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创业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村爱情》谢飞机是《乡村爱情7》第15集出现的。新的一年,象牙山村悲欢离合的故事继续上演。长贵为救小梁溺水身亡,大脚悲伤挠头之余,还不得不一次次张罗给青莲介绍对象的事,谢广坤一直为孙子大业发愁,眼瞅着小蒙生育无望,他想出抱养的点子,抱了外孙女的刘能趾高气昂,时不时调侃老四和广坤。《乡村爱情圆舞》由本山传媒出品,赵本山,王小利,刘流,毕畅,刘小光,唐鉴军,小沈阳,于月仙等主演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是"乡村爱情"系列剧的第七部。该剧讲述在象牙山村里发生的关于爱情、婚姻和事业的故事。该剧已于2014年2月3日在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卫视播出。
《乡村爱情》是一部农村爱情轻喜剧,该剧以大学生谢永强与农村女青年王小蒙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塑造了一群鲜活的富有新时代气息的农村青年形象,通过几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创业故事,多角度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青年的爱情生活画卷,轻松中带着喜庆与幽默、曲折中满含希望和力量。
(来源:文章屋网 )
近年来,我市妇联把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创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妇女发展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以引导妇女自主创业为重点,着力提高妇女就业能力,努力推动妇女创业发展,几年来,原创:全市各级妇联共培训下岗失业妇女近3万人,帮助近万名妇女实现再就业,扶持引导1000多名妇女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再就业扶持工作:
一、开展思想扶持,转变妇女创业就业观念。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开辟专栏、专题,广泛宣传推动妇女创业、加快妇女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女性创办的企业,宣传女性创业的先进事迹,宣传身边人身边事,让妇女群众喜闻乐见,学有榜样。先后树立表彰了徐州市“十佳”巾帼创业标兵、女性创业带头人和一批优秀创业女性,征集家庭创业“小老板”式创业典型32个,并在市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连续两周每晚1人进行报道,其中邳州市孙翠萍的五彩豆腐创业故事在电视台播出后,前来咨询络绎不绝,直接促成了我们“五彩豆腐”培训班的开张。在全市开展百名优秀创业女性推荐评选活动,并出资在《徐州日报》开设“自强创业女性、美丽精彩人生”女性创业故事专栏,连续报道了20名创业女性感人真实的创业故事,展现了我市创业女性的风采,使创业自强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开展技能扶持,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市妇联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市纺织技校分别建立了巾帼家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争取劳动部门支持,将市妇联巾帼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确立为市定点的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承担了全市家政服务员、保育员的培训任务,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先后开设了家宴大嫂、保育员、家政服务员、月嫂、绿色豆腐制作等多种专业18期培训班,培训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妇女劳动力3000多人次,1500人实现了转移就业,其中保育员、月嫂班学员就业率达100%。
三、开展资金扶持,增强妇女发展后劲。2005年,我们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女性创业项目,集中力量,有重点、分批次的进行扶持,促进扶持对象上项目、打品牌,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去年初,徐州市妇联借助省创业扶持资金,扶持了11名资金困难的创业妇女,无偿给予每人3000元,并与所属各县(市)区妇联签订扶持协议,确保扶持资金获得最大的影响、辐射、带动作用。经过半年多的运作,11名受到扶持的女性所办企业均实现了资金、人员、效益的“倍增”。鼓楼区下岗女工韩永红创办的千叶美容中心收到扶持基金后,陆续开设了四家分店,解决了100多名女青年的就业问题,并在鼓楼区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鼓楼区妇联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
四、开展项目扶持,引导妇女找准创业就业方向。自主创业选准项目是关键。我们开展了适宜女性创业方案征集、评选活动,收集整理适宜女性创业项目122项,通过联合市劳动局、市人事局举办女性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女性人才交流大会等,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开展创业项目推介活动,原创:在全市推广了50个适合女性创业、投资少、见效快、能辐射带动妇女就业的创业项目。目前,全市各类具有辐射功能的“妇女发展项目”就有3890多个。
五、开展能人帮带扶持,加快妇女创业就业步伐。成立了由成功创业女性、专家、学者、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共22人参加的“巾帼创业指导团”,组织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到成功女性创业实体进行参观和社会实践,开展女性结对创业活动,充分发挥成功创业女性、女企业家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建立了6个市级“女性创业示范基地”,为广大妇女搭建集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创业融资等“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妇女创业的成功率。举办优秀创业女性报告会,邀请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女企业家、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辛颖梅,和2004年中国杰出创业女性、江苏省十大优秀民营女企业家、江阴利安达集团总经理黄丽泰,来我市作创业报告,介绍她们的创业经验,畅谈创业感悟,并就我市女企业家关心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使与会者受到很大启发。
六、开展岗位扶持,推动弱势妇女创业就业。针对妇女就业难的状况,连续四年与市劳动局配合,举办庆“三八”架金桥促就业女性专场招聘活动,使2000多名城乡妇女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全市开展“十户联保促就业”结对互助活动、“援助城乡困难母亲再就业行动”等,帮助1000多名下岗失业特困妇女进入家政服务业。
思考与建议:
1、建立女性创业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素质低、无技能仍是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障碍。加强妇女技能培训至关重要,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工作经费紧张,目前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妇女技能培训工作难度较大。市县镇三级妇联已全部建立了妇女培训基地,但由于经费紧张,基地建设投入少,甚至没有,阵地建设后劲不足,在办学师资规模条件上无法与其它培训机构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希望将女性劳动力培训纳入政府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之中,从劳动力培训补贴奖励基金、再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或创业扶持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块,交由妇联组织统一管理,专门用于城乡妇女技能培训,以增强妇联服务妇女的能力和实力。
2、建立女性创业就业政策保障和服务体系。针对妇女就业状况,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女性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尤其是鼓励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业和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编印包括优惠政策、创业典型、创业小常识等内容的《女性创业指导手册》,鼓励、引导妇女实现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有益于妇女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3、鼓励城镇妇女转变观念外出务工。要通过组织南北劳动力交流洽谈活动、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等措施,动员、组织年龄较轻的下岗失业妇女和失业女青年解放思想,走出家门,南下北上,寻找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并且不断提高技能,开拓视野,积累资金,逐渐实现由温饱型就业向发展型就业的转变。
我叫徐玉亮,出身河北衡水市农村,毕业于烹饪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做了两年厨师,觉得打工没什么前途,就去烧饼铺做了一年学徒工,后来回衡水市里开起烧饼铺,亲戚朋友对我创业的想法不是很理解,我的压力很大。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想在城市中站住脚很不容易。虽然家人不是很理解,但我还是觉得做烧饼靠谱、踏实。一番准备之后,1994年春天,刚刚20岁的我,在衡水开了第一家烧饼铺,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的烧饼店生意越来越红火了。有很多当地人都特地坐公交车来买烧饼,还有的几十里路坐出租来买烧饼的。我清清楚楚记得一位顾客让我给她报销路费,虽说是她的一句玩笑话,但却偶然间萌发了发展分店的念头。后来,又不断有顾客来找我咨询加盟和学技术,于是我决定帮更多人达成创业的愿望。现在,我的店已开到几十家,店面也不断升级改造,口味不断推新从日销售额几百元到几千元奋进,年利润十几万到几十万元。做饼是长久的事业,历史能追溯到两千多年的汉朝,而且经营灵活,做大可以开店或者开几家连锁店,小的可以在家里做出去外卖。
乡田烧饼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主食,其用料考究,做工精致,味香色美,品种多,老幼皆宜,适合南北不同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层多而薄,外形厚、色泽金黄,口味独特,香、酥、松、软、久吃不腻等特点。
敬告:衡水总店最新推出砂锅牛肉、砂锅豆腐、麻辣清香饼、紫薯饼等,欢迎新老加盟商过来免费学习。
相关链接:1、效益分析:一个烧饼成本在0.4元-0.6元之间,售价1元-1.5元;成本在1元和1.5元之间售价2至3元,毛利率50%、纯利40%以上。去除人工、房租等费用150元,一个15平方米的店,每天营业额在1000元至2000元,年利润15万元左右。
2、单店加盟费8800元:在总部接受培训7天左右,确保独立操作。统一的店面形象、经营管理模式。免费赠送授权铜牌、吊旗、吊牌,店员服装,店员胸卡。
3、单学技术只需3800元,学习4-7天,主要学习内容:(1)学习制作烧饼的原副材料配比;(2)工艺流程;(3)烘烤技术;(4)嘟嘟香豆浆制作;(5)烧饼店的店面管理等。
特别提示:持本广告加盟乡田烧饼,可免费加盟乡田合作单位武汉嘟嘟香豆浆,免费学习各种粥类和特色馄饨。名额有限,先到先学!
