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己的文章

自己的文章

时间:2023-05-30 09:27:02

自己的文章

第1篇

文/王永强

在一些年前,我们总是不断被询问长大后的理想。儿时的答案早已经想不起来,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一本正经地问另一个人关于理想的问题,这看起来多傻。

于是有人站出来说:现在的年轻人缺乏理想,这是不好的,他们必须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才能成功。这个“有人”就是我们的专家教授,是我们的学校教师。这无关对错,因为每一个时代,总有人站出来说:现在真是世风日下,想当年我们年轻的时候……

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是无意间把自己的青年时代过滤了一遍。现如今过得阔绰有余的人回忆起曾经的日子,就容易想起自己充满理想的部分,对比如今的现实,他们就不免要站起来发出不满: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以这样子呢?相反的,现如今过得营营役役的人,记忆里虽然都是不好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声音却不容易被别人听到,甚至于他们根本不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此,诸如此类的论调,并非是根据事实说话,而是取决于谁掌握了舆论发言权。

一向擅长一语道破玄机的韩寒在《青春》序言中说:理想本身什么都不是,一点也不高尚,理想就是毫无道理的“就是有点想”,是欲求的一种文艺表达。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强调理想是救赎青春的一种方式。甚至我不觉得年轻人需要什么救赎,什么方向,什么理想,什么希望,都不需要。

韩寒的话说得巧妙,我们从小就被告知理想是一种崇高的东西,有理想的人才是崇高的人。

这些话被老师们不时提起,被印刷在我们的教材上,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它们无处不在。因此我们从未想过质疑它,有一天这个叫韩寒的家伙站出来这么说,大家一想,恍然大悟。

于是就有自以为理解这些话意思的人给韩寒鼓掌,他说,我们都不要什么理想了,因为理想根本一点也不伟大。

理想并非那么高尚,那是因为理想并非本身就具有高尚的属性,毕竟有的人也把不好的东西当作自己的理想。理想自然也不是救赎青春的方式,因为青春根本不需要任何救赎,青春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灵魂都处于饱满的一个状态,是生而为人所应得的馈赠,本来无罪,何来救赎?

然而韩寒还说,年轻人不需要理想,不需要方向,不需要希望。有些擅长断章取义的人会说,韩寒都这么说了,我们就去放纵吧。

韩寒所说的不需要,其实是说不需要别人——老师、家长、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这些。我们从小就是在各种“你应该做……不准做……”中长大的,我们没有更多的选择,被规划好一切道路,被用标尺严格度量然后分类并贴上标签。

第2篇

许愿池的女孩

露露的新家在许愿池的旁边,搬到新家的第一个晚上,她与爸爸妈妈一起到许愿池去许愿、散步。爸爸妈妈希望露露平安无事、健健康康,露露希望自己成绩名列前茅,希望爸爸妈妈快快乐乐。

到了8:30,到许愿池来的人都走了,露露一家也准备回家去。可这时发现向她(他)们这边走来一个漂亮的女孩。露露一家便躲在一尊雕塑后面,想看看人都走了她来许愿池干什么。只见那女孩手中捧着一个装有纸条的玻璃瓶,到了许愿水池边,把那个瓶子轻轻放入水中,那个玻璃瓶随着水流进入了一个小口子。露露一家感到十分奇怪:那个女孩在干什么?

露露忍不住了,走到女孩身后,拍拍她的肩膀,说:“你好,我叫露露,10岁,读6年级。我问你哦,你几岁?叫什么?读几年级?你把玻璃瓶放到水里干什么?”女孩抬起挂有泪痕的漂亮脸蛋。露露又问:“你怎么这么伤心,漂亮女生应该像个高傲的小公主才对啊。 ”女孩擦了擦眼泪,说道:“我叫莎莎,11岁,也读6年级。 ”露露的爸爸妈妈这时走过来,摸摸莎莎的头,关切的问:莎莎,你是有什么事吧!我们全家可以帮你呀。“女孩点点头,啜泣起来,然后说起了她的伤心事。

这是我写的一本书的许愿池的女孩之第一章遇见女孩,评评分,提提意见吧.提得好的奖分哦!

