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数点的故事

小数点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09: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数点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数点的故事

第1篇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应当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学课理论性强,与现实生活配合不密切,学习中多是枯燥的数字,课外活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认识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自己学数学,自己“做”数学,自己用数学,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成功的体验中爱上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学习,达到数学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高。那么,怎样利用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课外活动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数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小数乘、除法计算题,出错率特别高,细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总是处理不当而造成的。

鉴于以上情况,我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先给学生讲“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的故事,用故事中“小数点”的顽皮跳跃使数字大小不断变化,来激发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提高对小数点的重视程度。然后,结合教材与学生一起做小数点移动的游戏:我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头饰(0-9任意一个数字或小数点),学生戴上头饰。教师做示范性导演:“请23.506上台来”。教师选出2、3、.、5、0、6头饰的六位学生上来按要求站好,然后,教师说:“把23.506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移动,形成2350.6)“那么,把23.506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又移动,形成0.23506)。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细心记,然后再动,“先把0.235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多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给“小数点”出主意。接着,教师出了一道题:“1.78?000?000”,“小数点”刚要动,下面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小数点’别动”。教师问:“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说出理由。游戏的规则学生掌握了,就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任意出题,反复练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的小数点有了感性认识,我适时加以总结:小数乘除在于“点”,一点之错差千里,学习之中“点”到位,生活之中点“点”勤。

第2篇

滨东小学四年四班郑惠真

人们都以为标点只不过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可如果在一个非常需要标点的地方失去了标点,那么就会酿成大错。

有一次,我们在学小数的时候数学老师给我们大家讲了一个失去小数点重要性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在一个国家,已经做好了宇宙飞船,飞上了天,正因为有一位科学家在计算时少算了一个小数点,所以导致正要完成任务的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生严重的坠毁事故,造成所有的飞行员无一生还。在这起重大的飞机坠毁事故中,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小数点的过失造成的,如此可见,小数点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一次,我爸爸给我买了一片故事光盘让我看。我看过的其中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里面讲的是:在英国有一位夫人,家里十分有钱,自己的娘家也很有钱。她十分地铺张浪费,也十分地高傲。她每次买完东西都多付人家钱而且也不让别人找钱,那是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看出她家多么多么地有钱,自己的衣服只要掉了一个扣子就叫仆人帮她扔掉。有一天,银行告诉她她的帐户将被冻结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再次去看自己帐户上的钱时,才发现是自己看错了一个小数点,而无节制的花钱,所以乱花钱,因为一时看错小数点的位置所因此她家破产了。

小朋友你们千万别学这样粗心大意的人哦!

第3篇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姓名:

学校:

年级:

【知识要点】

1.

小数加法的意义: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的意义: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饿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与整数相加减,也一定要遵循相同数位对齐的原则。

5.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而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

6.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经典例题】

例1.

购买文具的小票。

货号

货品名称

数量

金额

故事书

1

4.32

作文本

1

1.11

1

0.54

购买件数

应收5.97

3

现金

找零

购物小票

(1)

故事书和作文本一共是多少元?

(2)

作文本和铅笔一共是多少元?

(3)故事书比作文本多多少元?

【课堂练习】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4.2=

6+0.5=

2.7-0.4=

1-0.3=

3米+0.5米=

0.6元+1.5元=

2.8+9.7=

二.列竖式计算,并找出异同点:(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点)

85+67

85-67

8.5+6.7

8.8-6.7

三.列竖式计算:(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5+1.2

6.5+1.8

6.5-1.2

6.5-1.4

四.火眼金睛,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7.8

1

3.

5

13.6

+

6

2.8

—2.5

+

4.7

14.4

8.2

1.0

17.3

五、算一算

1.5-0.3

1.4+0.8

6.2+3.8

8.4+1.9

6.8+3.4

六、求(

)里的数

)+0.35=3.6

)-18.25=13.48

73.5-(

)=27.33

0.007+(

)=2.41

【课后练习】

一、竖式计算我最棒,并验算

①19.74+63.29

②23.89+26.84

③8.67-0.745

④35.24-6.12

二、列式计算。

①比38.23多19.823的数是多少?

②两个数的和是30.998,其中一个数是18.98,另一个数是多少?