以上详细请登录乡田烧饼网站:或QQ 168314444与乡田烧饼在线交谈。
乡田烧饼全国加盟连锁总部
地址:河北衡水人民路第三中学东(从车站乘4路、10路车三中下车即到)
而今,城市经济的低迷带来了岗位的不稳定,而农村的小农耕作模式又难以获得较大收益,因而做点小生意,成为当前很多人的“勇敢选择”。做生意也该从小生意一步一步做起,生意虽小,也是一种创业,是一种梦想。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到几位普普通通的小本创业者身上,听听他们的“小小创业故事”:
陈启华的创业感言:都说创业难,可我觉得只要自己全心全意去做了就不难;都说创业苦,可我觉得甜比苦多,更重要的是,自己当老板,生活中无形多了一份激情和希望。
去年夏天,深知打工不是长久之计的陈启华离开了东莞一家工作了多年的鞋厂,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选择和上门考察,最终选择了投资小、风险小的新工艺酿酒项目,就这样从“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创业族”。
万事开头难,创业也不例外,一个人忙里忙外。拉横幅发传单做宣传、在家发酵粮食蒸酒、跑小卖部商店联系销售点,可陈启华说自己创业和给别人打工不一样,再怎么忙也开心、也乐意。在度过创业初期的艰难期后,生意也就慢慢的步入了正轨,有了固定的客源和销售点,一天销售量300多斤,收益也很可观。
现在的陈启华也有着自己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努力把酒坊慢慢做大,发展成一个小酒厂。而心中有了一个目标,生活也就不再迷茫无助了,而是更加奋发向上、充满希望。
王方明创业感言:“创业有时候就是不断地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当你认定了这个方向,只要你努力去做好,那么再多的困难都可以解决。”
今年35岁的王方明可谓是“身经百战”,摆地摊卖、开专服装卖店、卖水果、粮食什么都做过,可每次时间都不长,而这次却把心安在了新工艺酿酒上。
根据多年的创业经历,王方明通过不断的失败尝试和经验总结,知道什么生意是最可靠、获利多的。因而认准了新工艺酿酒这个项目。
他说,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看好这个项目,因为做酒不能一天两天就赚个一万两万,但自己却安心经营这门生意,自己曾经也做过一些高风险的生意,或许今天赚了一大笔,可明天说不定亏得更多。相比之下新工艺酿酒不仅稳妥,而且发展前景广阔,酒的市场很大,而凭着新工艺酿酒的各项优势,战胜传统酿酒师傅独占市场是很容易的事!
陈清扬的创业感言:“生意要慢慢做大,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站稳位置。”
陈清扬的酒铺位于街道最显眼的位子,一块 “纯粮香”的红字蓝底大招牌当街可见,每逢蒸酒时,酒香飘散于整条街。现在陈清扬每天单买就能卖上200斤。陈清扬还有20多家代销点,每天一大早他都会开着小三轮到镇上送酒。更让人不可意思的是,在离镇外不远的地方,陈清扬还有自己的养猪厂,养了100多头猪,而猪的饲料,则是主要来自酿酒的酒糟。
“三农”工作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报道也紧跟“三农”工作的历史脚步,不断发展进步。做好农村报道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根据实践经验来看,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值得重视,那就是讲道理不如说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
讲道理和说故事,是新闻报道的两种重要形式。讲道理重在以理服人,树立权威;说故事重在以情感人,树立榜样。二者各有所长,都有其用武之地。不过,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受众自主意识的增强,说故事越来越受欢迎,“少讲道理,多说故事”成了许多新闻报道遵循的原则。具体到农村报道领域,更是重在说故事。
回顾我国农村报道的发展史,更多的是在讲道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报道采用得多是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蕴含得多是作者寄予的启蒙和教化。这些报道大都把受众视为不明事理、需要启蒙、有待开化的落伍者,认为欲促进农村发展,必须首先让农民明白一些深奥的道理。于是,农村报道动辄指手画脚,语气生硬,官气十足。这样的报道效果如何呢?在2005年经济日报农村版进行的读者调查中,读者对报纸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于“讲大道理的时候太多,有些文章可读性较差”。由此可见,讲道理尤其是生硬地讲大道理,很多时候并不适用于农村报道。
受众对农村报道大讲道理比较反感,那说故事又如何呢?2003年11月,经济日报农村版试刊号出版后,曾组织读者评选最受欢迎稿件,排在前五位的都是可读性较强的故事。其实,对农村报道而言,不仅报纸在报道时采用说故事的方式会深得读者心,电视报道采用这种方式也甚合观众意。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的“致富经”栏目,收视率在央视栏目中名列前茅,很受观众欢迎。它的立身之本就是说故事,通过讲述平民的创业故事,弘扬创业精神,激励创业热情。
在农村报道中,经常以故事形式出现的报道主要有三类:一是致富故事。收集农民致富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巧妙地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科技故事。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成果的诞生,背后都有不少感人的故事。展现农业科研人员经历的酸甜苦辣,弘扬他们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可以使大家对相关的科学技术了解得更为深入,科学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生活故事。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农村每天都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生活故事。对这些故事的再现,可以使人们对农村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当然,强调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并不是说农村报道只能说故事,更不是说农村报道不能讲道理。相反,新闻媒体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讲清自己的道理。各类新闻评论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只是,农村媒体不能在新闻报道中一味地摆大架子,讲大道理,张口透视,闭口反思,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可以说,说故事不但是农村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报道理念,一种平等地对待受众、为受众服务的理念。
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不是新闻工作者天马行空的挥洒,更不是牵强附会的杜撰。新闻报道的形式受社会环境和受众对象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村受众需要听故事。
首先,这是由农村报道影响受众的方式决定的。经过精心组织的农村报道可以对受众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有力地促进农村发展。由于生动形象,情节性强,与道理相比,故事更容易被记住,所演绎的观念也更容易成为受众的示范。因此,说故事比讲道理更能切合农村受众的“情感”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
