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名著阅读是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一项学习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汲取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精华,形成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语文课堂中设计一些有效的名著阅读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
关键词 名著阅读 课堂优化
名著阅读是新课标明确提倡的一项学习任务,其初衷旨在促进广大考生对名著的认真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积累知识、提升素养,启迪智慧,塑造性格。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学逐渐功利化,目前名著教学之现状不尽人意。每篇名著都是教师归纳总结,总结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著成为继文言文后的又一个沉重的包袱。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肯阅读课文,选入课文的短篇文章都不想读,更何况是名著了。但是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过程中,我发现即使是平时不怎么看书的同学,只要能引导他看下去,慢慢地,学生对主人公那个恨、那个爱溢于言表,无法控制。语文能力的提高重在积累,读整本书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的学生写作假大空,思想、精神假大空,是与缺少大量阅读分不开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语文教育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将文学名著当做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
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名著课堂,笔者不断地探索、实践,力图打造出名著的引力场,让名著绽放魅力,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是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课堂是师生交流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充分布置阅读任务后,经过一阶段的储存和酝酿,学生特别期待有一次展示的机会,所以教师要适时的上一节名著阅读活动课,原则上围绕着“掌握名著学习的方法,培养名著鉴赏的能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这一目标进行反复的研讨,可从以下三个环节着手:
活动一:我的读书笔记。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自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汇报读书心得。在这一环节我们让学生成了课堂舞台的主角,三寸讲台由学生主宰,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空前膨胀,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激活了,上台的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和掌声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关于祥子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学认为:“他刚开始时很勤劳,踏实,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过日子,忠厚老实,不会耍阴计,诚实可信,很负责任,给人安全感,尤其是体现在关于虎妞的事情上。他积极进取,顽强生活,是当代好男人的缩影。”有的认为:“他来自乡村,来到城市混饭吃,是一个普通的车夫,沉默寡言,起初他善良朴实,勤劳,讲义气,可是他为了买车,和老弱病残的车夫抢生意,表现了他心胸狭隘,自私的一面,后来由于三次磨难,他把车卖了,变成一个懒惰、无赖、自私自利的人。”还有学生认为:“祥子是个单纯可爱的人,他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不同,他不会披着羊皮作狼,只会用心作人……”等等,学生在展示和交流的过程中,摩擦出智力的火花,开拓了思维,锻炼了胆量和表达能力。
活动二:难忘精彩的故事。继热烈地展示读书笔记后,为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的竞争状态,我们采取抢答式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骆驼祥子》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强,我们看到运动会上连平时最懒惰的学生都动起来了,说明运动会提供了学生竞争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竞赛对学生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课堂有了抢答就有了竞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很踊跃,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并且养成学生主动和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由知识的受动者变成知识了的主动者,成了学习的主人。
活动三:七嘴八舌话祥子。辩论,给学生打造了一个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智慧,扩大思维容量的平台。是能引爆学生情绪,迅速引起学生大脑亢奋的“教学点”;是深受学生喜爱,促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引力场”。学生兴奋,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课堂效率就会提高,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就会增值。为充分认识祥子的人物形象,理解名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我们设计课堂辩论来深入主题:祥子会成为一个好车夫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在课堂上,学生掀起思维的火花,甩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各抒己见,在一次次交流与争论中,逐步体会出了名著的魅力。有的同学认为:“祥子可以成功,因为他踏实有干劲,只要他能够顶住生活的种种压力,坚持不放弃,即使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也能在黑暗的社会hold住自己,做一个人,而不是鬼。”有的觉得:“祥子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即使他拥有很多人性的优点,但是他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他只是靠蛮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没有深厚的精神力量去与社会相抗衡,他没有能力去改变世界,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被吃人的社会一点一点地吞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骆驼祥子”,学生们用自己的眼光加上自己的思考,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祥子,名著在学生们的辩论中充分绽放出它的魅力。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文学名著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它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生对名著充满阅读的欲望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经过《骆驼祥子》的阅读和学习,学生体验到了静静读书的乐趣,尝到了名著课堂激烈争论的甜头,体会到分享读书成果的快乐,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探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新思路,让名著一直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力场,学生会喜欢上名著,喜欢上阅读。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沃底九年制学校)
一、精读教材,熟悉文本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通过专家细致筛选,选取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论是文学价值还是德育功能,专家都做了慎重选择。所以我认为,利用晨读,要求学生高声诵读经典名著,势在必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著作,深刻理解作者的精神品质,很有必要。
如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引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岳阳楼记》,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深长,值得品味。学习《散步》,要让学生懂得中年人身兼重任,责任重大,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的艰辛,学会感恩。
二、借助图书馆、阅览室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近几年来,神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书香神木建设,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兴建了图书馆,免费面向社会开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图书馆阅读,开阔自己的眼界。学校近几年也高度重视书香校园建设,开设了阅读课,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或课余时间,到学校阅览室阅读,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收获颇丰。除此之外,教室里也安排了阅读角,号召学生每人捐献一本有价值的课外名著,完善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借出回收程序,这样一学期下来,班内图书轮流阅读,得到了效益最大化,值得推广。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1.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知识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竞赛中获胜。
2.学校每学期组织的演讲比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演讲材料的选择,语气声调的把握,都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品味能力,也是对平时阅读教学的大检验。
3.经典诗文诵读。学校开设了校本教材阅读课,如《经典诗文章句当代魅力》《三字经》《百家姓》,语文教师每天早上利用晨读课,要求学生高声诵读,并积累一些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积淀越来越深厚,道德品质也逐步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四、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过的经典篇目,要及时做好记录。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且定期检查,还将这项工作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的重要依据,我认为很有必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1.选择精致笔记本。物美价廉,便于保存,便于携带,引导学生装饰一下自己的笔记本,设置目录,画上简笔画,留上自己的格言,展示自己的个性品质。
2.分类汇总。将自己摘抄的内容分类汇总,如描写人物的好句好段、描写景物的妙语佳句、名人名言等,这样便于学生梳理,也便于学生写作时及时运用。
3.定期评比。教师组织评委会,每一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检查数量,考核质量,奖励一部分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一部分先进读书个人,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借助媒体,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阅读内容愈加丰富,阅读形式也不拘一格。
1.借助电视。如阅读名著《水浒》,教师不要拘泥于书面阅读,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电视剧,这样学生对名著的了解就更加透彻了。阅读《骆驼祥子》,学生要精读这部名著,至少要花费三天时间,如果看电影,一个多小时就可以了,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强了立体感和记忆力。
