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

时间:2023-05-30 09:2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词歌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词歌赋

第1篇

关键词:契丹;音乐舞蹈;诗词歌赋;赏析;贡献

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01-02

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辽王朝存续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里契丹人雄踞在北方,不但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国家,还大力发展了军事、政治及经济。此外契丹人利用和汉、女真、高丽和回鹘等民族的杂居,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辽王朝建立之前,契丹人活动的核心区域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他们沿着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游牧、狩猎,“车马为家”、“居无常所”。而音乐和舞蹈舞却是契丹人的“平生之好”。上自契丹贵族,下至贫民奴隶,从隆重的祭祀场面到出场放牧的转徙途中,几乎都离不开音乐舞蹈。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和契丹人萧总管创作诗《契丹风土歌》中的一段则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盛况。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见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①

《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②因此,辽代乐舞的兴盛直接影响到一大批的诗人学者,他们借辽代乐舞以抒情,发泄内心的,反之也进一步推动了辽代乐舞走向辉煌。与此同时也为因史料匮乏而难以为人们所了解的辽代乐舞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资料。

在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辞赋中留下的辽代乐舞气息,笔者就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辽代音乐的记录

辽代的音乐以广泛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成果为特征。处于北方草原,疆域广阔,不但造就了契丹人英勇善战,还具备了草原民族宽阔和博大的胸怀,善于学结其他民族的乐章礼法。

在这一方面体现在诗词歌赋中的具体有如明末著名学者赵士哲在《辽宫词》第五首中所描述的内容。

全晋舆图属大辽,太宗新莅紫宸朝。

汉家礼乐真堪羡,从此坤仪改姓萧。

诗文译为:全后晋的疆域已归属大辽,太宗初次临视汴京紫宸朝。汉家礼乐法度实让人羡慕,从此契丹后族一律改姓萧。

此外公元947年3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后晋都城开封,晋主石重贵投降。辽太宗下令将晋都诸司官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薄、法物及铠仗等统统送往首都辽上京。此在《辽史・乐志》中有记载:“汉乐,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将……太常乐谱,诸宫悬……悉送上京”。“大同元年(947年)太宗自汴将还,得晋太常乐谱、宫悬、乐架、委所司先赴中京”。“辽雅乐歌辞,文阙不具,八音器数,大抵因唐之旧”。

从史料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辽史》中所说的汉乐,其实就是中原的雅乐。宫悬,也称编钟、编磬,是雅乐的主要乐器。包括雅乐八音、歌辞、乐谱都被太宗耶律德光亲自带回了大辽国。

《辽史・乐志》中有记载:“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饶歌、横吹乐。”契丹的国乐,中原人称之为“番乐”是契丹祖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乐舞风格。所以说是犹“先王之风”。国乐和雅乐的规格要高于其他诸乐。多用于宫廷册礼、宋史来朝、祀神仪等等。如《辽史拾遗补》卷4《皇后生产仪》条记载:“若生男时……戎主着红衣服,于前帐内动番乐,与近上契丹臣僚饮酒……若生女时,戎主着皂衣,动汉乐,与近上汉儿臣僚饮酒。”再如,清人史梦兰所著《中元节诗》:

行宫宴饮过中元,番乐声残汉乐喧。

佳节迎来还送去,一天月色正黄昏。

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契丹语为“赛离舍”,意为月好。是契丹人非常重视的重大节日。今人庖丁有《辽代风俗歌》流传于上京故地:

七月十五过中元,前后四日不消闲。

十三夜行三十里,扎下毡帐睡梦酣。

十四迎节设酒宴,番乐声声五更天。

十五张筵奏汉曲,美酒笙歌尽欢颜。

十六早起众西行,齐喝三声送节完。

《辽史》卷53《礼志六》岁时杂仪一节记曰:“七月十三日,夜,天子于宫西三十里卓帐宿焉。前期,备酒馔”。翌日,诸军部落从者皆动番乐,饮宴至暮乃归行宫,谓之“迎节”。十五日中元,动汉乐,大宴。十六日昧爽,复往西方,随行诸军部落大噪三,谓之“送节”。

