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论文

时间:2022-08-22 02:0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全球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全球化论文

第1篇

一、领略民族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设计理念体系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艺术设计理念体系的宝库。很多公认的先进设计理念其实并非源起于西方,而是更早之前便在我们的各民族文化中熠熠生辉。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园林规划设计中有着鲜明体现,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正是这种思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再比如,“美善相兼”、“尽善尽美”是我国民间艺人一直秉承的审美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族刺绣艺术,不仅有着鲜明的色彩、明快的线条、活泼的针法,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如蒙古包、门帘、毡子、服饰、荷包、碗袋、驼鞍、马鞍垫等等,含盖到蒙古族人住、穿、用、行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性(美)和实用性(善)的完美结合赋予了蒙古族刺绣蓬勃的生命力,对于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探讨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中国民间艺人早就有了深刻的阐释。由此可见,中国民族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设计思想,我们需要真正领悟并提炼出来,使之与当今时代背景吻合,进一步构建出科学系统的中国设计理念体系,这才是中国当代设计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打造个性化视觉风格

艺术设计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大体可分为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三类设计的社会功能都需要通过相应的物质形象来承载,因此视觉效果是任何艺术设计都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的艺术设计同台竞技,缺乏独特视觉风格的设计只会被淹没于信息海洋。中国艺术设计要一枝独秀,必须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设计风格。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积累下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财富,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财富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根据文化结构的两层次说,民族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各民族的建筑、绘画、雕塑、工具、服饰等;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如各民族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节日习俗、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中国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对民族文化的利用,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对这些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创造,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视觉风格。就少数民族建筑来说,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同时各民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因此民族建筑类型众多,各有特色,如苗族的吊脚楼、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哈尼族的蘑菇房、黎族的船形屋等等。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解构方法,从民族传统建筑中提取造型和材料等方面的符号元素,这些符号元素,不仅可以应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还可以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其他领域。精神文化同样能被提炼成具体的视觉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中国著名设计师陈绍华设计的申奥标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标志形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采用了流畅的水墨笔触,五环如行云流水,神韵轻柔,极具太极神功。标志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水墨文化和太极文化,既准确表达了奥运会的主题,其鲜明的中国风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凝聚民族情感,创造丰富的情感体验

地球村的形成把人们的消费区域扩大到了全球范围,激烈的竞争下单纯依靠物质功能已难以打动人心。正如人们选择“iPhone”、“香奈儿”不仅仅因为它们的物质价值,更看重的是它们所蕴含的某种文化意味上的象征符号。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以复杂情感替代纯粹功能的审美需求,而设计师们也在探索着将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设计,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界的大势所趋。民族文化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追求。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性地提炼和运用好民族文化的独特元素,不仅能形成极具个性的视觉风格,更能使人们直观清晰地体验到文化符号中蕴涵的深刻情感。“吉祥”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延绵千年的永恒主题,它表达了世世代代中国人对于幸福美满的情感追求。中国人是一个重视感情却又含蓄内敛的民族,在感情表达上习惯于借物抒情,婉转间接地表露内心情感。蒙古族的烟荷包,其用途不仅仅是用来装烟,更重要的是用来传情。蒙古族以烟象征火,用烟荷包来表达红红火火的祝福;烟荷包上的刺绣图案也寓意不同,寿桃祝愿父母健康长寿,双喜花象征双喜临门;烟荷包上的飘带数量也寄予了美好情感,两根飘带送给老人代表长命百岁,三根飘带代表两人心心相印。中国吉祥文化数千年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图形符号,通过暗喻、谐音以及象征等手法表情达意,如谐音“福”的蝠、谐音“禄”的鹿,寓意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鱼,寓意喜上眉梢喜鹊与梅花等等。作为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精神信仰,中国吉祥文化的视觉表象及其内涵意象能够增加艺术设计的意境与深度,同时大大提升设计的情感价值。

四、传承民族精神,发挥文化教化功能

在西方文明体系下建构和主导的全球化,不仅表现为技术和经济层面的西方化,而且还包含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的扩张。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强势冲击下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时代话题。设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血统和基因,又具有创造新文化的历史使命。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容为艺术设计提供养分的同时,也需要艺术设计努力去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美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这是艺术设计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纵观历史,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民族文化都在培育民族的优秀精神品格方面起着其它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在苗族古歌《枫木歌》中,吟唱到枫树干和枫树心生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蛋孵化出人类,这个起源神话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同时,在苗族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思想。“坐在一块土,便是一家人”、“逢老要尊老,逢小要爱小”,这些世代相传的俗语充分体现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道德风尚。传统的民族文化中所包涵的积极、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脊梁,推动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艺术设计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内在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理应与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一致,否则艺术设计也就缺失了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山西民居室内装饰中有名的“炕围画”在美化室内环境的同时就兼具文化教育的重任,如以“桃园三结义”宣扬仁义,以“二十四孝图”宣扬孝悌,以梅、兰、竹、菊比拟君子品德,以“打柴、渔猎、耕田”劝勉子孙勤俭等等。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把教育融于艺术之中是从古之圣贤便开始倡导的。在艺术设计中,适宜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反映出中华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够丰富设计的内涵、提升设计的品味,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履行着文化教化的重要使命。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强势冲击下,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断降低。设计界也是如此,中国的设计成了西方设计的拷贝。“瞻前顾后,现代设计的结论几乎都是别国的模式。而当代设计文化的引入和发展的时间还很短,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没有形成,寻找和确立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便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不能一直跟在西方设计后面邯郸学步,而应该关注其中文化因素、时代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抓住其本质的东西,然后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理念、风格、情感及教化价值的艺术设计,并使之符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和需求。只有凸显了其民族性和文化身份,中国设计才具有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的特性,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于世界设计顶峰。

作者:宋翠君单位:南通大学

第2篇

定义问题

全球化一般被界定为市场与外部联系这一过程的加速和随之而来的民族经济融入到统一的规则中,在这里,国家受到限制,市场则不受限制。但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不是一个仅仅由特定的政府排除连续的障碍以达到各种跨国联系的量变过程。这是一个质变过程,民族经济的整体从开放产品市场发展到开放资本市场。产品市场,或外贸,在10年前就已相对地不受束缚。比较新的情况是,最近10年对资本流动的障碍急剧减少。这意味着质变而不是量变,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市场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的差别。

它们是不同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以下事实:就本质而言,资本市场较少竞争性,或者说更倾向于垄断,如银行业那样。正如斯蒂格利茨所强调的,市场经济中资本的配置主要是以卖方所定的价格来进行的①。另一个差别是,由于信息的匮乏,资本市场比产品市场更易于遭到投机和崩溃的打击②。因而,资本市场比产品市场存在更多风险,因而,当资本流动的障碍减少时,民族经济必须增强。换言之,如果像上面那样界定的话,全球化将民族经济和世界经济带入了一个新的、风险更大的领域。进一步而言,这些风险一方面与更为显著的垄断活动有关,另一方面与更为剧烈的经济变动性有关。理论模式的转变战后两种主要的理论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和都充分意识到自由资本所包含的风险。虽然通常被人们看成竞争对手,但由于这一原因,这两种理论事实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皆主张本国经济对外国经济的优势地位,希望由政府来处理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问题。为了给政府以必需的自由处理权,凯恩斯主义和都提倡限制跨国资本的流动性。这两种理论都应当被看成是对战前几十年资本市场迅速开放的一种反应。它们都把30年代的大萧条(有史以来资本主义最低迷的时期)归咎于大规模的资本自由化。两种理论对政府的信任反映出了相同的道德使命:如果市场不能为整个社会确保公正的结果,那么政府必须以某种方式介入并纠正这些结果。

从更深的层面而言,可以将这些经济学说看成是一种受道德驱动的、对可能无法令人接受的非正义的反应,这种非正义导致了资本主义近乎完全的崩溃。然而,必须注意的是,虽然公开提出道德问题,但两种学说在运用道德概念时存在一些差异。凯恩斯主义的道德观主要是个人主义的,而的道德观基本上是集体主义的。

相应地,这两种学说在实现公正的(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结果的首选方式上存在差异,凯恩斯主义是改良的学说,主张在传统的机制内进行有限的修改。它尤其赞同政府对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左右的经济的干预。相反,是一种革命的学说,主张对制度的根本变革,从而政府而不是市场将成为主角。

乐观的观点

全球化意识形态要获得支配的地位,就必须对上述两种学说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自货币学派,它宣称市场不得受到政府过多的限制。货币学派不是将大萧条或别的不利事件归咎于过度的市场,而是将这种挫折归因于政府机构的管理不善。

随着货币学派的成功,不仅出现了对大萧条的不同解释,而且也否定了作为重要变量的道德。这是一种脱离了道德的学说,道德被看成是与(受到功效而不是同情驱动的)经济行为不相容的因素。因为增长的效率是对社会问题的最好救治,既然市场对效率最有益,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引入道德。

凯恩斯主义和的经济学家的相对悲观的经济观已经受到挑战,这一挑战来自相对乐观的主张跨国联系的货币主义者。后者不但提出这种联系不会是一种威胁,而且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机遇。并且辩称使经济体更为紧密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需要做的无非是缩小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已。

