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技能

管理技能

时间:2023-05-30 09:2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技能

第1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增强体质培养人才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智、个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是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我们对学生教学中培养知识与技能,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反应。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六大功能。对教学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如果重视采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性格,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反之,教学中学生缺乏正确动机、学习索然无味、情绪一贯低落、意志非常薄弱、缺乏独立性格,就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习中无不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这就足以说明非智力因素,在造就现代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引起注意,教师对非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提出要求;学生必须自觉地让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会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我从这几年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1、激发学习动机

我们知道火车没有动力不能奔驰,机器没有动力不能运转。一个人如果没有动力,那他将一事无成。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的正确与否及其强弱将对人的活动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体育课中,刚开始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不明确体育课的目的,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因此,就没有学习的“动机”,缺乏了动机,课堂上就不会认真投入,而是应付了事,这就意味着体育课可有可无,上与不上根本就是一回事,而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的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1.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2、意志的培养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2.1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2.2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在自由泳教学中,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让他们做一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让他们了解水、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如“好些”、“很好”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可先教原地吐气,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进而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

2.3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

3、结束语

第2篇

要求侮个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是适应未来的现代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在课程设置时,应树立整体观念,把技能操作课编排在止规课程体系中,与专业理论课相辅相成。酒店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为,它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实施科学现代化管理的能力。如果连操作服务程序也不懂,是很难胜任该专业工作的。

二、确定合格的课程比例

作为一门学科,酒店管理是多学科性的,涉及心理学、食品成本、控制学、_工程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等等。因此,更应该强调针一对性、灵活性,强调从知识教育转化为以能力教育为重。这个方面有些国外院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瑞典教育部提出高等成人职业教育内容应讲究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开设3年或4年的理论学科,其中职业技能课.与30阶40%,普通理论课.1!‘60%--70%。瑞士洛桑学院主要是传统与现实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强调实践教学,边教边练,各占一半,力求在学习中掌握饭店工作的本领。所以我们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方式,来确定合适的课程设置比例。

三、加强技能操作课实训资源的配置

由于办学经费不足,一些院校专业模拟的实习条件普遍较差,缺乏模拟基地或实习酒店。校内的模拟实习受到影响,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难以实.现。为此,学校应投入必要的资金,建立模拟基地,完善技能操作课。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内拥有自己的小天马宾馆,又在上海虹桥机场有大天马宾馆,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暂时无条矛1几的学校可与一些酒店挂钩,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尽量为学生获得实际经验创造条件。

四、建设好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专业教师紧张,有的酒店管理专业任课教师是改行而来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技能操作训练,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力不从心。因此,加强技能操作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如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定期聘请银台大酒店里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授课。专业教师则应放‘F面子,虚心向他们学习,学校则应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星级酒店顶岗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五、注重技能操作课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明显比其他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性格上有些学生活泼开朗,属外向型;有些学生沉默寡言,属内向型。我们就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刚开始进行托盘训练教学时,如果要求体力、手劲相差甚大的同学与体力好的同学托盘习l!练的时间相等,就有点勉为其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2、循序渐进

人们接触一种新技能都有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适应此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慢慢接近所定的标准.必须注意的是定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激发不起学生的热情:太低,没有效果,学生会觉得浪费时间。

六、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第3篇

设计管理是一个交流与沟通、协作与合作的过程,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企业策划的各类设计活动,包括新产品开发设计、消费市场定位、企业形象设计等,都需要各部门之间紧密沟通,从而慢慢被固化成一个有序合理的标准流程。在交流过程中,根据项目内容,合理有效地选择设计师。设计管理工程中,运用各种设计技能,将企业形象设计与企业管理和品牌战略结合在一起,在行业中找准企业自身定位,确立设计发展方向,通过设计管理制定长期的企业远景,融入自主创新管理机制,为消费市场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和更高品质的产品。

2设计管理的基本形态

设计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所在,管理者要把设计与其他的经营活动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管理好。设计在企业的位置可在下列几点体现出来:①设计在设计组织中作为战略计划中的一个部分;②让设计进入高层议事日程;③让设计理念深入企业各个阶层。

3设计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应用

3.1设计任务管理

设计任务管理主要负责实际的设计工作、设计过程安排和公司设计部门内部的具体事务。设计部门事务管理通常是由那些有丰富实战经验并具有很强组织协调能力的设计师来负责。因为设计任务管理除了需要有专业的设计知识外,还需要对设计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为了做好设计事务管理工作,设计经理必须经常参与其它的设计管理活动。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种一致性设计规范及操作流程,以及评审原则,是开发的新产品都具有和企业相符的特性。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设计原则,如丹麦B&Q公司。