2.借助网络。网络知识丰富全面,教师、家长要管理好学生上网,引导他们广泛涉猎一些中外名著、时政新闻等,及时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能力;语文素养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培养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课外阅读的归宿点和立足点。但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坚持每日阅读,保证不了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不少学生为了完成读书笔记,重摘抄,少感悟,以应付的心理来对待……面窄、不得法,更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督促和指导工作,让书籍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有“趣”乐读,让读书成为流行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是学生走近阅读的首要,只有使学生对课外阅读“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才能让学生自主去阅读。
1.教师插柳,学生成荫
记得我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小橘灯》时,自然地引入作者的著作《繁星・春水》,兴之所至,我满怀激情地背诵了其中的五首小诗。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读懂这些小诗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并没有发动学生去背诵。直到一个月之后在班级举办的“好书分享会”上,我惊喜地发现有六个学生分享的是这本书,而且这六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背诵PK,有一个学生竟然背诵下了这本书中一半的内容。之后,在这几个学生的带动下班上竟然掀起了背诗热潮。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让我们意识到,感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学校在中高年级推行了名段、名篇推荐活动。教师利用文本信息,有针对性地介绍作家作品,包括林清玄、毕淑敏、张晓风、萧红、林海音、黄倍佳、曹文轩、史铁生、铁凝等现当代大家的作品。或引导学生品读某一文章的精彩片段,然后抛砖引玉;或给学生讲述书中某一个人物的事迹,点燃追读的热情;或只说故事的开头让学生猜想结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或简介某一作家的写作趣闻或轶事等,当学生以“我想读”的态度面对书籍时,阅读会更加专注、更加用心。
除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外,我们有计划地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课堂上某位爱读书的学生完美地回答完某问题,教师有意表扬:“知道他为什么能回答得@么精彩吗?博览群书!”这既是对读书者的肯定和激励,也能够向其他学生传递积极信号,不知不觉中便营造了群体读书氛围。
2.活动激趣,分享快乐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进行读书比赛奖励。提前对本学期必读名著和选读名著篇目进行公示,规定每个班级读书最快的小组,可以集体获得教师赠阅的一本图书。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特别是小组同学的读书兴趣,也营造了一种竞相阅读的积极氛围。
我们还推行了阅读时间拓展制度。除每周一节阅读课外,在布置某些基础性的家庭作业时,让学生在保证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少写或不写,把时间用来读书,这样使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
3.链接当下,同频共振
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一些会引起他们共鸣的书籍。低年级我会推荐绘本系列丛书、拼音读物,这类书籍中配有大量的图画,对于初涉阅读的孩子来说会非常感兴趣;到了中年级我会推荐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丛书、《小女生金贝贝》等,鼓励学生尽量脱离靠拼音来阅读;高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作品有刘墉的《离合悲欢总是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三毛的散文,学生中有阅读基础的还会喜欢《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哈佛女孩刘亦婷》等。
4.联系写作,学以致用
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的阅读可以为写作铺垫。如在练习描写一种动物的写作前,我推荐给学生老舍的《猫》、季羡林的《老猫》、姜戎的《狼图腾》等描写动物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去捕捉名家们的笔触,感受如何抓住细节来描写动物。而这样的链接,让学生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既开阔了视野,又满足了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需求,提升了阅读的热情。
二、有“法”会读,让读书避免盲目
1.浏览性阅读与吸收性阅读结合
《水浒传》《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名著,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到知识和阅历的局限,不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提倡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如看看作者是谁,了解一下写作的背景,读读序和跋,最好能知道名家对该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了解书籍的大体故事情节,能够区分人物。浏览性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而是要与吸收性阅读相结合,一本名著中可以让学生主要感知一个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从中有所感有所悟即可。
2.口动与手动相结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良好的阅读记录习惯要从低年级抓起,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要求。低年级采用“摘抄”型笔记法,即照抄好词、好句;中年级采用“摘抄、归纳相结合”型笔记,摘抄的对象可以是优美的词语、句子或片段,但要做好整理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引导高年级学生做“摘抄+感想”型笔记。为了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我们每学期都会举办同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展览活动,展览中要求每个同学选出一本自己最心仪的笔记,用红笔在该同学笔记上写上自己的评价,然后选出一位做自己的读书笔记“师傅”。在接下来的读书活动中,可以和“师傅”随时沟通交流,在借鉴师傅笔记的基础上自己有所创新。
3.一题多解,鼓励拓展
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语文学习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阅读的功利性日趋加大,因而课外阅读因为教学实际利益的得失而冷淡,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无疑面临多方面挑战。对于好奇心强、持久性差的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开展和维持更难。有学者指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课外书籍阅读量少,缺乏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随意性很大等问题。课外阅读对语文教育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上看我认为有三点原因:1.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使中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2.流行文化的冲击。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力强,因而对流行文化具有相当的认同力和接受性,成为最热衷流行文化的人群。3.高耗低效。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性阅读,常常是读过就算,没有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感悟。
二、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解决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缺乏
(二)推荐好阅读书目,明确阅读量,选取经典文学著作
1.推荐好阅读书目。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2.明确阅读量。如果课外阅读的量过大,成为学生的负担,就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阅读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计划每天阅读15分钟,那么每月可以阅读半本书,一年可以阅读5本书,这样的话才能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选取经典文学著作。配合课文介绍书籍,学习节选介绍全文,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介绍《水浒传》,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介绍《骆驼祥子》等等。
4.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
5.结合时尚介绍课外读物,增强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免疫力”,体会文本阅读的妙处。同时还可以介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如《读者》《中国青年报》等。
(三)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加以指导
1.将粗读和精读结合使用。(1)标注式。在读的基础上,碰到有不理解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及时在文本中画出。(2)笔记式。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非浅。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3)评点式。评点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不同的阅读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个好的读者,无不喜欢读书,这种人读书的速度由他所读的内容而定,粗读和精读不失时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循序渐进,细读深思,发展阅读能力。(1)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发展思维能力,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可采用分层次阅读由浅入深,进行指导,譬如对于初中生可推荐《水浒传》《童年》等趣味性较浓,浅显易懂的作品。另外,针对各年级之间的差异,也可由易而难推荐作品。(2)其次,阅读中又需要熟读深思,这是阅读过程的深化。
3.审视眼光,化读为写,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1.课外阅读的独立自主性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来指导课外阅读,其阅读形式也主要以个体自主阅读为主。既要防止完全不管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是强制命令式阅读。开辟阅读课。
2.信息时代网络和多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3.课外阅读也促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应灵活多样,并针对不同学生予于指导
著名作家梅子涵教授强调:“亲近文学最好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了;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由此可见,亲近文学、阅读文学的重要性。
初中是学生阅读的最佳时段,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各级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将课外阅读作为教育教学考查内容:各地普遍将名著阅读作为卷面考查内容之一,并对双语(语文、英语)指定的阅读篇目进行专项考查,同时每年举行阅读大赛。然而尽管老师都作了名著指点,但多数学生考试状况并不理想,即便是各校阅读的佼佼者比赛成绩也很一般。
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近几年来,我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情况下,教给学生以下方法,使学生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