③一个数减去21.32差是33.03,这个数是多少?

三、我会解决问题。

1、小明家两个月的水费情况如下表所示。

月份 水费/元

7月 25.2元

8月 21.6元

他家两个月的水费共是多少元?

2.我校上届艺术节歌手大赛中,

5号选手

9号选手

专业

得分:8.50分

专业

得分:8.85分

综合素质得分:0.88分

综合素质得分

0.45分

(1)谁的表现比较好?

(2)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

第4篇

我国数学课堂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引领 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学生兴趣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领。只有正确的引领,才能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游戏教学、故事激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算能力。

二、加强口算 打好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而且在简算、速算、估算等各种数学计算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加强口算训练,打好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听算、视算、口算卡片、口算图表的形式进行练习,比赛的形式有抢答、个人赛、小组赛、接力赛等。总之,灵活的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口算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达到了迅速的提高。

三、养成习惯 提高能力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学生不会计算,也不是学生不懂算理,而是因为不良的计算习惯和不良的书写习惯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抄错数、看错符号、书写潦草等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书写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只有写对写好才是计算正确的前提。其次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是要看清题目要求,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去解题,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如:题目要求用竖竖式计算而不用竖式;用简便计算而不用简便方法等。这里还要重视提醒学生做题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以免出现因为看错题目而算错的现象,如:减法看成加法计算;除法看成乘法计算。最后要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检查的习惯不能说说而已,要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只有会检查才能去检查,如:加法用减法验算;减法用加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除法用乘法验算;解方程用代入法验算。不管是哪种良好的计算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四、注重算理和法则,提高技能和技巧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只有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讲清算理呢?例如我在小数加法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讲述算理,概括法则,可以这样进行:小数的整数部分代表“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代表“角”,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地表“分”,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最后得出小数加法的法则是“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搞清了算理,又使学生掌握了法则,为学习小数加减法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计算法则是学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的依据,可以注意通过典型例题,讲清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运算定律和性质,是讲清计算法则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式题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特征,然后加以归纳,使学生认识定律、性质的实际意义。特别要重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使一些计算简便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和技巧。

总之,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兴趣培养、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第5篇

一、故事开讲,引发兴趣

大部分学生都是故事童话迷,设计导入环节时,把知识融入童话故事形式之中,能够使单调的知识富有人情味,让学生的已有动机和学习发生关系,把原有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了解数学的价值所在,产生对学习的需求。例如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上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出示72.38和7238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边演示边操作,边以童话的形式叙述情节:“由于7238大,平时很神气,小数点决定要治治这个7238。一天晚上,趁7238睡觉时,小数点就悄悄地从8的右下角跑到7的右下角。同学们你们说,第二天这个数(7.238)还神奇吗?”学生回答,因为7238变成7.238比72.38小,所以不能再神奇了。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的本领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探讨的内容。”于是,学生兴趣盎然、专心致志地探讨新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学生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诱导学生进入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境地,促使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上课一开始,进行口答练习,教师提问:“两个6相加你们会写算式吗?”(生写:6+6)“3个6相加呢?”(生写:6+6+6)“5个6相加呢?”(生写:6+6+6+6+6)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让你们写100个6连加的算式,学生不知道教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急忙开始写,正当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时,我说道:“你们写得够累了,还没写一半吧?现在老师教你们一种写法,很快就写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有什么奥妙呢?加法与乘法有什么联系呢?学生迫切希望了解,求知欲顿时产生了。

三、沟通联系,诱发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从而掌握规律,诱发兴趣。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抓住一步计算应用题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关系进行导新。如改变一步应用题中的一个条件导新、变换问题的提法导新、把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导新等。这样教学,学生从旧的认识结构出发,通过改编、变换、合并等形成新的认识结构,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会更愉快、积极、主动。

四、提出目标,唤起兴趣

提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知识,让学生事先了解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混合运算式题时,上课一开始,先出示课题,然后教师口述。“同学们,在两步计算式题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它的运算顺序怎样,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本领。”这样导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高涨。

五、联系实际,开发兴趣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课堂参与;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抛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和“表演式”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提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大胆积极思考上,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能力。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磨练与总结,现就我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是他对知识掌握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是再有用的知识也是懒得学,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知识尤为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动画故事:【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他随便找了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搬了一次家(¥0.04)。山羊快餐店的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学生认真听完故事,积极热烈的谈论着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通过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浓,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和小数点结上了朋友。

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十个指头不一样长。”这些话说的真好,在每一个班里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能偏向某个学生或不管某个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练习这部分,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数学题可做。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给了这样五道题:

1.圆的直径是4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2.圆的周长是16厘米,它的半径是多少?

