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9:2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托物言志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托物言志的作文

第1篇

在作家笔下,松树那样坚强挺拔,也许是因为蕴含其中的正是作者顽强向上的个性,荷花如此孤傲高洁,也许是因为倾注其中的正是作者追求圣洁的情操。这种借“他山之石”、言我肺腑的方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采用象征等手法,将志向、情趣、愿望等融于事物之中,通过赞美事物来表达自我志趣。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抓特点

即准确挖掘事物的精神内涵。需要注意两点。一要精心选择所托之物。如渴望永不停息地进取,可以写河流;崇尚爽直高洁的品性,可以写竹子;赞美勤奋耕耘的精神,可以写黄牛。二要思想健康新颖。你可以希望自己像野草一样顽强地生长,但不应学习随风摆动的墙头草;你可以赞美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成长的爬山虎,但不应欣赏它依附别人的生长方式。如,写牡丹的文章,大都是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与娇艳多姿,作家张抗抗的 《牡丹的拒绝》 却另辟蹊径,挖掘出了牡丹“卓尔不群,不一味地迎合世人”的独特品质。

二、绘形象

即生动描绘事物的独特风采。抓住特征、细腻描绘,是用好托物言志的关键。只有描写好形似,才能传达出神似,因此我们要细致地描写所托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否则,“志”会如空中飞弩,没有依托。如,鲁迅在《秋夜》 中所描写的“伤痕累累仍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瑟缩的冻得红惨惨但仍做着好梦的小红花”,正是由于有了对枣树、对小红花的细致描绘,作家的情感与志向才有了恰当的可托之物。

三、寄志趣

即巧妙注入自我的志向和情趣。“托物言志”中的“物”,往往就是作者的“替身”,把这一“替身”进行人格化、感情化,是非常重要的。抒情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真切的情感,切忌陈词滥调。如,同样写蝉,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挫折者”的心灵泣诉,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传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生活志趣。虽然都是从蝉鸣切入,但由于揉入的生活感受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就大不一样了。

第2篇

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学业又繁重,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声,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其中的春华秋实,天寒地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寻找契机,让草木说话,让山水表情,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为一,由表及里,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发挥其群体智慧,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避免作文矫揉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只要了然于心,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感悟社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学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阅历,而且能资源共享,拓宽作文素材,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整理、归类、查找资料,讨论、整合之后,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因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内各行风情,世界风云变幻,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统筹安排,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或于丹讲《孔子》,或傅佩荣讲《孟子》,或易中天讲《三国》,或王立群讲《史记》,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陶冶情操,营养心灵,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增长知识,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或学习经典,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同在地震面前,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引向纵深,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内心真实了,作文方真实,内心浮躁了,作文也会浮躁,没有体验,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自我提升,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迁现象,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思到深处,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是真实成熟的体现,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充实内心,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做一个纯粹的人,会坚强、自信、有为,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

第3篇

【范文指路】

清塘荷韵

文/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于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文章有删节)

【专项品鉴】

《清塘荷韵》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

拟题,富有诗意。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作品的灵魂。如果本文题目换作“清塘荷花”就会大煞风景,作者所写并不只是荷花,更重要的是荷花的这种韵味,荷花的这种精神。

情感,波澜起伏。“事与愿违……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前年和去年……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诸如此类语句表达了作者对荷情感的起伏变化,作者那种“种荷――盼荷――赏荷/赞荷――祝荷”的心理变化轨迹跃然纸上。

主旨,鲜明突出。作者极力赞颂荷花:美丽,高洁,坚韧,充满生命力。“季荷”因作者而得名,是他亲手所种,又是苦等四年的结果,包含着他对荷花倾注的所有希望。荷花的精神正是作者的精神写照。

【借鉴指津】

怎样才能写好托物言志的文章呢?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由此及彼联想法。托物言志,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志”才能得以凸显。

由表及里深思法。作文时,抓住被描写事物的形象特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深入的思考,由表及里,从而生发出哲理或人生启示。