由于名著的篇幅都较长,学生阅读起来难免不耐烦,随手翻上几页就搁置一边。因此要学生主动并认真去阅读名著,兴趣是前提。为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从学生从小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说起,并对故事讲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故事叙述清楚,人物栩栩如生,描述有声有色。而后悄然地切入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学生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上。为激发学生认真读好书,我多提出每月的起讫页码,并将每节课前五分钟划定为名著欣赏环节。每次都让学生讲一个故事,或赏析其中情节。如阅读《繁星春水》时,我开辟了“我最喜欢的一首小诗”栏目,要求学生不仅能背,能评价,而且能感情朗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都被诗中灼热的爱所感染而喜欢上小诗,喜欢上“繁星春水”,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读、去赏析,去感情朗诵、背诵,所以期末考该名著时,几乎无人失分。
二、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让学生会读名著
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但面对每篇都有数万文字的名著来说,显然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许多学生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现象。因此,必须在兴趣的基础上辅以阅读方法,方能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因而我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学习名著三步法,即读前的“导读法”,读中的“坐标法”,读后的“检测法”。读前的“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前,先去阅读名著前的导读部分(凡推荐给中学生的名著,出版社再版给学生时,前面都增加了导读内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名著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虽仅有十篇,而且对于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古代名人典故、文言词汇等都作了注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后来我引导学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十篇作品的内容、主旨都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学生再阅读散文时就顺畅了。读中的“坐标法”,是指以某一点为纵坐标,以每一部分相关联的内容为横坐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比如《骆驼祥子》这一部名著,我引导学生以祥子的人生发展轨迹为纵坐标,以他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为横坐标,即以他的“三起三落”为横坐标来记忆祥子的命运三部曲:“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被封建社会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再如《水浒传》有七十多万字,人物有一百零八将之多,如何才能记住其故事内容,把握人物特点呢?我引导学生以林冲、鲁达、武松等近三十位头领为纵坐标,以他们相关的故事为横坐标,将他们的绰号、主要故事及人物特点都梳理出来,其他众将领的人物特点也顺这些故事一并“牵理”出来,从而达到把握全篇之效。读后的“检测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每篇名著的自测题目我都要求学生做三套题:一套题为自己到网络上做;一套题为班长组织语文科代表等同学出题;还有一套题为老师出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三、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提高,我还注意与学生阅读同步,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在阅读名著前举行阅读指导课;阅读中做读书笔记交流,举行名著读书会,以教材上安排的名著精彩片断为支点,举行相关人物为专题的读书沙龙。在学习《骆驼祥子》时,组织学生观看该电影;在阅读《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时,利用活动课,分别组织学生观看其拍成的电视剧等;阅读名著后通过QQ开展网上名著读后感交流,出名著专题墙报、手抄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名著,人人爱读名著,个个争读名著,从而一起走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另外,我还注意发挥家长在读名著中的作用,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并适时举行“亲子共读”沙龙,更有力地推动与促进学生名著的阅读学习,使我所教学生在多年来的名著考查与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徐州工业园学校 )
一、学生阅读现状
拿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对七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阅读情况的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环境是基本可以保证的。但是学生本身对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量少得可怜,更别说阅读计划了。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
(一)大环境的影响: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能习得的内容,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获得,所以没必要再去读书。网络信息量巨大,充斥着浅薄的世俗文化,人们习惯于通俗的片段阅读。对于名著这类需要思考才能读懂的作品,当然就少有问津。
(二)小环境的影响:现行的教育体制使老师和学生一起远离了阅读。对于广义的阅读,现在并不受重视,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充满功利性。阅读往往就等于阅读教学,围绕课堂内容展开,这种带着功利性的课内外阅读,很难适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倒成了他们的困扰,阅读不再是享受,兴趣也随之消失。为了应试的阅读教学没有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学生也没有掌握阅读方法和技能,阅读的意志品质薄弱,所以学生在离开课堂后不会去运用阅读能力汲取精神营养。
二、思考和策略
面对学生阅读现状,我的思考是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教之以阅读方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环境激发: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读书有过一段精妙独到的见解: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保证孩子汲取更多知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新市民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首先,要让家长配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多买适合孩子的书,经常带孩子去书店,等等。其次,对于学校和班级而言,创造读书环境的做法很多。如:尽可能地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多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所需信息,等等。
2.教材激发:教材内有很多好文章,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读相关的材料,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新课标》建议的初中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链接,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与《骆驼祥子》,教师教这篇课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骆驼祥子》的阅读兴趣。
3.课堂激发: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主动介入”的状态,正是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到对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目、动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4.活动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不断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开展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利用息会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等等。
5.教师激发:读书能开阔学生眼界,使其从中得到美的陶冶,趣的享受,理的滋养。语文老师首先要热爱阅读,当老师的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声情并茂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发;在阅读中教师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强烈感染力,好似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了,不仅眼前受益,还将终身受益。
6.读写激发: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读书反思本,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养成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二)传授方法。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自主阅读中去,让学生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1.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做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动用默读、速读、精读等技巧。
3.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信息。
4.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矛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9-0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号召师生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潜能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当前,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不容忽视。但是,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学压力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
九年级学生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当前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重,只要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就行,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耽误时间,白费功夫。以我校的九年级学生为例,想上一节美术课,音乐课难上加难,自习课被老师占去进行讲解习题,学生每天都是做不完的各科试题,哪有时间去读"闲书"呢?说实话,一部分老师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只对语文课有好处,跟其它课无关,他们虽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不是不爱看,面对各方面的升学压力,学生只有"望课外书兴叹",只有对课外读物说拜拜。
2.学生很少时间课外阅读与应试矛盾
其实七、八年级虽没有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但每天要面对各科正式的作业,非正式的练习作业等,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而当今的中招考试却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考查,学生遇到此类试题就束手无策。据笔者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于考《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情节填空一题,98℅的学生答不准确。这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呢?