这种乐观精神充盈于货币主义的派生物———全球化学说中。简单而言,这种学说声称摧毁政府对外部联系的障碍将释放两种积极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运作机制(市场)从最先进的经济区域扩展到所有的政府放弃了控制权的经济区域。其二是随着这种最为有效的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经济区域也会繁荣起来。全球的现实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理论模式转向货币学派,正在发生的全球化让人觉得民族市场正在逐渐向外来的利益开放。最为实质的转变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得到最为妥善保护的资产市场也放开了,外国投资者不但可以接近股票市场,而且对国有资产相当规模的公开购买也得到认可这一开始于发达国家的过程近来也波及到了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域,如果全球化的论据是正确的,那么人们就会期待不太发达的国家的机制将愈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随着这种最好的运作机制的普遍传播,欠发达世界的经济将加速发展,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缩小。然而,无论从机制上还是繁荣的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现实并不是世界经济变得更为统一。正在进行的全球化并没有如同人们所宣称的那样成为统一的力量。相反,概而观之,经济联系壁垒的消除(开始于战后初期)事实上深化了近来世界经济中的差异。

简而言之,从实践而不是从理论层面来看,全球化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这种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这并不奇怪,没有哪种经济过程只产生积极的或只产生消极的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全球化积极的一面主要产生于发达国家;消极的一面主要积聚在欠发达的地区。

政府机构

特定的经济会产生何种类型的结果关键在于它是否与有效的政府一起加入了世界经济,有效的政府是指它有能力控制经济,足以吸收由于开放国内市场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额外风险。因为绝大多数的额外风险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开放,最为关键的是政府有能力确保这些风险不会破坏经济的运行。

由此可见,如果要使全球化在任何经济区域产生积极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的政府调整(改革)是必需的。因为,不管特定的经济区是发达的还是不发达的,政府不会为开放资本市场所带来的额外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具有同等开放程度的两个国家,较为发达的国家将比不太发达的国家更容易对政府进行改革。

全球化的运作不仅需要市场的扩展,也需要政府(职能)的扩展。全球化的过程不是通过市场代替国家来进行的,而是在两者都扩展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处理市场扩大所产生的额外风险,政府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了应付这些风险,政府的权能也得扩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政府的改革在发达国家比较容易。当政府有能力吸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所固有的风险时,就可以看到全球化的积极后果;而政府缺乏这种能力时,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政府效力的差异造成了全球经济效益事实上的差别。这也就是说,北美和西欧表现了全球化积极的一面,而拉美和东欧则表现了全球化消极的一面。相反的趋势认为发达国家在适当地调整它们的政府方面大多取得了成功,不太发达的国家大部分失败了,这种说法没有完全理解全球化的现实。真实的情形更为生动,在发达国家的政府兴盛的同时,不太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衰退。事实上,在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许多政府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即赤字和(或)地方腐败。

资金缺乏和腐败在全球化发生之前就已成为拉美国家的特征,但东欧并非如此。然而,拉美首先投身于全球化,随后就是东欧(1989年),但政府都已经历了更深程度的腐化。在东欧尤其如此,原本非常强大的东欧各国政府已遭受了最为急剧的能力上的退化。

政府腐化的事例没有比陷于危机的俄罗斯政府所表现出的更为引人注目的了,在这里,强大的政府权力突然被所谓的寡头政治执政者的权力所取代,他们有自己的强制性力量(保镖和私人“军队”)。但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政府看上去处境好一些,但非常类似于政府的真空状况,因为波兰政府很大程度上被非政府的行为者(他们的行为类似寡头执政者)的利益所左右。在拉美,也存在政府腐化的迹象,特别是在那些近期卷入世界经济的国家,如秘鲁,尤其是阿根廷。多年来被看成是最沉迷于市场改革的阿根廷2002年已陷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中,经济学家将其归为结构问题。这也就是说,政府的崩溃是经济崩溃的根源,因此,没有政府的重建就不可能有发展。安全毯货币主义者声称,最好的运作机制在世界经济中的扩展意味着市场替代政府,部分原因是市场在为个人平衡经济机遇方面更为有效。随着全球化的进行,战后以上述平衡为目的的“福利国家”的干预很大程度上将不再需要。不管这一理论宣扬什么,事实上,至少在发达国家,事情恰恰相反③。转在全球化占据经济议程之前,更为开放的经济,像奥地利、丹麦或瑞典这样的小国,在社会福利计划上的花费很多,以此来资助陷于困境中的个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期,福利开销普遍增加,国民生产的税收额同样如此,例如,1990年到2000年,法国的税收从47%增至50%,德国从42%增至44%,意大利则从41%增加到44%④。

然而,东欧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它最近才向世界经济开放。1989年以来,福利国家大幅度地解体,这从福利计划有系统的收缩和税收的持续下降中可以看出。这些福利项目曾经可以与发达经济区域,至少与西欧相媲美,现在正在被遗弃,令人担忧的是,有时候还低于国家承诺的水平。

因而,一度脱离贫困的东欧已经距离脱离了贫困的西欧很远了,并将大量的人推入了悲惨境地。这种状况即使在相对成功的经济区域也不例外。如波兰,社会福利计划所占国民产值的份额从23%降到20%,失业率从0增至2002年的25%,就业的人中也只有20%的人获得报酬。大约55%的人口处于社会最低保障线之下,10%的人口的收入不能维持生存。

各种垄断势力

当全球化的主要鼓吹者声称市场取代政府将带来普遍的利益仅仅适用于不太发达的国家时,另一种主张针锋相对地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市场改善的状况并不适用于不太发达的国家。后面这种主张在发达国家开放的背景中很有意义,但不适用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域,肯定也不适用于东欧经济区。

市场改善意味着垄断受到整顿,但与全球化的论断相反的是,向世界市场的开放会增加垄断倾向。垄断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就好像它是地方市场或国内市场的一部分一样。当特定的经济区整合入世界市场时,垄断必须受到政府而不是其他机构的控制。这是发达国家的事实,在欧盟中也的确如此。

然而,随着政府处于极度的混乱状态,从1989年以来,东欧经济区的垄断实质性地增强了。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因为1989年之前,这些仍处于中央计划之下的经济体已经高度垄断化了。当然,这些垄断的本质已经从国家(强制性)垄断转向了市场(自发的)垄断,但这并不等于就不能减少甚至是消除这种垄断状况。

东欧国家已经达到的垄断程度主要是由于如下事实所致:对私人利益的关注削弱了政府的能力,政府现在愿意向公司让步以换取支持、贿赂和捐赠。在获得政府让步的游戏中,较大的公司(资金更为雄厚)比小公司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们正利用其影响力从现有的横向的集中转向更为强有力的纵向集中。

经济增长的不均衡分布最好的运作机制(政府的和/或市场的)并没有由于全球化而从发达国家向不太发达的国家传播,经济繁荣的世界性驱动力因全球化之故而不可避免的说法不可能是正确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值得注意的例子(主要来自东亚经济体,包括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不太发达的国家比以往表现得更糟。

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在最近的十年出现了经济的加速增长,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未曾预料到的。这些国家通常是成熟的经济区,没有丧失战后的推动力,并保持低增长率,但最近十年增长率突然飙升。在1990—2000年间,美国的增长率在3%-4%之间摇摆,很明显,这是一种历史的反常。

在发达的经济区,全球化所伴随的这种反常具有积极意义,但它同时将一种消极的反常置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至少是东欧。毫无例外,这一地区的所有国家在转向市场性的改革后,在1990年到1991年间,一个接一个地陷入生产的低迷期,它比30年代的大萧条更为糟糕,不仅程度深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像匈牙利和波兰这样受破坏程度最轻的国家的生产下降了20%,其他像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几乎下降了40%,在俄罗斯,几近50%,在乌克兰则为60%。受大萧条打击最为严重的德国和美国的生产下降了25%,但在5年中就完全恢复了。但10年后的2001年,东欧地区仍然没有恢复到1989-1990间的产量。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开始了经济复原,但或许需要20年的时间本的重新配置

人们认为全球化对不太发达的国家很有助益,因为通过全球化,资本明显从发达的经济区向不太发达的经济区流动。据说在资本富裕的发达经济区,资本的收益,或者所得要比资本匮乏的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少。当资本市场开放时,对最高回报的追求将会使资本转移到不太发达的经济区,因此,那里生产增长的机遇也会增加,最终会追赶上发达经济区。

即使如上所述,但相反的情况也发生了,在东欧最为明显,东欧国家致力于以市场取代中央规划,多数国家在1989年之后忙于私有化方案(它主要有利于外国人,他们几乎全部来自发达国家),并以极度低廉的价格来推行。资产的流失是由于肆无忌惮的政府官员为了私利而廉价出卖的结果。

依照笔者2001年的一项调查,匈牙利在2001年大约有80%的银行业被外国拥有,在波兰,银行业同样如此,在工业中,外国所有者占有了资产的60%,外国人以实价的10%-15%购买公司。在波兰,每160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就意味着85-90%的资本价值的损失,当向外国人的出售活动结束时,大约2000亿美元落入资本富足的买主之手。