抓住特征象征法。象征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精神,以达到“咏怀”的目的。

当然,托物言志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三种,在具体写作中,我们往往需要将几种方法综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我仿我秀】

绿之梦

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第一中学 师丽丽

第4篇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作文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文章分段,事先列小标题,作文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学会五种立意法:以事赞人,直抒胸臆,借物喻理,触景生情,托物言志。

四、作文大目标的逐年级分解:一年级字词,二年级句子,三年级片断,四年级篇章,五年级综合,六年级提高。

五、实施五项训练

根据认识是作文的核心这一原则,围绕这个发展学生心理机制的核心,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五项训练:

(一)、字词训练。学习掌握大量字词。掌握运用字词的金钥匙: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学会的语言及字词知识。

运用“十引说”的方法,把字词学习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十引说”是:1、分析字形;2、利用教具;3、凭图学词;4、组词扩词;5、选词填空;6、词语搭配;7、调整词序;8、触景用词;9、词语分类;10、联词成句。丰富了说话训练内容,使自己积累大量会说会用的字词,为写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句子训练。只要是一个句子,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说的人、事、物、景,二是说目的。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说一句话时,没有很好凭借图画和事物,认真教学生观察、认识、分析、表达的方法,只是拿出一张图或一事物让学生说写一句话,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写一句话,怎样说写一句话,说写一句什么句型、什么句式的话,导致作文中语调单一、呆板、不活泼生动。可以改让学生凭图、看物、对话、练习说写一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完整的话,四种句型,九种句式的话。学生才会在作文中运用不同句型、句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态度、目的。

(三)、段的训练。结合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以此认识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论哪种段式,都是记叙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段的内容,段的中心。它和一句话一样,也是对人、事、物、景的叙述,也是表达一个意思。只不过是把一句话进一步说得更清楚、更深刻。

第5篇

已经好久没写点什么了,不知道是懒得动笔还是渐渐失望了。“你是怎么搞的,这次考试作文才打50分。”“有时间看看写作文的套路,别再写那些考场上不需要的了。”考完试,老师就对我说。

我错了吗?我只是遣散的写写心情,我只是莫名的有些悲伤,我只是一介狂生,被人夺取了张狂的资本。何时,我的作文不再趋炎附势?何时,我也会感叹落叶而后忧伤?何时,变得那么冷清孤傲?何时,孤独的写着让人难以读懂的文字。

青春的文字本张狂,可是试卷上那鲜红的“作文要加强,主题不集中。”触动了我的心,是谁规定写人一定要写他让你多么多么感动,写景一定要写生机勃勃鸟语花香,写物一定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个小草还一定赞美一下它是多么多么坚强。曾几何时,老师告诉我作文就是要写出你真是的感受,可现在,这感受却换来个作文50分。我动摇了,我在想是不是该改变了,是不是只有遵从那些条条框框才能打高分。

我懦弱,不习惯接受老师眼中的那丝异样,不习惯试卷上那血一般的颜色。可是,青春的我们不甘心,我们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们不想玩那些条条框框,我仔细搜寻,收理着那些浅散的记忆,却只记得当我写“这碗炒面吃出了幸福的味道。”时老师一脸的气愤。写“那些枫叶触动了我悲伤的回忆。”时老师很不自然。是啊,这些话语没什么,只是我不太想写老师安排的那个条框。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很自信的跟老师说“这个话题我也可以这样写。”

青春,我们偶尔疯狂,偶尔感伤。青春,就是要坚持,写你该写的。青春,就是要改变,不跟随谁的条框。青春,就是要勇敢,做自己。我们读遍了名人的书,可又有哪个名人不是用自己青春的那份热忱,那份坚定,那份冲动,那个想法去写的呢?又有谁,是在规定的话题中写出了不朽的名篇?青春,你可以说苹果是黑色的,如果你有足够高理由的话。不必在意那个分数,因为,清楚的我们不围绕话题转。

话题是花朵,你可以写勇敢;话题是幸福,你可以写坚强;话题是感恩,你可以写些信心;话题是永恒,你可以写流星。如果你认为你写的足够代表这个话题,代表你的心情。那么写下来,没错。

青春的话题不需要伪装,青春的文字也可以张扬。因为青春,我们有太多太多话题去想,所以,释放你所有的感情,有你真正想的去诠释出这个话题。

青春,我们不围绕话题转!