3.圆的半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4.圆的直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5.圆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在练习时,我让学习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3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做完第1、2、3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4、5题。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让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还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给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留一些发散思维的题,为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针对本课时较简单的习题。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让学生都在课堂上劳有所获。如:教学整十数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背乘法口诀,然后出题:

2×3=4×5=12×3=

20×3=40×5=12×30=

20×30=40×50=120×30=

从上往下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规律,自然对整十数相乘会做了。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我曾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时,我先复习前面学习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然后组织学生直观操作,把圆柱体沿底面直径切成8份、16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利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圆的面积×高=πrh。在此时的引导过程中学生兴趣浓,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与思考,大胆尝试自己推导。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五、设计游戏活动教学,提高数学课堂参与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像语文那样可以自由发挥,它要求语言精确严密,因而在学习时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添加游戏,利用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摸到的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学生不相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六、还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第7篇

细心观察是为了理解,透彻理解是为了行动。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

细心和粗心天生就是一对仇敌,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却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我深受粗心的危害。今天休息在家,爸爸布置给我一张数学卷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刻,我顿时眼前一亮,自信满满。我不禁心里暗笑,就这么简单的题还想难倒我?爸爸也太小瞧我了吧?于是我立刻拿起试卷,奋笔疾书,不到半个小时,就写完了,我欣喜若狂,把试卷扔给爸爸批改后,就像脱缰的野马般奔向了电视机,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屏幕,被电视情节吸引的不知所向,试卷早已被我抛在了九霄云外,我的灵魂已经来到了世外桃源,与世隔绝。

正当我沉浸于美好的故事情节中时,只听得“啪”的一声,眼前顿时漆黑一片,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爸爸拿着试卷站在了我的面前,只见他皱着眉头,瞪着眼睛,气急败坏的瞪着我,我刚觉得很奇怪,一张试卷就扔在了我身上,我拿起试卷一看,顿时,满眼的红叉叉,我立刻惊呆了,我的心底涌出了无数的问题,这,这是我的试卷吗?怎么会这样?到底是怎么回事?拿起试卷仔细一看,是呀,没错,这就是我的试卷呀。再一看错题,天哪!不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就是计算算错了,要么,就是数字写反了。再看看爸爸,他正生气地坐在一旁。我知道自己一心想着看电视,将试卷草草了事,糊弄过去,我知道自己错了,于是等待着爸爸大发雷霆,没想到,爸爸只是对我说“这次的试卷不难,因为你粗心,所以才错了这么多,现在你去反省一下粗心带来的危害”。

我拿着试卷来到房间,我开始认真思考关于细心与粗心的问题。如果你计算时不小心漏了小数点或点错小数点,这对于你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可能只是与100分擦肩而过,但如果工程计算出了问题,如果就因为不够细心而导致错误的话,可能损失惨重,会令这次工程的成功率大大减少了。

由此可见,细心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地重要。一步之差,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灭你。我在心底默默发誓:今后再也不能马虎,一定要细心!

初三:荷叶上露珠

第8篇

摘要:教师在引导学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生自主动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新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5元钱,全班35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

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第9篇

【关键词】数学;生活;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二、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后,我上了一节《我们去秋游》的实践活动课,由于时值秋游季节,而学校秋游方案迟迟未定,于是我请学生通过上本地旅游网站查阅资料,打电话咨询有关景点选择值得一游的秋游地点,并设计一套秋游方案,供学校参考。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纷纷收集制订方案的所需资料,诸如团体门票价格、包车价格等,并自发地组成小组共同商讨制订方案。最后,学生送上来的秋游方案,令我大开眼界,不光计算准确,而且还考虑到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包车时根据学校学生数,大小车搭配;学生身边带多少钱,怎样合理使用……有的秋游方案甚至还在最后写了这样设计的理由和好处。