在辽代历史上也出现不少契丹的教坊乐人和音乐家。史上留名者大多是契丹贵族。例如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48~982年)雅好音律①;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72~1031)“晓音律”②;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16~1055年)“通音律”③;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075~1128年)能“亲御琵琶”④;耶律倍,其人“知音律”,征渤海胜利后“作歌以献”⑤。在契丹贵族中最著名的当属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王鼎《焚椒录》说她“幼能诵诗,旁及经子,而弹筝琵琶,尤为当时第一”。萧观音的传世之作是著名的《回心院》。

唐玄宗时,杨贵妃与梅妃江采苹争宠,梅妃失宠,遂命宫院为“回心院”,希望玄宗回心转意。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定诗体的名称。萧观音所创“回心院”,用以谏阻帝之游畋无度,被疏远失宠。这是一首凄丽哀婉的宫怨词,例如词中写道:

张鸣筝,

恰恰语娇莺。

一从弹作《房中曲》,

常和窗前风雨声。

待君听。

诗文译作:弹响心爱的古筝,象黄莺娇羞的叫声。每当奏起《房中曲》的音调,常和窗前风雨声和鸣。弹响心爱的古筝,等待君王来聆听。

二、辽代舞蹈的描述

音乐和舞蹈就像是孪生姊妹,音乐在舞蹈中的位置尤为重要,舞蹈离不开音乐,好的音乐震撼心灵的同时,也让人翩翩起舞。

辽之乐舞包括音乐之中,契丹有乐舞不分之说,即乐人亦为舞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边演奏边舞蹈的形式。如臻蓬蓬舞,这是契丹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臻蓬蓬歌》⑥为证:

臻蓬蓬、臻蓬蓬,

外头花花里头空。

但看明年正二月,

满城不见主人翁。

“臻蓬蓬、臻蓬蓬”是象声词,是双手击打腰鼓发出的节奏声。“臻蓬蓬歌”又名“蓬蓬花”。臻,手击打鼓边发出来的声音。蓬蓬,手击打鼓芯发出的声音。“外头花花里头空”明指腰鼓外部华丽的装饰,暗喻辽朝末年统治外强中干。“满城不见主人翁”,指辽天祚帝弃城出逃。

此歌的演出形式是用腰鼓伴奏,击鼓舞蹈,以鼓点助舞兴。以后广泛流传于辽东京、南京、西京等地。

同时该舞蹈也在据《宣政杂录》记载:“宋徽宗”宣和初(公元1119~1120年)收复燕山,以归朝辽民来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节而舞,人无不喜闻其而效之者。

古人云:“宴饮无乐,不无欢乐。”两国交往使臣来朝之时,好客热情的契丹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宴饮歌舞场面来显示对汉使的尊重。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多次出使契丹,留下了很多生动表现契丹人车马为营、宴饮歌舞的诗作。如《出塞诗》云:

涿州沙上饮盘桓,

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语巧催燕泪落,

蒙蒙吹湿汉衣冠。

再如宋代诗人、诗评家朱竹坨所作《席上观倒刺诗》云:

雪后风灯焰之寒,

云韶旧部走伶官,

一双手技从客入,

胜舞银貂小契丹。

“倒刺”为契丹语“歌舞”的意思。清《历代旧闻》记载:“元有‘倒刺’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辽宋时期的手技类舞蹈疑似蒙古族的灯舞,盅碗舞。是表现手之技巧的歌舞,属散乐。手技用于契丹皇帝生辰乐次:“酒二行,歌,手技入”;曲宴宋国使乐次;“酒三行,歌,手技入。”⑦

另一位北宋使臣王曾记载:“渤海俗,每岁时紧会作乐,先命善舞者数辈前行,女士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踏锤”。渤海归辽后,渤海的乐舞在契丹流传很久,并在金、元还经常出现。

此外现存的大榆树堡竹马舞,这是濒危的契丹人狩猎舞蹈。目前在锦州市义县东部山区还有最后一批竹马舞的艺人。

基于上述辽代音乐和舞蹈描述和记录,辽代乐舞的传承与发展,与辽代的君主开明,经济,政治发达紧密相连。辽代乐舞不仅继承了旧唐音乐,而且受到鲜卑音乐的影响,并传播到后来的女真,蒙古。为中华多元一体化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脱脱,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3]巴景侃.辽代乐舞[M].沈阳: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2.

