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料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水利杂志》2014年第十三期
一、暴雨频率对比分析
1.重现期计算本次暴雨频率计算采用年最大值法,系列为起始年份至2012年,选取松林闸、通县、房山、黄村、怀柔、密云等16个雨量站,对最大1h、6h、24h三个不同降雨历时进行频率分析计算,理论曲线选取P-Ⅲ型曲线,统计参数包括均值、离差系数Cv、偏差系数Cs,利用矩法进行参数估计,适线时选定Cs=3.5Cv,计算成果与原系列(起始年份—1996年)进行比对(图1、2、3)。通过均值比较看出,最大1h降水量均值有增有减,数值相差不大,说明北京地区极端降雨天气时常出现,局地暴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没有变,但最大24h降水量均值较原成果普遍偏小,但相差不大,减小基本在10%以内。通过频率计算看出,重现期越大,所对应的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差值越大(如50年一遇、100年一遇)。计算结果反映出历时越长,所对应的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差值越大(如最大6h、24h),其中最大24h降水量计算结果中,发生100年一遇降水时,较原成果相差约20%(对应值约为50mm),斋堂降水量差值最大,达到138.7mm,较原成果减小44%,延庆降水量差值最小,为13.9mm,较原成果减小7%。另外,新出现的排位前三的特征值大幅度增加,其中发生在新增系列年份中(1997年以后)的特征极值所占比例分别为31.3%(1h)、18.8%(6h)、31.3%(24h),可见近年来暴雨过程较为典型,暴雨特征较为明显。
2.典型分析将2012年“7•21”特大暴雨提取三个不同降雨历时,用不同的降水系列对其重现期进行分析,相同的降水量在不同降水系列中重现期是有差异的,其中降雨历时为1h、6h,结论相差不大;而当降雨历时为24h时,按系列延长至2012年的重现期明显高于原计算成果,两者基本相差一个量级(表1)。
二、分析结论与建议
从水文统计学角度讲,水文实测资料一般系列越长代表性越好。1997—2012年的16年中,极端天气年年发生,短时暴雨过程增多趋势明显,增加暴雨资料后所计算出的暴雨频率结果,显然较原成果更科学、更合理。从全市16个相关典型雨量站点的频率计算成果分析来看,延长至2012年的系列计算降水量值比原1996年系列计算值普遍偏小,其中24h变幅较大,重现期基本超出一个量级,总体趋势是相同降雨量时重现期较原成果偏大,不同重现期对应降水量值较原成果偏小。涉及洪水修订计算结论也相互匹配,不同重现期对应洪水量值较原成果偏小。究其原因是近16年大多为枯水年份,短历时、高强度的极端天气时常出现,1h、6h降水强度基本处于多年平均水平,但场次过程降水总量并不大,远不及历史水平,用年最大值法挑选的极值法满足包头市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市民的饮水健康,通过建立健康水站、自助式水屋等方式,实施了分质供水、分质定价、优质优用的健康水工程。同时,由于健康水水价远高于城市自来水水价,因此,从经济杠杆角度促进了广大居民自觉节约用水意识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真正实现了优质优用、节约使用。(2)呼和浩特市“蓝卡”审批、设施农业与投融资平台呼和浩特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建设项目“蓝卡”审批制度,有效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的同时,规范了社会用水、节水、排水行为。公司+农户和村集体带动农户的双轮驱动模式,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立足城郊,以园区示范,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力地推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设施农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水务投融资平台,利用银行融资、财政拨款、土地收储、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务投融资体系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水务投资的长效机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3)鄂尔多斯市水转换与农业节水补贴鄂尔多斯市黄河水权转换试点探索了一条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有利于保障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北方缺水地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是工业缺水和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鄂尔多斯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在推行土地集约经营进行农田灌溉系统改造提升的同时,构建了农业节水财政补贴政策,对滴灌每亩每年奖励25元,喷灌奖励15元,畦田改造奖励8元,滴灌带更新补助80元。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节水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深化了水务一体化改革,优化了城市水资源配置,加强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引进推广了新的节水技术,明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北方经济相对较发达、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对条件类似地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尽管三座城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中取得了阶段性的经验与成果,但仍要充分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完善考核机制,将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快水务管理信息工程建设工作,完善节水管理机构,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有效推进供水、排水和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筹和水务精细化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节水宣传,树立全社会节水理念,让节水意识深入人心,使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为各部门和公众主动参与的全社会自觉行为。
作者:臧敏王亚娟徐小伟王材源单位:北京市水文总站
方法:统计畸形总发病概率、死亡概率及类型,然后对其高危因素进行总结。
结果:松岗围产儿畸形共579例,占总监测数9987的5.97%,2001年10月-2012年4月畸形例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死亡例数172例,占29.7%。畸形类型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多,其次为多指(趾)左(右)、小耳、外耳其他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唇裂、胎儿水肿综合症等。
结论:围产儿畸形发生概率及死亡率高,高危因素包括产母年龄、早产、妊娠期感染等,为了有效降低畸形率,需加强产前诊断和优生优育知识宣传。
关键词:松岗街道围产儿畸形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01-02
畸形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1],同时畸形产儿的存活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其数量的增加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本研究对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2001年10月-2012年4月围产儿畸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松岗街道2001年10月-2012年4月579例经临床、超声波及其他手段确诊的围产儿畸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围产儿340例,女围产儿226例,13例不详。活产407例,死胎146例,七天内死亡19例,死产7例。产妇年龄16-40岁,户籍10例,暂住94例,流动475例,孕次0-10,平均3次,产次0-5次,平均2次,文化水平包括文盲、小学-研究生,其中,单独早产或早产合并其他症状92例。