第6篇

一种体裁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

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第7篇

中职学生写作水平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提到的不是普通的中职学生,而是其中的佼佼者,准备参加高职高考的学生,写作水平也不尽人意。平时的写作练习,手忙脚乱,穷于应对。长此以往,高考考场的作文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作文就是玩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狠下工夫。三年高中教材,包含了自然、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等丰富的作素材。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这些丰富的写作素材:

1、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紧扣一个大写的“人”为选材核心,围绕

幸福中国,和谐社会,优美环境,美好人生,进行有序的归纳整理。我们可以将写作素材分门别类:

①人生•理想•信念。《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由游山玩水得出的人生感悟:成就人生事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志(志向)、有力(能力)及外物相之(借助外力)。

②奋斗•追求•成功。《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世界著名的娱乐公司创始人迪斯尼,成功之路应证了,自古雄才多磨难,磨难是人生宝贵的财富。

③学习•识知•创造。《刷子李》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一把刷子,刷出了匪夷所思的专业水准,无怪乎,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专业人才是无价的。

④科技•教育•人才,《水刀的启迪》至柔至弱的水,为何能够以柔克刚,切割世界上最坚硬的金刚石,其中的奥秘就是专注、高压、高速和高精确。

⑤哲理•思辨•认知。《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为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告诫太宗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方能天下太平。

⑥自然•人类•环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普希金以生动的童话故事

告诫人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不能贪得无厌,而应适可而止。不懂得感恩,恣意挥霍,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2、“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对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

同观点。这样处理写作素材,可以以一当十,化有限为无限。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既赞扬邹忌敢于进谏,也要讲究进谏的艺术,同时赞美齐王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才能长治久安,造福万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从大陆和台湾留学生的角度,要在异国他乡得到别人的敬重,必须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从大胡子教授的角度,貌似刁钻挑剔,其实也反映了他治学严谨的一面。

《足球与人生》足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需要场上队员的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人生如足球,有许多不可预见性,但要赢得比赛,必须尽心尽职。

3、仅仅收集、整理是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成为自己的东西,必

须熟读成诵,烂熟于胸,方可活学活用,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特别是要求默写的经典名篇。

第8篇

就一道作文题或话题而言,大致可以分实题和虚题两大类。“实题”是指根据客观实在的事物所命的题目,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的“给他人一朵花”、广东湛江市的“别丢了你的钥匙”、浙江金华市的“灯”、上海市的“黑板上的记忆”等;“虚题”则是指宽泛抽象、比喻象征类的题目,如2010年辽宁大连市的“寸草心”、浙江温州市的“做一个行者”、湖北黄石市的“那一缕春风”、福建福州市的“路上”等。要想在这两类题目的立意上抢得先机,就需要懂得在虚实之间进行巧妙的转换。

一、虚题实写思如泉

“虚题实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把抽象的题目写得实在可感,把虚化的东西写得具体真实,把隐寓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富有新意。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曾有精辟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2010年山东威海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路上”,这是一个比较虚化的题目,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只好写路上有哪些“美”,倘若如此,就会显得文意呆滞。如果善于“化虚为实”,把“美”和“路”落实在具体生活中,思路就会豁然开朗:“美”是漂亮的风景,是动人的场面,是温馨的回忆等。而“在路上”则可以是在马路上,在各种交通工具上以及成长的道路上等等。有位考生这样构思:写公交车上,一位老爷爷为“我”让座的故事,把路上感人的一幕演绎成一首美的赞歌。文章虚题实写,形象、具体、可感,颇有新意。总之,“化虚为实”能让你的思维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二、实题虚升妙境生