其次,这是由农村受众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农村报道的根本目的是影响受众,促进农村发展。欲实现这一目标,农村报道的形式必须切合受众的认知水平。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差。一些观点性材料,比较抽象,需要接收主体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故事性材料则不同,主要调动受众的形象思维能力,不需要特别丰富的知识。
再者,这是由农村受众的接收心理决定的。新闻报道欲实现影响受众的目标,还必须考虑受众的接收心理。农村受众接触新闻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其目的之一,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娱乐消遣的需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一系列受众调查就表明,农民接触新闻媒体,其目的除了获取新闻外,主要是消遣娱乐。这一状况直至进入21世纪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001年,有关方面人士进行的江苏农村受众抽样调查显示,在各种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娱乐类的选择率仅次于新闻类占据第二位。由此可见,娱乐消遣的心理、放松的心态是农村受众接收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基于该心理,他们更喜欢媒体说故事,而对讲道理则敬而远之。
农村报道处处有故事
既然农村报道重在说故事,“如何说”就成了摆在新闻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需要新闻工作人员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在新闻报道的内容、结构和语言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其实,只要措施得当,农村报道说故事并不难实现,可谓“只要多留心,处处有故事”。
第一,在内容选择上,突出矛盾冲突。农村报道说故事,首先体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农村报道涉及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就说故事而言,农村报道应该选择那些矛盾冲突性较强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或涉及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冲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1月5日发表的《二十三位专家“一个果”》,报道的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无公害苹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研究。作者并未笼统地介绍项目研究的发展情况,而是抓住了该项目进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细节,写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选择的独特性大大增强了该报道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第二,在结构安排上,借鉴戏剧结构。农村报道说故事,还要在结构安排上下功夫。目前,我国新闻报道大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按照内容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这一结构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多地传递信息,而且方便记者、编辑尽快处理稿件,但对农村报道而言,有时并不太适用。农村报道应更多地尝试戏剧结构,即按照发生、发展、、结尾的过程展示事件的发展脉络。以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的节目《黄德义敢把秸秆变象牙》为例。该节目讲述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农民黄德义的致富故事。节目从黄德义寻求致富门路开始,讲述了他刚开始创业时经历的挫折,改革生产工艺和扩大生产规模时遭遇的发展危机,通过各种创新最终取得的成功。整个节目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引人入胜。
缘起:高中就立志创业梦想
记者与尹立志约在河北师范大学西区的夏之恋冰吧内,走进这间小小的冰吧,记者立刻被温馨舒适的氛围所感染。冰吧的经营者、河北师大商学院05级大三学生尹立志在一旁热情地招呼着。记者想象不到,面前这个带有一点羞涩的敦实男孩,已经是一个有着三年创业经验的“老板”了。
“我的老家在湖南农村,父亲在家务农,母亲在广州打工供我上大学。”尹立志说,与其他很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相比,他多了一样财富――“贫穷”。因为“贫穷”,他早在高中时期就产生了强烈的创业梦想,还是因为“贫穷”,创业的梦想始终督促着他努力学习,最终将梦想变为了现实。
初试:自主创业从“旧货”开始
2005年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尹立志就琢磨要在大学阶段干一番事业。很快他联合同班同学创建了“志翔创业协会”,并开始第一次创业实践,“当时我们没什么经验,就想到在校园内开办一次旧货交易会,从同学们手中收集些旧的衣服、书本、运动器材等,再帮他们转卖这些旧货。”尹立志说,那次活动在校园中影响力很大,虽然没有赚到多少钱,但却给自己积累了不少经验。
有了成功的经验,尹立志又通过“志翔创业协会”组织了创业大赛,从参赛选手们的计划书中,他找到了很多创业灵感。于是他相继开办韩语培训班、兼职信息中心、建设淘宝屋等,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尹立志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行业领域,但由于缺乏好的经营模式和创意,这些经营最终都停滞了下来。
发展:夏之恋冰吧成就创业梦想
几次实践创业的经验,让尹立志逐渐理性起来,他要找一个更好的项目,于是他在学校里发放了问卷,调查了学生的消费方式,最终确定了开办一个“冰吧”的项目。
“应该说‘夏之恋’冰吧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尹立志说,开办冰吧之初,自己和搭档筹集了两万元资金,并将项目报到学校,得到领导支持后,他们向学校申请了一块空地。但由于资金不足,尹立志和搭档只能自己找来建筑材料,拌沙子、水泥、内部装修都要自己动手,用了两个多星期才把“冰吧”小屋建起来,接下来的选购原料、设备让尹立志费了很大心思:“通过那次经历,我才学会了货比三家,学会了如何洽谈生意。”
2006年5月,“夏之恋”冰吧正式开业,由于前期工作到位,冰吧一开业就得到认可,生意兴隆:“第一个月就盈利了2000元!”尹立志告诉记者,冰吧的最初盈利给了他很大鼓励,但创业之路毕竟是艰辛的,很快冰吧就出现了技术不成熟,冰品味道欠佳,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那时,我们都没钱买原料,几个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好在最困难的时候,“志翔创业协会”的同学们支持着他,大家团结一致共同闯过了难关。
心愿:创办连锁餐厅点燃激情梦想
如今夏之恋冰吧的经营已经进入平稳期,拥有着3个固定员工和4个小时工,每月都保持着稳定的营业额。谈起发展,尹立志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最初自己的想法狭隘,仅把店铺定位于冰品店,今后他还会增加产品品种,把它发展成休闲吧。“还有一年我就毕业了,到时候我还会继续经营夏之恋冰吧,要把它做成一个连锁的休闲餐厅!”