3.想读课外书与无课外书的矛盾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学生买很多正版的书来读,如果老师要求,学生也大多从地摊上买一两本应付,而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又不多,因此图书室里藏书量也不大,或陈旧过时,或不适合学生阅读。借阅到了又不喜欢读,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失望,仅靠买来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
4.想读课外书与不知如何读的矛盾
有的学生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武侠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书,或者挑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看书时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细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大部分学生看书前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对书中优美的词句看后也如过眼烟云。这样一来,阅读课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浪费资源。没有正确的"阅读观"。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布置了名著长廊,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著导读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作者介绍、内容概述,并配上作者相片和相关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课余饭后就能接受名著的熏陶。平时我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篇,在作文课上讲名人故事,学生有兴趣之后,在阅读课上,我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名人传》、《西游记》、《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性格不同的学生选择的书不同,但我并不强求学生,依爱好选择,这样学生更乐于读。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读经典名著。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初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个月应读完的感恩类书籍:感恩父亲、感恩母亲、感恩自然等十几本书,接着推荐的是《名人传》、《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十几本书,现在学生正在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我班一部分同学已经超额完成制定的读书计划,准备下一步让学生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托尔斯泰等。
(3)提供阅读条件,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自从开展阅读课以来,学生也愿意买课外书了,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要求,让学生买书也不现实,同学们互相借阅,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阅,这样阅读面就宽一些,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倡议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的好书贡献出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放宽了借阅制度,学校资金投入到图书管理上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计划;联系;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65-01
新课标下,名著导读板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本也明确推出了每学期阅读的两三部名著。为实现好此目标,搞好名著阅读教学无异是一项有力举措。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名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侧重经典,讲求丰富。如《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是国外文学艺术的典型佳作。侧重经典,便会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高起点,对学生终身的阅读习惯、阅读品味会产生良好的影响。教材名著导读还对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域的不同风格作品都有涉及,小说、诗歌、科普作品、散文等不同题材的作品都在新教材的推荐之列,内容丰富多彩,每一部书都是一个世界。因而,有序有效推进名著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初中的学生对于名著,大多数涉猎较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培养:
1.讲一些中外名人成长的实例。中外好多名人的成长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奶奶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等;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实例是鲜活的,其感染力不容忽视。
2.通过播放影视片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等感官来激发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课本内容的需要适时进行播放,可起到很好的渗透作用。
3.抓住一些精彩情节讲行渲染?,惹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讲讲《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国演义》中的“大意失荆州”等情节,效果肯定不错。
4.降低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名著并不是高深莫测,我们初读时不一定要把什么都读懂,只了解其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就行,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再精读的地方。总之,教师要有意采取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制定阅读名著的计划
名著阅读计划至关重要,教师应定期了解学生的计划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效。
1.制定学年计划。七年级阶段:主要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如《伊索寓言》《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选》《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八年级阶段:尽量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指导学生写一些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九年级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格列佛游记》《儒林外史》《呐喊》《简爱》。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制定每学期的阶段阅读计划。这种计划更要注重实效,尽量多的结合课内内容的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阅读记录、指导检查,同时可在教室组建读书角,组织进行阅读评比,心得展示。敦促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三、设题、考试介入名著,加强课内课外联系
学生总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涉及名著就是一个明证,好作文也常常引用名著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平时的练习中,设计一些习题可帮助学生有效阅读,如在阅读《骆驼祥子》时,我设计题目:“你喜欢虎妞吗?就一两件事说说理由。”;如阅读了《水浒传》,我设题:“让学生找出水浒108将中的三位女将。”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基本上也把原著又跳读了一番。每次的质量检测考试中,也考查一下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并把它计入学生的学期成绩。因为有了分数的诱惑,学生也就会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教师的考查,会给学生一种无形地敦促。
四、举办“阅读沙龙”、辩论会、实行“阅读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海量阅读”,通俗来说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除了学好语文教材,还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山东潍坊市北海小学的老师韩兴娥,2000年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当中进行海量阅读的实验,到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两周学完一本语文教材”成为韩兴娥老师的教学原则。《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老师的这本书,记录了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实验过程,总结了她的实验成果。“海量阅读”这个名称随着韩兴娥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丰富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修养的重要性。但真正像韩兴娥老师这样把课外阅读引到课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多。尤其是初中学生,功课压力比较大,语文的学业负担也比较重,语文教师不敢放手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即使有海量阅读计划,往往也被各种考试排名冲淡,最终都有始无终地终止这个活动。即便安排课外阅读课,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随意状态。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决定利用初二下到初三上这个时间段,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推行海量阅读的行动。