第3篇

一、 坚持登记法

每天读了什么书什么文章,要坚持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序号、书名、文章名、作者名。每个星期做一次小总结,每个月做一次大总结,看自己读了多少书或文章,哪些还留有深刻印象。对留有深刻印象的书或文章,可在书名或文章题目前画一标记,以示此为重点篇目,应多多温习。一个学期下来,再进行一次总结。这些留有深刻印象的书或文章,就变成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了。

编写序号的好处有二:一是可借此看一看每周、每月、每学期自己能读多少书或文章;二是可督促提醒自己多多阅读,不要懈怠。直到有一天,不登记就感觉好像心中若有所失,这时候就要恭喜你了,让你受用终身的阅读习惯养成了。

二、 做好笔记法

阅读时碰到精彩的语句、段落都可以抄录下来,还可在一旁附上自己的阅读感悟。感悟既可以是针对思想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艺术形式的。发人深省、新人眼目的观点应记下来,以培养自己认识的深刻性;别开生面的开头、出人意料的结尾或者某些独到的写作手法也应记下来,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碰到整体布局十分巧妙的文章,不妨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概括,并配上评论。

知识性短文中如果讲述的是自己未接触过的知识,一定要记下来,并且附上作者所举的例子。很多情况下,记住了例子,也就理解了作者讲的那些理论知识。如果不这样做,过段时间后再看那些理论知识,可能会一头雾水,感到难以理解。

还有就是要注意归类。我们不妨按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使我们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二是便于我们平常使用时查找。

三、 悬想比较法

如果阅读关于作文指导的文章,且文章中有题目有讲解有分析等,我们不妨按照如下方法操作:看到作文题后先思考一番,想想该题应怎样立意,然后再看作者关于立意的分析;自己先构思一下,看怎样拟题,怎样布局谋篇,之后再看作者所给的范文。悬想之后这么一对比,我们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果不是作文指导之类的文章,是单篇的记叙文、议论文,或者是散文、小小说、时文,我们看到题目后,完全可以自己先悬想一番——如果是我,会怎么写?之后再读原文,看自己有哪些没想到;有时还可以在看完前半部分后自己续写结尾(例如续写小小说),写完后和原文的结尾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构思有什么不足,别人的结尾又好在哪里。

第4篇

一、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的文化底蕴,加深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

高中语文教学,一段一段的读,比如第一段作者是按照先描写景,再阐述事情顺序开展,其中还掺杂了作者心情的转变,所以要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在刚开始游赤壁时,景色是如何,心情又如何,是如何体现的?后面心情的转变又是如何体现的?当学生按朗读和思考的流程学习完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来说说跟《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之处,从而达到更加层次的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能实现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但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文章语言特色,写作手法或是重点词句,尤其是千古绝句,就需要加以揣测,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比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这篇散文语言清丽明快,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郁达夫并没有从正面刻画江南的冬季美景,而是通过古人的诗句来体现其美景的意境,而且诗句都是极其富有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这时培养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的和自我学习,能学习到在写散文时,可以采用引用诗句,多用色调来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适当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也能让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更具有特点和符合文章的要求,加上情感体验,审美感的融入也能为文章更添色彩。除此之外,同样是描写雪景,但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却又是另一种写作手法,也给读者描绘出了冬天美丽的雪景,教师就可以节选出一段文章来让学生进行自我鉴赏,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通过融入自身情感进行阅读,加强语文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

正如前文所述,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其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上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感受和反应也是不同的,所以带着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融入自身情感,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要想学生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共鸣。比如《我的四季》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年的四个季节,通过四季变化的不同来反应自己的一生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作者的种种经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讨,说说这些感悟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经过讨论发现,有的学生认为作者人生之春给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通过用不毛之地,细瘦的胳膊,以及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等词汇和句子,可见他的童年生活较苦,但是他也没有怨天尤人,做到了对自己负责。有的学生则认为通过作者所遇到的困难,启示自己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要靠自己,犯错误之后懂得如何自检。再比如学习《乡土情结》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则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乡土情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回答,答案可能各有不同,当对这个问题探讨完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来阅读文章,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区别,包括写作手法,表达形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是怎么样的,如果是自己来写乡土情结,又会采用哪种方式来阐述和表达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又能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意蕴美。

