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效现代农业

高效现代农业

时间:2023-05-30 09:2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现代农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效现代农业

第1篇

关键词:农业问题的实质;现代农业的含义;北洸乡规划;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土地集中

1前言

1.1北洸乡南部的概况

当前正值初夏,走进北洸乡中南部,尤其是南环路以南的井神、三台、北张、南张、白城等村,果树林立,满眼都是绿色,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没有一家污染企业,被誉为天然氧吧,是度假、休闲、旅游、疗养、娱乐、果园参观调查研究的理想之地。桃、梨、红枣、苹果、山楂、核桃等水果干果应有尽有,并以村为单位,集中分布,形成各自的特色。比如:井神的仙桃、白城的苹果、三台的酥梨、北张南张的红枣等,均在太谷县非常有名。而且品质优良,口感面貌俱佳。可以说这几个村拥有很好的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绿色高效农业的条件与基础。

1.2北洸乡南部存在的问题

然而现在这几个村现状如何呢?随着农业尤其是传统农业经济效益的急剧下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上述五村,果树疏于管理,病虫害严重发生并呈现失控态势,农业产出锐减,总体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外出打工人员增多。集体财产卖完或流失掉,农业税免除,村委会入不敷出,外债剧增,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加大,村委会普遍失去对村民的组织力、控制力和号召力。村庄管理无序,卫生环境恶化。村庄整体的产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那么这五个村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到底问题的实质出在哪儿呢?在全县有没有普遍性呢?面对问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如何做呢?未来的农村经济基础即农业应当如何发展呢?怎样找准有效的切入点呢?切入点又在哪儿呢?下面就结合实地问题调查研究和北洸乡的发展规划就以上问题做简要分析,重点就旅游导向的绿色现代高效农药谈谈核心问题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2、农业问题与实质

2.1农业中的问题

不论走到哪儿的农村,老百姓都会反映甚至抱怨:“现在种地越来越不行了”。其实这是传统农业效益急剧下降的“通俗说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并占据社会主要位置,传统农业因其弱质性而下滑甚至衰退是必然的历史现象(但要注意下滑和衰退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此便引发了很多问题:

2.2农业问题的实质分析

2.2.1问题的农村形势总体分析

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下滑,工商业和服务业收入多于农业收入,导致“种地明显不如打工”,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是由工商业决定的,必然导致没有工商企业的传统农村的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下滑。

2.2.2农业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

农业效益相对下降,种地明显不如打工导致大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被迫或主动外出打工,农业疏于管理,特别是病虫害本来是个细心活,原来借助于细心管理而能有效防治的病虫害现在因不能耐心防治而重新大规模爆发,加上环境异常和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的病虫害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效益的下滑。

2.2.3农业问题的乡村治理变化

当农业相对效益下降到一定程度,传统农业效益跌到极致,工商业成为税收的主要税种,农业税必然要被取消。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讲农业税应当要被取消,但这却使农业村庄丧失全部“税源”,沦为完全依赖财政转移支付的“行政管理单位”,并且这个单位处于行政管理的最底层,转移支付不可能全部支付到位。中间克扣盘剥挪用难以避免,但村庄的开支消费价格是由全社会决定的,说的通俗点就是“给不了100万的钱,却要修100万的路”、于是外债内债必然产生。有债务的地方必然产生严重的矛盾,尤其是内债势必增大干部群众之间的矛盾。

2.2.3农业问题的政策基础

的实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传统农业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但从那时伴随着集体经济的逐步瓦解,集体或村委会逐渐失去对村民的号召力、控制力与组织力,传统农业效益的下滑使原来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治理的机制逐渐瓦解。

单干的片面坚持,集体的瓦解,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扩张,使农村集体公共团结价值和精神崩溃,使现在的农民很难用合作互助的形式去共同发展。

2.2.4农业问题的实质概括

问题的实质在于,当全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时。我们的农业怎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也就意味着有了现代乡村的经济基础,具备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结构和能力,就不会产生上述问题或上述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若我们的农业达不到经济各行业总体上的平均水平,就会被逼迫或被强制走向现代农业,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病虫害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农民一盘散沙,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变差升至不可控,集体号召力组织力控制力空化,而这些问题阻止了人们有效快速走向现代农业的步伐,甚至使内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可能和能力丧失,又将加剧农业效益的下降。

总之,包含上述五村在内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的本源在于传统农业效益加剧衰退,经济基础逐步瓦解,引起众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且反过来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

3、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3.1现代农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3.2现代农业的特征

结合实际概括一下:现代农业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3.2.1高效化,

高效化,包括农产品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和传统农业相比,产量有大幅度增加,品质(包括外观色泽形状个头,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特别是经济效益要像上文所说的那样,达到经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若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个平均水平,就是现代高效农业。

3.2.2技术化,

技术化,不论机械技术,还是生物技术,都应得到普遍而又因地而异的应用,成为稳产高产,实现高效化的根本力量。

3.2.3新型农民化

新型农民化,指从业者具备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塑造新型农民,能操作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能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包括育种和生物技术。

3.2.4生产组织化

生产组织化,指合作社普遍建立并走向联合,成为农民经济生产共同体,互帮互助,共同参与培训学习,高效标准管理生产活动。要求合作社:内部民主规范管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加入,自愿退出”的原则组合自成立合作社,农资产品统购统销,关心社区共同发展与社会文化事业,重视教育培训,

3.2.5规模化或立体化

生产宜规模化则规模化,机械化则机械化,宜立体化则立体化,生物化则生物化。人少地多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靠集中连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赚取接近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可以根据自己资源劣势在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发展立体生物农业,靠提高单位耕地产量赚取或超过经济各行业平均利润的利润。

3.2.6产业化

未来的农业及现代化的农业不能因农业而农业,而要延长农业的生产链,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总之要有相关的非农产业的产业引导带动。