班级情况:初二11班,65人;12班,64人。从初一开始任教。因为学校的现实原因,分班不是随机分配,年级十四个班,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11、12班的各科成绩处在余下八个班的中下游,语文成绩位列余下八个班的中上等。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11班在10个以内,12班则只有一两个。语文积累和悟性严重不足。2014年9月,两个班进入初三的学习阶段。8月31日,学校对初三年级进行了扩班,从原有的14个班里重新挑出学生组成两个新班,12班由原来的64人变成了50人,余家鸿自动退学,其余选择离开的13名同学语文成绩都很优秀;11班两名同学选择离开。扩班后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受到影响。
一、基于班情正确分析的海量阅读课题实施思路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海量阅读路线: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
从初一开始笔者就任教的班级,我对他们的学情特别了解。因为学校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这两个班加起来都不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只靠老师传授。学生基本只在学校学习,双休及节假日,很多孩子连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面对学生程度不够优秀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迅速确定了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的海量阅读路线。指定名著就以中考必考的12部名著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书后面介绍的3部名著为内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威尼斯商人》《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简・爱》《傅雷家书》共15部。一方面进行扎实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应对考试,一举两得。泛读书目见附录材料书单,共41种。按兴趣自由选读包括学生喜欢的奇幻小说、不同种类的杂志漫话等等。
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大类书当中,每一类都有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留下深刻回忆的书。在三大类当中,指定精读的15部书当中,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书占的比例最大。据调查报告,《格列佛游记》成为两个班的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书。得票分别为12人次和14人次。在指定书目当中,《平凡的世界》《元素的故事》等成为很多孩子都爱看的书。可见,在海量阅读过程当中,老师的引领作用非常大。
(二)根据海量阅读的需要,迅速做出语文教材课内解决的决定:剔除繁琐无效的教材内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字词也确保课内高效的认读拼写。坚定地把课外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怎样中肯而精要地处理语文教材的问题,对考试试题的把握给了笔者极大的帮助。在读研究生时,笔者跟着导师做全国中考试题研究,来到珠海,连续发表多篇对广东省中考试题研究的论文,曾经命制香洲区的期末考试试卷。因此,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把握考试内容和考试考点、答题要领。在处理语文教材方面,做到了重点内容精讲,要点内容精练,学生毫无压力地在笔者的课堂上掌握了语文课内教学的重点。
笔者把每周五节语文课划分成三部分,三节语文课处理教材内容,一节课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分享,一节课讲作文。笔者把语文的课后作业都转换成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得到了保障。事实证明,阅读具有神奇的魔力,学生一旦认同并且爱好阅读,他们会把课外阅读当做休闲和放松,毫无压力地捧着书读个不停。
(三)在实施层面,老师做好引导和监督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大部分女同学能按要求做好。少数男同学极有惰性,部分同学在学期中间也出现了怀疑和懈怠的情绪。笔者采取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学生优秀作文课内朗读的方式,让同学们重拾信心,重拾信念,认真地完成好写读书笔记的任务。优秀的读书笔记,甚至还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看,这种做法,给学生和家长都有很大的触动。
每周固定的周一阅读分享课使同学们有了心理期待。因为每一次阅读分享,都有新鲜阅读材料的介绍,有同学们富有创造力的表现。这个课是同学们的舞台,他们把精心准备了一周的内容展示出来。平时不亲近书本、不理会老师的后进生,这个时候也会聚精会神地凝听和欣赏。《读,讲故事》这样的优秀课例就是老师指导,学生积极行动的阅读活动课。
二、结合理论和实践,将海量阅读的思路落实到行动当中
(一)保障充足的课外书书源
1.制定阅读书目,布置学生每人领买一本课外书的任务。2013年寒假之前就了阅读书目,让孩子利用充足的寒假时间,把分配的买书任务完成,在家长会上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和配合。
2.学校为每个同学购买《中学生必备古诗文全解辞典》,开阔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
3.两次组织同学们捐书,规定捐有价值的书,同学之间的好书共享提供了丰富的书源。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每周借书一次,每次借书二十本,由图书管理员和语文课代表负责登记和管理,图书在同学们之间自由传阅。
5.介绍同学们去珠海市图书馆借书,每次借六本。喜爱阅读的同学们基本保证了一个月借一次。
6.鼓励同学们去书店看书和买书。离学校很近的广弘教育书店,经常成为同学们流连的场所。在网上团购图书,也成为学生的一种选择。
因为在进行海量阅读的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怎样解决学生阅读书籍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珠海市创文需求,笔者做了这样的思考:用营造良好的海量阅读环境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需要做到:利用多种途径建设学校图书馆,完善学校图书馆的使用制度;政府要主导建立社区图书馆,打造不出远门就能借到书读的社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实体书店,支持个体书店的运营和发展,让书香溢满城市的大街小巷。研究成果之一《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珠海软实力》论文因此写成。
(二)保障充足的海量阅读时间
语文教材内容课内解决,尽量做到精读、精讲和精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初二下的时候,每周有五节语文课,笔者安排三节语文课学习新课,一节语文课举行课内的阅读分享,一节语文课写作或者评讲作文。初三上的时候,每周有六节语文课,笔者也安排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题的课外阅读分享。初三上的语文教学任务重,到本学期末,初三上下两册的语文书要全部学完。一个学期,学完两册语文书的重点课文,这本身就是海量阅读的一部分内容。每天的课后作业,都是布置课外阅读。
(三)课内阅读分享,课外海量阅读
班内一百多位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都各不相同。孩子读到喜欢的书,在课内阅读分享时动情地叙说他喜欢的原因,这种场景会感染到其他同学,结果就是其他孩子也忍不住捧起书来细细地体会。班级的阅读氛围往往也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开展的课外阅读课分享有这些:《西游记》知识抢答课、《汤姆索娅历险记》阅读分享、读《水浒》讲故事、法庭审判、《骆驼祥子》阅读分享、郭奇给大家读《时间简史》、精美文章分享阅读等等。11班的黄昕同学在读《汤姆索娅历险记》的时候,特别羡慕汤姆的自由和冒险,当她讲述她喜欢的情节和羡慕的原因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课后,立即就有同学捧起书来重新温习汤姆那些扣人心弦的冒险经历。尤其是布置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课,孩子们异常积极:选场面,分角色,根据原文写台词,正式表演之前的排演,都极其认真。如表演过的《读水浒,讲故事》和《法庭审判》。正式开演的课就是学生的大爱了,台下的每个孩子都会非常认真地观看。
课内的阅读分享,给了同学展示的机会,也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内的阅读分享,以同学们自身的阅读实践感染和影响着周围所有的同学。
初二11班的视频课《读,讲故事》是一堂精彩的海量阅读表演课。从分小组选表演主题,到台词的改写、角色的扮演,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提供建议给学生。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戏份,这是小组长的口号,结果也做到了。这堂精彩的课详情在成果文件里有特别介绍。
(四)精选课外时文,紧跟语文教材的步伐,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拓展指导
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每天作业很多。笔者适当调整了海量阅读的路线,采取精品阅读的路线。议论文的学习是初三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本人特别大量精选优秀时文,给同学们阅读:《世界上最柔软的路》《目送》《母亲井》《蓝色的蓝》《罗圈腿的小猎狗》《读书与境遇》《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等18篇优秀时文。每周周二的连堂课抽出第二节语文课,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阅读技巧。布置孩子们阅读指定书目当中的《培根散文精选》。有针对性的读指导,让孩子们迅速摸清了新接触的文体――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广泛的阅读和精读相结合,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品质。
在实践行动过程当中,为了准确把握孩子的阅读情况,笔者需要做问卷调查,怎样制定符合初中孩子学习水平和沿海孩子阅读兴趣的书目也引发我的思考,同时,为了总结经验,论文的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也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得到学校所有语文老师的赞扬!