先前已存在的民族资本的流失并没有被资本的加速形成所弥补,也没有被国外新的所有者的投资活动所弥补,将资产转给外国人并创造一种发达国家并不存在的所有权结构,这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合理性,但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因为投资比率和国民生产中的投资份额已开始显著下降而不是相当程度的恢复。萧条经济学全球化的提倡者声称,与发达国家的整合不但使资本匮乏的经济区更容易获得发达国家的资本,而且更为紧密的联系也会给这些地区带来更多的稳定性(这些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就已经获得)。近来的经济表现中的上述差别证明,这种状况并没有发生,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向国外宣传它们并没有真正实行的思想。

事实上,在发达的经济区,货币主义已经深深地侵蚀了凯恩斯主义,它的稳定和抗危机的特性在发达经济区得到鼓吹。但这更多是文字上的表述而不是经济实践的现状。当面临困境时,政府继续求助于凯恩斯主义的手段,例如,对积累需求的管理,而且因为政府仍具有内聚力,它们随时准备采取行动(如美国在2001-2002年间的表现)。

然而,在不太发达的国家中,凯恩斯主义不但在思想层面上不被承认,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如此。所以货币主义的处方就随之出现了,当面对不利的景况时,政府就采取反凯恩斯主义的步骤⑤。因此,政府不是通过刺激(例如,降低利率,货币贬值,或者预算赤字)以减少生产所遭受的破坏,却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它们实际上使生产更为低迷。

不太发达的经济区的政府所采取的相反措施并不是由于信念恰好改变了,而是反映了全球化已经开始深入到这些经济区这一新的事实。这种行为过程在损害地方利益(如地方劳动力)的同时却有利于外来者的利益(例如外资)。在外资占优势的地方,或者如同外资几乎处于独占状况的东欧(在拉美也日益如此),政府软弱无力,对外来者的利益无可奈何。

结论

以货币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全球化理论声称,民族经济向世界的开放使得在发达经济区运作的机制向不太发达的经济区传播,并且使得世界财富在这两个区域均衡化,这些变化的积极后果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区,因此,全球化的进程事实上加深了发达经济区与不太发达的经济区之间的传统差别。

在世界的发达地区,政府已经变得益愈强大,市场也愈加有效率,这就是它们发现自己处于全球化的积极一端的原因。对不太发达的经济区而言,事实恰恰相反,政府软弱无能,市场机制同样残缺不全。如果人们能够谈论政府正在被市场所取代,那它仅仅是东欧和拉美这些地方的事实,在这里,已经恶化的政府被恶化的市场所取代。

全球化有着这样多的结果,因而需要对它进行更加仔细的审视,它的理论基础货币主义(对自身的利益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同样如此。是重访它的竞争对手———凯恩斯主义和的时候了,它们对资本自由化(或者对不受国家监督的一切市场)有着更为清醒的看法,重要的是,它们对政府机构中的道德关怀的作用有着更高的评价。■注释:

①约瑟夫·斯蒂格里茨,《枯萎的社会主义?》,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②贾格迪什·巴格瓦蒂,《资本的神话》,《外交》,1998年5-6月号。

③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是否走得太远》,华盛顿特区:国际经济研究所(1997);《全球化争论中的理性和荒谬》,《外交政策》,1997年夏季号,第19-37页;杰弗里·萨克斯(Sachs,Jeffrey):《让全球资本主义运作起来!》,《经济学家》1998年9月12日,第23-25页。

第3篇

经济全球化产生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际格局上,东德和西德实现了统一、东欧发生了巨变、苏联解体,这样一来,原本的东西对峙因为缺乏对抗的基础而变得没有意义。新科技革命之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经济贸易发展成为主旋律。以上世纪80年代为界限,国际贸易争端发展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

1.国际贸易争端领域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最容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为货物贸易领域,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争端领域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贸易领域扩展到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领域、投资领域。服务贸易领域之所以会得到快速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由此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服务贸易领域的争端就逐渐的多了起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交易不再是单纯的货物,非货物也变为交易的对象,由此争端就扩展到了知识产权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促进了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发展。基于此,国际贸易争端的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2.国际贸易争端内容的新特点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争端的内容主要是削减关税壁垒,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后,争端的内容变为拆除非关税壁垒。国际贸易在八十年代之前,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平稳发展的影响,一直呈现出贸易自由化,因此争端就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上。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非经贸领域的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争端的内容呈现了新的特点。

3.国际贸易争端主体的新特点

在过去,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的主体多为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壮大,在争端主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贸易主体之间的贸易量越多,那么发生争端的频率越大,反之则频率越小。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因此发生争端之后,解决争端的规则也是由发达国家来决定,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身影,当发生国际贸易争端时,发展中国家会利用已有的争端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合理利益。由于主体的变化,导致国际贸易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4.国际贸易争端原因的新特点

各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水平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在国际贸易中会会发生争端。以农业为例,美国和欧盟的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要高于欧盟,在美国与欧盟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时,欧盟为了取得争夺的胜利,就制定了一系列出口补贴政策,这样一来,美国与欧盟之间就发生了争端。除了经济水平的差异之外,各国之间的政策、国内法、国际法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在国际贸易中都会形成争端。

二、WTO解决争端机制的完善

1.引进“否定协商一致”原则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会遇到程序性或者实体性方面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出席会议的成员国没有一致的反对,那么该问题的决定予以通过。这样一来,争端解决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不会因一方的阻止而终止或者拖延。

2.建立统一的争端解决程序,设立专门的争端解决机构

在关贸总协定中,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理事会负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对这种状态做出了改变,争端解决不在由理事会负责,而是设立了专门的解决机构———DSB。争端解决的规则及程序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DSB负责执行,另外,在协定中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也由DSB来负责。

3.引入自动程序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由多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时限,这在谅解及附件中做出了明确的固定,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未磋商出结果或者不理会磋商,那么在进行第二次争端解决申诉时,就会自动成立有关的专家组。专家组成立之后,会向DSB提出报告,DSB要在60日内通过该报告,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阻止其中一方当事人有意上诉。报告通过之后,如果没有“否定一致同意”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入自动程序。通过自动程序,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预,进而促使争端得到有效的解决。

4.引入交叉报复

对于中止和减让的问题,专家组在进行审理时,要与专家组处于相同的部门中,然而,在同一个部门中,中止和减让比较难以实现,因此,当事人就会用其他的办法将另一有关协议项下的减让中止,这就是交叉报复。通过这个做法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执行裁决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争端的应对对策

1.中国要积极地加入国际贸易中

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加入国际贸易后,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国不能因此就拒绝加入,反而要积极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的实力,就需要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地吸收先进的东西。不过,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要对国际贸易争端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的合作

实际上,国际贸易争端的本质为利益之争,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达成协作、协同利益。我国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由于分工定位趋同导致争端的发生,对于这类型的国际贸易争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实行产业升级,或者进行地区间的合作,进而有效的减少争端。

3.发挥行业协会在避免和解决争端中的作用

所谓行业协会,是指一种特殊的中介组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属于民间组织,WTO规则无法直接管辖行业协会。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行业协会可以直接或间接代表会员企业参与其中,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促进争端解决。

4.完善我国的产业救济体系

在WTO中倡导贸易自由,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一概排斥贸易保护,在法律框架中,设定了许多的例外,主要目的在于允许成员国实施国内产业救济。有些国家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胜出,会采取不恰当的倾销、补贴措施等,通过法律框架中例外条例,成员国就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完善的产业救济体系,可以保证我国的国际贸易,并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

5.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要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规则,同时还要精通外语,通过国际贸易人才,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建立严格的国际贸易人才上岗制度,避免非专业人士上岗,让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成分发挥自身的技能。

四、结论

第4篇

[关键词]服务营销文化烙印文化策略

服务作为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服务逐渐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营销利器,日益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跨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取得优势,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相应的服务营销策略。

一、文化引领消费

文化是左右消费者消费行为选择的烙印。国际营销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民族文化差异,它涉及人口、教育水平、、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是影响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文化烙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呈现多元化

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和他们的文化关系密切。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前台。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赶时髦,猎新奇,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讲求健康自然,于是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等成为历久不衰的消费热宠;图方便情趣,根据美国快速化的生活节奏,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美式快餐即是典型。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世界范围,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他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上国际化,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传统化,富裕的日本人仍不放弃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严格化,在国际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另外也存在与美国消费相似的消费享乐化和个性化特征。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喜新厌旧、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多数人对艺术时尚和高档奢侈品有特殊的个人偏好,年轻白领们几个月坚持省吃俭用就为买一瓶兰蔻的新款香水或是一根阿曼尼的领带,这种事在法国等国家屡见不鲜。

文化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而对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从前期投入、产品设计到分销、促销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因素。二、适应全球化的文化策略

了解一国的文化环境,排除文化差异是国际营销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之一,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障碍称得上是国际营销的“生命线”。要制定适应全球化营销时代的要求的文化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环境,解决文化抵制问题

大多数文化都有着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拥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并自觉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中陌生和未知的部分。民族中心主义会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劣等感,这是一种自然的感受。国际营销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以获取利益,而不是屈从于目标国家的民族文化或扩张本民族文化。因此,要从思想意识上承认、理解、尊重文化差异,重视他国语言、文化、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要求营销者避免自我参照标准,学会角色转换,既站在需求者的角度提出要求,又从营销者的角度有效地满足需求。

