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时间:2023-05-30 09:2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主社会主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主社会主义

第1篇

关键词:民主,民主伦理观,道德

民主不仅是一种包括民主国体性质和民主政体形式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民主文化具有民主制度本身所无法具有的然而又是民主制度建设所必需的功能和作用:民主制度的诞生,离不开民主文化的启蒙作用和舆论准备;一种民主制度要想充满活力、巩固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文化的力量来不断地反思自己,提升素质,革故除弊,开拓前进。因此,仅仅有了民主的形式是不够的,真正的民主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个内容就是使民主内化为人的心理定势,变成一种道德的力量和伦理的观念。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伦理观念的民主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对民主的伦理意蕴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民主的政治学涵义

在谈民主伦理观之前,我们应先对民主的政治学涵义作一了解。一般认为,“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民主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观念到一种理论再到一种制度的发展过程。民主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首先是从行为方式开始的。原始社会的民主行为方式被恩格斯称之为“古代自然长成的”民主。(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民主制则一直受到冷落,直到19世纪,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才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在欧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日趋完善。20世纪,民主化则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形成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剥削阶级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民主政治,在反封建专制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因此,它代表和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型民主政治,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最广泛、全面、真实的民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民主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状态、现象。广义的民主,不仅是一种国家制度,而且还是一种价值,是人们在评价某种制度和行为时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另外,民主还是一种精神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民主意识(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民主的内在结构形成的观念。完整的民主意识包括人们对于民主的一切认识和看法,涉及到国家、社会、个人权利、法律、经济、政治结构、社会一般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内容)和民主精神(即社会成员以一种独立的人格,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的品格)。虽然广义的民主拓展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但它仍仅限于对“民主”作政治学的分析。正确分析民主的方法应当是“把民主广义地理解为各种各样的生活领域中自由而平等的关系的原理。”(2)“应当把民主主义理解为涉及从日常生活到生产、分配、政治、教育、文化的广泛的社会一切范围的东西。”(3)只要有社会关系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着民主问题。非政治领域民主问题的存在,表明把民主仅仅看作政治范畴是不够的。由此看来,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同时也是一个道德范畴。

二、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的内涵

对于广义民主的政治学分析,也涉及到了民主的某些道德属性。“民主作为一种价值,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就已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意义。”(4)每一种制度的形成,都是一种观念、思想的外化。只有当民主的观念、思想和意识渗透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并形成一定的社会道德关系时,才能为规范、制度的产生提供基础。而具有道德内涵的民主,也理应成为道德体系中的一部分,并使之成为人们行为规范的一种准则。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的涵义应当是:在现实社会的民主生活中,人们在尊重人格与权利自主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们对自己事务的自主决定,依靠人的善恶观念、心理、传统习惯和道德舆论来维系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它是民主内化为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即内心信念、羞耻心、责任感和荣誉感等)的结果。

从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意义上的民主的实质、精髓或基本精神是尊重人格与权利自主即人的主体自主。人的主体自主包涵了两方面的内容,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和“尊敬他人为人”。首先,“使人成为一个人”就是指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即做人的资格和尊严;其次,是“尊敬他人为人”即对他人自的尊重。使人“成为一个人”是“尊敬他人为人”的前提和基础;而“尊敬他人为人”则是“使人成为一个人”的必要条件。二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但是,作为道德意义上的民主则更侧重于对他人自的尊重。

既然在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中,民主的实质是主体自主,那么由此可以引申出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应包括的一些道德内容。首先,主体自主反映出的是道德意志的自由。人的道德意志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只有思想自由才能为实现选择的自由提供前提条件。而选择的意义就在于没有强迫的条件下选取自己所偏爱的行动方案。没有强迫,一个人的行为才能保持完整,实现意志和行为的统一;没有强迫,才会产生责任。

其次,主体自主还反映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权利平等。民主把平等待人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信念和行为的平等的尊重。只有在别人的自主选择与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时仍然予以尊重,才是民主意义的真正所在。