尹立志说,他和几个同学已经开始琢磨下一个创业计划:“我们正在策划一个广告公司,主要业务是做电脑桌面广告。”尹立志说,计划已成熟,只是在资金上有些问题,相信不久这个公司就会问世。
创业故事
吕震辉的发家得从一盆玫瑰花说起。那时,吕震辉在羊毛衫厂打工,一次和朋友闲逛时,一盆玫瑰花引起了他的兴趣,而因为买了这盆玫瑰花,他与卖花人交上了朋友。此后,吕震辉有空经常会去卖花人的花圃。看着花圃里五颜六色、娇艳欲滴的花朵,吕震辉心动了:要是自己能种这么多漂亮的花那该多好!终于有一天,他提出要求买一些回去种。那一次,他一共买了8000元,并搭建了一个大棚,开始做起了“花奴”。
由于技术以及经验上的欠缺,第一批玫瑰花的花朵及色泽都不怎么好,这也让吕震辉吃了不少苦头。他向桐乡市区的一些花店推销,都遭到冷遇,最后不得不亏本甩掉。教训让他明白了知识的重要。之后,只要哪里有花卉园艺方面的讲座,他都跑去听,自己也订了不少专业报刊,认真钻研种花技能。
种了两年玫瑰花之后,吕震辉开始尝试种植百合花,结果这次转型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批百合上市之后,在杭州的花卉批发市场遇到了“开门红”,一运到杭州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不菲。现在,他的百合花在上海、杭州、义乌等地市场都很走俏。
盈利估算
自己种了百合花后,吕震辉在桐乡市区开了一家花店,取名“花奴花艺”。吕震辉说,他之所以开这家花店,主要不是为了卖花,而是为了向顾客展示自己种植的百合花。现在吕震辉在桐乡市区开了3家分店,每个店面都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他自己种植的百合花。
吕震辉说,自己起初种花完全是因为爱好,不是为了赚钱,没想到现在利润这么丰厚。他告诉记者,自己种花的8亩地都是家里的,所以不用出高额的土地租金。一个百合的种球进价在3.5元左右,而一枝百合的售价能达到8.5元,一枝百合的毛利润就是5元钱。一般春节前后一直到情人节,都是鲜花销售的旺季,吕震辉这个时候出的花也最多,每天至少有2000多枝花上市,这段时间的利润一般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五一前后,第二期出花时,至少也能有10万元的收入。6月、7月由于天气炎热,就不出花了。但到了国庆节期间,吕震辉的鲜花又上市了,而且这个时候价格也很不错。这样一算,吕震辉的百合花基地一年至少能给他带来50万元的收入。
赚钱心得
从开始单纯地喜欢摆弄花草,到后来靠花卉赚钱。吕震辉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别人做不到的自己能做到了,就会取得成功。
吕震辉的创业经历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不过关、销售经验不足,他没有少吃苦。为此,他经常到海宁等地向别人学习种植技术,杭州、上海等地举办相关的培训班,他也去学习。为了能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他还订了很多专业的报纸杂志,而且每期都认真阅读。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并顺利打开了销路。
两年前,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商务厅决定共同实施四川省农村青年电商“百千万培育工程”,计划每年将举办一至两期示范培训班,重点培育100个涉农电商企业,帮助5000名农村青年开展电商创业活动,对10000名以上农村青年进行电商培训,帮助更多青年通过电子商务发展致富。
“百千万培育工程”强化培训拉动,要求各地整合政府、社会和团属资源,围绕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网络营销和物流配送、摄影包装等配套服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活动。依托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建设一批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并且,还将成立青年网上创业导师团,为广大网上创业青年带去实战经验的同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技术服务和营销策略。在金融支持上,相关部门将联合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利用金融服务项目,向电子商务创业青年提供支持。
百千万青年,走出致富路
2015年6月12日e行的团中央“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四川省示范培训班,标志着四川省农村青年电商“百千万培育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如今,近两年过去了,截至目前,四川省培训涉农电商创业青年7000余人次,开展交流活动200余场,选树了赵海伶、王淑娟、李君等一批通过电商模式创业的青年励志典型,不断拓展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高位推动,在政策支持上着力。经过积极联系沟通,共青团四川省委作为成员单位,加入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四川电子商务业发展推进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助力青年参与全省电商发展总盘子。
与成都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四川青年电商百千万培育工程――京东蜀青创”项目,就搭建培训体系、培养电商致富带头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打造农村电商创业生态圈等内容开展深度合作。
与农村淘宝合作“千县万村百万英才”项目,选择威远县、隆昌县、沐川县等11个县区试点,共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扶持农村青年电商创业。
二是选树典型,在宣传发动上着力。从坚定青年创业信心,树立青年创业榜样入手,推报赵海伶、段丽丽等人评选CCTV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候选人、中国青年创业奖、四川五四奖章等荣誉;在积极对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四川电视台的同时,发挥共青团新媒体平台作用,报道农村青年电商代表赵海伶、李君、王淑娟等人的创业故事,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创业青年借电商翅膀走上成功创业之路的内生动力。
三是示范带动,在培训活动上着力。承办团中央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示范培训――四川省农村青年电商及返乡青年创业示范培训班,同时整合社会资金,直接支持县区举办省级农村青年电商示范培训班,同时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重点,举办7期专项农村青年电商示范培训班。市(州)级、县级培训班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政府、电商龙头企业资源,面向基层团干、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等群体稳步推进电商培训。
在甘孜州九龙县、宜宾市屏山县、达州市宣汉县等贫困县试点开展四川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微信公开课”,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商大咖,围绕营销推广、日常运营等问题,通过微信做线上分享。“公开课”凭借讲授有内容的“干货”和贴近年轻人的交流理解方式,吸引了1500余人听课,收到良好效果。截至目前,省级共举办13期示范培训班,各级团委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7000余人在培训活动中受益,26%的学员成功创业,3700余人成功开店。
四是邀请导师,在跟踪服务上着力。急创业青年所想、所需,邀请尚作有机、海伶山珍等省内知名电商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商创业者和相关厅局专家成立青年电商创业导师团,采取“1+1”、“1+N”模式,为创业青年选配创业导师,讲解政策,分享经验,解疑释惑,帮助广大青年解决电商创业的实际困难。
与此同时,共青团四川省委还积极深化团银合作。一是实施小额信贷。继续执行“农村青年致富小额信用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蜀青邮贷”以及“城镇青年小额贷款”四款专属金融产品。目前,四川省发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56334万元,10256名农村青年获贷;183个县(市、区)开展信用示范户评定,共评定信用示范户3782户,向信用示范户发放贷款32562万元。
二是继续开展团银挂职。在同农行、农信社合作基础上,同农行、农信社、邮储银行等5家银行合作,分两个批次共选派178名干部开展团银交流挂职,其中银行干部157名,共青团干部21名,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截至目前,挂职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已为包括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当地青年争取到了创业贷款共计600多笔近7600余万元,组织金融知识比赛120场,覆盖青年达1万余人,开展各类金融宣传活动242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惠及青年10余万人次。
三是推荐贫困家庭学生至基层金融机构就业。联合四川省银监局,收集贫困县2017届金融类毕业生信息,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前往贫困地区银行就业,帮扶贫困家庭脱贫。
农村青年电商,脱贫在行动
2017年,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农村电商创业,带动更多农村困难群众脱贫奔康,服务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大局,按照共青团四川省委助力“四个好”青春扶贫行动有关要求,制定了四川省贫困县(区)青年电商脱贫行动工作方案。
共青团四川省委决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优势,实施青年电商脱贫行动,搭建青年农村电商创业服务平台,分层分类开展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建立一批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示范基地,当好农村电商创业青年与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联系纽带,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青年农村电商创业聚集,促进青年农村电商创业。
力争相关市(州)团委统筹组织8期以上农村电商创业青年培训,培训电商创业青年1000人次以上;培养青年农村电商创业致富“领头雁”30名以上;创建青年农村电商创业示范基地,成立一支青年农村电商创业导师志愿者队伍,组建青年农村电商创业联盟,举办一次青年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每个贫困县(区)团委搭建县域青年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建立农村电商创业青年数据库,定期召开青年农村电商创业沟通联席会议。