[4]蒋祖怡,张涤云.全辽诗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2.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歌赋;抒感

一、诗词歌赋的内涵和意义

诗词歌赋指的是人们对于中国汉语文学的一个总称,它概括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有很多,从名字拆分而言,它就囊括了诗、词、赋三种,可谓是我们文学形式的精髓和内涵,我们都知道,诗词一般具有一定的韵律,比如五言七律,还必须讲求一定的格律(如平仄、用韵、对偶),而赋,一般有严格的对仗规则,从而起到一种顶针式的修辞手法。学生在步入到中学学习后,教师就必定会将这些最基本的诗词歌赋知识讲述给学生,从而给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作为一个华夏民族,汉语言文学的精华是必须去做一定的了解的,教师在进行此番教学时,可谓任道重远,负以重任,因而,那些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而言也尤其重要。

二、初中语文诗词歌赋教学现状

虽说诗词歌赋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有一些现状问题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说到底,诗词歌赋是古人比较常接触且熟悉的,在当今现代汉语言的时代下,学生对于现代语言耳熟能详,对古文诗歌词汇难免会有一定的理解问题。且,很多的诗词歌赋之中,不乏一些词汇在古义和今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实际上;“谓左右曰”中左右古义:近旁的人,今义:左右表方位,约数(如:600字左右);“反取病焉”中病古义:辱,今义:疾病,患病;“齐之习辞者也”中习古义:熟练.今义:学习。何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等。这样的古今词义只差,难免会让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一旦学生具备了这番的情绪,那么他们在接触诗词歌赋的学习时,就会失去一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上课之时提不起兴趣,下了之后,也不愿再去翻阅复习,这就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诗词歌赋储备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一所中学里抽查的8名语文教师里,被问及的是否通读过《史记》、《诗经》等书籍时,有5名教师给出了否定答案。从这也在一方面显示,教师的自身素养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三、初中语文诗词歌赋教学的有效实践方式

1.把握诗词歌赋的教学侧重点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来将,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因而,要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进行初中诗词歌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分清教学的主次,从而抓住重点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古诗词教学中重点应该侧重这两方面:

①教会学生分辨什么是诗:古诗词特别是近体诗,对押韵、格律、对仗、平仄、粘对等要求是非常讲究的,不是随便写四句、二十八个字就是七绝,八句、五十六个字就是七律。学生都有这个体会,从小学到初中,学了古诗词无数,但是二十八个字摆到眼前,却说不清是不是诗,属于近体诗还是古风,一点不押韵的都被当做了诗,这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育的失败。

②教会学生做简单但是合格的诗,哪怕是用新华韵(普通话的声韵)来做诗。可以从五言绝句、五律、排律开始,只要学生明白了步步相对的平仄关系、出句对句的相对关系、两联之间的相粘关系,那么学生读诗和写诗就会易如反掌,进而对古词的阅读就会轻车熟路,也就等于同时掌握了古词的写阅能力。这样才会培养出真正的大批的诗人,也是教育者对中国这项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负责任的态度。

2.注重诗歌鉴赏教学

学生在古代诗词鉴赏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不牢。古诗词是古汉语中的一大分支,因此古代汉语这门学科是作为基础必须要筑牢的。如果看到一首词,连通读一遍都要去查半天的字典词典,甚至于查过以后还模棱两可摸不着头脑,谈何鉴赏?鉴赏是一个必须站在很高的高度来进行的事情,必须要有巨量的知识积累才能准确地抒发自己的胸怀。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鉴赏教学,作者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将仅五句28字的小令,通过语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3.注重诗歌朗读教学

诗歌朗读是诗词歌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进行诗词教学时,一般是通过一下几步来完成的,即,先让学生读熟,读透,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进行一下简单的翻译,让学生了解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意境也行;再逐句炼字等;最后,进行整体赏析,分析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和其他类似的诗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背诵一下。正如我们前文讲到的,诗歌赏析等都不可少。因而,朗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不能抹去的,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朗诵且熟读诗歌,最好是能背诵下来,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西江月》时,都需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当然首先还是要做一定的范读,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节奏韵律。

四、总结

作为汉语文学的精髓,诗词歌赋的教学必是教师马虎不得的任务。有一定的好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尤其重要,从而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李芳.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1(26)

[2]杜少凡.古诗词教学设计的新路径――以香港朗文版教材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0)