1.2方法[2]。由妇产科医生对围产儿畸形进行检查,并填写出生缺陷登记表。统计畸形总发病概率、死亡概率及类型,然后对其高危因素进行总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组间通过X.2检验对比。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可信区间范围为95%,P
2结果
2.12001年10月-2012年4月松岗街道围产儿畸形概率及死亡率。2001年10月-2012年4月畸形例数为4、21、13、32、46、50、64、84、86、71、87、2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87
根据在本院就诊检查的669例“5・12”汶川特大地震伤员的影像检查资料,对地震伤员受伤部位、各部位受伤的程度,检查方法等进行分析比较,试图探索地震伤害的规律和特点,寻求最佳检查手段和方法,达到检查速度快、病员痛苦少、获取诊断信息多的目的,从而更有利于临床对地震伤员的抢救和诊治。
地震灾害是一种难以预见的,破坏性极强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收集“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本院进行普通X线检查和CT检查的669例地震伤员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地震伤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检查在地震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5月14~31日在本院进行影像检查(照片、CT)的地震伤员。本组669例地震伤员中,男309例,女360例。年龄1~94岁,以女性和50岁以上年龄者居多,50岁以上者共有288例,占总数的 43%。普通X线检查 557 例,CT检查112例。
检查设备及技术参数:普通X线检查使用西南医用设备厂KB500MAX线机照片,柯达CR800CR进行数字化处理。CT检查使用GE synergy 螺旋CT进行扫描。普通X线检查和CT检查均使用各部位检查常规参数。
结 果
检查部位情况:头颅、腹部均采用CT进行检查,普通X线检查主要以胸部、脊柱、四肢为主。
各部位情况:可以看出以下肢受伤最多,共199例,占受伤部位总数的36%。胸部次之,共124例,占受伤部位总数的22%。见表1。
各部位伤势情况:在所检查的部位中,以胸部和脊柱受伤病员检查阳性发现率最高,基本都有骨折。见表2。
骨折伤员伤情统计:在385例骨折病例中,多发性骨折101例,占骨折病员总数的26.2%;多部位骨折76例,占骨折病员总数的19.7%;有其他并发症的42例,占骨折病员总数的10.9%。
检出与地震无关疾病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同时发现一些与地震无关的疾病,557例当中发现与地震无关疾病11例。占检查总人数的1.97%,其分布情况见表3。
CT检查结果:头颅全部采用CT进行检查,胸部、腹部和脊柱部分采用CT检查协助诊断。CT检查以头颅受伤最多,共90例,占受伤部位总数的81.8%。胸部次之,共8例,占受伤部位总数的 7.2%。见表4。
讨 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 h内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 ml,其发生率约为1%~2%。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仍为产科面临的重要课题,探索产后出血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及时采取有效对策,积极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救治水平,降低产妇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发生的43例产后出血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2319例,发生产后出血43例,发生率1.85%。其中阴道分娩1545例,发生产后出血32例,发生率为2.07%;剖宫产774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发生率为1.42%。发生产后出血43例产妇年龄19~45岁,孕周35~42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7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流血量≥500 ml者,称为产后出血[1]。
1.3 产后出血的计量方法 阴道分娩者待胎儿娩出后即置有刻度标志的聚血盆于产妇臀下,产后2 h取出,记录出血量,随后在产妇臀下铺一次性纸垫收集至产后24 h,称重测出血量,两者相加得出24 h总出血量;剖宫产者在吸净羊水后先观察聚血瓶中羊水量,再统计出血量,术中所用敷料称重测出血量,术后在产妇臀下铺一次性纸垫收集至产后24 h,称重测出血量,三者相加得出24 h总出血量[2]。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43例产后出血中,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07%,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为1.42%,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略高于剖宫产分娩者。
2.2 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 43例产后出血者中胎儿娩出2 h内发生出血者39例,占90.70%;2 h后发生出血者4例,占9.30%。
2.3 产后发生出血的因素 子宫收缩乏力31例,占72.09%;胎盘因素6例,占13.95%;软产道裂伤5例,占11.63%;凝血功能障碍1例,占2.33%。
3 讨论
3.1 产生出血的原因 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3]。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4],本组占72.09%。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产妇的心理因素、胎产次、各种妊娠的合并症等,如剖宫产者由于麻醉的作用、子宫肌纤维松弛、术中切断子宫肌纤维均影响其收缩;另外,双胎、巨大儿、疤痕子宫剖宫产率较高,又因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胎儿及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回缩力差;还有,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使子宫收缩不协调,疤痕子宫者子宫疤痕处收缩力差,胎盘早剥致子宫肌纤维血性浸润收缩无力等;②胎盘因素包括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副胎盘。胎盘早剥与妊娠高血压有关,其他胎盘因素多与患者有宫腔操作史有关;③软产道裂伤。临产时产妇过早运用腹压,使胎儿娩出过快而软产道未充分扩张造成撕裂,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的产妇接产时保护会阴不当或不及时,引起会阴阴道裂伤致产后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与血液病、羊水栓塞、重度子痫、肝病等有关。
3.2 防治措施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孕期合并症与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并向孕妇及家属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减少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剖宫产手术中及胎儿娩出后,常规宫体注射缩宫素20U、静脉输入缩宫素20U,尽量胎盘剥离后协助胎盘娩出,避免胎盘尚未剥离急于牵拉胎盘或人工剥离导致的出血,纱布擦拭宫腔动作要轻柔,否则易引起宫腔创面出血,缝合子宫切口时要注意切口两侧的对合,术后常规肛塞米索前列醇200 mg[5]。经阴道分娩产妇,分娩时要认真观察产程进展,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产妇,如妊高症、巨大儿、双胎等,在分娩时应建立静脉通道,便于及时给药及补液;适当缩短产程,胎肩娩出后即予宫缩剂;第三产程严密观察胎盘剥离征象,及时娩出胎盘,并检查有无缺损,必要时行宫腔探查。产后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如有裂伤要及时缝合。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占90.70%,多发生于产后2 h内,故加强产后2 h内的观察对预防产后出血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 章晓红.产后出血116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2007,6(1):31-32.
[2] 于大芳,韩爱卿.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8,36(23):5140-5141.