一是开展青年农村电商创业培训。根据共青团四川省委、省商务厅《关于实施四川省农村青年电商“百千万培育工程”的通知》要求,依托各地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广泛整合商务、人社、农业等相关部门资源,聚焦返乡创业青年、家庭农场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青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重点青年群体,联合开展青年农村电商创业培训。按照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围绕网店运营、产品品控、营销技巧、售后服务等方面内容,举办青年农村电商培训班;建立农村电商创业青年微信群,开设电商创业“微信公开课”,帮助创业青年切实掌握电商最新行业动态、相关政策和基本业务技能。发挥“政校企”联动效应,对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高校、涉农企业及科技机构专家特别是涉农电子商务方面专家对农村电商创业青年结对帮扶,全面提高青年农村电商创业者的实操技能。
2007年10月12日,河南省息县的宋映林从县城的家里赶到100公里以外的平桥区农村的女儿宋磊家。宋映林的到来,对于女婿江厚海来说就像面临一次考试。因为当初,岳父对他们夫妻俩执意要回农村老家养鸡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女儿出嫁快8年了,宋映林总共才来过4次,但他每次看到养殖场的变化时,都会有很多感触。岳父宋映林说:“宋磊嫁过去以后,她跟江厚海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也算是证明了她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女婿江厚海告诉宋映林,他的养鸡场每年能有七八十万元的收入。看到女婿能有今天的成就,宋映林不由地佩服起女婿当初的眼光来。在老人的印象里,7年前,江厚海的家还是一贫如洗。
1998年的一天,参加工作后的江厚海到女朋友宋磊家玩。看到宋磊的父亲宋映林在家搞小鸡孵化,生意不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看到宋磊家殷实的家境,江厚海觉得自己家太穷了。虽然他工作能赚钱了,但家里供着两个弟弟上学不说,爸爸还得了癌症。一心想改变家庭现况的江厚海,觉得孵化小鸡是个好项目。勤快好问的他赢得了宋映林的好感,宋映林主动邀请江厚海过来帮忙。
江厚海自然很高兴,这样一来,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来学习技术。不久,宋映林发现,他留下的这位好徒弟,竟是女儿的男朋友,他对江厚海的态度一下子改变了。因为宋映林认为,千辛万苦地供女儿上了大学,就是想让女儿跳出农门,到城市里去找一份工作,不能继续在农村受苦了。如果同意了他们俩的事,就等于是这些工夫都白费了,所以坚决不同意他们俩在一起。可宋磊看好了江厚海,就是要跟江厚海好。于是,就跟父亲唱起了反调。在她看来,学小鸡孵化技术正好是改善江厚海家经济条件的好办法,为了江厚海,宋磊愿意留在农村。
由于宋磊态度坚决,做父亲的也不好横加干涉,只得同意两人继续交往。另外,也是因为自己正需要帮手,他就决定留江厚海在宋家,跟他一起经营小鸡孵化生意。没想到,准岳父的美意,被江厚海拒绝了。
江厚海不想让别人嘲笑自己专吃现成饭,更重要的是,他觉得搞养殖业还是要在农村,因为农村的发展空间更大一些。1999年,江厚海揣着6000元钱贷款回农村老家打算饲养蛋鸡,一切快准备就绪时,他又有了顾虑。他说:“开始养的时候,头半个月有点不放心,当时因为资金比较困难,特别担心鸡会出问题,万一鸡出了问题,他的事业就会一下子垮掉。所以前半个月就先送到宋家去养,养大一点,比较好养活了再拉回来。”
在江厚海的老家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没有人搞过规模化养鸡。这一年江厚海摸着石头过河,误打误撞,年底一算,靠养鸡竟然纯赚了四五万元,这在当地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第一次小试牛刀就取得成功,这让江厚海兴奋不已。他决定扩大规模,并且认为自己比岳父更有发展优势。江厚海说;“我们这里土地多,他那儿租土地就得花不少钱。所以我想大干一场,一上来就圈了10亩地。”
2000年,一个占地10亩的养殖场在江厚海的农村老家建起来了。这一年,他与宋磊的爱情也终于有了结果,宋磊嫁了过来,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婚后,夫妻俩的事业犹如他们的新婚生活一样甜蜜顺利。他们俩又新建了3间鸡舍,养蛋鸡一万多只。接下来的几年,他们积累了几十万的财富。就在俩人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时,2004年,一场禽流感在全国部分地区爆发,岳父宋映林那边的养鸡场没能躲过这场灾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宋映林说:“那时候,一夜之间,我的养鸡场里十几万元钱的鸡,就全军覆没了,就跟战场上机关枪扫射一样,一下子都倒下了。就那一次,总共赔了14万。”
事情发生后,宋映林赶紧给100公里外的女婿江厚海打了个电话,让他的养鸡场抓紧做好预防工作,做好隔离措施。因为早得到消息,江厚海的养鸡场没有感染到病毒。但那段时间,鸡蛋已经没有了销路,鸡雏也卖不出去,刚刚起步的事业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摇摇欲坠。
这场灾难让小两口措手不及,也让当初执意到农村来创业的宋磊懊恼不已。甜蜜的婚姻生活很快被创业的艰辛打乱,宋磊也厌倦了农村生活。就在这时,宋磊的堂妹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让在困境中挣扎的宋磊心里痒痒的。她跟江厚海商量着自己出去打工,也帮家里分担一部分经济压力。
江厚海觉得,妻子外出打工,也是一条退路。自从妻子走后,他一个人独撑着养鸡场。疫情越来越严重,市场上的鸡雏价格降到了0.5元/只,江厚海这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进5000只种鸡雏。
江厚海从种鸡场买进种鸡雏,通过人工受精产蛋,一部分孵化小鸡卖给农户;另一部分鸡蛋则直接进入市场,每批鸡产一年半的蛋就要淘汰掉。他的养鸡场到了禽流感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5000只鸡,再过半年,也要淘汰掉,如果这时候不进种鸡雏,养鸡场的生产就接不上了,那就要面临关闭的危险。江厚海说:“我当时主要是比别人多考虑了一下市场的行情,因为禽流感时间不可能很长,估计也就几个月。”
对这场疫情作了预测后,江厚海给岳父宋映林打了个电话,征求了他的意见。没想到自己的想法跟岳父的想法不谋而合,岳父极力支持江厚海再进一批种鸡雏。这期间,政府出台各项政策防治禽流感,2005年3月,疫情彻底解除了。
疫情一过,鸡雏的价格涨到了3元/只,鸡蛋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江厚海意识到这是扩大养殖规模的最佳时机。他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回来帮忙,而此时,远在深圳辛苦打工的宋磊也萌生了退意。
从深圳回来的宋磊,这次踏踏实实和丈夫一起又操持起了他们的养鸡场。江厚海负责鸡场的生产,而宋磊则负责鸡蛋的销售。2006年,经常与他们合作的商贩贾义凡向宋磊透露了一条信息。由于贾义凡长期搞鸡蛋批发,很熟悉市场,她说现在市场上的土鸡蛋非常好卖,所以建议宋磊的养鸡场也养些土鸡。
得到土鸡蛋好卖的信息后,江厚海利用进城购买饲料的机会顺便考察了一下市场。通过向城里卖鸡蛋的商贩打听,江厚海得知,这种土鸡蛋无论是在鸡蛋紧俏还是难销时,都比较好销。于是江厚海回来跟妻子一商量,两人决定养一些土鸡。
2007年,新上的土鸡开始生蛋了。看着这些新产的鸡蛋,宋磊的心七上八下的。宋磊说:“刚开始我一看这土鸡蛋就是那么一点,太小了,跟鹌鹑、鸽子蛋差不多大,我担心不好卖。没想到,拿到市场上,消费者不但不嫌小,还都抢着要。”
李国光:下海创业靠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李国光18岁时到山西盂县插队,上山下乡的8年时间里他种过地、修过路、在土产公司当过采购员……对于知青生活的艰苦,李国光在讲述时轻描淡写,而当地老乡、老干部的纯朴、厚道以及对知青的照顾、教育他一直念念不忘,这些对他以后的人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6岁时,李国光通过对调返回北京,他先是在一家洗染厂工作,因为污染工厂被解散;随后进入出租行业,因为老坐着腰椎出了毛病,几年后退出。没了工作的李国光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下海经商自己创业,开过保洁公司和洗衣厂,为很多下岗工人和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后来又办起展览公司,承办展会和招商工作……从开始当工人到后来自己创业,李国光拿出当知青时勇于吃苦的精神,边干边学。源于儿时的爱好,前些年李国光又搞起了古玩,并把触角伸到海外。
李国光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社会对个人的人生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命运如何把握主要还是靠自己,在利用好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踏实、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就能活出精彩。”回顾自己3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李国光表示,虽然中间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自己努力了就不后悔,也“无愧我心”。
卢营生:干了20年清洁工分外自豪
和大多数返京知青一样,今年64岁的退休工人卢营生回城之后的事业是平凡的,但却是积极的,也是踏实的。
时间回溯到1967年。18岁的初中毕业生卢营生离开安外青年湖边胡同里的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其后,作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战士,北京爷们儿卢营生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度过了22年战天斗地的岁月。
1989年,卢营生赶着知青返城的末班车,带着妻儿回到北京。他被安排到东城区环卫局,做了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人,直到2009年退休。
整整20年里,“扫马路的”卢营生工作的地段先是在地坛、和平里一代,后来到了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他所到之处,背后留下的是清爽洁净的路面。“很多人看不起环卫工,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个美差。我特别珍惜这个岗位,心里特别满足。就觉得应该好好干!”在一般人眼里,清洁工的活儿很艰苦。但卢营生觉得“北大荒那段经历磨炼了我,回北京以后再累再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
工作期间,卢营生曾多次受到队里的嘉奖。“那些年实行事业单位3%的奖励工资,每年有三个人可以涨一级工资,面儿很小,但我在1997年就涨了一级工资!”虽不是轰轰烈烈,但这份工作却令卢营生很自豪:“环卫工作是个文明窗口,在北京人眼里我们是环卫工人,在中国人眼里我们是北京人,在外国游客眼里我们是中国人!能为国家争光,是很幸运的事!”多年里,他在工作之余为中外行人指路,做了大量工作。“给外国人指路,会连说带比画!老外会对我伸大拇哥,还会说‘OK’!”