第3篇

琴棋书画对应诗词歌赋,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概称,虽然如此,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业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其中,诗词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是有着严格格律(主要指平仄、用韵和对偶等严格要求)的两种诗歌体式(古体诗的平仄略微放宽些),是不能乱行押韵和误用平仄的;究其实,所谓的赋,其实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对仗规则和平仄要求,只是当今一些习作者因不知而写着罢了。而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摧残。但这诗词歌赋的创作还是有其自身的独特要求和写作技巧的,人们一旦掌握了,写好它们应该也不是什么太难之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生活中,国人是一直将“附庸风雅”作为贬义词来用的。《辞海》里的解释倒是很简单,在“附庸”条目下注着“依傍、假托”之意,并举例:“附庸风雅”。这解释并无大的贬义。但在《新华词典》里却专设了“附庸风雅”的条目,注释有二:“1.旧时指官僚、地主、商人为了装点门面,抬高身份,结交知识分子,装作文化人的样子。2.本来不懂,但也跟着别人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很明显,《新华词典》对“附庸风雅”是持批判态度的。

我觉得,不“风雅”的人“结交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好:“本来不懂”的人“跟善别人搞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风雅的事”也没有什么不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风雅”的人在“结交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知识分子的感化和影响,会受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陶冶而渐渐“风雅”起来。“风雅”乃“风流儒雅”之意,指为人的生活风度和文化修养。既如此,去追求它,去“附庸”它,久而久之,近朱者“赤”了,附庸风雅者也“风雅”了,其人的文化修养也就有了提高,为人处事也就有了“风度”,这对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

以目前各地方兴来艾的民间收藏为例,虽然不少古董,书画、邮品、币卡、玉石以及种种工艺品的收藏者是为了保值或获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高档次的文化投资和文化消费,能增加人的知识,能陶冶人的情操。因为收藏者为了了解藏品的真伪,需要向懂行的人请教,需要找有关的书本学习,这就是一个知识积累、自我提高的过程。再如,现在并非“文人雅士”的人们家里,以名家书画(当然也有不少赝品)装饰客厅、购买大部头的“礼品书”装点书房者大有人在。不必讳言这些人可能是在“附庸风雅”。可是我相信,久而久之,他们总会受到那些书画或“礼品书”的感悟而渐渐“风雅”起来的,除非这些人是经常在摆满了“礼品书”或挂满名家书画的房间里聚赌、,并以此为快乐者。

由此可见,附庸风雅并没有什么不好。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港口路山水居小区B8栋703室(526070)

第5篇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本翻译自身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通过增补、省略、借译等方法,把具有

旅游文本包括景点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其中景点介绍最具旅游文本特征,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旅游文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让他们在看懂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信息。时巴

这是一段介绍长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未必知晓。译者如果不对此作出解释,外国游客就难以理解原文意义。补充了whose husband died in tll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w al1.外国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为什么长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获得“盂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知识,从而吸引他们继续游览长城。在对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词汇进行增补解释时,要注意文化解释的重点。比如,对“粽子”这一文化词汇如果只是解释为a 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 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 leaves,外国游客虽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没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会深入了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恰好应该是译文要向外国游客介绍的中国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本是

第6篇

关键字:白居易 诗歌 艺术特色

引言

诗词歌赋本是古代学者用来抒发自身感情、调节生活氛围所作。白居易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对其诗歌艺术特色的研究分析,既有利于对唐朝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有助于现代学者对其艺术特色的学习及参考。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他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他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他,很少描写他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结语

白居易的诗歌虽然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的艺术特色,但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进行描述,会得到更加准确的艺术特色。本文从养生诗、闲适诗和亲情诗三类看似可以归为一类的诗词入手,主要介绍了养生诗的艺术特色,又从闲适诗和亲情诗上对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色加以补充,使其更加完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语

参考文献

[1]钟琼.白居易诗歌接受的历时性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13(9):95-97.