3.2.7标准化

管理统一标准化,即在合作社的组织下按照市场和技术的要求科学统一标准管理,以确保产出高产标准优质安全的产品。

3.2.8绿色生态化

克服传统集约型农业的弊端,即减少直至不使用农药,转向靠生物措施保产增产,减少化学药剂肥料的使用,达到既高产高效,又安全无公害,还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目的。

4、北洸乡五村的选择及规划建议

4.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原因与要求

4.1.1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总体方向

结合北洸乡的实际和现代农业的共同基本特征,应确定生态旅游导向的标准化、合作化、高效化、立体化的适度规模的绿色农业(具体到上述五村就是林果业)。

4.1.2北洸乡农业发展以旅游导向的原因

应当是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理由包括:(1)、北洸乡没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国家已紧缩土地政策,严守是十八亩耕地的红线,不会轻易批准工商企业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工商企业用地。环保环保力度,严格查封污染企业。在这样“一不准占地,二不准冒烟”的条件下,再加上招商引资不好引进,靠工商企业带动的农业现代化模式不现实。(2)北洸乡有发展旅游的条件,没有污染企业,这儿天是蓝的,地是绿的,享有天然氧吧的美称;苹果、梨、杏、梨、枣、桃等应有尽有,田园风光优美,果品香甜可口,适宜发展包括采摘、观光度假在内的大生态旅游产业,并以此带动引导林果产业的发展。而且人文景观又非常众多,比如三多堂、圣果观等。如果发展工商业,包括林果加工产业,必然破坏这儿难得的自然美景,不见得核算。总之发展生态旅游,既符合现实政策要求,又符合长远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和北洸乡南部林果产业五村的产业特点相衔接。

4.1.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标准化要求

标准化是为了克服产品品质杂乱差和生产管理上的混乱等问题,走向标准化定位,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销售。

4.1.4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合作化要求

合作化指农民生产普遍建立或组织合作社,克服一盘散沙的状态,全面有效整合农村自然经济社会资源,提高农民素质,在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下统一严格管理,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作社内部完备的产供销的分工体系,并走向专业化。

4.1.5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高效化要求

高效化是根本目标,改变目前低效甚至衰败的境况,实现数量、品质和最终经济效益的飞跃,产量在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支撑下大幅提升,不断再上新台阶;品质(包括外观色泽个头形状,内在口感营养价值)明显改善,不断满足变化的市场的需求,适应人们的营养消费要求。

4.1.6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立体化要求

立体化或适度规模是在考虑到现实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走有中国特色或有太谷特色的规模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农场化农业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只能走适度规模农业或立体农业,往空中发展,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率。

4.1.7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绿色化要求

绿色是我们走向未来,在未来农业格局中占据优势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对食品选择注重安全的必然选择。

4.2北洸乡农业发展的注意事项

但请注意,以旅游为产业导向并不意味着离开旅游就不能搞现代农业,针对农业本身,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仍然有巨大潜力可供挖掘。我们应当将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综合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据主导作用,旅游业引导,引导规范现代农业的发展。

4.3北洸乡农业发展上的具体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县委县政府和北洸乡党委政府,确定北洸乡井神、三台、白城、南张、北张为生态旅游引导的现代农业尤其是现代高效林果产业大协作区,具体确定井神为现代高效绿色仙桃基地和桃园旅游区,三台为现代高效绿色酥梨基地和山村文化风俗自然景观旅游区,白城为现代绿色高效苹果和果园采摘基地,北南张为优质红枣和枣园旅游,并打通连接五村的旅游交通大动脉,改进优化田园风光,形成从桃、到苹果梨、再到红枣不间断的果品供应基地,和相应的连续旅游项目。建议在井神靠近太井路的两侧建立标准优质桃园基地,三台建立高效绿色规模画的酥梨园区,进一步优化升级南北张旅游资源和条件,加紧资源整合,克服制约生态旅游基地良性运行发展的因素,做好群众工作,扩大合作社农民的份额,并使之成为农民自己发展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5、发展现代农业核心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上面的论述只是规划或设想,而要真正落实,就要首先解决麻烦的农村政治社会问题,欲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要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从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并夯实经济基础和调整农村资源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两个方向着手,形成科学统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及规划,建立合作创业的社会政治关系,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建设现代乡村经济社会的大系统工程,两者只要有一个方面做的不到位或被忽视,都将使这一系统举步维艰。具体建议如下:

5.1乡村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新的高效的乡村治理结构体制,包括乡镇治理结构或体制,和村治理结构或体制。改变或超越现代的治理状态、

5.1.1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

建议选择几个村比如上述北洸乡的五个村,在现有基础上特别是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建设现代村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模式、办法与制度,中国的农村必须也应当自治,但仅有村民自治尤其是现在这种状态的自治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加剧问题的产生。可以委托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山西省三农发展研究中心(也在山西农业大学)选择一些村庄做试点,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组织部门、民政部门配合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结合大学生村官制度和合作社的建立推广及高效建设管理,研究制定和试验超越现实村庄治理结构和状态的村庄治理结构模式制度。现代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试验和实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我们太谷县都是空白,但这很关键,不解决村庄治理问题,不超越现代乡村的整理格局和状态,我们的现代农业目标永远是空谈。离开高效稳定成熟的村庄治理,我们的现代农业即便能搞起来,但绝对不具有普适性。

5.1.2乡镇政府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

乡镇政府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组织化等客观要求,整顿改革管理体制、结构和行为。依据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要求,乡镇政府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其中最核心的是农民的组织化,还有就是组织化基础上的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新型农民培养、文化建设等。围绕组织化,乡镇政府所需要的职能、人员、机构将会增多并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政府应当发挥组织领导服务协调的作用,统筹全乡镇的发展规划和项目管理及技术信息服务,实际上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产业发展不是或最好不要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管理,而最好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形式模式多样,但共同的模式框架是:切实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基本原则和“自愿加入推出,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统购统销、互助合作、教育培训、关心社区”等管理运行原则,鼓励支持群众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但尽可能地少而精,少而大。之后按照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在乡镇政府成立各专业合作社的联社,最后再成立综合性的大合作社联社,用以统筹协调规划资源,组织管理生产,扩大组织队伍和生产规模,增强组织力量。客观上,各村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也只能在乡镇里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联合。