3.2设计师管理

设计是通过设计师来完成,各个不同的设计项目都有不同的设计输入,所以设计师管理主要内容是对设计师的选择和确定设计师的组织形式。为了保证企业设计理念的传承,既有必要保持原有设计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又必须为新一代的设计师创造机会,为设计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设计管理必须随时吸收与培养新的设计血液。每个企业或设计公司都有自己的专属的一套对设计师的管理制度。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彼此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要管理好设计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每个设计师都要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地沟通能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以SONY公司为例,总结SONY设计师管理制度四个特点:①设计与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设计管理模式索尼工程设计集团创造中心全面负责企业的设计和品牌规划来保证设计表现与企业的目标战略的一致。这对明确企业的定位,确定企业远景规划、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索尼对设计的高度重视和集团高层对设计的理解都使得设计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②注重设计师个人能力而非学术背景索尼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在《学校成绩别在意》中强烈斥责了“唯文凭是用”的做法,还曾经开玩笑说想把公司所有员工的档案都烧掉。从盛田昭夫的书物以及他幽默的话语中就可看出索尼并不是一个看中文凭的公司,更多的注重的是个人的能力。③注重沟通、尊重设计师的真正想法索尼设计师的经常是以小组成员单位,根据项目输入条件,收集资料,分析讨论,集思广益,这过程中设计师之间毫无保留的沟通探讨,同样包括设计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设计更准确有效进行(设计师之间的沟通)。为了让设计师学习到各地的经验与优势,感受不同市场的消费群体信息,SONY会安排全球各设计中心不定期交换设计师(设计师与客户、消费者的沟通)。此外,索尼的设计师,还会在米兰这样的时尚之都,与手工艺术家、服装设计师和其他领域的艺术师一起做一些非量产的产品设计,尝试新的概念设计(设计师与其它相关行业的沟通)。④实施设计师负责制索尼创造中心实施的设计师负责制即一个产品或一个项目由一个主持设计师全部完成。从创意、构思到交付工厂生产,到推向市场,了解消费者反馈的全过程都由主持设计师和他的设计团队(4人左右)共同完成。分析市场———>设计草图———>分析草图———>选定设计方向———>设计审议———>模型制作———>市场反馈

3.3设计项目管理

设计项目管理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管理者根据企业制定的开发计划,合理分配设计资源,统筹安排各项目进程。项目管理在企业研发、制造、采购、销售等前期的准备阶段控制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充当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经营之间的一种协调机制,可以说设计管理的品质也就成了企业决定成败的标尺。优秀的设计管理将产品以及产品实用价值通过设计完美结合,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应该以一种“平行”的方式来发展,而不是前后脱节。这就需要一种贯穿设计项目各个方面的总体设计思路,在项目开始时就应对产品、包装、用户说明书、宣传样本、广告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做全盘考虑,齐头并进地推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相互沟通、协作,相互支持。目前各大汽车公司的企业战略都体现在它们的产品设计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德国的宝马和奥迪虽然都是豪华品牌,性能优越,但他们的产品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义和目标市场。宝马的设计理念在于“赋予驾驶的乐趣”,而奥迪汽车则定位于“科技、舒适”,一种追求的是驾驶者的操控体验,而另一种则强调给所有乘员以安全与品质。这里体会到宝马与奥迪同样强调用户体验,但是两家公司运用的设计方向和侧重点不一样,并且通过各自产品充分显示出来,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

4结语

第4篇

酒店管理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以往的酒店职业教育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而忽略了对学生管理能力、理论素质的教育。所以,我们的高职教育应该积极探索并改革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我们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谈起。

一、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管理型人才的课程模式

从目前的情况来,随着国内酒店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其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单一的强调培养技能或者管理能力向技能管理双强的方向发展,那么课程模式也要做相应的改革。

(一)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那么其课程设置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原来的培养计划中安排了不同的多方面的实践环节,即认前厅、客房和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训练,锻炼其娴熟的服务技能,做到穿上工装就能操作。

(二)大学本科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是针对酒店管理能力的培养,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开展了酒店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报表,餐饮管理等课程,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造成了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到酒店工作以后因缺少基层知识,而无法达到酒店服务行业的基本要求。

(三)综合以上两方面的缺陷,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技能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为出发点。其课程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通用能力、服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拓展能力等各方面,这样才能培养出技能管理型复合人才,更好的推动酒店业的健康发展。

(四)酒店管理专业对语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全球通用的英语,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关注与之相关的实用型英语教材的选用。

二 、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管理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

(一)理论教学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决定了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定了实践教学的教学项目和教学内容。所以其理论课的设置,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领导指导,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网络技术,是课堂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一味的教授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二)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及顶岗实习的管理三个方面。酒店管理专业所需的模拟前厅、餐饮、客房、酒吧等实训室,学校要搞好这方面的建设,是学生在学完理论课前提下,及时去实训室练习,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模拟训练的技能,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为自身的一中扎扎实实的能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管理力度,首先与实习单位签订相应的协议,在实习过程中安排专门的带队老师,负责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同时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管理型人才的师资模式

适应时展要求,打造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即要具备普通高等院校其他学术性专业的教师的基本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走进酒店企业,了解熟悉酒店的运行和经营,掌握酒店服务技能。

(二)另一方面,将酒店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行业精英聘请到学校里来,让他们把自己的切身工作经验教授给学生,知道学生的岗位实习,打造实践技能型老师。

四、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实施的阶段安排

(一)进校后的第一、第二学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少量时间在酒店企业进行以“看”为主的认知学习。让学生心里清楚的了解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之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达到的要求是什么。

(二)进校后的第三、第四学期,还是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少部分时间在酒店,这一阶段在酒店主要以“体验”为主,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专业课程的领悟。

(三)进校后的第五、第六学期,是学生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时间都在酒店实习,以“顶岗”为主。

五、总结:

第5篇

1旅游管理专业介绍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方向主要有导游方向、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现代服务业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行社管理、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游法、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旅游商务英语、会展管理、旅游项目策划、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礼仪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加强开发建设校企合作下的实训基地,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目标以及旅游经济发展需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宽口径+重应用”理念下,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旅游人才;掌握经济学、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现代服务理念的旅游人才;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培养能够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企业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旅游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有极高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旅游经济发展需求,促进专业转型,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3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实践教学具体模块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订单式”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零适应期”下的“岗位技能递进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不同层次岗位技能递进教学内容,将“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递进式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推进旅游岗位技能递进实践教学,全面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实现旅游专业人才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设计包括四层级“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图1),其中,基础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认知和初步感受,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旅游景区参观和旅行社考察等活动;专业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形象训练室学习仪容仪态,并辅以导游、酒店服务体验等活动实践;综合岗位技能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中间阶段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校内旅游综合训练室学习综合岗位技能,并配合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参与常规管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是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应用大学阶段所学知识,配合毕业实习到旅游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3.2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大“岗位技能递进式”模块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是结合不同阶段所学理论知识设计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是对“基础岗位技能+专业岗位技能+综合岗位技能+企业顶岗实习”不同模块的组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基础学习(入学专业教育、军训、计算机操作)、操作学习(仪容仪态、语言技能)的基础岗位技能项目,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管理、旅行社服务管理、旅游产品策划服务管理等分岗轮换的专业岗位技能项目,综合旅游企业战略管理实训、旅游市场营销实训、社会实践、旅游企业管理软件操作等综合实训的综合岗位技能项目,毕业实习的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具体的实践教学组织安排如表1所示,采取校内外结合实践教学方式,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3.3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笔者认为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深入挖掘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内容,充实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应利用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以旅游社团为基点,倡导鼓励学生开展相关专业活动,以校园实战形式锻炼学生岗位技能。此外,在毕业之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毕业实习,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基地。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要结合“课堂实训+校园实战+社会实习”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实训中,教师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凝练提出课堂实训项目,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岗位技能。基于旅游专业课堂实训,还可以设计旅游岗位技能大赛,充实扩展实践项目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以课堂实训形式,要求学生以课件形式汇报实践报告,连接岗位技能,锻炼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园实战中,可以教师为牵头,倡导鼓励学生成立旅游管理社团,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线,凝练旅游管理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以校园实战形式演练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如,旅游社团撰写的“城市游”旅游路线规划书,通过路线的规划、成本的控制、住宿的安排、特色活动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校园实战平台,实践所学知识。社会实习是对课堂实训和校园实战的延伸,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际,学生将走出校园,在未来职业规划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社会实习。高校应积极拓展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在校企合作机制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习活动,不仅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需求,也满足社会单位专业人才需求,向社会输送实践应用型人才。

4结论

第6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 管理 统计技能 相关关系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 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企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大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所以还需要统计技能作为支撑。统计技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环节,其统计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统计技能通常情况下,是以统计数据为载体,通过相关的统计学原理,旨在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所以说统计技能是一项非常繁琐而且综合性质比较强的工作。笔者通过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计财处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具体的财务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融合进行分析。

一、统计技能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运用统计技能分析法

企业固定资产是衡量企业实力和吸引投资的重要指标,所以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也要选择科学、合理、规范的方法,在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要进行预估分析,这对对会计人员的财务知识有很大要求,如果预估数值和实际的数值差距过大,就对企业声誉、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利润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如果选择固定资产方法确定以后,就不能随意更改,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是构成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条件之一,就企业生产成本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能熟练掌握统计技能分析法,并把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固定资产管理中,那么预估的固定资产将会更加准确。

(二)在企业借贷负债中应用统计技能相关模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为了维持生产运营顺利进行,经常会向其他企业或者银行借款,从而产生一定的借贷负债。但是无论哪一种借款方式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1]。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的会计人员就需要对企业未来的收入进行估算,如果估算的结果超过借款的利息,那么企业就会获得盈利,如果估算的结果小于借款的利息,那么就会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负债。长期以往下去,就会让企业背负更加沉重的财务包袱,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运行,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从中可以看出,在企业借款前,要对企业在还款期的经营状况、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以及生产产品的成本都要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预算。尽量把突况和影响企业经济收入的因素控制在萌芽当中,从而获得盈利。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涉及到统计技能。对影响企业经营项目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对企业资金流量的变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从而提高预算的质量,帮助企业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2]。

二、统计技能在财务管理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

《会计法》中有明确规定,企业会计信息只属于企业内部信息,有权不向外公布,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每个企业中都设有专门负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查询、管理的部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完善,很多企业也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这样一个专门负责信息收集的部门。要保证这一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统计部门有一定区别,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会计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调查、收集,建立起一个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要把各个统计方法综合使用,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统计分析数据过程中一定会用到相关的软件和计算工具,由于我国信息化技术起步比较晚,统计技能工作信息化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统计软件比较落后,大大降低了统计的效率,解决统计软件可操作性问题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首要的工作。在统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要保证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从而提高财务信息收集的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和统计技能人员的配合性

企业统计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人力资源配置有很大要求。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很大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受人力资源成本的影响也比较大,导致目前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一直不尽人意。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首先要明确统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各自的工作内容,做好分工配合,并且合理分配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工作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统计技能要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3]。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21世纪是一个竞争力异常激烈的世纪,主要体现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企业拥有高素质人才,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工作效率,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统计技能和财务管理的切合度