工作中,卢营生“经历了很多大事,”比如1990年亚运会、后来的世界妇女大会、申奥工作等。一有重大活动,我们就会在天安门广场工作,从早晨到夜里,挺艰巨的!”
回京工作20年,卢营生觉得,自己在工作内外“都展示了知青的风采!不管是劳动、还是文艺宣传,都能体现老知青的先锋作用!”
这些年,卢营生一直没和当年的兵团战友断了联系,有机会还会聚一聚。那些战友有当上全国劳模的,有当处长的、当科长的。卢营生笑说自己和他们比起来是“知青平民”,但他“挺知足”,“我当个一般人,也能为国家做点儿贡献,挺好的!”
张泓:有过插队经历什么苦都不算苦
年逾六旬的张泓女士曾在山西插队11年,她是家里4个孩子中的唯—女孩,尽管16岁之前一直被父母娇惯着,但来到农村后她却很能吃苦,十八九岁就担任了妇女队长,上过《山西日报》,后来又凭借刻苦用功考上了山西省中医学校,学成后她主动要求回到插队的地方为乡亲们治病。
1979年,由于父亲生病,张泓申请回到了北京。由于从医时间不长,经验太少,张泓听从教授父亲的话来到北京一家红旗厂工作,身份也由干部变成了工人。她被分派到办公室工作,后主动向厂长提出下车间劳动。一次为了赶制一批外国国旗,连续加班十几天的她终于支撑不住在机器旁犯起了瞌睡,结果右腿轧到了机器里,车间主任当时吓坏了,赶紧关上机器,随即把张泓送到医院,“现在我腿上还有十几厘米的伤疤呢。”
后来,张泓调到对外贸易经贸大学校医院工作。为了对中医有更深入的认识了解,她上午开药方、下午抓中药,工作之余,她还不断钻研,曾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当初考学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后来再上学是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张泓说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容易,好好干也是对得起病人、对得起所拿的工资。
朋友说,张泓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她的公公脑中风需要照顾,孩子上高中时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了,“我觉得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无论是困难还是不幸,来了我就想办法应对……”张泓说,有了插队的经历,其他的苦都算不上苦了。如今,张泓凭借精湛的医术拥有很多“信徒”,被病人和朋友们称作“神医”。
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张泓坦承一切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虽然并没有因此挣到很多钱,生活中还有很多无奈,但张泓自认很满足,她说这个社会对我挺好的,与一些没能回京的同学相比已经幸运多了。和很多知青一样,她还尽自己所能为当年插队的地方做贡献,用自己的医术回馈社会。
文艺:黑在法国十多年只为一张小小绿卡
文艺(化名)家兄弟姐妹四个,她排行老三,模样俊俏。大哥支边去了甘肃,大姐也下乡当了知青。一直爱好戏曲的她本可以进一家剧团的,但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而来,她竟然背着父母,主动报名要去黑龙江。父母不肯,却拦不住,她最终如愿当了一名兵团战士,边“修地球”,边给大家演节目。然而,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让她吃够了苦头,平时在家被娇宠惯了的她吃不了那份苦,在黑龙江待了大半年就悄悄跑回了家。后来,知青们陆续返城,文艺的父母托了好多人,才把她的关系弄回北京,最后还是把她安排到了一家剧团。
可是文艺天生不安分,排练、演出、休息,这样的日子她觉得平淡寡味,不刺激。后来,看朋友下海经商挣了钱,她眼红了,再次不顾父母反对,辞职,南下广州倒腾服装。一开始,什么新潮她就倒什么,后来专门卖裤子,最后专卖一家厂子的品牌裤子。生意还不错,也挣了不少钱,可文艺挺“二”,有了钱就得瑟,今天请吃饭,明天又借钱给人,没两年,挣下的钱花了个精光。有一次,听说几个原来在一起当知青的朋友去了法国巴黎,有人留在那里工作,收入不少,文艺又动了心。在朋友的帮助下,文艺去了法国。签证日期过了,她也不想回来,就“黑’在那里,一待就十余年。这十多年里,她一直在华人开的工厂里打“黑”工,虽然挣钱比国内多,但总是心惊胆战的,生怕被抓被遣返回来。这些年,她的老公跟她离婚了,儿子一直托付给大姐照看。本来她也想早点回来,但看着有人拿绿卡了,她也不甘心,非要等那张卡,要个合法身份。可是,年复一年,直到现在,儿子都工作了,她依然没等来合法身份,依然“黑”在那边。最遗憾的是,80岁的父母双亲在2009年前后相继去世,她都没能在跟前尽孝。
文艺的二姨跟记者说起文艺的经历时,时不时地就唏嘘感慨,她说:“文艺这一辈子很可怜,既没有给父母尽孝,也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自己现在也50多岁了,要是在北京上班都退休了,可她现在还在那儿没日没夜地打工,身体都熬坏了。只希望她心想事成,早点拿到绿卡,早点回来,不然连我都看不到她了……”
马小力:组建合唱团只为知青圆梦
马小力,是1968年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盟乌珠穆泌插队的知青,在那里度过了5年的放牧生活,知青返城回京后,当过教师、当过干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时任中央统战部机关党委副书记、某局副局长的马小力,决定为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做点事,回报内蒙古大草原对他们的栽培,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大草原做了无数的事儿。终于在1999年,为了让更多的知青伙伴圆自己回报大草原的梦想,在她的倡导和组织下一个叫“草原恋”的业余合唱团诞生了,马小力出任团长并免费为合唱团提供训练场地和相关费用。目前合唱团在册的人有一百多位,成员多是曾经在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青。合唱团采取的是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几十人上百人的无伴奏合唱显示了他们高超的合唱水平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到合唱团来练歌喝的是他们自制的奶茶,他们演唱的歌曲全部是歌颂大草原的,而且全部用蒙文演唱。草原恋合唱团自1999年成立初始他们定下了:以热爱草原、歌唱草原、关注草原、保护草原、和谐草原为神圣使命!14年来,每位合唱团团员就是以此为目标,他们不但在歌唱领域得到了认可,还在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赵长义:重提知青往事感慨良多
赵长义,1952年生人,1969年8月去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四师43团运输连当汽车司机。赵长义在兵团待了10年的时间,1978年才回到北京,在某印刷厂干他的老本行一直到退休。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谈起四十多年前的往事,赵长义感慨颇多,他告诉记者:去年是他们去兵团四十周年,他和十几位当年的战友结伴回了一趟阔别三十多年的黑龙江省密山县,在兴凯湖畔、在当年劳动的农田、在写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是思想,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标语的兵团旧址前留下了他的身影。
如今已经退休了的赵长义,最大的爱好就是游泳,特别是冬泳他已坚持了14年,当记者问赵长义是何种力量支撑他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冬泳时,赵长义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多,能吃苦,这点算不了什么,其实冬泳就是练意志,然后才是练身体,没有毅力的人是做不了的!