四、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大体上就是分角色朗读和角色扮演,在进行分角色朗读时,情感要求是必须的,所以这种措施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从而达到共鸣的作用,比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师可以找四个学生进行朗读,文章第一节学生朗读是需要富有沉重感,第二节需要急促的情感,第三节需要表现出抑扬顿挫,而第四节则需要语速加快,将情感推向高潮,这些都需通过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得以实现。对于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和场地问题,所以尽量挑选一些简单地,易扮演的作品,比如《最后的长青藤叶》可以找学生分别扮演琼姗,苏艾,贝尔曼,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解析,对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自我介绍和性格分析,教师从中可以设计问题,类似于为什么琼姗把最后的藤叶看的如此重要,这种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通过表演怎么体现等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能使他们领会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结语

总之,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的文化底蕴,欣赏文章的语言,融入自身情感进行阅读,以及语文的实践活动都是能有效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措施。

作者:王猛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高级中学

第5篇

你是自己的第一个伯乐

■张文胜

记得中学时代开始在副刊发表文章之前,我曾遭到过编辑十几次的拒稿,一度陷入“怀才不遇”和“伯乐难寻”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文学启蒙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重新找回了从未投稿之前的那份渴望和自信——

老师寻问我对写稿的风格和题材是否有把握,有没有把很不搭调的文章拿去扰乱编辑的视线?

我挠挠脑袋,一脸愧疚地答道:“投的大都是随手写的诗歌,另外还有两篇考场作文,自己并不满意,对于能不能发表更是不确定。”

老师语重心长地回应我:“在我的中学时代,投稿之前我会对文章进行三番五次的打磨和润滑,并且会主动而谦虚地向编辑请教对方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稿件,自己需要往哪方面改进自己的写作。发表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况且是在发行量大的报纸副刊,我每次投稿都是把自己当作伯乐的,如果文章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我是不会轻易投出去的,因为我相信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的文章,是很难过编辑这一关的,稿件都是要经过层层筛选的。”

后来,我按老师的经验去做了,认真研究副刊文章的主题和风格,跟编辑做好沟通,每次将文章发出去之前让自己真的可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伯乐,没达到心理预期绝不投稿,果真从那以后,半年时间内我便成为某报纸副刊的特约作者了。

事情不都是那么简单的,如果你真的是一匹千里马,就不应该是马马虎虎地做事,敷衍生活只会让生活变得愈发不确定。只有自己过了自己这一关,技艺达到了自己心中炉火纯青的标准,自己成为自己的第一个伯乐,我们才会看到自己之外的更多的伯乐。

第6篇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语文课是学好汉语,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石。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自己喜欢写作的爱好,这和自己坚持阅读的习惯有很大关系的。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其中阅读能力的强弱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

1、 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引领指导。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在学生阅读中善于发挥学生的创新与应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提倡“自己读-小组研讨-学生创新”的学习模式,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是学习语文的起点基础,是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精髓的关键,是独立思考、理解、揣摩文章的过程。在让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在脑子里多几个问号,带着疑问往下读。在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阅读完一遍后要把自己的感悟、作者的用意、评语等写下来。小组研讨要在学生读完即自读文章后进行,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质疑探讨、深化理解。在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并研讨,应适度参与学生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想法、质疑往既定的结论里“靠”,要鼓励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是在自读和研讨的基础上,就是把文章的内容、形式等和自己的平时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自己的体会、延伸,提炼出自己对作者文章的见解,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善于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上述研讨、创新等活动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疑问、思维方式、对作者的评价等都要做出鼓励和解释,使学生有一个舒缓的接受过程,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正、引导,不能对学生的小失误、片面的认识或文章见解等一概否定,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上课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3、学生要带着疑问去阅读,善于思考和教材进行平等对话。

读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善于读书并在文字世界里找到作者的用意是阅读的目的。所以语文课要善于把学生引进“文字”的海洋,从文章的酿造的文字间悟到东西,学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中,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进行文章对话,“文章写到了那些?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文章主旨在那里体现?那句话代表作者当时的什么心情?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文章共用到了几种句型?那些词语以后我会用到我的文章里?”等等。2、进行作者交谈:“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时代背景和文章有什么联系?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等等。3、进行教材对话:“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放在这一单元,和这一单元里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编者的“研讨练习跟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等等

教师要把课堂的时间多留一些给学生,不要带着教材和准备好的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应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发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与感受向教师求教。

第7篇

关键词:作文评阅; 互相评阅; 升格修改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53-001

当了近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感慨良多,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批阅作文更难,学生从批阅完的作文中寻求提高更是难上加难。说到底教师批阅作文,当教师的辛苦劳累暂且不说,学生在作文批阅过程中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做教师的就必须从作文批阅这方面下功夫。