财务管理针对的对象是财务信息,而且统计技能针对的对象是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支出的信息以及产品市场的供需要求。所以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到对方的工作领域当中。虽然在很多内容上有重复性,但是并没有交叉的现象出现。如果统计技能和财务管理存在交叉现象,就容易出现分析结果上的差异。财务管理对统计技能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要求统计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这是其他核算方法做不到的,而且财务管理从统计技能中获得相关信息,具有成本低、价值高的特点。所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就需要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尤其是对企业借款经营利益的预测和获得收益的风险,所以统计技能在财务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从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融合

通过调查某公司从2013到2016年的产品销售完成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清楚看出,该企业在2013年获得销售收入利润和成本利润比2014年度和2015年度都高,根据查询企业在2013年销售记录发现该企业在2013年度销售收入中加入了之前企业亏损补贴的项目,总共金额是900万元。如果去除这一因素,那么该企业在2013年度到2015年度总体的销售利润呈稳步增长趋势。尤其在在2015年度销售收入明显增长,但是却没有表现在销售利润的增长当中来。这一情况也是财务管理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从统计技能角度来分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企业销售产品的市场定价比较低,统计技能的范围包括调查市场产品的价格,但是该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了达到预期的销售指标,就通过降低产品成本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既违背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理念也导致企业统计技能收效甚微,到最后只能通过降低定价来弥补成本上的投入。 其次,就是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手工作业和机械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倒牌子产品质量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涉及到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每个部门都协同财务管理部门各统计部门才能保证融合的更加完善。

四、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统计技能融合的措施

(一)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侧重企业的物质资本管理,比如说常见的资金筹集、项目投资、资金回笼等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是未来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近年来知识资本在企业中占的的比重越来越重。在未来几年内,知识经济必将取代市场经济的地位,成为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新内容,所以,企业要把财务管理内容进行适当转移,以便应付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

(二)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创新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导方向,会随着社会经济变化而进行变化,比如:欧洲、美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21世纪以后把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企业利益最大化逐渐转移到股东利益最大化。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需要从产值最大化向着保值增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既相辅相成又互相没有交叉内容,每个单位独立运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计财处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企业统计技能和财务管理的关系,然后阐述了统计技能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其次论述了统计技能在财务管理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从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融合方式,最后提出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统计技能融合的几点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和统计技能的融合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江萍.企业财务管理与统计分析技术的结合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0):11- 12.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岗位技能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是主要环节之一。现代学徒制是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1],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掌握岗位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1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和岗位情况分析

配合现代学徒制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实施,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专业80%的毕业生就业于酒店、餐饮、休闲旅游等企业,主要是面向广西区内的一些中高端酒店和连锁酒店以及一些服务型的企业。比如南宁鑫伟万豪酒店、南宁富力万达嘉华度假酒店、南宁富力万达文华酒店、维也纳国际酒店等,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餐厅、康乐等。各种类型酒店企业对人才需求和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取决于不同星级酒店服务标准的区别。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酒店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酒店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统计数字表明,2018年广西全区各类型酒店合计近3万家,其中2018年第一季度广西星级酒店总数为418家。2019年仅南宁市酒店总数为1602家,位于全国城市酒店数量排名榜上的33位,各类酒店逐年增多,给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酒店行业人才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2酒店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要求分析

岗位技能是指从事某一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完成和胜任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2]。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和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餐饮与康乐几方面,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综上所述,酒店企业对各种岗位群的岗位技能的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

3.1建立“岗学对接”的岗位技能训练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的岗位技能训练包括岗位操作的基本技能、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等方面。在现代学徒制基础上,通过与合作酒店企业以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素质为目的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酒店工作岗位所需的岗位技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共同制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训练方案,同时融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实施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的训练。制定的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具体要细化到前厅部的前台接待、总机、礼宾,餐饮部的餐厅服务、客房部的客房服务等工作岗位,建立“岗学对接”的岗位技能训练模式。在此基础上,校企在开展实训课程和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实施、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探索构建具有广西特色和酒店行业特色的“岗学对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模式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18年8月获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8年与合作企业南宁鑫伟万豪酒店签订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成功进行了2018级、2019级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班和拜师收徒,并首先在酒店的前厅接待岗位进行“岗学对接”的岗位技能训练,经验和成果将延伸和扩展到餐饮服务岗位及客房服务岗位的岗位技能训练。

3.2实行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岗位技能教学制度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育人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学生与学徒身份的“双重”性,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的“双主体”性,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性。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学生岗位技能训练的特点,以工学结合作为核心内容,突出和注重技能的传承。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由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实行“双导师”岗位技能教学制度。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合作酒店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工学结合。教师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技能训练,酒店通过师傅带徒形式进行技能传承。例如,大一学期学生去酒店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大二学期开始学生到酒店进行短期跟岗实习,大三学期学生到酒店顶岗实习。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岗位技能训练的项目、训练方法等教学方案,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3.3校企资源共享实现“双场地”岗位技能训练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保障。学校和企业共建校内岗位技能训练基地。技能实训基地应包括实际操作训练、模拟训练和计算机仿真训练等,引入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训设备和技术,建成高标准的校内岗位技能实训基地。如酒店综合实训基地由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服务实训室、茶艺实训室、形体与礼仪实训室和酒店VR信息化实训室等组成,完全按照三星级以上酒店标准建设,具有完全的仿真环境和操作设备,可以进行全套专业项目岗位技能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的平台,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的多功能场所,它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和延伸。通过与品牌的酒店企业合作,共建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能使学生在酒店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零距离”接触职业工作岗位,并取得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同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能实现“双场地”岗位技能训练[4]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和融合。