未来的乡镇政府、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熟推进时的乡镇政府最大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不是乡计生办、派出所等,而是合作社联社。经过民主程序,自下而上选举产生合作社联社的董事会或理事会,统筹全乡及整个社会的资金技术政策信息销售等资源,协调制定和实施规划。下设畜牧养殖、林果、蔬菜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联社,并有相应的理事会,在大合作社的指导或领导下直接具体组织管理本类型合作社的运行发展。大合作社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社都有相应的监督、财务、人事、技术、办公室等机构。若这样设计并执行操作,可以想象到时乡镇机构有多“庞大”,职能、机构、人员有多少。不过这跟以前大部一样,以前的乡镇机构庞大臃肿本质上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任务,掠夺乡村资源”,而没有组织乡村建设发展。而未来以合作社为中心的乡镇机构及其“膨大”是在“自下而上民主”的原则基础上,为了增强乡村自我建设建设能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独立发展而需要的。

5.2土地集中问题:

农业规划首先依赖土地、受土地的影响最大,要发展现代林果产业,肯定是发展生态绿色高效、集中连片成规模的林果业,这就要求首先解决土地问题,在现在的既有的土地格局下,如何奠定发展高效益上规模的林果产业的土地基础。

土地集中可能有两种方式:

5.2.1土地集中的“流转模式”

第一种方式是:集体收回相应数量的土地,给予所有者一定补偿,之后做统一规划,再以科学合理的便于林果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式承包给村民,这需要乡政府甚至县政府的大动作、大规划、大投资,就像白城的大棚设施农业一样。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由外向内推动农民加入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需要政府精力和资金的巨大投入,效果快,但短时间内不具有可复制性,且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建设滞后,他的动力仅仅在于政府财政。

5.2.2土地集中的“合作模式”

村庄或农民自己内部调整土地资源,比如,在村里选择一片有一定基础的适合发展现代林果产业的土地,对相关技术、市场、品种、自然条件、结构等做好评估,并做好做细规划,提前就产品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等系统的配套工作做好,组织成立针对林果产业发展项目、针对相关群众的合作社,然后通过耐心的群众工作说服相关群众加入合作社。当然还需要一个强力高效廉洁的项目发展领导机构。这种内向的自我调整方式见效慢,面临的难题非常多,需要村庄自身巨大的时间精力投入,需要全村村民的团结互助谅解,是对全村团结精神的考验。这种方式具有变革性和可复制性,一旦成功,整个村庄将产生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开始建立,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社会关系形成,相应的文化组织建设同时也在推进,于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出现,新农村建设完成目标。还将对周围村庄和社区产生冲击力,成为他们的学习的榜样。

5.3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对策建议

因此建议,对以上五村尤其是井神村、三台村进行林果产业土地和自然条件的考察评估,确定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地块,并制定详细规划,再一步步地往前推进,也就是用第二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不过这种方式对乡镇党委政府,村支部、村委会、包村领导、包村干部、村领导要求特别高,因为内向型的资源整合需要耗费组织者巨大的精力时间,有时需要大领导出面坐群众工作,压住“阵脚”。

而围绕土地、甚至围绕整个项目更加详细的规划需要在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土地问题的基础上制定。

总之,我们发展旅游导向的现代农业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包括社会关系整合、土地资源整合,经济资源整合、技术资源整合、这都需要首先确定群众可以接受的并充分信任的社会治理结构及建立在现实国情、土地制度基础上的土地整合方式。然后再考虑具体规划和设计。

6、结束语

改变现在农业发展的困境,发在现代农业,需要对问题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要抓住核心与关键问题,要考虑到社会实际和农民群众的接受能力,要切实做到“以人文本”,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周沛著《农村社会发展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2、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一版

3、陆学艺著《“三农问题”读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第2篇

现代高效农业是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有着“先进、实用、增效”的特点。作为宜兴市乃至整个无锡市最大的农业大镇徐舍镇,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我们将以占地6万亩,总投资60亿元的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落户为契机,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依托徐舍镇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着力打造从效益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强镇、特色精品农业大镇。

一、坚持高效生态,推进现代农业转型提质。“高效生态农业”是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形成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根据本地的农业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发展高效生态,重点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农,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科技创新协作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实施“滴凤”绿色大米、“老潘”水蜜桃、“西乡”白芹等特色品牌提升工程,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品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推动徐舍农业的转型提升发展,牢牢把握四个关键:一是要找准发展模式,确立科学的规划布局、有效的盈利路径,确保项目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建强支撑体系,大力引进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搭建研发平台、服务平台,为项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发挥品牌优势,依托苏宁“金字招牌”,以品牌带动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四是要完善物流配送,积极借鉴山东寿光的蔬菜物流配送模式,瞄准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体系,确保农产品第一时间推向市场、第一时间产生效益。