剧中主创努力还原
男主角朱亚文
真实故事展现北京纯爷们儿
以一部《闯关东》让观众熟悉的演员朱亚文此次在剧中出演男主角韩春明。《正阳门下》讲述了以改革开放前后30年间,韩春明、苏萌、程建军等为代表的一群生活在北京的普通老百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励志大戏。朱亚文在剧中出演男一号韩春明。朱亚文介绍:“韩春明出生在正阳门下的胡同里,说话办事无不流露着北京爷们儿的风范。他的传奇从捡破烂起家,在破烂中慧眼识宝,涉足古玩收藏行当,同时学厨艺开酒楼,并将自己的生意疆土扩展到汽车、房地产、环保、建材等领域,成就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北京人创业史诗。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却有着千真万确的人物原型,他就是《正阳门下》的总制片人、编剧郝金明。”
朱亚文表示;这是因为被郝金明的故事打动,才最终决定接下这部《正阳门下》。“有真实的生活做基础,作品就是接地气的好作品”。朱亚文直言:“这种小人物在大时代变迁下的命运,该如何坚守内心,在渴望成功的道路上的努力,都是我一直喜欢演绎的。而个性鲜明的老北京特色、丰富的个性,以及和以往角色的巨大差距,都是我最感兴趣的。”
导演刘家成
最大努力还原知青年代
曾经执导过《高粱红了》、《高地》、《傻春》以及观众百看不厌的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作品的著名导演刘家成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此次执导《正阳门下》,刘家成坦言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因为我本身也是在正阳门城墙根下长大,对于那段历史、那个时候北京人的生活状态知之甚深,故事中的许多细节也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拍这部戏就像在回味我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
贫瘠土地上的“淘金者”
近日,记者走访了南江县傅家乡德江农场,这是一家“以种植经济林木,配套巴山土鸡林下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家庭农场,场长刘德江是一名回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
刘德江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薪水可观。2012年春节回家,看到村里水、电、路等设施得到优化升级,为农村发展夯实了基础,于是就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梦想。”
说干就干,顾不得父母及朋友的不理解和劝阻,被当地群众称为“冒险王”的刘德江租赁了本村的500多亩荒山,2012年2月开始了他的拓荒工程,投资86万元,建鸡舍,修生产管理用房,种植核桃5000余株,桂花树1000株,购置相关设备。正确的理想在行动实践里变为成功,农场当年出栏巴山土鸡5200只,鸡苗11500只,实现销售收入67万元。
刘德江淘到了山区农业的第一桶金,创业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其实,南江县有很多这样的淘金者。从县畜牧局了解到,随着各级部门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以及农村环境的改善,近两年,全县建成300多个以现代种植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畜牧业占了农民增收的很大比例。
南江黄羊、生猪规模养殖分别达到63%、58%,规模养殖比重正逐年提高。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南江黄羊肉羊场、开泰生猪扩繁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德健生猪养殖场、槐树蛋鸡养殖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2012年实现产值7500万元。先后有北牧集团、三洋牧业、鑫源牧业等10余家畜禽养殖企业取得国家无公害畜产品及产地认证,南江黄羊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
山区农民的“扶贫羊”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南江县畜牧科技工作者针对本地山羊品种个体小、生产性能差的实际状况,引进产肉性能较好的四川铜羊、金堂黑羊以及奴比羊等杂交公羊品种,与本地山羊杂交改良,经过对杂交群体近10年的选择培育和横交选育,基本形成了被毛黄色、体型外貌一致、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的育种羊群。1973年,原达县地区畜牧主管部门明确提出南江黄羊为全地区唯一推广山羊品种;1995年,南江黄羊被农业部正式命名为“国内肉用性能最好的山羊新品种”;次年,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南江黄羊新品系选育研究》、《南江黄羊肉食品精深加工》课题相继列入国家“863”计划。
南江县将黄羊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在流坝乡、兴马乡、关坝乡等偏远山区为贫困户送3-5只种羊,传授相关技术,经过1年的发展,就扩大为10多只的羊群,据了解,“扶贫羊”为该县2.8万户、7.4万人摆脱了贫困。
“南江黄羊”走得越远,山区百姓赚得越多
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山区的实际矛盾,黄羊产业面临新的问题与机遇。一是比较效益较低,养殖农户减少。由于受草场资源、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可年收入5—10万元。从事养羊生产的散养户则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较之外出务工比较效益低,致使散养户逐年减少;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队伍不稳,企业自身在选育保种、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注入资金有限,一线科研放牧职工长期定居深山老林,职工队伍极不稳定;三是龙头实力不足,发展后劲不强;四是加工要素缺乏,加工规模较小。自动化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由于企业抵押物不足,银行贷款难度大、金额小,社会融资成本高,难以做大做强加工企业,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大。
农业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级各部门和市、县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南江黄羊产业发展,在产业项目配套、科研人才培训、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2013年,国家加大对商品肉牛、肉羊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羊肉市场价格持续给力。再次激发了养羊农户的积极性。
元潭乡下坝村人高玉凯,在西安打拼19年后,找到4个合伙人投资2000万元在元顶子牧场、仁和、平岗、下两等地建10个年出栏5000只黄羊的家庭牧场,家庭牧场给南江黄羊创建了新的发展环境。
南江县畜牧局局长陈晓初说:“要坚持以创建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契机,明确思路,创新机制,走好路子,把南江黄羊文化和南江黄羊产品营销到世界各地,为全县农民找到更多的财富。”
南江县为建成“全国南江黄羊种羊供应基地、西部地区肉羊加工基地、秦巴山区肉羊集散基地”的目标,按照“做好科研选育、夯实种源品质基础,做大养殖规模、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做精产品研发、夯实产业终端基础,做响产品品牌、夯实龙头企业基础”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换为动力,优化南江黄羊产业布局,推进南江黄羊产业化进程。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者的故事,故事背景的时间跨度是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片中人物的经历是以中国的创业传奇人物们为原型塑造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1周六的晚上,妈妈带我到建文奥斯卡影院去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令我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都是英文的,可却是中国制造,导演是香港的陈可辛,三个主要演员分别是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好朋友的创业故事,虽然中间有些矛盾,可还是化解了,他们互帮互助,把他们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推广到美国上市了。
内容是这样的:主角分别是成东青、孟晓俊、王阳,20多年前,成东青考了两次大学都没成功,第三次是父母借了全村的钱才供他上的。孟晓俊的爷爷、爸爸都是留美博士,所以他认为自己也必定要到美国去才行。王阳的身世虽然不太知道,但他很讲义气,也很有头脑。他们三个在燕京大学认识并成为好朋友。成东青想去美国,所以他发誓要在4年内,读八百本书,背完英汉词典。4年后,成东青终于读完了书,英文发音说出来也不像说日语,但他被拒签了,因为他回答问题有移民倾向。王阳决定不出国了,所以故意任意回答问题也被拒签了。只有孟晓俊办完了签证,可以去美国。在机场,三个好朋友拥抱告别,泪流满面。但孟晓俊在美国只做了一阵的实验室助理就被开除了,后来做了一个杂工的工作,连小费都不能收。在孟晓俊在国外期间,成东青和王阳办了一个英语补习班,起初人不多,可独特的教学方式引来了更多的人,每月都得用大麻袋装钱。几年后,孟晓俊回来了,他和成东青他们又聚在一起,专门教大家该怎么填写出国申请表。