第10篇

《走进货币兑换的世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七课时“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内容之后,将规律的运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来解决乘(或除以)十、百、千、万的数学问题,这既是一种新的计算策略,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一部分学生有过跟随家长出国旅游兑换外币的经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银行或电视上看过货币兑换的相关新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货币兑换。总体来看,多数学生缺乏解决生活中此类问题的经验。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结合授课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并借助电子书包课后作业发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在电子书包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扫清了课堂学习的障碍,这种运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

依据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解决未来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课标要求,笔者将本节微课的达成目标设定为:通过虚拟场景的动画演示发现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网络查询汇率的生活技能,并学会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所设定的目标,笔者依据微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达成目标,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通过电子书包的课前导学发送给学生;学生借助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指南”明确观看微课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依据方法和建议,有步骤地观看,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再将自己寻求的答案与微课中教师的讲解进行对照,有目的地去看。学习任务是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重点,笔者设计了问题任务、自主查询任务、练习检测任务,逐步帮助学生夯实学习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在梳理中提出困惑,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这样的设计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适度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笔者从网络中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源,结合电子书包平台中制作的课件,使用软件Camtasia 8.4进行录制及加工处理,并以MP4格式,时长为7分11秒。本微视频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创设动画虚拟场景,初识货币兑换问题

现代社会,对外交流、货币兑换是必须学会的一种技能,但学生对此技能却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将这样的生活情境借助学生们最喜欢的影片――《疯狂动物城》中的经典片段呈现出来,在兔朱迪与狐尼克有趣的对话中演绎了本课的学习任务,这样使得学生兴趣浓厚,观看认真。

2.新闻链接,感受汇率变化

笔者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中汇率变化的新闻载入其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既能真实地感受到汇率的实时变化,又能直观地感知汇率的不同货币兑换的数量也会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货币兑换不同外币,兑换数量也会有所差异,初步培养学生理财的意识。

3.演示汇率查询方法,解决其他货币兑换问题

笔者将运用网络查询实时汇率的方法通过微视频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观看掌握汇率查询的方法,再点击电子书包操作任务中的网页链接,进行操作实践,增加各种货币兑换的相关知识,感知深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4.运用问题解决模型尝试练习

视频最后以故事情境为引导,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尝试运用解决问题的模型进行列式,巩固运用规律进行计算的知识。

应用过程

微视频前置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货币兑换相关知识,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而课堂注重学生的组内分享、交流,_成共识,并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本课中,笔者将应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自主检测,类推迁移

课前,学生已经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计算方法,并通过小数点移动的知识算出结果。为了检测学生自学掌握的程度,笔者了电子书包在线检测,通过及时反馈的统计结果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进阶探究做好铺垫。

环节二:分组讨论,多维探究

笔者依据检测结果,及时反馈,明确方法,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享课前学习的成果及学习困惑,由个体独学转为群体互助。学生将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在组内进行交流,如“为什么兑换时间不同,兑换的数量也不同?”“兑换同一种货币,不同银行的汇率是不是一样的?”“2万美元兑换人民币该怎么计算?”“寒假在韩国旅游,买一瓶矿泉水花了3000韩元,这个价格与农夫山泉相比,贵不贵?”等,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寻找解决困惑的方法。最后,笔者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汇报,并在此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技能解决更多的、综合性的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智能检测,拓展延伸

在此环节,笔者通过电子书包进阶练习,逐级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方法交流,再一次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教学反思

翻转课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变枯燥学习为有趣探究,变简单运用为生活技能的提升。微视频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化为虚拟情境,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并逐步构建小数与十、百、千、万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模型。另外,学生通过观看新闻,学会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学习建构联系,通过网页实际操作,学会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在操作中不断观察、比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评委印象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是十进制计数法从自然数到小数的拓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体会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优越性,更能感受到十进制计数法在不同数域之间的纽带作用。

为了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付郧华老师的《走进货币兑换的世界》微课程设计,依据微课程教学法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消化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数学本质。其微课程设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始于问题驱动,止于数学理解

付老师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货币兑换”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引发他们对汇率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与思考。学生在货币兑换的现实情境中,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查、看、找、比等形式,最终发现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其间,“小数点的移动引发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数学本质得到很好的理解与应用,此时的理解不仅是书本上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是融合了现实背景的运用与生长。