“实题虚升”,即对那些以实际事物为素材的题目进行虚化理解,也就是说面对某个实际事物,我们要通过创设情景,借助联想和想象等手段,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揭示题目的具体内涵,挖掘题目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用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如2010年湖南长沙市中考作文题是“给他人一朵花”,如果据实作文,可写内容必然十分有限,文章也会流于呆板,过于平面化,意蕴表面化。此时不妨“实题虚升”,以“花”为抒情对象,通过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阐发“花”的寓意;或以“花”为虚拟素材,编写童话、寓言等,通过富于情趣的故事来抒发自己对“花”的感悟,马上就能让你的作文从立意匮乏的尴尬中脱身。

有位考生写道:有一种花儿特别美丽,当你赠与他人的时候,它会让你心潮起伏,手留余香;有一种花特别神奇,当你赠与他人的时候,它会让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朵神奇的花儿,曾经在公交车上开过;这朵神奇的花儿,曾经在一家熟悉的早餐店里开过;这朵神奇的花儿,还在小小的电梯间里开过……文章不受“花”的具象的限制,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实物“花”虚升为对“公交车上美丽的笑脸”、“早餐店里善良的帮助”、“电梯里助人为乐的笑声”三幅具体情景,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一样,一一展现于读者的面前,非常真实、生动、形象,读来犹如一杯甜美的佳酿,芬芳四溢,余味无穷。作者呼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采一朵心灵之花送给别人,收获春天,表达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互帮互助的赞美,可谓构思精妙、立意深刻,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总之,在我们的作文实践中,如果我们能够善于虚实转换,就一定能够写出超越平凡的好文章来。

第9篇

诚如衣服需要新颖的款式来包装,以展示其亮丽一样,优秀的文章也需要巧用表现手法,以凸显其独特。同时,巧用表现手法也能够使文章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一、欲扬先抑

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而且在与“抑”的比较中,也便增强了“扬”的力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考佳作《因为有爱》,文章开头描述父母身份的卑微、“我”因父母身份低微而表现出的自卑情绪,这是“抑”,充分为后铺垫。而后,又选取父母捡破烂攒了两千块钱、让“我”交学费这件小事,表现了父母对“我”浓厚的爱,一下子就把情节“扬”到了。一对身份虽然卑微却全身心地爱孩子的父母形象,跃然纸上。

二、对比鲜明

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两个相反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两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可以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如中考佳作《最美的一场雪》,考生将下雪前后的不同风景,进行了细微生动的描述,表现了不同的内心世界:下雪前,由于没有看到雪景而心情焦急;看到雪景后,内心乐不思蜀。二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考生对雪的喜爱之情。这正是文章的高明之处。

三、点面结合

所谓“点”,是指描述人、事、物、景时,能够显示它们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叙述或描写,“面”是指对它们进行概括性的叙述或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述和“面”的概括描述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既能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又能充分地表达感情,凸显思想。如中考佳作《改变一点点》,为了阐述每天改变一点点,成功就在你手中的哲理,作者列举了两个和尚的事例,一正一反,很好地诠释了“改变一点点”,“量变形成质变”的观点;接着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讲述了学习上和生活上小小的改变都足以让人放射出奇异光彩的道理,前后点面结合,很有说服力。

四、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就像一对亲兄弟,相似却不相同。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可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中考佳作《帮助》,文章借助松树形象,想象松树的心理活动,设计一些情节形象地解释西方谚语“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和中国名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还想象出林间充满生机的情景,让松树感到欢欣和快乐,表达出一种感恩的情结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五、托物言志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寄托自己的志趣、意愿或理想。这样就可以表达得更巧妙、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如中考佳作《我和牵牛花的亲密接触》,借牵牛花来表现一种拼搏努力的精神,使文章内容深刻而意蕴不凡;同时,牵牛花又寄寓着“父亲”浓烈而不张扬的关爱,使文章又多了一重深意,十分独特,表达有力。