[3]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关键词】
葡萄胎;病因;治疗;随访
葡萄胎是因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增生和绒毛间质水肿,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其间有细蒂相连成串,状似葡萄得名。葡萄胎分为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资料中,其发病率为0.78‰。现将本院收治的49例葡萄胎进行回顾性分析,就葡萄胎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恶变机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葡萄胎49例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HCG测定及B型超声检查,最后由刮宫及病理证实。
1.1 观察对象 本组49例葡萄胎中,良性42例,发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2岁,平均26.5岁,以20~30岁年龄组最多,占23例,占54.76%。恶变7例,最小26岁,最大51岁,年龄30~40岁者4例占57.14%。在49例葡萄胎中,完全性葡萄胎44例,占89.80%;部分性葡萄胎5例,占10.20%。44例良性组中合并黄素化囊肿10例占22.73%,7例恶变组中有4例占57.14%。
1.2 临床表现 有停经史者48例占97.96%;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者44例占89.80%;有妊娠呕吐者43例占87.76%;子宫大于停经月份32例占65.31%;咯血者4例占8.16%;B超诊断为葡萄胎39例占79.59%;本组病例全部β-HCG>100kIU/L。
1.3 治疗方法与结果 在本组49例患者中,25例做二次清宫。按预防性化疗及切宫指征,对其中18例作预防性化疗1个疗程,包括9例宫切者;7例恶变者均化疗3~6个疗程,其中3例是宫切时病理发现的,2例是单纯预防化疗后恶变的,2例是单纯清宫后恶变的。预防性化疗加宫切无恶变者。经过积极治疗无一例死亡,随访2~4年均健在,HCG测定正常,临床治愈率为100%。
2 讨论
2.1 葡萄胎的病因 营养状况与社会经济因素,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及其前体胡萝卜素和动物脂肪者发生葡萄胎的机率显著升高;遗传因素;年龄,本组49例葡萄胎中年龄20~30岁者有23例占54.76%,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可能因为该年龄组频繁而产生不健全,致使卵子受精后发育异常而演变为葡萄胎。
2.2 葡萄胎的病理变化 葡萄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绒毛上皮增生;绒毛间质水肿及退行性变;绒毛内血管消失。此外,由于绒毛上皮过度增生,产生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内的卵泡膜细胞及颗粒细胞,增生发育,产生过度的黄素化反应而致一侧或双侧卵巢增大,或呈多囊性,称为黄素囊肿。大的囊肿直径可达10 cm以上。在葡萄胎排出后,黄素囊肿逐渐缩小并消失,卵巢可恢复正常大小。本组44例良性组中合并黄素化囊肿10例占22.73%,7例恶变组中有4例占57.14%。恶变组明显高于良性组,这可能与体内大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刺激有关,同时黄素囊肿之存在反过来又可使血清HCG值升高[1]。因此应对较大黄素化囊肿者密切随访,定期复查。
2.3 葡萄胎清宫治疗 葡萄胎与子宫壁分离时常发生大出血,甚至引起休克,威胁生命,故确诊后应及时清除宫腔内容物。子宫大于妊娠12周者,一般吸刮2次,1周后行第二次刮宫,每次刮出物均需送病理检查。本组25例行第二次刮宫术,病理送检有少量滋养细胞残留2例占8.0%。
2.4 葡萄胎随访 葡萄胎清宫后每周1次做HCG定量测定,直到降低至正常水平。开始3个月内仍每周复查1次,此后3个月每半月1次,然后每月1次持续半年,第2年起改为每半年1次,共随访2年。本文良性组42例葡萄胎清宫术后血清HCG测定结果显示:8周内转阴33例占78.57%,9~16周内转阴7例占16.67%,16周以上转阴2例占4.76%。恶变组7例中6例8周内未转阴,1例转阴后再升高。因此葡萄胎清宫后8周以上HCG仍持续高水平,或HCG曾一度降至正常水平又迅速升高,临床已排除葡萄胎残留、黄素化囊肿或再次妊娠,可按侵蚀性葡萄胎进行处理。本组部分性葡萄胎5例均为良性。这是因为部分性葡萄胎染色体核型多属三倍体,在宫内停留时间短,HCG释放少且消退快[2]。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症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6-0079-02
宫腔镜技术是近代妇科领域涌现出的一门新学科,宫腔镜能直视子宫腔内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为妇科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并以其安全、有效、微创在临床应用中日趋普及,已成为妇科疾病诊疗过程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我院门诊2008年1月―2009年1月对165例患者行宫腔镜检查,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2008年1月―2009年1月行宫腔镜检查者165例,患者年龄20―68岁,均为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的妇女。其中异常子宫出血114例,不孕症36例,节育器嵌顿6例,胚物残留2例,除外宫颈管病变及阴道因素所致非正常月经的阴道出血4例,宫腔内手术后随访3例。
1.2 检查时间
月经干净3~7d,对不规则子宫出血患者在出血停止后或出血较少时检查,出血多时最好不予检查,如必须检查,应于术前2d给予抗生素。
1.3 检查方法
术前常规询问病史,经妇科检查及白带常规检查后,确定无急性生殖道感染及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排除有生育要求的宫内妊娠及近期有子宫手术史或穿孔史。已明确诊断的子宫恶性肿瘤及生殖道结核活动期等,为检查禁忌症。部分病例行B超检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碘伏消毒宫颈,用2%利多卡因棉签插入宫颈管内作局部表面浸润麻醉2min,少数恐惧疼痛者术前半小时塞入消炎痛栓1枚,以5%葡萄糖液作为膨宫液,宫腔压力为100~150mmHg,宫腔镜缓慢进入,观察宫颈管有无异常,由远及近观察宫腔整体形态及内膜情况,依次检查宫底、双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宫腔四壁,必要时定位活检及全面诊刮,部分病例兼行镜下手术治疗。对于断裂及残留宫内节育器在宫腔镜直视下取出者,扩宫至7.5cm,再进行相应操作,组织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子宫异常出血114例检查结果见表1,不孕症组36例检查结果见表2。
2.2 兼行宫腔镜下手术治疗情况
镜下行宫颈管及宫腔轻、中度粘连分离4例,宫颈管及子宫内膜息肉摘除13例,带蒂粘膜下肌瘤摘除3例,嵌顿的宫内节育器取出6例,残留胚物清除2例,对不孕症中输卵管口膜性粘连4例,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及疑似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定位活检,部分行全面诊刮送病理检查。
2.3 并发症
检查所有病例均有少量阴道出血,少数患者有轻度短暂恶心、呕吐及轻微腹痛,均可耐受,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宫腔镜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作用
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门诊、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占妇科门诊患者的14%~20%,也成为宫腔镜检查的常见指征。本文异常子宫出血114例,占全部镜检病例的69.09%。利用宫腔镜直视下观察宫腔及宫颈管,比B超检查或盲目诊刮更易于明确宫腔内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尤其在观察宫腔内微小病变时更具价值。文献报道[1],B超能提示粘膜下肌瘤、较大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和宫内节育器,但对于小于0.8~1.0cm的宫腔内病变漏诊率较高。宫腔镜检查可以发现一部分临床上拟诊有子宫内病变,而用其它方法无法确诊者。宫腔镜直视下活检或宫腔镜检查后定位活检,可最后明确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宫腔镜检查不能发现子宫肌层受累情况,可见宫腔镜与B超联合检查可减少宫内病变漏诊率,并可了解宫内病变侵入肌层的大小及深度,更加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宫腔镜检查可以发现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对子宫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且对带蒂病变可直视下摘除,但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性质难以确诊。因此,宫腔镜检查后行定位诊刮,送病理检查,对于诊断异常子宫出血非常重要。因此,B超联合宫腔镜及病理组织检查,可提高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率。
3.2 宫腔镜在诊治不孕症中的作用