2.始于自主学习,达于进阶提升

付老师依据微课程教学法的“四步法”操作原则,沿着“检测―作业―协作―展示”流程实施教学,不仅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而且借助课始的检测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汇率有关知识的情况,为后继的学习提供支撑。如果学习仅停留在了解汇率知识层面,则远远没有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因而课堂的协作进阶作业就成了个体自主学习的升华篇,通过进阶作业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汇率陈述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看到学生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运用水平,因而进阶作业是实现学生数学理解的必由之路。

3.始于技术支撑,终于学法转变

第11篇

一、调整策略:周边文字资源的有效利用

数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多姿多彩的。教师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对教材做一些合理的补充或调整,实现普遍化教材与个性化学生的有机融合。如四年级“用计算器计算”一课,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计算器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课堂上完全可以淡化计算器的构造、键盘、最基本的操作等概念,通过做游戏、听故事、一步一步地挑战自己等有趣的活动,来渲染和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那种逻辑推演、规律发现、自主应用,来感受数学的美丽。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利用网上资料和数学故事书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比如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孙子定理》、刘德武老师执教的《天坛与9》、周卫东老师执教的《神奇的斐波那契数》等等。

二、探查策略:已有知识经验的有效利用

我们在组织教学时,通常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却常常忽视学生的起点。学生的现实起点,恰恰就是新知着陆的根。

如,在“小数与整数相乘”教学中,因为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整数乘法的计算经验,所以我认为这次的教学新知的生长点就是如何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教学中我以此为起点,抓住“小数与整数相乘”与“整数乘法”的不同,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上大做文章。可教学时却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学生能够探索出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也能熟练应用,在小数与两位整数相乘时却卡壳了,出现了诸多问题:竖式中小数点的点法五花八门(有的依着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着点,也有根据小数的组成逐个点的),甚至对于算出的部分积也来了个末位对齐……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学生对于两位数整数乘法的书写格式的规定早已淡忘,再加上刚学的小数加减法中的小数点对齐对此也有一定的干扰,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时只是出现了小数与一位整数相乘的例题,学生并没有机会感知小数与两位整数相乘的竖式实例。由此看来,教学时要俯下身子,实实在在地去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获得有效的成果。

三、倾听策略:学生灵感闪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

如,有一次听“周长的认识”一课,上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出一些图形的周长。为了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叫大家分析一下这几种方法分别适用于测量哪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分析道:“像正方形、长方形这样边是直的,用直尺量比较简便;像圆这样边比较光滑的,采用滚动法测量则比较方便;像爱心、蝴蝶结这样凹凸不平的、滚不起来的,就只能采用线量的方法。”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举起小手,回答道:“老师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也可以测量爱心的周长,只要把它对折,它就能在尺子上滚动了,这样就能知道爱心的周长的一半,要求它的周长只要再乘2就可以了。所以凹凸不平的图形也能用滚动法来求周长。”多么好的回答呀!学生创新的火花顿时绽放。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则议论纷纷。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大家共同达成了共识:如果对折后图形的边是光滑的可以用滚动法;如果对折后图形还是凹凸不平的就采用线量法。这位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和教师的配合,把 “意外”转化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学资源,让这节原本平淡无奇的课收获了精彩。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观点的悉心倾听与真诚理解,有时意外的声音往往是意外的精彩的前奏。

四、点拨策略: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们教师往往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儿错误,总是希望学生能配合教师顺顺利利地上完一堂课。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发现错误,就是对生本资源的最大了解和利用。

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教学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时,先让学生用量角器试着量角。学生们急着拿起自己的量角器量作业纸上的一个角。教师请其中一个学生带着自己的量角器上台来量角,结果他把角的顶点对准了量角器的0刻度,因为以前测量长度都是从零刻度开始的,于是学生就解释说:“我先把这个尖放到零刻度的点上,一条边对准量角器的直边,另一条对着弧线,看对着弧线的那条边。”但教师问:“这个角有多大呢?”学生不知道。正是由于这个错误提醒了华老师,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量角器的直边和弧线夹的角是不是我们所要量的角,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接着华老师让学生先在量角器上画角然后再量角,进而,再问学生: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重合)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样,便能找到量角的正确方法。