1.调查
制定的调查问卷,成为本人持续进行研究的基础,藉此了解学生入读九中时的课外阅读状况,了解经过三年的课外海量阅读训练后学生的进步情况,分析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调查问卷出来的调查报告《在初二11、12班实施海量阅读课题的调查报告》,分别从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两个方面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变化。
2.书目
本书目是在九中语文组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的。这个调整还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再调整。书籍浩如烟海,能找到切近同学们兴趣和爱好以及阅读水平的书不容易。因此,每一次书目的调整都是极其郑重的,直到沉淀成符合九中学生特点的具有九中培养风格的完美书目。
3.论文
《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交参加了珠海市的论文比赛,提交参加了广东省的论文评比大赛,获珠海市论文评比大赛三等奖。同时,本人还在对这篇论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还有许多的点,期待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后形成论文,例如,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培养特色的学生阅读书单,如何提升初中阶段后进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
4.一堂阅读活动课的视频文件
主题是《读,讲故事》,主持人苏淇。每个孩子都有戏份,是一堂精彩的很有创造力的课。
三、一年海量阅读实验的成效
(一)符合学情的正确的实验路线,引导孩子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明显增加。
对于精读书目而言,每天三百字的读书笔记,加上一万字《威尼斯商人》和《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暑假作业),长时间的累加,将近六万字的读书笔记,给孩子们的精神打了底。印象最深刻的书是《格列佛游记》,出自精读书目。
从阅读数量上看,据调查报告,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课外书当中,11班有140本,不计重复的有216本;12班有78本,不计重复的有191本。其中不乏老师推荐书目当中的书,如《平凡的世界》《悲惨世界》《时间简史》《元素的故事》《乔布斯传记》等。也有他们都喜欢的玄幻小说如《盗墓笔记》《斗罗大陆》(这本书的人气很高,占到12人次)《斗破苍穹》(8人次)。
初三的作文和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很多孩子都能轻松应对。语文学科,成为绝大部分孩子的优势科目。初三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也比较稳定地位列平行班第一、第二。11、12班的语文成绩在两个班的各科成绩当中,也总是排第一。
事实证明,笔者根据学情制定的海量阅读课思路是正确的: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自由选读的书没有限制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推荐书目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些书也适合他们读,精读书目一举两得,既读熟了名著,又可以轻松应对初三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这个阅读思路笔者还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贯彻下去。
还有另外一份调查报告从调查问卷以及成绩变化角度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收获。见成果文件集。
(二)阅读分享课起到了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带来孩子们生活的充实,精神的富足,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
每周周一固定的阅读分享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他们自编自演,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变得更真诚、自信,表达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因为阅读,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充实了。沉迷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的情形得到了改变。因为阅读,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讨论哪部小说、哪篇文章成了孩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更主要的是,11、12两个班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求精神,得到所有任课老师的赞扬。12班在八年级下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前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出现跨跃式前进:中段考总成绩获年级成绩进步奖一等奖,期末考继续大跨步地前进,获总成绩进步奖一等奖。11班在九年级上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后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突飞猛进:获擂主争霸赛第一名,成绩进步奖年级一等奖。语文是百科之母,这显然只有经历书香浸润的班级、有深厚文化打底的班级、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班级才会如此!
(三)老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正式确立了重篇章重系统的大语文阅读的教学观。
海量阅读实验的结束,带给学生巨大的收获;但是给老师的影响也很深远。教学理念的变革,使教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确立以海量阅读为内容的大语文教学观,将影响到笔者以后任教的每一届学生。
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投身海量阅读,也要求老师有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学习更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课题的结束,是笔者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一年的教学实验,从海量阅读路线的制定,到阅读活动的展开,调查问卷的完成;从争取家长的配合,到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都需要不断努力的思考和辛勤的付出。这些劳动成果,将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成为笔者持续进行海量阅读课题研究的基础。
为期一年的微课题,在具体的班级进行海量阅读实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要划上句号了。实验带给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在行动方面,此次课题的结束,也将是我下一个海量阅读实验的开始。正所谓语文教育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基于此,对本次阅读实验进行反思,就很有必要了。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准方向,争取这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1.就书目的制定而言,怎么样找准有价值、孩子们又喜爱的作品,怎样让这些作品能靠近学生,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从而藉此打造九中的特色。这是一根本性的问题。
珠海九中的孩子,年纪一般都在11-15岁,大多数都是工厂做工或者做小生意人家的孩子,少数是开工厂的老板的子弟、教师子弟或公务员子弟,也有部分是村里的孩子。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是刻苦努力的,课外也喜欢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的书籍喜好不一,读漫画、读通俗小说、武打小说、玄幻小说等等的大有人在,整体的阅读审美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孩子,学习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就是教科书的内容。因此,制定符合九中孩子特点的书目,在课堂上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从古至今,书籍文献浩如烟海,怎么样制定孩子们喜爱又有价值的书目呢?笔者采用学校语文组确定的书单。这份书单涵盖的书目比较全面,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数学等都有所涉及。但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书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单所确定的书目难度过大,两个班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没有跟上。另一方面,老师也缺少有效的推荐和介绍。如果能有一部分孩子咬紧牙关,攻克了书单上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书,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也会非常大。
鉴于本人经验有限,没有事先预见这一点,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孩子的阅读,导致开列的书单和领买的书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是,进行大规模的阅读调查,从老师的建议和孩子们的阅读行动当中去挑选真正适合沿海孩子适合九中孩子阅读的课外书。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有变化,时代不同,孩子们的喜好也会有变化。因此,这个阅读调查,要做长远规划,并且,这个阅读书目,要由时间来沉淀。关键就是,老师要能持之以恒地去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喜好。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所定书目,既要体现九中精神,又要构筑九色;最后还要跟英语联合,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2.就孩子的不同思维长处而言,怎么样引导明显偏向理科思维的孩子爱上文学,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这又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在《庄子故事两则》当中,惠子的思维更重逻辑性,庄子更有诗意。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倾向理科思维的孩子对语言的美不敏感,不喜欢苦读,如写读书笔记,他们认为不仅辛苦而且毫无益处,虽认同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但下不了功夫。因此,他们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但语言的积累仍然很少。例如12班的周轩禹、张家明、廖天镪和谢华煌等,11班的杨滨羽、夏一杰、殷建东等。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接受能力也不错,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接受也很快,思维相当灵活。甚至,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看课外书的时候只注重情节。怎样能让这样的孩子不断增加语言积累,在语文的学习上来一个质的飞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肯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接下来,我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也规划着当再接手新一届学生的时候,要尽早地摸清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发展孩子思维短板的方法,为孩子进行长期的语言积累争得时间。
3.如何在课外阅读和语文考试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课外阅读。这是笔者时刻都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外阅读,无疑对语文考试有帮助。阅读量丰厚的孩子,语言积累多,在语文考试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语文考试也会检测最近学过的字词,最近学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默写,等等,这些只有课内才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如果孩子掌握不到位,极大地影响班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在督促孩子掌握必考内容的时候,因为班级孩子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程度不一,导致花费的时间过多。尤其是班情不同,花费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怎么样有效地督促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尽快掌握课内的必考内容,而又不占用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课内时间,这也是本人要思考的问题。
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一些也喜欢阅读课外书,喜欢读漫画书,读杂志,读玄幻小说等通俗读物,如11班的杨继维,12班的黄健平等,他们明显避重就轻,选择轻松读物;也有极少数的,对任何书都不感兴趣,根本就不上读书这条道,如11班的吴雄,从来都不愿意拿起书读,上任何课,都是晕晕欲睡,几乎是书本的绝缘体。还有的孩子,上课貌似坐得很端正,但眼神很空洞,明显没有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甚至还有像12班的余家鸿,语文的感悟能力其实是不错的,但从来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终究忍受不了学校生活而选择了辍学。接手教他们语文的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也没有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进行改变。笔者相信,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欲望。但到初中,几年的时间都不愿意理会老师、不习惯认真听讲,晕晕欲睡地度过每一天,一定有极其深刻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五个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教养不同的113位孩子。但是,F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让每位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找到提升他们学习兴趣,锤炼他们思维品质的方法,就是我们老师殚精竭虑所要做的。
注:本课题为2014年立项的广东省珠海市微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14zhktw40。
参考文献:
[1]韩兴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奇迹是这样创造的[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2).