再次,主体自主还反映了权利自主。权利自主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在个人层次上,权利自主表现为个人有独立地处理属于自己事务的权利。在社会层次上,权利自主表现为公民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即政治参与权。这种权利不仅使社会成员变成合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并相应承担一定义务的个人,同时,也使每个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即公民。

最后,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中还隐含着对道德公正的确认和肯定。道德公正是指在道德上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道德上处于平等的地位。而要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就应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对待中均衡考虑双方的利益。这种均衡考虑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理解。从积极方面看,每个人都应当把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的利益视为一共同体,主动积极地去为他人谋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较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从消极方面看,每个人都应当把另外任何一个人的利益看成同自己的利益同等重要,同时不应当以任何借口擅自侵犯和损害他人的利益,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还在于不侵犯他人之作为人的人格尊严的权利。正义的核心就是公民的自由权利的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所蕴含的一种理念。

三、把握社会主义民主伦理观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了作为道德范畴的民主内涵,可以澄清我们对民主的一些模糊认识。首先,民主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对个人的弘扬。民主的最初含义是“人民的统治”,这就意味着每个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必须服从“人民”这个集体或整体。但是服从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忽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人民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个人都有基本的自由权利,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事务;同时,每个个体之间的权利也是平等的,不允许存在任何特权。如果否定了个人的这些权利也就否定了整体的权利,民主也就不复存在。在真正民主的社会里,任何权力的合法性都是建立在承认人的尊严和人权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每个个体拥有基本的自由权利,每个个体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基础上的。因此,民主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对个人人格与权利的尊重与高扬。

其次,民主不是多数群体任意压制少数群体,而是既尊重多数又尊重少数。民主的原意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即民主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是,这并不能得出多数可以任意压制少数人的结论。因为少数服从多数是与多数尊重少数相统一的,而不是相分离的。多数裁决的效力只能约束、规范人们的行动,而不能限制、妨碍思想的自由。真正的民主允许少数人与多数人一样拥有陈述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多数人应保护仍然坚持自己观点的少数人,允许他们保留意见,并不歧视他们,不打击迫害他们。用伏尔泰的话说,就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这正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总是最正确的,少数人的意见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今天只有少数人赞成的观点,明天就可能成为多数人的观点。当少数人的权利被剥夺之后,也就不可能保证其他多数人的权利不会再被剥夺。因此,民主不仅是“多数人的统治”,也要求对少数人的权利加以尊重和保护。

最后,民主不是只讲权利,而是也讲义务。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意味着人民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但是,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正是民主社会中,国家与公民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体现。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割裂二者,必将导致一种非民主状态的产生,使社会退回到阶级对立的“臣民”社会中去。因此,在讲权利的同时更应该讲义务。

明确了民主伦理观的内涵,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政治民主实现所依赖的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还必须有作为道德化的民主给予支持,才能使其得到巩固和加强并促其实现。民主政治的实现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了解民主伦理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0.

第2篇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因:

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2、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4、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1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1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3、中华人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民族团结的义务。

14、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x。

15、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16、深入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推进克拉玛依市法治化进程。

17、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1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9、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20、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1、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2、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23、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4、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25、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27、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8、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29、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0、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3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3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6、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7、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9、深入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推进克拉玛依市法治化进程。

4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41、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3、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44、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5、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46、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4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8、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49、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0、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1、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5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

54、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55、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6、扎实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学法守法意识和维权能力。

5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8、加强“法治六进”工作,大力推进“平安建设”。

59、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61、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6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6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66、维护法律尊严,打击违法犯罪。

67、大力开展“法治六进”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69、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70、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7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74、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7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76、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77、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8、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79、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x。

第4篇

【关键词】协商民主 价值诉求 理论定位

协商民主是一种强调大众参与、平等对话、审议交流以达成共识或缩小分歧的民主形式。有人认为这与自由主义民主所遭遇的困境有关,后者奉行的多数决选举机制在日益多元分化的社会中面临合法性挑战;有人认为这与现代民主所面对的难题有关,无论是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其基本载体或发生的环境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其优胜劣汰结果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对立,政府要在市场原则与社会稳定之间寻找平衡,协商民主显然比选举民主拥有更大的空间。

