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故事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章程》和《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细则》有关规定,现就报送参评第二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奖项设置
本届金鸡奖作品奖设最佳故事片、最佳儿童片、最佳数字电影片(原最佳电视电影片)、最佳纪录片、最佳戏曲片、最佳科教片和最佳美术片。
本届金鸡奖单项奖设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导演处女作奖。
二、报名范围
(一)2007年6月31日前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审查通过在国内外发行的影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报送参评本届金鸡奖作品奖:
1、内地(大陆)电影制片机构拍摄的影片。
2、内地(大陆)电影制片机构与港澳台电影制片机构合作拍摄的影片。
3、内地(大陆)电影制片机构与外国电影制片机构合作拍摄的影片。
4、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审查通过在内地(大陆)发行的港澳台影片(不含港澳台电影制片机构与外国电影制片机构合作拍摄的影片)。
(二)上述条款所述影片中申报单项奖者,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三、报名程序
目前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奖已改为每两年评选一次,因此报名参评的各片种数量增多,为了便于评奖工作的顺利开展,参评报名工作将分两个阶段进行。
(1)数字电影片、科教片、纪录片、戏曲片、美术片报名日期为2007年3月28日――5月31日。
(2)故事片、儿童片报名日期为2007年5月31日――7月31日。
各制片单位报名参评可直接报送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办公室。
四、注意事项
(一)请各申报机构和审核单位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筛选择优申报。
(二)参评作品奖的影片,须认真填写影片参评申报表中所列各项,出品单位名称及其排序、创作人员名称及其排序应与影片字幕一致。
(三)高清数字设备拍摄且已转成胶片的数字电影片,按故事片报名参评。
(四)报送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电影金鸡奖参评影片申报表和参评单项申报表,以及需详细推荐的材料请打印32份(其中一份需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原件);剧照(包括影片剧照、申报参评单项者的剧照或照片)、简要故事梗概(300字以内)、影片拷贝(随拷贝附该影片DVD光盘一张)、数字电影片BEATCOM带(随带附该影片DVD光盘一张)。申报参评最佳编剧奖者,请附电影文学剧本一式两份。
2、广电总局电影局颁发的《电影片发行公映许可证》和数字电影片审查通过证书。
3、报名文字材料(A4规格)以影片为单位(包括影片申报表、单项申报表)装订成册。
(四)影片申报表和单项申报表请登陆.cn下载。
(五)申报时按每本(小本)拷贝100元收取拷贝运输费。拷贝运输费可直接送交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办公室或汇入下列帐户:
户名:中国电影家协会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朝阳区支行樱花分理处(请注明金鸡奖影片拷贝运输费)。
帐号:2610066129
特此通知。
中国电影家协会
二00七年三月二十二日
联系人:中国影协金鸡奖办公室
孙崇磊 赵华 宋展翎
电话:(010)64210166
(010)64296023
(010)64296016
有这样一名选手,她是连续三届获得世界级选美比赛冠军的第一人;
有这样一位艺人,她是敦煌城市形象的第一位代言人,她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南泥湾》荣获中美电影节“最佳年度导演奖”;
她是一位拥有娇艳的面容、傲人的身姿,又怀揣报国之心的红色艺人;
她是――彭丹。
成长之路
彭丹祖籍山东菏泽,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军人家庭,外公是一名老。在彭丹小时候,外公经常给她讲很多、艰苦奋斗的故事,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畏艰苦、努力勤奋的种子在小彭丹心里慢慢萌芽,为她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彭丹成长在北京,从小学习芭蕾舞,后成功考入北京舞蹈学院。凭借过人的天赋加孜孜不倦的努力,14岁时彭丹被公派到全球顶级的艺术学院茱莉亚学院留学,并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茱莉亚学院的全额奖学金,成为该院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裔学生。
在美留学期间,彭丹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取生活费,最多的时候同时做四份兼职。全球顶尖艺术学府的课程压力本就不轻松,又要同时打四份工,很难想象一个只身漂泊异乡的十几岁女孩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在美深造的八年期间,彭丹先后获得了美国华裔小姐冠军,美国中国小姐冠军和世界亚裔小姐总冠军。成为唯一一位在世界选美舞台上荣获三连冠的东方女性。
成名之路
1995年,彭丹参与了由李安监制的英语影片《落鸟》,饰演了女主角林娜。这是彭丹的处女作,该片荣获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片奖”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七项大奖。在拍完《落鸟》后,彭丹被黄百鸣赏识,应邀到香港拍摄由黄百鸣执导的喜剧惊悚片《狼吻夜惊魂》,彭丹饰演女主角周美诗。出众的身形比例,美艳的外表,加上成熟大方的举止,彭丹立刻在香港走红。此后又主演了《赌圣2》、《运财五福星》、《六魔女》、《三合会》等多部卖座影片,并在香港迅速走红。
名与利并不是彭丹真正想要得到的,她的内心还有对家国的眷恋和深沉的热爱。正在她香港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彭丹毅然选择放弃眼前的名与利,选择回到内地,回到这片她深爱的土地,开始了中国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的拍摄和创作。2000年,彭丹主演了国庆献礼片《开着火车上北京》,饰演第一代内燃机车女司机李秀凤,因此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后又主演了军事历史题材影片《黄埔军人》、抗战剧《铁道游击队》、《张思德》、《可爱的中国》等,并荣获了国内外的多项大奖,其中《张思德》在业界广受好评,荣获了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再现《南泥湾》