子宫性不孕约占女性不孕症的30%~40%[2],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检查可作为常规手段。本文中不孕症36例,镜检诊断阳性率77.78%,其中首位原因为宫颈管及宫腔粘连,其次为子宫内膜息肉、宫腔形态异常、输卵管口膜样粘连及宫颈管息肉、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殖症等。宫腔镜检查时,还可在宫腔镜下插管疏通输卵管口膜样粘连及治疗阻塞性不孕。本文中宫腔镜下分离轻、中度粘连4例,疏通输卵管口膜性粘连4例,避免了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且降低了费用;但宫腔镜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与B超、HSG配合可互补。
3.3 宫腔镜在诊治宫内节育器(IUD)异常中的作用
IUD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目前约70%妇女选用IUD作为避孕方法,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3]。但IUD的主要并发症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IUD异位、嵌顿或断裂。宫腔镜技术在诊治IUD异常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宫腔镜直视下取出嵌顿的IUD 6例,避免了盲目取器引起的取器失败、IUD断裂、残片遗留,甚至子宫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4 宫腔镜在诊治其它妇科疾病中也有较高价值
宫腔镜在诊断宫颈等病变中,可直视宫颈管,清楚显示出宫颈管粘膜,确定有无颈管疾病,并能在直视下切除颈管息肉及炎性增生。对于习惯性流产、痛经等情况,宫腔镜可不同程度地发现病因,并为进一步治疗明确方向;对于阴道内异物,可准确定位取出;对于宫腔内手术后随访,可了解手术效果、子宫内膜恢复情况、疾病有无复发等。总之,宫腔镜检查已成为现代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4]。
参考文献:
[1] 冯利民,夏恩兰,段惠兰,等.应用宫腔镜与B超联合诊断子宫疾病[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6):334.
[2]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0.
腹部动脉瘤较为少见,易为临床医师误诊漏诊。本文共收集13例。其中10例为动脉硬化所致,2例为血管畸形造成,1例为结核引起。年龄27~85岁。本文例2由结核引起,比较罕见。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偶然发现腹部肿块(本组13例中有5例)。当动脉瘤逐渐膨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或破裂时,可产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块及出血。下面3例分属于此3种类型。
资料与方法
例1 腹痛――腹主动脉分支动脉瘤。患者,男,32岁,于2000年12月开始脐周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同时伴有腰、腿痛。2001年1月22日腹痛加重,累及脐周及右下腹,先后拟诊为急性阑尾炎及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好转。此后腹痛仍常发作,诱因不明,变换时,疼痛加重。由于疼痛而不思饮食、影响睡眠,以致明显消瘦。曾行胃肠造影、钡剂灌肠、腰椎x线等检查,均示正常。因诊断不明于2月3日收住院。查体:BP130/90mmHg,消瘦,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未扪及肿块,肝脾亦未扪及。入院后持续腹痛,且阵发性加剧,2月13日突感腹部刀割样剧痛,面色苍白伴大汗、头晕、眼花、心悸,胸前区不适。胸透见左胸腔积液,由外科会诊时,发现患者左腰肌紧张,双侧腰肌均有压痛,并伴呼吸困难。下午7时突然抽搐、面色青紫,呼吸停止。入院时血红蛋白140 g/L,死前3天为80 g/L。
尸检:腹主动脉左侧有一巨大囊肿;其中充满附壁血栓,囊肿和腹主动脉相通,连接处后方有一小动脉分支(可能为腰动脉)。此小支呈畸形,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已破裂至后腹壁,形成一巨大血肿包围左肾、腹主动脉及左肾上腺。此外,后腹壁血肿沿结缔组织向上扩展,至食管及主动脉周围形成纵隔血肿,并向左侧胸腔破裂导致左胸腔积血,左肺受压萎缩。
例2腹块――结核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男,27岁,于2003年4月偶然发现上腹部肿物,初如鸡蛋大小,质软有搏动。无特殊不适。此后肿物逐渐增大,曾行钡剂灌肠检查未见异常。于2003年7月31日疑为腹主动脉瘤入院。既往患者于2003年1月在外地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经抗结核治疗后逐渐好转。入院查体:一般尚好,心肺无异常。腹软,脐上可扪及-7 cm×9 cm大小肿块,质软,有搏动感。肝脾末扪及。腹主动脉造影示:第3腰椎水平,肾动脉分支下方4 cm处有-7 cm×6 cm的造影剂充盈区。腰椎x线示第4腰椎前缘有局限性骨质破坏。8月13日术中见腹主动脉有-7 cm×6 cm的囊状扩张,上距肾动脉4 cm。囊肿后壁的脊椎有骨质破坏。行囊肿切除,置换人造血管。将切下的腹主动脉壁行抗酸染色,找到结核杆菌,诊断为结核性腹主动脉瘤、腰椎结核。术后恢复顺利,继续抗结核治疗。
例3出血――腹主动脉瘤破入肠腔。患者,男,56岁,半月来面色苍白,下肢浮肿,头晕,心悸,食欲不振,1周来持续黑便。门诊检查血红蛋白45 g/L。胃肠造影未见异常。骨髓象正常。肝肾功能正常。因诊断未明于2006年7月7日入院。既往无肝炎史,无腹痛史,曾饮酒多年。查体:血压120/60mmHg。贫血貌,无黄疸及蜘蛛痣。肝肋下2 cm脾未扪及。血红蛋白45~55 g/L,白细胞5×109/L,血小板300×109/L。住院后先后5次黑便,每次300~650 ml不等,伴心悸、大汗。行胃肠造影,估计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附近。因出血原因未明,保守治疗无效,于7月31日剖腹探查。发现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右侧有一腹主动脉瘤,突向十二指肠水平部肠腔内,直达肠黏膜下层,穿破口见血喷入肠腔。腹主动脉壁已广泛明显硬化。行腹主动脉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
讨论
腹部动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希望能引起广大临床医师注意。
腹痛疼痛部位随动脉瘤部位而异,以脐周痛最为常见。常涉及腰、背部,也可放射至下肢。疼痛常由于动脉瘤压迫神经或其他脏器,有时疼痛甚剧,易同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混淆。也需和腹膜后恶性肿瘤相鉴别。例1曾先后误诊为阑尾炎及胰腺炎。
腹块一般位于正中线,呈囊状,典型者可扪及搏动。有时可闻血管杂音。如系老年患者,且伴有其他的动脉硬化征象者,则应高度疑及本病。肿块压迫动脉、神经,除引起疼痛外,可伴发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感觉异常或活动障碍等症状。压迫静脉可发生下肢浮肿。此型需和各种腹部肿瘤、结核等鉴别。
出血动脉瘤破入胃肠道可突然发生黑便或呕血。一般出血量大,易合并休克,临床上常有急性贫血。有时出血可突然自行停止。在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急诊血管造影或剖腹探查可明确诊断。如动脉瘤向其他组织器官破裂,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性休克及急性贫血。例1死前3天血红蛋白已明显下降,未引起注意,终至再次大出血而死亡。
一、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
1.收集研究资料的途径
课题研究资料的来源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以研究者的姿态观察教育现象,留意教育事件,注意从多种途径收集研究资料。
一是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收集。教师研究的课题往往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联系紧密,课题组要注意保管好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习笔记、听课记录、作业批改、教学成绩册,以及学生成长记录、班级管理日志、课外活动计划与总结等资料。二是从课题研究活动中收集。课题研究过程中设计及使用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心理测试量表、实验数据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资料。三是在阅读学习中收集。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无论是略读还是精读,都可以发现对课题研究有益的研究资料。要养成文献摘录、资料剪辑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注明资料来源(作者、文章题目、发表媒体及日期等)的习惯。四是通过互联网收集。研究者可利用搜索引擎对相关资料进行“海量”检索,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对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此外,课题研究各环节的相关文件及计划性、总结性、效果性材料,如立项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发表的论文、产生的影响等,是课题研究重要的过程性材料,课题组也要及时收集保存。
2.收集研究资料的原则