六、烘云托月

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衬。”为了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我们可以运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写法就是“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够渲染气氛,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还能推动情节发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中考佳作《野的魅力》,通过多处映衬,细致描摹了野坚持、独立、顽强、执着的品质,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又用栀子花的嘲笑衬托野内心的坚定,用其他花儿对温室的依赖衬托野的独立和坚强,用其他花儿的凋零映衬野顽强生长精神的可贵。

七、妙用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现特定的事物或事理,或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表达效果。如中考佳作《莲的魅力》,通过写荷景,联想到浮萍――漂浮不定;想到“并蒂莲”――美丽、健康的象征;想到小儿弄莲图――子孙兴旺。象征手法的运用,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第10篇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结构自由,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写作者意在笔先,缘情为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曲径通幽、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或浓笔重抹、一唱三叹,或信手拈来,如话家常。笔法之灵活,行文之多变,全看你自己如何安排。

1.镜头组合法。写作者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或自己的情感,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提炼其表情达意的共同点,议论引申,不断深化。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意象鲜明,形象性、可视性强,选取的镜头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表现写作者的感情或写作意图,选材广,表现力强。如冰心的《微笑》,作者选取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提炼,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2.反复咏叹法。写作者在明确了文章的立意或感情基调后,要围绕它们,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次入手,把其分解成一个个文字表述虽然不同、但内涵却基本相同的小论题,各自独立成段,在此基础上,反复咏叹,不断强调,显阳关三叠之妙,造铁骑突出之势,搭层楼更上之梯。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思路清晰,文脉清楚,文章立意鲜明,中心突出,行文有气势,易于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一文,作者在提出问题后,分别以“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四句话各领一段,紧紧围绕诚信的重要性,抓住“选择诚信”,反复吟唱。我们看到了作者行文的急促缜密,感受到了诚信之与人生的重要。文章虽短小,但布局周密,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气势逼人,很有感染力。

3.蓦然回首法。文章不直接点出自己赞美的对象,不径直表明写作意图,而是欲进先退,欲明先暗,故意左顾右盼而言其它,待到关键之处,自然引出赞美对象。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落转溪桥忽见”。确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妙。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冬的主宰》一文,作者先写“下雪了,……我想,除了这一片片的‘梨花’外,再不会有什么生机了吧?这冰雪俨然是冬的主宰。”接着写“忽然,眼前的一片白雪地中闪露出点点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梅。在众芳摇落的世界里独自绽放,回旋于冰天雪地之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原来,她才是以神韵而主宰了冬”。紧接着“这风雪又使我想起了另一幅画面,破旧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寒风吹得桌上的书哗哗作响,一位书生映着这灯光、雪色,伏案读书,破旧的衣服,恶劣的环境,丝毫不影响他读书的信念和勇气。一时间,我突然觉得,鸿鹄之志、求知之心不是比寒冰更坚硬吗?”最后说“雪,它美丽纯洁却带来了寒冷,而冰是雪的升华,它以力而成为冬的主宰;而梅以她绝无仅有的神韵主宰了整个冬的神韵;而人,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严寒,成了冬的主宰”。文章欲言人是冬天的主宰,但却不直接说明,而是于层层铺垫中点出,可谓匠心独运、立意鲜明。

4.感情迢递法。文章开宗明义,直抒胸臆,首先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继之赋陈铺叙,歌咏描绘,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记事,在曲尽其妙、淋漓尽致的基础上,曲终奏雅,再次顺势点出自己感情好恶。这种构思的好处是,情感鲜明,自然迢递,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如朱自清先生的《绿》一文,文章在开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的基础上,承递对梅雨潭醉人、奇异的绿的喜爱之情,结尾自然发出“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谭的绿了”的概叹,感情升华,前后照应,文章如一幅情感挂图,浑然天成。再如《青菜》一文,文章由开篇写“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可爱的女儿”,经过中间对青菜的赞美后,感情自然升华,最后以“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自然收束,赞美了青菜的忠诚朴素,升华了文章主旨。