2.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相互渗透,只是渗透的速度比较缓慢。就饮食结构而言,欧洲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全改为用筷子吃饭,中国人也不会一下子只吃汉堡炸鸡,不吃米饭馒头;但是,在心理认同上,欧洲逐渐渗入中餐的同时,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餐。另外,在一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不仅有实物的创作活动,而且融入了文化活动,该产品既具有其实用价值,也是一种文化系统中的信息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国际营销人员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渗透性,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

3.企业文化要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员工逐渐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理想、目标、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表现出的企业风范和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民族性为前提,同时根据企业类型、经营战略、市场取向等确立。企业文化创新是将本国公司企业文化与目标国家的企业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本国公司与当地文化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保留着本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又与当地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本公司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创新企业文化不但使所有员工有归属感,团结一心,而且能够更好地开拓目标市场,实现企业目标。

三、结语

在国内的营销活动中,文化因素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不被营销者所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营销者与消费者成长于同一文化环境中,因此他们较少考虑营销中的文化因素,而把重点放在营销的经济因素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但是当营销活动跨越国界后,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销售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国际营销中,它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源于人的需求,市场营销正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的经济行为。那么,跨文化环境进行的国际市场营销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求,因而,重视文化策略的研究,揭示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将有利于开拓跨国市场,实现企业长期的市场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纪忠方真:国际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0

[2]胡正明:国际市场营销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0,33

第5篇

(一)经济落后,人才匮乏2013年贵州省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但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很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欠缺。虽然贵州省政府和人民都在积极建设全省文化事业,推行一系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与其他省市相比较,只是杯水车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资源基础,同时也需要大量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而贵州省属于西南贫困省,人才吸引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成为阻碍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原因之一。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成熟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是一种抽象形式,需要利用旅游产业为载体来表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分散且整合开发难度大,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广泛,很多人对贵州的认识停留在很片面的层次上。另外,贵州省旅游产业大部分是依托自然景观资源,旅游产品大都只是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复合性差,业态品种单一,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总体发展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发展路径比较模糊。

(三)全省整体文化发展不均衡,项目层次低贵州省文化以省会贵阳市为中心向四周各县、市辐射,并呈衰退减弱势。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省内目前已有一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是缺乏高端、大型、创新的项目支撑,并且大部分已有项目属于外层面,核心特色性较弱。省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园区例如多彩贵州城、贵州水田国际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仁怀名酒文化产业园等正在建设中,项目未来影响力与成效性不可预期。

(四)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完善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贵州经济欠发达,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体制不够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市场,需要政府完善融资体系,给予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入驻贵州,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利用贵州省先天资源优势。另外,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涉及的相关部门职能界定不清,管理效率低,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二、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有效合理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贵州省总体地势不平,旅游自然资源虽丰富但开发难度大,由于经济政策等原因许多自然资源并未充分挖掘。另外,已开发的部分资源存在开发定位不明确,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建议由政府主导合理有效开发自然资源,通过精确论证及规划后再开发,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

(二)利用品牌效应和现代传播方式有效宣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贵州省目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有效地宣传贵州省特色文化是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结合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案例,比如迪士尼乐园,通过塑造一系列卡通形象,捧红了米奇,维尼熊等卡通明星。吸取经验,可以通过塑造贵州民族文化形象,借用“多彩贵州风”等品牌力量带动,结合现代传播方式,以动画片叙述或其他形式,对贵州省民族特色进行宣传。同时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消费,并将贵州文化传播出去,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彰显贵州民族文化特色。

(三)将传统文化产品与创意产品有效结合贵州省的文化产品大部分停留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初级加工层面上,缺乏创新性和复合性。建议由政府主导充分整合资源,融入创意元素,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等方式对文化产品进行升级。发展民族产业,以民族活动为突破点,开展各类民族展览会,结合贵州传统特色产品和文化,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意产品,吸引资金和人气,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健全体制,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良好的体制是文化创意市场顺畅运作的保证,贵州省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推行一定的扶持政策,为各类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相关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流动;规范相关部门,明确管理职权,提高管理效率。政府计划与市场控制共同作用,调节经济和监管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三、结论

第6篇

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在90年代获得成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5~1998年间,美国1/3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在国内总收入(GDP)4.1%的增长率中,信息产业的贡献达1.2个百分点;计算机和电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到2006年,美国将有一半工人受雇于信息产业或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高新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催生了一批新兴关联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1970年,美国每辆汽车电子装置的价值只有25美元,1990年上升到1383美元,2000年,美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上千亿美元。在1998年美国资本设备实际投资16.5%的增长率中,信息设备的贡献就占9.6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58%。美国信息产业占经济的25%,生物产业将使新经济的比重再增加15个百分点。

以美国带动的信息全球化,已经全世界达成了共识。2000年9月在冲绳举行的8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信息通信技术将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3的8个国家达成共识,要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和益处,同时要在这种革命性变化中制订信息技术的各种相关规则。

21世纪全球发展的巨大的动力,仍然来自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长1/3,达到80亿,2050年达到89亿,人口老化现象将影响全世界。今后几十年知识激增和因特网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场真正的知识革命正在开始,知识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尤其受重视,它的重要性超过体力劳动、自然资源以及实物资本。富国创造的的财富都归功于人力资本。在美国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就业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识经济”中老的工业部门将降到10%的比例。

信息产业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盘,并不说明信息产业的失败,它可能标志着积极的转折:美国的信息产业进一步与传统经济结合,美国信息革命的进一步全球化,“新经济”将继续发展。

3。“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化信息产业的基础

美国政府于1993年制订<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指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

1991年戈尔提出“建立地球村的基础结构”,1994年提出“维持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建连接各个网络的全球网。。。。必须建成并开通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CII),为每个人提供周游世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个网络,消息和图象能够以光速从任一大城市通往每个大陆上的任一小村庄。”

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信息时代手段社会基础结构,相当于工业革命初期美国的铁路网。目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掌管的INTEINET网,又称为互联网,已经成为跨国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与155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连接,有400多万台主机,15000万用户。它本身不是信息高速公路,但它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随着微机的普及,全球上网人数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微软,麦克考,波音公司合作,到2001年由90亿美圆发射288颗卫星,使互联网,商业,金融和互动媒体服务24小时覆盖全球。100多所大学和IBM合作,计划推出第二代互联网,比现在的互联网快100---1000倍,其能量直接为媒体产业带来革命。

互联网是社会资源大规模重组的根本工具,这种分配是一种全局式的联动,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避免的。最近五年美国互联网创造的百万富翁比过去五十年所有工业创造的百万富翁还要多:在1992-1999年,有4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市场价值达1.3万亿美元,其中仅1999年就有3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互联网经济成为美国的第一大经济,美国在大概五、六年的时间里,把资源从一些传统行业转移到了年轻人手中,使整个国家重新焕发了活力。美国信息产业已经占经济25%,再加上生物技术将有15个百分点。互联网的特点是:通讯互联网化。微机通讯与可视电话。网络电视装置。不用买微机,可以在电视机上直接上网,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网络微机和简易电脑。不用大硬盘,用网上软件和空间。内联网。银行,保险公司,大企业,院校和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建立全球范围的内部使用网络。卫星通讯的互联网高速入口。卫星上有5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网上服务公司跨国化,比如互联网全球漫游服务,用户可以在外国上网。互联网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信息产品,传递照片和录象带。信息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按照完备的,交互式的,用户驱动方式运行。它由高速通信平台和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组成,关键技术有13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高效率软件系统,超大容量计算机高速接口,光纤传输技术,同步数字系列,异步转移模式,高速通信协议,数字图象压缩,大容量存储,智能网,多媒体通信,个人通信,信息安全。信息高速公路由通信网,数据库,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规则和个人5个部分组成。

4.信息时代的特点

第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上,新型生产力有高技术含量,高速度跳跃性发展,高度竞争性,高度社会化和人性化。

第二,生产方式是计算机处理信息,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信息。传统产业向自动化,柔性,分散型生产发展。

第三,智力资本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取代人力资本并且排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首。传统经济中的直线管理正向扁平型管理转变: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管理。由于资本的全球化与创新快速化两者的合力,项目管理正改变着传统的职能性的组织管理。社会知识化,公司扁平化,势必使更多的权力下放,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文化,低层员工参与创新,被授予决策权,并对业绩改进负责,信任与对过错的宽容,成为核心文化。

第四,知识经济将传统教育推到产业前沿,知识老化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无法满足小学、中学、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性学习,学习将成为终生行为。

第五,伦敦、纽约、东京三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一批精英正进入硅谷、上海等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全球人才中心。新经济中,留人则日益成为人力资源的瓶颈。

第六,从科学管理到数字化管理,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和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基于网络,企业的知识信息资源和财富可数字化;运用量化管理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定量化,智能化,综合性,集成性,动态开发性,系统性。

第七,新型市场交换方式:扩大交换客体和市场空间,提高交换速度和频率,改变交换方式和手段,交换电子化,信息化,符号化。信息产生附加值,电子信息量急剧膨胀,对经济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八,主导产业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人的智能和创造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挥。新型劳动方式:生产和办公自动化,劳动者摆脱劳累,危险的工作,许多人在家上班。高科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提高。使用计算机记忆和模拟,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记忆反应能力为计算机代替,悟性(灵感,直觉和顿悟)最为重要,人将更有创造力。