查阅了很多资料,在《作文教学研究大探索》中看到这样的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认真下笔写作,在会写的基础上学会自己修改,最终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必须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那么作文教学的合适有效方法到底是什么呢?思索了很久,我决定从最基本的作文批阅这块短板入手进行试验,稍作改进。以往的作文评阅注重的是老师的批阅,写完之后学生很少再做思考。当然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想要学生真正得到进步必须从学生思考上大做文章。我就想由原来的老师批阅作文改为老师带领学生自己相互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不断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怎样培养学生相互批阅作文呢?我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加上自己平时改作文的一些体会,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60分的分值细化分配,总结出十条要求,针对每条要求打出具体的分数,在我带领的两个班级中尝试着去做,尝试过几次后,我发现同学们普遍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作文相互批阅要求是这样的:

1.文章是否卷面美观

字体工整,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即可得3分,酌情加减。

2.文章是否有引人的题目

好的标题有诗歌的形象和感人;有广告的惊醒和冲击;还有哲理警句的精确和深邃。开头遵循的原则:向心性(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和精简性(语言要精简)。

题目靓丽,分值可加3分。无题目的扣2分。

3.文章是否有精彩的开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注意创设闪光点,用了多种修辞、名言名句、引人注意的事例或者语言很美等,要能从方方面面引发读者的兴趣。凡是优等的即可加3分。

4.文章是否符合题意、观点是否明确

首先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审题立意符合要求,即可加24分,作文立意一定要准要稳。

5.文章是否结构完整

(1)结构是否清晰,各部分分层明确合理;(2)过渡是否自然,各个部分联系紧密。各项合理可各加3分。另外文章字数不足者每50字扣2分

6.文章的选材是否合理

(1)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是否围绕主题展开;(2)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本身是否正确;(3)文章选用材料后是否结合观点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各项合理可各加2分。

7.文章的语言是否优美流畅

此项就是看语言是否重复嗦,简要精炼。文章读起来是否很顺口。合理即可加3分。

8.文章是否有引人的结尾

看完结尾就要动手打分了,所以结尾至为关键,影响作文的实际分数。好的结尾又称“豹尾”,力求简短有力,引发人无穷的想象。合理的结尾可加3分。

9.文体特征是否明显

符合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的实际情况。此项合理得分点3分。

10.文章有无发展等级

文章是否有文采,主要看有无运用各种修辞或句式。观点是否具有启发作用。见解是否新颖独到。各项分值为3分。由批阅人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另附:错别字,错一字扣1分。

一、相互评阅作文

结合评分细则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完成组内其他成员的三篇作文,每人负责给自己批阅的3篇作文打出相应的分数,每篇作文应该找到至少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的缺点,根据自己的认识,在后面写出70字左右的建议。

二、升格自己的作文

学生在批阅完手头的三篇作文后,对本次作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刻拿自己的作文来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本组其他同学对自己作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第8篇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范围的扩大,极大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所以,很多人认为话题作文跑不了题,有的考生甚至认为可以随便写,对话题作文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偏差,甚至陷入了误区。现把学生作文中经常陷入的误区归纳如下,以便引以为戒。

忌讳一:貌合神离,自欺其人

例如有的同学在以“风”为话题作文时,给主人公取名为“风”,让风任意地做了一件事情;而其内容却与话题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有的同学先对风进行了一番描写,然后写了一件与话题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事情。从形式上看,体现话题“风”的信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其实这只是形式而已,从实质上看,文章已经远远地偏离了话题。

我们应当认真审题,把握命题的立意倾向,努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切合题意要求。

忌讳二:云游四海,不知所之

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为广大考生在展示自己特长方面提供了方便;但并不是说就“自由散漫”,没有“纪律”约束了。文章应当在话题规定的广阔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小的范围,这样,我们的作文才能够写得具体,生动,深刻。

有的作文多重立意,没有明确单一的中心;有的作文文体特征不明显,甚至是似驴非马,不伦不类;也有的作文涉及范围太大,这就必然出现假、大、空的不良现象,导致作文的失败。

要想跳出这一误区,就要做到:

写人――要有具体的人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

记事――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议论――要有明确的论点、典型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