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政府、苏宁、商户+农户的开发模式,以打造“国家级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先行区、社会资本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区”为目标。以高效生态农业、体验休闲旅游的契机,结合国家当前推进城镇化及相关城乡统筹政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华东领先,集研发、种植、交易、会展、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效、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不仅促进了徐舍农林产业的发展,而且大大带动了上下游的农林科研、运输物流、园林设计、苗木交易、旅游观光度假等产业的发展,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并且随着项目的发展,将不断分离出更多的新兴项目和配套企业,将对徐舍的产业升级、经济水平提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投资13亿元的港华烟山生态旅游项目、总投资5亿美元的江南国际旅游商贸城也相继落户徐舍,将进一步推动徐舍的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提升形象和品位,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健全农民增收渠道,提升现代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强大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农民是主体,只有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让他们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农业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因此要鼓励各类生产经营和服务主体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联合会。所有这些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社员利益最大化,只有社员得到实惠,合作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合作水平。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涌现出近100个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动近2万多农户从家庭小生产向市场化大生产跨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田浪农业园是宜兴重点发展的五大农业产业园区之一,核心区域15000亩,辐射区域60000亩,已完成土地流转5100亩,投入3500万元,新建项目13个,申报无公害农产品5种,绿色产品4种,老字号品种1种。根大生态园已成功开园,西郊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奠基开工,放眼未来,徐舍镇郊将成为集农耕农业文化展示、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交易、西乡风情体验等一体化功能的农业文化园。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生产如何管理,标准如何掌握,品质如何把控,检测如何实施等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由政府出面,提供统一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基层供销社、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粮食烘干、沼液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业,推行“订单式”、“保姆式”、“全程式”服务,促进农业分工合作。按照“综合设置、分类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思路,结合农业区域特色,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服务条件及能力建设、组织和链接社会化服务资源等途径,建成一批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多样化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推广智能化设施大棚、病虫害诊断、农资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可视化水平。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加强农业标准化基础研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示范区建设,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创建农产品品牌,促进品牌化经营。积极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坚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阶段性整治与长效型防控相结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制度。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中,蕴含了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要求,这凸显了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的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呼唤强大的农业组织,现代农业亟须人才引领。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有一定资本和技术专长的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从事农业,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总目标,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模式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紧紧围绕我县农业转型升级,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应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全力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主体充满活力、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任务

根据浙政办发〔〕7号文件精神,粮食生产功能区要按照《浦江县-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通过8—10年努力,力争全县建成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其中到年底建成4万亩。根据全省现代农业园区“125”工程建设任务,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我县从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2个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每年制定具体建设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各类园区建设年限分别为:现代农业综合区在4年内建成,主导产业示范区在2年内建成,特色农业精品园在1年内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1年内建成。

(二)目标

1、粮食生产功能区

(1)农田设施完善。耕地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山区50亩以上,周边水系通畅,农田格式化,田面平整;区内排、灌分系,具有较高的抗旱与排涝能力;田间道路成网,布局合理,能适应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要求;农电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施能满足农业生产安全用电需求。

(2)农田质量提升。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改善标准农田地力状况,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适宜、耕作层厚度适中、理化性状优化、农田养分平衡的土壤培肥要求,农田总体地力水平良好。

(3)生产技术先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内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复种指数200%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季种植粮食作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千斤粮万元钱”、水旱轮作、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栽培模式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4)服务体系健全。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减少季节性抛荒,培育发展种粮大户、规范性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健全粮食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统一机械作业、育供秧、植保、烘干等服务,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2、现代农业综合区

按照省级同类建设标准执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按照金华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标准执行。通过建设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农民普遍增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1)加快集聚,建设样板。

一是加快集聚优势产业。围绕水果(葡萄、桃形李、蜜梨)、蔬菜(杜瓜)、茶叶、林产品(香榧、竹笋两用林)、畜禽等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生产、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是加快集聚先进科技。进一步扩大钢管大棚、喷滴灌等高效设施,以及先进适用机械的推广,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和农机化示范基地。力争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率80%以上。

三是加快集聚高效模式。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渔结合、立体种养和能量循环等多种高产高效模式,推广粮经轮作、水旱轮作、稻瓜轮作、稻菇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高产、高效、优质和生态、循环、清洁生产。

(2)加强联动,促进农业增效。

一是加强龙头带动。大力培育扶持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增强对现代农业园区的联结带动功能。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订单生产,实行统一服务,加强产销对接,提升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市场拉动。着力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队伍和营销大户,进一步健全农民信箱和农产品营销管理中心功能,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推行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组织外设窗口、外进超市、外出展销、外向出口和农超对接,构建高效的公共信息和市场服务平台,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

三是加强休闲促动。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优质产品、规模基地、高效设施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的绿色景观、农事体验、科研教育、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着力做优一产,提高现代农业园区生产能力;做强二产,推进加工增值;拓展三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个产业紧密衔接和联动发展,引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加速推进,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加速推进优质生产。遵循市场导向,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差异化发展,加强“三品”认证和良种推广,园区名特优品种覆盖率达100%,“三品”认证率达100%。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主导产业示范区至少形成1个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业精品园至少形成1个金华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地准出,严格园区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和农产品检验检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加速推进机制创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引导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大学生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经营,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推行园区建设项目法人化管理,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形成政府加强服务、业主自主经营的机制。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统一服务等形式,提高园区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三是加速推进高效服务。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大力培育扶持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加强农资经营、动物诊疗等专业化服务,统一开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病虫统防统治,统一开展产品包装、营销,拓宽服务领域,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三、工作保障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两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监督、考核和政策实施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两区”建设考核机制,将“两区”建设任务列入各乡镇(街道)创业承诺及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两区”建设办公室,安排工作人员,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两区”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制订规划,加强引导。按照“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细化工作要求。每个粮食功能区要有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做到技术专家、技术骨干、技术标兵三位一体,确保工作进度和工作成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的衔接,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择址建设,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一片、保护一片。

(三)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在努力争取上级农业“两区”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按照“服务‘两区’、渠道不变、归口管理”原则,做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地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的资金整合工作,重点支持“两区”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设施农业、统防统治、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技术培训等环节,确保每年县级投入“两区”建设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其中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少于600万元,地力提升工程资金不少于4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不少于800万元,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林业“兴林富民”项目、农业产业化提升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安排在农业“两区”内。县“两区”办要研究制订“两区”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第4篇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炼苗大棚内绿意盎然,移动苗床上新移植的铁皮石斛郁郁葱葱。