第九,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转变,遇事“拆零”的分析方式将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取代,高科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提高。使用计算机记忆和模拟,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记忆反应能力为计算机代替,悟性(灵感,直觉和顿悟)最为重要,人将更有创造力。

第十,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家庭生活:可视电话,电视与卫星的联网,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脑,人脑控制的计算机全面进入家庭。特别是互联网的终端,将由目前的计算机,手机,继续向微型化发展。微型芯片将起到关键作用,一个芯片相当于一部微型电脑,将被安装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门窗,灶具,钱包,纽扣,首饰之中,自动行使各种功能。

第十一,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大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将出现文化产业的革命:多媒体技术将文字,数据,图片,照片,语音,立体声,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融和成为有机整体,的三维动画,电视片头,影视特技技术,将产生影视数据库,点索播放系统,现代广告等。。

第十二,虚拟现实。将加速科学技术及工程设计等领域的发展,也将扩张互联网的文化内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新型认识工具也将大大促进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甚至将引发一场哲学革命。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虚拟世界是全体虚拟环境或给定仿真对象全体,虚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用户,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多媒体技术。它综合运用计算机三维图像技术、模拟(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和伺服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媒体集成起来,具有综合处理音频、图象、文字等类信息功能。在多媒体的情境中,实现人一机器的互动,构成了新型的多维的人机和谐的信息系统。目前,随着互联网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从最初的人员培训,工程技术,科学实验和探索等方面的应用,扩展到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虚拟社区生活,虚拟国家等。仿真性的虚拟用于培训如“虚拟飞机座舱”。1998年春克莱斯勒公司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汽车,直接从计算机屏幕走上生产线,利用数字设计模型省略中间汽车样机生产,避免了1500项设计差错,节约了8个月的开发时间和8000万美元的费用。建筑公司工程投标可以制成体验器,把顾客带入未来建筑物。旅游业可通过虚拟现实让顾客观赏。超越性的虚拟现实,可发挥人的认识探索能力,提示未知世界奥秘。如模拟宇宙太空和原子世界,展示宇宙黑洞的巨大引力。幻象性的虚拟现实,把凭空想像用计算机图像、音响等功能,将其变成可以看到的、听到的多媒体作品,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时空。

单纯从技术层面来分析,它只是一种数字化方式的构成,从文化哲学的层面看,它是人作为符号动物充分发挥其“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的自然延伸,是人类继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之后的又一次中介革命,是人类超越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符号化活动是虚拟现实的本质。

“虚拟现实”被理解为运用技术手段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它是以0和1组合的BIT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的符号处理为基础,以“知识、信息、消息、图象、文学作为自己的形式,以场的状态而弥漫在空间。虚拟带有比特的非原子特性;“比特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以及超越自然时空等特点。它是信息的DNA,是计算机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0和1的字符串。以比特为基础的“虚拟即是符号化”。它的首要意义不再是对自然的超越,而是对人的自身作为文化动物存在的思维空间和传统的符号空间的内在突破和超越。人类不断运用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就在不断地扩展。符号化思维的实践意义就在于它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正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中,人类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文化世界。虚拟现实使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第十二,从全世界的现状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并改造它们。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接受者,离信息社会还远得很。发展中国家必须同时完成发展信息产业,又改造传统产业的双重任务。因此,也可以把计算机和互联网,看成是传统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关键的生产工具,尖端和先导技术。

第十三,随着因特网时代的到来、知识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增长下降的规律”就失去了作用,而起作用的则是“生产不断增长的规律”。因为知识能产生更多的知识,而且扩大了增长的范围。现在就连高度发达的国家每年的增长率也可以达到4--5%,不再是1%。世界经济在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使人们对原来提出的有关增长极限的设想产生了怀疑。

第7篇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BackgroundInformationonⅩⅢNAMSummit,”KualaLumpur,20—25February2003,不结盟运动英文网址,.za,2002年8月5日。)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络”(TheThirdWorld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BBC中文网,bbc.co.uk,2001年11月6日。)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Washington,D.C.,December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新华网,,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199019952000

发展中国家490.3831.31435.02073.0

世界1874.53381.75070.86341.2

资料来源: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

WorldEconomy,New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1999,New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网址:。)(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Nations:WorldEconomicandSocialSurvey2001,TrendsandPoliciesintheWorld

Economy,New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Nations: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Development,NewYorkand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发展中国家23509421245025957763643353304565638

世界221357282902357537390776471906687111799928

发展中国家

所占比例(%)10.6%14.9%14.1%14.8%13.6%4.8%8.2%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网址:。)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近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网址:/Chinese/newlinks,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状态,导致了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网址:.za。)20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政治动荡、经济基础落后、科技不发达、社会凝聚力低,这些国家进入21世纪后处境将更加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少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初“边缘化”趋向还会继续发展。

第8篇

一、国际重复征税的原因

1、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法律性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下商品和资本的国际化以及市场的国际化导致纳税人收入的国际化,各国基于自身的利益普遍采用对所得课税,从而导致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2、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之间的冲突绝大多数国家在征税过程中既对本地居民行使居民管辖权,有队非居民来源于境内各种所得实行地域管辖权,因此,对于一国居民所得中来源于境外的那一部分所得势必会发生一国的居民管辖权与另一国的地域管辖权之间的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联系日益密切,资本、商品的国际化也不断加强,因此,这类冲突是当今国际重复征税的最普遍原因。3、两个国家居民管辖权之间的冲突这类冲突主要是由于各国税法上采用的确认纳税人居民身份标准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各国在制定居民身份时对住所、居所、居住时间等标准的不同选择。4、两个国家地域管辖权时间的冲突此类冲突是由于各国税法对同一种类所得来源地的认定标准不同,而导致的对同一笔所得的重复征税现象。主要表现为纳税人要分别向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就该笔所得承担有限的纳税义务。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重复征税的表现

(一)经济全球化是国际重复征税的重要前提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等,相互依存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是实现各国市场分工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分工协作日益精细,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跨国公司不断增多,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加速了资本在国际上的流动,使资本不断多元化和国际化,促进了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各国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这些变化都促使越来越多的跨国所得和收入的产生。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出现之前,各国经济活动只发生在本国境内,各国政府的征税对象主要是本国的公民企业或组织,国家税收没有涉外的因素,国家税收问题也是国家和本国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但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跨国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不仅仅来自于一个国家,其所得和收入也变得国际化和多元化。此外,跨国投资等经济活动日益增加,投资者为获得最大收益,超越国界进行跨国投资,为跨国商品、资本和劳务往来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前提下,由于各国经济政策、税法制度的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制定,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各国间产生很多经济利益矛盾,跨国纳税人和跨国所得及收入的出现也可能引起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

(二)国际重复征税的新现象国际重复征税现象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国对于本国对外经济政策和经济政策关系的不断调整,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有关重复征税的新现象。1、国际税收协定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对外缔结税收协定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间的税收协定对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解决已经并且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各国都不愿削减本国的税收管辖权,因此国家间关于重复征税问题的税收协调就显得至关重要。税收协定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上缔结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数目不断增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税收协定有双边性多边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此外还表现为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更加充实,从而可以应对更多矛盾和问题。同时,《OECD协定范本》和《UN协定范本》为大多数税收协定提供了依据和支持。2、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一段时期的产物,其内部以及各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税收协调有了较大发展,推动了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税收一体化活动的进程,这将有助于国际重复征税等矛盾的协调。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以及G20峰会上审议通过的一些成果对重塑现有国际税收规则体系,完善各国税制,以及对促进我国税制改革,建立与我国对外开放和税收现代化相适应的国际税收制度与征管体系都有着重大意义。这都体现着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3、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虽然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国际重复征税现象有了一定的缓和,但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资本流动日益剧烈,各国境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使各国间依赖程度更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度地持续增长,2013年我国投资额已达1078亿美元,表明我国已从资本输入大国变为资本输出大国,而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必将引起国际重复征税现象的频繁和普遍发生。4、房产税中的重复征税现象现如今,很多国家都存在用对房产税的征收来抑制房价上涨的现象,但实施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有的确起到了调控房价的作用,例如:美国每年都要缴房产税,房屋的空置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投机性购房减少,房价得到控制。但也有国家并没有达到控制房价的效果,例如韩国为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多次增加房产税税负,最终导致一些房价较高地区业主承担了大额房产税,从而未能有效抑制房价。我国在征收房产税的试点工作的中,由于现有的存量住房中,城镇土地使用税本身在购房者购买住房时就已经缴纳,这使得即将开征的房产税中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重复征税的影响