忌讳三:缩手缩脚,放弃权力

我们知道,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便于我们充分发挥,这对于我们考生是一件幸事。可是,有的考生放弃了试题给予的权力,缩手缩脚,打不开思路,不知这个“大蛋糕”从何下口才好。这就直接影响了考生写作能力的充分展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我们应当在话题规定的范围之内,大胆地选取自己最为熟悉的题材,甚至可以大胆地想象,选用一种合适的文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忌讳四:名曰含蓄,读者茫然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那些作文随意的同学提供了所谓的理论“依据”。有的同学完成文章以后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是不是与话题有关。问之,则曰,含蓄!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题目、画龙点睛的议论、题记、后记等形式明确主题,表明文章立意与话题的关系,即使是较为含蓄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童话等)也应当让读者体会到文章的立意及其与话题的内在联系,否则,就会使读者茫然,很容易被判为跑题。

忌讳五:扩写材料,自作聪明

当前流行的话题作文,一般是通过一则或几则材料引出话题,有的同学则扩写材料,当然这些材料很典型,但是,文章仅仅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不免给人以“孤陋寡闻”之嫌,内容空洞之感,“训练无素”之痕。我们要用自己的材料写作。

总之,我们要充分理解话题作文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拟题五忌讳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空间,这无疑对考生来说是一件幸事。但是,还有不少考生在写作当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写作能力的展示,影响了作文成绩。这里,仅就“拟题”方面出现的问题,谈以下几点。

忌讳六:标题太大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给我们规定了“写作范围”,而这个写作范围往往很大(这一点正体现了作文的开放性),我们的作文只要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就符合要求。命题者的意图是让考生在这个大的范围之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写作内容,从而充分发挥。如果考生不理解这一点,把标题拟得太大甚至用话题做标题,那显然是难为自己:既不好驾驭文章,又写不具体。这样文章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忌讳七:标题太长

标题应当简明。如果过于冗长,那么它就直接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标题应当简洁、明了,尽量用最少的语言符号,囊括最丰富的内容。

忌讳八:标题太偏

是否符合题意是评价高考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作为眼睛的标题不能体现文章与话题的某种内在联系,那么,谁敢保证这样的文章符合题意?

忌讳九:标题太晦

标题应当尽量明确地体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或写作上的某突出特点,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如果文章的标题晦涩难懂,就背离了我们的写作目的。

忌讳十:拟题太晚

话题作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基础上打腹稿,列提纲。这当中当然也包括标题的拟定。可是,有的考生违背这一规律,先写正文,后写标题。这就很难保证标题的质量,有的甚至忘记了写标题。

总之,我们要根据写作的一般规律,结合考题的具体要求,借助于一定的拟题技巧,拟定出具体简明、具体的高质量的作文标题,切忌“大”“长”“偏”“晦”“晚”,从而为取得作文的整体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材料作文四忌讳

当今高考作文命题,形成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材料作文大有愈来愈被看重的趋势。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为此,现就考生在写作时容易步入的误区归纳如下:

忌讳十一:另起炉灶

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同学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这就势必使得自己的文章脱离材料――跑题!其成绩可想而知。

我们应当根据材料立意,使自己的文章与材料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忌讳十二:依恋过度

在文章的关键位置(譬如标题、开头等)适当的引用材料,是解决“另起炉灶”的问题有效方法。但是,有的考生却机械地照抄材料,引用目的不明确,尤其是当材料较长的时候,照抄材料就会使开头过长,头重脚轻,文章主体部分被挤占,内容相对减少。这种过度依恋材料的不良做法,会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立意,有选择的引用,语言要简明,篇幅要简短,在表述上要有倾向性。

忌讳十三:避重就轻

材料作文不但给了考生必要的限定,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的平台。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寓言、诗歌、漫画、图表等)都有一个主旨。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地用猎奇的心态,寻找“球”。如果连材料主旨都没理解就追求立意的创新,那么,就是避重就轻,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鸡飞蛋打,离题万里。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是违背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律的,是不可取的。