一是坚持逆时性原则。资料形成的时间距现在越近,其信息就越新,适用性就越强。二是坚持选择性原则。把资料的选择限定在某个课题研究必需的范围之内。三是坚持直接性原则。直接而不是间接获得的资料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坚持比较性原则。在重点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观点与事实材料的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研究者观点和思路相左的资料,以便比较和分析。
3.研究资料的质量要求
衡量研究资料的优劣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目的性,收集的研究资料与研究问题应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二是客观性,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对“真实性存在”的一种揭示。三是有效性,研究资料要尽可能准确、全面、深刻、典型。四是充分性,只有掌握充分而广泛的材料,才可能形成正确的结论。要注意从不同层面、不同时空以及不同关系中去获得课题研究资料。
二、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就教育课题研究过程的常规资料而言,一般可按以下几种类型进行积累。
1.计划性资料
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所形成的各类资料,包括课题申报表、课题论证书、立项通知书、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人员登记表等,均可作为计划性资料保存积累。
2.基础性资料
课题研究前期及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调查、测量、检索、研讨等工作所产生的各类资料,包括开题报告、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个案记录表、测试量表、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等,可作为基础性资料收集保存。
3.过程性资料
即课题研究实施阶段产生的各类完成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记录、检测记录、案例记录、教育叙事等,特别要注意积累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与文字、音像等材料。
4.专题性资料
围绕课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所形成的资料,如专题研究记录、专题讲座笔记、针对某项专题形成的论文和报告等。专题性资料对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5.效果性资料
对课题研究变量的实施、控制、检测,对课题实施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估等,都会得到相应的资料,如实验数据的统计资料,学生小制作、小设计的作品,学业水平检测成绩统计,家长和社会评价,等等。这是形成最终成果、证明研究有效性的主要资料。
6.总结性资料
课题研究过程各阶段结束时,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个人的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总结,可作为课题总结性资料收集、保存。这些总结对课题研究的持续、深入进行和最终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反思、矫正和深化价值。
三、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整理的目的是要确保研究资料有序化和典型化,以便为资料分析提供方向和依据。
1.研究资料的审核
资料审核是对获得的原始研究资料进行检查,辨别其是否准确和完整,将不符合条件的资料删除,对有缺漏的资料及时补充,以保证研究资料的正确和有效。
2.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
研究资料的分类汇总是指将审核后的研究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并。对于文字资料,一般按照其不同特征选择分类标准,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资料归于同一类。对于数据资料,目前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相关分类汇总工作,Excel或SPSS软件都是不错的数据处理软件。
3.编制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通过表格和几何图形的形式,把大量的数据资料形象地组合起来,合理地排列,以便展示资料的整体特征,为分析资料提供方便。制作时应注意表格的规范性。一个统计表只能表示一个中心内容,如果有多个内容则需要分列几个表。统计表的数字资料要认真复核,保证准确无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饼状图、曲线图等,这些图现在都可以用计算机通过表格转换自动生成。
四、课题研究资料的分析
课题研究资料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如下两种: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研究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包括观察记录、访谈笔记、个案记录、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及相关音像资料等。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研究对象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定性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因果法、枚举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因果法是判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枚举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事实列举来证实研究结论的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推演出有关事物一般属性的思维方法;比较法则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加以比较以求得事物规定性的分析方法。采用何种定性分析方法,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研究资料的情况及研究者自身的习惯和擅长来确定。
2.定量分析
关键词:地震 资料处理 叠前去噪 运行
一、前言
随着我国对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的深入,地震勘探面临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由于地下和地表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接收和激发条件较差、新生界强反射界面发生屏蔽、以及其他野外施工的干扰等情况,原始记录中存在大量噪声干扰,使得有效反射波的能量会被强能量干扰,记录的信噪比较低。随着勘探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构造复杂和埋深较大的低幅度构造进行精确的解释,只有高精度地震数据才能为解决更加复杂的地质勘探任务提供帮助。因此,地震资料处理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叠前去噪技术则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一步。
二、应用叠前去噪技术的意义和目的
地震资料在采集的过程中会受到施工条件、外界以及仪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检波器组合方式、排列组合方式、接收条件、激发条件、外界电源、排列长度、人为、机械及声波振动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干扰,这种干扰的能量比较强,会对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产生严重的影响。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各种干扰波要比有效波更强,因此,如果无法在叠前压制干扰,就会破坏波的连续性,从而对地震剖面质量造成影响。如果不进行叠前去噪处理,就会对地震资料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因为噪声的能量比较强,而且非常不稳定,因此会造成记录能量的差异变大的情况。这种差异不是有效波能量差异,所以会对地表一致性的振幅校正效果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要在进行地表一致性校正前将强能量干扰去除;
(二)因为存在噪音,地震记录资料的分辨率就会降低,利用反褶积法拓宽频带容易受阻,这样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反褶积的效果也会变差。除此之外,反褶积理论假设记录资料的噪音干扰均为零,因此为了尽可能接近假设条件,需要在对子波特征进行统计之前,先对地震记录资料进行一定的去噪处理;
(三)对于低信噪比等资料,噪音干扰会对有效信号造成干扰并使其无法识别,会对分析速度和精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如果地震记录资料的信噪比相对较低,就不会对剩余静校正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因此也就不能保证信号的叠加现象。