凭借多年的积淀与稳扎稳打,彭丹在2012年开始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南泥湾》。这部由彭丹编剧、导演和主演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史诗故事片,主要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八路军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在缺衣少粮的条件下,怀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保障供给、保卫延安而发生的真实悲壮的故事。该片一经推出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不但被确定为“党的十重点献礼影片”,更先后斩获“2013年最佳新锐导演奖”和“第五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大奖”等殊荣,彭丹更是凭借此部影片在中美国际电视节上摘得“最佳女主角”奖项。彭丹得奖后说:“自己从小在美国学习戏剧和舞蹈,多次在林肯中心、百老汇剧院演出,但在她心中一直有个中国梦,就是凭借一部中国题材的作品在美国获奖,这个梦想终于在洛杉矶得以实现。”
在采访中彭丹说:“电影《南泥湾》中的镜头99%都是实拍,我们选择的外景地在深山老林里,车辆根本没法进去,无路可走,我们每天都要走四十分钟山路才能到达拍摄场地,所有的器械都是靠人力搬运至山里,晚上收工了再搬下山。当时拍摄的时候正是冬天,冰天雪地,艰苦程度不言而喻。等我们拍摄结束回北京后,剧组的每个人都瘦了至少30斤。可以说,我们拍摄的过程,还原了南泥湾,也还原了南泥湾精神。”由于电影的时长限制,在《南泥湾》剪辑时彭丹不得不放弃拍摄过程中留下的许多经典画面、素材,这让许多看过样片的专家、学者感到遗憾和可惜。于是,在电影之外再创作一部电视剧版《南泥湾》,便成了大家和粉丝们对她的期待。如今,心愿也即将成为现实,电视剧版《南泥湾》将在不久后登上荧屏。
众所周知,南泥湾精神浓缩为八个字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在了解彭丹的经历后,不禁慨叹,彭丹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现实版教科书。为人低调、不爱炒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彭丹说:“我需要大量时间看书、采风、研究作品,军事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往往很厚重,我需要大量的精力去查资料,根本无瑕顾及其他。”
助力公益
在拍摄主旋律影片、弘扬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的同时,彭丹还致力于公益事业。自1996年至2014年,彭丹连续十八年向四川省金堂县阳光小学十四名贫困失学儿童提供无偿资助。2001年至2010年,彭丹先后两次对四川省康骨医院捐赠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成立了“彭丹爱心基金会”,救助了很多残疾儿童,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康骨医院收治了大量受伤群众,使灾区百姓在震后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
2004年,彭丹被聘任为国际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活动“健康形象大使”。2006年,她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捐款,帮助西北地区的贫困家庭。2010年,彭丹向“增爱公益基金会”捐赠了人民币一百万元,并成立了“增爱彭丹专项基金”,为矿难孤残人士和儿童福利事业作出贡献。2013年1月,彭丹当选为甘肃省政协“文化艺术界别”19位委员之一;同年甘肃地震,彭丹自费购买了总值40万元的帐篷、被褥、折叠床等物资救助当地百姓,并在第一时间亲身前往地震灾区,与受难群众吃住同在一起,从心灵上去陪伴他们,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同时帮助他们完成灾后重建。2014年5月,彭丹被聘任为“一带一路”敦煌市形象代言人。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部儿童故事片,影片名叫《浅蓝深蓝》。这部影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才能取得好成绩。
电影主要讲的是:豆丁与凯文比赛,豆丁输了,也没有朋友了。后来,体育老师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最终,豆丁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豆丁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朋友。
看完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自信加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不足之处。我的长处是聪明,好学;不足之处是做是马虎和骄傲,特别是期末数学没有考好,但我会努力的。我要向豆丁学习,做事不怕失败;在失败中找回自信。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纪录片 商业化 消费文化 档期营销 营销模式
历经七年艰辛拍摄的“中国首部原生态鸟类故事片”《天赐》于2011年1月21日全国公映,但在春节档硝烟弥漫的众多大片中,《天赐》成了“炮灰”。这部以鸟类为主角的故事化纪录片在德国科隆电影节上曾获“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奖,在欧洲其他国家反响也很好,在美国卖出了3000万美元的版权,在国内却遭到了不被排片和排在上午场的冷落。导演孙宪无奈发微博向知名导演和影评人求援。其实《天赐》不是第一部遭到冷遇的纪录片,贾樟柯在戛纳电影节上备受称赞的纪录片《海上传奇》也遭遇了票房惨淡的尴尬。可见,目前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举步维艰。
商业化语境中纪录片的尴尬面世
在日益商业化、产业化的电影制作发行过程中,纪录片注定成不了投资人的宠儿。贾樟柯曾坦言:“投资人其实比较反感我拍纪录片,因为市场预见不好。你看‘云之南’纪录片就很难进市场,因为商业电影、娱乐电影已经占了很大的空间。”《天赐》的冷遇也让导演孙宪感慨良多:“现在《天赐》在各地排片场次很不佳,影院理由是观众压根不会喜欢,可我不这么认为,德国科隆电影节上感动了欧洲人的影片为什么不让来感动中国观众呢。恳请影院能多排一场。”在资金和设备都不充分的状况下,海岛上蹲守七年历经生死考验,“拿命换回来的片子”,从一诞生就成了市场的弃儿。“当然这些(艰辛的经历)不足以说明一个影片的品质,不过经历了多少,最后还是用作品说话。如果观众不接受,那我们毫无怨言,但观众没有机会见到,这是影片的一个悲哀。”孙宪一语道出了所有纪录片人的无奈。
与此同时,2011年贺岁片《让子弹飞》、《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则在短短数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相比贺岁片的宣传力度,《天赐》显然远远不够,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该片,而拍摄资金本就严重欠缺的《天赐》更无力去造势宣传。在票房利益驱使下,影院排片自然把票房收入放在首位,明星效应、悬念迭出、宣传造势成就了贺岁片的高票房。而以鸟类为题材的纪录片《天赐》在春节档贺岁片打造的一道道饕餮视觉盛宴中愈发显得单薄。在影院需要票房、媒体需要收视率和广告、观众埋单才是硬道理的市场为先的商业化语境中,纪录片难免尴尬面世的命运。