忌讳十四:过河拆桥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策略

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文章,教师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兴趣较低,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更是阻碍了学生在语文上的发展。而且遇到美好的文章的时候,教师都会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教师的干扰,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就构建初中生自主性阅读课堂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美文美讲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当教师碰到优美的文章的时候,不会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而是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编者在一本书中加入优美文章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引导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推动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所以,教师碰到优美文章的时候,要采取科学的办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讲解。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班级播放一首关于春的轻音乐,让学生闭上双眼,听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可以对作者的春天进行联想,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大家进行互相交流。然后学生自己在下面跟随音乐进行诵读,尝试体会别的同学脑海中的画面。教师紧跟着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或者影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会文章中的美好,教师进行文章讲解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文章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且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中,帮助学生形成记录美文美句的习惯。最后下课的时候,向学生推荐几本有关春天的文章,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阅读,带动他们形成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诗文扩讲

初中语文涉及很多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认为语文无聊乏味很大程度上都与这些文章有关,因为他们对于古代的文章缺乏一定的了解,自身的理解能力不足,使得他们学习古诗文的时候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如果不能给予积极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学习,而是一味地主抓背诵,最后就会导致学生讨厌古诗词的学习,这对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成长非常不利。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因为考试或者是学生能力不足就消极地进行古诗文的讲解。恰恰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古诗文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美好,带动他们热爱我国的历史。积极地对课堂进行研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方式。比如,讲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首先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发掘当时社会的现状,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并让他们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接下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利用歌曲在班级营造作者写作的氛围,让学生再次在音乐中进行诵读,加深他们对于文章和作者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中句子的疑问,由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当全班学生都不懂的问题出现时,教师给予重点讲解。这种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阅读,为其今后学习古诗词和文言出积极的铺垫。

三、故事精讲

初中语文课本中编者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其中添加了很多故事短文,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正是因为学生喜欢阅读故事性文章,教师对这些文章的讲解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只是读完感受到故事的乐趣就结束了文章的学习。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非常不利,因为考试中的阅读题大都是记叙文,这种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间接地削弱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于故事性文章的讲解也要加以重视,引导学生一起发掘文章的写作背景,研究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情感,并积极地发现文章中的写作亮点,提升学习研究课文的能力,帮助他们在今后取得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自己阅读的时候可以体会到更多关于文章的美好。积极地进行小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还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阅读的乐趣,使得他们更加喜欢阅读。

只有教师针对初中课本中不同的文章进行积极的讲解,才可以让学生在每堂语文课都会有所收获。对于他们语文学习积极性和阅读兴趣的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阅读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10篇

也许对于作文,我真的觉得很麻木,也许是还没有找到感觉吧。但是我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

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好文章咯?也许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标准,但是现在对于蓝天白云飘飘网目前的评星制度,我觉得并不满意。因为每一片作文都是会有自己的优点的,这样用等级或者是分数去赞扬或者是否定一片文章是不是并不是太好啊。我觉得天下写作文的无非就是两种人,一种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另一种就是写给大家看的。

我想如果不是前几年发现白求恩的日记,没有人会知道白求恩是一名作家。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很多事情都记录带里面,你说,这不是写给自己看吗?当然,曾国藩的家书大多数也是写给家人的,我曾经看过,有些很感人。

当然我们现在写文章都是为了写给别人看,因为大家想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这不是不对的,但是一贯的去评分这样好吗?评价是应该有的,但是毕竟这不是课堂啊,分数可以说明什么呢?

文章写的好?语言优美?思路清晰?我想这不是大家愿意得到的。

我觉得只要发表了文章的人就应该得到肯定,而不是捣乱的人。

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心声都是好的,而且每个人应该也好好的去欣赏这种发自别人内心的东西,这样,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文章会不会进一步的升华吗?这会不会才算是好文章呢?

渐渐的,你会不会觉得真正是发自内心的文章,才叫好文章呢?文如其人,作文就是做人。

古人说的好,欲作文,先做人。是不是我们大家都应改反思自己的素质,而不是文学功底?