3.4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更有效地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与合作企业之间实现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到酒店企业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参与合作项目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酒店指派行业专家和具有高技术水平和丰富经验的师傅担任校内外的兼职教师。同时要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和激励等制度,聘任具备“双导师”条件的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组建“双导师”师资队伍,承担在学校及企业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工作。如南宁鑫伟万豪酒店、万达嘉华度假酒店、南宁明园新都大酒店和锦华大酒店都曾经接受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到酒店基层锻炼。专业教师在企业锻炼后,职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其中一部分教师中获得了酒店服务技师等职业资格,同时还通过合作酒店的资源得到了更多参与行业活动的机会。

3.5技能竞赛与岗位培训有机统一

国家级、省级、市级的职业院校的技能竞赛是一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技能的竞赛活动,对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项目的设置主要依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具有很强的职业性[3]。如全国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和广西区级竞赛高职组中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餐宴会服务等竞赛项目,都与酒店的职业岗位有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使技能竞赛与岗位技能训练结合、融通,以竞赛促进岗位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水平。

4结语

第8篇

英语综合技能是指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的英语技能。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教学要想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标,并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超越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从知识本位、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成以职业岗位能力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围绕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展开,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使教学与实际工作充分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

1、基于专业调研确定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越贴近毕业生岗位需要,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越强、对职业的期待吻合度越高,越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在英语课程设置、英语综合技能培养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岗位需求,根据毕业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岗位(群)工作过程进行设置和开展,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熟练掌握:①酒店基层岗位服务英语:前厅服务英语、客房服务英语、餐厅及酒吧服务英语;②酒店基层管理服务英语:酒店基层沟通与管理英语;③二线部门服务英语会话:酒店管理英语;管理层还需具有较强的阅读、翻译与写作能力。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在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求的英语技能:强化听说);基于职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职业成长所需的英语技能/提升到更高层级岗位所需的英语技能:强化写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促进职业成长。教指委(2008)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鉴于此,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的总体目标也分为两部分,基础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及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目标。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策略

(1)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的序化

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未来职业岗位需要,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序化要求强调技能主导性,以技术能力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真实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①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结合实现应用化。基于旅游业与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内容和要求,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培养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各个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有效衔接。②教学情境与职场情境呼应,实现职业化。以《酒店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岗位调查与分析,我们确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的岗位群涉及了礼宾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商业中心服务、康乐服务、处理投诉服务等工作任务,我们将这些工作任务整合,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项目为引领,以服务流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参照饭店工作英语职业资格标准,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工作流程之中。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岗位活动,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课堂设计。

(2)校本教材的开发

为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下的英语综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针对学院酒店管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酒店相关部门的走访调查和现有酒店英语类教材仔细阅读,按照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以提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能力。特地编写了两本手册。《酒店英语交际手册》包含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各个职业岗位需掌握的口语交际用语,如前厅英语服务日常交际用语、客房英语服务日常交际用语等;同时也涉及酒店的一些基本服务知识和酒店知识,如酒店英语词汇汇总、酒店各职位英文简称等,便于学生模仿和学习。《实用英语写作手册》在类别上尽量做到全面、实用,目的是教授学生写各类实用英语的本领,包括了如何写贺词、通知等。写作实例全部取自于酒店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实例,熟悉各类语体的特点,之后以课后练习为例进一步强化书写各类实用英语文体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即英语技能满足并服务于职业岗位的能力。对此除了教学辅助教材的编写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非常关键。①教学组织项目化。在酒店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项目为引领,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岗位活动,重新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并依据活动项目创设主题学习情境,以主题学习情境为载体,设计岗位工作任务,模拟现实酒店的运营状态,在职场情境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酒店英语》的教学任务,在师生共同组建的酒店里,进行工作体验,语言交流,反思总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职业岗位活动中使用英语表达交流的能力,实现提升职业能力的目标。②技能要求分层化。酒店行业需要各种层次的酒店英语人才,不同岗位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学生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对未来职业成长的渴望等也不尽相同。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又要考虑其职业成长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分层化的教学模式使这些都成为可能。分层化教学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分层,更应突出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分层上。③教学方法多样化。基于酒店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酒店管理专业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应完成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酒店英语职业技能和酒店英语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英语综合技能培养的方法应该追求多样性,尝试推陈出新。教师尝试在课堂上采样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如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趣味英语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

(4)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通过分析酒店管理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对学生英语技能的不同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课程评价方式有所不同,构成学生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绩。考核除了要通过考试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外,还要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多角度对学生的语言交流技能进行综合测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平时主动学习,更将对培养学生刻苦认真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试卷的难易程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额外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考。此外要打破过去仅通过一张考卷来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平时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期末考核注重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把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论

第9篇

关键词:高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具备一定的高级技能人才基础,但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目标、新任务面前,高级技能人才却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龙江制造”在我国的份额,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建设高水平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的同时,探索和研究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建设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级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熟练掌握了当代较高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将大量富余劳动力转变成高素质人力的资源,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多方面的,蕴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只有动员多方面创新人才广泛参与,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创新活动,并能充分运用创新成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高级技能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知识创新成果和高端产品如果没有高级技能人才的参与操作,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无法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需要

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装备、石化和能源等六大基地,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基点,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现状