可见,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利用和发挥“错误”这一教学资源,真正挖掘出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教师的教学智慧,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五、规范策略:标准化学具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需要一些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直观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但是如果你所选的材料不够严谨,会导致学生的误解,反而起负面作用。如,某节“的周长”课堂中,为了体现普遍性,教师对操作材料进行了全开放,让学生自己准备。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圆――瓶盖、透明胶、硬币……至于准备的线,也是各种各样。用这些材料来测量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计算出来的结果和圆周率相差甚远。这些粗糙的材料影响了数据的准确采集,以致出现较大的误差。如果我们利用学具袋里的学具:2个白色的塑料袋圆片(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大约2毫米厚,而且圆上还标出了半径),计算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再如,“轴对称的图形”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用黑体字将班级中一名学生的名字“王羽”分别打印在透明胶片上。先将“王”字对折,引导学生发现左边和右边都是半个王字,而且对折后两边的笔画完全重合。再对折“羽”字,学生发现两边都是习字,但对折后两边的笔画却不能完全重合。由此学生形象地体会了“完全一样”和“完全重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两个实例告诉我们典型而规范的辅助材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刻意地让学生自由只会导致对教学主题的游离。

第12篇

盲生的数学课堂,一般用不上黑板、粉笔,用不上挂图。这是一个完全凭借听的世界。数学是抽象的, 那么这样的“听”数学,会让我们看到什么?盲生在数学课上的“沉默”,机械应付老师,老师呢?也只能照本宣科。这样的数学课堂缺乏生机,索然无味,黯淡一片,而情景教学却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改变这一现状。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并能让学习者体会到的,能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在盲生数学课堂上创设好的数学情境?让盲生在一种原始的情境、生活的情境、活动的情境、游戏的情境中调动起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诱发盲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下面我根据盲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了如下探讨: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盲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盲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盲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在教学“小数的移动”时,我抓住盲生更爱听故事的特点,以一则“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故事作引子,“在与牛魔王的较量中,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一个东西喊一声,变,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又变,变成9米,再变,变成90米;交战完毕,金箍棒又从90米,经历9米、0.9米的变化,最后又变成0.09米一般大。”这样为孩子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开篇,一下子就紧抓住了盲生的心,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的身上,从而激发盲生的学习兴趣,引发盲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

二、新知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盲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盲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运用故事顺利将盲生带入课堂教学之后,我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从0.09米0.9米9米90米,金箍棒是在变大还是变小?从90米9米0.9米0.09米,金箍棒是在变大还是变小?”在老师这样问题的引领下,盲生的学习兴趣被进一步提高,学习热情随之高涨起来。深入到故事情节,盲生能分析出:“从0.09米0.9米9米90米。”金箍棒是在变大,为什么?盲生推理出孙悟空要与牛魔王决斗,所以金箍棒是在变大。“从9米0.9米0.09米0.009米。”金箍棒是在变小,为什么?盲生推理出孙悟空与老妖怪决斗完毕,将金箍棒逐渐变小,收入耳中。“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金箍棒是在变大,也就是0.009米、0.09米、0.9米、9米这四个数在逐渐变大,这是为什么呢?“从9米0.9米0.09米0.009米。”金箍棒是在变小,也就是9米、0.9米、 0.09米、0.009米、这四个数在逐渐变小,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此在故事的延伸里,在问题的促动下,激发盲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操作情境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盲生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缺乏形象思维,更不具备抽象思维,日久还形成从行为到思维都怕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和抽象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盲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盲生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促成他们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盲生学习完“小数的移动”,知道了小数点的移动会改变原数的大小,随后我将这个知识点进行了应用。

例: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如果根据小数移动的基本规律,盲生能很快得出结果,但却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我制作了一个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再将这个正方形均分成100份,一份是0.01平方米。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倍,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是0.1平方米;在进行以上抽象的叙述时,要求盲生数出10格,即10个0.01平方米(或0.01平方米的10倍),10个0.01平方米是0.1平方米(或0.01平方米的10倍是0.1平方米)。如此一来,盲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盲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把0.01平方米扩大到它的100倍、1000倍,讲解方法同上。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