第7篇

《龙虎斗京华》为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

主要讲述了进北京的事迹。系新派武侠开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侠小说之源头伊始。

梁羽生小说以实在的文史知识和古代诗词见称。语言文采飞扬,故事中常常将诗词歌赋、民歌俗语点缀其间。他的小说技法以传统继承为主,多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铺张故事,小说回目意境深远,对仗精巧,情节推展明显具有怡荡有致的韵律感,叙事中也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气。

其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浓烈,正邪严格区分。其武侠作品,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关键词:坡 黄州 文化

苏轼,又名坡,宋元丰三年元月初一,因为“乌台诗案”,落魄若丧家之犬,携家眷男女十余人离开京师,前往黄州贬所,仕途上前所未料的大低谷,让这位满腔报国热血的青年才俊政治梦想轰然倒塌,但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超然脱俗的心境禅悟让自己完成了书法词作方向上的大突围,本文以史料为依托,结合黄州当地学者和街头民众的看法以及历史遗留的文化痕迹评述苏轼黄州州十年在黄州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一、苏轼的诗词歌赋对黄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影响

黄州的旅游文化是以“赤壁”这个关键词而辐射衍生的,赤壁风景区,就是由此发展的著名人文景点,当年,苏轼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深深地折磨这这位旷古才人,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虽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到的是三国时期的赤壁,后来史料证明赤壁战场并非真正在黄州,而是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但正因为苏轼在中文古代诗歌文坛上的耀眼地位,诗人将黄州的赤壁称为“文赤壁”,在赤壁景点处,有专门记载坡赤壁赋的文化墙,由此可见,苏轼的诗词赋予了黄州赤壁旅游业绝对的文化内涵,其次,坡当年被贬黄州的住所,“雪堂”,先已经成了黄州区政府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坐落在著名的奥赛名校:黄冈中学!据查实,黄冈中学的校级文学社的名字就是以“雪堂”命名的,随着坡黄州期间在文坛上的大耀眼,东坡文化早已成了黄州旅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黄州旅游业向外宣传推广的一张名片!

二、苏轼的人文情怀对黄州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

在当地老百姓口中,苏轼是众人推崇的偶像,乐观豁达,菩提禅心。奥赛名校黄冈中学的老校区就将“临皋亭”规划在校区内,供师生敬仰,并组织师生举办有关东坡文化的诗歌朗诵比赛。黄州的公交车上,公交站牌,以及每年有关苏轼的文化节,书法节都在用坡的豁达情怀来启迪后事,当地坡悟道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称为语文课堂上老师必将的片段。此外,在城市建设上,当地政府修筑赤壁大道,赤壁公园来专门纪念这位中国古代文坛上耀眼的明星,,黄州纪念坡的祠堂,始建于南宋年间,以后屡建屡毁,大多是历代地方官员主持建造,设东坡雕像或设神主龛、神主牌,每年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平时老百姓上供品或进香。到过黄州的人,不难发现,黄州的人,黄州的城,黄州的学府,都透着东坡文化的气息,黄州出了个坡,是黄州人为之自豪的精神宣传。

三、苏轼的生活习性对黄州餐饮美食文化的重要影响

黄州的特色美食中,东坡肘子可以说是酒店饭馆最受黄州人民喜爱的一道菜,相传东坡肘子是坡夫人王弗做的,因为坡极其喜爱而闻名。它有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的特质,色、香、味、形都是极品,“东坡肘子”汤水浅白,香甜可口,猪肘肥软适口,原汁原味,香气四溢,配酱油小碟蘸食,风味更佳,因为其富含蛋白胶质,对皮肤有好处,民间称其“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当然,史料记载东坡肘子并不是苏轼在黄州时候发明创作的,也并非坡的首功,据说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乡村美景陶醉了坡,他不禁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坡在教他怎样去煮,“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不料这样煮出来的肉还真是别有一番香味哩。不过因为坡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他对这道菜的由衷喜爱,成了归乡游子和外地游客来黄州不得不品尝的特色美食。

其次,东坡肉也是广为流传的一道菜,据说这完全是坡本人创作的。史料记载,东坡肉的最早起源地,是湖北黄州。元丰二年,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肥,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宋代有人名曰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曾有记载:“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元丰五年坡从黄州复出,经过常州和登州任上返回当时的都城开封,在朝廷里任职,没过多久,又尽受排挤,元丰十年年要求调往杭州任太守,这才将黄州烧肉的经验发展成东坡肉这道菜肴。作为汉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不过在黄州的餐饮行业,也是广受追捧的一道菜。

还有当地百吃不厌的东坡饼,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东坡肉、东坡饼和东坡肘子在黄州餐饮行业的发展和受欢迎离不开坡的文化气息和人格魅力,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坡传奇一生中的辉煌十年在黄州度过,诗词歌赋,人文情怀和生活习性对黄州的文化发张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本人支持广大研究坡的学者去黄州本地追寻苏大才子的痕迹,想必受益匪浅。黄州成就了坡,坡同样是黄州的贵人,二者的关系实在是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梁银林,苏轼黄州佛禅“功业”论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十期2005.