基本状况

长期以来由于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目前黑龙江省高技能操作人才匮乏,难以满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求。统计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职工总数431万人,技术工人178.8万人,其中,高级技师4847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7%;技师5.6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17%;高级工20.77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1.6%;中级工43.15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

24.13%;初级工37.41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92%;无证人员71.3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9.91%。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15:24:61。依据一般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超过35%计算,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尚缺35.7万人,而全省每年只能培养3万名高级工。

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鸡西五个城市2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看,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高、中、初划分为25:32:43。虽然高级技能人才比例高于全省水平,但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相比,高级技能人才仍缺4020人。

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级技能人才“量”和“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近年,黑龙江高技能人才队伍虽有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区域、行业分布不均衡,不能适应黑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成为制约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五多五少”: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单一技能型技工多,复合技能型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国有企业的多,民营企业的少。

高技能人才出现年龄断层长期以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被看作是人才,而在一线生产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却被排在人才队伍之外。这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不愿在生产岗位工作,造成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高级技能人才“断档”,高级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15%左右。

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我省企业整体缺乏活力,经济效益差,不能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较高的工资和待遇,造成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外流,从而加剧了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

存在问题的成因

社会历史原因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的陈旧观念的影响,社会对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存在模糊认识,把高级技能人员排除在人才之外。全社会没有形成重视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缺少激励机制在政策法规上没有对高级技能人才的作用给予足够重视,人为将企业职工分为不同的层次等级,并依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由此产生高级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员工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降低。

新旧管理体系转换黑龙江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大,现在正处于改制中,原有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和管理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一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忽视职工培训教育,再加之政府缺乏宏观指导和财政投入,使得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未能和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黑龙江省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策略

制定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战略规划

政府和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本企业的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的战略规划,全力组织实施。政府应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宏观监控指导。各级政府应把高级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省的重要支柱,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全省人才规划发展之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企业是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主体,要将其提升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创建“学习型”企业,推动企业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高级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国家和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方面的政策、措施,宣传优秀技术工人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学技术成才有路”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风尚,使高技能人才同科学家、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成为劳动者普遍性的职业选择。

建立适合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的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设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团体、私人、外商)投资办学,制定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格局,为培养大批社会所需的各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创造条件。

职业教育市场化高级技能人才的开发与管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按照市场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各种社会资源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强高级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强化市场优化配置人才的功能,推动其从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过渡,使高级技能人才在流动中显现价值,确定自身的定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如采取“订单培养”和“培训成果买断”等措施。

职业教育终身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必须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结构中,要为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员提供多种升学、培训、专业和提高的继续教育机会。在终身教育制度下,劳动者在接受了入门培训后,还应经常受到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应大力拓展职业进修教育,为高级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和训练的机会,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

完善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管理基础平台

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高级技工学校和实习基地,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培训资源,扩大培养培训规模,如在普通高等院校相关转业增加技能培养与训练、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等;加快公共培训基地建设,尤其是在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关行业组建培训基地;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培养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技能加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10篇

关键词:技能 鉴定 质量管理 刍议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是我国技能人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打造2025中国制造,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关系到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受到社会瞩目。实现安全考试、公平考试和科学考试,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是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重要任务。

一、夯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基础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的如何,基础工作是关键,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着重完善工作流程

去年烟台市编印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与规章制度》一书,重点梳理规范了九项工作流程。制定了《烟台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办法》《技能鉴定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管理办法》。工作流程方面:编制了报名、收费、试卷制发、考务安排、考评、阅卷登分、成绩汇总公布、空白证书管理及证书打印发放、证书补发等九项工作流程,推动鉴定工作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考评员管理办法方面:从考评员管理、选派、奖惩等三个层面,细化了考评员的任职条件、资格认定、组织使用、选派、评价等环节,重视和加强对考评员的表彰和惩处。国家题库烟台分库运行办法方面:从试题的抽取、审定、印刷、传递、评阅、保管等各个环节做了具体的保密要求。同时,对鉴定过程实行了质量督导员、考评员、考点三方互评机制,设计了《质量督导员意见反馈表》《考评员意见反馈表》和《考点意见反馈表》三张表格,每次鉴定考评结束后报鉴定中心。

2.着重抓好三支队伍

当前,职业技能鉴定事业正处于一个规范和发展时期,繁重的鉴定任务,要求必须配备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鉴定工作队伍作为有力保障。重点要抓好管理人员、考评员、质量督导员三支队伍建设。

(1)提高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每名工作人员不但要对鉴定流程了如指掌,对各工种的应会考试项目内容也要基本了解,要定期请考评员讲解工种专业知识,对管理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2)加强对考评员的使用与管理。一是要统筹做好考评员选派工作,分职业(工种)建立考评专家库,对组织和使用情况实时登记,做到人员使用派遣的科学、快捷。二是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根据派遣记录、质量督导员和考点对考评员参与鉴定的评价进行日常考核,形成记录。年终鉴定中心组织部分质量督导员、工作人员和鉴定所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结合考评员日常考评工作表现和被投诉问题的查处情况,对考评员技术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执行制度规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三是对考评人员实行优奖劣罚。设立“优秀考评员奖”和“合理化建议奖”,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或违反鉴定规章制度、、一年内三次以上无故不接受考评任务的考评人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警告、暂停考评委派、取消考评员资格等处罚。