第11篇

关键词:依托教材 激发兴趣 学习技巧 妙笔生花

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当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这一板块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语文知识和素材积累的“贫乏”,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贫困”。如何不增加额外阅读负担,能让学生自由地抒写内心的感受呢?如何让学生有素材写呢?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技巧写成初中生级别的优秀作文呢?笔者觉得可以利用课堂,依托教材,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提供积累广阔的作文素材的平台、引导选材、技法、语言等写作技巧,让他们愿意写、有的写,写得好,让作文课堂妙笔生花。

为此,笔者尝试以教材文本作依托,从兴趣、技法等方面进行作文指导训练。具体为:

一、依托教材、形式多样、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可形式多样地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个性诵读,以读促写。如依托教材《紫藤萝瀑布》,笔者让学生自由找出最喜欢的优美句子朗读,并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小组合作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对读。这样充分放飞个性的诵读,激活了学生读的兴趣。乘着兴趣正浓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句子也仿写一句,这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也在诵读中被调动起来了。

2.探究质疑,以想促写。如依托教材《月亮上的足迹》,笔者在探究质疑时抛出两个可展开想象翅膀的话题让学生想像写作。

话题1:“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

话题2:“如果将来你有幸成为宇航员登上月球,你设想会有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种有创意的想像力鼓动,大大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调动了写作兴趣。有学生想象写出了美丽的地球在人类觉醒后被保护得异常美丽;有学生想象写出了邀请嫦娥到环境污染改善后的地球做客的情景;还有学生想象写出了将来月球将成为人类旅游的景点……

3.拓展延伸,以写促写。如依托教材《爸爸的花落了》,笔者特意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写作作业:请你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爱,以此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在拓展延伸的写作中,学生心灵的碰撞点燃了情感烈火,潜移默化而溢于生活,写作兴趣自然就调动起来。

二、依托教材,学习技巧,写作妙笔生花

常言道:“写文章,七分在选材,三分在技巧。”也就是说光是积累素材还不行,还要懂得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从新颖的角度去发挥,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人。纵观我们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正是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才为后人传诵。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

1.依托教材,学习表现手法。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从鉴赏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往往教师讲得很精彩,而学生听得却是云里雾里,不懂也不感兴趣,因此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把教材中优秀范文的表现手法与学生要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学以致用。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中的欲扬先抑,《爱莲说》、《行道树》、《海燕》中的托物言志与象征,《蝉》、《贝壳》中的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2.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如教材《范进中举》,运用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就将贪财、自私、虚伪的胡屠户淋漓尽致地展现要我们眼前,达到了写人如见其人的效果。于是在作文指导时,我依托教材中写人如见其人的细节描写方法,让学生模仿片断:练习写一个犯了错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实践证明:依托教材学习细节描写,的确让学生妙笔生花了。

3.依托教材,学习语言表达。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的,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模仿借鉴教材佳作名篇中的修辞手法,令文章赏心悦目、感染力更强。如教材《春》中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让人自然走进春花秋实、春暖花开、蜂蝶闹春的境界中。事实证明,借鉴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语言特点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的写作锦上添花。

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要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教材来。”依托教材,吸取精华,授之以渔,语文作文课堂自然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0-02

“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诗句真实地反映了现今学生的写作状态。“愁”是学生作文的写照,“新词”如何赋,“说”又如何打开束缚的枷锁?笔者认为,这需要给写作一定的自由度。传统的作文教学受应试理念、工具性的限制,大多是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或拘泥课本、脱离生活、毫无新意,或从句式到篇章结构千人一面。这不但助长了假、大、空的文风,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给予作文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及生长空间,不仅能够解放作文教学,而且也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价值。

下面,笔者以《鲜花》作文教学为例,从命题、选材和表达等方面谈谈如何拓展作文教学的自由度。

一、命题自由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对文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命题作文,变成了命令学生作文,进而引发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看题色变。笔者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少写命题作文。写什么,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第一要义。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先生说过:“写自己熟悉的,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永远是一句正确的话。”生活处处有作文,生活中的素材应该是小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时,习作的内容就能展现出个性。教师如果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独具匠心地策划好一个个作文主题,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导入作文教学如下。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生活中常见的礼物。(展示礼盒)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

生:变形金刚、毛绒玩具……

师(打开礼盒):你们看,哦,原来是一束――

生:鲜花。

(板书:鲜花)

师:这束鲜花在你眼前,难道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生:好香啊!