(一)国际重复征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如上文所述,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国际重复征税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正是因为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关系日益密切,各国间依赖性越来越高,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对世界各国及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重复征税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中性原则”一方面,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具有相等纳税能力者应负担相等的税收,不同纳税能力者应负担不同的税收。国际重复征税之所以违背了此原则,税收的重要职能是调节收入分配,提高社会公平,但重复征税增加了跨国投资者的额外税收负担,挫伤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意愿,以及阻碍了资本、技术、劳务等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以至于制约着国际性专业分工,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税收中性原则是指国家在征税过程中,除了使人民因纳税而负担以外,最好不要使人民承受其他额外的经济负担和损失。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无疑是造成了这种税收额之外的经济负担和损失,因此违背了税收中性原则。由于税收中性通常是用来表示政府利用税收干预经济程度的,所以国际重复征税违背了此原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相比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达国家更注重这一原则去维护其市场经济。2、国际重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不断增加,跨国投资者为了寻求更大利益必然会充分利用世界经济这个大市场,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出现最直接的影响是会使投资者税负加重,从而容易使投资者取消对外投资计划,转向国内投资,以至于阻碍国际间资金、技术、人员等正常流动和交往。此外,国际重复征税还会增加进出口商品的关税负担。对于出口国来讲,重复征税无疑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阻碍出口商品数量;对于进口国,进口商品成本也定会大大增加,从而阻碍进口商品的数量,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经济,但相比之下对国际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因此,国际重复征税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阻碍了世界商品的流通和经济贸易的往来。3、国际重复征税不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国际税收是国家行使在国际经济领域交往的具体表现,在现如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必须的,这样出现的国际重复征税现象也是必然的,国际重复征税可能引起国家间税收权利和利益的冲突,进而影响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严重制约了国际交往的正常进行。除了对税收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不利影响,还会对国家间财权利益关系上产生不利影响,在重复征税的状况下,在有关国家对同一征税对象征税时,一国政府多征了税,就会造成其他国家少征税。4、国际重复征税阻碍了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国际经济、技术、人才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可以很好地促进国际型专业化分工,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国际重复征税的出现为各国有效地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际重复征税不利于国内剩余资金向外流动并获取利润,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使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损害了价格作为资源有效配置的指导作用,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即税收的额外负担,这样的额外负担定会为投资者增加税负,高税负会使投资者不得不采取避税行为,损害国际的利益。这些都会对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国际重复征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从我国国情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是资本输入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各国间经济往来逐渐增多,我国国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对外投资额持续上升,资本输出不断增多,我国已经从资本输入大国变为资本输出大国,即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以至于我国管辖权的选择也从主要实行地域管辖权发展为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相结合。我国国情的变化使得国际重复征税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1、国际重复征税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者以获得最大收益作为目的去选择投资地点也是必须的,与此同时也会为我国经济带来一定的收益,从而实现资本的流动。然而,国际重复征税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投资者实际的总税负增高,抑制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投资者从对外投资转向在国内投资,这无疑会对我国引进国外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都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从而对我国财政税收造成一定的损失,阻碍了我国资本及人员的流入和流出,不利于我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2、国际重复征税影响我国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我国税法规定,公司制企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同时,向自然人投资者分配股利或红利时,还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然而相比之下,合伙制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只需按一定的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就可以。因此,相比于公司制企业形式,如果投资者以个体或个人独资及合伙组织形式存在,在税收负担方面是相对有利的。这种税负差异必然影响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可能导致企业主和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非公司制企业,而不愿意上升为独营股份或有限责任的公司制企业,这不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阻碍了规模效应的形成,进而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降低了市场效率。

作者:郭凯頔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第9篇

摘要: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源于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本文首先简述了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与发展,继而界定其范围及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挑战。

关键词:不干涉含义挑战

不干涉内政原则(principleofnoninterventionofinternalaffairs)是从国家原则中引申出来的一项国际法基本原则,该原则指国家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该原则也包含国际组织不得干涉成员国国内管辖事务之义。

一、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产生

不干涉内政原则源于原则,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是国家固有的权利,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其内涵包括对内具有最高统治权和对外具有独立权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根据其,享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不受他国的干涉,这样,一国范围之内不受他国干涉的内部事务就是内政。

国家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进过程。最早是一个宪法学(国内法)上的概念,法国著名古典法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让·博丹于1577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一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学说”。其后,洛克和卢梭等思想家分别提出“议会”和“人民”概念,但他们所强调的还只是国内法范畴,没有涉及到国际法的问题。

1648年欧洲各国为结束三十年战争而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家的诞生。它第一次以多边条约的形式确认了所有与会国的独立与法律上的平等,概念正式应用到国际法领域中。18-19世纪,在反对欧洲封建统治和反对他国干涉的斗争中,欧美国家学者的著述和政府文件都强调了国家的原则。20世纪,国家在反对武装干涉、维护民族自决和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中发展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和1945年《联合国》对国家原则的确认和强化,该原则确认各国有权决定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保证各国处理其国内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禁止外来的侵略和干涉,尊重各国政治独立、和经济权益。

二、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含义

(一)内政的含义与范围

内政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93年法国宪法中,该宪法第119条规定,“法国人民决不干涉别国的政治,他们也不容许别国干涉自己的政治”1945年《联合国》对内政的表述是:“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内管辖之事件”,该表述后经1965年《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之保护宣言》、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以及1981年《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等国际文件的确认和沿用,成为权威的表述。一些国家在某些公开的国际场合对“内政”的解释也类似于《联合国》的解释。

但何为“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国内外未有一个公认的确切说法。正如阿库斯特在《现代国际法概论》中指出的那样:联合国中对内政解释引起的争论比的任何其他规定都更多,但是,在实践中,这一条的解释迄今始终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对内政的解释始终是不确定的呢?有学者认为原因有三个:(1)内政的范围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给内政下定义比较困难;(2)各个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对内政的解释也就不同。

国际法上的内政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一国内政,其标准是既要符合国内法,更要符合国际法及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二者都符合,尤其是在不违反国际法及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的前提下,才是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只符合国内法,而不符合国际法及国际条约规定的应履行的国际义务的行为,就不是内政。

必须指出,内政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国际法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及发展的。

(二)“干涉”的界定

实际上,在国内外许多国际法学者的著作当中,对干涉正式进行界定的并不多见,而且至今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这恰恰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际法界定干涉的困难。

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精华即禁止干涉的主体是国家和国家集团,包括联合国及其所辖机构;禁止干涉的范围是内政、外交事务和各国选择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权利;禁止干涉的方式是武力、经济、政治等措施。从国际法上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界定,可以看出国际法上不干涉内政原则有两层意思:1.是对于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之事件,别国或国际组织不能列入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不能讨论;2.是对于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之事件别国或国际组织无权介入。

三、不干涉原则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挑战

全球化的直接结果是使整个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各国利益相关体,使得原本属于一国内政的事项变为国际共同关心事项,如在人权、关税、汇率、反恐、禁毒、网络、环境、能源、疾病预防和惩治犯罪等,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其范围和影响都是世界性的,在全球化时代“集体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对于上述任何关涉全球利益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就是签订双边的或多边的条约,明确彼此的义务和责任,这又使得本属国家内政问题变成了国际问题。

四、结语

国家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即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概念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仍然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得以维系的核心价值。

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宣言》更是强调该原则“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实现《》的宗旨和原则都最为重要。”可见,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对国家内政的维护是明确的和一贯的,它没有也不可能为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干涉他国内政提供法律依据。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中,切实遵循不干涉内政原则,既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保障,又是发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注释:

[1]贺鉴.“人道主义干涉”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冲击.河北法学.2006(11).

[2]李伯军.论国际法上界定“干涉”存在的问题—以《联合国》为视角.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3]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第10篇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加快了南南合作的步伐。 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 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 世纪后,南南合作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全球性南南合作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1.全球性南南合作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冷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国际地位下降,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组织(如不 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的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在南北对话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作为旧国际秩序的“反叛者”,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求建立公正 、合理、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边缘化地 位使得它们反对旧国际秩序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标准的要求更加迫切。 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团结,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15国集 团等又重新趋于活跃。2000年4月,77国集团在古巴召开了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首脑会议,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指明了发展中国家 今后发展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国集团近年来基本保持了每年一届的首脑会 议,成为一支推动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不结盟运动是最早成立的全球性南南合作组织 ,近期遇到的困难较多,不少人尤其是西方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不结盟运 动应该消亡。尽管如此,不结盟运动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近年来,南非、马来西亚、伊朗、古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发展中 大国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南非自1998年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国 后,不仅积极协调和推动不结盟运动事务,而且还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如世界 种族主义大会、亚洲和非洲论坛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等。伊朗于2000年正式 加入15国集团后,2001年当选为77国集团主席国,除积极协调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外,还 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设在马来西亚的“第三世界网 络”(The Third World Network)在动员发展中国家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 年马来西亚将接替南非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主席国。在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发展中大 国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方共同市场、南非在南部非洲 发展共同体、埃及在 东南非共同市场中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联合国推动南南合作的作用明显增强 近年来,联合国加大了推动南南合作的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 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重要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 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 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 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 的9项新方针也对南南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联合国不仅推动建立各种 南南合作网,而且还竭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亚非 合作论坛等不少强化南南合作的会议。

4.南南合作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加强。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 小武器销售等方面采取合作措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场所。随着欧非首脑会议、美国 与非洲面向21世纪伙伴关系会议等南北性合作会议的召开,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 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便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性南南合作步伐明显加快 在全球化挑战面前,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 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 。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遍布亚非拉各洲。 在亚洲,东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除三年一次的首脑会议外,自1996年起 还多次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除就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进程做出一系列决 议外,东盟还在加强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建设“电子东盟”等方面加强了合作,是发 展中国家中经济一体化进展最快的地区。2001年底东盟又与中国共同商定了在10年内成 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注:《中国东盟贸易区仍障碍重重》,2001年11月6日。)