“有‘中华仙草’之称的铁皮石斛,是传统的名贵保健药材,目前鲜草收购价每公斤1000元左右,加工成枫斗铁皮石斛,市场零售价每公斤可达两三万元。”贵州兴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筑说,照此计算,亩地可产铁皮石斛鲜品300公斤,产值30多万元。

除了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乌当区还有羊昌花卉、下坝樱桃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入围全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按照打造“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乌当区坚持用“生态、绿色、观光、休闲、健康”的理念谋划农业,沿着“优、特、精”的方向,以园区建设为驱动力,用科技引领农业,用特色做优农业,用品牌提升农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观光农业融合发展之路。

多元投入推进园区建设

“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而且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乌当区副区长、园区管委会主任李朝阳说,乌当区始终把加速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和深化农村改革的示范区。

在“统筹规划、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农民参与”思路的指引下,乌当区坚持以农业科技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为支撑,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汇集,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为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多元投入园区建设,乌当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设的扶持办法》《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推进园区持续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此外,乌当区还成立了五彩生态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贵阳泉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解决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来源。两家公司既是园区建设的融资平台,又是园区建设的实施主体,现已多渠道融资近2亿元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在招商引资方面,乌当区对入驻园区企业实行“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进一步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三大园区引进贵阳花卉快繁中心、贵州宽诚、贵州东蓝慧诚、贵州好一佳牧业等30余家规模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亿元。

全区形成了以羊昌镇为核心区,水田、新场、百宜为示范区的花卉园;以优质水果为主导产业,特色蔬菜、生态畜禽和中药材为配套产业的下坝樱桃园;以新堡乡为核心区的休闲观光园区,建成面积近6万亩。

依靠科技打造农业品牌

规模化种养、产业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阿栗牌”杨梅、“岩山牌”樱桃、“百宜牌”折耳根、“黔山牌”红香米等10多个农产品先后获得省级优质农产品授牌,乌当区现代农业正强势崛起。

农业的崛起,源于科技的运用。乌当区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先进科技应用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园区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的载体和“孵化”作用,全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科技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乌当区三大园区与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省科学院、贵州大学、省林科院等6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聘请了30余名专家组成园区建设专家指导组和技术委员会,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技人员驻点服务”制度。建成了拥有86名科研人员、143名技术服务人员、45名科研服务管理人员的农业高技能人才团队,为推进三大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乌当区以实施“百村万户”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产业基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二传手”和“土专家”,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兴农的本领,自觉运用科技成果发展特色农业。

百名专家进百村,科技帮扶再创业。乌当区通过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三大园区自组建以来,共引进推广新技术121项,新品种535个,新设施121套,实施科研项目132个,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82项,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5%以上。

创新平台助推农民增收

“以前,一家4个劳动力耕种15亩土地,每年收入不足1万元。如今,不用下地干活就可领到1.2万元土地流转金,我与婆婆在企业务工每年收入4万多元,年终还有利润分红。”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村民罗玲说。

罗玲家所在的马头村新寨组位于新堡休闲观光现代高效农业园核心区,为支持园区建设,2012年,罗玲将15亩土地流转给贵州威门药业下属兴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铁皮石斛、头花蓼等名贵中药材种植,同年进入企业务工,如今,罗玲已成为一名生产科研技术管理干部,每月工资2500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性收入拓宽为生产性收入、租金收入、务工收入、股金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种渠道。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李筑介绍,土地流转前,由于粗放经营,平均亩地产出不足1000元,土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后,亩地创造的产值是农民种粮的数十倍。

以新寨村民组为例,公司在该村民组流转了350多亩土地,每亩保底年租金800元,年终按亩还有利润分红,同时吸纳了35名村民为企业工人,季节性用工每天不少于100人,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利润分红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2014年,新寨组60多户平均每户增收3万多元,农民不但享受到园区发展的红利,而且避免了农业发展风险给农民收入带来的影响。

第5篇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5亿元,比20**年的35.3亿增加近10亿元。**农业产销规模在**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总产值、稻谷、蔬菜、花菜、奶牛、出栏山羊、水果、水产品、河蟹等均居全市第一位,**农业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全县农业仍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目前仍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和农林牧渔品种结构及其生产布局还不够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还不够迅速,对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还不够有力,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优势农产品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需要,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缺乏现代农业所需的自动化节水型排灌设备等。

三是“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开拓,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未来劳动力构成的趋势不容乐观,为农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尚未真正发挥。

五是缺乏现展理念的引领,农业开放度不够,外资企业几乎空白,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六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迟缓,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高。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对策

(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培育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农产品交易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特别针对大**市场需求),抓住“世博”机遇,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业生产体系及合理结构,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特色的优势产品。

二是要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和其他各类农业园区(台湾现代农业园区等)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到201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家,合作社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

四是积极发展“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对经营中遇到困难的农业企业,要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协助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吸引社会资金注入企业,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做大做强5-10家农业龙头企业。

(二)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一是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组织精英团队科学研究和编制**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特别是今后五年的近期规划,制订实施对外开放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

二是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为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要对资金的投向予以研究,确保资金高效利用。

三是实施对外开放,增加**现代农业发展的外向度,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引进美国、台湾、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建设国内独创的现代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外省市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要在目前与**农业科学院合作的基础上,争取同3-5家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

四是理顺各种体制关系,统筹考虑农场所辖地区、上实所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纳入岛区统一发展规划,对涉及江苏省地域的区域,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也可纳入县政府统筹范围。

(三)站在国家和**市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框架

一要找准坐标。**农业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大都市整体发展之外,其核心应是依托**、服务**,展现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以及辐射功能,努力实现**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二要排好时序。按照中央和**市的要求,结合**实际,到2010年,力争初步形成**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此文章由21秘书写作网/独家原创]的基本框架;至2**0年,基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三要明确路径。围绕发展主线,对外开放、走机械化、科学化、商品化、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统一。

