慧教育”的大脑和枢纽,在整个“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中起到匹配、整合、协调、联动各个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开发平台及应用服务,此外可将“智慧教育”各子系统高层业务数据统一抽取,形成报表供实时查询,以及各种指令与信息高效、完整的下达到各个应用系统末端,从而实现领导决策与控制的完美循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智慧南京”的其他模块,或其他的“智慧城市”与南京“智慧教育”的进行系统交互的中枢。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协同、教育数据采集分析,并实现全局的监督;全市学校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独立的数字化校园环境,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降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IT专业管理人员的投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便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教育服务,体现教育公平,实质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制订和规范一批信息化教育管理、教学应用的制度、措施。逐步形成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框架,以统一的规划和标准规范跨区域、跨学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广泛共享。

3.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校园和教室,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知识盲点进入智能学习系统进行学习和体验。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数码教科书,减轻家庭为子女额外购买学习资料和参考书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民众对公共教育的满意度,降低学生对课外辅导的依赖程度。

4.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