然而,电影业内流传的“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的艺术标杆又使得孙宪们尽管如履薄冰般踏在纪录片之途的探索中,却依然在执著地坚守,本着对艺术的痴迷和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天赐》制作团队勇敢地在商业化语境中涂上了自己另类的一笔,这一笔诚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言:“这部影片对于中国电影来讲是一个‘惊喜’,它不是纪录片,而是以鸟类为主体、拟人化的故事片,这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创作带来了全新种类,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或许,这是对商业化语境中尴尬生存的纪录片的些许安慰。
消费文化语境中观众“明星期待”感、盲从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纪录片一度陷入低谷,这固然与纪录片本身选材单调、缺乏创造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电影电视产业化、娱乐元素迅速膨胀、大众媒体强势介入有关。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影视节目的定位和制作受制于经济效益,收视率和票房的高低成为广告收入的直接衡量砝码,因此,迎合观众的喜好和需求成为影视制作的首要考虑因素。“明星效应”成为众多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如2009年邀请172位明星参与创造了4.2亿票房奇迹的《建国大业》,使观众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明星身上找到了消费,在主流宣传片中添加偶像和娱乐元素,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猎奇和探寻“陌生的熟悉”感心理,从而获得巨大成功。无论是历史题材的《花木兰》、《孔子》、《赵氏孤儿》,还是武打片《十月围城》、《叶问》等都是大牌明星联袂演出,很好地迎合了观众娱乐消费的“明星期待”心理。相比之下,纪录片则显得势单力薄,尤其是国产动物纪录片,没有明星压阵,没有娱乐噱头,即使历经艰辛制作,将原生态的动物世界拍成一部温情的故事片也很难打动绝大部分观众去消费,这也是面对当今消费文化语境《天赐》遭受冷遇的症结所在。
另一方面,很多观众紧跟消费文化的潮流,被媒体牵着走,面对媒体的强势宣传纷纷走进影院,产生盲从化倾向。这与国人的好奇心理不无关系,似乎不跟着消费潮流走就落伍了,加上网络媒体的强大宣传力量,人们对热点问题更是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反映在电影消费方面即“跟着热映走”。而纪录片往往被认为是“一些精英拍给另一些精英看”的,一些纪录片因为对历史和人文的厚重反映与思考,在人们心目中被打上了启蒙教化的烙印,观众很难在消费文化众人皆醉中保持清醒去为纪录片埋单。央视纪录片频道副总监周艳曾说,据她所知,不只是中国,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地方,影院放映纪录片能有很大票房的非常少见。纪录片的创作与观众的收看尚未达成良性互动。
对于当今观众电影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说道:“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心理疲乏和人际温情的缺失,也由于‘跟着感觉走’的新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消费方式的兴起,更由于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媒介所带来的电子游戏、连环动漫、网络小说、手机短剧等娱乐方式在青少年圈中的流行,21世纪的人们文化欣赏心理也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也是对消费文化语境中《天赐》类纪录片的巨大冲击。
档期营销模式下纪录片与商业片的龟兔赛跑
电影档期作为影响票房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被电影营销者所重视。而我国电影档期的现状是电影经营者对档期经营还停留在粗放阶段,经营各方基本依赖自然档期,因而会出现有时影片扎堆,有时青黄不接的现象。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影片扎堆,抢占档期和避开档期成为很多影片上映所采取的策略。档期营销的结果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天赐》由于贺岁档的巨大冲击成了“炮灰”,充分反映出档期营销模式下纪录片与商业片的龟兔赛跑。观众在感情、情绪、理智和信任四种购票动机下,显然由广告、宣传等外界刺激引起感情冲动而产生的“感情动机”在暑期档、国庆档和贺岁档中占很大优势,因此,选在了贺岁档并且几乎零宣传的《天赐》败给贺岁大片也是意料中的。档期营销模式下,商业片的竞争已是异常激烈尚需要合理策划,更不用说以动物为主角的纪录片。比如2008年《画皮》避开暑期档和贺岁档,选择了相对休闲的国庆档,在奥运刚刚结束国人正需要新的口味来享受国庆假期时采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交通视频等全方位广告来造势,激发了观众的“感情冲动”的购票动机从而获得成功。
对于需要长线放映的纪录片来说,观众的购票动机大多是由自身的好奇、快乐、感激等情绪引起的“情绪动机”和建立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中产生的对影片的客观认识后经过主观思维分析产生的“理智动机”,针对这两种动机,发行方应当避开三大黄金档期,进行必要的宣传引导,全面刺激“情绪动机”和“理智动机”人群的购票欲望。
综上可见,在商业化、消费文化、档期营销模式等多元语境中,纪录片的生存困境重重,而纪录片要想突出重围,就需要借鉴商业片和文艺片的成功经验,探寻多种营销模式。
口碑式的营销策略
在商业社会里,寸时寸金,人人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赢得最大的利润,影片的发行同样如此。纪录片要想避免在档期营销的大海中沉船,就需要以口碑赢得成功。例如《疯狂的石头》:选择全国网络论坛最具话语权的版主为首批观众,形成话语攻势,营销人员用BBS和博客等阵地进行宣传,并请搜狐网站在首页做了一期热点话题,半日内访问量超过百万,口碑营销策略为《疯狂的石头》带来了潮水般的观众群。由于纪录片的广告宣传很难达到商业大片的高度,而采取口碑式营销策略则可以扬长避短,抓住因“情绪动机”和“理智动机”购票的观众,在影片上映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造势,请知名影评人和论坛版主观影作评,有了一定网络口碑后再上映。