协商民主的价值诉求

民主价值的直接指向是人民,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彻底解放,任何民主的实现形式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民主的价值追求。但是由于手段和程序的不同,不同的民主形式就会在侧重点方面有所区别,协商民主正是通过自己的特色性价值诉求彰显了自身的理论魅力。

复活民主的协商特质。“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人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因此,“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①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合作的基本观点,即,人类不仅通过生产也通过合作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迄今为止,人类形成了两种合作方式:一是自然分工合作,一是竞争合作。前者主要是基于性别、天赋(如体力)等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后者则更能反映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轨迹,民主便是这种演进中的最新成果。作为一种文明的竞争合作形式,在摒弃了暴力为后盾的强制合作之后,面对如何设定每个人在合作中的地位及其由此而定的生命活动方式,如何协调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利益等问题,民主更多地仰仗“同意”、“共识”、甚至“妥协”,也就必然包含“协商”。所以,尽管选举民主“虽然可能给所有人挑选他人的权利,但实际上剥夺了所有人平等当选的机会”②,协商必须要结束自己的默默无闻。它要让公共利益在平等自由公民的审议中逐步清晰,从而形成更加理性的集体选择,要展现的“不是不同政策和政见之间的竞争,而是能力与政治品格之间的竞争。政策与政见的差异和分歧在协商过程中获得协调”③。协商使得民主成为真正文明的合作形式。

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呼声。民主最原始的意义就是指多数人统治。也就是说民主从一开始就同处在社会底层的大多数联系在一起的,“改变近代以来民主发展史的,最主要的不是民主的理念,而是贫民的行动。”④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天生就是社会主义的,因为社会主义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旨在消灭剥削和不平等现象的产物,虽然社会的发展使传统无产阶级的含义面临挑战,但它作为社会最底层或社会弱势群体所彰显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然而,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民主的话语权逐步被强者掌握,“民主的主体‘人民’已经从大多数人演变为以财产权为基础的少数精英阶层,民主从原初的人人平等变成了保护少数人财产的工具。”⑤

选举式民主本来是广大民众争取民的成果,但是选举的骨子里推崇竞争,竞争本身有利于强者,它遵守能力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坚持优胜劣汰的运行机制。它虽在形式上公平合理,实际上往往让占有更多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的强者又垄断了政治资源,而弱者除了拥有平等的投票权,并不享有真正的平等,利益诉求基本被淹没。协商民主则追求平等,不仅要投票权的平等,更要参与机会、协商程序等更为复杂的平等;追求包容,更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包容;追求责任,不仅是协商主体的责任还有决策方对协商结果的回应。

着眼公共利益。民主不仅是一种价值理念,还是一种政治技术,目标是不断拓展和加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即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越来越充分的物质条件。选举民主奉行多数决原则,如果个体成为多数之一,其自和利益要求可能就能实现,而他如果成为少数之一,就只能放弃自己的个人意志或经等下一个不确定的轮回。

选举民主预设的前提是:公共的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而今天的事实却是:社会日益多元化,多与少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有可能是势均力敌的几个少数。同时,选举的泛化也带来了自己的异化,通过广告包装、选区划分等技术性手段来操纵选举的现象并不鲜见。人们正是在思索选举所遭遇的困境时又重新找回了协商。协商不是要通过机制硬生生地聚合利益,而是基于多元的现实,通过为不同利益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目标是让各个不同的个体利益在相互协调中尽量逼近公共利益。“协商本身内在地具有一些可以增进个人公共意识的机制”⑥,它“通过公开检视个人决策的结果和假设,协商民主将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政治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是更大社会的一部分,其福利有赖于其承担属于自身的那份集体责任的意愿”⑦。正如民主本身追求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样,协商民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也不意味着要对立于强者,只是弱者更需要关注而已,实际也是对全局的关注,这也决定了协商民主着眼公共利益实现的必然性,体现了它与民主价值理念的高度一致性。