如果无法准确计算剩余的静校正量和速度,就无法保证叠加结果的质量,并进而减弱叠加压制的噪声效果。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叠前去噪起着重要的作用,去噪效果的质量对资料处理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叠前去噪处理能够使反褶积子波求取、速度拾取和静校正量求取等得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叠加的质量,并为得到高质量数据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叠前去噪方法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原始资料的分析
原始资料的分析是进行叠前去噪的第一步,只有对原始地震资料有了充分了解,并深入掌握地质条件的包含噪音和有效主频类型、信噪比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的去噪方法,进而有效的去除噪音。分析时首先对原始的数据按照不同的道集进行初步处理,然后通过相应的频谱分析对有效波与干扰波的频率范围进行了解,进而根据干扰波的特征对使有效波和干扰波差异最大化的条件进行记录。
(二)面波干扰去除
面波是一种常见的会对叠前记录质量造成影响的干扰。面波主要是指沿弹性介质分界传播的波动,它是陆上叠前记录中能量较强的一种干扰,主要分布在近偏移距道上,并呈扫帚或扇形分布。由于介质频散效应与衰减吸收作用,面波能量能随着传播与深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与此同时,频率会从高向低逐渐变化,形成一种频散的形状。面波会对资料信噪比的降低产生一定影响,降低资料的叠加处理质量,对处理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三)声波干扰去除
在浅水池、坑中、干井、以及河中的爆炸,都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声波。去除声波的最简单方法是切除,只有给出切除时间和炮号就能消除这种干扰。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这种切除具有不可逆性,切除参数不容易控制,当存在较大覆盖时常使用这种技术。
(四)线性相干噪声的去除
相干噪音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主频和视速度,特点是规则干扰波视速度与有效波视速度的范围不同,所以能够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的速度差异设计速度滤波器来消除它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消除干扰时也会滤掉一些有效成分,并且这种平滑的效应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应该使用自动识别技术与线性预测技术,对相干干扰波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五)高能干扰压制
在低信噪比的地区,会因为施工环境和接受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原始资料记录中存在大量的尖脉冲、野值和方波等强能量干扰,其对叠加和偏移质量形成严重制约。常规办法是进行人工剔废道。而高能干扰分频压制技术则是在不同频带自动识别地震记录中的强能量干扰,确定噪音的出现空间位置,然后根据定义门槛值与衰减系数,对时变和空变方式予以压制。
(六)三维叠前随机噪声衰减
在较低的信噪比地区,去除各类规则干扰以后,有效波仍然能够相对清晰的显露出来。微弱的有效波同相轴会淹没在随机噪声当中,不仅会对叠加质量造成影响,还很难进行较为准确的速度分析,因此做好叠前噪音衰减是处理低信噪比资料的重要技术之一。
【关键词】媒体资料 存储空间 规划管理
媒体单位之间对媒体资料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样的趋势,如何将资料很好的储存起来,如何规划资料储存的空间,如何使用先进的数字化存储等问题就急需我们去分析并解决。近几年国内电视广播业在数字化存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资深人士也针对该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需要沿着发展的趋势深化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对媒体资料存储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帮助各家媒体单位在整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实现行业资料存储的整体进步。
一、媒体资料存储发展趋势
媒体在资料存储发展总趋势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电影、电视的数字化已经形成了不可逆的趋势。数字电影、三维动画的制作比例增加,电视转播走向数字化、高清化,电信网、互联网进行影视转播,带动业界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数字化风潮。专家们纷纷指出,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内容制作环节将对数字化存储形成强劲需求,相关设备商应积极进行技术储备,满足存储市场扩容的需要。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时间表,2010年我国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2015年将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在各种设备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存放内容剪辑素材的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及存储市场的数字化,决定了媒体资料存储的总方向。由此,我们需要对多媒体存储发展的趋势进行总体的把握,并对其中重要的存储空间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媒体资料储存空间规划
对媒体资料储存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是相当必要的。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才能够实现存储的现代化。
(一)存储空间的合理扩容
新闻素材的时效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播出。因此我们需要谨慎选择无论是软件或是硬件技术都过硬的存储系统。该系统与一款质量过硬的磁带机将直接架构起新闻媒体资源的储存的后台。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内容制作环节将对数字化存储形成强劲需求,新闻媒体资源的存储容量必须进行相应的扩容。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媒体单位会在原有较小容量的EMC盘阵基础上加上一个较大容量的EMC盘阵,并用相应软件进行并行连接,实现两大盘阵同时开展存储工作。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合理的对存储空间的合理扩容,促进了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发展。
(二)冗余方式的合理选择
在对储存架构进行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冗余方式的选择。存储空间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就需要我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存储内容,进行相应的冗余方式选择。具体体现在对高低码流数据进行存储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在确保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存储空间。根据不同的媒体单位需要,我们可以通过一分钟内的素材回调速度及其与备份速度的比值来测定所选择的冗余方式是否合适。如果大量数据有备份需要,就必须建立起数据库对其进行支持。对数据库储存的冗余方式选择,我们更注重该种冗余方式是否能够在安全保存数据的同时又能够快速写入数据。此外,针对源数据和日志的储存,我们又应该相应选择可以定时删除,又可进行数据追加的方式。总之,我们需要向上述内容那样对不同的存储内容作出冗余方式的合理选择,旨在对存储架构进行合理设计。
(三)存储效率的合理优化
存储空间的连续性对数据的读取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存储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将需要存储数据进行选择存放,尽量把连续的数据同时存放在一个区域里,以提高读取的效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完成存储空间的合理规划。
三、储存空间管理的分析
针对已经作出的媒体空间规划,我们还需要对占用不同空间大小的高低码流文件进行管理分析。
(一)对高码流文件的管理
高码流文件是一种占据储存空间较大的素材文件。它也作为实体文件被运用于编辑和播放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它的特性和功能选择合理的例如像StoreNext这样的存储系统来对高码流文件进行管理。这样的存储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它可以通过客户端对存储在盘阵中的高码流文件的存储区域进行分区管理,建立起多个虚拟文件夹,当磁盘需要执行文件写入的时候,存储系统就能把暂存在盘阵中的高流码数据调出来,并将它们合理分配进入虚拟文件夹内。如果需要回调,该系统也能够执行精确定位至文件实际位置。
(二)低流码文件管理