师:请你赞美它两句吧!

生1:真是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生2:我感受到了勃勃的生机。

师:这一束美丽的鲜花令这位同学想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么,这束鲜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二、选材自由

清代学者刘大就材料与文章的关系在《论文偶记》中有如下阐述:“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凤尽垩手段,何处设施?”而在作文实践中,学生感到最头痛的恰恰正是选材问题。笔者认为,选择素材应给予自由,即制约少、范围宽,且打破固定的条框约束,学生可以根据对材料的认识,自由地观察与体验,想象与联想,生发与链接。

师:这束鲜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看到了这束花中有几朵康乃馨,我想到了母亲。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词语呀,你是怎么想到?

生1:前几天是母亲节,周末我和爸爸一起到花店为妈妈挑选了九枝康乃馨,代表着我爱妈妈的心天长地久。

师:鲜花可以送人,表达情意。(板书:人)

师:还有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2:有。一次我二姨生病了,我们全家去医院看望她,就送了一束鲜花给她。

师:鲜花表达了什么心意?

生2:希望她早日康复。

师:刚刚这位女生,还记得将鲜花送给妈妈时,妈妈是什么反应吗?

生1:妈妈把我紧紧搂住,嘴里不住的说着“谢谢乖女儿,你真的长大了”。

师:刚刚这位男生,还记得将鲜花送给二姨时,她是什么反应吗?

生2:她很高兴,脸上的笑容就像我送她的鲜花一样灿烂。

师:你们想到的是与花相关的故事,相信这些故事一定都很美好。(板书:事)

生3:我看到这束鲜花想起的是衬托着鲜花的花瓶。

师:你为什么想到花瓶?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物)

生3:如果鲜花是烛光,花瓶便是烛台;如果鲜花是白云,花瓶便是蓝天。花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呵护着鲜花,自己永远沉默无语,它拥有的是静寂的美。

师:你的语言如诗般优美,把它写下来一定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

生4:我想起了春天,花儿们一朵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师:看到鲜花会想起美好的春光。(板书:景)这花儿们如何争、斗,要是能写出一个童话故事来说不定会很有新意。

生5: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美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师:同学们由这束鲜花想了这么多,或想到人,或想到事、物、景,同学们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睿智和丰富的情感,而且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些,或许我们还能有更多的思索。

师:同学们,我发现我们的课堂上还有一朵花,你们看,你们思维的碰撞,开出的不正也是一朵绚烂的“花”吗?

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围绕同一个思维对象进行多方面、多渠道思考的思维方式。思维成功与否关系着写作的成败,开动思维多向发散,同一材料或同一个话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发现事物的内蕴和意义,可以让学生思路洞开、思如泉涌、下笔千言。从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由选材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所思所想进行概括、归纳,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写作方法与技巧,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然、灵动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教学做到了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

三、表达自由

一束鲜花创造了一个境界,使作文课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调动起心里的感受,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选择的文体既要根据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需要,又要切合自身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自定文体,或编述故事、记叙经历,或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或临摹写真、展开想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命题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这样,习作的内容才会更加鲜活而富有个性。

师:同学们,这束鲜花给予我们许多的联想和感悟。这就是宝贵的创作灵感啊!抓住灵感,写下来的定会是妙笔生花之作!

师:写之前,如果有个合适的题目会更好。那么你的文章准备取个什么题目?(相机提示:新、奇、简、明)

师:你想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