(四)加快农业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大力推进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到2010年完成10万亩的粮田改造、10万亩的菜田改造,建成3座出栏2-3万头标准化养猪场和千头奶牛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和2万亩扣蟹养殖基地,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二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引导农户开展市场化作业,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到2010年全县三麦和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机械化植保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到2010年完成200个村级信息平台建设。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一是通过科技兴农项目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源农业、精准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循环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二是按照“绿色食品岛”的目标,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工作。到2010年100%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40%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3%的农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争取有5-8特色农产品被国家专业部门评定为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有2-3个农产品申报批准为国家及**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是加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到2010年基本完成2000名职业农民、10000名新型专业农民培训,实现新型农民50%获得等级证书,60%新型农民年龄在50岁以下的目标;基本完成500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多技能培训,实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中高级人才占20%、初级人才占50%的目标。

(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高效产业结构体系

一是调整结构。到2010年粮经比例由现在的5.5:4.5调整到4:6。

二是调整品种。到2010年特色蔬菜与常规蔬菜比例发展到1:2;大力发展桃、梨、枣等特色经济果林及花卉产业,发展以蟹、虾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和以白山羊等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三是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拓展现代农业的外延,到2010年重点发展5-10家左右的“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5-8个集农业示范、农业景观、生态保护、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先行区,6大生态郊野公园。

三、20**年的重点工作措施

(一)推进科教兴农工作,夯实现代农业科技基础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完成2250名专业农民,500名职业农民,100名创业农民和100名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落实好1000多万元的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启动建设500亩长江三角洲农业新品种展示园和**农科院**工作站。

三是加快种源农业建设。20**年新建3000亩县级农业种源基地,改造和扩建县种羊场、种奶牛场、种畜场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筹建花卉种苗基地。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力度,全力推进水稻、生猪、白山羊、蔬菜、水产等科技入户工作。

五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庙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亩,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亩用量折纯量减少10%以上。

六是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七是推进农业信息工作,完成30个为农服务站硬件建设和功能配置,建立村级“三电合一”信息平台100个,建立县级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与村级“三电合一”联网。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基础

一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土地治理项目53800亩,重点解决8个乡镇的土地治理,完成1**13亩市级设施粮田、7800亩菜田设施建设,基本建成5个千亩蔬菜园艺场。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先行区建设。启动建设以西部有关乡镇、明珠湖、东风西沙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示范区。盘活现代农业园区搁浅项目,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和东部有关乡镇为主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认真研究台湾农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争取规划项目能尽快落地。

三是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在**有机稻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年出栏3万头的养猪场,改扩建**县种畜场,扩建**县种奶牛场,年饲养种奶牛从800头扩展到1500头。

四是完成3500亩淡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500亩水产繁苗中心,配合明珠湖开发,在明珠湖北侧建设占地150亩的以生态垂钓区等为核心的多功能休闲渔业基地。

五是争取市级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重新慎重、科学地研究横沙国家级渔港建设的可行性,力争有所突破。

(三)整合各路精英的智慧,编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一是组织力量,利用3s等技术,对**农业资源状况和农业各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农产品市场进行调查,为制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奠定基础。

二是邀请北京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按照**三岛总体规划和现代农业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研究、编制**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规划,着重详细制定近五年的近期建设规划,使战略目标结合资源条件在空间布局上得以落实,并制定分阶段实施步骤。

(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提升能力

一是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0万亩,复种指数2.0,粮经比例4.5:5.5。

二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好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和43个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制订17个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完成43个农产品认证;做好中华绒螯蟹、**老白酒和白山羊等6只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申报工作,力争使1―2个农产品成为全国驰名品牌或**市名牌产品。

三是探索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积极性的林业复合经营的有效途径。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增强生产经营主体能力

一是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研究、论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定位和规划选址,面向**及国外市场,提升**农副产品的档次与水平。

二是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基本建成畜禽制品加工厂,盘活启动已有的冷冻干燥蔬果项目、桑果深加工项目并推动**桑果产业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031-01

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规模农业高效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改造,着力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努力形成一乡(数乡)一品、一县(数县)一业、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具有区域特点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一、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农业产业的现状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民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承受市场经济风险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工贸之间的衔接、产加销之间融合均不够紧密等等。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实践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以基地生产为第一车间,着力扩大规模,提升档次

依照高效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外向化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在基地建设上作文章、求突破。一是抓规模,建成区域内乃至全国最大的各种动植物种养殖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始终把扩大主导产业规模做为第一目标科学规划、全力推进。二是抓标准,建设鲜食玉米、优质水稻、鲜食蚕豆、专用小麦等标准化示范区。三是抓科技,不断提高品质和单产,引进选育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研究多元多熟高效间套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三、以龙头企业建设为第一动力,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壮大规模,做强群体。抓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机遇,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果蔬速冻加工冷藏产业规模的扩展与效益的提升。二是深度开发,做精产品。顺应市场需求,将大米深加工、禽(畜)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使其逐步发展为主导型的支柱产业。三是狠抓流通,做活市场。按照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以某个市场为中心,辐射周边若干个市场的放射型市场格局形式,以此组成销售主网络,同时村村都有经纪人经营的专业收购点。

四、以环境建设为第一保障,着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一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发展。我们制订政策性文件,优先发展、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二是建设优质的服务环境促进发展。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特事特办。三是打造稳定的法治环境保障发展。严格控制对企业的各类检查,严禁查扣运输农产品的各类车辆,对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予以公开曝光,严肃处理,通过有效的扶持和保护,促进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1 农业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解读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1.1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 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 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2.2 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 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 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 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7 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

2.8 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3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1.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 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

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 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第8篇

围绕打造“中国知名、第一”生态农业的目标,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意义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对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通过集聚各种资源,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有利于推动优势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有利于集成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新平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集成、创新步伐,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产业效益较高的优势,引导农民合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是推进土地集中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导农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到园区创业,采取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的形式,有利于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工作要求