在中东地区,海湾六国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有所加快。 2001年12月,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决定建立海合会国家关税联盟,启动日期从原计 划的2005年提前到2003年,并在原则上批准2010年起实行海合会国家统一货币。(注: 《海合会国家第22届首脑会议闭幕》,cri.com.cn,2002年1月1日。)尽管印度与巴 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寻求加强经济 合作的方法,2002年1月联盟首脑会议后发表的《加德满都宣言》决定在2002年底前制 定出有关在该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建立南亚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注 :《南盟首脑会议综述:加强合作 共同发展》,2002年1月6日。 )

在拉美,目前已形成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 场等为核心的地区集团化结构,并在各地区集团之间表现出互动和互融的势头。作为整 个拉美地区经济一 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拉美 一体化组织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该组织自组建以来表现出强 大的活力,成员间贸易额从1990年的41.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03.5亿美元。(注:本 文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集团间贸易统计数字均来源于:World Bank:World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0,Washington,D.C.,December 1999。)近期,受阿根廷经 济危机的影响,南共市的这一发展势头受到一定阻碍,南共市相互出口额从2000年的17 7.11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160.43亿美元,降幅达9.4%。

尽管如此,2001年12月举行的南 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仍表示要积极推进南共市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此外,2001年南共市 还与南美洲另一经济集团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简称安共体)就建立两大地区自由贸易区问 题进行了磋商,2001年南共市与安共体之间的相互出口上升了4.3%。(注:《拉美国家 出口下降外贸赤字扩大》,2001年12月18日。)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也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 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 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 动成员国扩大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7月非洲联盟的成立 ,标志着非洲联合自强又步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非洲还正式出台了“非洲发展 新伙伴计划”,决心进一步加快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在非洲次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进 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 南南合作新领域 与早期南南合作相比,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具有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总体 实力的上升和50多年南南合作的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在更广阔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条 件。

(一)经济领域 发展中国家自独立以来,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经 济合作的决议》在南南经济合作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南南经济合作的 步伐不断加快,并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计划:1972年在圭亚那乔治敦召开的不结盟运动 外长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不结盟行动计划》、1978年联合国发展中 国家技术合作会议通过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1981年77国集团通过的《加拉 加斯行动计划》、1990年南方委员会发表的《对南方的挑战》的报告、1997年1月77国 集团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举行的南南贸易、投资和金融会议通过的《圣何塞宣言和行动 计划》及2000年77国集团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 瓦那行动纲领》。

1.21世纪南南工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更广阔的前景 独立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南南合作是从农牧业、采掘业、手工业、轻工业、加工 业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开始的。在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的领域将更加广阔。在第一产 &nbs p;业,除传统合作项目(如热带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渔业养殖的开发与推广)外, 以资源综合利用、物质多级循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的生态农牧渔业合作 方面大有可为,生物工程新技术在农牧渔业中的开发和应用合作也将在今后南南合作中 占有一席之地。在第二产业,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完备工业体系的建成,发展中国 家在轻工、纺织、家电、化工等加工业都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实力,中间技术制造业也表 现出比较优势。1960年制造业只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5.6%,到20世纪90年代 初就已达到25%,(注:畅征、陈峰君:《第三世界的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310页。)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 的合作将会有较大的增强。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 也在不断增加。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保险方面的合作出现较快的发展 势头。

2.加大贸易往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从某种意义讲,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晴雨表,也反映了南南 经济合作的总体水平。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额呈快速增长状态(见表1)。 表1 发展中国家出口情况 单位:10亿美元,离岸价格 1985 1990 1995 2000发展中国家 490.3 831.3 1435.0 2073.0世界 1874.5 3381.7 5070.8 6341.2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58—259。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出口也有较大增长,发展中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 的比例为:1985年28.7%、1990年32.5%、1995年41.5%、2000年38.0%。发展中国家地区 间的贸易额也呈快速增长状态。以拉美和非洲为例,拉美国家间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 比例为:1985年12.6%、1990年16.5%、1995年20.5%、2000年22.1%。非洲国家间的出口 额占其总出口额的比例为:1985年4.2%、1990年7.0%、1995年10.6%、1998年12.0%。( 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1999,New York:1999.) 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间贸易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1)贸易额有很大增长余地。在地 区或次地区一级,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 进一步发展,地区及次地区间的贸易额可能出 现较大的增长。如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卓有成效,4国间的贸易额从199 0年的35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210亿美元。(注:尚德良:《世纪之交拉美国家的经济 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1~2期,第81~84页。)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中 国家跨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例,1950年中非 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91年增长到14.4亿美元,2001年中非贸易额达108亿美元。( 注:数据来源:外经贸部网站,中国对外经贸统计数据。)

(2)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所 占的比例为:1985年52.7%、1990年48.8%、1999年44.4%。而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在世界 制成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985年18.3%、1990年23.0%、1999年27.5%。(注: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1,Trends and Policies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2001,pp.260—261.)目前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也主要集中在 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原料和初级产品占很大的比重。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增长 ,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将逐步扩大,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初级产品 生产国的重要市场,同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制成品。(3)贸易覆盖面有很大 拓展空间。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除周边国家外,主要是发达国家。随 着经济交往增多,尤其是发展中大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象会进一 步多元化。

3.扩大相互间的投资大有可为 与贸易相比,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作用 更加明显。相互投资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先进的技术 和管理经验,培养经济和管理人才,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走联合发展之路,进一步加 强南南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出现了迅速增长势头。据统计 ,发展中国家1998~1993年的年均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5.09亿美元,1999年已增加到65 6.38亿美元(见表2)。在联合国统计的世界63459个大型公司中,发展中经济体(Developing economies)已占12518个,占世界总数的19.7%,其中非洲167个,拉美2019 个,南亚、东亚和东南亚9883个,西亚449个。(注:United Nations:WorldIn vestment Report 2000,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2000,pp.11—13.)应该说,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而 且也有能力扩大相互间的投资。 表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单位:百万美元 1988~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发展中国家 23509 42124 50259 57763 64335 33045 65638世界 221357 282902 357537 390776 471906 687111 799928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 10.6% 14.9% 14.1% 14.8% 13.6% 4.8% 8.2%

(二)科技、教育领域

1.科技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科技方面取得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但南南科技合作 大有可为。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和韩国)与其 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相对发达,进行南南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以中国为例, 1978~1990年,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约执行了20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至20世纪90年代末 ,中国与96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或经济、贸易、科技合作协定,与150多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注:引自中国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于200 1年11月编写完成的《中国南南合作发展战略》(电子版),第一章第三节。)可以预见,21世纪南南科技合作不仅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而且 会从主要由政府主导向多种成分参加的合作方向发展;合作方式将更趋多样化。

2.信息合作 长期以来,南南信息合作没有得到发展中国家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一些发展中国 家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认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 的“新经济”是一种“富国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近年来,南南信息领域的合作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2000年南方首脑会议发表的《南方首 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均强调发展中国家信息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 了合作措施。2001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召开的第11届15国集团首脑会议,将会议 的主题定为“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潜力,促进集团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发展中 国家信息技术合作与交流,消除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和数 字鸿沟。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召开了“ 信息通信技术南南合作国际贸易洽谈会” 和“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受到了有关国家的热烈欢迎。

3.人力资源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早就有人才交流和培养计划,人力资源合作的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1998年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南方中心合作出版的一本书,介绍 52个发展中国家430个科学机构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发展中国家间人力资源的合 作。一些国际组织和发展中国家组织(如联合国和77国集团)也设立了不少基金,促进南 南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利用双边、 地区、地区间和国际网络,培训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推动南南科学交流和训练,已 被不少发展中国家作为南南合作的最优先的选择,南南人力资源合作明显增多。

(三)政治领域

1.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自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南北对话与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历程充分表 明了南方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政治理论家克莱斯勒 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无论相对于其历史上的表现还是相 对于北方国家同期的发展状况,都是很快的。根据他的观察,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国际新秩序倡议,最激烈地反对自由国际秩序之时,正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表现最佳的时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国家的实力和南方国家的团结是发 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保障。 在全球化条件下,政治合作仍将是南南合作的主要动力,发展中国家仍需在平等分享 全球化好处、推动联合国改革、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南方国家以平等地位有效地 参与国际决策、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捍卫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反对西方国家干涉 内部事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磋商,通过联合国、地区合作组织、国际会议等各种论坛, 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

2.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是当务之急 作为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的受害者,发展中国家一直将争取有利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 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目标。196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 ,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了《联合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 序的主张。此后,发展中国家多次重申了这一主张。1974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 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 新秩序斗争进入新的。尽管取得过一些成果,但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国际发展环境并 没有根本改变,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2001年5月,由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一起参加的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不得不承认,最不发达国家 作为一个整体仍处在世界经济的边缘,并继续遭受赤贫的苦难。(注:引自《第三次联 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宣言》,第三次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问题会议文件,,2001年5月21日。) 发展中国家并不反对经济全球化,它们反对的是全球化中的不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在 乌拉圭回合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规则谈判中处于“沉睡” 状态,导致了目前发 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从西雅图会议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这一 状况有所改变。目前,无论在世界经济论坛还是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参与 国际经济规则之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不断努力创造“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环境 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使世界向文化同质或文化交流与融 合的方向发展。