当然一个旧工厂是不行的,他们又创办了一个“新梦想”学校,可当美国炸中国大使馆时,大家都说“新梦想”是卖国者。又过了几年,美国考试协会控告他们盗窃自己的考题。他们三个用真诚、友谊和智慧,赢了这场辩论,并取得了让新梦想在美国上市的机会。
看完了这篇电影,我发现我要努力找对方法学英语了,我还懂得了是朋友就要互帮互助,共同打败障碍,还有就是做人要有梦想,并且要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才能成功。加油!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2梅的人生梦想是去美国。为了她的美国梦,作为一个女孩儿选择深夜独自在图书馆看书,在自己的蜡烛用尽后,有胆量主动与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头碰头地共享灯光。这些细节无不昭显着她去美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为了这个人生目标她早已对任何风险放任不管。对此成东青心知肚明,他也明白想继续和苏梅在一起就必须一同去美国。于是,在努力帮助苏梅去美国的同时,他自己也为了获得美国签证百折不挠,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悲剧的是,苏梅成功了,他却未能如愿。在这样的境况下,唯有苏梅放弃留在美国的梦想,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两人才可能在一起。然而,苏梅尽管对背叛如此真诚而痴情的成东青充满了自责和内疚,却仍未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了实现她的美国梦,坚定地在美国和成冬青之间选择了美国,抛弃了成东青。这不能怪苏梅,毕竟美国才是她的梦想,才是她认定的人生方向和幸福根基,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一时之快而作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
其实,理想也好,梦想也罢,都完全是私人事务,谁也不要指望改变别人的理想,因为改变了别人的理想意味着改变了她的一生,改变了她幸福和快乐的标准。成东青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遇到了一个有梦想且对梦想坚定不移的人。
苏梅是只理性的天鹅,不是天鹅肉。成东青的忠诚和真心确实让苏梅感动,但感动作为一种本能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生抉择的依据。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3不得不说成东青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从造型还是言语。片中有一个场景,孟晓骏严肃地问:“Do you have adream?”成东青想了想后开着玩笑说“算吗?”他的梦想说大也不大,他的梦想就是不要回到农村去;可他的梦想也不小,他成就了一个从36块钱到身价63亿的成功者。
我佩服他的不是他能在一个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背下一本书,不是他面对孟晓骏暴怒时的坦然,不是他面对美国人污蔑时的冷静,而是他敢于去承担的责任感。当无数中国人在中国使馆被美国炸了的时候,站在群众中被骂成“卖国贼”,被打的头波血流,依然直直的站在那里高声喊着“中国人打中国人算什么本事”的不是王阳,也不是孟晓骏,是他,成东青。新梦想不是他一个人的,但当新梦想面对困难时,他冲在了最前方,去接受愚民的暴力,就像他多年前在大学时替王阳和孟晓骏堵住门免遭暴力时一样。成东青是无数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者们的缩影,因为他的坚持、他的踏实努力,所以才有了他们最初的新梦想。在校园时的懵懂和青涩,到为人处事沉着冷静,除了给全村人下跪为了借钱高考和隐私及办学而被校方开除,真的很难想象影片略过的部分他都经历了什么。成东青说,中国学生都很擅长应付考试,美国人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一个历经艰辛最后成功的年轻人。他追求的不是成功,是尊严。
成东青是三个人中最朴实、最踏实,也是最艰难的人。他不像孟晓骏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不像王阳有着开朗的性格和“文艺范儿”,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成东青看似“土鳖”,甚至有些唯唯喏诺,可他却是最令人捉摸不清的一个。孟晓骏有着倔强的性格和精明的头脑,王阳有着不羁的青春和开朗的性格,而成东青,则是一个深藏不漏,永远都那么冷静、淡定的一个。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性格,我希望成为成东青的那种人,至少,我可以向他一样勇敢的面对。
真正的大智如愚,真正的执着不懈,真正的新梦想人。他是成东青。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4三个怀有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成冬青曾两次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跪在母亲面前祈求第三次的高考,这次他成功了,在大学遇上出生于留学世家孟晓骏以及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阳,并以晓骏为目标努力求学,发誓要把图书馆里的书全部读完,在图书馆巧遇了他认为是全校最美的苏梅,一番辛苦追求,却在苏梅拿到美国签证以后,以分手结束。不知道为什么苏梅和成冬青分手,是否因为成冬青是失败者呢?
而成冬青给我的感觉是:他就是一个永远打不死的小强,在高考两次失败、课外补习没有收入、苏梅与他分手、美国签证失败、被学校除名等等挫败面前,他坚强的站起来了,并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每天都贴小广告,在肯德基讲英语,在空旷的场地办学,把所有的英语词典全部背过,他成功了,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留学教父”。
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阳,在大学期间一直肆意的挥霍青春,泡洋妞、写情诗、打群架等等,还为洋妞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结果却被洋妞甩掉,从此一蹶不振,因成冬青的帮忙,重新振作起来,并与成冬青一起为教学而奋斗,在面对成冬青与孟晓骏争执时,一碗饭唤醒了他的心,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才是幸福,走出了洋妞的阴影,选择了相貌平平的女职工结婚,因为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而一直扬言去美国之后,永远不再回来的孟晓骏,却在美国根本找不着工作,落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的命运,迫于无奈的他只能回国,幸运的他遇到成冬青学校有点起色,把自己的理念全部侵入到办学中,学校在他们三个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第一支民办成功学校,而孟晓骏面对自己在美国种种遭遇,在办学理念上与成冬青产生分歧,三个人分道扬镳,却因学校面临倒闭危险时,又重新聚到了一起,为曾经一起奋斗的学校尽最大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的学校上市了。
影片的结局很圆满,却让我想到了,可能有很少人是成功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为曾经的梦想打拼失败了,而选择了放弃。成冬青的精神让他成功了,现实生活的我们缺少他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可能一个小小的打击,就让我们泄气了。《中国合伙人》再次鼓舞青年创业,为心中的梦想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蓝天,让青春不朽!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5电影《中国合伙人》影片的结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事已至此,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不是那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共鸣。
为什么电影里带来的共鸣是“奇怪”的呢?
关于我,离电影里那段青春距离还是挺远的,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从未想过去美国,更是没碰过托福,没碰过GRE,大学里每天都在吃喝玩乐看着苦逼的背单词的室友,然后偷笑。再其次,我从未读过新东方,哪怕新东方热已经挂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爱读书的我,都不为那些老师们的“笑话”所动,坚持打工、实习,愉快的继续吃喝玩乐。最后,我没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伙伴,也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闯出一片天,工作两年了,还是各干各的,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我的青春,和电影里表达的,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回忆里,有笑有泪,令人欣喜。虽然吴君如笑着说陈可辛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说,这次的回归,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