从“刚刚看了,挺好的,比快餐式的电影给人的思考多”、“如果有朋友问起对电影比较精通的您最近除了喜羊羊还有什么适合儿童看的影片,您不妨推荐《天赐》――通过威海某孤岛上的一只黑尾鸥的成长历程讲述成长、勇气、感恩、亲情,是一个可以边看边回答孩子各种可爱问题的电影”、“所谓‘中国首部×××’往往都是个噱头,但这一次,我为这个‘首部’鼓掌”等部分看了《天赐》的网上影评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能够赢得口碑的影片,然而它的档期却选择失误,并且在营销上缺乏策略,如果它选择在上映前请知名影评人观影评论进行舆论造势,就不至于上映后在微博上求助。
“细水长流型”的排映方式
“细水长流型”的排映方式适于开始观众面不宽广,而越映观众会越多的影片。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暖春》可以看做“细水长流型”排映的成功典范,影片先从山西开始放映,一个月票房收入150万元;然后又在河北放映,观众热度超过了同期热映的进口大片;转战到新疆仍是热度不减,在乌鲁木齐创下60万元票房的纪录,并有了当地媒体“3天哭出10万”的报道;之后又用一年的时间在上海联和院线做了300多万元票房,可谓收获不小。
中国有句谚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于开始不为人知的优秀纪录片来说,应当尝试“细水长流型”的排映方式,逐步积累票房和口碑。面对影院的档期排片,冷静对待商业片的“生逢其时”和自身的“生不逢时”,用精耕细作、细水长流的发行方式,确保自身票房收入,从慢慢积累开始,积少成多,在旷日持久的时间战和空间战发行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受众定位”的营销方案
在经济化社会消费文化结构中,通过定位受众人群来确保票房成为电影营销者的策略之一,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堪称典范。投资2000万元而票房过亿的《杜拉拉升职记》在融资过程中就拉来了企业圈和时尚圈两大人群,即邀请十来位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和高管做荣誉编辑和《穿Prada的女魔头》的造型师加盟,使精英与时尚阶层同时成为本片的受众。同时,虽为内地制作,但请来莫文蔚、黄立行、吴佩慈以确保香港和台湾市场的票房,可谓将受众面覆盖到最大化。
纪录片因娱乐元素少和故事性不强而使受众面相对较小,然而也并非难以开拓。拿《天赐》来说,它以拟人化手法讲述一只失去亲人的小黑尾鸥艰难成长的故事,因饱含着亲情、感恩、成长而感人至深,因此可以将受众定位在儿童和学生群体,甚至包括导演剪辑时删除的片头语“此片献给身处逆境的人”这一群体。有了受众定位,就需要在放映时将潜在受众变为现实受众,选择较有影响力的青少年读物进行介绍,锁定中小学生家长和大学生群体进行宣传,使之有兴趣通过一只小鸟的真实成长去体味人生成长的快乐和不易,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总之,虽然纪录片在多元语境中生存困境重重,但随着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和自身营销模式的突围,相信国产纪录片的春天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贺滟波:《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国产贺岁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许苏、胡海华:《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生存困境与对策》,《新闻爱好者》,2009(10)。
3.倪震:《大众文化心理的满足和扩展――中国主流商业片的回顾》,《当代电影》,2010(2)。
我女儿今年10岁,她大约五六岁时也曾抱着电视看“喜羊羊”,如今我问她当年为什么喜欢看,她答说:“年纪小,傻呗。”现在女儿在电脑上追看日本动画片,因为她觉得那些动画片“画得好看”“故事精彩”“有想象力”。是的,“画得好看”是她选择动画片时排在第一位的标准。
作为“70后”,我小时候也常看那些如今已被称为经典的国产动画片。其中最有名的几部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乃至稍晚些的《葫芦兄弟》,仔细想来,若按今日有些朋友的评价标准,都是有暴力的。打与杀、斗争与消灭的片段,几乎是这些作品故事主线上开出的最诱人观赏的花朵。但也就在那一串火烧雷劈抽筋剥皮之中,经典成为了经典。
在我小的时候,似乎没有人说这是儿童不宜的,也鲜闻有孩子是因受这些动画片的鼓舞而成了暴力的崇拜者。
但我确也不喜欢“喜羊羊”或者“熊出没”。我厌恶它们不是因为宣扬了暴力或愚笨,而是因为缺乏美感。在我看来,缺乏美感与想象力,才是如今这些国产动画最大之罪。它们不会教小朋友打或烧,却会让小朋友对美的事物渐渐失去判断力。是为隐毒,尤其可憎。
在中国,动画片最早是被称为“美术片”的。在词典上查“美术”的定义,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是艺术,首先应该是美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美术电影厂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其后便有了《大闹天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当时有外国的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士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因为美,才可能称为经典,才有资格被流传。
我问女儿为什么从不看“熊出没”,她说那画得太丑了,“大树树根居然是平的!”
如今的许多国产动画片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丑到稍微有点自己想法的孩子,都会主动放弃它们,转而寻找在他们看来富有美感的动画片,不管它来自日本还是美国。在我看来,其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这种群体性的追寻和期待中,缺少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美。
前几年看过《血性山谷》后,觉得该片导演安战军大概是个快言快语而且是个挺豪气的人,因为作品能看出导演的性格,所谓“文如其人”。于是就有了采访这位导演的愿望。前不久笔者在原北影的录音车间采访了安战军,他简直就是一位普通人的形象,一身灰黑色服装,谈话随便极了,不作做,全没有名导的作派,给人以实干家的印象,难怪他拍了那么多的好片子。如电视剧《一年又一年》,《警察李酒瓶》等,电影《红棉袄红棉裤》、《美丽的家》、《血性山谷》、《六月男孩》,其中《血性山谷》获第八届中国电影节“华表奖”。《六月男孩》获第二十五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
全为梦中情人
但这些对安导来说已是过去,至今为了电影艺术他还没结婚,他梦中的情人也许就是电影了。安导是苦干苦学、钻研出来的导演,他既没有上过电影学院,父辈也没有给他奠定下影视方面发展的关系,他不象陈凯歌等人那样出身于电影世家,有根基。他是全凭着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从摄影到拍电影一步步走上来的,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安导外表大大咧咧,可其实是个内秀的人,他爱动脑子。比如拍《血性山谷》时,安导说:“我用心去琢磨,怎样才能使影片拍的极美、又浪漫,人性的多面性要表现出来,而战争又是残酷的,是生与死的搏斗。”《血性山谷》确实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电影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老乡给八路军带路的过程,使部队冲出了日本鬼子的包围,而老乡却壮烈的牺牲了,影片表现了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慨。