(一)突出重点,强化特色。重点围绕蔬菜园艺产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培植典型,示范带动,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二)科技先导,机制创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三)整合资源,集成服务。区乡(镇)村三级联动,协同推进,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组织、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三、建设目标

实施“138”工程,即建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8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体任务是:南蔡乡、罗圩乡、埠子镇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共同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埠子镇、龙河镇、中扬镇3个乡镇各建成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余8个乡镇各建成1个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检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相应成立领导和实施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创建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二)定点指导。区农口部门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指导服务团,为每个乡镇明确一位园区建设业务指导员、一位技术指导专家,为全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三)项目倾斜。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列入区级财政补贴项目规划区,对于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设施农业项目优先享受区财政扶持政策。市级以上高效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安排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范围内的项目。

第9篇

突出资源利用,全力加快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进一步扩大稻麦优良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提升机插率,进一步提高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免少耕轻简栽培、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覆盖率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率,积极争创“亩产吨粮县”。继续推进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建立17个水稻万亩示范片、5个小麦万亩示范片、1个油菜万亩示范片,打造7个“亩产吨粮镇”、20个亩产700公斤的高产村。二是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开展规范免疫、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检疫监督、信息管理、乡站建设六大“推进行动”,全市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优化畜禽规模养殖结构,积极推进全福牧业扩能上市,全力推进乾丰生猪产业化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升至90%以上;加快畜禽品种创新,加大红灯笼猪、(三黄)鸡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真执行畜禽养殖功能区划定,提升3家分散畜禽养殖粪便集中处理中心建设水平,完成8家畜禽养殖沼气治理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培植大型企业化利用秸秆主体,跟踪服务华杰生物能源有限公司3兆瓦秸秆沼气发电、市圣达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建设项目。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绿化造林7000亩,其中成片造林4000亩。全力推进村庄绿化提升工程,完成村庄绿化示范村30个。有序开展湿地生态建设,投资3000万元,实施3000亩天目湖湿地保护与修复二期工程。全市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屏障。四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合理布局、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部门“万顷良田”项目、水利部门农田水利项目,推进实施“四区六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减灾和抗灾能力。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着重加快发展设施园艺、规模畜禽、水产养殖等高效农业的生产机械化;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年底建成60个星级合作社,不断促进农机装备配套化、运作模式合作化、管理服务规范化,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突出区域特色,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

一是优化园区布局。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实施“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发展战略,推进“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工程建设。“四圈”:加快发展南山休闲旅游茶果圈、环天目湖休闲观光有机农业圈、北山高效花木经济林果圈、城郊都市观光设施农业圈,形成6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带;“三区”:重点提升5万亩特种鱼类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2万亩青虾养殖示范区,规划2万亩螃蟹养殖示范区;“二园”:以5万亩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0万亩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创建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重点”:以全福牧业为龙头,提升畜牧业10亿元级产业,加快构建南北呼应、中部联动的统筹发展新格局。二是提升亮点工程。以全市64个千亩以上农业园区、6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7个“一村一品”专业园为依托,继续实施30万亩北山片开发,重点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曹山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万亩高效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前马荡现代渔业产业园等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加快建设礼诗圩、国强等智能大棚项目。推进农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确保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天目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中华曙猿、塘马两个省级湿地公园,十思园申报省级森林公园。三是发展特色园艺。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连片规划、分步实施城郊5000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扶持新(扩)建蔬菜、茶叶、食用菌、应时鲜果等园艺基地,积极推进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保护栽培,稳步发展标准钢架大棚、智能温室,推进园艺特色产业升级发展,带动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加快推进“三个一批”建设,争创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升至20%以上。

突出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活动和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加工增值型、基地带动型和外向合作型农业龙头企业,新增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调查分析和监测评估制度,按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与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14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运行监测、动态管理。二是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总投资5亿元的联创有机农业园建设,建成华东地区有机蔬菜的配送中心。抓紧实施苏浙皖边界市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上黄水产品交易市场、社渚青虾市场交易中心、竹箦花木市场建设,环天目湖区建成一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一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直营直销等多元化营销模式,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同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如股份制、合作制等,促进现代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历史性难题。

突出要素整合,全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立重大项目会商制度,整合农业产业化、高效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等项目资源,推进各类项目向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集聚。继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对园区打造、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等进行扶持,重点向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社会效益明显的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要切实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对现有的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工程概预算、项目计划管理、项目公示、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报账及建后管护等各个管理环节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对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查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属于制度层面不健全的,要完善制度,建章立制;属于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要明确责任、分解到人,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逐步实现项目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的新格局。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为支撑,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重抓和示范引领,将我镇境内的双草线和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布局科学、规模特色显著、品牌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性强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为全镇农业产业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建设时限:2014年1月——2014年12月。

2、建设范围: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

3、建设目标:双草线、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的所有村(居)都要新建成一个核心区不少于500亩以上的特色设施农业基地,到2014年底新增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千亩、亩平效益5000元以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总体布局

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找准切入点,建成具有区域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布局。

双草线:涉及丁东、四灶、草庙居委会、圩东、沿河。以希望的田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蔬菜、设施高效渔业、瓜(菜)粮轮作等高效种养模式。

临海高等级公路沿线:涉及东灶、川居、新东、川竹、新海。以东灶村城乡统筹试点为契机,重点发展设施瓜果、设施林果、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等。

四、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效益优先、放大优势的原则,各村(居)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组织精干的力量,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优势产业、聚集特色产业,科学制定和细化“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方案,方案要细化到组、地块、农户、项目内容、时序进度和推进措施。要结合各村(居)目标任务,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扎实提高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与水平。要用抓工业项目的理念推进“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创建,倒逼工期,挂图作战。

2、全力推进土地流转。以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沿线各村居至少培植千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基地1个、500亩以上2个,沿线每个村要形成30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1个。大力推进以田入股、以股分红的发展模式,建立与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将农户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开拓中的主体作用,年内示范带内农户加入合作组织达100%。