各种文化、文明、传统更多地交流、交融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现在的问题是,超级强国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力 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大量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以“文化全球化”名义实现“ 文化霸权主义”的目的。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霸权主义的做法可能 进一步发展,从而使世界许多相对弱势的文化、文明、传统面临空前挑战。 1997年5月,113个不结盟国家派出54个代表团,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国际会议。 会议文件指出:“文化多样性和人们对世界多元的看法,是人类的伟大财富。……不结 盟国家要求将它们作为指导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价值观念。”

该文件指出,全球化面临两 种不同前景。“消极全球化,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身份、社团观念、个人价值和自身文化 归属感。”因此,应当发展和促进“积极全球化观念,以此作为南方国家丰富人类文化 财富的惟一选择”。(注:请参见不结盟运动的相关文件。)20 00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后,77国集团正考虑每两年主办南方文化集会、南方艺术节,推 动南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明对话”的概念首先由伊朗正式提出,并经发展中国家 努力,正式将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并不是偶然的。 2001年“9·11”事件将“文明冲突”或“文明对话”的课题严峻地摆到了世人面前, 应该说世界上这两种趋向都在发展。因此,通过文化合作,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是 21世纪南南合作十分重要的课题。 (四)安全领域 在21世纪,安全问题的全球化趋向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南南安全合作显得更加重要。在 国际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南南合作,反对发达国家重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 器,轻限制常规武器销售的做法,敦促国际社会在禁雷、防止核武器扩散等问题上采取 更积极的态度。要求发达国家兑现不对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等方面的 承诺。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冲突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重视,同时争 取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将比冷战期间承担更大的责任。

近年来,发 展中国家自主处理地区冲突的能力有所增强。各地区性组织(非洲联盟、东盟、美洲国 家组织等)都强化了这一机制,通过派驻军事代表团、观察团和委托有关成员国组成的 调解团、直接派遣维和部队等方式,强化了维和作用。以非洲为例,自1990年西非国家 经济共同体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部队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由东非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发展组织等在解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莱索托、民主刚果内 战和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边界冲突等问题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6月,“亚&n bsp; 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洲在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上向前迈进 了一大步。 南南合作展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经济上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迅速崛起的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场合,代表3/4 的世界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两极格局结束后,发展中国家作为被争夺的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不平衡发 展导致的分化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整体政治作用的发挥。

第11篇

    一 .经济全球化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根本原因

    正如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一样,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是当今国际社会法律发展的一大趋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全球化是其根本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跨国民商事关系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发生,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吸纳国际资金、技术和人员,无不在改善其国内法律环境,这样就需要各国法律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这有利于各国法律消除差异,趋向统一;而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要谋求共同发展,保证国际社会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安全,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贸易交往的扩张和深化,则需要制定更多的国际条约来规范国际商事关系,努力建立起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环境。法律的统一化与协调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世界范围内法律的统一化、协调化首先表现在民商法领域。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不同国家商人交易增多,为了降低交易风险,保障预期利益,就需要为商人之间的跨国交易设立规则,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商法规则的统一。 因为“协调化的法律规则能降低交易成本,并因此促进国际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数十年来,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已取得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商人通过自己的机构如国际商会等创设或统一了大量的商法规则; 各国通过国内立法制定出与多数国家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从而使商事法律规范趋向统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大量的调整有关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公约,推动了国际商法的统一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意味着,处于边缘化状态的非洲国家根本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非洲国家积极推进市场的联合与扩大,而“市场的联合总是与努力对有关金融和贸易方面的法律进行协调的活动相伴而行” 。非洲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商法的统一化与协调化运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潜在好处,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中,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二.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

    消除法律的多样性,是非洲国际商法统一化与协调化的直接原因。法律的多样性在非洲尤显突出。非洲法律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单一国家内部法律的多样性。在一个非洲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习惯法。在殖民时代,一些外国法被强加于非洲本土法中,且二者继续存在。独立后,许多非洲国家采用联邦政体,使一国内部各地区具有依据本地情况进行立法的权力,而各地区的立法并不必然是统一的。

    非洲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伊斯兰教在非洲广大地区的传播使伊斯兰法对一些非洲国家的法律也产生巨大影响。此外,当今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在历史上曾被不同的国家占领,造成现在一些非洲国家的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类型的法律。因此,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把当代非洲国家分为普通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及混合法系国家。它们之间的法律必然存在巨大的不同。3?非洲国家和其他大陆国家之间法律的多样性。尽管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法律制度源于欧洲,但不能就此认为非洲国家的法律规则等同于它们所采用的欧洲国家的法律规则。即使法律制度同属一个法系的不同国家,在处理同样事情所适用的规则上也常存在很大差异。导致此种状况的原因诸如:各国法律发展或改革的步伐不同,各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有别;现在许多国家乐于从其他国家移植一些法律规则和概念,这些国家并非总和移植国同属一个法系。非洲国家接受欧洲法后,欧洲国家法律的发展并非总在接受国中得到反映,而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本身也经历着内部的法律发展,这包括新的本土法的制定,对立法作出的新解释,以及对其他国家法律的移植等。

第12篇

很多人都喜欢将传统文化和本土相提并论, 并将“本土”看成一个固定的概念, 认为它没有历史, 也没有未来。将本土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将其看成了一个孤岛, 但这种主观的想象只是一种幻觉。在世界当中, 任何角落都被经济、文化、军事等覆盖, 所以本土始终贯彻于历史当中。

在全球化背景下,论文写作专业的论文对于全球化当前也进行了广泛的涉猎。特别是如今的全球形势,在传统论文写作和网络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 论文写作理论的民族性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 论文写作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 并且不同学者或者是不同学派对其民族性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无论哪种观点, 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民族意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对于论文写作专业的毕业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需要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希望可以为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

作为一个利益单位, 各个民族及国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守护和捍卫。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或者是“世界论文写作”, 都是一个虚幻称号, 该称号的实际内容多数情况下都会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劫持, 帮助他们进行代言。没有任何国家会将自身文化传统放弃, 甚至还会为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开战。在这种情况下, 多数批判家都提出了主张, 希望可以尽快恢复中国论文写作理论的重要地位, 并从西方论文写作理论中夺回论文写作的解释权。

我国现代论文写作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受到苏联论文写作理论的影响, 通过该理论对进行了解。到了50年代, 中国出版了很多论文写作理论教材, 多数都是在《论文写作原理》和《文艺学引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上, 在我国现代论文写作理论当中, 多数西方论文写作概念都来源于苏联, 比如论文写作的倾向性、人民性以及党性等。对于苏联而言, 无论是在经济模式、文化观念还是在政治制度方面, 都对我国论文写作理论的民族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

本土的特征并不是一种自我规定, 而是取决于民族间的竞争、活动、对抗等。本土和西方文化必须在现代性平台之上进行竞争, 民族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化网络, 或者是放弃现代化社会, 而回到远古时代, 所以我们不应该将论文写作理论的话语权拱手相让, 而应该通过现代性平台和西方国家进行抗衡, 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性。

异域的理论也可能对本土的现实进行阐释, 比如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明显不受民族、地域等的限制, 我们不能够说美学理论对我国论文写作无效, 也不能说我国论文写作对美学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个民族论文写作理论之间的联系及影响。比如在魏晋时期, 佛学曾介入到了中国论文写作当中, 并对我国的古典诗产生了影响, 例如“意境”。再如, 在“五四”时期, 西方文化也曾介入到中国论文写作当中, 比如鲁迅、巴金以及老舍等论文写作作品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了西方一些论文写作理论, 所以本土论文写作理论并不仅限于对自己本民族的问题进行阐释。

论文写作理论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论文写作理论上。我们或许认为中国古代论文写作理论主要是对中国古典诗文进行阐述, 但是这一观点显然不能够对中国现代论文写作的情节、气韵等进行解释。在“五四”后, 一种新型的现代论文写作体系日益成熟, 并且在这种体系下, 多种论文写作作品都和历史有关, 比如梁启超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就极具历史的敏感性。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 这些论文写作作品明显力不从心, 在叙事论文写作之后, 我国古代论文写作理论主要是通过“诗文评”对社会进行相应的反映。另外, 在我国古代论文写作当中, 多数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或者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应, 或者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怀及奉献精神。比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等, 都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对于论文写作理论而言, 多数都不是以作者的民族出身对事物进行判断, 而重点在于阐释的有效程度, 比如对于女权主义来说, 很可能是由男性批判家对其进行批判, 而对于西方中心主义而言, 它的批判者又很可能来源于西方文化内部。论文写作理论的批判指向不在于作者的民族出身。从这个层面上看, 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西方论文写作理论。虽然, 我国古代论文写作理论可以看成本土文化的标本, 但对于一些传统的理论范畴业而言, 已经失去了和中国现代论文写作的对话能力, 也无法和西方现代性话语权进行有效抗衡, 使得论文写作理论处于“失语”状态。

总而言之,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论文写作理论的民族性日益突显, 但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民族性并不是对其他国家的论文写作进行排斥, 而是对其进行吸收、借鉴, 进而完善本民族的论文写作理论体系, 赢回论文写作理论话语权, 进而增强本民族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