安导有着孩子般的童心,他的《六月男孩》拍的阳光灿烂,充满活力,用安导的话说:“男孩和女孩之间有好感,健康的交往那是正常现象,是青春的活力,但绝对宣扬的是积极向上的情调。”为此本片获中国童牛奖“最佳故事片奖”。
通过一系列的拍片经历后,安导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电影市场的严峻,而且大腕的出场价格越来越高,国产影片投资到了请不起明星的地步。他想到了走商业片的路子,于是就有影片《看车人的七月》。其实这部片子的内容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下岗职工、被花店老板娘所钟情的故事。青年演员赵君也因在这部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荣获2003年“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拍电视剧能赚大钱
笔者问:“有人说电视剧档次低,拍电影档次高”。安导说:“电影是有属性的,是有特性的,而现在电影也有电视剧的感觉。”他认为:什么电视剧不爱拍、那是驾驭不了,别酸了。我该拍什么、就拍什么,关键是自己把握住自己。实际上电视剧技术手段简单,电影技术手段较难。但拍电视剧能赚大钱,而拍电影却没钱。可安导这几年就是舍不下电影,因为“他不想用书包往家背钱”,只想为梦中的情人奉献一切。
安导的影片,每一部都有每一部的风格,但总的来说,那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
【关键词】家庭主题;困境与关怀;纪实与虚构;平凡细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0-01
循着是枝裕和一路的创作轨迹,我们可以在他今年新出的一本散文随笔集《宛如走路的速度》中找寻到一些线索。①他影片中的诗意与哲理也是潜移默化地存在于电影的细节中,让人念念不忘。
一、儿童题材融合家庭主题
家庭主题,占据了东方文化美学的重要一席。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指出了日本人对于家庭的极度依赖,日本家族中有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强有力的感情纽带;孩子们受父母之恩,长大后要敬孝道;父亲在家庭中享有绝对的权利。②
在是枝裕和三部儿童电影中,都是将儿童这个特殊的叙事视角带入到家庭这个整体的氛围中来。这里面的家庭是一些特殊的家庭。《无人知晓》中身为长兄的哥哥要同时担当起哥哥与父母的责任。《奇迹》中,一对离异的年轻父母各自带着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兄弟俩互相想念,并希望能够挽回家庭破裂的残局,从而策划了一次“离家出走”。而《如父如子》就更特殊了,两家人在医院的时候,由于嫉妒心作祟的护士故意让他们将孩子抱错,造成了一个让人尴尬且痛心的结局。但是养育之恩最终还是战胜了生育之情。父亲不仅接受了自己的养子,还在换养孩子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渐渐变得温柔,开始关心自己的父母亲。
二、聚焦人的困境与关怀
《无人知晓》中,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变得邋遢,生无所依。在成人生活都极为艰难的大都市里,他们最后沦落到艰难乞食,甚至用行李箱将已故妹妹埋葬的时候,强烈的震撼感早就淹没了悲伤,一种压抑甚至无助感在不停蔓延。《奇迹》中虽然没有惶恐与无助,但是那种亲情被距离阻隔的无奈,以及想要突破的挣扎,也能从我们的经历中拾回一些记忆的痕迹。哥哥希望一家四口能永远生活在一起,不惜希望火山喷发,仔细读来便能感知亲情的分离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宁愿以火山喷发、生命逝去的代价来换回团聚。在《如父如子》里,精英派的父亲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完美,甚至一意孤行。虽然主线是在讲述他在处理孩子抱养问题上的一种态度,但是从电影复线的描述上可以看到,其实他自己也在学会如何成长,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父亲母亲,如何从一个冷漠的人慢慢变得温情起来。
三、探索纪实与虚构的关系
是枝裕和善于在作品中采用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带给观众一种表现性的感觉,一种叙事化的手法与色彩渐显渐浓。他很好地平衡了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电影看起来非常纯净。③《无人知晓》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导演将故事的叙述设定在出租房内,讲述了一个固定空间里发生的故事。由于缺少更多的外部环境重叠,所以摄影机就被隐藏起来,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关注四个孩子每天周而复始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日渐低迷。《奇迹》中,纪录片的着墨痕迹不算很多,但是在影片前半部分的叙事中,在表现两兄弟平常生活的蒙太奇交叉叙事里,这种记录的模式还是存在的。影片中两兄弟靠电话通讯,互相都很想念对方,但是日子还是在这种平平淡淡的轨迹上继续发展,两人都要读书学习,都有自己身边的一群伙伴,都爱着自己的家人,如果没有距离的阻隔,这就是在一起生活的亲人。
四、平凡细腻中的隐约感伤
《奇迹》中,小弟龙之介和爸爸一起生活,清晨上学前摘番茄、晒衣服、清理垃圾等一系列的平常生活,让观众能够看出这个孩子极其热爱生活。爷爷有自己的甜品店,并希望做出非常好吃的“清羹”;奶奶钟爱草裙舞;爸爸迷恋乐队,可以说电影展现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平凡生活,纵然琐碎,却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无人知晓》更多细腻的表达有赖于小演员们出色的演技。特别是柳乐优弥所饰演的哥哥。他对母亲在情感上所发生的改变,都在他的眼神与一些细微的动作中凸显出来。《如父如子》传递与表达的就是生活的琐碎细节,但这些细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著名影评人焦雄屏曾经说过,从是枝裕和的作品中窥探到了“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是混杂了东方式的内省与凝练,以及西方式的客观与疏离。”人的内心是脆弱的,经受着无形的自我谴责与煎熬,人们面对生命与死亡又会如此地膜拜与屈服。人们面对亲情与家庭又是这般难以割舍,甚至还有美好的陨灭。是枝裕和对人生根本问题的关注,似乎总能达到暗丝游动、深入浅出的境界。④
注释:
①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M].日本:无限出版社,2014.
②(美国)本尼・贝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③贾樟柯.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叶郎意.平静生活下的生命膜拜―论是枝裕和故事片的主旨[J].艺苑,2013.