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

在西方,协商民主的兴起与选举民主遭遇的困境直接相关。选举民主是自由主义思潮推崇的多数权决模式的体现,选举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少数精英对政治生活的垄断,加上可能会出现的权力操纵、技术操纵等因素,选举民主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终于引发众人责难,不少民众对其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也产生怀疑。民主理论的重要思想家希望协商民主能突破当前的困境。但在现实中,虽然实践形式多样,议题有大有小,但总体上以局部议题居多,而且在频次、地位、影响力上远远低于选举,只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原因在于虽然资本主义民主以天赋人权为基础,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考虑“人的劳动能力”的差别,加上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维护,平等实际上被搁置于表象了,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平等终究只是面子工程。同时,经济领域的市场机制也极大地弘扬了以能力为尺度的竞争规则,反映到政治上选举自然是最佳的选择,这既符合西方文化中“权益竞争基础上的个体图强”⑧的核心理念,又符合现实经济发展。所以,尽管有不少学者为它摇旗呐喊,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民主本质决定了协商民主在西方始终摆脱不了配角身份,终究只是目前仍居主体地位的选举民主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在中国,协商民主兴起显然不能归于对选举的矫正。有人认为其是近年来市场经济推动的社会利益多元发展,民众参与意识增强的结果,有人觉得是有着丰富政协运作经验的国人对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产生了知音之感,还有人觉得这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求。如果仅作这样的理解,协商民主在中国依旧逃不出工具理性的局限,而且也预示了我们将来还是要走西方式的民主之路。如果这样,就很难将我们的民主与西方的民主区分开来,充其量只是别人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民主乃至社会主义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社会主义的使命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也要服务于这一目的。因此我们需要拓宽研究协商民主时的视野。问题在于协商民主能否担当得起这样的厚望,实际上,协商民主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包容,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声音的关注,使其具有天然的社会主义特性。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只考虑现实需要,还要虑及历史发展。因此,协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在基本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契机,一个推动人类民主化进程的契机。

协商民主的价值诉求彰显了它的理论魅力,而学界乃至政界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定位则是它发展的现实动力。这种正日益显现出自己旺盛生命力的民主形式有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新的突破口。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533页。

②王绍光:《袪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

③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7年第1期。

④张飞岸:“论民主的去‘社会主义化’:熊彼特‘民主’概念的意识形态立场和功能解析”,《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5期。

⑤杨光斌:“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兼评资产阶级与民主政治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⑥[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⑦[美]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何莉译,《与现实》(双月刊),2004年第3期。

第5篇

2、百姓建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干事业。

3、发挥人大政协优势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4、、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6、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7、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迎新豪情满怀谱新篇。

8、打造四个示范县建设美丽水城。

9、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10、高举团旗跟党走奉献青春创佳绩。

11、发挥政协优势服务发展大局。

12、发扬民主促进团结增进共识凝聚人心。

1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5、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16、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17、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魅力应城。

1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团员青健康成长。

19、把握最佳机遇期实现发展新跨越。

20、积极履行政协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为人先加速崛起。

22、加快“两城同创”步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3、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科学发展。

2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5、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26、贯彻十精神构建幸福家园。

27、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8、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县域科学发展示范区。

29、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30、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31、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水城。

32、坚持不懈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

33、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34、坚持科学发展加速率先崛起促进社会和谐。

35、坚持绿色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36、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7、坚持三化统筹推进加速城乡一体发展。

38、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9、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0、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

41、坚持团结民主主题凝聚心力共图发展。

42、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严格依法办事。

43、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44、建设美丽岳西打造幸福家园。

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应城。

46、建设生态思南、文化思南、和谐思南、富庶思南。

47、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群策群力谋发展。

48、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49、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5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51、紧扣发展要务关注社情民意强化民主监督。

52、解放思想领先加快发展为要精神状态第一。

第6篇

1、把握最佳机遇期实现发展新跨越。

2、百姓建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干事业。

3、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6、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民利。

7、辞旧岁欢欣鼓舞庆胜利迎新豪情满怀谱新篇。

8、打造四个示范县建设美丽水城。

9、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10、发挥人大政协优势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11、发挥政协优势服务发展大局。