第11篇

我认为首先,应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实质。

阅读其实就是学生首先与文本对话,然后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如果是考试题的话,那应加上与出题者的对话。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篇阅读材料,其实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也即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是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文章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让我们了解了为史官敢于逆龙鳞是因为源自于对后代负责任的历史感。徜徉于文学长河里,你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文豪巨匠交流,可以与之秉烛夜谈,也可与之共游名山大川,流连其间,其乐融融。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目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所谓见仁见智,我是这么认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进而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看法,进而用自己的已有能力去欣赏和品评作品,然后沉淀成自己的知识,为说话和写作储备,最终成为自己的能力。简而言之,阅读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最终沉淀为自己的真正的对以后成长和发展有益的能力。

再次,要告诉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浏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跳读,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略读,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适合精读,如何精读,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文章适合品读,如何进行。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动情投入放声的朗读,静思默读,经典的文章还要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目标阅读法、重点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批注法等等。

再次,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利于阅读的平台。

其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幽美的读书环境。阅读需要一个幽美舒适的环境,自古皆然。《诗经》之雅乐,曹操之横槊赋诗,王羲之之兰亭雅集,王勃凭滕王阁而高歌,李白斗酒诗百篇,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无不如是。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服务,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阅读的幽雅环境。其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思维的火花往往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这同样适合我们的学生,要让学生们在语文阅读讨论课中大胆发言,热烈讨论,在陈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借鉴吸收别人的经验成果,以期共同提高;其三,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亦即倡导读好书。那什么是好书呢?答案只有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能称其为名著的即为好书,不多也不少。笛卡尔也说过:“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你如果能有时间和经历同各国各时代的出色人物交谈,那到最后你还能成为什么人呢?

最后,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畅述己见。

第12篇

“内容充实”就是在论述时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心选择材料

“内容充实”即要言之有物。“物”就是我们所挑选的健康、新鲜、独特、典型的材料。

1.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身边小事,放眼环球世界。考生在选材时要与时俱进,要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才会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震撼力。

2.紧扣文章中心,围绕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

3.选取新颖的材料,所谓新颖材料可以是刚刚出现的材料,也可以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旧材料。

4.依据不同文体选用不同材料。议论文要求所引材料简明扼要,不对人事作具体叙述和描写;记叙文则要求事例形象生动。

5.选择能感动自己,又打动别人,饱含情感的材料。选择这种材料,要描绘出材料令你感动的具体细节。

6.选择含有事理感悟的材料。要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材料,然后联系主旨议论材料,挖掘材料的内在事理。

7.选择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经典场景为材料,加入自己的体悟和评价,来提升文章内涵。

8.学会捕捉大自然中那些跳动的音符,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拥自然入文。

二、巧妙组织材料

“内容充实”,绝不是举的例子越多越好,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堆砌材料。材料选好后,需要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巧妙“剪裁”,加工改造。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推陈出新。用新的角度点化、引申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

2.移花接木。将新的内容情节嫁接在旧的材料上,使材料重发新芽,长出新枝。

3.逆向思维。从反面的角度对素材的内涵加以延伸发掘,对素材进行重新使用。

4.排比铺陈。用排比的句式列举所选材料,使材料丰富而有气势。排比铺陈式有人物式、事例式、引言式、比喻式、抒情式等。

5.以小见大。选择琐细但能反映重大问题、平常但反映不寻常思想、一般但揭示深刻主题的材料,并把材料中的小故事、小物件、小人物、小形象等细节与文章主题统一起来。

总之,作文要“内容充实”,须先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可以从生活中搜集,从课本中挖掘,从阅读和练习中积累。拥有了素材,就要在考场上学会运用,通过联想和想象激活材料,同时要注意合理选择和运用材料,结合文体,挖掘材料内涵,丰富作文内容。

【例文展示】

将命运掌握在

自己的手中

张明月

雄鹰,在风雨无情地摧残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飞过五湖四海,一览壮美山河;鲜花,在炎炎烈日地炙烤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抗过高温酷热,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小树,在寒风无情地吹打下,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终熬过漫长冬季,长出繁华枝叶,成为参天巨木。人也应该如此,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加辉煌。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沈从文目睹现实的冷酷,却依然将那个凤凰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淹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以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于是他写下了《边城》,写下了《长河》,不为形役,不为物牵,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名垂文学史。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不断磨砺,奋发进取。李娜在17岁时代表我国500万学生只身一人参加巴西的国际网球中学生代表大会,她没有其他援助,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依靠自己,不断磨炼,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于是她成为了中国网坛的“一姐”,并且是亚洲第一个获得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的网球选手。她依靠自己,不断地书写着命运的传奇。

不懂得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必将成为命运的弃儿。穷人为了祈求神为他赐福而供奉神像,结果他变得越来越穷,不得不说这个穷人是愚蠢的,因为他将命运交给神明,而不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与其在信奉神像上煞费苦心,耗费财力,倒不如将功夫用于实际生活中,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