[2]马波.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8.
[3]周剑浓.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化探究[J].课外阅读,2013,(6).
[4](美)沃恩,汤普森.教会学生阅读[M].顿祖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没必要读书),思想的浅薄,同时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2.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很少关注名著这些话题。
3.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语文阅读类书籍,大多被冠以“训练”、“教程”的名目,“阅读”这个名词也多半是与“教学”连缀在一起,其功利性就可想而知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
因此,我们只能转变观念,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对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
名著博大精深,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会让很多初次接触它的学生望而却步,这就要求教师要降低名著阅读的难度。第一,选择比较贴近初中生学习生活,能给人以情感熏陶和品德的启示、生活气息较浓、故事线索简单明了的作品,如文本推荐的《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第二,选择部分简写本来降低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第三,选择文笔流畅、通俗、具有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文章,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与其任凭学生在沙滩上踯躅徘徊,临海远望,以致一无所得,不如带他们一起下海。他们一旦尝到在书海畅游的乐趣,观赏到了书海美妙的景观,又怎会轻易上岸呢?
二、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学生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三、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社会生活的。学生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在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著,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因此,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根据中考名著的特点,学生们还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四、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描写人物多达千余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泼辣。
五、以课文为引子,图书箱为钥匙
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箱”,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的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七、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写读书笔记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师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西游记》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⑴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⑵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⑶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明理由。
2.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学生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听说读写“读”为先王春林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应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简单地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总的要求、总的目标、总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这是总的指导思想,但是就现在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结构、能力现状、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的分析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读的训练,把“读”放在第一位。我是一名站在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初中生语文阅读的水平相当低,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好几年书了,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读书,他们只知道用嘴读书,用眼睛看书,而不知道用心读书,极少有人在读书的时候能用脑筋去想一想,用手去圈点勾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在一些小学老师头脑中,也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读书好不好无关紧要,学生只要会认就行了,考试又不考读书,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成绩,领导高兴,家长高兴,学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况且,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上网浏览查询,方便快捷,写字读书更没有多大必要了。所以,针对当前现状,改变错误观念,迅速提高阅读能力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要提倡阅读呢?首先从阅读本身的作用和意义来看,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接受别人所表述的信息、内容、思想和情感,并能对此作出中肯的评价。无论阅读何种读物都不能离开这个总目的。再从整个阅读能力来看,它以识字音、懂词义、明句子为基础,进而还要有懂篇章、知文意、明主旨、评得失的能力,前者是基础性、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后者是综合性、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两者必须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不能很好地预习课文,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不能带着问题去听,而只能光用耳朵去机械地听,糊里糊涂地听,被动地听,这样,就不利于听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说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别人的说话,这样,就不利于说的能力的培养。书中的文章,大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是学习的范文,不会读书,就不能很好地学习这些范文,这样,不利于写的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多读一些书,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写的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仅使学生受益于现在,而且使学生受益于终身。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读书?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
首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望强烈,对有兴趣的事特别喜欢做,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初中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位老师印象好,对某一位老师感兴趣,他们甚至可以崇拜这位老师。所以,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尽可能地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汇,多引用一些中外名人语录名句吸引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让他们认识到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书中可以获得乐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当然,利用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是很不稳固的,还必须在这同时,想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对老师的依赖,变靠老师激发而产生的读书兴趣为自觉地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才能更浓烈、更稳固、更持久。
其次,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读书方法,会读书了,能够读出点味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更浓烈了。比如,“抓住文眼”就是一种好的方法,读好文题是节时、高效地进行整体阅读的一条途径。因为文题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方面的联系,或概括内容,或点明主旨,或涉及事件,或交代背景,或借用人名,或标以时间,或明朗或含蓄,或以象征而别寓深意。教学文题关键就在于巧妙地适时地揭示题与文的联系,由题识文,着眼于引导学生粗知全文的内容,成为学习整篇的突破口。也可以一边读文一边破题,题文结合,同步前进,还可以教完全文后再分析题目,反过来促使对整体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再比如,阅读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也是重要的一点,如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的穿着:“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不厌其烦地连用三个“黑色”有什么意义?放到全文中思考,作用有三:(一)是他才给母亲办丧事,还有哀悼的意思;(二)是表现当时家境困难,父亲老境颓唐;(三)是与全文抑郁悲凉的色调一致,为文章增添了惨淡的氛围,这三个内涵如果离开了文章整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国古代有许多格言,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书的妙处。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可分为阅读和诵读;从程度上讲可分为初读和精读;从范围上讲,可分为博览和专攻,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基本的都是认真。认真读书,要做到眼、口、手、脑并用,眼睛看、口里读、手上圈圈画画、大脑可同时思考。比如,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可采用“三遍读”的方法,第一遍,初读,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把生字、难词、不明白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读完以后,看注解,查词典,或请教别人,尽可能地去弄懂;第二遍,速读,再从头到尾迅速地读一遍,边读边想,把全篇的意思弄明白,觉得精彩的地方、觉得有疑问的地方,都可以标出来,做到对全文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第三遍,精读,就是一段一段反复阅读,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脉络、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把文章的中心意思弄清楚。
最后,要强调的是,熟读还要精思,读思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读书必须用脑筋,必须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研究了课文内容之后,还要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总之,熟读精思,学生才能在读中长知识、长学问,在思中锻炼思维,提高觉悟,提升品位,开阔眼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就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跳出阅读思维定势,努力改革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就是自学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效率,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可是在现实中,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离名著越来越远,阅读变得越来越假。当大量的“搞笑剧”、“穿越剧”、“古装爱情剧”、“动漫片”充斥荧屏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哪里还有兴趣再去读那些晦涩的鲁迅和雨果?一个个被各门功课作业逼得累到深夜的学生哪里还有时间有精力再去翻那些“累人的大部头”?学生书包、桌屉里塞满了玩具、MP3、手机,哪里还喜欢买《简爱》和《人间喜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在考前“搞突击”、“背资料”、“写卡片”,充其量只是记一记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囫囵吞枣而已,至于作品的细节、语言特点、思想内涵就茫然无知了。因此,名著丰富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名著精美的写作构思和语言学生无法借鉴,名著真善美的思想学生无法得到熏陶。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知识层面要真读