12、发扬民主促进团结增进共识凝聚人心。

1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5、高举团旗跟党走奉献青春创佳绩。

16、繁荣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17、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魅力应城。

18、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团员青健康成长。

19、贯彻十精神构建幸福家园。

20、积极履行政协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1、激发新动力开辟新境界实现新跨越。

22、加快“两城同创”步伐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23、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科学发展。

24、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5、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26、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27、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8、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构建县域科学发展示范区。

29、加强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30、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

31、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幸福新水城。

32、坚持不懈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

33、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4、坚持科学发展加速率先崛起促进社会和谐。

35、坚持绿色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36、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7、坚持三化统筹推进加速城乡一体发展。

38、坚持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39、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40、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

41、坚持团结民主主题凝聚心力共图发展。

42、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严格依法办事。

43、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4、建设美丽岳西打造幸福家园。

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应城。

46、建设生态思南、文化思南、和谐思南、富庶思南。

47、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新北塘。

48、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

第7篇

特别说明:本答案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

选择题

1.D 2.A 3.C 4 .C 5.A 6.B 7.D 8.C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 16.A 17.B 18.D 19. 20.B

21.A 22.D 23.A 24.A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C 32.D 33.A 34.B 35.C 36. 37.A 38.C 39.D 40.B

41.答案要点 错误。

(1)1949年,标志着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42.答案要点: 错误。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存在的依据是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

第8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创新的重要性,系统提出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要抓好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为国家和湖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明确了主攻方向。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贯彻这种价值理念,坚持以这种价值理念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坚持“理念创新”,其实质是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为国家和湖北高校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明实现路径。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引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不仅是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时代赋予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特殊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理念创新”,并以此为己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实践中,笔者所在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创新与实践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行动导向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尝试。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手段创新”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

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适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要求,就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手段。笔者所在的高校已经做出了如下尝试,在思政课中以“读故事、唱歌曲、颂经典、提建议、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组织教学,通过大学生读故事、唱歌曲、看短片、谈感受等手段,体现高校思政课课堂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自由、公正、平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交流、沟通,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话语权,既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认知,还可以增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了解、认知,因此,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上创新,将使大学生从被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在主动学习中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创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创新,形成新观点,势必能够激活湖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必须使大学生明确以下四点核心价值观念:(1)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要实现经济富强,经济富强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富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意味着国富民强、民富国强,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富裕的同时,必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等来建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富强。(2)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是人类的政治追求,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大众的统治、人民大众的选择。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民主是保证大学生人权的基石,给大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民主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和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3)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表现为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将文明作为个人的文化追求,大学生必须明确,以“文明先进”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谐是社会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学生应该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大学生必须明确,以和谐为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建设高度的 “社会”文明。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他方面创新

除上述创新以外,可以从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层面审视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大学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习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自行融合。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优势和亮点进行创新,即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层工作创新”。 坚持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创新”,能够结合的湖北特色、优势和亮点是:第一,文化方面,湖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可以继承和发扬湖北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湖北特色文化主旋律,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第二,交通方面,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水陆空交通运输的枢纽,铁路、高速铁路等干线四通八达,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内河航运是我国最发达的省区之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发达的交通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教育方面,湖北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的大学生人数超过110万,占常住人口11.0%以上,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在湖北高校多宣传报道湖北人民群众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奋斗激情和火热生活,丰富湖北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四,其它方面,如在艺术、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湖北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独特的湖北特色、湖北风格和湖北气派,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发展新空间,增强了湖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形成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徐光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第9篇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基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则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反过来给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惟有如此才能逐步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主义制度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制度下进行的,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对经济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不仅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而且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根本目的在党的基本路线中表述得十分清楚: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经济)、民主(政治)、文明(文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相对而言,分别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者说三个层面。这里,这个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概念,显然是指作为观念形态(即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这一文化概念与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概念是一致的,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这样,它只是一个“中”文化概念,而非“大”文化概念或“小”文化概念。“大”文化概念一般包括物质(或器具)文化、制度文化(各种管理制度等)和观念(或精神,包含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小”文化概念则指的是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作如下概括: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或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只有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业。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搞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具有战略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政治建设,还是经济建设或者文化建设,千万不能忘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前提,这个定语。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一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从反面的事实和教训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潮流。经济领域、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力”的地位和作用,正以强劲的势头表现在世人的面前。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协调演进和交相辉映,从无可辩驳的实践上向人们昭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也是“生产力”,也是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源”。