(3)抓好质量督导员管理和监督。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鉴定管理方式改革的需要,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加强鉴定督导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督导员队伍素质,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履行鉴定监管的职责。一是建立督导人员日常管理档案,记录督导人员的每次督导工作情况。不定期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负责人对质量督导员工作进行评价,年终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评价意见,作为其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质量督导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督导员资格。二是切实发挥质量督导员的作用。在实施鉴定时,不定期以轮换方式派遣质量督导员,并树立督导员的权威,凡督导员认定考前准备不充分的不考,考试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停考,考试舞弊的,按规定取消考试资格。三是不断提高质量督导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担当意识。督导人员要对每次督导写出督导情况分析,鉴定中心要经常组织相关人员通报考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通过对具体考试的解读,提高督导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督导能力。

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过程

每次考试都必须高度重视。不论是全国统考,还是院校毕业生、社会统一鉴定,或是失业职工、农民工鉴定,考前都要制定考务手册,严密布置,并按规定实施。

1.明确责任分工

对鉴定中心、考点、督考员、监考员、保密员等人员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对试题的抽取、审核、印制、分装、保管,试卷的运送、交接、存放,必须落实到人并实行签字制度。工作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考试前要开好三个会,即考点考务会、督考人员会及监考人和考评员培训会。

2.严肃考风考纪

鉴定过程实行考场封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考试区域,监考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考务工作人员都必须挂牌上岗。认真检查考生的身份证、准考证,对大型考试各考场安装无线电屏蔽仪并使用身份证识别仪进行鉴别。

3.严格考评员轮换

在操作考试中为避免考评员因考评时间长产生疲劳而影响考评质量,每名考评员在同一场次担任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两天,在同一鉴定所内连续从事考评工作不得超过三次。

4.严把考件测评关

三级以上的工种考试,对不需要现场评阅的考件,全部实行二次编号、封存,运回鉴定中心,重新选派测评人员进行检测评分,最大限度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

1.逢考必督

在鉴定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把现场监督作为控制质量的重要一环。对于职业资格等级高或考生多的考试,每个工种甚至每个考试项目都要派一名质量督导员。对规模大的全国、全省的统考更要加大质量督导力度,抽调精干人员到各考点担任督考工作,并要请纪检、公安、无线委共同做好监督监控工作。

2.认真落实现场督导检查

质量督导员主要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实施督导:一是检查考场布局及相关规定张贴情况,检查理论考试考桌间距等考场布置是否合理及考场卫生情况等;二是检查考场考生与考评员、监考员比例情况;三是检查考评员、监考员证件佩戴情况;四是抽查考生双证的携带情况及有无替考情况;五是检查考试过程中监考人、考评员是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六是监督检查考试过程中考生是否有舞弊情况;七是做好考点、考评人员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3.做好记录和反馈

一是对考点设施设备准备情况、是否设警戒线、操作用料是否充足、工作人员是否准时到位、有无安全隐患等方面做出评价;二是如实填写考评员、监考员的履职情况;三是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

四、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安全工作

1.加强鉴定考试安全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我们要针对鉴定考试工作的性质、特点,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考试考务工作规程,建全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以确保考试安全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建立重大考试突发事件预案制度,为鉴定考试安全工作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要健全管理措施,细化考务信息管理、试卷管理、考试实施和阅卷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工作流程,努力做到任务要求明确、安全责任明确。

2.加强鉴定考试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做好考试安全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必须下大决心、下大工夫抓好鉴定考试机构队伍建设,按照2015年人社部开展的人事考试工作人员警示教育活动部署,充分利用考试安全的典型案例,定期开展考试安全警示教育。要通过各类培训,增强考试工作人员预警风险、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3.加强操作考试安全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较其他类型的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进行技能操作考试,即考生需要利用设施设备进行动手操作,这一考试特点,决定了技能鉴定考试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风险。为此,在每次操作考试前,考点要安排专人对考试用设备设施进行试运转,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考试用的材料,必须按考试准备通知单要求的型号规格准备。考试前一天,督考员要对考场进一步检查,并由考点负责人签署考点考试安全承诺书,交到督考员手中。

4.预防为主,打击考试作弊

第11篇

(一)企业管理沙盘比赛中会计专业学生成绩较好

尽管会计专业的企业管理沙盘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在带学生参加企业管理沙盘比赛时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总体成绩较好。这也许是会计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对数字比较敏感,能够快速准确地选择抢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订单,确定比较优的采购批量,选择合适的时机借款还款,等等。

(二)传统的会计教学使得学生难以对经济业务有感性认识

会计教学离不开经济业务,但由于会计学科的特殊性又不可能拿真实的业务单据进行账务处理,目前的会计教学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文字叙述经济业务,学生看着文字做账;另一种是在会计模拟等课程中给学生发放模拟的原始单据,学生根据原始单据做账。尽管后者能让学生接触到单据,但单据后面的经济业务学生只能在头脑中想象,还是不直观,缺乏感性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学科的教学结果。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有必要对会计专业的企业管理沙盘课程进行改革,改革后该课程不再是以学习管理知识和训练管理技能为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工具,依托企业管理沙盘来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加大课时量,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

课时量可以考虑增加到60学时以上,并将其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最好由会计专业教师来讲授,或者条件允许的学校配备两名教师,前期管理知识的介绍由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讲授,后期会计技能训练由会计专业教师讲授。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保证教师能有时间借助沙盘引领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技能。从课程开设时间来看,最好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报表分析课程之后,作为一门综合技能培养课。