中小学音乐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它应有的独立品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素质教育中,忽视音乐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许多中小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的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标,把全部的课程分为几等,音乐课则属于“副科”。学校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会认真一点,平时则比较随意。每周的课时本身就少(1―2节/周),若逢大考、中考,甚至小测验,语、数等“主科”老师就随意挤占本来少得可怜的音乐课,还有些学校某些年级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这严重剥夺了儿童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从师资来看,农村中小学工作条件和待遇并不乐观,再加上音乐课是不被列入教师教学评估和评先评优的范围,使许多音乐老师不愿在这里工作,或工作不安心。这些地方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兼职,整体素质较低。由于经济的限制,学校的基本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简陋。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一架普通的脚踏风琴,更谈不上所谓的钢琴以及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了。
由此看来,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目前在欠发达的地区还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
在音乐教育中,忽视以音乐为本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严重脱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有相当一批音乐教师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凌驾于音乐内容之上,音乐艺术的教学内容倒成了音乐课中的点缀和陪衬。
例如,有一位老师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先听乐曲《保卫黄河》,同时在黑板上写了若干词语,再根据音乐把黑板上的词语连成一个小故事,然后与学生们大谈乐曲的背景、故事、民族精神等。这种把音乐课当德育课上的例子还很多,音乐变成了一种工具,学生不喜欢。更严重的是音乐教育成了其他学科教育的附庸,其自身审美教育的特点消失殆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对音乐课中的学科综合存在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有人认为,一节课中如果没有几门其他学科的内容综合,就不符合当前教改的大潮流;有人认为,提倡学科综合,综合的内容越多越能显示这节课的教学“质量”;还有人认为,学科综合就是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在一堂课里,用一根绳子串成一个美丽的故事片进行播放。当前还有一种错误导向,认为音乐课必须离开课桌,搞活动,活动内容丰富、花样多就是音乐优质课,有的甚至不管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音准、节奏等等,导致音乐的课程性质、学科性质被其他学科所代替,使音乐教育活动在课程中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些现象可以说严重地破坏了音乐教育的独立品格。
韩天寿 吴霞飞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校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就好像鸟儿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外读物推荐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为学生搭建一座由课内通往课外的桥梁。
一、讲述故事,设置悬念,诱发阅读欲望
悬念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小学生好奇心强,又十分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推荐课外读物时,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可以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设置悬念,诱发学生迫切阅读的欲望,“诱鱼上钩”。我班的孩子每次听说我要讲故事,马上精神抖擞,眼里充满了期待。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童话,教学完《巨人的花园》后,我向学生讲述了《灰姑娘》的故事。最后问道:皇宫里的王子要邀请全国少女跳舞,为王子选妻子。姐姐们都去参加了,灰姑娘也很想去,可是她没有漂亮的衣服,还得干活,小姑娘能去参加吗?她是怎么去的?王子有没有喜欢上小姑娘?小姑娘能不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呢?欲知详情,请看《格林童话》。接着,我便出示《格林童话》一书告诉他们,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欣赏图片,引导想象,触发阅读期待
在推荐课外读物中,灵活地运用书本的封面或书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触发阅读期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孩子,他们最感兴趣的往往是图文并茂的书本,拿到一本书,首先被吸引的是书中的漂亮的图片,因此,只要教师好好地加以利用,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出示了《不一样的卡梅拉》之《我去找回太阳》一书的封面,图片一出示,马上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他们好奇地看着图片,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想去做什么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的说他们要去探险,拿向日葵当照明灯;有的说他们要去种向日葵……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完全超乎你的想象。最后,我告诉他们,他们猜得不完全正确!图中的公鸡叫卡梅利多,小鸡叫卡门,是卡梅利多的妹妹,他们是母鸡卡梅拉和公鸡皮迪的孩子,远处的公鸡就是卡梅利多的父亲皮迪,那只小绵羊叫贝里奥,是卡梅利多的好朋友。卡梅利多、卡门和贝里奥正要去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那就是找回太阳。要想知道结果,自己去书里找答案,赶快去阅读《我去找回太阳》等《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丛书。这是一套非常有趣的书,讲述了小鸡卡梅拉和卡梅利多做过的许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和普通的鸡可不一样。学生因为对图片感兴趣,就会对书本充满好奇心,就自然而然地去亲近课外读物了。所以,推荐一本书,有时只用一个画面可能就成功了。
三、品读片段,感受精彩,激发阅读愿望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尝到书中的乐趣和甜头,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有意选取其中一段优美片段或引人入胜的故事片段让学生品读,感受精彩,定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完三年级的《掌声》一课后,我向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在日本,有一所充满爱的学校――巴学园,那里也有像小英子一样的孩子,他们快乐地学习着。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我们先来看两个片段。”然后,我出示了书中的两段话,这两段话呈现的是小豆豆初到巴学园时,看到的电车教室和她新奇的心情。学生阅读后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对于小豆豆的电车教室特别感兴趣,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我就顺势向学生介绍了巴学园:巴学园里的教室都是在电车里,上课可以挑自己喜欢的课先上、可去大自然里散步听老师讲解生物的奥秘、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奇妙的露营、快乐的旅行、秘密的大冒险等,如果你对巴学园感兴趣,对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的学习感兴趣,你可以借阅《窗边的小豆豆》读一读。经过对片段的阅读,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精彩,自然就会勾起阅读的欲望。
四、出示评价,感受影响,引发阅读向往