人类的整个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体现的是人类实践能力的标志,而精神文化体现的则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标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当中,人以及由人组成的群体是主体(当然,同时时也是客体的一部分)。而人作为主体,又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的力量使对象化的世界成为真正属于人的世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的整个文化建设,都是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人的建设更为密切,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种人的主体性建设,是一种人的素质建设。

第10篇

摘要:民主是个好东西,但西方的民主被西方社会进行包装之后鼓吹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本文从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形式与民主相背离,西方民主制无法解决效率问题与西方民主无法解决“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论证西方社会所谓的“民主制”不是真正的民主。

 

民主的内在要求与代议制民主的形式背离,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宣称自己是民主国家、实行民主制,西方国家民主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实行选举制,把全民参与选举的选举制等同于民主政治,这是正确的吗?美国大选投票率不足60%,奥巴马当选仅有30%的支持率,少数人的支持决定了大多人的命运,而在85%~91%的美国人强烈要求加强枪支控制的呼声下,美国依旧枪支泛滥。从西方民主制的起源进行分析,早在中世纪,教会政治中的代表就开始通过选举产生,而它直接影响了俗世政治中的代议制;19世纪中叶,大众政治时代到来,欧洲的社会主义者通过普选时在议会中占据多数从而以立法的形式实行社会主义,但是实行社会主义就不能保护好企业和资本家的利益,下次选举这些社会主义政党势必会落选;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全世界最流行的观念是社会主义,此时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构建了至今仍让西方国家沾沾自喜的理论——竞争性选举,在来势汹汹的社会主义民主运动趋势下,竞争性选举披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外衣,熊彼特把政治家如何做决定、议会如何立法割裂在民主政治之外,把民主界定为选民选举政治家做决定的过程,在他那里人民真正意义上的当家做主不及选举过程重要,此时的“人民主权”被“人民的选举权”所取代。但可笑的是竞争性选举截至到今天为止已成为资本主义民主的专利,代议制民主的形式已经将“民主”的内在要求完全取代,他们口中的“民主”只剩选举这一外在形式,缺乏其有效运转所需的人权和体制保障,代议制民主下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本应是代替人民行使权利,表达人民诉求的机构,但一些政客还是在获得多数选票之后做出一些与当初的许诺背道而驰的事情,此时的“代议制民主”已然变成了一个笑话,“民主”一词实际上已沦落成为他们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不如他们优越的工具。

 

民主制不能解决效率问题,西方民主制一直以来都以其分权制衡为傲,而恰恰是其分权争衡的制度限制了政府发挥作用,导致其重大政策议而不决,决而不定。以美国为例,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制度,但本该由行政部门解决的事务因其立法和司法部门权力过大而产生了越俎代庖的情况。众所周知,美国的科研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但其一项研究从实验投资到修改法规、生产、营销大概需要10年,而我国却仅仅需要其6/1的时间——20个月左右。西方决策效率的低下可见一斑,再以西方在面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埃菲社于2012年曾报道过:“欧洲民主已经被贪婪的金融市场绑架,而且这个没有底线的市场现在已经威胁到了人权和政治权。”葡萄牙社会学家阿·德·桑托斯说:“欧洲的民主和宪法都不合格,现在主宰它们的是高盛公司。”他说,目前的危机让人“有理由认为资本主义是反民主的。”一方面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西方社会的日益泛滥,新自由主义崇尚“无形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以社会财富的多寡作为评定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者日贫,富者愈富,财富占有者们为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以金钱绑架党派选举进而控制政策的制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纠葛使得于西方社会面对如此庞大的经济浩劫而手足无措,西方民主效率低下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其体制僵化带来的反应迟缓,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多党轮流执政,国家对于竞争性选举的痴迷也致使党派之争非常风靡,党派部门之间的相互掣肘致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更加拖沓,分权制衡的原则的确可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以至于当今的美国成为“政治僵化”的代名词。