第9篇

【关键词】读书日 诗歌朗诵 舞台剧展演

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一般不具备很灵活的语言理解能力,往往表现出死板的学习状态,完全忽略语文学科学习的真正内涵和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注重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语言功底和语文修养方面。活动元教学的方式更加注重于学生思维灵活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语文修养与语言功底的培养。

一、举办读书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阅读资料只来源于课本和练习册,往往接触的课外文章很少,这种情况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功底的培养非常不利,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低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

在高考中,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占的分值很高,也往往是学生的弱项。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太差,理解程度不够深厚。然而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作为铺垫,学生的阅读范围越广,阅读的材料越多,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就越强,越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精髓。学生能够在阅读的海洋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做起阅读理解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

阅读数量的扩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为学生的作文增色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下意识地记住一些典故或者人物事迹,而这些典故和人物事迹的积累往往可以运用到学生的文章中。大部分学生的作文的内容都略显空洞,尤其是议论文的内容,往往缺少有力的论点支撑,导致作文的论点站不住脚,整篇文章的内容就显得空洞乏味,缺乏内涵。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积累典故和人物事迹之外,还可以从文章中学习优秀的语言表达句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优秀阅读作品的影响,优美的语句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学生的笔下流出,为文章增色许多,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和档次。

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读书日的活动,每个月让学生拿出一天的时间,阅读课外的优秀读物。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家中带经典的读物,然后与班级里的同学进行交换,组织学生进行换读活动。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学生阅读到优秀作品,同时,可以加深班里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感情。

二、举办诗歌朗诵形式的比赛,强化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高中语文往往会接触很多唐诗宋词,甚至会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优美现代诗。这些诗词让大部分学生头疼不已,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诗词歌赋的背诵,他们往往会觉得这些诗词歌赋读起来异常拗口,不好记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组织类似于诗歌朗诵的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诗词歌赋的记忆兴趣和动力。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内心对求胜的渴望,因而会努力参与诗歌的准备,进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记忆能力。

老师可以在讲完某一个单元或者某一个作者的诗集之后,专门选出几首难记忆的诗词供学生挑选,并且要让学生做到脱稿参赛,即有感情地进行诗词的背诵。老师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诗词朗诵的比赛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语言之美,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每首诗词作者不同,主旨不同,因而朗诵时需要注意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在参与朗诵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地揣摩出作者当时写这首诗词的心情与背景,做到与作者心意相通。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候的心情,产生灵魂的共鸣之后,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在参与诗词朗诵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参赛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把握能力,而这种对诗词的把握能力往往是学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所缺少的。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和诗词的主旨时,会产生一种对于诗词的欣赏与共鸣,这种状态会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词的魅力,养成从诗词的言语间体会到其主旨情感的习惯。

因此,诗词朗诵类活动的举行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印象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的语文修养。

三、举办舞台剧展演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揣摩和主旨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中也会涉及一些名家的小说或者话剧,这些小说和话剧往往只是整篇作品中的优秀选段,学生很难从部分的选段中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很难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可以多组织些舞台剧的展演活动,将课本上的课文三维化,将文章搬到舞台上,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演绎和抒感。

例如,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先生的经典作品《雷雨》,这个话剧的剧本很长,因此课本上只能截取部分情感鲜明、剧情跌宕起伏的片段给学生学习。学生很难从片段中读取出整个文章的主旨和背景,很难把握住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时,老师可以从全班征选演员,进行《雷雨》选段的舞台剧展演。参与话剧演出的学生可以在准备角色的时候,对人物进行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的揣摩,由此,才能更好地演绎人物,更好地抒发出人物内心真正的情感和想法。