学生的阅读期待除了来自于读物本身,有时还源于对作者的喜爱,或者对作者、对作品影响力的好奇。所以,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人们对课外读物的评价以及读物所产生的影响或自己读过的感受,也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如,教学完《祖父的园子》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长袜子皮皮》一书。《长袜子皮皮》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林格伦的作品,被译成88种文字,印了130000000册,摞起来175个埃菲尔铁塔高,排起来可绕地球3圈。如此高的评价,如此震撼的数字,学生听后惊讶不已,他们对这部书充满了好奇,什么样的书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常光希
1942年出生,四川万县人。国家一级动画设计师,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副主任等职,国际动画协会(ASIFA)会员。
在上学期间,常光希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喜欢绘画,理想的职业是报考清华大学或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但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成份问题时认为很难被这些学校录取,最终在学校的推荐下报考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动画系。
此时的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刚刚成立不久,由钱家骏和张松林担任该动画科的系主任和副主任。在校的两年期间,常光希很紧凑的学习了美术基础和动画基础,并在最后一年参加了由张松林执导的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开始系统的接触、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1962年,常光希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
《大闹天宫》是常光希进入美影厂后参与的第一部动画片,影片导演万籁鸣先生作为中国动画的创始人,是一位令人崇敬的老前辈,他那深厚的动画造诣以及谦和的处事风格都给常光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对于20来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然而更幸运的是常光希恰好就被编在影片主要原画设计严定宪和林文肖夫妇一组,跟他们一起学到了很多动画设计技巧。
1964年春天,全国到处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两个蒙族小英雄为了保护公社的羊群,在冰天雪地里走了七十多里地,顽强的跟暴风雪战斗了一天一夜。为了把这个感人故事搬上银幕,1964年年底,唐澄与钱运达开始着手拍摄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彩色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该剧本原名《草原红花》。影片拍摄时,常光希从动画组调到原画组,这也是他第一次担任原画师的影片。影片原画师一共四位,两人一组,常光希和林文肖分到一组,到内蒙古草原下生活采集创作素材。那个时期,大家下生活都是自己扛着铺盖,常光希随剧组一起坐火车到内蒙,然后改乘牛车,住进蒙古包里。此时已经是1964年年底,常光希也第一次领教了在苍茫的大草原上的暴风雪的肆虐。他们见到了龙梅和玉荣两个小姐妹,通过与他们的亲切交流,了解她们的英雄事迹,来捕捉她们的感人瞬间。通过和牧民一起放羊,了解大草原的牧民生活,为影片的创作搜集了大量贴近现实生活的素材。
这部影片一改过去拍摄童话故事那样充分发挥美术片的夸张和想象风格,采取真实反映现实,尊重人物性格以及事件客观存的表现手法,整体感觉比较严肃而谨慎。影片公映以后,很多记者在采访龙梅和玉荣时问:你们是怎样救那一百三十多头羊的?龙梅和玉荣说:“你们去看那动画片就知道了”。
1979年,37岁的常光希担任了《哪吒闹海》的主要原画设计。其中有段“哪吒自刎”的戏就是由常光希设计的。在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中,动画片是给小朋友们看的,见刀见血的血腥镜头对小观众来说是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画面,但是这个情节在影片中还是必须要设计的。为此,常光希想了很久,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最后把这一幕设计成在自刎时,哪吒一个转身,背对着观众,头发也顺势竖了起来。随着“啊”的一声,宝剑用力在脖子上一抽,原本竖起的头发也慢慢下垂,鲜血顺着落地的宝剑慢慢滴下来。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暴力镜头的出现,也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强烈的悲壮情绪。这种运用准确的人物外部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震撼的视觉效果成为至今所有动画片中难得一见的经典镜头。
《雪孩子》(1980)是常光希第一部担任造型设计的动画片。在动画片造型设计中,关于兔子的造型很多。在设计时,常光希根据影片的风格,经过反复修改,最后设计成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短耳朵的小白兔造型。色彩上以原色为主,大红大绿,清新简练。其中雪孩子的形象没有按照传统的圆锥加球体的造型,而是大胆想象,以拟人的手法,使他可以在戏中根据剧情需要做出各种灵活可爱的动作,这不仅有利于刻画雪孩子的性格,也可以增添视觉感染力。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很多小观众看到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成一团清云随风飘逝时,为他的英勇和善良流下了真诚的眼泪。
1983年,常光希开始在《蝴蝶泉》中与阿达联合导演,他在《蝴蝶泉》中运用“原画连续叠拍”法设计了“鹭鸶起舞”的抒情戏。
常光希从1964年开始担任原画设计,一直到1985年特伟点名由他担任《金猴降妖》的首席原画为止,共担任了21年的原画设计工作,此时的他已经43岁了。在原画组工作期间,常光希曾有改行做导演的机会,但他很热爱原画这个专业,并醉心于看着这些静态的形象在他自己的笔下呈现出各种姿态,而且一做就是21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机会和多位著名动画片导演如万籁鸣、特伟、阿达、唐澄、王树忱、严定宪等合作,并对美术片这一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他以后走上导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987年,常光希作为导演正带领剧组在内蒙古草原制作由美国女作家韩素音编剧的动画片《奇异的蒙古马》时,由于美影厂领导班子换届,常光希被推举为副厂长,1990年起任厂长职务。在这阶段,他基本上脱离了艺术创作,但他内心依然有着回来创作的情结。
《奇异的蒙古马》是八十年代后期继《草原英雄小姐妹》、《海力布》之后反映蒙古少数民族的又一代表作。作品故事曲折生动,在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它跳出动画片拍摄传统的局限,采用故事片的大场面、多角度的处理方法,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象,而且通过镜头的灵活运用,使画面产生油画般的质感,凝重而有气势,令人难忘。另外,影片通过明暗光影的技巧,增强了人与马的造型的立体感和力量感,充分表现出蒙古大草原上人们豪放、刚毅的性格,以及一匹匹野马剽悍强健的风姿。
从1987年至1994年七年的时间里,常光希一直忙于行政事务不能从事钟爱的美术电影创作,但他始终觉得动画创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1994年冬天,常光希辞去厂长职务,不再担任行政工作,重又回到他所钟爱的美术电影创作中来。次年,他拿起阔别7年的画笔,投入到《宝莲灯》创作中。
1996年,常光希来到甘肃敦煌采风,一种久违的陌生而熟悉的创作冲动涌上心头。但此时的创作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艺术创作,此时国内的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动画大片如《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影片已经登陆国内各大院线,票房竞争相当激烈。在他担任厂长期间,他也敏锐的捕捉到市场对动画电影的影响。在创作优秀的动画形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影片的后期市场的推广。《宝莲灯》作为美影厂市场运作的第一部商业大片,因此创作团队必须采取不同以往的市场运作方式,在艺术上和技术上必须和国际接轨。影片第一次引进了美国的数码录音技术,在发行环节第一次采取志愿者样片推介模式,首轮票房达到2400万的票房记录,超过了同期上映的美国动画《花木兰》,位居全国票房第二,仅次于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不见不散》。