 

民主制解决不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民主制度追求的是求异,西方的民主制被简单的解释为竞争性选举,仅仅以投票过程中的大多数作为依据,导致少数人的意见被忽视,假设西方社会中的选举赢得了全员参与,也解决不了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基因上就存在问题,张维为认为西方民主制度运作中有三个预设。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人的绝对理性,不可否认一部分人部分时候是理性的,但人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纳粹的上台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就是人民面对民粹主义而变得非理性的最好例证。布莱恩·卡普兰的《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一文中对理性人假设的危害进行了论述,其中他提到了多数了“理性选民”对政治问题是无知的,他们更喜欢在民粹主义思想视域下的带有“偏见”的政策,比如大部分选民喜欢高福利,政客就高举高福利的口号,以至于西方国家陷入高福利所带来的债务危机的泥潭中。西方社会鼓吹的“从摇篮到坟墓”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上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所谓的“理性选民”也都是个人,他们大都受制于自己的眼界和利益,易忽略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长远利益。三个假设中的”绝对权力假设与万能程序假设进一步为西方社会中大部分“理性选民”选举产生的政策进行了巩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于西方社会来说只是一句玩笑而已。

 

作者:张锦 来源:人间 2016年24期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西方道德文化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建设的成败决定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教师发展的目的、手段、内容、表现,教师是由文化构成的有机体。”[1]因此,文化或道德文化是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文化景观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道德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道德文化的基本格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并存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就是以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据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为历史底蕴,以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外来资源,并使其融合互动而开创新的师德文明。

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主导

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伦理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也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在当代中国多元的道德文化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和导向作用。从道德内容而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包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五爱的基本道德要求、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从道德体系建设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道德建设目标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着力于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直接现实的思想文化资源,并且起着价值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是以道德观为指导,批判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改革既定的道德文化观念中一切不适合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分,努力实现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不仅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而且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质。在社会发生重大变迁之际,“往往是以新的政治文明为其鸣锣开道,并由此开创新的道德文明”。[2]民主和法制、平等和正义、权利和义务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共同范畴。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要求教师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意识、平等与正义精神和权利与义务意识等。2001年9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来看,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内容上,则要求教师拥有积极的竞争进取品质、公平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二、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历史底蕴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族道德文化的根底,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来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过去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文化哲学来看,文化的传承性是文化自身的自我扬弃或辩证否定过程。无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也必然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抛弃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方法上就犯全盘否定的错误,其结果会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正确处理好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关系,是当代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华传统道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历史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是一个具有民主性精华和封建性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因此,对待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又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以为指导,坚持辩证否定的哲学观和批判继承的原则,合理解析其精华和糟粕,并将传统道德的精华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内容博大精深,意蕴深奥。当代伦理学家罗国杰认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主要有:“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及“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3]从此出发可衍生出谦虚谨慎、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德目。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最为直接、关键的要求就是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可见,批判继承和弘扬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外来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来说,最为紧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道德建设中的本土意识和世界眼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是不能离开与其他民族、与国家社会、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而独立发展的,共生与和平将成为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准则。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情怀,自觉地把中国的道德建设同世界道德文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世界道德文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的道德建设。因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就要在批判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或优秀成果,并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中,以体现世界道德文明发展新气象。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是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应然要求。

西方文化是指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且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欧美文化。从总体上看,中华文化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求“善”,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哲理型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求“真”,比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追求个性自由与独立的理想境界。从道德层面上看,儒家道德文化重谦和,西方道德文化重竞争;儒家道德文化以整体为本位,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儒家道德文化强调重义轻利,西方道德文化主张利即义。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当代西方道德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可见,西方道德文化与中华道德文化具有质的差异,两者形成互补的优势。正义、功利、竞争、独立,以及自由、平等、博爱及人权等都是西方道德文化中的固有德目或道德规范。西方有意志主义伦理学、生命哲学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人道主义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及功利主义伦理学等众多的伦理学派或伦理思潮,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或真理性的颗粒。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剔除其糟粕,以充实本民族的道德文化,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提供可供借鉴和启发的思想文化资源。