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对语文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在当前的工业经济时代,整个社会往往更关注的是科技知识和工业知识,对人文知识的关心是相对较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的重视性都不高。但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学生们往往更加愿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都大大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多媒体技术对语文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优化教学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创新能力,而电教的多媒体化,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规律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大量的语文知识的冲击下,学生们才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前,很多卫视都有了有关诗词歌赋的节目,这就说明市场需要这样的节目,说明大众对语文知识的需要。这样的节目在几年前简直是不可思议,是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氛围不足。

二、多媒体教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1.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始终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源就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低。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直接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方式给学生很大的刺激,学生们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就是促进学生们学习语文的最有效的方式。

2.多媒体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语文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诗词歌赋。在这些诗词歌赋中,往往蕴含的又是作者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内心感触。学生们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可以更加直观的去感受这些作者的感情和感悟。可以是婉约派李清照般的清新雅淡,也可以是豪放派的辛弃疾的豪言壮语和千万般的感慨。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的情操受到极大的陶冶。

3.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合较多的知识给予学生去观看和学习。并且老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既可以是形成分类,也可以是形成对比,还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组合。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免去很多去总结和概括的时间,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学生们看到了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第11篇

曲云出生于1928年,1946年她参加中国人民,曾是胶东文协文工团话剧演员,1956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做演员。

她先后参加了150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在《苦菜花》《布谷催春》《奇袭》等影片中都有较出色的表演,有“中国银幕第一老大娘”的美誉。她在影片《奇袭》中扮演的阿玛妮形象尤为深入人心。

放慢节奏 1992年,在影坛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曲云已离休。虽说离休了,但找她拍片的剧组依然不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曲云深知拍戏的辛苦,她说:“在八一厂时,拍片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完成。如今离休了,这是国家给老年人的待遇和关怀,主要任务是把身体养好。如果再拍片,那就应该是副业,只能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不能为了挣钱玩命。如果把身体弄垮了,挣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此话颇有道理,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曲云离休后,经常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安排接戏频率,常推掉一些戏,最多时一年她曾推掉6部电影,从不让自己过于劳累。正是这样的取舍,曲云的身体一直不错。2005年她接受电影《霍元甲》剧组的邀请,在剧中饰演孙婆婆。在浙江仙居拍摄时正是春夏之交,剧组怕赶上雨季,几乎是连轴转进行抢拍。曲云的戏整整拍了半个月,一天都没休息,但她并没累倒,也没得病,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对于当时已经77岁的曲云来说,实属不易。

与画为伴 除了把拍戏当成乐趣、锻炼身体外,在诸多养生方式中,曲云最注重精神养生。她认为只有精神愉悦,日子才能过得有滋味。为此,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年大学,专心致志学画画。绘画能使人静心、提气、摒弃私心杂念,相对于其他健身养生方法而言,对身体有许多独到的锻炼作用。天长日久地坚持绘画,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自然洒脱的心态。数年坚持下来,曲云不仅绘画技艺大增,创作的作品也颇丰,心态更是年轻了许多。尤其当她的作品受到老师、朋友们赞扬时,曲云心中总有一种自己还行、得到认可的成就感。她说:“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这种成就感简直胜过百种营养品、千种保健药!”

创作诗歌 在畅游墨海的同时,曲云还喜欢上了诗歌创作。为了写出好的诗歌,她常常沉浸在书海中,学习名篇佳作。“这种与古代大家的神交,特别是进入了诗词歌赋那优美的意境后,能激起思绪的浪花,让人浮想联翩,使脑细胞处于一种运动和活跃的状态。长此以往,能够有效地促进大脑思维,保持头脑清醒,防止老年痴呆!”曲云这样解释。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曲云的诗歌已写得相当不错,她时常有感而发,出口成章。在被评“中国电影百年百星”时,她难掩激动的心情,当场就“电影百年”吟诗一首:“电影诞辰一百年,百花争艳映人间;金戈铁马疆场赴,塑造英雄千万篇。人物逼真观众赞,精神激励豪情添;灵魂奥秘竟求索,无愧人民好演员。”

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曲云依然在笔墨书画、诗词歌赋的陪伴下,快快乐乐地生活着,享受着美好的每一天。