在常光希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共担任了二十余部美术片的主要或首席动画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其中《哪吒闹海》于1980年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1983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雪孩子》获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鹿铃》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第十三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金猴降妖》于1986年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不怕冷的大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优秀影片奖;《白色的蛋》于1994年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导演的九部动画片中,《蝴蝶泉》(与阿达合作)于1984年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奖;《夹子救鹿》(与林文肖合作)于1986年获1985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7年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短片金像奖;《奇异的蒙古马》于1988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第二届全国影视动画片展播导演奖;《区寄斗贼》于1995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宝莲灯》于1999年获第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二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九届中国电影童牛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动画成就奖优秀导演奖、首届(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国际电影节“甜蜜梦想奖”;《回想》于2002年获第二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他参加了由“ASIFA”组织的四国动画家集体创作的《学院变体立达》,该片在198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一等奖,其中他画的“给猪敲印”也获得了好评。
平安镇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平安镇继县上召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后,立即召开镇党委扩大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落实责任。该镇党委书记郗必发要求与会同志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对党、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实践者。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格局。会上落实了该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并将该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责任书对镇、村干部进行考核,由具体业务人员将相关工作进行细化和量化,做到不漏项、不漏人,责任到岗、到人,全面推动该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文化活动主体和文化活动辅导队伍。该镇决定将全镇8处农家书屋定期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以网络、网吧和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文明上网。积极倡导中、小学举办各类少儿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培训班,切实加强少儿艺术辅导工作。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相关主题日活动。
三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召开会议、办黑板报,书写永久性标语等方式方法,广泛宣传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大力开办专题少儿栏目,多渠道下载或引进优秀少儿节目,不断提升少年儿童文化生活品质。把学雷锋活动作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的重点内容,推动形成学雷锋热潮。坚持定期组织未成年人观看科普短片、故事片、少儿片、爱国主义影片等,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开展抵制低俗之风专项整治专项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理念,组织一批适宜未成年人收看收听的优秀电影、励志成长剧、广播剧、优秀革命歌曲、儿童歌曲进行展播。严格市场准入,严禁在中小学校200米范围内新设立网吧,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行动,为广大未成年人营造绿色的网络文化空间,进一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净化社会环境。
写稿人:***
审稿人:***
单 位:平安镇人民政府
时 间:2012年2月9日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从中央台电影频道观看到了一部美国电影《天堂之路》,是“福克斯探照灯电影公司”出品的。起初,还以为是科幻片,看着,看着,才知道是一部大型战争故事片。故事描述的是:在1942年的一个晚上,驻扎在新加坡的澳大利亚和英国军人正在举办一个盛大的舞会,大家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也有的坐在一旁悠闲地聊着天。就在这时,一声炮弹的巨响!打破了喧闹而祥和的气氛,骤然间鸦雀无声——战争来了!
于是,澳军上尉立即紧急命令,要求所有的女人和儿童必须全部撤退,军人们准备迎战。在草草的告别后,女人和儿童们登上了回家的大船……
船在大海上小心地航行着,船上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直到天空中突然出现日军的战斗机向她们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迫使她们弃船,跳入水中,寻找生路。
黑夜过去了,一些幸存者经过一夜的漂泊,来到了一个小岛,不幸被岛上的日军抓到了集中营。集中营里有许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但遭受着同样的命运。
在集中营里,他们忍受着非人的待遇。那里的环境很差,很多人感染上了疟疾等疾病。有一天,一位老夫人患病,生命垂危。为了给老人治病,一位名叫魏英的女囚在深夜日军防范性稍为松懈时,冒险在集中营的铁丝护围旁用自己的物品和外面的人交换了一些药物,被日军发现后活活烧死。
日军们不给她们提供充足的生活用品,一次女囚们在洗浴时为了争夺一块小小的肥皂而动手打架。在这里妇女和儿童经常挨饿,还要像奴隶一样地工作和劳动,她们被断绝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使得人们对生活很绝望,对未来没有希望,有许多人在绝望中死去了。
这时,在皇家音乐学院受过良好训练的英国人爱德丽亚看到人们在逐渐的堕落,(正如咱中国的古话所云“哀莫大于心死”),于是,心中萌生了成立合唱队的想法,在她的努力下,他们演唱了很多优雅的古典名曲,为他们枯燥的生活平添了乐趣,一时间像是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使近乎绝望的囚徒们产生了对生的渴望。
她们用歌声扫去心里的阴霾,借歌声建筑美丽的天堂。起初,日本军人,特别是那个一脸横肉的野蛮残暴的日本下层军官,动不动就用皮鞭抽打,用枪托重击他的囚徒们。
可是有一次,当那些女俘们又聚集到一起,正忘我地唱着歌的时候,那个残忍的日本军官(第一次见面,说他是记者的那个日本军官)命令那个一脸横肉野蛮成性的下属带领日本兵去驱散她们。但是,那些女人们却若无其事,甚至旁若无人地尽情唱着。没想到,几个日本士兵一边走,一边有意或无意地听那些女人们唱歌。听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将手中端着的步枪慢慢地放下来,最后这几个士兵,也情不自禁地一同坐了下来凝神地倾听着,听得是那样地专注。以致完全被歌声所“俘虏”了,一脸凶相烟消云散,顷刻间恶魔仿佛变成了天使。
坐在远处的几位日本军官,也完全忘记了自身的职业,一个个幸福得像走在去天堂的路上。当歌声从高到低,由远而近最后嘎然而止的霎那间,所有的军官和士兵们似乎都沉醉在仙境之中而流恋忘返。突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种气氛与此时此刻的环境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
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位一脸横肉野蛮残暴又凶狠的日本下层军官,此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还单独地把那位女子合唱队的指挥叫到海滨丛林中听他唱歌。虽然他的歌唱得并不怎么好听,但却唱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唱完了就问那位女指挥:“好听吗,你喜欢?”她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