低流码文件是在用户对高流码文件进行回调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件。该种文件较之高流码文件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小。根据对低流码文件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低流码文件不仅比高流码文件小,更比高流码文件集中,不似高流码文件那样分散。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低流码文件的管理也会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具体说来,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该种文件对应到的GUID号就能找到相对应的文件进行管理。
四、结束语
资料的存储是一个构成复杂的问题。针对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我们需要分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另外,我们还需要在设计形成之后对不同类型的存储文件的管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存储架构以应对媒体行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小涛,洪玫,杨雪涛等.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3(5):59-61.
[2]杨淼淇,叶国权,孙纳新.异构数据库的变化捕捉和动态同步策略的研究与比较[J].办公自动化,2010(6):35-37.
[3]骆昌赓.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J].数字通信世界,2011(11):87-89.
(1.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气象局,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36;2.阿拉善盟气象局,内蒙古 阿拉善左旗 750333;3.额济纳旗气象局,内蒙古 额济纳旗 735400)
【摘 要】通过对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14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阐述观测资料产生差异、变化的原因,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迁站前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气象服务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观测记录是做好气象预报和服务的前提,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重要场所,必须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1]。乌斯太气象站迁站之前为头道湖气象站,始建于1962年1月1日,站址位于阿拉善盟阿左旗朝格图呼热苏木,属沙漠边缘。由于本站距离孪井滩气象站仅30公里,生活和交通不便,同时兼顾能更好地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提供气象服务,2008年1月1日,将头道湖气象站搬迁至经济开发区,更名为乌斯太气象站,并开始正式观测,现址位于经济开发区乌苏图镇,属郊外。本文就迁站前后14年(2001年~2014年)气温、风速、降水等6个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对比,分析迁站前后观测数据发生变化的规律、差异、原因,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气象观测的资料取自头道湖气象站和乌斯太气象站的气象年报表,资料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要素及各种天气现象,数据均经过了质量控制,剔除了不正确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2]。
2 气温的对比分析
迁站前7年(2001~2007)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2℃、9.1℃、8.8℃、8.8℃、8.6℃、9.4℃、8.7℃,平均8.9℃,迁站后7年(2008~2014)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0℃、9.6℃、9.2℃、9.0℃、10.8℃、10.3℃,平均9.7℃。
从气温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迁站前气温较迁站后气温偏低0.8℃,这与乌斯太气象站海拔高度偏低89.4米有关,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温度差异可按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0.65℃/100米来估算[3],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温差相差0.58℃。迁站前后年平均最高气温相差无几,迁站前较迁站后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偏低2.2℃。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温度差异符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温度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也与地理位置和周围探测环境的改变有关。
3 风速、风向的对比分析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得出,迁站前后的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而且14年的年平均风速都比较接近。迁站后年平均大风日数增加了19天。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迁站后较迁站前降低了3天,主要是由于迁站前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根据全盟其它各站沙尘暴日数统计,全盟沙尘暴日数后7年较前7年均有减少趋势。
迁站前的最多风向为ESE,出现频率为17.4%,其次风向为SE;迁站后的最多风向为SSE,出现频率为18.9%,其次风向为SE。迁站前后风向变化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
4 其它要素
4.1 气压
经过分析得到,年平均气压迁站后较迁站前升高了7.9百帕,这与气压总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有关。在近地面层中,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平均降低约9.5百帕,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气压差异,可按平均气压垂直递减率9.5百帕/100米来估算,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气压相差8.5百帕。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气压差异符合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气压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也与地理位置变化有关。
4.2 降水量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迁站前7年平均降水量为149.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219.4毫米(2007年),年最小降水量为76.4毫米(2005年),最大月降水量为77.5毫米(2007年6月)。迁站后7年平均降水量为158.8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198.7毫米(2014年),年最小降水量为124.4毫米(2011年),最大月降水量为79.5毫米(2012年7月)。迁站前后的月降水量变化一致,主要集中在6~9月。
4.3 相对湿度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后相对湿度略高,迁站前相对湿度45%,迁站后相对湿度39%,主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阿拉善盟地处沙漠边缘,常年干旱少雨,全盟各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不大。
5 结论和讨论
(1)台站迁移对乌斯太气象站的资料产生明显的影响,气温、风向、风速、气压等对台站的迁移比较敏感,而对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风、沙尘暴日数也受台站地理位置的变化较大。
(2)乌斯太气象站新旧站址的地理位置差异、海拔高度落差是造成迁站前后资料差异的主要原因。迁站后,年平均气温偏高0.8℃,年平均气压增加了7.9百帕。
(3)建议在迁站时应尽量选择新旧站址地理环境相似且海拔落差较小的地方,减轻气候资料序列的差异性。
(4)落实好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对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探测环境基础资料数据集,对探测环境进行客观、定量评价,建立保护体系,保护测站周围环境,有助于减少资料的差异性[4]。
参考文献
[1]孙学珍,石瑞玲,陈传宏.宁夏石嘴山气象站迁站前后20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应用科技,2014(30):295.