第12篇

当各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各种小鲜肉小花旦霸屏时,一档由央视主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如一股清流,以其“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的内容积累了大量人气。来自复旦附中的选手武亦姝更是“圈粉”无数,向我们诠释了“满腹诗书气自华”的意义。然而,该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却对当代学生在古诗文方面的学习表示担忧,他坦言武亦姝只是个例。事实上,现在有不少家长不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背诵大量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古诗文。那么,作为学生的你,有没有兴趣学习、背诵古诗文?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学习古诗文的体会?在你看来,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什么呢?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背诵古诗词,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使自己更有内涵。儿时读过的东西,多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那时对古诗词的体验,是浅显的韵律美。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常在嘴边吟诵的古诗词却倏然明朗了。春天,看到芳草初生,突然明白什么是“浅草才能没马蹄”,读懂了“春风吹又生”。夏天,在莲花池边纳凉,看风乍起,池中荷叶翻起层层碧波,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天,天高云淡,凉风瑟瑟,满地落叶,理解了什么是“万里寒空一雁归”。冬天,寒风凛冽,万物萧瑟,雪扬扬洒洒地下起来,知道了什么是“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所以,背诵古诗词吧!它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它会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看到更多的美,欣赏到更多的风景!

(河南信阳七中 张可心)

诗词是古老的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见证。低吟浅诵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幅画卷似在眼前展开,只见李诗仙长须飘飘立于舟上,耳边充盈着热烈的踏歌声……品读诗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可以联想到一个朝代的辉煌与衰落。中华兴衰史,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一桩桩历史事件,深藏在古诗词中。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鉴古知今,反思过去,开创未来。可以说,古诗文,是中华文明中最伟大、最简练的史料集。

(河南信阳七中 张婧如)

(以上两个片段均由董志崇老师组稿)

我们为何要习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意义何在?……为何?在我看来,为心。饱读诗书可以让人有气质,有一种长远的思索。读诗,我们可能并不会成为武亦姝,但起码,能让我们在看到夕阳西下,孤雁飞过时,脱口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瞧,那只鸟飞得真高”。读诗并不是为了参加什么比赛,获得什么大奖,也不是为了在宾客面前背诵一段,展示一番。读诗,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寻求一份心灵的安稳,心灵的慰藉。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词和远方的田野。我们不求每个人都成为武亦姝、王亦姝……但我们应该学习古诗词,因为诗词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血液当中,流淌千年,仍为人所传诵。我纯粹地爱着这些古诗词,不为任何利益。为何习古诗词?为心,诗词歌赋的意义何在?祖先流传千年的东西,乃文化之精粹,必须传承!

(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郑姝h)

从三岁起,我就与古诗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人时不时教我背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文,《登鹳雀楼》《咏鹅》《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这些诗歌都是在那时牢固地嵌入我脑海中的。在稚气的诵读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诗文的魅力,收获了最初的感动。尤其是古诗文优美动听的节奏和韵律,更让我陶醉。及至上了小学、初中,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从古诗文中,我体验到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从中了解到古诗文中所反映的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尤其是通过这些古诗文的诵读、学习,我可以跨越时空,和那些品德高尚的先贤交流思想,共品文学,从而提升自己的境界,艋灵魂,提高修养。有了丰富的积累,我还可以在写作中将古诗文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甘肃陇西县镇南学校 莫靓雯)

诗词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试卷上的古诗文,只要撞见它,我心中总会泛起一言难尽的辛酸。撇开考试不谈,诗词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东西,之所以用“件”这个量词,是因为诗词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件件古物,浸润着历史的厚重气息,特别有质感。

有时它是一支金步摇,在美人的款款步履中摇曳生姿;有时它是一枚圆润的玉i,凝结了“夕夕都成i”的月色;有时它是划破长天的羽翎箭,多了几分江湖意气;有时它干脆就变成了鲜衣怒马的少年或巧笑倩兮的佳人,款款向你走来……

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读古诗词,常让我感到恍恍惚惚。那是另一个时代涌起的海啸山崩,穿越时空抵达我的心头,震撼着我的灵魂。有时它也会以一种细水长流的姿态,镌刻在国人的心底。读时满颊生香,令人悲喜交加。它蕴含着古人的思绪与精魂。我爱诗,五言七律,半分清远,半分灵动;我爱词,小令长调,一尺华丽,三寸忧伤。在与诗词为伴中,我领略了中华风骨,看遍了浮世清欢。

(江苏南通刘桥中学 高奕陆 组稿老师:丁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