四、结语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师德建设,要立足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现实,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传统,吸收人类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加以融会贯通、综合创新,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西方道德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创造出既不属于古代又不属于西方,既包含有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又富有现代性的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我们时代根本精神的新的师德境界。

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西方优秀道德文化三维度,建设高职院校师德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为价值主导,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坚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才能彰显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传统性和历史性;坚持积极汲取西方道德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显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可见,从道德文化视角,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从而使高职院校师德内涵体现出先进性与时代性、传统性与历史性、开放性与世界性之统一的理论特色。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7.

[2]翁世平.简析政治文明与道德的相融互动.道德与文明,2002,5.

[3]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34-240.

第12篇

[关键词] 行政管理;民主参与;问题;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06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02- 02

1 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的重要作用与现存问题

1.1 作用

一方面,民主参与程度的深化对行政管理的有效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过程中,基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之要求下,需要民主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以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崇高的政治道德为基础,以具有中国特色理论来武装大脑,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出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进而在保障人权的同时,为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步伐并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民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也是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借助民主参与能够实现对行政管理行为的有效监督,进而在提升行政管理质量的同时,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并强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与信誉。

1.2 所呈现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有法律依据基础薄弱。《立法法》的实施虽然促使我国民众具备了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力,但是在听政法中对于听证方式的规定,“可以采取”的方式下难以为行政机关实现切实贯彻落实提供约束条件。在此背景下,对于我国民众而言,公众参与民主管理难以得到切实实现,因政府权力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同时也并未针对公民如何参与到其中进行明确规定。第二,民主参与难以落到实处。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行政管理机关的意识理念滞后,在立法与执行的过程中带有着极强的被迫性,以自身的意志为标准,民主参与在本质上无法得到实现。比如在立法的过程中,行政机关通常都是以提升立法效率为掩护,单方面来完成立法工作,进而使得权力与义务不对等,并与民主立法这一原则相排斥,此种情况下使得在实际执法的过程中难度提升;此外,官本位思想的束缚使得行政管理人员以权力的行使来干扰立法,进而影响了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第三,我国公民自身的民主意识理念淡薄,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以及官本位思想的阻碍,都使得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意识与意愿不强,民主参与政治、监督行政管理的思想与行为难以形成。

2 针对民主参与与行政管理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

2.1 积极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西方实施资本主义,而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从民主化进程角度看,西方要比中国早很多,民主化程度较高,因此在历经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基于民主化建设的完善理论。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进程的过程中,将西方关于民主化建设的优秀理论成果引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来实现对我国民主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

2.2 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对于我国公民而言,要想能够具备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力,首先具有需要制定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要求要赋予民主政治制度以高度的民主性,并实现对制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将以往对公民行使民力产生束缚的制度内容进行剔除,实现民主管理程度的完善搭建,进而促使我国公民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具有民主参与的权力,实现对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并通过自身监督权力的充分行使,实现对行政管理行为的有效约束,为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并充分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奠定基础。

2.3 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并创新行政管理理念

一方面,借助公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搭建,能够促使公民具备依法行使合法权利提供保障,除了参与政治管理,还对公共事务等具有管理权利,并借助自我管理与教育的实现来全面我国公民的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同时,也使得民主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有机结合与统一。另一方面,转变行政管理理念,要求行政机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深入且透彻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打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缚,明确自身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职责,为我国公民能够真正实现民主参与权力的形式并提高行政管理的实效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思想基础。

3 结 语

综上,在改革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行政管理与民主参与问题随之凸显,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则要求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民主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并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同时创新行政管理理念,以切实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在提升我国行政管理运行效率的同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姝.民主行政与行政民主――兼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方向与困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