(二)依托企业管理沙盘培养会计综合技能

1.会计技能的培养。

前面提到,传统的会计教学使得学生难以对经济业务有感性认识。而企业管理沙盘的好处恰恰是直观,沙盘盘面上有材料库、厂房、成品库以及看得见的现金,还有一系列的任务清单,学生执行完一项任务,沙盘盘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学生会对经济业务有感性认识。对于财务会计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执行完采购、发货、贷款等任务之后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并且随时关注每个报表项目的变化,结账后手工编制会计报表与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核对。如果不相符,启发学生去查找原因。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产品投产后关注材料费用、加工费用和折旧费用,算出不同产品的单位成本并在产品完工入库时与系统计算结果核对。由于每个小组选用的生产线不同,同样的产品生产成本会有差异。这时可以将不同小组的产品成本及构成进行对比分析,学生不但掌握了成本核算,还通过分析明白为什么柔性和全自动的生产线会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2.审计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审计课程时,会接触到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与费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不同的业务循环,还会学习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由于学生在传统会计教学中对经济业务缺乏感性认识,对这些循环和相应的内部控制感到一头雾水。在企业管理沙盘课程上,教师可以借助沙盘的盘面给学生讲清楚这些业务循环,启发学生思考在不同的环节应该设置哪些内部控制活动,会涉及哪些授权与审批,让学生上交小组报告并进行交流评比。

3.财务管理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经营虚拟企业的过程中会切身体验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包括筹集资金的时点、金额,还款计划的制定,合理的采购批量的确定,厂房是购买还是租赁的投资方案的选取等,所有这些财务管理技能都是随着虚拟企业的经营逐步培养的。开始时学生是摸着石头过河,全凭感觉,结果不理想,有的企业很快就破产了;出现问题后,教师会作为财务顾问对这个企业进行财务问题的诊断,并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后续经营中提前做好规划;在下一轮的经营中学生就会理性分析,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学生的理财能力也随之提高。

4.财务分析技能的培养。

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企业管理沙盘课程时,在经营到第三第四年会有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倒闭。学生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能从银行贷的款越来越少?”原因就是因为前期耗用了大量资金进行生产线的购买、产品研发等投入,而产品销量上不去,收入不能弥补各项费用支出,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所有者权益的降低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越来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布置学生每年关账的时候,利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指标的分析,计算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分析每年企业的偿债能力,让学生自己悟出由于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能够从银行贷的款自然会越来越少。经过几次模拟对抗,大部分企业能够度过第三第四年的难关,企业开始进入盈利阶段。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些财务指标进行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分析,再对比系统评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企业经营得好,有的企业经营得不好?经营不好的原因何在?在下一年度可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三、课程改革的好处

(一)通过虚拟经营拓展了知识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企业管理沙盘模拟通过让学生分组经营企业,寓教于乐,在做中学习了战略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模拟经营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也意识到与人协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学生对经济业务形成感性认识,业务处理得心应手

依托企业管理模拟沙盘,学生能够看到每一项业务发生后盘面的变化,形象直观,经济业务对学生来说不再仅仅是一段文字叙述,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课程的专业相关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

课时的增加以及课程由选修到必修,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该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有会计、审计以及财务分析的各项任务,学生能够感受到课程紧密结合会计专业,培养他们的会计综合技能,上课都很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经营一家虚拟企业,给学生布置的任务都和自己的企业密切相关,他们在完成任务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在给自己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设计内部控制,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上课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学生对会计学科体系有了全面认识

以往的会计课程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行专项训练,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选取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学生掌握了该门课程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但学生对于不同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清楚,对会计学科体系认识模糊。依托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教师设计的任务无论是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分析还是财务指标的分析,针对的都是学生们自己经营的企业,各个任务密切相关。学生们通过完成任务体会到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对会计学科体系有了全面认识。

(五)学习任务没有标准答案,避免作业抄袭

第12篇

    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根据相关文献调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Paul Dopey的个人知识管理七种必备基本技能框架,Efimova的利用blog的社区协作方式进行个人知识管理,Ortmn Zuber—Skerritt的行为学习和行为研究(ALAR)的理论及价值模型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田志刚的个人知识管理技能应用等。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不是很强,没有具体将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及工具进行集中阐述。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围绕个人知识管理的技能和工具展开系统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效地提高知识工作者的个人竞争力。

    1 个人知识管理概述

    1.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新兴的管理思潮与方法。知识管理被广泛应用于 业中,是指企业(或组织)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或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在最适当的时候把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保持企业(或组织)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成功地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员工个人的知识管理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必要性

    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爆炸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知识工作者不知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也不知如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据调查显示知识工作者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评价和鉴别信息的能力,利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

    Davenport认为:”毕竟,没有什么知识比你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组织你的信息和学习这些信息的知识更有价值了”于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专注于研究能够帮助个人战胜信息过载,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及竞争力的个人知识管理。

    1.3 个人知识管理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还是一个不确定的主题。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帮助个人有效地管理飞速增长的信息,是把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且将成为个人知识库的信息进行整合的框架,它为那些零散的、随机的信息转换成可系统利用的和可扩展的个人知识提供了一种策略。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是学习主体运用已有的观念或认知去采编、加工、整理目标认知对象,构建知识库,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和评价过程。

    综合以上说法,本文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帮助个人去获取、加工、整理有用的信息,激发个人通过交流,协作,共享将存在于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提高个人的知识利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个人竞争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