只有深入阅读名著本身,才能掌握具体实在的一些东西。从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学名著的考查趋势来看,不仅仅停留在常识方面的考查,而是更注重对具体内容甚至是细节的考查,甚至要求学生对文学名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达到“鉴赏”、“评价”,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就要失分。如:“下面几段话中,甲、乙、丙、丁分别指谁?”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避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④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再如:“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这个分析对不对?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不深入读原著,就难以判断出具体情节当中牵涉的人物、事件,更不能完整地感受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思想主题。
当然,真读并非易事,不要说古今中外的名著浩繁如星,就连《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十几部作品要全部读完,也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有计划,统筹安排。阅读任务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分年级、分学期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比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就推荐他熟悉的,如《西游记》、《童年》等,还可根据所学课文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荒岛余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八年级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鉴赏能力,就阅读《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夫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切不可贪多求快,或等到快中考了才搞突击,以讲代读,以练代读。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实际,同学们可以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精彩部分和难点,就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精读时可以品人物、品情节、品写法、品语言等。
二、能力层面要真学
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能得点高分或高谈阔论时炫耀一下自己的学识,更多的是汲取名著当中精美的语言和新巧的写作构思。众所周知,许多名著,首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形象以及主题的展示都靠语言的魅力而闪光。语言艺术是决定作品共鸣度、感染力甚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现风格。当我们读到《繁星》和《春水》,就会感受到冰心语言的温柔亲切、微带忧郁、含而不露、清新秀丽;当我们读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当我们读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就会感受到莫泊桑语言的简洁、锐利、同情;当我们读到《巴黎圣母院》时,就会为雨果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瑰丽的色彩和感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语言而折服。
除了学习语言,我们还要体会文学大家们是怎样构思文章框架结构、怎样构思人物塑造、怎样剪裁各种事件场面的。
因此,在读名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的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愿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思想层面要真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人心浮躁、行为乖张、人格异化、精神功利、品位低俗,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凶杀打斗,浸泡于蹦迪的刺激喧嚣,(上接第7页)缠绵于QQ虚幻的情感,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淡化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了,对理想、对人生的庄严感消失了。在快餐文化的盛宴中,我们有许多学生已经迷失了。
是的,读高尔基《我的大学》决定不了你能否考上大学,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决定不了你能否成为名人,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不能帮你换更多的钱,但它们至少能启迪你的人生、陶冶你的性情、培养你健康的心灵。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们跟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的经典语言,她告诉人们,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应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庄重的尊严生活。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那个“硬汉”形象。
人的生活处处充满痛苦,充满挫折,充满难以逾越的挑战,无论它们有多么强大,也不要消沉和退缩,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地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说说对初中名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初中名著阅读的“浅”与“伪”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如今,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堪忧。为了应试,名著浅阅读、伪阅读盛行。有的学生只识记一些主要人物及情节;有的只读名著简本或《初中名著一本通》之类辅助书籍;有的仅是快速浏览名著,没有进行深层次的阅读。这些现象就是阅读中的“浅”与“伪”。 正如作家、学者王蒙所说:“浅阅读会使人对信息的摄取变得肤浅、平面、简单的量化,并缺少深度,缺少思考。”文学名著浅阅读、伪阅读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
二、由“浅”入“深”,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1.要有效,就要有时间、有计划的保障
初中生有背不完的英语、做不完的数学,学业负担较重。所以,要用计划来保证深阅读的时间。笔者把名著阅读计划分为学期计划、暑假计划、寒假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有计划后,关键在落实。老师按周阅读进度来检查学生的落实情况。同时老师把计划发到家长微信群,让家长共同监督孩子在家阅读情况。还建立名著周小测制度,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检测、反馈。
2.要有效,就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深阅读如何“深”呢?笔者认为要“深”首先就是要指导学生深阅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名著教学之前,老师先示范如何把略读、浏览与精读结合起来。比如,阅读《水浒传》第十五回,要求学生先用略读和浏览方法,字词句先过关,接着了解这一回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精读法阅读经典情节,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杨志”和“吴用”等人,进而理解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主题。这个精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并动笔批注在名著上。除了批注,还可以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动笔写出来,既是有助于识记名著,更能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去“伪”存“真”,名著教学才能有效
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说,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名著也要真阅读。去“伪”存“真”了,名著阅读教学才能有效。
1.要存“真”,就要先去“伪”
当下有一大部分的公开课,其实质是披着“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堂。名著导读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音频、视频、图片等看似“高大上”的东西。有的老师甚至用《西游记》《水浒传》电视剧代替名著书籍。这些名著伪阅读,脱离了名著文本本身,抛弃了语文之根。李鬼永远不能代替李逵,电视剧等永远不能代替名著原著。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求学生确确实实地拿出名著纸质书籍来阅读。同时,对名著出版作出规定,因为不同出版社对名著的编写不尽相同,比如《水浒鳌酚邪倩乇尽⒓虮尽⒁话俣十回本等,所以笔者就要求全班学生统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这样阅读计划、进度才能保持一致。
2.师生共读“3+1”
榜样的力量永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看到老师也在读名著,自己肯定不敢有所懈怠。老师读名著,不仅可以增强自己语文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能引导学生走向真阅读之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真阅读,不仅是为考试这一功利而阅读,更能提高自己的文学内涵和人格魅力。师生共读,互相促进,教学相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师也是学习者,不仅要学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博采众长、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所以,师生共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必考的名著。在制定阅读计划时,要明确本阶段的阅读书目。笔者是采用“3+1”的形式来定书目,即“3”就是必考名著+教师推荐书目+学生推荐书目,“1”是本年度热门书目。比如八年级下册的名著阅读计划的书目是这样安排的:必考名著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教师推荐书目有《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学生推荐书目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年度热门书目有《岛上书店》。确定好这些书目,按照阅读计划,师生共读。
3.设计名著PPT
为了充分发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每个学生都在语文课堂讲台上当一回老师。比如阅读七年级上册的《西游记》,老师按班级人数平均分给每人任务,如班级50人,每人负责两回。并把这两回设计成PPT。PPT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回目+相关图片;(2)解题(回目);(3)五道填空题;(4)三道简答题;(5)答案。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原创设计,在设计时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最终确定设计的内容。每一节语文课由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设计的PPT,并向班级同学提问,最终解答。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学生只要阅读这两回。因为其它学生要回答同学的提问,必然也要按阅读计划进行真阅读。对于被提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建立一个奖惩制度,如多次回答不了提问的同学,罚该同学对这一回重新阅读并按照要求设计这一回的PPT。
对于PPT的评价,笔者还建立一个“8+1”的评价方式,即随机8位学生加上1位老师。课前语文科代表分发评价表,评价表设计满分为10分,内容主要包括PPT的美观(2分)、题目设计的质量(4分)、解答问题的情况(2分)、讲台上的表现(2分)。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评分,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笔者还把学生在讲台上的这几分钟表现拍照或拍摄成视频,征得学生同意后,把照片或视频发到家长微信群。这样让家长也参与到名著阅读这一过程之中,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与激励。对名著阅读的这种做法不仅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设计名著人物卡