[2]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往,2004.
[3]张红娟,李亚丽,曾英.佛坪站址迁移对气象要素均一性的影响[J].陕西气象,2010(04):32-33.
【关键词】
性病;临床资料;分析
性病全称为性传播疾病(STD),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性传播。目前,国际上列入性病范畴中的有20多种,均通过引起的[1]。为了进一步了解性病的流行状况,降低性病的传播率,本文选取263例性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性病患者263例进行临床观察,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性病患者。对患者的姓名、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上述所有临床资料进行建档保存。
1.2 监测性病种类
本文主要监测的性病种类分别为:淋病、梅毒、NGU(非淋菌性尿道炎)、GH(生殖器疱疹)、CA(尖锐湿疣)等进行监测[2]。
1.3 疾病诊断标准
本文选取的性病患者的诊断标准全部按照我国卫生部中关于性病的诊断标准《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进行诊断[2]。
2 结果
2.1 疾病病种构成分析
本文选取的263例性病患者的病种构成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明确看出,发病率最高的性病为尖锐湿疣,总共有137例,占研究总例数的52.1%;其次为生殖器疱疹,总共有53例,占研究总例数的20.2%;接着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总共有35例,占研究总例数的13.3%;另外,本组研究也有1例艾滋病患者,比例为0.03%。
2.2 疾患者群特征分析
2.2.1 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状况
选取的263例性病患者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0岁(女性淋病),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5岁(男性梅毒);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性病发病年龄中,发病高峰年龄在20岁与39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性病患者总共有209例,占研究总例数的79.5%,并且,该年龄段的性病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的在20岁与29岁之间,总共有127例患者;具体年龄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男性患者191例,占研究总例数的72.6%;女性患者72例,占研究总例数的27.4%;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2.65∶1。
2.2.2 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状况
263例性病患者中,有43例患者文化水平为小学,比例为16.3%;有135例患者文化水平为初中,比例为51.3%;有8例患者文化水平为高中,比例为3.0%;有48例患者文化水平为大专及以上,比例为18.3%;其余29例患者为文盲,比例为11.0%。
本文选取的患者职业分布状况如下:有73例患者为农民,比例为27.8%;有61例患者为个体户,比例为23.2%;有38例患者为工人,比例为14.4%;有30例患者为干部,比例为11.4%;有15例患者为无业者,比例为5.7%;有10例患者为驾驶员,比例为3.8%,其余36例患者为其他职业,比例为13.7%。
2.2.3 患者的婚姻状况分析
本文选取的263例患者中,已婚患者有195例,比例为74.1%;未婚患者有68例,比例为25.9%。
2.2.4 患者的传染来源分析
263例性病患者中,有214例患者为非婚性接触传染,比例为81.4%;有21例患者为配偶传染,比例为8.0%;11例患者为间接传染,比例为4.2%;其余17例患者传染来源不详,比例为6.5%。
3 讨论
性病是人类中发病最广泛、传播速度快、危害性较大的一种传染病,不但会对患者的个人健康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性病患者家属产生严重影响。如果患者在感染性病后没有及时进行彻底治疗,不但会损害患者的生殖器官,导致患者无法生育,严重的还会损害患者的心肝脾肾脑等脏器,导致患者死亡;并且,有些性病一旦发生,就不能痊愈,如生殖器疱疹及尖锐湿疣[3]。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性病患者的病种构成从发病率高到发病率低依次为尖锐湿疣(CA)、生殖器疱疹(GH)、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梅毒,排名最后的性病病种为淋病,本文的研究结果与龚向东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3],尤其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远远比淋病的发病率高,充分说明本市性病流行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并且,近两年来,梅毒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高于淋病,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也是其中一个传播途径。另外,本研究结果统计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各个年龄段均有性病患者,但是,性病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20岁与39岁这个年龄段之间,该研究结果与我国性病报告中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因此,在20岁与39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人群为性病发病高危人群,需要给予这个年龄段的居民重点性病预防与控制措施,针对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及生活状况等),给予他们相应的性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开展完善科学有效的性病防控工作,全面传播性病预防与控制知识,使居民能够提高对性病的相关知识及防控措施的知晓率,同时,也了解性病的危害性,有效降低性病的传播率。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性病传染来源中,超过80%的性病患者均为非婚性接触传染,而配偶间性病传染的比例仅为8.0%,这充分说明,预防性病的最佳措施为洁身自好;并且,研究结果中还显示,性病患者中,男女患者性别比为2.65∶1,发生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为。
参 考 文 献
[1] 张晓东,赵玉铭.梅毒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