3、积极培育实施主体。把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实施主体作为建设“两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带的重要抓手,大力度招引本地和外地种田能手和社会主体投资和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突出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推进高效农业示范带建设上水平。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种养附加值。要按照“结构调整项目化、项目建设节点化、项目推进责任化”的要求,扎实推进到位。

第11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农机 农艺 结合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16-01

1 农机农艺之间的关系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种植,随着农业机械装备的不断发展,种植方式多样化的转变。在探讨农机和农艺相互关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农机离不开农艺,农艺也离不开农机,农机是农艺的实现载体,农艺是农机的服务方向,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未来的农业发展将是结合现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新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农机和农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结合所带来的高效作用,促进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给农机农艺相结合带来了居多的挑战。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发展新的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又巩固、充实和完善了先进的农艺技术,推动着农业生产向前发展。而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水平支撑着农业的发展,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机械化工艺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选择更适合的技术工艺路线,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农机农艺技术融合的探索,推进种植模式的转型升级。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水平,让农机装备在各生产环节充分展现了机械化作业所带来的优势;农机与农艺融合加速了农艺技术的发展,农艺技术的提升有利于农业种植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确保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农机装备的更新换代确保了农艺技术的实施,农艺技术的提升推动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它们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农艺与农机的共同发展,农艺为农机提供技术的支持,农机为农艺提供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属于同等地位的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共赢,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高效发展的进程。

3 如何实现农机与农艺有效相结合

3.1 加强组织领导

农机农艺想要实现完美的结合,首先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农机、农艺工作者和农业工作者建立相关沟通、相关配合的平台,定期进行工作联系、交流、会商,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力推进,共同提升。

3.2 加强农机农艺科学研究

农业机械装备的研发应考虑到农艺技术的实施,农业部门在制定农艺技术实施方案时应考虑到机械化种植的可行性。农机的设计制造要适应农艺技术的要求,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也要方便农业机械作业。研究部门应协调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进行结合研究,让农机适合农艺技术,让农艺技术配合农机。农业技术人员更要注重研究适合本地区的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加强试验合作,找出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农机装备,找出最适用的科学技术种植路线。推动本地区农业高效、有序地发展。

3.3 确定适合的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

现有的农业机械装备各式各样,种植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能盲目地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生搬硬套,要寻找适合当地耕作的农机装备和技术路线。(例如: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中可选的农机装备、技术路线很多,但只有适合当地耕作的才是最好的。)我们的农机和农艺技术人员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找出适合当地种植模式的机械,同时对农业装备进行适当的改进,让两者互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3.4 加强培训引导,加大示范推广

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有效地引导学员在农业生产中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现场会等手段将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为学员提供科学的指АMü宣传报道、演示会让农民朋友了解、熟悉农机农艺相融合技术,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中。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头示范,逐镇开展示范推广。

3.5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农机农艺融合需要广泛的推广才能让农民所熟悉,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让周围的种植户都能看到两者相结合所带的效益,实现高产、高能、高效的预定目标。示范基地的建设需要逐镇逐村的建设,已达到全覆盖的目标,让大家眼见为实,主动地参与进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共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农机与农艺结合探析[S].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20-221.

[2]李志伟.浅谈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S]. 中国机械,2015(18): 84-85.

[3]胡绪琴.农机与农艺结合初探[S].科学种养,2013(9).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水利;基础建设

2012年1月10日,水利部和农业部在京签订加快水利和农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共商推进水利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大计,这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水利改革发展和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了粮食稳定高产。农业为主的地区,目前仍然是以种田为主,种田又是以种粮食为主。因此,我们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应当是以提高和保障粮食的单位产量为主要目的,并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

(2)增加了农民种田的收入。种地打粮,然后拿粮食去卖钱,或者交换其他的商品,这也是农民一个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粮食稳定的高产以及品质上的提高,让种田的经济效益得以显现。

(3)有力地缓解了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因为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实际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在灾情面前或着在大灾之年的时候,或者并没受到灾情的影响,受到的损失比较小,或者是仍然得到了较好的收成。

(4)创造了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有利地条件。基础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涝能排、旱能灌的基础条件。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不再受到是否能排水和是否有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和制约,在这种条件之下,只要是有市场,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可以适当的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种植的农产品品种,这对于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十分重要。

2江苏省淮安市的农业水利情况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中北部,江淮平原东北部、里下河平原北部,处于淮、扬、盐三市交界地带,地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农业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完成农田水利投入2、4亿元。高效农业稳步推进,全区新增高效种植面积19、75万亩。

3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3.1完整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够有效降低自燃灾害对于现代农业的实际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天气特征明确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现代农业重要的作用。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气侯变暖等各种极端的气候变化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增加。去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的出现了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干旱无雨的气候,抗旱的难度比较大、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相对薄弱的基础农田水利设施无法承担起抗旱救灾的大任,我国农业生产的损失非常的严重。因此,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完整的以抗洪防涝、防潮、蓄水、灌溉为主体的水利工程的完整体系,才能做到有效的避免洪涝、干旱灾害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巨大的损失。

3.2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现代农业是环境与人口、资源与人口全面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农业,以有效合理的配置交通、水利等资源,形成农作物、鱼类、畜禽、林木、果树和农产品的深加工相结合,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农业生产环境为基本要求,作为其中间最为重要的一环,水利对于现代农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实现农田灌溉和排涝抗旱,是提高耕地的产出率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的农业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备和设施为基础的。只有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跟上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效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对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有利

农田水利的建设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有利。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对于现代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果没有完整的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缺水干旱将会造成树木的干枯、草原的退化、土地的盐碱化变得严重、水土流失的加剧等等环境的问题;洪涝灾害则会造成粮食的绝收、疫病的流行、土地的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只有根本的解决缺水干旱以及洪涝灾害问题,才有可能彻底地扭转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带来的影响,实现环境与人、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增加投入,加大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